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x 页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4H 页
言行附录[李命蓍]
 顷年权脩永叔。言于命蓍曰。 先生所著述。既尽烧灭无存。行状不能详记事实。 先生一言一行。皆可垂法后世。盍记平日所见所闻。附之行状之下。而名之曰言行附录。以图永久之传也。命蓍识不明才不逮。辞以不敢当矣。近者眉丈大善永叔之言。令就之。顾以衰病已深。神心昏愦。昔年所闻。十忘八九。然不可已。略记若干条。示于同志。愿与共成之。
始见 先生。先生教之曰人须先除去利欲之私。利欲未祛而能为君子者。未之有也。
尝论学。以为为学而能趍于大中至正者甚鲜。专治礼者。徒事乎仪章度数。专治易者。徒事乎象数卦例。务博者徒事乎古今名物。是固儒者之事。而若谓之正学则未也。比之一条大路。有中央有左右。若能寻得中央黄土地进去。则左右皆为我用。而庶乎其不差矣。叹世之为学而无实得者。前辈小得则小得。大得则大得。皆有实得。今之学者。都无实得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4L 页
真味。徒务外。以不曾实用力于学故也。可慨也云。
教人必以学问阶梯。不以文词举业。其于子弟亦然。有问则随病施砭。语无惊人而简当切至。虽蒙学亦晓然也。
尝喻学者。令自寻其病处。
恒言英气之害事。盖其常自戒者也。英者用力不深。故不能坚固。得之虽易。亦易差失。鲁者用力深。故能坚固。得之虽迟。及其至则一也云。
尝问事鬼事人之道。恐无二致。事人尽吾道理则自然交欢。事鬼之道。恐亦如是而已。曰然。
问众星皆随天而行。不敢违越。独五星差有进退迟速。此是五行之精气。故能与日月各有自主张如此。曰是。
问卜筮之理最难知。如筮法。古圣人制作。尽有法度。如观梅占。或因字画。或因年月。或因所接之物。随所遇而成卦。亦能有中。其理安在。 先生答曰凡物固有理。而亦有生气。遂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5H 页
指案前砚匣曰。此物亦有生气在。
尝曰今人言理。多是认气为理。且曰天下之学。如医学地学道学之流。皆气学。唯理学为理学也。
又尝言俗谓稷之为谷。有九长衫。吾谓理有九十长衫。
剡竹为算子。长可五寸。数用大衍。恒置凡案间。有所计则以筹。有所疑则以筮。
冠昏丧祭。一遵文公家礼。 国恤则成服后始进蔬食。卒哭后始进鱼肉。 孝宗大王之丧。年踰七十而亦如是矣。
须发爪齿。必谨收藏之。每伤叹人之剔去白毛。自毁遗体。切切言之。
深衣之制。人各不同。 先生曰均失制也。宁从朱子为是。尝制深衣。一依朱子大全图式。唯袂之长。反屈及肘。从礼记也。
问栗谷四端七情之说。与退溪之言不同。曰栗谷尽有见处。但未及到退溪。非如今人凿空做说也。
先生善于辞令。而閒以规讽谐谑。片言一语。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5L 页
皆有意致。或以好辩目之。郑翰林杺尝曰须看某言语。咀嚼皆有味。
人受经书则必令参读小注曰。为学而厌烦者。决无有成之理。小注皆先儒至言。间或有未尽处。然非初学之可及。若到自得则自当看得利病。何害于参读耶。
乱后 国家令百官戎服佩剑。人唯于公会佩短剑。 先生独带长剑于马上。人多笑之。亦不恤也。
衣服唯谨。尤谨于丧服。期九月之丧。必具衰绖用布为网巾。 国恤亦布网巾。尝遭㫷丧于一日程。既敛为改贸棺材。入城留一日。袒免绖散垂以居。如在丧侧然。
先生远出。夫人必拜送之。还则迎于中门之内。揖而升堂乃拜。
家居祭祀。男仆女仆皆行拜礼。男再拜女四拜。婢仆皆有祭时所着之衣。
其在闻韶。朔望则太守衣公服坐于交倚。乡所校任等拜谒于堂上。官吏及奴婢。以次拜于庭下。亦男再拜女四拜。薪童汲婢破衣短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6H 页
裙。亦行拜礼如仪。武士佩弓剑疾趍进退。揖而不拜。府庭之内。整肃闲暇。自始至礼罢。无一声言语。但有小吏持纸笔伏于阶上。见有过差则进前告曰某有某失。请记过。太守俨然端拱而已。居数年。府中济济有礼让之风焉。胥吏辈替代相揖于府门之外。大宾客行县邑。闾里聚观。虽童稚皆俯伏致敬焉。
尝曰今之郡邑。有社稷焉。有民人焉。即古之列国也。为治不可苟。纵未能大行王政。脩法度明宪章。有王者作。来取法焉。如斯而已。可矣。
别立祭飨厅。厨库器用。无所不备。祭需之用百物。皆藏于是以待用。
曰恩威政之大权。然威不立。恩不行。况当今法令解弛。唯务姑息。事之利钝。非所逆料。为之自我者。不得不尔也。明法制严禁令。官府禁地有冒葬者。令移其冢。凡数十馀所。三为邑宰。皆以滥刑被弹。被刑者皆有势力蔑法骄横者也。而不知者反以酷吏目之矣。
人有言为治宜先学校者。 先生曰世道之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6L 页
颓败已久。人心之陷溺已痼。猝然归之于正学。人必不信。不信则教不立。徒事文具何益。县人有请学者则亲自授书。而必先以小学家礼等书矣。
常曰为治必法祖宗。为今之吏。必遵大典。其为郡也小大之事。必考大典而施行之。人谓许某大典。
及入内台拜谢后。即请遆。遆而后已。不一言事。人有问之者曰。 主上特除谏官。意非偶然也。 召入轮对。问所欲言。诚亦至矣。疑若可以言而不言何也。 先生曰交浅言深。古人所戒。大事不可言也。若随行逐队。舍大言小。于名要利。则待其身太薄矣。吾何言哉。盖意在不出也。 孝宗大王之丧。 大王大妃服制。二宋以㫷服定断。权进善偲,尹布衣鑴言其非是而不从。后 先生之从弟眉叟许穆引礼第一子死第二子亦名为长子之说上疏言。应服三年。言者相继而起。尹参议善道,赵龙洲絅,赵参判寿益,洪舍人宇远及岭南儒生皆上疏论之。甲乙交争。为世机阱。右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7H 页
相元斗杓亦右三年之议。将及练时。请令在京诸儒臣献议。 先生对以议礼诸臣。各以所见。备尽论辨。参商两议。务为至当之归云云。不言是非。盖不欲与于时论也。或问之。答曰吾于此。姑未觉得。
宋时烈方用事。 先生谓人曰某终必取祸。卒如其言。
有李仁居者隐居于横城深谷中。声誉籍甚。仁祖反正之初。特除翊赞不就。 先生一见之。有诗曰强把耒锄效鹿门。鹿门高节未曾闻。及后仁居谋逆伏诛。 先生以尝相见辞连。事将不测。门人请得其全篇上疏诉冤。 先生曰此作岂为今日地也。不许。
癸亥反正之后。 王子珙被诛。 先生之友李公命雄叹曰许某先见之明。人所难及。言必有中。盖 先生尝危其人。李公初不信。其后果验故云然。从 先生游垂四十年。未尝见其有惰容。未尝见其有疾言遽色。未尝以饮食为言。
郑判书世规曰举世皆从苟简。许某必以正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7L 页
道。比之于弓。他人弛则弛之而已。许某必檃括而张其弦。
尝有南警。蔡判书裕后曰脱有缓急。唯许某能建旗鼓南下与之敌。他人吾不知也。且云许某规模阔大。宜于天下。不合于小国。
永叔曰脩于 先生。覸得一个规模。行之于身。只此一个规模。推之于家。推之于官。亦只此一个规模。如使施之于国。措之四海。亦必以此规模矣。
又曰以其所学。用之施措之间。于古昔先哲。亦罕见其人。 先生有焉。
宋孺徵曰吾赘居 先生门下十馀岁。如粜籴如药饵。亦未尝一向人求。人有忧食者则曰试扪口。有口则有食。此虽戏言。盖其素定如此。故不以贫乏经心也。其寓居昌乐也。朝夕所供。粝饭盐菜而已。不得举火者或至累日。而 先生处之裕如也。村人称之以佛。李正晋哲。 先生少时友也。时居近邻。以诗戏之曰昌乐寓居真似佛。时昌乐督邮与基川太守。皆旧相识。而无一事一毫干请。二人相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8H 页
与语曰吾两人莅任于此已经年。屡空如彼而不一言。是疏我也。反有愠意。 先生闻而笑之。
居家主严。常处外室。罕入于内。虽童稚小婢。无敢喧哗。户庭之内。常静肃焉。
闻知旧之丧。素食或一日。或数三日。随其情分亲疏。执友如李师心,李洪州,沈司谏,姜掌令之丧。闻即为位而哭。为之服加麻三月。
与人言。不问贤愚贵贱。其所言有可记者则记之。闾巷俚语风俗歌谣。亦多收录。不知其几百轴。平日所著述。不翅汗牛。而尽归于回禄。
孺徵始见 先生。请受业。 先生不许曰欲为举子业。何地无师。且吾所未闲也。请受经书。乃教以大学书。大注小注。并令讲习。一月而毕。继受论语。亦令讲习大小注。未半而止。亦不呵责也。尝侍坐。人有以三十韵排律来示 先生者。既一过眼。还即持去。 先生请留其诗而不从。既去令孺徵秉笔。呼以书之。不差一字。其人后来见之惊叹焉。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8L 页
黄戊辰者。原州贱人也。事亲尽孝。其主之丧。贫无以襄葬。戊辰竭力营办以葬之。且为之备立石物。主家感之。遂赎其身。免贱为官吏。仁祖朝以忠孝俱全。旌表其闾。为人容貌端洁古雅。虽不识字。而才识出人。于为义若嗜欲焉。 先生不以贱人视之。待之以执友。其殁也。为制墓志铭。
先生为完平李相国所深知。相国待以国士。先生亦每称相国忠节清苦。且曰其心断断。只是淳古底人。近世李洪州某亦断断淳古底人。与完平相国相近云。
口不言人过恶。虽言之不指其名。使不知为谁也。
孺徵常侍饮。宾客满堂。而先生未尝先醉。亦未尝为酒困。酒酣微醺。谈辩亹亹。间以嘲谐。随其人各极其当。无不尽欢。贤者乐其道。不肖者化其德。智者服其义。愚者悦其言。无智愚贤不肖。皆欣欣焉。
居昌乐十年之间。一经昏礼。一经丧事。其昏也远近村女来观之。闾里为空。 先生教之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9H 页
曰尔等勤苦远来。不可禁。然此大礼无哗也。垂髫戴白。满于前后。皆跪而见之。寂然肃然。其送丧也。众皆乌合。而自家至丹阳江百馀里。且踰大岭。足不一失。口绝一声。担扶唯谨。基川人相语曰异哉。非有威令而乃如是也。凡吊人之丧。必先遣人致意。然后就吊。望门而下马。吊于卑幼亦然。
世俗拜礼。失其仪则。 先生自为再拜。以教群弟子。
问心性德道理何分别。 先生答曰灵底是心。实底是性。得底是德。当行而曰道。当然而曰理。问情意志。曰发出底情。要恁地底意。有向底志。问仁义礼智。曰细看朱子仁说及延平答问朱子说则可知。且深加体认则何患不见道也。
问今之儒士。好为上疏如何。 先生曰儒生职在讲学脩业。朝廷得失。何与于己。吾每恨陈东之未尽道也。
或曰士明是非陈得失。忘身徇国则斯可谓之忠矣。 先生曰越职犯分。以衒其身。恶得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09L 页
为忠。君子正心修身。能自尽其道理。则忠在其中矣。
李后平言。初拜 先生。先生手持短小竹。俄舍之在地。后平起动之际。以足践之。 先生曰长者所持之物。亦不可不敬。敬长乃可知长者家子弟。后平不觉汗出也。
先生天姿严重有威仪。长身秀骨。双眸烱然。望之可畏。坐卧行立。莫不有恒式。虽在急遽之际幽暗之中。未尝少变。与之相对。有若泰山乔岳下压。
常晨起梳洗。整衣冠。端拱危坐以终日。夜久始寝。或遇可与语者。历论古今。辩难义理。辞说亹亹。连夜不寐。略无惓色。身不少动。声气愈肃。晨起必先谒祠堂。
年逾七十。筋力不少衰。其在马上。肩背竦直。右手执扇。左手执辔。俨然端坐。行人望之。莫不起敬。不问知其为有道长者也。
治家必遵家礼。凡冠婚丧祭。莫不依家礼。后平曰家礼乃朱子未及脩正之书。 先生曰虽未修正。后人行礼。如家礼亦难矣。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10H 页
居官一从经国大典行事。人或疑其太执而不少沮。后平曰大典非三代圣王之法。 先生曰治国如大典亦足矣。
遇事必计终始。而处之莫不有定法。常自持重。未尝率尔苟简。是以规模铺置。绳墨齐整。律严而事办。有非徒泥古陈之拘儒曲士所可指拟也。
聪明绝伦。少时所见闻。年逾七十。历历陈说如昨日事。经传子史。举一句则尽数行应口诵无疑。有若方读者。非唯记性过人。亦可见用功之深熟也。
先生自言少时尝受业于郑葱山言讷与德信正云云。后平曰葱山后平则但以赋客知之。 先生曰志操亦超迈。后平又曰德信正何如人。 先生曰学行笃至。
平时言语多。而至对吏胥处公务。一二言析之而已。
寓居原州。遇火灾。是岁 先生年七十馀。身赴烈炎。以救祠堂。
其揖也。亦必张拱。俯首至地。但不屈膝。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10L 页
今世堂下官妻。例不受职牒。而 先生之为掌乐正也。请受内室职牒。吏曹以无前规却之。 先生再送言曰不给职牒。何以题主。吏曹是之乃出给。
先生于国俗方言。亦莫不推其本而识其由。先生无故不入内。常处于外。妇人辈出拜时。必使婢子持席铺之。然后使坐。不令妇人辈坐于宾客坐处。
孝宗时。有人言于榻前曰许某可用。元斗杓曰尝为户部郎官。颇有纪律。
先生为治尚严。在官居家。下辈皆整肃。无敢隋慢。
附录凡七十三条。或问所记。止于此。不已略乎。余应之曰子之言是矣。果略矣。固不能尽识而遍录也。虽然 先生之庸德庸言。无非自传记中来者。观乎传记则 先生之言行即在是矣。小子复何述焉。今所记者。特其无于传记者耳。噫 先生笃志力学。自早岁至易箦。惟日孜孜。不贰不息。穷理则无细不究。无微不透。持身则折旋蚁封。动遵绳墨。资禀
遁溪先生遗编言行附录 第 511H 页
英毅。容貌端严。望之已知其为有道之君子。然世之知 先生者盖寡。不知者不须言。知之者或有谓 先生谨于小节。果谨于小节而已乎。或有谓 先生长于博古。果长于博古而已乎。或有谓 先生聪明警敏。果聪明警敏而已乎。诚愚蒙陋。无所知识。其于工夫之条理。所造之浅深。不敢有所道。然见其外则俨然有仪则也。叩其中则充然有自得也。论义理则毫分缕析而不遗锱铢。当事务则井井方方而三尺惟谨。所见之大。故常自小也。所希之高。故常自卑也。其所谓不欲以一善成名也耶。其所谓明乎体而适于用也耶。百世之下。必有知 先生者矣。丙辰仲春既望。门人完山李命蓍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