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序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37H 页
四家追远案序
惟我四家。连墙而居。同井而食。俱是李宣传之内外孙也。金城一山。起于乾亥。东走而止于辰巳。其间起伏为陵阜而向南者。如人手指焉。祖先托于上。子孙住于下。噫。祖固抚子孙。而孙亦戴祖先矣。第以山高土薄。财货无产。海路悬远。鱼鱐不至。每于奉先之际。以物不称情为歉。五六年前。余与李司果虑约议。欲敛米布。名以肉价。以为存本取利之计。噫。事未绪而司果公弃世矣。可胜痛哉。今年冬。其孤奉一才至外除。余又扣之。则头未及颔而目已先泪。仍即嘱于正甫。句当出纳。则正甫受而为任。妆䌙一卷子。题其外曰四家追远案。内书长幼姓名凡十一人。继之规目八条。而俾余序之。非以余为文也。以唱之者余而粗知㒹末故耳。窃惟凡天下大小事。无有久而不废者。盖有盈虚消长之理。而似不容人为于其间者矣。然而亦不可专诿之命数。而不尽我性分内事也。昔张公艺九世同居。夫数百年间。岂无命数之可替乎。惟其有忍字焉耳。甲事而忍之。乙事而忍之。今日而忍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37L 页
之。明日而忍之。忍之忍之。以至于无穷忍。则凡出入相守。吉凶相济。其所以好之好之者。亦至于无穷好也。岂特九世而已哉。深愿诸君以忍之一字。为下工夫第一节。而又毋以施不见报有辍焉。则谗言不得以间之。而和好永期于子孙矣。勖哉勖哉。
松亭稧序
粤在万历丁未间。余与乡里同志。议修是契。其大意不越乎死丧之际。扶护之谨而已。既书姓名于一卷子。参之以规目。继之以序文。弁于首者极甫也。足于尾者余也。相期百岁。共保金石。不幸五六年来。极甫,彬伯,行源相继而逝。十五人中。已失其三矣。噫玆三人。求之吾党。未易多得。而老亲皆在堂上。人间之恸。地下之恨。当复如何。惟德不孤。后者有继。洪以擎,许德辉五六人。图所以更张之道。规目之可增者增之。可减者减之。一条一节。各尽底蕴。新其妆䌙。俾余书之。既书矣。又嘱以序之。余窃惟诸君之惓惓命余者。非以其能写也能文也。以其参知是契之颠末也。既于旧案。书而序之。又于新案。书而序之。二十年来。趍后尘捧笔砚。则固云勤矣。噫。兰亭修稧四十二人。洛社耆英十二人。而今我十八人则多于洛社。少于兰亭。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38H 页
德业名望。虽愧于兰亭洛社。而吊死问生之馀。乘朝野之无事。办湖山之清游。则亦未之多让也。噫。余于前序。有曰诸君愿有其终。又曰诸君莫逆其心。有终之道。其不系于莫逆乎。夫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夫拍肩执袂相欢狎。非所谓敬也。既不能敬。则亦安能久乎。且朋侪之间。安得每事尽善。少有不快。必以平心和色。开谕解释为意。决不可藏诸心胸。积成猜疑也。况世道日降。讹言可怕。诗曰人之为言。苟亦毋然。舍旃舍旃。苟亦毋然。人之为言胡得焉。莫逆之道。亦在于此。幸诸君之念之哉。
柳同知遐寿诗序
尚齿之时义大矣哉。伊昔先王之制礼也。班白者不负戴。五十不为甸徙。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朝。八十君就而问之。其道也发诸朝廷。至于州巷。行乎道路。玆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孝之道立。长吾长。以及人之长。而悌之道广。化赖之而隆。俗赖之而美。国赖之而永。三代之致治。如斯而已。降及叔季。旧籍既灭。斯道大坏。人皆丑老。世多雠耄。左思之镊。萧察之帽。言可伤也。则无怪乎风俗之日渝薄。治化之不古若也。耆老柳同知亨根。今年百有三岁矣。其在天地气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38L 页
全之时。中国四方之远。而亦未能香山之九。洛社之十一。或未满八十九十而止。则况今日海外弹丸之城哉。今其言曰吾自龆龄。全昧摄生。饮食而不拘禁忌之方。䆮处而不避风露之触。而世所谓时令也草疟也。一不受于身。八九十间。行步之健。欢狎之盛。无异于少年时云。则人或有享此年龄者。而又果有禀此气力者乎。至于矢溺不省。儿孙莫辨。昏仆度日。与鬼为邻者。虽曰一息尚存。亦何足道哉。前有守土一二人。携壶来访于其第。其视茫然阙如者。可谓彼善于此。而恨未能张大其事。耸四邻耳目。又转而达于朝。崇其秩而厚其廪焉耳。昔在天顺丁丑年间。文景公姜孟卿。以三公觐亲于普阳。酒席有李进士稵者。文景问其年。则乃曰八十七岁。仍言吾妻亦同庚。文景作一绝。继以序。序末曰有感 圣代之瑞。谨成一绝。以资乡中敬老之张本焉。诗曰壬子夫妻两老人。如今同住八旬春。朝廷若问吾乡事。健步华筵气更新。乡后生晋山府院君姜孟卿题云。好事者传播远迩。迭相酬唱。当时群公难尽枚举。而如退陶,聋岩,灌圃,慎斋,锦溪诸先生。以及汉阴,白沙,月沙,一松,五峰诸诗老。相继而发挥。为一故事。窃念娥林之乡。虽无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39H 页
如文景之达而在上者。记事垂后。岂无其人。而寥寥然尚未之闻者何耶。余见其外孙洪以箕。必问其起居。一日洪君愿得拙语。故援笔信书而投之。仍足以一绝句。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记
  
林谷废庐重修记
天启壬戌秋。余丁内艰。卜葬于是山之麓。山号即鸡鸣也。前未有人居。但洪上舍五福寻绝崖灌作田。遗迹宛然而已。作两间斋舍。以处学徒。甲子服阕。还家未久。火忽延及。椽木半烧。上雨旁风者。几五六年。去年腊。以疫禁携两儿暨孙景建而来寓焉。旧馆人春同名者也。屋则东西虽有土床。而卧不能并。脚不能伸。坐而待旦。苦不敢支。正月廿三。呼村氓六七人。修葺旧庐于一日之内。环顾中外。目不可触。而第幸突不填塞。烟火如常。坐于卧于。绰绰有馀。其视曩者之局促缩伏。不啻如登蓬瀛而御冷风也。噫。居处之于人。岂偶然哉。一室之明暗。而此心之通塞系焉。则可不思所以居天下之广居乎。泉石之美。采钓之乐。求之近邑。未易多得。搆一亭送馀生。是余之愿也。而婚嫁未毕。老病侵寻。前头人事。亦安可必也。坊曰林谷。而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39L 页
自洞口至上流数百步。各揭其额。一变岩即裴吉渊边也。流觞岩即乡校防川下也。观鱼矶在其上。濯缨台在庐前。双松潭,涵虚岩。乃他日卜筑之地头。而自此以上。至如悬崖瀑寻源岩。次第可观。当其岩花妆锦。游鱼泼泼。岸枫倒水。倦鸟啾啾。武陵定在何许。桃源却疑斯境。令人萧然有出尘之想。浩然有自得之趣。韩昌黎所谓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王荆公所谓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者。政为我今日道也。壬申殷春。林谷病慵书。
谨书立斋公赠别天岭诸林诗后
皇明万历壬寅中秋。灵川朴兄元甲。奉慈闱归宁于亲。盖初五日。即䴬立斋祖考之初度也。朴兄前期送米及牛。以为酒肴之具。及是开寿席。琴歌迭奏。远近咸集。乡邻之出入登筵者。固非一二。难以枚举。而独天岭之诸林。久留而还。夫济民,泽民。乃锦山郡守希茂之子。而逸民其孽也。振民其侄也。则皆于立斋为妻侄也。诸林之把酒诙谐。风流标致。虽置其身于竹林七贤之中。亦不肯居其末也。狂歌慢舞。夜以继日。而其中济民。以高谈雄辩。善作谑浪。凡可以使人捧腹绝倒者。无所不用其极。盖其心以为陪寿宴之道。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0H 页
不专在于俨然侍坐而已也。征鞍已驾而还御。别手才分而复惨。其缱绻恋惜之情。有非龙眠之所得以彷佛者矣。立斋公初狎程字韵。继以苍愁两字。而令孙辈和之。先成者朴兄。而宋兄翊,许兄燉暨不佞次之。立斋因手书于一纸。题辞则曰赠别天岭诸林。自诗之下则曰竹泉。竹泉乃立斋公晚年号也。其馀则皆序姓名。立斋与宋兄三首。不佞与许兄二首。而朴兄独四首者。菊月佳期。一绝乃与诸林重结后期者也。呜呼。手书是诗。赠别诸林者。壬寅之八月。而遽尔捐背。使不佞无所依赖者。壬寅之腊月。则其间日字。仅保百馀。是何遗墨之未乾。而人事之若此欤。呜呼。立斋既无姓嗣。惟不佞是依。而年未弱冠。性且愚劣。茫不知外祖之为何如人。而又安念一朝之相失乎。游戏是事。警责是忽。莫能昼夜在侧。仰听彝训。到今思惟。自怜自罪。呜呼。立斋既没。其文益觉贵重。束一卷子。收誊若干诗句。名之曰立斋集。请于芦坡先生跋其尾。不佞亦付小录于下。以作终天瞻慕之资。而每以手迹之无家藏为恨。曩于十年前。亲到天岭。泣问壬寅赠别诗幅。则时济民已逝矣。其孤廷稧答之以掷在卢门。又于此求之。则推出于箧中。而为虫鼠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0L 页
所破坏。每诗中二三字皆不得完。噫。此诗之尚保人间。固亦幸矣。而然为造物者。亦不能无憾焉。添入他纸。补塞其空缺处。而已灭之字。虽或度之以臆。固难着足于画蛇。则奈何乎哉。其年冬。朴兄又自制槐阴亭八咏。来诉于立斋曰。愿得吾祖笔迹。妆成短屏。恒置枕边。以寓朝夕之思云。后数日。命余供笔砚而书之。呜呼。此吾立斋之绝笔也。朴兄之亡。此屏委在空舍。无人收拾。时余方居母忧。卢于述谷。委送人求得之。盖此屏有关于立斋之骨肉故也。为其孙而不爱者。非情也。非其孙而爱之者。亦非情也。曾以此意告于朴兄。朴兄颔之矣。且欲为一跋。以明此屏之颠末。而迁延未果焉。故今于此屏叙之。呜呼。立斋殁于壬寅。时年七十有六矣。后十六年而朴兄殁焉。后四年而先妣没焉。独灵川外姑。今年八十有四。而尚尔支持矣。如不佞年虽不多。而质薄蒲柳。苟全斯世。能几时耶。唯顾未死之前。静坐一室。对屏看书。庶不至大为忝辱焉尔。天启七年夏四月中旬。敬书于自知轩。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跋
  
立斋集后识
呜呼。此乃吾外王父诗集也。果可以此而想王父平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1H 页
生言行也耶。又可以此而寓迷孙终天孺慕也耶。呜呼。王父平生所著诗若文。不为不多。而总失于兵火。己亥夏。王父自星山移寓于灵川。因留秋冬。时孙年十四。其所遣怀之咏。私录于小册。揔五十馀首。今来披阅。感泪自迸。束一编移写之。拟作不死前瞻慕之资。而方以未满数纸为憾。幸今长篇七十首则得之于东诗之中。次申相韵以下七八首则拾之于亲旧之耳。此乃平昔之作也。附以南冥了书及参奉公墓铭。李上舍,权正字,洪秀士祭文挽词。俨成一卷。名之曰立斋集。盖立斋。王父平日之号也。晚年又称竹泉。而今以立斋标题者。是亦从古之义。而且惯于人之耳目故也。呜呼。不肖生于王父。长于王父。七十而永诀。名虽外祖。情同父亲。追想仪形警咳。不胜哽咽。谨拜手以识之。
题联珠诗抄集后
万历己亥岁。立斋外王父自星山移寓灵川桃津地。时余年十四。始授史略书。又借联珠诗全帙于金公应成。拣得三百馀首。手自净写。使之兼读。而其间或有异笔土床以下四首。乃金秀才应鉴也。希夷以下三十六首及卷末宫怨以下四首。即曹训丈敬明也。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1L 页
范舟仝题一首。即朴蓍老瑞龟也。庚子还故山。壬寅王父捐世。迷孙瞻慕之资。惟有此一卷子。而愚劣之甚。莫知借人之不可。遂令点污如此。破坏又如此。有时披阅。颡泚心赧。藏诸巾笥。不敢以示人者久矣。壬申夏。携两儿栖在浮屠寺。嘱僧以补缺更衣。拟作未死前寓目兴思之地。仍觊儿辈无如前日。乃父之不谨保护也。
题龟岩集后
凡文集之行。非子孙暨门生。莫之能也。无子孙矣。无门生矣。而一卷之书。乃见于世。玆岂非天耶。惟彼搆虚捏无。极其诋斤者。在公何损。物自为怪而已。
题忠烈记后
赵承宣事说到。令人气塞。凡籍没之家。鲜有文字遗传焉。今此数纸。皆是后人之追慕叙述者。而赵丈能收拾而印行之。赵丈可谓有道曾孙矣。
题峄阳集后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使公生于邹鲁。学于邹鲁。其所造诣。当如何哉。然而秉彝之天。人不得以牿亡之。扶伦纪明是非之端。发见于数纸救正之书。所谓石压笋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2H 页
斜出者非耶。
题曹静谷笔语后
先圣有言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余读笔语然后。始知静谷之为隐德君子人也。噫。
题河松亭集后
余尝见公问微子一篇之作。知其才长于文。及今见此稿。又知文之长于记序也。生晚地远。不得见其人。未知文与人孰愈。是可叹也已。
题金璞斋诗后
辛未闰至月。余以疫禁寓在文秀才美国书室。孙景建自密城觐亲还。进五言四韵二首。乃金璞斋纽之作。而与䴬立斋祖父唱和者也。问其所从得。则曰于金忠继所有一册子。披阅而偶见云云。忠继即璞斋之曾孙。而璞斋又佔毕先生之孙也。璞斋之考崇年。为孙进士世纪妹婿。进士实我立斋之外祖也。然则业斋于立斋。为五寸叔矣。璞斋集尚保于乱离者天也。而景建之誊书以示余者。可谓知矣。立斋之诗名。果如璞斋云云。而既无诗书之托。又失兵火之中。孤露馀生。憾恨愈深。虽非外祖之作。而片言只字。苟与外祖往复酬答者。则视之如外祖之作。故余于是诗。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2L 页
和泪而叙其梗槩。使余之为后者。有所观感。而毋至于覆瓿之资耳。
题立斋先生次朴鹤岩诗后
呜呼。此吾立斋祖考之手迹也耶。于今三十年矣。岁己亥。祖考率我母子。自星山移寓于桃津。盖将为还乡计也。朴丈廷璠。尊贤好善。出于天性。陪游于鹤岩竹渊之间者为甚勤。相与酬唱诗章。余私录于小册子。至今作为瞻慕之资。而尚以欠笔迹为恨。今年七月之初。闻姨母患重。冒暑㒹倒而来居数日。朴秀士宗衡见访。此实鹤岩丈之孙也。语及旧好。云有一幅诗藏在先世箧笥中。末端有立斋两字而不知为某。噫。秀士后生。无怪乎不知也。即使小奚随其后取来。先补其破缺处。旋以别纸粘其后。拟作久远之传。为吾嗣者。幸体此心焉。则其不为覄瓿之具也的矣。戊辰七月望前一日。书于桃津之槐阴亭。
题奉先杂仪跋后
观于此跋。足知致远平生心事矣。噫。夫孰非尽人之子欤。夫孰非尽人之子欤。
题许沧洲杂稿后
余观沧洲杂稿。皆丙辰以后作也。公之登第。在于是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3H 页
年。其前私接科场。所制诗若文。固不为不多。而一不收录于编中。公之微意。盖有所在矣。噫。果可以此谓公之文集。而想公之志行也耶。虽然文者本诸中而发于外者。苟不得其正。虽多亦奚以为。今此所录并长短诗杂著文。才百有馀篇。而苟取其中吟诵而玩赏焉。则足见其人之无一毫邪思而已。尚何他求哉。寿未知命。玉楼催赴。天乎神乎。何夺吾岂弟君子之速耶。公与余同年月而生。七日先于余。自在髫龄。气味相合。一釰肝胆。百年无斁。夫何弃我而先归。使我抱无穷之伤痛也耶。言念及此。五内如焚。
洞案跋
窃观洞案序文。出于吾芦坡李先生之手。双树之会而己亥其年也。乱离甫定。凡事草创。洞案一册子。乃父兄宗族姓名之所在也。而纸地之粗短。行序之错杂。有不可胜言者。三十年来。因循度日。况于吉凶之庆吊。善恶之劝惩。有一修举者乎。今年春。一二父老。有意更张。以朴君昌龙,李君审一为有司。两君受以为任。一日袖出黄卷一部。属余以改书洞案。观其妆䌙。朱墨交映。传之久远。有可观玩。两君用心。斯亦勤矣。既书之。又请以跋。如愚不文。何敢当此。辞之愈固。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3L 页
而请之愈迫。则不获已而为之说曰。地坊名号。居人姓氏。前序已尽之。春秋讲信。睦姻相勖。规目已具焉。余安敢着足于画蛇哉。独以山川之明秀如是。而人物之不遂。又如是者。槩论其万一。夫以立斋先生之学行儒雅。官才驿承。嗣且绝姓。李上舍喜生。九捷东堂。卒至蹉跎。犹子芦坡先生望重儒林。时难俯仰。卷而怀之。终止洗马。进士会一。秀士养一。秀而不实。中道摧折。李进士经世。即进士衎之叔父也。晚年成就。俯折月桂。而茹恨而殁。朴进士天祐。朴节士守仁。事亲以孝。人无间言。而尚未跻㫌表之列。朴判官天祯。风彩凛凛。言论恢恢。才堪设施。寿止知命。朴教授瑞龟。洪秀士混。俱以诗鸣。而竟不得名题莲榜者。岂不为后人之慨惜也哉。噫。玆外若干人。所业有粹驳。所造有浅深。而怀才器而不展。则亦各云尔。回视世间之得遇者。果皆有其实欤。何吾一洞之中。有其实而不遇者多耶。夫在天者。吾何与焉。各尽其道而已。后之继今者。不怠于为善。俯而读仰而思。无非圣贤之书。入则孝出则悌。益励家庭之行。则是亦为政。宁慕乎赵孟之所贵也哉。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说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4H 页
香川寓居说
戊寅夏。长儿得重證。余携往陜川医家。凡四阅月。大势似歇。而黄疸继作。即定还栖之计。日暮投宿于香川婢子家。旋闻大平家累以卜说。皆已避出邻村。又有病人不合来近旧居之说。故因留焉。此乃九月初四日也。八日其母来。即施方药。数日后收效。有若朝霭之笼山者遇旭而次第褰去也。日月荏苒。岁已卒而春又至矣。亲旧之来访者。皆云故宅既不可还入。而他又未得其所。则曷若姑结数间之屋。以为观势进退之计耶。有朴得春者。请以其田为基。鱼君千里适至曰。当就上面卜之。此乃常汉许龙之物。而与得春之田。𤱶亩相接者也。以换以税。惟其言是从。始于己卯二月十三日。入于四月十三日。屋凡三间。廊五间。末二间。一作房一作厅。以为偃息之所。又于其冬。作厨舍二间于西北隅。此乃寓居之首末大槩也。东有加衣村。隔岭而他境也。西有枝界里。间水而稍远也。彼不肯来。吾不能往。但有姊兄寓在上流。而亦不得源源相见。此村乃书院之所在。故下人十馀家。皆除杂役。且去官门六十馀里。吏卒之叫呼者。绝不闻焉。当其永日。第檐块坐看书。昏气来乘。瞑目支颐。时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4L 页
或步出溪头。倚杖数鱼。傍石闲吟。落红扑面。耕牛上坡而卧草。农夫荷锄而穿云。此所谓闲中日月。静里乾坤。亦足以逍遥倘佯。以送馀年。而前头时事。有不可知。加以此地农土稀贵。朝夕糊口。必资于本业。马运则一斛。僮担则数斗。安可以此而能资其许多食口乎。以一日之过。为一日之幸。妻孥之不堪其忧。亦有所当然者矣。适有人问我去就生计等事者。走笔而书示之云。
乳燕说
余于寝房户外。安二板子。朝夕坐卧于斯。一日自外还。仰视之则于头上少西椽木。燕巢垂毕。先㘅蒿草之乾且柔细者藉之。继之以杂色羽毛。生五个卵而伏焉。未久而解壳。自是以后。更迭出入。含虫养饲。而必捕飞类之稍存生气者。先小后大。取其适口。至如蜻蜓之不容吞下者。则渠先咀嚼。有若自食者然后。纳诸喉项间。夜则张翼覆护以御寒。昧爽而营营。昏黑而始止。余时以手摩抚点捡。验其成长迟速。一夕一雏飞出。慈燕惊骇追逐。引坐于巢边。渠自还入。又明日飞去。因忽不见。余以为此必首露者。故先出焉。其次亦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尽数探出。置诸承粪之
林谷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45H 页
具。任其去就则众皆疑惧。一时分散。前出之雏。慈燕既不得寻踪。旋虑馀存之或饥。含虫而至则巢已空矣。缥缈飞扬。求诸上下四方而终未将一二而还。自此慈燕不至。至则或一日一二番瞥然掠旧巢而过也。余谓儿辈曰。吾之所以出外者。以其充长栖甚狭隘。鼓翼舒脚。未能如意。姑取闲旷之地。使之去者去存者存。惟意所适耳。初岂料痴少者。亦至于惊散乎。其中不能自立者。必有一二。虽或免乌鸢之所取。何所栖身。何从仰饴。既离父母。终远兄弟。所见无非异色。所闻揔是惊心。长天星月之夜。空林风雨之夕。予羽翛翛。予尾噍噍。飞不知所向。饥不得所哺。苦无将伯之助。徒有填海之诚。呱呱啼血。终至殒毙。则只作天地间一冤禽耳。悔恨之馀。援笔信书之。以为博物者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