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杂著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77H 页
记闻
史记。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此谓文王之丧未除。而武王乘丧往伐纣也。然今以书泰誓洪范考之。伐纣是武王即位十三年事。而史记之言如此何也。盖战国时。诞妄无伦之语。类多如此。而司马迁以传闻记事。故间或未免有误。亦时有前后说自相牴牾之处。读者详之可矣。
世谓王安石以清名节行。著称一时。其变法之错。亦由于见有不逮。自以为善。不知其非而然。实非其心之罪。不可直指为小人也。其说则然矣。然安石之为人。其本领已先不好了。如误食钓饵。既觉而卒食之。以遂其非。此虽小事。可以断其平生心术之不正。仁宗皇帝之恶其非情。不亦宜哉。若其变法则其初虽曰不知其非。以为善而为之。而及其既行。民被其害。海内嗷嗷。岂有终不觉悟之理乎。犹且一向坚执。至谓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法不足守。而其所行皆管商糟粕。以利为利之事。至于以去要君固其权势。及其再召也。自金陵倍道疾驰。七日而至京师。其进其退。惟利是视。无复廉隅。君子行事。栗如是乎。佞己者悦之。附己者与之。一时之贤人君子。斥逐殆尽。以至空人之国。而引进凶鸷无状之辈。盘据内外。浊乱朝廷。斲绝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77L 页
邦本。卒致靖康之祸。使二帝播越。遭金虏幽逼之辱。没于沙漠之地。且其作日录。既以矫诬神宗。又作字说。用以取人。坏败一世之人心士习。诈慝迭用。机关费尽。其恶贯盈。其罪难赦。此乃小人之尤者。何可谓非其心之罪乎。其以清名节行见称者。是乃奸人欺世取宠之所为。亦何足贵哉。汉儒谓为人臣者。不知春秋之义。则虽以善而为之。而终必陷于篡弑之诛。势则然矣。安石之自以为善而为之。亦可以赎其罪。而谓其不出于心可乎。尤所可骇者。其所作明妃曲诗。乃曰人生得意无南北。此是何样话头耶。生于其心。发于其言。狠戾忿怼之气。可掬于文字间。苟令有一不惬于己。则其视弃君父。不啻如遗。略不以为难。推此志也。亦何所不至哉。余故表出而备论之。以明其罪于无穷云。
愚伏先生尝言今世之人。当学伯夷。不当学柳下惠。此言似有为而发。盖伤时悯俗之意为多云。
民生于三(止)生之族。此栾共子之言也。愚老答沙溪之问。以生之族之生。为生活之生。恐未然。盖共子之意。以为君之食师之教。与父之生我之恩同一类。故一事之。族之为言类也。若作生活看则恐非共子所言之本意。
沙溪与愚爷问目中。举陈北溪理与气合之说斥其非。且谓栗谷言理气元不相离。不可言合。以退溪分理气为二物之说为非云云。可怪。尝观栗谷四七辨。煞有认气为理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78H 页
之病。其见解之差。乃至此耶。
徐花潭行状云花潭年十八。始读大学。至致知在格物。叹曰若不格物。读书安用。乃闭室危坐。尽书天地万物之名目挂壁。一一理会。理会天字既了。又理会地字。如是者三年。乃尽通万物之理云云。此乃其门人朴民献所撰者也。不知而言有如是耶。盖花潭之学。苦心极力求之。而未得其门而入。故末梢头所得。未免有差。观于其文集可见。而朴又以箕子后一人断之。可笑。
伊川先生贬涪渡江。中流船几覆。舟中人皆号哭失措。先生独整襟安坐如常。已而及岸。同舟有一父老问曰当船危时。公独无怖色何也。伊川曰心存诚敬尔。父老曰心存诚敬固善。然不若无心。先生欲与之言。父老径去不顾。以今观之。先生之无怖色。乃是平日心存诚敬之效。非到船危后始为心存诚敬也。父老盖贤而隐于田野者也。其所言似高而实偏。何足以知先生乎。且其径去不顾。自以为足。无虚心求益之意。正是楚狂沮溺之流。其风味自庄列中来。欲与入圣人之域难矣。然自守其身而无求知于人之心。非有过人之资者不能。亦贤矣哉。
朱子观心说。有人心者人欲之萌。道心者天理之奥。以正不正而异其名云云之语。此乃初年议论。与后来定论有不同者。观于中庸序可见矣。盖所谓人欲之萌天理之奥。有正不正者。与中庸序释危微之义有异。而若其居其正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78L 页
而审其差。绌其异而反其同者。亦与后来释精一之语有不同。读者不可不知。
郑秋峦之云作天命图说。以为性不可以善恶名。此说过高。若不可谓善不可谓恶则是果何等样子耶。其误人必甚。若非措心于恍惚不可知之域。则必为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之归。老先生之非之固其宜矣。盖谓之性善则可。谓其不可以善恶名则不可故也。
大舜人心道心。皆以心之已发而言。而罗整庵困知记有云道心性也。人心情也。至静之体不可见。故曰微。至变之用不可测。故曰危。此其说务为新奇。而其去道远甚。退溪先生谓其为害尤甚。固至当而不可易矣。但其先生所云限道心云云判人心云云之语。似为可疑。卒难领会。要更思得之。
中庸序小注。东阳许氏谓道心存乎人心之中。为人心之危者所晦而微。此说未安。盖大舜之所谓微者。指道心始发之初。其端微妙而言。如孟子所谓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之意。岂谓其为人心所晦而微乎。盖许氏见气字太重。故其言如此。
先生与奇高峰论四七书初本曰。七情善恶未定也。此一句意似未圆。故后本改之曰七情本善而易流于恶。故其发而中节。乃谓之和云云。此语最宜详玩。而凡其后本所改处。皆当寻绎则必有益。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79H 页
高峰上先生书。论七情而曰性则无不善。情则有善恶。此说固然。而但以先生作图之意。比而观之则似未稳。盖先生之作此图。只就性情上指其体段而画出以为图。其意若曰性如此情如此。此为四端此为七情云耳。正与中庸首章指出性道教名义一般。曷尝搀入善恶工夫字说来耶。故中庸第二节以后。方言戒惧谨独大本达道致中致和之说。先生于图后说。亦始言下工夫事。然则高峰之搀入善恶字。以议先生所作之图者。无乃不知先生之意而言者耶。恶者乃七情既流后事。不当以此恶字搀入于图内矣。
高峰四端七情后说及总论。大义虽明而语句出入之间。似有说未透处。更要商量。高峰自言大者既同则其小者无俟于强诘云云。诚是自道之辞耳。
栗谷心性情图及与牛溪往复书中。论四七问答之说。多有合商订者。盖其为说。正与奇高峰初头所见。同一机轴。而病痛尤多。近世尊栗谷者。以为发前圣所未发。其流弊之误人。可胜言哉。此乃吾家路脉大头脑处。于此而有误则无所不误。不可以不辨。
禹大司成性传所举莲坊。是何人号。而一斋是湖南人李恒耶。莲坊之论学近怪。而一斋专是主张气字者也。
朱子答张敬夫第二书。但其所乘之气。有偏正纯驳之异。退溪先生注云乘恐禀字。愚意朱子此言。以理之乘气而言。以下文是以禀而生者有人物贤否不一云云之语观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79L 页
之。则可见其非禀字。如何如何。
陈氏释言箴出好字误。其释己肆物忤者亦误。盖出好字。对兴戎字为美恶。而己肆物忤。亦与出悖来违。同一意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盖人之初生。莫不有定分。不可以人力移易。惟当尽心修身。守拙安分。以俟其命而已。其中自有无限宽地界好意思。信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自警编云人家子弟。须教以读书。使文种不绝。且常以义理教之。勿令见利事。至哉言乎。
余往四勿村谒季父公。因请教。公曰慎独二字。最为紧要。
中庸首章及第十二章第二十一章末章。则章下注。皆于章字之下连而书之。其他章则章字下稍间数字而低书之。有来问其意有所在者。余亦泛读。不能知其所以。遂就考各章。仍徐以意察之。中庸一书。有统会四大节。首章及十二章二十一章末章。皆其统会处。其于章字之下连而书之。以别于他章者。岂不以此耶。要更思之。
王鲁斋人心道心图可疑。原字自外推入。知其本有。故曰原。生字感物而动。缘境而出。故曰生。若作如此看则如何。更详之。
退溪先生言敬
静而严肃敬之体。动而整齐敬之用。此老先生答李宏仲书中语也。先生工夫已到极处。纯粹精密。故其见于论学者。又极完备。盛水不漏。一言一句。无非自精义中来。而为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0H 页
后世学者准则。呜呼其盛矣哉。若此言者。亦所以指示居敬之要。以晓初学之士。使有依据持循之地。固亦至当而不可易也。然于愚心。不能无疑。窃意严肃整齐此四字。通贯动静。恐不可分而属之何也。所谓严肃者。敬之存于中者也。不可静有而动无。整齐者。敬之见于外者也。亦不可动有而静无。此恐其为一动静合内外之事也。二者互举。其义始备。严肃中有整齐意思。整齐中有严肃意思。此其所以不可相无者也。自其体段而言。则此四字固若为动静之体用。而自其作用处而言。则此四字亦是管摄动静之桢干。此乃心之主宰。作善之田地也。虽似略有内外动静之分。而无论动静。离此四字不得。此又所以不可分而属之也。然学者之始。若不知持敬体要之为何如。则亦无依据下手之地。故先生告之以此。非真以此四字。谓可分属于动静而不相通也。昔者夫子以礼言郊社。以义言禘尝。而朱子曰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然则先生此言。亦夫子互文之意也。且夫子尝以一贯语曾子。而曾子以忠恕告门人。程子以为曾子就门人所易知者以喻之。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然则先生此言。亦曾子告门人之意也。且其严肃之心。常在于内。随事捡摄。常存不放。久而有得。则自可表里如一。打成一片。融会贯通之妙。渐可学矣。此又先生教人之意也。先生尝举朱子持敬之要。只是整衣冠一思虑。庄敬齐肃。不敢欺不敢慢。则便身心肃然。表里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0L 页
如一之语。以告金而精。于此亦可见先生之意之所在矣。要更思之。
杂记
甲戌九月。余自南乡还 朝。行到理富。途中遇雨。少憩路边村店。店只数间。矮卑湫隘不堪居。仰见椽橑皆摧折。盖茅又尽为风所摆。不蔽风日。屋漏如注。然不可他往。则取行中敝席一叶覆其上。设草荐于厩檐隙地。跼身竦肩而坐。须臾雨势更甚。左潦右湿。转侧俱碍。犹以得免沾湿为幸。逌然自喜。不知艰苦之为甚。余于是深有感焉。夫世间万事。都无不足之理。惟安分则著处安乐。皆可以自得。特昧者不能知此味耳。古人云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閒方是閒。余深味其言。
记戚家车战法
王世贞论戚家以意间古法教车。以南方短兵法教步。以车抗锋。以步挟车。以骑承步。利则以骑追北。不利则殿而自卫。虏闻不敢近边。车制见秦风小戎篇。未知戚氏所用之车。就古法加减用之耶。诗注曰凡车广皆六尺六寸。兵车则轸深四尺四寸。车衡之长六尺六寸。容二服马。毂长三尺三寸云云。所谓尺用何尺耶。更详之。
 今按戚家即浙江名将戚继光。在南时作纪效新书以御倭。后为北将。作练兵实纪并杂集。专用车战法以御虏。其用兵甚缜密有法度。所谓节制之师。东汉马融讨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1H 页
凉州叛羌。亦用扁箱车。以三千人破平数万羌兵。苟能依此用之。万无一失。后之为将者。不可不知。
记八大骢
明庙朝胡人八大献骢马极神骏。 上常爱之。一日 上御此马出临讲武。至南大门。马忽喷怒人立。 上御将倾。宣传官李润德急趋进抱持。得以无事。有一年高宰臣病不从。闻变诣 阙下。请以己官让润德。于是 命特升润德阶堂上以赏之。杖骢马。将死弃之。明日台谏劾润德轻犯 上。无人臣礼。 上报之曰向者无润德。使予至于倾跌。则于尔等之心安乎。言者乃退。臣谨按李润德卫 驾之功诚大矣。其忠胆可尚。然此则急遽之间奔走效力。人人皆或能之。而润德适会其成功。亦不足深贵。乃其台谏所论。真得人臣思深虑远之道。非格物君子。何以及此。故臣既记其事于上。而仍题数语其后如此。亦春秋微显阐幽之遗意云。庚午十月上浣。书于昌乐馆中。
壁上自警文
  默
默而识之则识必真。默而存之则存必固。默而行之则行必力。默之时义远矣哉。○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详审谨默。○吕正献公寡言。每见康节。必从容。亦不过数言而已。○正献公居家𥳑重寡默。不以事物经心。
  思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1L 页
不思而视则为妄视。不思而听则为妄听。不思而言则为妄言。不思而动则为妄动。视听言动。既皆妄矣。则是亦妄人而已矣。思之于人。岂不大哉。故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又曰思曰睿。睿作圣。○朱子曰康节不枉用心。其用心皆在切要处。○胡宿群居欢哗中。温温独正颜色。与人言。必思而后对。○韩子云行。成于思。毁于随。
  矫轻
轻最害事。亦令心地躁扰不定。故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圣人之言。岂欺我哉。许鲁斋亦云天下之善。原于谨厚笃实。天下之恶。始于浮躁浅露。○横渠先生曰惟戏谑最害事。○吕荥公尝言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是当。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不惟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
  警惰
惰者。事之贼也。懈意一生。事皆无成。常存敬畏。惰无由作。张魏公铭曰勤则业进。韩子亦曰业。精于勤。荒于嬉。○丹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古云惰慢之气。不设于身体。晦斋先生敬身箴亦曰淫视倾听。惰其四肢。亵天之明。慢亲之枝。其警学者深且切矣。
  克己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2H 页
上蔡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公尝自乡来。程先生问别后所为何事。对曰去一矜字未能。先生叹其能实用力。○朱子曰克己。固学者之急务。亦须见得一切了了分明。方见日用之间一言一动。何者是正。何者是邪。便于此处立定脚跟。凡是己私不是天理者。便克将去。
 余禀气轻弱浅露。欲变不能。常以为苦。故书此置座右壁上。为常目自省之地。苟无此田地。学问思辨。亦无所措。勖哉。
两程夫子年十四五时。便学圣人。士之立志。不可不如此。小子识之。○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又曰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朱子曰人知有己病而欲去之。则只此欲去之心。便是能去之药。又曰才觉有间断。便是接续处。须著实加工。
程子见人静坐。辄叹其善学。盖心下热闹则本根无主。无可据以为学故也。主静二字。最为作善田地。甚是关紧。其可忽乎。○朱子尝称康节在百原山中。人见其夜深每兀然正坐。想其静极时见理必愈精明。○诸葛武侯戒子书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延平先生令学者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明道先生二十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2L 页
岁时作定性书。盖谓动亦定静亦定。此由积诚致曲能至。其要只在谨独。○明道先生曰昔尝受学于周茂叔。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又曰自见周茂叔后。吟风咏月以归。○韩文公听琴诗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诚哉是言也。亦可移用于日用。操舍存亡之机。一放手。前功尽弃。可不惧哉。可不戒哉。
 尝念操心最难接续。无间断为尤难。故古之圣人。凡于日用所视之物。莫不各为训辞。寓其警省之意。常以提掇此心。不使少放。如盘盂几杖。皆有铭焉之类是也。在圣人犹然。况众人乎。且其气质之病。人所共有。尤不可不为之戒也。玆不自量。谨取圣贤言语尤切于治己病者。书付座右壁上。令常与目接。庶冀其唤醒启发。无至于忽忘。览者恕其愚而指其迷则又幸矣。
偶书
屋后种竹数千挺。庭前种梅数十株。列植花卉杂果。修筑药栏蔬圃。作小池养鱼。后溪举网得银唇。前畴采嫩苗。以供厨膳。南窗晴日。净扫一室。展玩古书。课儿童诵书习字。揖让进退。教之以义方。清风徐至。明月自来。则岸巾微吟。曳杖行庭。颐神冲澹。以终馀日。世间何乐。可以易此。又歌曰眼中莫见山外色。耳边莫听山外声。口内莫说山外言。门前莫接山外人。山田数顷。足以疗饥。斗室三椽。足以栖息。左右琴书。足以乐志。歌咏太平烟月。熙熙以度朝曛。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3H 页
同姓异姓辨(庚寅○黄帝子得姓者十四。详见通鉴外纪。)
客有问于主人曰近有言安东之权。娶于义城金氏。亦未免同姓之嫌。子以此言为何如。主人应之曰否否。不然也。客曰吾闻权氏出于太师。太师之先本自新罗宗姓。然则彼之所云。不为无见。而子之非之。独何意也。愿闻其说。主人曰此固不难知也。吾将明以语客。上古男女无别。及庖牺氏作。始制嫁娶正姓氏。以重人伦之本。而后世圣人。亦莫不以是为重。别其族类。明其宗法。至累百世而婚姻不通。恐其渎也。故姓氏苟同则虽所出绝异。而亦不通婚者何也。所以远嫌别疑也。姓字不同则厥初自出。虽曰或同。而世代遥远。婚姻无禁。若此者亦何也。同姓之义其绝已久。而姓字既异。不可谓之同姓故也。客曰主人此言。亦有据乎。有说则可。不然恐且以此得罪于世也。主人曰然。余尝博考于古而知其如此。曰何也。汉司马迁修史记。以唐虞三代。为皆出于黄帝。而如舜之非黄帝后则先儒已有辨之者。盖迁之记事时。未免疏漏错谬。如此等处。虽或间有之。要不可谓尽非实录矣。焚坑之后。尚有先秦之书。如屈子赋曰帝高阳之苗裔。如此文字。想应非一。而谱系氏族等书。无关于是古非今。必不并入于焚除之中。故班固赋曰系高顼之玄胄。皆尚有所考。非虚语也。敢请历举而为證焉。大雅大明之诗曰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文王嘉止。大邦有子。释之者曰合配也。嘉婚礼也。大邦莘国。子太姒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3L 页
也。姒即夏后氏之姓也。姒与姬。其先皆出于黄帝。此其可證者一也。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曰祈曰己曰滕曰箴曰任曰荀曰僖曰姞曰儇曰依曰二姬曰二酉为十二姓。其中曰姬。周之姓也。曰任。挚国之姓也。曰姞。申国之姓也。小雅都人士诗曰彼君子女。谓之尹吉。释之者曰吉读为姞。尹氏姞氏。周之婚姻旧姓也。如平王之母申后者。即其證也。而既曰婚姻旧姓。则其通婚也。非止一世而已也。此其可證者二也。又大明之诗曰挚仲氏任。来嫁于周。太任有身。生此文王。释之者曰任。挚姓也。姬任二姓。亦同出于黄帝。此其可證者三也。殷子姓。其先出于契。周姬姓。其先出于后稷。后稷母姜嫄。契母𥳑狄。皆帝喾之妃。而契与后稷。为异母亲兄弟也。其后宋即纣庶兄微子所封之国。子姓者也。及后孔子时。陈司败与巫马期。论鲁昭公之言曰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然则当时不以鲁与宋为同姓也。朱子集注曰礼不娶同姓。而鲁与吴皆姬姓。故谓之吴孟子者。讳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此则朱子亦不以鲁宋为同姓也。此其可證者四也。西汉孝元孝平皇后二王氏。其先出于黄帝。故及其平后之废也。谓之黄皇室主。而汉之先刘累者。亦陶唐氏之后也。尧为帝喾之子。于黄帝为玄孙。所出本同。而纲目无贬辞者何也。至于晋怀六年。汉主聪纳刘殷二女为贵嫔。妃妾不录。而纲目特笔书之。聪即匈奴之冒姓者。本非汉族。自常情观之。似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4H 页
不大悖。如在可略。而犹且不少放过。谨书其事。以为后世戒。用法之意。至严至密。若此其重。而略无几微讥斥于元平二后者亦何也。以此而观之。大贤垂世立教之意。与夺所在。断可见矣。此其可證者五也。然则太师之先。虽曰本出新罗。遥遥一千年。所分久远。不知其几。而易姓为权。又将千年。正是鲁与宋。姬与姞之类也。以权为金之同姓。必不可也。以金为权之同姓。亦必不可也。如此而权之娶于金。为嫌于同姓者乎。客曰子之言则然矣。亦尝见于记之大传篇。有曰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则婚姻可通乎。曰系之以姓而不别。缀之以食而不殊。虽百世婚姻不通。周道然也。此言何谓也。信斯言也。太师之金。后虽为权。今以其宗之别。遂谓非同姓。无乃非夫子意乎。主人曰吁。吾始以客为博雅君子。何其固之甚耶。客独不见之家礼乎。朱子以天子之子立为诸侯者为别宗。以其自为小国之始祖而别于大宗故也。此实本于古语。不但朱子之说。则记之所云。非指此欤。若其戚单于下云者。亦老泉所谓亲尽则服尽。服尽则情尽。一人之身而分而至于路人者是也。宗虽或别。其同姓则故在也。戚虽已单。其同姓则故在也。伯禽之鲁。泰伯仲雍之吴。康叔之卫。叔虞之唐。固周之同姓也。岂若前所云者哉。其后晋文公之请隧也。襄王曰亦叔父之所恶也。滕定公之丧滕之大臣亦曰。吾宗国鲁先君。何尝见有以宗别戚单而谓为异姓者乎。周以挚与莘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4L 页
为异姓之国。亦尝见有以姓字之异者。为同姓者乎。宗虽别戚虽单。其姓同则百世之下。同宗之义。未尝或绝。犹夫一日也。夫子之言。不亦宜乎。今子乃以此欲律之于权金两姓之例。亦异于吾所闻矣。子不吾信。何不观于诗与鲁论纲目之所载者乎。考之于诗。质之于语。验之于纲目。明白较著若是其无疑。则余之为此言。亦不为无所据矣。客曰然则权与金之不为同姓。既闻命矣。尝闻南君辅者。高丽英阳人也。越在前朝。若是久也。有子二人。封为宜宁固城二君。各有封邑。为其姓贯。以别于英阳。至于今日。厥世踰十。又若是远也。若此者亦不可通婚乎。主人曰否否。不可也。吾固已言之。客何问之误也。未知固城之南。宜宁之南。亦别其姓。如安东义城之为权为金而各为一姓。同宗之义。其绝既久者乎。如其未也则斯乃曰鲁曰吴曰卫曰晋之于周之属也。尚可以通婚乎。虽百世不可通。况十世才过者乎。曩吾闻之。南宰相以恭之来于本道也。合英阳固城宜宁三贯之南。以讲花树之会。设令固宜二南。先有通婚之事。则将见舅甥之亲。合席而相对也。其可乎。杂糅无伦。得罪圣门。莫此为甚。其不可为训也亦已明矣。况其使有同贯固宜。而世又不远者。则亦将何以为说哉。客唯唯而去。余退而序次其问答之语。为同姓异姓之辨如右。后之君子。亦尚有所考云。庚寅秋日识。
王衍口不言钱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5H 页
竞锥刀之利而嚣嚣于求赢者。小人之情也。阴行其术。赌取厚利。而使人不知者。又小人之深于利者也。其为术愈密而其得利愈大。不深于利而能之乎。彼其巧言方便。用意艰险。固非倚阛阓商子母者之所能也。小人之于求利亦深矣哉。虽然货之悖入者。其出也亦悖。而平生行事之迹。自不能掩其心。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亦何益于其术之反拙哉。昔者王夷甫口不言钱。当时以此高之。而后世之人亦有称述之者。愚则未尝不鄙其深于利也。嗟乎。彼夷甫者。果喻于义而不喻于利者耶。能忘情于钱而耻言钱者耶。夷甫之事其君也。拔身蓬茅。致位宰相。其官不为不高。其禄不为不厚。受君之恩。亦不可谓不深矣。然而立乎本朝。初未尝有忧国之念。急病之义。其视社稷之沦胥。君父之忧辱。恬然不以经意。而所窃者惟己之名。所饕者惟己之利。甚则不恤国家之将亡。而至出三窟之谋。以为自全之计。及其军败而身执也。又以少无宦情之语。东门先识之见。求媚于羯奴。图以不死而不知耻。迹其平生所为。无一毫不出于利。则其不喻于义也决矣。以身徇利。死而后已。则其不忘情于钱也亦明矣。好利而不言利。爱钱而耻言钱。此岂其情也哉。是其中必有所大欲者。而特揣摩以成之耳。何以言之。当是时利之一字。都在于钱。排门入闼者钱也。生人杀人者钱也。举天下之人而奔趋争之。营营焉窃窃焉。神出而鬼没。色语而额瞬。言利之徒。殆无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5L 页
馀巧。而求之之术。盖亦穷矣。然则夷甫之所以自营者。岂但已乎。乃其鼠拱私室。深惟利己。其心岂不以为若但屑屑于商有无计锱铢。求之于尘埃眇忽之间。以之争一时之利。则其得者不既少矣乎。我之欲钱。人亦欲之。我之求钱。人亦求之。钱不可得。而征利之计。亦无所售矣。与其争之而无得。曷若为矫激之行宕阔之状。以欺世取宠。而利之把柄。忽焉在我手。如此则万钱之食。吾可享也。盈屋之钱。吾可致也。吾可以不劳一辞。而钱即在是矣。此夷甫当日之志。而人所不觉者也。不然以夷甫嗜利之人。反有以钱为耻而不言者乎。口默其言而心求其利。终身迷溺。不知自悟。卒之亡身败家而贻天下之大患。则岂非贪钱之心有以使之。而若利而实害。似黠而诚愚。又岂非其术之反拙哉。愚故曰小人之深于利。而平生之迹。不能掩其心也。噫栀貌而蜡言。羊质而虎皮。口谈先王之道。而身行商贾之事。若夷甫者。可谓贱之为丈夫矣。呜呼。岂特一夷甫哉。愚故表出其奸而极论之。使假托行利之徒。无所容于天下后世。亦春秋微显阐幽之意也。
河回书堂呈府伯文
伏以父老之有子弟。必望其成就。不为马牛之襟裾者。固人情之所必至也。然而养蒙之道。亦必居处有常。然后可以专精学业。无迁次诱夺之患。是故古昔设教。上自国都。下及闾巷。莫不有讲学之舍。此家塾之制所由起。而上之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6H 页
人又必加意而曲成者也。如或事力不给。势难为谋。则其欲仰烦于明执事。以冀裨补者。夫岂得已哉。民等所居之里。实一府之穷处。而里中子弟。犹且比肩林立。其间稍自秀出。有望将来者。亦不为无人。而未始有栖息藏修之所。几何其不胥慆慢而无所成也。父老之伤叹久矣。玆于数年前。不自量力。共相谋度。创立数间书堂。辛勤拮据。乘屋才讫。所欠者供炊赤脚耳。顾以蜗涎已尽。蚊力难加。将使积年经营之计。未免无面不托之归。九仞不及。终为弃井而已矣。民等私情之悯迫。亦何如哉。所赖者今玆学舍之成。适当明府下车之日。留心化源。崇笃儒宫。凡在大小。莫不感悦。然则民等之事。庶几其或有济焉。又私以自幸也。近者窃闻之。相讼赎公奴婢之在本府者。厥数颇多。处置一事。惟在閤下度内。此正民等受赐之秋也。其敢以烦猥为惧。而不一仰渎于明听之下哉。玆敢冒进。谨布微悃。伏乞閤下下察民情。特命定给数口奴婢。留意加惠焉。如何。民等无任区区祈恳之至。
告谕镇安父老文
乙未五月日。行县监敬谕邑中诸父老。当职不敏甚。劳苦父老。方今 圣人在上。爱民如子。其慈祥恻怛之意。溢于听闻。浃人骨髓。凡居覆载之内者。孰不仰首而钦叹哉。此固父老之所自知。无烦当职一二语以告哓。顾其皮币珠玉之策。应出于常调之外。则徭役自不得不烦。其势固然。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6L 页
初岂 国家之所欲哉。凡所以僶俛有无。拮据撑补。以支持其败者。亦惟民生是忧是保。秋毫无非为民。则其为下者。又可不以上之心为心。夙夜匪懈。虔恭职事。以应其上之所需哉。况 宗庙百神之祀。其可阙乎。内外有司之禄。其可废乎。往来客使之供。其可绝乎。城池以御暴客则修缮之举。在不可已也。戎兵以备不虞则整饬之方。亦不可缓也。号令之所传通。夫马之所递代。居中国舍是无以为国。则自古圣王之所布置。其必有道矣。此其需用之所取。本非天雨而鬼输之。不责诸民。于谁可也。下以应上之求。上以赴下之急。吾见其上下交相济。而相养以生。相守以安。民之各奠厥居。无朝夕颠踣崩析之忧者。伊谁之赐乎。此不可不知也。然则惟上所使。各尽其心。无失其程。期以无废其事者。非民之职乎。非民之责乎。如或禁之而不止。令之而不行。呼不来麾不去。则将无以为官府模样。终至于 朝家命令有壅阏不通。而民俗之弊。无时而可革。此岂义理之所安乎。当职待罪玆邑。今已四个月矣。始终之丁宁谆悉于诸父老者。不为不至。而漠然无念闻之意。不得已而有推捉诘问之举。则又谩视却立。无胥动听。或偃卧私室。称病不出。或谩语相加。一不来纳。使前后文书。挂于墙壁。为一邑嘲笑之资。噫其已甚矣。当职虽无似。亦 朝家之命吏。所追呼徵责者。又民间应纳之数。未收之物。固不容置而不问。则何可慢侮之若是乎。近日出定诸役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7H 页
之中。最急如新定缮工监贡物之价。厥数颇多。乃是自前所无之役。而此外不时徵发之事。连续纷纭。例皆急促。大同时无一疋留储。措手不得。设使父老当此。不知何以为计也。诚能易地思之则必惕然有动念处矣。不知父老以为如何。当职听于父老之相与语。其言恒曰非不欲及时输纳。为贫乏力不能办也。是固然矣。窃怪父老之以此言为一时御人之上策也。何者。 国家所出之役。皆系不可废阙如上所陈。而大同之出定于民结。只有此数。更难推移充用以备支遣。则民结所定。何可迁延不纳。或至历年之久乎。如是而使后有代己纳役之人。则揆诸事理。虽曰甚悖。利害所在。犹或可也。等是己所自纳。终不可让于人。而徒得拒逆公家赋役之名。诃谴又从而随之。亦有何利而为此也。况前役未纳。后役又出。稠叠相仍。取办于一时。则不知此时。力反赡于曩时而财反裕于前日乎。此利害之易见者也。噫父老其思焉。当职固不佞。亦知上体 朝家字民之至仁。督责于沟壑之民。鞭棰其颠连之氓。夫岂其所欲也。至于不得已而为督责鞭棰之事。则其失不专在于当职。而要与父老分之矣。父老其思焉。夫当职之以此言与父老苦口。不避其笑骂者。岂徒然哉。诚以父老生长礼义之乡。习知事上之义。为一邑之望久矣。苟能各敕其子弟。以服官役。倡之于先。则愚下之民。必皆涣然改观。瞿然动心。乃曰以某也之尊且贤。犹尚如此。矧吾辈之微。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7L 页
其敢何恃而乃拒官令乎。相与大小相励。奔走就役。而力之不足。有不暇言矣。如此则如当职之鄙拙。亦将赖父老之休。得以偷安朝夕。获免罪戾。岂惟当职一时之幸。亦父老之光。亦一邑之光也。不知父老以为如何。当职不能躬行德教。使父老有所信服观感。而徒以区区颊舌。与父老相讼。以重诟病。惭愧之馀。如欲无言。所有条件。开录在后。惟幸父老有以审听而亟图之是望焉。如此恳恳。而犹踵前习。不思改图。则是不有地主之言。终自放于法律之外也。当职亦将有以相待。其无悔。
通道内文(己酉)
溪岩金公。当我 仁祖大王反正之初。 圣人在上。群贤汇进。彝伦复叙。人纪以立。实是千载一时。而公高蹈山林。砺志弥确。敛道藏德。以终其身。爵禄可辞。公实有焉。白刃之蹈。从可占已。清风峻节。足以廉顽而立懦。其有功于名教甚大。于以俎豆而尸祝之。夫谁曰不宜。昔严子陵以汉光武潜邸故人。拂袖辞禄。归卧富春。为东京节义之倡。桐江一丝。扶汉九鼎于百有馀年之久。而范文正公以得圣人之清许之。观于其所作祠堂记。可以见之矣。非子陵无以成光武之大。非光武无以遂子陵之高。玆非其实录欤。公之出处。与子陵大致略同。而事势之难。又是子陵之所无。虽未知其果合于中道与否。而壁立千仞。不降其志。之死自信。终无怨悔。则亦可谓高子陵一等。而我 圣祖不夺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8H 页
其志。俾遂其高者。又岂不度越于前世欤。呜呼盛矣。礼安古高丽祭酒禹先生乡。而易东书院。即退溪李先生实尝经纪创立。以奉先生之祠者也。先生生于绝学道丧之后。不由师承。独观化原。潜心画前之易。妙契前贤之旨。所以垂教无穷者至矣。其渊源所自。有我老先生定论。固无容议于其间。而由今之世。考论其行事之迹。则先生以一介眇然之身。当万乘不测之怒。直辞抗言。凛若秋霜。鈇钺在前。有所不避。吁其亦烈矣。今公所遭。虽若有不同于先生。而其守死不惑之志则其意岂异也。公可谓闻先生之风而有所兴起者矣。呜呼。鲁无君子。斯焉取斯。然则本邑士论之欲以公从祀于先生庙庭者。岂无所由而然哉。诚出于尚德之无已。而在吾党之士。尤当相与熟讲审处。不可少忽焉者也。生等因念此举措。本非一邑之私事。所当公诸一道。广询博谋。不厌往复。要得至当归一之地。而宣城之人。虑不出此。作事无渐。径先发文。定日通告。殊欠雍容谨密之意。士论之猝难融会。固其势然矣。生等得见上道数邑答宣城之文。盖其各有所指。而至于荣川士林之论。则以为易东祔享。不可轻议。此固慎重之意。初何尝有间于此老而然也。生等不敢不以为然。而亦不敢以为然何也。凡后之学圣人者。虽有至未至。而谅其行事。苟其不戾于圣人。能有所发明。则亦皆表出而崇奉之。以寓学者想慕之忱。如颜太师,元水部之合食于浯溪书院。即其一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8L 页
推类以观。执此求之。则今以溪岩祔享于易东。未知其有未安于事者乎。至于聋岩先生则又是老先生平日所尝尊敬之贤也。先生于状公之行祭公之文。极其赞扬。如不容口。所谓德以清立。志以介贞。愈谦愈福。愈约愈亨者。乃所以称其德。而如百代高名。淑气禀天。又以见其资质之美名誉之光。则先生一言。岂非万世之明训。而聋岩平生德业。又岂可不为矜式于方来耶。今欲举缛仪。而独未并及于聋岩。虽曰非有他意。而其为未安则大矣。未知如何。生等俱以蒙识。学未通方。僭论大事。有所不敢。而各言尔志。亦圣门之所不绝。故不揆愚陋。敢陈如右。幸愿诸君子更相参订。务存和一。使垂成大礼。得以无憾。不胜幸甚。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序
  
送从弟子强赴 恭陵寝郎序
古人送行必有言。况君初出仕路。作此远行。临别之际。何可无一言相赠。但在我忽略。无一可据。以为开发警益之助。是为可愧耳。然情至而事不及。非一家之道。故亦不能已于言。余以为官无卑。莫不各有当尽职分。苟以其事𥳑而忽之。则必至于有咎而不可悔。况斋郎上奉 先王陵寝。其事至重。而有职掌焉。有下卒焉。凡其谨守而抚恤敕励之者。又不可容易者乎。昔吾夫子为乘田为委吏。会计必曰当。牛羊必曰遂。君子随时随处。顾未尝不尽其心也。参奉之职。于出仕之路。最卑而迂。盖其自奉事直长以上。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9H 页
阅历六十馀朔而后。得至主簿为六品。以此之故。世之为进取者。莫不懑然有迟之之心。然以余观之。惟此一路。可令始进之人。息其欲速躁进之念。而优游谙练。坚定志虑。他日玉成。未必不本于此。况吾人随遇而安。增益其德性者。固自有其道者乎。余又闻斋郎惟朔望受香之外。无他职事。地又深邃僻寂。有静便之乐。可以亲近书册。于儒者尤相宜。所谓读书松桂林。非直山水县比。余于是又为君深喜。君其勉之。为贫而仕。圣人所许。君上有慈闱而穷不能养。今日之行。亦有不得自任其意者。况我家世臣。闻 命即行。不当以山野偃蹇自处者乎。行矣子强。余复有所感于怀。今为君尽之。余昔侍先季父公。公所雅言。每举敬之一字。为丁宁之训。而余其时漫不省其何等语。但游谈无根。务外放倒而已。及今年已老困益深。穷而知返。然后始得惕然而惧。模仿揣度之馀。庶几彷佛乎其言之旨之味。虽不能分毫体之于身。其心则固未尝顷刻而不在此也。仍窃以是推之。圣门之学。初非高深杳冥。只在日用容貌辞令之间。而所谓敬者亦无多谈。只是就此加操之之功。使此心常存著于应接之间耳。昔者曾子以出辞气正颜色动容貌三者。告孟孙而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以致其意。岂不以君子之道。舍此更无别法而然哉。故孟子言盛德之至而曰动容周旋中礼。夫子之答颜渊克己之问。亦以视听言动为说。惟此道理。平易明白。正正当当。而为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89L 页
不可易。其与世之撑眉弩眼。谈玄说妙。自以为得。而初无关涉于身心者。其亦异矣。至于主敬之方。则程子尝曰心要在腔子里。又曰主一无适。又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下至尹氏之心中不容一物。谢氏之常惺惺法者。举皆存此心之节度。本自平常。瞭然可见。亦岂有险艰难知之事哉。理自如此。而人不能为者。亦有数等。非骛于虚远。措心莽荡之域。则必不知有此。甘为暴弃之归。或昧其体要。不能和易心气。一向硬执强探。劳苦固滞。终亦必亡。或稍有所见。略知从事。而苦未能立。每为气累物欲之所夺。旧习之陋。依然故在。乍起乍仆。终不耐久。斯皆病也。苟非资质出众之人。则亦须跻分攀寸。铢积锱累。磿以岁月之久。然后或冀其效。此自钝根家计。得于近日臆度者如此。未知于道近乎不近乎。夫水不积则不达。火不积则不焰。观于天地之化。莫不皆然。方其至日闭关之时。凝冱阴固。若不可有阳复之望。惟其日进而不已。故阳道日长。阴道日消。至于三阳开泰之后。则天地暄和。百物生养。其奋发直遂之势。自不容已。而若不能御。驯至六阳之月而后。始极其至。则斯非积之之使然哉。孟子之手舞足蹈。颜子之欲罢不能。皆自其一念不息者始。是不可骤而语。亦不可怠而废也。年来略窥见此般意思。只在眼前。而荒顿之极。不可如何。如手足痿痹之人。心欲运动而力不能逮。却望从前放浪日月。莫非可惜。所以望于年富力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0H 页
强之人者。不得不切矣。君气质坚重。识见开明。有可以致远之资。又能知向学蹊径。一此不已。亦自有所至。何待余言之耄也。然人心易放散。工夫易作辍。苟非读书。日有所事。使心有住著持循则亦不可。尝记祖考府君举老先生寄子弟诗中。最爱少年山寺乐。碧窗深处一灯明之句曰。先生许多事业。皆从此一灯下发源。遗训分明。若在前日。不可不重加意也。读书之法。又当无厌烦无欲速无务深奇无立己见。但就见在句读文义上。从容平说。熟读潜玩。务令成诵。如此不懈。接续浸灌。则积久之后。必渐见意味。自家意思。自然长得一格。可以为入道根基。此其零星卑滞。无甚快意。而朝昼所为。莫非实事。得寸得尺。皆为己有。其浅深渐次。有非言语之所能尽者矣。尝见延平先生语录。皆就事论事。一步是一步。无非切实近里。窃有深感于中。以为君子之学。必须如此而后可。此宜若猛省致力。而又以主静为先。盖水定而后澄。心定而后明。方可以察理而制行。不然则恐无益。武侯之言曰学须静也。又曰慆慢则不能研精。古人岂欺我也。余以空疏。敢作此等言语。虽若可笑。折肱之馀。不无拙见。亦相爱之情。有不能抑。于君自可去其毛皮。故忘其僭率。终始言之。君其念之哉。行到骊江。如见士安。其以此示之。并以溷大兄清鉴。亦必略其迂而怜其志之愚。抑不鄙夷而辱垂镌诲之。则又幸之大也。至其转烦人目。以重诟病。亦非吾今日意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记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0L 页
宗家重修记
尝谓继志述事。孝之大。肯构肯堂。克恢先业。又为继述之善者也。玆惟河村一区。粤我祖先遗基。古有庐舍。火于壬辰之乱。原州牧使 赠吏曹参判府君。尝有意重修。姑从西偏先创别室。处士府君又直旧址之东。建客位十架八间。制颇轩敞。翼以南出数间于右。前与原有脩廊。跨其腰强半而联属之。所以蔽正寝之东。为方来张本者也。继将大兴造于内。以复旧制。材瓦略具。而皆未遑营度焉。盖筑德蓄力。以俟时至。不能无待于后人者。亦其然也。宗孙柳君世哲。仰惟先志。慨然以克终负荷为己任。谋于宗族而宗族允合。谋于龟筮而龟筮克从。日吉辰良。事无不举。乃于今年季秋之月。伐木于月山之麓。绳督斤斲。方流而下。累百千章。指挥皆至。材已不可胜用矣。于是合众工之智。课群仆之力。按旧图而增新之。厥土孔燥。厥位孔阳。厥础孔硕。厥材孔良。若旷若夷若阻若奥。高下广狭。方圆曲直。各职其职。无有龃龉。其体势也其制作也。燕寝曲房堂庑厅荣。祭祀之所厨庖之属。相次比序。井井不紊。盖阅月而有成。何其敏也。开基于庚寅十月十四日甲午。越六日十有九日己亥立柱。又越十有一日己酉乙初卯时上梁。寔是月之晦前一日也。复于明年春。拟将续成瓦役。用补前日不足之数。期以毕工为限。不但已也。可见君胸中全屋领略已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1H 页
久。决非小小规模小小布置。亦奇矣哉。如此者岂不大慰我祖先若厥考陟降庭止之心乎。庶惟曰余有子孙。果能克迈乃事。克成余未成之志。追孝之道。斯其为大。继述之善。谓此非耶。君以妙龄。莅事之始。已能办志如此。而资之明敏。能致其成又如此。则终能重光前烈。垂裕后昆者。宜若执左契交手相符。其必得无疑。将见竹苞松茂。居处笑语。川至之庆。胡寿之祉。俾尔戬谷。靡不备膺。自今伊始。永永无极。呜呼休哉。君属余为记。若文则余何敢。顾尝乐君之志有成。不得无言。略叙颠末。且以寓燕贺之忱。亦祁奚善祷之意也。上章摄提格孟冬下浣。南村病夫。拨昏谨书。
拙修堂记
柳君子辉尝谓余云先君子既立正寝。又欲作厅事。以奉祭祀宾客。材瓦毕具。未及如其意。藐玆孤夙夜靡宁。惟不克负荷是惧。将以今八月壬午相役。子盍名且记。俾来者有考焉。其请累至而愈益恳。余辞谢不获。乃仰而言曰。继志述事。孝之大者。先从兄孝友直谅。克保有家。所以垂裕后昆者。勤且至矣。君以妙龄。复能留心堂构。敬绍前业。克成厥志。先从兄于是为不亡矣。是诚不可以无言也。请僭以拙修名斋。而复继以前所闻。尝稽朱夫子有言曰天下之事。其理则一。君子之学。所以穷是理而守之也。其穷之也。欲其通于一。其守之也。欲其安以固。以其一而固也。是以近于拙。又曰盖无所用其巧智之私。而惟理之从。极其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1L 页
言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亦拙而已矣。大哉言乎。不用巧智者其拙也。穷而一守而固者其修也。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者。又所以极其修而保其拙也。拙修之义。于斯尽矣。苟能充之而不懈于终。则谨守家规。孝于其先。将无所往而不达。所谓继志述事。亦无出于此者矣。人以其伪。我以吾诚。人以其巧。我以吾拙。心逸而日休。浩然而不愧。彼门外纷纷。皆可付诸浮云。而不以累我灵台。信知先哲之不我欺。而自守之不可阙如此。然则所谓拙修。果非吾党之所宜相勉者耶。余之顽顿朴鄙。最出人下。固不足语此。既勤君请。又若胸中有所感者。故不揆愚陋。略说如右。望君悯其愚而勿以示诸人则幸矣。甲午秋日。河村病拙谨稿。
松湖草堂记
广陵安大有作堂于南涯松林之内。名曰松湖草堂。记其实也。堂只一间。其方不及舟三之一。而基不砌柱不础。上盖短茅数束而止。其立打头。其坐碍膝。不问可知其矮陋湫隘之甚也。若不可堪其苦矣。与之语观其色。每夷然自适。又若甘而乐之。使人忘其室之陋。非审于安分而无慕外之心者能然乎。其贤于世之求不得而怨且悔者远矣。堂前古松数百千株。偃蹇挺立。四时不改。外有江水环之。深潭浅濑。曲渚长汀。萦回旷邃。泂澈可鉴。而堂处其内。可谓名不虚得矣。至其秋霜既降。素月扬辉。积雪初霁。良夜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2H 页
方静。松老而益奇。水清而益洁。境益远堂益幽。虚明万象。收拾不暇。而心亦与之俱无穷焉。孰谓其室之小而有此人不及知之妙欤。悠然而自乐。旷尔而无累。直将以天地为徒。而与造物者游。而江声外纷纷世事ㅊ举不能撄其怀。然则向所谓安分而无慕外之心者非耶。彼夸夺之子形势之徒。室则高矣美矣。其穷极奢丽。巩固而不可拔。岂特百倍于斯堂而已哉。及乎多行可愧。薄功而厚飨。咎责塞于两仪。欢华不满其眼。甚或有不能终其世。毁瓦颓垣。无复其处。而堂自若也。由是而言。愚未知得丧荣辱者。果安在哉。闻大有之风。亦可少知愧矣。若其观物而反己。取义而命名。则所以引物连类。铺张道理者。时用之记既已尽之矣。余又何容赘焉。徒以尝辱大有一言之请。其意不可负。特录其有感于胸中者。以与大有谂焉。其必曰庶几有知我者存。是为记。
养閒亭记
余今年已五十。早衰多病。不复有久世念。惟愿自放于江湖寂寞之滨。奉慈亲对妻子。怡愉终日。可以忘外累。馀外纷纷。曾何能入我灵台。草堂三椽。足以栖迟。古书数卷。足以讽咏。窗前众卉。足以助成其雅趣。床上张琴。足以寄怀于冲远。若其木叶成阴。禽鸟和鸣。柴门昼扃。化日方永。秋还前野。粳稻如云。雪深后溪。瓦瓯生温。外慕既断。何有尘间之梦。幽贞有契。可保物外之兴。无思焉无虑焉。浩浩乎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2L 页
洋洋乎。世间何乐。可以易此。惧斯言之或忘。聊书壁而自省。
谦庵,玉渊二精舍十六景记。
河回一村。三面皆水也。村之得名以此。山之自北来者。前遇大江。郁而不过。东走六七里。又遇大江而止。即回转向南。耸拔特立。横亘数里。其名曰花山。山之腰更顿跌为复岭者再。西下为平原。盘回周匝。开阔广夷。即河回村墅。而村之东南。又有一山。来甚远。隔江横列。为奇峰列岫。悬崖怪石。献状不一。逦迤至村之西南隅为巨岭。岭之北抽出一垄。伏而复起。为远志峰。峰出远志故名。峰在村烟之西。发足栖闪为平冈。绵亘北首。更转面东去。至村之正北。开展为石壁万仞。东西可五六千步。削立如屏。江即洛之上流。其源出太白山中。缭绕数百里。历礼安安东至丰山县之西南隅荡花山之背。循山而南。出于河村之东。横流过村前。西驰遥遥。北至石壁下。涵泓渟滀。潴为深潭。馀波东喷为浅濑。啮花山西趾。复转而北流。西出竹渊。即前所谓北来之山遇江而止者。即其处也。江内外两岸。皆有平沙夹之。长与江竞。其色正白如雪。无一点尘埃气。沙上古松数万馀株。沿江相望。绕村林立。赤甲苍鳞。间以莓苔。老干礌砢。短叶扶疏。每明月暂入则淡影交横。微风时至则爽籁间发。泠泠焉翛翛焉。使人性地虚明。意思超越。恍若梦入瑶台玄圃。如聆数千载前琴筑遗音。最为奇绝。至其积雪初霁。大地浑白。朝起而视之。则见其玉屑成堆。满林皆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3H 页
然。而犹自青青。强项不屈。又如正人庄士临大难而不易所守。尤可赏也。精舍之在石壁西偏者曰谦庵。即伯祖牧使公所筑。取而为号者。而其东则玉渊书斋。吾王父平日游息之所也。庵据江水大曲之处。前有巨石。高可二十馀丈。在江中当怒涛冲激之势。其足自水中出江北岸。盘陀为大矶。其上平夷宽阔。可坐而钓也。玉渊之西。傍出为台者凡三。曰双松也曰光霁也曰达观也。皆前临江水。达观台则又在最高上处。与谦庵相望。而马岩适当其中间。在石壁之下江岸之上。与系船岩为伯仲相上下。桃花迁又在其东。细径缘山腰。可往来也。两处精舍。皆前俯河村。烟火掩映。桑柘内。渔樵互答。鸡犬相闻。亦甚阒静。助成幽趣。而其山川之清淑。气象之迥别。四时之景不一。而朝暮之态各异。有难以言语名状。盖村中胜赏。尽在江北一带。揽而为精舍之有矣。将欲求题品于当世之大手笔。以侈其胜。故略记其梗槩如右。其十六景名目具下。
 立岩晴涨(即谦庵前江中巨石是。)
 马岩怒涛(岩甚赑屃。每江水盛长。则喷薄如雷声。后改名障川岩。)
 花岫涌月(山在精舍东南。直河村东。)
 蒜峰宿云(峰在南江外。耸入云霄。端重可爱。以其状类蒜瓣。故俗呼蒜峰。后改名晚隐。)
 松林霁雪(即绕村长松。林立沙堤上者是。)
 栗园炊烟(在河村后松林内。)
 秀峰霜枫(亦在村南江外。峰下带崖。崖上有薜荔娄络之。每新霜始降。辄满壁烂红。如开锦帐。)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3L 页
道栈行人(栈在村西江外。萦纡数里。)
 南浦虹桥(浦在河村南。隔江相望之处。村人每于秋冬之交。跨江作桥。以通往来。)
 远峰灵雨(即远志峰。山出远志。春雨时至。葱茜可爱。年年放火烧之。不烧则不茂。)
 盘矶垂钓(即立岩。足涌出水面。依江岸盘礴为矶者是。)
 赤壁浩歌(即江北石壁。有赤色甚古。)
 江村渔火
 渡头横舟
 水林落霞(水林山名。在谦庵西。每日暮霞起。半边皆明。)
 平沙下雁
小亭记
山川登临之胜。不必皆在僻远之方。此益斋先生云锦楼记中语也。今以吾友讷甫新作小亭。观之信然。彼庐山洞庭盘谷桃源。非不壮丽幽深。然皆去人远甚。有累世而莫能至。岂若是亭不离杖屦之近衽席之内。而众美毕具者乎。且古人有卧游而寓兴者。苟得其趣。地之大小。非所论矣。每见人情恒失于喜异而狃常。舍近而求远。徒疲精敝神而无益心赏者。滔滔是也。呜呼。岂独山水也哉。亭在闾阎烟火之侧。而未始知有闾阎烟火。斯已奇矣。虽其地不甚高。而前临断岸。轩豁开畅。东南望见。长江钜野。远在数里外。微茫隐见于堤木掩映之间。而内之池沼园圃鸡鸣犬吠之属。无不虚閒阒静。助成幽致。信可乐也。远近诸山。若鼎岳之岌嶪。花岫之挺拔。偃蹇交峙。秀出云霄。而辋川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194H 页
下流之群峦众壑。又皆蔚然苍然。环合周遭。每春夏之交。轻烟乍抹。微雨时至。则空濛暧翠。缥缈如画。顷刻变态。献状不一。最为亭中奇玩。日与饮食起居相接于轩窗。无举步移席之劳。信乎登临之胜。不必在远也。庐山洞庭。旷而不奥。盘谷桃源。幽而未奇。玆亭之胜。足以兼之。而吾友胸中。自有无限境界。佳山好水。尽在其中。方且终身厌饫。乐之不暇。又焉知小大远近之所如乎。子安才得一过。太白未巢云松。李愿之乾没。舟人之迷路。其于象外真诠。了无所见。则其意味之得失浅深。必有能辨之者。非得于骊黄牝牡之外者。其可易言哉。讷甫要余为记。顾余何敢焉。虽然余之欲构数椽茅屋。耕钓于宽閒寂寞之滨而未得其地者。今已老矣。于公之请。实有慨然于中。终不能无言。其可以不文辞之哉。略书数语。用为他日一笑之资。辞之芜拙。非所敢计也。辛卯夏日。河村病夫谨稿。
拟以晚隐名斋记
余家南山。有一峰耸立奇秀。俗名蒜峰。仲父公尝云宜取此以晚隐为号。欲为晚境隐居求道之所。盖以蒜与晚隐声相近故也。公不幸早卒。余尝悲痛不已。余今年已四十。病甚早衰。虽家极贫寒。无以养老母。黾勉从仕。志未尝不在河村云水之间。自今归隐。亦已晚矣。虽以此名吾斋。续成吾仲父未成之志可也。聊记之。以识余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