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x 页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附录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2H 页
诸家记述杂录
宋国泽字泽之。号四友堂。恩津人。天资清朗。气宇和雅。清阴,慎斋皆亲爱而推许之。(沙溪金文元公门人录。)
先生自幼性行纯笃。不好嬉戏。读书习字。不烦长者教督。姑夫李公净尝在翰苑。以 内赐笔墨。书寄醉翁公曰。愿使二哥作大手笔。传我衣钵。后果如其言。(李全义相吉所撰年谱草藁。○下同。)
戊申。受业于清坐窝宋公。宋公讳尔昌。即同春先生之考也。受学于金黄岗,辛白麓,宋龟峰。又游栗谷李先生之门。得闻道义之论。时丁忧家居。馈奠之暇。与徐孤青门人朴公大中。讲读羲经。且率村秀课业甚勤。条约甚严。诸生为筑精舍于庐侧。以为游居之所。邻近闻风竞集。先生以族子亦与焉。
先生于清阴,竹窗。亦自称以门人。又尝往来李芝峰门下。其学戒,自新箴等篇。晚年犹往往诵说焉。
先生与二宋先生。宗谊甚笃。自其幼少时。虽一事之善。辄奇爱而推奖之。二先生或有不苟同而相诘者。则先生喜而笑曰。是真君子之争也。及其承 召同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2L 页
朝。为一国矜式。则又喜而不寐曰。坡潭盛事。吾何幸见于一门。吾先祖积德馀庆。可验于此时也。(黄霁谷世祯所撰遗事。○下同。)
己亥 大丧初。有人自京来。言服制事。先生族人有与镌(一作镌)分密者。率尔出言曰。是必为后日祸祟。不如早从内宗服斩。武王臣母说之为无事也。先生厉声责之曰。裁处事变。惟义是比。虽家间细微尚然。况国家莫大之典礼乎。若以保身裕后为意。则是计功谋利之私。岂读书君子事君之义耶。且四种之说。侍读之言。昭载礼经。及集注。则何忧乎后日祸士林之小人哉。君何不读书而妄论大礼。亿料事变耶。其人怃然而退。及先生之奔行未几。尤庵递吏判。先生有诗赠世祯曰。玆事必有因。无乃由带方。卓然侍读语。昭揭今不亡。苟非鱼目人。视之如探囊。彼哉谓高明。胡为欺上苍。渺绵须深察。此意已殊常。恐被胡孙乱。易为觑三藏。其忧世勉人之意勤恳如此。
先人尝教不肖曰。余少也尝宿于新滩。直入四友堂。则友堂坐中堂。尤春两先生坐于左右。余趍拜三先生。因侍坐。进杯一巡后。友堂向尤庵曰。可复饮乎。尤庵曰。安足辞。因复饮。同春则不能复饮。笑谓尤庵曰。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3H 页
独酌可乎。尤庵曰。兄则进杯。吾两人可也。相与善谑。极其湛乐。余退而以三先生合席事。问于伯晦。伯晦曰。昨日即老亲生辰。而终日泫然废食。故两先生闻而来慰云。先辈之孝友敦睦。汝其识之。不肖自是始知怀之有三宋先生。而窃有所景慕愿学之志云。(黄阳川以章记闻录。)
时科弊尤甚。预占七大文讲诵。占科者多。黄德符居怀德宋村。专吞水利。夜间争溉。被常汉以榷乱打。因向京托尔瞻行廊。见其子弟。大论废杀之事。尔瞻闻而喜。邀待之。遂屡参凶疏。会值式年。用情参榜。德符初试后归宋村。猝读实学。自誇已熟。同里宋参议国泽时为布衣。素善明经。闻而怪之。一日往见。德符方读易。宋即拈一卦。适得德符与尔瞻所约之卦。德符高声大读。无一字误。宋自知见卖。又令诵他卦。德符牢辞不诵。其年会讲。果占及第。夜有人题韩缵男门曰。明经才子盛于斯。二百年来始见之。七大文通从自愿。暗中踪迹鬼神知。宋自后心鄙德符。而不与之款曲。德符以此含憾云。(朝野会通光海纪。)
先生语音洪大。体干甚伟。一坐处可坐数人。温和之中。自有严厉底气像。(黄霁谷所撰遗事。○下同。)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3L 页
同春先生尝谓先生曰。兄有阳气发处。不能善摄之病。是宜可戒。尤庵先生曰。朱夫子亦谓太阳之症。不能变化云。则是何足为深害云。
尤庵先生尝曰。友堂叔一自 嫔宫大礼后。顿无当路之意。此可以见其学力。又曰。其清操高节。无愧为双清先祖后孙云。
怀德县监赵沃牒呈内。历问于其子孙中有识士大夫处。则前同知宋希命,前参议宋国泽,前执义宋浚吉,前牧使宋时烈,前参奉宋基隆等。亦为一时呈文柳氏节行。如出一口。其自誓难夺之志。诚不让于古人。合有旌典云云。(柳氏旌闾时。赵监司珩状启。)
内外云仍。殆以万数。其最著者。尔昌男浚吉。以遗逸徵吏曹判书。 赠领议政。梦寅男国泽。府尹 赠赞成。希远孙奎濂。左参赞 赠赞成。奎濂男相琦。吏曹判书大提学。呜呼。府君隐德阴功。有足以发育于后。故子姓蕃衍。簪缨相继。况惟我 明圣王妃, 仁显王妃。皆系府君外裔。则灵芝醴泉。可验其本源之有自矣。(宋执义必恒所撰判校公墓表追记。)
公博综天官书。知国将有变。遂大归于怀德。明年倭寇至。而閤门获全。自是益绝意城市。遁居园墅。名轩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4H 页
以听竹。日啸咏自娱。公之孙国泽,国准。相继登文科。莫不以文行相尚。呜呼。宋村之宋。其益盛乎。(李都事义吉所撰听竹公墓表。)
公天才颖悟。七岁能属文。稍长诗格骤进。二十四登进士。朝夕一第可指取。而无何病卒年。仅三十一。人莫不惜之。公配闵氏。以公遗意。取子质成公。教训成就。卓然有闻。(玉吾斋宋文贞公相琦所撰琴岩公墓碣文。○下同。)
古之诗人穷者。必称东野,圣俞为首。今公年位比二子。尤悬绝。又兼以子云之无子。则穷莫有如公者也。然世绝而绍。其后尤昌。礼川羡源。终有涂莘之庆。此则古今诗人所未有者。岂公诗藻之外。别有隐德潜光。人虽不知。而天乃默佑成之也耶。虽然苟非赞成公为之子。亦何以致此。
亡室宋氏。恩津望族。祖讳希命同知中枢府事。考讳国泽号四友堂。以清裁直操。为 仁孝两朝名臣。历承旨,参议。至全州府尹。出后于琴岩讳梦寅。有文名。以进士早世。 赠吏曹参判。亡人生于 天启辛酉。即养于公州外家。府尹公游太学数岁而归。亡人时在孩提。未相识面。见即欢喜。须臾不离侧。府尹公怜之。携归怀德。在路倒骑终日对府尹公面。府尹公尤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4L 页
奇爱之。又知其为大贵。教以女训。甫十岁。琴岩配闵夫人口授小学书。大义无滞。常手写谚解。寻绎不置。先是府尹公仕台阁。与清阴金文正公论称庙事。补外方涖文川。而先文贞公出守安边。岁甲戌。罪人委禽于文川之郡衙。(清风金忠翼公佑明所撰德恩府夫人行状。)
忠翼娶恩津宋氏。封德恩府夫人。其考参议 赠赞成国泽也。宋夫人有身才八朔。有鸟衔玉飞过寝房而堕之。文贞公筮得育贤之兆。 后诞于汉师长通坊私第。岁辛卯。 孝庙为 显宗择配。册为 王世子嫔。仍亟称之曰。佳哉此妇。终必福我国家。后丕膺天庆。诞我 主上殿下。(肃宗)明安公主下嫁海昌尉吴泰周。(尤庵宋文正公时烈所撰 明圣王后志文。又见息庵金文忠公锡胄所撰行状。)
呜呼。此我 明圣大妃外王考四友堂宋先生之孙渔隐高士讳渭弼字周老衣履之所藏也。高士幼时。尝被命入侍 大妃。教曰。昔我外王考。以文王后德善祷于予。予今以文王贤臣太公望望汝。汝其钦哉。高士拜手稽首而退。及冠。尤庵先生取 圣旨而名若字云。高士学𧗱文章。大为侪类所推重。遂庵权公尚夏书寄渔隐高士四大字。而俾扁其读书之室。盖亦述 君师之意而勉焉者也。(杞溪俞公相基所撰渔隐公墓志。)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5H 页
先生与竹窗同春。居同里志同道。又同年登科。(甲子先生中明经第。竹窗中增广第。同春中司马。)人谓一里三贤。一年三科。古来罕有云。(年谱草藁。)
天启丁卯正月。拜两湖号召使。出次近境。建幕府。驰檄两湖。辟前府使宋兴周为副使。前持平尹烇为从事。前郡守宋尔昌,前博士宋国泽,处士柳楫为参谋。前别坐安邦俊,前县监高循厚差义兵将。诸公皆起义应之。又以前县监奇廷献,朴之孝,郑敏求。前别提申滭,进士柳玶,朴忠廉,具莹,幼学高傅敏,柳述,尹颎,金海寿,李复吉,金峻业等为有司。召募兵粟及器械。二月。迎谒 世子于公州。随扈至全州。仍往清州。期会诸义兵将。将向江都。三月和议将成。因有号召使所募军兵勿发送之 令。先生遂与诸门人驰赴江都。拜辞 行宫。(沙溪先生年谱。)
宋国泽字泽之。号四友堂。恩津人。双清堂愉七世孙。醉翁公希命子。出为族父 赠参判琴岩公梦寅后。公始学于清坐宋公尔昌。后游沙溪金先生之门。己未中生员。甲子登第。选入槐院。至博士。丁卯之变。金先生以两湖号召使。辟公为参谋官。俄而媾成。公随金先生。奔问 行朝而归。戊辰。荐入史局。丙子之乱。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5L 页
公以前掌令。徒步入江都。和事成。公奉 元孙。自唐津还京。朝廷以公有保护功。特升通政阶。连拜承旨,参议。 显庙己亥。 上闻公之卒。命中使临护。 中殿别致赙。庚子冬 赐祭。 肃宗癸亥。特赠左赞成。英宗丙子致祭。盖以 圣母外祖。有此忠义故也。(芹窝金孝简公憙所编两湖举义录。)
沙溪金先生受两湖号召之 命。以知旧门人之志气才猷素所蕴抱者。分差诸任。与之同事。行将整旅而勤 王。遂以媾成而罢归。苟使赴陈对敌。则诸公之随先生而沬血奋戈者。成必树勋。败必立慬。而乃以义举之未有究竟。并其事迹而不免沉晦。孰不慨惜。(性潭宋文敬公焕箕所撰举义录序。○下同。)
金先生之奉承 圣谕。主张义举。措置得宜。纪律整肃者。固甚盛矣。而诸公之各受任掌。争奋忠烈。实出于平日气节甚伟。义理素定之馀。见此所载。而班班可详矣。
后丁丙子之乱。诸公之在世者。或赴难。或倡义。有殉节焉。有斥和焉。亦得以垂耀竹帛矣。是不徒为卫社之忠而已。岂不伟欤。
元宗追崇时。先生往复问难于沙溪先生。而与清阴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6H 页
金文正公。极谏其不可。遂再黜于北荒。临行寄书二先生。小无几微见于辞者。二先生执书嗟叹曰。真是九死靡悔底人。同春则又以郑松江一鹗气节称之云。(黄霁谷所撰遗事。)
先生尝以白沙李公丁巳疏。为轩天地争日月。不可尚已。及窜北关。行到铁岭。作铁岭高诗以吊之。以寓平生钦慕之意。其诗曰铁岭高。铁岭虽高犹不高。上有一片宿云飞。飞飞向上天门高。大招巫咸诉金墉。降为五彩护汉高。或为电铓斩蛇妖。或为雷斧震鹿高。油然生出孝悌心。大隧之赋韵最高。宿云变为庆云烂。蓬莱宫里丙枕高。千秋万岁仰五色。玄武苍苍北极高。当时未洒玉栏干。至今恰慰旱望高。湘潭一去虽不返。词赋犹悬日月高。呜呼弼云李夫子。大名高出铁岭高。铁岭高。铁岭虽高犹不高。盖李公谪北青时。登铁岭作歌。有铁岭高处宿云飞。愿带孤臣数行泪。去洒琼楼玉栏干等句故云。(年谱草藁。○下同。)
先生以渺然新进。初入台阁。首劾沈青陵,李延平二公。是以勋戚诸家皆不悦。人谓先生后来仕途之枳。皆由此云。
金人陷江都。 嫔宫闻事急。步将出城。而门闭不得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6L 页
出。招内官金仁,徐厚行等。付 元孙曰。吾与大君同死。尔等善护 元孙。前掌令宋国泽,宗庙令闵光勋等从之。仁马瘏贼追急。国泽以其马换骑之。得一船乘到乔桐。移注文岛。向唐津。(朝野会通仁祖纪。)
嫔宫闻事急。恸哭步出阙门外。欲出城航海。备局坚不开门。以谚字恳请。不许。乃招内官金仁,徐厚行,林友闵,权俊,俞好善五人。托以 元孙曰。吾与大君当死于此。不忍见 元孙同死。尔等抱此儿出避。不幸不得渡江。隐伏山谷间。死生之际。汝其善处。仁等抱元孙到城门。大呼曰。吾奉 元孙。若不开门。当斩守者。闵光勋始令开门。乃得出。宋国泽见仁所骑马疲。换骑而行至海上。有船舣岸。若相待者然。乘船浮海数日至乔桐。闻孔耿二将欲搜索诸岛。自乔桐移注文岛。仍向唐津。时注文岛人大会津头。问此船来自乔桐否。船人诘其所问。岛人曰。今夜岛中诸人梦。有船拥五云。自乔桐到本岛。故问之云。后宋国泽以此加资。(燃藜记述。○下同。)
韩仁,(松留)李坰,(前掌令)俞省曾,(前承旨)宋国泽,(前掌令)崔渊,(前承旨)沈惕,(正郎)金卨,(前修撰)洪宝,(守陵官)洪霆,(开城都事)曹倜,(佥正)闵仁佶,(前水使)丁好恕,(前兵使)李圣渊,(礼德郡守)权勋,(高阳郡守)姜文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7H 页
星,(交河县监)李永式,(牧使)李正英,(正字)李嘉相。(正字)并入江都。前大司成李明汉,参议李昭汉。方在草土。以退避为不安于分义。亦为入去。
金仁抱 元孙而行。马驽贼迫。宋国泽换给骑。及至海。适有舣船有若待候然。乘船浮海至乔桐。移注文岛。岛人大会津头。问此船来自乔桐否。今夜岛中诸人梦。有船拥五云来云。人皆惊异。(朝野辑丙子录。)
元孙外叔姜文星。与金仁递负以出。路遇宋国泽,闵光勋等。得船渡江。得以保全。(李锡龄所著日月录。)
丁丑江都陷没。 嫔宫及两大君皆陷贼。独 元孙以先生之力得免焉。时 元孙幼冲。难言之虑。迫在呼吸。而守牒之臣。无意保护。只使中官辈负之。任其奔窜。先生适在武库。将欲自靖之际。目见其如此。不胜痛愤。遂忍死抆泪。进马扶行。流离海岛间。风飧露宿。夜或抱坐达曙。昼或背负历险。间遇贼逼。或以身翼蔽之。以防矢石。或以善辞责喻。以解围迫。备经艰危。竟得无事还京。朝廷以功加阶。(李全义相吉所撰遗事。)
丁丑之乱。入江都。与姜夫人相失。亡人弟奎章时八岁。踵而至。抱持恸哭。截袖裹足。窜伏岛屿。阅四昼夜。扶携不相舍。贼退后。始闻夫人之获全。遇府尹公而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7L 页
归之。(金忠翼公所撰德恩府夫人行状。○时先生奉 元孙。不顾妻孥而行。后皆得全。人奇之云。)
尊公爱晚节。投绂归故乡。美人思不见。松菊绕山堂。举世皆逐臭。吾翁独闻香。忆昔沁都乱。相逢许死生。当日风霜故。两家岂忍忘。云山隔东西。思之心自伤。邂逅春风座。与君邻接芳。家伯又同僚。新旧情非常。闻君叫阊阖。争说凤朝阳。忽焉栖枳棘。犹喜见龚黄。兼以文翁化。将为邹鲁邦。斯民遽无禄。一夕嗟云亡。别来问几时。手书犹在床。何意百年期。今朝泪盈眶。灵輀千里远。难作素车行。莫慰两翁心。题挽倍悲怆。(骊阳闵文贞公维重挽盈祭公诗。)
先生次子奎章。观察使李公天基女婿也。以章尝以霁谷祖考状德事。谒陶庵李先生。李先生方搆李公墓铭。至子孙录。谓以章曰。君居近怀矣。知宋某乎。以章对以为先生之子。李先生欣然曰然乎。因言友堂江都时。非 元孙事。则其死必矣。同春所撰行状中浪死无益语。似失友堂本志。故尤翁于志文。必改以赵氏一块肉只在此矣。盖引用杨太后忍死至此之意。而友堂本志。便昭晢可见矣。以章曰。是则然矣。先生之知其必死何也。曰。围城苍黄之中。取火药置于前曰此吾辈死所也。其辞甚从容。而隐然有不可夺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8H 页
之志。已是于熊鱼之分。十分取舍。而其后庚辛年间。清阴,白江,东淮诸贤。或以为 南朝立节。或以不书崇德年号。俱被执囚于沈馆。当此时。节义一事。上下相讳。而友堂独能于进 御之文。不书清号。至于罢职而不悔。是岂怵于死生利害者之所能为乎。吾以此知其必死也。又曰。近见李公锡龄所辑日月录。载友堂江都事。而不书伪号事则不载。甚疏略矣。吾与宋士行相议。将欲俱载于尊攘编云。(黄阳川记闻录。)
退溪于 文定王后丧。终不赴哭。晦斋于 中庙大行 仁庙初政。以贰相召。亦病未赴。 山陵毕后始赴召。栗谷于 仁圣王后丧。亦于发引临时。以大谏始赴召。夫岂不义而前贤为之。是亦有一道。今之时议。抑何谯责太峻。泽之至遭参使。 圣明仍有下问之举。尤为未安。沈俞两学士之论。实甚正直。而摧沮已甚。远近失望。若或拜命未可以言耶。(同春宋文正公浚吉上慎独斋金先生书。)
当 国丧初。金公弘郁为台谏。论宋公国泽以缓赴而罢职。公尝叹时人于古人德行。未必及于万一。而独于 君丧。务胜于古人。是不可晓云。(尤庵所撰同春遗事。)
赴哀一节。以朱先生为郡时事观之。则其境士大夫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8L 页
哭于其官府。既有明文。古者又有在朝者哭于朝。在野者哭于野之说矣。以近世言之。则西崖柳相极言外臣入哭之非。而近年以来。则外臣赴哭。成一令甲。仁祖丧。宋参议国泽以缓赴而被论。(赴于葬前。而金监司弘郁以执义弹劾。)慎独斋赴朝。其论遂止。(尤庵与谷云金公寿增书。)
闵鼎重曰。臣等前劄。引先正臣金长生疏中斥郭诗,全彭龄之语。其后详闻。则非全彭龄也。乃郑介清。而彭龄则出于其时儒疏云。臣等有不察之失。不胜惶恐。 上曰。介清,诗,彭龄等。何许人耶。浚吉曰。介清本以务安官属。为故相朴淳所教育。及淳罢退。反附托于攻淳者。即郑汝立之徒也。臣师金长生心常痛之。一日往公会。适与介清隔帐而坐。长生举帐而问曰。子知朴相否。答曰闻其家多书册。故往来借看云。其心迹之亡状如此。及汝立狱起。介清亦被逮。搜括文书中。有介清所作文。其说多诋排节义。 宣祖大王览之惊骇。命词臣作反排节义文。颁布四方。且介清所与汝立书中。有当代见道高明。惟尊兄一人之语。宣庙下教曰。所谓道者何道耶。可问之。一次刑讯。流之北边。其后又出贼招。未及押来。已先死矣。如此之人。何可当俎豆之礼乎。郭诗年二十馀登第。下乡饮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9H 页
烧酒。死于官门。亦岂非疵累之大者乎。臣师尝陈疏痛斥。 先王即命黜之。郭诗则宋国泽为沃川郡守时。遵 朝命黜之。介清书院则尚在于务安县。至今不毁。良可痛也。 上曰。今始详闻。殊极惊骇。申明 先朝成命。即为毁黜后举行形止驰启事。分付。仍又问全彭龄事。浚吉曰。彭龄疵累。系是隐慝。 法筵之上。丑不敢达。盖虽先贤书院。必待道内公论归一然后为之。而此则当初设立时。公论皆以为不可。至于发文痛斥。而昏朝时彭龄外孙有一文官。谄附于李尔瞻韩缵男。与郭诗门族。䝱制一乡。并力立祠。其不合可知。其后儒生亦疏陈请黜矣。 上曰。然则不可置之。言于该曹。使之问于大臣处之。(同春 经筵日记。)
近者沃乡诸少。与怪鬼辈相閧。老先生颇挂齿舌。不胜痛苦。幸赖主守略向镇定。此事非面难悉。(尤庵与沧洲金公益熙书。)
府尹公丧除未久。奔哭 阙下。馆于罪人之舍。又以十一月卒。亡人哀号悲慕。绝而复苏者数。凡百丧需。无不恔于心而止。 内殿续降御札。又遣尚仪。使敦丧需。 内医赍药阅月看病。(金忠翼公所撰德恩府夫人行状。)
先表依示。第念吾宗自昔少大官诸墓。神道殊寂寥。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89L 页
然既不得为则亦无憾也。今则不几于得为而不为耶。顷岁见张判书书。为说盛化。以为 慈圣与圣上责立新礼大碑甚紧。仍赐事力不赀。今此事体于新礼。略差而已。如是而犹自视欿然。则孰能为之大耶。鄙意如此。不敢隐耳。(尤庵答佥枢公书。)
先生殁后。自 上连下殊异恩典。镌(一作镌),积辈屡出悖谈。至或以己卯奉使。为后日指目。或以为亲乞恩。为贪权乐势。是乃不售其管束 慈殿之凶计。故移怒于先生而然也。噫其痛哉。盖自丁丑至乙酉九年之间。世子大君。尚在彼中。故冠盖相属。诸贤之往来者。不可一二数。而况先生则特以问候 东宫。慷慨张旃。有若朱弁,洪皓之安否两宫。则朱洪果无节义而然耶。至若为亲乞恩。则是乃先生之孝感 圣明。而拔例特许者也。岂不有光于孝理之天。而彼乃以此为权势。其果成说乎。若如凶徒之言。则先生之辞职于通使彼人之日。而终又不书其号。罢郡而归。一自 舟梁大礼后。戒惧深深。必辞内就外。立于朝者。实无几日。而竟乃位不称德而殁。则是果无节义。乐权势者之所为乎。蚍蜉之撼大树。多见其不自量也已。(李全义所撰遗事跋。)
四友堂先生集卷之七 第 390H 页
乡中以友堂府君追配崇贤事。往禀于江上。则权先生(遂庵)以为友堂既有沙慎渊源。而以直道清节。见诩于两先生。则奉享此院。实合公议。然今南小转炽。吾道见屈。时义恐不便矣。徐待后日未晚云。(曾孙来大日记。)
四友堂先生追配事。亦云晚矣。公私为幸。何可言喻。题主笔墨觅送。似不堪用矣。啜享文撰呈。未知佥意如何。(秋阳宋文敬公启干答靖节祠诸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