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时庵集卷之三
时庵集卷之三 第 x 页
时庵集卷之三
 书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4H 页
答金慎独斋(癸巳)
睽离阻信。已至一纪馀。光阴倏忽。人事疏阔。自分病废。断绝过从。杜门空山。远怀德音。不意珍重䥗缝。传自风便。落吾手中。奉以三复。奚翅若得迩仪范。稳承镌诲。叨荷不鄙高义。无以为谢。伏未审寒冱即辰。台道履起居何如。区区瞻慕之情。食息不置。既往闻说。台兄为豚儿。致意眷顾。感刻衷曲。何一日忘了。弟年来衰朽颇甚。心昏目倦。不欲观古人之书。而宽閒之野。寂寞之滨。舍此陈编败册。则难可自遣。故有时乎对越羲易。有时乎披阅礼绖。而孤陋寡闻。多有所未解处。思与吾台兄。讲磨质疑。而山川悠远。道途绵邈。程伊川所谓四百四病。韩昌黎所谓五穷五鬼。侵困一身。使不得自致于明窗静几之下。获闻涣然冰释之的论。远去师友之叹。益切于中。反恨盲废之不早也。台书中亲旧凋尽等语。政合鄙怀。不待迂贱发言而先及焉。尤为之怅然。金察访叔遇。时或来访。盍簪。款襟。亦使邮个。陆续不绝。此实先生及台左右之赐也。感不容口。今见文科榜目。则台从孙高参其中。乃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4L 页
知天之报应不昧也。无任远贺之至。得承台札久矣。尚未奉复者。家有八十岁病兄。證势危重。未遑他及而然也。今始仰渎高听。恐未免不敏之责也。冀或容恕万一。岁聿云暮。除旧更新不远。仍祝台光动阙。得展济安之志。令此垂死疲薾。更睹太平日月。幸甚幸甚。不备。
答慎独斋(甲午)
伏惟新元。台道体益胜。相禹叨荷不鄙。再承台札于岁前。尚此逐日三复。恍若亲承镌诲也。感刻衷曲。不知所谢。每因金察访叔遇氏。闻说台兄气力强健。信乎韬晦山林。颐养精神故也。自恨与病为敌。断绝招寻。缩颈如龟。不窥户庭之外。而贻阻于此久也。前书中相会一处。礼经及易说论辨之示。政合下怀。而山川悠远。光阴倏忽。衰朽又如此。恐未偿所愿。而遽先朝露。能不可怜之甚者耶。豚儿尔䎘。意外得拜井县。为烦将命而归。玆敢凭候起居。谨不备。
与慎独斋(甲午)
井邑儿下去时。裁上候札。未委下眼否。年前秋冬间书信。虽云不之断绝。而亦不可谓陆续也。即惟馀寒尚峭。台兄起居益胜。弟杜门空山。自分病废。千茎发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5H 页
万斛愁。岁改而新。迨弟未先朝露。台体康健。自思与盍簪。论难前所示及等语。而不可得。徒劳梦想。亦自书空而已。兄或领略衰病人情事耶。适仍金上舍应泽甫归。草此奉候。谨不宣。
答慎独斋(甲午)
涉夏以后。绝无消息。瞻向方苦。前月中。台眷存手毕。传自金井督邮。所奉以开玩。不翅次面叙怀。感刻于中。不觉涕泪自零。弟仍旧衰病。蒿目度日。果未知朝暮而溘然否也。台书中所谓二老相恋之怀。不言可想等语。政合鄙意。更无所烦渎覼缕。祗以尺牍片言。每相往复而已。宁不怅叹之甚者耶。伏惟台兄年老道明。足以济安吾东鲽域。尚此退老林泉。高卧不起。何令今日喁望。竟至归虚耶。适因监营便。玆敢凭候。以示不忘情意耳。
答慎独斋(乙未)
即此新凉。台道体想益清胜。为之瞻向。靡日不勤。禹仍旧躯壳。而衰朽比前尤甚。精神气力俱败。恐未能更迩仪范。而朝暮溘然也。金督邮叔遇。未递之前。有或得承台兄手札。今已瓜归。宁不缺然。追想正初。因有官便。台欲眷存。至以尺牍枉及于愚庸。而亦致记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5L 页
问于城主。城主为台兄。别施出寻常万万。感荷不鄙高义。亡喻亡喻。见此金上舍。闻说向来台兄起居安稳底消息。慰沃难状。以此短书。且付其归。幸冀道履若序珍重。谨不备。
答慎独斋
发岁后。绝无信便。倚楼南望。瞻向政苦。何幸玉润来仪。未及寒暄。袖出台翰。奉以披玩。不翅若亲承面诲。备悉向来台道履万安。不任区区欣慰之至。仆衰朽中。又添一齿。馀日几何。岁不我与之叹。想彼此无异也。畴昔亲旧凋尽。谁肯记此穷巷疲薾。而叨荷台兄不鄙高义。见有来便。则必以书眷存。尤极感刻衷曲。亡谕亡谕。天之示警。近来尤甚。兄亦必察之详矣。窃恐兄书所谓吾两老。更未得相见而奄没也。馀怀纸尽。不既。
与宋同春堂(浚吉○丙申)
斯文不幸。慎独斋老兄。竟不起疾。其于知旧惨痛之怀。不可胜喻。相禹衰朽日甚。不窥户庭之外。问疾吊丧。专废已久。末由驰哭于慎独斋几筵之前。兼慰于诸贤护丧之所。平生此恨。死犹未灭也。且于令前。致阙两项人事。令必不待鄙说而领略矣。何者。数年前。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6H 页
令自玉润治丧所归到时。止宿金谷。翌明欲访敝庐。而因有稍远之说。停行。使一庶孟。并促登马。而使之直送通告其所由。感荷不鄙。迨极难忘。春初。侧闻令遭叩盆之痛。礼当修书以候。而沉痼中。不省人事曲折。尚此阙然。不敏之罪。何可逭也。今此慎独斋之丧。倘或气力可堪驰往。则何忍无端退坐耶。病伏枕席。徒自设位痛哭而已。馀万不宣。
与金沧洲(益熙○丙申)
邦国不幸。斯文亦不幸。慎独斋之丧。出于意外。承讣痛哭。不知所喻。以此知旧。尚不堪悲咽。况如台监亲爱之至。何可胜哀恸沉痛之怀耶。伏乞台监。深自宽抑。以慰区区远诚。相禹孤陋倥倥。蔑无所取。而既猥蒙恤于先生。且荷不鄙于慎独斋。情义亲切。病废出入。书亦相疏。何幸数年前以来。金叔遇督邮于近驿。吾明府亦莅此本郡之后。不待鄙书。而必先辱致手毕。以示眷存之意。至曰亲旧凋尽。惟吾两老在世。恐不得更为相见而就没也云云。不料今日竟至于此。丧出自护丧所专人通讣。尤痛尤痛。涕泪自零。湖洛迥阻。以书奉慰。亦未及时。伏恨且悚。豚儿尔重。适以事入洛。玆敢使之奉呈慰札。谨奉状。伏惟。
答尹美村(宣举○丙申)
慎独斋老兄。竟不起疾。斯文之不幸。如何。知旧之惨痛。亦如何。专价通讣。设位痛哭。深叹吾道之益孤。且恨各以老病。更不得盍簪款襟。而以至于此。道途稍远。未详其病势之轻重。只以短札相传。不料今日承此凶音也。天日炎热。敛殡大事。何以经纪。为之悲想。涕泪自零。此札则来价告归。太忙略草奉呈。病虽未能躬进。而明当驱遣豚儿。替哭于几筵之前。兼慰于佥贤护丧执事之所耳。谨不备。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6L 页
与尹美村
伏想慎独斋初丧经纪一节。专靠于诸贤执事。有何致虑之端。而以相禹所怀言之。则地既相远。身且沉痼。病不能执手以诀。没不得临棺以敛。平生之恨。此日之痛。虽或朝暮溘然。难可瞑目于泉下矣。讣音通告之时。自尊左右辱书姓名而及焉。其答书签面。泛称护丧执事。而以致阙然者。盖亦意有所在而然也。玆敢追裁短简仰呈。前此虽与尊无一日之雅。而伯氏令不鄙孤陋。既辱枉顾。则视其泛然所与。尚不觉起敬。况此二难之间耶。尤用为之叹服。曾闻伯氏令失摄。伏未知今已收勿药之喜耶。病伏枕席。徒切远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7H 页
虑而已。谨不备。
与俞翠轩(伯曾○乙酉)
雅闻閤下。才隽行驯。持己以正。引 君当道。私窃叹仰。为日盖久。第恨邱樊跧伏之踪。末由际晤。以慰所怀。不意今日。叨荷不鄙。过自贬损。辱临穷巷。令此疲薾。得迩清仪。其在閤下自处之道。则实符于古人下士之义。而声闻过情。君子之所耻。则其敢以倥倥伥伥。而当此非分之宠顾耶。恐惧踧踖。无地自容。日暮长程。旋旆何如。夜凉。旅馆茵鼎。亦何如。耿耿不寐。益切瞻慕。仆礼当即趍以烦将命者。而适值先忌在明。姑以豚犬先之。惶悚顿首。冀或蒙容恕万一。馀祝閤下振弹万安。谨不宣。
答洪又中(乙酉)
东宫祸变。出于千万意虑之外。此固一国臣民之无所系望。而痛伤之至者。所询襄礼。非但公家行会未及来到。记有曾子问曰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音窆)改服而往。此乃今日可据之明證也。佥哀左右。幸依此礼。而不废襄事。如何。
答洪又中
昨因豚儿还。得闻君以令胤之服。致疑于期与三年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7L 页
之间云。此则实非疑似之礼也。家礼图。泛称长子三年。然非为己之长子而言也。必为继曾祖之长子。然后乃服三年。其馀则只服期。今此令胤。则虽非宗子宗孙。而可谓继曾祖之长子者也。以此俯察。服之以三年。可也。然奉老亲之人。不可无权变之道。临其丧侧。则服当如仪。入谒老亲之前。则务为阙略也。未知如何。
答孟汝平(乙酉)
 问先世祧迁事。明日定欲奉安。而孟堉自请移安。何以为处而似为得中乎。于彼为高祖。而最长之论。未知如何。详示以定。彼此无憾。至仰。
所询之事。在礼大夫祭三代。时王制礼亦然。而但以不祭高祖为非者。程伊川之所言也。以此先儒皆取以为法。无论士与大夫。而不废高祖之祭者。礼宜从厚之道也。今日所谓其人。虽以承嫡之子。奉其所当奉之神主。而至若奉安傍亲。家庙代尽。祧迁神主。则不可以最长之房自处。而请奉其主也。在左右之道。亦不当视之以最长之房。而许其奉迁也。情虽无穷。礼则有节。政此类之谓也。如或彼也奉迁之后。不幸而死。又有其兄弟之行。则次次奉迁。果为偃然若礼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8H 页
经所载之文耶。万无此理。未知君意以为如何。
答孟汝平
妇人丧服之制。前于李都事子兴氏之丧。因有公致书。答以謏见。今又下询。可想公必欲知古之礼而行今之日也。噫。其服之制。虽不得闻其详。然以大袖长裙之制言之。则用极粗生麻布为之。如今妇人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二尺二寸。其边幅皆缝。向外不绠边。准男衰之制。谓之大袖也。用极粗生麻布为之。幅共裁为十二破。联以为裙。其长拖地。其边幅俱缝向内。不绠边。准男衰裳之制。谓之长裙也。其曰布头,𢄼布。总一物而二名者也。以男子服言之。则网巾之类也。古无网巾。故仪礼则曰布头𢄼。家礼则曰布总也。古者妇人亦用此也。其曰盖头。非布头𢄼布总而别有其名。故礼有盖头布头𢄼布对言之文。若谓之则如今女帽之类也。姜伯久所谓罗兀云者。恐或不然也。成服之日。不可用罗兀。奈何奈何。其曰正杖。非别有杖也。犹云正服。即竹杖也。
答孟汝平
历考仪礼丧祭篇。谷梁春秋传。孔丛子抗志篇。及朱夫子家礼。杨氏增注。琼山仪节等书。则只有改葬缌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8L 页
之文。而未见有当丧而改葬之节。此固难可以臆见定也。但于退溪先生答金富仁,富信问。有云当丧而改墓合葬之礼。并无證据。又云。今当丧改葬。当处以偕丧之礼。则改葬时。仍服斩衰。正得不敢变服之义。果未知金富仁兄弟之所问。其或当母丧而改葬其父。或当父丧而改葬其母也。然以改葬时仍服斩衰等语观之。则必是金富仁兄弟禀问之意。在于当父丧而改葬其母也。不然则退溪先生其何以仍服斩衰之说答之耶。若当父丧而不敢变服。则当母丧而亦可得变服耶。经之改葬缌之本意。则岂不以五服中最轻者缌。降缌则无服。今既以斩衰当缌。则齐衰以下之亲。无服为当故也欤。今日哀侍当齐衰之丧。则为父及祖父母改葬之举。实为稀罕于古今者也。既考古礼而无之。又考丧祭问答丧礼备要等书而阙然。可叹也已。然父与祖在。母亦为所厌者也。为其母所厌。而亦为变服。则母服重于改葬之缌也。以母服为重。而不欲变服。则父与祖改葬之服。虽曰缌也。而似不当以母丧之服。行父与祖改葬之礼也。此两项等节。固难得宜。何以则可合于情礼。而不背于古耶。记服问篇。有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9H 页
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又间传有云易服者何为。易轻者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其注斩衰受服之时。而遭齐衰初丧。则男子所轻者。要得着齐衰要带。而兼包斩衰之带。愚窃以为以服问绖期之绖为證。而首着改葬缌之绖。以间传轻者包重者特为据。而要着齐衰之带。而兼包改葬缌之带。此乃权宜得中之礼也。一家亲爱之情。不敢隐其所怀。如是烦及。未知如何。
答孟汝平
所教今端阳墓祭及十六日祥祭之行与不行当否。反复思惟。则 东宫之丧。虽曰至重。而实未尝临莅。而德惠不及于民庶。故礼无论天子与诸侯。而皆为太子及世子行三年。卿大夫士期。期者。以其厌尊。故必四日而成服。七日而除。其馀士庶人无服。今见礼曹行会之文。则七日可除之服。加之以五日。而无服之士庶。并为朦胧举论。果未知 国家流来誊录。如此而然耶。抑未知礼判以其知礼人而然耶。深所怪讶处也。退溪先生云。外方士人之家。过六七日后举行庙祭。恐无不可。以此推之。则端午墓祭。应在于六七日之内。决难设行于墓所。而至如十六日祥祭。则
时庵集卷之三 第 499L 页
或依其前所云七日除之之文。或依其今所云十二日除之之文。皆出于 国禁之外。则其日设行。未为不可。幸详之。且祭用肉之可不可。礼无證据。如欲沿情酌行。则恐无不中也。如何。
答孟汝平
所教祔祭一节。决难先行于禫祭前。以家礼大祥条考之。祥毕。奉神主入于祠堂云。则可见其分明载录。而朱子有曰。祔与迁。是两项事。杨氏因此而言曰。或者。又以大祥除丧。而不得祔庙为疑云尔。则大祥前。未及祔正位之明證。亦如此。盖世次迭迁。昭穆继序。其事至重。合祭时。孙当祔祖。此为得礼之深意。故横渠之说。朱子从之。丘琼山亦引此等语。并录若是。以此以彼。皆有所据。迭迁等节。必俟吉祭而为之极当也。且吉祭虽家礼中阙典。然记丧大记。有曰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其注云从御。郑氏谓御妇人。杜预谓从政而御职事。杜说近是。盖复寝。乃复其平时妇人当御之寝耳。吉祭。四时之常祭也。禫祭后值吉祭同月。则吉祭毕而复寝。若禫祭不值当吉祭之月。则踰月而吉祭。乃复寝也。孔氏以下文不御于内为證。故从郑说矣。大槩家礼中虽有阙典。而先儒皆行吉祭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0H 页
者。经中所载之文。明如日星故也。朱子与学者书。亦云既禫而彻几筵。其主且当祔于祖父之庙。俟三年丧毕。合祭而后。迁之云尔。则朱子亦必行吉祭也。吉祭合祭时祭。名虽不同。而其实则未为异也。非吉祭后复有合祭与时祭也。三年之内。废其家庙四时常祭。故经云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也。夫如是。故必待仲月而行其祭也。吾兄弟曾于父母之丧。皆行吉祭。而至如饮酒食肉等节。以其有吉祭而复寝等语。为拘碍之端。亦待其吉祭而为之。其后就质于诸家。则皆以为过而不中之道也。今详丘琼山始饮酒食肉而复寝条注。则礼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由是观之。则禫犹不可以食肉饮酒。惟饮醴食脯而已。则此乃居忧者之所当取则者也。幸左右参考前后鄙书。而递迁等节。必待吉祭而行。吉祭亦必待禫后一月而行。俾无违于礼经本意。如何。
答孟汝平
告迁一节。朱子家礼。大祥前期一日而行告毕。改题神主。递迁而西。虚东一龛。以俟新主。丘琼山亦以此一节。列于大祥条。而今丧礼备要。则独为载录于吉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0L 页
祭条。而有始行告迁之节。如愚浅见。实昧彼此取舍之意。然深思备要本意。则亦不过取杨氏祔注。引朱子与学者书及张横渠所谓祫祭后奉祧主于夹室之说也。家礼则时祭之外。未尝合祭。若即是时时祭。则又不知设新主位于何所。琼山之亦列于大祥条者。取朱子之意而然也。则备要之说。亦有所据而发也。今日此论。幸出于未祥之前。则依家礼及仪节而行之可也。既其阙之。则又不若吉祭之时。行此未行之节矣。禫祭时。则似无可据。未知左右之意以为如何。
答尹子磬(丙戌)
承此兄示。似合弟意。而但礼之当否不可顾等语。此必出于兄之臆见。而未及见可證之文而然也。虽当颠沛急遽之际。必须详审致察。不欲失其礼者。乃士君子之心也。从孙鸣汉家葬事当否。皆委于弟所指挥。而外议之是非。亦归于弟。此固机关之重者也。记曾子问。有考證之文。故昨日未出丧变之前。与家兄及鸣汉。已为私相议定。设或丧变出于葬前一二日。而丧主则以未及成服之故。不得奉柩发行。然如弟之类。自当护丧。至其葬所。只见下棺而已。不为实土。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1H 页
而以待丧主成服之后。追往亲监。实土坚筑。以毕其葬云云矣。不幸今日丧变。竟出于葬前四日。则丧主犹可得以奉柩发引者耶。弟之所以朝前烦及于左右者。欲知退溪问答中或有如此等变礼。而尽其善处之道矣。取考退溪问答。则此一节果为阙典。而更无可据之处。然曾子问。有曰君之丧既引。问父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音窆)而归。不俟子。曾子又问曰。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其注云遂。遂送亲柩也。既封之后。改服而往者。杂记云。非从柩与返哭。无免于堩。此时孝子首着免。乃去免而括发徒跣。布深衣而往者。不敢以私丧之服丧君也。以此推之。则以一身而或当君丧之葬。而闻有父母之丧。则孔子之意以为亲丧虽重。而君丧之葬至重。不可弃君之葬而归亲之丧。必曰遂既封而归。不俟子。或当亲丧之葬。而闻有君丧。则孔子之意。亦以为君丧虽重。而亲丧之葬亦重。不可弃亲之葬而归君之丧。必曰遂既封。改服而往云云。则今日鸣汉父丧之葬虽重。而其祖母之丧。若出于葬前一二日。则势所难处而无可奈何者。然鸣汉父葬之日。乃今月二十七日。而鸣汉祖母丧逝之日。乃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1L 页
二十四日。则厥七日鸡鸣成服。遂举葬引。使之不废葬事。此固浅见所得也。当葬罔极之中。又遭罔极之丧变。则实为古今无据。难处之变礼也。五服之中。莫重者。惟斩衰与齐衰也。以服之轻重论之。则斩重于齐。而今此鸣汉所以代服齐衰者。乃父所尊重之地也。虽以祖母之丧。视如君丧。而鸣汉父丧。既引及涂。则夫子之所当许遂既封。改服而往。况鸣汉父葬迫近。至于下外棺。筑灰隔之后。而忽遭其祖母之丧。则其以祖母丧变之故。而停其已迫之葬耶。其祖母之丧变。果出于如右所及之日。故弟欲使鸣汉。趁晓成服。而旋即发引其父丧也。如何如何。
答尹子磬
记曾子问云。孔子曰。缌不祭。又何助于人。其注云。已有缌麻之服。服之轻者也。尚不得自祭己之宗庙。何得助他人之祭乎。杂记亦云。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其注云。将祭。将行小祥或大祥之祭也。适有兄弟之丧。则待殡讫乃祭。然此死者。乃是异宫之兄弟耳。若是同宫。则虽臣妾之卑贱。亦必待葬后乃祭。以吉凶不可相干也。故丧服传云。有死于宫中者。则为之三月不举祭。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2H 页
以此推之。则闵仁彦之母丧。虽以异宫之丧论之。然以缌不祭三字思惟。则亦似当废之。而且张子曰。丧不贰事。则祭虽至重。亦有所不可行。盖祭而诚至。则哀亡矣。祭而诚不至。则不如不祭之为愈。此乃今日之證据也。鄙意以为非徒闵仁彦母丧也。申柔侍养母丧。比诸闵仁彦母丧。则其于所祭。果有女与孙之差间。而以同宫论之。则申柔侍养母之丧。出于其祠堂之下。则废祭似为稳当。况礼经云。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此则当祭。而遭大小功以下之丧。而不同宫则行祭。所祭。若于死者。为有服之亲。则其为不祭。可明知也。礼岂有古今同异之理乎。浅见如此。兄意以为如何。幸详之。
答尹子磬
记祭统曰。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其注。方氏曰。大宗伯若王。不与祭则摄位。先儒谓王有故。代之行其祭事。正谓是矣。代之虽在乎人。使之则出乎君。代之虽行其事。使之则本乎义。小注石林叶氏曰。君主祭者也。故明禘尝之义。臣助祭者也。故能禘尝之事。能其事则尽物而已明其义。于内不可不尽志。尽志者。惟有德之君。可也。故志厚义章。此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2L 页
德之发而终至于竟内无不敬。故曰治国之本也。祭之义。爱敬而已。如知爱敬于亲。则虽不身莅之。盖犹祭也。不知祭之义。则内不得于其亲。其使人祭也。何以为敬乎。此天子之当祭而有故。使人之谓也。子朱子引此经文于小学。而辅氏注之曰。有故。谓疾病或不得已之事。己既不克与。而时又不可失。则使他人摄之。可也。曾子问又曰。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不旅不假。不绥祭。不配。其注云。介子非当主祭者。故为之摄主。其礼略于宗子者。有五焉。若以祭礼先后之次言之。当云不配。不绥祭。不假不旅。不厌祭。今例言之者。旧说摄主非正。故逆陈以见义。亦或记者之误欤。不配者。祭礼初行。尸未入之时。祝告神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如姜氏子氏之类。今摄主。不敢备礼。但言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不言以某妃配也。不绥祭者。绥字。当从周礼作隋。减毁之名也。尸与主人。俱有隋祭。主人减黍稷牢肉。而祭之于豆间。尸则取菹及黍稷肺。而祭于豆间。所谓隋祭也。今尸自隋祭。主人是摄主。故不隋祭也。不假者。假字当作嘏。福庆之辞也。(不旅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3H 页
不厌祭恐脱。)以此推之。则忌者。丧之馀也。故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今或当祭。而病不得与祭焉。则其可以有其病而废其祭乎。有故使人之训。不但行于天子而已也。其告祝。欲以主妇代告者。似不稳当。凡丧祭礼。主人夫妻俱存。而有母在焉。则其序立之时。必使其母。特位于其前。则是其母虽在。而必使其子主丧主祭。而告祝及初献。不以其母而行之。则今日吾兄行祀之时。果有重病。不克与祭。而使贤胤代行。则其告祝当以贤胤告之。而初献亦当以告者为之也。贤嫂则虽于亡者为冢妇。而亦于贤胤为母。然以子代行。而告祝亦以子为之。则不当以贤嫂行初献之礼也。孤陋寡闻。不敢与议于其间。而礼经之意如此。故并其注释之说而及之。惟在酌宜行之。如何。
答尹子磬
所询哀故弟之忌。用肉之疑。政与琴闻远问退溪先生之说同。然其答有先亡于父母者。有父母丧之文。则其子之丧。虽先于父母。而玆不过日月之差先后耳。先生曾不栽决只曰。当俟后日更商量。况如弟浅学。何敢妄议于其间哉。然俯仰乾坤。原究其始。要考其终。则幽明不同。死生有异。其魂气之升。体魄之归。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3L 页
莫非惟天与土。则世无古今。人无愚智。其归一也。然则其子之死。或先于其父。其父之没。或后于其子之死。而日不同也。月不同也。年不同也。然其魂升天。其魄归土。惟其亲是从。则在幽之父子。亦在明之父子也。其子之丧。虽与其父差先。而祭不当与其父有异。况丧有先后年月不同者耶。其祭也。必无父肉子素之理。且子死服中者。敛袭之际。杂用吉服。无他。其亦待死者。异于生者也。且记曰。父母之丧偕葬。何先何后。曾子所问也。其奠也先重后轻。孔子所答也。则亲丧变礼。若是其明著。故只见有葬与奠先后之节。而不得见类此之说也。然如使一人。偕父母丧于一月。而其父之丧。在于某日。其母之丧。在于某日。而日既不同。则母丧之出。以其甲乙之至近。而必曰父后之丧。其于行虞祔等祭也。止奠肉于其父耶。抑用素馔于其母耶。礼沿人情。其岂有母丧之差后于父。而独废奠肉于母。以终三年之理乎。似不当以同归之父母。视之有别。而待之有异也。幸量之。
答金(缅)
相禹衰朽日甚。精神昏耗。其于礼学。百不记一。难可仰副所询。而不敢虚辱厚意。撮其大略如左。其曰改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4H 页
棺与否。愚亦未知其如何。然改葬之本意。则必须改棺。然后乃可得尽情礼。而今详示意。则棺不至朽败。则改棺时未安曲折。有甚于不改棺。此乃详量权处之道也。其曰前期告庙者。丘仪详载焉。仪节云。前期一日。告于祠堂云云。纳主礼毕云云。厥明。内外诸亲。皆至各就次。主人服缌麻。馀皆素服。其告辞曰。玆以某考妣体魄。托非其地。恐有意外之患。惊动先灵。不胜忧惧。将卜以是月某日。改葬于某所。敢告云云。祠后土祝文云云。然后启墓。其告辞曰。某官某人。葬于玆地。岁月滋久。体魄不宁。今将改葬。伏惟尊灵。不震不惊。举哀一如初丧之仪。则朝夕哭泣及上食朝夕奠之节。不言而在其中矣。其曰破殡祭。当设于未破殡之前。故告辞如右耳。其曰先轻后重之说。详载于曾子问篇。此则为父母偕丧者而言也。以其微意言之。则今此改葬之节。与偕丧何异。下棺时。先轻后重。不须云云。而至于发引时。愚意莫若先轻之为愈也。去丙子兵乱时。往岭南。得闻如此等节。则发引时。先后之礼。其地亦未定常规。郑愚伏则先重云云。然死丧之际。则不可以亲迎时男先于女之礼为比也。如或重其父而先行于母。则是失其孔子后重之义也。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4L 页
先重而后轻。则主人兄弟。哭从于其父之后其母之前耶。先轻则非特不违于圣人微意矣。事甚顺便。使其母柩先行。而主人兄弟从其父后。则蔑无所碍于情礼也。未知如何。其曰玄纁。虽或合葬。各为备具。似当也。其曰明器等物。虽载于家礼等书。而今此迁葬。不必用之也。先儒亦有所论耳。其曰返魂节次。礼文中无之者。神主在庙。故有前期一日告庙之文。葬后礼毕。只行一虞于墓所而还。则岂有返魂之礼也。其虞祭。亦设虚位而为之。则不待明辨而可知也。其曰服缌服之节。既论于前。及其方启墓之时。服其服而告之也。既破旧坟。则缌服在焉。不可他虑。而日寒如此。不无疾病之端。则耳掩着不着。不必介怀也。其曰孙子及诸族所着之服。至如当服斩衰者。犹缌而已。况其馀者乎。琼山仪节。馀皆素服云云。则孙侄辈。素服素巾。可也。其曰成坟后脱服之节。仪礼。虽云缌三月而除。然不可终始服缌。待尽三月而除之也。行虞礼毕。主人以下出就别所。释缌麻。(谓制服也。)服素服(谓巾带也。)而还。琼山仪节中。亦载焉。故吾东知礼君子。皆行此礼。所谓三月而除者。无缌服。而只待三月而尽除其服也。其曰红袱入置要舆中。以安魂魄之说。此乃非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5H 页
礼之甚者也。其曰葬毕还家时。只着素服而归。岂有更着缌服之理乎。改葬之礼。子为父。妻为夫。当着斩衰。而圣人必为之降缌。葬毕则缌亦无所用。故葬毕。别就他所。释缌服云者。果有所以而然也。其曰毕役后还家告庙时。亦须只着素服素带而告而已。其告辞曰。孝孙某。今以某亲某官体魄。托非其地。已于今月某日。改葬于某所。事毕。敢告云云。以仪节考之。则归告庙时。似无拜哭之文。而以朱子所言论断。则朱子曰。须告庙而后告墓。方启墓以葬。葬毕奠而归。又告庙哭而后毕事。方稳当。行葬。更不必出主。祭告时。却出主于寝。以此见之。则还家告庙时。亦当有哭之之节。未知于佥尊意。以为如何。其曰奠时。单杯及三杯之说。既曰奠单杯而已。未见有三杯之礼也。此一节。则忘却落漏。而追答以上耳。
答黄进士(鹄立)
 问。祥后奉新主。入祠堂。乃礼之当然也。第以常情揆之。则于新主前。似当有丧毕入庙之告辞矣。而别无先贤定论者。何耶。抑有之。而鹄立未及考见欤。
祥后奉新主入祠堂时。似当有告辞。而朱子家礼及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5L 页
琼山仪节。皆无焉。此其无乃为阙典。而抑或以卒哭及祔祝文。皆已有措辞告之之故而然耶。更详之。
 问。备要曰。祥后。即奉主入庙。祔于祖龛。告迁一节。则当于吉祭时行之云。故先考神主。已祔于祖龛矣。今先妣神主。亦姑祔于祖龛。而行吉祭后。与先考神主。一时并升正位耶。备要祔母祝条。又云祔母。则只告先考。而不须并告于祖。然则今于先妣神主祔庙时。只告先考耶。先考神主。虽不在正位。而亦以祔母之意。告之于先考耶。
备要所谓大祥日奉袖主入于祠堂。而告迁一节。则吉祭时行之云者。虽与家礼仪节。有所不同。然朱子取张横渠所论之说。至于与学者书。有曰。祔与迁。是两项事。既祥而彻几筵。其主且当祔于祖父之庙。俟三年丧毕。祫祭而后迁。故家礼大祥章注。并朱张两先生之说。明白载录。故退溪先生答金亨彦问目。亦以此举论。至曰若从朱子与学者书云云之说。俟祫祭而行迁庙礼。则大祥前告迁改题等礼。皆且停退。以俟丧毕后祫祭前期一日。乃以酒果告迁改题主。犹各仍入于其室。厥明祫祭毕还主时。乃依朱子及杨氏说行之。又曰。窃详朱子之意。初述家礼。惟以酒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6H 页
果告迁者。岂不以丧三年不祭礼也。而祫祭群室。乃祭之大者。非丧中可行故也欤。后来又以谓世次迭迁。昭穆继序。其事至重。但以酒果。告遽行迭迁。为不合情礼。故引张子语及郑氏注。以为礼当如此。此古人所谓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者也。其用意宛转得礼之懿。今如右行之。则于祔。既不失孙祔于祖之文。于迁。又以见迭迁继序之重。亦无古今异宜难行之事。在人所择也。又曰。所谓三年后合祭之。三年。谓禫后也。未禫。不可谓丧毕。又不可以吉服入庙。故俟禫后行合祭。但士大夫合礼不可考。今以时祭当之。噫。论辨大祥前告迁改题等礼者。张子也。取张子论辨之语者。朱子也。发明朱子告迁改题等礼。前后不同之深意者。乃退溪先生也。今备要之所以云云者。其亦有所见而然也。但其祔母祝条云。祔母则只告先考。而不须并告于祖者。似若微有疑处。何者。以家礼祔章注见之。则即于厅事随便设亡者祖考妣位于中南向西上。设亡者位于其东南西向。母丧则不设祖考位。其注之前所云者。并其考妣而祔之之谓也。后所云者。独以其妣而祔之之谓也。若并考妣而祔之。则必不无并告之祝辞。设或独为祔其母。岂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6L 页
无告辞于所祔之祖妣乎。是故。祔章初献注。祝版云孝子某。谨以洁牲柔毛。粢盛醴齐。适于某考某官府君隮祔孙某官。内丧则云适于某妣某封某氏隮祔孙妇某封某氏。次诣亡者位前云。荐祔事于先考某官府君。适于某考某官府君。此则无论考妣。而祔必有告辞之明證也。况杂记。有曰男子祔于王父则配。女子祔于王母则不配。陈浩注曰。男子死而祔祖者。其祝辞云以某妣配某氏。是并祭王母也。未嫁之女及嫁未三月而死。归葬女氏之党者。其祔于祖母者。惟得祭祖母。不祭王父也。故云祔于王母则不配。盖不言以某妣配某氏耳。有事于尊者。可以及卑。有事于卑者。不可援尊也。以此推之。则注所谓有事于尊者之尊字。指其王父而言。若为其父而祔于王父。则其母或与父一时俱殁。或先其父而死。待考同祔之类。则其于祔祭之时。所当并其母而祔于王母也。其祝辞云。以某妣配某氏。此则并考妣而同祔之明證也。今日哀侍先妣之丧。出于前丧未祥之前。则此记所谓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者也。后丧葬后。行前丧之大祥。而考乃既祔于祖考之傍。则妣亦祥毕。当祔于祖妣之傍矣。所谓傍之一字。不必分其两处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7H 页
而言也。自祖考妣言之。则各有左右傍祔。考妣于祖考妣当祔之傍。则是考妣之两位。同在于一处也。若其卒哭后祔祭之时。告祝一如家礼。则今亦当依考入庙之节而已。不宜于考位前有所告辞也。备要之此一节。与浅见有所差异。然疑事毋质。直而勿有。乃经之明训。则其敢执己见。而自归于固滞耶。幸更广询知礼君子。如何。
 问。前日下教朔望之奠。素不行于先世神主。则何可独行于考位云者。果合情理。第退溪先生答金而精问曰。素行朔望者。合行于庙。不行者。则请出当奠之主于正寝而行之可也。退溪岂不知独行之未安。而特以是言之者。岂非以前虽未行。而至于祥后禫前之朔望。则有异于常时。故云然耶。先考神主。虽已入庙。而碍于后丧。犹未行禫祭也。谬意当于先妣祥后。并行两位朔望于禫前矣。未知有涉于径直之行耶。
祥后禫前之朔望。虽是孝子追慕至情之深切处也。然朔望。非禫与忌之类耳。家礼曰。正至朔望则参。此乃主祀者平生所当行之礼也。虽素不行于家庙者。若为新祔神主。而欲行朔望之奠。则自当并其祖先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7L 页
诸位而行之也。如或以素不行为嫌。而独为请出当奠之主于正寝而行之。则其于体亡者尊祖敬宗之意。深有所未安处。与其独行于当奠之主。不若并废之为愈也。传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礼也。以孝子事死如事生之道言之。则祖与父。朝夕同在一室。而得甘旨之味。则人无贤不肖。必先进其祖。而及其父。苟或有反其常情焉。则为其父者。其可忍舍其亲。而独当其养乎。孤陋所见。果为如此。而前日之所以妄答矣。今以此重复及之。尤觉哀侍孝慕增深。惟恐失礼之万一。为之发叹不已。退溪先生之请出当奠之主者。非孤陋后学所敢窥测。其可妄为之说耶。惟在哀侍量处如何耳。
 问。禫祭时。先妣祝辞。则当依家礼行之。而至于先考祝辞。则非如祥后间一月行禫之类也。似别有措语矣。伏乞下诲。
禫祭时。妣位前祝辞。则虽当依家礼行之。而至于考位前祝辞。则非如间一月行禫之类云者。此亦致虑处也。以记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等篇考之。则君丧中。或遭父丧。父丧中。或遭母丧。或二年而后葬。则但论其二祥之祭。其注云。假如此月行小祥。又次月行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8H 页
大祥云云。而禫祭则不为举论。窃恐古人以祥祭为除丧。而必行于后丧之葬后及君丧除之次月。而以禫祭。为非丧服中可行而然耶。抑亦既论其二祥之祭。则禫不待早晚而在其中。故阙之欤。盖未可知也。虽然。窃闻之。父母之丧。必以三年。非禫不可谓之三年。亦不可言终丧。则宜乎有行禫之节。而至于变礼之际。则蔑无举论。此乃平生恨不得知礼君子而就质者也。今日哀侍先妣之禫祭。则顺便。祝辞亦当一依家礼行之。但欲以考位之禫祭。并行于一日。则非特有祝辞之拘碍。种种违礼处甚多。愚意以为俟其妣位禫月。必先卜日行考位禫祭。又次日行妣位禫祭。则与曾子问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之礼。似若暗合。其注云先葬母。不为母设虞祔。葬母之明日。即治父葬。待葬父虞祔毕。然后为母虞祔。丘琼山亦引曾子问。其虞也先重后轻礼也云云之章。注曰。如虞祭偶同。则异日而祭。先父后母。以此推之。则虞可似同日。而必异日而祭。则况禫加重于虞也。其不可同日而祭。章章明矣。如此日。行考位禫祭。又次日。行妣位禫祭。为当。其犹不可以此月行小祥之祭。又次月行大祥之祭。比而同之也。差间日子。则其亦未为不可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8L 页
也。如此节目。虽曰变礼。宜乎明著于礼经及先儒所论。而不见于朱子家礼丘氏仪节及吾东丧祭问答,丧礼备要等书。以此矇礼学孤陋之謏见。似难指挥于其间。而若等其过时不祭礼也之谓而专然阙焉。则后悔莫及也。礼宜从厚。当以姑依行之。待他日得闻的论。然后改之。似不悖于情理耳。无于礼者之礼也。其动也中。檀弓所云。自我作古。亦朱子所云。则今其如许说话。虽未免狂妄。然重违哀教所怀。不敢隐而然也。非以为合礼也。惟在哀侍自量如何耳。考位前祝文。则当依仪节用之。不妨仪节。禫祭祝文。有云。禫制有期。追远无及。谨以清酌庶羞。祗荐禫事云云。幸以大故重叠。礼多阙略。添入于禫制之上。如何。
 问。吉祭前一日。改题先世神主祝辞及班祔诸位祝辞。亦望指教。
吉祭前一日。改题主祝辞及班祔诸位祝辞。丘琼山仪节详载。而今见哀侍所示之语。则丧礼备要必在哀所。幸以备要所载祝文用之。如何如何。丘氏祝文。移录于备要。略无增减处。然与其仪节。有所差异处。不过丧期已尽四字而已。仪节则云大祥已届。备要则云丧期已尽。仪节一依家礼。用其祝文于大祥之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9H 页
前。备要取朱子后定之论。用其祝文于吉祭前一日故也。此等祝文。则一依备要用之。如何。
答黄进士
服中死者。奠用素之节。固无所据。然丧大记及士丧礼。袭不左衽。而象生时。则所奠之物。袭奠外。皆用脯醢。似为得宜。服其衰绖。𩜾粥疏食。哭泣哀痛。以终三年者。此乃生者之不得从死者而归。为死者。无所不用其极之谓也。既归于一。则其于饮食之际。必无彼肉此素之理。求之神道。岂远人情。幸详之。父母之丧。虽有轻重之不同。然母丧之变。遽出于父祥未行之前。则废其祥祭。实为情礼之所当然也。侍其母丧卒哭后。行其未行之祥。则似若然矣。而若行之于母丧葬日之内。则恐违于练祥不同时之礼。当行于葬后次月。可也。告迁入庙等节。朱子家礼及丘氏仪节。一㨾明白载录。岂可舍此而取他乎。朱子所谓三虞卒哭。皆用周礼。则此不得独从殷礼者。政为今日道也。祥禫。俱是三年丧之祭名。然禫比于祥。则果为有间焉。祥乃除丧之祭也。禫乃终丧之祭也。不得行禫。则不可谓之丧毕。而必欲毕父丧于母丧之中。则许多曲折。有所拘碍。难以尽论。姑先行祥于葬月之次月。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09L 页
而除父之丧服而已。此则虽重服在身。既云除服。则暂服黪服而行之。既而反丧服。不得不然也。幸考见退溪先生答西川君郑昆寿之问。则可知其与此所言相符。然退溪之所谓黪服云者。取家礼用书仪之文。而今日京外士大夫家。则其于祥日。不用黪服。而几尽用白衣冠。则是亦古者祥而纤缟之礼也。遭轻丧而除重丧者。似或以此行之。可也。行祥之日。不为奉神主入祠堂。则奉安于何所耶。祥讫。奉入祠堂。未为不可。而如其迭迁及改题等节。至重至大。非当丧者所可得而行之者也。待母丧三年后吉祭时。行之如仪如何。抑以其未及迭迁。而祖龛当祔之旁。更无奉入之位。则虽或权宜变通。姑祔于其下便旁。恐或不失于祖以孙尊。孙以祖屈之义也。其除服之日。亦当以祝文。告于祠堂。而与无故人行祥之举。大相不同。其措语则不过曰。某亲丧期已尽。礼当迁主入庙。敢告。朔望之奠。自当量其力而已。力有所可及。则当依家礼朔望则参之之仪。然倘如哀示。贫不能焉。则何可以独行于考位乎。亦岂有限其时月之理乎。深思量处焉。记曰。祭器坏则埋之。祭服敝则焚之。其所以埋之者。阴之也。其所以焚之者。阳之也。今此冠笠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10H 页
等物。非祭器祭服之类也。欲埋之则嫌同祭器也。欲焚之则嫌同祭服也。然以其遗衣服之类。而藏之于庙中。则虽或善矣。而似涉永久难处之道。不若依纸榜祭毕焚之之类。而因其行祀之日。焚之于祠堂后净洁之处。亦似稳当。然曾闻贤者之家庙。或有如此等物云。其亦未可知也。幸更问于知礼者。以为归正之地。如何。
答俞凤洲(櫶)
二祥之祭。古者必以卜日而行。故有所安其祥字之义也。朱子家礼。从温公书仪。书仪从简。而忌日兼行祥祭也。如有丧患病故。则必为退行。礼有明證。杂记及丧服小记。可得以考之矣。得中之礼。莫若与主丧者。一时偕行之为愈。而但哀侍上有老病尊堂。亦不无权宜善处之道。况退溪问答中。有所云云之节耶。其曰使诸弟权宜代行。己则于本家祭厅。设虚位。哭奠除衰。似为至当。以家礼不得奔丧条见之。则似若为位不奠。而以张横渠所著之说深究。则除衰时设奠。亦有所据。记奔丧为位不奠注。郑氏曰。不奠以其精神不存乎是也。此则与家礼正同。然横渠之言。有曰为位者。为哭位也。然亦有神位。不奠者奠。则久奠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10L 页
也。在他所。则难为久奠。丧礼则于殡常奠。丧不剥奠。为其久设也。脯醢之奠则易之。又曰。为位不奠。谓之不祭则不可。但恐不如丧奠。以新易旧。如此久设也。退溪先生之所言。与家礼有所不同者。其必取横渠所自发明为位不奠之说也。所谓今日祝辞孝子某使介子某荐此祥事云。则孝子病不得参祭之意。隐然于其中。何必前期一日而烦告之耶。其曰告利成三字。明录于虞祭辞神注。则其下祭礼。皆必为之依前。其于祥祭。自当用之。而鄙家则未曾废此节也。其曰受胙一节。非所行于祥祭者也。浅见如此。固未知合礼与否。幸更问于知礼君子。如何。
答申羽宣
所示题主之节。反覆思惟。则与其以哀侍之名。书填旁题。莫若以尊堂主祀㨾。题主之为愈也。题主时。以显辟府君神主六字。加之于成均进士之上下而已。不书旁题。似合于礼也。记丧服小记。有曰。适妇不为舅姑后者。则姑为之小功。其注云。礼舅姑为适妇大功。为庶妇小功。今此言不为后者。以其夫有废疾。或他故不可传重。或死而无子。不受重者。故舅姑以庶妇之服。服之也。且其小注。山阴陆氏曰。著为舅后者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11H 页
姑为之大功。非情有厚薄。以传重也。以此推之。则适妇无后而已死。次子固当主祀。脱或适妇虽夫死。而尚生存。则岂无早晚继后之理乎。今哀伯嫂早寡无子。哀侍则亦未及娶妇而早孤。其在先大人亡灵传重之意。必不使无子适妇而缺望焉。亦不以未娶男儿而归望焉。退溪先生答门人所问。死者有子。则虽在襁褓之中。必以其儿名书填旁题云者。其儿自当主祀者也。礼所谓以衰抱之之类耳。今日哀侍之身。非向所谓退溪先生所言之比也。以哀侍自处之道。莫若告谕于尊堂。使之善处。果为如右所及。则其无后悔也。所以缕缕言之者。不特取朱子宗子无后而死。则当为立后之训耳。抑恐闾巷中。无知识家。有或贱薄无子适妇之患故也。兄亡弟及之说。不必用于今日。而尊堂百岁之后。则自有所归之处。此乃万全之计也。然此言岂必合于礼耶。幸更问于知礼君子。
答申进士(濯)
圣人制礼作主。取法盖有所据。若趺方四寸。高尺有二寸。身博三十分。身趺十二分之类是也。未葬只称木主。既葬乃称神主云者。岂非以神所凭依之故而然耶。古之孝子葬毕。迎精而返。事亡如事存。故虞卒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11L 页
哭祔祥等祭。必于是而行。及夫奉入祠堂。禫而吉祭。仍行晨谒之礼。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则参者。无非事以礼之至意也。然不虞之变。间或有焉。鲁诸侯之国也。成公三年。果有新宫灾之事。今申生所遭之变。其亦不幸而类者也。虽惨奈何。如曰二祖神主。幸免其患。而其椟只破。则不必为新其椟。而并其主改之也。至如其考神主。并其身博身趺而破。则势当改其主而新之也。如曰完其身博而少伤其趺。则亦不当以其趺之伤。而舍其身博之完也。呜呼。在天之灵。常凭依于斯。一朝惊失其所依而飘散。然又安知夫眷顾依迟。不复依泊于斯也。与其不忍舍不忍埋。曷若改其趺而已。抑与其灭其故而立其新。曷若复合其别而图永于无穷乎。记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言见人貌有类其亲者。则目为之瞿然惊变。闻人所称名与吾亲同。则心为之瞿然惊变者。特不过充充瞿瞿皇皇。慨然廓然之馀哀尚存乎中。随所遇而感发也。盖亲没之后。其形容不可复见矣。其语音亦不可复闻矣。故路隮父死。母告以貌类父。终身不引镜。刘温叟父名岳。终身不听丝竹。如使二子生于今日。而遭今日之变。必其心其目。不特瞿然而止。其不忍弃不忍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12H 页
埋也。亦明矣。夫主始于何时。立庙作主。以教天下后世。非殷周二代之盛欤。其时有缀重焉。重彻焉之礼。重主道也。或曰重。或曰主何也。始死而有柩曰柩。有柩而设重曰重。有庙而立主曰主。其实重与主。皆所以依神也。虽于似而聆睹或及。则心目犹瞿。经亦不以为非而有许。况主亲神之所依。而如在之真者耶。殷尚质。故虽作主矣。犹缀重以悬于庙。不忍弃之也。周尚文。故既作主矣。重遂彻而埋于土。不敢渎之也。不忍弃之者。所以致其爱而质。故殷人行之。不敢渎之者。所以致其敬而文。故周人行之。今趺缺之。主抑犹在殷周文质之间乎。殷之重。以周之时见之。则在所当埋。而殷人犹不忍弃之而悬庙。况今趺缺之主。非殷重之比。在殷犹曰主。在周亦犹曰主。其敢不益致其不致之爱。而亦敢不益致其不致之敬乎。若以其趺缺而可埋之。则不以尚周之文而灭殷之质乎。情之所发。礼必随之。今其趺可改耶。不可改耶。趺甚缺矣。不可复合。则虽谓之改亦宜。既曰完其身博。则其忍弃之。其忍埋之。不若复合其别而慰安之奉安之。以俟君子的论于后日可也耶。
答成进士(时敏)
时庵集卷之三 第 512L 页
前承示札。匆率奉报。未知照眼否。前书中所谓广求冶隐集考见云者。仆乱前得见其集。中有生为继姓。义当主祀之语。而常以为所可取法。故偶然言及。然若有当为立后之人。则不必以此取法也。今日国法。则嫡,妾俱无子。乃许其继后。然京外士大夫家。皆不以此拘碍。而虽有妾子之人。未闻有不得继后。而亦有自礼部许之之例。此亦不必从其法而废其继后之一大节也。不特承尊示札。而因豚儿细审尊意所在。深为叹服。况闵生。亦来在云。必已议定耳。鄙意则以为查顿诸侄之中。有继后者。则查顿夫妻。虽曰俱没。为其女婿之道。为妻父母。联名陈疏。则必有得情之路。此固仆病伏枕席。为查顿致虑者也。设或初终之时。未及善处。而尊与闵生。同心协力。期于必成。则实为美事。而亦不难也。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