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时庵集卷之四
时庵集卷之四 第 x 页
时庵集卷之四
 书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4H 页
答柳参议(淰)
若父在母丧。则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者。礼经中所载之语。故世之知礼家。必行此礼。且丧无再禫之礼。为其子者。以父在而于十五月行禫。然不得自比于无故平常人。而必经三年。然后饮食居处复常者。乃今日士大夫通行之规例也。必欲行祀于凡丧祥月后郑玄所注之月。则事甚拘碍。不合于礼经本意。或其月内朔望日行之。而至若合祀于家庙云者。尤有所不近于礼。礼有云母丧三年后。别奉安神主于别一室。待考同祔。则其證明始日星。且父在之家。则不得伸其为母之诚意也。所谓朔望日备设行祀云者。朔望则平生所不废之祀也。虽父在。托以朔望而行之。示不再禫之意。则似合于情而不悖于礼也。行禫后。拜职之人。则辞以疾不出。以终其月可也。浅见如此。未知如何。
答申进士子新
记云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4L 页
彻馔而扫。即位而哭。曾子又问曰。大夫之丧。鼎俎既陈。笾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太庙火。日食。三年之丧。齐衰大功皆废。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缌室中之事而已矣。士之所以异者。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以此经义推之。则将行冠礼。而虽有齐衰大,小功之丧。外丧则不废。或当祭。而虽有齐衰大小功之丧。外丧则亦不废者也。所谓内外丧云者。以其分大门之内外而言也。或冠或祭。而皆不废之者。以其丧在他处故也。今日闵仁彦之母丧。以左右言之。虽曰本生母之兄弟。而既为出继之人。则所生之亲。反为期亲之属。况为父母之兄弟娣妹者乎。圣人以为士卑于大夫。而特称之曰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今此吾兄之当先大夫之忌祭。而思所以难处者。可谓至矣。因有所教。考诸礼经。则上项两节。实为今日之證据。而其曰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此乃指其士而发也。陈浩注解曰。所祭。于死者无服。谓如妻之父母。母之兄弟姊妹。己虽有服。而己所祭者。与之无服则可祭也。兄以士而遭缌服之丧。其丧亦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5H 页
非门内。则圣人之所不禁者。而加以先大夫于死者。果为无服之人。则经训及注释。非今日之明證者耶。所见如此。故前日暂及于稠扰之中矣。但祭日稍远。则或使子弟代行。而亲自往哭。以伸亲亲之义。似若两全。未知尊意以为如何。
答金南甲
每以此重礼。下询于孤陋。政与借听于聋。求道于盲者同也。顾此不佞似不当妄答万一。而伏想为亲追痛之诚。出寻常万万。故噤默无辞。亦涉未安。玆敢以此浅见仰报。按仪礼经传及唐杜诗通典所论。明有同异。何者所谓后丧。若或母丧而出于父丧小祥之前。则子为母。不得服丧三年。通典则又以谓此经之义。似若过重。以其出于父丧葬前之母丧。不得许服三年。经及通典所论。虽或有异。而其为大旨。则以父为重。而不以死视其父之深意也。以此推之。则今所谓前丧。即母夫人之丧也。后丧。即先大夫之丧也。前丧之日月期限。虽尽于后丧之前。决难设行禫祭于后丧未毕之前。而后丧之日月期限。亦已尽矣。然父丧禫祭之前。似不当径先设行母丧禫祭。而虽曰行祭时暂刻。亦不当服母终丧之服。百尔思惟。莫若待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5L 页
重丧禫月日。不为并设位于一卓。而与他行祭时规例少变。以其两位神主。对设于一堂之内。一时设行。而后丧前告祝。则一依古今通行之礼。前丧告祝之辞。则不见有古人所行之措语。然称以三年。虽尽重丧未毕。今始同日并行云云。如何。夫在时妻丧。夫固得主之故。其神主。必以夫题之亡室或故室例也。退溪先生答金士纯问。亡欲代以故字。亡,故间。夫在时既为题主。则父没后子不可仍留所题二字。亦不可速改其可改之二字。孝子之情。不忍死其亲。必待三年然后改题。则记并有丧之文。与礼归于虚地。欲为速改。则其于不以死待其亲之礼。有所欠缺。唐通与如此权处之礼。限其葬前而已。则区区浅见。莫若父丧之葬。题主之后。行三虞卒哭。措辞告祝改题。夫在时自为主。所题二字可也。以丧之轻重言之。则不必更辨而自著。然先遭母丧。而后遭父丧。不过数月之间。则此乃记所谓父母之丧偕及并有丧者也。母丧则已葬。而父丧则柩方在殡也。先后顿异。轻重有间。其朔望朝夕之祭。虽或废之。幽明之间。果无所憾。况以子朱子家礼见之。则古者葬后则必废朝夕之祭。而只设朔望之奠。故自初丧。至大小祥。渐有降杀之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6H 页
节。朱子于母夫人之丧。葬而返魂室堂。身独庐于墓侧。朔望时则必至几筵而哭奠。此固为明證。而记曾子问篇。自启及葬不奠注。自从也。从启母殡之后及至葬柩欲出之前。惟设母启殡之奠朝庙之奠及祖奠遣奠而已。不于殡宫为父设奠。故云自启及葬不奠。谓不奠父也。以此推之。则虽父母丧偕。以孔子先轻后重之礼。先葬母则自启母殡之时。只修母葬之事。母殡之奠者。不是薄于父而厚于母也。急治母葬。势不暇及也。况今母丧则父柩在殡者乎。以此以彼。废朝夕朔望之祭于父葬之前。似为得其礼之微意也。服其重服轻服之当否。尤有所据。记丧小记篇。有曰。父母之丧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其葬。服斩衰。注。从父服也。以其先轻之礼。葬母时。自发引至下棺。似可服其母服。而经文及注释之辞如此。则意有所在可知。此政今日仁人孝子可以体行之道也。轻包重特之礼。亦载于记服问篇。吾东京外士大夫家。蔑无行此礼者云。丙戌年间。从孙鸣汉。先遭父丧。而后遭祖母丧于数月之内。以斩衰齐衰轻重论之。则父丧斩衰也。母丧齐衰也。然鸣汉以宗孙。代其父而服祖母之丧。则齐衰之轻。反重于斩衰之丧。故百尔思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6L 页
之。莫的所从。用其轻包重特之礼。玆岂向人道者耶。倘能酌其宜于古而不宜于今。若宜于今而不宜于古者而行之。则似无失礼之大者也。营葬后父母神主合椟与否。愚亦未知其何以则可也。而父母虽曰俱是吾亲。生时既有内外之别。则岂可以死后而少有所异耶。内殡固有内宾之来哭者。外殡亦有外宾之来哭者。则三年之内。以其从简便而合椟。则非但失于礼也。支支节节。多有所碍。合椟之举。决不可为也。古者必为异殡。今若截然从古。则美则美矣。似难行之。葬后虽同几筵。而差异床席。以便朝夕一时之奠。奠毕则即隔内外。使外宾只吊哭于父位。而不逼于母位。使内宾亦须类此。而俾无彼此嫌贰之失也。更询知礼君子。如何。若母丧为前丧。而父丧为后丧。则必须待其父丧之葬。然后设其母丧之几筵于父丧几筵之傍。而亦可隔截内外。而朝夕朔望奠祭时。则一时并设。而至于为内外几筵吊客之来时。则使无嫌碍之端。可也。且内丧则以其前丧。既已权厝。而今偕父丧而合葬。则不无区别轻重之礼焉。下棺一节。则当依礼记曾子问篇。先轻后重之礼。而先下母丧之棺。次下父丧之棺。而奠则亦依先重之礼。而先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7H 页
行父之题主奠。为母而虞祭时。则一依丘氏仪节。既葬就幕所。灵座前。行虞祭之文。则似无欠阙矣。父丧返魂后。亦须只设父三虞。而为母则更无行虞之节。但可依朱子所谓改葬。须告庙而后告墓。方启墓以葬。葬毕奠而归。又告庙哭而后毕事。方稳当。祠后土祝文。则不必各为措语而并称考妣可也。幸更询于知礼君子如何。
答金南甲
前日答目第一节。有所失对。其时适患寒疾。精神昏耗。未能详尽。以待稍歇。更陈如左。曾见仪礼经传。有父丧三年小祥之前。遭母丧。则不得尽其母三年丧。而只服期丧者。不忍死其父也。唐杜通典论此礼。如此则似为过中。父丧葬前。母丧之服。断以期年。前日所答。但依此而已。若谓之虽以杜通典所论推之。父丧葬前母丧。不得行三年。则况父在时乎。子不得主丧而父既主之。至若题主父自当之。题之以亡室或故室。则其可父丧葬后。卒然改题其主乎。仍存父在时所题而不改。必待父丧三年后大祥时前期一日。或及其禫祭改题先祖神主时。一时改题。并其父神主奉安于祠堂。未为不可。父与母均是亲也。而所重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7L 页
在父。故莫重三年。断服期丧。则父卒后。便即更题神主。极涉未安。深察礼之微意。幸甚。
答曹行立(敬彬)
深思古礼之本义。则父母之丧奠。始于袭。终于题主。祭始于初虞。终于吉祭者。乃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谓也。其曰死字。指其袭后而言也。其曰亡字。指其葬后而言也。始死。设奠而哭。故记檀弓云。曾子曰。始死之奠。其馀阁也与。其注曰。以脯醢醴酒。就尸床而奠于尸东。当死者之肩。使神有所依也。阁所以庋置饮食。盖以生时庋阁上所馀脯醢。为奠也。小注。严陵方氏曰。人之始死。以礼则未暇从其新。以情则未忍易其旧。故以阁上所馀脯醢。以为奠也。记檀弓又曰。朝奠日出。夕奠逮日。其注曰。逮日。及日之未落也。方氏曰。朝奠。以象朝时之食。夕奠。以象夕时之食。孝子事死如事生也。以此见之。则古人于朝夕奠外。更无上食之节。而朱子家礼。食时上食四字。此乃后贤据仪礼之文。特以义起而加之者也。朱子本意。则其上食之礼。不过限其卒哭。亦不过限其祔祭而止也。何者。朱子丁内艰。葬后返魂于正寝。而庐于墓下。朔望则往来参奠于几筵。若于三年之内。当行其朝夕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8H 页
上食之礼。则朱子必不代行其朝夕上食之礼。而专其庐墓之一节耳。退溪先生时。许草堂备举此事。而问于先生。则先生不以为然。许草堂亦不敢更质于先生。然退溪丧祭问答中。见有赵振姓名。问于先生曰。终三年上食否。先生答曰。朱子答友人书。论葬后几筵不可撤。但据仪礼。则当不复馈食于下室云云。所谓几筵不可撤者。尚有朔望祭故也。若不复馈食于下室。则祔祭后似不复上食矣。但今人皆终三年上食。礼宜从厚。从俗而行之可也。其在退溪先生之意。亦不以终三年上食。为合古礼也。今日京外士大夫家。当其父母之丧。或有终三年上食而哭之者。或有终三年上食而不哭之者。互相怪讶。论议纷纭。似若分为二家之礼。此固愚平日所尝惑之之深。而恨不及出于退溪先生之时。以身讲明。得闻其的论也。噫。圣人制礼之意。一本而万殊。则理固然矣。而今其父母之丧。天下之通丧。而夫岂有小祥后上食之际。哭与不哭之分异者乎。若一依家礼。始死朝夕哭奠。食时上食。哭无时。葬后虞祭。而罢朝夕奠。卒哭而犹存朝夕哭。小祥而止朝夕哭者。示其哀与哭渐杀之节而然也。礼宜从厚之习。今不可猝变。而必为终三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8L 页
年上食。则其可上食之时。止其哭泣之节耶。家礼之葬后。止其朝夕奠。而犹存朝夕哭者。孝子之情。既止朝夕之奠。而又不忍并废其朝夕之哭也。小祥而止其朝夕哭者。不可以无奠朝夕之哭。因循岁月。而不为渐杀也。若礼经中。明著小祥后朔望之间。虽哀至不哭之文。则已礼记所载。则与朱子家礼。一㨾无异。而小祥后。止其朝夕哭云云。而又有哀至。则哭于庐墓之文。此则虽废朝夕之哭。而哀至。则虽小祥后。大祥之前。必哭于庐次者。以其伸孝子思亲之情也。况其上食之际不哭乎。如以为不哭为礼云。则不若依古礼。而并废上食之为愈也。有奠则必哭。此乃孝子之情。有所不得不然者也。至于朔望。或荐新。或大祥禫祭之时。皆为设奠而哭之。则今其从俗上食之时。独以此上食之节。为非古礼而不哭之耶。既曰礼宜从厚从俗。而不废上食之节。而惟此哭泣之节。必欲从古礼而废之。则是果小祥后朔望两个日外。浪过日月。而有违宁戚之训矣。愚以此一节。常于心。不能无惑。今承辱问。敢此仰渎。未知如何。
答曹行立
盖今天下。莫不取行朱子家礼。至大功条注云。无负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9H 页
版,辟领,衰。以此推之。则期服之不可无负版,辟领,衰。明矣。其下杨复注。至大功。乃无衰,负版,辟领者。盖家礼初年本也。后先生之家所行之礼。旁亲皆无衰,负版,辟领。若此之类。皆从后来议论之定者。为正云云。玆故。退溪先生丧祭问答中。不见有期服不许负版,衰,辟领等节。而丧礼备要。乃申知事义庆公所撰。而沙溪先生。仍旧而刊行于世者也。惟大功以下。无其上所称等服。未为不可而得其礼之正。期服之有负版衰辟领。礼有明證矣。重违下询。敢此书上。
答曹行立
所询家礼中数条节目。素昧礼学。重违尊教。不敢隐其所怀。然时适匆遽。恐涉率尔。故更陈如左。其曰朱子家礼小祥止朝夕哭章下注。有朔望未除服者会哭等语。以朱子家礼,琼山仪节及沙溪丧礼备要等书考之。则家礼备要两注一㨾无异。仪节本无注释。前后三册。皆无考證之处。而但礼记丧大记云。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日忌日。则归哭于宗室。陈浩注。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庶子为大夫士。而遭父母之丧。殡宫在适子家。既练。各归其宫。至月朔与死之日。则往哭于宗子之室。其为载录如此明白。而有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19L 页
合于家礼注。故仆于昨日问答之际。以所尝得闻者及之。然其亦有所未尽者也。何者。以其会哭二字见之。则似或然矣。而以未除服者等语文势见之。则与记所称者有异也。三年丧外。诸服之人。至其小祥而服已尽矣。则不可以期以下诸服之人为疑也。然唐之韩文公论小功不税非之文。程子取之。朱子文集中。父母之丧。或在绝远之地。而闻讣最后者。则以其闻讣日计数。而虽至于小祥之日。不得与他兄弟。同着练服。则况期以下诸服之亲。闻讣早晚。行服先后。固不暇论也。以此推之。则向所谓未除服者。愚窃以为税服之类也。记注税。(吐回反)追服之谓也。若谓之则或期功之亲。未必无死后过三月而闻讣服之者。或至累月而闻讣服之者。则虽至于小祥之日。尚有服未尽者。无怪矣。庸讵知家礼所云未除服者。果非此税服之类耶。更询知礼君子。以定是非如何。
答池主簿(汝尚)
阻阔中。得承兄手毕。三复之馀。不觉沉疴去体。况以亲事及之耶。向前安甥。虽或云云。而非特昧其兄意之如何。连家处亦有议亲之地。为父之情。为子择对。是固区区之私。而尚尔趑趄未决。不意兄札适及于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0H 页
今日。无乃三生宿昔之缘耶。既有世分。且详处子之贤哲。其敢违教。一言可决之示。政合弟意。第未知左右行礼于岁前后之迟速也。通书不数月成婚礼有明训。幸以此下察。如何。不待弟书。而兄伻先至。叨荷不鄙。益切感拜。馀不宣。
答洪进士(万)
记曰。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此乃为父在母丧者而言也。如许等节。既不能如义。则不必致念于行禫一节也。所谓十五月而禫者。不特子为母也。夫亦为妻也。然今闻改葬之期。在于禫月之中。而行禫之日。亦在于葬后至近之日。则以其改葬而言。此乃缌服未尽之月也。以其禫事而言。禫乃服尽之吉祭也。吉凶不当相杂于同月。而况礼重丧之中。或遭轻丧。轻丧之中。或遭重丧。虽释服之有所前后进退之节。而大小祥举论之外。未见有及禫之明證。则是必古人虽不得已进退行二祥之祭。而阙其行禫之一节也。以此推之。则莫若姑阙之为愈也。且经曰。改葬缌。注云。此臣为君也。子为父也。妻为夫也。朱子家礼,丘氏仪节。一㨾无异。母不举论者。岂不以斩衰乃重服而降之以缌。则馀无可降之服而然欤。均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0L 页
是亲也。而所重在父。不可以无服断之。而降其斩衰止于缌。则母之齐衰。自斩衰视之。则亦其降服之齐也。若并降以缌。则是无以别其轻重也。古礼则其为深意。隐然于降与不降之中。此固北欲独厚于父而薄于母而然也。沙溪先生丧礼备要中。添入母字于父字之下者。亦有所据。昔卫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问服于子思。子思曰。礼父母改葬缌。韩文公亦唐之名儒。而以其礼学高明。称于程子。而其于改葬缌议。并称父母。则备要之并称父母。亦有据乎此矣。然以謏见父卒后母改葬时。服其缌。稳当与否。在于随时处变之如何。而若父在时母改葬。则虽或不制缌服服之。而只以素服布巾行之。亦不为失礼。而归于得中之地耳。妻为夫之礼。虽载于经。以夫为妻之礼。未有所著处。亦须详察而权宜行之者也。仪节所云。前期一日。告于祠堂。葬毕。素服而还。告于祠堂。前后所告之节。有所差异者。但前则告庙之后。启椟出主而祭告。故其注。有只出所迁葬之主云云措语。后则葬毕而告庙。不必更为出其迁葬之主。故其告辞。有孝孙云云等语者。势所不已。而前后告辞之异者。其以此也。幸更询于博古君子而处之。如何。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1H 页
答洪进士
尊祖父发引。如在于五月四日。而至其日酉时。仍为下棺。则虽欲依家礼本文。行实土及半。藏明器。祠后土。平土题主之节。而夏夜甚短。必不得一一如仪也。何以则得宜而无憾也。或者云。题主一事至重。决不可差过葬日也。虽未及平土。而下棺后。旋即题主为宜。愚意则窃以为不可也。若以其葬之日。日中而虞为重。而必欲未及平土而题主返魂。则其于孝子不死其亲之至情。固有所未安。何者。柩至墓所。设灵幄于墓道之西而南向之。主人必为之北向哭擗者。以其柩入圹中。而哀慕一念。半在圹中。半在灵幄而然也。记檀弓云。孔子在卫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之。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曰。其往也如慕。其返也如疑。子贡曰。岂若速返而虞乎。子曰。小子识之。我未之能行也。其注曰。往如慕。返如疑。此孝子不死其亲之至情也。子贡以为如疑则返迟。不若速返而行虞祭之礼。是知其礼之常。而不察其情之至矣。夫子申言小子识之。且曰。我未之能行。则此岂易言哉。且其小注庐陵胡氏曰。小子识之。我未之能行也。善其哀慕。虞祭虽迟不害。以此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1L 页
推之。则拘于术士之言。而以酉时下棺。则实有违于圣人葬礼之本意。必也坚筑实土及半。而藏明器。祠后土。平土而题主。题主而返魂。乃不失圣人礼经之深意也。或者之所谓不出葬日而题主。亦不出葬日而虞祭云者。此乃徒知题主行虞等礼之为急。而不察其坚筑以图永久之为本也。必欲不出葬日而题主。返魂而虞祭。则酉时下棺。而亥前实土之为半。亦未可料也。其可能径行题主之节乎。惟以题主为急。则其与礼所称祔于棺者必诚必信。勿有悔焉之诫有违。欲依家礼所载之文。而以其坚筑为务。则势未免失其葬日题主虞等节。实为古今无据之变礼也。然考檀弓则有云。葬日虞。不忍一日离也。郑氏注曰。不忍其无所归。此则以虞为急之明證。而且考曾子问。则有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又曰。及葬奠而后辞于殡。遂脩葬事。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张子注曰。古者。掘圹而葬。既并有丧。则先葬者。必不复土。以待后葬者之入。相去日近故也。此则下棺后。不必题主为急之明證也。琼山家礼。引此等礼。而其注云。如虞祭偶同则异日而祭。先父后母。丧服小记。父母之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2H 页
丧偕。先葬者不虞祔。此亦必有拘碍之节。而虞祭不必行于葬日之明證也。然则题主行虞等节。虽曰至重。犹宜随时处变得中之为贵。而一失坚筑之举。则永为平生无及之悔。此固孝子所当深思。而权宜善处者也。幸广问于知礼君子。如何。
答尹德符
昨昏所询见舅姑之礼。更为君考之。则舅姑前。逐位各奠贽币。实非妄答也。若有祖父母者。则先奠贽币于祖父母前。亦非臆见也。昭载于礼书。幸勿疑而行如何。拜谒曲折。则似若不必四拜也。家礼本注。妇进立于阼阶下。北面拜舅。升奠贽币于卓子上。舅抚之。侍者以入。妇降又拜毕。诣西阶下。北面拜姑。升奠贽币。姑举以授侍者。妇降又拜云云。以此见之。则未奠贽前。先一拜。既受贽之后。又一拜。姑前亦如此云云。且他礼书有云。如有祖父母者。则祖父母并南面坐。婿妇献之而拜礼。如舅姑之仪。舅姑则立于东西。受拜云云。此则为厌于父母之尊。而立受其拜也。
答姜允谦
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古者必为之卜日而祭。今则止用初忌以从简易者。乃朱文公家礼。取司马公书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2L 页
仪而然也。如或丧家有不得已之故。则小祥或大祥。必待无故之时。而卜日行之者。既有明證。且丧服小记曰。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其注云。孝子以事故。不得及时治葬。中间练祥时月。以尸柩尚存。不可除服。今葬毕。必举练祥两祭。故云必再祭也。但此二祭。仍作两次举行。不可同在一时。如此月练祭。则男子除首绖。妇人除要带。次月祥祭。乃除丧服。故云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也。此则乃以事故。不得及时治葬者之变礼也。又曾子问篇。有曾子问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不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其注云。君重亲轻。以义断恩也。若君服在身。遽遭亲丧。则不敢为制服。初死尚不得成服。则终可行除服之礼乎。此所以虽过时而不除也。殷祭。盛祭也。君服除。乃得为亲行二祥之祭。以伸孝子之情。而其礼大。故曰殷也。假如此月除君服。则次月行小祥之祭。又次月行大祥之祭。若亲丧小祥后。方遭君丧。则他时君服除后。惟行大祥祭也。此则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故虽过时。而不除者之变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3H 页
礼也。详此两章之深意。则其曰大小二祥。丧家无故。则固当依家礼行之于初忌。或再忌之日。而若有故。则其可重违家礼本文。而必行于其日耶。况祥字本义。则非指忌日之谓也。古者初忌之后。卜日而祭。故有称以祥字也。今日哀家有痘疫丧逝之患。则必待无故时月。而行其未行之祭。未为不可矣。
答李(之纲),权(大平)
佥贤之今日为师服。实为可嘉。然其为规制。则有违于古礼。此乃大段欠阙处也。子贡孔门之高弟。而以其加丧三年之至诚。亦未闻有如此等事也。记檀弓有曰。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者。夫子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诸子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其注此所谓无服。盖谓吊服加麻也。五服。绖皆两股。惟环绖一股。依古礼而为之。亦不害其隆师之诚意耳。更详之。
答或人
记。杂记曰。既葬大功。吊哭而退。不听事焉。其注云。既葬大功者。言己有大功之丧已葬也。吊哭而退。谓往吊他人之丧。则吊哭既毕。即退去。不待与主人袭敛等事也。杂记又曰。期之丧未葬。吊于乡人。哭而退。不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3L 页
听事焉。功衰吊待事不执事。其注云。仪礼丧服传。姑姊妹适人无主者。侄与兄弟。为之齐衰不杖期。此言期之丧。正谓此也。虽未葬。亦可出吊。但哭而退。不听事也。此丧既葬。受以大功之衰。谓之功衰。此后吊于人。可以待主人袭敛等事。但不亲自执其事耳。杂记又曰。小功缌。执事。不与于礼。其注云。执事谓摈相也。礼馈奠也。轻服可以为人摈相。摈相事轻故也。馈奠之礼重。故不与。详此经前后三章之意。则如期大功之重服。不见许吊人之文。惟小功缌。只许其执事。而不许其与于馈奠等事。则小功缌虽轻服。而犹吊与摈相。其或可也。而若馈奠等事。则决不可与也。且曾子问曰。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孔子曰。岂大功耳。自斩衰以下。皆可礼也。曾子曰。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孔子曰。非此之谓也。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大夫齐衰者奠。士则朋友奠。不足则取于大功以下者。不足则反之。曾子问曰。小功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何必小功耳。自斩衰以下。与祭礼也。曾子曰。不以轻丧而重祭乎。孔子曰。天子诸侯之丧祭也。不斩衰者不与祭。大夫齐衰者与祭。士祭不足则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此两章之旨。相为表里。然曾子所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4H 页
问之意。不过己有大功之丧。可以与于他人馈奠之事。而孔子答之以如此。则曾子不悟此旨。而至于又问。则夫子所以反覆告谕之者。为如何哉。且曾子问曰。相识有丧服。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缌不祭。又何助于人。曾子问曰。废丧服。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孔子曰。说衰与奠。非礼也。以摈相可也。此两章问答之意。一节深于一节。缌麻固为服之轻者。而尚不得自祭己之宗庙。况于所知者。其可有助祭之道乎。参究杂记及曾子问篇之意。则可见有服之人。不轻吊人之丧。亦不轻与人之馈奠。而如不自量己服之轻重。有违礼经之明训。则不为骇俗之归者。几希矣。如何。
答或人
若母丧为前丧。而父丧为后丧。则必须待其父丧之葬。然后设其母丧之几筵于父丧几筵之傍。而亦可隔截内外。而朝夕朔望奠祭时。则一时并设。而至于为内外几筵。吊客之来时。则似无嫌碍之端。可也。且内丧则以其前丧既已权厝。而今偕父丧而合葬。则不无区别轻重之礼焉。下棺一节。则当依朱子问篇。先轻后重之礼。而先下母丧之棺。后下父丧之棺。而题主奠。为父而先行。后为母。别设虚位于一处。只行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4L 页
一虞。父丧反魂后。告庙之辞。则一依丘琼山仪节。则似无欠阙。未知如何。
答或人
或者云大功以下之丧。出于某月晦间。而或日数。则可以成服于某月内。而事有所未及。而成服于后月者有之。脱服之际。不计丧出之月。而以成服之月计数。必满月数。乃可得礼之宜者。其于浅见以为不合于先圣定礼之本意也。何者。若父母三年之丧。则为其子者。不幸而或在远方。为其父母者。亦或在他处。而丧出于急遽。则在侧之子。行丧成服。一依生与来日。死与往日之礼而行之。在远之子。不及闻知而闻讣。然后到家成服。则虽是死者之均是子也。而以闻讣之日。为丧出之日。以到家之第四日。为成服之日。而至于其行练祥等祭之时。不当与在家兄弟同之。而必至其月日数而后设行。一如朱子所论。然至于大功以下之丧。出于此月晦间。而或事有所未及。或日子之至近。如上所称云云。而只计成服之月日。而不计出丧之月日。则是大功九月之服。不脱于十月之朔。而必脱于十一月之朔日也。小功缌麻之服。亦皆类此。则先王制礼。其岂有期,大小功,缌麻计日之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5H 页
礼乎。如此等礼。绝不见仪礼,礼记,朱子家礼,丘氏仪节等书中。未知其或者之说为是也。
答或人
南宣传官事。惨不忍言。下询数条。皆礼之变。而人所难处者。如吾孤陋。何敢妄议于其间耶。以臆见料之。朴参判公。与汉南君。一时赴京而还。及其渡海。副使一船漂风。乃汉南君所传也。其一行子弟。疑其亲之死而为之丧。实由其罔极之至情而然也。汉南君如曰。目睹其船之臭。则为其子者。所当为之丧。而以其遗衣服。具棺椁而葬也。止曰。但见其漂风。则此乃疑丧也。为其子者。服其衰而以墨缞。设位而袒括。无时哭。朝夕哭。食时上食。朔望等奠。一依家礼。而不变。昏则拜北斗而哭。晨则拜南斗而哭。期而不还。则乃去墨缞。再期而不还。则乃举葬引。以其渐吉之节。以日易月。以月易年。加丧三月而后毕丧。则似或无失于礼。而无悔于后也。仆瞢于礼学。承问之及。率尔奉报。幸俟知礼君子。以决如何。
答或人
祖父母丧。不当赴举。乃程伊川明训也。期服中。只以此举论者。意有在焉。至若外祖父母。则所尊同也。所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5L 页
敬同也。名号亦同也。然服之以小功者。圣人之意。岂不以重其本宗。而降其外亲之故耶。退溪先生时。金士纯遭兄弟之丧。赴举与否。问于先生。先生所答之辞语。昭载退溪文集中。兄弟之丧。与祖父母丧。一㨾期服。而伊川只云祖父母之丧。而不云兄弟之丧。退溪亦以此为明證而答金士纯。则外祖父母之丧。虽尊敬之意。与亲祖父母无异。而降服小功。则与兄弟之期服。有所顿异。赴举之当否。不待辨说而明矣。况此国恤之中。则尤无所拘碍之端也。
上仲兄
墓祭一节。弟虽愚騃。岂不知时俗之习。不可废。亦不知吾东诸贤。或有循俗行之之者。然正朝端午。则寒冱之极。炎暑之盛。冻腐之奠馔。反归于亵慢不敬。而参考古礼。则三代以前。本无墓祭。故礼经中无墓祭之文。秦汉以后。始有上陵之渐。至唐开元。敕许寒食上墓。朱子家礼墓祭条。有云三月上旬择日。其初献条注。亦云雨露既濡。丘琼山仪节墓祭条。三月上旬前一日。斋戒云云。丘琼山仪节。与朱子家礼。相为表里。以此见之。则两家礼本意。欲使后学。只于三月行墓祭而已。馀皆不论。然且考宋朝诸贤所行祭录。则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6H 页
如张横渠,韩魏公,两程子及朱文公。皆以寒食及十月初一日上墓。则此必四贤取礼记祭义篇所载。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怆之心云云文故也。寒食虽胡致堂有去非从是。何不可之说话。然程朱两贤行之已久。则弟意莫若以正朝端午秋夕外。一遵程朱所行祭录。必以寒食及十月初一日。为一岁两行之墓祭。以寓子孙寒暑变移之时。追思祖先之敬。招集子孙。完定规法。似或便当。弟之所以出此论者。非欲薄于祖先也。常闷父母及祖父母丘垄。各在他处。而子孙之家贫力薄者。势难如一追慕展省。而只取情之最隆。地之稍近。而有所取舍之端。故窃极未安。顷于从孙鸣汉之来问也。暂开此为祖先不孝之说也。今承下问。尤觉涕零。不知所答。伏未知意下。以为如何。
答儿尔䎘
礼记奔丧篇。有曰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束括发袒绖。拜宾成踊。其下一章。又曰。自齐衰以下。所异者。免麻。其注。齐衰,小功,缌之服。其奔丧在除服之后者。惟首免要麻绖于墓所。哭罢即除。无括发等礼也。故云所异者免麻。琼山仪节。亦载此经文及注疏。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6L 页
而家礼略之者。所谓未成书也。所谓免布。丧人则用麻。齐衰以下之服。则以布为免。其制自项而交于额。却绕髻。而其要麻云者。不用布。而只用麻绖也。此则不论大小之节。而成礼而已。入墓时。服之以此。而哭罢即除。似合情礼也。
答孙翼汉(甲午)
见汝此来书。颇惊老祖眼。勿为浪游人。勤读且挥翰。双王逸少晋。两马子长汉。艺可取科第。学能止至善。(一作诵象彖。)朝暮我就木。更无为汝叹。汝其明服膺。亦须书诸案。
答孙(甲午)
今何不一书。疑汝或忘余。春尽天无雁。溪中必有鱼。
答从孙鸣汉(甲申)
以祖母代丧之服。比父丧之服。则固有所斩衰齐衰之不同者。而祖母之丧。父所当服之丧。而今汝不幸。父丧中又遭祖母之丧。则祖母丧齐衰之服。似若反重于父丧斩衰之服也。仪礼父在母丧者。若父殁于母丧期年之前。则母丧犹必以期断。而不得为其母伸三年者。乃人子不忍死其亲之意也。况父丧之中。遭祖母之丧。而徒知代丧之齐衰。为重于父丧之斩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7H 页
衰。而恒着其代丧之齐衰。则是固非以不忍死其亲视其父。而反以死其亲视之也。凡其几筵哭奠之时及其发引之日。则着祖母之齐衰。以示代丧之意。其馀庐次所居及因丧事出入之际。则恒着父丧之斩衰。以示不忍死其亲之意。而思所以自尽也。则乃是情礼之当然。而亦无悔恨之追耳。诚如是。则其所谓亡于礼者之礼。其动也中者。政非此也耶。广问于知礼君子。如何。
答从孙(丙戌)
父母丧中。代服祖父母丧之变礼。古今必多此类。而何其不见于礼经。只以斩衰而遭齐衰之变礼。较著于礼经耶。其斩衰云者。无乃不论父与祖。而通谓之斩衰。齐衰云者。亦未知不论母与祖母。而通谓之齐衰。故而然耶。历考诸礼。朱子家礼斩衰三年条云。嫡孙。父卒为祖若高,曾祖父承重者。又齐衰三年条云。嫡孙。父卒为祖母若高,曾祖母承重者。丘仪亦与此无异。而独于亲丧中代服之变礼。则蔑无举论。而记丧服小记曰。除丧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注云。易服。谓先遭重丧。后遭轻丧。而变易其服也。轻。谓男子要。妇人首也。服宜从重。故男不变首。女不变要。以其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7L 页
所重也。但以麻。易男要女首而已。故云易服者。易轻也。又曰。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皆兼服之。注云。此言斩衰卒哭后所受葛绖。与齐衰初死之麻绖。大,小同。麻同。皆兼服之者。谓居重丧而遭轻丧。服麻又服葛也。上章言男子易要绖。不易首绖。故首仍重服之葛。要乃新丧之麻也。妇人卒哭后无变。上下皆麻。此言麻葛兼服者。止谓男子耳。间传曰。易服者。何为易轻者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注郑氏曰。卑可以两施。而尊者不可贰。疏曰。斩衰受服之时。而遭齐衰初丧。男子所轻要。得着齐衰要带。而兼包斩衰之带。妇人所轻首。得着齐衰首绖。而兼包斩衰之绖。故云轻者包也。男子重首。特留斩衰之绖。妇人重要。特留斩衰之带。是重者特也。小注严陵方氏曰。轻者。谓男子之要带。妇人之首绖。重者。谓男子之首绖。妇人之要带。以其轻则两施之。故曰包。以其重则独留焉。故曰特。经又曰。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缌之麻同。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易轻者也。注同者。前丧既葬之葛。与后丧初死之麻。粗细无异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8H 页
也。兼服者。服后麻兼服前葛也。服重者。即上章重者特之说也。易轻者。即轻者包是也。疏曰。兼服之。但施于男子。不包妇人。今言易轻者。则是男子易于要。妇人易于首也。深思经义。又究注释。则其曰斩衰。指父丧而言也。其曰齐衰。指母丧而言也。父与母均是亲也。而家无二尊。故齐衰之轻于斩衰。有所厌而然也。夫如是。故斩衰受服之时。而遭齐衰初丧。则男子着其齐衰要带。而兼包斩衰之带。妇人着其齐衰首绖。而兼包斩衰之绖。故云轻者包也。斩衰是既葬之丧。而齐衰乃新死之丧。则犹可以斩衰之要绖先着。而兼包齐衰之要绖也。而疏曰。男子所轻要。得着齐衰要带。而兼包斩衰之带。妇人所轻首。得着齐衰首绖。而兼包斩衰之绖。是以齐衰之要带。先着而兼包斩衰之要带者也。所重之意。专在于斩衰。而又顾其所厌之义耳。此固必然之理也。至若父丧中代服祖母丧。实非父丧斩衰中遭母丧齐衰之比也。若谓之则所服之斩衰。即父之丧也。新丧之齐衰。即父之母丧也。轻包重特之节。当依经文及注释之本义。而今汝所服之齐衰。果与经文所称之齐衰。大相不同。则所当明白区别而服之者也。以汝祖母之齐衰。比己母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8L 页
之齐衰。而例用轻包重特之礼。则其所敬之道。固无间于母与祖母。而所服之节。亦归于朦胧乎。与己母同。则所厌之重。果在于何。而所嫌之端。竟归于谁耶。此乃不得不明辨审思处也。从祖浅见。则先着汝父斩衰之要绖。而兼包汝祖母齐衰之要绖。则虽与经文。有所差异。而亦不背于礼者也。经所谓斩衰云者。父丧也。齐衰云者。母丧也。子之于母。所重在父。故不变首而变要。其于两要绖兼着之际。必以母后丧之要绖先着。而以父前丧之要绖兼包。而示其有所厌之意。故曰轻者包。重者特也。父丧斩衰中。遭祖母丧之齐衰者。则孙于祖母齐衰之名。虽似与母有同。而所服之节。则绝与母有异焉。其可重其父之斩衰。而轻其祖母之齐衰耶。如欲以祖母齐衰之要绖先着。而以父斩衰之要绖兼包。而示其有所厌之意。则是以其母同视之也。实非近似于理。亦多有乖于礼者也。服问曰。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服其功衰。注疏曰。谓三年之丧。练祭之后。又当期丧既葬之节也。故葛带。谓三年丧之练葛带也。今期丧既葬。男子则应着葛带。与三年之葛带。粗细正同。而以父葛为重。故带其故葛带也。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9H 页
绖期之绖者。谓三年之丧。练后。首绖既除。故绖期之葛绖。以此推之。则三年之丧。重则重矣。既练则首空。故得着期丧之绖。妇人则轻首。故虽斩衰受服之时。而遭齐衰初丧。犹可得着齐衰首绖。而包斩衰之绖。古人当丧处变之礼如此。其详密者。一于重其父斩衰而然也。五服之中。最轻者。其惟缌小功。而家礼以五月三月两条。特著于大功之上者。五月三月之服。反重于大功者也。其五月注。不曰其正服。则为曾祖父母乎。其三月注。亦不曰其正服。则为高祖父母乎。此则古人知尊祖先之意。可想矣。知尊祖先。而不知服丧之微意。则祖先在天之灵。其肯曰予有后乎。今日父丧中。遭祖母之丧。而如以己意一于父。而不变焉。则祖母之丧。反与己母之丧同者也。不可以父丧之重。废其祖母之首绖。而独着父丧之首绖。亦不可以祖母之丧为重。而废其父丧之首绖。而独着祖母丧之首绖也。两全之计。百尔思惟。则莫若以父丧之要首绖先着。而兼包祖母丧之要首绖。微伸父丧中代服祖母丧之意。则实为亡于礼者之礼也。张横渠。切深于礼学而精明者也。其正蒙。有所云云。而此乃发明向所谓间传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29L 页
易轻者也。其略曰。如此则丧变虽多。一用此制。而前后礼文。不相乖戾。记小注。则乃先儒之所以采录。而以横渠著说。参载于记本注之下。五先生礼说。郑寒冈所为裒辑者。而亦取横渠所著。而并录于其中。则先贤当丧处变之礼。日月乎长夜。岂可舍此而他求乎。且退溪先生丧祭问答中与宗道书。有云今此代丧之事。则其始死后诸礼。父皆行之。但未毕丧而死耳。故其子则只当代父。而行其未毕丧之礼而已。不当再行其父已行之礼。此必然之理也。然则其成服之节。但于朔望或朝奠。告于两殡所以代丧之意。仍受而服之。乃行奠。似为当云云。此则指其父未毕丧。而为死者之子而言也。今汝则又与此不同。父死之后。将葬之时。代服祖母之丧。则又有所处变之一节焉。何者。仪礼父在母丧而未及期。父又卒。则所服母丧。不得伸三年。而必以期为断者。以其父生时。母服以期为断。故父虽卒。而不忍死其亲。不敢为其母得伸三年。则今者代服之丧。不幸出于汝父未葬之前。则凡其朝夕奠及发引虞祔卒哭时。则可以兼着行礼。而常于心想像。以为此代服之服。父所当服。而非己所敢当。一如事生之日。而以汝父斩衰之服恒着。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30H 页
似或无妨。广询于知礼君子。而毋贻后日终身之悔。如何。
答从孙(丙戌)
汝父虽葬。而其时不许行虞,祔,卒哭等祭者。汝祖母之丧。出于汝父临葬之时。故势难中止掩土而已。至于虞祭。朱子所谓虞为吉祭。渐趍于吉也云。故当汝祖母初丧之时。不得行渐吉之祭者。以吉凶不可相干故也。必俟汝祖母之葬后。而先行其虞,祔等祭。然后次行汝父之虞,祔等祭礼也。郭子从问。并有父母之丧。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同葬同奠。亦何害焉。其所先后者。其意为如何也。朱子答曰。此虽未详其意。然其法具在。不可以己意辄增损也云云。所谓其法具在者。孔子之答曾子问。有曰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偕丧云者。父母丧之谓。而同葬同奠。似若无害于义者。而必分先后之轻重者。所重之意在父也。况今汝祖母之丧。虽非如祖父斩衰丧之比。而亦一重丧也。行虞之节。一依前所云者为之可也。读祝之节。虞祭则读祝于主人之右。卒哭则于主人之左为当。此则温公书仪之所载。而朱子之许其得礼意之大抵者也。家礼父母亡。答人慰疏。月日孤
时庵集卷之四 第 530L 页
子下注。母丧称哀子。俱亡即称孤哀子。承重者称孤孙哀孙孤哀孙云云。以汝祖父母而言。则今日之丧。所谓俱亡者也。似若当称孤哀二字于祝文。而以汝身而言。则有母在堂以祖父母俱亡之故。而辄称孤哀孙。似涉不当者。以其礼有祖不厌孙之文耳。姑以此所言。行之如何。
答从孙(戊子)
礼有吉祭而复寝之文。则禫日虽或许饮醴食乾。而必行吉祭。然后乃得为平常之人也。况朱子从张横渠所说祥前一日改题。递迁等礼。俟吉祭而行之。则吉祭。乃三年丧后莫重莫大之礼也。此祭不可不行。称家之有无。而略设酒果以行之。其犹未为不可也。曾祖神主。则于汝为五世祖也。礼当迁于最长之房。吉祭之日。当迁于仲兄家可也。所通曲折。勿视寻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