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玄洲集卷之十一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玄洲集卷之十一
 序○跋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09H 页
送舍兄湖南方伯序
上之𨓏迫于虏无策也。怒我体察副使季父公用城溃罪。置重律。吁冤矣。吁冤矣。他罪等不问也。降虏剃发者。亦不问也。众情固已不快矣。何纪律之可立乎。民散久矣。平时不思得民志而急。乃罪阃臣。阃臣奚罪。阃臣无自由。仰朝喙进退。而朝家施措。一向乖宜。吁已矣。试撮一二言之。他可类而推之。目今廷臣揣策。无以当 上心也。欲示担事之状。则计无出。唯蚤夜仕。无暇休沐且饭矣。蚤夜讲寻利端曰。如是则军不乏兴矣。募中外人入粟。予阶几级。除守宰。曾不难。巨富豪已遍满除目上矣。家兄所领道。亦不知累累若若几人。为令为丞为郡守为牧伯矣。二千石出宰百里。为民父母。而朝廷轻视之若玆。以为酬报之资。则其已忘民事矣。尚何望得力于民哉。大司农。惧坐财不裕。请尽沿海渔盐利。利出于水。谓非病民。岂农独民。渔非民邪。民无本末。唯食是从。终岁搰搰。手网背卤者。孰不仰给。传曰。竭泽而渔。明年无渔。其忍竭而渔。民不出一年。边海将尽为旷莽。而京外水利断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09L 页
矣。其蚤夜仕。亡暇休沐且饭。而谋所以尺寸利国者。非不尽矣。而利卒不胜害也。其可谓利之乎。王者得民后。纪律可立。可以战。可以守。为今之阃臣者。不亦难矣哉。观察眇然卑职。其可抗庙指。而论利害哉。今于家兄之行。要我赆言。而言及于此。则吾不知所以为言矣。
闵士尚林川亭舍诗序
湖南前按使闵公士尚甫。乃余同庚友人也。平素相向𨓏者。若不能一日相舍者然。而吾与士尚。俱今白头尔。犹不能一日相追从。诩诩欢笑。缅惟童稚情亲。于今几年所矣。出入中外。茵席未暖。迨今官至观察使矣。其间岂无会合之时。而亦不过尘埃马上。京洛宦榻耳。何尝一日濯清川。坐白石。逍遥徜徉。得遂物外闲适者耶。乃数年前。士尚之刺骊也。为其弟士初氏。求趾拙堂文字于余。余不敢以不文辞。逮士尚之再按节也。已有宦成之戒。搆堂于趾拙之傍麓。以为兄弟终老之所。又求诗若文于余。余之欲附名青云。与图不朽者。其岂有量哉。书数至而不敢应者。不但以病疏笔砚而已也。抑有说焉。士尚之生于世。必不为林泉自在之身而止耳。矧今新经丧乱。 主辱之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0H 页
未洒。邦国之兀𡰈。乃如许。而士尚受知 明主。为国荩臣。入赞帷幄。出为藩屏。而其有卜筑终老计者。宁不龃龉也邪。今于家兄之代士尚行也。付以一律。塞其恳而破其遁志焉。至若湖山之胜。亭榭之幽。自有钜笔宗匠能言之者。今不敢赘焉。时天启七年六月之既晦。玄江散人。书。
送黄海节度使序
人有言海西节度使贸茧状甚悉。翁曰。余不知节度何许人。客曰。节度即当路宰相之家臣也。起自行伍。超授府牧。未几。宰相又荐之 上。而擢为阃帅。当之任。就辞宰相。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绵布乎。宰相曰。茧丝哉。乃于上任翌日。督聚道内军兵。分定茧丝。归直少而徵倍之。未数月。驮载络续于宰相家。宰相甚贤之。将擢授统制使。一道军民。则怨声嗷嗷。台官闻而流涎举劾之。乃金公应海代之。都人相与言曰。前者专力于宰相。不能遍及台官。被其劾矣。后者鉴前之辙。掊克必倍前人。海西之民其殆哉。翁闻而笑曰。是不然。前者之不能遍及。非拙也。能也。谚所谓掘一穴者也。力分则物少。物少则难以深结。彼此不专。终归汎爱而已。此人虽被评于一时台官。而终必得宰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0L 页
相之酬报。不及数年。其得统制必矣。台官之论劾。在于一时。宰相之荐拔。终其世焉。终不以此易彼。后之者稍有较量。则亦安肯倍功广施。为无益之费哉。矧惟金公。乃非金将军之弟邪。岂甘心踵行。图进取者。将并与一穴而废之。则西民苏矣。国家赖之矣。勉之哉。遂叙以送行云。
题黄侯槎游录后
自落盐州来。屏居草莽。定省之暇。得黄侯所著槎游录一卷。伏以读之。叹曰。浏浏乎其声。希世之音也。其文典雅谨严。其诗雄健清劲。若多藏之贾。其出逾奇。诚可喜可愕。诗本于性情。读其诗。可以观其人矣。矫矫烈烈。一尘不染。死生穷达。不能夺其操者。其不在是集邪。若其宣威布德。观风采俗。彬彬有古奉使者风。求之西京。盖有人焉。其真陆大夫司马长卿之流乎。古所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近之矣。既卒业。辄写短律一首。用塞君侯之请。顾余非无价手。得无僭乎。唯是附名青云。与图不朽。则抑余之所得侈矣。诗曰。今代金华伯。当年博望槎。雄时视迁固。平处到阴何。领略风涛壮。包罗俗尚姱。希音难并世。老子欲无哦。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1H 页
北窗,古玉集序
东国无真人。北窗是真人云。先辈论之尚矣。余小子于北窗先生为族孙。而先生之仙化者。三十有馀年。而小子生焉。儿时。已闻东国有真人郑北窗者。而实不知何状人。方谓之真人也。先生之少弟古玉先生。与余王父文靖公。同庚欢甚。余悲不及北窗。而犹喜及古玉焉。丁酉乱。避地首阳山下。逢古玉先生于逆旅中。邻并三年。朝暮陪诗酒。时先生已老。鹤形银鬓。宛如神仙中人。胸襟澄澈。类有道者。自不觉叹服起敬。先生曰。君乃以我为真人耶。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惜不令君见吾北窗兄也。于是日。闻所未闻者。其风神仪表。灵异奇验。无不备悉。乃知先生生而神异。博通三教。可与为仙。可与为佛。可与为圣人。是之谓真人者。非邪。即今两先生遗躅已杳然矣。古玉宅相蔡君亨后。以遗稿见示。得见卷首所载北窗行迹野史所记。小而能知百里外事。大而能通万里外语。自非顿悟六通。功成火候。恶能与此。夫以如是之奇识。终不泥于仙释。一以吾儒圣学为本。观其遗训。专务孝悌。勖以近思小学。为初学蹊径。谆谆戒饬。则斯非古今仙真卓绝罕觏者哉。北窗诗。自然流出胸襟。直与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1L 页
三入岳阳午夜君山等作。同一揆也。至于古玉。老于诗律。音韵清远。逼唐名家。近世诗人。自当让一头矣。然是特馀事耳。两先生之流名不朽者。岂亶在诗哉。顾余末裔后学。奚敢尚论。窃喜附名仙牒。忘其僭越。而乐为之道云。
金伯厚玉京壮游录序
音。生于心者也。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知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故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而怒。亡国之音。哀以思。余未知伯厚朝天录诗若文。是何世音也。自辽海填淤。玉帛梯航。不知其几度。而一代所推。唯吴相国,金清阴,金伯厚仅若而人而止耳。伯厚操行经术。为世模楷。文章是其馀事。绝句近体。写出情境。天然去饰。而自有金玉声。劳不刿目鉥心。巧不雕花刻玉。务长于情而不失其清韵。绝无浮靡流艳之态。五七言长篇。气力浑厚。叙事有法。有古作者体。其曰登海峤赋。逼近楚骚。有屈宋之风。其曰上陈弘范书。与鲁连遗燕将书。并驱。其曰东还后建除体。与元道州贼退后示官吏舂陵诸作。相上下。其曰过海祭神文十数章。致词精白。一于诚意。有可以感动神人者。大都忠君忧国。惓惓不忘。诚悃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2H 页
蔼然。遣辞真的。其真有道者之言哉。诗道文体。至是而无以加矣。以公所遭者论之。迹滞异域。宗国被兵。间有忧深虑远忠愤激切之言。其声宜未免噍而杀戚以悲矣。而乃能啴缓舒畅如此。惟其存乎中者既确。感于物而不失其性情之正。长城碣石。水陆万里。恣伯厚取。以资壮游。此其所以遭乱世而能为治世之音者欤。伯厚要余一言。余以是复之。伯厚怒余以称道太过。余非知言者。言之不足为轻重明矣。如以言也。不于其人乎求之而于余哉。正欲指瑕阻堑。交益相长者。其志也。虽然。荆玉不可觅玼。隋珠难以掩光。余实心服。终不得变其说。姑记僭妄之见。以俟夫后之知言者正焉。
丛桂堂遗稿序
丛桂堂。我大父行也。小子生晚。仅得与员外叔游。不及见丛桂堂。而从搢绅间。得见其脍炙传诵诗句。已知先生天下士也。及闻牛溪先生之论丛桂公学术之高。力量之伟。至比之诸葛孔明,王景略。则先生之见重于一时诸贤者。大可见矣。丛桂之孙。员外之子。有三学士。其仲修撰公。文章冠当世。于余为少弟。而至于文辞。则余从而师焉。曩以遗稿一秩示余。余伏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2L 页
而读之。浏浏乎其声。希世之音也。反以自顾。不觉失匙箸也。噫。世之追古高骛者。孰不曰盛李盛李。而其卒也。得钱,刘,韦,柳间彬彬者固鲜。或至肤立茅靡者多矣。若其开口雄伟。清而能健。逸而能雅。若多藏之贾。其出逾新。可喜可愕者。余于丛桂公见之矣。诗本于性情。读其诗。可以观其人矣。矫矫烈烈。一尘不染。死生穷达。不能移易其操者。其不在是稿也邪。然则诗特其馀事耳。于魏。得陈思。于晋。得陶彭泽。于唐。得杜少陵。吾东方之孤云,梅月堂。其人也。公非其流匹耶。独恨年啬。未究极致。遗编散落。犹且耿光宇宙。假之以年。则琳琅千万篇。奚可量也。隋珠昆玉。愈寡愈珍。吁可敬也。员外叔虽蹭蹬大科。才不为用。而诗家风格。世趾其美。信乎廷硕不隳芳也。种而不食。发之于三学士者。夫岂浅鲜哉。学士公。裒集先稿。并付卷末。固要余一言。系于其尾。余非知言者。得无僭乎。唯是忝在戚孙。窃托大贤。附名词林。与图不朽。则抑余之所得侈矣。遂不辞而为之说云尔。
东溟稿序
风以世变。文以世降。古今常理。无怪乎唐不及汉。宋不及唐。至于今日。其细已甚。泱泱乎大风。谁得而见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3H 页
之。东溟郑君平者。独非今世人耶。何其文之似古人耶。诗文兼备古人。其犹病诸迁固无诗。甫白之文。尚有六朝馀习。韩愈起八代衰。为百世师。至于诗律。犹是元和。而初唐语一句。道不得也。君平以眇然之身。晚生东国。学究天人。文通百家。力挽颓波。能复古道。记事似司马子长。论事似战国策。乐府似汉魏。歌行似李杜。五七言绝句近体。都不出初盛唐范围。其以下不为也。呜呼盛哉。孰谓风以世变。文以世降耶。唯在其人物之高下耳。顾余半生铅椠。心存力疲。不免于画。晚得东溟稿读之。芒乎自失。忽若汾水之阳。窅然丧尧之天下。亟欲尽弃其学而学焉。却恐衰朽甚矣。来日无多。何嗟及矣。不觉三叹而题之。岁丙戌冬腊。海平后人尹新之。书。
月汀先生集跋
古称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是特诗人谦退语耳。文者。贯道之器也。非文。道曷由明。我大父文贞公月汀先生。当 明,宣两庙右文之际。崇学卫道。倡为古文辞。有辟草莱之功。一时操觚而谈道义者。皆瞠乎后矣。文章自有大家数。其视钩章棘句。搯擢胃肾。牛鬼蛇神。务为奇崛者。岂可同日道哉。如清阴金先生。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3L 页
暨张持国,赵飞卿,郑子容,金伯厚诸人。皆出先生门下。其于先生造诣处。必有能言之者。小子安敢妄有赘焉。惟记昔年。得侍 宣庙燕见。赐以 宸章。劝勉学问。因谓臣曰。海平行高学高。其诗文骎骎乎汉唐。而笔法亦高古。可敬也。尔有家法。安用他求。因以延龄固本酒一壶付臣曰。持饷海平。说与余意。至今 天语在耳。如昨日焉。 宣庙圣学天纵。首出庶物。每于作者。病不古焉。而至于先生。推奖如斯。则希音之见赏。已不浅鲜矣。譬之司马长卿之词赋。得汉武之咨嗟者。不亦兼美俱全矣乎。惜乎。平生所著诗文。不啻数千万首。而屡经兵火。遗失居半。加以后裔不振。刊行亦后于馀子。岂非斯文之不幸乎。先生之孙丹阳郡守挺之。操行文学。有得于先生者。而不苟循合。蹭蹬大科。今发已种种矣。慨然舍痛。蒐拾遗文。证整讹误。分梓于丹阳,咸兴。以家兄按北关。加意助成。而金判书伯厚。终始掌之。遂使河汾讲道之书。不至泯绝。房魏之责。亦可以少纾矣。余小子夙荷提撕。过蒙诱奖。鱼鲁之辨。莫非先生赐也。自惟驽下。无所成就。到今白首。终作伎俩人物。惟有老泪潸潸。谨拜手稽首书。岁丙戌冬。从孙绥禄大夫。海嵩尉尹新之。跋。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4H 页
三清帖跋
石阳墨妙妙天下。当时中国人得只幅。归直不限也。是为天下宝明矣。我东俗纤啬。饕名利者少韵格。士者呰窳偷生。于艺。无甚嗜之。有求之。不以佳绡素。亦不肯尽其艺焉。三清帖。是王孙自为传后计者。一生精力。尽于此矣。简易序之。石峰书之。弁其卷首。三绝备矣。岂非希有宝乎。朝绅之权力名胜者何限。而莫有窥者。其珍而靳乎轻与。必待其人者。可见。晚遇佳公子。一与之语。辄解装开箧。恣公子取。曾不吝情。弃之若遗。是知公子真长子敬之流亚也。风流蕴藉。词翰自娱。所宝与人异。其必传无疑也。向之弃之。无亦藏之耶。至宝天下人之所共宝。爱惜之至。必欲传之悠久。不传于子。而传于贤。是亦唐虞官天下之心也。毋论书画。古来得意笔。世无两焉。唐太宗聚右军墨迹。汇为神妙能三品。神品二十五。妙品九十八。能品百有七。所得非不多也。皆不及徽之派智永。七传秘藏之真本。患无以致之。以万乘之威。尚藉萧翼之行计。浮湘潭涉吴越。窃取于辨才梁上。赌人之宝。若此之难也。今公子出不远跬步地。三寸舌不曾掉也。徒以风神符彩。蔼然高义动人之深。而举天下之至宝。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4L 页
委之公子。非信之笃。能若是乎。后十数年。值丙子乱。公子苍黄扈 驾。家孥行李。入江都。及寇陷。人各鸟兽散得脱。文房宝玩。荡然无存。独此一帖。落在灰烬中。妆匣延爇。彻于内面。石峰书帖。半入回禄。至石阳竹帖。火乃自熄。一无伤损。玆非异事欤。天悭鬼护。神物不毁。吁可敬也。帖面有缺。公子慊之。广询石峰别本之遗落人间者。尝见我季父长洲公。语及此事。亟伤之。长洲公但笑而不答。盖将与之。而试公子饥渴也。公子心知之。恳求不懈。明日往如之。又明日又如之。虽以季父之酷嗜。不得不持饷公子。于是缺者补而妆䌙。一新如昔。其真不孤所托。是亦奇哉。公子间以视余曰。帖之再完。长洲公力也。要记其始末。非公其谁宜为。不佞老病穷愁。伏枕待尽。无一物系着心腑。非曰娴于辞也。唯是载名帖中。藉公子之重而与图不朽。是余幸耳。不辞而叙之如右。公子洪其姓。建中。其字。
题东江集字诗集后
东江吕子久。示以曾所为诗二十六篇。其体近而语极古。见意微而托兴深。其志洁故其遣辞冲澹。声韵夷旷。蝉蜕物表。皭然不滓。其真有道者之言哉。文与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5H 页
道非二。古人云。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未有不深于道而文者。其是之谓欤。子久氏犹谦不自圣。欲就裁于聋瞽。要以斤砭取舍。老夫耄矣。其敢与于文章之观。钟鼓之声。而妄有评品曰此篇可取。此篇可舍。以为知也哉。唯其在强仕之年。已有此作。荣进之愿绝。栖遁之心坚。即今齿发已变。世事日非。子久氏之忧深虑远。而终不容自疏者。果何如哉。吾知其欲归不归者。情发而义止也。读是篇而概公之心事。宁不为一吁。聊书一律于后。以塞其遁志云。
题郑君平山君传后
玄洲子病蛰悲忧。无以消遣。有友人来言。郑君平撰山君传。其为文甚奇崛。子盍一览破寂。余从郑君所丐取。试读之。若捕龙蛇。搏虎豹。相与之角。奇奇怪怪。以文为谑。而下语根据。上自盘古氏。逮黄帝,舜,禹,益时。下至东京班彪二子。历叙世谱。此在朝而显者也。其在山者世系。虽不能尽悉。而菟君之建大号。封拜臣邻也。论议雄豪。叙事劲确。有若倾河注海。不知以何等大手笔。戏剧造化。至此之壮耶。自有太史公世家列传以来。所未睹者。而韩昌黎毛颖传。亦当让一头矣。信乎郑君之怪于文者也。其传之末端。有曰。菟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5L 页
君性暴戾。物无不害而怒尤甚。独甚爱其子云。父子天性。异类犹如此。未知人之暴戾。有甚于菟君者乎。近有人猜暴噬人。固犹菟也。惑于后妻。迫杀其子。沉江而不悔。及己将死。又作遗书。逐其子妇而戕其孙。是则乃向者菟君之罪人也。处家伦纪如此。其为人可知也。即今无复闪铄之精。而人无敢言其非者。是积威之势犹存耶。岂世道非而人心陷溺。恬不为怪耶。余读山君传。不觉伤叹而题之。
题玉府秘诀后
谈命之盛。始于汉唐之间。指不胜屈。而司马季主,严君平以后。六七君子。特其大鸣者耳。自非仙风道骨。顿悟心通。占往察来。吻合造化。胡得以及之。后来纷然百家之说。汗牛充栋。参错万绪。初若可寻。终焉昏迷。眩于五行常变之理。揣摩推测。实难中的。论命者病之。近者。知中枢府事栗村韩公。年迫九帙。退老丘园。闲中无事。喜究禄命。得徐四佳撰抄玉府秘诀。间取经旨。添补阙漏。示余求益谋所以广其传。其志可谓勤矣。试阅其书。开卷了了。不烦推勘。而吉凶悔吝。炳然在目。汇集之妙。无出此右。顾余与公。俱耄老矣。无所短长于世。寄心于游方之外。而忠君忧国之心。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6H 页
一饭不忘。愿为太平老物。岂有量哉。欲知五行之理者。非欲以探荣悴。识脩短而已也。大以知天地变化。小以察万物盛衰。因其人之造化。卜其人之贤邪。以其人之进退。占其世之治乱。是其志也。而区区于古人之糟粕。考验得失。未有圆机活法。尽其微妙。则其与按谱鼓琴者。奚异哉。能得清浊中律。未可知也。康节邵先生。用伏羲文王卦爻。算加除减。以传不传之玄微。含生动植。莫能逃其情状。自有象数以来。无以加矣。然犹不过明乎阴阳消长之理。辨乎贤邪进退之机。默识深忧而已。无救乎宋祚之不长。则祗足为千古欷吁。奚益乎哉。还君此书而三叹焉。岁壬辰首夏。玄洲七十老人。书。
题栗翁闲居录后
公卿之退老。尚矣犹然。概不多见。至如张子房之未老而退。欲从赤松子游者。宇宙一人。吾无得而称已。后来专美无两两疏。则亦可见退老之难耳。人不可以无年。无年不得老。不得老无退。得老无爵。不得乞退。有爵有年。方祈退闲。所以不多见。近者。栗村韩公勖哉。班升八座。齿逼九帙。是人境稀有事。其壮而居官也。忠朴是尚。一毫进取计不为也。迹其奉职。则公
玄洲集卷之十一 第 416L 页
忠恪勤。智虑恢恢。政事文学。谁之不如。而问其官衔。华显则未也。唯有忧时恋君。至老弥笃。及其告老疏。多忠直语。大官不言。散官言之。庶几无愧。亦斯世之罕觏者哉。其视世之致位既极。而犹恐批鳞。每欲近长安者。何如耶。若其栗里居闲。俯仰三径。琴歌觞咏。野老争席。乐天知命。以俟乘化者。白轩词尽之。不复赘焉。时壬辰秋既望。玄洲老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