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庆州金宗一字贯之甫著)
 疏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99H 页
拜正言时进言疏
伏以国家置台谏之臣。宁令从谀承顺。自保禄位而已乎。能直言极谏。格非正事而后。庶称其职也。然人臣之死生荣悴。系人主喜怒。人主虽赏谏以导之。罢软怯懦者。犹且恐惧而不敢自尽。况人主少有訑訑之色。自非忘身骨鲠之士。谁敢苦口力争。以婴人主之逆鳞哉。然则使之言默者。不在 君上乎。凡触讳过激之言。虽不之罪。少或不悦。是实拒之也。夫言之过激者。固无害于君。而言之柔顺者。非国之福也。昔汉之高祖非桀纣主。其臣谓不如桀纣主。而后世终不以其臣之言桀纣汉高。则言之过激者。庸何害乎。唐之文宗非尧舜君。其臣对以尧舜之主。而后世亦不以其臣之言尧舜唐文。则言之柔顺者。岂足福耶。借使汉高恶桀纣面折之言。恶得为汉高。而唐文罪尧舜面谀之对。必不为唐文矣。是以好过激之言者其国兴。喜柔顺之辞者其国亡。所以兴亡者。亦岂好一谏而遽兴。恶一谏而遽亡。只是好谏则言路自弘而有开张广大之益。恶谏则言路自狭而有邪伪拥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99L 页
蔽之患。积此而终必有兴亡之判矣。自古人君无智愚贤不肖。莫不欲乐谏好言以自强。而多归于拒谏者。或英迈太过。不屑常谈。或矜愎自用。不喜人规。或耻过遂非。固执己见。或因恶讦直。致疑公论。今日拒一言。明日逆一事。而日积月久。终为拒谏之主。到此地头。虽比干,史鱼之诚。终不能入。其初岂不曰一言之细一事之微。有何利害于国家。一拒之间一逆之际。有何损益于吾德乎。而殊不知骎骎渐渐积小成大。驯致雠谏。纵或不至雠谏。一言不悦。群下容默。以至丧邦而后已。然则言者虽有不中无用之失。若非欺罔偏党之恶。亦当优容而假之以色。何必遽加己怒。以招厌谏之名哉。且来谏之责。虽系世主。而使之能言者。亦在时相。夫古之贤相。不惟以谏诤为己任。又引天下之贤者以处言地。而惟恐君不改其过。己不闻其失。故裴垍唐之一名相耳。当时执政。多恶谏官言时政得失。垍独赏之。论者称其忠于事君而不负相业。盖人之谏君父而得罪者。冀幸其一悟。而身虽被戮。犹且甘心。若夫言相臣而见忤者。常虑其憾恨。而身虽显扬。不得安意。是故鄙谚曰憎于上典者生。憎于同班者不得生。此有所伤而甘同比之辞也。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0H 页
世之事君者。或不无患得失之鄙夫。则不以此言为戒者有几。然则如有能言之士。为大臣者当举之于一人。称之于众僚曰。某人非扬君之恶。只是爱君之心。某人非疾我之辞。只是忧国之公。言虽过激。其诚可嘉云尔。则必将鼓舞一世之士。而纳君于无过。自底于寡尤。果能此道。虽有好讦者。可无刺举之隙矣。何必一言未稳。辄自控辞。有若循例避嫌之为。而坐令言者见斥。以贻嫉言之讥耶。臣伏见 殿下迩来虽有求言之诚。殊无导谏之实。一言之过。或不康色。是虽陈谈陋说。不足为 圣明之所可采而然。抑非恢弘言路开张 圣治之道也。光海时唯唯者好之。谔谔者恶之。以至废亡而不已。其时非不知唯唯之为谄。谔谔之为忠。而徒好唯唯。反恶谔谔者。不过役于喜谀厌直之心。不能自克耳。然则唯唯者终成废亡之祸。谔谔者果何负于国哉。当其恶谔谔也。亦岂自谓有废亡之祸耶。惟其恶谔谔。故人知其废亡之祸必至而不敢言耳。昔禹戒舜曰无若丹朱傲。臣亦愿 殿下无若光海之恶谔谔。又见近日言者。但思君明君仁之世。臣不可不直之义。而发言不中。或涉时政。以致大臣之不得自安者多矣。言者虽诚有过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0L 页
激之失。抑未知彼曾有意于侵侮搆捏哉。孔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士之能进危言者。可贺而不可罪也。谓宜奖其交修不逮之美。以成师师赞赞之风。而反有庙堂台阁抵捂之气像。此岂所料于 圣世乎。大槩出政治者。吾君与吾相之事。而争政治之得失者。谏官之职也。则争政治之得失者。不得不举君相之过势也。是以君有过。尚且极言不讳。直斥其非。何至于大臣而独不得言乎。或谓政在台阁。非治世事。谏官之言 庙堂得失。不瑕有累于 圣世耶。是大不然。夫 庙堂赞治道行善政。发一号出一令。动无不宜。则政治施为。固无可言之事。若不任大臣。而政令多歧。虽任之。或所为不能每事尽善。则有言责者不得不争是非而归之正。是则 庙堂台阁。岂有心于招权弄政。其势使之然耳。况治世莫如唐虞。而有百僚相儆之道耶。必如所云则是欲使台阁不敢言 庙堂之失也。如使台阁杜口钳舌。莫敢矫大臣之非。则今之大臣诚贤矣。设或不幸而后虽有专权乱政之人。谁敢开喙为 殿下一言。大臣之为国家远虑。宜无不至。其或念及于此。必将惕然而惧。以己有过。人得以言之为幸。而所忧不在于语侵矣。 殿下亦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1H 页
宜委任大臣。责之以协和朝廷。优容台谏。责之以犯颜勿欺。以昭平明之治。不宜形迹彼此。疑阻大小之情。使臣民解体也。且昔越王句践外称臣妾于吴。而内尽自强之道。终以敝卒三千。雪会稽之羞。岂其士卒众哉。诚以上下一心。士众和附。而能得人之死力也。堂堂国家。不无句践之士卒。苟能上下自强。如句践之为。则今日国势。未必如今日。而徒见自沮之气。未闻奋励之策。呜乎。二百年 庙社之重。托在 殿下之一身。而 殿下之所倚重者。亦未必不在于大臣。则以 殿下之明圣威武。何不任大臣以种蠡之责。而只凭币帛。苟冀朝夕之无事乎。方今惧灾恤隐。忧勤至矣。而赤子鱼喁。羁縻为事。未获胜算。虏且生心。 殿下之 庙社生灵。未知将置之何地。此诚为痛哭流涕者也。臣极知愚妄之言。不中程式。无所逃罪。然何忍效仗马而不陈所怀乎。臣无任祈恳屏营之至。
论江都失守疏
伏以国家今日之事。诚天下极变。致使 君父至于此极。而各自偷生。不能殉国。凡为 殿下臣子者。皆有负国不死之罪。则臣亦负罪人耳。引慝不暇。奚敢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1L 页
论人。然既居是职。其终循默而已乎。噫以今日之事。诿诸天数。而坐待自灭则已。如欲一日为国。凡举措施为。恐不宜如是没没也。夫金自点受西门重任。以敌遗 君父。其罪不容诛也。而不但不即刑章。乃复置身净地。徒使将士之临阵不能死者。远配边城。此事固无以厌一国之人心。而至于前领府事尹昉为大臣十数年。不能为有无。则及至今日。虽为 宗社一死。犹未足以赎其罪。顾以 宗庙提调。奉 殿下之命。受 庙社之寄。则护 庙社而避兵锋其职也。事既苍黄。虽未及奉避。抑死于 庙社其分也。忍使 庙社神主。污蔑散失。而逃命苟活。终乃泥首。当此之时。 庙社神灵。陟降何所。思之不觉陨泪。且吕尔徵虽不受 庙社之寄。以 殿下肺腑之臣。视 庙社蒙尘为何事。以 王子嫔宫为奇货。而独幸一身之全。罔念人臣之节。夫正月晦日以前。即 殿下在山城之日。则其前之款首敌阵者。皆忘君卖国之人也。臣未知此罪宜重耶宜轻耶。呜乎。 庙貌颠倒。 神主非旧。则 祖宗在天之灵。不能安于陟降。异域风霜。故国无期。则 王子嫔宫。未免为沙漠之寄生。而此数人者。或偃仰在室。或仍据华秩。恬无愧怍。未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2H 页
闻有引咎之道。 殿下之厚此数人者。为其能护 庙社乎。为其能保臣节乎。彼罗德宪一武夫耳。往年之奉使而还也。朝廷谓其辱 君命。而人争请斩。独于大臣朝士。不责其不守臣节何欤。今也置此不论。而坚请金庆徵,李敏求等忘备鸟窜之罪者抑末也。臣窃以为不诛金自点则无以慰神人之愤。不罪吕尔徵则无以明君臣之分。而尹昉之得保首领则 庙社神灵。亦不能无憾于 殿下矣。臣昨与正言梁曼容言及此事。曼容欣然应之。辞气奋慨。约于今日共发简通。会同僚于中学而议 启之。臣今早诣 阙。闻梁曼容凌晨下乡。招府吏问故事。则曰两司长官无亲启之规。今谏院只有长官。而无城上所。虽欲会议中学。势难合启云。是臣不见信于梁曼容而毕竟致此也。臣赋性愚戆。不能容人之过察人之色。而瘝旷度日。辜负 国恩。臣之无状亦甚矣。伏愿 圣明不以臣无似。而以臣言可采则采而行之。亦命递削臣职。以治臣不能举职之罪。不胜幸甚。臣非不知言发而祸随。狂愤所激。自不知裁。伏惟 天地父母。亦幸恕察焉。臣无任忧伤忾叹惭腼兢惶之至。谨昧死以 闻。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2L 页
辞持平疏
伏以臣至戆极陋。不知低昂。冒进狂言。恭俟 严谴。岂意 圣明不以为罪。而反下 温批。臣诚惶恐感激。措躬无地。臣目击时事。不胜忧愤。言不知裁。妄触忌讳。固知其难免于今之世。而既在言地。难容顾身。且臣之事君。如子事父。子于父前。何敢有隐。今日之事。欲言则长。姑就言路上。更陈危悃。伏惟 圣明幸垂察焉。夫国家设台谏之意。岂欲其趋走承顺而已乎。争是非覈官师。乃其职也。而不得其言则去。亦人臣不欲瘝旷之义也。古之人。三谏而不听则去。岂有如近日一启二启三启四启。至于数十启。而上不听下不止者乎。下不止故上以是为常然。而虽事之必从者。非至屡启则不肯听。上不听故下以是为故事。而虽言之不紧者。不得不屡启而不能止。此无他。下之人不得其言而不能去。故上之人以为此辈焉能为有无。苟然塞责耳。乃以其人而废其言。辗转相仍。积成此习。呜乎。此习在平日。亦足以召危亡。目今乱亡之馀。 殿下正宜振发精明。痛革前失。而以人废言。甚于宿昔。此无非如臣之顽钝无耻者。亦厕其间。不得见信于 君父也。且不用其言而用其人。殊非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3H 页
所以励臣下之道。岂宜苟存不用之台官。使之坐费廪料。以损军国之需哉。臣之无似。最居人下。而病风之状。人所共知。坐招瘝旷之讥。亟递臣职。以安公私。
辞修撰疏
伏以臣之庸下。人所共知也。虽闲漫执事之列。亦不可齿。况经幄重地。是何等极选。而今此 谬恩。遽及于人所不与之身。内顾茫然。惊悚罔措。臣虽欲不恤公议。惟奔走竭力。以报 圣恩之万一。自念材力万万不称。臣何敢贪幸荣宠。以伤 殿下用人之明。而冒就终未能陈力之地哉。臣之情势种种危迫。不得不忘其僭踰。冒万死陈达于 天地父母之前。臣昔与郑雷卿既同其事。则正宜与之同死。而初因职掌之各异。使雷卿独当其应对。终缘形势之阻梗。坐视雷卿之被害。而臣不得自列。有若爱死噤嘿者然。臣实拊心长痛焉。雷卿之为国愤慨。终不以其死。为意者。则非他人所得知。而臣不敢烦说于今日。要之其事盖非致命之处。雷卿亦非有意于杀身。而事有大谬。为世所僇笑。此岂非不幸之甚者耶。雷卿死而臣独生。又无以暴白其断断为国之衷。每中夜念至。不觉起坐陨涕。夫死者含痛入地。目不瞑矣。而生者独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3L 页
蒙 恩私。复玷荣途。宁不恻怆。且臣既以此事遭惎间而逢彼之怒。则彼虽曾以屡经大赦。有解臣说话于平安道臣。无或其心犹有所未释然者乎。此又臣之不能无过虑者。而恐近密之任。尤非所宜也。臣特蒙 仁祖大王之曲庇生全。六年海曲。日夜感泣。卒被收叙之 恩。继有馆职之 命。臣于其时激昂殒绝。辄欲陈悃自劾。而未入 阙下。旋承顺天之 除。外官之以此陈疏。顾有所不敢。默默郁郁。以至今日。则此固臣之不得自安于心者。而终不宜更厕士夫之间。以羞当世而来众人之唾鄙者也。若夫上年尚州之事。未满一笑。臣不欲挂诸齿牙。仰尘 天听。而第臣赴任之明日。以村民呈状。转报监司。治其乡所豪强者之罪。又据乡所报状。督现面任之拒逆者。此皆臣视事数日内事也。臣以远地之人。初到任所。曾无其处乡曲人面目之相识。则诚不知豪强被罪者为疏儒之叔。面任拒逆者为疏儒之兄。而正使为疏儒者。或犯重罪。或既差任。则其可以疏儒而有所容贷左右之耶。抑何有于疏儒之亲党乎。或因村民呈状。或自乡所差任。自是公事场当然之事。而相与造谤飞语。谓臣侵困疏儒。禁抑疏事。使闻之者群骇而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4H 页
众怒。以至有弹驳之举。倘非 圣慈之明烛。臣其抱冤负累于 圣世矣。此莫非臣之处心行事。素有以召人唾鄙而然。臣之不敢自比于人。而人之以臣为非人。此亦可见。然则虽使之守一邑乘一障。臣且自料其必败。更何敢出入侍从之班。以玷清朝之名器而重招物议之非耶。抑臣之自知甚明而决难承当者。不特情迹之难便。为人之庸下而已也。臣不幸为独子。而晚得一子。子乃死于非命。妻又继亡于数年之后。自是以来六七年间。哭泣度日。单独一身。只待死日。有何人世间念虑。神精都丧。耳目失官。酬应颠错。西问东答。顾此躯壳枵然一朽木耳。夫以丧败失性之人。更有何物可以备 顾问者。而乃敢偃然忝冒。厌然窃叨。终以瘝旷取败哉。臣闻人各有能有不能。又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此固臣之所不能。则臣可以止矣。臣之踪迹情实。夫既吁告于 天地父母。天地父母之所以处之。岂失其宜。且臣素患偏虚之症。左边手足。几于不仁。虚汗长流。胸胁痞胀。少有劳动。辄至昏仆。今者忍死扶曳。艰到 阙下。而沿路废食。一息仅存。眩晕兼作。殆不省人事。决无夙夜尽悴之望。此又今日情势之闷迫者也。伏惟 天地父母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4L 页
哀矜而怜悯之。亟 命镌递。以安臣分。谨昧死以 闻。
批曰省疏具悉。郑雷卿事。尚忍言哉。言念及此。不觉陨泪。况予之日夜待尔已久。尔恳至此。独不念我而如是引避耶。尔其勿辞。安心调理察职。以副区区之望。
辞修撰疏[再疏]
伏以臣有下部蹇滞之症。不能运步行立。作一废病之人。少或劳动。辄患不仁。此臣宿昔之疾也。顷于五月二十八日。祈雨 亲祭举动时。臣以侍从。半饷趋走。自是日夕脚下大肉痹结疼痛。势似成肿。两胫不遂。有如无骨。不得运动寸步。定有 经筵阙入之患。不得已冒陈乞递。而未蒙 允许。反承 温批。至有调理察职之 命。臣感泣惶惧。罔知所出。惟策励振作。忍死奔走者。此臣图报 圣恩之地也。而第臣受 命调理六七日。为同僚所促迫。乃强疾入直。而顾痹结未解。疼痛转甚。两胫之不遂。寸步之莫运。犹夫前日。今十五日陪 祭时。未能终始住脚。立而还踣。踣而更立。 祭毕后莫移寸步。终未走入于 问安之列。同僚之见之者。且骇且矜。其在分义。固难在职。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5H 页
而玉堂岂是养病坊耶。且前头连有 大祭举动。臣之病势至此。决无参陪之望。夫 禫祔乃是终丧之大礼也。虽闲散在外者。亦当来会外庭。各致其自尽之诚。此岂在职者言病之时乎。其为病虽沉痼废食者。而缕息未绝。犹可运步。则自宜殚气尽力之不暇。而今臣之病非至废食。而其不能自立。至于此极。是臣终无以自立。而永为 圣世之弃物矣。伏惟 天地父母。悯臣蹇躄之状。怜臣闷迫之情。特许镌递。俾免狼狈。则从今至死之年。无非 鸿造之私也。臣虽粉骨糜身。何以报 圣恩之万一乎。臣无任激切。谨眛死以 闻。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至此可知实病。予甚惊虑。方遣医官。安心察症。服药调理。以待病差后察职。以副予望。
邦礼辨说疏(己亥 孝庙升遐后。时议乖张。有短丧之举。故公与许文正连疏以斥之。出配平海。丙午春。道儒有叫阍之举。疏意主于明嫡庶。而为不切于打破体而不正不得三年之议。故又作此疏。)
伏以礼为长子斩衰者。以己继祢承祖。长子为己后而承己之祖与祢。故其服斩衰。为其将承祖与祢之重也。故庶子为长子。不为三年。以己非继祢承祖之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5L 页
故也。则服长子斩衰之义。岂非为祖祢之重耶。将承祖祢之重者。亦为之斩衰三年。则既承祖祢之重者。于义当何服。夫所谓虽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种者。为己在而将传祖祢之重者言耳。非为既承祖祢之重者言也。未及传重。已在升降之服。何与于既已承重者乎。夫未及继祢承祖而夭者。且为祖祢之重。父为之斩衰三年。母为之齐衰三年。则若父殁母在而次子以父命为后继祢承祖。为祖宗之主。而其死先于母。则其母之服之也。未知当何服。疏有次嫡承重亦谓长子之文。则不当为父在长子之服欤。既承祖祢之重者。岂不如未及继祢承重而夭者乎。况天子诸侯之体统。与士庶自别。纪曰太子太丁早卒。次子外丙立二年崩。弟仲壬立四年崩。立与不立。曰崩曰卒。辞意甚严。无有论其正庶。则此亦可见体统之尊重绝异处也。其以国君次子。命立为世子。未及承统而夭。则国君之服。容有可议。夫既为继体承统之君而为 宗庙社稷臣民之主。则何可与未及承统而夭者比论乎。其服反不如未及继祢承祖之重而先夭长子者之服。则于义当何如。以我国言之。 世宗大王即次子承统之主也。 太宗之视 世宗。国人之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6H 页
戴 世宗。曾不如让宁乎。设使 太宗丧。 世宗虽勿欲斩衰。独不念先王之重欤。设使 元敬王后以让宁之故而不服 世宗其可乎。礼所谓体而不正不得三年。非为已承重者言也。则士庶家丧礼。亦不可执此为断。其何敢妄加于继体承统之国君也哉。四种正不正之正字。乃正统之谓也。正字主意专在正统。则既承正统之国君。亦可谓之不正欤。追举未及传重父在降服之制。敢加于既承正统之国君而断然短丧。异哉知礼者之议礼也。礼虽非众人所可知。圣人于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莫非因人情而制之。则今此天理人事。虽众人亦可知也。今日之事。只宜归重于为正统之主祖宗之重。而行父在长子之服。宁问其未及传重已在升降之礼欤。明制国制之降。皆是未及传重已在降服之变礼。尤非今日之所宜举论也。君父于臣子。其尊至矣。其贵极矣。而臣子于君父。不知其为尊贵之至极。则尊尊贵贵之义安在。今也不念君父之为尊贵。而忘其为正统之主。议礼之间。乃视未及传重之庶子。此果臣子之心乎。虽云断无他肠。其终免君子诛心之法乎。且论礼者但当论其轻重当否耳。岂可并论其所服者之多寡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6L 页
乎。嫡嫡相承。谓之正体传重。虽众子承重者亦同。经为长子三年。非为第一子也。八大君云云之辩。其亦荒唐之甚矣。于乎。君父丧制。是何等大礼。而自初议礼之日。三公百僚。寂无一言。致令 大王大妃不得申礼于先王。亦独何哉。其或疑之而莫敢难欤。知之而不敢言欤。沉沉没没。以至今日而莫之辨。其可谓国有人乎。臣瞢学昧礼者也。亦何敢曰知。而自是己见哉。敢以私相疑难而讲劘者。来告君前。因欲就正焉。夫谓正统不正。非小失也。使 国母短丧。非细故也。终不可诿以既往而置诸等闲忘却之地。幸 殿下因臣之言而特发明问。难疑于知礼之臣。则必不敢不以正对。若不以臣之言为误也。则 殿下亦宜蹙然而惧怛然而伤。惧不正之横加。伤大礼之莫税。明发有怀。入 庙思哀。命祝史陈辞而谢过。比 先王一洒之。出 庙而正坐法宫。责三公以下不曾救正之罪。则岂不于 先王有光。而新一国之耳目耶。若其引经据礼。别示明案。使举世群蒙。晓然知君子之所为。果非众人所可识也。则岂但为瞢学之幸。实无所憾于 宗庙臣民。诚非大幸欤。诚愿 殿下怆念追远。特垂深省焉。臣非不知言发而祸随。使 朝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7H 页
廷有为国以礼底人也。则虽公孤之尊。必先负荆于正告 君前者。而继以釐缨。请不言之罪于 阙下。然则以言获罪。非臣之忧也。呜乎。借使盛世之天王。惠绥下国。命礼官议礼赠谥。而其于遣辞之际。或加不正底辞意于既承正统之吾君。使 国母短丧。则为我国臣民者。孰不惊遑疑怪。怫然于色懑然于心。而相与睢盱也哉。其不怫然于色懑然于心者。非人情也。大小臣民。孰不欲狂奔尽气于天子之庭。请问礼官。以雪吾君之受诬。而求丧礼之得正耶。臣之怫然懑然而疑惑于心者。久而滋甚。此岂臣之私情耶。国言腾沸。舆诵日益。天理之终不可绝。人情之终不可抑。自可见矣。公论之发。何待百年。群情所激。言不知裁。诚愿 殿下勿以既往为解。勿以晚暮为罪。而更加深省焉。臣无任兢惶战慄之至。谨昧死以 闻。
禁驿卒垦闲地原疏(代乡人作)
伏以古昔先王之建都设邑。其区画布置。自有一定规模。要非后人之所可紊易也。在国都则左 庙右社而宫阙居其中。省府列其前。虽以 圣庙之重。莫有据宫阙省府之后者。诚以初来审地势相高下而序其轻重。使各奠其位耳。今若反置之。不亦舛乎。其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7L 页
在郡邑亦然。在昔必相方定位。而先据形势。以立公廨。次建圣庙社稷于公廨之或左或右者。岂以公廨乃承命宣化之所。一境神民之所尊主。故虽以圣庙社稷之重。莫得据其上而然耶。然则如邮驿都城之内。本无其居。而八道列邑亦无有一驿据邑居之上者。此固建都设邑时。初来定制。不然何如是绝无乎。至使驿卒不待 国家之命。擅据邑居之上。而凿山导水。以邑居为壑。则封域中所未闻之事也。惟我庆州邑居。本新罗古都。而自 国初建 集庆殿。奉安 太祖康献大王晬容。古称邑有先君之庙谓之都。则此亦国家之一都也。邑之地势。一条东来。傍水平铺。而三面带水。其东北来川。自古注下。势甚悍急。若堤防不严。辄横溢南奔。古今谓之东川。则其实邑居之四方皆川也。公廨居其中。圣庙处其南。社稷在其北。而东来一条则自邑居之后。至狼山之下。在新罗时缘川筑石。护原为薮。以防东川水患。降自高丽及我 朝。亦尝发三道民丁。加筑其防。而常护其林薮。使斧斤不得入。舆地胜览所谓闲地原者即此。而今谓之普门坪者也。壬癸之乱。蔚山军民退屯于此。芟夷耕垦。以为军食。厥后邑底奸民。各占蔚兵所垦之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8H 页
田。因作己业。数千年公禁之地。渐为细人之私有。不但此为可痛。昔之林薮盛时。东川之水。虽或旁溢。有木根盘结。不能为害。一自垦田之后。年年水齧。有横决耿圮之势。州民乃历举新罗之举一国筑石。高丽我朝之役三道修防。及千古闲地。一朝私占之由。叫 阍上闻而禁之矣。近在癸亥之岁。沙里驿卒诈称其元定马位田土。尽皆川反。瞒告监司。而请耕于此。监司不察情伪。不询本州而径许之。伊时驿卒更不告禀于监司府尹。擅弃 国家所定之厥居。移占闲地原之上。俯瞰公廨与圣庙与社稷。犹扼喉项而临背腹。此正所谓舛也。然此犹细故。不足深痛。而自驿卒移占以来。斩伐馀存林薮。撤毁前古防筑。凿破狼山。横引东川。放之闲地之原。灌溉邑居之后。使粪田污秽之水。散漫于公廨乡校之间。馀波流入南川。不待天雨而公廨乡校之居。已为沮洳之地。沉灶产蛙。人不堪其苦。至以饮驿卒厩厕流下之水为叹。今年秋七月。大雨如注。于一夜之间。东川之水。横涨于闲地原。怀襄冲突于邑居。一派成川。南触乡校之墙而横截南川。居民仓卒惊骇。或登邱或缘木。皇皇然莫知所向。若半饷雨不霁。民皆鱼鳖矣。今年之水。只是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8L 页
中水。而尚犹如此。脱有大水。其患何如。邑居漂没。流尸入海。则国家虽痛恨于此。亦无可奈何矣。呜乎。自新罗至我朝。盛植林薮。严禁耕垦者。专为东川水患。而主脉穿凿。亦风水所禁。故人不见水患之急。而徒以为为风水而禁之。则是风水之害。陷溺本州也。何者。以此地许驿卒耕垦者无他。见此闲地在邑居之上。而为邑居之主脉。谓州民惑于风水而欲禁之。不为之深思数千年植林之意。而一朝轻许其耕凿。为州民者亦虑上之人之谓惑于风水而禁之。心知早晚有此垫溺之患。而终莫敢妄谇水灾。强聒请止。以至于此。此岂非风水之说。令人智昏耶。许之者心固虑患而终许之。欲言者灼然知患而不敢言。一则疑其风水。一则嫌于风水。上下相蒙。坐致此患。诚可痛心。如使当时监司。今日目此。必将愕眙而噬脐矣。且其许驿卒者。直忧马位田土之欠缺。而使之耕耳。岂欲其凭此移居。擅据邑居之上。做出莫重患害耶。而元定马位田土曾无半亩川反。加以今年大旱。丰稔倍常。则驿卒之诬上行诈。章章益著。而试考田案。实无所逃其罪矣。臣等知其如此而不能先事陈达。今乃患至而后言此。则不敢言之失也。呜乎。毋论公廨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9H 页
圣庙。驿居之反置易位。而生民之害。迫在朝夕。其拯救之策。在 国家所当急。而乡校圮缺之患。臣等之尤所切迫。此臣等所以大声疾号于天地父母之下矣。凡此患害。言不能详尽。并图地形而上之。伏愿 圣明缅怀旧都。指点斯患。而遣一京官。审察地形。使其峻其防而各奠其居幸也。如其耿圮之势。有不可为者。则亦特赐区处。急先移设乡校于高亢之地。令不至先受此患。此臣等之至望也。伏惟 圣明轸念而垂察焉。臣等无任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庆州金宗一字贯之甫著)
 启
  
避谢启
伏以无状小臣。滥蒙宠擢。梦寐不到。获忝非据。兢惶无地。只思陨结。而老母素以宿疾。长在床褥。适 召命临门之日。證势益重。方在苦剧中。臣身之外。扶护无人。臣以趁未赴 命为惧。以遽离病母为闷。忧惶切迫。罔知所为。待母病少差。即为登道。而八百里程途。日子自延。今始来诣。几至过限。稽谢之罪。在所难免。风宪重地。不可仍冒。请 命递斥臣职。
出仕后处置两司多官启
启曰并引嫌而退。谏官之任。以言为责。则不论如许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9L 页
积辈希望者而尚何言哉。为国之道。凡有事为。虽熟讲乎大臣。广询乎廷议而处之。其或未尽于事理。则亦不无后人之言。况此莫重典礼。任彼一二庸人之主张其议。则不亦羞 国家而贻万世之笑乎。其以勋宰而容贷则无识而有挟者。皆将起而为非。此所以为忧而尤所当论也。两司之论。实是举国公议。而 严批遽下。台席一空。人皆叹惜。气象萧索。此岂盛世之美事。而平日所望于 殿下者哉。请正言沈演,大司谏权泰一,司谏金槃,献纳李景曾,正言李尚质,大司宪张维,执义俞省曾,掌令辛启荣,持平朴安悌。并 命出仕。
答曰依启。献纳李景曾,正言李尚质递差。
避启
启曰臣于昨日处置之际。以为多官之所论同而所避无异。故并请出仕矣。 圣明特递李景曾,李尚质二人。臣反覆思量。未知其由。将二人者之所论。别有云云。而臣未能详察而明卞之。使二人者诚意不得暴白而然耶。抑 圣明别有所见而有此举措乎。此无非臣昏劣无似。论事未尽之致。何敢腼然仍冒。昨因夜深闷默而退。今始来避。所失尤大。请 命罢斥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0H 页
臣职。
避启[再启]
启曰臣之请出李景曾,李尚质等。实出于臣之所见。与彼无异。而彼既见递。则臣何敢抗颜就列乎。请命罢斥臣职。
避启[三启]
启曰国家设台谏之意。岂欲其趋走承顺而已乎。争是非劾官邪。乃其职也。李景曾,李尚质等所争所劾。与多官固无异同。而递差之 命。特及于两人。是 圣明不以臣处置为是。而臣不得其言也。不用其言。而强使在职。殊非砺士之道。而彼递臣出。断无是理。臣虽无似。亦何敢徒以趋走承顺为恭。既不得其言而冒耻苟容乎。当此 侍药色忧之时。引避至三。渎扰之罪亦大矣。以此以彼。决难仍冒。请 命斥罢臣职。
避辞启
启曰臣以应递之人。引避再三。渎扰已极。狼狈无据。穷蹙失措。而臣素患虚弱。兼以血證。呻吟延命。与病为邻。至承 恩命。强疾登道。驱驰星夜。悴极殊死。及到 阙下。适值纷扰。不敢言病。黾勉趋走。以致饮食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0L 页
失时。霍乱卒发。呕吐下血。一时交作。方 召命临门之时。胸塞气尽。不省人事。未能祗诣。臣罪至此。万死难赎。而今始扶曳来避。逋慢之诛。就宜加臣。岂可仍使忝冒乎。请亟 命罢斥臣职。
请还仁城君三子启
启曰无状小臣。猥被 鸿私。屡蒙 宠擢。曾在上年。才出草土。而 恩命遽下。臣诚惶恐感激。措躬无地。时患左胁之痛。證似内肿。危苦方极。强忍就道。而分薄病剧。几死路中。瞻恋 宸极。终未得达。病之大势。经年少愈。而尚未永痊。跧伏呻吟。久稽逋慢之诛。无望 天日之睹。今玆误恩。反出梦寐之外。臣自念至钝极劣。无路报效。惟思力疾趋谢。以塞愚分。而冒暑奔驰之馀。前症发作。胸胁梗塞。呼吸不通。几乎不省人事。病势至此。实难供职。且臣五年在外。今始入来。瞻 天喜极。欲言者多矣。而盖皆已陈之刍狗。又非公议之所是。不如含口逐队之为可。而第欲献芹曝。人各有诚。何可谓人已言。畏人议己而默默就列哉。当今政令苛急。赋役繁重。民生憔悴。军卒怨苦。人心如在烧屋之中。国势危于漏船之上。 君臣上下。正宜汲汲遑遑。抱冰握火之不及。而 庙堂皆圆。台阁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1H 页
不方。从谀相求。排轧为事。无有任 殿下忧者。 殿下方且丛脞为急。隐发为明。容人诺诺。厌人谔谔。尊用俗吏。皮遇正士。无得人之逸。有自用之小。聪明局促于寻常细事。志虑未遑于经国远猷。以簿书期会。财赋丰歉为急务。视世道污隆。民心去就为何事。如此则治安得不卑。政安得不乱。民安得不困。国安得不危。此忠臣识士之所以衋然伤心忾然长叹者也。且 山陵之事。言者非一。而徒为触讳之归。臣尤恨之。臣闻古者山有朽壤而崩。国君尚且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则 先王陵墓之至严敬至尊重。非山之比也。虽曰雨蚀而颓。土脆而圮。其颓圮之多。至于三十馀尺云。则岂非莫大之变耶。臣民所见。自当不觉其恻怛至情之发。而适震雷大作于其夜。则惊惶疑讶间。安料其不为雷变所伤。而坚筑 陵土。自尔圮颓乎。使其疑虑至此。则其牒报措语。不得不未莹以待奉审之明白也。陵官何大罪而至于杖流乎。奉审来审知其土脆雨蚀而然。则宜正当初监蕫官不谨封筑之罪。以谢 宗庙也。或天变之所为。则 殿下当恐惧修省之不暇耳。在廷群臣。未闻有以此为 殿下深计者。而但深罪陵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1L 页
官措语未莹之过。不亦忽灾而失刑乎。其毋曰既往不咎。遂事勿谏。而今若快示悔悟之端。以尽惩省之道。则国人咸仰 大圣人日月之明。而实 宗社无疆之休也。此等言语。支离无味。非引避中所宜烦及。而窃念引避之后。欲言无及。兹敢略陈所怀。若夫一款之事。臣不能无憾于清时之公议。昔淮南王长谋反而死。汉文帝恨惜之。侯其四子。今日之佶亿健。即长之四子也。今 殿下之屈法伸恩。特宥佶,亿,健等。自符汉帝之宽厚。则帝王亲亲之仁。前后一揆。此盛德事也。 圣德如许广大。宜无一物之不化。使佶,亿,健等能率德改行则至矣尽矣。若曰末世之人心不淑。天下之事变无穷。而虑其密迩 辇毂。怨毒思乱。则亦岂无善处之方乎。而人有爱君以德。但思将顺其美之为义。而念不及他。则其在执法论事。谓之虑事之不密。违众之有罪。犹可也。其曰护逆曰立节曰救解云者。不亦情外之罪案乎。夫人情不甚相远。立 殿下之朝。浴今日之化。而万一有利其护逆。以为立节之地而为之救解者。则诚天下之大逆大贼极凶极愚尔。此岂人情哉。不过出于较计不熟。唯知爱君以德之诚心。而今乃以护逆立节救解扶植附会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2H 页
假托将顺之名等语斥之。人之不避色目之嫌。不为时议之所制者。几何人哉。臣恐自今以后。爱君以德之言。无由至于 殿下之前也。臣愚谬妄之见如此。若嫌举刍狗。恐忤物议。含忍勿言。则是贪位而欺心也。言之则前之言者方被重劾。何至孤远之微臣而独不危耶。然下愚之性。猝难移改。心有所怀。不敢不言。其违公议犯邦宪之罪。万死难赎。何敢偃然出仕乎。请亟 命削黜。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庆州金宗一字贯之甫著)
 书
  
答申懒斋(庚辰)
续奉情札。细审兄边消息。恍接一场稳晤。寂寞之情。顿觉爽豁。不审便后起居复如何。初七之约。定不差池耶。料兄此行。仍过寒食于家山。则十日到此。似无从容留叙之日。七日早发。九日抵此。大幸也大望也。而安得果副斯愿耶。宗一抱病如昨。时或披卷释义。而茅塞已久。未得开晓。终作悠悠泛泛上过之。若与执事同席相质。则可豁谪中累意耳。
与申君(堪)
奴还凭审酷热。况味安稳。喜慰喜慰。尊丈闻君不安。至于起送此老。若非惊虑之极。岂如是耶。武伯问孝。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2L 页
圣人答以父母惟其疾之忧。圣人盖欲武伯谨慎勿贻父母之忧也。至哉圣人之言也。天门冬略送。容入药剂效否。其馀自此尽送蔚珍为计耳。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庆州金宗一字贯之甫著)
 祭文
  
祭潜窝李先生文
呜呼。天之生斯人也。而遽止于斯耶。寿不可称夭。位不可言卑。则寿与位者。非先生之所屑。而于先生亦复何恨。先生怀夷惠之行。秉史汲之忠。而十年离骚。更逢明时。天意盖不欲终屯。而将使之尽其用也。然则使先生烹鲜割鸡于外。而不得陈善纳诲于内。以至其用之不能尽者。天耶人耶。还朝鹄立。格王正事。特其糠秕耳。 圣上方倚以为重。欲尽其用。而天又何夺之速也。将天之与人。好恶异其趣。而不惜哲人之萎耶。抑天之好恶。与人无异。而特急于求贤。不惠我国王而下招耶。抑将天无所为于其间。而先生之厌此尘溷耶。彼苍者天。何至于斯耶。呜呼。伯夷饿死。柳惠三黜。史鱼赍志。汲黯弃外。而不怨天。独于先生。又何怨乎。呜呼。天所能夺者。先生之寿与位。而天之所不能夺者。先生之志与行也。则吾于先生。固无所恨矣。于乎。先生之昔在海曲。游门下者。不特小子。而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3H 页
小子之蒙爱特异。先生之不以语人者。小子时得而闻。墙头弹指之语。竹下仰天而泣。缅惟十载。如隔今晨。呜呼。疾病而不能请祷。易箦而未启手足。虽身远而势然。实颜厚而心忸。长天漠漠。痛哭何及。情溢辞蹙。不知所云。呜呼哀哉。颜回生而糠不厌。黔娄死而敛不掩。非若人之流乎。呜呼哀哉。
祭梧峰申先生文
呜呼。公之懿德茂行。宏材硕量。而不得展布于世。竟至于斯者。不独一家之痛。而至于斯文之不幸。则公私之痛。宜何时而可已也。嗟余小侄。赋命险衅。年甫髫龀。奄失所怙。颛蒙蠢愚。无异羝奴。往在戊申。负笈门下。公乃悯恤。视犹己子。慇勤教养。日夜提耳。虽学未知方。不能竟训。至今从事末艺。粗识文字者。实惟公之赐也。才经数岁。遽尔辞归。厥后十五年间。往来亦稀。常以不能长侍杖屦为恨。岂意不吊于天。终抱无涯之痛耶。公之易箦。缘地隔远。莫承启手之命。公之永归。梗以贞疾。不能临穴而哭。公能视犹子。而侄不能视犹父耶。呜呼哀哉。恸哭恸哭。祥事之期。在一旬后。而身縻职事。势阻来哭。今将薄具。敢告微诚。呜呼哀哉。
祭申懒斋文
呜呼。温温其恭。濯濯其英。妙年浚发。展步天庭。伯仲俱扬。炳蔚名声。谓丰其施。何啬于时。暂侍台宪。历抚癃疲。行废即命。荣悴宁论。顾惟蠢愚。情谊相敦。岂伊婚媾。实仰清芬。每恨睽离。秪劳梦魂。孰云古今。一朝而乖。天末吞声。拊心伤怀。谪里闻讣。无路匍匐。归田病伏。又违执绋。死生契阔。自此而绝。心之悲矣。曷维其穷。遥奠菲薄。庶歆微悰。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3L 页
祭李雪川文
呜呼。古语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信斯言也。以善人而生于积善之家。则天之与之。宜如何也。吉庆之不独止其身。而又当及于其后者。盖可知矣。然则公之善而生于公之家。其位其寿。公之宜所自有也。而乃至于斯也。黾勉郎署。栖迟下邑。而春秋才过半百。不可谓之位且寿也。所谓天与之者何道。而报施之乖戾若是乎。天既好公。而顾不能报公以世之所好者。则抑将昌大人世之所谓吉庆者。以留于公之子与孙乎。乐天安命。是公之志耳。公何憾焉。福善裕后。固天之道。则公无忧矣。呜呼。恐坠祖训。常念克家之难。早从贤师。熟闻治己之方。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4H 页
其于志学。可谓勤矣。善居丧而邦国称。和兄弟而家庭睦。其于孝友。可谓至矣。廉勤自律。民且怀之。则小可以知大矣。公之志行若是。而天之所报乃如此。倘所谓天道。有耶无耶。呜呼。宗一与公之令子。年一岁上下。而相从以科举之文。固尝见收于公。逮侥倖登科。公喜之如自得之。其汲引后进。惟恐不及。而惓惓无已者有如是。公之处己待人之一于诚。此亦可见。今而失公。吾何考德。而乡人将何所矜式焉。呜呼。祷阴之麓。达田之上。一片短碣。嵬然独立。而寄孝子尊亲之诚者。非公所树也耶。上世精灵之陟降于是。不能无怆于今日。则孝子慈孙之悲感而受其相者。亦将自此而无穷期矣。情长意蹙。涕泪沾臆。灵其不昧。庶几来格。呜呼痛哉。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庆州金宗一字贯之甫著)
 碣铭
  
孙孝子(锡后)旌孝碣铭
新罗孝子孙顺其鼻祖也。后世居密阳。因以为贯焉。皇考讳兴云。娶星山生员李喜白之女。以万历癸丑十一月十一日。生公于楸谷里。公生而秀异。性至孝。崇祯癸酉。皇考有疾。昼夜不解衣。祷天迎医。无所不用其极。及病革。乃引斧断指。取血为饵。而终莫能救。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4L 页
号痛殒绝。勺水不入口。堇成服而病发遂卒。实考卒之第五日。十月初三日鸡鸣时也。时年二十一。不幸无后。天之报施。一何舛也。妻李氏以兄奉后第二子万祉为后。远近闻其事者。孰不嗟惜。乡人告于道主。道主以闻 朝廷。朝廷命旌表其行。不朽之迹。斯可永矣。铭曰。
惟兹仁里。我公遗躅。一片短碣。孝思维则。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庆州金宗一字贯之甫著)
 墓志铭
  
淑人骊州李氏墓志铭
鸡林金宗一贯之。改葬其前室淑人李氏于安东府北燕院之东谷壬坐之原。而略叙其终始曰。淑人李氏。系出骊江。晦斋先生十世祖进士世贞。即其先也。世系详在晦斋世系图。五世祖寿会有两子。曰蕃曰苾。通与道皆苾之子。而晦斋弟察访彦适以道之子应期为嗣。于淑人为祖。生讳宜澍。即淑人先府君也。娶忠义卫月城孙昉女。以皇明万历戊戌二月十五日乙卯。生淑人于庆州良佐里第。年十六适宗一。奉姑二十年。壬申姑殁。越十八年己丑二月以疾终。为金氏妇凡三十七年。生三男四女。男皆夭。二女亦夭。长女适士人申堪。掌令悦道之子。生二男一女。男长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5H 页
曰仁锡。次曰义锡。女适士人张宇枢。次女适士人权世后。兵曹参判泰一之嗣。有一男一女。女适士人李元裕。男曰斗瞻。未及有室。此则淑人之大槩。而宗一之先。新罗之金也。罗亡后世贯鸡林。十世祖讳晫仕高丽为版图判书。判书公生讳仁轼。正顺大夫判典校寺事。进贤馆直提学致仕。提学公生讳让。始入我 朝。成均生员进士。族侄鸡林君稛屡劝出仕。竟不肯。终老林下自娱。进士公生讳敬存成均生员。有名誉夭卒。生员公生讳恂文司谏。以才行见重于 文宗朝。撰东国兵鉴。以绣衣明覈。 上再赐表里一赐银带。逮见 光庙受禅。遂闭户不仕以终。时论韪之。司谏公生讳处衡通德郎进士。自公州鍮城。始居庆州安康里。进士公生讳暄字汝明。忠翊卫司果。为宗一高祖考。配永川李氏。曾祖讳光载字德舆。配文化柳氏。祖讳应虚字大受。朝散大夫军资正。配骊州李氏。经历通之女。早卒。后配义兴朴敏树女。生二男一女。男长讳春龙字元瑞。行松罗察访号杏坡。以文学孝友见称。而不与世低仰。其居乡也。乡人雅敬信之。有事必问而后行。地主用其言蠲弊。邑人赖之。次男直长公讳庆龙字仲瑞。为宗一考府君也。与兄杏坡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5L 页
公尝就学于西厓柳先生之门。先生甚奇重之。官直长。后因事抵京。先生时位首揆。劝进仕路。而竟固辞还乡。安分守穷恬如也。详在申梧峰所撰墓志。配月城李氏。主簿洪之女。益斋先生齐贤九代孙也。有二男三女。男长即宗一。次忠一为伯考杏坡公后。女长适士人李大郁。次适士人金震启。次适士人徐后圭。宗一以万历丁酉十一月二十七日癸未甲寅时。生于庆州安康县北十里沙里洞里第。九岁而孤。十七娶淑人。同奉母夫人。年二十八甲子。俱中生进。二十九乙丑登别试壮元第。屡典郎署。出入近侍。三十六丁内忧。岁丁丑入春坊录馆选。九月以司书入沈阳。己卯出配盈德。癸未冬蒙放。甲申正月还田里。丁亥叙为弘文校理。旋出为顺天府使。戊子冬病告。先还家累。己丑二月初。弃归来家。则淑人病已谻矣。十八日竟不起。祔葬于高罗先墓侧。岁辛卯宗一更娶丰壤赵𥪮之女。癸巳生。男世平。生十二岁。送学于荣川张监役璶。世平欲从师家居于荣。宗一亦以屡世搬寓。子孙日孤。宁欲移卜。听天所命。丁未岁家于张璶所居锦江里。因占墓地于此。穿一圹为两坎。以庚戌十月十一日乙未。自高罗移窆淑人于东坎。其西坎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6H 页
作灰隔下外棺空其中。以为自己寿藏。期后死同穴焉。铭曰。
呜呼。慈而详。淑人之性。孝而友。淑人之行。淑人于茔。寔安寔宁。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庆州金宗一字贯之甫著)
 行状
  
内从兄成均进士李公行状
公讳尚一字吉叔姓李氏。自号爱日斋。庆州人。新罗始祖佐命大臣谒平之后。十世祖讳齐贤。高丽侍中益斋文忠公。入我 朝有讳元益大司成。司成生讳瑄兵曹判书。判书生讳之带汉城判尹。判尹生讳点成均生员。生员生讳秀光 敬陵参奉。参奉生讳津主簿。主簿生讳景汉。即公考也。天质魁伟。仪容庄肃。壬辰之乱。讨贼功多。 除军资主簿。历庆兴,渭原,公州,肃川等邑。多声绩。从元帅张晚诛逆适。录振武功二等。升阶资宪。卒 命赠崇政大夫判中枢府事兼判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妣 赠贞敬夫人善山吴氏彦麟之女。庆州府尹湜之后孙也。以万历乙酉九月日。生公于庆州府北安康县杨月村第。性资粹然。才艺超伦。自六七岁时。已知作诗赋。群居肄业。不喜游戏。清窝公喜曰天或大吾门乎。从父景湖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6L 页
作宰河东。公往侍焉。仍受业于李公鲲变。李公即龟庵先生祯之孙。四方来学者甚众。公问难蕴奥。出人意表。李公每加称赏。公自少不屑举子业。而为亲所勉。凡九中发解。丁卯秋始登司马榜。双亲具庆。荣孝至矣。笃于事亲。清窝公尝遘疾弥留。公夙夜忧惧。不解冠带。进药必先尝。斋沐祈天。自昏达朝。越三日清窝公乃瘳。人以为至诚所感。平生未尝疾言遽色。对客置酒。商确古今。亹亹不倦。专心学业。讲究坟典。夜分而寝。鸡鸣而起。必将究极奥微。心通意会。然后乃已。公尝过旅轩张先生。坐语移日。先生叹曰子吾岭清流也。其见重如此。又严于持己。观其平居。终日端坐。如见大宾。及乎对人。言辞温温。和气充然。尤喜劝奖。于人子必称爱亲之道。于人弟必称事兄之道。于少者必称敬长之道。人皆乐闻而尤敬焉。公素多病。一日余往候焉。则公见余而起。论谈竟日。仍出所著要语一篇以示之。余读之未终。不觉敛衽。公之所得。可谓无愧古人矣。一疾屡年。筋力薾尔。犹眷眷于斯。著于文辞者如是。其所学之有自可见矣。后月馀竟卒于第。时甲戌正月。寿四十九。判义禁公及贞敬夫人俱在堂。远迩莫不惊嗟。或至陨涕。以是年三月十
鲁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7H 页
二日。葬于治北大洞泉村子坐之原。从先垄也。呜呼。公生长晦翁之旧乡。蹈袭益老之馀韵。志操高洁。行义忠厚。尽于己而信于人。行于家而及于乡。存系韦布之望。殁兴舆儓之嗟。求之于今。盖绝无而仅有者也。公不喜荣利。终老沟壑。噫公之所富者行而所乏者命也。所长者才而所短者寿也。世之知公者。未尝不叹息于斯矣。公内子鹅洲申氏。副护军僩之女。案廉使佑之后。贤有行。生三男二女。男长曰耇徵进士文科今为郡守。次曰昌徵将仕郎。次曰光徵通德郎。女长适熊川朱后哲。次适完山李时俊。郡守生五男二女。曰世硕曰世显曰世颙。女长适安东权仲培。馀幼。将仕郎生二男。曰世徽。季幼。于后二十有九年。公长子耇徵属余曰不肖抱终身之恸。无寓哀之所。子其状之哉。余辞以浅见拙识。不足以阐扬公志业之万一。耇徵曰知先君之心者无如子。则状先君之行者非子而谁。余不获已略记乡里世系及公平生行迹。以俟佗日知德能言之君子云。
 崇祯纪元后壬寅暮春既望。通训大夫。前行弘文馆校理鸡林金宗一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