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碣铭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8H 页
判官许公墓碣铭(并序)
许出驾洛国。为大姓。根固枝繁。高丽时。有讳琪为中郎将。以直道斥于朝。谪固城。子孙因家焉。生惟新灵山县监。生旅迪顺副尉。配密阳孙氏。仁同县监准之女。曰元弼端州郡守。配朴氏。进士依山之女。曰珣醴川郡守。配砺山宋氏。府院君詹之后。正郎贤徵之女。曰彭龄通德郎。配光州卢氏。即处士秀民之女。是于公为考也。南冥曹先生撰卢处士碣文。曰爵禄无列于朝。人善是归之。植于人少许可。每见之如冕者然。以皇明隆庆五年辛未八月二十六日。生公于嘉树德村里。洪器名。大受字也。十四岁而丁外艰。十九岁而丁内艰。卒之年曰庚辰十月三十日。葬之日曰十二月二十日。配南平文氏。即三韩功臣门下侍中南阳府院君多省之后也。自玆以降。高官大爵。父子相承者。凡十四岁。而至讳范成均进士。师事寒暄金先生。隐居求志。累徵为执义。皆不就。年三十一而终。学者称为休庵。静庵赵先生为撰墓碣铭。子应璧宣陵参奉。子得成均进士。用馆荐四授参奉。皆辞以病。配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8L 页
郑氏。别座白渠之女。子以会业儒不成。配尹氏。承训郎谊之女。进士仁辅之孙。副提学琛之曾孙。坡平君秀宗之玄孙也。生于万历癸卯十一月十一日。殁于崇祯丙戌十一月初八日。越明年十月初三日。祔于先茔之东。乃黄梅吾道洞之原。而子午其坐向也。有子熙,熟。熙有志此事。问学不怠。娶濯溪全公致远之孙润之女。生一子。熟娶都镇国之女。一日熙造余言曰。先考墓道。拟竖片石。知吾父宜莫如公。盍铭诸。余答以吾年已在八十地头。眼昏神疲。全废笔砚久矣。此则子所知也。何为发此语也。拒之愈固。而请之愈恳。玆不获已。谨就行录中。略加点化如右云。呜呼。公钟德真谆。制行平恕。孝友内笃。信义外著。冠带正容。未尝露肌肉。终日静默。未尝发杂话。家虽贫窭。治丧奉祭。极力礼备。诚敬俱至。至于远近亲旧。闻讣即吊。大小祥葬。必具奠物。事伯氏如严父。朝夕省谒。出告反面。不以风雪忽遽而有废。伯氏尝于春间丧其配。跨夏涉秋。未克襄事。公行素于葬前。人问其故。曰岂可先兄食肉乎。公尝从外舅立斋卢先生学。教以小学论语曰。修己治人之道。尽在其中。若不读此书。居家何以事亲。处乡何以事长乎。立斋即余外王父也。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9H 页
公尝语人曰。切不可轻言戏谑。后虽有诚实之言。人不信之矣。又曰人或议己。勿与相较。出入乡里。论人长短是非。尤不可为也。天性拙直。悃愊无华。故知之者爱之。不知者视以而夫。铭曰。
有玉于斯。人谓非玉。世无卞和。孰识其玉。不知何伤。我自为玉。
宋栗村孺人林氏合墓碣铭(并序)
市津宋公殁于庚寅六月二十四日。享年七十。配德恩林氏殁于同年八月十六日。享年六十七。其孤挺濂等卜吉于十月十二日。奉双舆合葬于月如山坤坐艮向之原。仍庐其侧。越明年春。孤等谓余曰。谋立小石于墓道。以录其世系㒹末。噫。吾母是公之姊。则父于公亦云兄弟矣。知吾家事。宜莫如公。敢乞铭。余无辞以托。谨按其谱。高丽时。有讳大原判事。生得珠郡事。郡事生春耕郡守。郡守生明谊司宪府执端。清裁直操。为圃隐诸贤所推重。曰克己进士。曰瑜隐德不仕。是为双清堂。曰继祀持平。曰遥年文科正。曰汝霖郡守。郡守生九子。讳世绩为第二子。而于公为曾祖也。娶通赞郭继仪之女。自怀德徙居于三嘉之并不里。生▦子。长曰珩判官无后。第三子讳璘生三子。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9L 页
仲曰直长希绍。继判官后。即公之考也。直长娶通政尹壹之女。生二男六女。公为长子。委禽于德恩林氏。即石泉得蕃之曾孙。瞻慕堂芸之孙。处士承谨。乃其考也。而立斋卢公钦。其为外王父也。生四子四女。长曰挺濂二十四。中乙亥生员。持身谨严。学问不怠。士友多敬重之。娶善山君金峤五世孙瑛之女。生一子一女。曰挺洛未娶。曰三男未名。皆先公殁。曰挺汉娶幼学李瑚之女。生三子。女长适府尹吴沄之孙益焓。次适司谏文励之曾孙再烱。次适李奎。次适李楚柱。公讳翊字辅而。以万历辛巳十月二十三日生。十五岁而丁外艰。能执丧以礼。十七岁而遇丁酉之变。奉偏亲携弟妹。转辗流离。卒能保全于干戈饥馑之中。既还。受业于芦坡李公之门。通经史知大义。中癸亥进士试。罢榜。其后累举不利。甲戌丁内艰。庐墓三年。服阕以来。无意于世。每与同志之友。从游于水石间。诗酒自娱。晚年徙居于栗洞。搆一室。扁曰栗村精舍。莳梅种菊于庭。揭朱子笔迹于壁。日坐其中。惟以训后进为己业。呜呼。以公之材器。若使见用于世。庶可有为。而终不得遇。老于林泉。惜哉。孺人以万历甲申十月初四日生。十九岁归于公。天性温良塞渊。侍君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0H 页
子无违德。御婢使加慈惠。人皆曰得妇道甚。仆之从公也。五十馀年。情爱之笃。即均同气。一朝相失。当作何如怀也。而握笔临纸。又乌可忍耶。铭曰。
宋氏之南。四世于公。公能志学。再启文风。玉井莲花。子侄掌中。天作之配。妇德之纯。齐眉几年。燕及家人。有子有孙。宜尔振振。驷马之容。庶见于门。谓此不信。视此碣文。
孺人升平朴氏墓碣铭(并序)
升平之朴。世称巨族。有讳英规佐丽祖。官至侍中。其后有曰鸾凤政丞。曰叔贞大学士。曰元龙侍郎。曰天祥府院君。其子可兴。死节于国初。次子判尹可权。拜官不受。退居于星州。判尹生北兵使柳星。是实孺人之六代祖也。曾王父坦。以贤良徵不就。王父大荣敬陵参奉。考而绚赠工曹判书。妣八莒都氏。虞侯钦祖之女也。判书公于壬辰之乱。赴敌死国。孺人仲兄永绪。于甲子之变。抗义伏节。褒赠参判。一家纲常。可谓有父有子矣。孺人生于甲申七月十五日。以岁辛丑。归于处士无闷堂高阳朴絪。有和顺勤谨之德。闺门之内。井井然也。其奉祭祀也。则品物精洁。器皿净嘉。别储米豆若干斛。虽至穷乏。不为他用。其接宾客也。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0L 页
则必有酒食。务在礼腆。恒留数斗之粒。以为不时之需。是以祭祀宾客之供。鲜有不给之患。常以幼失判书公为终天恨。语及必流涕。至丁内艰。哭踊几灭性。每值忌辰。备送祭需。或无阙焉。无闷之殁也。年近六旬。身抱重痼。哀毁之极。势至难救。其孤等劝用肉汁。则曰一息尚存。汝何为此言也。自此日就沉绵。丁亥六月二十三日。遂至属纩。享年六十四。翌年三月庚午。葬于观音谷乾向之原。距无闷墓五里许。不克祔葬者。以其地势狭窄也。孺人有子六人女二人。晟其长而炅其第四。皆先孺人殁。晟有二子。曰英弼,英辅。炅有女而幼。曼,暹各有一子。曰英胄,英祚。晸,晁亦已有室。女金克亨,姜文后其人也。曼等以余为见知于无闷。袖世系来谓曰。先妣墓道。镵坚已完。将竖于今春。知吾家宜莫如公。岂可无一语之及乎。余以老病辞之而终不得焉。谨叙其梗槩而系之以铭。铭曰。
事舅姑承君子。妇人之德。奉蘋藻御婢使。妇人之职。惟孺人兼有之。是以有誉处兮。
沧洲许公墓碣铭(并序)
吾友许公讳燉字德辉。自号沧洲居士。家在箕山下𤃡水上。筑钓矶于万竹溪之傍。琴歌渔钓。优游十年。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1H 页
取友如赵涧松,朴无闷,姜寒沙,权东山,河谦斋。一时交游。咸以吾徒许焉。乡党知旧。亦以遗逸推之。其先系出驾洛。首露后裔。东国著族。考讳洪材号德庵。以行谊荐除督邮。祖讳彭龄早殁不显。曾祖讳珣。自固城始寓三嘉。擢别科守秆城郡。高祖讳元弼。当野人之乱。参原从功。历典州郡者七。而燕山政乱。不仕以终。灌圃鱼先生得江铭其墓。外祖 赠吏判成均进士尹彦礼。以万历丙戌九月四日。生公于县西加德村第。自孩提有识。事父母。必承意顺迪。初学于外祖进士尹公。我 昭敬大王二十五年壬辰。兵革大起。先大人德庵公。倾财聚众。赴郭忘忧阵中。公陪祖母夫人卢氏。而就学于立斋卢先生。以其祖母弟故也。公尝与余执经于芦坡李先生屹之门。博涉经传。日修行业。李先生每奖赞曰。此儿非吾所及。甲辰授室于郡守载宁李潚之门。冬作聘乡之行。历拜篁岩朴公齐仁。李篁谷你,李茅村净。亦在其时。茅村即公之姻叔也。质问疑难。讲论明畅。三贤称之曰。已造笃实地头。自少专心为己之学。而德庵公每愿公立扬。扶持门户。公重违亲志。讲学之暇。勤于举业。大小发解。至十馀次。丙辰春。擢丙科第二。秋以博士 召。辞不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1L 页
就。丁▣以礼正 召。又不就。德庵诫之曰。立朝正言。上以格君心。下以济苍生。是亦君子事也。何必坚志自高。以后君父也。公不获已强就谢命。在职一月。清明藉甚。令望倾朝。时宰李尔瞻欲为引近。因人求见公。公笑曰。权门染迹。吾平日所耻。更勿此言。遂决意还乡。作诗见志。诗曰南国鲈鱼秋正肥。挂冠千里浩然归。述西征诗百馀句。忧国之心。眷眷不已。洁身高蹈。退而自閟。如公者可谓得大易肥遁之义者也。尝闻朱夫子之言曰有是实于中。必有是文于外。试以此观公之诗。而溯求其出此之本源。则其明哲之操。见几之节。益可见矣。公恒居。晨起谒庙。次诣亲侧。定省既毕。退坐书室。教子以孝悌忠信。书颜子四勿朱子十训。揭壁观省。治心行己。是遵是式。栽菊前庭。寓吟一绝曰只要霜雪保贞姿。俱是咏怀保身底意也。丁卯遭李先生丧。一期行素。三年心丧。己巳丁内外艰。庐墓终制。衰绖不脱。服阕后翌年崇祯壬申十二月九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七。越三月。葬于家山后负坎之原。癸酉十月日。桐溪郑先生蕴瞻拜芦坡墓。会于龙岩院。赵致远,朴伯和,姜学颜,曹以正先到要余。既至合席。郑先生泫然下泪曰。许德辉云亡真耶。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2H 页
此日不与乐翁来。信乎其真也。嗟叹不已。诸友相视而饮涕。公之见重于人。据斯可知。士生斯世。非有高文卓识。则孰能特立而不惑。公于世。知之者寡。不知者众。余岂独知公者。而敢应其孤之请铭乎。徒以同学从游之久故也。夫人李氏。以德门之裔。闺范克贞。家道以昌。生子二丈夫。曰堈曰埙。有孙四男三女。铖,鋿长。其馀皆幼。呜呼。以公才学。出可以有为。而不幸时丁昏朝。小无展布。及其日月重明。累被调荐。因又早终。吾所以未死前慨惜者此也。不忍辞孝子之请。既撰其状。遂为之铭。铭曰。
忠厚资禀。盖自髫龄。学得师友。教由家庭。箕山蔚蔚。𤃡水洋洋。埋玉其中。百世流芳。有子有孙。将振于后。刻石记幽。垂示不朽。
忠顺卫宋公墓表(并序)
公市津宋氏。世绩其讳也。高丽时有讳大原。官至判事。判事生得珠。得珠生春耕郡守。郡守生明谊司宪府执端。清裁直操。为圃隐诸贤所推许。曰克己进士。曰愉隐德不仕。号双清堂。曰继祀持平。曰遥年文科正。曰汝霖军器寺副正。寔公之考也。娶政丞金国光之女。生九子。公为第二也。公娶直学士西原郭元之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2L 页
后通赞继仪之女。因居三嘉并木村。生五子。长曰珩无子。以弟璘第二子希绍为后。希绍生二子。曰翊曰习。翊生挺濂,挺汉。次曰瑊无子。(经乱失传。考籍继代。)子希立。次曰璘生三子。曰希昌,希绍,希祥。希昌无子。以希绍第二子习为后。习生挺涑,挺浚,挺澹,挺泽,挺河。曰希祥生翮。翮生挺洵。次曰瓘生二子。曰希福生翕。翕生挺贤,挺豪。曰希吉生二子。曰翰曰翊。翊生挺文,挺端,挺普。端为翰后。次曰琦生三子。曰希醇生致远。致远生挺弼,挺彬,挺脩。曰希哲生虑远。虑远生挺仁,挺义,挺礼,挺智。曰希达生二子。曰来远生挺谦,挺华,挺泰。曰必远生挺奎,挺斗。外孙之散处外方者。不可尽记。公之墓。与郭氏同兆。安峰山号。壬丙坐向也。公资质淳美。不事矫饰。安分田园。绝意名利。居家有宽柔之德。接物无违忤之失。今其子孙。皆居墓下。蔓延滋长。各勤志业。不坠家声。有志文学之士。间多有之。公之蓄于身而发于后者。槩可验矣。生员挺涑一日造余言曰。高祖考碣石。见破于丁酉之贼。墓道阙显刻。殆垂六十年。幸今重创。工役就完。敢以门中意来乞铭。余以病且废文辞之。则生员公又曰。高祖妣碣文。实我南冥曹先生所撰。而立斋卢公之笔也。公又立斋之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3H 页
外孙焉。则祖笔孙铭。交映双茔。玆非美事欤。余于是辞塞而且感。谨按其谱而略叙梗槩如右云。铭曰。
市津大姓。怀川世家。婚姻之故。南土仍家。子孙振振。克世其家。信乎馀庆。积善之家。安峰一麓。万世为家。
奉事白公墓碣铭(并序)
丙戌七月二十一日。隋城白公某卒于晋阳康洲之第。其年十一月十四日。葬于泗川县南通洋山某坐某向之原。越明年夏。其孤瑞羽以书来乞铭曰。亡父平生。爱悦公甚。临终时。至以未得握诀为恨。知吾父宜莫如公。公岂无一语于墓道之显刻乎。余以病且不文辞之而终不得。则谨依其所录而粗叙梗槩焉。高丽时有大司马大将军讳浑。封隋城君。寔为鼻祖。子简美孙景臣。皆为平章事。自玆以降。相继名于尚书文学丞宣等职者八九代。而至参判仁豪。有五子。其次子惟良娶庆州郑氏。居于晋州。是生赠右尹天民。于公为皇考。少孤零丁。长能自立。风姿秀美。喜鼓琴事闲适。一时以风流宗之。娶密城大姓朴仁粹之女。生四男。公其次子也。公字某。生于壬申九月十九日。少以胆气自负。壬辰倭乱。奉母匿山。猝遇贼至。出而自当。佯示诚信。以绝其疑。一日将送本国。载舟汎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3L 页
海。夜伺贼牢睡。窃釰尽杀。携被虏七十馀人而还。遇追者。又却之。事 闻。赏爵军资奉事。事母八十一而殁。时公年六十一。能居庐歠粥以终三年。性倜傥不羁。论是非卞善恶。无所隐容。乡里咸惮之。至如接亲戚待朋侣。倾囷倒廪。情礼俱至。公配咸安李氏。芳实之后。大壮之女。性温柔。能执妇道。先公(缺)年而殁。今迁宅兆。同穴于公。公生一子二女。女姜在新,郑德弘。子即瑞羽也。以儒术知名于世。士友爱重之。初娶耽津安氏。生一男一女。男十四岁。已占本道夏课。后娶丹阳禹氏生一男。噫。公虽不做高门之庆。殆不远乎。铭曰。
知之者咸曰孝友。不知者但称豪侠。通洋阔兮碧天长。悦平生之恢廓。
坞潭李公(健)墓碣铭
公讳健字孟强号坞潭。系星山。即高丽碧珍将军讳匆言后。历十七世。有讳约东。官知中抠府事。谥平靖。封清白吏。寔公曾祖也。祖讳承元折冲将军。考讳有温号友于亭。通政大夫行利川府使。居官仁简。无忝祖德。配柳氏。忠景公亮之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4H 页
后。郡守寿长之女。公天资粹美。忠信恺悌。奉养尽其孝。友爱极其乐。其处心正待人和。至于施事。义形于色。士友推诩。乡党倚重焉。府使公卒于利川。公闻讣奔丧。路逢群盗。见丧容之戚哭泣之哀。群盗曰此必府使子也。退不敢拒。公之孝感。于斯可验矣。公若有意仕宦。则以簪缨世胄。何求不得。而安分田园。以终天年。公之恬介。亦可见矣。及其老职带逼政。是 恩帖也。公生于嘉树。居于娥林者。以公舅讳子房无幼故也。配郑氏草溪君讳俊之孙。县监讳铁坚之女。幽闲温惠。得妇道甚。寿八十三。先公一年殁。公生弘治壬戌二月二十八日。卒万历己丑三月十八日。享年八十八。葬于校洞乾坐巽向之原。生三男三女。曰龟瑞忠顺卫。曰鹏瑞赠工曹参议。曰鸾瑞通德郎。二女无后。一女适郑应斗。赠判决事。龟瑞娶新昌表氏。生二男一女。男长曰虑隐德不仕。次曰慈早卒。女适慎梓。虑娶密城朴氏。生二男三女。男长曰奉一司勇。次曰以一有学行。女长适李命植。次适李恂。次适全弘立。鹏瑞娶晋州河氏。生一男一女。男曰孝男司宰监正。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4L 页
女适黄灏。孝男娶南原梁氏。生四男一女。男长曰克一副司猛。次曰信一司宪府监察。次曰精一,纯一。俱有文学。女适李元弼。鸾瑞娶陇西李氏。生一男二女。男曰懋赠左承旨。女长适金戡。次适卞昌后。懋娶密城卞民。生六男二女。男长曰善一通德郎。次曰昌一文科察访。次曰明一,彦一,世一,有一。俱有文学。女长适权继元。次适李培吉。噫。以公之孝之德。子孙之有文有德者。蔓延内外。天必有食报之理。其此之谓欤。公之孙孝男犹恐其泯没无传。表诸墓以铭之。诚可尚已。铭曰。
惟我华胄。出自星山。将军树业。平靖遗安。狷介素性。孝友全天。田园葆光。名利筌忘。郁彼松楸。校山之阳。于千万年。永世无疆。
崇祯纪元后十五年辛巳八月 日。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行状
  
无闷堂朴公(絪)行状
公讳絪字伯和姓朴氏。高灵人。有讳东臣仕高丽。官至户部尚书。尚书生讳世英别将。别将生讳仁杰上将军。上将军生讳守坚赞成事。赞成生讳光纯赞成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5H 页
事赠门下侍中高阳府院君。府院君生讳雨生门下侍中高阳府院君。府院君生讳林贵判事。判事生讳简署令。署令生讳文亨司正。司正生讳允斌新灵县监。即公五世祖也。县监生讳宽参奉。参奉生讳舜臣主簿。主簿生讳忠老。早殁。寔生讳寿宗成均生员。配瑞山郑氏。赠左承旨健之女也。郑氏孝行出天。昏则侍侧。晨必问寝。及其于归。事姑如其父母。叱咜之声。不及犬马。侍婢有过。必招致寝房外。谆谆教喻。以万历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初六日。生公于冶炉县愚渠村。生才一岁。慈闱见背。再从祖母邢氏收而养之。为儿匍匐时。见书册则辄不践踏。必负戴而行。见者异之。壬癸年间。倭寇充斥。我国人偷降者甚众。时公年甫十岁。作句云国人为倭倭渐多。柳修撰仲龙见而奇之曰。此儿诗意深远。他日所就。其可量哉。避乱于星州。华人相者见之曰。此儿行步异常。明当更相之。翌朝来熟视之。书用赠之曰志气豪迈。平生好读书。己亥始还乡土。十年兵燹。书籍荡尽。偶得史略第四卷。受学数月间。文理已通。一岁中。尽读史略。仍受孟子书。而但就疑难处。质问而已。壬寅合卺于星山 赠资宪大夫工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朴而绚之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5L 页
女。朴即顺天著姓也。妻兄弟皆以年少武夫。使气傲人。独于公礼敬俱至。不敢加以谐谑也。甲辰始赴乡解。居一等第二。自是以后。不屑举业。虽以亲命黾勉进退而志不在焉。前后占发解者四。而再不赴会围。丙午遭祖母金氏丧。居外寝。不食果饼之属。以终月数。己酉公年二十七。一日见南冥先生集中尘土倘能生五内。直令刳腹付归流之句。益自惕然。上书于先君子。愿废举业。其略曰子豚犬耳。禀质纯愚。性识不敏。既不能养志。又不能养口。其于为子之职。无一事可观。用是自慄。日俟天诛。而天诛久延。性命犹存。岂非上天深仁。姑缓其罪而使之迁善改过也。第以春秋累转。年已廿七。而考诸既往。了无分寸改过之端。是自暴自弃也。天诛乌可免乎。庶几顾諟天命。革旧之染。少答天谴。自今日始焉。尝闻孔圣之言曰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始也。夫所谓立身扬名者。岂今之所谓纡青拖紫。位高权重者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生而为一世宗师。死而为万世师范。穷达非所论也。不然则不见诸侯之孟子。不得为孝。而好官自为之邓绾。乃得为孝耶。痛今世之人。不识立扬之本。而奔走于名利之场。以捷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6H 页
一科升一秩。自以为立身扬名。而为父母者。亦以此为孝也。名利之坏人心术。而习以为常。不自知其所以为孝者。乃所以不孝也。子常痛是焉。故不屑科业者。非一年矣。而志道不笃。迟疑未决。日者忽有得于南冥诗句之义。慨然自叹曰一身腔里。尘土几许。临流洗涤。刳腹无时。使此身终未免乡人而已乎。从前摘句寻章。用力于文字间者。皆是汩性情之尘土。是亦不可已乎。遂决意停赴于今试。伏愿勿以世之为人父之望于子者望于子。则子亦不以世之为人子之孝为孝。而庶几尽心云云。仍成一绝句曰皓月微风霁景清。天心澄肃鬼神惊。翻思二十年前事。谩逐槐黄误此生。自是潜心圣经。学专为己。辛亥与里中父老立乡约法。盖依蓝田吕氏之规。而酌古通今。便宜从事。至今遵行。号称俗厚者。皆公之赐也。柳修岩袗为邑宰时见之。叹其节目之详且尽曰。此吾宣城约条之所不及者多矣。仍写一通而去。癸丑时议请杀永昌。公致书于仁弘。极言其不可之义。其略曰闻朝廷安置永昌于江华。夫为人臣而负逆贼之名。则王法之严而不可毫发容贷。今永昌则不然。以言其罪则非其情也。以言其年则乳下儿也。以言其身则先王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6L 页
之子也。今王之弟也。而必欲置诸死地而后已。此岂盛德事也。昔淮南王长谋叛。废徙于蜀。夫长之恶。非无知一稚儿之比也。虽以周公之诛管蔡诛之。人谁得以议之。然犹尺布之谣。兴于当时。岂不以兄弟天伦故尔。今也欲以汉文之处淮南处永昌。窃恐天下后世之讥议。不但止于尺布之谣而已。其为君德之累。岂小小哉。今此杀永昌之议。全出于大北。而不幸大监领袖于其辈。其迹固已嫌矣。而前之陈劄。亦泛论豮豕之义而已。终无一言以及于不可杀。絪窃惑焉。又曰以道事君者。大臣之责。则虽以道之不行。退在烟霞。心罔不在王室。故事有关于社稷。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独此一事。正论未发。此絪之惑滋甚者也云云。甲寅桐溪郑公。以言事系狱。祸将不测。公又致书于仁弘曰。郑弼善言虽过中。其直亦以主圣为恃也。廷无叩血之人。反欲弯弓于朝阳一鸣之凤。惨矣。时事不忍言不忍言。彼不能以道事君。而惟以容悦为心。至欲加罪于矢口之正士。是诚何心哉。自是贰于仁弘。朴参判而章书公姓名于壁上。人问其故。答曰此人所见。正大光明。常慕其人而不得见。故书名相对。用替颜面耳。乙卯遭养母邢氏丧。服期后。因申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7H 页
心丧。己未丁外艰。结庐于墓下。三年之内。身不脱衰。足不出门。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几不能杖立。自撰碣文以树之。辛酉服阕。与弟妹分田民。自取其老弱者脊薄者。至如少时别得及以其名买得者。举皆分之。癸亥改玉。仁弘伏法。公咨嗟良久曰。郑某虽身被恶名。国论已定。师生之分则固有之矣。岂可以前日之立异附会于一时之人。又从而非毁之乎。甲子筑精舍于钓洞。追先志也。扁其东曰永慕。西曰养正。依壁作龛。日处其中。专精读书。乙丑公与诸友醉卧。梦寐间忽得一联曰。戎马即今窥汉水。蹇驴从古老华山。明年丁卯春。虏骑长驱。 大驾播越。自此兵连祸结。殆无宁岁。公叹曰。当其未乱之时。爻象先见于诗句。岂非至灵者人心。而吾之老死岩穴。从可知也。己巳创立书斋于精舍之北。名以壁渊。聚洞中学徒。使之肄业。得一衲主厨供。迎塾师立科程。公时或步往。诱掖劝勉。庚午除司瓷院参奉。不就。辛未柳修岩袗来莅本郡。下车之初。先来访公。一见许为道义交。每于罢务之馀。源源往来。谈论不倦。郡巨事剧。加以狱讼自外丛集。梗化之徒。或致陵阴之灾。修岩欲解印而归。以书来问公。公为陈其不可之义。修岩以其书示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7L 页
人曰。某之意如此。吾安敢悻悻。其后修岩又问去就。公以为可去矣。修岩曰。君子之爱人也以道。遂去。其取信于人如此。壬申除昌陵参奉。又不就。癸酉又创立书斋于龙门之下孤查之上。名以龙渊。择三里之年少读书者。分上中下三等。月使之讲。公自为序文。又立规目。置守护买书册储谷物。每于春秋。栖着旬月。引进诸生。谆谆以为学之方持身之道。乙亥谒桧渊书院。因游立岩。丙子撰南冥先生年谱及师友录。丁丑改堂号曰无闷。扁其门曰节户。盖取不出无咎之义也。先是素欲遵海而处。以终馀年。历观头流山下。以及染原金海之境。是年冬。卜地于昆山凤溪之滨。而平生疝證。日向危重。庚辰五月。舆疾南下。留护于郑别座暄孤山江舍。八月俟小间。遂投凤溪。未几病势大作。知不能支。乃定首丘之计。十月复到孤山。则已不可动矣。十一月初四日。断弃药物。左右请试用之。公曰。药能活人耶。精神异前。殆不能兴。其勿复进。五日郑君请于公曰。嫂氏闻兄病日臻。思欲下来。吾意亦以为到此地头。夫妇各处。于情如何也。公不许曰。诸友在此。死亦荣矣。六日李君之馥,河君弘度来问留宿。公谓李君曰。南冥先生师友录。吾于未死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8H 页
之前。不及净写校正。今以是托吾君耳。但末卷所录。无文字可徵。只就渠家子弟所记而添补。故间或有未安处。如有实闻见。君可笔削。而至于年谱。于先主出处。最为明白。不可不刊布也。河君曰。年谱中撮入头流录。而亦记昏堕梦境。不知吾家器物。奄为他人之有乎之语。此近于嘲戏。恐不必录也。公曰。此言自有警发人意思。善为谑兮。正谓此也。是日余率宋挺濂驰进。公曰。硕肤远路。何以跋涉。今此面诀。犹胜柩前一哭。翌日辞去。问宿于何处。曰仅到青岭矣。公曰。日已暮矣。须速行。余握手流涕而出。公谓宋挺濂曰。君年富力强。前程万里。修身处世。寡过而已。郑君抆泪而诊脉。公微哂曰。君亦知脉法耶。又谓郑君曰。公等将何以写我铭旌。郑君曰。兄之素志。吾岂不知乎。公曰。康节非无爵秩之可称。而亦书以处士矣。授子弟治丧之礼曰。敛袭用平日所着深衣。又曰居丧之道。亦自有避嫌处。三年之内。不见妇人之面则善矣。九日了了沉卧。无一言及家事。十日丁亥丑时遂终。享年五十八。十二月二十日。葬于求理谷先茔之下亥坐巳向之原。公器局峻整。神采莹澈。每朝夙兴。盥洗衣冠。谒庙问䆮。退处一室。兀然危坐。肩背竦直。其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8L 页
于群圣贤书。无不讲劘。而尤好庸学。写成一部。联诵玩味。尝曰人不读四书心经近思录等书。则学未博而见未透。虽气质之清明者。亦未免茅塞之患矣。其在龙冈。名其斋曰潜室。又曰临轩。及居于钓洞。揭敬义四勿思无邪慎其独龙灒(一作潜)九渊凤翔千仞千钧气力万丈光焰等语于窗壁间。又拈出性理大全中诗语切要者。挂诸壁上。常目在之。时值良宵皓月。步出矶头。长吟慷慨。或乘舟溯洄。举白痛饮。杂以诙谐。露出天机。噫。人孰知公之微意也哉。其祭祀也则极其诚敬。值忌日。哀痛如初丧。世远之祖。犹不废春秋省墓之仪。其孝友也则事继母。尽其诚孝。定省不懈。出告反面。诸弟妹皆幼孤。友爱笃至。教诲成立。再从弟朴绚兄弟少孤无依。抚恤指导。无异同气焉。好善嫉恶。出于天性。闻人之善则若己有之。虽疏远而褒扬不没。闻人之恶则若将浼焉。虽亲近而明辞痛斥。尝曰世人在祖父母服中。饮酒食肉。成昏赴举。有同平日。恬不为愧。实与生我者同。岂可若是也。且于外祖父母。尤为轻忽。圣贤制礼。虽有差等。情则岂有间于直祖乎。命子弟素食终制。亦有一二人家化之。又曰世人于葬祥等时。列坐众宾。酒食以供之。此习不废。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9H 页
则驯致宴饮。将无异于五季之时矣。程子曰勿陷人于恶。殆非以礼待人之道也。善与人交。久而能敬。每对朋侪。倾囷倒禀。少无畦畛。至于辨是非论得失。不以众寡而回之。不以强弱而挠之。高谈雄辩。惟义之比。或问曰若使公游于孔门。则诸子之中。子何安焉。答曰如吾湔劣。安敢妄拟于古人。然冉有季路之仕李氏。非所期也。又问曰若使公得君行志。则做何等事业。答曰以吾浅才薄学。何可自期做事。然引君以正。进拔才能。则吾不让矣。每叹时好不在南冥。后生初学。全不知其道。为撰年谱师友录等书。又欲注解神明舍啚。别成一卷。以利后学而竟未就。与学者论东方名贤事迹。必曰出处之正。见几之明。惟南冥一人而已。平生未尝入公府。为官者若先来访。时或往谢。亲朋之游宦者。不先存问。则虽有紧要事。未尝径自发书。桐溪郑公尝临无闷堂。宋锡胤以邑宰来谒。桐溪曰子曾访主人乎。对曰主人不先见我。我安敢就访乎。桐溪曰子过矣。古人有非公事。不至偃室者。为士而先自干谒。非礼也。宋惭谢焉。公虽在林泉。不忘斯世。尝与赵斯文某语及时事。慨叹不置。赵君笑曰草莽之人。何与于世而眷眷若是耶。公曰朝廷上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69L 页
黜陟臧否。固无关于草莽之人。至于祸及社稷。害被生民。则虽草莽之人。亦不得不忧也。雅好山水。尝登智异山天王峰。俯瞰大洋。又往盆城。谒南冥先生祠宇。纵目乎三乂七点之间。浮海而还。又与曹以正,金汝詹暨余数人。访桐溪郑公于其第。携与同游于搜胜回岩名胜之地。如黄瀑龙寺之接境者。则探历殆无虚岁矣。呜呼。公之孝友忠信之德。化人育材之方。乡党而诵于口。士林而饱于耳。所著若干篇。又将垂耀于后世。是所谓不朽者存。在吾公少无馀憾。而独惜乎以如是之才之德。终不得展布其万一。而袖手入地。则岂非斯世之不幸也哉。公有子六人女二人。男长曰晟。娶士人金秀南女。生二子。曰英弼,英辅年二十九而殁。次曼娶士人朴炆女。生一男二女。暹娶士人李山立女。生三女。炅娶判事李挺辰女。生一男。晸娶进士杨㫜女。生一女。晁幼。女长适士人金克亨。生三男三女。次适姜文后。侧室有子昙,向,㫹,㬊。女文瑞远。某受知于公。从游者三十有馀年矣。一日其孤曼造余言曰。知吾父宜莫如公。盍状其言行。余以不文辞。曼三踵门而请之愈勤。不获已略记其颠末焉。
濯溪全公(致远)行状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0H 页
公姓全氏。讳致远字士毅号濯溪。其先完山人。高丽时。有讳思敬礼部尚书。夫人月城李氏。文忠公益斋先生齐贤之孙。司成元益之女。有闺范。人谓妇人而能传益斋道也。其后有讳夏民。官止弘文馆修撰。子曰承德兵马节度使。寔于公为高祖也。曾王父讳秀文珍山郡守。王父讳永绥载宁郡守。考讳絪从仕郎。全氏世以清俭廉谨。为世所称。载宁公有筹边之略而位不称。从仕公真醇有儒雅。而不幸早世。人皆惜之。妣金海许氏。虞侯诚之女。翼成公黄喜之外玄孙。有仁温贞淑之德焉。以嘉靖丁亥十月十九日。生公于草溪郡之道方里第。生有异质。气局峻整。语默不苟。自四五岁时已然。八岁。从仕公下世。哀毁如成人。与少弟寝食必同。朝夕之饭。不与人共坐而食。一时之人。莫不嗟叹。居忧明年。从仕公所骑马老病将死。仆辈议欲屠杀。将接刃。公闻之。与弟惊号而出。一牵一驱。纳之厩中。喂养之。竟以自毙。盖其天性。固有过于人者矣。十五六岁时。从王父之载宁任所。日者推其命曰业武则当杖钺专阃。且天资英达。豪勇绝伦。王父公欲德之学武事。公不肯曰。学武而成。非我所愿。即请于王父曰。黄江李先生。方讲明性理之学于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0L 页
吾乡。愿从游而得闻绪馀。王父公大加奖叹而送之。公束脩于黄江之门。请学小学。黄江以年晚故却之。以观其志。公危坐前席。凝然不动以终夕。如是者五日。黄江始异之曰。此人于古人立雪之操。庶几焉。遂进而教之。公既得受业。夙夜孳孳。一以古人自期待。四五年间。问学日进。大有所就。黄江许以相长曰。全某当不在吾弟子列矣。一日公告于黄江曰。老母在堂。定省久旷。愿请归养。黄江叹异之曰。汝已见道矣。及归。黄江目送之曰。此人于朴实头。已做工矣。公既归。晨昏定省。必手抚寝席。以节温净。朝夕甘旨之供。必躬亲省视。以极滋味。家虽贫乏。而瀡滫之养。常裕如也。于所居书舍。净写古人箴铭及宋儒图书。粘之壁上。日常昧爽而兴。盥栉冠带。整肃容仪。展谒于庙。次省母夫人。退而独处。正坐讲学。要以真知实践为务。沈潜玩索。夜以继日。及遭黄江丧也。每与学者。共处草堂。酒色一切不相近。以终二年。尝曰生育之恩。教诲之义。何以异焉。每于朔望。必往谒黄江庙。风雪不废。至于讳日。必进与祭。虽出远方。必及期而还。至白首犹然。公尝为黄江。营建书院。院基乃古寺基也。有所谓弥勒佛罗汉。俨然列坐。公命役夫将去之。适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1H 页
时雷雨。人皆失措。股慄不敢犯。公不动。督令曳出之。沉之于江。一时人伟之。皆以为不可及。于此亦可见公立心之正大也。公尝往来于南冥曹先生之门。曹先生器重之。与金东岗,郑寒冈两先生。暨朴大庵,卢立斋,金松庵,裴洛川,李玉山诸贤。为道义交。 宣庙七年。除司圃署别提。辞不就。壬午遭内艰。治丧葬祭。一依紫阳家礼。庐墓三年。日三省扫。身不脱衰。足不出山。后值壬辰倭变。列邑瓦解。 乘舆播越。公慨然召慕乡兵。与诸邑倡义诸公。倚为声援。遮绝洛江上下。使贼不得栏入江右。寒冈先生许其忠义。事在鹤峰行状。明年除沙斤道察访。东冈先先与书劝起。而公辞以年老。竟不就。丙申十二月十三日。以疾终。享年七十。葬于所居南五里许梅野山午向之原。公天分甚高。气宇磊落。论议堂堂。不为谐世屑屑之态。敛躬整坐。风神严肃。伤时慕古。慷慨不已。时乘好怀。抚琴朗吟。以寓其趣。或于山水幽绝处。倘佯风咏。日终而归。尝有诗曰时危未试扶危策。世乱空藏济乱心。又曰东海未逢西伯猎。汉帷谁为大王寿。此则公愤慨不平之意。形于言语者也。公笔法雄健奇古。自成一家。一时屏簇。多出其手。黄江,南冥两先生墓表。亦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1L 页
皆公之笔也。建家庙。一遵古制。为宫室。以辨内外。四时正至。朔望俗节。荐献品物。竭诚备办。极其精礼。而一味如或未备。则歉然如不祭也。母夫人嗜生雉。尝于忌祭。适不得用。终其岁不食雉。尤谨致齐之节。将祭时。必先期亲率众丈夫。齐于外。夫人率众妇女。齐于内。至于婢仆辈亦然。毋得出其家。而至如忌日。则号痛如初丧。终其日不言事。疏食且不入口。而只歠米饮而已。其于兄弟姊妹。极其和悦。友爱笃至。有弟未成而夭折。拊心推痛。几不自保。后遗命子孙曰。汝叔祭礼。止于我身。而我情不能自已。汝等祭之。一如祭我。以终三世云。其如邻里亲戚。俱得其宜。穷困者周之。急难者助之。敦睦之义。始终不替。至若一以和散。与物无忤者。公之待人也。内外肃整。恩义并至者。公之御家也。断以义理。若将浼焉者。公之恶恶也。若论公为学之先后。则自少时苦心㢢情。不容小懈。年未二十。文词亦已成就。屡捷乡解。每屈南宫。遂弃举子业。专意于性理之学。笃信小学。尊尚论语。至如近思录及薛文清读书录。爱玩不已。常劝学者读论语曰。黄江先生尝云少时性愚騃。及读是书。豁然开明云。此是善读。古人云未读是书。犹是人。既读是书。亦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2H 页
犹是人。便是不曾读。此言深可惧也。汝曹识之。又劝读读书录要语曰。学者入道工夫。半在其中。一言一句。无非格言。当铭之座右以自警省。又曰学者必先读小学论语近思录。以及群圣贤书。为圣为贤。在于是。致君泽民。在于是。宜精究力行。不但口诵而已。其对学者。诱掖启迪。亹亹忘倦。近自洒扫应对之节。以及性命理气之奥。讲说开示。无或有隐。金省庵闻之叹服。一时及门之士。有如茂城君尹泂。自八岁受教。竟为朝右硕德。公之教育人才。此亦可见。呜呼。以公远大之器。设施之才。慎重于出处之义。终不得展布于当世。则岂不为后学之叹惜者哉。李芦坡屹曰。濯溪平生。有高山独不降之气像。郑桐溪蕴曰。濯溪固有过于人者。宜乡人之追慕。而有此配食之举也。尹茂城泂曰。先生立心之正大。学问之笃实。孝友之纯美。有不可以言语尽者。又曰先生平生。不拘小节。而大节则凛然有万夫不可夺之操。又曰人心如有觉焉。亦必有追慕先生而同享于黄江一院之中。玆前数君子之言。有所定见。必不阿所好而空举之者矣。后于公四十馀年。乡人果有立祠之议。别立庙宇于渊谷而俎豆之。亦可见人心之不死而公议之难诬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2L 页
矣。公先娶星州李氏。广平君能之后。靖武公好诚之曾孙。生一子一女。子曰雨行重林道察访。亦以笔鸣当世。女适察访李大约。黄江之外孙也。后娶江阳李氏。县监应禧之孙。生四男一女。男皆早夭。女适士人安立厚。县监克家之曾孙也。呜呼。余生也后。虽不识公之面。寻常景仰则有之矣。一日其孙进士荣。袖其世系行录一帙来示余。仍索余一言以示后。余素以不文。年又老耋。癃病日深。精力不逮。其何敢操笔以发幽潜之德乎。辞之再三。则进士又作而言曰。吾王父与公之外祖立斋先生。许为道义交。终始莫逆。其切磋之益。非泛泛丽泽之比。义分之笃。如是其重也。而公之退托。若是其固。则又将委嘱于何人耶。余于是追念世分之厚。重违进士之请。谨依其行录而粗叙其梗槩焉。
沧洲许公(燉)行状
公姓许氏。讳燉字德辉。自号沧洲。其先金官人。系出驾洛。自东汉历辰弁马。世世君长。不得详其派矣。高丽元宗朝。有讳有全。官至政丞。封驾洛君。其事迹载金海志。子讳荣揔郎。子讳麒仕恭悯朝。值辛旽乱。疏救李石滩存吾。见忤贬铁城。子讳惟新入 我朝。官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3H 页
灵山县监。子讳旅以荫副司正。子讳元弼。景泰辛亥野人之乱。尚友堂许相公琮。时以都元帅。一见公为人。深爱器之。谋划军事。参原从勋。历典州郡。而燕山政乱。累徵不起。灌圃鱼先生得江铭其墓。子讳珣成化己卯。擢别试及第。守杆城。寔于公为曾祖而移居三嘉。祖讳彭龄耻荫不仕。游南冥之门。考讳洪材号德庵。受业于其舅氏立斋卢先生钦。闻吾儒性理之学。律己以正。志操清介。诚孝出天。以行谊被荐。三授驿丞。壬辰兵革大起。与弟洪器举义募丁。从忘忧堂郭先生再佑。累立捷功。事载龙蛇录。妣坡平尹氏。 赠吏判成均进士彦礼之女。以万历丙戌九月四日。生公于德村第。自幼恬静。不杂游戏异凡。见人读书。辄默坐傍观。如有所喜之者。外祖尹公初以小学试教。精思文义。明辩务读。音韵清朗。稍长与我就学于芦坡李先生之门。文理已达。但疑难处质问而已。坐作趍步。已蹈小学规矩。先生每称奖曰。为他日大儒。必此儿也。盖已知有为己之学。而唤醒饮饬者多矣。公尝语余曰。寻章摘句。终归于少人之资。窃欲为熟诵圣贤书。而亲意欲见早为立扬。有不得违越。所以不能自由云。其述才颇有奇气。或谓不宜于举业。乃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3L 页
改其气习。从事于俗下文字。于科体惟意所欲。屡捷乡解。每屈会围。芦坡先生尝语人曰。许燉有出人一等之高。及至丙辰增广。朝廷博选人材。公巍捷丙科。姿禀重厚。气像粹美。无一点尘埃。文章人物。歆耸士林。声望倾朝。见之者莫不爱敬焉。初以博士被 召。辞以父病。又以礼正 召。终不就仕。知旧宗族咸劝其强起。德庵公诫之曰。汝既许身国家。则何必坚志自高。以后君父也。公重违亲志。不得已肃行谢命。时废朝政乱。国事日非。常自慨叹。一日尔瞻,缵男欲为引近。语于人曰。许某名誉藉甚。尚未登清班。实铨曹之耻。今翰林有阙。使其人未可来见耶。公闻之笑曰。使余取不义之富贵。奚独一翰林而已也。礼正虽卑。于分足矣。即日决意还乡。作诗见志曰南国鲈鱼秋正肥。挂冠千里浩然归。又赠赵修撰裕善诗曰世事年来不欲论。未知何处是桃源。又作西征诗百馀句。以示同志之士。无非忠君忧国之诚。伤时悼俗之意也。尝于甲寅。桐溪先生以言事获罪。祸将不测。近邑章甫。以怀疏叫阍之举。齐会于宜宁。公以未疫。不得往参。致书于曾所。其略曰惨矣时事不忍言。如我庸贱。只以草野之腐儒。何与于世。当今国是靡定。伦纪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4H 页
斁绝。凶邪擅柄。忠良被谗。此实消长安危之机也。郑某言虽过激。其忠贯日。实以主圣为期。而廷无面折之士。时多妒贤之辈。恐有焚玉之祸也。夫陟罚臧否。固无关于草莽之人。而将至于祸及 宗社。罪加忠直。则不可以草莽之人自处。而缄默坐视。况吾佥君子仕同朝志相符者乎。天叙五典。朋友居其一。视友之遭厄。若己有之。犹恐不救而拯之云云。举此一款。公之见义。槩可想矣。而且与留京知旧书曰与其陷生于不义。孰若弃吾身于死地。诗曰休道人间死可恶。爱身其奈误君何云者。以己之无位不言。徒激忠愤。发于词表。若是至切矣。庚申付学谕。公已杜门久。无意宦达。牢卧不起。筑钓矶于箕山下𤃡水之阳。与赵涧松任道,朴无闷絪,姜寒沙大遂暨余七八诸人。迭相往来。以为道义之交。语及时事。未尝不慷慨流涕。居家鸡初鸣。盥栉正衣冠。先谒家庙。次诣亲闱。定省既毕。退坐书室。教子以孝悌忠信。颜氏四勿,朱子十训。书揭左右。又求古今名儒所著箴铭图书。亲自手誊。置诸几案。治心行己。是遵是式。南冥曹先生院宇在治北一隅。久无主管之长。事多弛废。公与院中诸儒。强请于函丈李先生为山长。取南冥学记行迹。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4L 页
分类刊行。其有功于斯文大矣。癸亥改玉。收用废仕之人。荐除全罗都事。时德庵公年高病深。辞不就。药饵甘旨。亲自煎尝。不委婢仆。寝不解带。常在病侧。强引古语。期慰亲志。德庵公每悦曰。吾有一子。而游宦京师则岂有此乐乎。丁卯二月。李先生以风邪之疾。症势沉重。公与同学诸人。分番侍汤。克尽其诚。如事父母。适以痘忌辞退归家。凶音踵至。不能匍匐。私就江舍。设筵斟酌。焚香望哭。三月行襄礼。而又以痘疾之未霁。竟不得临穴。以是为终身恨。服心丧三年。己巳六月丁外艰。哀毁踰节。几至灭性。母夫人多般慰喻。强进米饮。初终凡节。一遵朱文公遗制。克尽诚敬。九月丁内艰。一如前丧。奉葬于先公墓左。庐侍三年。不脱衰绖。朝夕省墓。不以风雨寒署(一作暑)而或废。乡邻莫不叹服其诚孝焉。草土中素患痿痹之症。以是疾卒于家。乃崇祯壬申十二月九日也。享年四十七。及其病革。余驰往省症。欢若平日。虽在乱命中。所言光明正大。吾友切磋之益。未有间于存没矣。盖公其质美其学明。其心公其道正。故实于中而形于外者。自然如是。不惟同心同德者爱之重之。至虽武夫俗类。望之即之。未敢不以为君子人也。其论议辞说之出于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5H 页
胸中者。平正而恳切。明畅而宏深。信乎有德者之言也。今按沧洲杂藁。平日所著文字。散失无馀。独此一部。出于火中。或者神物之有所护秘欤。噫。果可以此谓公之文集。而想公之志行耶。然文者本诸中而发于外。苟不得其正。虽多亦奚以为。余于公同年而生。同谱而系。同师而学。十载举场。每同笔砚。半世山房。常联枕席。互为磋切。相资羽翼。而公先舍我。天乎鬼乎。何夺吾恺悌君子之速也。自公之逝。如失右臂。宁有一毫住世之况味耶。言念及此。五内如焚。倘使假其寿则成就所学。发明斯道。继往开来。惟公之责。是以旅轩张先生于其一见之间。辄许以全器之人。故人皆以匡君泽民期之。公素志坚确。际时艰险。退而自閟。泉石丘林。惟意所恣。世俗繁华。浮云㢢屣。可见其素养之正也。与其贪权怀禄者。拟议他日。则出处之义。见几之节。岂可不为后人之师范也哉。呜呼。癸酉十月日。一代同志之人。适有龙院之会。桐溪郑先生遽然饮涕而言曰。许德辉云亡。其真耶。此日不在座。信乎其真也。其温雅清介之姿。简严庄肃之仪。不可复睹于斯世。惜乎惜哉。嗟叹不已。此时我怀。当作何如。向所谓五内如焚者此也。配淑人李氏籍载宁。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5L 页
郡守潚之女。有子二人。长堈娶忠义卫星山李寿国之女。生三男一女。铖,鋿冠。馀幼。次埙娶献纳晋阳河溍之女。生一男幼。一日长胤堈曰。亡父行业。可传于世。而火后文字。十无一二。失今不啚。并与其仅存者而泯然。则是吾父事实。终翳然而莫之微。愿吾师以其堇存者而参之于家状。搆成一通。以传来世。则实幽明之感也。余一言肯诺者久矣。迁延时月。以至于今。乃衰惰不敏之过也。到此死境。固无意于把笔。而使公言行。终至泯没。则死难瞑目。直以平日所睹记。谨叙梗槩如右。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传
  
曹处士葆溪(敬德)
处士名敬德字得而。昌宁人。世居咸阳。父梅庵讳湜。以书艺高步一世。亦游于士友间。吴德溪健。以典翰赴朝。赠二绝句。其一曰秋露多泥泞。愿君慎着脚。岁晏早归来。头流有泉石。其二曰柴门车马无。晏起调饘粥。穷达异闲忙。问君孰为得。噫。观于此诗。亦可想其为人矣。公累次迁移。终老于此。其在本郡会稽等地。学徒坌集。开发甚众。吾邑之挟册出入者。亦不为不多。故人称之曰训长。公今年八十有五。而气力强康。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6H 页
精神专一。至如小注。亦能秉烛看过。时或同䆮。失其所在。则盥洗冠带。已谒祠庙矣。退坐端拱。执卷终日。不以寒暑而怠。不以冻馁而废。持己谦虚。接人恭谨。口不发暴慢之声。色不形穷困之态。真可谓隐德君子。而居在荒僻。木石为邻。穷约终身。世无知者。堪可惜也。弟敬明氏笔迹传家。终未见施。而展转流离。住于云峰。已于数年前捐背矣。曩在己亥年间。同避兵火于灵川。因授史略书。分义之笃。殆非朝夕之暂。今幸侨寄香川。与公相接。视前日稍数。每一相对。语及存亡。而感慨系之。玆具首末。援笔信书于儿辈卷末。俾知乃翁之于曹氏。敬慕也如此云尔。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行状]
  
外祖考立斋卢先生行状
先生讳钦字公慎号立斋。晚岁又称竹泉。系出光州。兵正二品校尉仁美之十三世孙也。其后世移居于固城。有讳昶典工判书。曰仁政司酝直长。曰孝孙书云馆副正。曰继宗生员。曰甲生都染署承。奉身清修。行谊表著。寔公之高祖也。曾祖讳善卿军资监佥正。祖讳。娶资宪大夫知中枢府事平靖公李约东之子宣传官承元之女。居于三嘉。考讳秀民。诚孝出天。才八九岁。执丧守墓。哀毁如礼。及长制行方严。为一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6L 页
时所推重。南冥曹先生尝撰碣文。有曰植于人少许可。每见之。如冕者然云。妣一直孙氏。直城君谥靖平洪亮之后。生员世纪之女也。以嘉靖六年丁亥八月初五日。生公于三嘉大平里第。生而颖悟。俨若成人。年十九。就学于南冥先生之门。得闻行己为学之方。同门士友皆爱敬之。中甲子生员。而自是绝意名利。养德林泉。先生尝称之曰。某学究敬义。闻道有日。又曰已到十层地位。其见称于师门如此。隆庆丁卯。遭先府君丧。葬祭一从礼制。庐于墓侧。环封域内。手栽松楸。朝夕拜跪。三年如一日。孝哉之称。人无间言。馆学诠曹交荐。累除斋郎。继迁奉事。供职未久。辞退于家。其难进易退之义。有如是者。岁在士辰。海寇陆梁。 大驾播越。社稷垂危。先生倡起义旅。奋然敌忾。 宣庙在龙湾。闻而嘉之。特拜别提。又除察访。皆不就。南冥先生之殁。与诸生倡立祠宇于晦山而俎豆之。锐意兴学。劝课诸生。其所诱掖成就者多矣。丁酉年间。避兵火于星州。转向高灵地。庚子还故土。壬寅十二月初三日。考终于家。享年七十六。葬于金城山先茔之下巽向之原。先生娶参奉会津林珏之女。生一子三女。子曰贺胤早闻诗礼。称其家儿。及其有室。不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7H 页
幸短命。又无子女。可痛也已。女长适士人朴廷璧。生子元中。次适李义植。生一女适李挺期。次适瞻慕堂林先生芸之子承谨。生一子二女。女长适士人宋翊。子曰真怤 大君傅师。次女适文科尹左辟。无嗣。呜呼。先生贞粹岂弟。资禀不群。心貌交映。表里洞然。望之则刚严难犯。人自敬畏。就之则雍容有度。温如良玉。盖其蒙养于家庭者。无非典训。而观感于师门者。不出敬义。故其处心行己。粹然一出于正。而迥脱于颓波流俗之中矣。居家有法。尤致意于礼学。凡于冠昏丧祭。乡邻之人。咸诣禀议。承其指示。翕然从之。至于论学。亹亹不厌。每以南冥至训玉溪格言。为发轫归宿之地焉。若其诗格之清新。笔法之遒劲。称赏于一时。而在先生。特其馀事耳。岂可以此为先生不朽之资哉。惟其笃学之工。制行之方。足为矜式于后人。则不待百年而必有能辨之者矣。惜乎。以先生之学行才德。不能展施于当世。而又无嗣续。殆将泯灭而无传。天之生先生之意。果安在哉。而报施之道。其何如也。所著诗若文。不为不多。而尽失于兵燹。今其若干篇藏于家。以俟立言之君子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