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记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H 页
雪月堂重修记
腾云一支。南走十许里。陡起为一峰。镇峙如横琴形。盖飞盖村后麓也。虽无瑰伟绝特之观。平临大野。俯压巨村。时或登览。足以聘目开怀。山下有一区乾净地。厥位面阳。厥土幽阒。远而群山拱揖。近而篱落纵横。至如浦溆之交错。郊野之宽旷。长林烟雾之隐映微茫。举在履舄之下。虽谓之气象万千可也。昔先君少时。筑草屋数架。以为风咏之所。不幸中年人事于奔走。未暇重修。又从而风雨之。仍致倾圮。俛仰兴废。不无陈亦之感。今岁春。学徒六七人。以藏修无所为病。乃相与鸠工。遂搆舍而茅之。堂凡三间。不侈不陋。不敞不隘。明窗净榻。清爽萧疏。诚学者之所栖息。旧堂既新。仍旧扁而名之曰雪月。呜呼。此先君子命名之义也。雪月精华。诗家清料。而一般雅赏。又称斯堂。堂之得斯名。非名不虚得者邪。小子识之。白者吾知其为雪。明者吾知其为月。而所以命名之义有在焉。夫雪之为质。至皎至洁。月之为体。至清至明。君子之所以取焉者。皎洁而已。清明而已。则岂但以雪月为玩偿之一物乎。所贵乎君子者。以其有雪月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L 页
襟怀也。昔张子得之于雪而有清素之譬。周子得之于月而有光霁之像。至于雪月风花之评。秋月寒水之句。无非观物而体道。因彼而喻此。则雪之皎洁。即吾道之光华也。月之清明。即吾心之虚灵也。心之虚灵。转而为清明。道之光华。推而为皎洁。以至于人欲净尽。天理豁然底境界。则物与心会。心与理孚。其必有玩而乐之者矣。乐而忘忧者矣。若夫嘲弄素彩。耽玩清光。只以二者为怡神适情之具。有如浩然之骑驴咏雪。太白之把杯问月而已。则其无忝于是堂命名之义乎。吾党乎勖哉。于是乎记。
观鱼台游行记
某生长是邦。盖二十有馀年。自少时梦寐鱼台之胜。追踵牧老之游。而风尘庶事。夺我七八年之计。自玆因循。迹滞穷阎。不足以激发志气。徒为之慨然太息也。戊戌春。家君与惺轩白丈,云岳李叔。话及山水之乐。期作鱼台之游。时盖三月十五日也。余于是执弟子礼。而亦与之焉。是日也灵雨初霁。惠风和畅。匹马单僮。步步行吟。岸柳溪花。添一般兴味。自矢面村渡驿里滩。直抵海曲。驻马奉松亭下。十里明沙。渚禽惊呼。一江微风。宿雾澄碧。游目骋怀。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视危台。壁立于云霄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H 页
之表。乃㗲然长啸。散步江桥。清爽飞越。有如驾风挟仙然。余以事先行。至山腰一里许。石径荒凉。纤草如织。谷鸟鸣处。岩花争笑。亦一玩也。遂下马径至台上。有坛可坐数十人。台侧有一岩曰舍人岩。挺出前崖。下临万仞之壑。凛凛不可久住。台有上下。上者崒嵂撑空。势接蓬岛。下者魁岸斗起。方位不偏。至于雨旸明晦变化之不同。气像之千万。则下之胜于上百之。故游览者。必于其下而合而命之曰观鱼台。噫台之作。或因高陵或因断陇或因累土。而今此台如天搆地设。鬼护神悭。形局壤制。自成奇巧。何造化手段。若是之工妙邪。至若洪河大海。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可警可怪。可喜可悲之环拥献奇于台者。不可一二举。而必以观鱼名之何。以其实也。盖台下有一带长川。自西而东。与元𦤎川合流于林头亭。五折至台下。中分为二派。一则直入海门。一则演漾泓渟。深可十许丈。金沙玉铄。清莹绀寒。又有银梭锦鳞。游泳其中。至于云阴解驳。日光穿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游者泳者潜者跃者。历历可数。若夫浊浪掀天。破山拔木。长鲸巨鳌。出没喷薄。有如天池之鲲。龙门之鲤。鬣翻云而鳞横海者。皆出乎履舄之下。此台之所以得名也。台前有大坪。延袤可五六十里。中有良田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L 页
无虑万馀亩。坪之南有一驿曰柄谷驿。前所谓驿里滩者盖此地也。驿之东有苍髯万株。拥立一区曰奉松亭。亭乃台之压临处也。自此以北可五十步许。又有李松亭。白沙汀畔。晚翠森郁。其胜槩当不减于奉松也。中有二浦。一曰大浦。一曰通津浦。沿溯数里。凫鹥上下。所谓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正谓此也。望其东海上。三峰次第耸出。隐见于杳霭之间者。蔚陵岛也。望其北有巨山。横亘二十馀里。蔚然而深秀者。腾云山也。山之一支自北而南为独峰。与台若主宾相对者。龙起峰也。望其西。远则泣岭千峰。束耸云外。近则长林一队。依微烟笼。亦可玩也。自此而南数十百步许。山原逶迤。城郭周遭。盖丹阳故郡。宁海新府。远吞台光。东挹沧溟。其间别无殊观异态。有所助发于台者。而至于督邮来往。鼓角传音。夕阳城上。人影散乱。是一胜也。望其南则山之向西而峙右者曰高罗山。向东而峙左者曰望日峰。诸峰秀绝。林壑深窈。夕照微茫。烟雾纷披。山邪云邪。虽欲无言。不可得。遂得一绝曰暮霭碧千里。夕阳红半岑。盖一时吟咏。不能致工。而其所以娱玩于中者不浅矣。州之东有一村曰槐市村。其上有亭曰无价亭。作亭者谁。牧隐李先生也。名之者谁。先生自谓也。自此东转数十步。又有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流沙亭。此亦牧隐所游也。盖牧隐平日卜居无价亭下。而时与一二同志。登斯台。发之啸咏。世所谓鱼台赋是已。馀风遗躅。千载可仰也。向晚风力甚紧。呼酒人酌一巨杯。即与权君士俨。登上台绝顶。远近异状。心目顿快。东南之胜。一览尽得。乃把笔朗吟一联曰天边蔚岛排空起。云外扶桑入望通。因诵牧隐之赋而赞其妙曰长鲸群戏而势摇太空。鸷鸟高飞而影接落霞。诚非虚语也。俄而云气吐吸。空濛杳霭。顷刻不得留。遂抽杖步下前麓。采采芳蕨。须臾已盈掬矣。于是歌采薇之曲。又咏一绝曰若使夷齐逢此境。西山未必胜鱼台。吟已穿一条路。再上绝顶西麓。其下万竹森然。且有松棚间椄其翠。特清爽可爱。第登览未了。最有感慨于怀者。盖山之有草木。犹人之有毛发也。此山旧有赤甲环立。郁然含翠。夏宜风。有奏琴声。冬宜雪。有堕玉声。其有所发挥于台者。盖百年于玆。往在乙丙间。盐铁之议始起。自此斧斤日寻。向之可栋可梁。至于蘖而殇洪而夭者。百不存一。数年之间。只见山秃而石立。过者莫不为之感叹。盖世之变无常矣。虽然此日登临。千载佳期。群贤毕集。乐事缤纷。击鲜煮蕨。觥筹交错。宁为此而自乐。勿为彼而自戚也。已而下绝顶。还至旧所。则日落天衢。暝色依依。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下视青凫。出没于洲渚之间。风帆往来于缥缈之际。飘飘然有遗世拔俗之意。况触目寓兴。遇景成趣。一曲浩歌。宇宙无穷。其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极矣。噫若做得此等气像。至于天理豁然底境界。则有为者亦若是。岂欺我哉。于是命仆夫促驾而下。风生两腋。气干青霄。晦翁所谓朗吟飞下祝融峰者。实获我心。而坡仙所谓挟飞仙而遨游者。不期而当我之前矣。呜呼。余尝见游山者。皆住杖云霞之表。超情廓浩之境。虽曰寻常之外懋。实是仁者之所乐。若朱张二先生之决策衡山是已。故览都邑人物之盛者。必据乎四达之衢舟车之会而后足焉。极山水登临之乐者。必之乎宽閒之野寂寞之乡而后得焉。然则余今所以脱埃氛绝烦嚣而得之于无穷之域者。舍是将何之乎。噫朝而往暮而归。其风烟景物。视向所见。无非诗者。而至于宣畅难喻之怀。非得于诗者不能。故乃裒而辑之。录其说如此。一时之作。虽不能记一于千万。亦可见寄兴所托。自今暇日。时出而观焉。其所得岂云小哉。或曰子之乐。乐则乐矣。然古人之乐。必得之心而不假乎外物。夫原宪蓬户。自有其乐。颜渊陋巷。何待山水。夫如是则子之乐。无乃慕玄虚而不返者乎。曰不然。余之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乐虽不能窥古人之糟粕。而其自娱于心者。盖有所不甚自轻者。由是扩充之。庶几乎得其真乐矣。由仁智而得其真乐者。吾闻之矣。乐仁智而不必乎山水者。吾未之闻也。故孔孟之于山水。亦亟称而深喻之。然则孔孟之乐。亦有待于外物者乎。客忘言而退。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书郑新堂案上图后
右图。一善郑新堂鹏之所作以自警者。有人于兵火中得之。授余而告之曰此郑新堂案上图也。新堂平日。铭于案上。出入起居。常目在之。造次颠沛。无不思绎。又使学者服行之。及新堂既没。无体行者。此图因此不传焉。岂非可惜之甚欤。余于是仿其旧体。排行均字。别写一幅。置诸案上。尝自度曰夫道之流行于日用之间者。无所适而不在。故无一席无理之地。无顷刻之或停。故无一息无理之时。然则何地而可辍工夫。何时而不用工夫乎。今是图也。自近而远。从浅而深。一行一字。皆有次序。盖一动一静。随处随时。存养省察。交致其功之法。悉具乎一幅中。苟能体玩深省于日用之际。心目之间。而有不能已焉。则其实得之功。自然可致。而竖立其身心者。为如何哉。只在自家立志之诚与不诚。而其用工之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要则必以敬为主焉耳。夫与我同志者。亦深体而自勉乎哉。
书蔚陵岛图后
岁戊申之夏四月既晦。余往栖于箕城之白岩山。山之绝顶有一庵。名曰桑日。盖取扶桑日出之义也。观其东临大海。一望无际。上天下水。气像万千。真胜境也。遥望东北。有一山耸出于烟海缥缈之中。所谓蔚陵岛也。是日纤云捲尽。天朗气清。玉岫瑶岑。壁立云表。千奇万状。个个呈露。或如三军奋跃。剑戟交森。或如群鲸喷海。怒鬣纵横。或如层云泼墨。叠影纷披。其馀献奇于眼前境界者不可一二计。何造化手段若是之奇巧也。世传汉武帝求神仙。东巡海上。至碣石而还。安知一时迂怪之辈。指此为蓬莱。使之候仙于玆山也邪。噫三十六洞天。无则已。有则此山当为之第一。若借得一片风帆。使鲲鹏翼舲。鲸鲵鼓柁。万里烟波。一瞬飘到。则紫府丹丘。举足可蹑。夫根月窟。翻手可攀。苏仙驾鹤之游。博望乘槎之问。不期而当我之前矣。然后招王乔访安期。共坐支机石上。吸尽无限金华。以资桑榆一半粮料。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俯视尘寰。不知隔几重云水邪。顾以尘缰缚人。凡骨未蜕。咫尺昆崙。仙路杳茫。诚可以睹北岳山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灵之讥。发千古真人之叹矣。虽然与其骋想于无何之域。而取必于不可必之事。莫如收拾奇观。幻诸一幅霜绡。挂之中堂。收入双眸。则十洲三岛之胜。自然森列于几案之间。而其得于胸次者。亦将助发吾浩然之气矣。岂特巍然其高。坎然其深者。只为悦目丧心之具而已哉。然则其必有玩而乐之者矣。其必有乐而不知老之将至者矣。于是使山僧摸得一本而藏之。且书四韵诗二绝。以为他日遣怀之一资云。
父在为母期撤几筵议
按礼之大原。出自周公之制。至朱夫子出。因时损益。商酌裁定。使不戾于古。有宜于今。其所以折衷之者。虽谓之百世不惑可也。然则世之士。得遵文公之礼亦足矣。论者或骛于高远。徒知古礼之可爱。而不知古今之异宜。吁亦异矣。夫父在为母者。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此乃周公之典。而后来又有心丧之制。以申孝子之情。揆之以古则所谓心丧。亦非周公之制。而既为世教。则三年之内。几筵不可撤。上食亦不可废。故家礼大祥章注。或问子为母大祥及禫。夫已无服。其祭当如何。朱子答曰今礼几筵必三年而除。则小祥大祥之祭。皆夫主之。朱子以终三年设几筵。为不易之论。则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后之学者。宜何所取法也。近见好古之士。或期除之后即撤几筵。只行心丧。而曰古礼当如是。愚窃以为不然。若以古礼为必行。则心丧亦非古礼。何必心丧。既以心丧为可行。则必撤其几筵。是诚如何哉。闻礼曰父在为母何以期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盖期除之后。以心丧终三年。则可谓不伸其私尊矣。岂必撤几筵废上食然后为不伸其私尊乎。噫世入叔季。丧礼坠地。虽衰麻在身。几筵有奉。而不能致谨者亦有之。况于撤几筵而废上食者乎。衰麻虽除。而几筵犹存。则孝子哀慕之诚。有所于行。而不肖者犹或勉焉。若并其几筵而亦撤之。则哀慕之情。无所于据。而短丧之风。可以驯致。在中人犹不免。况不肖者乎。先儒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夫心丧几筵之奉。害于义则朱子必已言之矣。岂惟言之。亦必笔之于书。以训于世。岂可苟循其失而答或人之问乎。况学者必以从古礼为懋。则其意虽好。而或势有所难行者。如仪礼卒哭后不复馈食于下室。若从古礼则祔祭后似不复上食矣。昔陆象山亦主此说。朱子力辨其不然。程子亦以卒哭而祔为不可。卒哭后馈食下室之礼。既不可废。则何独于为母心丧之制。必撤其几筵而谓之从古乎。好古之论。不为不美。而其末流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之弊。至于父丧废上食者。世或有人。则斯岂非好古之弊。有以祟之欤。余以不肖遭内艰。谈者亦欲其从古而为文公左袒之见。自不得回。则虽欲从古得乎。病且无状。不能执礼。居丧之道。万万有愧。祇奉几筵。以终三年。少纾哀慕之怀。则知我罪我者。其惟在玆乎。呜呼。俗之弊可胜救哉。过者局于慕古。不及者狃于徇俗。均之为世道之病。如身服衰麻。恬然主婚。遭祖父母丧而冒哀赴举者。接迹于世。则较之好古之弊。抑有甚焉。虽然余岂求异哉。亦岂率一世而为必行者哉。只欲令我子孙。因吾说而世守之。虽有不肖者出。庶几观省而𨀣及焉。后之君子虽或有罪我者。亦岂无知我者乎。姑记之。以俟览者之去取云。
丧中主婚议
岁丁巳春。余病剧卧床。有友人来问。因语及古人居丧之道。且曰近见丧礼极坏了。诚可寒心。余悚然而起。瞿然而对曰善哉言乎。是可谓顶门上一针矣。第未知坏礼者安在。曰古人谨丧礼无不至。考之礼经可知已。先王制礼。必严其吉凶之辨。是以礼云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成婚。然则吉凶之不相袭较然矣。世之人于祥禫以前主婚礼。至以衰麻之身。当其吉庆之礼。而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习以为常。恬不知愧。问之则曰俗礼固也。又曰堂有老亲权也。吁坏丧礼一至此哉。孔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夫习熟节文。未为不可。而圣人犹且不贵。况以凶而袭吉者乎。不可谓戚。不可谓易。则识者何居焉。吾子其可免乎。曰余不肖者也。不能善居丧。异日安保其必免乎。姑志之。以戒子孙可乎。曰可矣。于是乎书。
五服图叙
五服服制。礼之大节。不可不熟讲而力行。但礼家论议异同。学者病焉。惟文公家礼。集诸家而折衷之。真末学之指南也。顾以其中。亦或有祥略异同之处。如女子出嫁未嫁之类皆不书。而撮其凡例。欲学者推类而自得之。若不袖而抄之。详加剖析。则初学之士。未易探讨于卒然之间。故五服本条。一依家礼以次抄取。排行分书。而参以仪节及乡校礼辑。凡女子之在室及出嫁者。并为采入。又于各条下。解以方言。以尽其详。如五寸六寸大父族丈之类是也。是图也得其糟粕。虽或有愧于古人。而其于自家观览。不无少补云。
五服图(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年月。皆法乎天道。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也。本之五世亲疏之分而制其等。
  正服,加服,义服,降服
正服者。于情于分。皆当为之而不可已。如子为父母服斩衰之类是也。
加服者。本非其所服。而礼主乎进。故自轻而从重。如嫡孙为祖父母承重服斩之类是也。
义服者。亲虽异乎所生而其分同。则以义为之服。如妇为舅姑服斩之类是也。
降服者。情不可杀而分有所制。故自重而从轻。如女子已嫁。为父母降服期之类是也。
  
斩衰三年
正服。子为父。女子子在室亦同。○加服。嫡孙父卒为祖若曾高祖承重者。○父为嫡子当为后者。○义服。妇为舅。夫承重则从服。○为所后父及祖若曾高祖承重者。(妻从服)○妻为夫。○妾为君。(君夫也)○妾为君之父。
  齐衰三年
正服。子为母。女子子在室亦同。○士之孽子为其母。为父后则降。○加服。嫡孙父卒为祖母若曾高祖母承重者。○母为嫡子当为后者。○义服。妇为姑。夫承重则从服。(仪礼。妇为舅姑服不杖期。至宋魏仁浦请妇为舅斩衰三年。为姑齐衰三年从之。)○为继母。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为所后母及祖若曾高祖母承重者。(妻从服)○为慈母。(庶子无母。父命他妾之无子者。慈己也。)○继母为长子。(前室长子)○妾为君之母。○为君之长子。
  齐衰杖期
正服。父在为母。申心丧三年。○嫡孙父卒祖在为祖母。申心丧三年。○义服。夫为妻。父母在则不杖。○所后父在为所后母。
  齐衰不杖期
正服。为祖父祖母。女适人不降。○孽孙为祖妾。为祖后则否。○为伯叔父。(同姓三寸叔也)○为兄弟。(同生男也)○为众子。(本注通言众子男女。而此不言女子。以别书在下故也。)○为姑在室者。(父之姊妹。己之同姓三寸叔母。)○为姊妹在室者。(适人则降。姑亦同。)○为女子子在室及适人而无夫与子者。姑姊妹适人而无夫与子者亦同。○女在室及适人而无夫与子者。为同生男女及兄弟之子女。○为兄弟之子及女之在室者。(同姓三寸侄也)○妾为其子。○加服。祖为嫡孙及曾玄孙当为后者。○女适人者为同生兄弟之为父后者。○义服。为伯叔母。(同姓三寸叔妻)○妻为夫兄弟之子。(夫之同姓三寸侄也)○妾为女君。(君之正室也)○舅姑为嫡妇。(仪礼嫡妇大功。庶妇小功。至唐魏徵升。嫡妇为期。升庶妇为大功。朱子从之。)○为所后祖父母。○妾为君之众子。○降服。为本生父母。申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心丧三年。○女适人者为其父母。○妾为其父母。
  齐衰五月
正服。为曾祖父母。女适人不降。○义服。为所后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
正服。为高祖父母。女适人不降。○义服。为所后高祖父母。
  大功九月
正服。为从父兄弟及姊妹在室者。(同姓四寸)○为众孙男及孙女之在室者。○降服。为女子子适人者。○为姑姊妹及兄弟女适人者。○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为人后者。为本生伯叔父母。○为本生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女适人者。为众兄弟及兄弟之子。○为伯叔父母姑姊妹及兄弟之女。○义服。为众子妻。○为兄弟子之妻。(同姓三寸侄妻)○妻为夫之祖父母。○为夫之伯叔父母。○为夫兄弟子之妻。(三寸侄妻)○为夫兄弟女之适人者。(三寸侄女)○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
 按服图女适人者。为私亲皆降一等。惟祖及曾高祖不降。为兄弟之为父后者不降。为兄弟侄之妻不降。但家礼齐衰不杖期条。姊妹既嫁相为服。释者云兄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弟则降服。姊妹则虽已嫁不降。然则女为姊妹服不杖期。而仪节大功章降服条。女适人者为姑姊妹云。以服图及仪节观之则似降服。而家礼本注大功条无之。未详。
  小功五月
正服。为从祖祖父从祖祖姑在室者。(祖之同生。父之三寸。己之四寸大父。)○为兄弟之孙。(即三寸侄之子女之在室亦同。)○为从祖父从祖姑在室者。(即从祖祖父之子。父之四寸兄弟姊妹。己之五寸叔。)○为从父兄弟之子及女之在室者。(父之四寸孙。己之五寸侄也。)○为从祖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父之五寸侄。己之六寸兄弟姊妹也。)○为外祖父母。○为舅。(母之喃兄弟。己之外三寸叔也。)○为从母。(即母之女兄弟。己之姨母也。)○为甥。(己之同生姊妹之子。)○降服。为孙女适人者。○为从父姊妹适人者。(即四寸姊妹。家礼服图降缌麻。)○女适人者。为从父兄弟。(即己之四寸喃。)○为人后者。为本生姑姊妹适人者。○义服。为从祖祖母。(即同姓四寸大父妻。)○为从祖母。(即同姓五寸叔妻。)○妻为夫兄弟之孙。(即夫之四寸姓孙也。女在室亦同。)○为夫从兄弟之子。(即夫之五寸姓侄。女在室亦同。)○为夫姑姊妹。(适人不降)○女为兄弟侄之妻。(同姓三寸侄妻。适人不降。)○妻为夫之兄弟。○为兄弟之妻。○为嫡孙及曾玄孙当为后者妻。(其姑在则否。)○长妇为次妇。(长妇曰姒)○次妇为长妇。(次妇曰娣)○庶子为嫡母之父母兄弟姊妹。(嫡母死则否)○为庶母之养己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者。○为人后者为所后外祖父母。○为庶妇。
  缌麻三月
正服。为族曾祖父族曾祖姑在室者。(曾祖之兄弟姊妹。父之四寸大父。己之五寸大父也。)○为族祖父族祖姑在室者。(族曾祖父之子。父之五寸叔。己之六寸大父也。)○为兄弟之曾孙。(己之五寸孙也。)○为从父兄弟之孙及女之在室者。(父之五寸孙。己之六寸孙。)○为族父族姑在室者。(族祖父之子。父之六寸兄弟姊妹。己之七寸叔。)○为从祖兄弟之子及女之在室者。(父之六寸孙。己之七寸侄。)○为族兄弟及姊妹在室者。(族父之子。己之八寸兄弟姊妹。)○为曾孙玄孙。○为外孙。(女子之子。)○为从母兄弟姊妹。(姨母之子。己之四寸。)○为外兄弟。(父之姊妹之子。即姑之子也。)○为内兄弟。(母之兄弟之子。即舅之子也。)○降服。为兄弟之孙女出嫁者。(三寸侄子之女。)○为从父兄弟之女出嫁者。(同姓五寸侄女。)○为从姊妹之出嫁者。(同姓四寸姊妹。○按家礼大功条。为从父兄弟姊妹。此姊妹指言在室者。若出嫁则当降小功。而服图降于缌麻。故依服图又书于缌麻服条。然服小功恐得之。)○为从祖祖姑之出嫁者。(同姓四寸祖姑。)○为从祖姑之出嫁者。(同姓五寸姑也。)○为从祖姊妹出嫁者。(己之六寸姊妹。)○女适人者。为从祖祖父母。(即伯叔祖父母。祖之兄弟。)○为从祖父母。(己之五寸叔父母。)○为从父兄弟之子女。(己之五寸姓侄。)○为从祖祖姑。(祖之姊妹。)○为从祖姑。(父之四寸姊妹。)○为人后者。为本生外祖父母。○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申心丧三年。○义服。为族曾祖母。(族曾祖之妻。己之五寸大父妻。)○为族祖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母。(族祖父之妻。己之六寸大父妻。)○为族母。(族父之妻。己之七寸叔妻。)○为众孙之妇。○士为庶母。(即父妾之有子者也。)○为乳母。(即少时乳哺之母也。)○为妻父母。(妻亡而别娶亦同。)○为兄弟孙之妻。(即己之四寸孙妻也。)○为从父兄弟子之妻。(己之五寸侄妻也。)○为婿及外孙妇。○为甥妇。(同生姊妹子之妻也。)○为从父兄弟之妻。(即同姓四寸兄弟妻。)○女为亲姊妹子之妻。(己之女。同生子之妻也。)○妻为夫兄弟之曾孙。(即夫之五寸孙。)○为夫从父兄弟之孙。(即夫之六寸孙。)○为夫从祖兄弟之子。(即夫之七寸侄。)○为夫曾祖高祖父母。○为夫从祖祖父。(即夫之四寸大父也。)○为夫兄弟孙之妻。(即夫之四寸孙妻。)○为夫从祖父母。(即夫之五寸叔。)○为夫从兄弟子之妻。(即夫之五寸侄妻。)○为夫从父兄弟之妻。(即夫之四寸兄弟妻。)○为夫从父兄弟。(即夫之四寸兄弟。)○为夫从父姊妹。(即夫之四寸姊妹。适人不降。)○为夫之外祖父母。○为夫之舅及从母。(即夫之外三寸。)○增服。为同爨。(有同居之分。)○为朋友。(有同道之谊。加麻三月。)○大夫为贵妾。○士为妾有子。(无子则否。)○为改葬。(臣为君。子为父。妻妾为夫。孙为祖承重。)
 按缌麻服条。妻为夫党者多矣。而图与本注。或有异同。夫之从父兄弟之服。则见于服图而不见于本注。夫之从父兄弟妻之服。则见于本注而不见于服图。至于从父兄弟妻本无服。而独于妻为夫党条有之。盖夫妇一也。而于己身则无之。于己妻独有之。此亦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未晓说。夫之从父兄弟之妻有服。则从父兄弟亦当有服。而不见于本注。此必有意义。而丘琼山仪节。从父兄弟之妻及夫之从父兄弟。皆服缌麻。故采入如右。而恐当从家礼本注。
  殇服(男子已娶。女子许嫁。皆不为殇。言虽在长殇以下。已为嫁娶则非殇也。)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应服期者。长殇降服大功九月。中殇七月。下殇小功五月。应服大功以下。以次降等。不满八岁。为无服之殇。以日易月。如期年则十二日。大功则九日。小功则五日之类是也。生未三月则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