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H 页
癸亥拟上封事(按此疏之作。实 仁庙践祚之初。而反正之后。废朝民瘼。未尽刷革。又追徵未纳前税。故拟上封事而卒不果。)
伏以天佑大东。国运再造。 圣人新作。万物咸睹。百年 宗社之庆。一国臣民之福。其在是矣。况我 殿下。当天命眷顾之新。值人心蕲向之切。忧勤励精。夙夜渊谷。此政因时乘势。奋发有为之会。而愿得须臾无死。以见德化之成者。岂独山东之民哉。顾惟今日国家之势。如木之颠而孽。如水之涸而流。天命惟新而去就靡定。人心耸动而向背未判。先正所谓非振之以不测之威。无以聚百散糜粥之势。非润之以大霖之雨。无以泽七年枯旱之草者。政为 新政之急懋。而 殿下之所宜惕念者也。臣伏睹 殿下反正之初。 乾刚独断。淬厉澡雪。一怒安民。四方风动。凶俦逆党。相继锄削。老奸夙猾。悉皆敛手。譬如雷霆一震。众邪屏迹。严霜一降。百物肃然。 殿下之威。可谓不测矣。至于分遣使臣。宣谕八方。弊政苛法。一切扫涤。有如天宽地容。庶类咸若。海涵春煦。幽隐毕达。 殿下之赐。可谓大霖矣。宜其糜粥之势。庶几保合。枯旱之草。亦得生华。臣知 殿下可与为尧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L 页
舜。可与为汤武。可与富民而措刑矣。可与祈天而永命矣。有君如此。此实东方数百年所未有之盛事。而况会朝清明。群才拔茅。穆穆布列。济济赞襄。则人才不患不足。庶绩不患不熙矣。然而以臣所见。朝廷百官。泛泛悠悠。国论靡主而旋出旋入。政令纷如而或矛或盾。因循苟且。牵补度日。致令 殿下至诚求治而治道未免于架漏。 圣虑徒勤而德泽未加于生民。臣窃惑焉。原其所以致此。则有君无臣之叹。为今日莫大之忧。而妨政害治之端。皆由于不得民心而已。当此慎始之日。不得贤才而求以致治。不得民心而求以宁邦。此犹伐其根干而欲其枝叶之茂者。不亦难乎。臣闻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然则 殿下不远之鉴。其不在于废朝乎。呜呼。贼臣当国。阴邪得路。壅蔽聪明。颠倒是非。幽闭 国母。背叛 天朝而三纲坠绝。内兴土木。外虐生灵而众怒沸腾。驯致于积失人心。自取颠覆。则兴邦丧邦。岂出于人心得失之外。而贤邪进退。亦治乱之所由分也。此皆 殿下之所亲睹。国人之所共知。则思所以改弦易辙。以图善治者。为如何哉。盖善治之道。不过乎广收贤才。慰悦民心。而君臣上下。亦必洗心涤虑。卓然有立。深惩既覆之辙。痛革从前之弊。使一号一令一施一为。无不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H 页
一出于大公至正。然后以之求贤而贤才可得。以之慰民而民心自悦矣。苟或不然。循常袭故。无所惩前。委靡玩愒。莫或自振。则是亦废朝耳。何异于以燕伐燕乎。臣窃观近日之事。自谓善治而狃于因循。自谓惩前而未免袭故。无琴瑟易弦之美。有后车守辙之累。国事日就于扰攘。 圣化或至于壅阏。贤才不可谓收用。民心不可谓慰悦矣。何谓不得贤才。夫攀龙附凤。立于 殿下之朝者。何莫非辅治之才。而所谓腹心之臣。能柱石朝家。师表百僚。以社稷自任者。未见其人。 殿下之所与图事揆策。能定大谋者谁欤。古人所谓腹心之臣。不可一日无者。固为切至之论而 殿下无之。 殿下之势可谓孤矣。窃闻李贵,金瑬以定策元勋。方典枢机。多所宣力。 殿下腹心之寄。似乎在此。而抑未知二人清名实德。果副国人之望乎。若能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国势于泰山。则固是国家之福。而或有所未然。则亦具臣而已。奚足多哉。首相李元翼清谨自守。夷险不贰。爱君忧国。发于至诚。真可谓腹心之臣。而 殿下所以尊信而委任之者。果如汉高之萧张。昭烈之孔明。唐宗之房杜。宋祖之赵普乎。自其爰立之初。式至今日。万手加额。朝野拭目。儿童走卒。亦知为司马。而闻其设施之绩。未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L 页
足以耸人瞻聆。则衰年执政。势所或然。而抑安知 殿下委任之不专。尊信之不诚者。有以致之也。 殿下新登宝位。引用元老。而上之所以尊信者。或近于外貌。下之所以自任者。未见其实效。则虽欲广求贤才。图臻至治。其可得乎。且我朝朋党之祸。甚于河北之贼。虽以 宣宗大王英姿雄断。迈绝今古。而犹未能剪其根株。至如废朝之事。何足道哉。幸今天日重明。万化维新。熙丰馀蘖。已尽削缩。元佑盛治。庶或可复。而窃以耳目所得者。执其迹而察其影。则用舍之际。不无形迹。进退之间。人自物色。群臣观望。不尽心力。较之分朋植党之日。虽或有间。比诸赓歌一堂之美。亦有愧焉。呜呼。是岂盛世事乎。东西南北之党。均为国家之祸。而贤之所在则用之可也。邪之所在则斥之可也。然则以某党为君子多而必欲尽用。以某党为小人多而必欲尽去者。是皆执一之论。岂帝王公明取舍之道哉。 殿下之心。诚能鉴空衡平。洞烛是非。明辨邪正。如有各立不合。私植门户者。如舜之于四凶。孔子之于正卯。则贤才满朝。协恭同寅。无判涣乖张之患。而国家幸甚。生民幸甚。何谓不得民心。夫天之降割我东民。盖十许年于玆矣。自戊申以后以至于今。无非虐民之日。而七八年来。抑有甚焉。呜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H 页
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国有常征。民有常赋。元定贡案。王府则有。则如贡物也方物也田税也贡税也。大而各种进上。小而其人三手等税。皆是元定贡赋。而元定之外。又有加定。加定之外。又有别定。别定之外。又有载持。载持之外。又有人情。继以上纳之际。又有添价。添价之外。又有月利。月利之外。又有收赎。然则本色一疋。转而为六七疋。推此一者。馀可知矣。然此则只以常赋之害民者言之耳。至如横敛㬥取之法。又在此外。盖营建有所而吾民困。守御有厅而吾民困。调度有官。漕运有使。而吾民困。户曹分司宣谕有使而吾民困。三结收布五结收布而吾民困。逐岁亲耕。连上尊号。所谓豹皮价礼段价笺文价别定方物价。以至许多价木。不可殚记。而民力竭于此。华使络绎。接待连年。所谓银价扇价雨笼价油芚价草注纸价捣鍊纸价。以至各㨾价木。亦极狼藉。而民力竭于此。加以人蔘有价,腽肭有价,物膳有价,中脯有价,黄蜜有价。至于菱仁芡仁国马驱军。亦各有价而民力竭于此。海而有税。船而有税。盐盆有税。场市有税。匠店有税。至于纳粟影实业中巫觋。亦皆有税而民力竭于此。正铁作米,倭供作米,盐价作米,甲冑作米,别税作米。至木手石手瓦匠车匠僧军射夫之。种种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L 页
稠叠而民力竭于此。不宁惟是。各司贸贩。殃及鸡豚。西北调兵。弊极装束。而毒民之政。水深火热。虚张编伍。括尽农民。逃故徵布。邻族不保。而病民之事。日增月滋。甚者差官侵掠之祸。边将剥割之弊。最为剜心之痛。惨于兵火之乱。其馀巧作色目。随事生弊。残伤赤子。斲尽邦本者。有不可笏计而鞭数。则推原祸根。岂无所自。而废朝君臣。可谓罪通于天矣。幸赖 殿下神武英断。赫然斯怒。雷发雨施而天地作解。日照月临而万宇回春。 先王旧章。思所复之。牛毛毒政。思所去之。凡所以祸我生民。蠹我国脉者。靡不扫除而釐正之。使数十年孑遗残氓。拔之水火之中。措诸衽席之上。万类鼓舞。百僚踊跃。讴歌所归。想望太平。而奈之何反正之日。仅经数月。愿治之期。未及一年。徒有荡涤之名而未见革罢之实。前朝弊政。次第绍述。旧税新赋。一一徵纳。甚至于朴烨,郑慥颈血未乾。而其所设施。犹恐不复。池应鲲,金忠辅死肉未冷。而其所句管。悉令收取。上而如营建所所管米布。宣谕使所掌杂货。下而舟车所算。盐酒所榷。亦皆查覈括出。不遗锱铢。呜呼。是岂盛德事乎。凡此追徵之物。虽或没数收纳。藏之府库。而更化之初。不当汲汲追覈。而况聚敛之徒。只点空簿。铺张厥数。自以为高出弘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H 页
羊。俯视刘晏。而粟米丝麻之入于官者。不能什一于千百。民多逋负。流亡继路。今若刻期催理。继以鞭扑。则土崩之势。迫在朝夕。 殿下所以慰悦民心者。果安在哉。然则朴烨,郑慥何以正刑。应鲲,忠辅何以处斩。前日虐民之吏。㬥军之将。亦何以罪之。正其罪者 殿下。而复其事者亦 殿下。则未知 殿下其或自断乎。抑因廷臣所启乎。出于 睿断则已。或出于廷臣所启而 殿下不得不从。则为 殿下画此计者。其无乃食 殿下之食衣 殿下之衣者乎。此必迹虽元祐。而心实熙丰者。厕于 殿下之廷。至使 殿下不得自由。臣恐章惇,扬畏复出于今日。而应鲲,忠辅亦将窃笑于地下矣。岂不痛哉。臣伏见该曹事目。天将久住。兵告竭。国家遑遑。策无所施。则臣知今此举措。或出于不得已之计。而稽之往牒。亦有说焉。古之兴王。必籍前代之财而可以为国。则汉高入关。秦之财物。何以不取。光武起兵。莽之府库。何以不收。 殿下诚能得一贤佐。委以度支。持以日月。则生财足食。自有其道。不必取敛于残民而国用足。不必藉财于废朝而兵裕矣。然则毛将一军之供。委之一有司足矣。岂足以勤 圣虑哉。如或国计荡然。继饷无策。目前之急。势有所难救。则降赐 德音。颁示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L 页
四方。使斯民晓然知国所急。然后别收米布。以补军资。有何不可。而必追徵前日掊克之财。以滋民怨乎。或者又谓前于上纳之际。土豪顽民。趁不备纳。致令贫残之户。独受其害。亦宜逐年句考。并令徵责云。臣未知此等之议。出自何人。而廊庙画策。不过如此。则 殿下之廷。可谓有人乎。臣请以宋朝之事明之。神宗末年。创建新法。毒民祸国。罔有纪极。迨哲宗践祚。宣仁同政。首先罢革。不留时月。盖当是时。天下之民。岂尽良民。青苗之钱。岂尽取息。租庸之税。岂尽收纳。均输市易之货。岂尽收籴。方田定税之法。岂尽举行。而并置不问。一皆蠲罢。其规模大略。岂有如今日之屑屑乎。况其时司马作相。主张其议。虽以蔡京之奸。亦能奔走奉命。惟恐或后。岂不以涤弊新化。乃人心之所同欲也。以人心之所同欲。而 殿下不欲之。 殿下之臣。亦不欲之。此臣之所未解而继之以痛哭者也。噫民心向背。系于人君举措。而颙望之初。乖剌若此。则虽欲镇定保安。以为己归。不亦难乎。伏愿 殿下誓告大臣。严敕有司。凡干壬戌以上若大若小未纳已纳。并许蠲免。毋或留滞。元定贡案。亦令该曹更加详定。一依 宣祖朝旧规。使鱼肉馀氓。知国家所重。在此而不在彼。则仁声入人之馀。自有不拔之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H 页
长城。咸怀死长之心。益坚愿戴之志。而宗社幸甚。生民幸甚。臣既以广收贤才。懋得民心。略陈于前。而请以未尽者。更渎于后。惟 殿下之裁择焉。一曰择师傅以辅储嗣。臣闻金玉虽美。必须琢磨而精。生质虽粹。必资教养而成。盖辅养太子之法。著在文王世子者备矣。臣远在岭外。元子贤哲。虽不敢论。而教养辅翼之道。不可不豫为之备。未知 殿下其亦有见于斯。而师傅宾客。亦皆称其职乎。顷在 宣宗朝。博选宫僚。极其辅导。而所谓师傅者。皆未得人。卒之交通宫禁。攀附幽阴。私自贡献。懋固其宠。以至废朝末年。而谄渎之风。驯致不救。此皆 殿下之所已知也。然则宫僚之任。其可不择乎。臣伏见前持平张显光大儒也。年高德卲。学问渊博。师傅之职。舍此其谁。愿 殿下涣发玉音。至诚召致。委以师傅。以专辅导。则薰陶开发。裨益必多。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可以安 宗社。可以固统绪。亿万年无彊之休。其不在玆乎。幸留 圣念。二曰崇正学以明士趋。臣闻君者表也。民者影也。表正则影直。盖导民之本。必在于躬行。而躬行之实。莫先于建中立极。则倡明道学。以正士趋者。顾非今日之急懋乎。呜呼。国运中否。正道荒凉。学术太坏。士习日偷。推其所从来。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于是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L 页
乎若不立表于上而为则于下。则其何能使一国之人。回积惑而舍多歧。归之于大中至正之教乎。今虏鼾掀榻。西顾方切。阴雨有备。礼乐未遑。揆之以势。势或然矣。而古之人君。至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则专尚武备。不暇文治者。亦岂盛事哉。奖饰庠序。养育菁莪。虽是圣化之细懋。而其在今日。尚亦未闻。况望其阐明道学。以正人心乎。道学不明。人心不正。而能享国长久者。未之有也。设使 殿下富如隋强如秦。东取日本。西取天骄。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治乱。不在是矣。愿 殿下加日新之学。懋时敏之功。明大道而示趋向之方。正人心而明是非之分。使一世靡不一出于正。则狂澜可回于既倒。长夜可使为日星。而治国可运于掌上矣。幸留 圣念。三曰行军籍以纾民冤。臣闻兵贵懋精不懋多。此古今之通论也。以我 朝国初言之。军兵一政。最有头绪。部伍精强。有足称者。而逮至今日。军懋废坠。名虽籍军而老弱居半。号为鍊兵而有同儿戏。至于编伍舟师并设之后。边将剥割。愈往愈极。军民愁怨。日甚一日。业废农桑。望绝事育。父不得保其子。夫不得安其妻。扶携四散。不沟则壑。而各镇分防。犹执旧簿。调而不满则连累于族。族而不足则侵及于邻。所谓邻族。亦在于应调之中。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H 页
而身役之外。又有若族若邻之役。或至一卒逃而十卒不保。一军故而十军罹殃。今年如是。明年又如是。怨号之状。尚忍言哉。况各营差备之役。亦及逃故之卒。邻族之祸。至此尤剧。噫逃者犹或可诿。而死者亦至不免。虽秦隋之世。岂有是哉。本道前监司金智男。悯其如此。令各官详覈逃故。间或除防。以纾军兵一分之苦。边将掣肘。卒不得施。诚可痛心。愿 殿下特降指挥。大行军籍。汰其逃故。蠲其绝户。括出见丁。以充其额。则士卒鍊精而国有藩篱之固。邻族不侵而民免池鱼之殃矣。于为国乎何有。幸留 圣念。四曰治胥吏以收威权。臣闻威权者。王者之所以御天下之柄也。盖威权在上则治。在下则乱。可不惧哉。自古权臣专国者有之。戚里专国者有之。妇寺专国者亦有之。未闻胥吏专国如我 朝者也。政在大夫犹不可。况在胥吏乎。呜呼。社鼠为群。狡兔有窟。邦国庶政。皆出其手。各司黜陟。亦由其口。以至分占州郡。作为奇货。方土所献。一切沮却。赍持土贡者。合其九族。转卖财产。不于公家而纳诸私室。所谓添价收赎。尽入囊橐。月利人情。举充溪壑。古今天下。岂有臣民贡献。反为狐鼠辈所分乎。或有一介司员稍欲纠察。则其所谴罢。在其掌握。众官束手。莫敢谁何。是之谓辇下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L 页
生戎。户内有敌。岂不寒心。长此不已。则威权不在于上而必有跳梁之祸。藏于不测之中。不但已也。今 圣化清明。群阴自伏。岂有如前日之患。而防微杜渐。不可不严。愿 殿下一振乾刚。总揽威福。拔其尤者。以示典刑。则德威所加。草木皆靡。况于此辈乎。圣人所谓大畏民志者。政谓此也。幸留 圣念。五曰罢内需以快人心。臣闻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盖好恶拂人。菑不逮身者。未之有也。夫内需之设。创自 祖宗朝。其来已久。而创设本意。臣实未知。王者之民。既无内外公私之别。则称以内奴。私立一司者。岂先王之美意乎。此不惟非先王之意。而末流之弊。终至误国。观于废朝。亦可知矣。呜呼。委差差官者。横行州县。出没闾阎。㥘人土地。夺人藏穫。少有违拒。死生系焉。至或反主之奴。报怨之徒。争先投属。极其横恣。民之视内奴。不啻如饿鬼夜叉。叩心蹙额。怨咨腾路。破家失业。在在皆然。噫世道至此。风俗可知。民之所恶。莫甚于此。则革罢之令。不待廷臣。而留时引日。 俞音久閟。至如赵希逸首发榻启。赵成立,李廷龟相继论列。其所谓慰悦民心。无过于此者。真是药石之言。而 殿下持之益坚。邈然不回。不识 殿下必置此司。有何大益于国家。而废言论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H 页
蔑公议之失。一举而两得之。以重失远迩之心。愿 殿下快从舆望。特赐蠲罢。以尽恶恶之极。则瞻聆所及。物情自服。可以结人心。可以固邦本。宗社之庆。亦在是矣。幸留 圣念。六曰选良将以慰军情。臣闻将者。三军之司命也。盖将得其人则有虒豹在山之势。将非其人则有以国予敌之患。选置之方。岂不难哉。古之为将者。有投醪之惠吮疽之恩。故使之主阃而军政自修。使之御侮而士卒乐用。今则不然。为主将者非膏粱騃子。必是厮役凡流。投醪吮疽。盖不足言。而谐价收钱。不啻若晚唐之债帅。则欲其修明军政。抚养士卒。以强国势。不亦误乎。呜呼。妻妾之供出于军。权贵之奉出于军。宫省之献亦出于军。则搏噬之痛。何以堪之。箠楚之苦。何以当之。怨号滔天。逋亡相续。至于见存者。百计图免。不乐赴镇。倾财破产。代以价布。以致当朔之军。无一立防。所谓色吏旅帅者。亦皆逃散。各营营差追到其家。系累妻子。拦夺牛马。一经抢掠。有同兵火。噫旅帅如此。军卒可知。军卒如此。边懋可知。岂有主将如是。军政如是。边懋如是而可以为国者乎。此皆废朝之馀烈。而浸淫至今。尚未更张。若使 殿下见其流离之状。闻其哭泣之声。则虽八珍之美。必将投箸而不忍御。其可委之庸将。任其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L 页
狼恣乎。愿 殿下咨访大臣。拊髀思将。擢颇牧于禁中。起孙吴于堂下。以付长子之责。则干城有寄。边面隐然。以之修军政则纪律严明。以之结士心则群情自安。用之于战用之于守。动惟徯志。无不丕应。固国强兵之要。不外乎是。幸留 圣念。凡此六条。无非当懋之急。而只在 殿下之一心。 殿下诚能痛自刻励。真实着力。廓其量则当如天地之无私。推其明则当如日月之烛幽。凛然自持。如对神明。终始惟一。罔或豫怠。勿以吾治已足而自逸。勿以吾德已盛而自满。使吾清明本然之体。常在常觉。以为处事应物之本。上以对越天命。下而表正家邦。则一纲既正。六目自张。群贤萃而绩用熙。道学明而士趋正。民心不足收而国本以定。良将不足选而军懋以举。何忧乎胥吏之梗化。何患乎内需之害治哉。不然而立志不固。一念或差则心愈劳而事愈乖。纲已失而目已紊矣。日开经席。何补于事。乙夜忧勤。何益于国。然则亲征之举。义则大而计则疏矣。管饷之政。懋则重而实则谬矣。未知 殿下素定于睿算者何如。而大臣之进戒于 殿下者亦何如也。许衡曰人主才量。如推车子。须是自推得七八分。人扶领得二三分。虽涉险都行得。若全推不得。全仰别人。平地上也行不得。况涉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1H 页
险乎。今日之事。不可以柔弱治之。而自强之责。不在相不在将。专在 殿下自主张如何耳。抑其所以奉行 殿下之命。左右奔走。以就事业。则又在将相身上。不专在 殿下也。愿 殿下先立大纲。继以自强。奋发振刷。一洗前规。则刑家御国之效。自然薰蒸透彻。无所不及。岂不盛哉。臣东海一布衣也。早事铅椠。晚学耕稼。跧伏丘园。自分废弃。适值日月重新。复为圣人之氓。何其幸也。愿耕之外。有何一毫希冀。而第臣沐浴 先王休养之泽。茹毛食土。国恩如天。引领明时。倾耳盛治。则岂可泯默无一言以负夙愿乎。况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所以冒犯 宸严。讥议贵近。切劘事机。略不忌讳。罪当万死。然苟利于国。他非所当计也。伏惟 殿下勿以谤讪见疑。勿以犯分为诛。只许优容而已焉。则此岂惟愚臣之幸。实我东方 宗社之幸也。臣无任瞻天望日震惧兢惶之至。谨昧死以 闻。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上方伯状(代乡儒作。万历戊申。)
盖自石渠之阁创于汉。白鹿之院昉于宋。而书院之教。遂盛于天下。古之所以奖进后学。倡明道教之本。岂外于斯哉。吾道东来。群贤继起。菁教蔚然。一自白云洞立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1L 页
院之后。尊贤尚德之风盛。而右文卫道之化行矣。就其近者而言。则如宣城之易东,陶山。永嘉之庐江,三溪。临皋之于永阳。冰山之于闻韶。玉山之于月城是已。是皆创立无前之举。羽翼斯文之美。在古可验。而在今可法者也。顷值 国运中否。文教失宣。而斯道一脉。经乱犹存。创新修旧。院宇重光。后生小子。相继振作。斯岂非我 圣上维持倡率之化。有所感发而然邪。惟我宁府。虽偏壤僻地。而文人学士。犹且不绝。考诸中古。有足观者。而陵莪一衰。古风不归。俗尚弓马。文献久寂。至于书院。无邑不设。而宁之一府。独无闻焉。真可以发千古多士之叹。而为一邦斯文之耻矣。夫金生于水。木生于山。未尝有择地而生。则文风盛衰。不系于土壤远近尚矣。只以教失奖育之方。士无观感之美。而贤才之乏。一至于此。则设院倡学。岂不有关于作成人才。而为今日宁邑之急懋者。亦不外是矣。生等谨按祭酒禹先生佩铜是邦。而八铃沉神。遗化尚新。牧隐李先生生长本府。而一发鱼台。高风如昨。其为多幸于海邦。有光于斯文者。为如何。而徒勤星斗之望。尚阙俎豆之典。玆岂非大幸中之不幸邪。生等玆与乡中父老。议立两贤之祠。仍作藏修之地。万口同辞。询谋已定。时屈举赢。计则疏矣。而尚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H 页
贤崇教。意实勤矣。第缘弊府本来零残。物力荡竭。经变以后。凋耗尤甚。百尔经营。计无所施矣。幸赖我侯自临政以来。深有赞成之意。夙夜殚虑。不遗馀力。此政功成事集之一大机会。而公需亦竭。终无善策。此生等之不得不控于閤下者也。昔晦庵出守南康而鹿洞书院得以重修。鲁斋主教台州而上蔡书院赖而大兴。夫营建学宫。虽是儒生之责。而其周旋赞成之功。苟非在上之人。则将何用集大事乎。今閤下观风察俗之馀。深惟卫文之志。仁闻所暨。多士鼓舞。生等之所以不惮猥屑。来叫棠轩者。岂无所恃。而苟为强聒者哉。伏愿閤下俯采尊贤之议。特施右文之化。邻近各邑中优给别上钱谷。以补万一之需。又从而借与一境民力。以就经始之役。使海乡尚贤之举。庶有裨益。则扶一邑将衰之文。致后日棫朴之教。何莫非閤下之赐。而将见白鹿上蔡之院。不独专美于前矣。噫此岂独为一府之幸欤。惟閤下察其辞而进退之。
与列邑士林书(丹院追享时。辛未九月日。)
伏惟牧隐李先生。将以十月上丁。附享于祭酒禹先生之庙。先生乃弊府之人也。生长玆土。终老韩山。其节义文学。宜为百世师。故韩山之人。首发尚贤之谋。相与上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L 页
其事。遂得 额赐建院。至今祀享之。弊府则遗踪播芬。故墟如昨。而尚阙崇慕之举。谋度经营馀二十年。坐物力鲜匮。迁就未果。幸今享用仪物。仅皆措备。涓择时日。盻蚃有期。伏愿诸君子不以道途之遐远。而惠然同声。以生斯文之光彩如何。不备伏惟。
上旅轩张先生问目(乙丑)
小祥练服之制。以家礼观之。则只言男子以练服为冠。去首绖负版辟领衰。妇人截长裙。不令曳地。而无别制功衰之说。但闻之古礼。则于首去绖而别以加一升练布为冠。于身去负版辟领衰而别以加一升布为衰。又别以一升练布为中衣以承衰。以其练冠练中衣。故谓之练。非谓并练衰也。惟其衰不练。故檀弓注云正服不可变。所谓不变云者。以其不练故也。非谓仍旧衰也。此说虽非礼经全文。而先贤举以为證。以答或人之问。是必有所据矣。然则朱夫子非不知古礼如此。而只以练服为冠。笔之于家礼。不言别制。衰及中衣之说。不知何所祖述也。以古礼为主则似违文公之制。以家礼为主则古礼既如此。学者将何所适从邪。今之俗礼则或只用练布为中衣以承衰。冠及头巾亦用练布。衰服则仍旧衰不别制。只去负版辟领衰。此似从家礼。而但练布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H 页
为中衣。亦不见于家礼。则谓之从家礼乎。谓之从古礼乎。窃恐古今文质。因时损益。有难以一从古制者。则文公之意。虽不可妄度。而只以练服为冠者。安知非顾名反古。因时酌中之制乎。今五礼仪亦从文公制。故 成庙之丧。廷议以不别制衰为定云。而近世先贤亦谓世之处此礼。一以文公为法。则庶乎得宜云。此说何如邪。然则衰及中衣。皆依古别制乎。衰则仍旧而只制中衣如俗礼乎。抑只改练冠而衰及中衣。皆不别制乎。何以则不戾于古而有宜于今也。且今人于小祥。以葛带代麻带者或有之。是亦古制乎。按家礼扬氏注。因仪礼而言。卒哭丈夫去麻带服葛带而首绖不变。妇人以葛为首绖而麻带不变。既练男子除绖。妇人除带云云。以此推之则葛带亦似古制。而但言用之于卒哭。不言用之于小祥。此犹可疑。而况家礼小祥章。亦不言用葛带。则以葛代麻亦何如也。若必以代葛为可。则妇人首绖亦以葛乎。且以练布为冠。则武缨亦不可不改。改则当以沤麻代生麻乎。至如家礼禫祭章。无设次陈服一节。然则祭时当用何服。琼山仪节只云主人以下俱素服诣祠堂。而更无易服之议。盖大祥既服禫服。则禫祭还用素服。似甚可疑。琼山之意殊不可晓。而今人多用吉服。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L 页
若以吉服为是。则家礼不言设次陈吉服何也。以家礼不言为疑。吉服未安云。则当仍服禫服而行之乎。依仪节素服而行之乎。且弊乡有先遭父丧者。又连遭祖父母丧。以承重之孙。代服其丧。而其父禫祭所着冠服。论议不的。或云除服各服其丧之除服。卒事返丧服。礼有明文。虽不可着吉服。而暂以玄冠素服。参行其祭。既毕返丧服。未为不可。或云祖父母代丧之服。亦是重服。变服参祭。似甚未安。使其弟代行无妨云。其人不从前说。依后说使弟代行。未知前后两说。何者为得也。此等之礼。无所折衷。至于好礼之家。亦无定论。况不学无知如挺立者乎。日月不居。初期将迫。练服之制。懵然未晓。不可不取正。故敢此仰禀。伏愿详览所禀各条。指教迷方。不胜幸甚。禫祭之服。非今日所宜豫禀。而弊门有将行禫祀者。玆敢兼禀。并乞曲赐下教。
  附张先生答问
 练服之制。练其冠及中衣。而皆用稍细布为之。上服虽不练。而亦用次等细布。而去负版辟领衰。则亦当改制。此古礼也。家礼乃文公初年所制。而礼多从俗也。文公晚年论议。皆以仪礼为主。则后人尚礼者。遵用古制。恐未为不是也。冠既用练。则武缨及巾。亦须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H 页
从练也。葛带乃卒哭所变服之用也。用之于练服。恐非宜也。禫祭果无陈服一节。而吉服不可着。素服亦无著于古礼矣。既于大祥时。用黪巾黪服。则仍此服而行禫事。或未为不可乎。不然则依礼节用素服。亦或可乎。若遭承重丧于父丧中者。承重之服方在身而行父丧禫祭。则似当以禫服行父禫。事毕返承重服可也。以弟代行。而已则不参。恐非情礼之宜也。
上旅轩先生再度问目
大祥禫服之制。观于家礼。则当服黪冠黪服。但五礼仪以白衣白笠为制。未知何所述。而今好礼之家。亦多从之。岂不以礼宜从厚。而时王之制。亦不得不从故邪。况闻之古礼缟冠素纰。既祥之冠。诗人亦叹素冠素鞸之难见。然则祥而素冠。果是古礼。安知白衣白笠。亦祖述于此乎。挺立妄料则家礼黪制。固宜遵行。而缟冠素纰。见于古礼者既如彼。白衣白笠著于时制者又如此。依此行之。恐无害于从厚之义。而邻邑及弊乡。用黪者小。从白者多。此挺立尤欲左袒于从白之论。而不得不取正者也。按家礼多从书仪。故大祥章黪制。亦因司马之说。而文公晚年以书仪为疏略。凡丧礼一以仪礼为主云。则黪制恐非文公自述之礼。而只因书仪所著。引之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L 页
于家礼无疑矣。大祥日饮酒食肉一节。虽见于家礼。而异日定论。乃以踰月为是。则观此亦可以类推矣。然则禫服当以何者为定邪。且禫祭章无易服一节。上年冬因族人所问。敢禀于先生。先生答以仍禫服行之无妨。素服行之亦或可也云。第念禫服既用黪制。则冠亦用黪。犹可依此行之。而或白衣白笠者则何以处之。依先生所教素服行之。则冠亦素冠邪。抑服虽白衣。而冠则用黑邪。如以黑笠为可。则带亦用黑似可。未知合于礼意乎。但丝笠似未安。布笠与草笠中着而行之。亦何如也。祔祭当行于卒哭之后。而今人或依五礼仪。行之于大祥之日。此与程子所谓丧须三年而祔之说。名虽近而实则远矣。无乃不可乎。挺立前于卒哭后蹉过未行。今则势已至此。不得不行于大祥之后。但或者以为祔祭者。告祖父以当迁他庙。告新死者以当入祖庙。此乃古昔昭穆各庙之礼。而今则同堂异室。新死者当入于其祢之龛。不当迁于祖父之室。则虽不行祔祭可也。况继祖之宗。当自为小宗。新死者不当入于太宗之庙。如此而必行祔祭。尤似不近云。此必因祔祭章下朱子所论为礼者犹执祔于祖父之文。似无意义而有是说也。然朱子又谓欲变而祔庙。则又非爱礼存羊意云。可见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5H 页
其微意矣。况祔祭章云丧主非宗子。与继祖之宗异居。则宗子为告于祖。设虚位以祭之。祭讫除之云。岂不以孙之祔祖。乃礼之大节。不可以庙有古今之殊。废其祔祭也邪。然则或者之说。无乃不通乎。挺立亦继祖宗也。弊门有从叔父为继曾祖之宗。则挺立为先考附祭时。从叔父当主此祭。而所居各异。似当设虚位祭之。但告庙有其礼而无其文。当依有事则告之仪而别为文以告乎。且告之当于其日乎。抑前期告之乎。不幸从叔父上月下世。家有弱子当室。此似当主其宗事。而才免成童。不知东西。宜如何处之邪。祔祭不可不行。而祝辞中亦不可不书宗子。则虽在丧中。不能参祭。而犹以宗子书之乎。然则当书曰某孙孤子某。使某孙某。适于某祖考某官云云乎。此大段节目。而不知所处。玆敢奉禀矣。至如亡者之于宗子。上而如从祖祖父族祖父从祖族父之行。下而如从父兄弟从祖兄弟及其子孙妻侄。同高祖以下诸亲。各其祔祭时。不论尊卑。宗子皆主之。则祝辞中第行称号。无可据之文。亦何以书之。依服条所称从祖族祖从父族父等称号而推类书之乎。抑别有可据之仪。见于礼书乎。大祥后撤几筵。主入于庙。礼也。但昭穆各庙。则新主当祔于祖室无疑矣。今则庙皆同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5L 页
堂异室。祖祢以上之主。以此迭迁。然后新主入于其祢之室。而按朱子与学者书曰既祥而撤几筵。其主且当祔于祖父之庙。俟三年丧毕。合祭而后迁。然则祥后禫前。主皆不迁。新主当祔于祖父之傍。而或云祖祢两龛之间。只隔一板。徒执以孙祔祖之文。而置子于父上。似甚未安。或云朱子非不知其然。而以爱礼存羊之意。不敢变其所祔位。置之他处。况妻丧别室藏主之说。先儒非之。则遭父丧者。尤不可奉安别室也。以位言之则越祢龛祔于祖龛。其于上下位次。似为未安。而古礼当然。势不得不尔云。何说为得邪。然此则继曾祖以上之宗所宜讲行者也。至如挺立继祖宗。则大祥后虽行祔祭。而考主不当移入于继曾祖之庙。似当入于挺立家应入之庙矣。然则丧后禫前虽阙祔祖之仪。而势之所拘。不得不然。则是果不至于害义邪。且祫祭仪节。不见于家礼。先贤以时祭当之云。而丘琼山乃谓家礼时祭之外。未尝合祭。若即是时祭。又不知设新主位于何所。今不敢从。且依家礼云。观其意则大槩以合祭之礼。不见于家礼。不须行之。而以时祭当祫祭。亦似不可。故所论如此。此何如也。尝细观祫祭本意。则以庙有祧迁之主。世次迭迁。其事至重。不可无祭告礼。但以酒果告庙。遽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H 页
行递迁。为不合情礼。故张子定为祫祭。使祭毕迁主。而朱子从之。此亦继曾祖以上之宗所宜行也。继祖继祢以下之宗。则无祧迁之主。别无祧迁等事。而必行祫祭。于义果何如也。但新主入庙时。新旧两位。无祭告之礼。而遽入新主。似为未安。然则当以酒果告之乎。若告之则祝辞无其文。何以书之。且以祫祭为不可不行。则祝文亦无可据。以祫祭递迁之意。别为文以告之邪。以时祭当祫祭。则祝用时祭祝文。而祧迁之意。当添入于末端邪。或云祭之仪节。虽依时祭。而用高氏告祔迁祝文无妨。此说亦何如也。按小祥章陈练服条。不言葛带。但杨氏注因仪礼而言卒哭丈夫去麻带服葛带。而首绖不变。妇人以葛为首绖。而麻带不变。既练男子除绖。妇人除带云。故上年举葛带一节。亦禀于先生。先生答以葛带卒哭所变服之用也。用之于练。恐非宜也云。挺立依下教不用葛带。其后考琼山仪节小祥章练服注。则檀弓曰练衣葛带。又丧小记曰腰绖用葛为之。观此则练而葛带。乃是古礼。而况以杨氏引仪礼之注考之。则葛带虽用于卒哭。而既练男子只除首绖。亦可见练后因服葛带矣。葛带见于檀弓及丧小记等编者如是。而先生以练用葛带为非宜。挺立终不得无惑。敢此更禀。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L 页
按小祥章注止朝夕哭。今人依此文。朝夕上食哭又从而罢。挺立窃惑焉。自初丧朝夕哭奠。至小祥章。细考其文。则不啻详且明矣。请略举以正之。家礼既云朝夕哭奠。又云食时上食如朝奠仪。又云哭无时。其节次次第。明若观火。所谓朝夕哭。指朝夕奠哭而言之。非指言上食时哭也。是以初虞章罢朝夕奠注云朝夕哭。哀至哭如初。此言虽罢朝夕奠。而哭则不罢也。至卒哭章自是朝夕之间。哀至不哭。犹朝夕哭。此言虽罢无时哭。而朝夕哭则不罢也。然则所谓朝夕哭者。是哭也系于朝夕奠。非系于上食也。朝夕哭上食哭。哭之名虽同。而哭之节次各异。岂以朝夕哭为上食哭乎。今人以朝夕哭为上食哭。故依小祥止朝夕哭之文。并食时上食哭而亦罢之。此诚所未晓者也。或者又致疑于止朝夕哭注下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之说。断然以上食哭为朝夕哭。必欲罢之。挺立以为所谓会哭之哭。亦指言朝夕哭。小祥后虽罢朝夕哭。而朔望则犹且朝夕哭云。岂其罢朝夕上食哭。而惟会哭于朔望云乎。挺立谬见。虽得罪于知礼之君子。而终三年哭泣之节。犹或不悖于从厚之义。则未知先生亦以妄考礼文。径情直行。为挺立罪邪。抑或恕挺立之心。而或有所裁正之教邪。此礼之大节。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H 页
而论议无所折衷。伏愿详加剖析。以破群疑。挺立前于葬母。别卜一山。厥后事势多碍。不用右山。而葬考于王父墓侧。以致考妣异陇。不亦未安乎。拟于明春。将迁妣墓。附葬于先考之茔。迁墓之礼。见于琼山仪节。可以考行。而但考之家礼。改墓之服必服缌。子为父妻为夫臣为君孙为祖后。其馀亲皆吊服云。然则改葬母者。似无服矣。先贤亦有此疑。然其下论改葬注魏王肃云。非父母无服。无服则吊服加麻。以是推之则于父母俱是服缌。而丧服记及通典所论。皆只言为父。不言为母何也。以此论议不的。或谓只言为父既以斩衰当缌。则齐衰以下无服可当。改葬母者。似以素服行之。或谓王肃所谓非父母无服之说。亦兼言父母。则服缌葬母。亦未为不可。何所适从邪。挺立将改葬先妣。日期当在大祥之后。其当别服缌服乎。抑以素服行之乎。且按通典制缌麻具而葬。葬而除。又按子思对文子曰既葬而除。然则葬后即当除服矣。但以仪节所谓素服而还及缌三月而除之等语观之。麻服虽除于葬后。而当服素食素以终三月邪。金鹤峰亦问此仪节。而先贤以服素终三月答之。依此行之。亦果能合于礼意乎。且遭母丧者。将改葬亡父。同窆一穴。则缌服不可不为父制服。而论议亦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7L 页
或不同。何以则处之得宜也。昔曾无疑遭兄丧。问礼于朱子。朱子曰令兄丧期。于礼闻讣便合成服。当时自是成服太晚。固已失于前。然在今日祥练之礼。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月日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云。观此问答则必曾公遭兄丧时。或远出或远居。不能及时闻讣。最晚成服。故问之如此。而朱子答之亦以此。盖其意以为兄服乃期年。当除服于小祥。以当初成服太晚。故虽值练期。而必计其成服之日。待其月日实数。准诸期年。然后始除服。但于祥日别设祭奠。乃合情礼云耳。然则于兄丧尚如此。况于亲丧乎。今有人或因事远出。或仕宦京外。遭父母之丧而趁不闻讣。以经积日。至奔丧后始成服。如曾无疑者多矣。其于大小祥日。除服易服。当依当初在家兄弟一㨾行之乎。抑却依朱子所答而处之乎。此诚变礼。而先儒定论乃如此。玆敢禀正。伏愿特赐下教。
  附先生答问
 祥服之用黪用白。似无大轻重。惟在哀侍之自定耳。大槩事非大害义理。从俗何妨。上年谬报不能记。盖以禫祭章无易服之文。而祭为终制之事。自有哭泣之节。非为纯吉。故浅料以仍禫服行之为喻。而实非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8H 页
有的见而言者也。至吉祭时。方可盛服矣。但丧服既用时祭。则禫亦从俗似可矣。祔之为祭。于礼重之。过时未行。犹为不可。况可全然废之乎。第审哀喻哀门宗子。非但稚弱。方在初丧之中。则有次宗子之可摄行者乎。不然哀当权主其事。而稍变其祝辞邪。若祝辞中第行称号。则似当依常时属称而用之。未闻礼书中别有可据之称也。大祥后新主入庙之议。其曲折详在家礼辑注中。参考用之。似为稳宜。同堂之庙。尊卑祔位。不便奉祔于当祔各位。则例安于东西壁下。新主未入正位之前。姑安于东壁下。待吉祭讫。遂入正位如何。若祫祭则于士礼无见焉。以时祭当之者。似乎得矣。但其祝辞。似不可纯用时祭恒用之文。须举其迭迁之义。亦可乎哉。顷承用葛之问。贱答以练时之用为不可者。非谓葛不可用也。若但不用于卒哭之变。则及练始用。非其故也。在卒哭时。既用葛矣。则练后仍其葛者乃常也。上食哭并止之为未安。贱见亦略同于哀侍之意。改葬缌服之用。贱见亦以为于迁母同用之为可也。然则父丧未禫者之迁母。亦当别制缌邪。服虽除于葬毕。行素终三月。岂非至情也哉。父母丧闻讣于最晚者。其丧制之节。则虽从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8L 页
在家兄弟之所行。而若自己持服则不可不准其常数也。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序
  
送朴使君(弘长)归公山序
窃观士之以丈夫名世者多矣。然而丈夫有二焉。当天下莫大之任而措天下泰山之安者。此之谓大丈夫。有抚剑匹夫之勇而倖一朝目前之效者。此之谓小丈夫。小丈夫人皆可能。大丈夫非其人不能。可不勖哉。惟我侯使君。其所以自处者何如。所志者亦何如也。自处者小而所志者亦小则亦已。所志者大而自处者亦大则可不以大之一字。为使君勉之哉。余观朴侯奇杰人也。天分绝出。风度俊伟。有独鹘凌霄之象。有长风破浪之志。十年寇钥。既惯筹边之略。千里长槎。能堕雠人之胆。其忧国奉公之诚。临危制变之策。当无让于丈夫风矣。今者又以山城将镇于公山。公山乃岭南藩屏之地。金汤之险。甲兵之众。不可与他等。非才且贤者。不能当也。方今 国家之所恃赖在此城。军民之所属望在此人。而城也人也相得而有为焉。则公山百里之城。不为岭南之宝。而我侯勋庸。必为之宝。千仞之险。不为岭南之美。而我侯忠节。必为之美。然则他日中兴之期。亦必自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9H 页
我侯始。未知我侯之所经画。亦尝有及于此邪。乡人之所望有如是。朝廷之委重又如彼。为使君计。可不出万死以报 主上之宠命乎。呜呼。南报告急。征车载驾。而舆疾之叹。转深于当日。是则人情之所不能不虑。而王事靡盬。我圉孔棘。则古之人有不暇顾者。如唐之韩弘是已。天若佑我东。公山半途。坐致勿药之喜。不必以是为今日惜别之怀也。抑余于此复有所感焉。礌礌落落。丈夫之气而我侯有之。孔肤孔硕。丈夫之仪而我侯有之。此则儿童之所尝诵。走卒之所共知。而所欠者丈夫之鸿名耳。人不为丈夫则已。为之则必为大丈夫。不必甘心下流。自居于小丈夫之列也。余之有望于使君者。岂浅浅哉。此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使君乎勖哉。上舍崔君季升首为四韵诗二绝。遣余为之序。
石林别集序
岁辛亥冬腊月既晦。奉父母挈妻子。入栖腾云山下。越明年春。得一邱閒净地。筑草屋三间。以为侍奉杖屦之所。山明水丽。地僻村深。石田数顷。耕稼自足。细雨前溪。鱼鸟有乐。真隐者之所盘旋也。较之白居易之香山社。裴晋公之绿野堂。李德裕之平泉庄。亦不足多让。而优游风咏之馀。触于目寓于怀者。无非嘲弄咏歌之资。则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9L 页
发于性情而播之声律者。自有所不容已矣。随物而起感。因事而寓兴。思则咏之。乐则歌之。无聊中亦足以畅叙幽情。至于格律之工拙。句法之疏密。非所较也。于是使小子收拾乱藁。得若干篇。从而记之。以为他日遣怀之一资云。壬子暮春。梧村病夫书。
新创丹院序(万历己酉)
书院之创于吾东尚矣。以岭南一道言之。先贤播美流芳之地。则虽穷乡僻邑。必营建祠宇。仍作士子藏修之所。一以尊尚先师。一以培养人才。此在古可验。而在今可法者也。惟我宁府。虽号为偏壤。而八铃沉神。禹祭酒遗化尚新。一发鱼台。李牧隐高风如昨。此吾邑莫大之幸。徒勤星斗之仰。而尚阙俎豆之典。玆岂非大幸中不幸欤。适于玆者。上而贤侯赞前人未遑之议。下而士民乘可与有为之机。万口同辞。议立两贤之祠。而经营之役。已至垂成之域。其有光于斯文。为如何哉。
院规
一。诸生读书。以四书五经为本原。小学家礼为门户。遵国家作养之方。守圣贤亲切之训。知万善本具于我。信古道可践于今。皆懋为躬行心得。明体适用之学。其诸史子集文章科举之业。亦不可不为之旁懋博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0H 页
通。然当知内外本末轻重缓急之序。常自激昂。莫令坠堕。自馀邪诞妖异淫僻之书。并不得入院近眼。以乱道惑志。
一。诸生立志坚固。趋向正直。业以远大自期。行以道义为归者。为善学。其处心卑下。取舍眩惑。知识未脱于俗累。意望专在于利欲者。为非学。如有性行乖常。非笑礼法。侮慢圣贤。诡经叛道。丑言辱亲。败群不率者。院中共议摈之。
一。诸生常宜静处各斋。专精读书。非因讲究疑难。不宜浪过他斋。虚谈度日。以致彼我荒思废业。
一。无故无告。切无烦数出入。凡衣冠作止言行之间。各懋切偲。相观而善。
一。泮宫明伦堂。揭伊川先生四勿箴。晦庵先生白鹿洞规十训。陈茂卿夙兴夜寐箴。此意甚好。院中亦宜以此揭诸壁上。以相规警。
一。书不得出门。色不得入门。酒不得酿。刑不得用。书出易失。色入易污。酿非学舍宜。刑非儒冠事。(刑谓诸生或有司以私怒捶打外人之类。此最不可开端。若院属人有罪。不可全赦。小则有司。大则与上有司同议论罚。)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0L 页
一。院有司以近居廉干品官二人差定。又择儒士之识事理有行义。众所推服者一人为上有司。皆二年相递。
一。诸生与有司。懋以礼貌相接。敬信相对。
一。院属人完恤。(有司与诸生。相须爱护下人。院事斋事外。毋得人人私使唤。毋得私怒罚。)
一。立院养士。所以奉 国家右文兴学作新人才之意。人谁不尽心。继今莅县者。必于院事。有增其制。无损其约。其于斯文。岂不幸甚。
一。童蒙非因受业与招致。毋得入入德门内。
一。寓生不拘冠未冠。无定额。成材乃升院。
  
(右依退溪先生所定易东院规。)
  学令
享祀不参。
  
(右永永损徒。)
以少凌长。
凌侮执纲。
入斋醉妄。
  
(右五朔损徒。)
不勤读书。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1H 页
不谨言行。
  
(右四朔损徒。)
所任不勤。
闻令不行。
私相斗诘。
博奕喧哗。
岁时谒 庙不参。
  
(右三朔损徒。)
享祀入斋时。献官儒生。盛服致斋。
 右十二条。乃新设学规也。谨按易东院规。出自先生之手。至矣尽矣。无复馀蕴。今此新院之所当取法者。不外乎斯。则岂必新设学规然后。有所表率哉。顾念白鹿洞院规。乃朱夫子所尝讲定。而后之设院创规者。或不无损益异同。岂不以各因乡风之淳漓。习俗之粹杂。而定为规范。故如是其不一邪。然则先生定规之外。又设新规。与吾党之士。因先生旧规。以立其大本。因新设学令。以治其绪馀。则其于规警之方。未必无丝发之补。此新规之所不得不立者也。玆与诸君子。参互讲论。质诸乡先生。定为十二规。以窃附于先贤定规之末。极知僭踰。无所逃罪。而犹或览此者。
竹老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1L 页
不以人废言。则是岂独为愚妄之幸邪。但末条所论享祀时盛服致斋之事。不必别立科条。而闻他邑书院。或有以白衣致斋。此必有所据。而以愚意料之。则似为拘简。顷见吴山奉安时。献官及儒生皆盛服致斋。此固可法也。(吴山乃冶隐吉先生书院也。奉安时旅轩张先生为首献。前期致斋。皆以盛服行事。)盖书院享祀之礼。虽若降杀于大祭。而犹且有异于私庙。则乌可以白衣致斋乎。尊圣尊贤。义无彼此。而或隆或杀。礼贵谨严。愚之必以盛服致斋。别立科条者。诚以此也。窃见凡事从众为贵。安知吾党之中。或有指此为违众。而讥其妄作者乎。又安知踵吾之后者。亦或有非笑。而废格不行者乎。然人之取信与否。非愚之所敢必也。知我者在于是。罪我者亦在于是。姑记之。以俟览者之去取云。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孟秋上浣。丹阳后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