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x 页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疏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17H 页
应 旨疏(丙子○应 求言进万言)
伏以 殿下以上圣之资。抚中兴之运。践祚之始。锐意图治。严恭而寅畏。励精而忧勤。十四年于玆矣。虚心而纳谏。舍己而从人。无一念之或怠。无一事之或愆。而天不徯志。食效犹邈。水旱存臻。灾异叠见。求言之教。相望于道。是何 圣明之世。有此危亡之象耶。然人皆危之。臣独不以为危。人皆忧之。臣独不以为忧者何也。天心之仁爱。至此而极矣。无非警告 殿下日新戒惧。使之圣益圣而终至于玉成之地。呜呼。转危为安。式在今日。变灾为祥。亦由今日。传曰生于忧患。易曰惧以终始。伏愿 殿下念玆在玆。则 宗社幸甚。臣民幸甚。我国病痛。难以悉举。而姑以沉痼者言之。则赏罚不明而公道不行。法令不信而民志未定。纪纲不立而百度废弛。民生失宁而邦本不固。弊政不祛而姑息成习。教化不行而风俗日坏。兵制荡然而暮夜无备。财用匮竭而公私赤立也。臣请历举条陈之。夫赏罚者。人主之大柄。国家之利器也。古先圣王之所以劝善而惩恶。励世而磨钝者也。赏一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17L 页
人而天下劝。罚一人而天下惧者。无他焉。盖出于至公而劝惩之得其宜也。后世赏千人而民不劝。刑百人而民不惧者。亦无他矣。或出于私意而爱恶之有所偏也。夫百人同功而一人不赏。则人情由是而解弛。百人同罪而一人或免。则民心由是而侥倖。况乎同功而异赏者十常七八。同罪而异罚者什居八九者哉。我国刑赏。不幸而类是矣。以此而求治。不亦难乎。赏必加于有功。罚必加于有罪。汉宣之所以中兴也。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孔明之所以治蜀也。古今天下。安有赏罚不明而治者乎。书曰功懋懋赏。易曰明罚敕法。此言赏罚之不可以不明也。伏愿 殿下留意于此。则国家幸甚。夫法令者。上之所以御下。下之所以承上者也。法不立则已。既立之后。不可以中废。令不出则已。既出之后。不可以中改。易曰作事谋始。盖言立法出令。当审慎于始。不可挠改于后也。我国人心。以立异为高。违众为明。甲者之为。乙者不悦。前人之事。后人必改。虽良法美政。必求诸不可行。嘉谟善策。必求诸不足施。法未立而旋废。令朝出而暮改。吏安所持循。民安所听从哉。较若画一。萧何之所以佐汉。罚金弃市。释之之所以守法也。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18H 页
诚以法令不信于民。则民无所措手足也。试以今铸钱之事言之。天下万国。无以常用有尽之物行货者。而我国独以布帛为行货之资。故用之则易竭。积之则易败。运之则大重。卒有奔波之患。则委弃狼籍。举为灰烬。故一经乱离。公私板荡者。职此之由也。今此用钱之令。曾所未遑之盛举也。幸莫大焉。而民到于今不肯承用者。以不信国家之法令也。夫钱者无用器也。多积厚藏。一朝而废之。则与尘沙瓦砾无异。民之疑之也固然。无足怪者。自古一易钱。民必大穷。易钱之害犹若是。况于乍行而旋废乎。伏愿 殿下申令庙堂断然行之。勿为浮议所动。益广冶铸之路。示以必行之意。则臣民幸甚。夫纪纲者。国家之元气也。元气萎薾则人必死焉。纪纲委靡则国必亡焉。可不惧哉。我国王纲之不振久矣。比之于元气则日销月铄。将至于四肢百骸不能收拾。呼吸血脉不能运行。若此不已。国不为国。岂不为之寒心哉。然此非一朝一夕之故。又非一朝一夕之所可变也。其所以整顿之方。振起之策。非必深文峻制之谓也。严法刻刑之谓也。惟在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百官以正四方而已。四方正则纪纲不期立而自立。元气不期壮而自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18L 页
壮矣。俗吏不知此义。擅生杀于一喜怒之间。轻人命于一号令之际。而曰我能振纪纲。岂不谬哉。书曰先格王。正厥事。易曰中正以观天下。上有中正之德。下有正事之臣。则纪纲之不立。非所虑矣。伏愿 殿下留意于此。则国家幸甚。夫民者。国之根柢也。民依于国。国依于民。君民一体。上下相须。故自古及今。未有民贫而国富。民散而国存者也。有若曰百姓足。君谁与不足。书曰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至哉斯言。末世民与国始分而为二。损下而益上者有之。厉民而自养者有之。严急之令常多而仁恩之泽未究。聚歉之臣常进而循良之吏未闻。噫。比之于身则国者𩪍壳。民者血气。安有血气澌尽而𩪍壳独存者乎。逮至圣朝。视民如伤。忧民之教。不绝于筵席。保民之政。相望于简策。而民未蒙实惠者。无他焉。奉行之人。不体圣意。蔀屋之叹。无以上闻。易曰屯其膏。象传解之日屯其膏。施未光也。今日之事。不幸而近之矣。岂天未欲斯民蒙至治之泽耶。近来一种之论。倡为为国为民之言。苛急办事者。谓之为国。慈详恤民者。谓之为民。分而异之。呜呼。此亡国之言也。民安国何以不安。民富国何以不富。书曰民惟邦本。易曰厚下安宅。伏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19H 页
愿 殿下留神于此。则生民幸甚。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夫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古今之通谊也。人有恒言。 祖宗法不可轻变。此言诚是也。而或有不可不变之时。不可以一槩论也。臣请以居宅比之。若祖若考。肯堂肯搆。栋宇平正。墙壁坚完。不肖子孙。妄生新意。某椽不正。我将改之。某栋不直。我将易之。朝易一攘。暮易一梁。自底崩颓。则此可为变法之戒。厥初经营。制度疏略。年深岁久。左枝右梧。及其末也。并与其枝梧者而不能保。或取以为薪。或取以支床。倾覆之患。非朝则夕。而曰祖先所建。我不忍改。焉有是理乎。我 朝受命。庶事草刱。丽氏弊政。间或因循。以五百年颓败之馀。为亿万年无疆之始。识者固已惜之。及 世宗朝。文物大备。累世升平。不幸而至于燕山。荡覆无馀。 中庙诸臣。不甚釐正。己卯诸贤。锐意经纶。而不惟不克施。反罹大祸。岂天未欲我东方得见至治之盛耶。又复陵夷。至于曩日而极矣。自古颠覆典刑。末有若此之甚也。而反正之初。不即更始。间或有一二更张之事。而随即停废。呜呼。不有所丕变而求治于此范围之内。则虽使伊吕之佐当之。亦必袖手而傍观。比之朽株败材。匠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19L 页
石亦无所施其剞劂矣。易之泰九二曰勇凭河。言其向泰之时。勇于更张。若凭河然也。伏愿 殿下快施凭河之勇。更立一代之制。以为万世之基。则 宗社幸甚。夫教化者。百王出治之源也。唐虞三代之所以为唐虞三代。衰世亡国之所以为衰世亡国。惟系于教化之明不明如何。则教化之于人国家。其重且大为如何哉。我国素称礼义之邦。而逮至我 朝。尤重斯道。馨香之治。可轶往昔。不幸而有昏朝之乱。天理晦塞。人伦斁绝。上天悔祸。眷佑我 圣上。用集大命。如日再中。如夜复朝。庠序学校之制。鼓舞振作之方。靡所不用其极。而近来以来。民俗日败。士习日偷。将至于不可收拾。是何 圣明之世。有此浇漓耶。汉世匡衡曰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诚哉是言也。教化行于上。则习俗美于下。如响之应声。如影之附形。自古万化之源。何尝不自近而远。由内而外久乎。古语有之。尧舜以治身之绪馀。理天下而天下大治。 殿下亦以躬行心得之馀。为万民导率之方。则教安有不行。俗安有不美乎。书曰敬敷五教。易曰遏恶扬善。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0H 页
伏愿 殿下留意于此。则国家幸甚。夫兵者。所以卫国也。国不可以无兵。如人之不可无手足以自卫也。三代之兵隐于农。故车出于井田。后世之兵养于农。故民困于军旅。此治乱之所由异也。然时世渐降。战争方始。则古制终不可复矣。臣请举历代之制。先陈其得失而继之以当今也。夫制兵之道。不可使偏重。内重则危。外重则叛。古今之通患也。西汉之兵在内而亡。王莽是也。东京之兵在外而叛。蕫卓是也。晋去武备而戎羯乱华南渡。六朝之兵专属于强臣。故篡夺相寻。无足与议于兵制之得失。而惟唐府卫之兵。最近古制。内外无偏重之势。兵农无分异之患。而升平既久。内兵寝坏。边兵偏重。藩镇之祸。迄于唐亡。宋鉴五代之乱。遂为无兵之国。故卒亡于戎狄。我国亦近于无兵。故连有外寇之祸。何以谓之无兵也。兵隐于农效三代。更蕃上下效府卫。立法本意非不美也。而但兵隐于农。可行于三代井田之时。而不可行于民数不可详之时。府卫之制。亦可行于贞观方盛之时。而不可行于天宝停鱼书之后。盖西汉去三代最近。而始为南北军。终置大司马。兵不得隐于农而聚于内矣。天宝去贞观未远。而一坏而为千骑。再坏而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0L 页
为彍骑。兵不得散于农而聚于外矣。况我偏邦。能行汉唐所未行之事。而能保久长无弊乎。行之二百年。兵制日坏。军丁之苦。甚于农民。戍于外者。边将侵之。卫于内者。吏胥侵之。舆台贱卒。一见番军。则便有流涎之色。指作浚血之资。奴虏使之。有同仇敌。骂詈榜笞。不遗馀力。必得面皮而后已。故毁衣破笠。面目黎黑。伛偻于街路。惴惴悚悚。见人惊恐者。皆是上番之军也。故辞家之日。亲戚悯怜。妻孥泣送。气像愁惨。如就死地。况望其执锐先登。轻身赴敌乎。壬辰之乱。一败涂地者。职此之由也。以此制敌。虽使韩白为将。亦无如之何矣。虽谓之无兵可也。经乱以后。都监之卒似也而数不满万。束伍之制似也而徒有虚名。何者。外方则水陆军公私贱。尽入于团束之中。曾无一毫优异之典。水陆军之番次。犹夫前也。公私贱之身贡。犹夫前也。有何为兵之乐。有何敌忾之气乎。军士则身才下番。郡吏临门。责以试射。督以习炮。长立官门。怨气满腹。才闻军旅之事。便有涣散之计。未赴阵前。神气已死。又何望其蹈履锋刃。战不旋踪乎。周世宗曰农夫百。不能养战士一。以此观之。则古之兵制。取民以养兵。今之军政。厉兵以为资。如步兵选上之类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1H 页
是也。古今天下。所未有之事也。国弊民贫。虽不得如古之养兵。而每一人给复五十负。则必欣欢踊跃。始知为兵之异于凡民也。五十负之复。非所以厚养也。而古人所谓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者也。国家何惜五万结。不养十万之兵乎。伏愿 殿下断而行之。则国家幸甚。古人有言曰天地间财货百物。只有此数。不在官则在民。盖在民则治。在官则乱。古今必然之理也。而我国财用则上不在官。下不在民。烟消雾散于防纳胥吏之手。国无一年之积。民无盖藏之蓄。而况今强寇有必至之势。民生值大无之年。军旅之饷。何以继之。沟壑之填。何以赈之。言念及此。心胆俱寒。古人有言曰有一月之粮然后为一月之师。有一年之粮然后为一年之师。自古及今。未有无食而有兵者也。噫。国家之民穷财尽。有由然矣。何者。凡干 上供之物则直一布者费百布。直一粟者费百粟。远外之民。苟冀无事。无暇于量物之贵贱。计直之高下。竭其财产。有所不恤。财利之徒。从而踊贵之。受纳之吏。又从而刀磴之。所费既倍于原直。而脚价又倍蓰焉。民安得不穷且散也。脚价者俗所谓人情也。臣之愚意以为复修大同之政。令八道皆仿京畿宣惠厅之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1L 页
制。三百六十州。各置私主人。凡百进供之物。各给五倍之价。则前日防纳之徒。尽入于私主人。下无失业之怨。上无浮费之叹。如此而公私不丰足。则臣请伏妄言之诛。或者以五倍之价为过。臣独以为不然。前日百倍之费。今止于五倍。则其所赢馀。不已多乎。臣请反覆之。臣窃闻平时田结之数。二百万结云。乱后虽减四分之三。计不下五十万结。每结收一石则亦不下五十万石。而以十万石为祭享进上贡物之费。则虽给五倍十倍之价。不患其不足。而私主人之及期贸来。如猛兽鸷鸟之往。无远不致。然则生新甘旨之味。日进于 御厨。而弊不及民。何至于专减 御供。遂使享上之仪。未遑爱礼之归乎。于臣民安乎。于国体得乎。不几于瓮飧而冶者乎。然则大同经费之馀。小不下数十万石。以之为军旅之需事大之资交邻之备。则何所处而有匮竭之患乎。前日大同之设。颇伤于烦碎。故卒不得行。岂非可惜之甚乎。国家以江都为保障之地。而徒有保障之名。曾无保障之实何也。镇江本场之马。不过数百匹。而沃土膏壤。尽入于牧场。民之所居。特外面枝叶耳。许民耕垦则可作万馀人产业。而收税之数。当复不小。何惜数百匹马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2H 页
而不为万人地乎。马政虽重。而人之与马。自有轻重。虽尽弃其马。计犹且为之。况未必弃乎。环江都十二岛。丰草美水。无处不然。何往不得蕃息。临急取用。亦何异于本场乎。曩在 先朝。曾已许民而旋即停罢者。有由然矣。方其折受之时。士大夫家贪多务得。奴婢六畜。皆有名字。逐处折受。连延广占。罔有纪极。而农民不与焉。故其法卒不得行。议者至今惜之。臣之愚意。不如严立科条。无贵无贱。起耕者为主。得寸得尺。各自为永业。未垦而先占者。施以违制之法。夺人之已垦者。断以兼并之律。不少饶贷。则民力自纻。税入自多。国家何惮而久不为此。议者或以为随力耕垦。则富者多垦。贫者少得。无乃有不均之叹乎。此不然。虽有多寡之不一。其于土垦税入则一也。议者又以为江都密迩海西。若贼势充斥。则似非万全之地云。此不思之甚也。凡取舍之际。或有彼胜于此者。则舍此而取彼可也。国中保障之地。更有愈于江都者乎。舍乎此则南方诸岛也。有大如江都者乎。有险如江都者乎。控制之便近。有如江都者乎。我之所往。敌亦能往则远近一也。江都形势。殆天设也。臣请陈其万全必守之形。西有末岛,甫音岛障蔽于乔桐。接连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2L 页
于延安。而为江都之藩卫。自西而南者。为注门长峰信岛连缀于海门。其间水道脉络缕分。潮退之后则乱如锦纹。虽滨海元居之民素习于水者。莫适取路。颠覆者相踵。况于专恃马足。不解舟楫者乎。幸而入其中则自成禽矣。磨尼之外数十里。潮平则为海。潮退则成陆。而泥泞灭顶。人不得行。虽寻常往来之船。顺潮而上。才及岸边则潮已退矣。舟已阁矣。以此观之。则环海虽广。泊船处甚少。把守处不多。不过守孙梁之口。截燕尾之洲。塞寅火之津。无过用船数十艘而足矣。又以游船乘潮上下。应敌所在。则虽有飞来之贼。亦无如之何矣。故虽以蒙古之威。徘徊岸上而不敢渡者。四十年矣。毕竟出陆而乞和者。特出于财尽力竭。非其形势之不固也。南方之船。用卒百人。而格军居其八十。射手十五人。炮手五人。则百人之中。战卒不过二十人。盖以船制过重而运用甚难故也。盖不可专恃南船者有二。豫为徵发则南边一空。临急号召则数千里风涛。安得如期而至乎。臣之愚计以为圻内水卒之外。募延安,乔桐,通津,仁川,南阳滨海居民。尽复其户。专属舟师。置守御使以统之。一如统制之权。又定船制。比南船稍低且小。可容五十人。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3H 页
又作龟船。使之出入波涛。进退便捷。又间以南船。则百战必胜之道也。然不可徒恃外险而内防亦不可以不固也。丽氏之出陆也。贼将松吉见其城池高峻。壁垒坚固。恐其复守。一朝而撤之。丽民苦之曰早知如此。不如不城。由是观之。则丽氏之又设内防。从可知矣。臣请因此而又陈城郭之制。我国之制。累石为石。高不过数丈。而石缝参差。个个容足。是梯而使之升也。民安所恃以为固乎。古之曰城曰壁曰垒曰堡者。皆带土字。则城之不专以石而或以土。亦可知矣。其曰板筑云。亦土城也。不可攀而登。不可冲而破者。无过于土城。故臧质之拒魏也。城土坚密。冲车所薄。才落数升。则此非土城已然之验耶。古人有言曰童子投砖。即为劲卒云者。亦岂非城坚之谓乎。自古强弱虽悬殊。而坚壁则不得拔者以此也。虽无城郭之邑。就其水泉而筑土为大城。四边各筑土。以为四营。四营之外。各设四角。以为甬道。如车轮之有辐。下穿炮穴。上设楼橹。矢丸交下。则虽旷日持久。曾不得破其一角。况逼其大营乎。虽使㥘夫守之。粮尽则有之。失守则未也。今此江都之守。徒恃外海而不为走集之所。万一有讹言某隅失守。则人皆鸟窜鱼骇。莫有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3L 页
守志。此虽必无之理。亦不可不虑也。江都本邑则城狭而浅。水小而难守。传灯古城虽小。可容万人。而三面绝险。一面稍低。而两山对起。洞门深窄。水泉奔注。滔滔而不渴。虽使在于陆地。此必守之地也。就此而为土城之制。洞口两崖。各设重营。山底平野大川环绕。若处处就水而筑垒。一以为声势之应。一以为入保清野之所。则民心益固。无复外顾之念矣。或者以为江都所恃者大海也。外边失守则内城何为。是大不然。凡陆地之坚城峻壁。皆是阻海而为固者乎。晋阳三版。奉天一旅。能成克复之功。苟能坚守。何待负海而为存亡之决也。况我国人心。虽称㥘弱。断无附贼之民。脱有贼势鸱张之患。则三南舟师不待号召。自当相续而至。贼虽有登岸之势。狼顾逃遁之不暇。何敢旷日持久。自取腹背受贼之患乎。臣于癸巳贼退之后。即入京城。见其土城重复。炮穴星罗。外城则任其倾颓。惟恐其外兵之不入。雠贼之事。虽不足取法。而其于守御之备。不得取以为證矣。大抵我国人心。易摇而易安。一有边声。则举国波荡。搬运家财。缰属于道。数月寂然。则还复妥帖。一如太平。恬嬉度日。此臣之所大忧而眷眷于保障。不避烦渎者也。伏愿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4H 页
殿下或赐采纳。则不胜幸甚。臣既以越俎之言。毕陈所怀。而其于思不出位之道。大有所径庭焉。不敢不以臣所守岭东之事言之。岭东一带。北通咸镜。南接庆尚。东向大海。西倚峻岭。地势险固。处处可守。民俗且淳。似可得力于缓急。脱有贼势充斥之患。则 朝廷命令。未必不由岭东而达于岭南。迤及于两湖。虽非四达要冲之地。亦一保障也。然而地瘠民贫。公私赤立。仓无一年之积。民无担石之储。守宰士民。虽欲临乱而保守。炊骨易子之患。不待旷日而持久也。岂非可忧之甚乎。虽积储以待变。犹恐不赡。况于田税米太及诸般输米。率皆作木输纳于京中。而岭东之地。自古不产木花。故木价踊贵。一疋之价。几至米石。虽凶年不下十斗。而税米一石则户曹以三疋半折定。故以白米三十五斗。仅易二疋半。而贫者不得以时给价。则待秋每米一斗。以租十斗相约。则米一石之价。至于十石租。故涤场之后。曾无一粒粟入于家。其他上纳之木。率以十斗米易一疋而犹且不得。故当此大无之年。京城米价二斗一疋。而岭东则至于千斗。非其米贱而然也。木贵如锦故也。民安得不饥馑流离。地非山林溪谷则即大海也。故不食之地居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4L 页
多而田结甚少。竭一道之米。作木以上纳。数甚零星。曾不足以补其国用。而若贮之累年。则可以积小而成多。一以为水旱之备。一以为缓急之需。不幸而猝有国计荡竭之患。则载以东海之船。输纳于岭南之梁山仓。则运道始通于西南。何往而不为国家之用乎。国家设仓于梁山者。盖通岭南之漕运。而东海之距梁山。不甚相远。商船贾舶。往来如织。以是观之。则岭东之米。未必不通于京口。只有远近迟速之殊耳。伏愿 殿下特赐采纳。使之留置于本道。则国有不时之需。民无溃散之虞。公私幸甚。臣以狂夫之见。仰陈 求言之日。而见既卤莽。语多荒杂。不足以备圣人之一择。只自陨越于中。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闻。
政院启辞(当在上)
灾不虚作。必有所召。人事有阙失。则天必应之以灾异。使之恐惧修省。天心未尝不出于仁爱矣。今玆雷始发声之时。大风震电。遽及于 庙傍之木。未知某事之应。而示警天意。必非偶然。此正 殿下日新恐惧。以臻玉成之日也。近来天朝消息。有不忍闻者。自上至于废正殿。则丰呈之礼。亦宜暂停。以待的报。而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5H 页
自 上至情所在。臣等不敢请停。而仁庆修理之事则殊为无据。虽在无事之日。不当浪费民力。而况此边报日急。连岁凶歉之馀。兴此无名之役。恐非举措之宜。伏愿亟停此役。一以为恐惧应天之实。一以示节省浮费之意。则不胜幸甚。臣等职在近密。区区所怀。不敢不达。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教书
  
求言
王若曰。予以否德。君临大宝。八年于玆。惴慄危惧。若陨渊谷。临政愿治。非不勤也。而天不徯志。食效逾邈。大乱屡作。灾异叠现。日月薄蚀。星辰荡越。水旱相仍。饥馑荐臻。由予不辟。获戾于上下神祗。哀我苍生。何辜于天。乃今仲春之月雷始发声之时。而大风震电。击损我 太庙之木。惊动我 祖宗之灵。上天降威。实自寡躬。深思厥咎。莫知所由。将民生不宁。乖气致异。刑狱失中。冤气伤和欤。抑上下不交而言路杜绝。内外不严而私谒交通欤。豪猾并行而四民失业。享祀不洁而百神不歆欤。赏罚不出于公。法令不信于民欤。召灾之道不一。而予未知其某失。示警之意甚勤。而余未知其某事。中夜不寐。临餐忘食。凡我食土。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5L 页
上自公卿大夫连帅牧伯。下至中外闾巷士庶军民。直斥余过举。各尽所怀。毋有所隐。言或可采。余不吝改。言虽不中。余不汝罪。呜呼。天心仁爱。若面命而耳提。人事交修。或转灾而为福。
敦谕领中枢府事李元翼书
卿以硕辅重望。仪刑一世。才德兼备。忠廉无比。故属余践阼。倚以为重。不啻若巨川之舟楫。由余失德。家髦逊荒。非卿负予。予实负卿。静言思之。良深惭恧。不特寡昧若失蓍龟。无所稽疑。方今国事岌岌。存亡之机。间不容发。天朝被兵。匪茹之祸。迫及皇都。此非臣子退安私室之日也。昔者敦喻。辞以疾病。神明所扶。想有勿药之喜。可以入城閒卧。使寡躬有倚毗。国人有所矜式。于戏。筋力不逮。虽妨前席之趍。音声不遐。尚有就问之礼。谅余至意。以副上下之望。
敦谕领中枢府事李元翼书[再谕]
即今时事之艰危。已到十分地头。玆余寡昧罔知攸济。前遣近臣。谕予至意。望卿幡然。不啻若渴者之待饮。卿一向坚卧。无意改图。予甚缺然。虽弃寡躬。独不念累朝之殊遇。国事之危急乎。今者非欲劳卿以事。惟冀卧镇众望。卿虽有病。肩舆入城。以慰上下之望。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6H 页
教庆尚道观察使(俞伯曾)
王若曰。古者帝王。重承流宣化之寄。今之观察。即方岳连帅之权。惟予其难。非卿莫可。惟卿簪缨旧族。钟鼎世家。王庭羽仪。传九苞于累叶。相门符彩。见一角于诸孙。敦大而清明。刚方而信厚。早拾科第。暂试雕龙之才。适遇风云。得成附凤之绩。出入银台玉署。蔚然贤大夫名称。历扬柏府薇垣。绰有古争臣风彩。推第一于地望。擢佐贰于铨衡。简自予心。询于佥举。按节湖右则军民安堵。受命畿辅则控御得宜。才经险夷。属望盖久。事有缓急。注意方隆。又玆方面之择人。宜属国耳之尽职。玆授卿以庆尚道观察使。卿其思布憩棠之化。无惮行李之劳。往即乃封。式宣予意。乃眷新罗之古国。实我东土之南门。六十州文物衣冠。可谓盛矣。一千年遗风馀俗。犹有存焉。粤自丧乱以来。未复升平之旧。国尾多耸。徵发委输之难堪。黔首靡宁。颠连沟壑之无告。矧军政未有头绪。顾边圉无一足凭。治法征谋。不可偏废。外御内抚。在所当先。缓之则有解弛之忧。急之则有离散之患。惟宽猛得中。可以集众事。而威惠并著。可以服人心。在卿措置之合宜。遇事详度而后举。新经田制之修整。不无民情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6L 页
之绎骚。凡人虽易于乐成。愚俗固难与谋始。汀洲鸿雁之安集。宁可失时。赤子龙蛇之枢机。间不容发。激浊亶在于洁己。率物不外乎澄源。方玆揽辔而慨然。必有解印而去者。官通训。任卿自断。罪大辟。禀予以裁。于戏。方隅策应之得失。安危所关。黜陟臧否之异同。休戚攸系。谅无间于内外。宜共济乎艰难。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祭文
  
祭宋永叔文
呜呼。永叔其真死耶。吾犹未信其亡也。岂天 降才如永叔。而不得施于事业以终乎。岂孝悌纯明。深仁厚量如永叔。而果不得享其寿而死乎。岂绝嗜欲去声色。素善摄生如永叔。而溘然先朝露乎。庄重毅然之容。宛然如在乎目矣。坚确正大之论。铿然如在乎耳矣。城西握手之别。倏然如昨日矣。呜呼。岂梦而非真耶。及余以公干历松都赴海西。猝遇归榇于道。飞旐翩翩而前启。祖马萧萧而悲鸣。丧车辚辚而按轨。孝子累累然衰绖而行哭者四人。余乃攀辕而哭。抚孤而吊。仰天推胸。彷徨踯躅于路左。吾然后始信其亡也。天之降才如永叔。而果不得施于事业以终矣。孝悌纯明。深仁厚量如永叔。而果不得享其寿以死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7H 页
矣。绝嗜欲去声色。素善摄生如永叔。而果溘然先朝露矣。庄重毅然之容。不可得而复见矣。坚确正大之论。不可得而复闻矣。城西握手之日。果成千古之别矣。不义而富贵且寿者何限。而以公之才之德。潦倒于下位。驱驰于行役。卒厄穷以死。天之报施善人。果何如耶。然胁肩之耻。病于夏畴。箪瓢之乐。过于千驷。百世之后。未知何者为荣。何者为辱。呜呼。千世在前。万世在后。生也逆旅。死也真宅。及其同归于尽。不知何者为彭。何者为殇。公先吾或十年或数十年而逝。有何不足。我后公或十年或数十年而存。有何有馀。然则悲者有限。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别者暂时。而不别者无穷日矣。况今世事日非。四郊多垒。必至于生者不知死所。死者不知葬地而后已。未知毕竟公吊我欤。我吊公欤。呜呼哀哉。
祭亡子(大益)
呜呼哀哉。吾儿乎吾儿乎。汝何舍我而亡耶。汝当哭我。我反哭汝。汝当葬我。我反葬汝。将自厌其戚而贻戚于我。自厌其劳而贻劳于我欤。呜乎。理之颠倒。乃至于斯矣。使我得至稀年。从今已往。不过乎十年矣。何不忍待十年。哭我葬我。而先吾溘然。使我抱无穷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7L 页
之戚耶。汝先哭我则哭之日长。我先哭汝则哭之日短。汝先葬我则别之日久。我先葬汝则别之日少。将自厌其长而贻短于我。自厌其久别而取其暂离耶。呜呼。以汝至孝之性。死为不孝之鬼。以汝望云之思。遽作终天之别。尔之目将不瞑于地下。而其痛反有甚于哭我而葬我矣。我有积戾而尔受其殃。我有不善而尔被其灾。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呜呼。千里跋涉。为谁而来。千里旋归。见谁而去。来无迎我。去无送我。何平日爱亲之至诚。到此冥然寞然耶。呜乎。穷山何所。置汝之形。天涯何处。返汝之辔。凉秋九月。节序增悲。严霜下降。木落归根。茫茫此别。一哭天长。呜呼哀哉。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杂著
  
舌织说
客曰舌可织乎。曰舌不可织。曰织用何物。曰丝麻也。机杼也。曰舌之织何为。曰宣其音而导其情。曰然则织之功。非舌之所能兼。舌之用。非织之所能干。古人有织其舌而丝其身者。谅乎。曰夫织有大小。衣被一身者。谓之织。衣被一世者。亦谓之织。以织为织者。其织也小。以言为织者。其织也大。是故君子以坟典为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8H 页
丝麻。仁义为采色。口为机舌为杼。黼黻皇猷者出于是。经纬天地者在于是。则其为织也不既大乎。小人劳力而衣。是以力织者也。君子劳心以衣。是以心织者也。耳尽其听。目尽其明。以之衣被天下。是以耳目织者也。奚独于舌无其织乎。王勃喜文章。锦绣其肺肝。笙簧其喉舌。荣华可被于草木。文章可耀于今古。以之衣于斯服于斯。故人亦以舌织许之。然其丝麻也青黄绿白而已。机杼也雕虫篆刻而已。视织人之织则差大。而比于君子之织则不亦小乎。吾故以舌织之功。不归于王勃。而工于舌织者。其惟君子乎。
异同篇
天下之事。虽曰万殊。要其归则不过同与异二者而已。天与地异。阴与阳异。男与女异。斯皆异之最大者。然天包于地。地承于天。天非地无以生物。地非天无以成物。则天地同一理也。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动静相仍。消长相袭。则阴阳同一气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各正性命。则男女亦一天地也。一阴阳也。由此而推之。则其所谓异者未尝不同。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也。噫。引而同之则物无不同。分而异之则物无不异。何者。木之性本直。而揉之则曲。水之性本寒。而汤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8L 页
之则热。金之性本刚。而冶之则柔。土之性本弱。而陶之则坚。火之性易灭。而传之则久。人之性本善。而迁于物则凶。此则同而异者也。视不期于妍好。则嫫母西施同一色也。听不期于幼眇。则黄钟瓦缶同一声也。食不期于甘脆。则藜羹八珍同一饱也。服不期于华靡。则狐腋牛衣同一煖也。推而长之。无所不然。不取其疾。则飞龙款段同一马也。不取其广。则朱门土室同一居也。寿不期于长年。则彭祖大殇同一死也。命不期于富贵。则公侯蝼蚁同一丘矣。噫。同其异也则无不顺矣。异其同也则无不劳矣。何者。富与人同而求其益富。贵与人同而求其益贵。则岂不劳哉。不特止于劳而已。将蹈盈溢之败而失其富贵之乐。可不戒哉。
器量篇
夫器之大小。有万不同。故其容物也。亦随其大小而有万不同。器大者难量。器小者易盈。盈则必溢。溢则必覆。理之常也。器有容升者。有容斗者。有容斛者。有容石者。有容千钟万斛者。容升者杯棬是也。容斗者樽罍是也。容斛与石者瓮罂是也。容千钟万斛者仓廪府库是也。容升之器既盈。而加一勺则必溢。容斗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9H 页
之器既盈。而加一升则必溢。容斛与石之器既盈。而加一斗则必溢。何者。器有一定之量而不可以分寸加也。故虽长流巨港。踰涯则必溢。况乎升而受斗之任。斗而受斛之任。斛而受石之任乎。盈而溢溢而覆。可立而待也。夫人之器也亦有大小宽狭之不同。有官师小吏之器焉。有庶官百执事之器焉。有下大夫上大夫之器焉。有公侯卿相之器焉。官师小吏之器。比之则升也。庶官百执事之器。比之则斗也。下大夫上大夫之器。比之则斛与石也。公侯卿相之器。比之则仓廪府库也。仓廪府库之中。何所不有。何物不容。且水亦然。有沟渠𤱶浍之量焉。有江河川渎之量焉。沟渠𤱶浍易盈而易渴。何者。水浅而无源也。江河川渎不盈而不缩。虽或暂溢。水退则犹夫前也。其为量也不既大矣乎。故其容物也宽。利物也弘。鼋鼍鱼鳖居之。货财殖焉。又有大于此者。其惟海乎。载厚地而不动。环九州而无穷。日月出入于其内。乾坤荡漾乎其中。百川之所朝宗。群灵之所游集。大而鲸鹏蛟鳄之所窟宅。小而鱼虾鳞甲之所涵育。千汇万品。于何不有。然则沟渠𤱶浍之量。比之则小人也。江河川渎之量。比之则大贤也。沧海之量。比之则圣人也。不见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29L 页
其端。不见其倪。汪洋乎混茫乎。焉测其深。焉测其大。此之谓大量也。小夫窭人。窃勺水以自多。借隙光以自饰。不度其器。不揣其量。挟斗筲而拟仓庾之积。持𤱶浍而比河海之大。得一誉则曰卿相可立致。有一能则曰圣贤可几及。内以欺于心。外以陵于人。身与心。亦不能自持。骄盈之气。溢于面目。发于言辞。比如器之将倾荡摇而不定。荡者倾之候也。骄者亡之徵也。殊不知视人如土木而人哀其不长。自重如丘山而人侮其将倾也。呜呼。此可为识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宗庙之中设欹器者。正为此戒也。昔楚子将戎行。谓夫人邓曼曰予心荡。隥曼曰盈而荡。天地之道也。若王薨于军。师徒无亏则社稷之福也。噫。据千乘之尊而其心一荡。则为之谋者以得死为幸。然则盈之祸。将有大于死者乎。国君尚然。况其下者乎。呜呼小子。戒之哉戒之哉。
知足文
知足则匹夫而乐有馀。不知足则万乘以忧终身。自古帝王之富强。无过于秦皇汉武。以四海九州之大。臣妾亿兆之众。宫室苑囿池台钟鼓之乐为不足。求神仙而不得。诛凶奴而不克。终身忧恚愤邑以死。不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30H 页
见夫一日清閒地面。天子尚然。况其下者乎。今夫农夫收斛麦而以为足。商贾得缗钱而以为足。舆台贱卒免笞肯而以为足。则乐在其中矣。至于大夫士。何独不然。得一级则曰是君恩也。沾斗禄则曰非吾分也。居家而见仆隶趍走者。则曰是不如我远矣。行道而见负戴街路者。则曰是不如我远矣。常视不如我而无慕乎其上。则心閒体静。绰有馀裕矣。昧者不然。获一资则慕高官。得高官则慕卿相。见人舆马宫室服用之华。则辄思与之齐。竭智弹虑。穷年兀兀。其所以吮痈舐痔。挤人附人。靡所不用其极。无一息安閒之顷。一跌而小则亡身。大则灭家。吁亦可笑之甚也。
升降篇
夫人之身一天地也。人之气一阴阳也。上天下地而两仪分。一阴一阳而四时行。故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而万物成。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交而一身宁。不有其降。何以有升。不有其交。何以有泰。大哉其升降交感之理。时义远矣。天之气得其平。则升而为风云。降而为雨露。草木得之而敷荣。禾黍得之而畅茂。民生得之而为养。禽兽得之而为生。及其升而不降。则天自天地自地。阴阳不交。雨泽不下。草木焦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30L 页
卷。山川渴涸。五谷不生。百物不遂。人之气得其平。则升而呼吸。降而为水谷。荣卫得之而壮盛。毛发得之而光润。耳目得之而聪明。手足得之便捷。及其升而不降。则上益上下益下。水火不交。寒热不时。神血槁枯。喘息急促。三焦隔塞。四肢委薾。噫。国之兴亡。亦犹是矣。国之将兴。君道下降而受纳。臣道上升而补益。君臣相须。上下相资。故政化行于万方。膏泽洽于齐民。亦犹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而四时行万物遂。及其衰也。上下不交。而君自君臣自臣。君道益尊。臣道益卑。际遇日疏。堂陛日远。膏泽不下于民。情意不通于上。世道日趋于危亡。呜呼。天地间财货百物。亦无非气也。治世之财。降而散于下。乱世之财。升而聚乎上。比如人之气积于胸膈咽喉之间。而筋脉不通于手足。则发而为风痹。结而为痈疽。百疾交作。终至于必死而后已。国之财聚于帑藏府库之中。而杼柚一空于闾阎。则发而为奢华。结而为怨咨。万民不堪。终至于必亡而后已。呜呼。天地人之于国家。同一气也。同一理也。故于传有之。射聚则民散。又曰藏富于民。又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圣贤之言。岂欺人哉。凡厥有生。可不戒哉。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31H 页
梦饱说
乙亥季冬之月。余受襄阳之 命。于时新遭国恤。朝野遑遑。不暇治行自佚。隔岁三日而遂行。越三宿到洪川村舍。即丙子元日也。草屋可三四间。制虽朴陋。而窗壁稍完。煖气袭人。灶突庭除洁净无纤埃。短篱才绕屋而杂以荆棘。向南开出入之所。而用柴荆焉为扉。房外有虚架数间。积粟十馀斛。傍有折薪。汲涧而炊。余顾而叹曰乐哉生涯也。彼见吾驺卒之夥。供顿之备。必歆艳而敬畏之矣。渠安知吾反羡渠之至于斯耶。妻妾齐应曰然。羡之诚是也。彼虽不甚丰。其有恒产而有可继之道者乎。吾辈跋履险阻。从子于官。盖将以一饱也。既饱而还。萧瑟犹夫前也。此与梦饱何异。余曰若说然。真梦饱也。感而为之说。因以梦饱命篇。昔有窭人。三旬才九食。馀日长饥。羡人腹饱卒岁者。盖有年矣。忽一日夜。梦饷大馔。饭甑溢于后。饤饾罗于前。舍哺而嘻。鼓腹而歌。反以真饱为梦。忽复蘧然而悟。乃一梦也。其始觉也。腹犹夥然也。俄而饥益甚。思食倍于前。不如不梦之为愈也。然饥饱一过之后。都是幻也。未知何者为真。何者为梦也。噫。饱之道有二焉。有食其力而饱者。有得于人而饱者。食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31L 页
其力而饱者。其饱也有常。得于人而饱者。其饱也不常。何者。得于人者。与夺在于人。食其力。饥饱在于己也。余受 国恩。屡享专城之奉。而曾不食其力。惟官食是靠。盖得于外者也。故得之则饱。不得则饥。凡十教年来。几饱而几饥。几梦而几觉也。或饥或饱。或梦或觉。而年已迫七十矣。从今以往。能复几何日而饥与饱同归于大梦也欤。庶不以饥饱得丧婴其怀。噫。而今以后。吾知免夫。
欢伯破愁城露布
臣闻尊俎折冲。先王所以御戎。杯酒释兵。天下因以无事。是以越醪投而齐城破。鲁酒薄而邯郸围。孟氏垂训于人和。秦伯获壤于天醉。古有悬钟而霸者。始知同乐则王焉。恭惟我邦。世八宴安。号称乐国。直酒星而分野。地接无何。当醴泉而为阙。界连华胥。庶几无疾病。钟鼓管籥之音。德泽酌生灵。笾豆登降之礼。壶中日月。醉里乾坤。夏日南风。琴五弦而同庆。春王正月。樽百朋而祝釐。是谓太平区域。宁有小丑孽子。惟彼愁城。据此山而为固。久梗醇化。环恨水而为池。三军白头。类蒙恬筑怨之役。万姓蹙頞。异吐蕃无忧之城。惨目伤心。劳者怨者及流离者。创基立本。秦耶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32H 页
汉耶将近代耶。乃有赵国迁王。齐家俘虏。阴山降将。长门怨姬。梁狱上书之人。啸聚无告。燕市悲歌之士。寔繁有徒。拘囚我放臣逐客。系累我孀妇弃妻。侵窃我壶头之关。焚烧我鸱尾之阙。楚泽独醒之夫。既被南冠而絷。汉宫远嫁之女。更含北辕之悲。冤霜夏零。久伤泰和之气。愤泉秋沸。尚昧萧墙之忧。方将移望夫之石。筑思子之台。笼蜀地之冤禽。囿鲧泽之狼兽。竹染湘妃之泪。草带虞姬之魂。民思适彼乐矣。尔谓莫余独焉。肆我天君。乃赫斯怒。醇醪公瑾。谈笑麾兵。曲蘖商臣。帷幄借箸。分甘绝少。多骂坐之灌夫。酾酒击牛。有难近之季布。拥盾壮士。击柱将军。节制则汝阳王之威武。号令则朱虚侯之峻严。书记则谪仙风流。褊裨则步兵校尉。始酣战于习冶。山简前驱。终凯歌于龙山。孟嘉后殿。青帘玉帐。围将杏村之风。大鼓洪钟。响震金谷之月。人效挈瓶之智。兵有建瓴之形。歼厥酿祸之魁。遂乃饮头为器。惟彼醒魂怨魄。亡王孽臣。莫不饮化醉德。革面赭颜。壶浆以迎。钟簴不易。痛饮黄龙之府。高宴紫云之楼。臣等斟酌戎机。酬酢庶务。遂于呼吸之顷。祛此腹心之忧。岂曰贤劳。无非圣泽。亲承篚厥之赐。滥蒙旨哉之褒。奉都护之觞。敢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32L 页
忘庆礼。献伯伦之颂。用畅和气。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碑
  
头龙浦记事碑
头龙浦之设镇非古也。 万历中。故统制使李公庆浚之所建。公既有惠泽在于人。又设镇要害。为万世之利。人安其利思其德。咸欲石以记其迹。以寿其传。诉于今统制具公。于公曾为幕佐。受知最深。亦思其泽。乐闻而成其美。命余为之记。严不敢以不文辞。纪其梗槩如左。公故宰相某之子。韩山牧隐公之后也。氏族之盛。世德之茂。载在 国乘。铭在墓道。即于是碑。斯可略矣。公兄弟四人。联璧共显。其一即今知事庆涵。宿德重望。为当今第一。其一故佐郎庆流。壬辰之乱。死于国事。不克展其才蕴。其一即今少尹庆滉。虽不由科第以进。而醇谨奉职。累迁中外官。有能名。公虽以武艺发身。博通书史。敦说诗礼。雍容有古儒将风。故所至辄有声。再镇关西。再镇海西。一师湖右。兵民爱之若父母。畏之如神明。封疆帖然无事。盖其仁威方略有大过人者。是以朝廷重焉。委以锁钥。再为统制。统制之职。兼领三道。控扼岭海。位尊任重。阃外之寄。无出其右。故非当世极选。不能居是职焉。然
灌圃先生文集卷之下 第 133H 页
统制之设。亦非古也。粤在壬辰。李公舜臣以海上偏师。克摧大敌。使不得水陆并进。为中兴第一功。朝廷无官以赏之。且不卑重权。无以惮压群帅。捍御东南。故特置统制以官之。其营始在闲山。即偏于右而远于左。中移固城。即宜于藏船而不便于应卒。相继为帅者。狃于姑息。莫能改置。及公为帅。慨然以为己任。相度地形。移镇于头龙。西依握浦。东控见梁。南通大洋。北连平陆。深而不奥。浅而不露。真水陆之形便。关防之要害。自东而南而西之贼。不得过此而横行。海波不惊者。殆将数十年矣。昔祖逖移镇谯城。而后赵不敢近。庾翼徙治沔口。而北虏不敢窥。地利之险。虽天所设。必待人而后得所焉。自古及今。其揆一也。今夫头龙未得其人。即一海港泻卤之地。荒榛狐兔之墟而已。历几千万年。阅几千百人。而始成之于公之手。天之设是险以待时又待人。岂偶然哉。忠武克敌于前。以收中兴之绩。公设镇于后。以为万世之利。前后二李之出。虽谓之应时可也。而独公之迹。几乎泯没而无传。岂无贤子孙能业其家者欤。噫。头龙之险。得公而为关防之地。公之功与德。又得具公而有岘之传。则不惟地之待人。人亦待人。亦岂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