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x 页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附录
附录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38H 页
大明洞遗墟碑铭[韩致应]
福州之山。有呀然而深者曰大明洞。谁其居之。石溪李徵士是也。洞有此名屡数百年。未尝无居之者。亦未闻有名之者。始得石溪居之而名其名。石溪之居。亦无他取。因以名取焉。藉使洞素无名。贤者居之。宜有表称。矧大明以石溪居之。后人之以慕石溪者慕其洞。容可已乎。石溪讳时明。少倜傥有大节。勇于服义。长益激厉自持。当丙丁之会。目见冠裳倒置。则悲愤不自胜。遂举家入山中居之曰。天地闭。贤人隐。惟恐入山之不深。是岁用荐拜 康陵斋郎。辞不赴。上疏极言下城之耻。辞旨激切。竟不报。自是惟读春秋及兵书以寓微意。与林将军庆业素相善。尝议讨复事。林起拜曰先生所言。实获我心。幸或王于兴师。则我当执殳前驱。惟先生指挥是听。及甲申后 明社沦陷。则谓家人曰吾尝慕申屠蟠,田子春为人。有山林灭迹之意。遂入英阳之首比山。盖取山名也。扁其居曰西山草堂。
福州之山。有呀然而深者曰大明洞。谁其居之。石溪李徵士是也。洞有此名屡数百年。未尝无居之者。亦未闻有名之者。始得石溪居之而名其名。石溪之居。亦无他取。因以名取焉。藉使洞素无名。贤者居之。宜有表称。矧大明以石溪居之。后人之以慕石溪者慕其洞。容可已乎。石溪讳时明。少倜傥有大节。勇于服义。长益激厉自持。当丙丁之会。目见冠裳倒置。则悲愤不自胜。遂举家入山中居之曰。天地闭。贤人隐。惟恐入山之不深。是岁用荐拜 康陵斋郎。辞不赴。上疏极言下城之耻。辞旨激切。竟不报。自是惟读春秋及兵书以寓微意。与林将军庆业素相善。尝议讨复事。林起拜曰先生所言。实获我心。幸或王于兴师。则我当执殳前驱。惟先生指挥是听。及甲申后 明社沦陷。则谓家人曰吾尝慕申屠蟠,田子春为人。有山林灭迹之意。遂入英阳之首比山。盖取山名也。扁其居曰西山草堂。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38L 页
因改名曰休问。字曰子山。作幽居记以见志。尝倡率一乡士。刱立英山院。奉退溪鹤峰二先生。每月朔会诸生。取四子近思录诸书。讲论旨诀。间语学者曰吾东方今日事势。如南宋时事。虽诎于气数。不能北首争大义。而后生辈不可不知讨复之为今日急务也。因袖出朱子戊申封事。朗读一过。辄掩卷流涕。一日闻福州地有大明洞者曰。吾毕命于斯。死得其所。遂往居之。日与同志之士。讲明道义。其发于寻常吟咏者。皆忧时悯世之意。有曰居然时序已清秋。蟋蟀声中夜正脩。倚壁空怀天下事。无人志复旧神州。又曰乾坤浩荡大无边。日月贞明自古然。谁遣胡尘生污秽。南城一计误朝鲜。属闻云南闽浙之师有连兵北伐之报。时先生疾谻方奄奄。蹶然而起。书与其弟。举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以嘱之。其炳然孤诚。不贰于一缕将绝之时。又何其伟也。是以同时诸贤挽诔之作。皆以西山之饿。东海之蹈。北窗之卧。比以同之。先辈公案。可质百世。而若其学问之高。渊源之正。不可以一节槩之。先生以超卓之才刚毅之质。早师张敬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39H 页
堂先生。得闻为学之大方。敬堂盖尝从两文忠公学。得溪门之嫡传。而以其所受者。悉授先生。言行动静。不出敬义直方之准则。惟其充养正而义理明。究竟立脚于节义分上。而盖莫不本之于学问中流出来。于以命脉斯文。增重彝伦。而暨子若孙。统绪相传。俱成大儒。蔚然为理学名家。数百年间所讲明者春秋之义。所崇奖者节烈之士。而独柰山泽幽潜。未尽阐发。如先生之孤忠大节。掩翳不章。志士之赍咨慨恨。式至今未已。而闻见寝旧。人心易狃。几何不日远而日泯乎。一路人士。庸是之惧。乃于丙丁旧甲之回。图所以表章之。佥议曰我东之取地名相符。建院若庙者非一。若首阳之孤竹祠。南阳之卧龙祠。固何尝伊人之一迹于此。而特出爱屋乌之义。则况玆大明之洞。石溪攸居。而人与地相得益彰。是可泯没而止乎。尝闻先生治命葬不出大明洞。及葬诸子中有欲返葬故山者。梦先生笞责之。惊惧不敢违云。噫公时居之以其洞而为大明。公之去之以大明而为墟。墟之所表即此碑也。顾今大明字之见于竹素者。草亡木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39L 页
卒萤乾蠹死。而独此洞此碑。接天壤而俱废。并日月而长悬。垂之万劫。不磷不𣲒者。赖有此在耳。洞而墟墟而碑碑而字者。此犹大之极小小之极大。后来之旷感而轻重者。不全在洞与墟与碑与字而在大明。铭曰。
昔 皇明盛。混一车书。而今陆沈。孑遗靡馀。惟 神宗再造之邦。厥有大明处士遗墟。
正宪大夫水原府留守兼总理使韩致应撰。
首山遗墟碑铭[金岱镇]
伯夷当商周之际。以天下之大老。秉天下之大义。隐于首阳山以终。于是首阳一发。为万古纲常之所纪。而天下之崇岗峻岳。无与之比矣。石溪李先生起东海之上。怀道抱德。尝有当世君民之志。亦天下之大老也。及经 国家丙子之耻。继值 中朝甲申之变。以天下腥秽冠屦倒置。废公车谢徵命。有遁世长往之志。始则避地于石川。犹未也。改卜于英之首比。首比之山。西连日月。东接剑磨。而中开一坪。幽夐閒旷。真硕人薖轴之地也。先生乐之。而七贤子从焉。讲授诗礼。切磨道义。当时知慕者。称为郑公乡高阳
昔 皇明盛。混一车书。而今陆沈。孑遗靡馀。惟 神宗再造之邦。厥有大明处士遗墟。
正宪大夫水原府留守兼总理使韩致应撰。
首山遗墟碑铭[金岱镇]
伯夷当商周之际。以天下之大老。秉天下之大义。隐于首阳山以终。于是首阳一发。为万古纲常之所纪。而天下之崇岗峻岳。无与之比矣。石溪李先生起东海之上。怀道抱德。尝有当世君民之志。亦天下之大老也。及经 国家丙子之耻。继值 中朝甲申之变。以天下腥秽冠屦倒置。废公车谢徵命。有遁世长往之志。始则避地于石川。犹未也。改卜于英之首比。首比之山。西连日月。东接剑磨。而中开一坪。幽夐閒旷。真硕人薖轴之地也。先生乐之。而七贤子从焉。讲授诗礼。切磨道义。当时知慕者。称为郑公乡高阳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0H 页
里。而龙洲赵相公有鹿门鲤庭之贺。此则又从昔隐遁者之所罕有也。然而伤时愤世之意。往往出于寤寐歌咏之馀。而南城一误之句。神州不复之叹。有不胜其慷慨而轮囷者。盖瞻日岳之卓立则思夫纲维之昭揭。睹剑岫之崷拔则望夫伊吾之荡扫。而三十年孤怀壮志。寓在首山一区矣。及其年至日索。始以子孙之群鸟兽乱大伦为戒。而迁于永嘉兜率院之大明洞以卒。自是而首山之居遂墟矣。试尝按迹而论世。其卜石川。丁丑出城后也。其入首山。甲申屋社后也。其卒归大明之洞。永历终号世也。先生之记石川。只取水石之供游玩。其记首山。特取学问之有标准。皆不言所以栖遁之由。此则先生微其意耳。乃其洁身高蹈。惟恐入林之不深。则夫岂无义而为之哉。我国服事 明三百年。而一朝屈于强虏。一国之纲常队去矢。虏而易主于中国。天下之纲常泯矣。先生以为举世皆腥土也。宁避于一区宽閒之地。既则曰此地亦尘境也。遂入于万山深僻之中。是其所秉而为义者纲常耳。及夫昊天不复而残日将夕。则又惧其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0L 页
离群不返。反害于伦常。而出就乔木。适符中天之旧号。盖亦秉纲常而终焉者矣。然则前之石川。亦一首山。后之大明洞。亦一首山。而首山之义。亦曰秉天下之纲常而已。先生之卜隐。未尝取义于山。而由后而等之。其不曰伯夷之首阳乎。伯夷秉纲常而隐于首阳。先生秉纲常而隐于首比。首比云者。其首阳之比乎。当时挽歌有云首山殷日月。千古有馀悲。盖以所以仰伯夷者。仰先生也。第闻首阳之山。庙祀清圣。亭揭采薇。中夏之笃于彝好可尚也。今首比之墟。翳然蓁莽垂二百年。善鄙之民。寻幽之客。往往指点而彷徨焉。其于微阐之义。或有阙矣。乃者诸仍孙某某等。思有以表其躅。将建碑而阁之。云孙秀荣以岱镇亦与闻先生之迹。俾相其役。岱镇不取辞。先生讳时明字晦叔。石溪号也。文章德业。俱有可述。而其大节如右。七子之二曰存斋。其少也有笞兵朔野之志。三曰葛庵。尝以师儒进 经幄。有北望慷慨之对。盖其家庭所讲受者。多在此义云。铭曰。
于铄大老。挺于海邦。有蕴其蓄。寤寐 皇王。猘
于铄大老。挺于海邦。有蕴其蓄。寤寐 皇王。猘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1H 页
彼北虏。腥我大东。遂泯赤县。河汉靡宗。先生曰喟。我安其适。缩袖进取。敛裳徵辟。始介于石。犹恐不深。周爰卜迁。于首之林。昭森日岳。横截剑峦。窈廓绀洁。允宜考槃。兟兟在庭。诗礼深纯。伦彝有乐。道义不贫。人间何世。时复慨忼。秋壁放怀。天街聘望。庙堂无策。山林有逸。卅载邱樊。永矢不告。迨其毕命。乃出幽谷。洞号有符。与终光历。于乎先生。实秉纲常。柱天擎日。于此一方。揆名比迹。惟古首阳。有卓清圣。于焉耿光。后三千载。先生此蹈。大义实并。匪号是冒。山仰行行。曷不乡往。惟是蓁莽。指认靡爽。载衋彝衷。表以珉刻。尚其肃颙。顽廉懦立。
崇祯纪元后四乙丑孟秋上浣。外裔孙闻韶金岱镇敬撰。
石川书堂记[李象靖]
郁岭之西二十里。有石屏屹立。有水循其下而白石齿齿。其中有村曰石保。村后三麓盘陀而皆结以石。我外高王父 赠判书公辟地而卜于中麓。与诸子讲诗礼自娱。因自号以石溪。夫石顽然一物耳。公之取以寄意焉何居。公少倜
崇祯纪元后四乙丑孟秋上浣。外裔孙闻韶金岱镇敬撰。
石川书堂记[李象靖]
郁岭之西二十里。有石屏屹立。有水循其下而白石齿齿。其中有村曰石保。村后三麓盘陀而皆结以石。我外高王父 赠判书公辟地而卜于中麓。与诸子讲诗礼自娱。因自号以石溪。夫石顽然一物耳。公之取以寄意焉何居。公少倜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1L 页
傥奇伟。盖欲策名当世。以佐岩廊石画之谟。而遭时不淑。不欲毁方而瓦合。则励介石之操而托于此。以寓枕流漱石之兴。古人有一片石可意。犹号丈而为之拜。矧公之气感神交而于以比德焉。使石而有言。其必以为知己之遇也。既而公移卜于首比兜率而不复返矣。四子恒斋先生修复遗墟。嗣明先业。洗心乐饥诸台。皆其所命名也。公殁而屋废且七十馀年。诸孙盖欲规置数楹而不果成。岁壬午门孙仁埙天牖甫。慨然议于宗盟。鸠财以经始。公之玄孙冷泉公自汉上来卜故墟。实主其议。俾族弟徵远,扬远,东远,善远,族子宇一及其子宇鏻干其事。拓东麓负亥之原。始事于庚寅九月。落于辛卯之八月。为屋十二楹而堂室半之。揭之以石川书堂。溪之易以川也。不敢以先公之所自号者名其堂。而取于权学士感旧诗也。今年春。余往谒于冷泉公。退而与其弟亘甫入书堂。校洪范衍义。冷泉公命余曰吾辈之为此。既殚心矣。子固我之自出。盍惠以一言焉。余惟判书公之高风伟节。恒斋公之经明行修。皆可为后孙之法。而今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2H 页
为堂于其故墟。凡起居饮食山川云物之接于前者。皆当日享用之遗也。登台而想杖屦之攸憩。倚树而抚手泽之犹存。则俯仰顾眄之际。恍若亲操几舄。奉燕申而承謦欬。图书之盈于庋者。即松窗云榻之旧物。孜孜乎穷格之工。慥慥乎修齐之业。以玉成于身而基异日治平之业。则是固前曰之饬躬而贻后者。而敢不思所以蚤夜而无忝乎。诚之至而金石透。惟在勉之而已。而象之不肖。亦当备他山之石矣。抑余重有感焉。昔存葛二先生议编衍义于草堂。实壬辰正月。而今校雠之役。适丁周甲之岁月。事有不偶然者。而天牖忽已成古人矣。俯仰感欷。为之流涕。壬辰二月戊寅。外玄孙韩山李象靖记。
石川书堂重修记[李秀荣]
广麓一区。即我先祖石溪先生讲道栖息之遗墟也。七世祖恒斋先生昭明先业。修复守护。洗心乐饥西台诸胜。即其处也。自是为先祖后人者。每拟规置数楹。而迁延未果矣。七十馀年。始克合谋宗党。以为此地荒茀。将无以指认杖屦遗躅。而寓百岁之慕。遂募工鸠材。首尾一年而
石川书堂重修记[李秀荣]
广麓一区。即我先祖石溪先生讲道栖息之遗墟也。七世祖恒斋先生昭明先业。修复守护。洗心乐饥西台诸胜。即其处也。自是为先祖后人者。每拟规置数楹。而迁延未果矣。七十馀年。始克合谋宗党。以为此地荒茀。将无以指认杖屦遗躅。而寓百岁之慕。遂募工鸠材。首尾一年而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2L 页
堂就。盖堂之创建。肇自辛卯岁。而于今重修之举。适出于周甲。良非偶然也。呜呼。山梁一颓。往迹寝微。惟此百年书榭。兀然孤峙。若使是堂终废不修。而为风水之倾颓。兴兔葵燕麦之感。则高阳古里鹿门高风。扫地而杳然。几不知剩芬播馥之所在也。于是一方倡议。士林齐诚。迨未几个月而工告讫。堂凡十四楹而凉轩燠室半之。仍旧修葺。稍增新制。宽閒朗畅。便于月朔之弦诵花树之团栾也。于是乎巨榜伟梁。辉映山门。泉石若为之增态。云树亦为之动色。北望首阳剑磨之嵯峨。东挹腾云葛川之包罗。木床橡皮之遗象恍惚。松窗云榻之旧物依俙。若造物阴相有为于营作也。至于山有根水有源。清者动白者静。而涧瑟岩屏之胜。已在大山先生记文中尽之矣。然而山川即景物也。台榭有毁成也。顾惟我先祖积累基业。垂裕后昆。有大于斯。岂非今日之尤可惕励者乎。永慕录序有曰子而能子孙而能孙。终始不替。永世无斁然后可谓有堂搆之烈。噫俯仰低徊于百世之下。登是堂而诵是书者。挹咏归之趣。体仁智之乐。则其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3H 页
所以发明遗训。继述先志者。不但止补缀栋宇旌表旧躅而已也。辛卯 月 日。八世孙秀荣谨记。
石川书堂上梁文[玄孙周远撰]
举家隐鹿门。尚留薖轴之地。表墟建冰玉。仍作藏修之区。先躅既旌。后生攸庇。顾惟石溪遗址。盖符金华旧居。保晋甲而遐征。窃耻南城之计。眷周道而寤忾。谁怀西归之音。占三麓太白之支裔而内屏外屏之拱围。有东台西台中台之各因地势。取千年罗丽之俚谚而溪号村号之仍旧。仿宅契园契庄契之不改。户名畸人不畸天。朝夕八龙之讲讨诗礼。独吟还独去。消长一元之玩乐图书。竦壁耸岑。带落落出世之遐想。活流长濑。供浩浩溯源之真工。干木隐而西河为之生光。彦方居而南乡号以君子。询事考德。凡几东西之韦绅。向风造庐。亦越远迩之轩驷。康成一去。人吊通德之门。清献不归。地馀孝悌之里。南谷学士之留题兴欷。俛仰高风。木老先生之唱薤寄哀。揄扬卓操。帐云屏竹。谁知旧时寄怀。橡皮木床。但留新居起咏。恒斋之继开小
石川书堂上梁文[玄孙周远撰]
举家隐鹿门。尚留薖轴之地。表墟建冰玉。仍作藏修之区。先躅既旌。后生攸庇。顾惟石溪遗址。盖符金华旧居。保晋甲而遐征。窃耻南城之计。眷周道而寤忾。谁怀西归之音。占三麓太白之支裔而内屏外屏之拱围。有东台西台中台之各因地势。取千年罗丽之俚谚而溪号村号之仍旧。仿宅契园契庄契之不改。户名畸人不畸天。朝夕八龙之讲讨诗礼。独吟还独去。消长一元之玩乐图书。竦壁耸岑。带落落出世之遐想。活流长濑。供浩浩溯源之真工。干木隐而西河为之生光。彦方居而南乡号以君子。询事考德。凡几东西之韦绅。向风造庐。亦越远迩之轩驷。康成一去。人吊通德之门。清献不归。地馀孝悌之里。南谷学士之留题兴欷。俛仰高风。木老先生之唱薤寄哀。揄扬卓操。帐云屏竹。谁知旧时寄怀。橡皮木床。但留新居起咏。恒斋之继开小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3L 页
阁。不幸中废成墟。默窝之拟置数椽。堪恨有意莫遂。马卿之不在此世。爱汉阳旧业之无人。赞皇之追营平泉。成龙门草树之何日。丧忧散落。等閒过今年去年。事故推迁。阅历至四世五世。岂天道终无来复。幸人事稍有可为。联墙环居。孙支四三之复集。合谋结社。族党数十之同声。遗芬不可以终湮。好事不可以中已。参小大而鸠金敛谷。咨近远而募瓦取财。日揆星量。爰即故宅左侧。山朝水谒。寔乃佳丘右颜。迎纳十里平芜。卷舒千重云雾。朱镌大字。已志台于往年。苍波高堂。复抗榭于今夕。感念畴曩。曾日月之几何。顾瞻溪山。宛风物之如昨。宏楹脩桷之既整既饬。匪直表于先芬。閒窗静室之斯迈斯征。亦有望于来者。致穷格工为治平具。体石上见志之徽言。读圣贤书弹峨洋琴。追个中自得之真乐。无风静日。像慕秋山咏归。新水密阴。恍陪夏亭遣兴。诵岁暮炉香道腴之训。莫虚度三馀寸光。擎新春醉生梦死之箴。会须要一意向上。拳拳乎朝益暮习。瞿瞿焉摄身检心。往哲遗墟。犹起异代之感。先人馀躅。矧我同祖之亲。保世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4H 页
业于青毡。庶几克绍克肖。无弃毛于丹穴。愿作好子好孙。苟美苟完。既见子荆之成室。善祷善颂。那无张老之献言。肆唱六伟之歌。用赞双虹之举。儿郎伟抛梁东。一带花川眼底通。汀芷沙棠非我愿。庭前欲树大明红。儿郎伟抛梁西。卓立紫屏不可梯。气像千秋长肃肃。肯教一片氛霾迷。儿郎伟抛梁南。浦上童童青老楠。一叶随波何处向。崇祯碑下卧龙潭。儿郎伟抛梁北。节彼注峰奇矗矗。旧物唐虞尔独存。不随灰劫任摧抑。儿郎伟抛梁上。人不愧天由直养。暗室莫言心可欺。仰看星月临森朗。儿郎伟抛梁下。绕庭兰菊秀而野。馨香自守要如斯。莫学游郎诗酒社。伏愿上梁之后。弦诵盈耳。襟佩充堂。仪式典刑。无忝经训家学。受用坟籍。克体善行嘉言。岳麓遗丘。更睹千轴之盛。关中经礼。不坠八世之传。石县一方。文献万古。
请谥事迹
通太学文
伏以道莫大于扶纲立名。事莫重于微显阐幽。是以古之君子于吴泰伯伯夷之伦。必为之表
请谥事迹
通太学文
伏以道莫大于扶纲立名。事莫重于微显阐幽。是以古之君子于吴泰伯伯夷之伦。必为之表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4L 页
章而论列之。非欲使其人加尊而加显也。所以旌别树风之义则然也。 国家丙丁之际。洁身高蹈。砥砺名义者。不一二计。而若其卓然大节。始终不渝。有以正纶纲于当世。树风声于后来者。乃我 崇祯处士石溪李公即其人也。公讳时明字晦叔。以退陶私淑之人。东南士林之所依归。而蕴抱经奇。志存当世。负安石东山之望者久矣。及丙子城解。慨然有挂冠浮海之志。遂携家入首山中。窃比采薇之义。甲申以后。移居大明洞。以寓榛苓之感。 朝廷徵以陵署郎不起。教诸子不习举子业曰。天地闭贤人隐。当此之时。岂可操觚帖诵。以邀声名利禄。惟笃信好学。无溷吾所守可也。是以识者有举家隐鹿门。昔闻其语。今见其人之语。尝以孽虏滔天。 国耻未雪。居尝痛恨。有诗曰倚壁空怀天下事。无人志复旧神州。及闻闽浙之师。有连兵北伐之报。则已属疾矣。咏陆务观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拊枕于悒以终。此其平生自靖之大槩也。夫以一介布衣。担天下之大义。任万古之纲常。使吾东方百年江汉之思。永有辞于后世。是岂一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5H 页
时慷慨勉慕而得。而直与蹈海之义。千古之一辙。独其冥晦之操。过于韬养。尚未有表章旌别之典。非但为一方士林之抑郁。在 圣朝崇奖节义之道。亦不免为欠典。属玆旧甲之重回。生等方欲齐声疏吁。以发幽潜之德。伏愿执纲亟赐回通。俾完大事。千万幸甚。
太学答通
右文为回谕事。通意谨悉。伏以 崇祯处士石溪李公。丙子自靖之义。所以扶植纲常。激励顽懦者。至今数百年。犹使人起敬。而惜其沈晦之志。久而不彰。宜佥尊慨然发叹。以为疏吁之举。事关尊卫。义在春秋。生等岂有异意。伏愿亟举大议。以树风声。幸甚。
请谥疏(进士赵弘复制)
伏以 国朝培养之化。多见于临难办节之人。 列圣褒扬之 恩。尤笃于显忠表义之 典。而丙丁两年。尤是吾东方亿万年君臣之所共羞愤者也。岁月虽久而不忘春秋一统之义。旧甲重回而益切江汉万折之诚。凡当日之扶大义于尊周。寓深诚于思汉者。靡不搜剔之显扬
太学答通
右文为回谕事。通意谨悉。伏以 崇祯处士石溪李公。丙子自靖之义。所以扶植纲常。激励顽懦者。至今数百年。犹使人起敬。而惜其沈晦之志。久而不彰。宜佥尊慨然发叹。以为疏吁之举。事关尊卫。义在春秋。生等岂有异意。伏愿亟举大议。以树风声。幸甚。
请谥疏(进士赵弘复制)
伏以 国朝培养之化。多见于临难办节之人。 列圣褒扬之 恩。尤笃于显忠表义之 典。而丙丁两年。尤是吾东方亿万年君臣之所共羞愤者也。岁月虽久而不忘春秋一统之义。旧甲重回而益切江汉万折之诚。凡当日之扶大义于尊周。寓深诚于思汉者。靡不搜剔之显扬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5L 页
之。迄今四丙子。而酬报之 典。罔有遗憾。猗欤休哉。然而旌褒不常之 恩。多出于顺风疾呼之地。奇伟罕世之迹。或晦于草野韦布之士。不免为太史氏岩穴之悲。而若其卓节高风有不可终泯者。则在上者必乐闻而不惮其烦。在下者亦乐告而不嫌其僭矣。臣等窃伏惟故 赠吏曹判书臣李时明。以东国逸士。大明遗臣。学行风节。杰然卓立。平生本意。不肯自衒。又其子孙。僻在遐土。无由上彻。而至于今翳然而不章。臣等之寻常慨然者久矣。式至今日。休迩言尽察。公议毕达。玆敢以时明树立颠末。仰渎 宸听。伏惟 圣明垂纳焉。夫时明。即故副提学臣孟贤之玄孙也。自少器宇俊伟。才学超迈。弱冠中司马。时论以异日宰辅期之。及长从学于先正臣文纯公李滉再传之门人张兴孝。得闻心学之传。益加自修之工。妙年造诣。蔚为当世儒宗。文庄公臣郑经世尝与论天道左旋。大加叹赏。及丙子之乱。闻南汉被围。纠合义旅。有敌忾勤 王之意。旋闻 国家为城下之盟。不忍愤耻。即辍举业。叹曰天地闭矣。其可苟求名乎。因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6H 页
携家入英阳之首比山。自号首山居士。窃取伯夷之隐。有诗曰乾坤浩荡大无边。日月贞明自古然。谁遣胡尘生污秽。南城一计误朝鲜。遂绝意进取。专以讲学为事。倡率一乡儒生。刱立英山书院。奉安文纯公臣李滉文忠公臣金诚一。自备学田臧获。以赡学者。月朔会诸生。取四子心经近思等书。讲授旨诀。间语学者曰吾东方今日事势。与南宋时事偶合。虽其压于气数。不能西向以争大义。后生辈不可不知讨贼复雠之为今日急务也。袖出朱子封事。朗读一遍。掩卷流涕者数矣。 朝廷闻其名。以寝郎徵不起。因上应 旨疏。极言修攘之策。日取春秋及兵书读之。慨然有北向问罪之计。尝往忠悯公臣林庆业所。共论讨大义。庆业起拜曰先生所言。节节中窾。幸天意厌秦。 王于兴师。执殳前驱。我当其任。筹度规画。一听先生。其后闻忠悯死。常怀隐痛于心。赋诗曰倚壁空怀天下事。无人志复旧神州。甲申闻 毅宗皇帝殉社稷。遂北望长痛曰。日月晦矣。冠屦倒矣。顾瞻四方。将安适归。安东府有地名大明洞者。此地与 皇朝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6L 页
旧号暗合。白首孤臣。得其死所矣。即自首山移居焉。与文贞公臣金坽介节公臣洪宇定。迭相追游。其取友皆气节士也。扁以大明草庐。题诗壁上曰原野萧条日色昏。朔风吹雪蔽群山。谁知白首忉忉意。远在辽阳鸭水间。及临殁闻云南闽浙之师有连兵北伐之报。为诵陆务观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抚枕于悒。遗命诸子葬不出大明洞中。其意诚悲且苦矣。呜呼。节义之在人心。虽是秉彝之所同得。而若其树立之卓绝。平日学问之功。为其根本地也。时明早从师友。其于性命仁义之说。主敬思诚之工。靡不讲贯而瀜通。又其文章足以贲饰 王猷。器量足以经纶一世。而一自天下帝秦。卷而怀之。遁世长往。以匹夫而严华夷之分。以只手而任纲常之重。砥柱于颓波。劲草于疾风。是岂无所本而然哉。于是乎读春秋而先明乎尊攘之义。讲兵书而熟究乎奇正之诀。将欲决睢阳之一战。办祈山之六出。而毕竟无柰于气数。不适于时势。特取山名之符于首阳。洞号之合于 皇明。而毕命于斯。埋骨于斯。百年遗墟。尚有薇蕨之清风。
石溪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第 347H 页
一区残垄。独保 崇祯之日月。而寻常吟咏之涂人耳目者。莫不悽惋忼慨。隐然有风泉之思蓁苓之感。至其属纩之所讽诵而申托者。尤令人涕零而心裂。何其伟哉。夫以时明之学问。若是卓越。而生前之一命。止于微衔。死后之八座。出于例 赠。使其苦心卓节。无以表白于世。在时明固不足损益。而以 朝家显忠酬义之典。抑或为欠阙矣。臣等生长于时明衣履之乡。讲服乎时明廉立之风。至今数百年之久。而尚欲溉釜鬵于西归。识朝宗于东流者。是谁之功欤。昨岁丙子。 圣感重新。凡于当日节义之表表可称者。皆用 褒旌之典。而独不及于时明。此臣等之区区所抑郁者也。玆敢联名裹足。仰吁于 紸纩之下。伏愿 圣慈俯采刍荛。下询廊庙。特降李时明 崇褒之命。易名之典。以树风声。以幸斯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