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8H 页

先生气宇清高。两目烱耀。望之知其非尘世间人物。(此记先生气质之粹美。)
○先生未冠。豪勇不羁。以功名文章自期。有驾一世轶千古之意。读书喜左柳文字。制作好奇高。不屑为世体。屡捷发解。名震士林。(此下记先生少时不羁之志。)
○先生自言余受气甚薄。惟以傲物为高。非但于人有所傲。于世亦有所傲。其见富贵货利蔑如草泥。僄忽矫举。浩啸攘臂。常若有遗世之像焉。
○先生一日读书。得许鲁斋之言。惕然觉悟。自是笃志实学。坚苦刻厉。不复为俗学所挠。飞扬不羁之志。一顿点化。动静语默。非复旧时㨾子。(此下记先生变化气质。)
○先生听鸡晨兴。冠顶带腰。正席尸坐。肩背竦直。望之若图形刻像。
○先生操履果确。动循绳墨。目无淫视。耳无侧听。庄敬之心。恒存乎中。惰慢之容。不形于外。
○先生威仪容止。舒迟閒雅。自有准则。虽在忽卒惊扰之间。不失常度。
○先生拂床开卷。心眼俱到。默观而潜思。口不作吾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8L 页

○先生独处书室。整齐潇洒。书册器用。安顿有常。终日端坐。未尝见其隤隳倾倚之时。
○先生足不蹑门墙之外。虽连栋而居者。罕得见其面。
○先生读书。不曾章解句折。或十行俱下。到切己处。便领略过。
○先生尝曰学者无多著睡。其思索工夫。于夜尤专。
○先生博求经传。旁通百家。然后敛烦就简。反躬造约。而自成一家之学。
○先生以为学莫要于持敬。故用工于主一。惺惺不眛。收敛身心。学莫先于寡欲。故致力于克己。涤净查滓。涵养天理。
○先生戒慎乎不睹不闻。省察乎隐微幽独。知之已精而益求其精。行之已力而益致其力。以反躬体验。脚踏实地为务。求必蹈夫阃域。
○先生特提敬义字。大书窗壁间。尝曰吾家有此二字。如天之有日月。洞万古而不易。圣贤千言万语。要其归。都不出二字外也。
○先生曰学而欠主敬工夫。则其为学伪矣。孟子曰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9H 页

○先生以和恒直方。为四字符。以格物致知。为第一工夫。
○先生敬以心息相顾。几以察识动微。为主一谨独法。
○先生作金人铭。书塞兑字。为谨言戒。
○先生常佩金铃。号曰惺惺子。(盖唤醒之工也。)
○先生常束革带。铭曰舌者泄。革者结。缚生龙。藏漠冲。
○先生爱佩宝刀。铭曰内明者敬。外断者义。
○先生常以净盏贮清水。两手捧之终夜。(盖持志之事也。)
○先生画古圣贤遗像。张在左右。目存而心思。肃然起敬。如在函丈间。耳受面命之诲。
○先生于阴阳地理医药道流之言。无不涉其梗槩。以及弓马行阵之法。关防镇戍之处。靡不留意究知。(此下记先生才高志彊而无所不通。)
○先生发之文辞也。初不经意。而风驱雷迅。不加点改。奇辞奥意。虽宿儒或不能看透。
○先生常持诗荒戒。以为诗人意致虚旷。大为学者之病。故不喜述作。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9L 页

○先生居亲之侧。必有婉容。以善为养悦其心志。衣煖膳甘。亦莫不具。(此下记先生处家之道。)
○先生在服。哀慕泣血。不脱绖带。晨夜身未尝不在几筵之侧。虽遘疾亦莫肯退就服舍。祭必备物。烹调之宜。涤拭之洁。不以独任厨奴。必躬亲视之。有吊慰者。必伏哭答拜而已。未尝坐与之语。戒僮仆丧未终。勿以家事冗杂者来谂。
○先生与弟桓友爱甚笃。同居一垣之内。出入无异门。
○先生家贫。轻财好施。克己为义。分家产时。先生以承祀受京中藏义洞家舍。及居海上。以与姊夫李公亮。公亮以直归之。受而颁诸弟妹之贫者。一毫不自取。又尽以兔洞田产与弟桓。迨其始还。无立锥之地。资衣食于弟妹。亦旷然不以为意也。
○先生于内子。虽不好合。终身不绝恩义。
○先生庄以莅众。闺庭之内。内外肃整。其婢仆之近侍者。不敛发正髻不敢进。虽其配偶之尊亦然。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0H 页

○先生婚姻丧葬祭祀之礼。皆仿家礼。取其大意。其节文不求尽合。于昏礼则以国俗行礼于妇家。不得行亲迎一节。只令婿妇相见于厅事。行交拜之礼。盖以是为复古之渐也。又于昏丧。不从俗设高排果床。一时士夫之家多有化之者。而风俗亦为之少变矣。
○先生所居。不栽花草。惟松竹槐木而已。
○先生深以出处为君子大节。泛论古今人物。必先观其出处。然后论其行事得失。(此下记先生谨出处之节。)
○先生尝谓诸葛孔明为昭烈三顾而出。欲为于不可为之时。未免有小用之憾。若终不为昭烈起。宁老死于隆中。天下后世不知有武侯事业。亦未为不可矣。
○先生尝著严光论。以自见其志。略曰士有上不臣天子。下不臣诸侯。虽分国如锱铢。有不屑焉。彼其所挟者大而所办者重。未尝轻与人许已也。屠龙之技。不入于牺庖。佐王之足。不践于霸都。子陵之羊裘泽中。自托于渔钓。终不肯为汉小屈者。岂非所挟者大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0L 页

○先生当 明庙朝。屡除不就。尝上疏于 上曰他日 殿下致化于王道之域。则臣当执鞭于厮台之末。竭其心膂。以尽臣职。宁无事君之日乎。
○先生尝语金东冈曰丈夫动止。重如山岳。壁立万仞。时至而伸。方做出许多事业。千匀之弩。一发能碎万重坚壁。固不为鼷鼠发也。
○先生视功名。有如太虚中一片云。
○先生不能忘世忧国伤民。每值清宵皓月。独坐悲歌。歌竟涕下。(此下记先生不能忘世之意。)
○先生念生民困悴。若恫瘝在身。怀抱委襞。言之或至呜噎。继以涕下。与当官者言。有一分可以利民者。极力告语。觊其或施。
○或言今之科举。决不可废。先生曰古有选士法。士比肩而出者皆良才。譬如养得林木。栋楹梁桷之材。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1H 页

或人问使先生得行于世。做得大事业否。曰吾未尝有德。有才而不长。岂得当了事。但尊旧相奖后辈。推拔多少贤才。使之各效其能。坐观其成功。吾或庶几焉。
○先生惜世之君子。出为时用。要做好事。事败身僇。贻祸士林者。正坐见几不明。相时不审。又不知与元礼大臣同之义也。
○先生以为当国大事者。不知几不相时不协心。强锐自任。胡乱作为。或相前却。因较胜负。初非赤心谋国。只是循私意而已。
○先生燕居。终日危坐。未尝有惰容。对贵客不为动。接卑幼不以懈。年踰七旬。常如一日。(此下记先生接物之事。)
○先生言论英发。雷厉风起。使人潜消利欲之念而不自觉。
○先生长于譬喻。引物连类。明爽不凡。亦有英气太露处。杂以谐谑嘲讽之言。
○宾侣之就省者。见先生神色峻厉。简默少言。必敛容曲膝。悚然敬畏。终莫与之阑语哗笑。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1L 页

○先生爱人好士。不事表襮。开心坦怀。一见如旧。豪气绝伦。议论凛然。仪表士林。至于鄙夫野人。皆知有南冥先生。而学士大夫识与不识。称先生者。必曰秋霜烈日云。
○先生虽于鄙夫野人。必和颜温语。使得尽其情。为善必面称。有过辄导于相识之人。不讳其病痛。因投针剂。使之自治。虽疏远不没其长。虽亲爱不掩其短。
○先生闻人之善。喜动于色。若己有之。闻人之恶。恐或一见。避之如仇。
○先生闻人遭死丧之威。痛若在己。救之如救水火。轻出货力。犹弃秕粺。
○先生每值国讳。不聆乐啖肉。一日有二三名宦。请先生会佛寺张饮。先生徐言曰某 大王讳辰。今日是也。诸公岂偶忘之耶。左右失色惊谢。亟命退乐去肉。
○儒生居接于断俗寺。乃火佛像焚经板。其后齐进谒先生谢其过举。先生曰后生务为调适。则他日安得见其进就也。夫子之取狂简者此意也。但经板则有可惜者存。若能切以细钜。分作活字。印出诸书。则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2H 页

○先生在山海时。林石泉亿龄来访。因言途道甚险。先生笑曰君等所蹈之路。殆险于此也。
○先生在山中。有一士人游头流。历青鹤洞。归谒先生。因言入青鹤洞见鹤之事。先生曰此非鹤也。乃鹳也。因戏之曰君之此行。徒自劳耳。访鹤而见鹳。访隐而见吾。恶在其所得也。
○先生常佩宝刀。李相国阳元为本道监司。来谒先生。因指之曰此剑得无重乎。先生曰何重之有。吾念相公腰下金带为重也。李谢曰材薄任重。恐未堪也。
○松溪尝入京时。先生因付药债。与之书曰初欲乞诸原吉。而更料则一身病痛。何关于世。而向人乞求官药乎。诚所不敢。(此下记先生辞受之义。)
○先生曰铨门如市。无非苞苴事也。固当一切谢去。若在无权之地。朋友有寄髓滫。宁可不受耶。若一切却之。则无亦狭隘而非人情乎。
○三足堂家富。其卒也先生视之。三足念先生贫乏。遗令诸子岁遗之粟若干。以视先生。先生不受。以诗复之曰于光亦不受。此人刘道源。所以胡康侯。至死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2L 页

○有新进少年。践清班擅盛誉。先生一见告人曰观其挟才自恃。乘气加人。异日贼贤害能。未必不由此人。其后果登崇位。阴结凶魁。弄法行威。士类歼焉。(此下记先生知人之明。)
○有士子有文艺未第。其人阴猜媢嫉。仇视贤人。先生偶见于群会中。退而语友人曰吾察于眉宇之间而得其为人。貌若坦荡。中藏祸心。如使得位逞志。善人其殆乎。友人服其明。
○李芑尝出使岭外。芑曾以喜读中庸。为时所推。以书抵先生。论义理疑处。先生答曰相公以植弃举业入山林。意或积学有见。而不知被欺已多矣。此身多病。仍投閒静。只保得馀生。义理之学。非所讲也。
○先生取友必端。其人可友。虽在布褐。尊若王公。必加礼敬。不可友。官虽崇贵。视如土梗。耻与之坐。(此下记先生交朋友之道。)
○一时名士如听松成先生,大谷成先生,东洲成先生,黄江李先生,松溪申先生。皆为知己友。与成参奉,郭司谏交契亦厚。二人死于乙巳。每念之未尝不流涕。与三足金先生交道最深。尝以天下士许之。(一时名士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3H 页

○先生曰吾友李君仲望。口未尝有訾詈疾遽之言。心未尝有忤逆忮害之萌。贪于古而悦乎朋望之者。恚消忿释。知其为忠信人也。
○先生教人。各因其才而笃焉。有所质问则必为之剖析疑义。其言细入秋毫。使听者洞然畅达而后已。(此下记先生教后学之道。)
○先生教人。必观其资禀。将顺激励之。
○先生尝语学者曰。为学初不出事亲敬兄悌长慈幼之间。如或不勉于此。而遽欲穷探性理之奥。是不于人事。上求天理。终无实得于心。宜深戒之。
○先生曰濂洛以后。著述辑解。阶梯路脉。昭如日星。新学小生开卷洞见。至其得力之浅深。则只在求之诚不诚如何耳。
又曰今之学者。全与古人不同。宋时群贤。讲明备尽。盛水不漏。后之学者。只在用力之缓猛而已。宁有一毫不分门路。误升阶梯事乎。
○先生曰吾于学者。只得警其昏睡而已。既开眼了。自能见天地日月矣。
○先生曰学者苟能收敛身心。久而不失。则群邪自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3L 页

○先生未尝为学徒谈经说书。只令反求而自得之。
○先生尝语肃夫曰老夫虽或有一分相长之力。能加丝发于程朱立言乎。其中有语录易经难解处。吾亦不强求。尽其閒语。且如穿井。初间污浊。掘尽澄澈。然后银花子历历。请勿欲一尽得。累以岁月。日有所得。然后见与老夫切磋幸甚。
○先生常绎语孟庸学近思录等书。以培其根。以广其趣。就其中切己处。更加玩味。仍举以告人。未尝苟为博洽。以徇听闻之美。未尝便为讲说。引惹外人论议。
○先生与金孝元书曰于今直把大学看。傍探性理大全一二年。常常出入大学一家。虽使之燕之楚。毕竟归宿本家。作圣作贤。都不出此家内矣。
○先生示松坡子曰古今学者。穷易甚难。此不会熟四书故也。学者须精熟四书。真积力久。则可以知道之上达。而穷易庶不难矣。
○先生曰学必以自得为贵。徒靠册子上讲明义理。而无实得者。终不见受用。得之于心。口若难言。学者不以能言为贵。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4H 页

○先生曰世之学者。其于四书。厌其寻常。读之无异。俗儒记诵章句之习而求者。喜于闻见之书。好著枉功。此所谓索隐行怪者。不啻不知道体。而终不能觊觎其门户矣。
○先生尝与同志之士慨然曰。今之学者。每病陆象山之学。以经约为主。而其为自己之学。则不先读小学大学近思而做功。先读周易启蒙。不求之格致诚正之次序。而又必欲先言性命之理。则其流弊不但象山而已也。
○先生病今之士习偷弊。利欲胜而义理丧。外假道学。内实怀利。以趍时取名者。举世同流。坏心术误世道。岂特洪水异端而已。观其行己做事。往往专不似学者所为。俗学辈从而讥诮焉。此固取名蔑实者之罪也。其间倘有真实为学者。亦被假伪之名。诚可痛也。然特患学不真实而已。庸何病于此乎。
○东冈初见求教。先生曰沉潜底人。须刚克做事。天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4L 页

○东冈又请教。先生举古语诲之曰行己之初。当如金玉。不受微尘之污。
○先生与金孝元书曰如今时俗。污毁已甚。要须壁立千仞。头分支解。不为时俗所移。然后方可做成吉人。
○先生尝谓学者曰为学要先使知识高明。如上东岱。万品皆低。然后惟吾所行。自无不利。
○先生语金东冈,郑寒冈曰汝等于出处。粗有见处。吾心许也。士君子大节。唯在出处一事而已。
○先生曰恒居不宜与妻孥混处。虽资质之美。因循汩溺。终不做人矣。
○李俊民奉母亲为罗州牧时。先生尝往省之。归而语门人曰州有金千镒者。甚有名字。然每著红衣。求见守令。殊不似学者模㨾。出入官门。要见官人。非士子之行。诸君切勿为之也。
○先生在兔洞雷龙舍时。尝养白鸭一双。方其汩没淤泥。缁污可恶。及其沐浴清波。鹤鹤其质。先生感而兴喟曰凡为自养。不可不慎。
○先生在山天斋。有一文士入双溪访青鹤洞。历五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5H 页

○门人有论人之长短。政之得失。先生曰论人。非君子自治之急务。时政亦非学者之所豫。诸君姑舍是。
○先生常患世之学者。舍人事而谈天理。河公沆,柳公宗智诸人天资高敏。每谈性命之理。亹亹不厌。先生曰下学上达。自有阶梯。诸君知未。
○先生尚论古人不拘前言。更求一段新意。(此下记先生论古今君子行事得失。)
○先生曰寒暄先生为部参奉时。鬼服百戏。一依上官所指。后生以其苟从合污为嫌。先生当时自知名重。不欲自别于庸人。非大贤以上。固不及此矣。
○先生曰寒暄先生始号为蓑翁曰。虽逢大雨。外湿而内不濡。既而改之曰为名以露。非处世浑然之道也。观此两事则先生德器谨厚。出于天性。人祸所不及者。而终不免者天也。
○先生曰一蠹天岭之儒宗也。学问渊笃。吾道有依。不幸为燕山所杀。
南冥先生年谱
孝宗弘治十四年(燕山君七年)辛酉六月二十六日壬寅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5L 页

十五年壬戌○十六年癸亥○十七年甲子○十八年乙丑
武宗正德元年( 中宗大王元年)丙寅(先生六岁)静重若成人。(先生颖悟夙成。自能言。受诗书。应口辄成诵。不逐流辈戏嬉。不执游弄之具。判校公奇爱之。)
二年丁卯○三年戊辰
四年己巳(先生九岁)病在席。宽慰母夫人之忧。(先生有病方危殆。母夫人忧形于色。先生持形立气。绐以少间。且告之曰天之生人。岂徒然哉。今我幸而生得为男。天必有所与吾。岂忧今日遽至夭殁乎。闻者异之。)
五年庚午○六年辛未○七年壬申○八年癸酉
九年甲戌○十年乙亥○十一年丙子○十二年丁丑
十三年戊寅(先生十八岁)陪先大夫南归。(先大夫为端川郡。自端遆而南归。先生陪来。)
十四年己卯(先生十九岁○是年南衮,沈贞,洪景舟等构陷静庵赵先生。一时名贤。其流徙废锢者数十人。先生乃知贤路之崎岖。)
十五年庚辰(先生十二岁)并中司马试。又中文科汉城试。
十六年辛巳(先生二十一岁)辍司马举。(是年加罪己卯诸贤。先生自言科目初未足为丈夫拔身之地。况此小科乎。遂不赴司马试。只就东堂。三居一等。先生目见时事。不欲与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6H 页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先生二十二岁)聘夫人曹氏。(夫人系出南平。忠顺卫琇之女也。世居金海。)
二年癸未○三年甲申
四年乙酉(先生二十五岁)专意圣贤之学。(先生偕友人肄业于山中。读性理大全。至许鲁斋之言曰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出则有为。处则有守。丈夫当如此。出无所为。处无所守。则所志所学。将何为。于是始悟举业不是。心愧背汗。终夜不就席。迟明揖友人而归。自是刻意圣贤之学。讲诵六经四书及周程张朱遗籍。既穷日力。又继以夜。苦心致精。研穷探索。时当士林斩伐之馀。士习偷靡。醉梦成风。人视道学。不啻如大市中平天冠。而先生奋起不顾。坚立万仞。)造先圣贤遗像屏。(手摹大圣及濂溪,明道,晦庵像。帖为屏四叠。时展几案。肃容以对。屏至今存焉。)
五年丙戌(先生二十六岁)三月丁判校公忧。奉裳帷归葬于乡山。(判校公方有济牧之命。而疾病不就。遂构以辞疾避难。尽削其官。既敛之逾月。诉冤于 上。命复判校以下。先生自京师奉裳帷。归葬于三嘉先茔之下。庐于墓侧。身不脱衰。足不出庐。)
六年丁亥(先生二十七岁)
七年戊子(先生二十八岁)服阕作判校公碣铭。(李判书俊民曰先生为外王父撰碣铭。南衮见而惊叹曰不世出之古文也。文则古而义则祖程氏家传。放辞而中伦。怨诽而不乱。众长毕集。○衮之为人。虽可怒可唾。而于文有老农老马之知。不可以人废言也。)
八年己丑(先生二十九岁○六月 文定王后升位。先生尝言尹任无识鄙夫。尹元衡奸巧莫测。六月晦日。 文定王后入宫。七月初一日大雪。是时元衡气势稍张。东宫已觉孤危。两尹势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6L 页

九年庚寅(先生三十岁)筑山海亭于金官之炭洞。(先生家世清寒。无以为养。妇家颇饶。于是奉母夫人就养于金海。因筑山海亭于神鱼山下。枕山临海。幽邃而宏豁。名其房曰继明。左右图书。讲学蓄德。不愿于外。)
十年辛卯(先生三十一岁)书李原吉所赠心经后。(李相国俊庆字原吉。先生少时友也。以心经一帙赠之曰吾虽不善。而与人为善之意则诚不浅也。先生受而书其后。其略曰余初得之。悚然如负丘山。常自警云庸信庸谨。闲邪存诚。岳立渊冲。烨烨春荣。虽写揭壁中而心常楚越者多矣。心丧而肉行。非禽兽而何。然则非负李君。即负是书。非负是书。即负吾心。哀莫大于心死。求不死之药。唯食为急。是书者其唯不死之药乎。必食而知其味。好而知其乐。可久可安。朝夕日用而不自已也。努力无怠。希颜在是。)
十一年壬辰(先生三十二岁)书宋圭庵所赠大学后。(圭庵名麟寿。先生之友也。以大学一部赠先生。先生受而书其后。其略曰余初受气甚薄。又无师友之规。惟以傲物为高。非但于人有所傲。于世亦有所傲。其视富贵货利。蔑如草泥。僄忽矫举。常若有遗世之象焉。斯岂敦厚周信朴实底气乎。日趍于小人之域而不自知也。一日阅至许氏之说。辄悚然自省。愧缩自丧。深叹所学之无类。几枉了一世。初不知人伦日用事。皆自本分中来也。遂厌科举之学。专意学问。渐就家乡入焉。政如弱丧而不知归。一朝忽见慈母之颜。不知手足之蹈舞。友人原吉见而喜之。以心经授焉。眉叟以是书与之。当此时。有若夕死而无憾者焉。由前则为小人。由后则为闻道之人。转移一寸之机。谬于千里。实由于傲富贵一念。有以启出寡欲一线路来也。方知为善为恶。皆必有基本。如今日下种。明日便生也。但恐脚力痿退。有不能勇往力行焉已。善反之具。都在是书。吾友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7H 页

十二年癸巳(先生三十三岁)秋赴乡举居第二。(三居一等。此其最后也。○是秋先生居右道第一。退溪先生居左道第一。一时以为盛事。)
十三年甲午(先生三十四岁)春就明经试不利。(先生既辍司马业。以亲故就东堂。而己丑以后。志益疏焉。至是虽捷乡举。专意性理。不事讲诵。故竟不利。)
十四年乙未(先生三十五岁)
十五年丙申(先生三十六岁)子次山生。(生而秀异。风骨不凡。)
十六年丁酉(先生三十七岁)请命母夫人。不就东堂。(先生既弃举子业。及是年。遂请命母夫人。更不赴举。谢绝世故。萧然自适。潜修静养。而所造益以精深。○大谷成先生曰公智明识高。审于进退之几。尝自见世衰道丧。人心已讹。风漓俗薄。大教废弛。又况贤路崎岖。祸机潜发。当是时虽有志于挽回陶化。然道不遇时。终未必行吾所学。是故不就试。不求仕。卷怀退居山野云。)
十七年戊戌(先生三十八岁)除 献陵参奉不就。(晦斋李先生以遗逸荐。李霖亦荐之。故有是 命。)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7L 页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四十三岁)晦斋李先生为本道监司。以书求见先生。先生辞不见。(晦斋素闻先生重名。及为本道监司来也。频有书求见。先生辞之曰宁有呈身举子乎。独念古人历仕四朝。廑四十六日。吾知相公解归田里之日不久。当角巾相寻于安康里第。尚未晚也。○晦斋尝语人曰曹某讥我尚不退休。惭负云云。)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四十四岁)六月子次山夭。(生九岁。尝畜犬争食狺然。忽怅然曰陈氏百犬共牢。吾犬则不然。于心实有愧焉。又尝与群儿同学于山海亭。一日有乘轺者过前。威仪甚盛。群儿争观叹羡。次山独藐视之曰丈夫事业。岂在此也。先生奇爱之。及其夭也。先生痛惜之。尝有诗曰每年长痛哭。六月十一日。)题李君所赠心经后。(李霖字仲望。先生友也。以心经赠之。先生题其后。略曰吾友李君。仁悌人也。尝以谓天下无弃材。推是心。不以余无似而弃之。以心经一篇寄之。与人为善之义。庸可量哉。人无是心。虽使言满天下。不过为猩猩生而死矣。伥伥然遭大丧而不知哀毁。反指服丧为异物。又从戮辱之。是书也。正似白昼大市中平天冠也。非但无人买之。或加诸头上。则以僭诛矣。用是人恶此书。视之为杀身之具。不啻平天冠也。万古如长夜。人伦为禽兽。只应默默送了一世而已。惜乎。仲望无嗣。笃学拳拳之像。无以记之于羹墙间。余亦丧儿。丽泽相益之义。无以遗之于黄卷中。俱可叹也。)十一月 中宗升遐。 仁宗即位。
二十四年乙巳( 仁宗大王元年○先生四十五岁)七月 仁宗升遐。 明宗即位。(是年李芑尹元衡构杀桂林君及尹任,柳灌,柳仁淑三大臣。又杀直笔史臣安命世。仍屠杀善类。盖 明庙幼冲嗣位。 文定王后摄政。元衡以文定弟。当国用事。素与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8H 页

二十五年丙午( 明宗大王元年。○先生四十六岁。)春祔葬母夫人于判校公墓之东原。立碣石。(自金官归葬于乡山。庐墓三年。一如前丧。○碣文乃宋圭庵所著也。略曰夫人李氏。曹先生植之母。判校讳彦亨之配。嘉靖乙巳。葬于大茔之东原。先生曰立石系羊。宜有刻也。徵余以铭。莫之难矣。为其子难。为其母难。为其铭难。虽然蓝田生美玉固也。大鸟为鹳雏理也。为其子易。为其母易。独蚩冷符之雕荆玉也。终不能易。若大姬之丐桑于蚕妾。则求已之而亦一难也。辞不获焉。夫人生而孝于奉舅姑。备敬养睦夫族。以肃雍承祭祀。加于事生。抚卑幼同于己儿。谦恭如不胜。以事判校公。公亦敬礼。未尝有姬侍。见人贫不能昏葬及有冤悯者。必垂泣而赈之。一门长少。皆曰某夫人。吾母行也。判校公先夫人卒。在官廉慎。不为身计。贫如寒士。升阶通政。只有一马。鬻为章服。实夫人有助焉耳。先生脱然欲学圣人。便罢试举。用力敬义。紧把得定。不以一时趍向为进退。究其自修之地。盖父母之教然也。)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四十七岁)服阕。因居兔洞之旧业。(田庄甚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四十八岁)除典牲主簿不就。(铨曹荐用遗逸之士。特命超叙六品职。)创鸡伏堂。(近旧宅别搆精舍。名曰鸡伏。取涵养如鸡抱卵之语。)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8L 页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四十九岁)八月游绀岳山。(山在居昌县界。先生偶游于此。咸阳文士林希茂,朴承元闻而驰到。侍与之同。有浴川一绝。○是年李洪男上变告。搆杀康惟善等三十馀人。○按自乙巳丁未大锻之后。人心不服。清议间发。元衡等欲立威钳制。而李洪男告其弟洪胤。与康惟善等谋乱。欲推戴毛山守。奸党相庆。遂成大狱。辞连屠戮者至三十馀人。盖先生于嘉靖己丑。已见羸豕踯躅之像。便思君子夬夬之义。而乙巳以后。奸凶制国命。士流为鱼肉。方是时。先生有翔千仞底气象。行藏之义。岂易言哉。)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五十岁)○继配。(士人宋璘之女也。育于伯父珩之家。年十九。得侍先生。崔守愚,郑寒冈皆称奉德无违。○长子次石为礼安,新昌二县。请乘轿则固辞曰。吾不欲过分云。其谨慎如此。▦▦▦夫人。)
三十年辛亥(先生五十一岁)除宗簿主簿不就。○吴德溪健始受业于门。(先生爱其笃实。遂开示进学门庭。因劝学小大学近思录等书。○德溪祭先生文曰士知所趍。民服其德。允矣吾师。展也先觉。健也小生。亦忝趍侍。为学之方。识时之义。提耳警惰。诱掖谆至。)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五十二岁)哭金三足堂。(三足尝念先生贫。临终命其子岁遗以粟。先生作诗辞谢。及其葬。往哭之。撰墓碣。)○子次石生。○答听松成先生书。(听松有四言诗。诸贤和之。听松以是寄书索和。先生报书。略曰邑人宋瑊传玉札与诸公所咏。二十年前不通消息。于今始达。揔是满掬明珠。受赐无量。所索四言诗和上。尝以哦诗。非但玩物丧志之尤物。于某每增无限骄傲之罪。用是废阁讽咏。近出数十载云。)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9H 页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五十四岁)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五十五岁)除丹城县监不就。上疏辞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9L 页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五十六岁)河觉斋沆始受业于门。(先生爱其有才。且笃志于学。遂劝读诸性理之书。觉斋自是专尚为己之学。于义理上日事讲究。先生每称得人而教焉。)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五十七岁)○子次磨生。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五十八岁)先生与金晋州泓,李秀才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0H 页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五十九岁)除司纸不就。○五月哭李黄江。(先生往哭会葬后撰其碣文)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六十岁)○子次碇生。
四十年辛酉(先生六十一岁)遂入居于智异山之德川洞。(先生以无嫡嗣。将承重付弟桓。遂入居德山。菑𦼞所收。仅赖而不绝。先生熙熙然常若甚饶。)创山天斋。(宅边作精舍。名曰山天盖。取诸易大畜之义也。)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六十二岁)哭申松溪。(先生往哭会葬。后撰其碣文。)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六十三岁)金东冈宇颙始受业于门。(东冈初拜门下。先生出所佩囊中铃子以赠曰。此物清响。解警省人。佩之觉甚佳。吾以重宝与汝。汝其堪保此否。又曰此物在汝衣带间。凡有动作。规警诮责。甚可敬畏。汝其戒惧。无得罪于此子也。问莫是古人佩玉意否。先生曰固是。抑此意甚切。不止于佩玉也。李延平亦尝佩之。)二月李龟岩桢来谒。(初先生有志山居。龟岩约与之同。辛酉龟岩尹东京。使人请于先生。占基作数间瓦屋。终为空舍。郑佥知复始,尹上舍光前题诗屋柱以讥之。至是年正月。秩满归家。二月来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0L 页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六十四岁)与吴德溪健。会德山寺。(德溪日记曰七月自星山归家。旬间先生附书白足。引致于德山寺。闻教即往。则先生已至数日矣。奉陪数日。钦承清诲。秋霜烈日。义气横天。极知昏惰。不足受砭。然粗拳大踢。足爽鄙怀。惜其登门十年。亲接日少。退私日多。不啻十寒一曝。此日离亭。百倍惘然。)与退溪李先生书。(先生常患世之学者。不事下学。专务上达。往往有假道学之名。故以书与退溪。盖欲戒禁而救正之也。书略曰近见学者。手不知洒扫之节。而口谈天理。先生长老。无有以呵止之故也。如仆则所存荒废。罕有来见者。若先生则身到上面。固多瞻仰。十分抑规之如何。○退溪与郑子中书。略曰适得南冥曹楗仲书云近见学者。手不知洒扫之节而口谈天理。计欲盗名而用以欺人。反为人所中伤而害及他人。岂非先生长老无有以呵止之故也。其下自为谦辞而欲令滉十分抑规之。吾辈中心愿学。初岂有盗名欺人之意。但立志不笃。遵道中废。往往口谈天理之际。游声已不禁四驰矣。而在我日用躬行之实。一无有可靠处。然则虽欲免盗名之责。何可得耶。故南冥之言。真可谓为吾辈药石之言。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1H 页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六十五岁)崔守愚堂永庆始请学于门。(时丁 国恤。守愚执笋为贽。来拜门下。先生一见异之。许为高世人物。)答吴德溪健书。(书不见文集。但德溪日记曰先生回报鄙书。责以见义不高。其警发昏惰至矣。令人吝萌消煎。非砥柱奔波气像。何以打叠了庸陋。此心少解。虚负警责之教。他日桃川。无以为咏归之资。○是年四月。 文定王后升遐。削夺尹元衡官职。放归田里。元衡自乙巳当国擅权。至是年八月。两司始极论其专权僭偪之罪。削夺放黜。李芑前数年已毙矣。于是乙巳被谪名流。收用不次。卢守慎,金銮祥,李湛,白仁杰,柳希春。皆列于朝。朝路一新。○按自乙巳至乙丑二十年间。奸凶当国。仇害善良。天地其不闭乎。贤人其不隐乎。先生屡除不就。隐而不见。及是奸凶毙黜。朝著清明。至明年丙寅。先生始出应 召命。虽以年迈永贞不仕。其出处之大节。槩可想见矣。)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六十六岁)正月卢玉溪禛,姜介庵翼,吴德溪健,金东冈宇颙谒先生于智谷寺。(德溪日记曰正月初十日。闻先生来智谷寺。即伻邀卢令公禛诸辈。往智谷。才渡溪桥。而先生至。十一日金宇颙来。卢令公禛,姜翼,卢祼,郑复显,郑惟明,林希茂随至。四邻诸友云集。多不能容。十四日陪先生下山。诸友各散。先生知余将卜筑有地而往观之。周览三处。至上头最奇云。是夜陪宿车滩草亭。十五日先生来吾家。出见吾孩提。饭后先生归。送别及智谷桥边。饯爵三杯。伫立以泣。先生见余踌躇。下马相顾。有不尽意。此日怀抱甚恶。)二月与李龟岩桢会断俗寺。(时龟岩以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1L 页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2H 页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2L 页

穆宗隆庆元年丁卯(先生六十七岁)六月 明宗升遐。○十一月下 旨召。辞不就。(教旨曰呜呼。济川必待于舟楫。构厦当资于栋梁。自古有天下国家者。孰有不登贤俊。不任鸿硕。而能兴治道欤。肆惟我 先王。季年更化。励精求理。好贤有诚。待士以礼。爰命具僚。搜扬遗逸。贤于是时。特膺 宣旨。邮传交驰。布衣登对。 温语丁宁。奖掖崇至。盖自东国以来。所未有之盛事也。景星争睹。而白驹难絷。宠秩才加。而云翮还腾。 渊衷正轸于侧席。惨痛终极于崩天。眇眇予末小子。嗣无疆大历服。嬛嬛在疚。惟不克负荷是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夙夜兢惕。罔知攸济。此诚国家安危之会。宗社存亡之秋也。昔商之太甲。周之成王。间世之贤君也。然犹嗣服之初。未免有失德。终赖匡救之力。基业得不坠。矧予冲人。入自私邸。仰戴 慈恩。揔揽权纲。素无辅养之功。顾阙体验之实。其于君德明暗。政治得失。人物邪正。古今成败。岂能灼见炯知。随事精察。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也。虽左右辅弼之臣。晨夕笃棐。任重道远。有退无进。秕谬滋多。过咎日彰。玆予忧慄。恐速戾于躬。自取祸殃。人有片善。士有寸长。思欲咸共理于朝。况闻高义。树立卓异。轻千驷脱世纷而独往。蕴经世之材而深有用之学哉。肆予竭诚。形诸梦寐。幸毋以寡眛为不足与有为。而幡然一起。使予获闻弘道之方。益广取善之路。置庄岳而学齐语。无负居州。起草庐而赞汉业。庶效孔明。则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岂独无负于所学。抑亦有以报知遇于 先王也。丧乱蔑资。邦本殄瘁。殒心惨目。予将畴依。嫠不恤纬而悲周室。女惜园葵而忧鲁国。彼无知女子。其于国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3H 页

二年戊辰( 宣宗大王元年○先生六十八岁)五月下 旨召。上封事辞不就。(疏中先陈衰病难进之意。次论人君出治之本。终之以极言胥吏之弊。而其末复曰臣之前日所陈救急之事。尚未闻 天意急急如救焚拯溺。应以为老儒贾直之说也。未足以动念也。 殿下若不弃臣言。休休焉有容。则臣虽在千里之外。犹在 几筵之下矣。何必面对老丑而后用臣。若不好臣言。徒欲见臣而已。则恐为叶公之龙也。疏奏有 旨优答曰。顷日所志。予当置诸座右。观省之际。观此格言。益知才德之高矣。予虽不敏。亦当留念。)七月夫人终于金海之旧居。(长子次石主几筵。葬于金海。)○答李龟岩。先生与龟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3L 页

三年己巳(先生六十九岁)授宗亲府典签不就。(朝廷虚位以待者几一年。)
四年庚午(先生七十岁)再 召皆辞。(按自丙寅以后可以仕。而先生终不应 召命者何也。盖是时先生年已七十矣。岂可以致仕之年。为始仕之时乎。世之人徒见其不仕而遽。疑其高亢一节之士。不亦过乎。)
五年辛未(先生七十一岁)正月闻退溪先生讣。(去年十二月退溪卒。至是先生闻讣。伤悼甚。仍流涕曰生同年。居同道。未相见。岂非命耶。斯人云亡。吾其不久。乃于册子。书士丧礼节要。以授门人河应图等曰。吾殁以此治丧葬于山天斋后岗可矣。)四月特 命本道 赐食物。上疏陈谢。(疏略曰士横道而偃。有土之羞也。 殿下自任其忧。臣不任私谢。 圣上即下惠鲜之恩。微臣敢无芹曝之献乎。谨以君义二字。献为修身整国之本。 上报曰省疏可见其忧国之诚。虽在𤱶亩。未尝少忘也。甚用嘉焉。若其所赠微物。何谢之有。)跋寒暄堂金先生画屏。(其略曰庚午 主上偶于召对。问金宏弼遗迹可得见乎。承宣李忠绰登对。臣见一民家。有金宏弼家藏画屏帖云。先生之孙草溪守立为探于忠绰。忠绰曰曾见于县监吴彦毅之孙学谕沄。初得于其聘家许元辅之门。改妆新绢。以与金草溪。草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4H 页

六年壬申(先生七十二岁)正月卢玉溪禛,郑寒冈逑来省。(寒冈来省。留侍疾半月而归。玉溪亦来省而归。寒冈曰闻先生寝疾。驰往省之。则先生病虽云剧。气宇清明。论辨雄确。了无一毫有异于平昔云。行录曰十四日。先生病甚。门生等进曰请先生有以教小子。先生曰凡百义理。君辈所自知。但笃信为贵。且曰诸朋友在此。吾死亦荣矣。且不见儿女悲啼之态。此是大段快乐事也。又极论时事。慷慨扼腕。有如平日。宇颙请曰万一不讳。当以何号称先生乎。曰用处士可也。此吾平生之志。若不用此而称爵。是弃我也。○十五日朝。呼宇颙等曰吾今日精神异前。殆其死矣。其勿复进药。以手拭两眼。开视眸子。精明无异平日。又令开窗曰天日如许清明也。又曰书壁敬义二字极切要。学者要在用功熟。熟则无一物在胸中。吾未到这境界以死矣。宇颙请东首以受生气。先生曰东首岂能受生气。再三请之。且言正终之说。先生许之曰君子之爱人也以礼。遂东首。先生既断药物。米饮不入口。终日沉卧。了了不乱。○诸门弟子进曰药物之断。固闻命矣。至于米饮不进。恐非自然底道理。先生为进小许。日夕而稍苏。复留连二十馀日。)二月初六日。李光友来候。○命门人河应图,孙天祐,柳宗智等治丧以仪礼。(去年春。尝以士丧礼节要付河应图等。今复申命焉。)初八日终于正寝。(正月。本道以疾闻。 上遣中使问疾。未至而卒。○临终义不绝妇人之手。令旁室不得近。戒内外安静。笑谓门人曰死生常理耳。怡然如就寝。○前年冬。头流木稼。识者颇为哲人忧。先生果有疾不瘳。卒之日。烈风暴雨。人以为不偶然也。○南师古善观象。辛未冬语人曰少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4L 页

神宗万历四年丙子○创德川书院。(先生殁后五年。崔守愚堂,河觉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六年戊寅○创新山书院。(时河晋宝为金海府使。倡起乡人。创立书院于山海亭旧址。壬辰燬于倭贼。越十七年戊申。黄世烈,许景胤等重创。)
二十九年辛丑○创龙岩书院。(晦山旧址。在峡里隘狭。多士会议。乃移建于香川。在陜川三嘉两邑之界。宋希昌,文景虎,曹应仁等。相与悉心敦事。)
三十六年戊申○二月( 宣宗大王升遐。)
三十七年己酉(光海元年) 赐德川,新山,龙岩三书院额。(政院启曰今闻晋州,三嘉,金海等处。皆已为曹植重修书院云。若 赐额以示褒崇之意。则可以耸动士气。其于吾道后学。岂不幸甚。令该曹回启。礼曹启曰故 赠大司谏曹植。藏修林下。笃学力行。其践履造诣之功。可无愧于古人。乡里后学。宗而师之。建立书院。以寓景慕之意。若自朝廷特 赐扁额以贲饰之。则其崇奖贤士之道。可谓盛矣。依 允启下。)
四十三年乙卯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谥文贞公。(道德博闻曰文。直道不挠曰贞。○二月二十五日。馆学诸生上疏请加 赠爵赐谥。三月十五日礼曹回启曰。先正臣曹植。生当绝学之后。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操存之功。践履之实。无非伊志颜学。直造阃域。承吾道之正统。而不得大施。遁世以没。岂非儒林之长恸。世道之不幸乎。所赖遗风馀韵。激励颓俗。微言至训。矜式后学。而扶植纲常。判别义利。今此诸生之疏。出于尊贤之诚。况今人心不淑。彝伦攸斁。此正褒崇先正。转移振作之机也。夫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四十五年丁巳○岭南生员河仁尚等数百人。上疏请从祀文庙。未蒙 允。(疏在本录中。○按岭儒数百人。会疏于高灵。而制疏即郑寒冈门人李𦺗之作。而就正于寒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