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x 页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0H 页
四友堂先生年谱下
戊子先生五十二岁。
正月十五日。授龙骧卫副护军。
四月十二日。除右副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再辞不 许。乃入京肃谢。复辞不 许。
 同春,尤庵送至崇贤书院而归。○按旧谱草稿。自此以下。尤多缺裂。李公时尚挽先生诗所谓银台奏嘉谟。骑省历丹忱者。惜乎其不尽传也。
二十二日。升右副承旨。兼如故。
 上于 经筵。尝论权经常变之道。先生进曰。行权而不失其经。处变而不失其常。非圣人未易言也。殿下比年所处。实权变之大者。而易 储一事。则顾今 元良(孝宗)得人。万民延颈。 殿下之为 宗社大计者。固可谓行权而不失其经矣。惟姜狱变出宫围。外人不及详知。而当时行法太遽。故人到于今。犹或有疑之者矣。君臣犹父子。臣有所闻。不敢不达。 上曰。其恶已著。疑之者妄矣。今不须言也。先生曰。李敬舆,洪茂绩之所以不顾其身利害。而苦口敢谏者。岂有他意哉。实为 殿下之行权处变。虑或有轻易放过。未尽其道。故欲其审慎而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0L 页
得当也。且李应蓍既在谏官。目见 君父过举。而噤无一言救正。则国家置台谏之意。果安在乎。此数臣者。皆为 殿下尽职。 殿下乃反加以忘君负国背恩护逆之罪。臣恐自此 殿下虽有过失。而人无有忠谏者矣。岂非大可忧者乎。金尚宪,李时白皆非欺 殿下者。而亦皆为数臣请赦。不啻丁宁恳切。 殿下终靳 德音。臣实不知 圣意所在也。 上曰。后当从容处之矣。先生又曰。 殿下之行权多矣。城下之事。实一时最不得已行权者。而十年之间。君臣上下忍痛含冤之意。渐就销铄。今则几乎恬不为耻。臣实痛焉。愿 殿下毋忘在莒之心。益笃尊周之义。奋发大志。策励臣工。勿以一时之权。永失万世之常经焉。又曰。今日朝廷之上。权倖颇鸱张。草莽之间。忠贤多退伏。 殿下虽为春宫。别立官号。而未见有博选方正笃学之人以充其职。故辅益之道。终未免疏略。而朝野之人。亦皆失望。颇以有名无实。疑 殿下之政矣。臣实闷焉。盖白江及大宪洪公茂绩。以守经全恩之启。方在谪中。而掌令李公应蓍。亦以救白江远窜。清阴,延阳屡请赦还。而 上终不允。故先生因权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1H 页
经之论而并及之。又时贼臣自点颇用权。而清阴退居石室。同春亦尝以守经之疏。屡年废置。 上虽从清阴所请。特设侍讲院赞善进善等职。 召慎齐,尤庵诸贤。而皆不至。 上亦不复召。故先生虑或有左腹之入而痛说焉。时 上眷甚隆。先生所言。一一嘉纳。而惟贼点,赵綗辈。闻姜狱及权倖之说而大不悦。盖赵亦与金贼鍊成姜氏狱者也。自是辄加诋毁。先生后来仕道之淹滞。亦由此云。○后 孝庙元年。起白江为领中枢。 上引见谕意曰。今日起卿。 先王之志也。 肃庙戊戌 上教曰。予于平日。以姜狱心常恻然。于是大臣金公昌集,李公颐命皆献议。姜嫔遂伸冤。追复位号。此皆先生所发端。故并附其本末焉。
二十八日。升右副承旨。兼如故。
五月病遆。
八月二十九日。升左副承旨。兼如故。
乞省先墓受由。行到振威。上疏陈情辞职。
九月十日。遆受龙骧卫副护军。
子奎明娶完山李氏。
 晋溪副正润庆女。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1L 页
市南俞公来访。因与同春,尤庵会于飞庵。
 俞公名棨字武仲。风猷器识。经术文章。为名世人物。与先生契许深密。 显庙初政。同受密勿之托。而先生遽易箦。公甚恸之。后先生曾孙来祥。为公孙县令相基女婿。
十二月十六日。复拜右承旨。兼如故。促 召还朝。 祗受 内赐大学一部。
己丑先生五十三岁。
正月十五日。升左承旨。兼如故。再辞不 许。
二十日。往拜圃隐郑先生墓于龙仁之文秀山。
 
时有虏敕北人将入城。故先生以往看子病。乞由暂出。因拜郑先生墓。盖先生子奎章。时读书于李公天基甥馆。而家在山下故也。
二月。参百官贺班。
 时 上册 显宗为 王世孙。受百官贺。
四月。辞遆还乡。
 自点结奥援窃国柄。谄附者日众。声势渐张。先生每为 上屡言其失。而又欲与同僚共攻之。李公天基以为其恶姑未甚著。论之太早。则无益于事。而徒致纷扰止之。点党闻先生言。又齮龁不已。先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2H 页
生遂不安于朝。力辞本职。蒙遆后即还乡。后松崖金公庆馀及同春。竟论点罪请远窜。李公以护党罢职。先生以书勉戒曰。今日事。幸益勉于霜冰早辨之戒。以补踦于他日。则真不负玉成之天。而本心所在。亦庶乎不言而自白矣。不须长留在心胸为悔也。盖李公以护党为非其本心。而亦颇悔前言之失。故先生之言如此。
五月。 仁祖大王升遐。入县庭举哀。成服后入临。
 以潦雨道不通。经旬始入临。
因台启罢职归乡。
 
台官以不即奔哭 启罢。清阴先生语人曰。昔宋神宗三月升遐。司马公至五月始入临。未闻时人有非之者。今日台论。吾所未晓云。○附同春上慎斋先生书。曰退溪于 文定王后丧。终不赴哭。晦斋于 中庙大行 仁庙初政。以贰相召。亦病未赴。 山陵毕后始赴。栗谷于 仁圣王后丧。亦于发引临时。以大谏殆赴召。夫岂不义而前贤为之。是亦有一道。今之时议。抑何谯责太峻。泽之令公至遭参使。 圣明仍有下问之举。尤为未安。不知盛意以为如何。沈俞两学士之论。实甚正直。而摧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2L 页
沮已甚。远近失望。若或拜命。(时慎斋承召入都。)未可以言耶。先闻还后。固是通典语。而冗散之人。发哀公巷。初无课限有不奔之制云者。亦出通典。时议似用其半而弃其半可讶。并乞照谅。○尤庵撰同春遗事曰。当 国丧初。金公弘郁为台谏。论宋公某以缓赴而罢职。公尝叹时人于古人德行。未必及于万一。而独于君丧。务胜于古人。是不可晓云。○又答谷云金公寿增书曰。赴哀一节。以朱先生为郡时事观之。则其境士大夫哭于其官府。既有明文。又有在朝者哭于朝。在野者哭于野之说矣。 仁祖丧。宋参议某以缓赴而被论。慎独斋赴朝。其论遂止。
十月十日。孙奭弼生。
栖飞来庵。读太极通书,正蒙诸篇。
 长子奎光及李侄相吉,金侄震粹侍学。○同春有书曰。今赦。兄又未蒙 宥。兄作閒人。而弟绊名缰人。世事良可笑。弟非时之疟。又痛三次。残喘馀几而三告。又有加由 异数。狼狈转甚。归期渐迟。此间闷苦。兄可想之。然必欲得便遄归。同栖山房计矣。(时同春赴 召在京。)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3H 页
送子奎章。受学于尤庵。
 时宣教公自京寓搬眷归乡。谓尤庵先生出处之正。实今世之大贤也。吾将得师矣。先生遂命送受业。盖时尤庵承 召入京请对。 上辞以疾。尤庵留疏径归。人或以为过矣。而先生与慎斋书。亟称其进退得当。至是宣教公之言又如此。故先生甚奇之。尤庵后祭宣教公文曰。己丑之冬。我来自西。狼狈之踪。众口百车。君犹逐臭。来与讲学。世事嬗变。情义弥笃。盖谓此也。
庚寅(孝宗宣文大王元年)先生五十四岁。
正月。闻慎独先生去国。以寇贾同车赋。示金以定。
 以定。先生女婿清风府院君金公字也。时 上卓然有大志。 嗣服之初。首聘清阴。又召慎斋,同春,尤庵诸贤。有为之势。十殆八九矣。先生虽废处乡里。常喜而不寐曰。此古今所未有之盛举也。太平万世。幸庶几及见之。至是适潜谷相公请行大同。与慎斋议不合。潜谷因此乞免。语颇侵慎斋。慎斋遂决意去国。尤庵亦引古义谓难独留。乞被罢斥。上有廉蔺战国之士。尚能忍辱相下。以济国事之教。先生闻之不胜慨叹。乃因长子奎光入京之行。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3L 页
以将顺寅协之意。既书勉于潜谷。而又以寇贾同车赋。寄示金公。其小序曰。顾今天下事未定矣。上下殿而不失和气。虽或未易言。而寇贾之同车。是将顺光武之美也。亦不得以见之耶。漆妇苦心。夜不成寐。为赋一篇。遥寄东床。幸禀于趍庭之际。而公亦毋或为姊子之侍侧。则实世道之幸也。○状志云忧爱之忱。老而弥笃。虽退处之日。每闻朝廷失得。忧喜必形于色。
五月 仁祖大王练日。入县庭望哭。
六月二十二日。叙拜定平都护府使。辞递。
十月。与同春,尤庵,市南诸公。谒遁岩书院。与慎独先生会。
十一月十日。复拜右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上疏辞。不 许。二十七日赴 召。又上疏辞。不 许。
 疏略曰。臣粤自 先朝。猥蒙 圣眷。累玷清要。丝毫无补。罪戾徒积。至于 先王礼陟之日。既不能直为驱蚁。又不能趁攀 龙髯。有臣如此。分义都蔑。台评是宜。 圣度包容。特宽刑章。归伏田里。且感且悚。自分永弃。噫臣之罪戾。臣固自知。臣节都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4H 页
亏。何以自立。追愆讼尤。没齿有馀。虽 圣上拂试而登庸。在臣义。何敢自处以无故。冗官散职。亦所不安。况此近密清严之地乎。且臣窃伏闻 殿下新服大历。 圣志卓然。旁招俊乂。谋猷密勿。于斯时也。启沃出纳。其任尤重。臣是何人。敢厕其列。以妨贤路而病大事乎。 上优批不许。又 命乘驲上来。先生乃入京肃谢。又以亲老身病。不敢从仕。上疏力辞。 上终不许。时自点已窜。其徒又欲除去士流而为自安之计。以 长陵志文不书伪号。送示虏中。而又言 新上招用山人。欲举大事。虏乃以兵压境。而遣六使钩问。事将不测。 上以身自当。应机善处。卒得无事。而 圣志之卓然。亦不以是而小变。一时诸贤。虽以形势。未免退处。而恩礼则不替。至是又起先生于废置之中。而处之近密之职。先生自以为罪戾之踪。不敢晏然承当。屡疏请递。而 上眷去益隆。遂感激知遇。与沧洲金公益熙。左右启沃。绍介诸贤。尽忠赞谋。有若朱张之于宋孝宗焉。人谓 圣上之末年大业。实基于此云。○先生答李重卿书略曰。今欲以春秋大义。大明于天下后世。而为其臣子者。不乐为之用可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4L 页
乎。若无所抱之才。则虽石壕妇之役。亦当出而为之。以酬 圣志可也。
辛卯先生五十五岁。
正月十六日。升左承旨。兼如故。
二月。请推校理李正英。
 上御讲筵。校理李正英醉不能读。 上命下番代读。先生请推正英。 上曰。以杯酌之失。责 经幄之臣。非优容之道。先生又启曰。李正英不思宿齐预戒之义。酷饮狂药而猥侍 经筵。至于进讲。读不成声。而使下番代读。其在君德成就之地。骇悖莫甚。 殿下犹以不可以杯酌之失。罪 经筵之臣。此固崇儒右文之 圣意。然语曰有酒无量。不及乱。朱子曰欲得吾君好。先要吾身好。彼以儒臣为名。而只此一两句。不得着实持行。 天颜咫尺之地。使酒及乱。不好其身。一至于此。则况望其启沃补益。以好吾君乎。群官列侍俨然而退。古人犹讥。况如此者。尚可以 经幄之臣而恕之乎。请从重推考。以励论思诸臣。 上从之。
特赐小学书。上疏陈谢。仍请以栗谷辑注进讲 经筵。又 命芸馆刊行。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5H 页
疏略曰。臣少失蒙养。晚乏敬补。学无大小。俱致卤莽。奄到白纷。常切自悼。窃想 圣明之所以轸惠此书。夫岂偶尔。而臣奔走卯申。病痼志荒。不能用旬月工夫。而仰承 圣意之万一。臣于是益不胜惭惶嗟惋之至。抑臣于此有所感于心者。粤我 太宗大王尝有教曰。凡为治。必须博观典籍。天下之书。予欲范铜为字。随所得印之。以广其传。大哉圣人知要之训。虽与古之司徒典乐。同其功用。而万世永赖矣。仍又窃念臣师臣故参判金长生向在 先朝。以执义承 召。请讲是书。而曰臣师臣李珥在 宣庙朝。讲明是书。至于纂辑诸家之注。为之折衷以教后学。以为风化之基矣。 殿下潜心此书。并以李珥所定注说。进讲于 经筵。以收风行草偃之效焉。噫。臣之今日所望于 殿下。亦何异于臣师之所请于 先大王者乎。伏愿 殿下上述 太宗知要之训。下念臣师所请之言。并以李珥辑注进讲于 经筵。而又 命芸馆印出。以布四方。则其有补于风教。倘如何哉。
三月。上疏请醉翁公加资事。蒙 允。又上疏陈谢。仍乞解职归省。 许之。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5L 页
先是 上新即阼。有优老典。醉翁公年尚未满。至是八耋已至。先生上疏陈情乞 恩。 上批曰。既有定限。似难踰越。而予岂惜此。不慰尔喜惧之心哉。特 允尔请。他勿为例。仍 传曰。前参奉宋希命年满八十。老职之典。既有定限。似难踰越。而其子左承旨宋某以近密之臣。陈疏祈恳。予岂惜此。不慰其喜惧之心哉。特为加贺。他勿为例。醉翁公遂升通政阶。先生又上疏陈谢。仍乞解职归省。 上许之。又特 命给马还乡。
二十日。拜林川郡守。
 
时 上薪胆之志虽切。而拘于形势。不敢召用诸贤。而有所设施。先生亦自以无所攸为。而久冒清要之职。为非本志。因醉翁公老职之典。而遂乞养出外。○状志云郡有名宰家奴杀人系狱。前后邑宰皆莫敢决。先生至。即断之以法。不少饶。邑人称快。
五月。 仁祖大王大祥。望哭于郡庭。
十一月十日。陪醉翁公。入京谢 恩。仍过 嫔殿大礼以归。
 时 上为 显宗择配。册 明圣王后为 王世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6H 页
子嫔。即先生外孙女也。嘉礼有期。而醉翁公适又拜佥枢。强欲赴谢。先生遂陪行入京谢 恩。因过大礼后往骊州。拜从兄尚衣正公(国准)墓于佳林。又还京。遂陪醉翁公而归。未几还任。○状表云先生尝曰。吾以草茅书生。幸参科第。荣养二亲。 贻及先世。又 壸仪之尊。出于家中。婿为国舅。女为府夫人。无非吾先世积德馀庆。有以致之。祗宜一心戒惧。以毋贻家国羞可也。故历职内外。清慎一节。终始不渝。又尝书戒外孙金判书锡衍兄弟曰。二南非惟汝辈免墙面为可幸。规讽 小殿。以基国家无疆之休。实在于此。又曰。戚里贤国家福。退溪先生语也。凡百慎旃。无招唇舌至可。○黄霁谷世祯遗事。云尤庵先生尝曰友堂叔一自 嫔宫大礼后。顿无当路之意。于此可以见其学力云。
壬辰先生五十六岁。
三月。与俞市南,尹石湖(文举)诸公泛舟皋兰。历览迎月送月诸胜。自虎岩至花山数日后还官。
 有酬唱录。(今逸。)
四月。与方伯有忤。弃官归。
七月。清阴先生讣至。设位哭之。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6L 页
八月。与同春往参沙溪先生忌祀。
 与慎独先生会累日乃还。○先生于沙溪先生忌辰。若游宦远方。不得参祀。则必晨兴达曙。而终其日食素。祭需亦必自官备送焉。
十八日。往赴清阴先生葬会于石室。
 有祭文挽词。
九月。自京还家。
 子奎章时在京寓。故先生自石室入京。留止旬日以归。
癸巳先生五十七岁。
正月十九日。复拜刑曹参议。上疏辞递。
三月十五日。孙荣弼生。
四月。入京会白江李公,潜谷金公于南山。
 因馆于金公家。○同春有书曰。赍旨人来。伏承惠书。满纸情教。适是陪大府。(醉翁公)与诸士子行乡饮酒之日。相与披读。欣慰之馀。益切少一人之叹耳。恩旨一日再到两家寒门。福过之忧。诚非虚语。英之狼狈至此。不知如何出场。如弟者只摧残待尽乡曲一病人。 天恩虽罔极。亦岂有奇谋异论。可少为报效地耶。一味惶缩而已。盖先是大臣白江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7H 页
潜谷诸公引见时。 上下教曰。宋浚吉等当初擢用。意非偶然。而拘于彼中形势。终不能用。予尚不忘于怀也。至是同春除执义。尤庵除忠牧。先生以圣眷之隆重及诸公之属望非轻。书勉于同春尤庵。故其答如此。
五月二十日。以先祖妣柳氏旌闾蒙 允事。历谢大臣白江诸公及礼判迂斋李公。(厚源)
 柳氏节行沉晦。殆三百年。醉翁公时以门长。命先生与同春尤庵相议请旌。呈文县官。转报方伯。闻于朝廷。而又令先生奉实记谒于诸公。大臣白江李公,潜谷金公,白轩李公,阳坡郑公,延阳李公及礼判迂斋李公。皆论奏献议。竟蒙旌闾 恩典。先生遂历谢诸公焉。○同春有书曰。音书续至。不觉京乡之阻阂。良喜。礼曹回 启。大臣收议。次第来至。诸宗遆看。相对感泣。吾门庆幸。孰大于此者。此殆先灵默佑之致。岂孱孙人力所能为。中夜思之。亦不胜其感幸。大臣议后。想已有判付。该曹已为举行。分付于本道耶。公文之至。日夜伫待。自此亦方有措置等待事。闻兄有归意。不知果在何间。尤企。○又同春,尤庵联名与迂斋书。略曰伏闻台爷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7L 页
大人。方长礼部。岂非天许其便。俾举数百年未举之典耶。宋泽之宗兄。持碑板诸文字以去。想必躬进面禀矣。○观察使赵公珩状启。略曰怀德县监赵沃牒呈内。历问于其子孙中有识士大夫处。则前同知宋希命,前参议宋国泽,前执义宋浚吉,前牧使宋时烈,前参奉宋基隆等。亦为一时呈文。柳氏节行。如出一口。其自誓难夺之志。诚不让于古人。合有旌典云。
二十八日。还乡哭松崖金文贞公。(庆馀)
 十四日。金公卒。先生在京闻讣。既设位哭之。还乡。又操文(今逸)往哭于几筵。及葬又临圹。有挽词。
六月二十二日。立柳氏旌门。因为族会。
 醉翁公率诸宗七十馀人。告由于墓所。设祭于双清堂西偏遗墟而因竖棹楔焉。
陪醉翁公与同春尤庵。行会讲于崇贤书院。
 醉翁公时为院长。族会后因与诸生会讲于院。○尤庵撰醉翁公志表曰。宗人称以宗长。乡人称以乡长。书院人称以院长。又曰。余以藐末。忝在宗盟。奉先讲睦之仪。常遵命承教者。馀三十年矣。○同春祭醉翁公文。略曰以宗长为一门之屏幪。殆数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8H 页
十年。乡之章甫。又推以为黉舍长。小车所临。虽童孺厮隶。无不奔走而敬事。
七月二十六日。哭长子妇成氏丧。
九月十二日。拜工曹参议。上疏辞。不 许促召。还朝。
十月十一日。移兵曹参议。辞遆。
移礼曹参议。上疏辞。不 许。再疏蒙遆。
十一月二十一日。哭子奎章。治丧还乡。
 宣教公文学夙就。大为师友所推重。不幸短命。病殁于京寓。先生甚恸惜之。 嫔殿下手札慰谕。兼赐赙仪。潜谷,迂斋及李公天基。皆来吊涖丧。及发引。士友之哭送者甚众。归殡于沙山。尤庵先生率门人来哭。为之素带一月。
甲午先生五十八岁。
正月。授义兴卫大护军。
二月。拜沃川郡守。
 状志云年益衰病益深。宦游之志已倦。而为醉翁公大耋在堂。迟回未决。为便养求得沃川守。沃距家乡最近。往来滫瀡。荣养备至。
三月。谒重峰赵文烈先生墓及书院。因黜郭诗院享。
 先时郡人有郭诗者。尝著论斥程子。又以新及第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8L 页
入官门。过饮暴死。光海时尔胆(一作瞻),缵男之徒。挟其凶焰。胁制一乡。并以有丑行之全彭龄。建书院以享。而醊重峰先生于其下。闻者皆骇愤。 仁庙反正初。沙溪先生上疏请郑介清,郭诗之类并令掇去院享。 成命已下。而方伯守宰虽名公望士。皆媕婀畏难。莫敢奉行。后白江李公按本道。欲毁之而又径遆未果。及潜谷金公按节。只令奉出重峰位板。乡人各自树党。睽离乖隔。至有分乡之举。而正者见屈。先生下车。首治其主议者数人。仍令掇去郭诗位板。而重脩重峰书院。乡议稍定。士论快之。后四年。 上御讲筵。同春入 侍。因玉堂官老峰闵公鼎重劄陈全郭事。 上问全彭龄,郭诗,郑介清等是何许人。欲闻之。同春备陈三人事迹及院祠前后曲折。 上深以官吏不遵朝命为怪。及闻先生之为。特加嗟异。仍 命并掇全彭龄介清等祠。重峰书院。后又移建。即今在沧州者是也。○先生与同春书曰。第缵男,闵𦸂之馀孽。京乡相告。莫不怒目切齿。潜伺罅隙云。未知将来有何祸机。然为程子为重峰而得此。亦何害。犹以老先生之志未得尽行为未快耳。郭之得罪斯文。其迹已著。固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9H 页
不容恕。而全则彼辈每以被荐于己卯诸贤为藉口。且其丑行。实不欲与有颜面人对说。故姑且任之。而位田则已还属重峰院宇。以为之兆矣。因告由事。谒重峰祠墓。则祠院坏废已甚。不胜寒心。将欲修改。以为反经服彼之一事。○又答金公益烈书。略曰近事有斟酌者存。已与明英两公相议行之矣。非敢以老先生之论为未尽也。郑墉,韩世万。即其主论而被罪人也。真是落讼而称冤者。其言何所不至乎。已详于沧台书。开见后送之如何。○同春有书曰。近日处置。闻者莫不痛快。初不料兄之刚猛至此也。可贺可贺。但全姓人。乃从前相厚族人。须有以分别善处。使公私俱便。未知如何。且雠怨满境。此后凡百。益加慎重。俾无毫毛可疵。至可至可。凡系重峰院事。十分护恤。以慰士望尤佳。近来为兄忧念。无异在己耳。○尤庵与沧洲金公书曰。近者沃乡诸少。与怪鬼辈相閧。老先生颇挂齿舌。不胜痛苦。幸赖主守。略向镇定。此事非面难悉。
二十二日。与尤庵往哭亡子宣教郎墓于沙山。
 宣教公葬礼。已行于二十五日。而先生适以尰患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29L 页
沉重。未克临圹。至是尤庵来访于郡。因与之同往哭墓。先生凡三为文哭之而皆逸。一见原集。○尤庵先生亦以文哭之曰。呜呼君之俊才。天固生之。进于文者。亦将可期。天胡难恃。夺之斯速。禀气之清。其数必局。夭固宜然。曷亦无育。一丘空山。万古孤魂。人谁无死。在君独冤。呜呼哀哉。己丑之冬。我来自西。狼狈之踪。众口百车。君犹逐臭。来与讲学。世事嬗变。情义弥笃。今焉已矣。更睹何日。素带一月。岂称衷曲。我来哭君。山花寂寞。一杯相诀。幽泉共咽。
四月。与同春泛舟新滩。至白马而归。历拜慎独先生。
 自新滩顺流而下。过合江独乐锦壁而至拱北楼。先生入见巡使于公州。而与同春期会于皋兰。数日后追至。则尤庵,市南,石湖诸公。亦皆来会而待之。遂相与泛舟虎岩。至白马而归。时尤庵伯兄时默为扶馀宰。暂入衙中。拜大夫人。归路历拜慎独先生。论重峰书院改建事而归。
六月十五日。陪醉翁公。行焚黄礼于本生家庙。
 春。朝家又有优老典。先生为醉翁公呈状于该曹。该曹入启。 上特许升嘉善阶。至是又受同枢。推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0H 页
恩三世。杨根府君之 赠左通礼。安岳府君之 赠左承旨。将仕府君之 赠参判。及柳夫人之追封贞夫人。皆在是时也。先生遂陪醉翁公。焚黄改题后。又设小宴。会乡党宗族。以侈 君赐振亲荣焉。
乙未先生五十九岁。
正月。访尤庵,草庐于西山。
 山在郡南。而时尤庵与草庐会讲于此。先生有采薇啖荠之诗。(今逸。)
三月。归乡设酌。迂斋李公,沧洲金公(益熙)来会。
 
初四日醉翁公以降。故先生自官备供归。与家人献寿中堂。因会宗族士友以乐之。时李公以往审设镇形便于安兴格浦等地。承 命出来。金公亦乞暇南归。适皆来会。○状志云每于佳辰寿节。辄设盛筵。子姓迭舞。金貂相映。人皆曰幸哉有子如此。虽称大孝无愧矣。又曰其事亲也。承颜顺色。惋愉怡悦。到老如一日。待宗族。一于敦睦。不以戚疏有间。
四月。往吊尤庵大夫人丧于报恩之元岩。
八月。同春来访于郡。因同赴尤庵大夫人葬会。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0L 页
葬于本郡月伊洞。故葬需皆自官备送焉。
丙申先生六十岁。
三月十日。弃官归。
 时先生忽心动。已而醉翁公病报至。即弃官归侍。未几复常。自是未尝远游。以至终养焉。
二十二日。拜双清公墓于板桥。因观睡翁公迁葬礼。
 睡翁公之葬。在双清公兆下。先生与同春往赴。草庐亦来会。明日又相会于飞来庵。
闺五月十三日。往哭慎独先生丧。
 加麻三月。及葬。先生方居醉翁公忧。不得临圹。只哭诀于发引时。○先生答尤庵书曰。慎丈即远有期。而适此大故。与哀又有间。虽临圹一哭。似甚未安。故已与赞善相议为停行计。然平生师友之谊。埋没殊甚。瞻望孤云。方自陨涕而已。今承来示。深感以德之爱。因思有殡。闻外丧而许往。则葬亦可往可知。而此丈之于吾辈。又岂远兄弟之比而已哉。以此断行。庶几募过矣。朴马联镳。若不害于不群行之义。则廿日(八月廿一日慎斋葬。)同进。亦似稳便矣。按以此书意观之。则似是临圹。而旧谱如此。可疑。
八月初四日。丁醉翁公忧。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1H 页
同春来涖丧。○时先生本生伯氏护军公年七十。季氏从仕公年五十二。先生方六十。俱以不毁之年。守庐尽制。身不脱绖带。口不近酒肉。哭泣哀毁。人不忍见。同春血诚告谕。虽不至径情。而先生平日痰病。实自此益深。
十月二十二日。葬醉翁公于沙寒里先兆。
 发引前一日。同春及崇贤院儒。皆操文哭奠。领府事白江李公,领敦宁潜谷金公,原平府院君元公(斗杓),领敦宁白轩李公,领议政阳坡郑公,右议政晚沙沈公(之源),吏判尹公(绛),礼判迂斋李公,草庐李公,炭翁权公,吏议晦谷曹公(汉英),副司直东溟郑公(斗卿),大司成云谷南公(老星),副护军竹史沈公(𢋡),韧斋闵公(蓍重),骊阳闵公(维重),副护军眠窝苏公(东道),监司雪坡李公(后山),咸陵君李公(澥),都事宋公(有佺),直讲痴翁闵公(汝老),佥正李公(星徵),典籍李公(瑴),舍人李公(泰渊),晋山君姜公(顼)。及朴护军(安建),李牧使(敏树),卢牧使(文汉),金牧使(销),姜牧使(允亨),黄郡守(琠),姜判官(),金县监(震贤),金县监(湍),李县监(时简),李察访(憬),郭参奉(铉)。戚侄李公(德培),再从孙霁月堂(奎濂)。亦皆挽送焉。
十二月六日。祗受 赐祭于醉翁公几筵。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1L 页
有司以醉翁公讣 闻。 上遣礼官 赐祭。褒其隐德。 嫔殿亦下 手札慰问。而兼致赙仪。○附赐祭文。略曰惟灵韬光不市。远有家声。脱落世事。颐养性灵。天禀之高。绝迹世纷。一命之官。非意所存。有子立扬。承训于庭。张仲之家。天报以龄。九畴五福。其一曰寿。番番黄发。世所罕有。优老尚齿。国有常典。中枢贰秩。所以超显。非循乎例。实褒其德。岂论朝野。均视耆夙。虽云考终。予闻则恻。死生始终。礼岂或缺。玆遣仪官。为奠芬苾。
丁酉先生六十一岁。
三月。哭沧洲金公柩于公州之新坞。
 金公之殁。在去年十二月。而至是葬于新坞。去先生所居为十里弱。先生以方持本生服。既不能赴哭于初丧。是日亦不敢随众临圹。而侵晨独行至山下。俟柩至。只入哭于灵幄而退。盖先生于师门后人。爱好异常。而与公契许益深。 圣上初服。同掌启沃之任。夹赞大计。及是 上眷益隆。擢公长天官。而托以腹心。先生又与之往复讲明修攘之策。方期以不世之功。忽闻其丧。痛悼不已。后先生季子佥枢公之子舜弼。为公子知事公万增女婿。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2H 页
世好不替焉。
八月四日。服阕申心丧。
七月。送同春入京。
 时同春以赞善赴 召。
十六日。行沙溪先生位板改题礼于崇贤书院。
 时有谥典。与尤庵同参。
戊戌先生六十二岁。
正月。老峰闵大受(鼎重)来吊。
 闵公时为东莱府使。历路来吊。先生后与公书。有感吾友勤意。而姜桂有日。病无少减。只增不孝之语。又以镇抚之方劝勉焉。
二月三十日。哭从弟从仕郎。(国鼎)
 从仕公字而重。即先生本生季氏。而出后于再从叔父主簿公讳希庆。受业于慎独先生。丙子以后。隐居讲学。不求仕进。惟好好人好书好山水。故及殁。同春题其墓曰三好斋宋公之墓。先生有祭文。又撰墓志铭。
五月十三日。参慎独先生祥事。拜墓孤云。
十九日。往参睡翁公焚黄礼。与尤庵会。
 时睡翁公以独拜 西宫大节。特 赠执义。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2L 页
六月。送尤庵入京。
 时尤庵承 召赴朝。○后八月。尤庵有书曰。日月易得。再期倏过。远想孝思无穷。馀痛深切。悲傃之意。每一往来于心。玆拜惠书。倍切慰泻。时烈只缘上候久未复常。迄玆留滞。然一日在职。不敢不自尽。书筵文义之外。尽心规导。而只是学浅辞拙。恐未能有所裨益。诚明(炭翁,同春。)两兄。俱以形迹。不得入筵。今日欲于讲后陈达耳。惟是 上候弥留。 世子开筵绝稀。殊用闷虑。久欲作书奉候。而上来之后。丧威病患。连绵丛沓。用是未果。罪恨罪恨。伏想雅量有以谅之耳。
九月。潜谷金公讣至。设位哭之。
 墓表云先生平生所尊慕芝峰李公睟光,潜谷金公堉。常喜道其言行。○尤庵有书曰。前后书。长弟登彻否。即惟此时履候如何。慕用无已。时烈欲待圣上平复而归。不料玆者。蒙此 误恩。冢宰之任。岂此陋劣所可堪者。已上再疏。 批谕益切。方将继上。以必遆为期耳。 圣候几复常节。再昨有一都尉自内出来言已试踏地云。喜忭之诚。诚不自胜也。潜相遽作千古人。此相虽不知动合理致。而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3H 页
其忧国之诚。岂复有如此者哉。闻金富平断指。令人伤恻。国运不幸。值此大侵。救民之策。正宜汲汲。而有司之臣。未免爱恤经费。恐不得大省民赋也。此汉虽已入告下聒。竭其心力。而不得如意。只自焦煎而已。盖时同春,尤庵受 上密勿之托。方以修攘之策自任。而又兼讲职。惟圣候久在违豫。岁又大饥。先生虽家居。而不胜其喜且忧焉。乃以保护 圣躬。辅翼 世子。救活饥民。为今日修攘之本。与诸贤往复讲明。拳拳不已。故尤庵前后所答如此。先生又以发江京两仓旧储为经费。而大减民赋。则为民国两便之说答之。尤庵卒用其计云。
十月三日。除礼曹参议。因应 旨上疏辞。不赴。
 先是尹善道上疏为郑介清伸冤。诋辱沙溪先生及同春。台启及玉堂学儒连疏请罪善道。 上不允。适以旱灾有求言。先生因应 旨兼辞职疏而言曰。今日国势委靡。无一事可观。而所恃以望扶持者。惟此台阁之言。(缺)必以人心所同然。而不容一己之私也。其间不无险人冒居其职。恣意循私。欺蔽上聪者。人心不泯。公议难掩。终必得罪于国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3L 页
人之论而后已。不可以此而尽疑诸臣之言也。乃者玉堂之劄。两司之启。陈白虽多。而未见翕受之美。况此求言之 教每下。献言者不为不多。而未闻有采施之事。至以一事之启。上下相持。不得底定。此何等气像乎。由是而是非纷纭。公论不明。人心怫郁。和气不舒。人事之失于下者如是。天心之应于上者。岂得其正乎。姑举台启中有关于时运者复之。夫妨贤病国之人。仁人必深恶而痛绝者。即大学絜矩之义也。向者尹善道之事。是非邪正。殿下之所洞烛。国人之所共知也。其妨贤病国之罪。当十世不宥可也。今日台官论以削职门黜。则其罪可谓末减。而 殿下尚不俞允。臣恐人心之疑惧。是非之不明。从此益深。而讹言日起。世情多变。将来之忧。有不可胜言者矣。○尹又与郑墉,韩世万辈。谤先生不已。盖以介清等祠院之掇。先生实始之也。先生与李监司天基书。略曰海谤闻之懔然。渠既为排节义人。欺天侮贤。一至于此。则又为斥河南者。而凌踏如我庸残之人。亦何足怪。是自有百世公议。令须操束迷儿。慎勿相报至仰。时李公及先生胤子在京。以尹谤书报。故先生答之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4H 页
如此。○时尤庵方长天官。同春为亚铨。登崇诸贤。共奖王室。先生才终心制。即拟是职。又书先生劝起。先生草土之馀。痰病益深。不能就职。其与尤庵书。略曰一门两公。并武汇征。 礼遇甚隆。人谓坡潭故事。复见于今日。未知将何以答上下之望也。不胜忧虞觊愿之至。此间病已无可为。意外 恩命又下。惶缩闷挠之状。当不见是图也。方入文字。期于图免。而未知 天意竟如何。诸公或为我敷陈实状否。又与同春书。略曰顾此残生。事亲已无及矣。惟有终于事君。庶赎不孝之罪。而才经草土。蒲柳已秋。病痼贴席。末由趍 命。摩娑 恩旨。有泪沾臆而已。
十一月。撰醉翁公行状。
 代护军公起草。而未及脩润。以疾病中撤。未几又易箦。后护军公使李公相吉续述。尤庵撰墓表墓志。
十二月。答李重卿(相吉)书。
 李公即先生本生家姊子。而受学于先生。后为同春,尤庵高弟。以太学荐除寝郎。官至全义县监。时以进士居学。与息庵金公锡胄讲论天地阴阳五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4L 页
行理气性情礼乐言敬为学等说。而又书质于先生。先生病中使孙夔弼执笔。一一答送。其论天地阴阳。略曰天地依附之说。只就自家形气上验之。亦自可见。程子曰凡有气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五行各具五行。则阴阳便亦各具矣。如水本阳之湿气。而为阴所陷。成于阴。火本阴之燥气。而为阳所掩。成于阳。木本阳之湿气多者。而感阴以舒发为木。金本阴之燥气多者。而感阳以缩结为金。土是阴阳之气各盛。相交相搏。凝而成者也。其论理气性情。略曰理有必然能然当然自然。而又有所以然一段。即理之体也。沙溪先生尝言栗谷以所当然所以然。分配费隐看云矣。气之本则湛一清虚而已。惟其升降分合之际。便有参差不齐而万殊出焉。然其湛一之本。则亦未尝以万殊而或息焉。此所以有变化气质之功也。故性复其初时。气亦复其初。夜气清明之时。此意可验也。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也。以此推之。耳目口鼻四肢。无一物之无性可知矣。具于心云者。以统体之太极言之耳。喜怒哀乐情也。其发而中节者。固情之善也。其发而不中节者。岂非情之恶耶。不可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5H 页
以发出恁地无善恶之可言。而必到计较之意然后。方可言善恶也。心统性情者也。只守虚灵之识。而昧天理之真。则是真所谓得其半而失其半者也。故释氏识心。不可谓真识得心。其论礼乐曰。礼岂必玉帛。乐岂必钟鼓云乎哉。如吾心才严敬时便是礼。才和顺时便是乐。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者。须于此求之。其论周子言敬曰。明通公溥则圣也。欲其明通公溥。则必须静虚动直。欲其静虚动直。则又须是无欲。无欲则又在乎一。一其成圣之始乎。然静虚则一在静上。动直则一在动上。明通则一在明通上。公溥则一在公溥上。一其成圣之终乎。朱子谓敬者圣学之成始成终。而程子谓主一之谓敬。言敬之有功于圣门。实自周子始。盖苟得其意。则已言者不为多。而不言者不为少也。其论延平为学曰。只默坐澄心也不得。须是体认天理始得。若只澄心。则便与守虚灵之识者无异矣。然不若为学。只在日用云者之为有着实下手处也。又曰。若静处有而动处无。则便非为己之学也。盖不慎其独固非也。而恐乖于众。不慎于显处。亦岂为己云乎哉。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5L 页
除夕。跋自新箴。
 芝峰李文贞公尝于元朝。作自新箴。曰人苟得新。虽老犹新。改过则新。迁善则新。舍旧就新。是为一新。圣贤道新。亘古长新。闵夫人适在公家。手书以寄先生。先生藏于书簏。出入必自随。至是又题跋。以记其不忘母师至训之意。先生老而好学之实。于此亦槩可见矣。
己亥先生六十三岁。
三月。有敬题 内赐小学诗。
 诗曰。忆昔银台日。拜嘉出石渠。不惟 明主赐。况复晦翁书。报佛心徒在。忧天志亦疏。古人先获我。神明父母如。
四月。答金以定书。
 时金公兄弟葬潜谷。误用隧道之制。献纳闵公维重请考律勘罪。仍命改葬。正其非礼。尤庵以吏判入 侍。亦请从其言。 上遂推考金公兄前参判佐明。是以金公兄弟。颇有怨怒于诸公。而又适有书于先生。错引家礼附注司马公说。而欲自明其无失。故先生以书还戒。略曰温公说上则是泛说葬有二法。而其下惟天子得为隧道云者。乃定论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6H 页
也。今舍定论而取泛说。有若遂非文过者然。如此而尚可默人之口耶。此乡有一隧葬之豪奴。于渠何诛。而乡人犹嚣嚣不已。况以哀具瞻之地。有此误礼。彼为台谏者。只守乌噤。则是岂治朝气像乎。然则彼实为世道也。非厌薄哀家也。哀能引咎而斯速改葬。则是台有直言之风。而哀有受善之量。彼此两美。实为国家之福也。向见迂公(完南)书。以为哀之所失。吾辈与有责焉。此实情语也。往者无及。而惟来可追。索言至此。千万深思而处之。无孤区区之望。又答同春书。略曰金哀家隧事。方以书勉。而信听未可必。相见须从容开喻如何。渠于左右之言。宜不敢慢。而潜谷有知。宁不感幸耶。日者迂相书谓彼之狼狈。吾辈与有责焉。朋友之义。固不当若是耶。○附同春书。曾闻有上来之计。日夕翘企。而昨见奎光书。似已停止云。不胜怅缺。弟前患今似少差。而完复尚远。闷苦度日。金哀家隧事。台论重发。尚今不止。而因此辗转。爻象甚不佳。尤恨不早归。坐见此等事。奈何奈何。分发数纸送去。
五月。 孝宗大王升遐。 显宗大王嗣位。入县庭举哀。二十三日。舆疾入临。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6L 页
时先生疾病。已不可为。而以 先王大志未伸。中途崩殂。为千古至痛。必欲伸哀于 梓宫在殡之日。故遂为生行死归之计。而舆疾入临。○同春祭文曰。始兄之奔 国恤而来也。形容嬴黑。神气憔悴。如不保朝暮者然。吾甚悯焉。语之曰兄虽以 圣考之中途崩殂。为千古至痛。而舆疾远临。不顾其身者。其忠则至矣。但病既如此。则不可守常而不知变也。然既上来。还归未易。须速搬眷而来。以资室家之养为得云。
哭潜谷金公几筵及外孙金万胄墓。
 
有祭文。(祭潜谷文今逸。)○时先生馆于清风府院君家。
七月。拜兵曹参议。上疏辞。不 许。遣医问疾。
 嗣圣初政。欲继述 先王志事。使同春,尤庵迭掌铨选。而又使先生参决兵务。宿卫禁中。倚任甚重。若在告则辄 下调理察职之命。而又遣医问疾。先生与同春感激 殊遇。每于直庐朝行。联武对班。相顾而语曰。此衰门之幸也。何以报国恩之万一。同心一力。左右 严庐。尽忠赞谋。补益弘多。而先生又于 内殿。以文王后妃之事。拳拳陈勉。忠爱之诚。达于色辞。 内殿亦亟感叹而嘉纳之。后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7H 页
先生次孙渭弼字周老以童年。白衣承 命入侍。 内殿下教曰。昔外王考以文王后德善祷于予。予今以文王贤臣太公望望汝。尤庵遂取 圣旨以名若字。又墓表云长发之祥。人谓潜资。公不敢居。逡巡自卑。 圣批曰。噫昔外王考文王后德善祷于予。予拜而受。夙夜敬恭。盖 明圣王后圣质固天纵。而为东方之女中尧舜者。先生前后陈戒之功亦多云。
观察使闵公(光勋)讣至。哭之。
 有挽词。
八月。参百官庭请。
 时 上候未宁。请从权制也。
十月四日。制进 大行大王挽章。
八日。孙龙弼生。
上疏乞递本职。不 许。连章蒙递。
 先生迫于 圣眷。力疾行公者数月。凡武选武备之事。极其用心。而有时歔欷叹息曰。此 先王未就之志也。因泣下如雨。盖内怀至痛而外应剧务。由是痰疝素症。乘时益重。先生遂力辞得遆。病中往往诵杜小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7L 页
襟之句。而慷慨不已。金判书南重时长本曹。深知先生之志。故后挽先生诗。有曰志切出师来骑省。诚深褥蚁忽泉台。曹晦谷汉英亦曰。春秋独抱嗟何及。弓釰遽遗恨更长。人称实记云。○时寄长子奎光书。略曰从此若作 圣世閒民。则可得五福之一。而使汝辈推孝尽忠。为后日国家万一之报为望。又李公相吉尝以先生感兴诗中文字引用之可疑者问之。先生答书。有重华寿云云。谓 圣寿不及宋孝宗。南溪风月怀杨诚斋。年未七十而休退于南溪事之语。盖先住自遭 天崩之痛。益无意于世。虽 新上有继述之志。 恩礼不替于旧臣。而俗流间之。朝廷无聚会之望。先生病又渐痼。难可从仕。故将依诚斋故事。欲致仕以归。而惟以 梓宫在殡。未忍便诀。才过 山陵。而先生因又易箦。终不果云。(先生尝作感兴诗。自叙其平生出处本末而今逸。)
大行大王发引。病未陪往。上疏请削职名。不 许。
十一月。疾㞃。 上遣御医诊视。又赐药物。
 上闻先生病渐革。亟遣御医。使不离看病。而又令内局觅送药物。
有次黄周卿(世祯)诗。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8H 页
诗曰。精卫含木石。千里此回翔。褥蚁既未能。抱弓独深藏。天地为无色。苍梧葬 圣王。言念天下事。已矣归苍茫。金针度与君。愿补舜衣裳。广文寒亦职。勉哉须激昂。搀抢与枉矢。勿使昼芒扬。且怕龙战野。以至血玄黄。兢兢扶抑戒。千古垂辉煌。秉牌升座日。斯言暂勿忘。一命犹有济。我闻河南尝。又曰。冢宰公何罪。时议欲投荒。埋轮既无人。奈何彼豺狼。呜呼 龙御远。国事已无光。又使斯人去。何由致和祥。中夕耿无寐。念之如刺芒。玆事必有因。无奈由带方。尝见所著书。其说太荒唐。卓然侍读语。昭揭今不亡。苟非鱼目人。见之如探囊。彼哉谓高明。胡为欺上苍。眇绵须深察。此意已殊常。恐被胡孙乱。易为觑三藏。犯分有朱训。不必携郇筐。但将屋下谈。温暖莫双行。济济化襟绅。骎骎上庙廊。无使左腹入。庶见禹拜昌。鱼水续旧欢。瞻彼白云乡。后黄公撰先生遗事曰。 大丧初。有人自京来言服制事。先生族人。有与贼镌(一作镌)分密者。率尔出言曰。是必为后日祸祟。不如早从内宗服斩。武王臣母说之为无事也。先生厉声责之曰。裁处事变。惟义是比。虽家间细微尚然。况国家莫大之典礼乎。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8L 页
若以保身裕后为意。则是计功谋利之私。岂读书君子事君之义耶。且四种之说。侍读之言。昭载礼经及集注。则何忧乎后日祸士林之少人哉。君何不读书而妄论大礼。亿料事变耶。其人怃然而退。及先生之奔行未几。尤庵先生以人言辞递吏判。又将欲去国。先生有诗赠世祯曰云云。其忧世勉人之意勤恳如此。盖黄公时为童蒙教官。而又与镌(一作镌)相好。故以阴阳善恶之分为勉。而末乃引用朱子讥陆放翁。为韩侂胄所误之语以戒之也。
十五日壬申。终于京城会贤洞之寓舍。
 
先生既病。盥栉不废。衣冠必整。朝廷诸公。日来问疾。而并皆接应不倦。又与门生子弟。讲论文字。无异平日。子弟请少节之而亦不听。及疾革。言不及家事。惟语子弟曰。吾受 恩三朝。涓埃无报。目将不瞑于泉下矣。卒之日。早兴问 上候安否如何。又思见同春尤庵甚急。尤庵则方以形迹未克来。而同春即驰来省。先生神精了了。执手抒话。命酒酬酢。若将与之永诀曰。君可归矣。吾得酒力。少间矣。至夜扶起。命易卧席。东首正衣巾。恬然而逝。同春又急驰来呼。已无及矣。遂与门人黄世祯,李相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9H 页
吉涖丧。成服而归。○长子监察公。已于十月自乡来侍。女婿清风金公。时居潜谷墓下。闻疾革。始来省药饵之奉。袭敛之具。皆致诚拮据焉。仲子监役公,季子佥枢公。在乡承讣。殡后方至。
讣 闻。命中使临护。赐棺材赙物。 中殿别致优赙。
 上为之惊悼。下教曰。宋某舆疾奔慰。才过 因山。而遽为卒逝。以遂其褥蚁之愿。其在平日捐身殉国之志。固无憾焉。念孤罔极之中。又失此忠良。悲怆之怀。尤不胜云喻。其令中使临护丧事。而棺材及赙物。别择优赐。并送于府院君家。 中殿下教曰。外王考尝以文王后妃之事。谆谆教予。言犹在耳。而今遽至此。痛慕何言。其令该司别致优赙。以表予意。○清风金公所撰德恩府夫人行状云先生丧除未久。奔哭 阙下。馆于罪人之舍。又以十一月卒。亡人哀号悲慕。绝而复苏者数。凡百丧需。无不恔于心而止。 内殿续降御札。又遣尚仪。使敦丧需。 内医赍药阅月看病。
二十六日。同春先生操文来奠。
 尤庵先生。亦始来哭。
二十七日发引。 上下谕两道。使之庇送。又 命中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39L 页
官护至江头。
 上教曰。今闻宋某发引有期。而适此谅阴。未克吊祭。予心怆缺。一倍难胜。即为下谕于畿湖两道监司。使之庇送。而中使则护至江头。以见优待之意。还葬后待 国练毕。遣礼官致祭于其家。○朝廷诸公。哭送于郊外。同春,尤庵随至王十里而还。
十二月三日。归殡于沙山斋舍。
庚子(显宗纯文大王元年)正月。 上命本道给葬需担军。
 筵臣以葬期白。故有是命。
二月三十日。尤庵先生操文来奠。
 
因为会葬。
三月一日。葬礼成。
 新卜公州素屹里艮坐之原。去沙山先茔数里许。
十二月六日。 上遣礼官。吊孤致祭。
 礼曹正郎尹衡启下来行礼。
辛丑十月二十六日。女婿清风府院君金公操文来奠。
 金公乞暇来奠。 上特命给由马浇奠状。
丙午八月。 命嗣子奎光特除守令。
 先是壬寅。长子奎光才阕服。而以大臣荐。拜童蒙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40H 页
教官。未几以典设别检。上疏极谏 阙内诵经祈福之非。直声动搢绅。 上知为先生子。而亟加嘉叹。因温 批褒忠。而直授司宪府监察。至是又以姜夫人年老在堂。 特命除邑便养。乃以别提为阴竹县监。明年丁未。病卒于官。讣闻。 上为之惊悼。 内殿亦痛悼不已。优致赙仪。清风金公备送初丧诸具。使军官护丧还乡。同春,尤庵两先生以诗哭之。皆深致恸惜焉。同春诗略曰。爱尔真醇姿。赤子心不失。抚顶至长大。一视犹子侄。专城得便养。我心常喜悦。一卧不复起。天胡夺之速。闻君所涖地。信孚亦称洁。得此亦足矣。庶不负所学。
壬子十月。行状成。
 同春宋文正公浚吉撰。
癸丑十二月。迁窆于公州东道马桥亥坐之原。
 筵臣白于 上。特命本道给葬需役夫。 内殿亦遣中使护丧。
甲寅六月。墓表成。
 尤庵宋文正公时烈撰。后又撰追识。○附尤庵答佥枢公书。略曰先表依示。第念吾宗自昔少大官。诸墓神道殊寂寥。然既不得为则亦无憾也。今则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40L 页
不几于得为而不为耶。顷岁见张判书(善澄)书。为说盛化以为 慈圣与 圣上责立新丰(溪谷)大碑甚紧。仍赐事力不赀。今此事体。于新礼略差而已。如是而犹自视欿然。则孰能为之大耶。鄙意如此。不敢隐耳。
乙卯(肃宗元孝大王元年)正月。 上命本道致月廪于姜夫人。
 以 慈圣外祖母故有是命。至癸亥姜夫人殁后。始还收。○时清城金公锡胄以先生忠节。宜有 褒赠之典。屡白于 筵中。而镌(一作镌),积等辄沮之。盖时镌(一作镌),积等方以假借山林。把握朝权。及卑主贰宗之说。诬罪尤庵同春诸贤。而又与逆宗桢,楠等内外相应。阴图不轨。清风金公不胜忧愤。上疏发桢等红袖之变。镌(一作镌),穆请对欲反坐金公。金公遂待命于禁府。 王大妃闻而惊痛。与 上夜御宣政殿西庑。闭牖而坐閤内。召大臣卿宰。痛哭言桢等不道之状。非一朝一夕之故。于是桢,楠远窜。金公得免。自后凶徒深怀忿怼。且意 慈殿扶护士类。乃生弘瞻之计。镌(一作镌)劝 上照管 慈殿动静。洪宇远疏请使不贰过。李寿庆搆疏将上请 上与慈圣异宫而居。日夜谋所以离间 东朝。凡士类之主正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41H 页
论而为国家羽翼者。无论存没。必加诋毁而摧折之。于是赵絅子威凤,尹善道外孙沈檀等。以先生尝保护 元孙。申救姜嫔。及疏论善道。诗斥尹镌(一作镌)事。将欲搆诬请罪。而适有朴瀗,赵嗣基疏事。 上以语逼 慈殿。下严旨斥黜。因此相顾不敢发。然镌(一作镌),积等犹浸润不已。蔽惑 天听。故 赠典未即施行。先生季子奎明时任新昌。凶徒又阴嘱道臣。搆捏启罢。以报其私怨。庚申更化。清城又白于 上。连除尼城连山。而使之官享先生焉。后又 特命加资拜佥枢。 下谕敦召。病辞不赴。(先生长孙夔弼又于丁酉早夭。故佥枢公权摄宗事。)
癸亥二月。 命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知 经筵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五卫都揔府都揔管。
 是月七日。姜夫人卒于季子奎明连山任所。 上闻讣惊悼。乃下教曰。今闻 慈殿外祖母卒逝云。礼葬虽未复旧。特为举行。礼曹启曰。取考大典。则王妃父母外。至于外祖父母。元无礼葬之规。初不载法典。则与应为礼葬而中寝复旧者有异。何以为之。敢禀。 上曰。此出于特教矣。然则丧需祭需。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41L 页
优厚备给可也。外棺板一部。别择觅送于故参议宋某丧家事。分付本道监司。担军造墓军及丧柩护送等事。并即下谕于各道监司。又 下备忘曰。故参议宋某夫人之丧。出于意外。惊悼之怀。曷可胜喻。不可无优异之典。令该曹特为从一品赠职。以表予意。于是先生 赠左赞成。姜夫人从 赠贞敬夫人。 慈殿亦追慕不已。别遣先生外孙金锡翼。临圹以葬。
甲子四月。墓志成。
 尤庵撰。后老洲吴文元公熙常又撰追识。
丙子十二月十一日。 特遣先生外孙参判金锡衍。致祭于墓。
 先是。 上取览先生遗文及墓志。而深叹其忠节。适又江华留守李公颐命上疏请 赐祭于忠烈祠。(享仙源,竹窗诸公。) 上许之。因又并命 致祭于先生。乃 下备忘曰。向见江华留守李颐命疏请事。实感予衷。故特许以丁丑城陷之日。赐祭于忠烈祠矣。因此而别有所感者存。盖我 圣母外王考赠左赞成宋某是年所树立之忠节。亦不可无崇报之典也。予尝见宋奉朝贺所撰赞成墓文及其所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42H 页
自述诸篇。则其节义与南宋之朱弁。彷佛相似。而亦或过之矣。朱子称朱弁之节行。以为公与魏公良臣。安否两宫。魏公以不受伪官而死于虏。公以必死自誓。偶得全璧而归。于其所值。有死生之不同。其捐身殉国之志。素定于胸中。则未始不同也。今宋赞成之为赵氏一块肉而忍死者。既非偶得全璧之比。而其后问候 东宫于沈阳。慷慨诸作。恰似那安否两宫。而实有云中冷山遗音矣。况当日之取火药置于前。而谓吾死所。与夫以通使彼人。抗章辞职。而终又不书清号。至于罢职而不悔者。其自誓与素定。果何如耶。若使朱子见此。则其许之以忠义大节无疑矣。其宜一体致祭。以示发潜阐幽之义。而将此备忘。并即传谕于前县监宋奎明家。使之卜日祗受可也。礼官不必遣他人。昔年赞成夫人之丧。 圣母遣舅氏吊祭。今亦依此宣侑尤好矣。 赐祭文略曰。惟昔魏朱。或死或生。素定则同。我闻紫阳。况卿忠节。非偶全璧。杨后之忍。为赵氏肉。始耻通使。晚斥伪号。取火自誓。可见所操。眷彼忠烈。卒乃同归。一体致酹。用附阐微。诵龙山文。乱以遗志。灵其不昧。庶几歆只。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42L 页
丁丑正月。 命录用奉祀孙。
 时长曾孙来大年幼。季子佥枢公亦年老。故次孙奭弼权摄先生祀。遂 除寝郎。
丙子(英宗显孝大王三十二年)十一月六日。 遣礼郎致祭于墓。命录用嗣孙。
 上教曰。噫明年今年。予即再逢忠烈显节。(享清阴桐溪及洪尹吴三学士。)子孙未有职者。令该曹问名调用。而至于故忠臣宋某。非惟其节义。实我 明圣圣母外祖。则朝家爱敬之道。与他自别。特为致祭。以表予意。其子孙亦一体录用。礼曹正郎尹冕东下来行礼。○时先生本孙家祸罔极。或早世。或流离远乡。故栎泉宋文元公。与先生外玄孙金判书圣应相议。祗受 赐祭云。
丙子(纯祖成孝大王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遣官致祭于墓。命录用嗣孙。
 二日礼曹草记曰。因备边司草记。殉节斥和诸臣。依 英庙丙子致侑之例举行事。 允下矣。 赠左赞成宋某致侑。今月二十四日祗受云。致祭文。令艺文馆撰出为白矣。已为亲尽埋主。其坟墓在于忠清道公州地。祭物及献官诸执事。令本道举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43H 页
行何如。 传曰允事。至是曹吏陪 香祝下来。道臣以林川郡守李宪成差定献官。行礼于墓所。
湖西儒生俞汉明等上疏请易名不祧之典。
 疏见原集附录。老洲吴文元公撰。
壬午八月。奉享于靖节祠。
 先是怀乡章甫欲上疏请享先生于崇贤书院。禀议于江上。则遂庵权文纯公(尚夏)以为先生既有沙慎渊源。而以直道清节。见诩于两宋先生。则奉享此院。实合公议。然今南少转炽。吾道见屈。时义恐不便矣。徐待后日未晚。自后因循未果。士论抑郁。至是连怀士林公议齐发。遂跻享于靖节。崇院享议竟寝不行。
辛未(今 上八年)五月。 赠谥孝贞公。
 太常议谥曰孝贞,庄敏,贞敏。以孝贞 下批。慈惠爱亲曰孝。清白守节曰贞。
壬申五月九日。行延谥礼。
 八代孙绛老,九代孙炳周祗受于京城之小安洞寓舍。吏郎李药秀来宣。
丙子十二月十日。 遣官致祭。 命录用嗣孙。
 三月十九日。 上教曰。北苑望拜。风泉之思。江汉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下 第 443L 页
之感。予所忾叹。有倍常年。呜呼丙子之事。尚忍言哉。其时忠臣烈士。有抗义斥和者。有殉身成仁者。有矢志自靖者。卓卓然永有辞于天下万世。人纪由是扶植。国脉赖以维持。是皆诸臣之功也。每值旧甲之重回。则 圣朝旷感崇奖之盛德至意。予可不仰体而昭述乎。诸臣祠墓院宇之酹侑。嗣孙之录用。依 纯庙丙子恩典举行。至是曹吏陪 香祝下来。道臣以公州判官申锡游差定献官。行礼于墓所。
庚寅九月。文集印成。
 
先生殁后。长子监察公与李公相吉。蒐辑遗文。又述年谱。草藁藏诸家。而副在飞庵。不幸中罹家祸。又遭回录之灾。家本庵副。殆无馀者。惟谱草幸存。而亦太半缺裂。五代孙星骏始克收拾补纂。整顿若干本。而后八代孙寅植,肇植。又各有拾遗附录。至是肇植子炳俊。更加删定合编为文集七卷年谱二卷。印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