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7H 页
陈时弊十条疏(丙寅)
通训大夫司谏院正言臣申达道。诚惶诚恐。百拜上言于 主上殿下。伏以殿下天纵圣德。神授英谋。躬定大难。手振宏纲。励精图治。四年于玆矣。而治具之渐张者。未见其日进。而但见其日返。旁招俊乂。礼遇贤士。一时人才。皆立于朝。而同寅之效蔑如。扫除烦苛。洗涤贪污。十年弊瘼。尽袪于民。而安集之期邈然。念军兵逃故之弊则设汰讲刱号牌而只增骚屑之端。虚簿尚多。忧储蓄匮乏之患则立裁厅减贡膳而徒有更张之名。实效未著。稽众察迩。每切自用之戒。而言官论事。动触批鳞之怒。克宽克仁。屡下恻怛之 教。而有司峻法。酿成罗织之祸。纪纲颓废。壅阏猜疑之习生焉。政教解弛。矫巧躁竞之风滋焉。以至天怒于上。变异层生。民怨于下。饥馑荐臻。此皆衰季之例患。危亡之已迹。而 朝廷之上。未闻有长虑却顾。敕厉而救正之。益张虚文。修饰外貌。上下忧勤者。不过虮虱细务。朝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7L 页
夕可否者。只是簿书常程。大官悠悠。小官泛泛。敛手相顾。一事莫措。遂使 祖宗巩固之基。中兴丕大之业。日入于委靡涣散之域而莫可收拾。是岂 殿下初心所期。而亦岂臣民所蕲望于 殿下者哉。臣职忝言地。目击艰忧。区区忧爱之心。不以疏逖而自外。肤浅而自沮。谨以私尝讲究于中者。条列于左。曰用贤良。曰择守宰。曰收人心。曰厉风俗。曰纳谏诤。曰决壅蔽。曰慎庶狱。曰省冗官。曰均田赋。曰修军政。凡此十者皆经国之要道。救时之急务。然其振发施设之机。亶在于 殿下之一心。故玆敢掇拾古圣贤心法之要修省之实。忘其僭猥。申告于终。伏惟 圣明垂察而进退焉。
 其一曰用贤良。臣闻王者建官分职。任贤使能。乃所以共天位而治天职也。从古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裨。举贤以自佐。然苟无道以照之。则鲜有不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而好恶反常。举措倒置。国之不底于乱亡者无几矣。方今用人之失。有二焉。曰党论也曰物议也。才难之叹。三代犹然。顾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8H 页
今衰世人物渺然。虽使一时贤俊俱收并蓄。奔走率职。尚患不克有济。况分朋立党。互相倾轧。不问事之可否言之得失。而同于己则引进之如不及焉。异于己则排斥之无馀力焉。九疑阻于咫尺。瞿塘起于平地。在上之人。眩于是非。虽欲择人而贤否莫辨。当事之士。疑于见败。虽欲报国而才智莫展。此则党论之弊也。近日 朝著之间。又有一种物议之说。不知唱之者何人。和之者何人。而每当注拟之际。辄以物议为口实。除某为某职则必曰物议如此。升某为某阶则必曰物议如彼。今之所谓时望者。专出于物议。清显之选。亦由此路。然是之者未必皆是。非之者未必皆非。用之者未必皆贤。舍之者未必皆不肖。亦有无甚高下而别之太苛。无甚利害而争之太锐。此则物议之弊也。夫以我国至鲜之人才。党论以痼之。物议以乖之。应窠塞臼。不合不公。无怪乎上有愿治之主而下有不遇之士也。臣伏睹近日大小除拜。多出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8L 页
特旨。废朝之辙。其忍蹈之耶。国家之官人。犹权衡之称物。其柄在于铨官。非人主之所得以任情低昂者也。设使扬仄明明。量才而授之。已失任官择人之义。况其实未必然。而前后所 亲除。非戚畹则勋贵。孰不曰 殿下辟于亲爱。欲其荣显而信任之乎。苟不猛加惩省则夤缘曲径。无所不有。希世取宠者。接迹而进。洁身修行者。识微而退。将何以明公道而服众心。革宿弊而防后患乎。唐太宗责庞相寿曰我为四海主。不可偏与一府恩泽。此可为后世人主之法程也。伏愿 殿下务尽穷格之学。克去偏系之私。洞达光明。廓然大公。无有纤毫之翳。而于其所恶者。必察而知其善焉。于其所好者。必察而知其恶焉。如其才也贤也。无论彼此。举而用之。苟其不才不贤则无论疏戚。摈而斥之。录德而正位。随材而授官。洗朋党溃裂之习。振流俗委靡之论。则王褒所谓明明在朝。穆穆布列。聚精会神。相得益章者。不难致矣。以今日之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9H 页
人才。了今日之事业。尚何忧哉。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
 其二曰择守宰。臣闻亲民之官。莫切于守宰。所以导上德意。致之于民者也。夫君之于民。有父母之道焉。苟不得人以任之。则虽有哀伤之念恻怛之政。而上下否隔。邈然不相接。椎剥之祸。反至于率兽而食人。可不慎哉。 反正之初。特下哀痛之教。痛涤贪饕之习。庶几吏得以戢奸。民得以息肩。而抡选之不公依旧。擩染之宿习尚在。今之为守宰者。率多残酷放纵为能事。抑勒集办为长技。顾于急征横赋之外。更括龟背之毛。上所以厚馈遗而结权贵。下所以广田宅而侈服御者。皆出于残氓之脂膏。而恣意割剥。甚于曩日。使穷阎无告之民。流离失所。号泣道路而莫之恤焉。是岂盛世之所可忍为者哉。伏愿 殿下宜令卿宰二品以上。无论时带与罢散。搜访经术才器可堪牧民者各几人。每于岁首。从实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9L 页
入 启。而列书所荐人才行于一册。仍籍其举主于其下。守令有阙则出付铨曹。例以被荐人差遣。而俾专其任。勿责近效。所举之人。如其贤也。增秩而褒奖其荐主。苟其不才也。以其人所犯之罪。并罪其荐主。则明试之下。孰敢徇情容私。自贻身祸乎。既又严饬方伯。明其黜陟之典。频遣御史。考其能否之绩。赏罚不爽。抚摩得宜。则骄横嘬之习。因此可戢。而廉简循良之治。庶可得见于今日矣。汉宣帝时。郡吏有治理效者。辄以玺书勉励。赐金增爵。唐太宗手疏县令姓名于屏风。著其善恶。以备黜陟。二君为民之心如是诚切。故汉唐良吏于斯为盛。有非后世之所及也。抡选之法既精。劝惩之道已至。而民安得不宁。国何由不泰乎。朱子之言曰四海之利病。系于斯民之戚休。斯民之戚休。系乎守令之贤否。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臣闻古者立刑必先施于赃吏。盖以赃吏之为患。甚于酷吏之肆虐。先去赃吏。犹除草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0H 页
先去其根也。近日赃律解弛。方伯连帅未有以贪污闻者。虽有之鞠治未竟。旋即收用。为贪吏者将安所惩艾乎。盖我 朝赃律本峻。以私用五斗米为犯赃。如此则举世守令皆是赃吏。安得人人而罪之哉。 祖宗之法。虽不可妄议。今姑轻其律而重其罪。苟丽于法。不少饶贷。摈逐而禁锢之。不齿簪缨之列。则实为戢贪激廉之要道矣。并乞 财择。
 其三曰收人心。臣闻人心之于国家。如鱼之有水也。灯之有膏也。鱼无水则死。灯无膏则灭。人主失人心则亡。古之兴王。不畏乎方张之贼势。而深畏乎至微之人心者。诚以内溃之祸。甚于外侮也。顷者 国运中否。政昏刑乱。八域嗷嗷。皆怀离散之心。幸赖我 殿下奉天顺民。拨乱而反之正。表著彝伦。刬除凶秽。是其一着。有足以厌服人心。故内而都城甸服。外而遐荒僻村。凡有血气者。莫不欢忻鼓舞以为已归。感应之速。捷于桴鼓。盖国家之兴亡。决于人心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0L 页
向背者。不可诬也。顾今天命之眷顾方新。民情之蕲向已切。其于收拾抚摩之道。不容少缓。而窃观 殿下求治之诚。渐不如初。政令施措之间。所以失人心者多矣。 改纪之初。教踰中外。凡干贡赋逋欠。一切蠲免。御供方物。亦令裁减。而 教墨未乾。徵敛依旧。此失人心之一也。武王散鹿台之财而人心胥悦。德宗创琼林之库而民皆怨叛。富有一国。又蓄私藏。非盛世事也。内需司之弊。 殿下之所亲见。而至今未革。此失人心之二也。不择守宰。到处贪虐。此失人心之三也。爵赏颇滥。刑罚失中。此失人心之四也。号牌之设。所以搜括闲丁。而久散之民。厌其羁束。怨诽 朝廷。真所谓不度时宜。轻犯人心者。此失人心之五也。凡此五失。皆足以亡 殿下之国。而今之当事之臣。又从以变易旧套。排置新规。施行无渐而过于峻急。规模未定而伤于烦琐。使新经涂炭之民。疑惧胁息。不得自安。苟不及时收合。则民心一去。莫可挽回。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1H 页
此臣愚所以私忧过虑。仰屋而长吁者也。伏愿 殿下急召大臣与之商确。焚积逋之券。罢私蓄之藏。凡苛政虐敛之民所不堪者。悉除去之。使贪官污吏。不得藉手侵虐。而又于御史之行。考讲号牌。务从宽大。不至大拂民情。则德音所暨。远迩风动。变呻吟为歌舞。只在一转移之顷矣。朱子之告宋孝宗曰陛下者。我宋之盛主。而今日者。陛下之盛时。于此而不副其望焉。则 祖宗之遗黎裔胄。不复有所归心矣。 殿下之今日。亦岂非大有为之会而不可失之时耶。传曰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
 其四曰厉风俗。臣闻为治之道。当以正风俗为本。而欲正风俗。惟在乎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恶之可羞而必去也。夫四海之兆民至众。人生之意欲各殊。苟非在上之人总摄而整齐之。教之以孝悌。导之以礼让。使之各自务奋。更相劝勉。则举一世靡然日入于苟偷卑陋之域。而不复知名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1L 页
节行检之为何事。可不念哉。我国素号礼义之邦。而自经废朝昏乱之后。世道极于浇漓。冠裳变为禽犊。因仍苟且。渐渍成风。终至于天理熄而人伦绝。有识之寒心。固已久矣。 殿下慨然有挽回世道之志。 反正之初。擢用儒贤。抑浮靡之习。兴廉让之风。凡系彰善瘅恶之政。靡不用极。古圣王明伦善俗之治。庶几复见于今日矣。然而风俗之不淳。由于道学之不明。道学之不明。由于教养之无素。教之无法。养之无度。而遽望其德化之成者。是犹不浚其源而欲澄其流。不端其表而欲正其影者也。臣窃以为三代学校之法。虽不可尽复。略仿程子熙宁之议。发遣近侍于诸路。与方伯守宰。悉心推访。先择学明德尊为世矜式者。为太学之师。次选笃志好学可进于善者。入于太学。而其教自孝悌忠信。至于周旋礼乐。其道自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其学自经传子史。以及于洛建诸君子之书。皆要循序渐进。讲明义理。不为外诱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2H 页
他技之所挠夺。而学官以时相接。察其贤否。考其勤慢。经明行修者。第其上下而荐之朝。业坏行亏者。从其轻重而黜之斋。外方则择其罢散文官及生进中博闻躬行可堪师表者。为列邑训导。择士之法。居斋之规。渐摩成就之方。一依太学之制。而皆以励廉耻兴礼让为本。道臣每于春秋行县之日。亲接诸生。以试其才学。询问长老。以采其公议。岁荐其贤者能者于朝。自上又为之亲策发问。访以治道。如两汉选举之法。以次升用。而或有不中其选。不称其职者。道臣学官并施误荐之律。则劝惩之道明于上。观感之效行于下。不出十年。风淳而俗美。治化之隆。可坐而致也。孟子曰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则斯无邪慝矣。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臣窃观吕氏蓝田乡约。既经朱子增损。近世先正臣李滉又为之因时参酌。节目详备。规模纤悉。夫有补于化民成俗之方。臣待罪全州时。以验之一方之义。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2L 页
谋诸父老将欲举而措之。条约已成而旋即罢归。私心恒切慨恨。 国家不以风教为念则已。如欲激厉而振作之。其淑人心扶世教之道。莫要于是书。请 令庙堂印颁中外。知委各官。择定约正直月。而一依科条次第施行。则为善者有所劝。为恶者有所惩。不待刑赏黜陟之一一加于其身。而自有回淳反朴之效矣。伏乞 圣照。
 其五曰纳谏诤。臣闻济美由乎纳谏。亏德由乎自贤。盖人君以一身而御兆民之众。以一心而应万机之烦。其聪明思虑。固不能遍察而周知。故设为谏官。广开言路。使之达上下之情。来天下之善。此大舜之好察迩言。成汤之从谏弗咈。所以为帝王之盛德而万世之师法也。苟或肆然有自圣之心。压视群下。喜同而恶异。则迎合苟容之辈。随其喜怒。探其向背。同声和附。莫之敢矫。驯致覆亡之祸而不自觉悟。不亦可哀之甚乎。 殿下临御之初。恭以接下。听言如流。台阁之臣。莫不钦仰叹服。知无所不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3H 页
言。言无所不尽矣。夫何比年以来。虚受之德日退。厌闻之病日深。凡于进戒之言正事之论。终未见翕受敷施之盛。而或有一言涉于忌讳者。辄下严峻之 批。顷日之 教。有曰循私苟充。有曰台阁无人。甚至不从物议。特 命递去。今之居台阁者。固未必皆是其人。而其所论列。亦岂无丝毫裨补哉。设使风闻不的。措语失当。惟当虚心平气。开譬曲折。以示优容相可否之意。不宜震之以威怒。加之以声色。摧折之沮抑之若是之甚也。 严旨一下。人皆解体。惟怀立仗之戒。莫效犯颜之义。虽使危亡之祸迫在朝夕。莫肯有为 殿下开口尽言者。其为 圣德之累明政之失。当如何哉。伏愿 殿下克察自圣之失。痛绝好胜之念。坦然开怀不惮自屈。谅言者嘉之。讦犯者义之。愚贱者怒之。狂诞者容之。有转环之美。无逆鳞之患。则今日立 殿下之廷者。孰敢不竭精毕思。乐告以善道乎。凡于台臣论启之际。或有槩于 圣虑者。便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3L 页
当议于大臣。询于百官反覆论难。务归至当。使嘉猷罔伏。幽隐毕达。则天地交泰。上下同志。庶可以扶倾补破拯济艰屯矣。伊尹之告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臣闻古之言官。各自论事。故人得以尽怀。今也不然。凡有所启。府吏持简通。徇问诸台。必待归一然后启之。故动被拘碍。闹端层生。朝著之不靖。未必不由于此。令台臣除非大段举措朝议佥同者。勿为合启。各自陈启。得与侍从官升 殿口陈。反复详尽。则言不矛盾。事无忌讳。谠论日闻于上而委靡之风乖激之习。一举而可革矣。并乞 财择。
 其六曰决壅蔽。臣闻血脉通而后荣卫和。天地交而后生物遂。为治之道。何异于是。未有上下交孚而其国不治者也。亦未有上下否隔而其国不亡者也。臣不必远引前代。试以废朝时事观之。朝廷之令。不行于州郡。闾阎之情。不通于廊庙。上泽不究。民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4H 页
志不入。而互相猜疑。祸不旋踵。此正今日之所当鉴戒也。 殿下临御以来。勤恤民隐。无微不烛。惟恐一夫之不得其情。一事之不得其理。而各司壅遏之弊。至近日而弥甚。原其所以为弊。则专由于官员之数递。胥吏之专擅也。方今大小之官。朝改夕迁。无异传舍之过客。而吏胥得以根据于各司。传子传孙。世执文簿。故大而政令法制。小而体貌规例。皆出于吏胥之手。官于其间。不过听其指挥。循例塞责而已。于是乎远方呈诉之民。诸路上纳之吏。莫不奔走先容于胥吏之家。而为胥吏者。不问事理之曲直。不辨物品之精粗。阔狭操纵。一惟贿赂之多小。以言乎听理则非理而得伸者有之。而厥或有既伸而复屈者。以言乎收布则准尺而点退者有之。而又或有既退而还纳者。折受关牒。横行于诸路。免贱公文。堆积于民间。诡秘如鬼蜮。机巧如蜘蛛。甲令乙科。随手高下。前比后例。任意据援。其秕政蠹民之害。无所不有。而长官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4L 页
未之察焉。郎厅莫之禁焉。各司成牟利之场。而国家作蓄怨之所。如是而法令安得无壅阏之患。民情安得无湮郁之叹哉。伏愿 殿下深监于此弊。凡厥各司之官。必慎必简。必久其任。灼知本司之缓急本末利害便否。而洞开衙门。逐日视事。使远方之民。皆得自达。虽微细之事。一皆断以己见。则吏不敢恣其瞒弄而弊源自塞。民志方通。沛然德教。溢于四海矣。书曰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
 其七曰慎庶狱。臣闻狱者民命之所系也。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故古之圣王。必有法外之意。纠之以八刑。使恶者知所戒。宥之以五典。使犯者有所悔。仁爱一念。有足以寿国脉而绵历年矣。后世则不然。一切陷于申商刻薄之术。而专以桎梏刀锯。为肆威济恶之奇货。故民无所措手足而国随以亡。呜呼可胜痛哉。废主之所以促亡者非一。而其实由于嗜杀。探情于未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5H 页
然致疑于难明。 先王骨肉。戕杀殆尽。前朝耆旧。屠戮无遗。甘心快意。极其淫刑而后已。此我 殿下之所目击而心伤者也。 改纪之初。以宽代虐。哀矜之意。形于辞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四方之人。莫不感服我 殿下仁心仁闻。而执法之官。犹不能将顺 圣意。惟务刻深。使其情节稍圆。文案粗备。则虽颠倒是非。出入死生。莫之察焉。故箠楚之下。不无横罹之惨。囹圄之中。尚多冤枉之魂。且以近日大狱言之。蔑伦之元恶巨慝。既已伏诛矣。其馀始与同事而终为立异者。本心不然而随波参论者。馆学儒生被胁陈疏之类。虽其罪目多端。负犯至重。而一言以蔽之曰胁从之徒耳。既诛渠魁则凡系连坐之属。宜置勿问之科。而法府之推覈纷纭。台官之论启峥嵘。逮捕诛杀。殆无虚日。收财毁家。气象愁惨。殊非王者好生恶杀之盛德也。又况昏朝时附托往来于群凶者何限。或以名微而落漏。或以事久而遗忘。虽免诛戮于一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5L 页
时。固已不安于乃心。而查案未了。连累寔繁。处处屯结。皆怀疑惧。安知无不测之祸难救之患。潜伏于隐微之中。而即 国家不幸。有外寇之至。此辈之乘机煽乱。势所必至。为日后萧墙之忧。庸有既乎。汉路温舒之言曰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夫以汉帝之宽仁。尚有亡秦之失者。旧习之卒难变也。伏愿 殿下痛惩前辙。务用宽典。明敕有司。必加审慎。俾无横罹枉死之患。而至于鞠逆一事。尤宜及时裁断。无少淹滞。凡在窜谪者。如非应死之罪。悉为荡涤。放归田里。使人人皆得自安。而更勿以癸亥以前事。提起于弹章。则人孰不悦 殿下包容之德而感 殿下钦恤之意乎。皋陶之告舜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
 其八曰省冗官。臣闻任官者。宁以事胜人。无以人胜事。盖国家之有限者官。而其无穷者事也。以有限之官。处无穷之事。而专而行之则不足。兼而行之则有馀。三代以上。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6H 页
官简而能治者。以其因官分职而事无不理也。三代以下。官多而不治者。以其职任繁琐而无所统属也。恭惟我 朝官方。略仿唐宋之制。上自公卿。下至百执事。莫不各有所司。而中因 国家多事。措置乖方。备局出而政府便成闲司。都监设而本署反归剩官。提调总管为兼带之空衔。佥正郎厅为苟充之虚位。其他不紧衙门。无益官员。岁增月加。重三叠四。政权分移而责无专归。递易频数而事无成效。长才异能之士。自知不久而莫肯尽心。阘茸驽下之人。亦得备数而无所猷为。恬嬉成习。苟度时日。才与不才。皆为冗食于官而已。设使盈庭百僚。随官尽职。犹有建置太繁之患。况于无大无小。举皆无事而食之者乎。古之为仕者。什居其一。今之为仕者。什居其九。科举之频设。甚于曩时。荫窠之积滞。极于今日。官员愈多而仕路愈狭。仕路愈狭而争者碎额。士大夫为子弟求禄。无异饥者之求食。廉耻由是而日丧。纪纲由是而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6L 页
日紊。经费由是而日缩。若不及时变通。断无致治之望。臣意以为闲司之可并者并之。冗官之可除者除之。各司只存长官一员郎厅二员。而郎厅则令长官自择。虽不如虞朝之久其任。汉世之仓库氏。而各专所司。不轻迁改。各治所掌。不相侵越。使当官者一于其职而以匪躬为务。授任者久于所守而以成功为限。则官有定制。禄无妄费。朝纲自立。而政无不举矣。苟得其人。一夔足矣。何待乎十羊而九牧乎。且各司吏胥元无定额。故奸细之类。争相投附。操弄刀蹬。残虐生灵。无所不有。而外方殆有甚焉。近世赃贿之狼藉。皆吏胥之所助成也。亦宜简其额数。严其法禁。使不得任情售奸。则民受一分之赐矣。魏苏绰之言曰善官人者。必先省官。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
 其九曰均贡赋。臣闻勤耕力穑。出粟米麻丝。以事其上者。民之职也。分田正界。定上下贡赋。以业其民者。上之政也。民不可食其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7H 页
无税之田。上不可责其无田之税。故古之圣王。为之行什一之政。立万世常行之规。孟子所谓多则桀寡则貊是也。我国田制。分等定税。上上一结收米二十斗。下下一结收四斗。贡物则因乎土产。盖亦三代什一之遗意。而不幸燕山荒淫。用度侈靡。毁 先王之制而加赋于民。加以废朝贪虐。大兴土木。驱催科敛。取办登足。贡物之多。至倍于元税。民生之涂炭。于是而极矣。惟我 殿下宵旰忧勤。念切惠鲜。深讲拯救之策。屡下蠲除之 令。残氓之积年沈痼。至此少愈。而犹未能涵濡 圣泽。远脱水火者。非但因循踵谬之弊。终归于文具。原初结役之法。不念经界之一定。惟患定赋之不均。故分等打量。地有所阔狭。逐岁踏验。税有所增减。中间许多操纵。都在踏验书员之手。而豪右兼并之习。日滋月深。恣意偷脱。反无量田定结之意。况自兵火之后。 朝家以民田多有隐漏。只据癸卯量案而责其还起。事目严峻。各邑㥘于生事。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7L 页
不得已以还起之数。分排于民结见案之内。故依例收税者。不免加徵。而容私见漏者。终无钩覈。此民之所以不堪重困。而盻盻之怨。甚于曩时者也。臣愚以为古者井田之法。既未能追复。则略仿周家百亩之制。董子限田之议。而加损益焉。经界则八域田制。皆从百亩。私田则一户所领。无过五顷。均施尺量。以防其渗漏。严设科条。以绝其兼并。使贫者有以自立。富者不得专制。而计其百亩所出之数。用以均乎什一之税。则恩意联属。奸宄不容。少而不散。多而不乱。虽不追复井田之制。井田之实。自寓于其中矣。今之议者。以本国水土不平。经界难成为辞。然尝闻程子之言曰地形虽有宽狭尖斜。经界则不避山河之曲。其田则就得井处为井。实无不可行者。苟用此法矣则设使置井于国中。固不妨于定界。况此百亩之制。比井田尤似便易。不过因地而计步。计步而定亩而已。何患水土之不平而经界之难成哉。此其事体至大。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8H 页
而条目䕺细。类非一言之可尽。然其制则合于先王之道。其事则易于今日之行。惟在我 殿下断然行之之如何耳。无已则宜令列邑守令。须及今年收穫之后。来岁耕作之前。亲执量案。出入田间。逐库查栉。从实执结。俾无无田徵税有田漏税之弊。而罢书员踏验之法。复大典灾伤之规。则民税庶免偏重。吏奸或可少防。不至于如今白地勒敛。坐致民怨也。至于贡物之定。虽因土产而为之。然京司分定于诸路。诸路分定于州县。州县分徵于民户。而物品不齐。分数无度。故贪胥猾隶夤缘作奸。税外之徵科外之敛。有不可胜言。况其土产。与五谷有异。随时变迁。有无无常。往往倍价转贸于远方者乎。又况上纳之际。或被点退。贷用月利。更徵十倍之税者乎。往在 宣庙朝。相臣柳成龙深知其弊。建请罢贡作米。其言曰诸道方物之数。从田结均定作米。皆令输到京仓。计物定价。如济用监进献苧布之例。使有司贸用。民力均平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8L 页
而所出如一。此诚今日救民之良法也。宜命筹司先计诸路贡物及中外各项支用。而执其总数然后。凡民间田结所出者。分远近多寡而差等作米。分俵诸色。详加均节。因今大同事目而通行于国中。则邑不殊制。民无杂役。至公而正。至简而要。庶可行之百世而无弊也。传曰仁政必自经界始。又曰更化则可善理。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
 其十曰修军政。臣闻兵者。所以禁暴而止乱。守国而固圉者也。御敌之道。在乎兵。御兵之道。在乎将。将失其人。兵虽众不足恃也。兵失其制。将虽智不能用也。我国兵制。八道各官。皆有镇管。谓之兵马节制使。盖其立法本意。平时则镇管之邑为主镇而检敕属邑。依法组鍊。有事则各率所属之军。鳞次整齐。以听主将约束。一镇虽或见溃。他镇次第坚守。或扼其前。或蹑其后。或挠左右。贼虽乘胜。不敢容易冲突。此乃宋时汪立信分阃御胡之遗议也。 祖宗经远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9H 页
之图。纤悉如此。而中世以后。一切废隳。各邑守令。谩不知金鼓之为何物。击刺之为何事。及夫徵发之日则别择精锐。先为自卫之谋。搜括老残。苟充队伍。领送于巡边使防御使助防将等处。夫以东西乌合之卒。分属于远来新差之帅。编伍之际。面目不熟。节制之间。情意未孚。了无殊死力战之意。惟怀觇机脱身之计。贼骑渐迫。炮鼓相闻。则鸟惊兽骇。土崩瓦解。终至于莫可收拾。此前乱已然之迹。而临急必至之势也。又况边军留防。所以待缓急之用。而今之为阃帅边将者。执簿计名。放番收布。以为奉权贵逞己私之资。其留镇者则督以难堪之役。责以难办之需。使之煎熬于膏火之中。人非木石。何以支保。及其后番则相继逃散。及其逃散则侵及族邻。祸患蔓延。无有纪极。悲痛愁苦。冤呼彻天。噫平居而有怨上之心。临乱而无死长之义。何足怪也。 殿下与当事之臣。排群议而行号牌者。岂非为逃故族徵之弊耶。今若不择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9L 页
边帅。不革其弊。而惟务充定。则只添将领之筐箧。而无益于备边。今日充定而明日便成虚籍。真所谓不揣其本而欲齐其未者也。方今内难甫靖。外寇方信。旄头动耀。厥象尤憯。凡系备边之策。不容少缓。而军政之破绽疏阔。一至于此。是岂可不为之寒心乎。臣愚以为修复诸路镇管之规则军制可以定矣。勿收边军除番之布则民怨可以纾矣。惟骑兵步兵水军外各色军名之添设者。一切革罢。则军额可以实矣。勿论骑步水军。优给保人。兵装战具使之并力措办。则器械可以精矣。夫然后明敕执事。极择武臣之可堪牧民者。文臣之可堪领众者。分为州县之长。管内军兵。皆令亲自简阅。轻其徭役。以厚资活之路。课其骑射。以养勇敢之气。申之以约束。结之以信义。脱有警急。各自领军赴战。则恩威素立。将卒相孚。赴汤蹈火。死有不避。攻之则有百战百胜之气。守之则有撼山不拔之势。子路所谓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0H 页
也者。非斯之谓乎。至于束伍军。皆是公私有役之人也。既有身役。而朔望试射。春秋操鍊之节。与元军无异。其为怨苦。宜倍于元军矣。束伍如不革罢。依骑步例以号牌馀丁。亦给奉足。俾有所赖。然后民心少可慰悦。警动奋发之机。亦在于此矣。书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惟 圣明之留意焉则 宗社幸甚。
  臣历数当今之务。大略有此十者。然若或规规于革一政之失。矫一事之弊。而不知大本之所在。则一时所为。虽或偶合于道。而规模布置。纷纭舛错。毕竟卑近而无足观矣。臣既发端于前。请究其说而陈之。臣闻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有得正。孟子所谓一正君而国定者此也。虽然人心之所以常患于难正者。私欲害之也。而若夫人主之心。其受攻于物又万倍焉。广厦细毡。启宴安之渐。奸声乱色。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0L 页
导侈淫之端。左右便嬖。起谗谄之衅。四方珍怪。开骄佚之涂。凡可以荡情而溺志者。纷然前进。胶扰于方寸之间。苟不防之于至微杜之于未然。则骎骎诱入。转转沈痼。秽德日闻。乱亡随之。故古之圣王。莫不持守此心。虽在纷华波荡之中。幽独得肆之地。而未尝小放于方寸之外。大舜之精一。成汤之建中。文王之翼翼。武王之无偏无党。乃其传授旨诀。而非穷理以择之。主敬以守之。则无所考据而指循也。故孔子首发格致诚正之论。子思孟子继有明善诚身之说。而有宋朱子又为之章句或问。推明孔孟之遗意。其告孝宗之言曰为学之道。莫善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盖其为说。节目详而地头不遗。本末该而工夫有序。不离乎卑近浅小而实有高深远大而无穷者存焉。其所谓不独韦布之士所当从事。虽帝王之学。殆无以易之者。诚至言也。恭惟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1H 页
殿下爰自初潜。以至为君。仁孝恭俭之德。闻于四方。奋发乾刚。迓续大命。扶彝伦于既斁。存 庙社于垂亡。则 殿下之立志。不可谓不笃矣。昧爽丕显。对越上帝。内无声色之娱。外绝游田之乐。则 殿下之居敬。不可谓不密矣。引接臣僚。讲论经义。不以盛暑而或废。不以微恙而暂辍。则 殿下之好学。不可谓不勤矣。夫以我 殿下仁孝之姿。笃实之志。居敬勤学之工又如此。则庶几 圣德日隆。至治可兴。而自古人君常患于有始而无终。始勤而终怠者。其病皆在于心不能纯一。不审渊涓蠖濩之中。体天谨独之工。果能真实而无虚伪之杂。悠久而无间断之时乎。此则 殿下之所独知。而非臣疏贱愚昧所得而妄测者也。然窃自退省于施为运用之际。则求治之意虽切。而端本之工全疏。私意根柢。未尽芟刈。义理路脉。未尽恢拓。善恶邪正之几。未尽判焉。是非得失之辨。未尽精焉。因循荏苒。苟度岁月。了无尺寸之效可以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1L 页
酬 圣志而慰人望者。苟如是则非独不足以致治。而或反足以召乱。非独不可以谋人。而实不足以自守。此臣所以为 殿下惜之。而以 殿下平日向道之心。亦必穆然深思。慨然长吁。不胜其忧惧者矣。臣愚不肖诚愿 殿下深留意于舜禹文武相传之绪。孔曾思孟立言之旨。而于朱子之告宋孝宗者。尤加谨焉。先就六经之文。以究其精微之义。旁及历代之史。以验其得失之迹。且将洛建诸君子之书。朝夕遮眼。细心䌷绎。以尽其旨义归趣之所极。要使心地开明。义理昭著。而清閒燕逸之中。必存戒惧之心。思虑应接之际。益加省察之工。念念提撕。件件兢业。刚健而不已。诚实而无间。则自然行解相资。动静交养。大本立而达道行。体用合而物我一。充积发越。薰蒸透彻。百度之贞风化之美。皆可因此而推之矣。此中和位育之极功。体信达顺之成效。而臣之所陈十条。特其举措之具耳。何患乎难行哉。臣素乏识务之才。又
晚悟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2H 页
无适用之学。上下论列。肤浅支蔓。不足以裨补涓埃。然古圣王进德修业之要。出治行政之实。初不外此。 殿下苟能深纳臣言。得其要而尽其实焉。则天德王道体用俱全。不劳施为不动声色。而措一世于唐虞三代之隆。惟 殿下念哉懋哉。臣无任瞻 天望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答曰省疏具悉。嘉尔爱君忧国之诚。条陈十事。无非至论。而末端所言。尤为切实。予当体念而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