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启
  
持平时。论睦性善因避嫌启。(乙丑十月二十二日。)
臣朝 京之日。重得土疾。遇寒转剧。痿痹眩晕。累呈辞单。政院不捧。进退狼狈。旷阙日多。臣于病里。得因朝报。伏见检阅睦圣(一作性)善上疏大槩。有 王室至亲。罪目不正。狱事不实等语。献议凶悖。累出贼口。虽有连累。凶徒服刑。其可谓之不正不实乎。不顾事理。徒务搆捏。乘时作扰。眩乱是非。其情诚可恶也。臣府长官独 启累日。而臣因病伏。不得与知。逋慢瘝官罪在难赦。(一作难逃。)请 命递斥臣职。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29H 页
论睦性善,柳硕启。
日昨睦性善,柳硕等陈疏心迹。 圣上非不洞烛。而以少无可罪为 教。臣等实未晓 圣意之所在也。疏中辞说。都是轻妄无伦。而姑以两款事言之。则处珙之事。情法得宜。而谓之罪目不正。治狱之案。(案。一作举。)真伪洞辨。而诿以告变不实。拈出逆狱。较其轻重。横加讥刺。不遗馀力。而终之以是非不明。为 圣上之累。此不过提起朝廷大举措。以为乘机倾轧之地。真所谓生于心害于事者。不吉孰甚焉。正宜明示好恶。使不得惹生(一作滋生。)闹端。而 殿下反加以优奖。以长其浮薄之习。朝著之不靖。未必不由于此。请睦性善,柳硕。亟 命罢职。( 答曰。勿烦。)
正言时。论李滦兼推注书汰冗官启。(丁卯六月十五日。)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29L 页
虏酋(一作虏兵。)才退。善后方急。此时阃帅。不可寻常差遣。而庆尚左兵使李滦。以其家行则为人养子。见逐于父。以其居官则废朝时。为全罗水使。贪污之名。愈久愈播。有此二罪。则显有自新之效。然后方可收用。不然则渠虽有干事之能。岂可至于超擢。授以重任乎。请命罢职不叙。
凡台谏 启辞。政院趁速誊书入 启。不可少缓。而近来新进之人。怠慢成习。 启草既呈之后。例必淹滞不书。已极寒心。昨日 启辞。脯时已呈。而三更末。始为毕书入 启。其为不职甚矣。当该注书。请 命推考。
凡百执事。当择于筮仕之初。而顷因抢攘。承乏苟充。冗杂居多。不能举职。 令该曹一一澄汰。( 答曰。依 启。李滦曩时虽有所失。今则不无自新之理。试可乃已无妨矣。)
论朴𥳍启(六月。○此启辞。誊出于 实录。)
砥平县监朴𥳍。昏不省事。委政下吏。任其侵虐。民不聊生。当此军兴之日。畿内残邑。决无保存之理。请 命罢。( 答曰。依启。)
掌令时。论容城君㻑启。(壬申六月。)
近来诸宫家作弊。日甚一日。侵㬥闾阎。怨讟朋兴。积憾已成。无所不至。玆者。容城君㻑家奴子无赖之徒。突入公狱。操纵囚徒。伤辱官员。此前古所未有之变。而今乃容护顽奴。助其为恶。甚至张皇辞说。上渎 天听。使刑部之官。莫敢谁何。其不有 国法。纵奴为恶之罪。不可不随现痛惩。请 命罢职。( 答曰。劄陈情事。亦或无妨。勿为烦论。)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0H 页
仁穆王后国恤时。以掌令论人启。(壬申十月。)
发引时。百官多有不参 遣奠者。请摘发推考。炬火不齐。部将拿推。都监郎厅推考。( 答曰。依启。)
虞主奉安时。有亵慢之事。都监当该郎厅罢职。( 答曰。推考。)
近来俗习偷薄。日以益甚。人怀自便。不念 国法。诚可寒心。昨日返 虞时。先导百官。到 太庙前路。厌其下马。率多驰过行廊后路。以致班行纷沓。所见骇愕。请 命摘发推考。( 答曰。依启。)
近来风习不美。士夫之以礼法自持者无多。职者之寒心久矣。 因山未完。 仙寝将密。凡在臣民。举切如丧之痛。而陪从之臣。纵饮沉醉。或不察都监之任。或使酒而诟辱宰臣。或有扶醉马上者。或有办酒同醉者。礼灭仪丧。全没绳检。瞻听惊骇。物情喧腾。请副司直李行远。通津县监郑百亨。锦阳尉朴瀰。富平县监韩会一。仁川县监李行健。罢职不叙。( 命推考。)
李时白推考启(十月。○以上。皆誊出于 实录。)
近来纪纲解弛。朝廷不尊。以私故投章者相继有之。揆之事体。岂容如是。江华留守李时白。敢将私意。间亵慢之语。至溷天听。其滥猥之失。不可不惩。请 命推考。政院居出纳之地。不择可否。敢为捧入。事极不当。当该承旨。请推考。( 答曰。依启。承旨不允。○时李时白以郑百亭。辱其父陈疏。 命罢百亭职。)
掌令时。以李荣久疏下诬录。避嫌启。(甲戌八月十三日。)
臣以孤寒踪迹。重以愚蒙湔劣。得叨华贯。实非梦寐之所及。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0L 页
而特荷 圣恩。历扬台侍。心尝惶惧。不知所措。玆者一旬之内。 宠命荐降。臣诚感激陨越。糜粉为期。第臣之姓名。在于丁巳凶疏中。臣于前此昧死自列。 圣明虽赐洞鉴。不以为罪。而臣之愚心。终不自安。风宪重地。岂宜冒居。请 命罢斥臣职。( 答曰。勿辞。处置以凶疏暗录。自是意外。前因该曹之启。既尽昭雪。已见许于公议矣。召之。)
论孙必大启(八月。○誊出于实录。)
庆尚都事孙必大。为人庸劣。及授本职。多作粗鄙之事。顷日差到京中也。道内列邑之馈遗。络绎于其家。而恬然受之。略无愧耻。见者莫不唾鄙。如此之人。不可置之幕佐之任。请罢职。( 答曰。依启。)
因李省身疏。避嫌启。(八月二十四日。)
臣等伏见司谏李省身上疏。以顷日答本府之 批为未安。则 圣批中后辈慕效之 教。臣等实当之。夫流涎慕效。是鄙夫患得患失之谓也。今日居 殿下之台阁者。岂皆鄙夫之徒。而 殿下之摧谴至此极也。臣等忝冒以后。所当即为引嫌。而公议方张。合司论急。不敢以区区私义自列。泯默随行矣。今者李省身。断无异同之理。请 命罢斥臣等之职。( 答曰。勿辞。)
献纳时。论安元吉事。因外议避嫌启。(十月二十九日。)
前县监安元吉。前后居官贪纵之状。臣等备闻之。相议论 启矣。今闻外议以为因嫌举劾。臣等持身无状。尝不见信于人。致有情外之言。同僚既以此引避。臣等亦不可晏然仍冒。请 命罢斥臣等之职。( 答曰。勿辞。大谏金湜。处置出仕。)
联名论姜鹤年启(十一月)
臣等伏见掌令姜鹤年上疏。其怪妄之语。不一而足。看来不胜惊骇之至。废祗之跳出。自于 邦刑。贼珙之谋逆。神人共愤。而只令自处。不加显戮。则虽古圣人处变之道。蔑以加矣。至于 反正之举。彝伦既斁而复叙。 宗社已危而复安。天人协应。 功德巍荡。而鹤年敢以易㬥之说。拟于今日。其心所在。有不可测矣。夫伯夷易㬥之说。乃是西山采薇之后。若或一食周粟。则必不以此为言也明矣。鹤年首被 异擢。历官中外。十馀年于玆。非不知君臣分义。而旌招累降。肆然自大。徒怀沽直之心。敢发不道之言。偃然封章。无所顾惮。此而不治。则横议之徒。将无以惩艾。请姜鹤年削夺官职。( 答曰。不允。)
论姜鹤年事后。因柳衫避辞。避嫌启。(十一月。○柳衫。一作柳珍。)
臣伏见持平柳衫引避之辞。以两司之论姜鹤年以无君不道为过。臣之愚意。鹤年疏中数件事。言虽不中。置之亦无不可。至于已㬥之一字。加于 君父。臣子所不忍。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鹤年以伯夷之不臣。为(为。一作而。)自处则已。如其不然。谓之无君不道。实非过论也。鹤年之策名委质。一纪于玆。则其与毙于淑媛之言者异矣。徒以悖慢之语。欲欺世而盗名。此不几于悬牛而卖马者乎。臣既被物论之斥。所当即为引避。而臣宿患风疾。昨日猝剧。不得与同僚偕避。臣敢无故而前 启亦阙。今始扶曳来避。臣之所失大矣。请 命罢斥臣职。( 答曰。勿辞。)
论姜鹤年事后。因物议。避嫌启。(十一月十三日。)
臣窃意姜鹤年托迹山林。欺世盗名。朝廷受诬。政臣妄荐拟于台阁之列。物议之讥诮久矣。至于旌招累降。则肆然自大。徙怀盗名之心。不念君臣之义。以无君不道之语。恣意投言。略无忌惮。夫古人所谓大不敬。无人臣礼。鹤年是也。虽使凶逆之徒。诋毁 国家。作为口实。无以过矣。则鹤年之心。实不可测也。臣之议罪太轻。与同僚无异。难免物议。请 命递斥臣职。( 答曰。勿辞。)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1L 页
论姜鹤年事后。因物议。避嫌启。[同启](十一月十八日。)
姜鹤年事。合 启会议之时。臣以为既以无君不道为罪名。直请按律。实为得体为言。则僚议不一。终以安置为请。今闻庙堂之议。以不请按律为非。臣不能坚守初见。未免苟同。疲软之失。比同僚尤大。且昨日持平李惕然署经时。并署守令都事。物议以为有违旧规。以此以彼。不可一刻仍冒。请 命罢斥臣职。( 答曰。勿辞。处置递。)
掌令时。以姜鹤年事处置。三司启。(乙亥正月十二日。)
今此鹤年请罪之论。乃一世公共之心也。凡有血气。无不痛惋。两司合 启。亦已累月。玉堂居公论之地。寂无一言。不职甚矣。请副提学李显英。应教沈之源。副应教具凤瑞。副校理尹址。修撰郑雷卿。副修撰李一相。并 命罢职。正言宋梦锡,洪柱一。大司谏洪命耇。司谏郑太和。持平李海昌。(一作海有。)大司宪赵翼。执义俞省曾。掌令尹烇。持平洪命一。并引嫌而退。既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2H 页
已发简。僚议不一。责有所归。不必为嫌。同僚发论而所答之辞。终是模棱。玉堂不劄。欲为直论。深得事体。不得来 启。虽缘疾病。不无所失。古之人臣爱君以德。当事直斥。或有拟君于桀纣桓灵者。则二世胡元之比。实非过论。而独鹤年以 殿下之中兴大业为非。有所讥议。此前古之所未闻也。为人臣子而可为此言乎。鹤年心有不可测也。臣等之论。只欲树彝伦明大业。而玉堂之臣。终始恬然。置之度外。至于台谏简问之后。乃有自列。而辞意苟且。无异童孩之见。诚可笑而不足深责也。玉堂既不陈劄。则唯当论列。以谢公议。而夜问下吏。有伤事体。实涉疲软。请正言宋梦锡。大司谏洪命耇出仕。正言洪柱一。司谏郑太和。持平李海昌。大司宪赵翼。执义俞省曾。掌令尹烇。持平洪命一。并递差。( 答曰。依启。正言宋梦锡。亦为递差。玉堂官员罢职事。不允。)
处置后。避嫌启。(正月十三日。)
昨承 圣批。极其未安。臣不胜瞿然之至。二世胡元之比。遣辞之意。不过为 圣上鉴戒之地。昔益之戒舜曰。无若丹朱傲。益岂不知大舜之不可比于丹朱而有此言耶。鹤年之事则不然。以 殿下之中兴大业为非。有所讥议。加以易㬥之说。况 宗社大计。以周公之圣。置辟管蔡。而鹤年肆意訾毁。略无顾忌。此果比 殿下于周武者乎。且有宋梦锡特递之教。臣处置乖当。不可一刻仍冒。而昨缘夜深。今始来避。所失尤大。请 命罢斥臣职。( 答曰。勿辞。)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疏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2L 页
辞宪职疏(壬申十一月)
伏以无状小臣。猥蒙 圣恩。历扬华贯。实踰涯分。感刻心骨。糜粉为轻。惟当奔走就列。以效涓埃。而第臣自上年之冬。重患风痹。左边偏枯。已成废疾之人。春夏以后。虽得小愈。而稍失将摄。时时辙加。微末之臣。不敢言病。泯默随行。有日月矣。前月晦间。宿症复作。手足不遂。心魂眩晕。病势沉痼。供职无期。风宪重地。瘝旷可虑。且臣前忝本职。处事颠倒。鞫逆未罢之日。冒呈加土辞单。重被政院之斥。若举劾者然。台阁之体。缘臣坠损。物议之非。久而愈甚。惶惧陨越。无地自容。方当自反忏悔之不暇。岂可复叨言职。重辱名器乎。伏愿 圣慈天地父母。谅臣危恳。 特赐递免。以便公私。
辨诬疏(甲戌五月十八日)
伏以微末小臣。猥将私恳。干冒 宸严。极知僭越。而至冤所在。不得不仰呼于 天地父母之前。臣诚死罪死罪。臣于数日前。得闻臣之姓名。在于丁巳年李荣久之疏。臣甚怪愕。莫宄其所以也。丁巳之冬。新榜生员李荣久等。倡为凶逆之论。放榜之后。谒 圣之日。率同榜之议同者若干人。即投凶疏。臣于前此流闻将有此等举措。初不来参于谒 圣之列。此则非但同榜之所共知。十目之所共视。而臣以不参。旋被削籍之罚。实国人之所共闻也。当时文书。癸亥之后。藏于 王府。固非外人所可得见。晻昧罪名。在于身上。而伥伥冥行。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3H 页
至于十馀年之久。今始闻知。直欲钻地以入而不可得也。礼曹正郎臣郑百亨等。来在谒圣之班。而不参其疏。各自散去。当日臣之足迹。初不入于泮宫之实。百亨等亦必记之矣。彼凶邪鬼蜮之谋。变幻百出。何所不至。而不问来与不来。参与不参。混书同榜之人。以乱真伪。则此尤臣之所不可料也。臣方在罢散。固不宜渎扰于天 陛之下。而人臣蒙此凶逆之名。则虽舆台厮役之贱。岂可一刻安心。而终不㬥白。甘为伦纪之罪人乎。伏乞 圣慈。特命所司。卞覈虚实。俾雪冤痛。不胜幸甚。臣无任惶惧战灼之至。谨昧死以闻。(踏 启字。同月十九日。政院李敏求启曰。近日郑百亨等三人。以名在丁巳年李荣久疏中。相继陈疏。当时之事。耳目所及。人能记忆。荣久辈。以 庆运宫不为肃拜。为自多邀功。有此上疏。而同榜知名之士。混同列书。其时庭请举案之中。亦多不参混录之叹。则一榜伪录。有何所惮。此则人情之所共愤。而原疏藏在禁府。某某人名录。实难的知。则郑百亨等。到今始闻。恳乞卞覈。在所不已。而事关厚诬。情涉痛迫。非如猥滥自明之比。故本院捧入。该曹覆 启。洞释明白。无复底蕴。则三人之外。横被书名者。自可安心无歉。而今者安献徵崔煜。又呈疏。此后陈卞。又不知几人。非但该曹覆 启。不胜其重复。揆之事体。亦甚纷沓。虽复一一进入。更无别样分疏之举。今后此等一例疏章。勿为捧入。何如。 传曰。依启。)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记
  
尚方题名记
官署之有题名古也。我东方亦仿而为之。而旧籍荡失于兵燹。随而补缉。疏漏颇多。诸司皆有之。独尚方阙焉。岂非欠事哉。玆有别提姜君𪻏。谂余曰。与诸僚。谋修题名。书牍已完。不可无一语以识云。余惟古人之于僚深。视之义犹兄弟。若死丧艰难之际。靡不相恤。此题名之所以立。恐其遗忽也。今世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3L 页
道之交丧久矣。必不可挽回于既倒也。然诸君之意则甚美。倘因是以有所相勖。则岂不幸哉。而后之视今者。亦将有感矣。诸僚即主簿赵君汝彬。直长辛君喜道。直长崔君东亮也。丁亥六月朔日庚午。通训大夫尚衣院正金德承。职。
读史述
余读晋史。至孟嘉传。未尝不掩卷而叹。桓温虽奸。固一代之雄也。傲睨当时。目无全人。而至于嘉。乃曰人不可无势。我能驾驭卿。温岂妄许人者哉。因是而知嘉实豪杰之士。而沉冥曲蘖。偃蹇幕僚。以龃龉终其身。世之不知者。反与凡庸等视。士之不遇于时可慨也已。当楚汉之际。蒯彻英才。非随陆之比。而卒不得志。托迹于神仙之流。声名湮没。嗟夫若此者。千古何限。天之降才。而复使之颠沛。抑何意欤。岂天之好恶。与人异耶。噫。
外兄李弘绪氏丧儿哭之恸。以书慰之。
表兄李君丧子。而悲不自胜。作哀辞以哭之。其辞凄断。不忍读也。盖其儿生而歧嶷颖秀。大异凡儿。人之见之者。皆以远大期也。不幸而夭。其父母之心。为如何哉。抑庄生之言曰。莫寿于殇子。莫夭于彭祖。天地一元之期无几。而以死为归。则斯论得之矣。兄其勉之。而以达生者之心为心也。兄尝梦亡儿。宛在蔚蓝之天。与诸毗邱列。觉而悲自解之曰。吾儿之生也。固有异焉。胞衣绕身。有袈裟之象。此其徵也。而今梦又协。吁其奇哉。夫人之生男也。欲其立扬以显父母之名者皆是。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4H 页
而今吾兄之子。圆寂而归净土者乎。昔汉高祖为天子。尊其父为太上皇。未知毗邱者尊崇之。当作何号耶。灵而有知。必举典礼之不暇矣。兄其自慰也。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祭文]
  
祭金绫州(光赫)
呜呼。神不可度。天不可必。善或无庆。顺或无吉。孰谓公贤而至于斯。茫茫回斡。人莫得知。呜呼哀哉。公承庭训。品出等夷。居家孝友。在丑忠信。华问之彰。粤自髫龀。文章小技。亦臻窔奥。夙岁操觚。词场独扫。中兴初载。擢桂扬廷。人望斯洽。竹润兰馨。历扬中外。 圣心虚伫。玉堂金华。非公畴处。再典炎州。民歌来暮。百里太古。仁风惠露。美疢忽婴。俞卢技穷。百年人事。一朝欻空。呜呼哀哉。他乡旅寓。四绝亲旧。敛无凭棺。奠无哭柩。彼苍胡忍。行路陨泪。归榇经过。适出此地。临江攀绋。万事已矣。呜呼哀哉。交情世谊。亡可比儗。室里芳兰。琴中流水。周旋切偲。凡几年祀。重以姻好。公赘我子。公眷我子。犹视亲儿。一别四霜。千里心驰。今成冥漠。寸肠如割。为酹单杯。只增惨怛。丹旐低仰。尚疑别袖。灵其有知。我诚以侑。呜呼哀哉。
祭沈监司润甫(演)
人生天地。朋友之伦。居其一焉。自古及今。孰能知心而不渝。守信而不失者耶。曲奏山水。牙期琴瑟。志贯金石。雷陈胶漆。世道交丧。礼义莫恤。彼张陈萧朱之嗜利而终乖。不欲挂三端之笔。惟公天赋忠孝。又宽而栗。贞固干事。检身以律。道尽居家。恩极弟侄。义尽立朝。心存 王室。福善之理。谓天可必。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4L 页
如何一朝。遽遘疟疾。日日以几。勿药之吉。奄忽承讣。茫茫阴骘。岭路千里。云迷树密。孤榇归来。万事已毕。呜呼哀哉。如仆托契良深。风斤郢质。切偲相责。不文以实。信义交至。较古有轶。北门行日。叙别卒卒。犹凭尺素。获纾情悉。古觊重逢。驰思毣毣。公今冥漠。佗生未卜。衾被尚在。一寒思燠。呜呼哀哉。念即远之届期。为送公兮穷谷。山苍苍兮如悲。水咽咽兮如哭。心肝摧裂以无馀兮。泪河倾而溢目。万尘在上兮千劫居后。可耐因果之淹速。碧空寥廓而无碍。仙游飘忽兮东西南北。倏往而复。岂如仆壤虫生涯。汩汩焉绊身浮名。日局缩者哉。公宜自慰。浮世蕉鹿。肆奠炙鸡。敬渍青曲。灵其知耶。此诚可掬。
祭姨兄李罗州(更生)
弟生才一晬。慈母见背。适丁乱离。举世浮寄。无乳以哺。靡保朝暮。荷灵于天。戴父以全。惟我从母。仁宁失厚。轸念顾视。不啻亲子。饥饱何如。晷刻不纾。节当寒燠。每赐衣服。百年感刻。追慕难释。公禀清明。擩染又成。待以同气。情何可既。罗氓祸心。难保千金。殃庆可必。谓玆阴骘。去岁初冬。为访从容。弥旬而归。别思转依。朝命以𨓏。二月既望。意外相遇。此怀曷喻。日日就寻。喜幸深深。弟之来时。公枉江湄。别日朝前。陪话团圆。神观精美。气力可恃。那知一日。遽遘厉疾。忽承讣音。理不可谌。惟哭之恸。惝恍似梦。欲诉何说。心肝摧裂。呜呼哀哉。惟公事亲友于。色尽怡愉。操行纯笃。如金如玉。推恩敦睦。无间疏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5H 页
族。内外群戚。孰不惨戚。朋友厚伦。古岂无人。惟公信诚。莫与之京。急人之急。恒恐不及。死生荣悴。不以有异。呜呼哀哉。粤在丁庚。踰岭再行。乐酒郡衙。和翕一家。曾未几年。梦寐依然。幽明永隔。柰何驹隙。呜呼哀哉。疾恙有故。亲懿莫顾。天道如何。报施件讹。如弟鲁质。庭训早失。提命左右。寔赖寡过。公今冥漠。此病畴药。呜呼哀哉。其在殡殓。未周穷俭。棺不得凭。悲更填膺。万事已矣。天地一指。太极兆眹。一元终尽。彭殇寿夭。莫穷多少。奄速之期。逝者如斯。香名不朽。竹帛同久。输赢殊耑。亡可控抟。呜呼哀哉。一春相对。亲朋皆在。团圆几夕。以叙宿昔。今来执绋。想公髣髴。丹旐低昂。杯进不尝。音容昧昧。不见兰佩。河泪尽倾。曷写此情。
李丹阳(厚根)祭敬宁君祝辞(代作。甲申九月。)
伏为人之有始祖。犹木水之有本源。源远者流长。本固者枝繁。惟我始祖。积德在躬。庆垂后昆。瓜瓞既绵。椒实克蕃。簪组之荣。沾丐孱孙。分符郡邑。父子朱幡。危惧之心。曷可喻言。福过之灾。奄及迷豚。悲恸萦肠。寸断如猿。荒坠先训。此舌欲扪。肆卜葬兆。先墓同原。体魄就依。如叶归根。永言阴骘。不昧者存。香火继今。世世弭敦。神其降鉴。保佑我门。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书
  
与礼曹判书南公(以雄)辨礼书(昭显世子卒逝时)
明庙朝癸亥年。 顺怀世子卒逝。内外百官。四日成服。七日而除。士庶人无服。今则七日后又素服。且令儒生成服。未知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5L 页
据何礼。且考事撮要。 天顺丁丑。书 王世子卒。即德宗也。嘉靖癸亥。书卒。即 顺怀也。于 世子礼。当书卒。而今于公文中书薨逝。此亦据何礼。若尔。皇太子之没。可下得崩字否。未免人之疑惑矣。德承忝春坊。春坊之官。欠谙练者。于草记中。称 世子东殿。其时自 上下未安之 旨。至 教以无识。德承亲见也。考事撮要。自 洪武戊申。至嘉靖甲寅。鱼叔权裁禀郑湖阴士龙而纂定。湖阴方为大提学也。 嘉靖乙卯至万历。乙酉许荷谷篈所纂出。湖阴,荷谷。岂皆褦襶子而书卒耶。况 德宗既已祟奉矣。而犹书曰卒。其意可知也。或谓 先朝两 世子。未经 中朝册封。与今事体自别云。 景泰丙子。 德宗册封。 嘉靖戊午。 顺怀册封。两 世子卒逝。俱在册封之后。此说亦何据耶。夫孔子大圣也。入 太庙。每事问。况其下者乎。凡间丧礼。博考典古。且询先辈之知故实知礼经者。必须不僭不及。无遗恨无讥议也。幸甚。德承初忝春坊。 世子春秋尚在童年。昵侍颇繁。 眷意非常。厥后出入春坊。至于十年之久。德承之痛裂。实蓰于他人矣。区区陈此者。恐台欠商量。将来或有差谬也。惟台再加详慎。无欠于送终之礼。幸甚。德承所谓无欠。僭既不可。不及尤不可。惟当适于礼而已。德承在乡。闻铭旌或欲书以梓宫云。此说果否。谁人为此说耶。诚可骇叹。
答吴生汉卿(石奋)
见书足慰十年离愁。况此来物。(指石花。)果吾一生所嗜。急付厨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6H 页
人净洗。吃尽一碗。颇豁烦襟。恨其不过一二时。望君更付惠于后便也。自忠州来后。付一书于水原官便矣。其已得见否。书中略申劝勉之私。今不用更申。望须惕然行之。至枯穷苦。皆君命也。亦勿以此沮撤。勉副区区之望为可。至于吟风。虽不可专主。而吾尝不为从事。多有愁痛处。君于举业之暇。往往为之。以抒其逸韵。如近来新刊行石洲集。吾得一帙以观矣。今已尽观。为送君所。须以此为准的如何。然此不可过也。过则归于穷苦。须以先公。时时寓怀托兴。为师可矣。馀贵使忙归。万不挂一。惟冀迹进文章。以需时用。
与鸿山倅(丙申二月朔)
昨者远访穷山。倘非情至。何以及此。仍怀先旧。益复怅恨。只望之官万安。以副区区。
与或人
伏问数日起居若何。顷日陪杖屦。沈醉不省。失仪颇甚。悚惧无已。适得少酒。欲陪尊丈展话。明日辱枉何如。明若有故。以几日赐枉事。下教丁宁。幸甚。
与伯胤洪庆(丁丑十月二十七日)
汝不省出门行。今番跋涉千里。更值寒冱。家奴亦不随去。未知平安得达。此间忧念如何可言。玆送成一以探消息矣。来时率来为可。汝之下去。为日不多。不必趁吾生日。只及于十一月晦前上来为妙。光州其已往还耶。吾自岭南。今二十日还来矣。归来时。谨慎行道。以副至望。此外汝去时。悉职分付。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6L 页
此不多及。
答洪庆(己卯十月五日)
即到忠州邑内。见汝九月十六日书。知汝一身好在。为喜万万。汝之去。今已七朔矣。想其处势难便。尚不得来。寒宵正长。汝之思我。我之思汝。其何可量。临纸悠悠。不能悉。
答洪庆(癸未四月二日)
别纸照悉。所贸谷。今登木道。吾父子得生矣。三月十六日。吾猝患腰痛极重。气息垂绝者凡九日。起坐仅七八日矣。
与洪庆(壬辰九月二日。○宰襄阳时。)
道路极恶。又值雨水。前月二十一日。无事到官耳。得见汝书。知无恙为慰。重峦叠嶂。隔五百里。穷海之滨。四顾无人。心事怆恨。不可为喻。
答洪庆(癸巳十一月十日)
续得书。知安稳。为喜为慰。虐雪饕风。经过五奎山中。寒苦不可言。仅仅支过。归矣以京妓退送。不意送人。当夜起送。不复一一。
答洪庆(甲午七月十八日)
得见汝初十日书。知免恙。为慰不已。今年虐暑淫霖。举天所罕。人之中伤。理所必至。经夏以来。气力萎惫。仅仅度日矣。 婚礼时。无首母则不可成形。此宜详察为之。只以往还价重。倾山渴海。将何以酬其愿。是为可虑。然事势不可阙也。
与洪庆(丙申九月二十九日)
昔我先君。每诏弗类余曰。汝他日居官。必存心爱物。惟玆明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7H 页
训。何尝一刻忘于怀也。经曰。明慎用刑。此则吾三十八年夕惕。未尝不在于此。盖食 君之禄者。以爱人为先。而爱人必以节用为要也。先君每曰。毋贻父母羞辱。弗类余尝恐不得体行。益增昊天之痛。汝何待更喻。病寒强书。不复一一。
答洪庆(十二月二十五日)
得见十八日书。知免恙为喜。第奔走劳攘如许。何以为筋力。驰念不可弛。吾家三世中。替至于弗类吾身。荣禄今三十八年。汝得荫仕。至忝专城。(时宰咸昌。)惟天地福祐之力。祖先阴骘之功。食息不敢忘于心也。祭物之送。于情虽不可已。非但物产之难。输运甚费民力。决不可随意为之。或因便附送。四名日四时祭。势难全停。则并兼送乾物。而饼米酒米饼勿送。以除驮载可也。至于油蜜果。吾在岭东。无油清不得备。常以为恨。如有容力地。为之可也。吾于辛酉壬戌两年。奉任西塞。不论堕指之苦。为虏袂围者八日。甲子赴 燕。十日之内。俶装而行。风波漂转。几死者数。一生颊舌。随处惹起。抑不知前生。宿债何状。受恼此极也。惟宜自反。有何怨尤。近数月。疾恙颇苦。谓将乘化。亦不得柰何。往来之言。慎勿入耳。以安彼此。千万切祝也。圣人称闵子骞之孝。人不间于父母兄弟之间。此言汝宜体念。凡人为言。必阴伺其间而为之尔。
答洪庆
曾在岭南幕中。得尝 封馀。今于三十年。又尝此味。可见吾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7L 页
生之久视。对之不觉感叹。
与洪庆(丙子十二月十九日戌时)
书至为喜万万。顷日之事。言之毛竦。荷天之灵。一家俱全。亦无非我祖先默佑于冥冥之致。感泣不知所谕。渡过乔桐甚便。而水路果难涉。则浮泊中流。亦无不可。无非命也。顺受宜矣。海中可畏者。椵岛汉人之作贼。常常铭念。汝与献儿。将来福禄遐远。必能承受先庆。虽有风涛之险。勿以为虑。不具。 十四日奴兵抵京。其日早。 东宫入江都。其日午后。 大驾幸南汉山城。贼方结阵于慕华馆。令崔完城鸣吉出待。城中苍黄。十四十五两日。避乱而出。填咽相践。毙者有之。尽弃卜物。士族妇人。徒步居半。气象惨恻云。 国事至此。恸哭恸哭。贼虽见避乱之人。不相侵挠。亦叵测也。
与洪庆(丁丑正月初九日卯时)
行在消息。尚不得闻。神魂飞越。不知所言。吾今在延安蓼岛。汝等随潮渡来为妙。善来凤献准此。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杂著
  
天槎大观(并序)
大凡人情。处安乐之时。则密者或变而为疏。处患难之时。则疏者必转而为密。由疏而密固也。由密而疏。岂非君子之所恶哉。不佞于龟沙令公。曾无倾盖之雅。适从星槎之后。鲸涛万里。蛮馆三冬。生死之与共。甘苦之与同。虽疏者。必转而为密。而况丈夫之气义相许者乎。惟公以气义相许。故当公之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8H 页
贞干。不佞不自量。或出妄意见。争是非于公。而公则不以为介。且包容之。于是知公之气义。必不以安乐而有所变也。然公责己也。重以周。恐安乐而或忘之。即其跋涉。裒为绘事。使渤海舟楫之危。燕山霜雪之苦。随处而宛在目中。常有所戒。则是图也非特为燕齐景物之胜。都邑繁华之迹也。噫。华山汉水之间。委蛇而披此图。富贵未必为乐。月岳琴湖之畔。捷迟而披此图。贫贱未必为忧矣。夫知富贵之未必乐。贫贱之未必忧。则密者无自而疏。对面九疑。平地波澜。非所虞也。古语有之曰。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重为公勖之。
 天启乙丑仲春下浣。金海金德承。书于会同馆。(龟沙。权公启号。后改名晔。字霁仲。)
  
安州牧
 安州。平安道大牧也。州古无城。 万历壬子间。筑之。城上百祥楼。乃关西三壮观之一也。营楼炮阁则新刱者。压临大野大江大海。亦一大观也。清川江一名萨水。昔者隋师大至。忽有七僧褰涉。隋将辛世雄。疑水浅而直渡。尽溺败没。因以萨名。萨者。菩萨。指神僧也。北城之外。建七佛寺。又自寺下列七石佛。皆表异之迹也。是时。乙支文德。茂著大将之勋。立庙江之左。今亦乔木竦冷。洪允成诗曰。萨水汤汤漾碧虚。隋兵百万化为鱼。至今留得渔樵话。未满书生一哂馀。 天使惊动之。即此也。龙王堂。在西清川渡口。碑寺。在南十里江岸。长朴滩在其下流。广礁横截。水贫则露。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8L 页
行舡极艰。其南有卯山。带沙阜滩。过此尤险。其东有老江。镇城自碑寺八十里也。老江之南。有八浪山。西向身弥岛君子岩。北过宣沙浦。到鼎足洋。约四百里也。北望蛇浦。西行椵岛。岛中设 天将毛文龙营阁。毛乃山西太平县人。奴贼陷辽之后。举义出东。与我 国势相倚。收拾辽民之奔窜者。奴掳之脱出者。据险而御。前有大河岛。我界尽矣。自安州。抵椵岛。总五百十里。一自辽阻。聘路由海。择宣沙顺地。已作乘舡之所。筵臣错计。奏改安州。槎行之迟滞间关甚矣。
  海岛
 海岛者。海中诸岛。槎路所望之处也。自椵岛抵车牛岛二百里。其前有薪岛大少獐子岛。其北遥见松鹘山。辽界也。自车牛抵鹿岛五百里。自鹿岛抵石城岛。亦五百里。鹿石古。皆空虚。辽溃流民分聚。石之人烟。比鹿尤盛。参将刘可绅设屯。黄骨岛在北。这凤凰山。又在其北地上。(地上二字恐误。)山上有叠石古城。可容十万众。唐太宗征高丽。尝驻跸。其西有灶突山。群峦环绕。中有高峰特起若灶突然故名。布雾山连峙其前。山势最高。尝有云雾笼其顶。岛之南。有大岩双立。激浪如雪。舡不得近。自石城抵长山岛四百里。亦有兵守。岛之内。有南北沙相连。西有石礁如戟。外有乱礁如棋船者。慎旃。自长山抵广鹿岛三百里。长山广鹿七百里之间。苍壁翠岩。联插北渚。奇峰怪屿环匝。波心浪花迷天。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9H 页
玉雪喷洒。南望数点。依俙苍茫之外。是海浪五马两岛也。自广鹿抵三山岛三百里。亦积粟屯兵之镇也。岛之西北。有平岛。金州卫界也。三平之间。北洋有龙窟。犯者多害。绝不昵近。其左有五重河源出分水岭。东流经城东北。合杓子河入海。明山在其西。元志明王山。谓高句丽王之子曰东明。葬其上。大黑山在旅顺之北。绝顶有城。四面悬绝。惟西向一路可通。其中有井。昔人多避兵于此。龙王堂。在旅顺之东南。铁山嘴在旅顺之西南。两处危险。渤海之最也。莲花岛在其右。又有金线岛山(一本无山字。)杏园岛。共七十二岛。环列海滨。其北有肃家岛。有兵戍守。自三山抵黄城岛一千九百里。石城以东。海色黄浊。水势悠扬。石城以西。海色邃碧。水势峻急。三山以后。水面严黑。波峰壮盛。吼怒雄声。震动如雷。黄城之海。垂百九十把长绳。亦不著底。难以下猫。自黄城抵鼍矶岛二百里。黄城有火兵把守。鼍矶有山东总兵杨肇基守御。战舰器械。多有新创。岛之下。出罗女金星砚。又名雪浪砚。自鼍矶历珍珠门。白玉石屏。如鸟舒翼。围海数十里。中劈通舡。故以门为名。抵庙岛百十里。岛之东西。各有龙王关王诸庙。故连有沙门岛。凡海舟之渡辽者。必于此避风。宋时尝流放罪人地也。其东有八角岛。相属者。是牵牛,大少,竹岛,紫翠。巉绝出没岛中。真神仙所宅。皆产石芝奇绝草木。而颇不识名。又多美名。苏子瞻北海十二石记海市现灭。常此等之岛也。抵登州八十里。计自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39L 页
安州海程总五千里也。
  登州府
 登州。在禹贡青州域。而危之分野。古为斟寻国。唐虞时为嵎夷。春秋时为牟子国。战国时属齐。秦为齐郡。汉属东莱郡。唐置牟州。宋属京东路。 大明洪武。升为府。俗好讼斗。民多朴野。山海景富。斥卤田薄。城有内外。外则宋庆历间。浚池引海。置刀鱼寨以备虏。 大明时。环以礴城。名曰水门城。望仙门。汉武帝遣方士望仙。宋李愿诗。楼影空明里。门开望众仙。绿鬟云漠漠。翠黛月娟娟。烟驾知何处。星槎记昔年。夕阳孤岛畔。渺渺海浮天。宾日楼。因嵎夷取寅宾出日之义。松堂。苏轼诗。万松谁种已摐摐。半岭苍髯映此邦。露重珠缨蒙翠盖。风来石齿碎寒江。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坐待夕烽传海峤。重城归去踏逢逢。颂德堂。宋知州赵挺之建。甘泉堂。宋知州马默建。祐德观。唐开元间建。开元寺。亦开元时所刱故名。漱玉池。在府后。画桥跨黑水。密水桥跨密水丹崖。山东西二面。石壁巉绝。又有三洞。曰半仙,狮子,南土。其上蓬莱阁。秀丽奇爽。为一州伟观。旧为海神庙。宋治平间。郡守朱虔约。移于西。而仍基建阁。赵抃诗。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阔风长此决哉。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遑思座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唐太宗诗。陈抟书寿福二字。苏东坡诗。皆石刻古迹。而苏笔最多模糊。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0H 页
其他诗人墨客。播咏题额。或镌石。或刻板。纷不尽记。阁有两门。内则础柱层搆。外则灰甓圆筑。两间之庭。元有立石。因势削成。奇如介冑之刑。内城闾阎扑地。外城舸舰迷津。帘幕龙雀。首尾连环。阁下筑(筑字下。似有落字。)岩隙千丈。设一小庵。珠贝眩目。揭曰苦海慈航。其左绝壑。又有佛舍。一木横空。下临万仞。𢥠不得渡。其北之窟。三佛鼎坐。揭仙人洞三字。 嘉靖十三年石刻。珠玑岩在阁之西。沙汀小石。为海浪所磨。圆洁如珠。俗号弹子涡。苏轼取而养石菖蒲。有诗略曰。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明年菖蒲根。联络不可解。倘有蟠桃生。朝暮犹可待。田横山在其西。韩信破齐。横与其徒五百栖此。寨址尚遗。胭脂冈在府南隅。桃花照春故名。陈尚书迪。 洪武时人。有孙其学亦为尚书。城南十里有别业。台砌花木。幽静可观。村曰。杏花村。楼曰。是亦楼。花山泉。冬不冰。夏有莲。天生桥两畔。皆深涧中起石。南北如桥。以便往来。涧连暖水湾密神山。东麓有溪漏天。山下有幽洞。冬夏水滴如漏故名。龙山上。有龙洞。崖铁。(此处疑有阙误。)九目山。有九窍故名。羽山乃殛鲧处。皆在府东南方。竹出海滨。体如削。劲健堪为杖。亦不让张骞邛竹杖。
  黄县
 黄县。汉属东莱郡。唐宋俱属登州。 大明因之。自府西南六十里也。界标莱岳具瞻。青杨川,女汤川。皆北流。与洚水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0L 页
合而入海。洚水有桥。晋卢童子。九岁食茯苓升仙。县西南卢山是也。山下延真宫。亦得道之所。其所降之地。自鸠浮海之村。营一室表遗址。以卢仙闾门。揭卢仙胜迹。唐封冲禧真君。麻姑者女仙也。少时婚定而婿夭。父母欲适佗。矢死不许。归事舅姑至孝。汲远井以养。有行叟请饮马其汲。女拒之。叟曰。马饮免汲。仍赠一鞭。置于瓮而水溢用裕。踰数月。女去无处。舅姑怪而视瓮。有鞭无水。忽一村成渊。后见修道于姑馀山。骑羊而叟从。叟是前日饮马者。而乃女之王父也。宋政和中。封真人。元夷坚志云。刘氏鲤。堂前有大槐。忽梦一女官。称麻姑。乞此树修庙。刘谩许之。后数日。风雷大作。失槐所在。诸麻姑庙。槐卧其前。重和初。赐额曰显异。今表其乡曰麻姑仙里。蹲犬山在南山。似犬蹲。汉刘宠过此山犬吠。宠曰。山神谓我人也。宋太祖带兵而过。有狗啮之。太祖以鞭打断一耳。太祖即真之后。狗移入海。莱山。在东南。多仙圣所居。莱子城。在其峡间。凿石通道。古莱子国。俗名莱子关。左传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即此。其后齐复入莱。迁莱子于郳。在国之东。故曰东莱蔚。阳山在东。下有淳于髡墓。齐之辩士。㡉城在南。本㡉侯国。汉为㡉县。城中旧有百枝莱君祠。中郎城在东。石勒遣中郎将石开。筑此防海。大入城。在东北。司马懿伐东夷。将运粮入新罗。筑此以贮。徐乡城。在北。武帝封胶东共王子。为徐乡侯。士乡城。在西北。汉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1H 页
书齐有士乡。越有君子里谓此。宝花台在西北。古金华宫,黄山驲。在县西六十里。闾阎极侈。
  莱州府
 莱州。在禹贡青州域。而危之分野。古莱夷地。春秋为莱子国。汉置东莱郡。唐为莱州。 大明洪武。升为府。土疏水阔。山高海深。性刚俗嚣。好经矜名。自黄县西二百四十里也。两封间水曰界河。寺口村水曰寺口河。其西有新河。河之西有朱果寺。寺在马堂店纷华中。万岁河在府东北。上有万岁桥。两岸皆沙。秦皇汉武。祷于此。望海台在左。秦皇之筑。受宣堂。在府东南隅。道人邱处机修炼于此。辽,金之聘。皆不起。名其堂以受宣。应元祖召陈不嗜杀人。敬天勤民。清心寡欲三策。尝祷雨及退荧惑有验。号长春子。无讼堂。在治。宋时建。政和三年。石月先生之记。词意质润。青罗观永乐间仍旧修。妙觉寺元时建。皆在治。资圣寺金时建。幸台。汉武东游海。访安期生登此。当时碑刻尚在。沙邱城。商纣所筑。秦皇崩处。李白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邱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马鞍山在东。沽水源发。神仙洞在东南。有洞七。曰虚皇,三清,五祖,六真,长生,披云,灵官。有仙像石刻四十九。掖水桥在西。跨掖河。寒同山在东。一名神山。掖水源此。大基山在东。上有道士谷。巘崿苍翠。川流潺湲。松竹花卉。为一郡最。后魏郑文公修真处。三山岛。在北海岸。封禅书。八祠三山为阴主即此。祠址尚存盏石。北临大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1L 页
海。有一盘石。方圆五步。上有污樽状。据一大山。秦皇凿。盛酒醯。祈祭百神。福山,禄山俱在西北。两山相峙。皆产温石。福山俗名斧山。峰岭高峻。北临沧海。北魏刺史崔挺。将顶上营观。父老云。岭有龙道。恐不久立。挺曰。人龙相去不远。虬龙倏忽。岂一路乎。遂营之。轮井在北石穴下洞。井口如轮。无彫琢痕。三山亭在城北。汉武时建。可望海中三神山故名。苏轼诗东海如碧环。西北卷蓬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尚宝司丞孙善继。号却浮。己丑进士。本州人。花园彩屋。池塘决楼。侈壮极巧。家之东。亦刱明楼池阁。穷鱼尽奇。令人眩目。
  昌邑县
 
昌邑。汉都昌县。属北海郡。唐废宋置昌邑属潍州。大明属莱州。在府西百二十里也。界东有宋壮元乡。乃胶水人。蔡齐也。举进士第一。仪状俊伟。举止端肃。真宗见之。曰得人。西有杜阜河。村烟极盛。潍水堤。在东五里。宋时筑。以防潍滥。新河在杜阜之西。舡以通之。其前是潍水之上流。亦用木道也。韩信伐龙且囊沙处。俗呼淮河。崇圣寺在东。 洪武初。仍旧贯修。石湾桥。在东北。四知庙。亦在东北。后汉杨震之任东莱。经昌邑。所举王密为令遗金。震却之。仍数四知。庙仍以名。今昌邑非汉旧县。后人以名同。立庙而美之。密城在东。春秋纪子帛莒子盟于密即此。陆山在南。汉封霍光为博陆侯食邑。故山以陆名。唐天宝。赐名霍侯山。都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2H 页
昌城。在南。齐景公封晏子于此。辞而不受。玉真宫在北。 洪武重建。芙蓉池在西北。旧有台已圮。郡志都昌地名芙蓉。齐七十二城之一。池之名取此。谭溥,孙洪两墓。皆在西。谭是 宣德进士。累官马寺卿。除马之弊。边用仰赖。升布政。清介自持。孙是 景泰进士。以选调功升郎中。值▣后丧。从礼拟议。迁都御史。赈抚流民。逢萌家。在都昌。仍莽杀子宇。挂冠客辽。及光武时。始还劳山。累徵不起。佗泥桥。在西。闾阎侈盛。
  潍县
 潍县汉下密。属胶东国。唐置潍州治北海。县寻废。宋建北海军。寻复为潍州。 大明省县属莱州。在府西一百八十里也。界东标。渤海襟喉。其西王白店闾。额营邱旧封。是太公所封处也。八角池在东。傍有龙祠。祷雨辄应。宝沙河石桥。在辛章村之前。牛埠店。揭彦方式化。乃王烈也。本北海人。而汉末避地辽东。有争讼者。将质于烈。或至途而反。或望庐而止。至今追慕而表之。寒亭。古寒国浞封此。亭之西。有平仲故里。齐相晏婴也。又有文举甘棠。是孔融也。高谈清教。可玩而诵。为相北海。立学校。表儒术。前有淮河。是昌邑之潍水。而亦经此县。县之东底。有白浪河板桥。源出擂鼓山。北流入海。令窦琰引此溉田。号窦公渠。小于河在西。一名东丹河。(按星槎日录烬馀。东于河。一名东丹河。此云小于河。恐误。不然则东于河。又名小于河耶。)源出塔山。东北流。穿寿光县入海。西丹河。揭平津别业。其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2L 页
东北。有严御史别庄。园林楼阁侈美。流饭桥跨西丹河。源出几山。山如几。昔人造桥。有饭自上流而下。群工取而适充故名。靖共堂在东南。燕慕容若禔所建。取诗靖共尔位之义。宋吴瑰有记碑刻尚存。今讹呼为太公堂。斟亭在南。古斟寻国。重修完然。成覸墓在北。孟子时人。孔融庙在东北。宋政和四年建碑阁尚存。 大明成化重刱。增祠北海诸贤。黎淳记。平寿城在西南。汉置县隋废。麓台亦在西南。汉公孙弘读书于此。西有珠琉店。揭王裒故里。痛父之非命。朝夕攀柏而哭。柏为之枯。
  昌乐县
 昌乐。本古营邱地。汉为营陵县。宋于此置安仁县。寻改昌乐。元属潍州。 大明改元属。属青州。自潍县百五里也。界之东。表清圣遗迹。孤山在其南。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即此。上有夷齐庙。祷雨此山辄应。郡志孤山之风。可肃薄夫。仙人石迹碑。谓徐圣公也。家贫好荡。见财必取。资给则与乞人。行若浮云。人不知所之。过一人家。无物可取。取釜以归。怜其贫者器而负还。厥主囚之官。徐忽慨然。所荷一遍担木。即自飞腾。徐乘而上天。过其村。履此石。石上迹如踏泥形。后人异而表之。其西有安仁旧治。宋时安仁县是也。县之南馆。揭齐封初地。昌乐。本营邱地也。方山。在东南。东丹河。发源于此。营邱城。在东南。即太公受封之地。而隋于此。置营邱县。白浪河源有二。一出临胊丹山。一出县南小王山。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3H 页
在平地。泉涌如轮。二派合此始大。西北流入海。卧佛寺在南。永乐建侈壮。玉霄宫在北。宋庆历间建。后毁。 大明洪武九年。改建雄丽。县之西。有方朔古里之门。方朔。乃平原人。墓在陵县。而称此古里。时或寓居耶。未知其详。宋元丰间。封知辩侯。九里有双凤桥。是郡志所谓东丹河桥也。十里铺。揭古剧南城。春秋时纪国房。有剧南城。汉时剧县也。村西。揭营陵旧封。是昌乐。汉时为营陵县也。其西有尧沟店。旧有荒沟蓊蘙。辟而成村。仍其名而名其村。前有尧沟桥。连有重建桥。渡洰洱河。一名瀰水。源出临胊之沂山。又曰。臣洋水。国语之具水。袁宏之巨昧。王韶之巨蔑。是也。或曰。胊瀰。或曰。沬。实一水也。流经本县东北。至益都寿光界入海。
  青州府
 青州。在禹贡青州域。而虚危分野。周礼正东曰青州。盖以土居少阳。其色青故名。武王封之太公为齐国。汉分置北海郡。属青州。唐为平卢军节度。宋改镇海军。 大明改青州府。自昌乐七十八里也。东饶琅琊。西限浊河。四塞之固。东道之雄。务农崇学。文物彬彬。雪宫在治。齐王见孟子于此。城隍庙西遗址存。庄岳里在其南。孟子引而置之庄岳之间者。街里也。海岱楼在其西。一名凝翠。田文第在城北隅修身防。宋为龙兴寺。夏疏记曰。此田文故第也。弥陀寺其左也。宋建。 洪武重修。表海亭在南洋桥之北。取左传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3L 页
世胙太公。以表东海为名。欧阳脩有诗。真武观在其东。宋建后毁。 洪武重修。南洋桥在城北。门外有米芾书。曾肇撰重修桥记。颜文姜庙在西。颜神镇南三里孝妇也。宋封顺德夫人。富相亭在其东瀑水涧侧。富弼知青州时建。后人爱而名之。范公亭亦在南。范仲淹构。欧阳脩诸贤。多赋诗石刻。傍有范公泉。广县城在南瀑水涧侧。汉县属齐郡。后魏于此置青州。瀑涧与富相亭之涧同流。云门山在南。山上大云顶中有通穴如门。可容百馀人。远望如悬镜。傍有黑龙洞及石井。唐北海守赵居贞。登此投龙。赋诗云。晚登云门山。直上一千尺。绝顶弥孤耸。盘途几倾侧。前对劈裂峰。下临削成壁。阳巘灵芝秀。阴崖仙乳滴。水帘洞在山之阴。泉流清洌而不枯。石床石几石枕。自列于中。登览者憩。宋知州富弼。游此刻名。翠壁劈山。与云门相对。自顶中若刀开劈故名。东阳城在北。晋刘裕伐南燕。废广固而筑此。中有武成王庙。乃齐始封之君太公望也。宋真宗赞。桓桓尚父。王佐之雄。玉璜协兆。黄钺成功。四履业茂。七政教崇。式增懿号。永振清风。碑刻尚存。尧山在西北。三齐记。尧巡狩所登故名。中有尧祠。唐朱诞撰碑。广固城。在山之阳。晋永嘉后。前赵于此筑之。有天涧甚广。因之为固故名。后为刘裕所夷。芹泉在其西。泉多芹菜故名。元怀远大将军王英居其侧。其西有三坟。大如圆峰。突兀中野。无莎土。无石物。只土筑宏壮。或云。东二则齐王。西一则鲁王葬。而无标可别。然帝王葬无疑。青龙桥。在城西。石栏虹门侈大。桥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4H 页
下水。是北洋河也。源出九回山。东北流入乐安界。亦名渑水。古谓渑水不冰。瘦马不渡者即此。非临淄之渑水。其前王皇桥。尤极壮丽。桥南之平正窟亦壮。其前石羊桥。石刻蹲羊以标之。朗公山在南。昔有朗公和尚居此而名。上有朗公洞。驼山在其西。以形以名。山阴之龙湫。山顶之龙祠。祷雨辄应。石膏山连在其西。石色润泽如膏故名。九迥山俗名九扈。北洋水源于此。回一作会。
  益都县
 益都。汉广县地。东汉为益都侯国。三国魏于寿光县南。置益都县。属齐国。唐宋时为青州。 大明因而属青州县。在青州城内而别出者。以青州多胜迹也。县东有贯店。前有贯水。闾里繁侈。水之西。有漏泽园碑。 大明高皇帝诏曰。人民无葬地。焚棺成风。此非归厚之意。继自今州县。画给公田以葬之。其名曰义冢。或漏泽。其西有龙王庙。唐太宗征东过此时。百万兵无水皆渴。灵泉忽涌。仍立祠。塑龙王像以享之。名曰。圣水庙。征还涌。不如初。然尚有流出。苏秦墓在县东。秦自燕奔齐。齐大夫与秦争宠。杀之葬此。淄河桥在县西。然非淄渑之淄也。俗呼以此孝妇河。源出县西。颜神镇南三里。昔有妇颜文姜。事姑至孝。常踰越山险。汲新泉以供。姑嗜之。一朝泉涌于室。遂流成河。宋进士王馀诗。好将此穴无穷水。洗尽人间不孝心。西北有瀰水。源出昌乐而经此。南阳水。出石膏山。经县及东阳两城间。东北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4L 页
流。合瀰水。宋李成,王曾。皆县人也。成旷荡嗜酒。喜吟诗。善琴奕。画山水尤工。得意处。疑非笔墨所成。求者先置酒。酒酣落笔。烟景万状。世以为宝。曾咸平中乡贡。礼部庭对。皆第一。累官右仆射平章事集贤殿太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曾资质端厚。在朝廷。 止皆有常处。当国时。正色危言。进退士人。莫有知者。常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范仲淹服其言。县人至今追慕二人。故特记之。
  临淄县(按图。本有杞梁,晏婴二墓。而图说无之。疑有阙文。)
 临淄。本齐国营邱地。汉置营陵县。为北海郡。东汉又置临淄县。唐属青州。宋属镇海军。 大明属青州。自府西三十里也。界东有独津桥。碑立桥头。北有修真观。元延祐建。 大明洪武重修。其南有桓公,太公庙二故基。在营邱之东。宋景祐间碑刻在。 大明成化。徙建于此。以鲁仲连流七贤配享。春秋祀之。西北有城五焉。一曰古齐城。史记齐世家。太公都营邱。其后献公徙都临淄即此。二曰高阳城。北魏立城寓郡。后改为时水县。唐废。三曰安平城。齐封田单号安平君。汉为东安平县属淄川。国内有石槽。俗名石槽城。四曰画邑城。燕乐毅伐齐。闻此邑人王蠋贤。孟子去齐而宿者即此。五曰西安城。汉属齐郡。耿弇讨张步。谓西安小而坚此也。葵邱在北。左传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邱。又葵邱之会皆此也。申池在西申门。左传齐懿公游于此。一派西流者系水。一派北流者渑水。左传有酒如渑。鲁仲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5H 页
连谓田单骋乎淄渑之间。淮南子谓易牙尝淄渑而别之。皆 北流入时水。康浪水平地北流。与系水合。宁戚歌曰。康浪之水。白石粲粲。中有尺半长鲤。时水一名耐。左传齐晋盟于耐是也。其源浅。旱则涸。又名乾时。左传公与齐侯。战于乾时是也。其色黑。俗名乌河。淄水流痕广而无水。春夏则流盛。源出泰安州菜芜县原山。达于此而至寿光县。入济水。禹贡潍淄其道者也。水岸有碑。县西矮槐夏阴。店前有矮槐桥。村落丰侈。南郊山在南。五泉并出。天齐渊。亦在其下。平地涌出。广可半亩。土人名曰龙池。汉志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牛山在其右。景公顾国流涕。艾孔,梁邱据从而泣。晏子独笑。公大惭。举觞自罚。亦罚二臣者各二觞。处而独圆小峰蹲居大野中。濯濯之形。今古如一。管仲墓在其阿。菟头山一名鼎足。又名驼头。上有齐桓公冢。唐贞观中。诏致祭禁樵采。冢在太公墓之北。桓公女冢。亦在其旁。水出冢边。名曰女水。东北流入乐安县界。太公冢在于周。而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齐记四王墓在鼎足。方基圆冢。东西直列。乃威宣闵襄。而四王碑桓公碑并立路左。田单墓在其西。火牛败燕。复齐迎襄。三士墓在其南。公孙栖,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勇而无礼。晏子言于公。馈二桃。令计功而食。田疆各言功。不及冶子。不食乃自刎。冶子亦刎。诸葛亮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借问谁家坟。田彊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5L 页
绝地记。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稷山在西南。上有后稷祠故名。峱山在南。诗云遭我乎峱之间兮。愚公山在西。东有愚公冢。北有愚公谷。韩非子齐桓公逐鹿入谷。问一老父。此何以愚公名。对曰。臣畜牸牛生犊。卖犊而买驹。少年谓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王蠋墓在愚公山北。屡谏闵王不听。退而耕。燕将封以万家。固辞曰。忠臣不事二君。遂经死。齐大夫闻之曰。蠋布衣而义不北面于燕。况食禄乎。乃求法章立之。是襄王也。
  长山县
 长山本汉济南郡于陵县地。唐初属邹州。后属淄州。宋金仍之。 大明改属济南府。自临淄五百里也。界之东。有于陵仲子故址。齐之巨擘廉士也。其西。有兵部尚书王象建之第。香桧成林。楼阁宏杰。王尚书方领兵赴广宁御寇。前有董子瑞草门。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曰。后无钱还。当以身为奴。葬后道遇一妇。愿为之配。董子与诣钱主。主令织缣三百以偿。一月而毕辞去。乃曰。我织女也。君至孝感天。上帝命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上。南有董子庙以享。博兴县。亦有董子家。孝行格天之门。又在道中所居之乡。周回十里。天不降霜。草木长春。至今如初。表以瑞草。人皆异而美之。乃东汉时董永也。孝妇河。出益都。而亦经于此。西揭登济咽喉。济之四路要冲也。北有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6H 页
汉雍齿墓。 大明弘治九年。立标前有猪龙河桥。桥岸立碑。怀范楼。在西。金时建。思仲淹也。泰和中碑刻。(二字缺。)楼巷有宋贤遗范之门。范文正公祠。亦在于南。尊尚之至也。太湖山在长白之南。山有石室。败浃舡。齐记云尧时物也。长白山跨西南走邹平。西有峰孤秀盘郁。独压众山。抱朴子长白乃泰山副岳。绣江源于此。山高一千九百丈。周六十里。云雨长白故名。三阳观在顶上。梓橦夹谷两山。皆在淄川县。而缥缈明见。亦记北这橦(此处似有阙误。)之上。有鬼谷洞。谷之旧名祝其山。其阳即齐鲁会盟之处。萌水源于此。
  邹平县
 邹平古邹侯国。汉置邹平县。属济南郡。唐属谭州。贞观初。州废。属淄川。宋景德初。徒治废。济阳城。 大明属济南府。自长山六十里也。西城外。有沙河县。县居侈盛。人烟栉比。南有吏部科道张延登花园。构宏饰贲。妆园极巧。西有伏生授书之门。其北伏生书院。元主簿杨温建。院之东。有墓。县北十五里。又有遗迹。伏生名胜。秦博士。汉文帝时。求能治书传者。伏生老不堪行。使晁错往受之。得二十九篇。今文尚书。是也。于陵城。在长白之北。仲子所居之地。汉置县属济南。晋改曰。乌陵。后省。长白山一名会仙。每年三月三日夜。仙灯点列山顶。俄而无迹故名。山腰有玉皇,王母两庙。大峪山。在其南。中广而幽深。绣光湖。在其北店前。潴水汇作十馀里。波澄湖阔。凫鹭游泳。岸上。建山色浒光之门。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6L 页
其西。有划粥断齑之表。范仲淹读书处也。仲淹从母来此。读于醴泉寺。寺在黉堂山下。一名黉山。尝见窖银。覆之不取。后僧求修寺资。公使荻之。适周于用。勤学之士。食饱味兼则不可。一作一器粥而中划。半以朝半以夕。熟一器齑。中断而亦如之。是谓划粥断齑也。凤凰山在其西。汉章帝时。彩凤集于山而名之。隔马,青崖,方山三岳。皆在长清县。而罗立南边。真面在眼。并记之。左传晋师伐齐。齐侯御诸平阴。以阍人夙沙卫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予代子殿。卫怨二子。遂投马于隘以塞道。欲使晋师得之。故名以隔马。其东南三里许。有潭清澈。岁旱取水祷雨。其左有崖谷。常青之山。名曰青崖山。金末严实。尝挈家。避兵于此。其南有方正四面者。名以方山。齐乘云。疑即水经之玉符山也。上有六泉。曰黄龙,白露,独孤,双鹤,卓锡,石龟。
  章邱县
 章邱。春秋时齐高唐邑。汉为阳邱县地。属济南郡。东汉省。唐初属谭州。贞观初。州废以县属齐州。宋增置清平军。 大明属济南府。自邹平六十里也。东峙华山。非华州之西岳也。孤峰特秀。界东漯河。源出长白山。西北流入小清河。上有朝阳桥。邹衍墓在东。齐辩士也。黉堂领。连淄川邹平界而在东。山下有书院。范仲淹常游学于此。三齐记。郑玄刊注诗书之处。而有古井。生草似薤。人谓郑公书带草。女郎山。在其西。齐记云。章亥有三女溺死。葬于此。乃女郎墓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7H 页
也。济河。一名绣江。源发会仙山。合百脉泉及东西二麻湾泉。西北汇为白云湖。北流入小清河。上有绣江桥。一名凤江桥。桥作石栏。下虹六门。舟楫相通。桥开大市。物货如泉。绣江亭。在桥之东。金元好问游。济兴府参佐张子均,张飞卿。觞于此亭。漾舟荷花中者也。饮江亭。在桥之西。后元县尹李惟肃。廉恕刚断。吏民德之。尝指绣江曰。吾惟饮此水耳。民为作亭。因名饮江。西有义柳碑。乃道上大柳。阴厚百亩。庇休往来。立石以誇之。吕公井泉之西。有弘济,通泰二桥。其北有白云湖。周围五十里。俗名刘郎中。洎小荆山之南。有百脉泉。曾巩云历下诸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山之百脉俱发故名。乐盘山在南。齐记云。下有乐盘城。即平陵王与章邱侯饯送之地。龙盘山。又在其南。三齐记。殷末周初。有龙潜于此。上有神迹祠。相传姜嫄所履者。东陵山。接脚龙盘。乃盗蹠死处。南有蹠墓。鸡山。在其西。昔有鸡鸣其上。侯之者获一石。洁白如玉。下有双柳泉。湖山在其左。下有小山。俗名一品山。有翁婆庙。祷雨辄应。虎门山在西南。石崖中断若门故名。
  济南府
 济南。在禹贡青州域。而危之分野。战国时为齐地。汉属齐国。唐为齐州。宋升为兴德军。 大明改为济南府。自章邱三十五里也。凭负山海。擅利鱼盐。太公用之而富。管仲资之以霸。俗多织作。士务功名。商太甲之陵。闵子骞之墓。俱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7L 页
在庙山之东。山以舜庙名焉。闵碑则苏辙撰轼书。书院在庙前。元时建设。山长赵尚书世卿别业在其南。花竹楼阁极侈。历山即舜耕处。汉郑玄谓历山在河东。宋曾巩尝辨其非。详见齐州二堂记。历下城在其下。俗呼子城。史记晋平公伐齐。战于历下。韩信袭齐军历下皆此也。历山书院在趵突泉之上。院封赡士之田。以备守院之士供。趵突一名爆流。源出山西王屋山。伏流至河南济源县涌出。过黄河溢为荣。西北至黄山渴马崖。伏流五十里。至城西出为北泉。或以糠验之信然。赵孟頫诗。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只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出泉上濯尘土。水云满怀清兴孤。诸泉入城。汇为大明湖。其大占城三之一。曾巩诗。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沧海桴浮成荡旷。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湖出北城。汇为鹊山河。瀰漫无渚。遥望华不注。若在水中。盖历下绝胜处。李白泛湖诗。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流东北入于济。又名西湖。上有鹊山亭。曾巩诗。大亭孤起压城颠。屋角峨峨插紫烟。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华不注山。一名金舆。虎牙杰立。孤峰特起。李白诗。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玆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舍笑凌倒景。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8H 页
欣然愿相从。顶有真观。下有华泉。七十二名泉之一也。舜祠在城中。下有井。(图本。作舜井。)曾巩诗。山麓旧耕迷故垄。井干馀汲见飞泉。清涵广陌能成雨。冷浸平湖别有天。杜康泉在祠庑西。杜康酿于斯。世传杨子江惠山泉两水称一升。重二十四铢。而是泉二十三铢。北渚亭在五龙潭上。曾巩诗。中夜坐临沧海日。半天吟看泰山云。又芙蓉桥诗。雁翅横连杜若州。碧栏干影在中流。蓬莱日日游人到。谁道仙风解引舟。杜甫宴历下亭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右有环波亭。(图本。作环波亭。)曾巩诗。杨柳巧含烟景合。芙蓉争带露华开。左有水香亭。曾巩诗。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濯缨河。本名灰泉。合珍珠朱砂诸泉。固广数亩。其东百花桥。齐乘云。桥南百花洲。洲上百花台。环湖有七桥。曾巩诗。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百花台诗。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因呼为南丰台凝香斋。曾巩取韦应物燕寝凝清香之句而名。孔平仲诗。东郡经年久。西斋一事无。萧然静相对。唯有博山炉。静化堂。今布政司也。曾巩诗。客来但饮平阳酒。衙退常携靖节琴。阅武堂诗。五朝坏冶归皇极。万里车书共太平。黄台金任询诗。绿柳桥边簇锦鞍。红纱影里照烟环。白云楼北。有白云泉正觉寺。 永乐时建。天心水面亭。元学士李洞作。皆城中胜景也。鲍山在东。管鲍分金之地。山下有城牙之食邑。道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8L 页
左揭鲍叔采邑。曾巩诗。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戟。山中那得叔牙城。龙洞山。一名禹登。上有东西二洞,翠屏崖,三秀峰,独秀峰,龙神洞。下有黑龙潭,县味泉。函山。乃泰山之北麓。又名卧佛山。酉阳杂俎函山有鸟名王母使者。汉武登此得玉函。寻化为白鸟飞去。奎山上有神祠。祷雨辄应。药山产阳起石故名。上有蜘蛛石。下有虾蟆石。鹊山每岁七八月间。乌鹊翔集。又云扁鹊于此鍊丹。曾巩诗。灵药已从清露得。平湖长泛宿云回。翰林明月舟中过。司马虚亭竹外开。济水经其北故名。曰济南山浮。
  齐河县
 
齐河。汉平郡祝阿县。宋始为镇。 大明改属济南。自府西五十里也。东之交界。有黄山。周如城郭。岱阴诸泉奔流。至山西汇为池。伏流至趵突涌出。峰顶有玉皇殿。前有黄纲店。店居侈盛。小清河。一名泺水。即济之南源。源发趵突。经县之东。东北流章邱邹平新城等界入海。齐河即大清河。而济之故道。自兖州东北流经此县。河上石桥。广阔高爽。桥下容挂帆舡。舡之出入。有九虹门。河边陶器积如邱山。皆青黄润滑之色。我 国全盛时。见花草者。有济南瓮。此地出也。西有倪伦河有碑。
  禹城县
 禹城。周为祝国。秦属齐郡。汉置祝阿县。属平原郡。晋属济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9H 页
南郡。隋属齐。唐为禹城县。县有禹贝邱。故名。 大明因属齐南府。自齐河五十里也。县前有禹城桥。左右闾阎市廛。青帘绿户。多尚质朴。比前所过。人物之盛多而已。西有十安河。碑揭万善同登。是东南行役之要冲也。其西平岭庄柳阜村。皆盛里。而泰山行宫。金璧珠贝。眩人耳目。侈华之极也。其左黎济寨亦繁曜。然尘埃冥翳。倍于他境。园林村舍。如在昏雾也。禹庙在城西门之内。伟像卟塑。治水台。在县之南十里。禹时筑之。登此观水势卟治之。今多颓圮。壝址尚巍。在初高壮可想。
  平原县
 平原汉置县。为平原郡。东汉改郡为国。隋属冀州。寻改属德州。唐属齐州。寻复旧属。 大明因之属济南府。自禹城一百里也。界东有颜真卿故镇。真卿为平原太守。知禄山必反。乃增埤浚池。积财实廪。及禄山反。河朔尽溃。惟平原固守。大集境内兵。又募壮士。令参军李择交统之。贼陷东都。遣人来询。真卿斩之。事闻。玄宗叹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前有汉司农高诩门。县之般人。王莽纂。诩不仕。光武即位。徵拜大司农。其西有东方朔故里。方朔县之厌次人。时有正谏法言。以为滑稽之雄。小保宋仕神道碑。甓筑为阁宏壮。县北平原岭上。有望远台。可望百馀里。有若石塔横空者然。有昭烈旧治。昭烈初为平原相。故南馆。亦设塑像。淳熙寺在西。金大定间建。绎幕城在北。汉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49L 页
属清河即。(即字。似郡字之误。)北齐入平原。
  德州
 德州本秦齐郡地。汉析置平原郡。东汉及魏晋。俱为平原国。唐置德州。寻改平原郡。宋移治安德。 大明初。省安德县入州。寻废旧治为陵县。而徙州属济南府。自平原八十里也。界东南。有陈公堤。宋陈尧佐守滑时筑之。以障黄河。故以陈公名。西有卫河。本卫漳黄河诸水合流。自东昌府武城县界入境。北经河间府界入海。东南漕运。商贾宾旅。与凡外吏朝贡。皆由于此。元时开凿。 永乐时。又浚浊流一带。广可十馀丈。深可二三丈。来去舸舰。日夜迷津。南者北者。皆樯头系索曳之。永庆寺在西。永乐十年修。苏禄国王墓在北。 永乐中。王来朝。还至此卒。 敕葬赐谥。西北之界。有接引十方寺。营搆彩饰。宏大侈丽。前有瀛海。先登之标。是景州。宋时为瀛州军。故界以别之。
  景州
 景州汉景成侯国。后置渤海郡。隋开皇初。郡废。后置观州治东光。唐初复置观州治弓高。宋改永静军。 大明以蓨县省。入编河间府。自德州六十里也。界东标。咫尺神京。西京孔道大路也。东北之交。卫河所过之傍。有千顷洼。 宣德末河决。德景最被水患。知州刘深。开渠导渭向京。入此洼以免。民多赖之。漳水堤在南。去城三里。周围筑堤。以障水害。吕嗣芳墓在堤上。嗣芳 永乐中致仕葬此。其北众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0H 页
(众字似是票字之误。)董子下帷东南。崇台上(此处疑有阙文。)旧有祠。在西南广川镇。唐宋碑刻犹存。又有祠在北门道右。元大德初。蓨县人林士豪。尝加补葺。天历初。县尹吕思诚。移于此。曹元用作记。广川台。在其左。台高三丈。上有杰阁二层。旧为官僚游憩之所。元蓨县尹。移董子祠于此。后仍名广川台。刘知社(图本。作刘智社。)元吕思诚。尝行田至此。社民李。愬其弟匿羊。思诚叱之退。王青兄弟笃友爱。思诚至其家。取酒劝酬。欢同骨肉。李之兄弟相谓曰。我等终不敢见尹矣。各具酒食。相切责悔前过。析居三十年。复还同爨。封隆之墓。在北。隆之魏时人。历事五帝。四为侍中。四为冀州刺史。每临冀部。父老皆曰我封公复来。其得物情如此。墓凡六七。高大如山。未详其始终。西有细柳。名封亚夫。庙在其北。亚夫封条侯。旧有碑。书曰汉丞相条侯庙。记其旁有墓甚高大。 正统间。乡人立庙于墓上。元宋本诗。汉室深谋只似痴。楚王争事是无机。荒坟宝玦应从葬。宜有神光夜陆离。董学村。在南。即仲舒下帷读书处。元曹元用祠宇。(似有阙文。)按董子广川。属冀都郡。今景州蓨县是也。县西南乡。有广川镇。其别墅曰董家里。一名蕫学村。朱绍明诗。连村禾黍名犹昔。故址荒芜草自春。慨想江都为相日。高士千古更谁伦。其北有高义村。村中高允墓在。汉太傅裒之后。少有奇度。崔宏异之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伟器。既长。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仕魏屡至中书令。咸阳公允。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0L 页
虽宠贵。家贫自如。武帝幸家。惟草屋布被。厨中盐菜而已。帝曰。古人清贫。岂有此耶。加光禄大夫。卒年九十八。弓高城。在北汉县。晋废隋复置。属平原郡。唐为景州治。汉封韩颓当为侯国。崔浩(崔浩上疑有阙文。)韩增。为龙额侯。有龙额村即此。观津城。在西北连武邑县界。开福寺在其左。 大明洪武建永乐初修。前有古塔。九城在其南。城内有晋条令鲁国孔翃清德碑。(图本。作孔栩。)
  阜城县
 阜城汉旧县。属渤海郡。东汉属安平郡。隋属观州。唐末改曰。汉阜。宋省入东光。熙宁中。复置名阜城。属永静军。 大明初仍之。 洪武七年。改属沙涧府。自景州五十里也。界东漫河店前。有桥。闾里甚盛。其西票长安指日。燕南周行。华阳亭。在东北。晋嵇康尝学琴于此。其北有符融垒宅。阳城在北。一名沙邱。简子城。在南。晋赵简子之筑也。亦名东城县。城外有蒲领城汉县。后省入蓨县。东汉末黄巾之乱。蒲领人流寓于此城。非汉县也。南有义门乡。刘画墓在焉。宋时县人刘豫。自言昼之后。靖康初。知济南。府西有九重天近之标。是交河县界也。其西刘麟店前。刘麟河桥。下流入交河。因伪齐刘豫子麟为名。其前有富庄里。揭羽翼斗牛。胜业寺在西南。 洪武建。 景泰葺。胡卢河。在其北。即衡漳之别名。自衡水县界来。又有王莽故河在县西南。
  献县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1H 页
巘县。汉乐城地。属河间国。东汉改乐陵县。隋改广城县。又乐寿县。属瀛州。唐属深州。宋属河间府。以景城县省。入 大明。改为献县。属河间府。自阜城一百十里也。东揭銮舆驻跸。乃 天子两京间巡狩处也。东北有河间献王墓。王名德。汉景帝子。武帝时。尝献雅乐。墓傍有庙。滹沱河。源出大戏山。自代郡卤城县。东流经三合县。真定南关本县城。南至青县。合卫河。达于海。魏刺使王质。以其屈曲。疏而直之。刺使杨真。改为清宁河。宋文天祥诗。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萧王麦饭曾仓卒。回首中天感慨多。乐寿岩。旧乐寿县之名以此。房渊方三百里。石勒时。水忽变赤。慕容隽时。水忽生盐。如印形。一日再长再灭。不失其度。元时。忽见龙出之状于旁落叶于渊者。辄群燕衔出之。福泉寺在西北。 洪武建。景城城汉属渤海郡。东汉省。后魏徙咸平县。隋改曰景城。属瀛州。唐属沧州。中水城汉县。高祖封功臣吕马童为中水侯即此。居高滱二水之间故名高水在交河县西北。东流合滹沱河。滱水在任邱县。西通利源水。注于此。下流合易水。阿武城汉县。东汉省。西有瀛州发轫之标。其前有商王流风之票。即成汤巡狩之处。许安仁墓在其西。幼孤刻苦读书。大定中进士。以廉平见称。于河间之调。累迁翰林修撰。后为泽州刺使。尝作无隐论十篇。卒谥文简。质实无华。澹然有古君子风。
  河间府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1L 页
河间府在禹贡冀州域。而箕尾分野。春秋时。为晋东阳地。战国时。为燕赵齐三国境。秦为钜鹿上谷二郡。汉置河间国。东汉入信都。唐改瀛州。天宝初。因为河间郡。宋升瀛海军节度。 大明改为府。属北平布政司。今直隶 京师。九河之会。五垒之居。地势广阔。水陆要冲。先务农桑。要领诗书。高尚气力。不事浮华。界东有八方通济之桥。舟楫通行。乃滹沱下流也。南有黑羊山。山源亦添于河。而羊䍶神主之道。左有瀛洲仙境之标。是吾与亭也。回塘曲水。杨柳成林。左右池面。芙蕖映波。游览之胜景也。资胜寺。在东。 洪武仍旧重建。瀛台高五丈。阔倍之。四望极远。其下旧城壕水一派。又名驻旗台。高阳与瀛台相望。其上旧有厅。瀛州旧置高阳关。台仍以名。城内有天王台。台上旧有古殿。塑昆沙天王像故名。府西揭九河通津。前有瀛南桥。其西揭永奠金汤。前有大河桥。两桥之宏壮雕琢盛矣。北有曲义垒。汉初平时。公孙瓒破黄巾。威振河北。遣人来为令。袁绍令曲义攻之。盖此时所筑。束州汉束州县。属渤海郡。晋属章武国。宋省为镇。属河间县。其城旧有三重。武垣城。在西南。汉武帝元封元年。巡狩至东武垣县。望气者言。有异女。访之得赵氏女。以为钩戈夫人即此。丹阳观。在其南。乃修真之处。毛精垒。在尊福乡。书院亦在其北。祀汉博士毛苌。今宅冢俱存。人号其处毛精垒。
  任邱县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2H 页
任邱汉之郑县地。属涿郡。平帝使中郎将任邱城此。因名焉。唐属瀛州。后属莫州。宋废复置。 大明洪武。以莫州入改。今属河间府。自府北九十里也。白马峰。在东北。其状类马。桂岩。幽邃如巨室。岩多桂木。县之胜槩也。濡水。旧莫州西二十里。向东合易水。左传齐侯北伐燕。盟于濡水此也。掘鲤淀。在东。县有滱水枯涸。惟博野县。铁灯竿河口。为水冲决流。经河间城下。东北流入县境。聚而为淀。遇霖潦。则淀溢。唐志莫州有九十九淀。此其一也。五龙潭。春夏不满。秋冬不渴。遇旱而祷多应。白龙潭。亦故老相传。旱祷得雨。虞邱台。汉吾邱寿王。读书于此。吾虞声相近。故讹为虞邱。度释寺。永乐间建。颛顼城。邢子颙三郡记。颛顼所筑。莫州城。汉为郑县。隋属瀛州。唐置郑州。改郑为莫州。 大明省入任邱。长桑君庙。 东扁鹊之师而周人也。其西有扁鹊庙。旧有正殿及楼。内有像。又有井及古树数株。冢与宅俱在。扁鹊姓秦氏。名越人。 大明太学士杨士奇诗。雄县城南水没路。莫州市里酒如油。客行相聚且一醉。不见越人空古邱。张合墓。在莫州北门外。墓傍有庙。魏拜合偏将军。从攻邺拔之。文帝即位。封都乡侯。与诸葛亮战。中流矢死。谥壮侯。高郭城。汉宣帝。封河间献王子为高郭侯。此也。韩婴墓。在南。燕人为汉常山王太傅。作韩诗内外传谒。城在其南。汉桓帝崩。太后使窦武。诣河间。迎灵帝。率群臣于此朝谒故名。神臼在其南。邢子颙三郡志。臼受一石二斗。晋有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2L 页
沙门。移于寺。经宿血满其中。仍移旧所。复净如洗。邢炳墓。在东。黄累村。宋时人应九经庭试。日召殿讲。又取群经发题。太宗嘉之。擢上第。真宗授翰林学士。迁刑部尚书。及卒帝临丧陨涕。长丰城。在北。本秦汉利丰县。北有长丰。改今名。易水桥。桥下舟通。源出伏州。经献县五里铺。合滹沱而达于海。鱼君陂旧名通利渠。唐武德中。开其后。开元间。县令鱼思贤。修以泄陂。从自县南五里。至城西北滱水。得地二百馀顷。土人因名。滱水即通利渠水注于此。下流合易水。易易桥在鱼君陂之西。乃河间,保定两府之界也。
  雄县
 雄县汉易县。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晋改易城县。唐初置义州。贞观州废。宋置归信县。政和中。为易阳郡。 大明改州为雄县。属保定府。自任邱百里也。界东标。召公遗化。乃召公之封邑。而自保定界。燕地故也。雄河源自安州。流经本县东。合易水。达直沽河入海。易京城南临易水。汉公孙瓒据幽州。有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间不合带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京地当之。乃筑城以自固。修营垒楼。积谷于中。寻为袁绍所破。均乐亭。旧名望山亭。元昭武节度使。徙单公重修。以与士民共为游乐之所。瓦桥关。为三关之一。宋欧阳脩诗。古关哀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影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亚谷城在西。汉景帝封降王卢它。为亚谷侯即此。白沟河是拒马河下流。宋与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3H 页
辽分界之处。元刘因诗。蓟门霜降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缺)州。又郝经诗。易水南边是白沟。北人为界海东头。石郎作帝从珂败。便割燕云十六州。店前揭易水回澜。燕地三易水此其一。而乃荆轲悲歌处也。宋冯戴诗。荆轲一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王祥闾即叩冰孝子也。大雄山高峙数十丈。峰顶广阔。小雄山。在其左。山多奇峰。石罅有甘泉出中。
  新城县
 新城汉新昌侯国。属涿郡。东汉于北置北新城。唐太和中。以故督亢地。置新城县。属涿州。 大明因之。 洪武改。今属保定府。自雄县七十里也。界之东。有紫泉河。源自县西北。龙堂上。有泉涌出。 大明学士胡广。过新城诗。南接雄州北涿州。紫泉出郭向东流。此也。龙祠。在其左。旱祷辄应。元苏天爵撰记。白沟村在河上。宋张叔夜从徽宗死于此。前有三教圣人之门。是老子设教处。而立庙塑像。其西高家桥巧大。桥之西。有新创关王庙。楼台池阁。极侈极丽。墙垣封植。亦多观美。县城之外射圃。揭督亢胜迹。是南馆也。其北标燕丹古舆。其西有甘棠遗爱碑。碑阴刻。召公更修四路。驻跸庄。元英宗尝驻跸于此。至治间。赐丞相拜任为别业。俗呼高密店。马村河。源出漆水。经县西北境。入拒马河。
  涿州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3L 页
涿州。春秋战国。皆燕之涿邑。秦为上谷郡。汉置涿郡。晋改为范阳国。唐初废郡为范阳县。属幽州。大历中。又于县置涿州。宋改涿水郡。 大明以范阳县省。入属顺天府。自新城六十里也。东蹲浮落。冈上有袁天纲墓。其南有卢植墓。汉侍中也。土人呼为南台。金王寂诗。南台故址今颓然。崇玄观。在其西。道士所尊玉皇修真处。华阳台。燕太子丹。与樊将军置酒。出美人奇马此也。昭烈旧居之标在前。督亢陂在易水上。其土沃美。秦求之。丹使轲持图以进。又有督亢亭遗址。高丈馀。周七十步。月池在南。广三顷馀。其形如月。洗马潭。在西。张飞洗骑之处。巨马河。源自西山。经此界。东合界河。今徒流南会霸水河。至直沽入海。胡良河。源自房山。经州东北。入琉璃河。金史作湖梁河。两水之桥。宏壮雄丽。石狮石栏。奇绝侈巧。两桥间。立碑设阁。 万历二年建。吏部尚书张居正撰。尚宝寺卿吴自成书。西乡城。在西。又名都乡城。汉旧县也。展台在南。燕昭玉尝展礼于此故名。石虎山。二石形如虎故云。独鹿山下。有鹿鸣泽。汉武帝元封四年。出萧关历鹿鸣泽此也。范水在西南。魏置范阳郡取此。岐沟亦在其北。宋设关备金即此。龙安山在西北。时有云气腾绕于上。宛若龙然。昭烈庙。在楼桑村中。即昭烈故居。东南隅旧有桑。高五丈许。如车盖然。人异之。因号其里以楼桑。朱考亭诗。楼桑大树翠缤纷。凤鸟鸣时曾一闻。合使本支垂百世。讵知功业只三分。元王恽诗。百里燕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4H 页
南道。山河绕帝宫。荒村仍故里。乔木几秋风。郦亭在楼桑之南三里。即后魏郦道元故居也。
  良乡县
 良乡春秋时。燕中都地。汉为良乡县。属涿郡。晋属范阳国。唐属幽州。后改固节县。寻改良乡。 大明因之。属顺天府。自涿州七十里也。辽石冈在东。金史作料石冈。上有佛塔。金时建。其南有界河桥。连有琉璃桥。两桥侈壮。与胡良巨马兄弟也。金史作刘李河。旧志又谓古圣水。自旁山龙泉峪。流至霸州。入巨马河者此也。南之广阳城。即东汉旧县。齐省入县。天王寺在东南。 洪武建。 永乐葺。盐沟水自龙门口东南流。与广阳水合。县东有高阁。揭萧迓台。驺西之长杨店前。连有两桥。白石雕栏极侈。普安寺。乃内愿堂也。寺宇侈靡。墙构盈野。善庆宫。乃道观之豪壮者。前有永福桥。桥之功用。与长阳一揆。天津关在北。至大龙门。凡十五关口。其间差大者。是天津也。乐毅墓在南之三里。
  卢沟桥
 卢沟桥在顺天府西南。讵 京四十五里。而跨卢沟河。自良乡七十里也。桥是金明昌初建。 大明正统九年重修。其长二百馀步。左右石栏栏头。皆刻狮子抱雏之形。桥之两头。各立石橐驼擎天柱。各一双。桥下虹门十一也。每夜波光晓月。上下荡漾。曙景苍然。亦一奇也。为北京八景之一曰。卢沟晓月。 大明王英诗。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4L 页
宜入早秋。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疏钟欲度千门晓。匹马曾为万里游。题柱谩劳回首处。西风零露满貂裘。河本桑乾河。又名漯河。俗呼浑河。亦曰小黄河。以流浊故也。其源出山西大同府桑乾山。经太行山。入完平境。出此桥下。东南至看丹口。分为二派。其 至通州高丽藏。入白河。其一南经固安。至武清县小直沽。与卫河合流入海。西山在桥之西。旧记太行山首。始河内。北至幽州。第八陉在燕。强形钜势。争奇拥翠。云从星拱于 皇都之右。每大雪初霁。千峰万壑。积素凝华。若画图然。此亦八景之一。名曰西山霁雪。 大明王洪诗。日华初上最高峰。玉树凝辉在半空。佳气迥浮丹凤阙。清光遥入翠微宫。松崖寒逐春风散。云峤晴含夜月重。青琐朝回频极目。都将郢曲咏年丰。刘秉忠墓。在桥北。墓前石兽尚存。秉忠邢台人。仕元为太保。谥文贞。 大明袁廷玉诗。桥南桥北数家村。水绕山回到墓门。此日英灵何处在。独留华表对黄昏。张华宅在桥北岸。晋武帝时。持节出督幽州事。招纳远人。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
  前后航海路程
辛酉以后。自宣川宣沙浦发舡。至铁山椵岛六十里。车牛岛一百四十里。鹿岛五百里。自此属辽界。石城岛六百里。长山岛三百里。广鹿岛二百里。三山岛二百八十里。平岛二百里。皇城岛(天槎大观。作黄城岛。)一千里。鼍矶岛二百里。庙岛二百里。登州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5H 页
八十里。以上海路三千七百六十里。自登州至黄县六十里。黄山驿六十里。朱桥六十里。莱州府六十里。灰埠驿七十里。昌邑县八十里。潍县八十里。昌乐县五十里。青州府七十里。金岭驿七十里。长山县七十里。邹平县三十里。章邱县六十里。龙山驿四十里。济南府七十里。齐河县五十里。禹城县七十里。平原县七十里。德州九十里。景州六十里。阜城县五十里。以上一千三百二十里。向西行富庄驿四十里。献县四十里。河间府七十里。任邱县七十里。雄县七十里。新城县七十里。涿州六十里。良乡县七十里。大井店五十里。京都四十里。以上五百八十里。向北行合五千六百六十里。
丁卯以后。自甑山石多山发舡。石多山至椵岛三百里。
己巳以后。改海路。自平岛分路。至旅顺口四十里。铁山觜四十里。羊岛八十里。双岛四十里。南汛口五百里。北汛口一百七十里。觉华岛一千里。自平岛至觉华岛。海路一千八百七十里。宁远卫十里。自此登陆。陆程至曹庄驿以后同前。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附录○行状]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6H 页
王考通训大夫司仆寺正兼春秋馆编修官 赠嘉善大夫,礼曹参判,兼同知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提学 世子左副宾客,五衙(一作卫)都总府副总管府君行状。(后 赠左赞成。)[金宇梁]
 先祖考府君讳德承。字可久。自号少痊。亦号巢睫。 金海金氏。驾洛国王讳首露之后。有讳牧卿。仕高丽。为三重大匡金宁君。生讳普。门下都佥议左侍中金宁府院君。谥忠简公。生讳到门。入我 朝。仕至三司副使。生讳觐。户曹总郎。 赠户曹参议。生讳孝芬。瑞兴都护府副使。 赠兵曹参判。生讳震孙。承文院校理。 赠户曹判书。生讳永坚。再登文科。吏曹参判。生讳世弘。从仕郎。寔为公高祖考。曾祖考讳光寿通仕郎。祖考讳希禹成均进士 赠司仆寺正。考讳尽善义禁府都事 赠承政院左承旨。(后 赠吏曹判书。)妣骊州闵氏。高丽平章事令谟之后。考讳哲命星州判官。祖讳兰馨礼宾寺参奉。曾祖讳寿千成均馆大司成。以 万历乙未十一月二十二日辛巳生公。才三岁丧妣。学语知向学。五六岁时。或啼号。承旨公每止之曰。勿啼。令学书则便止啼。自幼气度异常。聪敏过人。年未志学。已悉通经史。程读之外。如韵会字学之书。涉猎遍记。洞解华语。问辄应诵。承旨公大奇之。十七。丁承旨公忧。极尽诚孝。丧祭如礼。制毕刻苦读书。恒至鸡鸣。不辍伊晤声。适患胃气。不能课读。乃静处一室。博观群书。其要语好文字。便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6L 页
自净写。周涂四壁。坐卧熟览。领略成诵。又书而改涂之。遂淹贯诸子集。房通星历方技。百家书。穷极其妙。公之于学业。专精明力。聪明强记类如此。丙辰。魁解额。丁巳。捷进士第七。己未。擢文科别试乙科第一。选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辛酉。升实至著作。适奴胡陷辽沈。西警日急。冬。公以唐将董守备接伴官西行。留铁山。被围于奴兵至十日。屡经危阨。奔走勤悴于两西间。缓急责应。动合机宜。翌年四月。竣事复命。还著作。转博士。甲子夏。升成均馆典籍。拜司宪府监察。七月。为冬至使书状官。改刑曹佐郎。时有辽梗。泛海星槎。多渰没。有一人以书状既行。临登舡。辞以疾免递。庙议难其人。即举公充其代。限一旬戒行事。同朝咸怵然为公忧。公独无几微。趣装如期。以八月初。单车追到。而航渤澥。循青兖。以达于 上京。凡三阅序而还。其馆燕也。上价以下。有例赐赏银。公受而不实于橐。分与所带下卒。至于书册玩好。一切无所近。以经冬。故只备煖帽著之。来时亦给带行译官。咸以公之清操为难及焉。月沙李公尝有诗云。朝拜除书夕饮冰。观周行色淡如僧。此信知公乎。乙丑。拜工曹佐郎。兼春秋馆记事官。秋。迁司宪府持平。丙寅。出为庆尚都事。丁卯。入为司谏院正言。历成均馆直讲院司书。又为持平。改正言。再为礼曹佐郎。戊辰。兼汉学教授。随迁常兼带。课察舌音。清浊不差。咸以为近世朝士掌译学之所未有焉。俄出判官三道。海运政有异效。白洲李公有诗曰。冰檗朝 天日。风棱运海年。盖记公前后实迹也。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7H 页
己巳。递。庚午。除户曹正郎持平。辛未。直讲。壬申。三为文学。至弼善。寻移正言。四为掌令。兼春秋馆编修官汉学教授。间有辞递。或为通礼院相礼。成均司艺,直讲,典籍。兼春秋馆记注官。其为掌令也。当 仁穆大妃升遐于别殿。有司方议 上奔哭之节。两司齐会。将请乘小舆。以公独无言。大司宪金公此寿贤谓公曰。胡无可否。公应曰。三年之丧。无贵贱一也。当此初丧奔哭。请 上乘舆。是或药房辅护之臣所可为。台谏则当据礼争执。金公乃大悟曰。吾等过矣。即止。闻者皆是之。癸酉。文学兼汉学教授。甲戌春。兼记注官。往在丁巳。公参司马也。贼臣李荣久。以生员壮元。倡为凶疏。暗录同榜。咸莫之知也。及今闻之。是年五月十八日。公乃上疏。其略曰。臣之姓名。在于丁巳年李荣久之疏。臣甚怪愕。莫知其所以也。丁巳之冬。新榜生员李荣久等。倡为凶逆之论。谒圣之日。率同榜之议同者若干人。即投凶疏。臣前此流闻将有此等举措。初不来参于谒圣之列。此则同榜之所共知。十目之所共视。而臣以不参。旋被削籍之罚。实国人之所共闻也。当时文书。癸亥之后。藏于 王府。固非外人所可得见。晻昧罪名。在于身上。而伥伥冥行。至于十馀年之久。今始闻知。直欲钻地以入。而不可得也。礼曹正郎臣郑百亨等。来在谒圣之班。而不参其疏。各自散去。当日臣之足迹。初不入洋宫之实。郑百亨等。亦必记之矣。彼凶邪鬼蜮之谋。变幻百出。何所不至。而不问来与不来。参与不参。混书同榜之人。以乱真伪。则此尤臣之所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7L 页
不可料也。蒙此凶逆之名。则虽舆儓厮役之贱。岂可一刻安心而终不㬥白。甘为伦纪之罪人乎。辞甚激惋。于是。同年沈相之源,洪持平恕,郑持平百亨。亦俱陈疏辞职。宋公甲祚。独拜 西宫。而犹在混同暗录。事下该曹覆 启。有曰荣久疏中。混书姓名者。则所谓横逆之来。元不必以此介意。又引宋公事为證。卞覈其时受诬状。且政院之启。略曰。荣久辈以 庆运宫不为肃拜。为自多要功之地。有此上疏。而同榜知名之士。混同列书。其时庭请。亦多不参混录之叹。则一榜伪录。有何所惮。此则人情之所共愤。而元疏藏在禁府。某某人名录。实难的知。则到今始闻。恳乞卞覈。在所不已。该曹覆 启。洞释明白。无复底蕴。则横被书名者。自可安心无歉。至秋历相礼,弼善。除掌令。公终不能自安。又引嫌乞罢。则处置以凶疏暗录。自是意外。前因该曹之 启。既尽昭雪。已见许于公议为辞。而请出仕。递授司艺。还弼善。冬。为司谏院献纳。会姜鹤年以掌令投疏。语极怪忘。讥议 中兴大业。敢以易㬥之说拟之。公论 启曰。夫伯夷易㬥之说。乃是西山采薇之后。若或一食周粟。则必不以此为言也明矣。鹤年首被 异擢。历官中外。十馀年于玆。非不知君臣分议。而旌招屡降。肆然自大。徒怀沽直之心。敢发不道之言。以此争论不止。以至两司合 启。请按法至屡月。乙亥。由军器寺正。为掌令。时玉堂有右姜者。以前事并论递。三月。出牧公州。将辞 陛。大臣有重公出外者。白 上还汉学教授。丙子春。复除直讲。升掌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8H 页
乐院正。递授延安府使。十二月十一日。义州急报至。十二日。铁骑先锋。已过正方。公达夜调兵。领赴军前。丁丑正月二十二日。江都陷报忽至。又有水使传令。翌日。苍黄驰进于水使待变处。以为奔问江都之计。而 春宫 大君。已发江都。路由本府。追闻方伯传令惊遑驰到。则方伯已以不及出待 启闻。三月。拿推夺告身。退归于忠州申义谷田里。十年屏居。丙戌正月。叙复相礼。升尚衣院正。戊子。改成均司成。迁掌令。己丑。除司仆寺正。又迁掌令。辛卯。拜军资监正。秋出授襄阳府使。乙未十一月。递归。至戊戌十一月二十一日。寝疾。终于杨州栗北之先茔下。春秋六十有四。以明年二月某日。葬于长湍治西口井里子坐午向之原。公先配骊州李氏。议政府左赞成尚毅之女。司宰监佥正。 赠领议政友仁之孙。淑德懿行。有壶法。 天启壬戌四月二▣一日。先公早世。享年仅二十六。墓在杨州先兆侧。后以乙卯四月二十一日。启厝迁窆。与公同穴。因兆势左窄。祔于右。次配坡平尹氏。青山县监珵之女。荣川郡守时忱之孙。事公持家。无违德。戊申七月五日。后公十一年而卒。得寿六十三。以其年九月某日。别葬于长湍治北板浮里庚向之原。皆从公治命也。公天禀方严。局度沈毅。操履确于内。而喜愠不形于外。立心行事。动遵绳墨。人不敢以非义干之。平居。每夙兴盥巾。整襟危坐。终日无倦。妇女不敢近。仪表自然俨恪。虽纷扰仓卒。未尝见疾言遽色。奉先极其诚礼。执事主于敬谨。凡若寻常简牍。必手自楷书。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8L 页
不使子弟代劳。御家众有威而恩。不少替待。族戚一于姻睦。无间亲疏。皆得欢心。性嗜书。左右列古今书籍。声伎博弈。杂戏。一无所好。客至有酒。命酌至醉。醉不乱。平生自奉俭素。不喜纷华。衣不服䌽。食不兼味。章服仅备完洁而已。虽当盛寒。不御毛裘。常有刻苦之味。见人方便之习。则人窃非之。每语以警子弟。又引小学中人于一切奉身澹泊之语。戒诲尤勤。而平生静嘿。处之泊然。如嫁娶重事。一任夫人。营干未曾省焉。少年登科。历仕内外。至四十馀年。不顾产业。无所营为。至于朝 京。则航海往来。行橐如洗。译舌叹服。流传称颂。居官则勤莅职事。冰檗自持。不烦箠楚。吏胥畏威。自少至老。随分守常。货贿之谈。不挂于口。市井之徒。不踵于门。自经倭乱。无京第而不立一间屋。先陇下世传薄庄外。不广一区田。以至服用什物。一无所蓄。公早自树立。学识淹雅。文辞博大。立朝论议。惟义之视。所与游尽一时英俊。然而未尝苟希合少贬抑。以殉时势者。随迹可见。终以是蹭蹬名场。位不满德。其自岘山归也。公素房通命数。自知前途休咎。绝意世事。退处杨州墓下。安于恬静。罕迹城市。若将依松楸毕命。时有公之亲友之在朝者。惜公放散栖遁。复欲起公同升。以图进秩。有大臣之知公者。窃揣公意不在进取。不敢强其不欲。议遂寝。至其卒之岁。公自识运命已穷。及五月初。语家人曰。吾于外家邱墓。久不与祭。在情礼甚缺。端午。诣外王考妣墓。亲行其祀。既又往长湍旧先茔。展墓而还。俄而微示惫。阅数月。日臻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9H 页
弥留。公又自语曰。十一月。吾命将殆矣。迄于属纩前夕。眷侍侧者曰。今日辰至何时乎。遂不语及家事。竟以其日终。前夫人有一男二女。男曰洪庆。辛卯进士。通政青松府使。女长适李后吉。次适教官申涬。后夫人有三男二女。男长曰洪命。有才早夭。次曰洪范。次曰洪福。壬戌文科。丙寅重试。今黄海道观察使。三世封 赠。由观察也。女长适镇岑县监李世瑗。次适朴泰进。洪庆娶承旨金光赫女。生二男二女。男长宇梁。乙卯进士。前牙山县监。次宇杭。辛酉文科。今弘文馆副校理。女婿长监役李行述。次张致显。李后吉有五男五女。男长榶。次棡。次樟。今阴竹县监。次振,构。女婿长进士崔世柱。次崔世徵,掌令金弘桢,赵明源,进士洪启汉。申涬有五男三女。长广济。今汉城府参军。次庆济。文科前居昌县监。次应济,康济,庭济。女婿长新昌县监吴九星。次进士崔庆寿,李懋。洪命娶府使尹世献女。生一女。适营将李夏蕃。继子宇采。洪范初娶参判申得渊女。生一男一女。男宇栋。女婿文科李东彦。再娶县监吴浃女。生三男。长宇楫。次宇机。次宇极。洪福娶郡守申应澄女。生三男一女。男长宇集。次宇采。继仲父后。次幼。女婿朴弼渭。李世瑗有二男三女。男长挺说。进士。次挺卨。女婿长韩永显。次宋熽,许镐。朴泰进有二男二女。男长弼梦。女婿崔锡圭。馀幼。洪庆有侧出男一人。曰宇桓。洪范有侧出男三人。洪福有侧出女一人。俱幼。宇梁生二女无男。以弟宇杭子俊熙为后。女婿李蓍命,李必相。宇杭生二男五女。男曰俊熙,彦熙。女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59L 页
婿进士宋正明,李思悌。馀幼。宇栋生一男。重熙。宇集生一女。宇桓有三男。长泰熙。馀幼。内外孙孙总一百十馀人。此公之在世始卒。人所共知之大略也。而孙宇梁情迫祈恳。泣血谨撰。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附录○墓志]
  
献纳 赠左赞成兼两馆大提学金公墓志[判书朴世堂撰]
 驾洛古之列国。其地则今金海是也。首露王。与新罗儒理王。并时而立。后国灭。地入于新罗。而其子孙。尚显于高丽。讳牧卿。至三重大匡。讳普为侍中。两世皆致封爵。普有子曰讳到门。始仕 本朝。终三司副使。其后四世。冠冕相承。而讳永坚。为吏曹参判。生讳世弘。生讳光寿。俱隐德不仕。是为公高曾大父。大父进士讳希禹。考义禁府都事讳尽善。妣骊州闵氏。星州判官哲命女。公讳德承。字可久。号少痊。生 宣庙二十八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二日。聪悟强记。年十三四时。悉通经史。晓华语。十七遭外忧。执丧尽礼。既免制。刻苦读书。博观群籍。淹贯诸子。房及星历方技。光海八年丙辰。为解首。丁巳举进士。己未及第皆等。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辛酉。转著作。会辽沈陷。冬。以董守备伴接。留铁山。虏至被围十日。累经危难。缓急中机。壬戌四月。始还。转博士。 仁朝二年甲子夏。迁典籍。改监察。七月。充书状当贺节。改刑曹佐郎。时辽路断塞。航海朝 京。多致覆物。人皆惮行。是年夏。节使已行。至海上。且登舟矣。书状忽告病。伏床不起。 朝廷窘甚。即以公代之。趣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60H 页
装疾趍。泛渤海。循青兖。以达于 燕。凡三阅序而归。其在 京师。赏赐金帛。悉散之徒役。书籍玩好。一无所取。惟一暖帽。以备寒。及其将归。则亦以与之从行者。月沙李公赠诗曰。朝拜除书夕饮冰。观周行色淡如僧。于此见其深服公之操也。自乙丑至甲戌。十年间。内则为工曹礼曹佐郎。户曹正郎,典籍,直讲,司艺,正言,持平,掌令,司书,文学,弼善,相礼。多者至四三拜。自戊辰。常兼汉学教授。以其能于职也。外则为庆尚都事。海运判官。 仁穆王后薨于别殿。公时为掌令。群臣方议 上奔哭之节。两司欲请以小舆行。公独无言。大司宪金公寿贤。问何为不言。公对曰。三年丧。无贵贱一也。奔哭之事。台谏当据礼论执。不知其他。金公大悟曰。吾等过矣。即止。闻者皆服焉。公之举进士也。壮元李荣久倡奸徒。为疏请废 母后。而期以新进士谒文庙之日。胁一榜投进 阙下。郑百亨等入泮乃知。各散去。而独公先闻。故初不赴。是时荣久等。削公名于儒籍。然犹诈录同榜姓名疏中。以张其数。皆莫之觉。至甲戌。公始闻。上疏自辨。于是公同年沈之源,洪恕,郑百亨等。亦陈疏俱列。事下该曹覆启。谓公等为凶人所诬诈。混录疏中。不必介意。诸公亦多明其见诬状。至秋。历相礼,弼善。拜掌令。公终不能自安。乞解。授司艺。还弼善。冬。拜献纳。论姜鹤年事。乙亥。由军器正。拜掌令。三月出为公州牧。大臣有重公者。白。还汉学教授。丙子春。复历直讲,掌乐院正。出为延安府使。十二月十二日。西边报急至。十二日。虏骑已过正方山城。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60L 页
公急调兵赴军前。丁丑正月。承统御使檄。驰赴水营。而江都败报随至。 世子大君。已北行。路出延安。公又承府使檄。疾驰以归而不及境。坐是被逮。削职归田里。十年屏居。以书籍自娱。丙戌春。叙复相礼。自后六年间。又历司成,掌令。尚衣,司仆,军资正。 孝宗三年壬辰。出授襄阳府使。三年而归。又四年戊戌十一月十六日。终于杨州栗北村先陇下。年六十四。明年二月。葬于长湍口井里负子之原。公先娶骊州李氏。左赞成少陵尚毅女。壬戌四月二十一日卒。年二十六。初葬杨州。后乙卯四月。迁祔于公墓同穴。而葬在右。左窄故。后娶坡平尹氏。青山县监珵女。后公十一年戊申七月五日卒。年六十三。其年九月。别葬于长湍板浮里。皆从治命也。公方严有度。喜愠不形。早起盥颒。危坐终日。言无疾色无遽。简牍之微。手书精楷。至老不懈。御家众。有威而恩不替。族党亲疏。皆得其欢。性俭素。衣不服彩。食不兼味。盛寒不御狐貉。历仕内外四十馀年。绝意营产。世业之外。田不增一区。尤嗜书。左右图史。声伎博弈。一无所好。客至命酌。醺然而不至乱。其学识淹雅。文辞赡博。所与游尽一时英俊。然不肯少贬抑以希合。终以是蹭蹬不达。公房通休咎。自解襄阳而归。退居先陇下。罕迹城市。其卒之岁。至端午节。遍拜内外邱墓之在异所者。归而示惫。弥留数月。语家人曰。及十一月吾命殆矣。属纩之夕。问左右以日时。公有四男四女。洪庆,李俊吉,申涬妻。李氏出。洪命,洪范,洪福,李世瑗,朴泰进妻。尹氏出。洪庆府使。男宇
少痊公文集卷之二 第 61H 页
梁县监。宇杭副校理。女监役李行述,张致显妻。李俊吉男榶,棡,樟县监。振,构。女进士崔世柱,崔世徵,掌令金弘桢,赵明源,进士洪启汉妻。申涬教官。男广济参奉。庆济县监。应济,康济,庭济。女县监吴九星,进士崔庆寿,李懋妻。洪命无子。取洪福中子宇采为后。女营将李夏蕃妻。洪范男宇栋,宇楫,宇机,宇枢。女及第李东彦妻。洪福观察使。男宇集,宇采继仲父后。季幼。女朴弼渭妻。李世瑗县监。男挺说进士,挺卨。女韩永显,宋熽,许镐妻。朴泰进男。弼梦。季幼。女崔锡圭妻。季亦幼。洪庆有庶男。曰宇桓。洪范有庶男三人。洪福庶女一人。并幼。内外孙曾。总百馀人。公在世时。世堂少犹闻公名。为场屋举子所畏。老而与公孙宇集游好。观察使君。亦尝一访林居。今宇集奉观察使手书。请公墓志铭。不敢辞。铭曰。
 面貌严冷人不喜。言辞巧媚世皆悦。降色诡随贤士耻。执志自守君子洁。闻鸡侧肩争趍市。掉臂不顾独其节。刻诗墓石垂千祀。谁哉好我莫毁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