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x 页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序
序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5H 页
日录序
夫人之生也。既有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为之形焉。则其所以视听言动思虑云为者。何莫非天理之所当然。而不容已者耶。故有物必有则。而万物皆备于我矣。盖其幼弱壮强老死终始百岁之中。大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小而饮食衣服居处动息节宣之事。内之治心修身。外之应事接物。皆在乎日用彝伦之常。而为我之职分也。惟其尽分与不尽分。而圣愚贤不肖判矣。是故。古昔圣贤。蚤夜孜孜。随事酬应。而莫或少懈者。要尽其分也。况自中人以下者。其敢一毫自暇逸乎哉。如使饱食煖衣。无所猷为。悠悠冥冥。以度时日。则是与夷狄禽兽蠢动无知者。一致也。屏去闻见。厌恶知思。恬静自守。寂然无为。则是亦绝圣弃智。出禅入定者。同流也。必须绝类离伦。闭口枵腹而后。可也。故程子曰。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做。然则学问之道无他。须先立定其志。每日且自点检。作一事则审是当理欤悖理欤。得一物则审是合义欤非义欤。以务决去其悖理非义者而不为。必求其当理合义者而行之。以今日视昨日。以来月较前月。日知其所亡。而月无忘其所能。则一日新一日。一月长一月。而一年有一年工夫也。如此则自然脱去旧习。而纯乎天理。终日言言而口无其过。终岁事事而行无可悔。人岂可不以圣贤自期。而便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为耶。此乃余之所以为日
夫人之生也。既有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为之形焉。则其所以视听言动思虑云为者。何莫非天理之所当然。而不容已者耶。故有物必有则。而万物皆备于我矣。盖其幼弱壮强老死终始百岁之中。大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小而饮食衣服居处动息节宣之事。内之治心修身。外之应事接物。皆在乎日用彝伦之常。而为我之职分也。惟其尽分与不尽分。而圣愚贤不肖判矣。是故。古昔圣贤。蚤夜孜孜。随事酬应。而莫或少懈者。要尽其分也。况自中人以下者。其敢一毫自暇逸乎哉。如使饱食煖衣。无所猷为。悠悠冥冥。以度时日。则是与夷狄禽兽蠢动无知者。一致也。屏去闻见。厌恶知思。恬静自守。寂然无为。则是亦绝圣弃智。出禅入定者。同流也。必须绝类离伦。闭口枵腹而后。可也。故程子曰。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做。然则学问之道无他。须先立定其志。每日且自点检。作一事则审是当理欤悖理欤。得一物则审是合义欤非义欤。以务决去其悖理非义者而不为。必求其当理合义者而行之。以今日视昨日。以来月较前月。日知其所亡。而月无忘其所能。则一日新一日。一月长一月。而一年有一年工夫也。如此则自然脱去旧习。而纯乎天理。终日言言而口无其过。终岁事事而行无可悔。人岂可不以圣贤自期。而便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为耶。此乃余之所以为日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5L 页
录者欤。凡我一身之所务与一家之所为。大小之事。无不尽载。以日系月。以月系时。而以终一岁之纪焉。庶可以考其得失是非于前。而责其事业功效于后也。盖念余生七岁。而已能读古人书。旁习属词缀文。巷穷地僻。家庭诵训之外。无有明师良友以启发之者。至于志学之年。适遇潜窝先生。来邑玆土。于是慕先生清俭自持。乐善爱人之道。而兴起于斯学焉。受业之馀。遂有意于日录。而或记或阙。爰及辛亥。始具其本末而记之。然其叙事略而不备。历乎甲乙丙丁。而岁加详焉。第缘当时。余方在童行。见小识浅。其始为日录之意。亦未必深知有如今所言者也。幸赖天赋之灵有所不泯。而自能感发于先生函丈之间也。故辛亥日记之下。先书事亲孝事君忠事师敬九字。而足之曰。人生于三。事之如一。又书曰。我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不可忘也。以故人之有德于我也。则虽丝毫之事。必皆书之。我或有惠于人。则不敢辄录。今看此意尽好。今余又得进游于朴洗马,赵修撰两先生门下。而亦有讲磨箴切之友。所读诵必圣人贤人格言至论。而若异端杂类不正之书。未肯暂经乎目。其于践履之道。庶几有进。而迩来十有馀年。因仍苟且。不能勇往直前。处己接物。动多尤悔。反与里巷众庶。元不知学者。将无异焉。古人云。士别三日。刮目相对。三日可以刮目。而十年未能变化气质者。何也。虽有慕道之心。向善之意。而气禀有所拘焉。旧习有以沮之。辨不明。行不笃。而姑且徐徐。以听其自适之所使然也。苟能诚其意。慎其独。好善也。如好好色。恶恶也。如恶恶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6H 页
臭。以自快足于己。而内省不疚。则善安得不修。而恶何患不去也。余于前冬。悉取旧所录者而览之。乙卯以上。尤无足观者。亦皆胡写乱纸。故遂于读书之暇。辄改录之。四阅月而成。汇为一帙。呜呼。昔司马公语人曰。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赵公抃日所为事。夜必焚香以告于天。惟其无恶于志。故可以语人。可以告天。告天而不为欺天。语人而不为诬人。然后二公之心事。灼然公明正大矣。今余所录。有眼者或可得见。而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仰而能无愧于天乎。俯而能不怍于人乎。凡一行一事。皆可笔之于书。而苟有不可书者存焉。则虽曰人所不知。而独不内愧于心乎。故余叙于卷首。以为今日改道易辙之地头。而益励终身任重致远之功程云尔。
宗会序
汉阳赵氏之流落于湖之右者。凡一百五十有馀年。而奄已过五六世矣。衰替不振。故家遗业。无复存者。而尚赖祖宗积善累仁之馀烈。子孙继继绳绳。环洪,结,德,礼,唐,沔,瑞,泰之境而散处者。其丽亦夥矣。惟各困于葛藟。鲜相往来。其或邂逅相遇。叙炎凉外。仅能貌相劳苦而已。漠然无情义之交孚。至有功,缌之戚。而不相识面者焉。又况于吉庆祸患之际。能与之有同其忧喜者耶。岁在万历丁巳冬。宗丈故承旨缵韩氏。以前荣川郡守。持斧督捕土贼于忠,全,庆三道。便道来谒于良节公庙。于时吾季父嗣守宗祧。因求合湖中宗族为一会。季父为之招集。越明年戊午春三
宗会序
汉阳赵氏之流落于湖之右者。凡一百五十有馀年。而奄已过五六世矣。衰替不振。故家遗业。无复存者。而尚赖祖宗积善累仁之馀烈。子孙继继绳绳。环洪,结,德,礼,唐,沔,瑞,泰之境而散处者。其丽亦夥矣。惟各困于葛藟。鲜相往来。其或邂逅相遇。叙炎凉外。仅能貌相劳苦而已。漠然无情义之交孚。至有功,缌之戚。而不相识面者焉。又况于吉庆祸患之际。能与之有同其忧喜者耶。岁在万历丁巳冬。宗丈故承旨缵韩氏。以前荣川郡守。持斧督捕土贼于忠,全,庆三道。便道来谒于良节公庙。于时吾季父嗣守宗祧。因求合湖中宗族为一会。季父为之招集。越明年戊午春三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6L 页
月上旬。捕使还自岭南。遂设一场燕会而罢。于是。门中长老咸曰。大宗庙在于是。时节荐享。吾辈子孙。不得来助祭。而其心安焉。不几于昧所本者乎。其继自今。定为宗会法。岁一为率。进奠退燕。永永无坠。盍为之期日而书之于册。仍命克善曰。来汝小子。其文以识之。克善谨书条约。而署于尾。三月三日。实维其期。明年又复如约。而是日也。乃良节公贞敬夫人远讳之辰也。初不省其谬。遂议更择良日。长老又言曰。吾宗人人赤贫。逢春例辄艰食。宜用季秋月望为期。自玆以往。或行或否。或进或退。虽缘世故之多方。而要不替旧约焉。用是颜情稔熟。其未尝见也。思相见。得相见也。心相悦乐。其有吉凶患难。思相周恤焉。又必以得一物助祭于祖庙为荣。而一或不获躬奠为罪。不敢自安于其心焉。是其昔所安焉者。而今不敢安。昔所漠然无情者。而今乃有孚于心。是庸非一人之身与一人之心欤。何前慢而后诚耶。盖吾闻诸子程子曰。每有族人远来。则为一会以合族。虽无事。亦当每月一为之。古人有花树韦家宗会法可取也。又曰。族人每有吉凶嫁娶之类。须相与为礼。使骨肉之意常相通。骨肉日疏者。只为不相见。情不相接尔。诚哉言乎。大凡人情。必相际接。乃相亲密。苟不与之际接。虽在至亲。而恩亦薄。一岁一会。而今其收效有如此者。况月一为之乎。古之所以重宗法者。为其管摄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不忘其所由生者也。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有事于祖庙。而燕毛序齿。此古宗法中一事也。宗法之坏于天下久矣。后之名卿钜公之家。或不知尊祖敬宗之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7H 页
义。视其宗族。犹行路焉者。滔滔是矣。彼有闻吾家之事。或必有知愧者矣。所以观视他族。盍慎旃哉。呜呼。百支之别。千派之远。苟求其初。则同根也。同源也。一体之分也。自吾祖而视之。则均是子孙也。吾体吾祖之心而推之。则族人之疏远者。犹吾一身也。其间虽不无降杀等差之殊。而仁人君子大公至正之心。观四海九州同一家也。况又同为吾祖之子孙者乎。噫。世之丧其本心者。或有同父母亲兄弟。尚不知爱敬。而忿争如仇敌者矣。吾族人中。宁有是耶。吾祖在上之灵。其肯曰予有后也。吾宗族之贤者。其肯曰予有族人也哉。吾族人中。宁亦有是耶。吾祖在上之灵。降鉴于玆。作善作恶。默祐罚之矣。诚能去恶而为善。先祖之所祐也。先祖之所祐。即天之所祐也。贫贱。非所忧也。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书不云乎。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世宁有不耕而求穫者乎。其有砺志笃行。力学勤业。迈种德以求承先祖之坠绪者。当于吾说而得之。如谓酒旨且多。其湛曰乐而已。则无已太康。非吾门为斯会之本意也耳。龙集癸未李秋之月既生魄。书。
兵使禹(尚中)寿亲宴序(宰温阳时)
夫夜绣之不如昼锦。久矣。富贵而不归故乡。乌足以荣乎。身归故乡。而有不洎之悲。又乌足以乐乎心。然则大丈夫之得志于斯世者。必身乎荣。而心乎乐。然后可谓享富贵之盛者矣。昔魏国韩忠献公。作昼锦堂于相州。古今谈者。以谓旷世之美事。而未闻其有亲在堂。则未必其心之乐之也。今有得乎古人之所未得者。而为乐乎其心。则其所
兵使禹(尚中)寿亲宴序(宰温阳时)
夫夜绣之不如昼锦。久矣。富贵而不归故乡。乌足以荣乎。身归故乡。而有不洎之悲。又乌足以乐乎心。然则大丈夫之得志于斯世者。必身乎荣。而心乎乐。然后可谓享富贵之盛者矣。昔魏国韩忠献公。作昼锦堂于相州。古今谈者。以谓旷世之美事。而未闻其有亲在堂。则未必其心之乐之也。今有得乎古人之所未得者。而为乐乎其心。则其所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7L 页
以荣乎身者。人孰与之埒哉。惟我兵马节度使禹公。即本道公之儒城县人也。早以武勇闻。耀名虎榜。而沉于下位者。盖多年所。天启甲子岁。贼臣煽乱。我 主上殿下。避兵南狩。乘舆到汉江。无船不可渡。见有一船舣在南澨。唤令回棹而不应。侍卫诸臣。林立而无谁。时当二月之初。流波漾寒。公乃奋然挺身。口衔一釰。裸而游江。斩其梢工于南澨。刺舟北回。终得利济。所谓济巨川舟楫。由是。公名乃大著。较诸丽祖太师李棹之事。其功莫相上下。而未有褒功之典。犹且栖迟。出甸郡邑。入护周庐者。复二十有五年。识者称屈。岁戊子秋。始授节于本道。杖节而还乡。所谓衣锦昼。游者。而大夫人曹氏尚无恙。翌年暮春之再旬有七日丙戌。公遂为大夫人设寿宴于儒城旧宅。本道观察使尹公得说。据首席。而清州牧使韩德及林川郡守李云裁,沃川郡守郑基丰,舒川郡守崔亨衢,公山县监李泰渊,怀德县监金向,庇仁县监朴而立及余实同与焉。大夫人今年九帙少四。公,年半百加十。公亲扶舆出御坛上帟幕。于是陈两使仪卫。公清两邑妓乐毕集。又集倡优才人张百戏。散施工乐之物。粟委于庭而如山。布搭于空而如云。樽俎静嘉。看核孔庶。盏斝序行。献酬有容。公乃称觞。上寿于大夫人。出语于座曰。斯乃我 圣上之恩。天如也。海如也。于是。使相已下。次起登坛。敬奉寿觞。观者如堵于前。而弥山蔽野于外。咸一口啧啧不能已。曰福哉是母也。孝哉是子也。呜呼。可以为荣矣。岂所谓大丈夫得志于斯世者非耶。此岂为夸一时而詑一乡者。白昼自光绚而已也。盖职夫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8H 页
平日积善累仁之馀。受禄于天。而自天申之者欤。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天所不祐而受玆介福。未之攸闻。常窃观公之秉心。每能急人之困。赒人之穷。而治狱之际。惟恐滥及不辜。今又有以瞷之矣。前事之夕。余以戚属。入候大夫人。出而公与之坐而觞之。时东南风大起。上天同云。公屡顾而闵焉。既而雨作。公释杯。泫然下泪而言曰。如我无识武夫。不知所以为孝之道。今宜有雨。敕左右备雨。夜未央而雨止。行礼之朝。天地开霁。无一点云翳。风色甚和。此非公之精诚。有以格天者耶。心甚异之。仍自内讼曰。士之知读书。识前言往行。虽多奚以为。若余者胸藏树欲静而风不止之叹。虽纡太守之章。而无异夜行。谁谓之丽哉。感而退。而为公书之。
鲁隐洞宗中立约序
墓祭起于后世。而盛于东方。盖礼经无墓祭之文。其可见于传记者。自秦汉始。故先儒以为墓祭。非古也。祭之时见者寒食及十月一日。而朱夫子家礼。三月上旬。择日一祭而已。吾东俗粤自古昔。每以正朝,寒食,端阳,秋夕。一年四祭。则墓祭固莫盛于吾东。然而今人葬不能依古族葬之法。子孙又不能奠厥攸居。或侨寓他乡。奄过一二代。则后孙各于其地。祭其父祖。而曾高已上。日渐疏远。扫洒数缺。至有不知其墓地者矣。我赵自六世祖佥知府君。由汉阳。始入洪州之绿云洞。衣冠之藏。亦在于是。而子孙因家焉。府君有五子一女。五公之墓。各在别陇。虽不与府君同冈。而俱在一主山环匝之域。其第四位沔川公讳允瑺。是克
鲁隐洞宗中立约序
墓祭起于后世。而盛于东方。盖礼经无墓祭之文。其可见于传记者。自秦汉始。故先儒以为墓祭。非古也。祭之时见者寒食及十月一日。而朱夫子家礼。三月上旬。择日一祭而已。吾东俗粤自古昔。每以正朝,寒食,端阳,秋夕。一年四祭。则墓祭固莫盛于吾东。然而今人葬不能依古族葬之法。子孙又不能奠厥攸居。或侨寓他乡。奄过一二代。则后孙各于其地。祭其父祖。而曾高已上。日渐疏远。扫洒数缺。至有不知其墓地者矣。我赵自六世祖佥知府君。由汉阳。始入洪州之绿云洞。衣冠之藏。亦在于是。而子孙因家焉。府君有五子一女。五公之墓。各在别陇。虽不与府君同冈。而俱在一主山环匝之域。其第四位沔川公讳允瑺。是克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8L 页
善之五代祖。而有三子。长曰恭良。次曰恭节。季曰敬良。是克善之高祖也。洎我曾祖考励节校尉。又移于德山县之大冶谷里。今已传三四世矣。窃观五代祖六位。各房下分财文券。则财产不为不饶。而曾不一再传。举皆贫困。不免分离散处。不惟我曾祖昆弟移寓。而高祖伯仲派。无不皆然。吁亦异哉。我五代祖。自为小宗之祖。而其主祀者。仍居绿云洞。恭良长子曰亿寿。亿寿长子曰应龄。应龄不幸无后。以季弟延龄之次子景琛为嗣。景琛又不幸无嗣。而有侄廷英无状不道之事。至于祠宇毁破。坟墓陵夷。为祸酷矣。言之惨矣。克善等所居。各不过一息之地。而其所见者。皆非吾祖之子姓。则非不痛疾而相与含忍容隐。其子姓之所闻者。不于早而于晚。尝于甲申秋。今右议政沈公之源之为牧伯也。克善乃倡与同派宗族。藉力易墓。仍且讼于州。治廷英暨夷墓者罪。求得先世老奴年八十一岁利世为名者。而询访之。推还散卖土田臧获。则牧伯用兄亡弟及之律。以应龄次弟希龄曾孙有铎之名。成给立案。而有铎。家于瑞山。困于葛藟。既不能还于旧址。复立祠宇。荏苒十馀年来。不克尽推臧获土田。而今又不幸短命死矣。不得已克善。又倡与宗族。莅其事。而重寻旧约。遂于今日。合宗族。祭吾高祖已上三墓。退而燕毛。噫。前所叙三不幸。非我先祖有咎。实由后嗣无良。今之本州牧伯朴承休子美。是克善之外弟也。适拘公务。未果来与。而敬助祭需。其弟前龙安县监朴承健子以。与祭同燕。弟昆俱是当世名胜。虽出外派。而孰不曰积累善仁之馀庆也。敢不持以相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9H 页
贺。克善又谂于在会同五世伯兄季弟暨族子族孙曰。有铎立庙奉祀。既不克谐。而吾先祖已在庙数之外。此之土田臧获。实自吾先祖所由以传者也。且吾东俗一年四祭墓者。厚之道也。而寝远则日忘。家礼之一年一祭。近乎薄矣。而亲尽于庙。则以祭田为墓田。岁一祭之无疆。则近乎薄者。乃为厚。民德之归矣。家礼所载。日星揭也。而吾家先世。不能以此为法者。宗法之不立。而子孙之不能自树立使然也。律文既有无子女己物。还系父母上系祖父母等语。家礼又有上世初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之田。计数而割之。立约闻官。不得典卖之文。谨依国律。敬遵家礼。以今所推还土田臧获。还系于沔川公位。为之墓田墓直。推而上之。以及乎佥知公位。又推之以及乎监牧官金府君墓位。金府君。是佥知公外舅。而金府君无他子女。此地所有田民。盖出于府君故也。又旁及乎沔川公伯仲叔季四位。又推而下之。及于吾高祖兄弟三位。又以及乎承祀长孙殷栗公县监应龄父子而止。用其馀。为墓前竖石之资。逐位排定。以诏来裔。则后曷敢有越厥志者乎。佥曰唯。盍书为约。克善遂令座末能书者谨书于左。为约云尔。(丙申十月。)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记
安静洞幽居记
吾友郑得之。嗜学而工书。名闻于国而家于食。四围其居而青嶂合。前松林后竹苑。佳景也。得之乐之。一日余造焉。得之以大字。署其室之东扁曰。安静洞幽居。余扣焉曰。信乎子之居之幽也。安静之义奚居。曰。吾洞名也。盖吾与得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记
安静洞幽居记
吾友郑得之。嗜学而工书。名闻于国而家于食。四围其居而青嶂合。前松林后竹苑。佳景也。得之乐之。一日余造焉。得之以大字。署其室之东扁曰。安静洞幽居。余扣焉曰。信乎子之居之幽也。安静之义奚居。曰。吾洞名也。盖吾与得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79L 页
之。同居德丰县之大冶谷里。而洞壑殊焉。自得之所居。而指吾所居曰外谷。自外谷而指得之所居曰内谷。以其里之中。而山以环之。涧以绕之。入其中。有若处乎室。而安如也静如也。盖其命名之义。必有取夫斯也。自他里而称之曰大冶谷。自同里而称之曰内谷。以故安静之名。虽同里有不得而知也。夫物有相感。而事有相须。吾不敢知安静之为洞名。今几年所也。弥其洞而为居者。凡几人所也。何独至于今日。而得之取之。以署其居。是非有会于其心者乎哉。人待洞而益。洞待人而著。其相感之深而相须之切。岂偶然哉。于是余敛衽而言曰。子诚安静洞里人也。即其居数间茅屋。环堵萧然。汛扫庭除。尘喧不闻。则见其居之安且静也。入其室。窗明几净。图左书右。钟,王,虞,褚,颜,张之妙迹。李,杜,韩,柳,苏,黄之逸藻。秩然整然。可咏可玩。而无他长物。则见其室之安且静也。得之乃以角巾布衣。端居其中。辞禄不就。分甘穷饿。理乱不分。荣辱不知。或啸或咏。或寐或寤。则见其身之安且静也。及其默寓其巧智于书艺也。濡毫伸纸。貌甚闲暇。作字甚敬。真得程,朱之遗意。方其得意之至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闻。亦可见其心之安且静也。世固有安静其居者矣。有能安静其地者乎。地犹物也。有能安静其身者乎。身犹外也。有能安静其心者乎。欲安静而至于安静其心。则乃为安静之至也。安静之求。谁争子所。有是洞而有是人。于洞名大有光焉。子于是。必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之趣。此其所以志之也与。得之喜曰。然。余又曰。夫安者。随所遇而安之谓也。静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0H 页
者。寂然不动之谓也。之趣也。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则子之道。可以为难矣。然而心之安静。未可遽以易言也。一心之微。众欲攻之。耳之欲声。则心不得而静矣。目之欲色。则心不得而静矣。口之欲味。则心不得而静矣。至于四肢之欲佚。器用之欲精。莫不皆然。一念之顷。不加察焉。则身坐密室之中。而心驰千里之外。当此之时也。将何道而静之乎。夫水止则渊静而波安。风止则林静而柯安。是故。易之艮言止之义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止之时义大矣哉。然而止之道。非绝物而不交不接之谓。于天下之事。各有当止之则。是故。大学之传曰。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人交。止于信。此特其大者耳。是以。其经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夫既静而安矣。而又须吃过能虑一节。然后便能得矣。子且于虑之一字。熟玩而详味。则其味无穷。于是而有所得。则此心之体。鉴空衡平。无时而不静。无事而不静。静亦静也。动亦静也。不必将此身心。居安静之地。处安静之室而后可也。异日。将置子之身于市朝喧烦之处。机务丛冗之地。终日而所接者人千群万类。而此身之至安者。自如也。左右而所酬者事千绪万端。而此心之至静者。自如也。行乎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大欢大戚大危疑大恐惧之际。无入而不自得其安且静焉。夫然后可以知安静之正味矣。呜呼。其安矣哉。静矣哉。君子之道。自近而远。吾有以见子之子弟。安于洒扫应对。而不尚浮躁之行。子之仆妾。安于使令供给。而不肆暴慢之心。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0L 页
以至接子之邻。而承子之风者。为农者。安于农。为工者。安于工。为商贾者。安于商贾。各安其本分。而不好犯上之事。则安静之味。不独子之知之。而人亦得而知之矣。子之风。不惟动邻里动乡党动一国而已。推而大之。可以动天地者。由于斯。可以动今古者。由于斯。可以动来世者。由于斯。子谓斯何。得之又喜甚曰。子其为我记之。余以不文辞不获。遂书而归之。是记之成。适丁阳复之辰。溯崇祯纪元之初载。凡十有五建子云。冶谷守素子。记。
乐静斋记
李君叔平。治其所居安静里第之南。结茅为小斋。土燥而位爽。朝晖夕曛。洎中宵之月。常留光于斯。而松风韵清。幽泉吐洁。翛然有宽闲之意。属余名其斋而志之。余以谓里名安静。宜静者之所盘旋也。窃瞷君之性。其所喜好。又在于静。请名之曰乐静。殆将协诸义而协乎。余尝观世之人喜交游。潝潝相慕悦。诩诩疆徵逐。东趍西奔。日汲汲于求知。而君独不然。简出入。重然诺。非性于静者。不能也。世之人。慕荣名。䝱肩权门。谄笑要路。蝇营狗苟。日汲汲于求名。而君独不然。尝筮仕于朝。有声矣。而自从置散。壹意投闲。非性于静者。不能也。世之人好殷富。商财有亡。笇量刀锥。役已斗智。日汲汲于求利。而君独不然。席世业之厚。多臧获。饶土田。而不务奇赢。岁俭则常患不赡。非性于静者。不能也。以君之性之静。而居乎静里。处乎静斋。于以安静于身。于以乐静于心。则君之所以自乐者。盖深其趣矣。虽然。其趣已深。而益致其深。则趣愈深而乐愈切。君能益致其
乐静斋记
李君叔平。治其所居安静里第之南。结茅为小斋。土燥而位爽。朝晖夕曛。洎中宵之月。常留光于斯。而松风韵清。幽泉吐洁。翛然有宽闲之意。属余名其斋而志之。余以谓里名安静。宜静者之所盘旋也。窃瞷君之性。其所喜好。又在于静。请名之曰乐静。殆将协诸义而协乎。余尝观世之人喜交游。潝潝相慕悦。诩诩疆徵逐。东趍西奔。日汲汲于求知。而君独不然。简出入。重然诺。非性于静者。不能也。世之人。慕荣名。䝱肩权门。谄笑要路。蝇营狗苟。日汲汲于求名。而君独不然。尝筮仕于朝。有声矣。而自从置散。壹意投闲。非性于静者。不能也。世之人好殷富。商财有亡。笇量刀锥。役已斗智。日汲汲于求利。而君独不然。席世业之厚。多臧获。饶土田。而不务奇赢。岁俭则常患不赡。非性于静者。不能也。以君之性之静。而居乎静里。处乎静斋。于以安静于身。于以乐静于心。则君之所以自乐者。盖深其趣矣。虽然。其趣已深。而益致其深。则趣愈深而乐愈切。君能益致其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1H 页
深乎。尝闻潜圣之言曰。仁者乐山。又曰。仁者静。然则惟仁者。然后静矣。仁故静。静故乐山。今夫环君之斋。而四面青嶂。皆山也。君朝夕焉乐玩焉。坐卧焉乐对焉。风云雷雨。变态于上。而静之体自如也。春夏秋冬异候于前而静之体。自如也。而宝藏之兴。发育之功。自成于不见运动之中。而有不可测者矣。于是而真能乐山。则仁不可胜用矣。天下孰不归仁焉。叔平勉乎哉。叔平曰。大哉言乎。若仁则吾岂敢。抑乐山而验吾静焉。则可谓庶乎已矣。曰。譬如为山平地。一篑为进。不可以细行而不矜。叔平遇酒则善谑。其于玉藻声容静工夫少。于是而有戒焉。则亦乐静之一助也。叔平笑而应曰。诺。龙集庚寅中商下浣。友人冶谷居士。记。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识
书先祖良节公遗书后识
恭惟我良节公适嗣。不幸屡绝而继。加之以壬辰兵燹。仍之门户寝衰。家传青毡旧物无存者。惟有一纸遗书在。余为儿戏嬉时。亦尝见之。而莫知宝之。及长。求先世行状,志,碣等纪迹之文而不可得。若遗像三本。皆亡于乱。于时宗孙大护军公兴仁。丁本生亲我曾王母丧。居庐在乡。妇女守京宅。苍黄奔窜南归。后有老婢子。抱负一神主至。即公之主也。方倭奴充满京都。以婢之无知。而能知收拾奉归。祠宇中列序诸位。而能独取公之神主。是则可异焉。然而公前后两夫人。欲重造主。而姓氏乡贯。皆未可晓。为之叹惜痛惋者。凡为苗裔者之所同情也。今年。余辞官。归伏圭窦。暇日取家谱。随见闻增补馀。遂就宗家发箧。而遗书是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识
书先祖良节公遗书后识
恭惟我良节公适嗣。不幸屡绝而继。加之以壬辰兵燹。仍之门户寝衰。家传青毡旧物无存者。惟有一纸遗书在。余为儿戏嬉时。亦尝见之。而莫知宝之。及长。求先世行状,志,碣等纪迹之文而不可得。若遗像三本。皆亡于乱。于时宗孙大护军公兴仁。丁本生亲我曾王母丧。居庐在乡。妇女守京宅。苍黄奔窜南归。后有老婢子。抱负一神主至。即公之主也。方倭奴充满京都。以婢之无知。而能知收拾奉归。祠宇中列序诸位。而能独取公之神主。是则可异焉。然而公前后两夫人。欲重造主。而姓氏乡贯。皆未可晓。为之叹惜痛惋者。凡为苗裔者之所同情也。今年。余辞官。归伏圭窦。暇日取家谱。随见闻增补馀。遂就宗家发箧。而遗书是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1L 页
受。盥手奉玩。笔画妙绝佳健。跪读以还。遗教饬厉丁宁。仰而遐慕。俯而深感。何幸数百载下。目觌犹存之手泽也。噫。今日公之子孙。其丽非不众也。克承前烈者盖寡。以致享祀不一。正犯公之所大戒。夫惟余之不肖无似。尚且惕然惧。赧然愧。不自知其所以为心。况令不欲忝厥者见之。宜谓如何哉。于是。有模写广布诸宗族。而手拙未能。仅能誊取文字。以为常目之地。庶几有以警发豺獭之志云尔。丁卯季冬。后孙克善。感泣而书。
传写孝行录识
余尝诣尹汝任。谈问觌有袱书如干卷。疑其有异书而请之。汝任乃解袱。抽出一卷。题其上曰。孝行录。余手而目之。即高丽吉昌府院君权斯文准。事其大人菊斋文正公溥。能尽子职。侍奉馀隙。倩工绘古人二十四孝图。蕲于益斋李公齐贤。逐图为赞以献之。欲令菊斋玩心于图而忘其老也。于是。菊斋又自抄三十八事。更属益斋赞之。遂成一编。将使人人披其图诵其赞。而感发焉兴起焉。则孝行录之作之有裨于学者。固不为浅鲜矣。其后。菊斋之曾孙阳村公。又从而注解之。以传之世。盖将三百年于玆矣。余观国朝舆地胜览。已知权氏之门。有孝行录之书也。心颇慕悦。求其书而未之能得者久。因假以归。从容玩绎。虽以余之不肖。且能惕然惧省。窃自内讼于心。而思有以齐之也。况又贤于余者乎。然而彼之为赞为注者。盖其成书之例也。后之观感。亦未必赞与注乎。在也而反似有汎滥不切之病。故余欲要而约之。只因名目而系之以事实。誊写为
传写孝行录识
余尝诣尹汝任。谈问觌有袱书如干卷。疑其有异书而请之。汝任乃解袱。抽出一卷。题其上曰。孝行录。余手而目之。即高丽吉昌府院君权斯文准。事其大人菊斋文正公溥。能尽子职。侍奉馀隙。倩工绘古人二十四孝图。蕲于益斋李公齐贤。逐图为赞以献之。欲令菊斋玩心于图而忘其老也。于是。菊斋又自抄三十八事。更属益斋赞之。遂成一编。将使人人披其图诵其赞。而感发焉兴起焉。则孝行录之作之有裨于学者。固不为浅鲜矣。其后。菊斋之曾孙阳村公。又从而注解之。以传之世。盖将三百年于玆矣。余观国朝舆地胜览。已知权氏之门。有孝行录之书也。心颇慕悦。求其书而未之能得者久。因假以归。从容玩绎。虽以余之不肖。且能惕然惧省。窃自内讼于心。而思有以齐之也。况又贤于余者乎。然而彼之为赞为注者。盖其成书之例也。后之观感。亦未必赞与注乎。在也而反似有汎滥不切之病。故余欲要而约之。只因名目而系之以事实。誊写为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2H 页
小册子。去其赞与注而不录。端为蚤晏取览。便于简易耳。噫。夫是录之所载。名目各殊。或失于过高。而未合于圣人之中行者。亦多有之。究其归。咸出于一端爱亲之诚心。无所不用其极尔。凡为人子之事亲。必能如是而后。可谓孝矣。苟其心。虽曰爱其亲。而犹未免有丝毫之未尽。顷刻之有间焉。则又乌能以方寸之心。而通天地感鬼神。驯飞走致灵异者哉。看是录者。不能以古人之心为其心。而祗欲资玩阅之供。则虽曰诵千遍。果奚益之有。其所录之名目。初以比事为对。故不拘年代出处之先后。而图则见阙于刊本云尔。辛酉暮春下浣。识。
书永日录后识
往在丁丑岁。余得大东龙虎榜,东野记闻等书。时先君患风痹违豫。余冀其有以玩乎目悦乎心而解其颐也。于是。乃采其中可资笑谈者。凡二百馀言。反摺故纸为一册。而肥字画以写之。奉进于先君。名之曰。永日录者。深有意在。厥后李督邮丈见而悦之。而借之去。无何。先君即世。不复请还。又无何。李丈亦下世。李丈季子稑。服既阕。阅其家书籍。举以见还。余览之。涕泣哽塞。追慕莫攀。呜呼。余之录此之意。夫偶然哉。而余恶积罪大。遽罹鞠凶。复对此录于八九年之后。今当作何如怀也。上下两面。毁败无衣。不忍终弃。复加修补而书其后焉。末梢所录。胡虏之俗。陋污不合挂眼。而犹必录之者。亦有其意。余于是。重为之感慨云尔。乙酉五月下瀚。识。
传写施齐集识
书永日录后识
往在丁丑岁。余得大东龙虎榜,东野记闻等书。时先君患风痹违豫。余冀其有以玩乎目悦乎心而解其颐也。于是。乃采其中可资笑谈者。凡二百馀言。反摺故纸为一册。而肥字画以写之。奉进于先君。名之曰。永日录者。深有意在。厥后李督邮丈见而悦之。而借之去。无何。先君即世。不复请还。又无何。李丈亦下世。李丈季子稑。服既阕。阅其家书籍。举以见还。余览之。涕泣哽塞。追慕莫攀。呜呼。余之录此之意。夫偶然哉。而余恶积罪大。遽罹鞠凶。复对此录于八九年之后。今当作何如怀也。上下两面。毁败无衣。不忍终弃。复加修补而书其后焉。末梢所录。胡虏之俗。陋污不合挂眼。而犹必录之者。亦有其意。余于是。重为之感慨云尔。乙酉五月下瀚。识。
传写施齐集识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2L 页
吾家先代。累以将相显。意其行业文华。必有可传于后者存焉矣。而无徵于旧籍。传世而有者。惟家谱在。而谱中所载。亦仅识其世系官封而已。余之心常病焉。复自疑念以为先代虽取右职。荣曜于一时。而顾无表表可著之事。终至于湮灭不称耶。抑迩来门户既衰不振。又食贫为寒族。虽有故家遗物。而亦不能保其必守而勿失也。则盖有之。我未之见也耶。每思及此。辄自感叹良久者雅矣。余年既弱冠。始见十世祖龙城君传于高丽史列传中。既缮写一本。藏之箧衍。私窃喜幸。因有意博考东史。而僻处穷乡。书籍罕遇。无以偿吾志者。又已八九年矣。顷日吾宗兄从善氏。候一长者。长者授以施斋诗集一篇。而言得之于一浮屠师也。从善氏袖归以示余。余读阅一过讫。仍念施斋公即吾八世祖良节公之从子也。(谥恭安公。)同载名一谱。亲亲之义。固甚厚重。则是集乃吾家所当宝有者。况其附录墓铭。尚有吾祖名行班班代著乎。遂裁纸为册。手自誊写。以资永久之览焉。呜呼。是集刊行。于今百有馀岁矣。其见取于世人者。能几处遍耶。余今日之前。盖未尝见有是集。而不惟未尝见。亦未尝闻有是集。则其行于世。可想其罕矣。而浮屠师乃能有之。以其一衲一锡。之南之北。而不致遗失也。古人目僧为诗家奴者。良有以也。又自是集之为浮屠有者。经几日月。而到于今得遇吾兄弟而见重焉。凡物之得失微显。亦莫非有数欤。且惟吾祖先累代行业文华之盛。有不啻若施斋公之比也。则施斋之有是集而得不朽其名。可知吾先代行业文华之必有传后者。固无疑矣。余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3H 页
今日之得是集。有不期致而自致者。则他日。亦庶几有以得偿吾志也。故因书以识之。
抄写退溪丧祭礼答问后识
礼者。有家之规范也。礼之节有吉有凶。其用有经有权。吉凶之节。丧祭为尤重。经权之用。通变为至难。夫死丧。人家必有之事。而事理有万变。诚非知中之君子随事折衷。乌能合理哉。惟我退溪先生。与学者辨答丧礼之变常者。布在文集中。卷秩浩瀚。后进之士。鲜能遍考也。故先生门人。今判中枢府事赵公振。牧公山日。捃摭讲礼说。别成一编。名之曰退溪先生丧祭礼答问。锓于梓以广其传。自是穷僻之乡。皆得有是书。而览者便焉。余窃尝有志于礼学。顾贫无资以市是书。假之人而读之。久假不归焉。知其非有也。盖其为编最钜。誊写亦未容易耳。去年哭弟废业之馀。遂得以详观熟阅。其文虽繁。而或有一事而与数人辨者。或有既卞而反覆论之者。或有往复之际。泛叙暄凉与辞逊避让等语者。苟求其證定是非之要旨。则其目亦不在多也。于是。余敢为段段采录。以类分抄。则辞略而义明。其于考阅。如指诸掌。虽其大贤文字。有所去取。实冒僭妄之罪。然自为讲究礼意。则颇甚简略云尔。癸亥孟春。后学。识。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论
赵普论语论(丙子)
论曰。论语者。载圣人言行之书也。修齐之本。在于是。治平之道。具于是。后之读论语者。苟能善读。而资其用。则圣人千言万语。无所不该。无所不包。修身者用之。可以收身修
抄写退溪丧祭礼答问后识
礼者。有家之规范也。礼之节有吉有凶。其用有经有权。吉凶之节。丧祭为尤重。经权之用。通变为至难。夫死丧。人家必有之事。而事理有万变。诚非知中之君子随事折衷。乌能合理哉。惟我退溪先生。与学者辨答丧礼之变常者。布在文集中。卷秩浩瀚。后进之士。鲜能遍考也。故先生门人。今判中枢府事赵公振。牧公山日。捃摭讲礼说。别成一编。名之曰退溪先生丧祭礼答问。锓于梓以广其传。自是穷僻之乡。皆得有是书。而览者便焉。余窃尝有志于礼学。顾贫无资以市是书。假之人而读之。久假不归焉。知其非有也。盖其为编最钜。誊写亦未容易耳。去年哭弟废业之馀。遂得以详观熟阅。其文虽繁。而或有一事而与数人辨者。或有既卞而反覆论之者。或有往复之际。泛叙暄凉与辞逊避让等语者。苟求其證定是非之要旨。则其目亦不在多也。于是。余敢为段段采录。以类分抄。则辞略而义明。其于考阅。如指诸掌。虽其大贤文字。有所去取。实冒僭妄之罪。然自为讲究礼意。则颇甚简略云尔。癸亥孟春。后学。识。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论
赵普论语论(丙子)
论曰。论语者。载圣人言行之书也。修齐之本。在于是。治平之道。具于是。后之读论语者。苟能善读。而资其用。则圣人千言万语。无所不该。无所不包。修身者用之。可以收身修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3L 页
之功矣。齐家者用之。可以得家齐之宜矣。用之于治国平天下。亦可以致国治天下平之效矣。苟尽其用。则吾之所言行者。无非论语中言行也。斯亦圣人而已矣。或有得一句一言之用者。皆可以验一句一言之理矣。虽不可谓之尽得论语之用。而亦不可谓不得论语之用也。特其知之有精粗耳。行之有真假耳。昔者赵普。有宋之社稷臣也。早岁寡学术。及其以天下为己任也。卷不释手。而所诵法者。一部论语也。尝自谓用半部佐太祖定天下。用半部佐太宗致太平。夫定天下大功也。致太平大业也。大功大业。非才足以经纶。德足以成物。不可能也。此非赵普用论语之效乎。然而赵普果能尽论语之用。则其身必为夔,咎,伊,周也。岂但为赵普而已也。其君必为尧,舜,禹,汤,文,武也。岂但为太祖,太宗而已也。其身之不为夔,咎,伊,周也。其君之不为尧,舜,禹,汤,文,武也。则恶在其用论语之效乎。盖论语之书。其用至广。惟在人之用之如何耳。譬如日月之明也。容光必照。而随其受光之处有大小。而明之所照有大小焉。譬如河海之量也。有挹皆盈。而随其所挹之器有浅深。而水之所挹有多小焉。然则赵普之论语。即圣人之论语也。论语之用。即圣人之用也。惟其赵普之为器也小。而所以用论语者。不能大耳。以赵普之定天下致太平。直谓之能尽论语之用。则固为不可。以赵普为用论语。而定天下致太平。则亦非过论也。乃若赵普之于论语书也。知之粗焉而不精。行之假焉而不真者。不待其夷考其言行。有悖于圣人之模范也。然后可以知之也。即其所自言用论语之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4H 页
语。而便见其知之不精。行之不真也。何者。普既自言论语一部。半以定天下。半以致太平。此言岂不谬甚。噫。是将论语一部二十篇。截其半部十篇。佐太祖于定天下之际。而半部十篇。佐太宗于致太平之日也。是论语前十篇。可以定天下。而不可以致太平也。后十篇。可以致太平。而不可以定天下也。圣人之言。安有适一时之用。而不通天下之务也哉。惜乎。普之诵论语之心。乃积德之基也。作圣之路也。其心非不善也。而不能充以至之。其诵也徒能诵说而已。不能深见其意趣而得其要旨也。是故。赵普自赵普。论语自论语。普与论语为二。而有所疑。则稽而质之。有所适。则仿而行之而已也。若使赵普。真知论语之道之为美而力行实践。小大由之。则是普与论语为一。二十之篇。皆可不用。而胸中自有全部论语。其为用也。自然有合于圣人之模范。其为事业也。巍巍乎卓卓乎。可与夔咎伊周。同轨而并驱矣。何必区区于一部半部章句训诰之间哉。虽然。论语之书。是孔子之道也。孔子之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也。自世远人亡。圣人之道不传。而论语之书在矣。后之人。果能诵其书知其人。而得其道。则唐虞之治。可复也。三代之风。可回也。历千万代。达而在上者。未尝有一人。能知治道之在论语。而惟普为能有此言。则普之贤于人。其亦远矣。愚故不许赵普用论语之功。以使人疑论语之为用。止于是也。又不斥赵普诵论语之事。以使人自画于论语。而不资其用也。世之为辅相者。可不戒哉。可不勉哉。谨论。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4L 页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论。
论曰。行之正则正。行之邪则邪。正则君子也。治道也。中国也。邪则小人也。乱道也。夷狄也。邪正之间。君子小人之歧也。治道乱道之几也。中国夷狄之分也。然则孔子所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者。吾何疑焉。请得以申之。夫中国之所以谓中国者。必有其由焉。夷狄之所以谓夷狄者。亦必有由焉。所谓中国者。非圭璧黼绣之华也。非干戚羽旄之美也。非豆笾彝鼎之盛也。非磬管钟鼓之和也。惟其有名分之谓也。所谓夷狄者。非雕题文身之异也。非被发左衽之陋也。非嗢咿膻腥之丑也。非旃裘驰猎之习也。惟其无名分之谓也。何以知名分之有无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此之谓行之正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兄不兄。弟不弟。此之谓行之邪也。自古君子之治世者。未有不治人伦之为正也。小人之乱世者。未有不乱人伦之为邪也。然则圭璧黼绣之不华。不害为中国也。干戚羽旄之不美。不害为中国也。豆笾彝鼎之不盛。不害为中国也。磬管钟鼓之不和。不害为中国也。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不正。则是中国而夷狄也。雕题文身之不异。不害为夷狄也。被发左衽之不陋。不害为夷狄也。嗢咿膻腥之不丑。不害为夷狄也。旃裘驰猎之不习。不害为夷狄也。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不邪。则是夷狄而中国也。是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之正。而有中国之名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之邪。而有夷狄之名也。春秋之时。王室衰微。名分紊乱。上焉而不
论曰。行之正则正。行之邪则邪。正则君子也。治道也。中国也。邪则小人也。乱道也。夷狄也。邪正之间。君子小人之歧也。治道乱道之几也。中国夷狄之分也。然则孔子所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者。吾何疑焉。请得以申之。夫中国之所以谓中国者。必有其由焉。夷狄之所以谓夷狄者。亦必有由焉。所谓中国者。非圭璧黼绣之华也。非干戚羽旄之美也。非豆笾彝鼎之盛也。非磬管钟鼓之和也。惟其有名分之谓也。所谓夷狄者。非雕题文身之异也。非被发左衽之陋也。非嗢咿膻腥之丑也。非旃裘驰猎之习也。惟其无名分之谓也。何以知名分之有无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此之谓行之正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兄不兄。弟不弟。此之谓行之邪也。自古君子之治世者。未有不治人伦之为正也。小人之乱世者。未有不乱人伦之为邪也。然则圭璧黼绣之不华。不害为中国也。干戚羽旄之不美。不害为中国也。豆笾彝鼎之不盛。不害为中国也。磬管钟鼓之不和。不害为中国也。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不正。则是中国而夷狄也。雕题文身之不异。不害为夷狄也。被发左衽之不陋。不害为夷狄也。嗢咿膻腥之不丑。不害为夷狄也。旃裘驰猎之不习。不害为夷狄也。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不邪。则是夷狄而中国也。是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之正。而有中国之名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之邪。而有夷狄之名也。春秋之时。王室衰微。名分紊乱。上焉而不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5H 页
能行为上之道。下焉而不能守为下之道。上凌下犯。僭越极矣。其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正欤邪欤。顾视夷狄。且有君长以为之上焉。有臣众以为之下焉。孰得孰失。宜夫子之以尊周室之诚心。攘夷狄之大义。而发此不如亡之叹也。夫子为是之忧。以作春秋。而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狄之。夷狄而进中国则中国之。其言似乎与夷狄。而与夷狄者。乃所以深尊中国也。其意似乎斥中国。而斥中国者。乃所以深攘夷狄也。大哉。圣人之言也。至哉。圣人之意也。以夷狄而中国。其夷狄尚足褒也。以中国而夷狄。其中国尚无愧乎。后之论中国夷狄者。皆以国之有中外也。地之有远近也。饮食衣服之有美丑也。此不究其本而徒责其末也。奚足以论中国夷狄哉。不然。夫子何以欲居九夷乎。谨论。
孔颜所乐何事论
论曰。乐者。理之悦于心。而发于情者也。人有是性。同有是情。同有是情。同有是乐。天下无有无性之人。岂有无乐之情哉。然同有是乐。而其所乐则不同焉。有一事之乐而乐者。有一物之乐而乐者。此乐之在乎一事一物者。事过物移。则其乐穷矣。有一朝之乐而乐者。有一日之乐而乐者。此乐之在乎一朝一日者。崇朝巳日。则其乐变矣。所乐在外。为乐无恒。此乐之小者也。苟求其乐之大者。在心而不在物。在理而不在心。若孔,颜所乐何事。试申论之。圣人亦人耳。其性。与人同也。其情。与人同也。其乐亦与人同也。其所乐。有大小之不同耳。语其大。则天地也。日月也。语其人(一作小)。
孔颜所乐何事论
论曰。乐者。理之悦于心。而发于情者也。人有是性。同有是情。同有是情。同有是乐。天下无有无性之人。岂有无乐之情哉。然同有是乐。而其所乐则不同焉。有一事之乐而乐者。有一物之乐而乐者。此乐之在乎一事一物者。事过物移。则其乐穷矣。有一朝之乐而乐者。有一日之乐而乐者。此乐之在乎一朝一日者。崇朝巳日。则其乐变矣。所乐在外。为乐无恒。此乐之小者也。苟求其乐之大者。在心而不在物。在理而不在心。若孔,颜所乐何事。试申论之。圣人亦人耳。其性。与人同也。其情。与人同也。其乐亦与人同也。其所乐。有大小之不同耳。语其大。则天地也。日月也。语其人(一作小)。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5L 页
则山岳也。河海也。观乎穷亦乐。通亦乐。贫亦乐。富亦乐。无事不乐。无物不乐。非天地。不足以语其高厚也。非日月。不足以语其昭明也。观乎乐亦乐。忧亦乐。生亦乐。死亦乐。无处不乐。无时不乐。非山岳。不足以语其有括也。非河海。不足以语其无滞也。巍巍乎。荡荡乎。有非一事一物一朝一日之乐之所可彷佛者也。其所乐。果是何事而然耶。惟天为大。惟圣人则之。天之道。体物不遗。而圣人之心。无所不包。天之道。运行不息。而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万理昭融。查滓净尽。胸次泰然。无所窒碍。随遇而若固有之。无入而不自得焉。浑然真性。自然可乐。安而行之。触处是乐。行乎贫贱。则乐在贫贱。而贫贱非可乐也。行乎富贵。则乐在富贵。而富贵非所乐也。行乎患难。而患难不能移其乐。行乎夷狄。而夷狄不能易其乐。喜庆之积。乐不加多。阨穷之极。乐不加少。一团天理。遇感而见。理之所在。乐之所在。理之当然。乐之当然。理存则乐存。理无尽。乐亦无尽。是故。疏食之饭。执圭之容。困逸有变。而其乐未尝变也。相鲁之日。畏匡之时。荣辱有变。而其乐未尝变也。问政之对。请祷之答。死生有变。而其乐未尝变也。然则孔子之所乐盖可知。已知孔子之乐。则知颜子之乐矣。颜子所学。即孔子之道也。颜子所乐。即孔子之乐也。其未至者。能不改耳。非自然耳。所谓未达一间。正在此尔。其本然之乐。既与人同。而所乐有大小之异。抑又何欤。天之所与。不为圣人丰。不为众人啬。而圣人能性性情情。众人皆役情汩性。圣人之乐在内而不在外。在理而不在物。众人之乐。在外而不在内。在物而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6H 页
不在理。故圣人之乐。和而正大而恒。极其归则通乎天地日月焉。众人之乐。私而荡小而浅。极其归则滞乎一事一物焉。人人皆有至乐于我者矣。自不能乐耳。然则孔,颜之所乐。众人亦可乐欤。众人之乐。犹圣人之乐。欲乐真乐。盍反其初。今夫水一源之流。有二派。一派直泻。一派旁注。极其流之远。波涛之壮。江湖之大。相望乎千万里之际。虽以神禹之力。不能遏其流而合其归。顾不难甚矣乎。诚能反其源而塞其派。导其流而合其归。则元是一源之水耳。奚二派之异哉。人能乐圣人之乐则为圣人。乐众人之乐。则为众人。学者。不可诿以孔,颜所乐何事而不之讲也。夫所以谓之乐者。非乐于琴瑟钟鼓也。非乐于咏歌舞蹈也。琴瑟钟鼓。物也。咏歌舞蹈。情也。乐之以物。不如乐之以情。乐之以情。不如乐之以心。乐之以心。不如乐之以理。乐之以物者。其乐散。乐之以情者。其乐浅。乐之以心者。其乐褊。乐之以理者。其乐通。苟非深于理者。乌得以乐其乐之通者哉。深于理者。宜莫如圣人。圣人之优者。宜莫如孔子。学乎孔子者。宜莫如颜子。然则孔,颜之所乐何事。其乐之以理者欤。请申论之。盖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天下之事。莫不有则。而人为物之灵。心为事之原。万物固皆备于我矣。惟众人之心。偏于一己之私。见己而不见物。见物而不见理。故乐乎物则乐之以物。而其乐不能通。乐乎情则乐之以情。而其乐不能深。乐乎心则乐之以心。而其乐不能大。若圣人则一团天理。浑然融彻。蔼蔼元气。充然浃洽。心广体胖。无非自然。故无内外。无物我。乐在物则但见理之为乐。而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6L 页
不见物之为物也。乐在我则但见理之为乐。而不见我之为我也。以其情顺万物之情。而物无不乐。以其心该万事之理。而事无不乐。是故。孔,颜之所乐。行乎贫贱。而乐在贫贱焉。行乎富贵。而乐在富贵焉。行乎患难。而乐在患难焉。行乎夷狄。而乐在夷狄焉。理无所不在。而乐无所不在焉。乐山之乐。乐其厚重不迁。而乐不在乎山。乐水之乐。乐其周流无滞。而乐不在乎水。闻韶之乐。乐其尽美尽善。而乐不在乎韶。颜子单瓢不改之乐。即孔子疏食在中之乐。而乐不在乎饮食。颜子无所不悦之乐。即孔子声入心通之乐。而乐不在乎见闻。是知物之理。犹我之理也。物之情。犹我之情也。所以能一天下万物之理。而为我之乐也。一天下万事之则。而为我之乐也。一死生喜庆忧患之道。而不易我之乐也。一天下万物之理。其于乐也。不亦通乎。一天下万事之则。其于乐也。不亦深乎。一死生喜庆忧患之道。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其乐至通至深至大。非圣人。不足以乐此也。能有至通至深至大之乐。而不自有其乐焉。此孔,颜之所以为孔,颜也乎。谨论。
三代威仪。尽在是论。
论曰。世之学老佛者绌儒学。儒学亦绌老佛。道不同。不相为谋。理也势也。其有以吾儒而美老佛者乎。吾知其口与而心不与也。曷为谓之口与而心不与也。其伤时之叹欤。衰世之意欤。孔夫子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之意欤。当宋之时也。河南程氏两夫子蔚兴。为世儒宗。学者信之如蓍蔡焉。四方仰之如山斗焉。一行措诸躬。而示
三代威仪。尽在是论。
论曰。世之学老佛者绌儒学。儒学亦绌老佛。道不同。不相为谋。理也势也。其有以吾儒而美老佛者乎。吾知其口与而心不与也。曷为谓之口与而心不与也。其伤时之叹欤。衰世之意欤。孔夫子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之意欤。当宋之时也。河南程氏两夫子蔚兴。为世儒宗。学者信之如蓍蔡焉。四方仰之如山斗焉。一行措诸躬。而示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7H 页
则于天下。一言发诸口。而为法于来世矣。而明道先生。尝届释氏居。适丁释氏之方饭也。见其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其称而美之也孰加焉。安得而不起学者之惑也。夫所谓威仪者。有威而可畏之谓威。有仪而可象之谓仪。曷为谓之三代之威仪。在古之三代之世。上焉者君焉。而君有君之威仪。穆穆如也。皇皇如也。下焉者臣焉。而臣有臣之威仪。济济如也。雍雍如也。在朝廷而威仪在于朝廷。在宗庙而威仪在于宗庙。在乡党而威仪在于乡党。在闺门而威仪在于闺门。大而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际。小而饮食言笑出入升降步趋之节。无适而无威仪焉。是故。足有足容。手有手容。口有口容。燕居则有燕居之容。登车则有登车之容。端委则有敬色。衰麻则有哀色。介冑则有不可犯之色。至于山人野人商人旅人耕者渔者。莫不有威仪之可见者焉。如让居让路逊畔之类。是也。是故。三代之人。无人无威仪。而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苟求其所以然之故也。则曰教之有素焉耳。养之有豫焉耳。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虽朋友之际。亦必相摄以威仪也。后世不然。教之不素。养之不豫。天下之人。贸贸焉伥伥焉。尸之行。肉之走。而莫知夫修饰之为美也。先生生乎三代之后。志乎三代之前。自任乎其己者。慨然以三代之道。陈戒乎其君者。丁宁以三代之治。诱掖乎后进者。反覆以三代之礼也。而视乎乡闾。而威仪不古若也。观乎州郡。而威仪不古若也。察乎朝廷。而威仪不古若也。先生之心。盖已戚矣。适观于禅旁。而进退之容。有可观也。揖逊之貌。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7L 页
有可观也。馈食之节。有可观也。则有所默契于平昔之心。而感发于目前之遇。于是喟然而美之曰。三代之威仪。乃尽在是。是岂以禅旁之威仪。尽合三代之威仪欤。苟将曰三代之威仪。亦坠地而在人者。乃不在彼而当在此云尔。美禅旁之威仪而称之者。乃所以伤天下之无有威仪也。其不亦待衰世之意也欤。其不亦孔子之遗意也欤。难者曰。伤时之叹则有之矣。孔圣之意则诚然矣。子何以知先生之意。亦出于孔圣之遗意欤。曰夫发叹而美之者。惊异之之辞也。有闻而惊异之者。其所未闻也。有见而惊异之者。其所未见也。闻韶之叹。出于恶郑声之馀。与点之叹。出于陋三子之馀。使天下之乐。皆韶音也。则何必在齐。然后不知肉味也。三子之志。皆无累也。则何必浴沂而后。称其气象也。是故。使诸夏之君。能皆尽其君道。则不必进夷狄之君。而发不如之叹也。先生学孔子者也。使先生视乎乡闾。而乡闾之威仪。三代若也。观乎州郡。而州郡之威仪。三代若也。察乎朝廷。而朝廷之威仪。三代若也。何必至禅房而后。美三代之威仪也。将辞而辟之之不暇焉耳矣。曰然则先生之美之也。斯诚美之矣。先生岂其诬伪者欤。子所谓口与而心不与者何欤。曰。昔大舜之乐取人为善也。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勇往直前。若决江河而沛然莫之能御也。先生舜之徒也。其心诚与之。则将以身从之。于是而不知老之将至也。奚但以言与之而已也。所以口与而心不与者。有意存焉耳。愚是以论先生之意。乃孔夫子之遗意也。谨论。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箴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箴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8H 页
守成箴(并序)
夫由三古而及叔季。历代之兴没不一。而为邦之道。盖有二焉。创业也。守成也。凡圣王明辟。所以戒之者。在于此。庸君暗主。所以忽之者。在于此。恭惟我 主上殿下。拨乱于危。反正于治。创业之艰难。既备尝之矣。然而创业已往矣。又克知守成之为尤难。肇位之越四年。舜巡西岳之月。尧蓂三叶之落。特垂禹鼗于 明廷。欲听箴规于多士。以示方与共之之意。布衣小臣。拜手稽首。乃敢进戒于吾 王曰。
地之于车。莫仁羊肠。水之于舟。莫仁瞿塘。败轴康衢。堕桨安流。国之于君。隅反是求。上下今古。越小大邦。艰于艰兴。逸厥逸亡。忧勤作福。宴安生毒。无非殷鉴。盍自周德。德之不修。所亲匪亲。德之克修。雠民友民。创业虽艰。创之在我。守成虽难。守之在我。在我而已。寔非外假。九仞之井。泉或不及。苟安小成。维累大业。毋自崇高。高则易塌。毋自满假。满则易溢。毋恶逆耳。直气或折。毋好逊志。谄谀或至。毋持聪明。毋间诚伪。毋作无益。毋害有益。志道以宁。言道以接。走霆奔电。一念之酷。庆云祥风。一念之仁。天谴不虚。大艰诞邻。弗畏入畏。念玆在玆。世亨世王。于斯取斯。疾敬厥德。守成何有。德裕丹扆。蕴古大宝。用供我 圣。祈天永命。
自警箴(戊午)
盖壤两间。洪纤万类。气有通塞。物贱人贵。所贵伊何。最灵者心。方寸灵渊。万理具涵。尧桀舜蹠。始无分别。克念罔念。
夫由三古而及叔季。历代之兴没不一。而为邦之道。盖有二焉。创业也。守成也。凡圣王明辟。所以戒之者。在于此。庸君暗主。所以忽之者。在于此。恭惟我 主上殿下。拨乱于危。反正于治。创业之艰难。既备尝之矣。然而创业已往矣。又克知守成之为尤难。肇位之越四年。舜巡西岳之月。尧蓂三叶之落。特垂禹鼗于 明廷。欲听箴规于多士。以示方与共之之意。布衣小臣。拜手稽首。乃敢进戒于吾 王曰。
地之于车。莫仁羊肠。水之于舟。莫仁瞿塘。败轴康衢。堕桨安流。国之于君。隅反是求。上下今古。越小大邦。艰于艰兴。逸厥逸亡。忧勤作福。宴安生毒。无非殷鉴。盍自周德。德之不修。所亲匪亲。德之克修。雠民友民。创业虽艰。创之在我。守成虽难。守之在我。在我而已。寔非外假。九仞之井。泉或不及。苟安小成。维累大业。毋自崇高。高则易塌。毋自满假。满则易溢。毋恶逆耳。直气或折。毋好逊志。谄谀或至。毋持聪明。毋间诚伪。毋作无益。毋害有益。志道以宁。言道以接。走霆奔电。一念之酷。庆云祥风。一念之仁。天谴不虚。大艰诞邻。弗畏入畏。念玆在玆。世亨世王。于斯取斯。疾敬厥德。守成何有。德裕丹扆。蕴古大宝。用供我 圣。祈天永命。
自警箴(戊午)
盖壤两间。洪纤万类。气有通塞。物贱人贵。所贵伊何。最灵者心。方寸灵渊。万理具涵。尧桀舜蹠。始无分别。克念罔念。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8L 页
上达下达。往莫知返。千里毫谬。与禽兽归。同草木腐。幸此秉彝。终亦罔坠。明珠泥混。藻镜尘被。浊秽虽深。光明不沦。一与湔盥。依旧清新。新之有道。盍反其本。井有赤子。我怀恻隐。其端立见。其体则全。一日用力。天下归仁。有始有终。成己成物。学知生知。见功则一。夫焉有惮。举世醉梦。有志者寡。可哀者众。嗟余介贱。晚生遐陬。冥然面墙。廿四春秋。饥食寒衣。所学何事。所性犹存。徒生是愧。每读圣论。发愤几屡。南北多歧。欲适迷路。中途徘徊。止无庐舍。居化兰鲍。行假舆马。何幸而今。闯窥门户。师承大贤。友资良辅。讲磨箴切。涵养修省。服膺程朱。规模孔孟。旨哉经训。陋矣文辞。趍向既正。圣贤可期。行本于身。学贵为己。蚤夜匪懈。孜孜罔已。瞬存息养。敬直义方。显微一致。内外交相。父师在前。神鬼傍临。常自戒谨。无愧其心。省曾子三。勿颜氏四。日加点检。主一无贰。然余有疾。急瞑眩药。求复礼术。先从褊克。顾乃自列。将即迁改。遇卒色遽。居燕容怠。纵酒业荒。妄言口过。书看粗率。义不勇决。凡此数者。皆德之弃。继今激励。志要弘毅。必有事事。惟时语语。善小必为。恶纤必除。事物难穷。光阴易得。要惜分寸。勿虚顷刻。自朔至晦。由子而亥。日积月累。力行实践。广胖粹盎。气质斯变。即此是学。方是为人。缀文作箴。吾警吾身。
元朝箴(己未)
受天地气。生天地间。物亦万类。人亦千般。士农工贾。圣凡愚智。各有分职。食不怠事。苟为悠悠。虚抛年光。是实自弃。谓之不祥。念余小子。莫或近是。追思往昔。中切悔耻。二十
元朝箴(己未)
受天地气。生天地间。物亦万类。人亦千般。士农工贾。圣凡愚智。各有分职。食不怠事。苟为悠悠。虚抛年光。是实自弃。谓之不祥。念余小子。莫或近是。追思往昔。中切悔耻。二十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9H 页
四年。竟何所为。去岁元朝。伎俩犹旧。一此无改。空老宇宙。从玆以往。刻意自新。惟日孜孜。久力积真。变化气质。德乃可大。人皆尧舜。圣岂欺我。吉凶倚伏。天分已定。尽在余者。安以俟命。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说
庚申守夜说
国俗每于岁穷。会守庚申之夜。达朝不寐。言人有三尸。乘其方睡。辄以其人一岁之所为。上复于帝。不善者。即降之祸焉。苟少睡者。必将受殃。相率而守之。今年十二月。再旬后四日。实惟其夕。友人李生。于是约同心辈十数人。咸集于绀宇。其博奕酒食。凡所以御睡魔之具。莫不毕张。举斝相属。嬉笑驩哗。不觉体自疲而神已劳也。既曙而止。皆惘然若有失也。余于是。悟于心而语于口曰。噫。殃庆之至。各以其类。天地神祗。昭布森列。当所报施。讵有待于三尸乎。苟自为善。虽使三尸每夜而诉之。其如我何。苟为不善。虽终岁不眠。无所逃祸矣。安有一夜不眠。而可免一岁所行之不善之罪耶。不能修善于平日。而乃要侥倖于一时。是自处其身于有罪之地。而不以君子自期也。惑之甚矣。无善而祝福。借使以人听人。不可回容。矧伊天道无亲乎。为不善曾日不足者。犹足厌然掩之于一庚申之夜。俯自欺其心。仰欲欺乎天。多见其不智也。传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幽独之中。尚不得以欺人。况可得以欺天乎。顾余自既冠之年已六载于玆矣。行己多尤。内省有疚。福之不臻。诚所宜也。殃之不酷。幸而免也。不为之痛自改革。反欲因循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说
庚申守夜说
国俗每于岁穷。会守庚申之夜。达朝不寐。言人有三尸。乘其方睡。辄以其人一岁之所为。上复于帝。不善者。即降之祸焉。苟少睡者。必将受殃。相率而守之。今年十二月。再旬后四日。实惟其夕。友人李生。于是约同心辈十数人。咸集于绀宇。其博奕酒食。凡所以御睡魔之具。莫不毕张。举斝相属。嬉笑驩哗。不觉体自疲而神已劳也。既曙而止。皆惘然若有失也。余于是。悟于心而语于口曰。噫。殃庆之至。各以其类。天地神祗。昭布森列。当所报施。讵有待于三尸乎。苟自为善。虽使三尸每夜而诉之。其如我何。苟为不善。虽终岁不眠。无所逃祸矣。安有一夜不眠。而可免一岁所行之不善之罪耶。不能修善于平日。而乃要侥倖于一时。是自处其身于有罪之地。而不以君子自期也。惑之甚矣。无善而祝福。借使以人听人。不可回容。矧伊天道无亲乎。为不善曾日不足者。犹足厌然掩之于一庚申之夜。俯自欺其心。仰欲欺乎天。多见其不智也。传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幽独之中。尚不得以欺人。况可得以欺天乎。顾余自既冠之年已六载于玆矣。行己多尤。内省有疚。福之不臻。诚所宜也。殃之不酷。幸而免也。不为之痛自改革。反欲因循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89L 页
以从于流俗。是实乐祸而文过也。诗云。恺悌君子。神明所劳。往者。不可以谏。自今新之。亦足为善。何惧乎三尸之雠余乎。因笔以规焉。
不食瓜说
呜呼。克善赋命不辰。早丧慈母。平生至痛。尚忍何言。呜呼。盖念先妣病革。思食新瓜。而仲夏初旬。瓜未结子。访求不得。遂致结念而卒。呜呼。克善方在幼冲。虽怀罔极之痛。而不知所以罔极者也。日月悠悠。春秋累积。而感时追慕之情。一年深一年。每于单居幽室之中。昏夜不眠之时。感物兴怀之处。酒酣悲歌之际。未尝不流涕长痛。呼天搥胸也。至若遇新瓜。则辄念先妣思食之事。而有恻怆之心。然且恣食而不知止也。弱冠时在竹坊从母家。闻里有一妇人以其夫临死。求食西瓜而未得。故遂不食西瓜。余颇奇之。犹以为妇人之仁也。岁戊午。见朴洗马先生。亦以亡母之故。而不食西瓜。即怵然自惧。深悼不肖之无知也。欲效其事。而又难其十馀年。寻常所吃之物。一朝断然不食。恐使闻者指以饰情效嚬而为为名也。不能自决。然而当食瓜。则益为之怵惕焉。偶得沙溪先生所解小学。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而曰。不能读。不能饮。非谓不读父之书。不饮母之器也。父母没后。若读父之书。饮母之器。思慕之心尤切。有不忍之心。非是废而不用也。而仍思以为苟当食而必有不忍之心。则依前食之。亦可也。自是虽不敢不食。而亦不敢多食也。今年夏。有人寄书简。而以故纸封裹者。故纸有赋题并解曰。陈徐孝克初贫。母
不食瓜说
呜呼。克善赋命不辰。早丧慈母。平生至痛。尚忍何言。呜呼。盖念先妣病革。思食新瓜。而仲夏初旬。瓜未结子。访求不得。遂致结念而卒。呜呼。克善方在幼冲。虽怀罔极之痛。而不知所以罔极者也。日月悠悠。春秋累积。而感时追慕之情。一年深一年。每于单居幽室之中。昏夜不眠之时。感物兴怀之处。酒酣悲歌之际。未尝不流涕长痛。呼天搥胸也。至若遇新瓜。则辄念先妣思食之事。而有恻怆之心。然且恣食而不知止也。弱冠时在竹坊从母家。闻里有一妇人以其夫临死。求食西瓜而未得。故遂不食西瓜。余颇奇之。犹以为妇人之仁也。岁戊午。见朴洗马先生。亦以亡母之故。而不食西瓜。即怵然自惧。深悼不肖之无知也。欲效其事。而又难其十馀年。寻常所吃之物。一朝断然不食。恐使闻者指以饰情效嚬而为为名也。不能自决。然而当食瓜。则益为之怵惕焉。偶得沙溪先生所解小学。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而曰。不能读。不能饮。非谓不读父之书。不饮母之器也。父母没后。若读父之书。饮母之器。思慕之心尤切。有不忍之心。非是废而不用也。而仍思以为苟当食而必有不忍之心。则依前食之。亦可也。自是虽不敢不食。而亦不敢多食也。今年夏。有人寄书简。而以故纸封裹者。故纸有赋题并解曰。陈徐孝克初贫。母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90H 页
患。欲食粳米。母亡。有遗粳米者。对之涕泣。终身不食粳米。乃知古今诚孝者。皆然也。尤极悚惧于中。愧恨不已也。既荐新瓜。而遂不敢食焉。顷者。往省林氏姊。坐语时。阿女摘馈一小瓜。良久不食。姊为劝之。不欲言其故。且强食之。心甚憾怆。口不知味。既食则胸臆间。若碨磊有物者。久而乃平。呜呼。心有所不忍。而必欲强之者。亦非情也。遂不复食。而更念若有不得已。则当如何。又于言行录。见节孝徐先生。以罗城韩石。平生遇石则避而不践。或有问之。先生曰。此吾私迹则然。吾岂固避之哉。吾遇之怵然伤吾心。乃思吾亲。不忍加足其上。他日若有君命。敢从私乎。克善三复其言而喜之。永以此为法于平生。若父命之君赐之。则可以小食。其馀则当一切不食之。可也。呜呼。圣人之道。过者常俯而就之。不及者常企而及之。彼数君子者。诚笃于爱亲。不待于外而自得于心者也。若克善者。则抑为闻而知之。企而及之者欤。
酒说
余尝饮酒。虽至大醉。翌日能早起不困。以其不见酒害。故每辄敢饮而不知止。然性不喜烧酒。饮亦不能多。盖其苦毒之味。倍于常酒也。余受气甚薄。年已二十五。而筋骨未壮。脾胃亦伤。多经疾恙。须自刚制。一滴不入于口。以养吾精神。可也。被人强劝。不能力拒。深自闷然于怀。六月十四日。李丈有酒召之。欲以服辞。而今人遭功缌之服者。皆赴宴。不敢独违俗以避小酌。敬奉大人暨季父。往饮而仅得不醉焉。明日流头。印生邦佶。载酒请会于松亭。余又在末
酒说
余尝饮酒。虽至大醉。翌日能早起不困。以其不见酒害。故每辄敢饮而不知止。然性不喜烧酒。饮亦不能多。盖其苦毒之味。倍于常酒也。余受气甚薄。年已二十五。而筋骨未壮。脾胃亦伤。多经疾恙。须自刚制。一滴不入于口。以养吾精神。可也。被人强劝。不能力拒。深自闷然于怀。六月十四日。李丈有酒召之。欲以服辞。而今人遭功缌之服者。皆赴宴。不敢独违俗以避小酌。敬奉大人暨季父。往饮而仅得不醉焉。明日流头。印生邦佶。载酒请会于松亭。余又在末
冶谷先生集卷之五 第 190L 页
席。赵公后至。以歌姬二人从之。歌舞并作。而以侍坐于大人。不得避焉。诸丈以克善行素不食盘肴。引满以劝之。不觉至醉而归。及晓而醒。精神茫昧。不能自定。强盥洗入省。退复开轩。倚枕而卧。四体困惫。热气在喉间。咳唾有烟色。食不能甘味。旁午乃始苏醒。伐性败神。害孰为大。曾未尝困于酒。而今此甚困。以余软弱气。不胜酒气。而苦毒之味。入于肠胃。安得不困也。苟不痛自惩悔。使寻常有今日之困。则其必至于灭亡而止耳。古来丧身于酒者。历历可记。况吾耳之而目之者。亦多有于今之时乎。犹且不为限量。必欲尽醉而后快于心。则是视前车之覆。而自蹈其辙也。欲求保生得乎。因书以自警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