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附录
附录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6H 页
瓢隐先生金公行状[金学培]
于戏。我先祖成均生员 赠吏曹判书府君讳琎。即公曾祖。毓庆种德。垂裕后昆。长子司成公讳克一。以文章名于世。次子察访公讳守一。器局峻整。先辈敬重之。察访有二子。季讳澈。成均进士。以判书公命为司成公后。寔公考。妣善山金氏。察访宗武之女。大司谏就文之孙。观察使柳公仲郢。其外祖也。公讳是榅。字以承。自号瓢隐。又号陶渊。我金之氏于鸡林者。肇自大辅阏智公。在罗而王者。曰敬顺王传。在丽而君者。曰锡。封义城。故子孙仍籍焉。其后有讳龙庇。官太子詹事。以功德祠于县。詹事生左仆射讳宜。仆射生少尹讳瑞之。少尹生左司尹讳台权。三世俱在丽乘。司尹生讳居斗。入我 朝为工曹典书。典书生讳荐。进礼岛都节制使。节制生讳永命。新宁县监。是生集贤殿修撰讳汉启。事我 文宗鲁山。出入经幄。与河纬地齐名。于公为六代祖。是生 赠左通礼讳万谨。通礼生 赠左承旨讳礼范。承旨之后三世而至进士。以硕
于戏。我先祖成均生员 赠吏曹判书府君讳琎。即公曾祖。毓庆种德。垂裕后昆。长子司成公讳克一。以文章名于世。次子察访公讳守一。器局峻整。先辈敬重之。察访有二子。季讳澈。成均进士。以判书公命为司成公后。寔公考。妣善山金氏。察访宗武之女。大司谏就文之孙。观察使柳公仲郢。其外祖也。公讳是榅。字以承。自号瓢隐。又号陶渊。我金之氏于鸡林者。肇自大辅阏智公。在罗而王者。曰敬顺王传。在丽而君者。曰锡。封义城。故子孙仍籍焉。其后有讳龙庇。官太子詹事。以功德祠于县。詹事生左仆射讳宜。仆射生少尹讳瑞之。少尹生左司尹讳台权。三世俱在丽乘。司尹生讳居斗。入我 朝为工曹典书。典书生讳荐。进礼岛都节制使。节制生讳永命。新宁县监。是生集贤殿修撰讳汉启。事我 文宗鲁山。出入经幄。与河纬地齐名。于公为六代祖。是生 赠左通礼讳万谨。通礼生 赠左承旨讳礼范。承旨之后三世而至进士。以硕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6L 页
德长才。不爵于 朝。公之将降。有大虎入庭。蹲坐移时。俄而公降。虎始去。寔万历戊戌二月十一日子时也。公生而莹秀。如明珠出水。为儿戏嬉。崭然见头角。甫龀遇 昭敬大王丧。随里中父老。会哭如仪。识者异之。稍长。受学于家庭。耳濡目染。不学而能。日开月益。卓然早成。诸老先生。交口称之。伯父参判公涌。于学子少许可。每见公制述。必赞赏曰。门户之托在此。丙辰。进士公病卒于清道客馆。公随往侍侧。返榇葬祭。式礼罔愆。戊午服阕。见世道昏乱。慨然有谢世之志。为文章刿目鉥心。务去陈言。钩章棘句。搯擢胃肾。虽与世抹摋而不恤也。参判公尝举邹传中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八字而语之曰。如此然后。方可谓之士矣。公服膺不失。以为立身标准。自是朋游益附。华闻弥大。一时长老。皆折行遇之。癸亥。为校任。有孽臣为本府伯。许以素善僧人。游观于 大成殿。公适自外至。即令绑缚倒悬。府伯通判。交致人传语。而门闭不得入。乃令登城。大呼请释者十数。公不为闻。治罪益严。闻者韪之。累占乡选。皆居前列。而辄不利省试。乃叹曰。大丈夫事业。岂在科举上乎。虽尝为亲。随众不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7H 页
废举业。而所重不在焉。丙子冬。 车驾入南汉。公忧愤不成寐。时乡邦谋举义旅。推公为副将。公至则主将。独坐军厅。纪律不严。而戏事之徒。又胥动浮言。公即摘发系狱。行军之日。拿致军前。拟以行刑。军中肃然。本府通判。与公有素。公因公事至其室。通判欲设酒。公正色曰。孤城在围。 君父蒙尘。此岂臣子衔杯时邪。即起出。通判有惭色。自此西报日急。公决意赴难。而母夫人年高无他子。累书止行。公义不得绝裾。而慷慨忧国之诚。不能自抑。语及山城。涕泪缘睫。寝不设席。食不安坐者。月馀及闻 大驾出城。益痛泣不自胜。时母夫人避在峡庄。公即具由告先祠。且为书达慈闱。辞极悲惋。有蹈东海之志。母夫人亦执书以泣。公仍禀曰。儿不肖不得早显扬。今 国事至此。安忍更为应举觅官计。请从此谢世。以守匹夫志焉。母夫人许之。公遂屏去科业。泊如也。惟杜门下帷。沉潜经传。上自濂洛关闽之旨。下逮诸子百家之言。无不反覆寻绎。其独得之见。超诣之识。已非世儒所及。而专于为己。耻于求闻。常以韬晦为务。故人鲜克知之。庚辰丁忧。情文备至。礼俗相称。一语不及家事。一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7L 页
步不出洞门。服阕。移居于卧龙山下陶渊上流。结茅为庐。种松为台。峭壁成障。深潭作池。明沙白石。别一世界。仍号所居斋曰卧龙草堂。又曰大瓢精舍。皆仍其山名也。独处其中。悠然自得。静坐观书。深沉玩味。或嗒默终日。或倚枕达夜。虽家人子弟。莫窥其所为也。暇日则竹杖芒鞋。倘佯于水石之间。或叩禅窗。或倚松坛。子弟门生。进见请业。则秖提挈大义。以俟自得而已。未尝屑屑于章句训诂之末。少事吟咏。至是遂绝口不作曰。多言害道。至于知旧书尺挽幅之类。亦或废阁。若不得已则间或隐其名字。以为收心晦迹之地。盖其微意。不但为避世一节已而也。虽敛退如此。而声闻旁达。林府伯坛。尝过公山居。见树阴中篱落隐映。叹曰。真隐君子也。及还朝。力荐不已。辛卯。始除 光陵参奉。公闻之不乐。有友人从仕在京。出送资牒。则公愀然曰。真所谓君不知故人者此也。自丙子以后。足迹不入城府。前后 国恤。俱就县学。会哭成服后。始还家。犹居外寝而斋如也。宁海之青杞县。乃公先业之所托也。晚年。挈家移住。筑室溪傍。扁以敦艮。莳花种竹。凿池养鱼。其冲澹之趣。涵养之功。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8H 页
比诸前时。益深且密矣。老有脚患。不便骑马。尝乘纸轿。往来于大瓢临河之间。鹤发童颜。辉映山林。路傍之人。皆望之若神仙焉。己酉夏。精舍前峭壁。无故崩折。声震洞壑。人皆异之。七月初。梦登东海观鱼台。乃作诗曰。老仙超大海。两腋挟方壶。日月前吞吐。乾坤外有无。鳌潜何必钓。鲸动此堪诛。长啸倚空碧。雄风生四隅。盖记梦也。一夕。与亲旧会于凤凰山下。笑语终日。神采益清。夜久就寝。气息如常。翌日早朝。倏然而逝。乃十三日甲辰也。享年七十二。讣出。远近皆赍咨涕泪曰。山阿寂矣。士林空矣。节义何托。后学畴依。奔走来哭者。百馀人。越四日丁未。奉柩归殡于家。用其年九月十六日丙午。葬之县东松石山午向之原。与前端人金氏。异圹而同茔。上即公之藏也。将葬。学培泣且言于诸孤曰。昔者学培。从先君侧。窃听先生教。乃曰我死之后。题于墓道曰崇祯处士之墓足矣。此实老先生一生苦心处也。以此四字。书之铭旌。纳诸圹中。以卒先生之志何如。皆曰。然。遂用之。公尝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临死病瘠。失其形貌。则虽无毁伤。岂曰全归。又曰。死生人道之大节。不可绝于妇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8L 页
人之手。至是而其言俱验云。呜呼。公精神秀朗。气宇严正。璨璨如昆山之玉。灏灏如峰头之月。天分甚高。豪迈绝人。自少激昂。志趣不凡。长而愈骞。涵而揉之。内外完好。可畏而亲。平居衣冠必正。瞻视必尊。房室必净扫。几案必整齐。独坐俨然。终日竟夕。其所造之浅深。有非末学所可窥测。而用功地头。则多自延平旨诀中来也。故其言曰。学者工夫。惟在涵养。若于此不得力。天质虽美。毕竟有粗厉气。又曰。今世学者。少有所见。辄怀著书之念。此于身心有何干涉。尝取中庸。熟复玩味。乃曰。圣人心法。都在此中。仍作短歌一阕。以明大本达道之意。而未尝语及于人。谦虚敛退。又不以师道自居。故虽及门之士。亦不能知其知之者。平生深于礼学。古今礼书诸家注疏。无不反复参究。极其归趣。晚年裒稡编类。节次就绪。而又嫌于著述。书未成而还辍焉。素性清高。世间荣悴得失。无足以婴其怀者。于财利尤淡泊。进士公与参判公。友爱笃至。终身不分异。参判公没后。夫人病且殆。欲以未分臧获。分与诸子。公知其意。仍执笔成文。尽斥己有。让与诸从。至于进士公婢妾子女。亦书于诸从之下。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9H 页
而终不一言。以他仆赎之。先世救活奴婢。居篱下者几百馀指。五十年后。有人自称其主而来。公一言尽许之。或有密言于公者曰。虚实不可知。何轻许若是。公答曰。彼之情伪。虽不详知。吾之心则已知其非吾物也。何可不许。闻者叹服。有从兄嫂早寡无依。公迎奉一舍。同爨而居者三十馀年。恩义兼至。终始无间言。门户阔大。宗族众盛。而周穷恤匮。如恐不及。吉凶疾病之际。尤致轸念。虽车马不靳。又设同宗会。以尽亲亲之义。岁以为常。尤笃于奉先。修撰公代尽当埋。公告宗族曰。先祖新宁公神主尚在。安忍先埋此主。遂就旧址。别立新祠。仍聚族姓。岁一祭之。外家远代先茔。岁久陵夷。公唱率诸孙。仍旧封植。又立石以表之。子弟有过。未尝峻责。常以摄容仪。谨言行。辨义利。审取舍。不坠家声等语。谆谆教诏。尝曰。士君子大节。祇在出处。出处不明。馀无足观矣。平居接人。和气蔼然。而及其义利公私之辨。是非得失之分。则英气发越。截然难犯。以故人皆爱而敬之。莫敢以非义干之。平生色不遽言不疾。虽在忧患之中。常有坦荡之气。丧必致其哀。祭必尽其诚。周旋进退之间。威仪可则。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99L 页
杯酒谈笑之际。气像可观。迨夫年益高德益卲。睟盎之容。浑厚之姿。闻风者起敬。觌德者心醉。此则俱在人耳目。奚可以言语形容哉。本道方伯。尝采舆论。以学行文章。仪表一道等语。 启闻于朝。而朝无深知者。拟斋郎者五。教官马官者二。禁府都事者一。末年又以齿德俱尊。超叙六品。特 启而卒不升。公初娶丰山金氏。高丽三司左尹安鼎之后。入国朝。代有闻人。参判讳扬震。以清白名于世。修撰讳义贞。有文章直节。三世而至持平公讳奉祖。兄弟八人。登第者五。初持平公。为端人择对。一见公奇之曰。真大人器局也。许归之。端人志行贞一。孝友出天。六岁遭同气丧。哀戚如成人。及归公。事姑尽诚礼。平明。必上堂问起居。仍留执事。承顺颜色。未尝斯须离侧。教子严重。义方斩然。奉祭谨饬。壸范甚修。事君子三十年。终始无违德。生万历癸巳四月二十一日。没崇祯癸酉十一月十九日。享年四十一。举六男四女。男邦烈,邦衡,气,邦杰,邦赞,邦照。烈生员。气早卒。杰文科县监。四女皆嫁为士妻。权克中,金辉世,权克正,郑自固。后娶英阳南氏。处士振维之女。举二男三女。男邦显,邦谦。长女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0H 页
适金宗汲。次适李俞吾。季未笄。邦烈有三男。吕重,弘重,泰重。八女郑硕胄,金海容。馀幼。邦衡有五男。三重,台重,龟重,千重,万重。三女权霈,李㙾。一未笄。气无男。以台重后。有二女南明夏,金寿聃。邦杰有五男。世重,载重,持重,远重,圣重。一女幼。邦赞有二男。鼎重,履重。三女幼。邦照有一女。未笄。邦显有二男。南重,华重。一女幼。邦谦未娶。权克中有二男二女。男晔,昈。女适李述意。一未笄。金辉世有三男。硕昌,厚昌,远昌。权克正有六男一女。男昕,暻,暾,暄,昉,晛。女幼。郑自固无子女。金宗汲有三男二女。皆幼。李俞吾有二女幼。内曾孙若干。之铎。吕重出也。馀幼。外曾孙若干。始公以单身。夙遭悯凶。及其末年。兰玉盈庭。内外孙曾。几百馀人。人皆称积善之报云。噫。公禀金精玉润之资。天之所以笃生者。实非偶然。而婆娑丘壑。肥遁卒世。道德则光亨矣。志愿则未伸矣。是岂皇天笃生之意哉。虽然。优游閒静之境。恬养本源之地。蓄之愈深厚。发之愈明白。而终使浔阳三径。独保物外乾坤。百岁之下。其必有心融神会。而感公之心事者矣。公素不喜著书。虽有感兴所制。而旋作旋毁。多不收录。今有掇拾诗文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0L 页
若干卷藏于家。学培于公。已在袒免之属。而自在童幼。出入门屏。恩犹父子。义重师生。虽愚鲁不肖。三十年如一日。而平日窃觑公一动一静之间。固有悦之而学而未能之叹矣。诸孤族叔。以我为亲炙日久。不择其人与文。而强委之撰次。学培义不敢固辞。而力有所难当。郑重而不敢发者。几一年矣。窃念音容日远。墓草已宿。而竁志阡表。尚无所属。不可无一言以告于秉笔者。遂相对泣血。略记见闻。乌足谓之善观而能言其德行哉。门人通德郎前行承文院博士金学培。谨录。
墓碣铭[许穆]
公讳是榅。字以承。姓金氏。其先出自新罗。新罗至敬顺王国绝。有王子锡。事高丽食邑闻韶。子孙为闻韶人。自太子詹事龙庇。见于谱牒。十一世有生员琎。于公为三世祖。祖察访守一。父进士澈。参判涌之弟。而为伯父司成克一之后。母善山金氏。察访宗武之女。大司谏就文之孙。观察使柳仲郢之外孙也。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生。少聪明嗜学。以才行发闻。卓然异等。声名重于江左。自丙子大乱之后。读书不出四十年。既博于百家。专以
墓碣铭[许穆]
公讳是榅。字以承。姓金氏。其先出自新罗。新罗至敬顺王国绝。有王子锡。事高丽食邑闻韶。子孙为闻韶人。自太子詹事龙庇。见于谱牒。十一世有生员琎。于公为三世祖。祖察访守一。父进士澈。参判涌之弟。而为伯父司成克一之后。母善山金氏。察访宗武之女。大司谏就文之孙。观察使柳仲郢之外孙也。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生。少聪明嗜学。以才行发闻。卓然异等。声名重于江左。自丙子大乱之后。读书不出四十年。既博于百家。专以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1H 页
经学为本。卜居陶渊。从泉石之乐。自号陶渊。其里名大瓢。亦曰瓢隐。乐閒暇。吟哦自适。晚年。不复作诗遣兴曰。多言害道。与学者言。举其大义。令之自得而已。亦不役志于文字之末也。好礼裒稡编类。书未成。谦抑不居著述乃止。永嘉都护林坛。后推荐之为陵署郎。不起。又后廉使。连以文学耆德。累荐于朝。不果召。 上之十年。公七十二。尝无疾。一日与亲旧诸生。会于山斋。欢与语终夕。朝则悠然而化。七月十三日甲辰也。会哭者百馀人。既敛。归殡于家。其九月丙午。葬于临河东松石山南麓。公尝言我死。书于墓曰崇祯处士之墓。可也。门人承文博士金学培。书铭旌曰崇祯处士之柩。而葬焉。公平生尊信经训。居处必有礼。言动必有节。尝读中庸曰。圣人心法在此。沈潜积学。既用力久。而见理益明。践履益笃。勉人必以整容貌。谨言行。辨义利。审取舍。正出处之义也。与人忠爱信顺。敦厚乐易。至临利害。辨邪正。辞气截严。使人肃然敬惮。爱而知畏。严恪有则。充然德全者也。谨丧祭。笃恩义。盖其家法已立。而又其居家细节。金学培博士。论撰言行记尽矣。公初娶丰山金氏。持平奉祖之女。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1L 页
有懿行。四十一没。生六男四女。男邦烈,邦衡,气,邦杰,邦赞,邦照。烈生员。杰县监。婿权克中,金辉世,权克正,郑自固。后娶英阳南氏。处士振维之女。生二男三女。男邦显,邦谦。婿金宗汲,李俞吾。季女未嫁。八男七女。子孙百馀。铭曰。
怀道远引。硕人之贞。安乐寿考。硕人之亨。秉德守正。硕人之名。
上之十二年辛亥仲夏上浣。阳川许穆撰。
墓志[权瑎]
不佞瑎方休沐巷居。而金学士过访。从容语曰。吾尝见子所为文。颇有法度。足以铭人墓垂后。子其勉哉。瑎谢不敢。后旬日。学士君又至。遂见属曰。昔者尝从许眉翁请铭。铭之先人之墓道矣。顾幽昧之石。迄无文也。敢溷子。瑎既不能无知己之感。而重违其勤恳也。乃不辞而叙次之。公讳是榅。字以承。闻韶之金。实祖敬顺王。自高丽太子詹事龙庇。至我 朝。集贤殿修撰汉启。仍八世大显为名家。曾大父琎。成均生员 赠吏曹判书。大父守一。自如道察访。父澈。成均进士出为伯父司成克一之后。母善山金氏。大司谏就文之孙。察访宗武之女。
怀道远引。硕人之贞。安乐寿考。硕人之亨。秉德守正。硕人之名。
上之十二年辛亥仲夏上浣。阳川许穆撰。
墓志[权瑎]
不佞瑎方休沐巷居。而金学士过访。从容语曰。吾尝见子所为文。颇有法度。足以铭人墓垂后。子其勉哉。瑎谢不敢。后旬日。学士君又至。遂见属曰。昔者尝从许眉翁请铭。铭之先人之墓道矣。顾幽昧之石。迄无文也。敢溷子。瑎既不能无知己之感。而重违其勤恳也。乃不辞而叙次之。公讳是榅。字以承。闻韶之金。实祖敬顺王。自高丽太子詹事龙庇。至我 朝。集贤殿修撰汉启。仍八世大显为名家。曾大父琎。成均生员 赠吏曹判书。大父守一。自如道察访。父澈。成均进士出为伯父司成克一之后。母善山金氏。大司谏就文之孙。察访宗武之女。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2H 页
以万历戊戌二月十二日举公。幼朗秀聪明。稍长修业饬行。日有声。大岭之南。尝屡选公车。而不屑屑为程式之文。乃叹曰。舍吾好而逐时趣。即得之不以适。况不必得邪。至丙子乱后。益沈晦不出。好读书。兀坐探赜。盖三十年而不懈。其学本之六经。旁通百家。自博而约。心得而身体之。含华蓄实。蔚为大儒。晚卜居陶渊。自号陶渊居士。以里名大瓢。亦曰瓢隐。宅傍有瀑布澄潭白沙苍崖之胜。心乐之。遂台其上。而荫之以松。日杖屦啸咏以自适。末年又休诗谢简牍。乐燕居静默。尝曰。多言害道。学者请业。亦举其大义。令自得而已。未尝役志于文字之末也。林公坛。尝知永嘉府。心贤公。啧啧以为真隐君子也。还 朝推荐之。授 光陵参奉。不就。前后道伯。或以文行。或以耆德。荐 闻非一再。而卒不 召。显宗十年己酉。公年七十二。一日。盥洁更衣。与亲旧门生。会于凤凰山下。欢与语。终夕无倦。朝则翛然而化。七月十三日甲辰也。四方之士。奔哭者百馀人。以九月丙午。葬之临河县东松石山午向之原。将葬。其门人承文博士金学培曰。先生尝有言。吾死。必书吾墓曰崇祯处士之墓。请铭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2L 页
旌曰崇祯处士之柩。可乎。皆曰。诺。遂用之。公初娶丰山金氏。持平奉祖之女。有妇道。先公三十六年卒。生六男四女。男邦烈,邦衡,气,邦杰,邦赞,邦照。邦烈生员。邦杰即学士君也。文科兵曹参知。婿权克中,金辉世,权克正,郑自固。辉世佐郎。克正生员。后娶英阳南氏。处士振维之女。生二男三女。男邦显,邦谦。婿金宗汲,李俞吾,权斗经。斗经生员。内外孙男女二百馀人。瑎窃以博士金君所纂录言行按之。盖公之德器凝远。类陈大丘。学问醇实。近李延平。饬礼法谨丧祭。似涑水家风。笃恩义。轻赀产。殆薛侍中其人。而其洁身遁世。肆志物表。又不但箕颍之流而已。且观学士君恬静儒雅。可不知其所自邪。铭曰。
昔殷之亡。有伯夷叔齐者。饿死于首阳。晋之亡。有陶靖节者。隐居于浔阳。今 明社既屋。而处士遁迹。终身于东海之滨。若处士者。其夷齐靖节之伦欤。嘉善大夫。行弘文馆副提学。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提学权瑎。撰。
遗墟碑阴记[李栽]
人固有乐幽閒。就薮泽。屏贵遗荣以为高者。虽其
昔殷之亡。有伯夷叔齐者。饿死于首阳。晋之亡。有陶靖节者。隐居于浔阳。今 明社既屋。而处士遁迹。终身于东海之滨。若处士者。其夷齐靖节之伦欤。嘉善大夫。行弘文馆副提学。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提学权瑎。撰。
遗墟碑阴记[李栽]
人固有乐幽閒。就薮泽。屏贵遗荣以为高者。虽其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3H 页
清标逸韵。伯仲箕颍。然由君子观之。或不免洁身乱伦之讥。亦何足多尚哉。惟其明天下之大伦。扶一世之大义。泥涂轩冕。没身无悔。使其风声气烈。卓然足以增三纲五常之重。然后为至焉耳。古之人。有若西山饿夫,东国高士。与夫晋徵士,宋遗民。玆数君子者。由此其选也。前圣后贤。屡称不一称者。奚取焉。盖亦为万世纲常计也。其在于今。有若瓢隐金先生之以崇祯处士。终老卧龙山下者。岂非所谓明大伦。扶大义。增三纲五常之重。而无愧数君子者邪。先生自少。仪观秀伟。胸襟洒落。炯然若玄圃霜毛。玉壶清冰。其视世间得丧忻戚。无足婴其怀者。惟以道义名节。自饬励。及至崇祯丙子。有 宗国非常之变。先生慨然直有蹈海之愤。入卧龙山下陶渊之上。结茅椽。理松台。堂名卧龙。斋号大瓢。皆因其地名也。前有翠壁清澜。奇岩喷瀑。白沙深松。号为东南山水最殊胜处。先生日倘佯其间。歌咏先王之道。有时朋酒之会。语及京周。则辄引满悲愤。泣数行下。先生既不求知于世。而世多有推挽之者。东冈之志。确乎其不变。尝言我死。题吾墓曰崇祯处士之墓。可也。门人仪曹员外郎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3L 页
金公学培。状其行。眉叟许文正公穆。铭其墓。具言其事。嗟乎今去先生之世。且五十年。岳立渊默之相。虽不可复见。尚幸故墟犹存。江山依旧。使人想像钦慕之不已。信乎高山景行。好德所同。前大冢宰吴公始复。素善隶。闻先生之风而慕之。为书崇祯处士遗墟六大字。使之刻石以表其里。盖贤者故事也。于是。一方人士。合谋治石。石既具。俾栽相其役。栽以迹伟词拙。屡辞不获命。猥次其事终始。因窃识其所感于心者。曰彼官尊禄厚。荷国宠荣者。一朝临利害遇事变。率贼彝伦倍天常而不知耻。先生以海外一介眇然之身。非有策名委质之素。乃独保崇祯日月于一区林泉。身任宇宙之栋梁。有若颓波之砥柱者。岂有他哉。特以其忠义之性郁于中。取舍之分明于外。有非富贵贫贱所能挠者而已。呜呼伟哉。而况千秋一片石。屹然辉映山门。长使后之人。摩挲感奋。旷百世如一日。则其所以激清风。廉顽夫。为万世伦常之寄。直与古之薇亭醉石。并美齐声。岂但如成都草堂碑。为一时好事已哉。先生讳是榅。字以承。其官阀世系。学问行业之详。已具诸公所撰述。及我先太宰所为遗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4H 页
卷序。玆不复赘。系之以诗。其诗曰。
惟帝降衷。在人为伦。其伦伊何。父子君臣。彼林林者。孰无此德。惟利是梏。纷丧厥则。相彼迩僚。犹或贰心。邈尔海隅。胡溉之鬵。夫岂有为。惟义之取。既著天心。亦扶人纪。卧龙有石。昭揭崇祯。山高水长。百世风声。崇祯丙子后八十二年丁酉正月庚午。后学安陵李栽。谨记。
挽词[门人金学培]
百鍊精金耀月中。斯文南国望逾隆。堂名瓢隐颜回乐。地号陶渊处士风。乔岳方期千岁仰。儒林谁道一朝空。霜霄独鹤飞鸣过。如奉先生玉雪容。
挽词[金启光]
威凤祥鸾状。光风霁月怀。秖今应未有。何处得重来。秋晚开湖曲。天寒镜浦台。嵇孤十载泪。东望更沾腮。
挽词[金喜长]
岭外文章伯。斯文宿德贤。如何天夺速。吾道痛无传。
祭文[门人金学培]
呜呼。天地间光明正大之气。流行橐籥。而或钟于
惟帝降衷。在人为伦。其伦伊何。父子君臣。彼林林者。孰无此德。惟利是梏。纷丧厥则。相彼迩僚。犹或贰心。邈尔海隅。胡溉之鬵。夫岂有为。惟义之取。既著天心。亦扶人纪。卧龙有石。昭揭崇祯。山高水长。百世风声。崇祯丙子后八十二年丁酉正月庚午。后学安陵李栽。谨记。
挽词[门人金学培]
百鍊精金耀月中。斯文南国望逾隆。堂名瓢隐颜回乐。地号陶渊处士风。乔岳方期千岁仰。儒林谁道一朝空。霜霄独鹤飞鸣过。如奉先生玉雪容。
挽词[金启光]
威凤祥鸾状。光风霁月怀。秖今应未有。何处得重来。秋晚开湖曲。天寒镜浦台。嵇孤十载泪。东望更沾腮。
挽词[金喜长]
岭外文章伯。斯文宿德贤。如何天夺速。吾道痛无传。
祭文[门人金学培]
呜呼。天地间光明正大之气。流行橐籥。而或钟于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4L 页
物。或钟于人。昭而为日月。崒而为山岳。灵而为麟凤龟龙。精而为金玉琅玕。而其在人也。蕴之为德行。发之为文章。毅而为节义。醇而为儒贤。在齐而为鲁仲连。在晋而为陶靖节。在宋而为李延平。历代以降。皆有其人。而惟我东方。亦有先生。噫。先生之才之德。固不可一二举。而姑以其见于外者言之。则天资粹美。日光而玉洁也。气象峻整。山立而冰清也。又如猗兰播芬。而素月扬辉也。神龙居泽。而独鹤昂霄也。望之者起敬。见之者心醉。此则先生之盛德光辉。禀于天而接于人者也。文澜耸发。贺井而潘江也。句格奇健。贾瘦而郊寒也。又如风樯驾海而阵马驰坂也。春红烨敷而秋霜刻削也。讽诵之不足。咀嚼之无厌。此则先生之文章笔法。得于心而应于手者也。然此特其末耳。岂足以尽先生之美哉。小子侍先生。于玆三十有馀年矣。自童稚至今日。除游学从仕之外。未尝旷月而离先生侧。盖尝观于燕閒独处之时矣。房室必净扫。几案必整齐。下而至于书札,笔砚,衣冠,衾枕手下应用之物。皆放顿有常处。无一胡乱散置。而独坐其中。终日俨然。或对案玩味。或拥衾沈思。或敛膝危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5H 页
坐。或嗒嘿无语。虽家人子弟。不敢窥其涯涘。终始无间。表里如一。此则居敬之方。而主静之功也。又尝观于承祀接宾之时矣。容貌必整肃。言语必慎齐。下而至于登降拜跪。周旋进退。人所易忽之处。皆一一中度。未尝差却尺寸。而严而能泰。和而有节。或僾然如见。或洋洋如在。或温温如玉。或栗栗如山。身心相符。动静皆宜。此则精义之效。而制事之则也。吾虽不及见事亲之日。而得见其居庐之时。自敛至殡。自葬至禫。哭踊之数。奠祭之仪。无一不合于礼。而情文备至。礼俗相称。一语不及乎他。一步不向于家。古人所谓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者。先生庶几当之。而事亡如此。则事生可知矣。然此特其行事者耳。至其平日所立之卓。所守之确。则实非外人之所能窥也。盖先生少时。亦尝有意于立扬之事。初非洁身长往之人。而累捷乡解。辄屈礼围。岂天不欲使先生有为于斯世邪。中岁以后。时事一变。则先生便能勇撤举业。超然高蹈。使浔阳三径。独保晋家甲子。而蹈海一节。直与日月争光。盖其纯粹之质。坚确之操。虽由天赋之独丰。而熊鱼之辨。取舍之节。实原于素养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5L 页
之克正也。故其立心行事。光明炜烨。昭乎如日月。崒乎如山岳。灵乎如麟凤龟龙。精乎如金玉琅玕。此岂勉强于一时之暂。而先贞而后黩者所可彷佛其万一也。噫。世之谈先生者。或称其威仪容止之则。或美其篇章笔札之妙。夫孰知豪迈之资。加之以恬静之工。超诣之识。重之以涵养之力。比如珠藏而泽媚。玉蕴而山辉邪。虽其平居。务自韬晦。不露圭角。时或遣情于谈谑。寓兴于诗酒。而及其义利公私之辨。是非得失之分。则英气发越。截然难犯。古人所谓断以义利。贲育莫夺者。岂无所存而然邪。吾知磊磊轩天地大丈夫之事业。固先生分内事也。而先生既谦退。世无知者。上未及著述之传。下不享百年之寿。负一世蓍龟之望。遗后学山梁之痛。则斯岂非斯文之不幸。而世道之无禄邪。虽然。陶靖节高卧柴桑。而万古纲常赖而不坠。李延平不著一书。而河洛渊源得以启后。是知一时之沈晦。未足为不幸。而百年之公论。可徵于后世矣。庸何伤于先生乎。所可痛者。不肖兄弟。自儿时出入于门下。先生不以愚鲁而斥之。无状而弃之。见一才行。则必为之推美。闻一过失。则必加以警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6H 页
责。蒙诱掖奖励之方。最专且厚。真所谓有天地父母罔极之恩者。恒期百年之内。永得依归之所矣。岂料今日遽抱无涯之痛邪。今年春初。余自京师颠沛还家。则先生避忌。已入于杞庄矣。行役之馀。疾病乘之。未即晋候而至三月。先生撤还于河南。始得乘间一进。则容貌气色。殊瘦于前。而精神筋力。无异于昔。自是以后。或月一省焉。或月再省焉。而至五月。先生又还川舍。自川舍而又移于临川。余常日日往省。或间日往省。或竟夕而返。或撤宵而还矣。厥后先生入仙庄。淫霖弥月。余患胸腹。出入人鬼。寻常阙候者。月馀日矣。七月初。闻水谷诸丈。与先生期会于黄山。及期而先往以候。则日未午而先生至矣。趋谒于马首。则先生顾见而喜之曰。尔病瘳邪。何以来也。仍与诸丈叙坐于楼上。笑语琅然。神采益清。终日竟夕。了无一毫呻吟之几。而翌日之朝。恬然而逝。呜呼痛哉。先生其果至于斯邪。吾闻诸古人云。至人无欲。故临死如归。平日又闻诸先生。以为死生之际。人道之大节。何可自绝于妇人之手哉。又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临死毁瘠。失其形貌。则虽无毁伤。岂曰全归。执此而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6L 页
验诸今日。则其恬然坦荡之气。无异于平日。先生真可谓践其言者邪。抑平日充养有素。胸中洒落。无一毫查滓芥滞。故归化之际。自能如此邪。平生心事。仰不愧俯不怍。而又无一日呻吟愁苦之态。如寐如梦。乘化归尽。在先生则其快活当如何也。想其光明正大之气。必不随化而泯没。其亦在天而为日月邪。星斗邪。在地而为山岳邪。河海邪。化松而独秀于冬岭邪。变鹤而独叫于霜霄邪。八子七婿。人皆为公荣。而小子则不以为荣。踰七望八。人皆为公寿。而小子则不以为寿。先生平日。仁义根于心。道德积于躬。斯非千秋万岁之真荣邪。斯非太古不老之大寿邪。今年春。小子结茅于云溪之傍。先生谓我曰。闻尔新作溪堂。以为藏修之所。吾亦老病日寻。欲还河上。而大村喧豗。不合养病。将欲就尔之上流。营一间屋。凿半亩塘。与尔朝夕相对。以终馀日。不亦乐乎。余承此教。不觉喜幸。窃自心语于口曰。半生承诲。不为不久。而尘埃汩没。蹊径茅塞。幸今天脱羁絷。受用閒中日月。若得遗弃百事。朝夕侍侧。则小子虽无状。亦岂自甘于下流邪。铭肝镌肺。永矢不谖矣。孰谓曹志未遂。而曾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7H 页
箦遽易。使我伥伥然无所依邪。拙构才完。虽有幽趣。而顾视上流。风月凄凉。呜呼。余安忍居此堂邪。已焉哉。其不复侍先生之侧。而闻先生之謦欬邪。先生平日之所苦心成就者。虽非外人之所窥。而小子或得以窃覸之矣。今者书公之铭旌曰。崇祯处士之柩。而异日亦拟以此题之于墓道之刻。未知其亦尚行先生之志乎哉。呜呼痛哉。江山风月。非天之付公之物乎。仙庄杞业。非祖先遗公之物乎。胜地佳境。佩酒携朋。南翁北叟。共答良辰者。是先生晚岁之真乐也。明沙白石。杖屦逍遥。仙翁释子。共忘形骸者。是先生物外之清游也。揔成陈迹。云物悠悠。从此溪山。分付何人。仙亭寂寥。三径已荒。寒松冷落。水天无光。已乎已乎。更不得倍先生从游于此间邪。日月晦矣。山岳崩矣。龟龙长逝。金玉收彩。浑厚粹盎之资。清修峻整之气。不得复接于斯世矣。一杯荐忱。万古长辞。呜呼先生。柰何乎天。呜呼痛哉。
祭文[门人南梦赉]
呜呼。缅惟先贤。事业不浅。达者兼济。穷则独善。今我先生。无愧前修。生荣死哀。馀外何求。然小子恸。
祭文[门人南梦赉]
呜呼。缅惟先贤。事业不浅。达者兼济。穷则独善。今我先生。无愧前修。生荣死哀。馀外何求。然小子恸。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7L 页
犹不自已。叙公平生。敬质神理。阿好曲谀。非所知也。惟公气度。卓荦高雅。禀精山岳。无颣璠玙。志学初年。游刃群书。既博以约。馀事文章。君民有志。亦陋汉唐。嗟生不辰。遭世罔极。岁在困敦。事不忍说。何心斯世。路亦崎侧。卷而怀之。耻复自衒。眷彼山林。聊适我愿。纶巾野服。大瓢青溪。疏泉为池。种蔬成畦。秾春素秋。花朝月夕。把酒吟诗。情高意逸。舞衫斑烂。谢家宝树。抠衣出入。冶门镕铸。鬼秘神彰。延平身世。弄丸探真。康节心契。游心千古。俯视尘纷。富贵何加。于我浮云。流光荏苒。素发星鲜。鹤瘦鸾峙。地上神仙。 王曰怀哉。遗逸之贤。乃询乃访。一 命以先。寤言永矢。确乎不拔。黄钟未奏。豫章谁伐。迨其季年。行安学成。外锄城畛。内就高明。德符仪容。道体动静。左右图书。前后贤圣。一味优游。乐而忘忧。不出户庭。声闻四流。高山仰止。远敬近惠。士林倾心。侯伯拥彗。南乡北斗。小鲁泰山。庶可矜式。宽鄙廉顽。天胡不慭。凤兮云逝。禅窗一夜。少微收彩。呜呼先生。而止于斯。一寄一归。谁实尸之。盈虚消息。屈伸吸呼。长啸倚空。与化为徒。古今一息。物我同归。穷通不计。短长焉知。小子晚生。犹及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8H 页
登门。累陪杖屦。几接温温。申以婚姻。情义益亲。岭树秦云。山川或间。长书短札。诚意未散。昔在丁未。先考祸延。罪逆残喘。无望生全。每于讯便。反覆教诏。曰无伤生。为君子笑。自惟无状。多不及礼。苟存视息。而及三岁。倘不死灭。或可卒业。何意今朝。又诀终天。失声长呼。泪落如泉。仪刑永隔。考德无期。何所依归。余怀之悲。山瓢代酹。野蔌并设。掩涕缄辞。远寄诚血。不亡者存。庶几来格。呜呼哀哉。
焚黄文( 英宗大王甲寅十二月。丰原君赵显命。 筵中白曰。臣有所闻而久未进达。今新 除丹城县监金圣铎先祖金是榅。当崇祯丙子。隐居不仕。自号崇祯处士。岭南人至今称道。其在 圣朝崇奖节义之道。宜有 褒赠之典。 上曰。崇祯处士之名。可嘉。 赠司宪府执义。)
恭惟府君。气钟河岳。质美金玉。粤在昔岁。天地崩析。耻深出城。义欲蹈海。赍志没世。名高一代。曾孙圣铎。属叨荐章。一登 文陛。三接 耿光。恭承遗训。对扬 清问。筵臣奏言。乃祖有闻。丙子逸民。崇祯处士。 上曰俞哉。合有褒异。中承峻秩。是用宠旌。爰降 命书。爰致寝庭。圣铎蒙 恩。亦宰南邑。上昭下漏。流根建叶。 渥泽旷绝。瞻 天祝 圣。钦惟神灵。服玆休命。延畀后承。骏惠光明。敢不敬
焚黄文( 英宗大王甲寅十二月。丰原君赵显命。 筵中白曰。臣有所闻而久未进达。今新 除丹城县监金圣铎先祖金是榅。当崇祯丙子。隐居不仕。自号崇祯处士。岭南人至今称道。其在 圣朝崇奖节义之道。宜有 褒赠之典。 上曰。崇祯处士之名。可嘉。 赠司宪府执义。)
恭惟府君。气钟河岳。质美金玉。粤在昔岁。天地崩析。耻深出城。义欲蹈海。赍志没世。名高一代。曾孙圣铎。属叨荐章。一登 文陛。三接 耿光。恭承遗训。对扬 清问。筵臣奏言。乃祖有闻。丙子逸民。崇祯处士。 上曰俞哉。合有褒异。中承峻秩。是用宠旌。爰降 命书。爰致寝庭。圣铎蒙 恩。亦宰南邑。上昭下漏。流根建叶。 渥泽旷绝。瞻 天祝 圣。钦惟神灵。服玆休命。延畀后承。骏惠光明。敢不敬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8L 页
恭。无忝所生。奉 教虔告。感慕来并。洁牲醴齐。卜吉荐诚。
卧龙草堂记[李簠]
山即我瓢隐金先生嘉遁盘旋之地也。山曰卧龙。水曰陶渊。占势既幽深辽夐。远隔尘世间风日。其山趾尽处为台。台上为精舍。舍凡二楹。寔先生平日讲道游息之所也。山之自北来者。低一支横断江流而中坼为凹。江流至此。歧而为二。一从山前流过。至于台下。𣿬为澄渊。一从凹中注泻。奔放山外。悬作巨瀑。震荡吼怒。声如雷门大鼓。瀑下水渟泓演漾。广可数亩。为内外重渊。每夏月。游鱼溯波而上。冲瀑争跃。乱如飞雪。渔者悬竹笼承之。则斯须而满笼。两渊间。奇岩错落。若列周球。苍壁削立。如展玉屏。壁罅。黄杨丛生。贴壁昂藏。远望之。模糊点缀。依然水墨迹。尽壁而南数十武。壁换而土。万松森立。高入云霄。当是百馀年物。赤干疏枝。与凡松异。疑即古所谓栝子松也。世传先生之王考药峰先生。宰箕城时。取月松亭松实来种云。由松林而下。隔水一里许。乃药山北麓也。唅呀为洞。府中有古寺曰仙刹。罗时所创。寺下数步许。有巨石陡起。负石而亭曰仙游。即先生曾王考青溪
卧龙草堂记[李簠]
山即我瓢隐金先生嘉遁盘旋之地也。山曰卧龙。水曰陶渊。占势既幽深辽夐。远隔尘世间风日。其山趾尽处为台。台上为精舍。舍凡二楹。寔先生平日讲道游息之所也。山之自北来者。低一支横断江流而中坼为凹。江流至此。歧而为二。一从山前流过。至于台下。𣿬为澄渊。一从凹中注泻。奔放山外。悬作巨瀑。震荡吼怒。声如雷门大鼓。瀑下水渟泓演漾。广可数亩。为内外重渊。每夏月。游鱼溯波而上。冲瀑争跃。乱如飞雪。渔者悬竹笼承之。则斯须而满笼。两渊间。奇岩错落。若列周球。苍壁削立。如展玉屏。壁罅。黄杨丛生。贴壁昂藏。远望之。模糊点缀。依然水墨迹。尽壁而南数十武。壁换而土。万松森立。高入云霄。当是百馀年物。赤干疏枝。与凡松异。疑即古所谓栝子松也。世传先生之王考药峰先生。宰箕城时。取月松亭松实来种云。由松林而下。隔水一里许。乃药山北麓也。唅呀为洞。府中有古寺曰仙刹。罗时所创。寺下数步许。有巨石陡起。负石而亭曰仙游。即先生曾王考青溪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9H 页
先生所建也。为永嘉绝胜。今有诗板在焉。亭左右。张两翼为翠壁。亦远护精舍。乃内外重壁也。呜呼。先生自少。襟怀疏旷。气度清高。固已不屑于世间名利。而惟以节义二字自期。恒自激昂砥砺。及至崇祯丙子之乱。闻 大驾出城。慷慨饮泣。志欲蹈海而不得。续闻上国随以沦丧。则卧龙一区。遂为先生卷怀长往之地。自是贲迹其中。不窥山门一步地。歌咏先王之道。潜心洛建之书。处静既久。涵养功多。其自得之乐。所造之深。殆有人不可窥测者。有时体倦。则濯足清流之中。倚筇云木之下。烨如丹山瑞彩。玄圃霜毛。人皆洗眼爽心。争先睹之为快焉。逮夫兰香出谷。徵书赴垄。而不能动先生嚣嚣之乐。则先生之出处去就。信乎一循乎道。而不为外至之所挠夺也。自先生捐精舍。星纪屡变。而乡邦之景慕益深。议于精舍之傍。建院立祠。以俎豆先生而矜式后学。方鸠材程土。而适 朝家以时屈。禁内外营作姑止之。以为后日之图云。间不佞偕诸友。重访先生旧居。与先生子姓诸君。上精舍前台。仰瞻斋宇。如入春风座下。更睹山立仪容。令人肃然生敬。毛发洒淅。今精舍净扫封闭。不使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09L 页
后人寝处焉。乃于精舍下。近水松台。别搆一堂。以待游客之来寻者云。已诸君属不佞记之。不佞何敢记。何敢记。顾以托名玆地为幸。遂不辞而言曰。夫天之生清高节义之士。必畀之以名区佳境。使人与地惬。地与人称。双休两美。垂之千后。以为砺世磨钝之用。若严子之桐江。靖节之栗里。冶隐之金乌是已。吁。玆地之胜。肇自混沦融结之初。历几百千万亿之岁月。阅几百千万亿之眼目。而未尝以奇胜名于世。则天地之悭秘盖久。不以浪畀于人可知也。直待先生之出。始出而畀之。以为杖屦逍遥之所。然后山若益而高。水若益而清。境若益而新。云物若益而光辉者。遂与桐江栗里金乌之人与地。同为播馥流芳于千百载之后。则天意果有待而然也。夫岂偶然而已哉。后之蹑玆地者。俯重渊之澄清。则可以挹先生之襟抱。仰重壁之卓立。则可以想先生之高节。呜呼。今古不变者。山与水也。则今古不泯者。非先生也邪。昔范文正公题严先生祠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盱江李觏以为于义甚大。于词甚悽。不佞于记是精舍也。亦不敢外此而为说。癸未至月下浣。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10H 页
真城李簠。谨记。
先生于易箦前数日。梦登东海之观鱼台。俯临大海。作诗曰。老仙超大海。两腋挟方壶。日月前吞吐。乾坤外有无。鳌潜何必钓。鲸动此堪诛。长啸倚空碧。雄风生四隅。读先生此诗。则可见先生之胸次豪爽卓荦。直有柱天地贯日月之气象也。李太宰元祯。尝游金刚山。归詑其弟参判元禄曰。我见金刚山。可谓尽天下之伟观。君之平生。亦有伟观乎。参判曰。兄虽见金刚山。不见金瓢隐。我尝得拜床下。其德容风范。非复人间人。正自神仙中来。其为伟观。奚啻金刚山。然则我之所见。当胜于兄。若李公者。可谓善形容先生资禀之美也。后之欲求先生者。以先生之诗及李公之言。得其气象资禀。则其于道与德。思过半矣。故为之小说。并附记后焉。
遗事后叙[赵德邻]
有地焉。青壁万仞。截然屹立。惊澜怒瀑。泻其中。寔惟卧龙之山。陶渊之水。大瓢之里。盖有崇祯处士遗墟之碑云。处士孰谓。谓瓢隐先生金公也。先生。东国之处士也。曷以崇祯冠之。先生志也。其谓先
先生于易箦前数日。梦登东海之观鱼台。俯临大海。作诗曰。老仙超大海。两腋挟方壶。日月前吞吐。乾坤外有无。鳌潜何必钓。鲸动此堪诛。长啸倚空碧。雄风生四隅。读先生此诗。则可见先生之胸次豪爽卓荦。直有柱天地贯日月之气象也。李太宰元祯。尝游金刚山。归詑其弟参判元禄曰。我见金刚山。可谓尽天下之伟观。君之平生。亦有伟观乎。参判曰。兄虽见金刚山。不见金瓢隐。我尝得拜床下。其德容风范。非复人间人。正自神仙中来。其为伟观。奚啻金刚山。然则我之所见。当胜于兄。若李公者。可谓善形容先生资禀之美也。后之欲求先生者。以先生之诗及李公之言。得其气象资禀。则其于道与德。思过半矣。故为之小说。并附记后焉。
遗事后叙[赵德邻]
有地焉。青壁万仞。截然屹立。惊澜怒瀑。泻其中。寔惟卧龙之山。陶渊之水。大瓢之里。盖有崇祯处士遗墟之碑云。处士孰谓。谓瓢隐先生金公也。先生。东国之处士也。曷以崇祯冠之。先生志也。其谓先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10L 页
生志者。何也。丙子城下之盟。先生耻之。自丙子而至于甲申。未久也。宗国灭焉。孰灭之。丙子之戎也。先生义不辱奉周正而终身。此其志也。先生东人也。为吾国吾 君耻。固也。宗国灭矣。复延既绝之号以自旌。不既越乎哉。呜呼。事未易一二言也。先生生于文献之家。维祖维父。世笃忠贞。壬癸之乱。先生叔祖文忠公。身捍大难。中道陨坠。 乘舆蒙尘。越在西湾。国几亡。 明天子动天下之兵。转山东之粟。廓清妖氛。有国无之。不啻父母之恩焉。蠢尔山戎。恃众匪茹。反鄙我 邦。荐食上国。维我忠臣义士。沫血饮泣。有以国毙。誓不俱生者。有不能终守其志。各为 主用。而惟先生。不沾一命。不食斗禄。而眷言宗国。惟思自靖。生称崇祯。死题墟墓。自献于 先王。归见乎先祖则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岂一时之意气。一节之成就已哉。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夫笃信而能守死。好学而能善道。要非有二致也。先生圭璋特达。玉色金声。济以学问。充养有道。襟怀飘洒。气宇轩昂。有时朋酒之集。引满至醉。击节蹈厉。忾焉寤叹。涕涔淫下。其胡致堂醉歌之意也欤。焚香燕坐。肃容澄思。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11H 页
涵养大本。以观未发时气象。其李延平求中之学也欤。赫赫宗周。犬羊为雠。不祀忽诸。彼则肆然。于是谢徵辟。就閒旷。明大义。树风声。则其诗之匪风下泉之思。而春秋存陈之义也欤。由此观之。名不可以虚成。节不可以徒立。先生之所树立。若此其卓绝。世之人槩以名节归之。而不知先生之学。本之实际。而先生之节。特其一事尔。傥所谓笃信而好学。守死而善道。克世忠孝之传。昭揭礼义之风。而山寺绝笔。亦足以轩天地而抉虹霓。其英灵毅魄。不随异物腐败。而长在于龙山陶水之上。俯浊世而扫秕糠矣。呜呼悕矣。吴太宰始复。大书其坊曰崇祯处士遗墟而刻之石。其傍有斋。曰大瓢先生考槃讲道之所也。又其下。后人别营一室。以待游客。诸贤为之记若序颇详。乃者佥君子。又以命德邻书其后。德邻既未及登门而陪杖屦。则窃取诸贤之所撰著。一寓目焉。清风肃然可敬。而其岳立而岩岩。渊澄而浑浑。盖亦有足当者。兴起咏叹之不足。遂为之歌曰。隰有苓。山有榛。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敬为先生赋之。又歌曰。景行行止。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乡往止。为
瓢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11L 页
闻风而来游者赋之。又歌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为后人之藏于斯。修于斯。息且游于斯焉者赋之。时崇祯甲申后八十八年腊月日。汉阳赵德邻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