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疏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8H 页
南汉扈 驾时(丙子十二月二十日)
臣肝胆所激。不量疏逖。敢以一言。大声疾呼。大抵城外之贼。留待后军。暨后军不来。则必有宵遁形势。朝廷上谈论。多有和议。呜呼。是何计策。是何举措。臣之愚见。不过背城一战。最急者。在于得将而后命谋。而窃观今日内外掌兵帅臣。计不过据险自卫而已。智不过斩一贼杀一马而已。脱有贼奴早晚添一枝兵。则臣恐今日之策。毕竟束手下城而已。兴言到此。痛哭痛哭。臣尝于辛酉,壬戌年间。读书山堂。偶逢一衲行僧。颇能文字。仍与一旬谈讨之际。观其志气桀骜。言论发越。问其姓名及心事。初自匿晦。论文既久。则心迹往往闯露。臣以男子义气。人臣事业上一言。激探其平日自许。则智勇胆气。兵家筹画。自谓世罕。臣又问曰。古之将臣。必傍通星象。然后可以预料敌人之形势耳。汝亦有此乎。曰。稍知之耳。曰。然则北贼不幸东抢。则未知在何时。答曰。近者仰观天文。六七年内我国边境。容可无大段兵祸。臣又问曰。如此之时。男子高枕。上不忠国家。下不济生民可乎。答曰。我才
臣肝胆所激。不量疏逖。敢以一言。大声疾呼。大抵城外之贼。留待后军。暨后军不来。则必有宵遁形势。朝廷上谈论。多有和议。呜呼。是何计策。是何举措。臣之愚见。不过背城一战。最急者。在于得将而后命谋。而窃观今日内外掌兵帅臣。计不过据险自卫而已。智不过斩一贼杀一马而已。脱有贼奴早晚添一枝兵。则臣恐今日之策。毕竟束手下城而已。兴言到此。痛哭痛哭。臣尝于辛酉,壬戌年间。读书山堂。偶逢一衲行僧。颇能文字。仍与一旬谈讨之际。观其志气桀骜。言论发越。问其姓名及心事。初自匿晦。论文既久。则心迹往往闯露。臣以男子义气。人臣事业上一言。激探其平日自许。则智勇胆气。兵家筹画。自谓世罕。臣又问曰。古之将臣。必傍通星象。然后可以预料敌人之形势耳。汝亦有此乎。曰。稍知之耳。曰。然则北贼不幸东抢。则未知在何时。答曰。近者仰观天文。六七年内我国边境。容可无大段兵祸。臣又问曰。如此之时。男子高枕。上不忠国家。下不济生民可乎。答曰。我才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8L 页
既已世不合。况此代日乱之时乎。十年之后。吾亦欲还俗云。厥后丁卯年。始有胡乱。六七年之说似验矣。戊辰年间。被张晚荐。领僧军。暂自施设于关西。而施设之间。人谓颇有将帅风力。前日自许之说。似亦不妄。未满二三朔。旋即自解。浪迹于岭南东山寺。臣又适与相值路上。以其平日所自言者。责其浪迹。则答曰。前在西路。事多掣肘。所任之地。又不足展吾所抱。遂告别而去。比年间。似伏闻此僧。今已释衲归俗。而或云出没于忠清四郡山水间。或云往来交河地。或云今式年观光汉城试。然则以其还俗。揣其心事。似亦有意于求知 圣明世。可将之才。此人之外。臣未及见也。此人僧名则六虚也。俗名则还俗之后。臣未及相面。而闻诸人中。则或云徐景祥也。或云非也。夏间 殿下求将之际。求之既有限品。故臣语及于相知一朝士。则亦云第未得见其身矣。其桀骜之名。闻之饱矣。吾当力言于朝中大相。厥后寂无如何声息。臣亦更不出口者。自古荐将之人。不无疑畏之嫌。此人心事。固亦难知。故用不言迄于玆。危亡今已迫。义不暇自顾。但此人不在城中。路已左矣。臣愚以为 殿下必欲捍御剧寇。不特城外若干之贼。罗致此人。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9H 页
岂是无路。一封蜡书。委以一将之任。属以在外之兵。而使留都大将及忠清监司。飞传四方。星火搜得。许令领兵前进。则不特宗社。容或可仗于此人。若从此人始。则安知不忠义智勇国士无双之辈。亦将闻风而起也。臣且有平日所慨然者。风采器局。臣见得罗万甲。其人于公卿士夫中。日前则置诸閒地。日后则拘诸管粮。此臣窃自扼腕者也。伏望 殿下。曲采献芹之诚。特发试可之命。则 宗社幸甚。军民幸甚。臣不胜激切屏营之地。谨昧死以 闻。
己丑封事
伏以臣廷骀野栎。然其五官。臣亦得之天。以臣五官之陋。滥揣摩今之事。往自壬辰。迄于玆。事莫非可愕可愤可耻。包忍何其已极。名义何其久屈。人莫不有五官。五官皆醉。餔其糟啜其醨。人莫不有二司。二司俱病。视不见听不闻。醉何时醒。病何时愈。 宫中圣人孤立。伥伥然二十七年意不展。乃 陟方。嗣其位。今日 圣人。必其有思乎。伏未知 圣孝。意在何先。在纯孝乎。在达孝乎。意在达孝。则此正式怒蛙时。抑亦大布衣大帛冠。上下忧勤时也。迨未阴雨。及其閒暇。岂非今日谓也。得种,蠡一二臣。专意生聚教训。义
己丑封事
伏以臣廷骀野栎。然其五官。臣亦得之天。以臣五官之陋。滥揣摩今之事。往自壬辰。迄于玆。事莫非可愕可愤可耻。包忍何其已极。名义何其久屈。人莫不有五官。五官皆醉。餔其糟啜其醨。人莫不有二司。二司俱病。视不见听不闻。醉何时醒。病何时愈。 宫中圣人孤立。伥伥然二十七年意不展。乃 陟方。嗣其位。今日 圣人。必其有思乎。伏未知 圣孝。意在何先。在纯孝乎。在达孝乎。意在达孝。则此正式怒蛙时。抑亦大布衣大帛冠。上下忧勤时也。迨未阴雨。及其閒暇。岂非今日谓也。得种,蠡一二臣。专意生聚教训。义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9L 页
当汲汲。仰见今政今教。 列圣社稷。大属望者。恐或左乎。 即位之初。天钺昼见。土雨午作。厥惨非雉雊比也。此而不戒。 祭祀则丰于昵。以殷无可忧时。武丁知惧。听谏即改。况此何等时。窃闻进香。宫家则竞相务胜。一番所费。浩至六七百头。数外布各衙门。进香则砂非正供。市括火急。贱蛮贵唐。民渴日苦。自 上见虚文不禁。自下见天象不谏。不禁则是以奢侈导一时也。决非生聚意。不谏者。朝廷大失望。在䌽花一事。此佛事时谬规耳。以䌽花比包忍。特缌功之察。然而在王道速已者。礼乎。盖愆者。孝乎。䌽花重乎。失望大乎。 上所导。既如此。下失望。又如彼。达孝何可望。感天安可期。臣闻应天以实。不以文。谏而不听。则听卑之天。不亦大可畏乎。今之谈天者。以累年太白。归之五月已验。但以古事论之。则唐太宗末年。此星亦昼见。无几何。唐有国恤。而其应三十年方尽。臣恐今天垂象。安知不亦不在远也。以臣愚意。人苦不知天。天乃欲发人蒙。越二朔后。又使太白。谆谆默警。警之不已。又土雨。天之于人。若提耳面命。人何又昧昧。臣尝见箕畴皇极书。参以晋汉志诸书。坤宫未位。古人谓之属中黄。又号为五星所聚之东井。太白以金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0H 页
星武宿。旺荡东井。中黄。古人谓之戒在文明。厥象岂寻常也。然而天道远人道近。而造命又系君相。只在善思善应何如耳。宋宁宗即位八年。蒙古已发迹。而厥三月。太白昼见。天之戒宋。盖在蒙古。宋人反以越十月。受金兵。断其应。宋若早善思。以蒙古一视金。豫为之计。则必无促祸之速矣。宋景公时。荧惑守心。厥咎在于君。君若不善思。惑于星官之言。则必无退舍之理矣。然则天之示象。非欲必祸之也。特出于仁爱。使尽在人道也。是故。古之善应天者。观象而则之。文星出则知偃武。武星出则知用武。今之见于东井者。非古人所谓天钺乎。见以巳时。巳者。古人所谓五诸侯。少微垣下所统躔。木气也。其象又为诸侯太阿柄。天以此象示之我国。能尽在我道。安知此象不为我吉祥。执此武星天钺之权。以为我用。则其极效。可以大有为。大有为者。其道何居。臣非步天推事。亦非识时务能言者。槩之王道。不过曰自强而已。观时事。参天象。必惕然奋然。况乎自强。乃 先朝意乎。臣于 先王即位十四年春夏间。窃伏见责朝廷自强。信乎大有为主也。至今一大恨。奉行者非管,乐,葛。独乾独阳之叹。大又一恨。自强策。不早及即位初。殊非豫则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0L 页
立。又一恨。意则极美。事非密勿。然其自强意。则岂非今日之必可述。且伏闻 先朝一传旨。予岂以千里畏人。大哉此 教。今朝廷何不承而大之。反以因循为良策。今我 圣孝。果有意自强。展也达孝在于此。夫岂在丰祀,䌽花间。然其自强策。以今日朝廷。决不可为。迭进迭退者。畴非三色目。清浊公私。俱未免相半。私浊者误国。公清者合喙。误国者则已。合喙者。畏人言。亦非负君而何。加以一有举措。不悦者腹非巷议。使国事有同作舍道傍。甚者诪张胥动之。痛矣今之国事。臣请以 先朝自强中节目及 先朝痛心疾首处。举廷弊论之。士夫间关节禁。丙子自强时。已极其申明。关节之肆于京外犹夫前。京外诸官大小。相讳不发。深居尊拱中。何从而一一知之。关节一端。偶发于高阳。反以女婿家书小官径请。从略答查。吞舟之鱼。已尽归漏网。独一卿宰不以漏自幸。起而自首。此乃 先朝眷重臣也。先朝犹不容贷。 先朝用法。果如何耶。举国关节。无高阳偶发之路。高阳偶发。有畏势瞒告之态。 先朝禁关节。何据而下手。设有下手处。世亦几人遵法。不法守令之烹。丙子自强时。截然欲举齐鼎。威王以后。千古未闻。则甚盛事也。齐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1H 页
国之振。欲复见吾东。则甚盛意也。清风一事。果涉诬枉。则一朝廷争之可也。顾彼则洛阳大族也。事若出乡曲孤根。一朝廷谁肯束缊。既知必烹之盛意。则清风之外。果无必烹者耶。以臣耳目。可烹者非一。未闻一人将顺请烹。使得以烹一励百。 先朝之于守令。何凭而用法。设有用法地。世亦几人守法。一吏判奉自强意。建白肃官方。时仕荫官。勿论参上。请一一考讲。真书不足者。稍有廉耻者。或先谋递。或退而观势。至如名家子弟。勋家族戚。恃其声势。乃曰高丽之法三日而已。未几新判肃 命。则荫仕之冠服扬扬者。已判朝廷三日之验何捷。肃官方。未必系考讲幺么一款。亦不能有终始。况大振作乎。吏胥执权。人莫不忧之。丙子自强时。始立换差之法。立未日月。此法归于何处。窃闻执言者。托以文书。不可付诸生手。为此言者。亦非甚欺君乎。各项掌文书者。果只一介吏耶。换差时。姑留各所掌一二吏。待新手领头绪后。又移其姑留者。则岂非便宜变通道也。既忧其执权。又不肯变通。敢论大振作乎。边将之择。尤当极峻。庶官自强时。 传旨加敕。及至冬有一大。总是衰败者。怯懦者。不晓兵家者。积失军情者也。加 敕之意安在。当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1L 页
其拟遣。名虽极拣。物议则有大可骇。此非欺君误国乎。科法民弊。自 上申警之。在下者。只以承传行会为事。军政国计。自 上日议之。在下者。只以 上教允当回启。一番回启行会后。事无一人著实。又从而废其 旨。此非不职不法乎。逮乎自强。卒不得食其效。士夫间或乃敢曰。上不自断。其不职不法。负君误国。恬不思自反。又无人请借剑大斫。至今思之。痛哭痛哭。自丁丑来。 先王大不乐乎为君。厥惟职成者。亦独何面目。中间难免之患。又至十年外。违豫久不能出接经席。此非臣劳臣死时乎。痛惩往事。日勉新效。是臣子义。反乘 君父违豫之久。肆意误国之事。乃敢千蹊万径耶。自违豫来。在下之弊。积可成山。流可成海。营私太滥。岂止于宫家勒买之比。违豫中。亦视听无形声。曾于北马一事。以宫家独受侵责。批之法启。此 教一下。人或曰恐非大哉言。臣窃以为独受二字。是岂偶然发也。实乃大警动朝廷教也。信乎朝廷一于正。以 先朝雅有为志。岂不曰大起予也。宫家禁戢。特指挥中一细事耳。以此论之。方今不一弊。实 先朝夙所痛心疾首。顾 玉候积愆。知亦未遑。今则付托。既以圣传圣。诞厥初服。断断莫先于继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2H 页
述。臣伏见顷日言官陈弊之劄。 上既叹赏之。旋下以安予心之 教。言官措语。或辞不达意耶。以三年无改之论论今日。臣所谓多少不法。乃 先朝必欲改者也。三年无改。决非今日道也。八方拭目。企待新化。果能继先志述而行之。孰不曰大哉 圣孝也。夫自强者。乃百王必为之策。而又是 先朝所大欲。则实今日莫先者也。莫先之论。臣既发其端。请以自强中必革之弊源。又一一反复。献为我 殿下留意处。关节此习。盖发源于壬癸兵燹后。滥觞于丁丑大丧乱。名节扫地。俸禄不古。妻子饥寒。自已契阔。如水火腾沸于方寸。方寸既乱。苟且之念。节节无纪极。以此辈置之士夫位字牧地。相资相济。莫便者关节。至如有识名公持望巨卿。亦未免谬习。甚矣习俗之移人也。夫贫不能自办之丧葬。冤不得自直之穷族。关节容或可也。至于哿矣辈。乘其婚丧。飞简四方。誇张之仍蓄之。世乃有利婚丧之讥。此岂士夫可近谈也。甚者词讼之场。横占之事。翩翩关节。狃为常规。善辞文饰。变黑为白。饰变之间。冤则何归。然而往日关节。关节而止。比来关节。变而为行下白日。各司往来如织者。非关节则行下。举论其甚者。明火者。大贼也。强㬥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2L 页
者。极恶也。以口传行下。竟不至于捕盗。一杖毙已。营护火贼。犹且不忌。况非火贼比乎。关节之害。 先朝虽已槩知。三变之甚。亦未及洞知者也。以关节行下。国事日非。不法之极。莫如朝廷。守令何足问也。今日初服。必欲继 先志。痛去此习。以正朝廷。请严科苛禁。使关节行下。一切不得行。如京外关节。则使在乡台侍。从实来启。又令方面严察查启。又令殿中御史举落简古事。关节行下。庶或可止。自强可望。国事幸甚。守令之得其人。古有其目。人之才德。亦有偏长。有廉公者。有恺悌者。有刚明者。有勤干者。四目中。廉公为上。四目兼备者又其上。守令之择。惟此而已。今之守令。私嘱入官。知曲而误决。指挥接讼臧获。与分占结官仆。耳语晓运昏入。作名目聚敛侵渔不一。大赂媚悦者难请。曲从者何限。多少鄙种之守令。未知拟除者以何目用之。武夫中无知粗悍者。称以有功超拜守令。此辈边将则可。守令则不可。亦以何目拟之。窃闻拟除之官。应求结约后。取舍权衡。又大区别于亲疏色目间。信此言也。岂国家求惟良意也。断以鄙种。则恐非孟浪说耶。以 先朝末年。各荐论之。国之所信者在此。而经乱以后。资活一路。惟在官居。今年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3H 页
则人皆腼面。求者如麻。人情之国。公道宁论。识面者荐。同色者荐。或以谄事而举。或以托交而举。或是自己私亲。则又与人换手。今之吏荐。只益纷竞之炽。势将三四年。京华有姓名者。畴非荐中人也。以已荐者观之。今之良吏。比屋可封。人才之盛。莫此时若耶。又何尽萃于京师。天之降才。则夫岂有私。当初一卿之议设荐规。恐添误国之大弊耶。拟守令。既如彼。荐吏才。又如此。国之为国。不亦难乎。至如曾经台侍。腰金顶玉。又不在荐限。谓可以弹压。谓已多经历乎。经历之多手段。波浪人不得知。则反不如疏贱畏慎者之为愈。台阁出入。名字则已著。而气焰之盛。或至于骚屑穷民。弹压之类。或归于外廉内肥。国之择守令。盖为民也。独不谨于名士与尊品者。亦何意。多行不法。人不敢议者。非尊品则大家族也。违法滥率。耗廪荡官者。非名士则京华广面有力人也。最可痛者。名士尊品。一自到官。官家利病。生民苦乐。都委下吏。与众子百眷。只事餔啜。而上使不敢是非。两司不敢举劾。大州之陵替。至于无可柰何。则未满十朔。以先自弃归。为其能事。名士尊品。果可尽信乎。绣衣之虎。戒行有声。则名士大族。坐官先知。城门之锁钥。文簿之收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3L 页
封。已紧于对敌之将。剖腹之藏矣。王人临门。闭城门不敬。查察有命。封文簿不直。不买蚌胎之唐介。一琴一鹤之赵抃。必不为此态。此非昔在朝廷大言峻论者乎。国之待方面。其体面可谓重矣。然而方面者。岂尽大公直人也。好恶抑扬。或出于子弟军官。或出于幕下乞客。或出于私仆器鼠。守令之曲意善事。于是乎作鄙态。鄙态者有力者同色者名士者。则治虽无可观。考第则居上。有阙失则曲护之。反乎此者。声绩未著。旋用考下。或有治效。构罪启黜。有小憾则置之不测地。有势力则贪虐亦不问。刚明者痛惩叛奴。王法所严。口不接杯。士夫所知。或以致杀人命瞒启。或以酗酒滥刑泄憾。大失实于守令玉石者。制阃者之不公也。夷考其所行。骚荡一道者。非关节则自已推奴。穷逮酷刑。邻族何罪。擅给擅取者。非族请则一家所私。列邑营库。自用何典。方面不法。守令何诛。御史者。实耳目人也。反以色目同异。辄行伸缩之私。耳目之臣。亦敢罔 上耶。前御史褒之。后御史贬之。褒之者。非公心也。贬之者。亦非公心也。加罪者。私也。减罪者。亦私也。御史不可信。则谁可为耳目。谁可与察守令。方面既如彼。御史又如此。国之为国。不亦难而又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4H 页
难乎。朝廷一端之论。又以要誉为守令一大病。要誉守令论可唾面。士夫之不恤病国。徒循面情者。独非要誉乎。守令要誉。或可利归于民。朝廷士夫。既不举职。又不利民。于国于民。有何可观。一守令得 恩点。则蛁蝉称贺。台阁款问。归如流水。踏破门限。世罕尹翁归之峻。又非不敢干以私之定国。则守令疵政。又非朝廷启之乎。不法守令。臣亦目睹。臣亦耳饱。今不以此极言者。朝廷本也。守令末也。朝廷一遵公正。则源清流洁。理必至也。今我 初服。必欲继先志。严守令之不法。必也先正朝廷可也。窃闻诸流传。卿相有贪墨者。一据公论。齐到漆墨。乃古殿中御史风也。贪墨者。厌此苦。卿相朱门。一变换黑。谬规转而为俗尚。古之君子。恶丝之受缁。今之卿相。一何从黑门。而不恶不古。殿中官。亦莫非苟充。渠既不正。其敢正不正。其敢漆墨。又敢落简乎。请自今。殿中官。尽以文官有风力称直方者除之。或以曾经台侍。或以山野修洁者间之。漆墨落简。庶复古事矣。又令卿相。一依朱门古制。如其依旧黑门者。以贪墨同律。有贪墨甚无谓者。不论卿宰方面。并烹于烹阿之鼎。大臣则请禁锢之削黜之。夫如是。朝廷自肃正。守令自畏慎矣。色目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4L 页
中御史。又何足烦也。御史古制。又不可废。则一如内摘奸时立马之规。又于文馆两铨官中。以平日 天鉴察其刚方不挠者。即于不寒不热时。以 密旨宣召入直者。使之饮冰登程。并察一道。请举其大族不法者。而烹之。国中有害无益之荐。请姑停之。杜其奔竞。以为士夫廉耻之地。待朝廷肃正。使以四目。各荐必可之人。误荐者。亦以同罪论之。国事幸甚。猛济刚克。不如是。臣恐突振颓纲。顿变锢习。必不容易期待。敢望自强效乎。官方不肃之叹。盖自古衰世之所未免。今之不肃。古亦有此极耶。夫科第取士。乃国家右文意也。专尚科第。恐失举贤良古意。乃设之荫规。其目则曰有才无命。屡举不中者也。又其第一。乃笃行独善经明行修者也。臣闻诸古老。自开国来。如司仆,军器,禁府,训鍊等凡庶官。多以文官间之。况牧民官乎。是故。士皆笃心学业。文运蔚兴。因文悟道者。慕古私淑者。济济辈出。逮中间法久弊生。古事虽渐变。然而其在 宣庙朝。尚不至今日之滥。伏未知今之荫仕。果是有才不中者乎。抑亦经明独善者乎。屡举者强始仕。独善者不限年。乃 祖宗朝古制也。异才不拘齿。孝廉限四十。亦东汉古事也。今之白面荫仕。未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5H 页
知闻一知几。台监者。乃殿中御史称也。三曹者。乃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所也。十二殿中并辔而行。问之则往往或至于无一文官。犹非蹊径荫仕者。则又是介冑士也。殿中如此。三曹可知。小司又何论也。八方之倅。京内之仕。考诸官案。则非文者。十八九矣。世莫不有耳有目。十年读书。又何必吃苦从事。文教不兴。人才不作。职此故也。今日荫仕者。若坐而读书。从师有获。则间有英明敏特者。年少力强者。岂不豹变。大则可至于滔滔大君子之归。小则亦可为吾斯未能信之儒。以今日官方不正之故。其害又至于人才斲而小之。斲而小之。是岂但荫仕者过也。呜呼。古之官方。官方一定。故士知趋向。庄修之法。有同处子。士而从荫者。比之失行。士而赴举者。亦有不得已之意。盖科第者。名利路头也。是故。世重廉耻。人无苟且。至于最高洁者。不屑科第。处而求道。此则士而拔萃者也。必举而置诸法府宫僚。以听山野正直之论。此亦古之官方美意也。五部发迹者。不许首正亚正牧府者。盖非文非武。自弃自画。无一分廉耻故也。今之二十年官方。一何大反是耶。古以廉耻导人。故通籍立朝者。一皆鹗立凤鸣。佩符杖钺者。尽是留犊芾棠二三。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5L 页
列圣朝风淳俗美。五十年间。号为至治者。何莫非重廉耻效也。廉耻者。四端首也。人兽所判。治乱所系。廉耻之丧。莫今日若。而今之官方。乃其丧廉耻之一也。四端失首。识者寒心。今我 圣旨。又以忠贤孝廉四后裔录用事 勤教。上意则甚盛甚盛。此 教才下。自售者又坌集。求保自售者。自跃不祥金也。不祥无耻之辈。将焉用彼。求忠臣必于孝子。孝子其人。拔用其尤者。乃古道也。今若并用其子孙。则所谓孝子者。名实大参差。冒录滥旌。世不可胜记。况其不肖者乎。清白无后者。其傍亲子孙。阴改世系。引为厥祖者。居多。又闻国法。只许嫡长孙。而今则远诸孙。亦多滥冒。以今不正之官方。循私之色目。又添给容手之地。则误国之惨。又将如何。臣窃以为孝子。则只用其人。而必取文学独善。如蕫邵南张公艺。清白。则亦限长孙一二代。而申明严敕。可也。忠贤之后。固当十世录用。而忠臣之后。岂尽忠也。贤者之后。亦岂皆贤也。国之用人。用其才德节义也。一笑一裤。安可轻且忽。误国之说。人谓臣妄言。请以已然者论之。乱时仗义者。以德报之。可也。报之以公器。窃也。墓山指卜者。以款待之。可也。结之以王官。滥也。暮夜之赠。白昼之苞。莫非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6H 页
官方之为累。及论国家之报典。乃敢曰公私贱。至东班官下仆佩大印。名分之紊乱极矣。言与事。何其大相戾。以陆贽赏酬军功。勿许二府秩观之。可谓失在于国之报典。目今卿士夫孽产之苟简通仕者。亦未知何报典耶。百石之米。自运输北者。乃 祖宗不欲大开贱人之路也。此法始坏于昏朝。永废于丁丑后。官方不正。莫此之滥。乃曰。扬侧陋。又曰。立贤无方。然则 祖宗朝之官方。太狭耶。以文登第者。何独京人。人才之出。又何独洛阳。古之群贤。在于草野。今之才子。何独多于辇下。同是登第。乡人则一亩老死。京人则自致青云。彼自致青云者。亦成何事业可称者耶。用人之官方。若是其不公。乃曰。无人才。无人才之叹。古人谓何。今之人才。半禁锢于相诬之色目。半虚老于奔竞之不事。阘茸者险诐者。则不问官称之可否。团作私门之桃李。容貌辞气间。阘茸险诐。岂难得也。至于名流显扬者。固非微末所可容议。其于病国为害不赀。臣何敢自危而讳之。瞻前顾后。委身师门。羽翼既成。则利之所在。辄弃而背之。士夫之背师者。其不至于背国乎。一时之名节所宗处。实国家泰山北斗也。亦人道元气砥柱也。或有客悦于异议。乃敢斥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6L 页
之耶。儿童走卒。亦知其景仰。以有识士夫。忍为此态。以钓一时之名利。斥节钓利之人。一遇风吹草动。则臣未知此辈。其肯为国立节乎。前后执官方者。不当若是之乖谬也。此非误国而何。官方不正。其来已久。如知其不正。痛加意于变革。其道亦岂无也。所谓大臣。顾非百揆首乎。古之大臣。官方稍不公。则必庭立吏判。罪厥政吏。故大臣公正之威。大行于朝廷。官方赖而不紊者。固也。一自党起。大臣亦不敢制。今日 初服。必欲继先志。正不正之官方。请申敕大臣。而复行古事。又下 教铨曹。一依祖宗朝古制。又于为政之日。一大臣临政总管。两司中一长官参政可否。则大臣总政。铨官之衡可正。两司参政。驳政之弊可除。国事岂不幸甚。自强之策。亦岂不幸甚。古有大臣兼行吏判之事。故臣敢以总政。妄论之。臣罪万死。吏胥执权。其害亡国。昔闻怪谈。臣初不信。以今观之。恐或不幸近之耶。臣闻 祖宗一定之法。各司六曹吏胥。必取良族。必择廉吏。严立科条。计仕迁之。故吏亦颇知自饬。 成仁明三朝。苛禁吏胥出入市井。至于路上禁市人与语。而令法司司禁。一自朝绅分党。吏胥耳目。得售于浮薄年少。各为腹心。亦各有色目。吏胥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7H 页
执权之萌。盖始于朝绅之分。先正臣李珥。大有先见隐忧之言者。正指今日虑也。始则朝绅。只取其色目间出入。今则又取其自家私得力。或教猱升木。阴谋借手。百伪横出。贪巧无餍。故今之吏辈。莫不以迁转。大为失利。一为曹吏。终身不迁。迁转之法废矣。未满十年。奄起杰阁。众子众孙。各宅其宅。既不耕不织。又非商非贾。生有富贵家之乐。死同卿相家之葬。本以赤手。身致猝富者。国曹之物。尽是己有。八方官储。亦一藏富。择廉之法。又废矣。公私贱于是乎歆羡。又起而争之。为若德指挥者。是果士夫所可为者耶。择良之法。禁出入之规。又安足论也。此辈立脚。报恩多门。既私其妻子。又报其恩家。又报其得属之力。笔下之变海成陆。手中之移山填壑。浩浩无涯涘。财则有限也。而未知从天降乎。从地涌乎。公私良之辈。各有缔结。其树立既固。势不可以一朝摇动。卿郎诸执事。则朝拜夕递。有同逆旅过客。该官交递之际。文簿变易之间。国之仓廪府库。已成空器矣。上纳之进退。在其乎。官僚之诬陷。在其口。剖决之迟速。狱事之操纵。何莫非此辈巧手机也。版曹之告乏。兵布之患缩。两仓宣惠之无其实。秋曹隶院之屑有辞。诸小司之大凋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7L 页
弊。三尺亦葫芦。风来电罢之僚。虽或有见得。金会宗以户郎大败。李莘以兵郎大陷。前后见诬者。奚但二郎官也。败非不职。病在察事。一吏出言。搢绅和之。长官则不思而论启。言官则又信而驳锢。言出朝报。举世笑其愚。此岂非列司后官之兔株也。卿判提调。则可以启请变革。而或拘于颜情。或拘于牵缠。或拘于不可胜诛。迁延谬悠。遂为膏肓。版曹宣惠。大同江仓营库等地。表里相应。必使文簿混杂。根末错乱者。奸吏术也。往往盗臣。又与之相牢笼。然其所占视诸奸猾。特涓滴河海间耳。版曹宣惠。一猾吏一年所窃。少不下一二船。则大猾大奸。又非一二者乎。覈其归存。甚于捕风捉影。至如陈省公文。则或揭或否。而操弄变化之馀。半是虚套。尺文半是虚称。先上下两仓。与别营库。则仓属世传据为利窟。国计兵粮。尽归私吃。二三库抽查之际。则迟延过晷。必犯暮夜。鬼运神搬。移左实右。以为明日应查之地。毕竟台官。每堕于计中。仓官反以无事为一时幸。台官亦以循俗为得体。未知国事谁可自任。人皆曰一有尽查。则不时逃散。或曰。根连株结。筋骨在大家。然则终不可查耶。半失于官吏舟子之手。半失于曹吏仓属之占。噫。尽之矣。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8H 页
昏朝朴承宗。略查兵布。五年所失。多至千束外。所谓一束。乃五十头数也。贪劣吃重赂。事止不举。略查之下。其现出几何。 先朝闵圣徽。可谓刚果人也。户判时。以查两仓宣惠。反困于众谤。计与事不行。况非闵圣徽比者乎。呜呼。吏胥之权。又加一级矣。大抵为士夫者。义不可与此辈绸缪。不但绸缪。又与此辈。大有私于其间。防纳之际。议与此辈。大小之营。问与此辈。至如上番代立。已不法。况侵虐残军。滥至三十头数布。则声罪。乃其正也。反且纵奴与吏胥。同其利耶。一为方面守令。则或有潜招吏辈。在官报功。或许其贡物。或倍驮厚送。此亦何法典耶。吏胥之罪。言可痛骇。致令至此者。其本末。莫非士夫守令之委政下吏。朝廷严斥之。其于在京士夫。一何不论。而反以举职。指为怪物也。失今不变通。安知执权之祸。必不至亡国也。今日 初服。必欲继先志。举丙子防杜之意。请特命大臣。一依 祖宗朝吏胥典。必择廉良吏。计仕迁之。卿相士夫家。为吏胥关节行下者。则令法司纠劾。自强幸甚。国事幸甚。臣闻 成仁明三朝。虑有滞讼之弊。误决之冤。命以一承旨一注书。日坐阙门内。许受其上言。自上亲查决折后。不法该官。则论夺远窜。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8L 页
该吏。则囚鞫论配。夫如是。吏胥执权。亦何患不禁。米布所在。逐年严查科罪。则国计兵粮。亦何患不赡。文武两科者。相业将才出于此。华国镇边出于此。故 祖宗朝科法极严。稍有不公。则刑鞫之。夺锢之。远窜之。今之两科。未知几人刑鞫。几人夺锢。几人远窜。人皆曰私之太甚。莫甚于京试。莫甚于庭试。亦莫甚于司马两试。闻试官之入望。书给皮封者。试官之常规也。察其笔迹。一一符合者。试官之能事也。制作不入试眼。则助为得妻之光者。试官之常谈也。必也面呈。立待顾见者。其举子之影响也。或通于本家。或通于分发。其举子之蹊径也。前后司马试。人谓大不公。或指为红粉榜者。此也。所谓庭试者。大臣多官之严会所也。多官出入之际。或有未尽善者耶。亦未免物议者何。至于易书之科。则人谓试事临头。或豫约虚头。或期以用某字。收券时则试官临轩注目。各领其形止。入夜后则试官直陪。如约巡取。落榜者之言。末世人之说。固不可尽信。但一国之人。皆以为前后出入试官。限有若干名士。而俱是三色目中人也。西边人为试官处。则西边举子多参。南,少边人为试官处。则南少边举子亦多参。是故。三色目举子。每有临期谋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9H 页
避。争入于同色目试官之所。以此言断之。大不公之说。不可谓必不然也。文科至此。则武试何论。大抵监试取笔。始于昏朝己酉。而显为行私之地。请罢取笔。遵古易书。取笔之规。则令本道监守。有则荐之。无则不必拘。此岂非两可道也。试所分发。禁破之可也。易书吏辈。勿出放榜前可也。场屋之军。亦令裹糇。其器鼎咸物。给自应办。则内外之路。绝矣。应办之所。四围之外。申饬禁杂。则借述之言。亦可止矣。代立之军。禁不得间齿。而必差时立本军。五卫书员。禁不得近于试所。而必以本军旅长。则因缘之径。亦可杜矣。年前易书。每场书毕。则任其出入。分发亦杂沓。此岂 先朝严禁意也。有不法难掩者。一一严鞫论窜。国是可严。人才可得。噫。试场私窦。可谓百孔。而方外则去日下甚辽绝。日下试法。尚有物议。况非日下者乎。都事则巡阅既久。便作人情。守令则托以相避。要誉土民。以他道都事守令。从便近换送。则可慰士子之望。朝廷既不用法变通。宁暇于方外。至于两南。同色目京考官。大为嫌疑地。此亦最可变通者也。呜呼。今年变通之。又明年变通之。至若士夫一念之私。则谁可变通之。所谓士夫。非人主之与共代天而出治者乎。代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9L 页
工者废事。出治者召乱。臣亦士夫一也。今之为士夫。一何名实。大相反耶。名实相反。人皆曰昼贼。搢绅之间。亦传此语。盖亦孔距心知罪者耶。盖观一世私浊者。既有其俪。而公清者。亦不为不多。畏而合喙。则自好而已。慷慨者。亦不为不多。起而自视。则浊河中寸胶。薪火中勺水耳。今日 初服。必欲继先志。革尽士夫之习。臣有所受。请为 殿下献荛言。朝廷既以官欲贪欲。误身误国。又以科欲。误其子弟。廉耻丧尽。浊浪滔天。是故。先正臣李珥。豫以隐忧。建议 宣祖朝。其议有曰。士夫之丧廉耻。以饥寒切身故也。请依 祖宗古典。稍加月俸。以此观之。 祖宗朝禄典。减亦有其日矣。然而 宣祖朝禄典。必不如今日之减而又减。当世名贤。犹欲增之。况今日乎。臣闻 祖宗禄典。则既重其禄。又于颁禄之际。必以苧布罗三物。每石封其口。故至如微官之禄。可为八口资。禄典既丰。人厌出宰者。盖惮五斗米。亦为赃故也。今则禄典大减。赃律犹古。而名士亦碎首求外。世之不古。据此可见。以今日拟诸 祖宗朝。则时势大异。古典丰禄。决不可仿。至于减而又减。则不几于教士夫导其贪乎。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士之谓也。今之士夫。则何可以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0H 页
有恒心。尽望之也。增禄之议。公清者。必大以为耻。天之雨露。地之生成。则岂可以耻莸之薰。有所低昂也。今之典度支者。每以国用不继为病。故名贤建议时。请先汰冗官者。省浮费也。今之汰省处。乃遵名贤议耳。冗官则汰之已极。而又称不继者何。不继之患。其说在右。今不敢烦。我国虽小。当三国之际。罗代城中。藏兵四十万。而军食官禄。尚且有裕。况今千里之国。反不如偏壤小鸡林乎。臣于年前冬。与同僚。查考西学奴婢新案应贡之数。多至六百四十名外。一名所贡。各二头数。通计则其布多至于一千二百八十外。况其品又非市用之比乎。以此计其衍。则其数又几何。西学日凋残者。一委下吏手故也。南学奴婢。亦号四学最。而永付一老奸。故各司与西南学一样。国用不继。据二学可推。执言者。反以新设三都监。各营各厅所分给。为一病。臣窃以为今此分给之数。比之罗代。果倍于四十万乎。罪在不职不查。而士夫禄典。则每请减而又减。何也。至于兵水佥万户权管辈。是亦士夫类也。问其自俸。举无所寄。侵毒士卒。势所固然。此岂以廉耻。责武夫道也。乙者曰。兵水佥三使。一如前日。晋州兼牧之规。则侵卒之患可除。此论似可。而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0L 页
侵卒之患。反归于侵民。此亦岂通论也。古之名贤。亦以此一款。尝有议启请大小边将。定降恒式。月给粮饷。而量数减税。今之西路管饷。亦彷佛此议。而未尽其意。今何不咸于各道而尽其善也。各营各浦之徵。一切罢禁。则武夫廉耻。亦可教也。文武荫等官。犹且又踵前习。则与禽兽奚择焉。禽兽之刑常也。又何少贷。增禄一举。公清者。益励其操。私浊者。惭亦知感。变通士夫心之策。臣恐不外于此。不如是。则岁加月倍之滥。虽日日申饬。饬亦无如何。伏愿 殿下。特加圣念。又以儒家之学。劝导士夫。以为克复之地。又以养士待士之规。申饬京外。州学长官。复古择拟。太学师首。亦以当世大儒。久任之兼带之。期于食效。则清议所激。士夫知戒。请停馆儒鸣鼓之禁。以为士夫畏戢之地。廉耻可望。自彊之道。幸甚。国之两税。乃三代贡彻规也。自开国来。只有此两税。而国亦用足。极其殷富。一自壬辰来。两税外。又别设四等杂科。则民之悬罄虽惨。国之太仓。可陈陈相仍。今何公私大俱竭耶。今之执言者。归罪于乱后田案所垦之实。与平时大不同。以臣妄料。则今日之垦田。比诸三国时。则岂不大有馀也。有国必有宗庙社稷。亦必有内庭外朝。此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1H 页
则三国亦必同。况三国相攻战。又今日所无者乎。丽罗二国。号为最强。颁禄外。必有不时需者。岂借于天外地。盖调度极其善也。今我国家相攻则无。土地则兼。臣恐今之调度。大失其纲领耶。窃闻贩曹只守入库之数。而谓之能于职。所谓纲领。岂在是也。库亦不可信。况案上付乎。自丁丑后。今已十三年。八路列邑上纳之数。通查十三年。则府库之虚实。前后之用不用。可攻破矣。各司文书。又从吏胥之言。则亦必有伸缩之奸。必也申饬八路列邑。而取其元数。一一相准。又取阅前后纳未纳。则米布之实数。亦可验矣。前官时不勘之物。后官一不听吏言。该官亦各有一件要录。如守令私重记。以为年后凭准之地。则下辈奸滥。亦可防矣。又严敕江海漕运官。必亲自面纳于江仓。而与台官会捧。如有欠数。则官吏舟子。一一正罪。夫如是。则不患常不足矣。经乱已有年纪。安集稍成形势。则量田之举。何至今不请乎。或为守令之私起。或为土民之欺隐。此而用度不忧其不裕乎。海西,关东,畿甸。一依三南量田之制。而自今冬为始。关西北二道。则以便宜姑敕方面。使之各其官成此田政。则裕财之策。可望矣。伏闻今世人民。半避赋税。入山据谷。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1L 页
利其火田。故案付阡陌。太半陈废。火田之税。尽为官吏之私。 先朝末年。据一儒疏。始禁火田。此禁才立。未一年还置之。今若申明重法痛禁。则收税之路自恢矣。屯田各镇。则一结所纳。不过四五石谷。而半为别将之私。半为贿赂之私。又半为逃薮之利。宫家各衙门诸堰。则公土膏沃。尽为所占。而税则专阙。今若尽罢归民。许令耕食。守令私用之属公地。学宫受得之土。一一查罢。并许无田之民。则收税之路。亦恢矣。又于许民耕食者外。令边守起塞上陈荒馀土。则分屯之卒。必有岁积之效。如赵充国。京或不赡。则自海漕达于汉。边或有事。则补为军需。岂非便宜道也。畿内牧场。诸岛陈荒处。亦令上番卒。依大小分门之规。而春耕夏耘。一如塞上屯田。则不无一分之益。不有愈于各司之私其利私其役乎。窃闻司仆许耕。士夫之有力者。得其利。各司分儿。此非私其利乎。各处把守之卒。尽为诸军下辈之所侵困。至于柴苏杂役。皆责于番卒。此非私其役乎。今之管饷。专委该官。故浪用之说。大有物议。列邑仓耗系国用者。任他守令。故蔑实之言。大行民间。此亦不可不使御史。逐年严查者也。呜呼。创法则有其始。而后继者废之。建议则有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2H 页
其人。而不悦者毁之。法之不能有其终。盖此故也。裕财之政。果能有终始守之。坚如金石。则其于军食国计何有。关节行下之滥。守令不法之本。官方之不正。吏胥之执权。科法之不严。总系于士夫之丧廉耻。廉耻之丧。又系于禄典之减。而减禄之患。亦由于国用之每不继。故臣敢逐条救弊。又以救弊之本。总归诸正朝廷。朝廷正则大公大正之行可见。百司各举其职。病民之端。一皆自消融矣。然而病民。莫大于元贡两税。其人外杂等科。所谓杂等。乃今三手也。别收也。射炮也。岁币也。三手别收射炮等米。乃 宣祖朝一时权设规也。事见成效。则复古罢权。亦其时大臣意也。事与计不相符。迄为生民之困。今不大振作。未知杂科。何时可罢。其人者。本是官吏贡耳。吏有不支之患。则折半分诸民。可也。而为守令者。偏听吏诉。劝令呈监司。专责于日埤益我之民。射炮米则两南同是一海。而岭民有偏苦。此亦可以变通。而越视不启者何。守令补用之米。乃国典所无。既食其衙禄仓耗。又取典无之捧。病民之路。何若是多歧。臣窃以为可折半者折半之。可均者均之。典无者禁之。仓耗则自今许为守令之俸。如 祖宗朝古典。则补用可罢。而以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2L 页
除民一毫之瘼矣。国设杂等。势不可猝罢。而罢在大振作见效之后。事则无大振作。民则有不可堪。脱有无备之虞。则医疮剜肉之民。又尽毙于驱羊而与虎耳。民之乐升平。未知在何时。兴言至此。士夫之不职误国。不亦痛而又痛者乎。今日 初服。特然加意焉。则国事幸甚。自强幸甚。糜财之禁。实 先朝躬自导之。然其奢侈之风。古无今若者何。其病有大头脑。为人之学。浮华之词也。今若痛禁其浮华。专尚关世教之词。学必切己。馀事科场之工。则衣弊不耻之实。发而成文章。适用之文。蔚有可见。切己之学。庶回纯古。而 祖宗朝以皂袍为极侈之风。亦复见今日。糜财之患。又何虑焉。今日 初服。必欲继 先朝自强之意。请申敕馆学。笃示此意。又 命法府。革士夫豪侈。如儒臣郑晔。必焚不法之朝服。禁下辈糜财。断不容关节行下。国事幸甚。自强幸甚。财用既裕。廉耻既立。则纲纪自振。礼法自举。然其表率士夫。揽肃纲纪。其责又在大臣。今之大臣。允矣。咸称一夔已足。况二宿并明乎。第伏闻国言皆曰今之体势。重在台阁。以此言观之。不专责大臣。恐或如东汉乎。果如东汉。则庭立吏判之古事。宜乎不敢行。而惟以盛满为戒矣。大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3H 页
臣既得其人。则请申敕专责。使尽引君正揆之道。又思后继之贤。则自强幸甚。呜呼。自强者。责至重也。参赞者。任至大也。后继者。无学术。无力量。则至重至大。其何能当之。今日 初服。必欲继先朝自强之意。建长治不拔之业。制秦楚可挞之挺。必也后继者。皆其人乎。后继者皆其人。则两铨首任。可以精拣。备局将荐。亦可极选。王曾之峻。苟变之可。必非苟充。既得持衡。又得知兵。则朝政军政。各自有条理矣。奚但革民弊。奚但正朝廷。臣闻殷高宗谅闇三年。诚孝感天。则梦得傅说。文王体亶父志。日望异人。则卜得吕尚。以 殿下诚孝体志。日笃于自强策。则傅说之感梦。吕尚之入卜。亦安知不在早晚。图不世之功。必有不世之举。有不世之圣。必求不世之才。焚香祝天。榜得韩琦。此非诚感乎。伏愿 圣明。仄席求贤。国乱思良。求以至诚。待以异数。则风云所感。岂无其应。可将之才。则备局兵铨。自癸亥来。求不出京城畿甸。用不过私亲门属。非面谄则债帅。彼沈伏于七路。老死于列邑者。独非武材耶。超乘之勇。穿札之妙。不可谓无。仁智之可称者。孝烈之有声者。亦不可谓不多。彼不远千里而来。来亦四顾无其亲。又不学。又手求官。官亦乡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3L 页
兵将而止。所谓文班之将荐。武班之不次擢用者。果皆此优于彼耶。亦皆允合者耶。许多武班。既不能收试公拟。况非武班者乎。武班中大小将材。忠勇俱备者。若许其自荐。又令各邑。明试各荐。而备局兵批。随荐呼聚。试才升用。则行间吕蒙。校下岳飞。孰不奋发而自效也。呜呼。吕尚,诸葛之奇正。张良,庞统之权变。罗代之鼻荆,金庾信。丽朝之姜邯赞。复生今之世。则人必以妖怪斥之。我 朝之三郎日暮。一将何关之惨。岂非后人大前鉴也。豪杰明哲。所以深藏遐遁。以远害为得计。地丑德齐。与俗同波者。则出而乃悠悠。今又曰。才乏何此时极。噫。千里之大。八路之广。反不如十室之必有乎。燕不尊贤。则乐毅不出。秦有妨贤。则王猛不归。今日 初服。必欲大振作。请加意异等之求。求之以诚。任之不疑。则自强幸甚。国事幸甚。然而为国虽在将相。而 殿下圣学。苟不明于春秋。又不笃工于曾思二部书。又不以宋儒心经。以为诚正具。则臣恐见事不分明。见义不通透。其于为国之方。或失先后之序。邪正之别。而刑赏之间。亦不得其当也。何则。臣于去四月二十八日。直在分兵曹。伏见朝报。则 大行大王症势。的以感寒显书之。越九日。又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4H 页
见朝报。则医官等。(时金自点。为药房都提调。)又以疟症为言。从事于治疟之方药。越至五月六七日。决非间日症。越八日罔极。则果是感寒添伤一症耳。 天崩后。外言汹汹。盖以朝报中显书者观之。感寒添伤之实。御医等初非不知也。坚执所知。治以当症。则自内医提调。至政院。种种当药。可以预为之备。闾巷至贱之药。必无临时不及之患。以御医变辞之故。反为所欺。竟不免巨创。言之至此。罔极中益罔极。治以当症。尽其对药。则其于罔极。可无馀憾。今日之 丧。可谓无大憾乎。无憾之丧。御医远窜。例也。远窜。虽 本朝定宪。帝王用法。必善权衡法中意。故汉文之世。号为刑措。而当笞者。或抵死。斩趾者。或弃市。况今大有憾之丧乎。初不知感寒。则谓非故犯。可也。既告以感寒。果可谓不知乎。知而不治。治以他症。亦可谓非故犯乎。非故犯之 教。臣恐罔极荒迷中。未及思之乎。国人之言。大以内院诸医之相诘齐愤者。极以为汹汹。汹汹之实。一朝廷亦必闻知。至今置之寻常。何也。夫阙内虽曰同是一大内。光不及烛下。明不及眉睫。内院愤诘之事。奔走救药之际。 圣明何能尽闻知也。言出内院。传播国中。宜乎国人之汹汹。痛未得罪人者也。请罪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4L 页
言官。何其泛论。使我 圣明。不得顿觉。而使贼医。俱容息于共一天之地耶。此则责在言官声罪失实。以 殿下之孝。两症互言之情状。可问而不问。可鞫而不鞫。反以有功 先朝为教。未知圣明。或有误于人情天理并行不悖之说乎。所谓人情者。圣人论罪之际。有情无情之谓也。岂以有功。谓之人情也。知症不治。便是有情。鞫得其情。便是天理。臣恐今日之刑章。似不得情理之当也。刑不得其当。则不但侥倖之路。日以大开。振肃之气。日以低下矣。臣恐后世。或窥我 殿下不明于春秋义理善恶毫忽之分也。伏愿速正邦刑。以决见义之诛。则自强之法幸甚。夫大渐何等事。 慈殿亦何等尊耶。 慈殿虽别处异宫。在臣道。亦乌敢不有国母也。自 先王违豫。至于大渐。果无大臣终始入侍者乎。苍黄之际。使我未及思之 圣孝。顿然大悟。即以大渐。告于 慈殿。乃大臣道也。七日闻大渐。实国人所知。而使 慈殿。独不闻知者。可乎。不及告于七日。则不分昏夜。可也。不及昏夜。则八日之昧爽。亦可也。此则不为之思。呼集勋旧于七日之夕。思虑所发。何独不及于 国母耶。八日巳午时。始遣承旨而请临。巳午以前。则 大渐之报。阒然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5H 页
不及。还宫之举。虽不敢早为之所。告急之礼。亦不可为乎。终始问安。使之阙然。则 慈殿之恸。到今当如何。属纩良久。始有请临之举。而又不送辇。致有益狼狈。其大不敬。又如何。在外勋旧则呼之。异宫 国母则独不报。此非慢视别处。不有 国母者乎。不有之罪。乃春秋无将也。每称前症复发之说。一朔之内。朝报书出。非一非再。此亦国人久已致疑者也。一自还宫。今已四朔。一番感冒外。寂无前症之说。伏未知前症。今则已至勿药地而然乎。哭泣之节。迥非閒静无事之比。勿药之理。断非可望。则前日朝报。决不可信也。所谓前症。果如何疾耶。村巷凡人。例讳此症。不敢斥言者。重是三可去之有圣训故也。别处之前。此说虽误发。既已别处后。则臣子所当讳也。况以误发之说。每横加于无疾之 国母。往来药房。期于诬陷。则此非大逆不道而何。大抵 慈殿之无疾与否。今则 殿下必已洞审矣。果如国人之疑。则无将大逆。何至今不为之声罪。抑有待卒哭乎。一日容置。则一日之义理不明。二日容置。则二日之义理不明。义理不明。则尊敬之道。恐不得为尽善。按法则虽可有待。声罪则岂可一日少缓。臣恐 殿下见义或未尽通透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5L 页
也。辛生凶逆。万倍于江充。 先王久违豫。亦悬殊于汉武帝梦惊之比。则今此罔极之恸。义当先鞫者。非辛生乎。此义当在公除前。而公除之后。今又几日月也。沈通源。非辛生比也。而 山陵已迫之间。先正臣李珥。犹且请罪曰。臣非不知谅闇哀疚。而人心不可不顺。陵事才毕。而武王亦有载木主而行。况君父久违豫之恸乎。既许其自赎。则使不至必死。实 先朝自处之大度也。在今日为子为臣之道。岂可以自处之大度。迟延义鞫。而假时日之命也。至如从逆者。轻重虚实间。既负莫大之名。从逆者。既以曾经量移放之。则量移洪茂绩。最可先放。况社稷臣李敬舆。劲直臣李应蓍。又非茂绩之比。而大有关于国家者乎。以言获罪者。则三量移一放归。而远在从逆者先放之后。 恩典则大矣。但失序之间。权秤之目错矣。又若岛中王孙。乃 殿下犹子也。何知之童。何与于事之虚实。 先朝虽已处之必死。在今日。必立召之可也。况 先朝之意。大可见于两王孙不保之鞫。则又何必姑移之峤南也。颠倒一时之举。其不在此儿乎。台官之请。囚掌宫内宦者。严宫闱意也。内人马迹。或及于朝廷哭班。则下囚内官。二三日原情后。公共论放。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6H 页
未为不可。处之如此。则其于待朝廷。可谓至矣。以 初服圣教观之。恐非盛德事也。古有一美人。刑不刑。门客散集。在顷刻。况帝王家乎。彼宦竖一服役耳。囚之放之。有何大关系。今日士夫班。乃他日隐逸之士。儒雅之贤。进退委蛇所也。 殿下待朝廷。若是其慢视。则今此山林之人。其肯为好爵縻乎。臣恐 圣学。或未尽于笃恭之道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则宫中之事。使府中一无不知不言者。乃三代盛事也。今观 初服之教。似有外廷不得言内之意。臣恐他日聪明。或有掩蔽之渐也。亦恐 圣学未及于高明大公大中之地也。内需一司。人皆以汉之内帑。唐之琼林,大盈比之。士夫之藉口者曰。人主亦未免有私。内需差官。作弊列邑。则为守令者。莫不以此为国惭德。依事目。请递编伍时。则曰内奴独非民耶。叛奴偷入。冤者起讼。则曰三代上。亦有此耶。或为士夫之藉口。或为守令之议君。或为下民之怨上。使国家。果无内司。则彼将指何地藉口。执何言议君耶。今日 初服。必欲大振作。而正朝廷正百官。何不快从言官之请。俾无藉口议君之地耶。臣之愚意。窃以为处置内司。别有上策。是策也名虽为罢。其实不罢。民情则大可得。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6L 页
内用则一依旧。何谓民情大可得也。臣闻人君藏富于民。故民富国依。民竭国亡。今我 殿下之民。既病于年年水旱饥馑。又病于两税其人元贡。又病于中设之三杂科今之岁币。此外杂等名目。又何能尽达。吉凶五事。又别有所徵。病民之路已浩大。加以守令则以公私毒之。方面则以己私讯之。往来京官则又以推捕之私。折闾里。 殿下之民。病而又益病矣。别于此时。散出内藏。或补岁币。或补吉凶之用。则民之感悦。其可量乎。是所谓民情大可得也。至如内司奴婢。则分属于奴婢甚鲜之弊司。太常祭祀之重地。而厥贡。减为军用之资。内奴之入属军伍者。亦令勿递。又申敕补缺额。则自强军政。可见克壮矣。有时赐给奴婢。自其所属处。区画处之。则是所谓罢而不罢者也。呜呼。民散则国亡。国亡则有奴婢何用。王子王姬。亦何从享富贵。勉强节用。至于汤池磐石。国容奠安。 王灵震叠。则府库财。皆吾财也。用之谁不可。赐之何不可。藉口之谈。议君之说。大有妨于大振作。臣恐 圣上见事不分明。为政失先后也。国有内司之私。故政府之私占亦起焉。山林川泽。古与民共之。以朝廷首导之以私乎。内司之罢不罢。上行下效。大有系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7H 页
焉。内司设不可猝罢。军伍之补。独不可一体行之。而内藏之物。亦不可救民补用乎。卫鹤乘轩。将卒临行。请之曰。王使鹤。今之贸贸民卒。亦安知不以卫鹤视内奴也。见事不分明。见义不通透。则今之朝廷。三色目相持。实国家元气大受病处也。事有可调剂。则何以调剂之。义有可制破。则何以制破之。有自中相规之党。有自中不相规之党。相规者可。不相规者不可。其可其不可。何以明见得。妄为物色。喜为激论者。造言诬陷。有若公论者。亦何以明知得。睥睨低昂。图成党祸者。妒甚蛾眉。谋并蚌鹬者。亦何以察去之。公而被猜。白而受污者。似是而非。似忠而诈者。亦何以取舍之。甚者一国公论。指为不公。大老正臣。亦指为色目。一以阴排。一以显侮。必欲使不得一日安于朝而后已。此习岂止今日而已也。举世分三色目成党。故相持相畏。不敢以色目间事。直斥直告。既不直告。则伏未知自上。何以知之彻乎。不特此也。治乱之机。善恶之关。奢俭之系。利病之源。轻重得失之判。自古人君。常患明不及。明有所不及。则心荒气疲。有始无终之失。于是乎乃大。是故。圣帝明王。终始典于学。学到高明自得处。则清明在躬。见事分明。随事英断。断无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7L 页
遗失。宽猛刚柔。泛应曲当。邪正之别。真伪之辞。刑赏之当。先后之序。自昭于高明之下矣。然而高明之地。必真积力久。非一蹴可到。而新化之初。一国之望系焉。臣虽疏贱。爱君之诚。贵贱无间。为 圣明忧危之悃。夫岂一二。殷高宗。古所谓六七中贤圣君也。亦已旧学于甘盘。不可谓早失学也。早失之叹。犹切于君临。况我 圣明八年燕沈。学则恐未也。亲临兵马之间。出入射猎之俗。古人云。驰骋畋猎。使人心狂。此病之甚。必好胜。好胜其弊也慢。慢则怠胜。怠胜则进锐退速。此病之甚。又厌静。厌静其弊也侈。侈则文胜。文胜则形役德丧。加以深邃严密之地。所侍者。只亵御宦寺而已。谄媚之态。浸润之渐。不可谓必不容则流入之患。亦可以保无乎。今我 圣明天纵资也。快马事猎。必无此病之可忧。或有万一未免如臣妄忧。号令之际。未必尽善。政事之间。亦未必尽美矣。古之君子著工夫。自爱病处始。帝王之学。亦何异焉。猛省心气间。痛剋受病处。则益圣工程。窃恐在于此。臣本非躬践心得。何敢能言之如宋朝程,朱。我朝先正臣李滉,李珥之告启乎。第伏闻治心一𥳑道。莫要于心经。居丧读礼之馀。特赐高明之览。则治心一经。岂不为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8H 页
切病之药也。此经乃先正臣李滉所著工书也。与门人。注释句读。一一详解。犹恐后人不便于诵读。至以乡音语助。悬如三经之例。伏愿 殿下命令取进。则儒家用意希圣处。亦可见矣。呜呼。纪纲大颓。惟此时为然。廉耻大丧。亦此时为甚。盖去昏朝不远。馀习尚存故也。屡经丧乱。名节又不竞故也。是故。诸葛亮治蜀。初尚严峻。崔寔告君。请用峻法。伏愿 殿下。命以崔寔疏写进一通。以为常览。又以治蜀之严。用之今朝廷。则自强万万幸甚。纲肃纪整。贪戢公行。则以三代之礼。礼貌待臣。刑不上大夫。岂不猗欤休哉。疏贱之言。实极狂僭。妄疏一上。士夫之铄金。吏胥之吹沙。固知不免。杞忧贾哭之极。身不敢暇顾。臣虽微末。不欺二字。则臣尝得之家庭。守而勿失者。不避时讳。沥血直谏。言涉烦滥。亦不敢尽。伏愿 圣明。视以草野危言。特加恕察焉。不胜惶悚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传曰。予以昏弱之质。又无识见。当此重位。罔知攸为。静处观时。无有动作。人心不淑。辄生慢侮易之之意。凡于投疏。多有不良之意。以占其如何。而予念其言路。有若不知而优答。则尤生轻之之心。敢萌欲成凶
传曰。予以昏弱之质。又无识见。当此重位。罔知攸为。静处观时。无有动作。人心不淑。辄生慢侮易之之意。凡于投疏。多有不良之意。以占其如何。而予念其言路。有若不知而优答。则尤生轻之之心。敢萌欲成凶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8L 页
计之意。顷于河溍之疏。鞫问辛生之说及之。予甚骇怪。而不欲多言。泛然答之。今又见李回宝,吕焯之疏。则其言无理莫甚。李回宝则又以侍病医官。不为显戮。张皇大言。责以春秋之义不明。当时之事俱载史官。予不须有所云云。而此则显有勒加首恶之名。其无万世之公论乎。予置而不言。而盖辛生之事。已决于 先朝。特一告者耳。有何更问之事。至于吕焯。则以为勒问之下。设有告引之辞。惟在 殿下善处云。此亦何意耶。以予揆之。则埋凶置毒。凶孽馀党。恶馨益。每进救急之术。以不得肆其凶计含之。至于今。亦以辛生报复吐实之恨。乃于今日。先使河溍发端。以试其如何之后。连呈两疏。以为䝱君之计。其为痛恶之状。姑不足言。而必有凶类教诱上书之人。政院招问。以启。 缄辞。臣出身二十一年。今始四入国门。则其于名利场利病。世事上机关。专是无意。臣平生粗读古人书。惟知事君父之道而已。今以妄疏之故。反承先使河溍。试其如何。连呈两疏。以为䝱君之计。许多严重之 教。臣承而伏读。不觉魂惊魄丧。况承凶类教诱之 教乎。河溍则虽曰同道。实不知其人面目如何。则
石屏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9H 页
先试之 教。万万冤枉。吕焯呈疏事。臣于今日。始见台官家分发。乃知吕焯之亦有投疏。而与台官。论其何事。则连呈之 教。亦万万冤枉。传旨中凶类教诱之教。伏未知 旨意之所在。若以有臣名者。与凶类同心。则是亦贼也。不意 圣明之鉴。反以此恶名。加之臣子也。臣之一疏。实出于赤心献芹。而亦古人所谓交浅言深之妄也。有朝报。有国言。臣之闻见。只在于此而已。大抵医官等。初则以感寒告之。旋以疟症治之。大非敬君谨疾之道也。前虽能进救急之术。终实有知而不治之罪。此实得罪于春秋之义也。辛生埋凶及吐实之 教。伏未知圣意中曲折。既自埋凶。则其凶逆。实万倍于江充者也。臣之所见如此如此。日黑门闭。不敢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