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鲁庵先生文集跋
鲁庵先生文集跋 第 x 页
鲁庵先生文集跋
  
鲁庵先生文集跋 第 253H 页
跋[柳致明]
鲁庵金先生遗集将刊。后孙熙大以其从兄永锡之书。求识其下方。致明曰无以识为也。公直道在疏启。本末具行状。又有显刻以表章之。后之观公者。于是足矣。金君曰虽然无靳相玆役也。盖辞之固而不可解。乃作而曰士修于家而验于国。能外荣利一死生。其于为人也可谓成矣。公矢口出辞。棘棘不阿。非志于进取者也。盖其全恩之 启。颀乎引君当道之意。议礼之疏。深于正体传重之义。所存所发。槩可见矣。若夫从事勤王则声诘苍头。愧遁思于主将。琐尾虎口则就诀死友。抗直辞于虏酋。其不覃及天也。岂非所谓夷险一节者哉。公所著不留藁。所收拾寂寥矣。然亦足以见行事之迹。岂在多乎哉。致明渺然一后生耳。窃有慕于遗风馀烈。谨掇数语。以塞慈孙之请云尔。通政大夫前行司谏院大司谏知制 教完山柳致明谨识。
鲁庵先生文集跋 第 254H 页
文集后识[李钟祥]
不佞尝读先生邦礼疏。敬叹其持论之正。次读沈行日记。重叹其虑变之用。方公之立于朝也。朝廷无大议论大得失则已。有则公必与焉。丙子之变。冠屦倒置而 国家多事矣。公以宫僚而陪辽沈之行。己亥 大丧。礼讼朋兴。而国是摇夺矣。公以只疏而扶体正之论。又郑桐溪之上全恩疏也。祸且不测矣。公独抗章论列不小摇。是岂无所本而然哉。盖自早岁出入于旅愚两先生之门。得闻为学大方。而尤邃于礼学。故其言论风旨。类皆卓然可纪。而又尝与客语及时事。以开辟以来华夷衰盛之候。逆知建人必主华夏。其深识远见。亦有过人者矣。呜呼。先生一不幸而几死虏谍。再不幸而阸于时论。位不满其德。识者恨之。然第窃念丙子以后。天下事已大去矣。不十年而为崇祯甲申。若使公不为时论所挤而服在大僚。则军国平章之际。使价推择之会。将不免为黾勉便宜之事。是岂公所欲哉。然则公之末路浸淹。非不幸也。乃幸也。但以论礼一疏观之。见谛当而用意切如此。其他著述。必多有可观。而今之存者百不一二。是可恨也。公之孙熙永甫极力裒聚。将付之剞劂氏。过余
鲁庵先生文集跋 第 254L 页
于竺山。托以是役。余辞不敢。而事契之重。有不可但已者。故谨盥手敬阅讫。书其有感于心者。置诸卷末。后学骊江李钟祥谨识。
鲁庵文集后识[金熙永]
鲁庵先生文集跋 第 255H 页
呜呼。惟吾六代祖鲁庵府君。实地践履。夷险树立。迄今数百燧。朝野之所传诵不衰。眉叟先生以府君行不需世。位不满德。屡劄 筵中。又欲状其行。未及就遽易箦。其后屏窝李公遂成之矣。窃恨吾家屡世单孑。搬寓岭湖。重㥘回禄。文迹散逸殆尽。不肖始自弱冠。广搜于京乡诸贤文集。誊本于政院日记。诗若书疏启状策裒成若干篇。又求序志跋。将谋剞劂。是无异泰山一芒。昆潢片玉。实有感于旷世之恸。肆惟冒僭踰之私焉。己酉冬十月。六代孙熙永谨识。
鲁庵先生文集跋 第 256H 页
跋[姜时永]
右 鲁庵金先生遗稿总诗文二编。后孙熙永甫所汇梓也。先生在家孝友。立朝正直。临大难遇大议。毅然有不可夺之节。如乙亥疏请仁城三子全恩也。丁丑沈馆救郑云溪也。己亥大恤著仪礼辨说疏斥误礼诸臣也。后之尚论者于此三者。庶可以知先生。且先生少时郑文庄公许之以重如
鲁庵先生文集跋 第 256L 页
山岳。殁后许文正公请褒其谠直。是又可以槩先生之终始也。噫先生以如是之学识文章。不得大有展施。其残篇剩馥。十存一二。悲壮顿挫。脔以知鼎。真可以泪千古之志士。顾今士大夫言议风节。日以委靡。莫可振作。闻先生之风者。亦可以知所愧矣。壬寅秋。余从莱府还。遇熙永甫于月城。道其先媄蕲一言。后
鲁庵先生文集跋 第 257H 页
至京申其请。今又从家弟庆山令请益恳。终不得以无文辞。遂书而归之。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尔。
元年庚戌孟冬。后学原任资宪大夫刑曹判书兼知 经筵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晋阳姜时永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