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疏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1H 页
龙宫士民请蠲减昏朝所加下中之税疏
臣等以弊县遗氓。命匀蝼蚁。心怀至冤。思一鸣号。而天门九重。得达无阶。踠足夷犹者久矣。今者伏见星山都会官分定今年田税数。田畓下中殆十分之九。而该曹关内依甲戌条磨鍊。故不得不如是云。臣等私窃怪之。此必行会之间。或未审察而致此。恐非 朝廷本意也。何以知之。臣等闻 殿下于量田之时。或虑结负过重。务令平量。量后又令蠲减杂税。其他忧民隐疾之意。累形于筵席之上。其不以损下益上为急明矣。安有圣明如此。而以废朝一时因仍苟且之政。又施于更化之日也哉。臣等请推本言之。夫自一等至六等。田畓之所以分膏瘠而定结负者也。下中与下下。视岁丰歉而为之上下其税者也。下中一结出税六斗。下下一结出税四斗。年登则税以下中。年凶则税以下下。下中随时有无。而下下为常税者。此 祖宗朝旧法也。然而上道瘠薄之地则虽丰岁无下中之税。下道肥饶之地则有之。降及昏朝。国内多事。经费渐广。当事之人。遂量出为入。而刱为不经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1L 页
无据之法。今岁加自觉。来岁加勒定。所谓自觉者。言隐漏者发觉也。所谓勒定者。抑勒而据定也。皆所以横敛取足。而施之土沃结缩之邑则犹或可也。然而奉命之人。忽于廉谨。残弊之邑。失于弥缝。与夺不公。征敛无艺。于是有有田无税。有税无田之谣。呜呼。此岂 先王成宪而久远可行之法也哉。龙宫是臣等所居之邑也。土瘠民贫。残破尤甚。而得前后虚结。比邻邑独多。加以下中又十分之九。积至数十馀年。民不堪命。及闻量田令下。莫不欢忻鼓舞。皆曰 祖宗朝旧法。庶几复见于今日。勒定虚税。亦将不求蠲减而自无恐。恐然犹惧其事未易完就。日夜企而待之。至于今日则又以甲戌条颁下。臣等不觉陨心焉。以为列邑皆为下中。则量田新结既重。今年又是大无。是过高而不可为矣。以为因废朝勒定之旧而不变则各官或为下下或为下中。是不均而不可为矣。反复推究。不得其说。然以小人之腹而忖之。不过承流宣化之际。偶失于照勘。而用逐年收租颁行循例文字而致此。非有意于加赋而然也。故曰非 朝廷之本意也。然上令既如此。则各官之所以尽心奉行者职耳。于此而未蒙荡涤则此㢢何时而可祛。遗黎何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2H 页
赖而得全耶。此既然矣。而又有深冤至痛异于他邑者。臣等请得究言之。夫量田之役。固难匀一。然视平时元帐。无大加减则可无冤枉矣。而闻下三道列邑所量。不及元帐者过半。与之等者亦多。过之者绝无而仅有。臣等之邑则平时元帐共三千二十四结。而今量所剩多至三百十有馀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彼轻而此重。岂不冤甚。其所以致此者。亦非 朝廷之所知。本县都监恇㥘无知。以为国家必欲多得结负。虚张其数而报于量田使。量田使臣申得衍亦以过重为虑。捉致行台诘问其由。则又恐以重量得罪。乃曰癸卯年田案续田多至六百馀结。而以元田入量故如是耳。量田使又急于竣事。未及查考而得其实。若使查考则其时田案尚在。续田多少虚实立可辨矣。大槩本县僻在太山之趾。三江之会。其高处土薄禾不满握。下者水渰谷尽腐烂。其不被灾处无几。此所以水亦失稔。旱亦失稔。非他邑比也。前日结负少而犹不堪。况今过之者乎。前巡察使臣李基祚巡到本县。𧨝知其实。亦以为慨然以临遆未得状启云云。今若下问。亦可知矣。伏念天地之仁。无物不育。父母之慈。无儿不鞠。特垂矜闷之情。少开变通之路。使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2L 页
经界得正。仁政流行。则庶几枯胔复肉。死草生华。八方同春。宁有不遂之物。四海一体。更无偏枯之患矣。若其下中之税。虽非行会间所误。亦赐一时蠲免。则臣等当优游涵泳于至泽之中。仰事俯育。无复有遗恨矣。伏惟天地父母。哀怜而裁幸焉。臣等不胜惶惧屏营之至。
英阳士民请复县疏
臣等曾于癸酉䄵间。以复县事。来吁 阙下。庶几蒙恩。而该曹持难。事遽停止。濡滞一年。不遂所愿而还。厥后时事大变。 国忧方殷。臣等既未能效死于 主辱之日。而旋以求伸私愿。仰溷 天听。义不敢自安。闷默度日。于今七八年矣。然而一年不言而有一年之冤。数年不言而有数年之冤。积而至于十年之久。则物力竭矣。生类尽矣。臣等虽欲无言。其可得乎。臣等情事。前日之疏。既已缕陈。第念万机之务。日远之事。何得能留 睿念。玆敢复为陈达。伏惟 圣明留神采纳焉。夫英阳之不可不复。非一二可既。请推探其本而深言之。山自太白以下。高岗峻岭。横亘南纪者七八百里。附岭之东而为邑者。有曰平海,宁海,盈德,清河也。附岭之西而为邑者有曰奉化,英阳,真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3H 页
宝,青松也。玆数邑者。未尝有越此岭而为治者。以其地形阻绝。区域自别故也。不知英阳何年革罢。以属于宁海。然此则非古也今也。其古今得失。姑置不论。而以今形势之利害而言之。英阳之去宁海。其近者一百数十里。远者二百馀里。而其间横一大岭。自古以泣为名者。山深谷险。树木连天。仰不见日。俯不临地。中有一线鸟途。仅通人迹。人行其中八九十里而后始见有人烟。固不可单往而独来。朝令而夕发也。如此而尚可通为一邑。为一邑而能无其㢢乎。形势既已如彼。故徭役不无轻重苦歇之不同。自本县输入于本府者。虽重且苦。有不暇言。自本县输运于本府。又自本府还为输运于内地者。莫不由泣岭而入。又由泣岭而出。其无费而有费者。不知其几许。以今残竭之物力。为此科外之征敛。其为冤抑如何。而此外又有决不可行者。英阳诸色军兵之数。少不下数百名。其有事变而西向也。自此直向安东则不过一日程。若由本府迤向安东则乃四五日程也。缓急之际。一日为急。而况迟以四五日程者哉。往日双岭调发之事。亦可观矣。然此特言其梗概耳。若府人之奴视县人。下吏之侵渔民户。防纳之牟利争占。运价之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3L 页
倍惩本色。以至抄军之多寡无伦。出布之品色不均等事。固皆不一而足。与夫山干里正捕盗劝农之一朔三次衙日。军丁之一朔三巡试射。皆于本府。则一番往来。动经四五日。几何在家而致力于畎亩之间哉。其馀琐琐难名之㢢。非惟不能覼缕。盖亦不须覼缕。凡此百㢢。皆一泣岭横隔者为之祟也。臣等之意。若以英阳为治所。而宁海为属县。则其㢢少减。然未尽无也。以英阳复立则其㢢可以尽革。而但以英阳之民力。当此荐饥之日。官家体貌。恐未易卒备。诚为可虑。若与真宝合并。则弊可全减。官舍皆完。可以万全。玆数者之外。更无善策。伏乞 圣明洞烛臣等倒悬艰苦之状。特 允所请。详加变通。俾此孑遗民生。得安其旧居。非臣等之幸。乃 国家之幸也。臣等闻稷之于耕稼。适其土性而已。禹之于治水。顺其水性而已。尧舜之于治民也。顺其民心而已。未有拂其性而能为功者也。今夫父母之于子也。亦若是而已矣。康诰曰如保赤子。臣等亦以此深有望于 殿下也。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上愚伏先生问目
家礼朔望则于朝奠设馔。其无三献可见。而今人家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4H 页
多行三献礼。不知何所据耶。谨按退溪先生丧祭礼答问。其答金而精云依五礼仪注连奠三酌。恐或为宜。答郑子中所问则云朔望奠。在礼亦无三献等依祭之文。恐当从礼。不知连奠三酌。是一时连进三酌。而恐当从礼者。乃依因朝奠设馔条只行单酌否。但金问在于辛酉。郑问在于己巳。中晚所见。岂必尽同。且近闻临河金门。只行单酌。丧祭从先祖。安知先正之不有所禀定。而据礼亦不过如此。则只行单酌者。无乃是乎。然世俗行三献者多。不知何所从违。
 
附愚伏答
 
连奠三酌。恐是因金问而有此答耳。非礼之正。看恐或字可见。只得从答郑之语。为合于礼。
士丧礼曰月半不殷奠。今人家或有朔望并举而无隆杀之别。或全废望奠而不举者有之。然考本注士月半不复如朔盛奠云。则特不许其盛。非使之废也。况常时家庙参谒之礼。望不设酒不出主。固已有分别。而无全废之文。据此亦知其不得全废也。但家礼朔奠条下高氏注引礼疏云云。唯朔奠而已。不知废望奠者。其或有见于此耶。然高氏所引。恐失本礼文意。今欲依礼而行之者。望日亦设奠。而视朔奠有差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4L 页
则何如。
 
附愚伏答
 士丧杀于大夫。故月半不殷奠。据此则只得如常时上食之馔而已。盖殷奠本因朝奠而有饭羹面饼鱼肉等馔。故上食礼不复行之。礼经所谓不复馈食于下室是也。葬后则又只有上食而无奠。望日不设殷奠。恐无大歉于人子之情如何。
三年之内。遇节日上墓者。若是合葬则固不当别卓而祭。但位有新旧。服有吉凶。今以凶服从事于旧所吉祭之位。似甚未安。寻闻鹤峰先生在丧。亲行节祀于新旧合葬之坟。此前事之可为法者。而但思之鹤峰先生妣先而考后。故得如此。若考先而妣丧在后则尤为未安。曾于寒食时。令子侄代行。其后始闻西厓先生丁内艰。合葬于先府君墓。而节祀令子侄代行之。然后疑惑顿释。欲自今后凡遇节祀。皆令子侄代行何如。
 
附愚伏答
 使子侄代行甚得。宋先生论节祀。已有此语矣。
礼有殡。闻远兄弟之丧。同国则往哭之。此未知兼内外兄弟而言之否。若然则舅之妻之丧从母之丧。往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5H 页
哭之。固在乎其中矣。但以先儒以母家祭非族之祀之语推之。礼所谓兄弟。似指同宗兄弟而言也。果尔凡有丧者于母族之丧。皆不得往见否。礼虽如此。我国则待母家异于中朝。似不可以是为拘。未知如何而可。
 
附愚伏答
 礼所谓兄弟。指同宗而言也。外家丧事在远地则不往恐是。况舅之妻。礼本无服。法典虽有服缌之文。然恐非圣人意。
答蔡元卿
病后无人问安否。不意吾兄手书来问。感慰无量。况审尊候万重。喜可知矣。生精神筋力。日渐耗铄。未知深冬。又复如何。所欲言者非一笔可既。相奉又未易奈何。
与李甥用宾
春后闻问。一切不通。未委侍奉服履如何。奉虑。生衰惫日甚。食治日减。常事何足怪耶。第以江右之地。足不得复蹈。数三儿属。目不得复睹可叹。今年春旱如此。牟种尚未入土。未知天意如何耳。
答焜儿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5L 页
见书知道中无事甚喜。上椽不可不急。而瓦役今年势似难为。不但以疾病之故。昨日得西奇。西北变起。兵至坡州之间。方尽徵诸道军兵云。虽尽捕之。 国家似不能无事。何暇为此不急之事耶。愚爷事已不须言。煟侄方在都中。而事适至此。尤为闷虑。
寄焜儿
近阻甚。未知一家安未如何。此依遣。以种牟焍儿今日欲发行。而又以故中止。三月前似难动耳。其处时事二月若过。汝须速来。留十数日出。汝未及今入来。亦当留焍十数日出去。勿为歘往歘返。以伤余怀也。浦内平安否。三月亦有入来者耶。紫蟹八脚送去。大三脚与熑食。馀不尽言。
答焜儿
见书知大槩安好为慰。此处如昨无可言。仁同妇送衣而无书。欲作书使知受之之意。而眼昏未作书。于其意不落莫否。汝前书有率来可不可之问。而每答书时忘未及之。其意欲来而不能率来则其情可伤。今又似闻欲不来云。前之欲来何意。而今之欲不来又何意也。须详知其间事势曲折。任意处之为当。勿以春窘前却如何。
答烻侄
因书细审迩间症患非轻。为之忧念不已。吾仍旧惫败。馀无外挠。而新居佳趣日深。又有些少妆点。随事随办。亦足以忘病。但以诸处病忧如许。而无药可贸。未免挠心耳。固知汝病中又有病。势不得不伤。闻饮食渐减而羸败日增云。此必两伤而了无所益。慎之慎之千万。
 壁间得一绝。于调病人似有助故书送。忿气剧炎火。焚如徒自伤。物来莫与竞。事过心清凉。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记
  
遗种亭记
屋之南有松。其身屈奇不中材。独枝叶畅茂。荫可及远。其实甚繁且硕大异常。秋风子落则取其仁可啖。稚松数十馀株。离立其傍。如长者居而子孙环侍之也。就其下除地使平衍。日夕徘徊瞻眺。啸咏其中。亦足以自遣。偶名之曰遗种亭。一日客来问命名之意。余笑而不答。客曰名者实之宾也。即其名可以知其实。吾观夫斯亭也。青杞嘉芝两大溪。左右环绕而合于一。汇而为渊。泻而为濑。可濯可渔。内而鳌柱擎天。外而超仙拱揖。东西石门。相对峙立。芙蓉晴翠。紫屏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6L 页
霜枫。阴霏杂沓。当面呈露。可谓奇绝。时从一二士友携手登亭。则当炎而畏日不窥。不扇而凉风自至。俯仰古今。商礭文义。倘佯容与。不知日之将夕。此乐亦不可不谓真矣。今子不文不武。又拙于治生。无以业其家。则惟此一段高致。是子青毡。欲以此自老。又将传于后人。犹投种于地。责之将来。此其所以得名之实也欤。余曰否。公不知余无似。欲引而进之于逸人高士之列。是犹麋鹿而被之以虎文也。其文虽虎。而其中鹿而已。客曰昔窦融见天下大乱曰河西僻在一隅。此真吾遗种处也。明文皇渡江而南也。僧道衍以方正学托之文皇曰无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文皇竟杀之。窦氏宗族咸得保全。子孙累叶不替。方氏家无噍类。岂惟是哉。大明三百馀年。非无豪杰之士。文章德业。焕耀一时。而求其用力于吾道者。仅有王阳明陈白沙数人而止。而考其学问渊源。亦江西之派。非洙泗嫡传也。读书种子非绝而何哉。子之来此。岂无离亲戚去坟墓之悲也。然而迟回至今者。吾知其必有由也。得非有所见而忍所不能忍。断所不能断者耶。余曰否。此乃古人已往之迹。虽有一二偶相近似者。而欲比而同之则亦犹搅金银铜铁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7H 页
为一器。不惟金银失其真贵。铜铁亦不得全其性矣。曰然则遗种之意。可得闻乎。余曰余初来此。见满山苍翠皆松。未三年一来。已尽于火。后数年又来。馀存尽斫。惟此松不材。且在僻处故全矣。仍窃自念。不材者匠之弃也。深僻者地之偏也。多者少之积也。稚者高之始也。使此松亭亭独立于通衢大野之中。则其能免于斧斤野火之厄耶。使年滋而岁长。少者积之渐多。稚者长而益高。则他日之傲雪霜干云霄者。不必不自于此一株松矣。语未了。适有荷担而过亭下者。以鄙谚相谑曰狐即姑姑即狐。客应声对曰吾亦曰狐即姑姑即狐。余笑客亦笑。须臾客去。遂书其语以为记。
梦赉庵记
万历癸丑。即今 上即位之五年也。是岁七月二十六日壬午夜梦。余若叨据从班。周旋燕侍如家人礼。朝且退。 上赐余金笺数幅。其首幅有诗云从事官承博望望。书记远出崔远廷。彩笔挥洒元气生。不知何人所作。又不知何为而作。而特以锡余。若有意于宠幸者然。而天日照临。金翰交辉。目不能定视。但觉字体端严奇古。不类世俗书。乃拜手稽首而读之。若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7L 页
博望上下欠一字。谛视之。望下又有望字。又读至崔远廷。余有若迟疑者焉。 上曰致远自号孤云。远廷意其字也。至第三句脱。因有命以补。余不敢辞。遂再拜献言曰黼黻吾君致虞唐。其词语承接。未必是作者意。而自 上盛加赞扬。谓有古人赓歌之美。余愈兢惶跼蹐。若无所容。及觉则骇汗如流。昭回天章。宛在怀矣。窃念粪土愚氓。生逢尧舜之世。志虽都俞。才非稷契。宁耕凿老死于康衢日月。岂意身游玉陛。违耿光不尺乎。夫思虑不宁。静。能使梦寐不常。然不当相感于念所不及。而况与蒙赐赉。重之以褒美之盛事耶。此直梦耳。假也非真也。犹忧惶感悸。罔知所以承当。况其不为梦者。当如何处心耶。然凡自外来者。皆非真也。惟爱敬之实。非可以外假。作于其心。见于其事。如遇亲则孝。遇长上则悌。推而以之事君则忠。达而在上者。如诸葛忠武侯死而后已是已。穷而在下者。如杜甫一饭不忘是已。至于圣人。不以存亡而易虑。穷达而改图。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又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观乎此则其心存王室而不能忘周公可见矣。余之不肖非敢自附于圣贤进退不忘之义。然而铭骨刻心。庄诵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8H 页
而爱玩之。亦其未忘 君赐之至诚。而又非所以詑子侄示后昆永久而难忘。则古人名子名书之义。又安可阙也。余方结屋于山中。以为终老计。且为子侄藏修之所。而未有名。适以是日工讫。仍命名梦赉。示终不忘也。独恨其前席密迩之际。不能申之以放勋公天下之心。重华孝友之至德。而虚被龙光。已矣吾其复得以梦诸。遂慨然援笔而书之庵之壁。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祭文
  
三江书院奉安文
帝闷偏荒。笃生隽杰。豪爽俊迈。聪明博达。邹鲁嫡传。关闽旨诀。不因师资。独得于心。诚明互进。造诣醇深。发微阐幽。牖我群蒙。于皇圣学。大明于东。舟车所及。罔不知名。观其出处。为国重轻。国亡与亡。以道殉身。民彝物则。赖不坠沦。曰惟兴国。讲劘之所。山峙而高。水潨益钜。遗芬未沫。草木含馨。音徽不断。大贤继生。于焉卜宇。合堂妥灵。江流不尽。道脉弥长。神其格思。皦如玆觞。
    
(右文忠公圃隐郑先生)
天挺人豪。为国之琛。其琛维何。美玉精金。方塘一绝。已见大义。伊洛诸训。沉潜浸渍。如彼流泉。其进未已。敬义夹持。博约两至。真知实践。义精仁熟。克复之功。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8L 页
继开之学。日星于天。蓍龟于国。道尊德盛。儒林准极。大莫能容。孔圣犹然。卷而怀之。一壑天渊。恭惟先生。鞠于外门。少嬉墙壁。墨迹犹存。祀享无常。惟在所尊。吾邦虽陋。敢后建安。临江建祠。有觉其楹。配以有德。以像生平。鉴我微衷。歆我斯馨。
    
(右文纯公退陶李先生)
文运克昌。贤材蔚兴。提耳面命。孰不师承。升堂虽众。一唯惟曾。用功于内。益加战兢。进道之诚。如日方升。居仁由义。蹈绳履矩。敛之于身。春和日煦。发为文章。庆云景星。允矣先生。为国之桢。遭世罔极。捍 王于艰。只手扶天。以亡为存。成功非难。居功为难。塞窦省躬。斗室犹宽。中无定体。惟义所安。恩礼俱全。道德弥彰。闻风亦起。矧伊桑乡。山川效灵。厥施斯普。多士协谋。克敞其宇。礼仿庐阜。函丈一堂。敬荐泂酌。有临洋洋。
    
(右文忠公西厓柳先生)
照骨山祈雨文
镇玆邦域。惟尔明神。天假神柄。永庥吾民。今玆之旱。胡至于斯。腊雪靳瑞。蛰雷愆期。陇麦枯波。陌桑空枝。织妇耕男。泣涕涟洏。何辜于神。蒙此谴谪。霓望方切。神视愈邈。云兴还散。雨集旋晴。青天湛然。火日增明。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9H 页
百物焦卷。无有生意。执雨旸权。谁任其咎。神其悔祸。泽我下土。导以祥风。从以甘澍。生我百谷。俾岁大熟。报神之惠。享祀不忒。
祭愚伏先生文
谓天有意于右文。何不慭一老而寿吾道。谓天无心于兴化。何必降大任而命若人。已焉哉。天实丧斯。痛矣乎。吾将安放。恭惟先生。经天伟器。间世英材。早受知于厓门。已游意于洛建。雍容沉密之气。蕴为德而发为言。凝聚敛藏之功。睟于面而盎于背。蜚英声于朝著。仙鹤出尘。播令闻于寰区。祥麟在世。周旋揖让之以礼。蔚然君子人仪容。消息盈虚之合时。任乎命物者处分。彼猘犬方肆其狺噬。何兰佩必欲其芬芳。追寻故山之渔樵与为知己。歌咏 先王之德泽若将终身。那知宁武效愚之辰。遽承周宣扬侧之命。修身以俟。虽欲安于桑榆。惟义所存。其敢忘乎 宗社。立政则惠民无告。纳约则格君非心。日三晋接之筵。动必开陈尧舜。时一燕閒之地。凛若对越神明。及至修攘之有方。益见遵晦之得力。苟可以致君泽物。又何必立言著书。第缘 眷注之益隆。众口金铄。仍获负荷之暂释。天意玉成。自分与世难谐。孰若从吾所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79L 页
好。方将选名区而尽馀齿。遂欲穷胜事而乐清时。痛二竖之难除。慨百身而莫赎。光明正大之气。升为列星。黼黻经纶之才。敛就一木。昔者去为民望。国犹有所恃而无忧。今也没为世悲。道将何所依而不废。民之无禄。天胡忍玆。呜呼哀哉。自小子之从鱼。非一朝之侍燕。牛山夜气。岂无萌蘖之生。沂水春风。或备冠童之列。虽未能观感而有得。或庶几矜式而依归。丈席生尘。抠衣请益之可再。仪形入梦。承诲侍汤之犹前。梅岳秋容。庄重端严之相未改。商飙夕怒。平澹冲和之气遽亡。事去人非。固知税驾无所。日暮途远。且欲举足安之。呜呼哀哉。即远之期已临。追慕之诚倍切。佳城仍旧卜。背国师而案捡湖。近域有新茔。右翰林而左宣教。欢侍定如平昔。疚怀可慰斯今。由往以观。福善殆若虚说。推理以得。食报当在孤孙。吾岂妄云。天必有定。呜呼哀哉。死生常理。在英灵其何悲。幽明异途。是愚昧之偏痛。布奠觞而永诀。衣袂将殷。秉翣绋而长吁。天日为黑。言不尽意。声不尽哀。不昧者存。庶歆菲薄。呜呼哀哉。
祭外舅岐峰柳公文
惟灵。天资谨厚而和平。处心公忠而正大。惠足以及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0H 页
物。才足以剸盘错。智足以辨薰莸。而敛之一室之内。老于泉石之里。盖所赋者天而所遇者时。故有是能而无厥施。然其捡身之勤。制行之高。处事之精。接物之宜。求之今而罕有其比。方于古而亦无所愧。而尤尽诚尽敬于奉先之事。盖亦乡之善士家之孝子。而所谓生顺死安者。公庶几近之矣。所可恨者。独有欠于命德之器。然而钟鼎山林。不可以两遂。则吾之所望于公者。乃公之不幸。非公之所喜也。然则天之所以啬之者。乃所以遂公之愿。而又令昌大其后。以启无穷之祉者。岂亦无所自而能如是耶。呜呼哀哉。荣邦之受知于公。盖将二十有二年于此矣。虽未能日承训诲。其所以矜式者如何。而遽失其所依归。呜呼。其谨厚之性。和平之色。公忠之见。正大之论。其可得而复觌耶。其可得而复闻耶。呜呼。一区山阿。书室依然。花卉竞秀。水石淙淙。而独不闻警咳之音。呜呼。公之灵。其舍此而何之耶。时月骛过。葬日已迫。一恸长辞。言有穷而情不可极。呜呼哀哉。
祭伯氏梅坞公文(辛巳)
呜呼哀哉。兄年十三。逢天大戚。孤露能立。谨严端悫。德茂行成。名重誉隆。公不求异。人自异公。鹤老之门。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0L 页
学徒坌集。莫非誉髦。公则绝席。逮于壬辰。山河幅裂。家祸虽酷。义烈有赫。虽在其人。亦岂无自。有济物具。无进取意。薄彼芬华。安我清福。存心儒术。不事表襮。律己有度。治家有法。事死如生。罔有欠阙。晨谒之礼。甚雨不废。如在之诚。剧疾忘殆。必虔必慎。始终不懈。仁厚之闻。达于远近。友爱之笃。过于常分。无见不彻。尤长于礼。临猝应变。酌情裁处。暗合古人。或阐未发。非我敢私。先正攸服。自别人言。未知云何。以弟所见。如玉不瑕。启手之日。呼与相诀。曰惟死生。如朝必夕。我无不足。无我有衋。先言禋事。次及行身。无得有愆。愧我先人。教诫申申。语声琅琅。今犹在耳。何日可忘。弟自幼孩。以至发蒙。终免罪戾。是谁之功。然莫尽情。我心实恫。生顺死安。兄愿毕矣。床空被冷。我安依矣。缕命未殊。复入寝门。兄应怜弟。心死形存。死可相从。固当如昔。如其不然。此乃永隔。呜呼哀哉。
祭柳季华文
惟灵。诵诗读礼。求仁讲义。学期于成。如往有至。早擢莲魁。方期释褐。一人啖利。两脚山嶷。名为众趋。公视若浼。以展禽和。兼伯夷介。其清如水。其直如矢。其德如风。无草不靡。其泽如雨。无物不沾。不言而信。不威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1H 页
而严。出佩铜章。民卧春台。归来斗室。门掩蒿莱。前秋一起。亦非获已。用舍由人。语默在己。一日乌台。令誉千秋。玉京何许。归路悠悠。心悬北阙。身落南州。贫贱何辞。富贵宁饕。惟命是安。其乐陶陶。老成虽远。典刑无改。斯文倚重。学者有待。云胡不淑。而至于斯。天不可恃。理亦难知。呜呼哀哉。去岁冬末。公来过我。有疑斯叩。有唱斯和。忧世之衰。悯道之微。亹亹夜坐。以至星稀。及吾师门。方举缛礼。斯事体大。更合商谛。迨我旋归。约会道阳。言犹在耳。其又可忘。呜呼哀哉。龟之去商。里不满百。一瞑无视。有来何觌。黔娄虽贫。犹得正被。况礼有文。质于赠襚。死亦何憾。生亦何歉。呜呼哀哉。旅榇初还。行路哽咽。愚夫愚妇。莫不掩抑。窀穸既定。亲宾咸集。行则执绋。送则临穴。我病后人。不能自致。同门之生。分义扫地。奠倩于儿。哀寓于辞。不亡者存。庶几格思。
祭柳尚之文
呜呼尚之。而至于斯耶。人之生且死于天地间者。顾非气耶。禀气厚者寿而薄者夭。亦非理之常欤。然则生年六旬。康健而少病者。非气之厚耶。气厚而不能延长者。其理何在耶。抑气无所与于生死。而理亦不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1L 页
足恃欤。呜呼哀哉。吾与尚之为兄弟于世间。今四十年矣。自少及长。未尝少离。如比目之鱼。动必相随。桓山之鸟。飞不异林。蓬麻相益。丽泽相资。可谓物我无形。而肝胆一家矣。中年以后。渐相乖遇。命不身谋。情随事变。各居其居。各眷其眷。则始不期睽而自睽矣。虽间或相见。不过昨往而今来。朝聚而夕散。其得团圆时日。诗酒相娱者。则无几矣。去年中秋。余以痼疾。就蔡医于加恩。启程且有日矣。兄行适至。于时金风乍起。红绿满山。沿江数十里。并辔相先后。信宿而达于银城。则山水益奇。吾虽惫卧。而兄独笃好。颇有问舍求田之意。至形于诗句。其返也兄先而我后。我至南浦。以书邀兄。兄自芝圃。逆我于梅坞。因作厄会。饮酒至醉。此则数十年来所未有之乐事。呜呼。此岂知为终天之诀耶欤。今年七月。季明自松村来言兄有病。余谓偶尔之感。当勿药有喜。岂意以一疾而遽至不起耶。兄病中寄书云方命来一药。服之效则生。不效则此为永诀。语。吾答以兄病岂至此。得无为生死所动。而作此悲楚语耶。若平其思虑。时其饮食。补之以药饵。则亦无病不安。明春石门花月。可以倘佯。想兄亦记忆耳。兄平生性刚果。于人少许可。见理明白。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2H 页
居家无苟且事。人皆爱而敬之。及闻其属纩。则咸曰善人亡矣。吾乡中无复有人矣。呜呼。此可以见君子矣。子孙满堂。自期功以至缌服之亲。多至不可卞。此虽先大夫积善所致。而如无吾兄谦德以承之。则其何能享有此福耶。既享胡福。而又欲其寿考。此理之难兼者也。向之所谓理不可恃者。恐未免怨尤于天。而非达理者之言也。世间宁复有杨州鹤耶。吾自戊辰以来。疾病缠身。滨死者数矣。今仅向完。而气力绵缀。闻兄之病。不能相问。闻兄之丧。又失匍匐。抚身世而自怜。顾分义而惭腼。兄其知也耶不知也耶。
祭赵丈汝寿(佺)(壬申)
我昔访公。英阳县东。山深水重。公卧其中。我时见公。拟公园公。欲分公胜。以安吾癃。石门晴月。俨对两翁。胡天不惠。俾约无终。以公忠信。福庆俱隆。寿啬耳顺。兰止二丛。天其未定。此理梦梦。充然之容。长者之风。一往不复。阖境为空。婚姻之故。我心尤恫。奠虽倩手。情实由衷。
祭申汝涉文(己卯)
以公为亡也。自太仆卿之任密城属耳。以公为不亡也。是何来无所欣而去无所戚耶。叩之不应而问之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2L 页
不言也。丹旌先导。木马随后。去平生之所亲爱而与鬼魅为邻也。然则公其果亡矣。不复相见矣。呜呼。余与公虽为从母昆季。而心则无间。其平居相好。肝胆为一。怡愉湛乐。自不知我之为我而公之为公也。其所不同者。惟形骸与出处耳。岂知今者弃我而先乎。弃我犹耳。其忍舍老亲与妻子而能瞑目于地下乎。呜呼。公岂有知而能忍于所不忍之地者乎。呜呼哀哉。公天禀绝异。气宇磊落。内无邪曲之念。外绝诡随之行。以不凡之器。抱非常之才。仍就有道之门。奖励成就居多。及通名桂籍。得路云衢。将大有为。而命与时乖。入而沉于郎署。出而困乎簿领者。迨将三十馀年矣。然而存诸中者见于外。不求知而人知。虽以治剧有能声。上达于 宸聪。当事有干局。得誉于寮寀。亦公之糟粕。非公之蕴也。然以此稍稍见称于世。方向用于时。而公以便养为急。百计南来。岂知求所以养亲者。反为亲入骨之痛也哉。公素无病。晚多羸瘁之疾。今年夏。在都中得病几死者数。及下程之后。重伤于雨水。才至亲庭而病作不救。余时在峡中。地远不相知。毕竟病报与计书俱至。以平生亲爱之至。不能永诀于启手足之际。其为茹痛胡可胜言。呜呼。公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3H 页
雅素之量。孝友之诚。廉谨之节。其可得而复见耶。呜呼。吾亦衰龄病深。计无朝夕之久。而时事日变。将置身何地。以此言之。安知死者之不有贤于生者也。呜呼。河阴夜雪。想英灵之彷徨。村醪野羞。哭彻天兮谁见尝。一言长辞。心如受刃。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志碣
  
知事赵公墓志
赵氏汉阳著姓。国初谥良敬公讳涓。以佐命功封汉平府院君。公其八代孙也。四世有讳琮。清河县监。始来荣川家焉。曾大父讳亨琬移居丰山。祖讳源又移于英阳。从妻乡也。以公爵 赠曾大父通政大夫工曹参议。祖嘉善大夫刑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考讳光仁资宪大夫汉城府判尹兼知义禁府事。妣广州安氏。贞夫人。忠顺卫某之女。祖考妣考妣墓同在县东飞来洞。公讳任字子重。万历癸酉生。少孤鞠于族人吴氏之门。备经艰辛。长能自力治家致殷阜。事吴外内如事父母。有一兄一姊。扶倾济急不怠。怡怡出常情。丁卯虏来。 国计荡竭。闻募粟令下。公遂慨然曰凡生食于此土者。秋毫皆 国恩也。不以此时补国用。虽有粟吾其安而食诸。于是倾储输米布。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3L 页
朝廷嘉之。授知中枢府事。追崇三代。亦荣矣哉。丙子南汉围急。公每于夜中。涕泣祷神明丐无事。人无知者。乱后官谷逋负。安东居尤。府使闵圣徵呵任事者以多欠甚苛。仓官等迫于瘐死。罄家业犹不给。开宁县监金允明长孙其一也。公尝受学于县监。闻卖其祭田曰吾生而忍见斯人绝祀耶。运谷纳官。贷其死命。得无事。公于义多类是。公兄俭先公四月下世。公本衰病伤痛转剧。知不起。遂处置家事。分臧获与侄子之缺薪水者。以七月五日。终于正寝。实崇祯甲申也。享年七十三。同年某月日。葬于日月山龙化洞巽向之原。贞夫人权氏同茔。公前娶安东权氏不育。墓在沙月。继室亦安东权氏。奉事某之女。有四子三女。男长廷璜亦职知事。次廷珍,廷琡,廷玉。女长适申𣝕。次郑基亨。次尹时衡。皆士人也。廷璜无子。以廷珍长子顗为后。公平日所命也。廷珍四子二女。男长即顗。廷琡三子二女。廷玉一子。申𣝕三子三女。尹时衡一子一女皆幼。知事谓知公莫余若也。屡乞铭于余。余有期丧在殡。悲哀中不暇铭以文。姑录其梗槩以归之。
先考处士府君碣阴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4H 页
先府君姓郑讳湜字清之。其初东莱人。丽朝仆射讳穆之后也。至八代祖艺文应教讳承源。籍安东。葬龙宫。子孙因居焉。有讳复周司直。是府君高祖。曾祖讳涣弘文应教。祖讳允奇生员。考讳元忠进士。妣缶溪洪氏。文匡公讳贵达之曾孙女也。府君生于嘉靖庚戌。卒于万历辛巳。享年三十二。在世虽浅。而制行甚高。不肖孤等皆幼不及知。稍长邻乡先进门中长老交口道府君事啧啧不已。盖欲令孤辈知也。世渐远。先辈凋谢殆尽。几于无徵。古人云无徵而书。是诬其先。有徵而不书。是弃其先。孤等用是为惧。考之一家之政。徵于长老之口。得撰次如左。府君自少以孝友闻。王母夙婴疾。不亲庶事。庶祖母代执劳。王父性峻严少平恕。府君以和愉承藉之。俱得其欢心。王父病在床者累月。府君祷神明视汤药。日夜于侧。及丧毁甚如不支。庐于墓次。非时省王母。足不出山外。服阕奉王母尽孝敬。待庶祖母如王父在时。遇庶弟妹无间也。王母兄弟只姊妹三人。王母序居长。干其家蛊当在府君。府君曰吾为宗子。承外家祀。实有二本之嫌。白王父尽以其祭条田宅臧获。让与从母弟无取。从祖有小室。其兄杀人就捕。中道而逸。推官意从祖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4L 页
邀夺。逮捕甚急。时从祖不在家。𥚁且不测。府君曰非我而谁明。遂自诣理辨。方伯心义之。及省供快释。以故事得已。玆岂临财苟得。临乱苟免者得为也。大者如此。馀可知矣。不幸遭毒疠。不得尽天年。呜呼恸哉。先妣安东权氏。太师幸之后参奉讳济世之第四女。性柔婉。治家奉先甚有礼法。及府君殁则教子女有方。尝曰男子资学问成人。女子以贞信守己。寡妇之子。世莫与者。以无教也。尔等其各勉焉。宗党亟称之。皆以为贤母。岁壬子寿六十五。以疾考终于寝。以是年某月日。葬于马山震坐兑向之原。府君墓先在老岘山。丙辰年月日。移奉与先妣墓合葬而居右。子男二女一。长荣后参奉。先娶平山韩氏。壬辰死于贼。后娶汉阳赵氏。女未笄。与韩氏俱死节。次荣邦进士。娶完山柳氏。韩氏生一男煟。赵氏生二男四女。男曰烠,烻。女一适郑时晦。二适全尚耇。三适朴应衡。四适李楷。皆士人也。荣邦四男三女。男焜,烆,熑,焍。女适士人金时准。次生员李身圭。次士人赵廷瓛。曾孙男女合五十九人。荣后购工治石。但未文。疾笃命荣邦志诸阴。荣邦恐后时而为恨益深。泣血以志。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行录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5H 页
先兄梅坞公行录
躬行孝义。声闻著外。表表见称于时者。世或难焉。然炙之者感化。闻之者悦服。人无间然者则鲜矣。至于寇贼之以杀掳为事。得一人甘心焉者。一见诚孝。亦能感涕。必欲其无死。使终遂所愿而后已。则所未闻也。我家兄梅坞公之行是已。公早丧所怙。孝奉偏母。凡所以养其志者。至诚无阙。胜冠游学于鹤峰先生之门。以温柔逊悌。甚见爱重。奖进之方。异于诸弟子。壬辰之变。公奉先妣避兵山谷中。见贼蒐将近。恐𥚁及所恃。若将奔避者而就执。贼得公遂不复穷搜。以公见其将。公了无怖死心。惟悲遑掩抑。画地作十馀字。言有老母。辞气愿款。贼将亦书有用勿去四字以示之。因以出涕。众贼有来侵虐者则呵禁之。于其所往。必携与之偕。至晚引出。稍远坐高目送之。待公去至江上然后方回。盖恐其中路见害也。涉江过半。有一贼挥刃赶来。渰死水中。庸非天乎。壬子正月。先妣感疾弥留。至五六月。寻医侍汤之馀。以至祈祷于神明者。无所不用其极。昼夜露立于外。奔走悲号。寝食俱废者殆将月馀。余悯其如此。以亲意止之。则曰安有亲病危笃而人子安于居室饮食自由者乎。及乎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5L 页
大故。柴毁已甚。而犹扶掖将事。礼无违者。三年之内。再得重病。几不能胜丧。神明所佑。得以终制。追慕之诚。奉先之礼。老而弥笃。每遇先世忌日。感怆怵惕。素服终夕。于先府君之忌。尤以当时幼。不获自尽。为平生至痛。常曰人家祭祀。最不可苟。世人重俗节而忽正祭甚未安。常于四仲朔。预卜吉日。告庙致齐。一如家礼。齐必致洁。祭必致诚。不以重病而或怠。余曰古人筋力不逮则有告庙退休之礼。何必强疾为此。曰在古人则可。在吾则不可。终不变。其于节祀正朝端午。行于家。惟寒食秋夕上墓。又曰程夫子祭先六条中祭祢一节。朱夫子从之。以其生日行事。夫以季秋成物之时。寓人子报本之诚。情为真切。礼无嫌碍。吾生日亦适丁其时。念父母劬劳。自不忍虚过。乃于是日就正堂。一依正祭品节而行之。惟祝辞小变曰言念劬劳。昊天罔极云云。岁癸酉以旧庙狭隘。改搆三间。周垣厨库。皆依图式。前有大门。稍添间架。以为家众避风雨之所。永除一仆。属以祠宇扫除之役。每日清晨。必盥栉具冠带。入庙庭肃谒。如不能自力。则或人负而行。退坐一处。捡看家事。子弟仆隶有不胜任者罚之。虽在病革。犹不能忘设。易箦前一日。是九月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6H 页
之望也。见东囱日上。谓子弟曰今日日已出。茶礼尚不举行何欤。其至死诚笃如此。每以兄弟各处为恨曰。松村龙宫。俱是坟墓所在。在此遗彼。在彼遗此。其不能无憾则均焉。宁兄弟同居。以为死生相守之计。则犹胜于两憾矣。余以己酉春眷归龙宫。兄割宗家基址以畀余。余以分割宗基未安。固辞不敢受。遂以自占之地与居焉。即今芝阜是也。兄弟遆相往来。犹以十里为远也。及其衰病。常呼余相对寝食。忧喜必同。丙子之乱。避兵于青凫真城之间。未几兄返余留。自是始与兄相离。盖乱靡有定。藏身之所。不可不深。从兄命也。然以时来省则或弥月或数月挽留。不欲余遽归。归时便握手不乐者久之。己卯春。余既拜辞。宿于芝阜。翌日早兄乘竹兜子追至曰地远身病。恐不得复见故来耳。其友爱之笃多此类也。先是兄弟俱有疾病。间来拜则取案上纸令视之。乃分田民文券也。余曰何汲汲于是哉。兄曰两病俱深。不得不尔。余曰常见世人为此。多厚于宗家。理势当然。今反优于支子。固已不可。况为人后者。服亦降于本宗。此等事亦当有丰杀。请改为之。兄挥手止之曰吾已忖度。尔无多谈。父母在而裁处则尔言犹可也。兄弟处置。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6L 页
自不相同。且服以义降。财亦义减。亦圣人制乎。尔其思之。余尝患胃腕痛。往往而剧。兄手自抚摩。如保婴儿。忧形于色。食为之减。十里之间。问遗相踵。有一老人家在路傍曰郑氏僮奴。吾无面生者。及启手足之际。与之为诀曰我死汝在。汝死谁存。呜呼。其馀爱之不尽者如此。病革犹不以死生动念。常曰生之有死。如日必暮。吾平生无大过恶。又无辱身以及先人。得寿至此。是亦足矣。无以死伤生。惟送我以礼。训子侄严祭祀。不负吾意可也。无一言及他事。移居正寝。从容就尽。到此益知平日操守之不偶然也。呜呼痛哉。公资禀绝异。明足以烛幽。才足以有为。行足以范世。使见用于时则何遽不若人哉。然而不夸大以高人。不矫激以邀名。深居养真。隐约自娱。性喜奥僻。就堂西莳竹栽梅。复以数间屋子置于其间。日夜处其中。浓绿满庭。清香入户。一枕一榻。随意东西。婆娑游嬉。无适不安。因自号梅坞居士。子孙满堂。乐以终世。其视驰心于势利之途。以得失为欣戚者。相去远矣。少时嗜酒。以先亲遗戒。饮不至醉。晚年气力衰少。欲借酒为力。把杯虽频。亦微醺而止。客至忘言。客去就睡。世乱而安。众劳而逸。周人之急。不问亲疏。恤人之丧。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7H 页
不计有无。仁于宗族。以及邻里。信于朋友。以及乡党。横逆之来。直受不报。𥚁患之至。以理自遣。亦岂无得于心无养于素而能然乎。少时一参解额。自遭世乱。不复事举子业。然留心书册。未尝放过。晚年聚经史子集。益着力于儒者事。非有甚病。手不释卷曰。非敢为学。欲以忘病。其于礼书。所见尤深。多得前人之所未发。尝以迁葬服制。往复于愚伏先生云。丘氏以为葬毕祭后即除。易素服而还。愚意既见尸柩。哀痛惨怛之意。无异初丧。而圣人折衷。定以缌麻。虽不敢径情逾越。葬后留其服。以时省墓。服以纾哀。月数既尽然后上墓除之何如。先生答书云常时上墓。礼有哀省之文。况改葬三月之内。与常时不同。所示一款。允合情礼。乃知情之所发。能自尽者得之。其他论礼者非一。他日先生谓余曰伯公自言无讲学之功。吾以为资质美者。虽无学力。不害为善士。今观所论。非读书心得者不能。真好学力行人也。噫为善而不见知于贤者。则虽千百人誉之。乌在其多乎。李仲明挽公诗云抠衣金鹤老。下榻郑愚翁。呜呼。仲明岂苟言溢美人哉。兄之懿德美行之及于人者。有不可以一言而尽。庶从弟有善事其亲者。人异其无学识而能如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7L 页
此。问之则曰吾目不知书。足不出乡。无所见闻。惟门长所为而取式焉耳。虽其天质之美。而观感之效。亦不可诬也。公家奴隶有忠信可仗者辈出。亦岂皆其质之美者哉。古固有笋生于冬。犬化而同牢者。物犹然。况于人乎。呜呼。兄之孝义。服之者虽深而知之者盖寡。知之者虽存而能言之者不在。恐遂湮没而以至于无闻也。姑撮其大者。以备遗忘。而第丧兄以后精神昏愦。不足以寻思往事。发扬幽光。惟望亲友诸贤有能补阙删芜。定为世守之家乘。则庶死者不亡。生者无憾矣。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遗事
  
愚伏先生遗事
乙卯以沈憬狱事。逮系禁府。时鬻狱已成。昏朝虽知其枉。而犹不肯释。荣邦以所闻于寒冈者。谋于同侪。蔡君乐而径以书密通于先生。先生答曰诸君之所以爱我者。乃所以累我也。古人虽有为之者。与今日事自不同。幸以吾言谢诸君。君子爱人以德。不以姑息。若不论道理如何。必欲为之。勿复相见也。
 余在乡时。寒冈先生浴椒南归。与柳季华诸同人拜于知保驿。余问曰后汉魏劭。为其师纳赂免罪。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8H 页
于义似无害。而时议有讥之者如何。寒冈答曰无害。古人有行之者。闳夭,散宜生是也。若有所欲为。须及时为之也。
时滞狱已久。冬寒斗严。诸宰之忧公病者。因金应箕以通于公曰日寒如此。病人必不能堪。何不呈病保放耶。李应教溟告病出狱。此事已为规例。若上手本。即当白上施行矣。先生答曰李应教自是真病。吾则无病。何可以无病为有病。自取欺君之罪乎。若是则入狱非罪。出狱为罪矣。
丙辰冬。先生在栗里第。有以寒冈戊申乙卯全恩二疏来就问者。先生曰戊申疏未知如何。乙卯疏岂不善乎。曰以罪有轻重欤。曰非也。戊申则寒冈为宪长。昔桃应问于孟子曰皋陶为士。𥌒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今之宪长。即古之士师也。若准之以皋陶之法。揆之以孟子之言。则临海所被罪名。在所当执乎。在所当舍乎。乙卯则寒冈既非治狱之官。凡可以补君德者。宜无不至。况全恩者。人君之盛德。而将顺其美者。人臣之大义也。为重臣者。孰不欲其君之尽善尽美。而无为后世秉笔者之所訾讥也哉。曰古今得无异乎。曰世有先后。理无古今。曰寒冈不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8L 页
知其不可乎。曰此则未可知也。但寒冈出处。与佗人自别。此亦出于山野朴直之所为。虽曰有过。亦可即此而知其仁矣。
 先生癸亥甲子。为玉堂长官。初遭废世子祗穴地将逃之变。再遭仁城及诸王子出于适党之招。皆立异于两司断义之请。至被勋宰直斥。丑诋万端。而不变不挫。戊辰逆狱之时。则先生为都宪。因事累辞不得请。黾勉出仕。而仁城君珙又出于贼招。虽不知其罪之可死与否。而既为秉法之官。则佗非所敢计也。当百官廷请之日。岂不知全恩之为盛德而将顺之为忠爱也哉。然而士师为职。但知有法。而不知天子父之为尊则况于王子乎。杀人之罪。犹不可舍则况名为谋逆者乎。王法既不可废则惟当自尽其在我者而已。故鞠毕勘勋。自是古事。而乃至累疏乞免。此又与晦斋先生乙巳辞勋事略同。自古贤人君子之所为。无不异世而同符。其处事之明白痛快。虽谓之百世不惑可也。然必待传后文字委曲备悉然后可无未尽。而窃见先生行状中。于戊辰逆变之初。辞都宪一节。略而不录。使后之欲知先生事迹者。无所考据。而同归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9H 页
于没星之秤。虽曰偶失于照勘。而其不能无憾则一也。余故不得不辨。因并录其所闻于先生者云。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壬辰遭变事迹
壬辰四月。倭贼犯釜山。继而东莱败报至。兵锋所向。到便瓦解。方伯连帅奉头鼠窜。人心汹骇。莫可收拾。兄以一家将避入安东。既而闻贼分二道。一路指安东。一路指尚州。虑为其所梗。遂不果东。居无何。防御使助防将等。进既无以见一贼。退而以清野为言。焚列邑仓库及凡贮谷处。处处火起。烟焰涨天。顾反为贼先驱。见之者错认倭寇已至。仓黄奔走。闾阎一空。兄一家亦入马山。山无险阻。且知误为传闻所动。即还家。处置家事后出去。然而安东一路无贼则不知矣。二十四日。入大洞山。山距家未五里。前临大江。岩洞深邃。人皆恃以为安。更不为佗计。盖升平百年。民不知兵。无远虑而忘近忧者。如是未数日。瞭望者云倭大众㳽漫于寿山竹院等处。翌日又闻大军则向鸟岭而去。分若干军留镇。自是留镇之倭。或数十或三四十名作队。往来出入村阎山谷。恣行杀掠。以妇女牛马财帛去者。殆无虚日。五月初一。零贼数十辈。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89L 页
登九日峰耀兵。示将隳突之状。山中人视为孤弱。群聚而驱逐之。兄谓贼怒去。明日必大来。不如违而去之。兄嫂与诸妇人合辞言曰生地固未易。死地尤不易。今舍此欲安之乎。且贼若大来。今已有伏截其去路。皆不可知奈何。时雨多江水渐生。又群议不合。依违之间。贼骑步已遍野。炮声一起。众倭齐声大呼。人皆褫魄。各鸟兽匿。乃占得崖嵚深险处。为老亲安泊之所。吾兄弟伏在其傍。嫂氏与姊氏亦各有窜伏处。少顷弃之。缘崖向岩石上危绝处去。老亲曰吾在此。汝等安往。听之而若无闻也。余又追后而止之。姊氏詈余曰老亲不在乎。汝来此何为。使之还护老亲。俄有一贼自山上作声下来。嫂氏见之。从岩上投下。姊氏随之。岩压水而隒下。下则相继入水死。老亲未之见。吾辈见之而无如之何。兄谓余曰吾兄弟俱在此。死必无馀。不如各避。或有生存者。余不肯则推使去之曰汝尚健步。且有水才。不可在此而俱死于贼。余年少迷甚。且计出仓卒。昧所向往。误向贼来路而去。遇二贼。一贼拔刃突前。余不觉仆地。一贼自后挽刃者而止之。且指示吾去处。自后更不见贼。登山入水。以俟贼归。兄见一贼将至。恐𥚁及所恃。遂自迤往若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0H 页
将避者而就执。贼因亦佗往不复来。其后贼以吾宗家为阵。团聚其军。无虑数百。兄至祠堂。见龛室窗户毁破。不觉失声痛哭。众贼争露刃拟之。其中一贼仪状如将者见。兄以指画地。谛视之。渠亦以指画地。兄知其为识字者。书老母在山中。死生不知若干语。渠亦书有用勿去。因往复相示者数四。其所书字。或可知或不可知。而兄情事则已知之矣。见兄泪下。亦为之涕出。于其所往。必携之与。出阵外登家后峰。迤东至九日峰。见野中无一贼。纵使还去。待兄至江畔然后始回。盖终始欲其无死者。无所不至。岂非秉彝之天不以夷而啬者耶。兄涉江至半。忽有落后者一贼挥釰赶来。由水深处入渰死。赖天剿其命。不然则危矣。既免会一处。母子兄弟皆为之一痛。是日溺死者五人。吾一家二妇人及韩允卿妻。其二村妇。被掳男女若干人。刃伤不死者颇有之。死者又不知其几。林薮间哭声殷天。殊不可闻也。初意老亲若问姊氏与嫂氏。将何辞以对。及是则老亲反慰解之曰汝妹等有心。吾已忖之。死已得所。非所恨也。但喜汝等全耳。惟是乳孙尚不知存殁。急令奴仆遍索之。时煟生已十六月而瘦弱不能行。使健仆负令远去。为贼所迫。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0L 页
弃之马山山麓而走。啼呼匍匐。自晨至暮。气尽力竭。仆倒于地。日已昏黑。草树茂密。无从可得。兄隔江呼问其有无。始闻兄言。啼作一声。寻得之。满身血流。气息不绝如线。即是夜夜半。奉老亲移入于醴泉之龙门山。明日兄将欲复出。收视死者。有奴名命春者。泣于前而言曰出入贼中。昼伏夜出。求之于一江上下。以必得为期。非主所能。闻贼声缓急而号令奴仆。奉大夫人之东之北。亦非奴隶所得为也。隶也请自去。不得尸则不还。兄以其奴素忠信可仗。益以健仆数三往。往则时贼之有无出没以求。先得姊氏尸。瘗于江畔。嫂氏尸则未遇。但得嫂氏当日蔽面衫。同瘗于一处。将往求于下流。猝遇贼。与从祖宅奴今同同被掳。贼询以人物所在。命春则不告。今同则告之。贼直今同将舍之。而戮命春。命春曰吾今死矣。汝则归。归可告吾主。具以嘱之。如其所为。仍将一腰带绦儿付还。此乃亡姊殉身之物也。意得之于改服之时。而欲令其主知其为姊氏尸也。贼缚两木为十字㨾。立之马山斋舍庭中。以绳子缠缚其四肢于十字木。乱槊刺之。至死骂不绝口。今同见其死而来言。吁亦惨矣。始姊氏死时。两尸浮在江面。迟徊不去。良久然后沉
石门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1H 页
没。有善水者一汉游入将救之而不及。后乃知佥知叔家叔平也。未死前数日。兄嫂曰梦得十剃。是何兆也。傍有一媪曰剃首饰也。而得之庸非善徵。嫂曰此时首饰尚可谓之善耶。坐间以邻近妇女被掳得还为言者。一人曰必急遽中觅死不得。嫂曰其去也虽非渠心。其来也独非渠身乎。尝见嫂氏常以佩刀自随。姊氏手辫帛缕为带绦儿。常于腰间带持。其计则龃龉矣。然其必死之心。定之者久矣。呜呼。求死得死。于死者何歉。而使后死者心若受刃。何不同死于一时。而抱此无涯之恸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