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沧洲别集
沧洲别集 第 x 页
沧洲别集
 月卦图说
  
沧洲别集 第 510L 页
先天八卦造化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易大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论其始则自两仪。亦可谓之易。而两仪四象。既未备三才之道。则画易宜自八卦始。其八卦位次。观于下图。则方其四象之未生八卦也。阴阳老少之次。已有一二三四之位。八卦既生。自可仍此成列。而天地之定位。山泽之通气。雷风之相薄。水火之不相射。各有自然之理。而造化行矣。夫八卦画易之始。论易不可不弁其首。而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则体立而后用有以行。玆并举之。
沧洲别集 第 511H 页
先天六十四卦次序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八卦相错。则为六十四。可以尽天下之变。此邵子所谓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犹木之有干。干之有枝者也。不待推排。秩然有序。易道大成矣。周礼曰。三易之别。皆六十有四。盖伏羲之时。虽无文字。已有此卦画。秘传于方士。至邵子实表章之也。易之为道。范围天地而不违。曲成万物而不遗。自然之理。有难尽言。引而伸之。又以六十四。乘六十四。则四千九十六矣。此焦贡易林变卦之数也。亦以见易道之无所终极也。
沧洲别集 第 511L 页
先天六十四卦阴阳顺逆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启蒙。尝因邵子冬至子之半。推以为图者。自复至乾三十二卦。皆进而得震离兑乾已生之卦。自姤至坤三十二卦。皆退而得巽坎艮坤未生之卦。此所谓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也。夫阳自下而上为顺。阴自上而下为顺。则自复姤之微而著。著而盛者。虽有盈缩。而阳顺阴逆。较然可见。至于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则在启蒙详之矣。盖尝思之阴阳二气。必以交媾为和。方阳气上升之时。阴不得不逆行而相遇。阴气下降之时。阳不得不逆行而相遇。其所相逆有以是欤。
沧洲别集 第 512H 页
先天六十四卦终始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天下之物。始则有终。终则有始。必然之理也。故小而一日一月一岁之运。大而天地之阖辟。近而人物之生死。远而古今之世变。都可自复推起。以至元会运世十二万九千六百。亦是凭地道理耳。且夫原始要终。易之道也。始之既原。则终不可不要其吉。苟能忧悔吝而存乎介。使不至于穷极而终凶者。圣人用易之道也。
沧洲别集 第 512L 页
后天变易先天造化五行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后天八卦之变易先天者。胡董诸说。未有明的。姑取董说为图如此。则四正之卦一变。四偶之卦再变。而后天卦位。皆可定矣。夫坎离。得乾坤之中爻。其交也正而不遍。卒能代乾坤而位子午。为造化之枢纽。故易首乾坤。中坎离。终水火之交。不交者宁无意乎。六十四卦之贵中正。舜禹之执厥中。良有以夫。且后天八卦。入用五行。故水王于子。火王于午。而坎离居之。木王于卯。金王于酉。而震兑居之。巽为阴木而次于震。乾为阳金而次于兑。艮阳土。坤阴土而各居东北。西南之隅。父母之退处。男女之代用。其
沧洲别集 第 513H 页
亦至矣。
后天十二月卦气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易临卦之辞曰。至于八月有凶。谓临之对也。八月或为遁或为观。而临之为十二月。盖自文王定也。夫阳始于复。阴始于姤。在先天已可见矣。而圣人复以卦气之可以拟诸形容者。配为十二月。以明消长。月卦疏密。虽与先天有不相同。而次序则在方圆图各自相对。粲然有序。阴阳顺逆。亦足可观。理无先后天二故也。且十二律。阴阳之隔八相生。姤复升降。亦与此合。葭管吹灰。不差毫发。益以验天地之气也。后天六十四卦。则以反对为次。详在三十六宫及序卦。今不复赘。
沧洲别集 第 513L 页
后天八卦分配节候方位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文王八卦。些似京房卦气。不取卦画。只取卦名。八卦既不取卦画。况六十四卦乎。谨以八卦。分配节气方位。不必以文王之易。为伏羲之易也。且十二支。即月卦也。二十四候。即二其十二而亦月卦也。今以此参互考之。先天春分在临。后天则在大壮。先天秋分在遁。后天则在观。先儒多以为不可晓。朱子所谓不可交互求合者也。唯其复姤之为二至。则一定而不易。此邵子所谓天根月窟。而手探足蹑者也。至于方位。因后天八卦。补以天干地支。凑合以定。戊己则在河图。得天五地十之
沧洲别集 第 514H 页
气。故中处不用。而至今术家。遵用不差。可以见后天之易为天地之用也。
后天六十四卦直日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沧洲别集 第 514L 页
此京房所谓后天卦气直日之法。以坎离震兑四卦。分主二十四气。而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每卦管六日有奇。则可以当一岁之期矣。盖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岁亦三百六十六日。而易大传。以乾坤之策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注。每月三十日。合十二月。为三百六十也。以气言之。则三百六十六日。以朔言之。则三百五十五日。今举气盈朔虚之中数而言之云。然则三百六十者。一岁之常数也。京房直日之说。未知何据。而特以见易道之无所不包。无所不合也。
先天六十四卦方圆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沧洲别集 第 515H 页

 自伏羲先天方圆图出。而先儒论说多矣。邵子曰。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盖天根月窟来往盈虚之理。尽在于此故也。其方图云。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山泽通气。咸损见义。雷风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济未济。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先儒以为两交股四层看。具载于图。以明四象之相交。八卦之相荡云尔。
后天六十四卦方圆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沧洲别集 第 515L 页
后天方圆图。终古无作之者。以先天两图。既已尽之。无可言而然耶。今不揆僭猥。妄为方圆两图。以附于后。以俟知易者取正焉。盖先天乾以君。言所主在乾。后天震以帝。言所主在震。统临之为君。则卦位。宗一乾也。主宰之谓帝。则卦位。宗一震也。以此排列为图。其于两交股四层看。亦可并例于先天矣。唯对待之体。则玉斋胡氏曰。先天对待。以立其本。后天流行。以致其用云。卦画之不相对。不须论也。京房有后天圆图。而除震兑坎离四卦。分主于内。盖以当期之日也。与伏羲本图不同。姑两存。又俟取正。
沧洲别集 第 516H 页
䷊泰
 泰。正月卦也。三阳方长。为主于内。天地相交。万物皆通。其卦为泰。泰者。通也。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胡氏曰。伏羲画卦时。阴阳一时俱定。卦中爻画。无能上下往来之理。文王观象而系卦。见此卦。有自彼往来之象。寓于往来数字间。卦体始为之活动矣。○程子曰。天地阴阳之气相交。而万物得遂其通泰。在人则上下之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丘氏曰。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气交。气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人事之泰也。阴阳以气言。健顺以德言。君子小人以类言。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蔡氏曰。气化流行。笼统相续。圣人以分春夏秋冬之节。地形广邈。经纬相错。圣人以分东西南北之
沧洲别集 第 516L 页
限。此裁成天地之道也。春生秋杀。时运之自然。高黍下稻。地势之所宜。圣人使当春而耕。当秋而穫。高者种黍。下者种稻。此辅相天地之宜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朱子曰。三阳在下。相连而进。拔茅连茹之象。○胡氏曰。初曰。以其汇君子。与君子为类也。四曰。以其邻小人。与小人为类也。○程子曰。自古君子得位。则天下之贤。萃于朝廷。同志协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则不肖者并进。然后其党胜。而天下否矣。○杨氏曰。君子之志。在天下。不在一身。故曰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程子曰。治泰之道。主二而言。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四者。处泰之道也。○胡氏曰。九二。一爻亦自有中行之象。若有包容而无断制。非刚柔相济之中也。必包容荒秽。而又果断刚决。则合乎中矣。虽不遗遐远。而或自私于吾之党类。则易至偏重。非轻重不偏之中矣。唯不遗遐远。又不昵朋比。是不
沧洲别集 第 517H 页
忘远。不泄迩。合乎中矣。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胡氏曰。阳居于内为平。往而外则为陂。阴出于外为往。反而内亦为复。阳之平也。已有陂之几。阴之往也。已有复之几。况九三将过乎中。其陂其复。此天运之必至而有孚者也。能存艰苦贞固之心。不必忧天运之必至。则泰之福。可长享矣。○徐氏曰。平陂往复。天运之不能无。艰贞勿恤。人事之所当尽。天人有相胜之理。若一诿之天运以为无豫于人事。则圣人之易。可无作也。○程子曰。因天地交际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为戒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朱子曰泰已极矣故三阴翩然而下复。不待富而其类从之。不待戒令而信也。又曰阴本居下。在上为失实。○胡氏曰不待富而其类从之必来。小人之势也。不待戒令而自相从。期于必来。小人之心也。三将过乎中。且以艰贞为君子之戒。四已过乎
沧洲别集 第 517L 页
中。君子所当戒。固不待言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程子曰。六五以阴柔居君位。下应于九二刚明之贤。五能倚任其贤臣而顺从之。如帝乙之归妹然。降其尊而顺从于阳。则以之受祉。且元吉也。又曰。五为泰之主。则复言处泰之义。○徐氏曰。中以行愿。居中应二。行其志愿。非勉强也。○吴氏曰。泰卦互体及卦变。皆成归妹。故以归妹为辞。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丘氏曰。坤土本在下之物。在上则有倾颓之理。复于隍者。反其本也。○朱子曰。命乱故复否。告命。所以治之也。○胡氏曰。告命以治之。则不付之于不可为也。
  按泰者。通也。泰其上古之极治欤。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之极治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人物之极治也。极治之功。幽而至于天地。明而至于人物者。何道而致然也。不过曰内君子外小人而已。君子小人之情状。朱子麟凤鬼蜮之喻。备尽
沧洲别集 第 518H 页
之矣。自古人君。孰不知君子之可好。小人之可恶。用舍之际。未能尽好好色恶恶臭之诚。名为好贤而实不好。名为恶恶而实不恶。举措倒置。终至于郭君之善善恶恶而亡其国。可胜叹哉。如欲致泰。唯在于内君子外小人。而内君子外小人之要。亦在于上下之相交。何则。天地以气交。然后万物通。上下以心交。然后其志同。志苟同矣。气苟通矣。金至坚也。而心同者断之。兰至香也。而气同者似之。精神默运。志气融贯。千里相应。物莫能间。臭同而薰莸自别。鉴空而妍媸莫逃。君子不期内而自内。小人不期外而自外矣。道长道消。自可符于天地之泰矣。盖泰之三阳爻为泰。则初九曰。拔茅者。当世道之方泰。引其类而同升。志在天下。相赖以济。唐虞之一朋。此其汇征之吉也。九二曰。中行者。处泰之君。必得治泰之臣。可以成泰之功。得配中行。不负所寄。所以能致泰也。九三曰。艰贞者。自古治安之世。狃于逸豫。因循怠惰。鲜不危亡。艰危正固。所以保泰也。泰已过中。三阴爻为否。则六四曰。翩翩者。小人欲来。不待戒告。而其类相从。中心愿
沧洲别集 第 518L 页
也。小人之来。必害君子。可不惧哉。六五曰。归妹者。五实君位。主言任贤。保泰之道。而上六曰。复隍者。泰转而为否。已不可为矣。夫否泰之相因。间不容息。而卦之为泰。在于天地之相交。爻之为泰。又在于六五之推诚任下。九二之同德相应。则其又不在于上下之交。志意之同乎。拔茅于进贤。艰贞于平陂。戒翩翩之来复。顺阳刚之中行。则可无命乱复否之虞矣。或曰。小人有才。可终废乎。犹不可参而用之。驭而化之乎。曰易云。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圣人之言。止于如此。若曰参而用之。驭而化之。圣人未尝言也。
䷡大壮
 大壮。二月卦也。四阳上升。盛壮过中。阳气舒畅。万物咸亨。其卦为大壮。大壮。阳壮也。
大壮。利贞。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而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朱子曰。大壮利贞。是利于正也。所以大者。以其正也。既正且大。则天地之情。不过于正大。○徐氏曰。大者。壮以气言也。大者。正以理言也。○李氏曰。大
沧洲别集 第 519H 页
而利贞。乃天地之情也。因诸卦利贞之义而论天地之至情。○丘氏曰。遁小利贞。小者。利于贞也。指二阴言。大壮利贞。大者。利于贞也。指四阳言。阴之道不正。则小人得以凌君子。阳之道不正。则君子不能胜小人。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张氏曰。君子有浩然之气动以天。然后能非礼弗履。苟非礼而履。则何足为君子之大壮哉。○朱子曰。人之克己。如雷在天上。则威严果断。以去其恶而必为善。○程子曰。君子之大壮者。莫若克己复礼。克己复礼。非君子之大壮。不可能也。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徐氏曰。趾在下初象。三阳在前。不可进也。趾进则进犯于刚。而其凶必矣。○程子曰。以刚处壮。虽居上。犹不可行。况在下乎。故征则其凶有孚。○冯氏曰。古人之始事。必踌躇进退。孙以出之。期于成事。今壮于趾。是始事而用壮。进锐如此。何为不凶。
九二。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沧洲别集 第 519L 页
朱子曰。以阳居阴。已不得其正。然所处得中。则犹可因以不失其正。○郭氏曰。卦辞言利贞。指九二也。若九二者。盖非礼弗履之士也。○胡氏曰。九二因中得正曰贞吉。许之也。九四不中不正曰贞吉。戒之也。○吴氏曰。中则无过。不恃其壮而猛进也。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程子曰。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苟刚之太过。则无和顺之德。多伤莫与。贞固守此则危道也。凡物莫不用其壮。齿者齧。角者触。蹄者踶。羊壮于首。羝为喜触。故取为象。犹人尚刚壮。所当必用。必至摧困也。○蔡氏曰。用壮。无礼之勇也。用罔。不虑之决也。处位不当。而好进前犯乎。刚固守乎此以为正则危矣。大壮三四五爻有兑象。兼二爻看亦有兑象。兑为羊。藩四也。进则为四所困。故取羝羊羸角为象。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朱子曰。以阳居阴。不极其刚。而前遇二阴。有藩决之象。所以为进。非如九二前有三四二阳隔之。不
沧洲别集 第 520H 页
得进也。○蔡氏曰。九四为壮之主。以刚决柔。壮之正者也。位不当。故有悔。得正而吉。其悔可亡。藩。五也。决。开也。以刚决柔。易而无困也。辐所以行者。下乘三刚。壮辐之象。○张氏曰。震为大涂。群羊并驱而前。无羸困之患。大舆由大涂而往。四阳上进。将为夬之。决乾之纯矣。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象曰。丧于易。位不当也。
 程子曰。四阳方长而并进。五以柔居上。若以力制。则难胜而有悔。惟和易以待之。则群阳无所用其刚。是丧羊于易也。○张氏曰。五以柔处刚。其位不当。然柔而得中。不与刚抗。丧羊。虽五之不幸。而于易。亦五之善处也。○朱子曰。卦体似兑有羊象。六五以柔居中。不能抵触。虽失其壮。然亦无所悔矣。○胡氏曰。观四阴有剥阳之势。至四曰。观国之光。观。五也。壮四阳。有决阴之势。至四曰。大舆之辐。载五也。凡若是者。尊君也。丧羊于易。又若人君自亡其刚。而不与众阳较。然亦尊君也。自失其壮。故爻不言壮。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沧洲别集 第 520L 页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蔡氏曰。大壮之时。刚者。壮也。柔居动体之极。见刚者壮。亦从之而用壮。不知其不可也。故其进退。皆无所利。艰则吉者。苟知其难。能安乎柔而不进。则吉也。○胡氏曰。上之壮已极不能退。六之质本柔不能遂。然三羸角。上艰则吉者。三过刚。必至于自用。上不刚。故勉之以艰也。又曰。临六三。壮上六。皆无攸利。皆曰咎不长。盖六三之忧。上六之艰。不贵无过。而贵改过也。
  按大壮。阳之壮盛也。阳为大。大而壮者。必利于贞正。惟正故大。惟大故正。正则天下莫能尚焉。不曰大乎。大则天下莫能加焉。不曰正乎。大壮君子之道也。大壮而不得其正。则强猛之为耳。苟以强猛而已。则凡强于我者。猛于我者。皆足以胜我。岂君子大壮之道乎。至大至正。而天地之情。亦不过如是。夫天之高也明也。地之博也厚也。纯粹精也。直方大也。何尝有一毫邪处。何尝有一毫慊处。惟其大而正。正而大。所以常久而不已也。故壮之所以为壮。虽许其进。不许其过刚而失其正也。初之征凶。以刚居刚。好进者
沧洲别集 第 521H 页
也。三之羸角。果于自壮。摧困者也。独二以刚居柔。能守不进。所以为贞吉也。五柔得中而能受众阳之壮。上居壮极。不能壮而用壮。有退遂之戒。则刚而处柔。得壮之正者。其惟九四乎。前无羸困之患。下有壮大之辐。尚往而可进。得正而悔亡。可谓善用壮者矣。凡天下之理。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刚柔适中。不失其宜。又能审时度势。至正至大。则天下万物。莫不一于正。而自可配于天地矣。况于人主之治其国乎。况于君子之修其身乎。
䷪夬
 夬。三月卦也。一阴在上。众阳并进。消而将尽。势当决去。其卦为夬。夬者。决也。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朱子曰。以五阳去一阴。决之而已。然其决之也。必正名其罪。而尽诚以号呼其众。相与合力。然亦尚有危厉。不可安肆。○程子曰。柔虽消矣。居五刚之
沧洲别集 第 521L 页
上。犹为乘陵之。众阴而乘阳。非理之甚。当显扬其罪于大庭。使众知善恶也。○朱子曰。上卦有兑体。兑为口。多言号。○林氏曰。五为王宫。上为王庭之象。○程子曰。君子之治小人。以其不善也。必以己之善道。胜革之。故圣人诛乱。必先修己。又曰。以众阳之盛。决于一阴。力固有馀。然不可极其刚。至于太过。○胡氏曰。小人有一人之未去。犹足为君子之忧。人欲有一分之未尽。犹足为天理之累。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朱子曰。泽上于天。溃决之势也。施禄及下。溃决之意也。居德则忌。未详。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潘氏曰。趾在下而先动者也。初九在四阳之下。首以刚进。壮于前趾也。阴居高位。而初欲决之。犹布衣论权臣。不量力之甚。往则不胜。其咎宜也。○胡氏曰。五阳一阴。君子岂不足以胜小人。然居下而早用其壮。固自有不胜之理。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沧洲别集 第 522H 页
吴氏曰。能惕号。则有戎备矣。故虽莫夜之时。卒有兵戎之变。不用忧惧也。○胡氏曰。惕号孚号。皆取虢(一作号)呼之义。彖合象刚爻而言。刚实故孚号。此指九二一爻而言。二柔故惕号。○吴氏曰。得中则不恃刚而能惕。惕则有备。故虽有戎。而无忧也。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朱子曰。九三当决之时。以刚而过乎中。是欲决小人。而刚壮见于面目也。又曰。君子之去小人。不必悻悻然见于面目。至于遇雨。而为所濡湿。虽为众阳所愠。然志在决阴。必能终去小人。故可得无咎也。○冯氏曰。或疑咸之象。腓股拇辅。未尝逆施。今初为趾。而四为臀。何也。曰咸合六爻取象。剥艮之类也。夬分二体为象。大过鼎之类也。故三在下卦。上为頄。四在上卦。下为臀。六爻不相蒙。易不可一说定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李氏曰。四与上同在君侧。位望已重。无意除乱。欲
沧洲别集 第 522L 页
止则众阳并进于下。势不得安。故臀无肤。欲往则与六同事。心不能决。故其行次且。若能牵引群阳以进则悔可亡。然四不中正。非能决者。虽闻此言。亦必不信。○胡氏曰。九四以阳居阴而在阳之先。唯如牵羊然。不与众阳并进。而安出其后。则可以亡其悔。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朱子曰。九五当决之时。为决之主。而切近上六之阴。如苋陆然。若决而决之。而又不为过暴。合于中行则无咎矣。○丘氏曰。夬五阳爻。而三五皆称夬夬者。盖三应上五比上。皆当决柔之任。故欲其决而又决。而不系累于柔也。又皆以刚居刚。亦有夬夬之义。○胡氏曰。夬三月卦。苋始生之时。故以取象。又曰三与上应。三健体也。健于决之终。可无咎。五与上比。皆说体也。程传曰人有欲则离道矣。事虽正而意有所系。故于中道。未得为光大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朱子曰。阴柔小人。居穷极之时。党类已尽。无所号
沧洲别集 第 523H 页
呼。终必有凶也。又曰。小人。势穷无虢(一作号)。有凶之时。而君子去之之道。犹当谨严如此。自做手脚。盖不可以其势衰而安意自肆也。○冯氏曰。易于剥见剥一阳之易。于夬见决一阴之难。盖君子明白洞达。难进易退。而小人绸缪固结。麾之不去也。
  按夬。以五阳而决一阴。以五君子而去一小人。宜其甚易而无难也。然犹谨严之戒惧之。不一而足。则去小人。其可易言哉。汉之去宦官。以袁绍而汉随以亡。唐之去宦官。以崔昌远而唐亦以亡。去小人而国家之无伤。盖鲜矣。宦官犹然。况非宦官者乎。今以夬卦。观小人之形势。以一柔而乘五阳之上。切近于九五之君。近则宠。宠则尊。与应于九三之臣。应则援。援则强。盘据如此。决之其可易乎。必须声罪于公朝。至诚于命众。先自治己。不专尚武。健而说。夬而和。而有勇中之怯。说而健。和而决。而有怯中之勇。乃得决阴之道。无咎而至善。如舜之罪四凶。而天下服也。初曰。壮趾为咎者。最远于六。而早用其刚。不胜者也。二曰。有戎勿恤者。远不相及。而但惕号而备也。唯三与五。当任其决。五又决柔之主。而
沧洲别集 第 523L 页
或比或应。不无系累之私。必决之又决。仅得无咎于中行。则皆曰夬夬。许其决也。四介于三五之间。进退皆碍。则有臀无肤。行次且之象。噫。明君在上。众贤同朝。千载一时。而力可以决阴者。皆有私昵之系。力不能决阴者。虽有壮趾惕号之志。未相及矣。此所以终古小人之不能决去者也。可胜叹哉。虽然。九五位尊而得中。阳刚而居正。穷衰一阴。岂终昵比以累吾清明之德乎。须极果决。能尽夬夬之实。则初之壮。二之惕。可进而无虞。三之頄。四之臀。亦信而无悔矣。圣人夬夬之义。九五尤当体念。而勉其光大也。
䷀乾
 乾。四月卦也。阴决而尽。纯阳刚健。天地休明。万物咸睹。其卦为乾。乾者。健也。○按本义月卦自泰正月以下言之。乾坤则不言。而到姤复始及之。胡氏辨之详矣。盖乾坤。天地之卦也。天地之道。不但月卦为重。而抑亦说卦妙万物一段。除了乾坤。而乾坤在其中之类欤。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
沧洲别集 第 524H 页
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程子曰。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乾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朱子曰。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筮得此卦。当得大通。而必利在贞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又曰。孔子析元亨利贞为四德。以发明之。乾元。天德之大始。又为四德之首。而贯乎天德之始终。又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元便是生物之仁。资始是得其气。资生是成其形到得。亨便是他彰著。利便是结裹。贞便是收敛。收敛既无形迹。又便复生。○胡氏曰。以二气之分言。则变者万物之出机。元亨是也。化者万物之入机。利贞是也。以一气之运言。则变者其渐。化者其成。○朱子曰。乾四德。元最重。其次贞亦重。非元则无以生。非贞则无以终。又曰。元亨。继之者善也阳也。利贞。成之者性也阴也。○丘氏曰。乾下三爻。元亨也。而九三。为下乾之终。上三爻。利贞也。而九四。为上乾之始。正是造化过接
沧洲别集 第 524L 页
处。圣人必大明之。以成赞化之功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胡氏曰。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天形苍然。其用则一昼一夜行九十馀万里。天之行健可知。故君子法之。以自彊不息。○游氏曰。至诚无息。天行健也。未能无息而不息者。君子之自彊也。○杨氏曰。健。即诚也。所谓诚者。天之道也。彊且不息。亦诚也。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天行健。乾之德也。自彊不息。君子以己为乾也。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程子曰。龙之为物。灵变不测。故以象乾道变化。初九。在一卦之下。未可自用。○朱子曰。初。便是潜。阳。便是龙。不当位。便是勿用。○徐氏曰。初九。备圣人之德。从容无碍。日用之间。无非此道之流行。意苟顺适。与物无忤。不私其有。阳之舒也。此乐则行之也。我心不快。超然顺避。不失于已阴之翕也。此忧则违之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沧洲别集 第 525H 页
朱子曰。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于物。物所利见。又曰。离潜。便是见。出地上。便是田。○胡氏曰。初二地位。故二曰在田。五上天位。故五曰在天。三四人位。故三不称龙而称君子。○朱子曰。龙在田。则雨泽膏润之象。○易氏曰。初之阳在下者。阳气潜伏而未出于地。二之德普施者。阳气著见于地而普及于物。○朱子曰。虽未当君位。却有君德。所以也做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朱子曰。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道也。然性体刚健。有能乾乾惕厉之象。○龚氏曰。君子九象。终日三象。三下卦之终。夕亦三象。日之终也。○徐氏曰。反复往来。必由乎道。动循天理。虽危而安也。○朱子曰。忠信所以进德。是乾健工夫。直内方外。是坤顺工夫。进修便是个笃实。敬义便是个虚静。○吴氏曰。居上在下。释厉字。不骄不忧。释无咎之义。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朱子曰。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
沧洲别集 第 525L 页
之时也。故随时进退则无咎。○程子曰。量可而进。适其时则无咎也。○李氏曰。或跃。阳使之也。在渊。阴系之也。○朱子曰。进德修业。九三备矣。此则欲其及时而进也。○胡氏曰。三四二爻。在上下进退之间。乾道变革之际。于进退识其几。知时者也。于变化。见其妙。知道者也。修业之要。孰大于此。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朱子曰。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其象如此。○又曰。文言云。圣人作而万物睹。以圣人为龙。以作言飞。以万物睹。释利见大人。只是言天下利见大德之君也。○徐氏曰。龙以飞而在天。犹大人以作而居位。大人释龙字。造释飞字。○程子曰。圣人既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天下固利见大德之君也。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程子曰。九五者。位之极。中正者。得时之极。过此则亢矣。○郭氏曰。三过而惕。故无咎。上过而亢。故有悔。○徐氏曰。盈。谓阳极。不可久。谓阴生。以盈。释亢
沧洲别集 第 526H 页
字。不可久。释有悔字。
  按乾。天也。天者。天之形体。乾。健也。健者。天之性情。夫有形而后有性。有性而后有德。德之名虽四。其实一。一者何。元而已。元包四德。而元者。用之始。至于为亨为利为贞。亦元之为尔。时之春而夏。物之萌而荣。元亨之迹也。时之秋而冬。物之实而成。利贞之迹也。周子曰。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复。即复于元也。何尝有一息之间断也。故天之以元生。以亨长。以利收。以贞藏者。性情也。人之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亦性情也。天有此性情。所以为天也。圣人有此性情。所以为圣人也。然则圣人。一天也。天亦一圣人也。且乾为纯阳而变化神妙。龙亦阳物而灵变不测。则六爻六龙也。初曰。潜龙。龙德而隐者也。守其道。晦其行。而用舍无与于己。乐则行。忧则违。而行藏安于所遇。坚不可夺者也。二曰。见龙。龙德正中者也。庸信庸谨。久而无息。閒邪存诚。久而无妄。德足以善一世而不伐。化足以普万物而不居。有君德而安臣位者也。至于九三之忠信。主于心。修辞。见于事者。无一念一事之不
沧洲别集 第 526L 页
诚。九四之上下无常。进退从宜者。时行时止。不离于道也。何莫非圣人之事。而德业之修也。若九五之大人。则兼天地造化之体用。无彼此先后之可言。盖九五之大人。即九二之大人也。学问思辨之功。不容不力于九二。而到九五。以道为体。时位已得。则无所容力。而天且不违。方其在田。天下犹利见之。况今在天乎。所谓荡荡乎民无能名者也。上九曰。亢龙者。五为位之极。上则极之极。贵而无位。高而无民。不知存亡得丧之理。穷极而灾至。理势之必然也。大抵乾六爻。皆圣人事。程子以初二三四爻。为舜之田渔等时。而杨氏又以九五。为舜之讴歌朝觐时。虽非爻象本指。今又推此馀意而终之曰。上九。其益之戒舜以罔淫于乐。禹之戒舜以无若丹朱傲之时乎。舜若淫于乐而逸于傲。终至于亢极。则未免有悔。不足以为舜矣。唯其精一于危微。执中于传授。此乃所以为舜也。故夫子之言曰。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姤
 
沧洲别集 第 527H 页
姤。五月卦也。纯阳阅月。一阴始生。阴与阳遇。万物咸章。其卦为姤。姤者遇也。
姤。女壮。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程子曰。一阴始生。自是而长。渐以盛大。阴长则阳消。女壮则男弱。故戒勿用取如是之女。○朱子曰。一阴而遇五阳。则女德不贞而壮之甚也。取以自配必害于阳。○张氏曰。夬一阴。方决于上。而一阴已生于下。阳不拟阴之来。而与之邂逅。故名曰姤。自姤以往。为遁为否。为观为剥。皆初六之为也。非女壮而何。○吴氏曰。彖辞。虽虑小者之始生而势渐盛。彖传又喜大者之居尊而道得行。亦扶阳抑阴之意也。○李氏曰。一阴之生。是谓五月。五月在辰为午。万物相见乎离。非品物咸章而何。○胡氏曰。一阴之生虽微。可虑者大也。人之为善。亦既诚意。忽有一念之自欺。潜萌于中。众君子在上。而忽有一小人。欲长于下。几微之际。大可虑也。故圣人谨之。
沧洲别集 第 527L 页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蔡氏曰。风行天下。物无不遇。姤之义也。施。乾象。命。巽象。诰四方。取风行天下之象。○张氏曰。风者天之号令。所以鼓舞万物。命者君之号令。所以鼓舞万民。人君尊居九重。与下民本无相遇之理。惟王言一布。万民争先。而君民之心。始遇矣。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朱子曰。一阴始生。静正则吉。往进则凶。故以二义。戒小人。使不害于君子。则有吉而无凶。然其势不可止也。以羸豕蹢躅。晓君子。使深为之备云。○丘氏曰。一阴始生。非以金柅系之。则柔道何所牵制。系之正。所以防之也。○胡氏曰。巽为绳。有系象。金柅。刚而止物。九二象。系于金柅。非有以系之也。一阴之柔。能自系于五阳之下而不进。是之谓静正则吉也。动而进则见凶矣。又以一阴虽微。而至于盛。特设羸豕蹢躅之象。使君子深自备焉。吾心天理人欲之几。固如是也。人欲之萌。盖有甚于羸豕之可畏。能自止之。不使滋长则善矣。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沧洲别集 第 528H 页
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朱子曰。鱼。阴物。二与初遇。为包有鱼之象。然制之在己。可以无咎。若不制。而使遇于众。则其为害广矣。○张氏曰。初与四为正应。鱼。本四之有也。今九二。先与初相遇。以阳纳阴。包而有之。则二为主。而四为宾矣。此岂四之利乎。○胡氏曰。剥五阴曰贯鱼。姤一阴。故但曰鱼。包如包苴之包。容之于内。而制之使不得逸于外也。若不制而使遇于众。则姤之有鱼。将为剥之观鱼矣。吁可畏哉。又曰。卦以遇合为义。遇合之女。未尝择配也。二近而先斯得之矣。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程子曰。二与初。既相遇。三说初而密比于二。非所安也。又为二所忌恶。其居不安也。志求乎遇。处虽不安。行又次且。谓不能遽舍也。○徐氏曰。姤者。夬之反。姤之三。即夬之四也。故皆有臀无肤。其行次且之象。初比二应四。与三无系。三乃介乎其间。求与之遇。而承乘皆刚。进退不能。○胡氏曰。初曰柔道牵。三曰行未牵。初柔有必进之势。而三之刚。其
沧洲别集 第 528L 页
行反能不进也。
九四。包无鱼。起凶。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程子曰。初遇于二。失其所遇。犹包之无鱼。亡其所有也。四当姤遇之时。居上位而失其下。由己之失德也。遇之道。君臣民主。夫妇朋友。皆在焉。四以下。睽主民而言。为上而下离。必有凶变。○吴氏曰。己之正应。与他人遇。犹男之失其配。君之失其民也。今虽未凶。凶由是起矣。○胡氏曰。易象。或以阴为小人。或以阴为民。以为小人远之可也。以为民也不可远也。小象。是别收一义。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朱子曰。五以阳刚中正。主卦于上。而下防始生必溃之阴。其象如此。然阴阳迭胜。时运之常。若能含晦章美。静以制之。则可以回造化矣。有陨自天。本无而倏有之象。○李氏曰。一阴之生。此造化消息盈虚之运。非人力所致。九五当此时。含其阳明之章。以中正之道临制之。造次颠沛。不离于天命之正。所遇之时。又何择哉。○胡氏曰。五与初。无相遇
沧洲别集 第 529H 页
之道。犹以高大之杞。而欲包在地之瓜也。瓜虽始生而必溃。九五能包含章美。静以待之。是虽阴阳消长。时运之常。而造化未有不可回者。姤其将可转而为复乎。剥之一阳。穷上而复生于下。其有陨自天之象乎。○胡氏曰。姤。五月卦。瓜始生之时。故以取象。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程子曰。上九高亢而刚极。人谁与之。以此求遇。固可吝也。○胡氏曰。九三以刚居下卦之上。于初阴。无所遇。故虽厉。而无大咎。上九以刚居上卦之上。于初阴。亦不得遇。故虽吝而无咎。遇本非正。不遇不足为过咎也。
  按姤。遇也。一阴方生。始与阳遇也。夫阴阳消长。若循环然。复一阳之初生也。必曰朋来者。言一阳未易胜五阴也。姤一阴之始生也。遽曰女壮者。言一阴已有敌五阳之志也。一阴之月。谓之蕤宾。则阴为主而阳为宾也。况女下于男。即相比附。有不正之态。取女者。欲其和顺以成家道。则今之女壮而失男女之正者。何用取如是之
沧洲别集 第 529L 页
女乎。至于天地相遇。则圣人别取一义。五阳乾也。一阴坤也。以坤之初六。遇乾之初九。此天地之相遇也。阴阳不相遇。则物不得生。君臣不相遇。则道不得行矣。天地相交而品物著。君臣相遇而道大行。姤之时义。岂不大矣乎。虽然。一阴虽微。其几甚大。不以五阳一阴之可戒而废天地君臣之相遇。不以天地君臣之相遇而忘一阴五阳之可备。几微之际。可不谨乎。初曰金柅。阴虽微弱。制不能进。则止之固。系之固。防于未盛也。二曰包鱼。喜一阴之包裹。而制之在己也。三之无肤。四之无鱼。相远于初。不利于遇也。三惧而不进。则虽不得鱼。无后灾也。四离而失民。则尽心力而后。必有灾者也。盖一水而众渔。一鱼而众求。先至者举网得之。后至者虽善其具。有何所利。汉高祖先得秦鹿于关中。楚果利欤。不利欤。唯九五之包瓜。以阳刚中正之德。蕴其美而不矜。遇阳刚得中之臣。降其尊而自屈。天下之贤。岂有不遇。尧遇舜为侧陋之扬。舜遇尧为天人之合。则杞瓜之诚。不离天命之正。而自天之陨。自有时运之回矣。上九曰。姤角。以刚求
沧洲别集 第 530H 页
遇。固可吝也。天下之情。顺则合。乖则离。高而亢极。尚何遇之可冀哉。大抵姤。即乾之一变也。一步之初。动变不正。昔之潜龙。今为羸豕。局面自别。气象顿异。虽在天之龙。依旧正中。而亦且末如之何矣。可不谨其初乎。故圣人既戒初六之不可往。又于二四。言所以包制之道。三刚而碍。上穷而吝。则无与于遇。而九五能含章美之实。以听天命之至。未有不相遇矣。程子曰。高宗感于梦寐。文王遇于渔钓。由是道也。程子之言。岂欺我哉。包瓜有陨。深有望于圣明也。
䷠遁
 遁。六月卦也。阴浸而长。其势已盛。阳消将退。君子当遁。其卦为遁。遁者。退也。
遁。亨。小利贞。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程子曰。阴柔方长。而未至于甚盛。君子尚有迟迟。致力之道。不可大贞。而尚利小贞也。○朱子曰。君子能遁。则身虽退而道亨。小人则利于守正。不可以浸长之故而遂侵迫于阳也。小。谓阴柔小人也。
沧洲别集 第 530L 页
○张氏曰。刚当位而应。以九五而应乎二也。二阴在下。长而未骤。四阳居上。盛而未衰。尚可与时消息以行其道。○胡氏曰。遁以二阴之长成卦。以四阳之退得名。时义之大。亦以阳之能遁为大也。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胡氏曰。天之穷也。非以远山。山自绝于天。君子之严也。非以绝小人。小人自绝于君子。○张氏曰。不恶而严。即不怒而威也。远小人。亦敬以远之之意。远小人。艮止之象。不恶而严。乾刚之象。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朱子曰。遁而在后尾之象。危之道也。不可以有所往。但晦处静俟。可免灾耳。○程子曰。初以柔处微。既已后矣。微者易于晦藏。往既有危。不如不往之无灾也。又曰古人处微下隐。乱世而不去者多矣。○张氏曰。遁。刚退也。以柔居下。见刚者遁。亦从而遁。凡从物者居后。故曰尾。不当遁而遁。故勿用有攸往。以其质。居其时。不可遁也。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沧洲别集 第 531H 页
程子曰。二五。以中正顺道相与。其固如执系之以牛革也。莫之胜说。谓其交之固。不可胜言也。○朱子曰。以中顺自守。人莫能解必遁之志也。○胡氏曰。五在上得中。二以中顺固结之。有黄牛之革之象。莫之胜说。喜二之从五者固也。○胡氏曰。初遁则厉。二不言遁。三四五上。皆言遁。岂非以阴爻无取于遁之义欤。黄牛执革。艮止象。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徐氏曰。系。恋也。以阳付阴。有所系恋。不能远害。故有疾。柔将剥刚。故有危。臣妾。谓二阴。三之系遁。以畜臣妾则吉。○张氏曰。二阴。浸长于下。以势观之。九三不可以不遁。当遁而系。故有疾而厉。至于惫乏也。为九三者。惟当以刚自守。止在下之二阴。而畜之以臣妾之道。然后获吉。艮为阍寺臣妾之象。○冯氏曰。乾三阳。所以得遁。而避二阴之长者。以有九三以止之也。能如人主之畜臣妾。柔而服之。使二阴止于内而不往。乃吉道也。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沧洲别集 第 531L 页
张氏曰。九四与初六为正应。是四与初。有交好也。君子虽其心有所好。义之当遁。则必刚绝其私爱。勇退而不顾。所以吉也。小人溺于私好。则不能遁故否也。○胡氏曰。有所好而能绝之以遁。惟刚健自克之君子能之。小人不能也。然九刚则可为君子。四柔亦能为小人。在其所处如何尔。故设小人之戒。
九五。嘉遁。贞。吉。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朱子曰。刚阳中正。下应六二。亦柔顺而中正。遁之嘉美者也。○程子曰。遁。非人君之事。故不主君位。言人君之所避远。乃遁也。亦在中正而已。○郭氏曰。以正志者。九五嘉遁。随而不流。无系也。无执也。无好也。不事于外。正其在我之志而已。此其所以为嘉也。
上九。肥遁。无不利。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朱子曰。以阳刚居卦外。下无系应。遁之远而处之裕者也。○蔡氏曰。遁。贵速不贵迟。贵远不贵近。上九去柔最远。高而无应。刚而能决。遁之速者也。故
沧洲别集 第 532H 页
无不利。○杨氏曰。上九以刚健之极。居遁世无位之地。遁之首者也。自非道德之丰腴仁义之膏泽。安能去之。无不利。决之无所疑乎。○项氏曰。下三爻艮也。主于止。故为不往。为执革。为系遁。上三爻。乾也。主于行。故为好遁。为嘉遁。为肥遁也。
  按遁。退避也。阴长于内。阳消于外。小人道长之时。君子知几。势不可不遁。遁固善也。曰遁亨。为君子言也。君子遁藏。所以伸道。身之遁。乃道之亨也。曰。小利贞。为小人言也。小人守正。所以为利。不迫于阳。乃正而静也。此圣人之所以为君子谋。而亦末尝不为小人谋也。可以见圣人之不能一日忘于天下也。盖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己。阴阳之消长。时运之盈虚。虽知道之将废。不容遽已也。随宜进退。尽其道而援其溺。何尝悻悻然决于退乎哉。孔子之去鲁。其行迟迟。孟子之三宿。犹以为速。圣人之心。在乎天下者。固如是也。且遁之为卦。二阴虽长。渐而不骤。四阳虽衰。盛而在上。五以阳刚之德。处得中正之位。又与六二。中正相应。尚可以与时消息。以致其力。强此之衰。艰彼之进。至诚扶持。以济其
沧洲别集 第 532L 页
遁。岂肯坐视其乱而不为之图。暂安乎。如其果于忘世。恝于治乱。则亦何所难于天下乎。此时义之大而不可轻者也。故初曰勿往。当遁而后。晦而免灾也。二曰执牛。中顺自守。以从于五也。况二阴无必遁之义。卦之小利贞者也。三之系遁。当四阳避阴之初。不可不遁。而有系而惫。不能遁也。以其昵爱之心。臣妾二阴而畜之。使止而不往。吉之道也。四之好遁。时当退避。义苟可遁。则在所不疑。君子人欤。九五之嘉遁。处得中正。时行时止。所以为嘉也。王晦叔以遁坤等四卦之五。不取君义。程子亦以为然。愚则以为不然。夫五之为君位。易之定例也。以中正当君位。下有中顺之臣。所谓当位而应也。岂可以二阴之长。谓天下无可奈何。而听君子之退藏。不为之容力乎。统四阳而为主。临二阴而利贞。与之周旋。以行其道。则初之不往。二之执革。系遁之三。好遁之四。皆可以为吾用矣。夫焉有金玉之遐音。白驹之空谷乎。此乃人君之嘉美于遁藏之世也。唯上九之肥遁。在卦之外。无累于下。飘然远逝。宽裕自适。嚣嚣于畎亩之中。閒閒于涧
沧洲别集 第 533H 页
陆之槃。亦箕山颖水之徒尔。尚何拘于亮采之世乎。然桐江一丝。扶汉九鼎。则山高水长之风。或无不利于四七之际欤。
䷋否
 否。七月卦也。三阴在内。与泰相反。天地隔绝。万物不遂。其卦为否。否者。塞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程子曰。天地交而万物生于中。然后三才备。人为最灵。凡生于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谓匪人道也。○徐氏曰。泰。先言小往大来。后言吉亨。以天道推之人事。否。先言匪人。不利君子贞。后言大往小来。以人事。参之天道。泰则归之天。否则责之人。○吴氏曰。君心不下逮。民情不上通。是上下隔绝不相交。天下虽有邦。与无邦同矣。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沧洲别集 第 533L 页
朱子曰。收敛其德。不形于外。以避小人之难。不得以禄位荣之。○丘氏曰。俭德避难。象坤阴之吝。不可荣以禄。象乾德之刚。如六四之括囊。即俭德避难。初九之遁世无闷。即不可荣以禄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程子曰。泰与否。皆取茅为象者。以群阳群阴。同在下。有牵连之象也。初六。否而在下。为君子之道。易随时取义。○朱子曰。三阴在下。当否之时。小人连类而进之象。初之恶则未形也。故戒其贞则吉而亨。盖能如是。则变而为君子矣。○丘氏曰。以下阴言之。皆为时之小人。唯初之恶未形。易于从善。即以正勉之。○吴氏曰。泰初九应六四。六四阴也民也。故曰志在外。否初六应九四。九四阳也君也。故曰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程子曰。志所包蓄者。在承顺乎上。以求济其否。为身之利。乃小人之吉也。○朱子曰。阴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顺乎。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大
沧洲别集 第 534H 页
人则当安守其否而后道亨。盖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自失其守也。○胡氏曰。二阴在下。小人之群也。大人不为其群所乱。虽否而亨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朱子曰。以阴居阳而不中正。小人志于伤善而未能也。故为包羞之象。又曰。大凡小人。做了罪恶。他心下也。自不稳当。此便是包羞。○吕氏曰。人无有不善。所以包蓄邪滥。至于羞耻者。岂其本心哉。特所处之位不当而已。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程子曰。方否之时。处逼近之地。所恶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动必出于君命。威柄一归于上。则无咎而其志行矣。○朱子曰。否过中矣。将济之时也。九四以阳居阴。不极其刚。故为有命无咎。而畴类三阳。皆获其福也。命谓天命。又曰。九四虽是阳爻。犹未离乎否体。只缘他是阳。故可以有为。然须有命方做得。有命是个机会。方可以做。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沧洲别集 第 534L 页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程子曰。大人当位。能以其道。休息天下之否。犹未离于否也。故有其亡之戒。○朱子曰。阳刚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时之否。大人之事也。然又当戒惧。如系辞传所云。○胡氏曰。二五皆以大人言。盖以大人处六二之时。有德无位。当守其否而后道亨。以大人居九五之位。则有德有位。能休时之否矣。然谓之休否。否虽暂息。犹未尽倾也。即有戒惧危亡之心。则是否之方休。已有苞桑系固之象矣。卒能倾否而为泰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朱子曰。以阳刚居否极。能倾时之否者也。○王氏曰。言倾否而不言否倾。人力居多焉。以阳刚之才。居否之终。固所优为也。○胡氏曰。先否后喜。此喜字。又自其亡戒惧中来。
  按否。闭塞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生也。夫天地之气相交。然后生成万物。而人为万物之首。则满盈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否与泰反。万物不遂。无复人理。谓之匪人者。以天地言。则阴阳不
沧洲别集 第 535H 页
交。生道绝矣。匪人也。以人心言。则物欲内蔽。天理绝矣。匪人也。以至上下隔绝。政令不通。举天下。无有邦国之道。甚矣。小人之为祸。若是其酷也。于斯时也。君子之正道。惟当俭其德。辟其难。忍天下不可忍之穷。辟天下不可辟之难。不与利求。不与害交。或可以免小人之害矣。盖三阴爻为否。则初曰拔茅。小人连类而进也。初在卦下。为恶未著。若守正便是君子。勉其得君。康济天下。其吉而亨可知也已。二曰。包承。容说承顺。小人之态也。谄柔之质。包蓄阴谋。依阿乎胁肩。顺承乎谄笑。乃小人之吉道也。不知君子以为夏畦之病也。三曰。包羞。邪而不正。恶而未发。前有九四。将欲复进。则包羞忍耻。无所不至。安得以不邪滥乎。三阳爻为泰。则九四曰有命者。否过中而泰将来。四有济否之心。又有济否之才。苟得其君。济否之命。则可致天下济否之功矣。九五曰休否者。阳刚中正。尊居君位。能休天下之否。固无难矣。然而勿恃其否之可休。勿安其休之为吉。常存戒惧之心。不弛危亡之虑。则可转而为泰矣。上九倾否者。物极则反。否终则倾。
沧洲别集 第 535L 页
固可喜矣。然而倾否为先。喜泰为后。则可以见君有其亡之戒。臣有先否之心。而其否之不长。必泰之不难矣。大抵泰之时。君子虽在内。六五以柔顺之君。顺比上下之阴。终致命乱。而复隍否之时。小人虽在内。九五以刚明之主。亲比上下之阳。卒能倾否而后喜。然则人君之德。莫大于刚明。而亦当审择乎所比也。时无不可为者矣。
䷓观
 观。八月卦也。四阴已长。上有二阳。尊阳以示使之 观仰。其卦为观。观者。视也。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程子曰。盥。谓祭祀之始。盥水。酌郁鬯于地。求神之时也。荐。谓献腥献熟之时也。盥者。事之始。人心方尽其精诚。严肃之至也。至既荐之后。礼数繁缛。则人心散而精一不若始盥之时矣。居上者。正其表仪。以为下民之观。当庄严。如始盥之初。勿使诚意
沧洲别集 第 536H 页
少散。○朱子曰。盥将祭而洁手也。荐奉酒食以祭也。言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则其孚信颙然可仰。○杨氏曰。盥而不荐。初未尝致物也。威仪度数。亦皆未举而已。有孚颙若。其所以交神明者。盖有在矣。○胡氏曰。圣人至德之化。如将祭而盥。不待见于行事。孚信在中。颙然可仰。观之者。见其盥。未见其荐。亦已信而仰之。盖不待观其行事而化也。○朱子曰。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也。神道设教。圣人之所以为观也。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朱子曰。省方以观民。设教以为观。○赵氏曰。风行地上。遍触万物。有周观之象。先王得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之象。故以省方观民设教。○丘氏曰。坤为土。有土斯有民。省方观民。乃坤之象。巽以申命设教。乃巽之象。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程子曰。阴柔之质。居远于阳。观见者浅近。如童稚然。○项氏曰。初六为下民日用而不知。则其常也故无咎。君子而不著不察。则可羞矣。○吴氏曰。下
沧洲别集 第 536L 页
之所观。观九五中正之道也。初最下去五最远。如未有知识之童子。而观不能有所见也。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朱子曰。阴柔居内而观乎外。窥观之象。女子之正也。○徐氏曰。窥。门中视也。虽与五为应。前为三四所蔽。所见不明。窥观之象。○胡氏曰。窥。坤阖户象。柔居内而观乎外。有窥观象。初二皆阴。故皆有幼稚象。初位阳故为童。二位柔故为女。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程子曰。我生。我之所生。谓动作施为。出于己者。观其所生。而随宜进退。所以处虽非正。而未至失道也。○朱子曰。三居下之上。可进可退。故不观九五而独观己所行之通塞。以为进退。○王氏曰。进退者。时也。可以进。可以退者。我也。观我生。以决其进退耳。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程子曰。四虽阴柔。而巽体居正。切近于五。观见而
沧洲别集 第 537H 页
能顺从者也。既观见人君之德。国家之治。所宜宾于王朝。效其智力。上辅于君。施泽天下。○胡氏曰。国之光。即九五所谓我生者也。五之自观。则曰生方出于我者也。自四观五。则曰光已达于国者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程子曰。时之治乱。俗之美恶。皆系乎己而已。若天下之俗。皆君子矣。则是己之所为政化善也。○项氏曰。观。本是小人逐君子之卦。但以九五中正在上。群阴仰而观之。象虽如此。势实渐危。五上二爻皆曰君子无咎。言能如九五之居中履正。能如上九之谨身在外。可无咎尔。明二阳向消。道大而福轻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程子曰。上九以阳刚之德。居无位之地。是贤人君子抱道德而不居其位。为众人所观仰法式者也。固不得安然放意。谓已无与于天下也。必观其所生。君子矣。乃得无咎。○朱子曰。志未平。言虽不得位。未可忘戒惧也。○胡氏曰。五与上。皆为下四阴
沧洲别集 第 537L 页
所观。五有位故当观。民以观我之所为。上虽无位。亦不敢安然不自省其所为也。
  按观。视也。上示而下瞻也。上之示下。其所庄敬。莫祭若也。下之观上。其所孚诚。亦莫祭若也。夫宗庙之礼。莫盛于荐。四时之和气。四海之美味。无不毕陈。而方祭之始。盥手洁清。腥熟之未及献也。礼仪之未及举也。则其所以诚敬严肃之至。以求神明悽怆之格者。为如何哉。于斯时也。孚诚之积于中。严敬之著于外者。下民所瞻。自有颙然观感之化。不期然而然矣。大哉。大观之德。为甚大也。故惟天下之至诚。为能立天下之中正。惟天下之中正。为能化天下之不中正也。其化之之道。亦不过曰观天道之运行四时。无有差忒。故圣人体其妙用。设为政教。使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测其用。此所谓上天无声臭。仪式刑文王者也。初之童观。二之窥观。阴柔居远。不能明见。童稚女子之常。何足道也。三之观我。则进退之际。自当观己。事君而观其计用。治民而观其教行。随时进退。求不失道。斯可以顺矣。四曰。观国者。观莫明
沧洲别集 第 538H 页
于近。而四近之宾。莫大于国。而四尚之怀负才业。兼善天下。君子之乐。孰大于此。五曰。观我生者。五为大观之主。民之善恶。生于君。君之善恶。形于民。天下皆君子耶。庶可无咎。或有小人耶。未免有咎。然则人君不但一己之得失。又当观万民之善恶。以自省察也。比屋之封。可以观尧舜也。宅俊之协。可以观文武也。此所谓本诸身徵诸斯民者也。上九曰观其生者。居尊位之上。无当事之任。而既为群下之所观。则当慎德业之可式。未可忘戒惧也。大抵观。是小人用壮之卦。项氏之说。可谓知时识势之深矣。然则如之何而可也。五必居中而履正。上必谨身而未宁。然后可以免咎。终为群下之所观仰矣。为二阳者。可不知所以自处哉。
䷖剥
 剥。九月卦也。一阳在上。五阴盛长。阴剥于阳。一变当尽。其卦为剥。剥者。落也。
剥。不利有攸往。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沧洲别集 第 538L 页
程子曰。剥者。群阴长盛。消剥于阳之时。众小人剥丧于君子。故君子不利有所往。○胡氏曰。剥。落之也。五阴剥一阳。欲落之以至于尽也。小人盛而君子孤。如之何可有所往哉。○丘氏曰。自一柔变刚而为姤。再变遁。三变否。四变观。五变剥。更进则尽变而卦为纯坤矣。圣人于姤。言柔遇刚。此言柔变刚。变则尽。反其所为。君子悉为小人。天下之事。有不忍言者。○程子曰。卦有顺止之象。乃处剥之道。君子存心消息盈虚之理而能顺之。乃合乎天行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程子曰。下者。上之本。未有基本固而能剥者也。故上之剥必自下。下剥则上危矣。○胡氏曰。不曰君子而曰上。上。指一阳也。下。指五阴也。阴阳之分明矣。厚下。坤地象。安宅。艮止象。○蔡氏曰。卦以下剥上取义。乃小人剥君子也。象以上厚下取义。乃人君厚生民也。下剥上者。成卦之义。上厚下者。治剥之道也。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沧洲别集 第 539H 页
程子曰。剥床以足。剥床之足也。剥始自下。故为剥足。阴在下进渐。消蔑于贞正。凶之道也。阴剥阳。柔变刚。是邪侵正。小人消君子。其凶可知。○蔡氏曰。床者。人之所安其体。则上实下虚。故取以象剥。足在下。又取以象初。○吴氏曰。五月姤之一阴。始消一阳于下。犹剥床。而先及其足也。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朱子曰。辨。床干也。进而上矣。○孔氏曰。辨。谓床身之下足之上分辨处也。○程子曰。阴之侵剥于阳。至于剥辨者。以阳未有应与也。当消剥之时。而无徒与岂能自存也。○朱子曰。言未大盛。○胡氏曰。本义言。阴未有与者。二阴犹未至于五阴之盛也。
六三。剥之无咎。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朱子曰。众阴方剥阳。而己独应之。去其党而从正。无咎之道也。○丘氏曰。剥下五阴。皆剥阳者。而三处其中。独与上应。不忍党邪以害正。是小人而知有君子也。○胡氏曰。六三居四阴中。而独与一阳。所失者阴。是其失乃所以为得也。
沧洲别集 第 539L 页
六四。剥床以肤凶。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程子曰。始剥于床足。渐至于肤。肤。身之外也。将灭其身矣。其凶可知。○吴氏曰。初为床足。二为床辨。三为床上。人所卧处。四人之身也。非床也。而曰剥床以肤。言剥床而上及于人之肌肤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程子曰。剥及君位。剥之极也。五群阴之主也。五能使群阴顺序如贯鱼然。反获宠爱于在上之阳。如宫人则无所不利也。○项氏曰。六五君位。五为王后与君同处。四为夫人。三为九嫔。二为世妇。初为御妻。○吴氏曰。宫人。众妾也。以之者。后也。五统群阴。如后统众妾。众阴戴阳。如后以众妾进衔于王。而获宠爱之象。一阳在上。非可剥者。故取群阴顺承一阳为义。六五比上九。而率群阴以求一阳之宠。一阳之功大矣。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朱子曰。一阳在上。剥未尽而能复生。君子在上。则
沧洲别集 第 540H 页
为众阴所载。小人居之。则剥极于上。自失其覆。而无复硕果得舆之象矣。○吴氏曰。君子谓一阳。坤为舆。五阴承载上九之一阳。如人之在车上。其象为得舆。小人谓上九变为柔也。一阳上覆。五阴有庐之象。奇变为偶。则如庐之破坏。无以盖覆其下。其象为剥庐。○胡氏曰。艮为果蓏。上阳下阴。果阳而蓏阴。乾为木果。众阳皆变。而上独存。有硕果不食之象。果中有仁。天地生生之心存焉。又曰。床上之籍下以安者也。庐下之籍上以安者也。始以剥上欲上。失其所安。今而剥庐。自失所安矣。
  
按剥。落也。自夏至一阴之生。渐进而长。一阴长则一阳消。至于建戌之月。五阳变为五阴矣。五刚剥为五柔矣。外一阳而内五阴。外一君子而内五小人。萋斐侵蚀。以消铄之。君子岂复有利于攸往哉。惟当晦迹巽言。以免小人之害而已。且卦有顺止之象。乃处剥之道也。夫天之理。有消歇。有息长。天之道。有盈满有损虚。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必然之理也。故复者。阳之息。姤者。阳之消也。乾者。阳之盈。坤者。阳之虚也。今剥之五阴。方进一阳之消而虚。特一变之间尔。与时偕
沧洲别集 第 540L 页
行。不变所守。不愤群阴之并进。当俟七日之来复。乃所以顺乎天而与天合也。初之剥。始于足。二之剥。至于辨。渐消而蔑贞。或无与于太盛。犹未至于切身也。三之无咎。则去其党而从于正。内而失上下群阴之志。外而不能为一君子之助。而其义则为无咎劝之也。四之剥肤。则党日盛势日成。祸近于身。必及其君矣。剥道已极。灭而后已。其凶可知。至于五之贯鱼。则以柔居中。为阴之长。统率其类。受制于阳。如宫人之获宠于君。则庶乎群小之不为害也。上之得舆。则乱极思治。众心愿戴于君子。君子在上。为众阴所载。以小人居之剥极。而自失所芘。君子亡而国破家亡。则小人亦安所容其身哉。盖天道不可一日而无阳。世道不可一日而无君子。其曰硕果不食。喜一阳之存也。其曰以宫人宠。勉五阴之顺也。故遁剥。皆阴长之卦。而遁之三曰。畜臣妾。畜阴之权在阳。故告阳以畜阴之道也。剥之五曰。以宫人宠。剥阳之权在阴。故教阴以从阳之道也。圣人之扶阳。其委曲之意。于此益可见矣。
沧洲别集 第 541H 页
䷁坤
 坤。十月卦也。阳剥而尽。纯阴静翕。持载万物。德合无彊。其卦为坤。坤者。顺也。○按十月纯阴之月。谓之阳月者。何也。胡氏曰。坤卦介乎剥复之间。以言乎前半月则有剥而未尽之阳。以言乎后半月则有复而始生之阳。乌得无阳哉。夫阴阳消息。至精至微。无一息间断。知十月之有阳。则四月亦然。特不言之耳。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彊。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彊。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彊。
 程子曰。坤。乾之对也。四德同而贞体则异。乾以刚固为贞。坤则柔顺而贞。○丘氏曰。马象乾而坤言牝马者。明其为乾之配也。○程子曰。阴从阳者也。待唱而和。阴而先阳为迷错。居后。乃得其常也。利万物。则主于坤。生成。乃地之功也。○朱子曰。遇此卦者。为大亨而利以顺健为正。又曰。阴不比阳。阳
沧洲别集 第 541L 页
得兼阴。故无所不利。阴半用。故得于西南。丧于东北。先迷后得。以下亦然。○游氏曰。乾曰大哉。坤曰至哉。大则无所不包。至则无所不尽。乾之大无方。而坤则未离乎方也。○丘氏曰。坤道主成。成在后。故先乾而动。则迷而失其道。后乾而动。则顺而得其常。西南为后于坤。为得地。故往西南。则与类行。东北为先于坤。为不得地。故往东北。则必丧朋。丧于东北。则必反于西南。乃终有庆。终即后也。言其庆。当在东北之后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李氏曰。天以气运故曰行。地以形载故曰势。○朱子曰。高下相因。只是顺若厚。只是一个道理。惟其高下相因。所以为至顺也。○杨氏曰。地之体不厚。则载万物。不胜其重。君子之德不厚。则载万民。不胜其众也。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初六。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程子曰。阴之始凝而为霜。履霜则当知阴渐盛而至坚冰矣。犹小人始虽甚微。不可使长。长则至于盛也。○胡氏曰。履初象。霜。一阴象。坚冰。六阴象。至
沧洲别集 第 542H 页
危之之辞。○程子曰。霜而至于冰。小而至于大。皆事势之顺长也。○朱子曰。当卞之于微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程子曰。二阴。位在下。故为坤之主。统言坤道。以直方大三者。形容其德用。○朱子曰。柔顺正固。坤之直也。赋形有定。坤之方也。德合无彊。坤之大也。其德内直外方。又盛大。不待学习。而无不利。○饶氏曰。地之生物也。藏于中者。毕达于外。而无所回避。此可以见其直。其成物也。洪纤高下。飞潜动植。随物赋形。而各有定分。此可以见其方。若其大。则地之无不持载。固不待言而可见矣。○程子曰。直。言其正也。方。言其义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敬义既立。其德盛矣。○朱子曰。此以学而言之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朱子曰。六阴三阳。内含章美。可贞以守。然居下之上。不终含藏。或时出而从上之事。则始虽无成。而后必有终。又曰。六三阴居阳位。本是阴带些阳。故
沧洲别集 第 542L 页
为含章之象。○朱氏曰。含章。坤之静也。以时发坤之动也。○蔡氏曰。代天终物而成功。则主于天者。坤道也。以数言之。天数终于九。不足乎终。代其终者。地十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程子曰。四居近五之位。而无相得之义。乃上下闭隔之时。其自处以正。危疑之地也。若晦藏其知。如括结囊口而不露。则可得无咎。○胡氏曰。阴虚受有囊象。括囊。取含蓄不露之象。六四。以阴居阴。惟可括囊不出而已。○丘氏曰。慎释括囊义。不害释无咎义。慎则不害矣。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程子曰。坤虽臣道。五实君位。故为之戒云。黄裳元吉。黄中色。裳下服。守中而居下。则元吉。谓守其分也。又曰。阴。臣道也。妇道也。臣居尊位。羿莽是也。犹可言也。妇居尊位。女娲氏,武后是也。非常之变。不可言也。故有黄裳之戒。不尽言也。○李氏曰。乾之九五。尧舜之君也。坤之六五。稷契之臣也。坤六五
沧洲别集 第 543H 页
之应。在乾九五。乾坤自相应。乾为君。六爻皆君事。坤为臣。六爻皆臣道也。先儒谓五君位。以阴居之。为新莽,武后之类。此贼教之大者。不可不卞。○蔡氏曰。黄象五。裳象六。○林氏曰。乾为衣。坤为裳。五虽尊。配乾而为下矣。○余氏曰。通坤卦皆可言裳。唯六五。则为黄裳。所以为贵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程子曰。阴。从阳者也。然盛极则抗而争。六既极矣。复进不已。则必战故云。○朱子曰。阴盛之极。至与阳争。两败俱伤。其象如此。○王氏曰。阴盛于阳。故与阳俱称龙。阳衰于阴。故与阴俱称血。○胡氏曰。坤六爻皆臣。而下卦之上曰王。有君也。六爻皆阴。而上卦之上曰龙。有阳也。又曰。战而俱伤。在臣子虽罪不容诛。在君父则宜早卞也。盖能卞之于初。则如六五之黄裳元吉。积善之庆有馀也。不能卞之于初。则如上六之其血玄黄。积不善之殃有馀也。
  按坤。顺也。阴之性也。阴之成形。莫大于地。故名坤而象地。则坤。乾之对也。三德同。而贞独曰牝
沧洲别集 第 543L 页
马者。取顺之又顺也。万物资生。坤之元也。含弘光大。坤之亨也。柔顺无彊。坤之利贞也。然则乾之元。物之所资以始。坤之元。物之所资以生。始者。气之元。生者。形之元。亨利贞亦然。方其天之暖然为春也。地亦与之为春。及其凄然为秋也。地亦与之为秋。岂有乾行而坤止者哉。顺以承乎天。厚以载乎物。此其所以合乎乾也。至于先迷后得。则阳大阴小。阳先阴后。苟不待唱而和。先阳而动。则迷错而失常也。且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西南之得朋。以阴方也。东北之丧朋。以阳方也。离其类而从阳。乃成生物之功。臣之事乎君。妇之从乎夫。皆丧朋之庆也。初六曰。履霜者。阴生于下。虽至微也。以其将长。则至于盛矣。小人。亦犹是也。卞之于早。则天下之恶。无由而成矣。六二曰。直方大者。二为坤之主。以其居中得正。地道之纯粹也。地道光显。其功顺成。岂习而后利哉。六三曰。含章者。言为臣之道也。为臣之道。有大美而不能含蕴者。矜也。有大美而不从王事者。奸也。三。能含其光明而不衒。或从王事而毋必。所以为光大也。四曰。括囊者。四以重阴
沧洲别集 第 544H 页
居近于君。无相得之义。当闭塞之时。括囊晦藏。可无咎誉。不然则有害也。六五曰。黄裳者。五君位也。坤臣道也。六五不幸而居嫌疑之位。守中而居下。安守人臣之分。则为元吉矣。臣疑于君。疑而不已则僭。僭不可启也。故戒之。上六曰。龙战者。阴盛而穷极。必争而伤矣。盖上之龙战。已兆于初之履霜。福生于一小善。祸起于一小不善。万者一之积。大者小之积。及其积而图之。其有及乎。故为下者。不可不察于己。为上者。不可不察于人。察之早而勿使之积。祸不作矣。大抵坤六爻。莫盛于六二。故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夫君子之为道也。敬以直内。则存诸中者。无一毫之私。义以方外。则发于外者。有时措之宜。敬其体也。义其用也。体无不全。用无不周。其德不期大而自大矣。以至于黄中而通理。其正位也。能守在中之位。其居体也。不失为下之常。美积于中。达于事业。故胡氏曰。黄中。通理之君子。即直内方外之君子也。君子学问之功。至此极矣。且乾九三。言诚。坤六二。言敬。诚敬之学。盖本于此。乾九二言仁。坤六二言义。仁义之说。亦取诸
沧洲别集 第 544L 页
此。虽人君之德。亦何出于诚敬仁义之外哉。乾坤为易之蕴。其不信欤。
䷗复
 复。十一月卦也。纯阴踰月。一阳初动。生意已复。天心可见。其卦为复。复者。反也。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程子曰。复亨。既复则亨也。出入无疾。谓微阳生长无害之者也。一阳始生至微。固未能胜群阴。而发生万物。必待诸阳之来。然后能成生物之功而无差忒。○蔡氏曰。阳自建午之月。渐消渐剥。至建子之月而为复。在卦经七爻。于时经七月。故曰七日来复。不言月而言日者。犹诗所谓一之日二之日也。○郑氏曰。七者阳数。日者阳物。故于阳长言七日。八者阴数。月者阴物。临刚长以阴为戒。故曰八月。○朱子曰。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
沧洲别集 第 545H 页
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程子论之详矣。又曰。天地以生生为德。但其静而复。乃未发之体。动而通焉。则已发之用。一阳来复。其始生甚微。固若静矣。然其实动之机其势日长。而万物莫不资始焉。此天命流行之初。造化发育之始。天地生生不已之心。于是而可见矣。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朱子曰。一阳来复。与雷在地中。只是一义。又曰。至日闭关。正是于已动之后。要安静以养之。盖一阳初复。其气甚微。劳动他不得。故安静以养微阳。如人善端初萌。正欲静而养之。方能盛大。○丘氏曰。后于是日则不省方。皆法雷在地中之义而养微阳也。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程子曰。复者。阳反来复也。阳君子之道。故复为反善之义。失而后有复。不失则何复之有。唯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丘氏曰。复上体乃坤而静之时。下体乃震而动之始。初九。又复
沧洲别集 第 545L 页
而反之机。初以一阳为五阴之主。居复之最先。不远而复。故不至于悔。○程子曰。不远而复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程子曰。复者。复于礼也。复礼则为仁。初阳复。复于仁也。二比而下之。所以美而吉也。○朱子曰。学莫便于近乎仁。既得仁者而亲之。资其善以自益。则力不劳而学美矣。○张氏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私心。复其天理。所以为仁。二去初未远。上无系应。能从初而复。所以为下仁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朱子曰。以阴居阳。不中不正。又处动极。复而不固。屡失屡复。故复则无咎。○杨氏曰。频复非危。频过为危。复义故无咎。圣人危其频过。故曰厉以警之。开其频复。故曰无咎以劝之。
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程子曰。四行群阴之中。而独能复。自处于正。下应
沧洲别集 第 546H 页
于阳刚。其志可谓善矣。○石氏曰。四处上下四阴之中。故曰中行。不从其类而下应初。故曰独复。○郭氏曰。剥六三乃复。六四反对。在剥则取其失上下以应乎阳。在复则取其独复以从道。
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程子曰。六五。以中顺之德。处君位。能敦笃于复善者也。故无悔。○蔡氏曰。敦。厚也。坤象。复。主初阳。五虽与初无系。而处位得中。能自厚于复者也。○胡氏曰。不远复。入德之事也。敦复。其成德之事欤。○丘氏曰。二四待初而复。故曰下仁。曰从道。五不待初而复。故曰自考。二四其学力之功。五其天质之美欤。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程子曰。以阴柔居复之终。终迷不复者也。迷而不复。其凶可知。○徐氏曰。上六位高而无下仁之美。刚远而失迁善之机。厚极而有难开之蔽。柔终而无改过之勇。是昏迷而不知复者也。○胡氏曰。十
沧洲别集 第 546L 页
年者。坤终之象。屯十年乃字。颐十年勿用。皆互坤。又曰。剥上九。民所载也。一阳在上。指众阴之为民。复上六。反君道也。众阴之极。表一阳之为君。
  按复。反也。阳穷于剥之上。来反于复之下。一阳之生。于时为子。于节为冬至。阳气所激。宜其热也。而反为寒冱者。一阳才萌于地下。推出阴气。发见于外。其势不得不寒。夏至亦然。阳来而为主。阴去而为客。安得不亨乎。出入无疾者。阳刚初复。五阴在上。苟不以顺则疾之者多。动而能顺。所以无疾也。当道消剥极之时。尚且顺而止之。矧道长复亨之时。宁有不以顺乎。夫阴阳消息。天运自然。一日而朝夕。一岁而冬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阳长则万物有生成之望。君子进则天下有治平之福。复而为临为泰。三阳朋来。协力以济。攸往之利。为如何哉。且天地生物之心。未尝暂息。元亨利贞。莫非天地之心也。然到得布散。时丛杂难。见到得收敛时。端绪已寂。固无踪迹之可寻。惟是一阳之初动。万物之未生。一个生生之意。闯然呈露。此可见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动而生物。则贵阳贱阴。固天地之心。
沧洲别集 第 547H 页
而长君子消小人。亦岂非天地之心乎。有天下者。盍亦求彼之心。为此之心。以为治乱之道乎。故复之卦辞。则以气数言。动静之复也。爻辞则以人事言。善恶之复也。初曰不远复者。人孰无过。过而即改。修身之道。莫切于此。二曰休复者。柔顺中正。切比于初。从初以复。复之美也。盖初而即复。复其未形之过也。二而后复。复其已形之过也。里仁为美。斯可验矣。三曰频复者。屡失屡复。不能坚固。屡复则可也。屡失则危也。三之失。在于不中而比柔。巽三之频巽。亦以不中而比柔。则刚尚如此。况于柔乎。此易所以贵中也。四曰独复者。群阴之中。四独应初。修身以道。六四得之。君子之善道。何加于此哉。五曰敦复者。当阳长之初。居至尊之位。危可复于安。乱可复于治。不难也。质柔而无援于一阳。才弱而不警于四阴。未能致亨。仅得无悔而已。可胜惜哉。上曰迷复者。居复之终。迷不能复。凶于而身。而天灾人眚之毕至。凶于而国。而师败君凶之不一。既迷于道。何施而可。盖复者。刚之反善之复也。二四之舍己从人。乐善之贤者也。五之自厚其
沧洲别集 第 547L 页
身。不践迹之善人也。三之频复。犹知复也。上之迷复。本心已失不知复也。其唯初九之能改于微动之初。不贰于即迁之后。可谓明睿之君子也。故圣人以改过为贵。
䷒临
 临。十二月卦也。刚浸而长。逼近于阴。阳德向盛。大亨而正。其卦为临。临者。大也。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朱子曰。为卦下兑说。上坤顺。九二以刚居中。上应六五。故大亨而利于贞。○程子曰。刚得中道而有应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之道。刚正而和顺。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刚正和顺而已。○朱子曰。八月。谓自复卦一阳之月。至于遁卦二阴之月。阴长阳遁之时也。或曰。八月谓夏正八月。于卦为观。亦临之反对也。○李氏曰。阳生于子。终于巳。阴生于午。终于亥。方建丑月卦为临。至建酉为观。则临二阳至观危矣。所谓八月有凶者。言之于临。则当自临数。而不当自复数。以观次临。则当
沧洲别集 第 548H 页
数至观而不当数至遁。临观乃阴阳反对消长之常理。岂可外引遁卦。谓周八月哉。○龙氏曰。临反对为观。乃八月卦。一转则为剥为坤。故曰消不久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彊。
 程子曰。泽之上有地。泽。岸也。水之际也。物之相临与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泽上有地为临也。观含容之象。则有容保民之心。○朱子曰。地临于泽。上临下也。二者皆临下之事。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无彊者。坤也。○蔡氏曰。教思无穷。泽润地之象也。容保民无彊。地容泽之象也。
初九。咸临。贞吉。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程子曰。咸。感也。阳长之时。感动于阴。四应于初。感之者也。○朱子曰。卦唯二阳。偏临四阴。故二爻皆有咸临之象。○胡氏曰。复曰朋来。初,二两咸字。即朋之义。两临字。即来之义。故复初曰元吉。临初亦贞吉。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沧洲别集 第 548L 页
程子曰。二方阳长而渐盛。感动于六五中顺之君。其交之亲。故见信任。得行其志。○胡氏曰。初刚得正。未见其势之进。故曰贞吉。二刚得中。势可以上进。故不特曰吉。又曰无不利。○徐氏曰。五柔二刚。有君弱臣强之疑。以此相临。岂能遽合。自二言之。其初未顺命也。然五以柔中。用二。二以刚中应五。岂终不顺哉。圣人以未顺命释之。欲人知以道事君而不苟于从上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朱子曰。阴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为以甘说临人之象。然能忧而改之。则无咎也。○蔡氏曰。爻柔而位不正。兑体而迫于刚。故以甘说邪佞。而临乎二也。能顺刚长之正理。忧惧知变。不为甘说之态。则咎可免矣。
六四。至临。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程子曰。临道尚近。故以比为至。四居正位。而下应于刚阳之初。处近君之位。守正而任贤。以亲临于下。是以无咎。○杨氏曰。六四初九。皆当位。诚意以
沧洲别集 第 549H 页
相与至临也。故无咎。○丘氏曰。三四皆阴柔。三无攸利。而四无咎者。三乘阳而四应阳。三位不当而四位当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朱子曰。以柔居中。下应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张氏曰。六五知临者。岂任察以为明乎。立大中之道。使天下得以共行之而已。舜惟能用中于民。此所以为大智也。
上六。敦临。吉无咎。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程子曰。上六。坤之极。顺之至也。而居临之终。敦厚于临也。○吴氏曰。上六阴柔。居高临下。然以坤厚载物之德。临之以俟二阳之进。而非敢以柔临刚也。在上而不以高自居。厚之至也。○胡氏曰。上六非与内之二阳应。而其志在二阳。斯其为厚之至也。
  按临。大也。二阳方长于下。大者。向盛之时也。临无妄等七卦。皆曰元亨利贞。而乾坤外诸卦。则不以四德论者。自二阳以往。阳德方亨。必利于贞故也。临之彖曰。天之道。而无妄曰天之命者。
沧洲别集 第 549L 页
动而健。兼指赋予而言。动而顺。直指化育而言。二卦皆以刚为主。刚之道。不以正则非天之道也。且临之刚。浸而长。则莫之忌。说而进。则莫之拒。中而顺。则莫之违。有此三者。所以为大亨。而又必贞正。然后乃合乎天也。八月有凶。其说甚多。胡氏三说。亦颇详尽。而但八月之凶。始于临言之。则其数月也亦当自临数。不当自复数也。观,遁。皆阴长阳消之卦。而观次于临。又观为八月。则何暇计其周正夏正。而别引遁为八月哉。如必自复而数。则复亦阳长之始。圣人虑衰之戒。即于复言之。何必到临而后及之哉。阴阳消长。天运之自然。防微图永。人事之当然。方盛而戒。犹可及矣。自古天下狃安。富则骄侈生。忘祸乱则衅孽作。皆不知戒于八月之凶者也。且临之为临。上下相与也。二阳之临。以刚临柔也。四阴之临。以上临下也。初曰咸临者。当君子道长之时。所居者正位。所行者正道。相感于四。当有获乎上之道矣。二亦曰咸临者。得中而势进。感应于六五。至诚之道。非由顺上之命也。道可以相合。则顺命以赴之。未可以顺命。则介石以守
沧洲别集 第 550H 页
之。何必汲汲于顺上也。三曰甘临者。阴柔而位不正。说体而乘二阳。自知阳刚之逼。务为甘说之态。失德之甚。何所利哉。唯知危惧。自处以正。则可免其咎。盖六三变则为泰之艰贞故也。四曰至临者。以阴居阴于坤兑之间。地与泽相比之至。而守正任贤。切临于下。何咎之有。五曰知临者。柔顺得中。下应刚中。任天下之贤。取天下之善。不劳而治。知孰大焉。此所谓舜之大智也。上曰敦临者。虽居无位之地。能以乐善之志。从二阳之君子。敦厚于从吉之道也。盖临阳长之卦。而将泰之世也。初九升闻之君子也。九二当位之君子也。四之好贤。上之乐善。咸萃于朝。而六五之君。不任己而任人。睿智之有临也。唯小人之在位者。六三而已。彼虽甘谄。吾亦忧之而后。咎不长。邦不乱也。愿以是告诸当位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