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x 页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附录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47H 页
农圃问答
青门有学圃者居于林下。画图于地。盖仿太极之意也。农夫过而见之曰图首之圈。分内外大小者何谓也。圃曰形其理之先具也。天地未辟之时。阴阳清浊混沌未分。二五之气。未得其序。然理之本体则森然具备。所以然。理之体也。所当然。理之用也。莫非天然自有之妙也。曰健曰顺曰元曰亨曰利曰贞而已。不息之谓健。善继之谓顺。化生之谓元。长养之谓亨。裁成之谓利。明正之谓贞。此乃理之本然也。真实而无妄。实为造化之本。而贞之一德。有造化循环之妙用。一则有光明流通之义。一则有中正不易之道。此实诚之德也。天地翻覆。此理不变。象数未形。此理先具。然无形而无象也。无声而无臭也。耳无可闻。目无所见。故名曰无极。天地之所以著。日月之所以运。人物之所以蕃。寒暑之遆代。古今之治乱。莫非此理之所为也。故名曰太极。无极太极。实非二物。极之为言。亦借至极之义。以赞理之本体。非如屋极之有形者也。盖以太极言之则理实包于天地万物。可见大而无外矣。以无极言之则理实贯于微妙。可见小而无内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47L 页
矣。以至极无内外。以形理之主宰于万化者也。庸何疑乎。
农曰何以见理之先具于气乎。
圃曰理气混合。不可分矣。若无先后之可言也。但必先有健之理。故有天之乾。具顺之理。故有地之坤。具元之理。故有木之发生。具亨之理。故有火之炽盛。具利之理。故有金之断制。具贞之理。故有水之明通。而会动会静。混沌始分。二五有条。二气为经。五气为纬。各区分而不乱。是乃所以然之理也。以天地之生物者见之。有可耕之理故牛得之。有可驰之理故马受之。有司晨之理故鸡禀之。有司夜之理故犬禀之。物不顺其性而人乃逆其理则必不得其常矣。又以圣人制作言之。必有可行之理故车乃作焉。必有可浮之理故舟乃造焉。今欲行舟而浮车则不可为矣。以此推之。至于衣冠宫室之制。饮食医药之用。莫不各有当然之理。是岂非天下之理。莫不先具于造物之初。故圣人心思而制作。乃能得其所宜也。然其所以然。莫非健顺四德之用也。观理者细推之则亦可见矣。
农曰理先气后。乃先正之言。而子发明之可谓详矣。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48H 页
气之为妙。亦可言耶。圃曰理者形而上者也。气者形而下者也。理必乘气。气必载理。无所往而相离者也。但其始也。阳之和气动而升。阴之冲气静而降。为一暑而一寒。一盈而一虚。一消而一长。一进而一退。一屈而一伸。一开而一阖。絪缊交密。无端无始者。乃阴阳之气也。及其气积之后。乃有质焉。阳气积而为天。阴气降而为地。两仪有定。阴阳之气。亦自流行于其中。无小休息。故天地之间。物之躁而动奇而独刚而正炎而上圆而周浮而明吐而露者。皆阳之类而亲于上者也。物之翕而静耦而双柔而平凉而下方而圆沉而晦藏而隐者。皆阴之类而亲于下者也。故高而为日月。卑而为川泽者皆是也。乃生五行之质而为春夏秋冬之序。弦望晦朔之时。东西南北之方。相为感应对待者也。其气变化无穷。互为首尾。如环无端。常冥冥默运于无形之表。为温热寒凉之候。故先有生生发扬之木。次有炎炎光明之火。此则阳也。又有处中不易之土。又有坚定利锐之金。又有周流不滞之水。此则阴也。是乃流行之体也。其为质则形体有定。各自相对。故常昭昭分处于可见之位。为燥湿刚柔之质。故水最微而居右。火最著而居左。木阳稚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48L 页
而次于水。金阴稚而次于火。土则包育乎四者也。此则对待之形也。
农曰二五之气。为天地四时则既闻矣。天地之理。亦可言耶。圃曰天积气而成象。地积气而成形。天圆而包于地。地方而载于天。天地相依附而不离。故天气下贯。地气上升。无一时之间断者也。主宰曰帝理而已。性情曰乾道而已。其心曰复生物而已。虽无所为而生成万物之性。振以生之养以长之遂以成之藏以固之。而润之以雨露。鼓之以风雷。摧之以霜雪者。乃天地之化也。莫非生生之道也。然其肃杀之理何也。理虽无际。气有不足。故静而后可动也。养而后可发也。火若藏蓄则其焚必暴。水若堤壅则其决必猛。此必然之理也。天亦如之。冬必严凝然后春必畅茂。故冬若和暖则春必多疾。亦可见其理矣。然则其杀之也乃所以生之也。其凋之也乃所以养之也。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者。此之谓也。是以生物之初。人先生之。阳气先至。阴气后集。五行合焉。至理妙焉。木之生气。元之生理先妙焉。火之盛气。亨之通理乃凝焉。以土金水诚利贞之理气合而成人。此乃天命而太极之用也。故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实气化之大本也。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49H 页
农曰或以贞为本。子以元为主。无乃错耶。圃曰四德之理。各有终始。五行之精。亦有始末。故元之理。乃贞之终也。木之本。水之末也。今不可以始为终。以本为末矣。又况元生之理。无所不包。木生之气。无所不贯。故春为四时之本末者以是也。今若反是。以主贞水则人物无生生之气矣。其岂可乎。是以孔子曰元者善之长也。易曰大哉乾元。朱子曰木气贯彻于四者。此之谓也。但计其四德五行互为其根之妙。则可称贞水为元木之本矣。指其生化之始而为言。则决自元木而为端矣。又何疑耶。农曰木必待水而生矣。圃曰不然。若其枯木则虽有水而不生。此吾所以必主元而不惑焉者也。农曰人之所以最灵者。可得闻欤。圃曰气秀二五而形兼天地万物者也。盖头圆天也。足方地也。两目日月也。嘘为风也。呵为雨也。吹为云也。叱为雷也。面象五岳也。发象草木也。手足羽趾也。是则平正直立之形。能兼众理者也。魂是阳也。魄是阴也。肝是木也。胆是火也。脾是土也。肺是金也。肾是水也。心是统阴阳五行之气。宰魂魄五脏之主而居中者也。故其理谓之性。其灵谓之神。其体谓之天然自有之中也。其性之目则不能自已之健也。各从其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49L 页
道之顺也。温粹慈良之仁也。节文仪则之礼也。不易无违之信也。断制合宜之义也。分别是非之智也者。是其理也。然仁是木之神。礼是火之神。信是土之神。义是金之神。智是水之神。而心统众神。以为其性。此乃天命之至善者也。天子与下民一也。尧舜与涂人同也。我亦与孔孟类者也。人皆可以作圣贤者此也。然而或人自幼为恶者有一焉。理虽无杂。气则不齐。理虽先有。必载于气。故木火土金水之元气昏浊。则五常之理。随而不明。残忍反于仁。骄傲反于礼。诈罔反于信。贪冒反于义。昏愚反于智。天理昧焉。此则甚焉者也。其或中人之流。亦有仁多于义者。智多于礼者。亦以其气之不纯也。此乃气质之性。而万千不同如人面者也。是知自本然而言则至善无疑。自气禀而言则品有兆亿。性虽一也。所指不同。然必以上下言之然后。言始完具。工夫可施矣。何者。知本性则只以五常五字为一符而力行。德合天地矣。只以百恶为一鉴而猛省。变化气禀矣。今若用工偏于一事。则终难复性。故力循矫揉之道。并行不悖然后可以庶几矣。
农曰生知安行之性。亦为然耶。圃曰生知安行之圣。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0H 页
其质粹其气清。故其性之明若天日之光。不待矫变而行自安矣。但其力行之意则不可怠矣。故尧舜禹汤皆有修为者。亦可见矣。惟其凡人。两进其工。或有力小而得者。或有力多而得者。或有速见效者。或有迟见验者。难易不同而成功则一也。终无不能之人矣。曰然则一以全复其性初。而别为变质之工程耶。圃曰扩性治质。似有二矣。然仁以治忍。礼以治慢。信以治暴。义以治贪。智以治愚。则本性全而质亦变。一举而兼二矣。农曰若然则仁义各为一事耶。圃曰是矣。然仁包五常。故仁则仁之人(人似仁字)也。义则仁之宜也。礼则仁之节也。智则仁之知也。信则仁之实也。此乃大端也。但常细推之则义中有五常。礼中有五常。互相为用。无所偏矣。岂有捍格而不相入之理哉。是知此理在天为四德。在人为五常。撑天地而贯古今。至哉五性之大也。农曰性则果是人之太极也。心是配火之一脏。而子称处中。无乃有据耶。圃曰以理推之。盖中之为德。至矣大矣。万善百行。非中不成矣。今若仁之过不及则为柔懦。礼之过不及则为烦乱。信之过不及则为固陋。义之过不及则为粗暴。智之过不及则为诈罔。然则中焉止矣者。乃至善也。理实如此。物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0L 页
之居中者。无不兼全。如人居天地之中。故能兼圆方枝叶羽蹄之体矣。心居人中。岂不如是耶。众善之有中。天地之有人。人之有心。此乃理之必然。无足疑者也。是以其中方寸。能包二五之秀。能全五常之理。为天君而都中州。万古圣贤。咸治心学者。岂无其意耶。农曰心则理或然矣。以齐庄静一为工夫者。何谓也。圃曰此于未发之际。表里交正者也。盖心之为物。神妙难安。若翻车之摇矣。苟不操存。则其自驰骛飘扬渊沦天飞者多矣。然则一身无主。不自知其身所在矣。何能为发善念之本哉。是以君子必主乎静。以涵动之用可也。今必正其衣冠。使有中正之礼。而无所倾邪。尊其瞻视之则使无流注放僻之态。敬跽端坐。肩背竦直。内祛邪思。不使胶扰。湛然虚静。纯一无二。则天理存而外邪闲。此吾所以断用四言。以为未发时下手处。若从事于此。则心之发时。有何不善之萌耶。农曰此则涵养本原之事也。其为已发。亦可言耶。圃曰当其感也。恻隐悲哀爱好之情。仁之发也。恭敬辞逊喜乐之情。礼之发也。羞耻恶怒忧惧之情。义之发也。思虑是非恋慕之情。智之发也。性为主而发于心。阳之气也。然必接于物而动于内者也。实有公私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1H 页
善恶之异。视听食色之欲。心为主而发于五脏。阴之气也。必自生于内而接于物者也。亦有公私善恶之分。人当明辨。扩其公而遏其私可也。盖恻是动念而隐是怵惕也。生于孺子之入井也人之赴水火也无辜之就刑也。是乃天理之公而仁之用也。可扩而充之。若生于盗贼之号也豺虎之鸣也。则是乃害利之私而仁之反也。可遏而去之。悲是伤而哀是痛也。生于父母之丧也骨肉师友之卒也则公矣。可以扩矣。若使哭子丧明。佞哀求郎则私矣。可以节矣。爱是亲而好是悦矣。生于父子之间也善人之德也则公矣。可以扩之。若生于声色之美器用之奇则私也。可以窒也。恭是谨而敬是畏也。生于过宗庙也侍齿德也。则是乃理之至公也。若生于见剧贼也对权贵也。则是乃害义之私也。辞是解喻而让是推与也。生于不义之禄也爵位之枉也则理之宜也。若生于仁之当为也贤者之礼赐也则乃私意也。喜是心欣而乐是悦豫也。生于父母兄弟之无故也道义之得于心也则公也。若生于淫声之流荡也物欲之诱引也则私也。羞是歉然而耻是赧然者也。生于德之不若人也行之多愆尤也则是乃复善之公也。若生于衣冠之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1L 页
不华也爵位之不得也则是乃邪念之私也。忧是虑患而惧是战慄也。生于君子为国之忧临事戒慎之惧则公也。若生于得失之际危难之时则私也。恶是厌而怒是憎也。生于恶恶如恶臭一怒安天下则公也。若生于宿怨之发也横逆之犯也则私也。至于智之端则虽无一定之事。思善则公。思利则私也。接事臧否。见人善恶则公也。不是父母溺爱忘非则私也。慕善人则公也。恋美色则私也。此乃五性之所发而十二情之大用者也。天有四时而十二月流行焉。人有五性而十二情感发焉。此乃天人一原之理也。公则扩之又扩之。至于无一毫之不行。和则遏之又遏之。至于无一毫之不尽可也。此乃孟子之四端。礼运之七情。人称四端之纯善。七情之兼善恶也。各有界分。我独合而归一。删其烦复。补其阙漏。辨其公私之异用。言其体用之浅深。实非附会穿凿于陈言。只自诳而无所见者也。至其六欲则视出于肝。听出于肺。味出于胃。色出于肾。是乃形气之私也。有公有私。视五采之正。听五音之美。食五味之醇而色为有后。则是乃圣人之不能无也。作圣之道。亦不外此。若视邪色听淫声食求饱。溺心淫欲。怠慢于肆则是乃为恶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2H 页
之私也。不可不深窒也。由此言之。虽曰性发之情。亦有公私。不可混而不辨。径而直行也。虽曰形质之欲。不可全用克治。放而不收。当辨善恶也。情者阳也。欲者阴也。人则合阴阳。故有情有欲。禽兽则纯阴。故有血气之欲。无至善之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此也。(禽兽好生恶死。喜雪喜风。见人而惧。当死而哀。爱其子育。怒而相斗。则与人同也。何尝有恻隐之心。恭敬辞逊羞耻是非之心耶。)情以为经。欲以为纬。故情或为欲之所掩。欲或为情之所胜。而心实主宰。以乘发端之机。是故贵审几而扩遏。有诚明直方之工也。盖几者动之微也。乃人道心初萌之几也。能审此几。知其孰为公孰为私。而思之思之。又重思之。反覆省察。量其轻重是非之原。则介然之顷。真知真觉。沛然自明矣。遂以一而不二。真而无伪之诚。持其意。胸中洞达。彻上彻下。无纤毫私意委曲宛转之私。截然方方正正。公则决定如此。私则决定不如此者。乃其约情之工夫也。
农曰子言详矣。但阙理发气发与所以发及发之者之一说。是则不明也。圃曰此乃先正共相论辨。未有归一者也。如我后生。不须论其是非也。但先正之德固当尊仰。先正之道固当师服。至其言语之是非。则不必曲从。不论得失也。故尝窃思之。理气之说。乃于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2L 页
人物未生之时。天道发育之际。遂以形而上形而下。与夫道器之不相离。造化之相推移。太极阴阳之相终始为言可也。若既为人则理气合成。有性之名心之目。则更不容理气之分也。故吾独以心性言于禀受之后。恐其无徵。疑之累日。黄勉斋曰若但言气。易何谓精气为神。若但言理。横渠何谓合性觉为心云耶。此见正合于愚见。故自信遂笃。但后世以气为性。任情纵欲则是昧理气之分也。今明言之。足以救祸矣。理本无为。气则有用。故理乘气而行。以为人焉。则理无发而气乃发云者。乃亦的见也。然则两者之论。亦皆不可废矣。但不若只言性发之情。真得成人之本意也。吾故断不言理气于情动者。良以此也。
农曰子言含糊。较于妄诋先儒者则有间矣。但子何以志才伦三者。置于情之后耶。不亦支离耶。圃曰情者性之发也。志者情之向也。才者志之用也。实是一事。随处异名。譬如情则人也。志则仆也。才则马也。今人必有仆之指路。马之能行然后可行。则理岂有异于此哉。姑举一事而言。则孺子入井而恻然者情也。必欲往救者志也。能尽气濡足而生之者才也。是则才之所用。不出天下之达道。而道之目则夫妇也父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3H 页
子也昆弟也朋友也君臣也长幼也。二气交感。成男成女则夫妇之伦。乃天理之当然。而天尊地卑。乾坤定位则夫妇之道。以别为正也。有夫妇然后父子定焉。父虽强严。见子必怜。子虽幼稚。见父必笑。则此乃天性之自然。无所为而不已者也。而一气流通。一体为二。则父子之间。亲是其道也。有父子然后昆弟生焉。兄虽严厉。见弟必爱。弟虽孩提。见兄必敬者。此良知之必然者也。同气分形。同受怙恃之生育。则兄弟之义。悌惟其正也。此则内伦。而上为高曾。旁为宗族。追孝睦姻之道。不可不尽也。乾称父坤称母而民胞物与则朋友之交。乃天道之宜也。诚必自慊。欺必泚颡则朋友之正。莫如直谅矣。有朋友然后上下乃判。眷眷牵连。恶必厌恶。则君臣之际。义其式也。徐行后长则心安。疾行先长则心不自安。是知长幼之间。秩有伦序者。乃天则也。此则外伦而或为师弟。或为宾主。忠信和顺之道。不可废也。此乃人伦之纲领。而本于五常之性者也。能明乎此。为三代之至治。能尽乎此。为尧舜之大圣。天下之道。岂有加于此哉。然求行此之法则不过择善笃行而已。择之之方则学问思辨。而行之之方则勉强固执而已。盖道之为名则取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3L 页
喻于路也。今有适越者。若先知路之远近。则粮几理也力几分也。亦必度之。坦然行之。人莫惑之。终可至矣。若不知之则中心疑焉。人多惑焉。或不之越而之秦矣。或中道而止矣。凡吾行道。岂少异于此哉。是故知不可以不先明也。然必学天下之众善。问天下之先觉。而精思于一心。别善恶之真伪然后。始有信得及矣。精粗本末。豁然贯通矣。乃自勉而必为。强而必行。守而必固然后。庶可立天下之大道矣。今若人君能行此达道。使其天下之人。各自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朋朋友友君君臣臣长长幼幼。则天下不令而平矣。然施不忍人之仁政。好生恶杀。而先收茕独之人。使得其所。次选耋艾之类。别赐廪饩。省刑薄敛。视之如伤。至于方长不折。启蛰不杀则仁之施也。振其礼让。厉其廉耻。惇其邦俗。而十家为伍。廿家为保。使之相劝德业。相规愆尤。相交礼俗。相恤患难。而修于乡。立祠时祀而尊祖。重谱明嫡而敬宗。燕饮时会而厚情。别置义田而周亲。以睦于族。谨内外之辨也。勤定省之职也。修朔望之礼也。正伦理也笃恩义也。而齐其家则此乃礼之政也。诚其意也。教不欺也。信罚必赏也。言虽小而必信也。行虽细而无伪则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4H 页
此乃信之事也。有罪而必刑。有恶而必讨。张皇六师。时鍊习于农隙则义之为也。修其学校。教养人材。命于群下。各荐所知。必以刚柔邪正。自辨其贤否。上则置于师保。下则付以百执事。察其贤能。黜升幽明则此乃智之资也。以此观之。治四海之枢纽。不出吾性之五常也。异端邪僻之道。亦以反此之故也。如释氏绝灭夫妇之伦。斁害父子之恩者。贼于仁者也。老庄之搥提礼乐。放荡规矩者。礼之害也。杨朱之不君其君。为我自爱者。蟊于义者也。陆氏之弃废学问。不致其智者。窒于智者也。为人君者。必须梳洗此类之邪辞然后。政乃可施矣。
农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恶乃其反也。盖亦庶矣。何以敬字该贯上下也。圃曰至哉敬也。实吾五常之要也。盖敬者。谨而不放。一而不二之义也。当其正也。养其本原则心之为体。鉴空衡平。无偏无倚。胸中洞然。本然之性明而不昏。气质之习清而不浊。可立天下之大本矣。及其动也。精明专一则心之为用。直达无回。不贰不参。善端不昧。物欲不讧。可应天下之事矣。行其道也。战战兢兢。洞洞属属。手捧玉盈。足涉渊冰。则亦无过不及之差矣。然则德为圣人。治纯王道者。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4L 页
岂外此一字也哉。
农曰子以是故。即言圣贤于敬下耶。圃曰是矣。但圣人之为德也。亦以五常而有成。如宽裕温柔足以有容者仁也。发刚强毅足以有执者义也。至诚无息纯于天道者信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者礼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者智也。是则圣人亦不过复其恒性之体也。贤之为学。亦以此而为业。如至公无私。克去人欲者。仁之功也。制之于外。以安其内者。礼之则也。自强不息。乾乾夕惕者。信之程也。无所为而为之。克己合宜者。义之正也。格物穷理。昭然明见者。智之至也。然则贤者亦以性之德而复性初矣。岂可外骛哉。惟其凡人则自昧于此。懦弱邪佞以为仁。放僻邪侈以为礼。厌然自欺以为信。忍性嗜利以为义。巧诈诡谲以为智。肆然为恶。疾其善人。尚何齿于人哉。
农曰人性之五常则固然也。何以五性四德。亦目禽兽之性哉。圃曰噫。天心至公。至理无偏。咸以至善之性付之。初岂有人物之异哉。特于禀受之时。人得正通之精。物得偏塞之气。故人为最贵。物各以一气而生成者也。如飞者偏禀阳故飞而本乎天。其中凤鸾之文明乌鸟之反哺者。通仁之一者也。鹦鹉之能言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5H 页
鸿雁之兄弟者。得礼之一者也。鸡之司晨鸧鹒之成群者。信之一也。关雎之不狎䲶鸯之不改双者。夫妇之别也。蜂蚁之卫王者。君臣之义也。羽虫之中。此独性近于人。虽不全备。亦自不丧。果优于人之无一行者也。木亦阳类。直上于天矣。然其红花烂开者仁也。枝叶扶疏者礼也。荣枯有时者信也。结实团圆者义也。冬晦于根者智也。但以倒植无其发施之情。最是全塞者也。然其意思亦可观也。走者偏禀阴。故走而亲乎地。其中如麒麟驺虞不食生物。虎知父子者仁也。猩猩能语。豺獭祭鱼者礼也。犬马恋主者义也。猿猴作怪。龟龙先知者智也。毛羽鳞虫。此独性近于人也。草则阴类。叶垂于地。虽不有情。可见意思。故濂溪不除庭草。殆以此也。然则人物之性。由此可以推知。圣人能尽物之性。故无故不杀。见生不食。斤斧时入者此也。宜乎鸟兽咸若。行苇被泽矣。呜呼。农者其亦倾耳而听焉。吾乃今日真知健顺元亨利贞之一理。阴阳五行之一气。成人成物充塞宇宙。若此之至矣。农者曰子言虽浅。亦可谓贯彻精粗上下之理。阐明天地造化之原。而辟异言育万物者也。吾将归而思之。请事是图矣。遂各相散。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5L 页
皇明万历己酉五月初二日。首阳后人记。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6H 页
书崔学士东槎录后[申翊圣]
 大容自海上还。携其所为东槎录者三卷视诸益。见之者啧啧谓有神助云。余几一见。居数月大容以是录示余。余既卒业而叹曰。大容之技。进乎道矣。谓神之助者。不知大容者也。大容固能文章。第平日所著闳肆少含蓄。驰骋之馀。不能无脱辔蹶蹄之虞。而槎上所得约而驯。如出二人手。究其所以则敛其闳肆。归诸大雅。节其驰骋。纳诸轨馵。此其技进乎道而已。非假神之助也。不唯文也。大容少有卓绝之行。富于经术。自负过大。勃勃不能掩。其才类其文章。洎归自海上。习气尽除。志节精白。细毡广厦。朝夕纳诲。皆可诵也。则大容之道。进于技耶。大容之技。进于道耶。然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不有海上之役。大容焉得有是录。
 崇祯庚午孟冬。乐斋东阳申翊圣书于终南山下。
答崔大容书[金尚宪]
 昨蒙远枉。巧违阙展。甚恨甚恨。自得槎录。闭门屈首。茫然若望洋者之不测其深。不见其涯。不图左右之为技至此盛也。海上辛苦之迹。东牟游览之胜。宛然复在目前。尤不能时刻释手也。俟卒业当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6L 页
委瓻还。亦得良便。面罄一一。来书所教。非仆所敢当。恧然靡容。统希雅亮。室暗目昏。草悚不宣。
答崔大容书[再答书][金尚宪]
 冬候不调。伏惟雅履清毖。向慰向慰。蒙示槎录。受而卒业。诗力豪横。书词辟阖。令人益叹左右才猷之美。理气论学之说。仆固昧者。虽不敢妄为分辨。大抵能传先儒之意。使中朝人知我东讲学之风。岂不于 国有光乎。董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惟足下终勉之。庚午长至日。
答崔校理书[李明汉]
 
大容足下。罪衅残命。寄延朝夕。奄奄待尽。于人世有何系恋。惟是平生亲旧。惓惓一念。着在心里。如种落土。自不能禁其萌也。丧乱穷阨。人情乃见。生死之托。岂敢人人而望之。两世一家。感恩知己。惟执事一人耳。入城初屡蒙临款。信宿联衾。宛然平昔。慰拊怜悯。不啻骨肉至情。欲言哽塞。唯有涕泣满面耳。岂料万死之馀。得复有今日过从也。见视东槎三录。藻词清拔。格力雄俊。虽闇索皮相者。皆知为大方家自得之语。至聚讼之辨。独见确守。原非视人面孔听人鼻息者。所可争衡。其见赏于中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7H 页
朝诸学士。固针水契也。始执事受东槎之命。政属秋冬风劲节候。冒寒涉险。胥靡之所深惧。执事独夷然不屑。不佞窃不胜区区过忧。实有临别丁宁之献。执事能记之耶。吉人天相。至諴神感。虽帆樯少淹。而鼎茵无𧏮。毕竟使下国人文之盛。得广耀于天下会昌之地。执事之名。益阐华夏。始之为执事忧者。无不为喜。世所谓挽之使安。挤之使危。如是而生。如是而死者。皆妄矣。君子之一视夷险。处顺安命。不当如是耶。昔东南蕞尔之吴。因一行人能言之力。始列于中国。其言炳琅千古。然其言止风雅盛衰之辨而已。今执事之是录也。小而性情之陶写。大则天人命理之分。探赜游览之胜。讨论酬酢之美。无不该矣。执事之用心勤矣。才高矣业盛矣。岂寻常诵诗者所可比儗哉。敬叹敬叹。俛仰之间。天地变易。山川阻阂。同文之会。邈若隔世。把卷西悲。不胜榛苓之感。今虽欲复见此卷得乎。执事其宝藏之。(李明汉拜)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补录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7L 页
朝鲜崔进士遗稿题辞[宋献]
今岁夏。大司马袁公视师海上。以岛众不臧于律。有所更置。宣昭 圣天子之明威于 东藩主。东藩主怀德靡宁。具咨为答。若曰赖大司马之冯藉 赫濯。至于用钺。盖 圣天子之明威实式临之。蕞尔海邦拜成命。覃被纶音。庶无他虞。曷敢不一乃心。以听指纵。而所遣弘文学士崔有海实来。维时秋深风至。有海若欲效灵而不获者。顾 厥主踧踖 明威。弗遑宁处。而使者匪躬致命。凌冒不测。未克达于辽西。而出入汩济。跆(跆疑蹈字)曾冰狎骇浪。与飓下上。集于东牟。而岛之别将业以其属之象胥习者道焉。以岛之兵食筦于余。遂诣余请命。余嘉其 君之恭而悫。而为之臣者之忠而果也。象胥既传致自岛将。然属藩之贡道有遵。新制不可陆。则姑令税驾。以需水泮。使者遂来上谒。因出厥考彦沉进士遗稿视余。卒业焉。辄抚卷长嘅。而仰古今圣帝明王之敷德远而泽之入人深也。 东藩之被文教。非自武王封箕子始乎。迨我 皇祖时。俾 东藩士之称贡者。亦与南宫试。同文之治。于斯为盛。则所以尽人物之性。放之四海。靡所不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8H 页
合。是即箕子所陈皇建有极者也。以今观于彦沉。无论龆龀蚤慧。未冠而成 东藩进士。文笔翩翩。俨姑射仙子之致。以至八法六要。精贯旁通。雅为人脍炙。至手录疏草。(仁宗大王在 东宫。以福城君唐城尉事上疏 中宗大王。请释其女子。公尝手录其疏在遗稿中。)所谓攸好德者耶。忠爱至情。辉映毫楮。以阐前美于克敦天显之表。令闻令望。职斯罔坠。洵善用其忠者矣。有臣如此而天夺之年。则 东藩何幸而生此人。何不幸又遽失此人也耶。哲人云亡。宁无三叹。顾犹幸有子。匪直克家。且也华国。然则弘文之以继志述事于厥考者。即所以匪躬致命。臣效其君者也。彦沉为不亡矣。语有之。死而不亡者寿。是天姑夺之。复纵而禅之。则彦沉之所欲置祭田诸义举。以为举世失之吾顺之。是尤而效之也者。(任疏庵撰行状曰。公尝曰厚宗子莫如祭田。赡九族莫如义田。行于古。曷不行于今。举世失之吾顺之。是尤而效之也。吾有以去取之也。)且慨然自谓宁失今意。不可失古意。(公好古颇甚。深衣大带制度之古者。俗辈笑之。公独慨然不顾。服之无疑曰。不可以吾身失古人之意。宁失今人之意可也。)具在弘文矣。彦沉不亡矣。使者而有意乎。其以质之乃考。于乎繇是观之。则放之四海而靡不合。余益以自信已。 时 崇祯二年岁次己巳冬十有二月谷旦。
嘿守堂先生文集东槎录卷之二 第 458L 页
钦差司农大夫宋献纂并手书。
朝鲜崔进士遗稿题辞[李元善]
历阅彦沉进士遗稿。询非烟火食人语。逼古陋今。人如其诗也。诗如其人耶。继读弘文学士诸稿。内多理学渊源语。陶古铸今。子如其父耶。父如其子耶。有子如此。父不亡矣。有业如此。人不朽矣。华国传家。彪炳百世。是在默守道人。道人勖之。姑识数语。以俟后之君子备采信史云。
     东海李元善题。
读杨浦遗稿[刘性成]
览彦沉诸作仙也。人多住世寿。仙多住世谪也。况胤如学士。有声于时。达于 中国。彦沉不亡矣。
崇祯三年正月。书于燕楼。
     东海逸客刘性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