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x 页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2H 页
四友堂先生年谱上
 先生讳国泽。字泽之。姓宋氏。系出恩津。
丁酉 皇明神宗显皇帝万历二十五年(国朝 宣祖昭敬大王三十年)二月九日。(亥时)先生生于怀德县宋村第。
 先生七代祖双清公。始卜怀之白达村。后人以宋氏繁昌。名其里曰宋村。然仕宦婚媾。多在京里。至本生祖考听竹公。博综天官书。知将有壬辰倭变。自汉都大归于乡。閤门获全。因为宋村人。又村之南。有琴岩。先生所后父参判公居之。因以自号焉。○同春撰行状云天姿清朗。气宇和雅。尤庵撰墓志墓表亦同。
戊戌先生二岁。
己亥先生三岁。
庚子先生四岁。
辛丑先生五岁。
壬寅先生六岁。
癸卯先生七岁。
 自幼性行纯笃。不好嬉戏。读书习字。不烦长者教督。听竹公抚爱之曰。大吾门者。必此儿也。○姑夫李公净在翰苑。以 内赐笔墨寄赠。而书于醉翁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2L 页
公曰。愿使二哥作大手笔。传我衣钵。后果如其言。(此条未知的在何时。姑附于此。)
甲辰先生八岁。
乙巳先生九岁。
三月。遭本生祖考听竹公丧。
 醉翁公守制甚苦。虽病不御酒肉。先生辄随家僮。采松茸作羹以进。醉翁公爱其诚孝而为一下匙。得以补胃。又醉翁公以亲癠时思海蛤而未及进。终身不食海蛤。先生亦不食。乡党以为有是父有是子云。
丙午先生十岁。
丁未先生十一岁。
戊申先生十二岁。
受学于清坐窝宋公。
 宋公讳尔昌字福汝。即同春之考也。受学于金黄冈,辛白麓,宋龟峰。又游栗谷李先生之门。得闻道义之论。时丁忧家居。馈奠之暇。与徐孤青门人朴公大中。讲读羲经。且率村秀才课督甚勤。条约甚严。诸生为筑精舍于庐侧。以为游居之所。邻近闻风竞集。先生以族子。亦与焉。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3H 页
己酉(光海元年)先生十三岁。
庚戌先生十四岁。
辛亥先生十五岁。
壬子先生十六岁。
正月二十三日。琴岩公卒。醉翁公命先生为之后。
 琴岩公。醉翁公之再从兄也。尝视先生以犹子。奇爱而教育之。临殁属闵夫人取以为后。○玉吾斋宋公相琦撰琴岩公墓碣文。略曰天才颖悟。七岁能属文。稍长诗格骤进。二十四登进士。朝夕一第可指取。而无何病卒。年仅三十一。人莫不惜之。公配闵氏。以公遗意取子赞成公。教训成就。卓然有闻。又曰古之诗人穷者。必称东野圣俞为首。今公年位比二子。尤悬绝。又兼以子云之无子。则穷莫有如公者也。然世绝而绍。其后克昌。礼川羡源。终有涂莘之庆。此则古今诗人所未有者。岂公诗藻之外。别有隐德潜光。人虽不知。而天乃默佑成之也耶。虽然苟非赞成公为之子。亦何以致此。(先生后赠赞成。)
四月。葬琴岩公于公州沙寒里先兆。
 竹窗李忠穆公(时稷)来会题主。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3L 页
癸丑先生十七岁。
甲寅先生十八岁。
三月行禫事。
夏服阕。行冠礼。(月日未详。)
讲周易于清坐窝。
 时清坐公罢官归乡。复脩旧业。同春始读书。而尤庵亦来学。皆从先生游。课业甚勤。后又同师沙溪先生。○行状云余与公。亲虽袒免。从幼至老。对庐而居。常兄事而弟畜之。○又同春祭先生文略曰。吾村一巷。孰非宗族之聚。而其情如兄弟。南阡北陌。杖屦过从。夏日冬夜。文酒团栾。惟吾两人为最。○志表云余以同宗。从八九岁时。与同春公浚吉同里。从公游至白首。亲懿不渝。又曰。最与同春公浚吉。爱好异常。○附朝野会通光海纪。时科弊尤甚。预占七大文讲诵。占科者多。黄德符居怀德宋村。专吞水利。夜间争溉。被常汉以榷乱打。因向京托尔瞻行廊。见其子弟。大论废杀之事。尔瞻闻而喜。邀待之。遂参凶疏。会值式年。用情参榜。德符初试后归宋村。猝读实学。自誇已熟。同里宋参议某时为布衣。素善明经。闻而怪之。一日往见。德符方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4H 页
读易。宋即拈一卦。适得德符与尔瞻所约之卦。德符高声大读。无一字误。宋自知见卖。又令诵他卦。德符牢辞不诵。其年会讲。果占及第。夜有人题韩缵男门曰。明经才子盛于斯。二百年来始见之。七大文通从自愿。暗中踪迹鬼神知。宋自后心鄙德符。而不与之款曲。德符以此含憾云。于此亦可见先生早岁经学之实。好恶之正。故今附于此。(先生斥德符之辞。又见下。)
乙卯先生十九岁。
二月。聘夫人姜氏。
 
系出晋州。将仕郎 赠承旨致璜之女。
是岁。受业于文元公沙溪金先生之门。
 行状云始学于吾先君。又游文元公沙溪先生之门。与慎独文敬公相切磨。自是器业日就。○志表云少从文元公沙溪金先生游。先生爱重之。因服习于慎斋文敬公。○先生后作八字符序。略曰某年十八九岁时。从金先生学。尝问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之要。先生默然良久曰。闻汝尝读易矣。易坤之六二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朱子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而又曰若实把做功夫。只此八个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4L 页
字。一生用之不穷。古人以不远复为三字符。今汝亦以此为八字符。而终身佩服可乎。
丙辰先生二十岁。
三月。刊成琴岩公诗集。
 闵夫人贤有妇道。又能解书史。以琴岩公抱才早殁为至痛。裒聚遗稿。使先生就订于其舅氏芝峰公而剞劂之。○先生作先迹补遗。曰府君既早世。其德行事业。无少见于世。而惟有诗集一册行于世。芝峰李文贞公睟光弁其首。东淮申文忠公翊圣跋其尾。竹窗李忠穆公时稷手自净书。使山人智嵩刊板。板本今藏于飞来庵。又曰尝谒清阴金先生于东郊。偶论及先集。先生曰。诗固多绝调。而数三名公之一时并生。为之序跋而刊行者。亦千古诗人之所罕得也。
拜孤青徐公(起)墓。
 时清坐公与朴都事辂,闵上舍在汶诸公。会祭孤青墓。因树表。先生随清坐公往拜。退与痴翁闵公汝老。讲论游赏。数日款洽以归。
十月三十日。与诸宗会祭双清先祖。
 伯从祖松潭公(楠寿)重刱双清堂。堂成。会诸宗。仍落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5H 页
之。
丁巳先生二十一岁。
三月。陪沙溪先生。游降仙,东台,冷泉等处。
 时白沙李公恒福。以废论收议谪北青。沙溪先生与醉翁公及清坐公适相会。闻之不胜上蓝之涕。遂游览诸处。以宣其壹郁。先生陪杖屦讲文字。暂不离侧。甚得父师之志。有呈沙溪先生诗。(见原集。)
戊午先生二十二岁。
春。往拜芝峰李文贞公(睟光。)
 李公以进德脩业须在早年。每加勉奖。而先生亦自益励。逐年往从讲质不已。其学戒,自新箴等编。晚年犹往往诵说焉。
冬。中别试解。
 先生屡中乡解。辄不利于会试。夷然不以为意。
己未先生二十三岁。
秋。中生员。
 游太学。逊言谨行。大为侪类推重。金公光赫。清阴先生从子也。以壬子进士。游泮中主士论。见先生。特加称许。因与之定交。○时黄德符谄附尔瞻。屡参废 母疏。因用情占科。自以为善学易而得第。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5L 页
对先生。辄自誉。又欲与之同进就。先生鄙而斥之曰。子既不知乾坤之义。又不能括囊。而犹且自誉。后必有咎。善学易者固如是乎。黄大慧曰。子以今日为天地闭耶。何不隐居。而乃为应举觅官之事。先生笑答曰。吾固将隐矣。自后赴试辄不利。遂决归。又尝赠德符诗。有莫言今不字。犹胜见金夫之句。其不仕昏朝之意。槩见于此。而识者亦谓终必有乃字之吉。至甲子果验。
哭金将军应河。
 先是虏陷辽东。任疏庵叔英闻之题僧轴曰。山僧忘却世间事。他事可忘此可忘。闻道辽阳陷于贼。吾今不食热中肠。世皆传诵。至是将军又战殁。先生与金公光赫相对一恸。又次疏庵韵。以摅愤懑。其诗曰五台僧见紫阳笔。况复吾人此可忘。辽阳陷贼将军殁。碎破儒冠独热肠。先生尊攘之义。盖自少时已然。
庚申先生二十四岁。
辛酉 章宗哲皇帝天启元年。先生二十五岁。
闰二月。文敬公慎独斋金先生来访。
三月。谒文正公清阴金先生于杨州之石室。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6H 页
先生自大学归时。以诗留别金公光赫云同来却恨未同归。为怕缁尘染素衣。闻说维扬山水好。他时鸡黍莫相违。至是金公亦决归。先生遂往访。以践宿约。因谒清阴先生。讲质诗文。数日甚款。清阴许之以少友。而先生自称以门人。○墓志云金文正与金文敬。实一世宗师。而皆亲爱而推许之。
壬戌先生二十六岁。
癸亥( 仁祖宪文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七岁。
复游太学。
 时 仁祖反正。群奸伏诛。诸贤并进。沙溪先生承召为成均司业。训迪多士。而又先生从伯父(讳希远)适为本馆学谕。故先生随行。日侍函席。请业惟谨。大为诸贤所推奖。明年乃登第。○先生答李重卿书略曰。栗谷先生学校模范。所以补学令之未备者也。苟于此着实遵行。则虽不治他书。可以为人矣。尝记居斋时传写为一册。常置案头。更鼓初动。辄起诵念云。
有刘氏基业在于祀孔子赋。
 时知 经筵郑公晔,黄海道儒生吴瀣等。请栗谷牛溪两先生从祀文庙。或有谓两贤从祀何益于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6L 页
国事者。先生曰。 圣上之拨乱反正。实如汉祖。而若又褒异儒宗。兴起士林。以壮国家元气。则朱子所谓刘氏基业在于祀孔子者。岂欺后人哉。遂赋其事而牖或人之迷。
十月二十六日。长子奎光生。
甲子先生二十八岁。
八月十日。中明经及第。(赵赟榜下。)
 先生与竹窗,同春。居同里志同道。又同年登科。(竹窗中增广及第。同春中司马。)人谓一里三贤。一年三科。古来罕有云。
选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
 本院旧例。新官被拣者。题名于藏书阁。仍行大宴。名曰题名宴。前后被拣者设宴。皆极其侈靡。先生则只略设酒果。与同僚讲明故事而罢。时清阴先生兼本院副提调。亟称之曰真个是正字云。
乙丑先生二十九岁。
正月。升正字。
二月。陪沙溪先生还乡。
 沙溪先生以 元子讲学官。在京乞归。先生陪行至连山。遂归怀乡。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7H 页
七月九日。赴沙溪先生寿席。与月塘姜公(硕期)会。
丙寅先生三十岁。
二月。陪沙溪先生入京。
 时 上遭 启运宫丧。沙溪先生进慰 阙下。先生陪行。
升著作。
转博士。
九月十日。第二子奎辉生。
十月。辞递还乡。
十二月三十日。哭松潭公丧。
丁卯先生三十一岁。
正月二十三日。以参谋官。赴号召使幕府。
 时北虏入寇。沙溪先生受两湖号召使之 命。建幕府驰檄文。辟先生为参谋官。先是先生与清坐公在家闻变。即入乡序堂。谋起义旅。至是遂驰赴幕府。与府使宋公兴周,从事尹公烇及柳处士楫。参决筹策。纤悉无遗。沙溪先生益加爱重焉。
三月三日。迎谒 世子于公州。
 时 上奉 庙社 慈殿幸江都。 世子分朝南下。先生随沙溪先生奔问。因 扈至全州。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7L 页
拜领相完平李公(元翼),右相象村申公(钦)
 先生虽军旅苍黄之中。言动举止。无异平日。一夕有虚警。人心波荡。沙溪先生与先生相议。告于体府。奏于 世子。无自轻动以镇人心。俄而讹言果自定。分朝诸公。皆倚以为重。申公翊圣,李公敏求相对称叹曰。这㨾人。真是疾风劲草云。
八日。诣 行在所。
 先生陪沙溪先生。自湖南往清州。方期会诸义兵。为勤 王计。时和议将成。有号召使所募军兵勿发送之 令。先生遂侍沙溪先生。驰赴江都。
十五日。同沙溪先生。拜辞 行宫。自黄山遂还乡。
 沙溪先生既还。又与先生往留黄山书院。区处兵粮。脩整帐目。旬日而后罢。先生遂还乡。
四月二十二日。操文哭松潭公几筵。
 松潭公葬礼。已行于前月。而先生以国事。不敢顾私。未克临圹。至是以其由为文。哭告于几筵。(祭文逸。)
五月。哭清坐公丧。
八月。赴清坐公葬会于沙山。
 有祭文挽词。(并逸。)
戊辰 毅宗皇帝崇祯元年。先生三十二岁。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8H 页
春。荐拜艺文馆检阅。上疏辞。不 许。
 疏略曰。第念翰墨之任。自古非轻。而在本朝。尤重其选。至有焚香告天之例。非人有殃之辞。故金驲孙在下番五年。必得先正臣郑汝昌而后。始得新荐。其谨慎审择。有如是矣。今以如臣之学不通古今之宜。才不适方圆之用者。苟充其数。非惟臣之私分所不堪。其为 清朝之累。不亦大乎。 上温批不许。
升待教。
奉母闵夫人上京。
 
先生之辞翰林也。以为臣所后偏母。早岁昼哭。含哀茹痛。气血枯涸。疾病沉痼。旁无他人。惟臣是依。今若贪恋 恩荣。睽违定省。则燠寒谁问。药饵谁调。一失其宜。后悔无及。伏愿 圣明察臣才学之空疏。怜臣情事之崩迫。亟 命递解职名。俾遂终养之愿。 上不许。先生不获已令家人奉闵夫人上京。寓居于新门外。以便省觐焉。○先生跋芝峰自新箴云 崇祯元年。余自槐院西飞。豹直翰苑。一日鍮砚童子以家书白。乃余先妣所赐。而此箴。亦在其中矣。盖是时先妣归宁我外祖母李氏于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8L 页
公家。故以公之命。手书此箴。以警不肖云。时僚友郑公太和,申公翊全从傍觑见。亦皆嗟叹。至欲具实奏 御。以补汤盘圣功。而嫌不敢为也。
四月。睡翁宋景献公(甲祚)讣至。哭之。
 有挽词。
十二月。哭芝峰李文贞公。
 比葬。又操文往哭。(祭文逸。)
己巳先生三十三岁。
春。升奉教。上疏辞。不 许。
 疏略曰。臣年少学浅。既无南蕫之笔。又乏晁贾之才。而特蒙 误恩。忝尘史局。有数年于玆矣。点检后前。无一报效。古人所谓人荣稽古。臣愧素飧者。实获臣心也。直缘径路甚窄。转动不得。虽欲求退。其势末由。今幸新荐得人。馆僚备员。及是时也。得以摆脱名缰。还寻初服。宽閒之野。寂寞之滨。静居覃思。更修家录。以补馆藏。馀暇读书。待臣年稍壮而学稍优。识稍长而见稍高。始出而为 圣主所用。则卑微志愿。千万满足。又曰。长带华衔。徒费廪粟。弃一身于名利之虚。负初心于忠孝之实。内省多愧。自不觉其渎告云。○黄阳川以章作先生赋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9H 页
集序。略曰先生为学。惟沙溪老先生涂辙是视。专用心于内而不事著述。至于词章则尤不屑也。然其英才天得。自少文思赡敏。不学而能。故在翰苑。尝以大手笔下水船见称。薪谷尹公棨及权公淰,尹公墀,朴公漪所赠先生诗。或曰才杰斗南称独步。或曰黄麻草制擅丝纶。或曰人物西湖巨擘推。或曰高才岂让兰台赋。皆实语也。
夏。乞由归乡。省本生父母。即还京。
 醉翁公谓先生曰。 圣上虚宁之意甚隆。偏母倚闾之苦可念。汝不可顾私。即命还送。
六月。递拜承政院注书。
七月五日。第三子奎章生。
十月。拜侍讲院说书。
 沙溪先生尝为 世子讲学官。至是先生又为宫僚。 世子特加敬礼。而每言金公教诲之恩不可忘云。
庚午先生三十四岁。
春。升成均馆典籍。
 时清阴先生兼同知馆事。先生以赵静庵尝为本职。奏复 祖宗朝不由科举。亦为学官故事。劝金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399L 页
先生择其合于人师者而奏之。金先生许之。而适递未果。及浦渚赵文孝公翼以兼大司成。上疏论学政。先生又与之共脩学校节目以进。
移礼曹佐郎。
移户曹佐郎。
七月。奉闵夫人还乡。
九月。立碣石于本生祖考听竹公墓。
 先是醉翁公命先生草事行。属甥侄李义吉撰碣文。至是始刻石立于墓前。
十二月五日。拜司谏院正言。上疏辞。不 许促 召。还朝。
历拜沙溪先生。论 穆陵迁窆及追崇典礼。
 时原州牧使沈公命世上疏言 穆陵有水气。遂定迁改计。及启旧 陵。无水气。群情愤郁。两司论沈公罪。正言李行健劾诸台官。而仍停其启。又先是宁越郡守朴公知诫,敬陵参奉李公义吉。皆疏请 元宗追崇。朝廷方以此两事论议纷然不一。而先生又适以言职见 召。故历问于沙溪先生而定其是非。后皆论启。一从师说焉。
辛未先生三十五岁。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0H 页
正月。论启沈命世,李行健。
 启曰。 穆陵迁奉。实因沈命世有水不吉之说。而及启 陵封。蜃炭甚硬。 玄宫永安。顿无水气。臣虽不晓青乌家法。尝见朱子山陵议状。则地之不吉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今既无此数患。则其地之吉。亦可知也。噫彼命世。独有何𧗱。而能解幽明之故。妄毁 珠丘之吉。而至使万年永安之 玄宫。不免无故惊动。其罪当如何哉。是以群情齐愤。合启已发。不料正言李行健怵于威势。拘于颜面。徘徊观望。独自立异。反劾诸台官。而仍停已发之启。其纵恣无忌。循私蔑公之罪。实与命世二而一者也。请并命削职。盖沈公方负大功。 上亦倚重。台论才发旋停。人莫敢更言。而先生乃奋然独启。复发前论。物议快之。惟勋戚诸家大不悦。
二月三日。出为咸镜都事。
 先生独启后。不悦者肆意修㕁。故间有弘文馆拟除。而辄靳 恩点。至是有是除。公议甚惜之。而先生夷然就途。张溪谷诸公皆以诗赠行。○先生答李重卿书曰。余尝待罪谏院。有独启事。黜补北关。诸公皆以诗饯行。而独桐溪郑公以退溪完席说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0L 页
书赠。行中往往讽诵。颇有九死靡悔之意。
陪清阴先生发北行。历览枫岳鹤浦。至永兴之龙兴江。奉别清阴先生还朝。
 时清阴先生承 命奉审 太祖大王影帧于永兴府浚源殿。先生陪行。至此而告别。因向咸兴。清阴送至于龙兴江而归。先生远族之流寓北方者。亦载酒来迎于江上。先生与之款洽。有萍乡千里夕。花树数杯春之句。
三月。到咸营。
 北关素称纷华之地。而先生宴处超然。观察使东岳李公安讷日邀左右。治文书之外。凡事之肯綮。辄询先生裁决。又与之巡历列镇。多有酬唱。如德源之铁关。镜城之南山。游赏诸作最富。而思亲恋阙。有离骚眷顾之意云。(酬唱诸作今皆逸。)
八月。沙溪先生讣至。为位哭之。
 服加麻期制。又以谪官远方。未即奔丧。朔望辄设位哭之甚恸。
壬申先生三十六岁。
二月递归。
 东岳以诗赠行。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1H 页
往哭沙溪先生几筵。拜墓于镇岑之城北。
 有祭文。(今逸。)
三月。拜司宪府持平。承 召还朝。
论启崔有海。仍请函寝追崇入庙之 命。
 先是崔有海使宁远。与户部郎中宋宪论追崇礼。宋宪移书本国。以为追崇入庙。当以义起。李延平得此书。乃进劄以陈。 上以为户部之言。不谋而同。遂定追崇之礼。先生与同僚启曰。崔有海之敢以莫重典礼。私相问难于华人。已是无严。而且宋宪虽曰 天朝宰臣。亦是程朱后学。今其为说。与程朱定论相悖甚矣。彼乃不敢以一辞辨斥。而反使移书本国。欺蔽 圣聪。其为国家斯文之羞。挟私要君之罪大矣。延平劄辨之。先生又启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分则有限。得为而不为。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当为而已矣。 殿下今日之礼。其果为所当为者耶。夫 宗庙之内。 列圣所处。而大院君无受 命临民之事。一朝上序于昭穆。亦嫌尊祖之义。未有不尊其祖而能孝其亲者也。伏愿 殿下孝亲以礼。尊祖以义。勿少留难。函寝 成命。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1L 页
五月。同清阴先生。复论追崇 庙号。
 时清阴先生为大司宪。先生与之同启。略曰 殿下前日以不入庙为教。群下莫不仰之。曾未几时。又 下速定宗号之教。一哉之心。岂如是数变乎。自古入庙而不称宗则有矣。未有不入庙而称宗之礼也。请加三思。函寝追上宗号之 命。
又同清阴先生。劾吏曹判书李贵。荐被 严旨。力辞得递。未几出为输城道察访。
 时李延平贵力主追崇之论。恃其恩宠。侵辱大臣。先生又同清阴先生劾之曰。李贵不顾事理。每发粗厉之气。寅缘议礼。侵辱大臣。凡在见闻。孰不痛骇。东方虽小。本以礼让立国。礼让亡则国随以亡。岂不寒心。事关 国体。不可以勋贵而饶贷。请 命罢职。 上下严旨。与清阴俱被谴递。时延平方主铨。首黜先生为输城道察访。清阴又启曰。文彦博之齿爵。不为不高。而唐介论之。李叔蕃之功。不下于李贵。而台谏请窜。虽有社稷之功。若挟以骄恣。则终为社稷之忧也。国家设立台官。使之论执时政。纠察百僚。上自 乘舆。下至庶官。苟有所违。绳纠弹驳。乃其职耳。且臣窃念即今淫雨过度。水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2H 页
潦为灾。道路阻绝。禾稼漂沉。人情不胜忧闷。国家方行祈祷。盖自议礼以来。廷论多忤 殿下之怒。亦已过矣。群情郁而不通。此道路之隔绝也。直士见逐。此禾稼之漂沉也。上天之灾。安知非警告我殿下也。 殿下惕然开寤。廓开言路。收召放臣。若云雾捲而白日出。则人心胥悦。天意可回。祈晴之祭。虽不行可也。又赠先生诗。有清名邮吏服。高节士林推。金石平生志。知君少别离之句。薪谷尹忠简公棨,林溪尹忠贞公集。亦皆以诗赠行。先生次韵。有两岁三过铁岭陲。不堪回首九门修。只愿补尧天共大。莫须从我海同浮。(薪谷亦以论礼斥退。)翰林已觉如春梦。玉宇那堪远夜思。珍重故人须努力。仲尼犹有叹吾衰等句。○附两尹公诗。薪谷曰怜君何事向边陲。万里邮亭道路脩。才杰斗南称独步。恩荣关北办奇游。山围大陆华夷别。天接沧溟日夜浮。想得吟情何处写。春风应上仲宣楼。○林溪曰士生斯世贵相知。除却吾兄复是谁。聚散同惊春梦里。去留俱恨夕阳时。朝廷衮职畴能补。翰苑风流有所思。犹是报 恩无内外。勉旃才力未全衰。○先生临行。寄书二宋文正公。(同春,尤庵。)小无几微见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2L 页
于辞者。二文正执书嗟叹曰。真是九死靡悔底人。同春则又以郑松江一鹗气节称之。○状志云论议劲切。是非明白。直己守正。自信无疑。初入台阁。即忤于权贵。连被贬黜。困坎于塞北。至四五年之久。而亦无少悔。又自爱其一刺。未尝有要路迹。以是仕宦常在通塞间。
答李都事(义吉)书。
 李公即先生外从兄。而朴潜冶知诫门人也。先是潜冶疏请立私庙为祢庙。丧三年。百官从服。李公又相继投疏以为 殿下之宗庙。为 殿下父祖高曾而设也。直为追崇入庙之论。沙溪先生乃援据春秋纲目诸说而上疏陈辨。又作书一通。送示朝廷诸公。于是潜冶门人群起大斥。先生遂与赵公克善,金公克亨,权公諰及李公往复论辨。以为沙溪先生之说。虽俟百世而不惑。后生謏闻。不可轻议。诸公稍改旧见。而李公则终不以为然。及先生与清阴论启。一从沙溪之意。而竟被 严谴。黜补北关。李公以书慰之。终讥以先生阿其所好而受此海风朔雪之苦。又戒以勿使胸中先横着连山而不受人言。先生乃复之曰。朝廷议礼十年。诸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3H 页
公之论。不胜车载。而要其本。则执事一言。有以启之也。然其初则盖出于义理无穷。识见有限。故虽或各主己见。而犹不害为君子之争也。至于今日。则道傍之舍。转为国中之阱。忠直者陷之。阿谀者免焉。曾谓礼让和贵之事。乃至其血玄黄耶。噫苟百世之下。有论今日事者。其指必先屈于执事矣。窃为执事者危之。彼海风朔雪一时外患。弟虽庸残。犹以为不足怕也。今执事乃反以此相慰也耶。然是则利害间说话。彼此任之为可。执事以弟为阿其所好。戒以勿使胸中先横着连山。弟固有阿好横着者。然阿其所当好。横着其所当横着。则虽终身阿好横着。以之九死北荒。亦何恨乎。今以连山之说。为执事一诵。而以自解其阿好横者之当与不当可乎。连山疏谓帝王之统。虽兄继弟叔继侄。皆有父子之道焉。春秋曰。跻僖公。夫子之微意可见矣。四传之意。皆以僖公父视闵公是。盖以相继为后为父子也。汉宣帝以其所生父尊为皇考。范氏曰。宣帝于昭帝为孙。则称其父为皇考可也。而议者终不以为是者。以其小宗合大宗之统也。程子亦曰乱伦失礼。固已甚矣。宣帝以孙行入继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3L 页
大统。为昭帝之后。则不可以私亲上继于祖明矣。今 圣上继承 宣祖之统。而又以私亲上继 祖庙。则正所谓以小宗合大宗。乱伦失礼者也。今执事以此疏之论。为出于连山之私见乎。抑出于春秋纲目乎。以弟所见。其一言一句。无一不出于春秋纲目。而无一毫容其私知见閒意思也。夫春秋纲目。孔朱之书也。自生民以来。未有若孔子之圣。而后孔子而作者。又未有若朱子之贤。则今于尊信孔朱之人。虽地去千里。世后千载。尚可闻风而兴慕。况平日亲炙于门下者。虽欲不阿好横着。其可得乎。况其所好非止于阿。而横着非真横着者乎。伏闻执事閒退已久。涵养方深。是非鉴衡。当不比于胶挠之中易致东头不见西头是。南畔惟看北畔非之日矣。亦愿勿阿其所好。而不使胸中先横着新昌。合两家是非而公听并观。惟非之去而是之取。则百世之论。庶或以先病后瘳称美之。区区者亦当与有荣焉。(朴公居新昌。)
作铁岭高诗。吊白沙李文忠公。(恒福)
 先生尝以李公丁巳疏。为轩天地争日月。不可尚已。至是行到铁岭。作诗以吊之。以寓平生钦慕之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4H 页
意。其诗曰铁岭高。铁岭虽高犹不高。上有一片宿云飞。飞飞向上天门高。大招巫咸诉金墉。降为五彩护汉高。或为电铓斩蛇妖。或为雷斧震鹿高。油然生出孝悌心。大隧之赋韵最高。宿云变为庆云烂。蓬莱宫里丙枕高。千秋万岁仰五色。玄武苍苍北极高。当时未洒玉栏干。至今恰慰旱望高。湘潭一去虽不返。词赋犹悬日月高。呜呼弼云李夫子。大名高出铁岭高。铁岭高。铁岭虽高犹不高。盖李公谪北青时。登铁岭作歌。有铁岭高处宿云飞。愿带孤臣数行泪。去洒琼楼玉栏干等句故云。○黄公以章曰。先生大忤权贵。累谪北关。其日月浮云之叹。芝兰秋风之悲。与夫山川之殊。景物之异。触境纡怀。数年诸作。无非出于爱君忧国之至诚。虽有南国之声。亦不害为北方之学也。
癸酉先生三十七岁。
正月二十七日。第四子奎明生。
 先生作四子名字说曰。宋德隆盛。奎运之光辉章明。至晦翁而大成。人之为学。有不学。学之当学大成。故孟子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晦翁后孔子也。后孔子而愿学者。舍晦翁奚以哉。宋氏有四子。奎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4L 页
伯名曰光而字伯晦。仲名曰辉而字晦仲。叔名曰章而字晦贞。季名曰明而字晦而。始以一奎而名之以光辉章明四者。终以四者而字之以一晦者。即奎运之光辉章明。至晦翁而大成之意也。极知僭踰。而犹以此锡嘉者。即所愿则学孔子之意也。钦哉四晦。毋曰不克。舜何予何。古人亦云。阶下之祝。不待他言。惟昔屏山实字晦翁曰。人晦身神明内腴一句真诠。其各勉旃。惴惴焉惟晦父是师。毋使老父醮馀之酒。乃反为靖节先生杯中物。
六月二十日。移拜文川郡守。
 
状志云屡典州郡。所至一心奉公。不敢以私事相溷。有歉于意者。虽一家切迫之恳。一并挥退。自奉甚简。临下以宽。每以安集小民为务。武断之徒。惴息屏迹。帑藏储偫。必盈溢于始至。
甲戌先生三十八岁。
春。与观察使用拙闵公(圣徽)会诸生。设讲于郡学。
 闵公巡到本郡。先生请为诸生设讲。讲罢。又以长篇诗谢闵公。其诗曰珍重无极翁。千载留拙赋。至宝落人间。六丁曾下取。天公闷世巧。慇勤寄田父。煌煌紫阳笔。大刻南郡宇。庶使牧民者。不为文法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5H 页
舞。如何叔季人。弃之如粪土。为政不以德。只使刑杖苦。琐细争锥刀。烦密张网罟。手足措无地。世趍日卤莽。有美林川宅。三拙传世谱。栀面与蜡口。羞向人仰俯。真法眼藏妙。独追昔贤武。乃为 明主知。北藩委摩抚。素养澄清志。登车不俟屦。朅来乐民楼。仁化已宣布。白叟与黄童。鼓舞穷荒路。敝郡亦何幸。惠然揽辔顾。既问民疾恫。又惧儒术腐。竖拂坐胶庠。折简招蓬户。济济集襟绅。相率瞻圣塑。已而书洛逢。于焉乡邹鲁。不啻文翁化。何况方召杜。彼哉徒簿牒。此意安足喻。鲰生忝下僚。喜若闻韶頀。呜呼刑政撤。上下相安附。拙辞献拙堂。乱以风清句。
迎女婿金佑明。
 后婿为清风府院君。谥忠翼。女封德恩府夫人。即明圣王后考妣也。忠翼以潜谷文贞公堉子。为从叔父 赠领议政址后。时潜谷出守宁边。率来行礼于郡衙。○府夫人幼时。先生知其为大贵。甚钟爱之。教以女训。闵夫人又口授小学书。及归以女士称。潜谷常曰。见妇儿之贤。可知婉娩之教有所自来云。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5L 页
与潜谷金文贞公(堉)。游鳌山莲台诸胜。
 潜谷归路。历览诸胜。先生送至箭滩而还。有酬唱录。(今逸。)
乙亥先生三十九岁。
三月十日。拜司宪府掌令。承 召还朝。以过限后肃谢辞递。
 时清阴先生退处乡里。 上以都宪召之不置。清阴疏辞曰。 殿下翻然改图。诚心遇下。容受谠言。朝廷之上。无以言获罪之士。则虽在草莽岩穴之人。亦皆闻风兴起。愿立于朝矣。又曰。前日言事同僚。尚在贬官。臣独何颜复入台席。 上乃感寤。特以宪职 召还先生。先生急于省亲。力辞得递。
授宗庙令。辞递还乡。
十二月。仁烈王后薨。入县庭举哀。
丙子先生四十岁。
三月二十日。复拜掌令。上疏辞递。
 时朝廷斥责金虏僭号。而复欲通使。掌令洪公翼汉,校理吴公达济。皆上疏争之。不报。先生慷慨语曰。方今朝廷。一无可恃之策。而不急急为之备。洪吴两学士之言。亦不见用。是必将至于奉表称臣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6H 页
而后已。其为羞辱。甚于帝秦矣。如此尚可仕乎。乃上疏辞职。其疏略曰。臣曾忝言职。再黜北关。虽其狂妄愚直之气。亦已销铄于朔雪海风。而实有愧于古人之银山铁壁者多矣。是以自分退伏。不敢有抗颜朝行之计。千万梦外。岁未一周。而再误 恩命。授臣以已试无补之职。责臣以斯速上来。此实不忘帷盖之 圣意也。在臣分义。宜不俟驾。但臣罢软难任之状。实如右所陈。虽国家无事之时。犹恐不堪。况今朝廷方以清汗僭号事。众论如火。斩使之章。才发于台阁。而通和之议。更肆于 庙堂。噫。此真国家存亡。人兽斯判之秋也。夫台阁。公议所在也。而幸今公议已发。堂堂礼义之国。永有辞于天下后世。彼处 庙堂者。乃敢不有公论。而必欲随南宋已覆之辙。抑独何心。呜呼。今日台阁。不亦难乎。虽使鲁连高士复起而处之。宁直为蹈海而死。恐不暇与新垣衍辈论帝秦之非也。况如臣者。以何风神气槩。上下其论于今日之 庙堂。而以攻邪说。以存将亡之国。以人将兽之人耶。此尤臣所以宁伏逋慢之诛。不敢贪恋 恩荣。苟冒乌噤。以玷名器。以辱盛朝也。伏乞 圣明念世道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6L 页
之不可不正。察微臣之无才无能。亟 命递改。回授其人。以便公私。不胜幸甚。疏入遂遆。
九月。搬眷上京。
 时虏使因事致忿而归。大兵朝夕且至。朝野汹汹。醉翁公及闵夫人命先生曰。汝既受国厚 恩。而当此危乱之日。不可退伏乡里。须率妻子。入居 辇下。当思致身之义。无以父母为念也。○时竹窗亦上京。与先生同寓新门外。
十二月。北虏猝至。 上幸南汉。先生未及随 驾。与竹窗李公向江都。
 
九日。清虏大举入寇。 庙议将向江都。以金庆徵为检察使。李敏求为副。守江都。大臣尹昉奉 宗社主嫔宫元孙及两大君。皆先行。十四日贼兵过松京。拨军尽散。羽书不时至。 上将幸江都。未及城门。报贼哨马已至西郊。 上遂回驾。由水口门。入南汉山城。时先生与竹窗同寓僻巷。晚始闻变。驰赴才入南门。则 上已出矣。欲寻山城路。则路塞不得入。遂相持痛哭。计无所出。不得已将向江都。与沈参议之源,李修撰一相,金承旨尚重,李掌令坰,丰德守李圣渊,高阳守权勋。草檄两湖。以鼓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7H 页
舞之。行到南阳。赵文孝公翼,尹校理鸣殷已先往。与府伯尹公棨。谋聚义师。为勤 王计。事未集而府伯为贼所执。不屈而死。先生与竹窗诸公。遂向江都。
丁丑先生四十一岁。
正月元日。与诸公行望阙礼于舟中。遂入江都。
围城中。与闵公光勋。取武库火药。置前誓死。
 先生与诸公入江都数日。贼兵大至。庆徵恇㥘罔措。乘战舰而走。城中遂大乱相失。先生道遇闵公。相携至武库。取火药置于前曰。此吾辈死所也。宁可苟且偷生。为彼贼所执而沔辱我衣冠云。闵公即老峰骊阳之考。而后官至观察使。时以宗庙令入江都。
奉 元孙出城避兵。转向乔桐。至注文岛。
 先是 嫔宫元孙之入江都也。庆徵先济其家属卜驮。而 嫔宫元孙则无船不得渡。留江岸三日。乃得艰济。至是又无人保护。 嫔宫闻事急。以 元孙泣托内官金仁,徐厚行,丁好善等曰。吾与大君当死于此。不忍见元孙同死。尔等抱 元孙出避。不幸不得渡江。隐伏山谷间。死生之际。汝其善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7L 页
处。仁等遂抱 元孙。到城门大呼曰。我奉 元孙。若不开门。当斩守者。先生曾在翰苑。惯识金仁。闻仁之声而惊问之。仁见先生。且喜且泣。具告以无人顾护至此之由。而遂以 嫔宫所托托先生。先生方欲自靖之际。闻仁之言而不胜痛愤。乃忍死抆泪。谓闵公曰。见今 宗社之亡。迫在呼吸。而 主上及 世子。亦在围中。安危不可知。则古人所谓赵氏一块肉。只在此云者。真吾辈今日情景也。且昔人有朝天子画像。而尚能镇人心擒贼将者。况我 元孙乎。顾今危疑之际。保护 元孙。尤不可缓也。遂以所乘马奉 元孙。与闵公偕发才渡江。而贼已陷城矣。有贼数骑追之。先生急命卫卒。以空炮拟发之。贼乃退。于是直向乔桐。先生家属所寓适在路傍。而不入见。至注文岛。岛中人数十辈群聚持刃。若将相拒者。众恐生变。欲以干戈从事。先生与闵公谋曰。彼必不知 元孙在此也。即招之使前。具告以故。皆涕泣听命。持酒食迎饷。夜又率其群来卫之。卿士大夫避窜者。闻 元孙所在。来附日众。○附丙子录。金仁抱 元孙而行。马驽贼追急。宋某以其马换骑之。行至海上。有船舣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8H 页
岸。若相待者然。乘船浮海数日。至乔桐。移注文岛。岛人大会津头。问此船来自乔桐否。船人诘其所问。岛人曰。今夜岛中诸人梦。有船拥五云自乔桐到本岛。故问之云。人皆惊异。(又见朝野会通,燃藜记述,日月录诸书。)
闻 嫔宫大君见逼及仙源,竹窗立慬。痛哭于舟中。与诸公谋起义旅。已而闻贼将搜索诸岛。又奉 元孙向唐津。
 先生奉 元孙到文岛数日。朴公东善,沈公之源。皆自江都追至。始闻 嫔宫两大君之见逼。仙源诸公之立慬。先生失声痛哭。遂与诸公及岛中人士。谋起义旅。以朴公年高秩尊。共推为将而誓赴国家之急。已而闻孔耿二贼将搜索诸岛。欲探 元孙所在。岛人皆惊散。先生遂奉 元孙。又向唐津。○岛中有次沈公伤时之作曰。生世亦何为。赴海固非忧。忍看赵氏肉。尚在崖山舟。○后又作围中朝天子画像赋以见志。其小序略曰。夫以七分仅肖之像。犹可朝之。而感人成功。况其一气之骨肉者乎。彼以君亲之存亡为不可知。而并与其骨肉而不恤。任奔窜于海岛。而独自为身谋。或拜胡或弃母。而不知天下有羞耻事者。亦独何心。是不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8L 页
惟张公之罪人。曾不若其感泣之士卒。则六将之斩。乌乎得免。然此辈固不足道。而噫彼天骄真未识人伦。焉知天道者。而尚假息于闰位。(缺)哇声倔彊。安得使公奉天符而助兵。皂角之捷。龟山之祸。不半月而可复得见耶。双庙远隔。揭虔无地。聊陈辞而扬美。用寓旷世之感云。○先生家属。辗转飘泊于海岛。至唐津邂逅相会。百口皆全。殆如神天所佑者。闻者奇之。
二十九日。奉 元孙自唐津还朝。旋归怀乡省亲。
 时南汉解围。 上还都。先生入朝。闻 世子大君及三学士北行。清阴,桐溪亦南归。慨然流涕曰。天下事已矣。登山蹈海。此其时矣。遂搬眷归乡。
三月。哭奠竹窗李公。
 时李公子憬。奉柩归自江都。权窆于怀乡。先生操文迎哭。(祭文逸。)
四月。东岳李公(安讷)讣至。哭之。
 有挽词。(今逸。)
五月十七日。以保护 元孙功。特升通政阶。
 随扈诸人。亦皆升叙。后大臣启曰。宋某则见 宗社将亡。愤不欲生。与闵光勋将欲自决之际。 元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9H 页
孙溃出。乃以 嫔宫之托。忍死保护。得免危辱。其忠节功劳。固当褒录。而其馀诸人。不顾 宗社。徒为身谋。或自江都逃还。或中路避窜。偶然随扈。罪宜加焉。功何有哉。于是先生及闵公外皆追夺。
七月十七日。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脩撰官。上疏辞。不 许促 召。不得已入谢。复辞不 许。
 时杞平君俞伯曾上疏论江都事曰。津头将失守也。急奉 庙社嫔宫大君。从后门驰出。则可以乘船。而尹昉奉头鼠窜。匿于民家。非但 庙社沔蔑散失。终乃拜手虏陈。又曰。庆徵之为检察入江都也。先济其家属卜驮。而令 庙社嫔宫元孙留津头三日。内官金仁不胜其愤。失声痛哭。及 元孙之出城也。任其奔窜。无意保护。独赖宋某而得免危辱。此人辈非但 殿下之罪人。乃宋某之罪人也。 上因此益知先生忠节。召之不置。先生自经大乱。痛念国家之羞。有辞世长往之意。而至是 恩眷甚隆。力辞不得。乃黾勉入谢。 上又引俞公疏而劳先生不已。先生谢辞。因进曰。俞伯曾疏中出城。非为偷生也。而君臣上下。惟以偷生为幸。莫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09L 页
念出城之义。今若因循前辙。终未免覆亡。则宁为城中之鱼肉。初何用出城等语。 殿下宜加之意焉。 上曰。予固知其忠谏。而但烦听闻。故留中不下矣。先生又以偏母年老。独子远离。非孝理之世所宜有者。乞 赐递职归养。 上终不许。
二十五日。升右副承旨。兼如故。
八月二十九日。移兵曹参议。旋遆。
十月十八日。拜工曹参议。上疏辞。不 许。
戊寅先生四十二岁。
春。以督运使。承 命往返两湖。
四月十日。拜公州牧使。
 黄公以章曰。先生见天地之翻覆。雪涕慷慨。披肝沥胆。廷争和议而不得。惟见金缯之岁走。薪胆之日忘。则知天下事不可为矣。乃卷而怀之。独抱 崇祯之历。而默守括囊之戒。虽为亲所屈。黾勉从仕。而亦必辞内就外。低回下邑。其心则已城市而山林矣。
送子奎光。受学于同春。
 时同春自岭南还住沙寒里。教授学徒。先生乃送子往学焉。又以书勉戒曰。此时只好在僻寂中。草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0H 页
衣木食。随分讲书。而吾不能决归者。为菽水耳。汝则一意此事为可。英泰二公。(尤庵,草庐。)亦通问否。须信师说。无若前日浪游。以慰此怀也。又与松崖金公庆馀书曰。弟辞内就外。奉檄固喜。而但此时此行。实不得已者。宁以昼锦为荣。前言无乃戏之否。粹侄(金公子震粹。金公即先生伯从祖松潭公外孙。)与家儿联椠受学于道斋。(五道山忧乐斋。同春所居。)而赍粮自邑备送。是则折腰斗粟也。不妨矣。
六月。潜谷金文贞公观察本道。以姻嫌遆归。
往留沙寒里。
 
结数椽于先陇下。与同春忧乐斋相望而居。日事讲磨。尤庵,草庐亦皆来会焉。○同春祭先生文曰。兄之沙山新筑。又与弟之小斋相望。每相詑说以为暮年静栖。实是至乐。随地游从。良非幸欤。
十二月五日。拜稳城都护府使。以亲老不得远离呈辞。
己卯先生四十三岁。
正月十九日。遆授折冲将军义兴卫司直。
二月六日。复拜刑曹参议。辞递。
三月。奉使沈阳。安否 世子质馆。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0L 页
时 世子入质沈馆已有年。而先生以旧时宫僚。未及随行。常怀悲愤感慕不已。至是闻奉使之 命。即入京辞 朝而行。有沈行记怀诗曰。回首望南城。忍说当时事。清老哭东府。桐翁归安里。秉彝人所同。心知天下士。泣血向沈中。烈焰吾得所。默诵文山语。誓将无愧志。忽惊破西门。 元孙靡所倚。自念古人训。义当同生死。忍痛抱尺衣。苍黄东出骑。鳄浪我前流。刀山我后峙。崎岖海岛间。有时空拊髀。数月乃还朝。搢绅相贺喜。为国分所宜。微功敢望记。蹈海既不能。闭户永自矢。胡为今日行。低头又忍耻。痛哭望辽河。 春宫劳玉趾。 九重惟疾忧。宵旰无时已。恨无葛狄忠。国事今如是。时义谅不同。星轺嗟行矣。汉代苏中郎。宋时洪佛子。姓名垂竹帛。赫赫照千祀。
行至汤站。闻 世子患候弥留。为文祷大龙山。
 时 世子以疝症违和。先生至汤站。因本国回使。闻报惊遑。即为文祷于大龙山。自大龙距沈阳为四百馀里。而每歇泊定。辄露祷于天。至肃谢于 质馆。则所患已差。宫僚皆相贺。及闻先生所为。则又皆惊异嗟叹。以为今日 患候平复。乃某忠诚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1H 页
所感云。其文略曰。顾惟偏邦。势穷力屈。坐见 储嗣。泣血北行。千里楚囚。数载燕质。 寡君惟忧。无日可已。主辱臣死。乃分之宜。况复原隰。敢惮其劳。眷言周庭。无复汉仪。忍痛此来。亶为 离明。外假金缯。内怀薪胆。奉归鹤驾。沼吴其图。忽闻玉质。见苦二竖。中途惊遑。微悃莫效。惟山作镇。 大明旧彊。惟尔有灵。宁不赫怒。歼彼天骄。振我义声。揭虔默祷。非直也私。幽显虽异。感应孔昭。惟神鉴佑。不日告瘳。又有诗曰。为拜 春宫赴沈阳。豺丛蛟窟损斯生。伤心忽对西来使。却恨辽河道路长。
五月。辞 质馆东归。六月复命。
 行至九连城有感诗。有曰忍别 储君天一方。星轺独出九连城。孤臣拊膺嗟无及。惭愧孙公共死生。又曰悠悠 鹤驾滞殊方。杳杳 龙墀阻洛城。舜慕文慈难慰藉。此行非为苟偷生。○行状云时使臣往来者。多以货利生衅。先生律己清苦。御下简严。行色淡然。沈人亦称服。
七月十三日。拜光州牧使。八月赴任。
九月九日。与李掌令懿实(导)诸公。会讲于无等山中。因游赏石柱瑞石诸胜。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1L 页
柳参奉和甫(玶),申别提子混(滭),高参奉君晦(傅立),郑县监景达(敏求),朴参奉孝源(忠廉),李进士仲润(德养),朴进士子美(琮)诸公皆会焉。○诸公皆本州人。而丙子乱。俱举义旅。至清州闻城下之羞。又皆痛哭而还。隐居不仕。惟以相聚讲学自乐焉。先生尝与诸公。周旋于沙溪先生号召使幕府。而柳郑及朴公琮。又为同门友。故情契甚厚。下车后即皆历访。而至是又约会于李掌令家。(李公当昏朝废母之日。筑室山中以居。以荐除参奉至掌令。皆不就。时年已老而教学不倦。)讲论旧学。因又与之历览诸胜而罢。有南游录。(今逸。)
子奎光娶昌宁成氏。
 夏山君梦井后。副提学晋善孙。承议郎楚珩之女。后配高灵朴氏。护军廷翊女。
庚辰先生四十四岁。
六月弃归。
八月。受听竹公墓志铭于泽堂李文靖公。(植)
 听竹公不应铨选。辞归田里。以诗书花竹自娱。又预知郑汝立悖逆之状。斥绝不通。世称宋村之隐德君子。先是外孙李义吉撰碣文。多有疏略。故醉翁公又命先生。往受志铭于李公。时先生从兄尚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2H 页
衣正公国准任端川。相与经纪刻石。追埋于圹南。○附铭曰。猗嗟茂族。为国光仪。有奥其乡。肥遁之宜。繄有秉操。众趍已违。烛机远害。令德无亏。鲁无君子。斯焉取斯。亲亲贤贤。子孙之思。我铭玄宅。式揭清规。
十月三日。以备局荐。拜东莱都护府使。台官论遆。仍任。
 先是吏曹以莱府应接倭人。为任不轻。请令备边司议荐差出。 上从之。至是备边司以先生荐焉。○莱有倭馆。接应归输之地。岭以南州县。管辖听财。一失之苛缓。其害不赀。先生至。斤斤守法。削滥责之数。防塞暗泄。明其出入。费省而用给。观察使善而从其言。一道称惠。
谒泉谷宋公(象贤)祠。
 告文略曰。孤城月兮一片。见公心兮千载。顾今天下多事兮。微公兮吾谁与归。
十二月。闻清阴先生沈阳之行。诗以记怀。
 有峰高致远望难及。山对严光愧未还。誓将还遂初。桂树在山阿等句。盖安东清凉山。有致远峰。崔孤云致远尝读书于峰头故名。严光亦山名。在莱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2L 页
府西二十里。安东本清阴贯乡。而时退居于此。因发沈阳之行。而先生又适守莱府。故用两山而寄怀焉。
辛巳先生四十五岁。
正月。送子奎光。奠沙溪先生。
 九日。改葬于连山之高井山。先生在远未赴。有祭文。(今逸。)
十一月。以冬至贺笺。不书清国年号罢归。
 先是虏差龙骨大等出湾上。以清阴先生不受 朝廷官爵。不书大国年号。招问于领相洪瑞凤,吏判李显英等。皆慌㥘失措。不知为对。都承旨申得渊。亦在招问中。持清阴以求自脱。虏遂执囚清阴于沈馆。又宣川府使李烓潜商事发。虏将杀烓。烓为偷生计。讦本国阴事。东淮申公翊圣,白江李公敬舆。或以不书崇德年号。或以为 南朝守节。亦皆被执北行。先生闻之。不胜痛愤。适当冬至贺笺。不书清国年号。而用 崇祯旧号。子弟门生。以诸公之祸。交谏请改。先生终不听曰。吾固欲与诸公同被其祸。恨不得其路。今反以此怵之耶。遂上其笺。先是 上下教曰。朝臣中疏章。若有不书清号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3H 页
者。是不顾国忧也。政院知悉举行。至是政院以先生笺文措辞入启。 上即命罢职。先生乃浩然归家。后答清阴先生书。略曰莱府时海云台上。适得李载元内翰书。始知诸丈之行。不觉起立北望。直欲奉辔前驱。而恨无万回步法也。因此感奋。果有效嚬之事。而只得罢职之荣。彼渊,烓辈。何厚于诸丈而薄于小生也。然以此归养得便。亦未必非其赐。何感如之。苦乐虽殊。幸同免于贼边人之教。极荷不鄙。○有春王正月,改正东周纪,匪风下泉,内脩外攘,已觉天颜非昔时,传道则可仕则不可赋诸篇。黄公以章序之曰。先生忧爱之忱。尊攘之义。出于天性。而未尝一日忘于怀也。故每闻时事。辄忧形于色。往往从子弟门生辈旬课之作。而醉酒引笔。以伸其壹郁之志。呜呼。是真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者也。抑又尝闻朱夫子晚年。作楚辞集注而以视学者。今先生之志。无乃有感于此欤。第观其命题遣辞之意。则不待杨楫之退思。而可以知朱夫子不言之志矣。然则是不可以先生之素所不屑而不传也明矣。
十二月。与同春往拜沙溪先生墓及祠宇。与慎独先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3L 页
生会。
壬午先生四十六岁。
四月。立四友堂。
 自叙略曰。宋村之东。有岩崖泉瀑之胜。名曰飞来洞。尝与同春尤庵诸宗搆小庵。为群居讲学之所。距庵数马场。又得静僻一区。乃堂之所在也。与庵俯仰相望。钟磬相闻。庵有老僧一日来访曰。此堂虽有幽静之趣。僻在一隅。所欠者无友。主人应之曰。堂有梅春日之友。池有莲夏日之友。阶有菊秋日之友。庭有松冬日之友。以吾所见。四方四时。无往而非友。何谓无友。因以名堂曰四友。堂之东。又连结二间室。为温突御寒之所。名曰独乐窝。堂之西。又连结二间轩。为逍遥避暑之所。名曰清心轩。又以沙溪先生所尝教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八字符。揭诸寝北而序之。略曰某时未有知。虽曰请从事斯语。而实把做工夫则未也。泰山俄颓。请益无所。而又游宦四方。汩没度日。回思平生。不惟若存若亡已矣。则真是辜负教育。愧汗沾衣矣。幸今归来。扫精舍于门外松间。而休息有日。无它外扰。虽既往之无补。庶来者之可追。乃用尹和靖故事。既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4H 页
以先贤治心养气之要语。粘之左右壁。而因以八字符揭诸寝北。又使李侄相吉。用蝇头细字。节取朱子堂旁两夹室记文而书之下方。晨夕乐玩。庶或桑榆收功。晦木遵训。而以不负当日请问之初心云。又有欲居九夷,五柳一家赋诸篇。后以堂记托尤庵及白轩李相公景奭。而皆未及成。先生遽易箦云。○状志云性喜酒。遇辄引满。虽甚醉亦不乱。每与诸亲饮。团栾款洽。长吟渊明悦亲戚之情话一句而已。不曾言人过失。闻人有善。辄称道之。常戒子弟曰。马援交趾书。此先君子取为自脩之法。此子孙所当遵而勿失者也。平居清静简严。脱落细故。市井之徒。无迹于庭。苞苴之托。无及于家。浮屠巫觋之辈。不入于门。声妓博奕之戏。不接于心。尝筑精舍于门外松间。杂植花竹。取先贤碑板挂诸左右以视法。日必晨兴盥栉。整坐终夕。无懈惰之容。是盖观感于文元公(沙溪)者深矣。○附诸贤挽诔记述。尤庵曰。公访余于京邸。托以堂记。而因誇草树之美。且谓曰我当先归。君亦随来。东阡北陌。杖屦相从。优游以卒岁。岂不乐乎。斯言也如雨发萌。如策驱奔。常爱斯言之不可忘也。○又曰。四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4L 页
友堂文半未成。忽惊旅馆复三声。常思退去同丘壑。谁谓归来异死生。畴昔款言犹在耳。暮年残泪久凝睛。从今何向飞庵路。不忍林间听鸟嘤。○白轩曰。鲁连高士今何得。靖节先生独远宗。已矣括囊忘汉魏。归兮一枕傲羲农。数椽萧瑟清溪绕。三径荒凉碧藓封。德本不孤仁里处。友曾成四静时从。银盏花见清如水。理窟春融味似醲。虚堂尚照今宵月。飞谷犹闻昔日钟。勒索拙文留手迹。终违宿约叹吾慵。(前后见徵四友堂记甚勤。小录及图尚留壁上。)○草庐李文宪公惟泰曰。从游三十载。情义老逾深。不急名场志。还甘丘壑心。○炭翁权公諰曰。爱君恺悌人。林壑隔溪邻。非乐三刀梦。晚从四友亲。○雪峰姜公柏年曰。为缘桑梓忝同乡。诗礼家声听得详。仁里簪缨推节孝。晚栖渔钓似严光。○李全义相吉曰。丙丁何岁。天地翻覆。耻帝秦而蹈海。职辞风宪之日。不共天而誓死。身置火药之时。杨太后之所忍。亶为赵氏之肉。朱奉使之偶全。岂变魏公之胸。及群贤之北行。倍美人之西思。慷慨雪涕。斥清号而投绂。从容取义。抱 明历而归山。我梅我莲。我松我菊。惟四友之自托。缅千载而谁思。近则冷山雪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5H 页
窖。远而清圣玉貌。若乃心远地偏。寄茅庐于云边。日沦月出。痛馀辉之难见。则其有闻于晋处士之风者欤。○骊阳闵文贞公维重哭监察公(先生长子)诗。略曰尊公爱晚节。投绂归故乡。美人思不见。松菊绕山堂。举世皆逐臭。吾翁独闻香。○李洗马熽撰佥枢公(先生季子)梧竹堂记。略曰怀川之东七里许。有飞来庵。颇有水石之胜。即三宋先生相与往来讲道之所也。其所以擅名于湖右者。实若芦峰之遇晦翁而播名也。庵之西缘溪而下一唤之地。有堂岿然。即四友先生攸芋也。又堂之北溪上。别作一区。而石秀林密。幽趣俱足。即先生之季子佥枢公梧竹堂所在之地也。尤庵先生尝惠然以临。左右顾而叹曰。盘之阻。谁争子所。翠竹碧梧。无非所以助幽趣。遂索纸笔。手书梧竹堂三字。又书引清风栖老凤六字以与之云云。窃念四友堂先生。尝切齿乎下城之羞。腐心于屋社之变。独抱 崇祯之历。而不书清虏之号。自莱府而归来。便有息交绝游之志。托契于梅莲松菊。而寓意于薇歌菊史。此实与郑桐溪从此山人尤省事。只凭花叶验时移之义。同归而一致也。是以尤翁亦尝乐为之记。而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5L 页
半藁未成。先生遽易箦。遗堂独岿然。尚令行人指点而兴嗟。然则今于公之堂。又必以梧竹锡嘉。而申之以清风老凤之训。抑亦非视公以凤凰一羽。而乃引西山北窗之清风。以继述先志勉焉者欤。
六月十三日。授龙骧卫副护军。
二十日。拜江界都护府使。以亲老不得远离呈辞。
二十三日。遆授忠武卫副司猛。
七月七日。孙夔弼生。
九月十一日。复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上疏陈病。 许遆。
十一月二十六日。拜成川都护府使。累辞不得遆。乃赴任。
 先生自莱府归来。作四友之堂。与诸贤相会。讲说旧学。亹亹忘倦。日以为常。间或与门生子侄莳花种竹。寻壑经丘。悠然有出尘之想。人不知为旧时翰林也。间有江府之 除,银台之 召。而皆不就。及有成川之 命。又四度呈辞。再度被推。终不得遆。则先生乃以一向撕挨为未安。而诸贤亦皆敦劝。故遂黾勉赴任。
癸未先生四十七岁。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6H 页
六月。月塘姜相公(硕期)讣至。设位哭之。
 后又操文往哭于几筵。(祭文今逸。)
九月。投绂南归。
 状志云成川实关西之饶邑。货财之所聚。而先生冰檗自励。视之若无。成民相谓曰。吾属阅人多矣。未见清白如我侯者。立石以追思之。
过平壤。访鲜于遁庵浃。因拜箕子墓于兔山。至坡州。谒栗谷李文成先生墓及书院于紫云。
 鲜于公箕子后裔。而慎独先生门人也。以易学名于关西。朝廷以司业 召。不至。先生尝于慎独门下。相观以善。契许甚深。至是先生投绂于成川。以一马数人。直至平壤。访公于烟台。因与之拜箕子墓。观箕子井。游赏浮碧风月之胜。至大同江而别。(鲜于公送至于江。)先生又历览归路诸胜。如黄州之月唐。凤山之磻茶。开城之朴渊瀑,观音窟。长湍之冠山花潭。无不穷搜题品以归。至坡州。谒李先生墓院。登花石之亭。读先生诗。而慨然有朱夫子风月亭之怀。彷徨久之。遂向高阳之城山。又观权慄胜捷碑。遂入京。与潜谷会数日后。率女德恩府夫人。十月还家。有西游录。(今逸。)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6L 页
子奎辉娶扶馀徐氏。
 万竹堂益孙。云驩之女。
甲申先生四十八岁。
六月。闻 崇祯皇帝殉社稷。上飞来庵举哀。
 流贼陷北京。有帅臣吴三桂者。邀虏入山海关。 大明遂亡。先生见习操。有诗曰北望燕云暗不开。红罗无色紫蛙唉。貔貅百万用何地。手把龙泉肠九回。又有新邑施旧号赋。其小序略曰。呜呼万折必东之奏。百世可诵。余窃有感于郑武公之事焉。初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子武公定平王于东都。为司徒。又得虢桧之地。乃徒其封而施旧号。噫。虽不能终使周辙复西。然其所以使天下犹尊而事之。以为共主。守文武之宗祧绵绵焉久而不绝者。未始不本于此也。噫红罗蒙尘。东海无人痛哭。穷庐独抱麟经。感古伤今。抽笔写膈。河清无期。天门邈矣。谁能为我。坐进斯言。
十月八日。复拜刑曹参议。不就。
子奎章娶延安李氏。
 樗轩文康公后。监司天基女。
十一月六日。授全州府尹。兼全州镇兵马节制使。不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7H 页
赴。
十五日。行焚黄礼于家庙。
 以先生府尹二秩。推恩三世。有告文。
十六日。换授金堤郡守。累辞不得递。乃赴任。
 时贼臣自点为相。启换是郡。物议称屈。而先生夷然不屑意。○先生切戚。有一名公。少日颇有声称。及其狼狈后。谄附虏人。辄自谓天命不可违也。先生不胜嗟惜。每以寿彊之语讽谕。其人遂大衔之。对先生。辄艴然曰。今日国事之至此者。皆如公辈斥和已甚之致也。至欲举先生名而讦于彼人。先生益觉世路险𡾟。无意仕进。惟以洪忠宣忤桧养母之义。黾勉奉檄。及完尹之除也。其人子侄。又与贼点绸缪。肆意修㕁。先生每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一句。而嗟叹不已曰。圣人真不我欺矣。
访白石柳处士。(楫)
 柳公居本郡。而与先生为同门友。沙溪先生每称以处士。荐拜 王子师傅及咨议。而皆不就。丙寅虏使之来。先生与之同疏请斩。丁卯之乱。又同参谋于沙溪先生号召使幕府。至丙子。柳公又倡义檄谕道内。至清州闻下城之报。痛哭而归。决意遁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7L 页
世。先生甚加敬重。故到郡。即以书先曰。南来得近高居。西林馀怀。庶几少慰。又以黄橘鲋鱼送馈。未几就访焉。有唱和诗已矣薪尝胆。念之矢集肥。白头江海夕。相对泪公私等句。又有太极浦颂,伊川颂,责象山诸篇。(太极伊川象山。皆本郡山川名。○诸篇今皆逸。诗见原集。)
十二月二十四日。丁闵夫人忧。奉柩还乡。
 状志云前后居忧。皆在年衰病深之后。人无不悯虑。而先生任情致礼。以至终制。人谓诚孝所感。
乙酉先生四十九岁。
二月。合葬闵夫人于琴岩公墓。
 
先生后撰先迹补遗。曰夫人之葬。当世名公之以诗送者。多至百馀人。而惟大提学泽堂李公植,副提学松崖金公庆馀,同春宋祭酒浚吉及尹承旨鸣殷所作。最为记实云。○附诸贤挽词。泽堂曰。德与陈图并。名同续史成。平生柏舟誓。晚岁板舆荣。紫诰才颁爵。丹旌遽启程。应留子政传。百世仰芳声。○松崖曰。三百篇中誓柏舟。百千仪里慕閒幽。生平赖有螟蛉子。谩取荣封粉字留。又曰。良人才调固超伦。早世堪嗟志未伸。锓梓遗篇男子事。芳声并美照千春。○同春曰。名德菊斋后。大姓骊兴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8H 页
族。贞姿既婉娩。图史秉女则。及笄择好逑。归作琴岩匹。琴岩出天才。既卑还早夺。空馀宝唾在。零落旧箱箧。收拾幸成帙。赖有闺中哲。芝翁为批选。竹老留笔迹。经营付剞劂。流传照人目。隽永自脍炙。琬琰不就灭。千秋朱鸟影。庶慰泉下魄。渊明有遗集。未闻翟氏辑。伯道纵无儿。螟蛉终式谷。薤歌兼诔语。女史庶有述。○尹承旨曰。淑德闺门秀。含章六三义。讲磨内则篇。涉猎诸子史。纯粹亦由学。不啻生质美。德耀案齐眉。冀妇对擎跽。自从釰逐波。痛深崩城杞。茕茕独在疚。图终夫子事。初无伯道儿。赖有螟蛉子。毛义檄屡捧。曹昭述行李。甘旨岂徒然。平反乃莞尔。升荣以子贵。薰沐拜君赐。哀荣三十载。家室宜终始。幽明两无感。贻厥存基址。谁当作哀诔。传之女史氏。
五月。闻 昭显世子薨。上飞来庵举哀。
 先生之在春坊。 世子恩遇甚隆。如 仁宗之于河西。故先生尝作诗。引用墨竹事。而以示其感恩之意。及 世子之北行。先生慷慨奉使。安否于沈阳质馆。至是 世子东还未久。而遽又薨逝。时先生居忧在家。不能入县庭。遂上屋后飞庵。北望举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8L 页
哀。甚致伤痛。又劝同春疏请为 储君制服。早定 元孙位号。俱不报。先生后有四加不愿同厮养。但欲长终守信田之句。盖亦自况于河西烈妇词之义也。至丙戌。赵逆金贼。内外缔结。鍊成姜嫔狱。先生闻之。每咏刘克庄杨柳春风承相府。(指金贼自点。)梧桐秋雨济王家(指白江及洪公茂绩。)之诗而悲之。
十一月二十一日。遭本生内艰。
 先生连丁本生所后两家忧。凡礼文之可疑者。与同春朝夕质难。禀于慎斋而行之。必恔于心而后已。常曰。老先生备要。实我东之家礼。而但冠昏之礼不备为可恨。故先生又并辑冠昏礼要一卷而行之于家。(今逸。)○附同春上慎独先生书。曰泽之令公所后丧将练。而遭所生丧。或谓所生初丧行练未安。第以三年之丧既顈而练祥。及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等语参详。练祭似不可退。如何。慎斋答曰。所生之恩固重。而已降为期服。三年丧既顈之说。如是其明甚。则似不可以私情而废当祭之祭。虽曰遭丧未久。情所未忍。而其间亦无别㨾可行节目。今难径情创改。奈何。○先生答慎斋书见原集。
四友堂先生集年谱上 第 419H 页
丙戌先生五十岁。
四月。以闭门不奉诏赋。送白江李相公。
 时 昭显世子嫔姜氏 赐死。领中枢李公敬舆上全恩之启。力争其不可。被 严旨远窜。既而又命绝岛安置。先生诵闭门不奉诏赋以送之。其小序曰。客有诵闭门不奉诏赋者。盖深叹博阳侯丙吉能于巫蛊狱中。独保皇曾孙而作也云。噫客亦知夫今日事者欤。乃敢奉赠于凤岫(李公一号)相公座下。以代师中诗末句岭海未必死人。而况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乎。则牛喘之问。当复有日矣。
八月。追埋志石于琴岩公墓。
 先生撰志文后。玉吾斋宋公相琦又撰碣文。时执义公,承旨公墓。亦皆具石物。一时排设。有告文。(志告文皆逸。)
丁亥先生五十一岁。
春服阕。申本生心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