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序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H 页
乡校入学录序
昔在隆庆辛未春。文进士益亨朴进士良佐郑生员晴李生员缉。因释菜咸集于校。观学宫颓废。士趍不端。相与慨然曰夫学校。妥先圣育人才之所也。而俗偷学敝。儒教疏阔。岂非有识之寒心乎。其始自今。重新殿宇。遵 国家尊圣之意。作兴后进。体 朝廷养士之方。不亦可乎。佥议协心共力。谋画重修。而先择志学之士。录之于册。名之曰入学。盖所以使学者。相观切磋。责善规失。而为作兴之地也。不幸兵燹。庙烬录灰。而迩来二十年间。存没亦有殊矣。能不感慨于悒乎。顷年丁未。更为荐录。一依前规。若以既亡者而并没其姓名。则何以记当年之迹而备后人之览乎。玆以别录于左。略叙其事颠末云。
修旧契序
尝闻孔子之言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为人子孙而不能继其志述其事则乌在其为子孙乎。缅维我先契。其在平时。合三里同一约。其取友不苟之志。讲信相周之事。极其详且密矣。而迩来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L 页
四十年。存者无几矣。并其志与事而俱亡焉。兴怀古今。感念存亡。则顾其为子孙者。当作何如怀也。古人于交承之契同僚之分。有兄弟之义。至其子孙。亦世讲之。况我先契。同里闬相交游。不啻若交承之契。而尚阙世讲之义。其于继志述事。盖蔑如也。我先契在冥冥之灵。其肯曰余有子余有孙乎。玆与若干同志。惕念及此。因合先契之后。修复先契之约。而名之曰修旧契。噫是契之复。岂偶然而已哉。入是契者。其有不思其先契者乎。志先契之志。事先契之事。其始自今。勿替式好。则其于继述。虽曰不至于善。而亦不愧为先契之子孙矣。吾党诸人。盍相与勉之。
山海师友渊源录序
谨按南冥先生言行德美之实。大谷成先生已序其墓。东冈金先生已状其行。独年谱阙焉。且如出入门下。讲明传受者。固多硕德之儒名世之士。而无录以记之者。后生晚学。无由考其师友渊源之所自。岂非斯文之一欠事乎。无状僭不自揣。乃考诸先生文集。旁搜闻见遗事。而又与往来同志赵君任道,林君真怤,河君弘度。广询悉求。裒辑诸贤传状志碣。然后删去枝叶。务存本实。以成此编。名曰山海师友渊源录。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0H 页
总九卷。盖凡先生世系年谱言行叙述与夫诸贤事迹。以次编入。靡不究载其间。虽或有闻见之未博。详略之不同。然其一时亲炙之多。蔚然之美。则亦可因此而得其梗槩矣。噫吾东方自有文学以来数千年间。以儒学名者。蔑乎无闻。至于丽季。圃隐郑先生倡明经学。一时推为理学之祖。儒学之称。盖自此始。逮我 朝龙兴。列圣传德。天启文明。诸儒辈出。有若寒暄先生。有若一蠹先生。有若静庵先生。皆是蕴经济之术。任道学之重。而世入衰否之运。身蹈凶祸之机。与道俱丧。遗绪茫茫。可胜痛哉。惟我曹先生。生道学既绝之后。际士林斩伐之时。与退溪先生并世。各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而确乎不拔。友之而磨砻道义。师焉而激励成就。使吾道赖而不坠。士学因而不差。则其扶颓拯溺。砥柱奔波底气象。百世之下。足以想见而兴起矣。后之君子。尚前贤论其世。而有不识其始终。无所寻究者。苟得是录观之。庶几为沿溯之一助云尔。崇祯丙子二月日。后学高阳朴絪谨识。
赠李汝闻读书序
吾东方清淑之气。至岭南而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则其山水之最秀丽者曰丹丘。其山不峻不峭不露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0L 页
不杂而典重端雅。其水不深不浅不激不急而清莹透澈。人之居是土钟是气者。宜若有似乎山水之秀丽。而古今独称江城君。能以木绵惠东人之功。其他则无闻焉。意者豪杰之士。屈迹林下。得以优游于佳山好水之间。而不愿闻其名。故皆沈没而不显欤。是何古今人之多而不得闻耶。余友李君汝闻。自少魁岸倨肆。意气沈重。九苞之羽。固异聚族之群飞矣。余一见便许为刎颈。而叩其中所有。乃知山水秀丽之气。不钟于他而在此也。尝种竹千竿。白日掩扉。而读书于其间。其为学务博好古。凡迁固之史。老庄之文。战国之策。昌黎之诗。皆靡不通贯。磊落载腹。故发而为文章者。雄健奇古。不循俗间彀律。使人读之。噬腊肉而钳在口。如见岣嵝碑上之文也。既而屡不利于试。则又喟然叹曰和氏之璧。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岂可使两刖足而遂已乎。于是求其术而必得其程式。遂取东坡之平易阔达而手自书之。日记数百言。读不下千馀遍。殆将屡环縆矣。余闻之深喜其气质之刚勇。能用为文之际。而欲变其体制。若是其勤焉。则其与优游山水间。不愿闻名者。固大胜矣。清水芙蓉之句。快马行空之文。必将眩耀于一世。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1H 页
而与江城君声名。并闻于古与今也欤。虽然士之生于世也。声闻之著。固非论也。论其所传而已。汝闻孝悌于家。忠信于友。质直而好义。其潜光隐德。虽或屈迹于林下。而终不能以掩其实而沈没焉。则声闻之著。岂待于一变其文体而得乎。况由此而能用其力。又一变至于道。而近绍南冥夫子之传。远探伊洛诸贤之渊源。则果不负山水秀丽之所钟矣。汝闻勉乎哉。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记
  
壁渊斋记
余钓洞精舍之傍。沿流而北。有书斋旧址。其在平时。洞人为营瓦屋五六间。自经凶燹。废置不复者近四十年矣。余悯其讲学之无所。子弟之游惰。而又惜夫不继洞人立斋之美意。乃于己巳秋。与若干同志。就遗址而谋立草舍数架。适有一衲来。愿为之主厨供。金参奉润夫实干其事。役一里丁。不数月馀而断手。于是迎老秀才李公君实为之师。择童蒙可教者入学焉。挟册升堂者逾十馀人。李公性勤而严。虽于蒙学之空空。不厌诱掖之谆复。日三就正句读之讹谬。亦威之以槚楚之罚。故唔咿之声。不辍于朝暮。人咸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1L 页
喜其昔日遗址之芜没。今复为弦诵之地。一日李公忽揖余而请退。余问其故。李公曰余虽贫甚。其不为糊口于为师则明矣。今之来此周一岁。而为学童之父兄者。颇惜饷师之费。厨火或时而不举。是以决意浩然而归耳。余喟然而叹曰甚矣。人之不知也。今夫负羽戍边之卒。皆是不学之徒也。役肩鞭背之苦。裂肤堕指之苦。固不暇恤。其裹粮价布之费。有不可胜言者矣。小违期限。动遭刑杖。故往往有尽卖田宅。而甚至于贻害族邻。此皆人之目见者也。可知其不学之患。为费之巨。而反有爱于饷师升斗之费。不知孰甚焉。虽然其所以不知者。盖亦有所由矣。近世朝家不有籍军之举。假儒名而托儒籍者。半是不别陶阴之辈。而皆逸游终其身。故彼不知为学之贵而乃至此耳。毕竟沙汰之岸振枯之叶。将至于何如等地耶。呜呼。此特警其下民之凡流耳。所贵乎学者。岂在是欤。名登玉榜。曳裾金门者。皆是读书之人也。是故士之志于功名者。孜孜矻矻。腐唇敝舌。求必得之而后已焉。志于功名而已。犹且若是其勤。况不为功名者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夫以古今治乱之得失。天下事物之当然。苟不学而知之。则人类几何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2H 页
其不为禽兽夷狄也。古诗云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其不信欤。夫为学之功。彻上彻下。若是其重且大焉。而今之为父兄者。有子弟而皆兽畜之。使此斋为岿然之空舍。则他日之得免为马前卒亦难矣。况望功名之志心乎。况复有圣贤之事业者乎。是可叹也已。然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或者发愤立志。而出入乎是斋者。倘能顾名而思义。常存壁立千仞。临渊恐坠之志。则庶几不至摧堕。而其所立之卓。岂止于功名哉。深以此待来学于无穷云尔。
郑彦升堤堰记
士之抱大才而不能用于时。则寄迹于农圃之中。而其业固有人所不能及者。盖其为才之所使。而自不得掩藏耳。岂忧贫恤穷之为。而区区致力于营产者之比哉。吾友郑彦升自少崭然有食牛之气。虽早知内外之分。囿在吾学之中。而其设施大有为之志。则自见于言辞气象。故人无贤不肖。一见皆以干世之大才推许焉。尝爱山水之胜。卜居于龙门之下流。其土峣崅不宜种。穷无以为养。岁癸亥。奉大夫人就食于丹丘。盖乐其灌稻之利。足以资吾生也。始至李君而晦以溪边一片芦场地与之曰。此吾先君曾受案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2L 页
于官。将欲为田者也。而其沙石之堆积。木根之盘错。似难容人力于其间。故废置者于今百年矣。子能有以耕治之耶。彦升拜受而谢之。乃观其地势。相其水道。而逐日课其仆役其肩。不逾月。堰石障水者隐隐然如城郭之生于溪涧矣。于是掘地而开渠。引水而注之。如建瓶斯达。而浸彼稻田者。可种五六斛也。方其未也。度其工役之巨。可用二千馀人。彦升以一匹夫。役五六个疲癃之力。疑若迂远而不成矣。而其施为尽其方。布置得其术。事毕举而功易就。见之者惊犹鬼神焉。是盖才之蕴于内者奇伟不常。故发于外者虽小道亦能为人所不为之事。固非贫穷之士怵于饥饿而规规于谋食之际。为此役物之举也。噫使彦升得用于时。展布其才。则足以担当世务。振纪布纲。收地于河湟千里。而白首明农。才之可见者。止于堤堰而已。可胜惜哉。虽然此岂足为彦升加损哉。惟彦升藏其所已能。而勉其所不及。修德守约。反身警省。防意之城。益高于堤堰。而常恐或毁于狂流之奔。则他日所就。岂但如今日而已乎。是用为之记。
侍墓洞记
余居于鹿岛之龙冈村。自村而南。缘溪而上。可七八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H 页
里许。复转而东。则峰峦稠叠。地势愈狭。其最深而邃处曰侍墓洞。洞之所以侍墓名者。未得其何义也。或曰古者有孝子庐墓于此。故因名焉。岁壬申之春。余避疫始寓于此。妇子之仰食者七八人。藏获之从而服役者近十馀口。同是避疫者也。于是斩木而架之于户外。以为偃息读书之所。村近相知者。悯其无以为居。争奔走而助役焉。既成乃入处而视之。则茅之欹疏者。无以御雨。壁之穴隙者。无以障风。而卧不伸脚。立则打头。殆无异于未有宫室之前。始为巢居者然。其始若无以为容。有愠于心。不豫色。既而因遂安焉。经日累月。若固有之者。可见习狃之性。随遇而安也。且是洞也。宅幽而势阻。有考槃在涧之乐。则不但寓居者之得其地。实合隐者之所盘旋也。自余来此。凡有求于心者无不获。枯柴堆积于舍傍。不待担负而可以炊爨。薇蕨罗生于篱下。不必采山而可以茹美。此最便于日用之需者。而亦旅味之一助也。村居隔绝。人迹罕到。独与儿辈寝兴于斯。朝暮于斯。而专心致力于书册文字之间。每读书之暇。逍遥散步于树林之下。但见青山为藩篱。白云为屏幛。油然有自乐于心者。而若将学圣人木石与居之志焉。盖不惟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3L 页
不知其离索旅寓之为忧也。噫今吾之得寓于此洞者。孰使之然哉。其必有所以然者数也。昔者此洞之林木蓊郁也。特狐狸之窟穴耳。当是时。岂知有今吾之得寓栖乎。其所以得寓栖于今日。而狐狸之窟。反为吾人栖息之地者。盖莫非数也。而他日之复为狐狸之窟。亦莫非数也。是故君子之于世。其身之一动一静。皆当知其有数存乎其间。而乘流则游。得坎则止。无入而不自得。然后可谓乐天而知命矣。世有戚戚于居处之不常而若不可生者。是不知数者也。从吾来者。从弟文伯。常病其寓而怀居。故吾道其数而遂为记。
云窗记
吾于今世之士。必以李君汝闻为巨擘焉。其为人也。濩落寡合。视世之所谓富贵者。如太虚一点之浮云。漠然无所动于其中。而惟以利泽之及物为心焉。尝作草屋数间。以云扁其窗。余诘其所以命名之义曰古人有以雪而名其堂者。取其洁也。有以月而名其轩者。取其明也。今吾子之独取于云者。其义何居。尝与子倚窗而眺焉。则出岫无心。卷舒自如。清夜微阴。点缀蟾辉。此最可观者。而诗家之清料也。其亦有取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H 页
于斯欤。汝闻曰未也。吾岂为是哉。余起而言曰博哉。子之命名乎。乃今吾得以知子之名斯窗也。夫云者山川之气也。莫神者龙而必乘是气然后有以伸其灵。则云固龙之所以为灵。而亦未必不灵于龙也。当其焦土之日。民望之时。油然而作。满盈于天地之间。而霢霂以知时节。雱霈以涤炎旱。则凡生两间。人物之繁品汇之众。得以苏息而长养焉者。夫孰非是物之赐也。今吾子行厚而学博。处约而求志。未尝不以利泽之及物为心。则一朝谢白云登青云。得以施其素志。而使吾君为尧舜之君。使吾民为尧舜之民。云霓之望塞。庆云之歌作。然后吾子之志愿酬矣。可不伟欤。易曰云从龙。又曰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吾子其亦勤植乎此志。他日所就。无或愧是名则可矣。汝闻笑而不答。遂为之记。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说
  
閒说(甲寅)
余寓在黄溪。病不能读书者有日。慨然叹恨其受气之甚薄。而妨废学问之功。有仆夫过而笑之曰所贵乎学者。其不以决科第荣一世也欤。前年某人为生进。去岁某人为及第。名登玉榜。光溢闾阎。今主则年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4L 页
已过三十矣。穷居白屋。不窥园囿而忧负薪。惮瘟疫屡不赴举。何用年年空读书乎。余微哂其氓之蚩蚩言之贸贸也。既而叹曰世之为儒者。腐唇治经。射策君门。而其采莲攀桂之庆。有以得市童之怜。故虽以仆夫之贱而耳之目之。亦知科业之为可宗也欤。噫古之学者。皆所以明人伦也。其穷居而自养者。莫非正心术明礼义。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故爵禄不诱于心。德性自全于身。其仕也非自求之也。学优而君来求耳。是以学成于己而道明于国。志行于上而治达于下。今之学者。生发未燥。已志乎科名而从事于文词。故买椟还珠。遗本事末。甚至于剽窃章句。以为口耳之业。誊诵经传。以为发身之资者。无异夫孟尝之门。狗盗之客。夜入秦藏中而窃取狐白裘。又如太仓之鼠。窃其禄而肥其身。是何儒学之失其真。反有甚于异端也。夫杨墨吾知其杨墨。故辟之以杨墨。老佛吾知其老佛。故辟之以老佛。惟士也衣儒衣冠儒冠。故人不识其心之为非儒。而徒以衣冠儒之。前行后效。波荡风靡。率一世之人而皆归于非圣人之徒。此科举之害。别为异端于吾儒心腹之中。而杨墨老佛。未若此之甚也。呜呼。心术既坏于未仕之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5H 页
前。节义宁见于已仕之后乎。肥家荣身其志也。礼禄崇秩其志也。有官守则不知官守之为何事。得言责则不知言责之为謇谔。为宰相则不知国家之休戚。而剥民膏血者有之。谄谀软熟者有之。罔上欺下者有之。故生民涂炭。邦国殄瘁。此皆由于其初之养之不得其正。而不得其正者。由夫科业也。噫不幸而使科业之弊。不出于三代之世。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或以为继禹汤周公孔子之道者。有宋周程张朱。而亦皆出入乎科臼中。是不知言者也。夫明月投泥而光自洁。芳兰入灰而香益烈。若有周程张朱之德。则虽或兼治其举业。亦不害为周程张朱。而然犹皆厌其有害于求道。故虽或得之于早而晚有废弃者。若以此为周程张朱之能事。则其侮圣贤而滋世之为科业之惑者。不既甚乎。况今之时。与周程张朱之时。又加远矣。人心益偷。世道愈卑。汩没荆围者。无复有士子者心焉。如使周程张朱之贤。复生于今日。则其肯与斗筲之辈。竞于蒙眛之中。而求决其得失耶。噫人皆可以为周程张朱也。而学不求其学。徒取其年少时科业一事。以长其求利之心。其得罪于周程张朱也亦大矣。虽然为此者。厌贫贱而移其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5L 页
心也。贫者欲富。贱者欲贵。贵与富。皆可以因科举致之。故间或有豪杰之士。稍知内外之分。而顾虑家世之寒微。皆不免自拔于流俗之中。是尤惑之甚者也。诚使人人厌贫贱而求富贵。则孰能为人下而事其上者乎。庶人曰吾何以富贵也。大夫曰吾何以富贵也。上下交征富贵。则不夺不厌。未必不由于是矣。其为害。不亦甚乎。是以古之圣贤。守分而居常。安义而处命。耕于有莘。贫莫贫也而不顾万钟之禄。钓于桐江。贱莫贱也而不受谏议之拜。彼伊尹子陵亦人耳。岂不知万钟之为富。谏议之为贵哉。然而不为者。其心以为不若是则无以守此身成此志。故宁贫贱而不悔。伟哉大贤之处心行事。岂不使人心快活。而其视碌碌狗苟于一科之荣者。为如何哉。而况士之穷达天也。天不可容人力。而彼欲以雕虫之小才。求胜乎天。多见其不知量也。富贵而非义则于我何有。贫贱而无愧则吾何厌之。有自放于青山绿水之滨。发长啸于俯仰之间。而无一毫自欺之心。则短褐秋霜。寒亦温矣。蔬菜春畴。饥亦饱矣。生不可要名于一世。死不可求显于万世。而只与清风明月。为识面知心永贞之伴足矣。其可以曳尾于泥涂。而受辱于荆棘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6H 页
之里也哉。客有同坐者曰子言则诚是也。若堂有父母而废举非其志也。则将若之何。余应之曰诚其为子者。不足以践躬行之实耳。欲其子之为善。而将无所不用其极者。父母之情也。宁有禁其善而驱入于不善之地乎。世有以儒者称之而未脱科业者。皆曰非我也。父母也。是归父母于有过之地者也。其为不孝孰大焉。客以余言为理。故拜而记其说。
责猫说
猫职捕鼠。人家必畜之物也。余家有一猫。其始用一䌷茧易之于邻舍。馈以糜饭。饲以蟾蜍。养之颇劳而不鄙之者。盖欲任其职于狡穴。使禁其穿墉窃粟之患耳。及其稍长。鼓尾而贾勇。厉爪而扬武。见子母鸡。辄足蹜蹜视耽耽。搏鸡而噬之。劫之则或舍之而走。或曳入于幽隐之处。如是者不但日攘而已。彼兟兟于窝下。啄啄于庭中者。日就耗损。无异山东之地。尽入于秦人之蚕食矣。家人苦之。楚以鞭其背。索以系其项。缚之于门枨之间。幽絷而困毒之者。几数个月矣。当系索处。皆剥割而伤。毛反而骨立。俯耳而闭目。余哀其始养之勤而终至于戕杀。乃手解而放之。俄而有一鸡雏近前则忽瞋目跃出。攫之而去。余即使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6L 页
儿逐而夺之。还系于旧缚之索而责之曰汝虽微物。亦禀亭毒之气。知觉运动之一端则或有之矣。始虽以欲而迷。及其困毒之备至则亦可以知所惩也。今鞭之而不惩。系之而不惩。既放而还就于系。是必陨其性灭其身而终不革其心悛其恶矣。其可哀也哉。孔子曰下愚不移。此亦物之不移者欤。噫得五行之秀。为万物之灵。而反归于物之偏者何限。草窃奸宄。越人于货。而系于桎梏。此庶人而为猫者也。居官贪污。攘民之财而系于桎梏。此大夫而为猫者也。举一世所见亦如此猫。则何独于此猫而深责焉。
种菊说
菊。花之隐逸者也。自陶靖节爱之。世之人无不慕其名而种之者。然种之者虽多。而爱之者鲜。爱之者虽多。而知爱之实者尤鲜焉。余之爱之者。非为其名也。非为其华也。特爱其不与桃李争春。而独荣于风霜摇落之时。有似板荡之世。孤介之士。特立独行。而不为群邪之所摇夺。守其志而不变焉耳。是以常于溪舍之傍岩砌之隙。种之而不以为繁。岁辛未大旱。自春初至夏半而雨泽不降。土脉枯渴。菊之生于岩隙者。根于土不深。故枝叶已憔悴。无复有生意矣。及夏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7H 页
之季而始雨焉。余于是移其根而归植于龙冈潜室之庭内。杂以川芎。列于东篱之下者几七八十茎。既而弥月大雨。檐流常溢于庭除。其稚茎嫩叶。出于漂沉汩没之馀者。如战败之军。捲旗弃鼓而无人色。比曩之憔悴于岩隙时尤甚焉。余叹其始旱而种不及时。既雨而移不得地。摧败而伤之者。若是其甚焉。则何敢望生而长而华而使余挹其露掇其英。酌白酒吸黄香乎。噫使此菊生于雨旸时若之时。则虽不有人力之封植。而必根荄固密。枝叶繁茂。表见其霜下之杰也。使此菊生于瑶池玉阶之上。则虽或值雨旸之不若。亦不至于甚病矣。今也不幸而生于极备之时。又不幸而生于寒士之庭。旱而病其根。雨而伤其枝。特其生也不时耳。其如所遇之时不幸何。幸而苟全其根。不与其枝叶而并至于憔悴则可矣。其何以怨雨旸之不若欤。
贷麦说
麦于百谷。最先熟者也。当旧谷既尽之时。而收穫登场。以供南亩之馌。农家以为宝。而贫者则尤汲汲待食焉。余之寓卜于山中也。家累之仰食者近二十人。口众而食寡。常待于常平而举火。时或不给而愠见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7L 页
者数矣。时方初夏。垄麦脱胎。黄云才动。翠涛盈畴。余指日之数而顾语僮儿曰当及一旬则可以满篝。而饱汝之腹在于是。肥汝之肌在于是。自今以往。庶几无忧饥矣。既而连日雨下。场圃未筑。麦之在亩者。垂颖顾本。而吾栖囊橐。时已罄矣。乃使婢儿。乞贷于近村。村在山外五里许也。披草而沾裳。雨立而告乏。则村人怜之。举皆升斗相资。其所得担囊而归者。皆摘雨中而取之者也。金颗带露。紫髯若戟。舂之不可。曝之无地。妇儿相对而悯默焉。于是火风以燥之。笠雨而杵之。仅得脱粟。然后炊烟始起。午朝食而戌夕饭矣。匙分荒餐。未填饥肠。僮儿皆病。殆甚于在陈之时也。余乃叹息而自语于心曰贫者士之常也。颜子屡空。杜甫无食。在古圣哲。犹且不免。则今我年老。智困计拙。其不能庇保家累而饥乏之者。固其宜也。独怪夫于皇来牟将受厥明者。天之所以表康年之徵而谷我民者也。今者有麦矣。而雨不能收。饥不得食。使我糊口于称贷之者何也。抑又闻之。人之有德慧术智者。恒存乎疢疾。天之所以空乏吾身。饥困吾肤者。将使之动心忍性而增益其所不能欤。自今以后。吾当思其所不能而益之而已。其乏而贷之也。又何足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8H 页
叹焉。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三里乡约立议
所贵乎人者。以其有伦也。伦而不明则人乃禽兽。故代天作君。设官分职者。皆明此而已。然于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君师之化。亦岂能人人而尽善哉。是以三物之教。八刑之纠。昭载于周官之制。夫以三代之盛。于变之日。圣人之忧民尚如此。而况下此乎。惟我东方。化行俗美。而不逊之习。或梗于可封之世。故 圣君贤相。有忧之。上体周家之典。下修吕氏之约。颁行乡约。敦尚善俗。使孝悌慈友睦姻任恤之道。得行于乡曲之中。而物极则反。城覆于隍。人心不古于兵燹之后。化民无暇于诘戎之日。岂不寒心哉。幸玆人性。无古今之异。今其乡约规制。虽不能一一究之于前。因人心之同然而宜于今合于古者。断以行之。则固未尝不可也。玆我三里人。咸议设约。立其条目若干如左。凡此数段。虽未必尽蓝田之旧规。跻一方于无过。而若使善者劝恶者惩。彝伦从玆攸叙。风俗自此归厚。则其于国家之风化。庶几少补云尔。皇明万历辛亥仲春二日。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8L 页
德业相劝
父慈而教。子孝而争。兄友弟恭。夫和妇顺。朋友有信。男女有别。能事长上。能睦亲戚。言语恭逊。行己端庄。能御僮仆。能节财用。和于邻里。勤于贡赋。毋好争讼。毋敢斗狠。毋以富吞贫。毋以强陵弱。毋以贱陵贵。毋以下犯上。毋作盗贼。毋割田畔。毋戏博局。毋好声色。毋作欺诳。毋作讹言。
  婚姻相助
一。凡婚嫁行次。其里上有司抄烟丁。上行给四十名。中行给二十名。下行(庶孽以下)给十名事。
一。凡迎妇嫁女。其里人雉鸡中各一首相助(士夫则士夫中相助。平人以下则其闾中相助。)事。
一。凡婚嫁。其里统率闾丁。略助铺陈火炬马草事。
  患难相恤
一。凡有水火盗贼。耳目所及者则及时奔走。尽力相救事。
一。凡有火灾。其闾统率闾丁。各持草盖材木。助一日役。若火尽无食则上有司通谕其里。随力出财以救事。
一。贫寒丐乞不能保存者。其里相与保护。或资其食。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9H 页
或减其役。俾免流离寒饿之患事。
一。凡有疾病。闾里相救(或长卧废农。其闾中各出一力。及时耕耘。)事。
一。闾统谕闾丁备弓矢。月朔审阅。以防不虞事。
  死丧相救
一。闻讣之日。上丧则都有司通三里来哭。留看成殡而退。中丧则上有司通里中会哭成殡。下丧则闾统率其闾丁营殡事。
一。凡成殡。其里上有司主之。发里丁蕫役。而每名各捧草盖材木。期于成殡事。
一。凡营葬役军。都有司主之。上丧则通给三里烟丁。中丧则给五十名。下丧则给二十名(庶孽则加给五名。)事。
一。凡会葬。各致奠。封墓后辞去。一依成殡例事。
一。凡有无主之尸。(或漂流。或行旅。)其旁近闾统率闾丁埋置。勿令暴骨事。
一。凡造墓军。年过六十以上者勿抄事。
  禁养松木
一。闾统谕闾丁禁伐事。
一。凡有造家。告于都有司后伐材木。不告擅伐者。告官惩罪事。
一。下有司朔望率伺候。巡视闾阎。有剪伐而闾统不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69L 页
先告者。以其罪罪之事。
一。生松斫伐之法。载在令甲。一一报官惩赎事。
一。凡有野火。其旁近闾统。唱率闾丁扑灭事。
一。有放火于山者。与剪伐者同罪事。
  过恶纠罚
父母不孝。兄弟不悌。(兄曲弟直。均罚。兄直弟曲。只罚弟。)夫妻不和。疏薄(一作殴)骂 亲戚不睦。以妾为妻。以孽凌嫡。处心不正。行己无耻。侮慢长老。凌辱执纲。䝱奸孀妇。盗窃财物。奴婢谋反其主。庶人凌辱士族。
   已上极罚上中下。上罚告官。中罚报乡所。下罚削籍不齿。
搆虚谋陷。庸言慢骂。邻里不睦。执纲徇私。
   已上中罚上中下。上罚报乡所。中罚削籍。下罚损徒。
定罚不行。违令不从。所任不勤。会日晚到。无缘不参。回文不传。乱坐失仪。空坐退便。争坐忿戾。(甚者即黜)座中喧争。(甚者即黜)
   已上下罚上中下。上罚削籍。中罚损徒。下罚面责。
  分任治事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0H 页
一。三里置都有司二员。(以众所尊敬者为之。)一里置上有司一员。(以稍有识者为之。)下有司一人。(以勤干者为之。)伺候二人。(以仆贱为之。俾免里中杂役。)一闾置统一人(以仆贱为之。)事。
一。上有司听于都有司。下有司听于上有司。闾统听于下有司事。
一。一闾中凡有善恶。统告于下有司。下有司告于上有司。上有司报于都有司。都有司书诸籍。以待讲信赏罚事。
一。三里人物。皆书簿册。士夫为一类。(分东西)平人为一类。庶孽为一类。庶民为一类。仆隶为一类事。
一。都有司及统诸任。皆一周年相遆事。
  春秋讲信
一。讲信皆于春秋用仲月。都有司前期一月。出通文谕大小人。皆备酒肴。一齐来会(有事故不参则呈状。)事。
一。三里各定铺陈有司。有司率其伺候。前期一日。净扫设席事。
一。诸员整饬冠带。(勿用胡服。皆著直领。)虽至仆隶亦洁衣服来会事。
一。凡坐分上下厅。庶孽以上为上厅。其坐次。都有司主之。庶民以下为下厅。亦分东西(庶民在东。仆隶在西。)事。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0L 页
一。讲信之日。早朝齐会。各序立于东西席外。都有司出迎尊老(以东边年德俱高者为之。)一员。揖入立于北边。还就其位。与东西诸员以次入。北向西上重行。再拜。尊老答拜。各就其席。相向揖乃坐。次平人及庶孽亦以次入。叙立于南边。北向再拜。还就其坐。次庶民仆隶。皆以次入。重行叙立于南边席外。再拜退坐事。
一。坐定后。都有司二员出就中间。西向而坐。各里上有司出。东向而坐。定曹司四员。入就都有司之右。稍退北向东上坐。行公事。读约条。(使善读者高声大读。)一一晓喻(先下厅后上厅)事。
一。书诸善籍者。虽至仆隶之贱。褒之赏之事。
一。书诸恶籍者。虽至甲族之贵。不少容贷事。
一。凡人过恶。轻则是日论断。重则报于官。一依过恶纠罚条例事。
一。诸任皆于是日相遆事。
一。公事既毕后。上下旅酬事。
一。庶民以下年七十以上及书诸善籍者。召致上厅。坐下南边席外。饮至一巡事。
一。定司正二人。捡察坐中事。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1H 页
龙渊斋讲规
人不学则不知道。不知道则其于人伦日用之常。习不察行不著。贸贸焉一走肉。是则与禽兽奚择哉。近见我西湖一面。废学已久。为父兄则不知劝学之为可贵。为子弟则不知读书之为何事。而相聚而谈者。不过粗鄙近俚之言。散步而行者。不出阡陌郊坛之路耳。观其容貌行止。则冠其顶者田野之夫。结其发者樵牧之童。此无他。不学之过也。余尝痛是而思欲劝讲者久矣。以为讲学则必先有斋舍。使学者知有所依归。故与若干同志。咨诹营划。始于今春。创立数间瓦屋于孤查之后龙渊之上。盖因旧址。而追念昔人劝讲之遗意也。于是选择冠童可入学者。月使之讲。而严立讲规。列录于左。今诸生各自警惕。涤旧图新。顾是讲规。勉勉不已。则昔日之安于暴弃者。得囿于弦诵之中。而孝悌忠信之行。礼义廉耻之风。其将得行于一方矣。岂不幸甚矣乎。亦又安知其豪杰之士。不兴起于其间也耶。此区区今日设讲之意。而深有望于诸生。诸生勉乎哉。
一。诸生必先读小学。知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根本既立后。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一遵古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1L 页
人为学次第。
一。凡读书。字求其训。句探其义。毋或一字放过。精熟连诵。一一背讲。
一。读书本欲开心明目。以利于行耳。若徒诵说则与全不读者何异。须就古人行事上讲究体认。以古人自期待。
一。古人虽言八岁皆入小学。然未有文理不解而能知圣贤立言之意。初学童蒙则且先读史略。稍解文理然后就小学。
一。人生气质。有昏明钝锐之异。所读不拘多少。惟以精熟为要。
一。诸生文理解达者。则便急于学科业。少有求道之志。此今世之通患也。程子曰某何尝不教人学举业。但一月之内。十日学举业。馀日足可为学。今学者诚能于小学上熟读玩味。先立其大者。则虽从事于举业。不害求道。况勤诵则于举业。亦未必为无少补乎。
一。诸生或家贫治农。每以不暇治书为辞。此志不笃故也。古人有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者。苟笃志于学。则一日之内。三分时刻。二分治农。一分治书。吾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2H 页
未见力不足者。况见今之学者。虽家贫亦未至于躬耕者。而泛泛悠悠。荒废度日。岂非可惜。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此言当猛省。
一。诸生有不愿讲者。削出侪辈中。勿许相对与语。
一。槚楚学宫之刑也。诸生不能诵者。则必用此刑。使有耻且格。
崇祯六年癸酉季夏望。龙冈潜叟书。
恒雨叹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父母之于子。为之就利避害。未尝顷刻而忘于怀。则天地之所以为父母万物之道者大矣至矣。曷尝顷刻而不以生物为心哉。是以春以生之。夏以长之。秋敛冬藏。而雨旸寒燠。各以时至。然后物之生于天地之间者。飞潜动植。咸育蕃茂。于是乎天得以为天。地得以为地。而尽其父母之道矣。苟或恒旸恒雨。不以时应。极备极无。痒我稼穑。则人不能无憾于天地之大。如子之得罪于父母。而号泣怨慕之深也。崇祯壬申春。霢霂顺时。优渥沾足。其占为有年。及夏之首而恒雨逾旬。将半夏而尤甚焉。檐流翻瓢。沟浍生涛。凡牟麦之沿于溪涧之边者。漂尽无遗。其在平𦤎者。脱颖滞穗。半入泥沙。而幸而不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2L 页
腐则已甲坼矣。于是农夫弃锄。工女投梭。官吏罢衙。商贾不行。举皆戚戚若不可生者。而无以度朝夕。固不但以产蛙之灶痿唇之炊为忧而已也。余乃喟然长叹曰二日不晴则麦不可收矣。麦不可收则农无以尽力于易耨而岁且饥矣。哀我民斯。将转沟壑而之四方矣。噫天地未尝不以父母万物为心。则今之所以恒雨而使民俱不得其生者何耶。岂失其父母之道而不爱其子欤。将为子者失其为子之道而速父母之怒欤。尝考之洪范传曰狂恒雨若。夫人之狂荡踰越。固所以致此咎徵。则当今之时。虽不敢指以为某事之失。而天人之际感应之微则不可诬矣。吾何敢怨天而有是叹也。虽然父母之于子。有罪则责之可也挞之可也。至于使之绝粒而饿死之则亦失其为父母之道矣。吾于今日之父母也。安得不呼泣怨慕而叹恨欤。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祭文
  
祭金德滩(斗南)(丁巳)
宅龙门之下流兮。有仁厚之家声。振馀风而未坠兮。最夫君之纯明。专惟悫而不贰兮。德已卲于髫时。力无馀于则以兮。道惟尽于共为。浚百行之深源兮。敦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3H 页
一被之湛乐。本既立而道生兮。顾何推而不获。结四邻之欢心兮。友一乡之善士。岂笑貌以恭俭兮。惟樽酒与簋贰。蕴英华而不露兮。晦其智而如愚。耻抱石而卖玉兮。笑沉泉而探珠。居贫贱而自如兮。输富贵于浮云。业十里兮林泉。酒一尊兮溪山。剪银丝于笠泽兮。引玉尺于丙穴。饱淡泊之生涯兮。人庶几兮无疾。何朝露之易晞兮。惊一梦之白鸡。折百年之中身兮。封四尺于山脐。入脩夜之不旸兮。哀淑人之难又。伤棣棠之凋零兮。泣馀枝于零雨。怜沙上之凫雏兮。傍母影而孤眠。满梁月于三更兮。悲吊鹤于千年。德何优于务本兮。身何促而半百。叩黄壤而默默兮。诉苍旻而漠漠。理寿仁兮难谌兮。道福善兮安在。顾今世之为士兮。纷挹波于沟浍。饵片艺而钓名兮。粉髯腮而媒爵。是为贼于老而兮。任白首于汩没。美君子之寡悔兮。存不朽之令名。虽夭贱而何伤兮。反为寿而为荣。信此理之不爽兮。斯辍吊而慰魂。惜旌善之无闻兮。迟表名于闾门。寔风教之有缺兮。其在孝而何损。余愚陋而无状兮。幸芳邻之不远。年以倍而父事兮。交奕世而友谅。服心貌之俱古兮。久惟敬而钦仰。净孤查之秋月兮。淡草堂之春风。乐披雾之有地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3L 页
兮。几往来而憧憧。痛今日之来谒兮。已墓草之再绿。忆平素之乐圣兮。奠单杯于素幄。酒何为兮不倾。拜何为兮不答。抚宇宙而呜咽兮。怆山阳之邻笛。
祭许察访(洪材)
惟灵。刚以济柔。厚以成德。居家孝友。处乡信实。人怀其惠。士服其义。自我观之。君子人也。人间云雨。平地九折。确不能变。公则其独。所好乖时。可必者天。云胡藐藐。降祸连延。既夺其寿。又火其殡。福善无徵。理远难信。顾余无似。早被爱遇。况托兰契。谢家宝树。视志逊友。揆义若翁。路阻身𧏮。虽阙憧憧。情深爱切。常悬恋恋。奇容永隔。素蕴谁展。已乎今世。不复斯人。绵刍此日。悲泪盈巾。单杯永诀。万古心情。不眛者存。庶格微诚。
祭郑龟潭文
惟灵。赋性慈详。处事明刚。治身及家。善邻推乡。孝悌为政。小大咸服。虽或愠于。时则罔极。于亨处困。履险终吉。食力田园。养真茅衡。允矣君子。庶乎幽贞。伊余表党。最见恩慈。况契金兰。马家白眉。通家亲厚。若翁义笃。乡无耆德。巷无居人。有疑谁质。有谋奚询。龙亡鳝舞。虎逝狐哭。独行踽踽。慨我恸惜。虽然末路。寿亦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4H 页
多辱。全归实难。今则有得。手弹哀涕。辍吊而贺。不眛者存。灵其知也。
祭柳修岩文
惟公。天禀笃厚。操履诚确。学得趍庭。道造入室。气宇宽洪。一团春风。胸襟洞澈。万壑清冰。贤愚同悦。遐迩共称。顾余薄劣。早饮香名。徒勤景仰。无路承迎。岁在白羊。幸莅荒郡。枉屈敝庐。许以义分。披肝露胆。眼初情旧。愧以无似。猥蒙恩遇。琴轩静夜。溪舍清昼。不鄙提醒。发蒙镌顽。如自得师。庶几窥斑。瓜期未半。归意浩然。扁舟溯洛。斗北箕南。后会无期。能不沾襟。时凭辱问。饱饿愈疾。孰谓如今。遽至易箦。仁不假年。位不满德。天道茫然。福善何徵。嗟惟公德。恺悌慈祥。太史书册。广土铭口。名存后代。岂云不寿。独恨好学。今也则亡。儒宗谁续。斯道谁光。斯言一出。五内焚裂。远闻凶耗。敛不凭哭。病废人事。奠不亲酌。感念生平。悲愧来并。不眛者存。庶鉴微诚。
祭沈伯玉文
呜呼哀哉。伯玉而亡耶。福善者天而善者无福。寿仁者天而仁者不寿。吾于伯玉之亡。安得不号天以问之也。将天道渺茫。委之于不可信者耶。抑伯玉之为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4L 页
善不必至于福。为仁不必至于寿耶。以余目之而亲所信服者言之。事父母婉顺。处群弟怡悦。而菽水犹欢。人不间言。则可谓孝且友矣。所居不蔽风雨。妻子不免饥寒。而缊袍才掩。立而不耻。则可谓贫且安矣。天性偃謇。不欲俯仰于人。愤邪嫉恶。将欲特立于世。而顾其贫贱而不见重于乡人。则乃反自逃于曲檗昏冥之间。不以人之善恶而取舍。不以酒之贤圣而拣择。自放于礼法之外。惟以旷达为事。藐视一世。俯唾溷粪中大彘。而聊可以纾其不平之志气焉。人或指以为狂为痴。而其在伯玉荡荡之心恢恢之量。曾何足动摇其一发也。至其与朋友交也。则自有车马轻裘共之无憾底气像。而心融意合。夷险一节。虽使之越千里而不辞。蹈水火而不避。则其信义之重。气节之高。不但难见于今之世。求之古人。亦不易得也。呜呼伯玉。可谓有善之实矣。可谓有仁之志矣。天则不福之不寿之。文不成一科之名。年仅及知命而殒。吾于伯玉之亡。安得不号天以问之也。岂苍苍者渺茫。而福善寿仁之理。有不可信耶。其亦伯玉厌一世之昏浊。而乘化浮游。去入无何之境耶。贪愚皆贵。险狠皆老。则天之于伯玉。其所以不福之者。乃所以福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5H 页
之也。其所以不寿之者。乃所以寿之也。伯玉之亡。反不荣欤。呜呼。伯玉亡矣。伯玉则已矣。而与之为其友者。谁与为友也。絪也无状。独立衰世。白首悲吟。俯吊一身。而其在同乡。与之同志。终始不相疑贰者。惟伯玉数人而已。迩来十年。交手解携。或宦游千里之外。或避地异县之中。忆友之梦。每发于孤枕。伤时之泪。长洒于林泉。郁悒幽怀。舍伯玉谁与开哉。憧憧来往。徒步相寻。一月之间。不相见者几希矣。胸襟洞澈。一物不掩。谈笑诙谑。万象呈露。而责善劝勉之诚。蔼然恳到于言意之表。虽以絪之薄劣愚騃。而警发竖起之者。为不少矣。每处一事发一言。必自省于中曰。伯玉知之则以为如何。而指以为吾之畏友矣。今也则亡。谁与为友。吾欲唱而和之者谁欤。吾有过而规之者谁欤。举酒樽前。与之欢洽者无人。对月窗间。与之吟玩者无人。呜呼伯玉。何忍舍余而归也。宇宙无穷。消息一理。则在伯玉全归之心。固不足为憾。而存亡既殊。仪形永隔。则在我悲恸惨裂之情。又安可以纪极也哉。更有一恨无穷于天地之间者。吾与伯玉常以死生不相负为许。而今其疾病之作也。余在近而不相知。及其既殁而归也。余抱病而不往见。药不救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5L 页
其急。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幽明之间。负此良友。伯玉之灵。其不怪我于冥冥中也耶。虽然使伯玉死而无知则已矣。死而有知则想必悯余之沉绵。而亦戒其慎摄也。呜呼伯玉。其有知耶。其无知耶。死者之有知无知。今又不可知焉。此恨绵绵无绝期矣。宿草他时。披拜何必。遥将一杯。代奠柩前。一恸诉天。五内焚裂。
祭成尚甫文(庚辰)
笃实其学。正大其气。潜龙之德。翔凤之志。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义伸于屈。道亨于困。强哉吾友。叔季一人。所恃者天。可质者神。神胡不扶。二竖侵身。天胡不福。百年中拆。恶肆善怠。渺茫难诘。厄哉吾友。逢此气数。贪愚皆显。险狠皆老。穷不必伤。夭不必悼。颜渊短命。伯夷饿死。人之君子。振古然矣。已矣吾友。瞑目何憾。顾惟无似。早许交淡。江海同声。肝胆古釰。人间云雨。箕斗相望。疾病忧患。闻问茫茫。惟期岁暮。白首青松。孰谓如今。永隔音容。远闻凶耗。葬不知日。病蛰牢关。奠不亲酌。幽明之间。负我良友。临歧一恸。衰世之泪。洒寄哀词。灵其知否。
祭晟儿文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6H 页
呜呼今日。是汝辞父母弃妻子离弟妹之日也。日则回还。汝何一去而不复还耶。父母在此。妻子在此。弟妹在此。在此者皆汝平昔所亲爱也。而环三百六十日。定省之颜色。不一之见。抚育之言笑。不一之闻。汝何忍于平昔之所亲爱。而若是其恝然耶。呜呼。尚忍言哉。欲孝者汝之心也。而使汝不得孝。欲慈者汝之情也。而使汝不得慈。欲悌者汝之志也。而使汝不得悌。悠悠苍天。此何忍哉。内行醇备。人不间言。则汝之于亲戚。可谓雍且睦矣。家政柔和。不施鞭挞。则汝之于僮仆。可谓得其欢矣。与物无竞。崖岸不设。则汝之于邻里。可谓无过咎矣。身之所处。上下四方。顾无以一毫取怨怒者。而毕竟毒杀之谋。潜胎于鬼蜮之肠。邪祟之祸。暗嫁于新创之室。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呜呼。始余有室。连生子女。数年之间。相继夭折。故臆其所居之址。或不利于嗣息也。岁在丁未之冬。乃卜新居于龙冈。汝以越明年戊申秋。生生而岐嶷。眼眸明秀。深喜得生于不育之馀。而迨其入学。始钝终锐。授以史传。通透大义。教以缀文。时有警句。故尤喜其日望成就而立扬焉者。固非浅浅矣。既而长成。且其智虑周密。处事牢实者乎。甲戌之春。乃营瓦舍十馀架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6L 页
于家庙之下。俾汝主祀事。而因付干蛊之责。我则老矣。不欲为世累缠绕。僻处溪舍。以送馀年。此我平生之计。而在汝终孝之志也。岂意壁土未乾。而身病遽作。新突未黔。而瓦木还撤。呜呼尚忍言哉。老父年来疾病侵加。精神耗愦。恒卧少起。目视昏花。辨物不明。其何不继汝而归耶。第念未死之前。移建祠堂。而顾此溪居。非久远之计。且世事乖异。义难溷于流俗。而远举飘转。大定蹈海之计。故迁延尚未就。不知作何而终定栖息之地乎。呜呼尚忍言哉。当其病革。陈慰汝母。此其平素爱亲之念。尚笃于临死之际。不欲其伤情而慰解之也。虽欲抑情黾勉。非不从汝之言。而膝下咸集。汝独不在。想汝之声音笑貌。思汝之遇事处物。则其可以诸儿之嘻嘻而慰此心耶。惟汝将死之言。其所以不欲其伤恸者。尤有以增我之伤恸也。汝不哭我。我反哭汝。汝不祭我。我反祭汝。我死他年。少一人于诸弟之首。则主我丧者何人。奉我祀者何人。汝子英弼尚幼。汝其阴骘而成长之。使之代汝而立为主也。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墓碣
  
先府君墓碣铭(并序)
无闷堂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7H 页
呜呼。葬我府君之明年。孤惧无表之泯于后也。忍沥血志其世。府君讳寿宗字裕后。系出高阳。丽朝高阳府院君光纯之十世孙也。曾王父讳宽箕子殿参奉。王父讳舜臣 赠军资监主簿。考讳忠老早卒。公在腹而孤。幼被慈教。长受师训。馀力学举业。癸卯中司马。天性朴素。不饰边幅。治家俭接物恕。虽卑幼咸称焉。其所交游。不择利害为趋舍。与姜君翼文友善。姜为忠原县监。被诬系王狱累年。公独倡起乡人。上疏叫阍。扶病千里。不惮艰险。人皆以为难。雅有山水之趣。尝欲作钓溪亭将老焉。鸠材未及搆。岁己未元月五日。在道而终。呜呼。天何忍也。寿止五十五。殁不在牖下。我号天之恸。庸有极乎。先夫人即瑞山郑氏。考曰 赠左承旨健也。温恭淑慎。闺仪有则。不幸早世。襁褓遗孩。不死而生。孤是也。继配晋阳河氏。父启沃。继配义城金氏。父佥知应一。生三男二女。男曰纬曰缙曰绅。皆幼孤。天地一罪人也。失乳馀生。无父何怙。终天一恸。临碣茫然。铭曰。
 于乎皇考。白贲无愆。敛之在身。责报于天。寿则不有。福善何徵。孤幸在世。庶奉尝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