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劄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7H 页
伸救典翰朴(炡)
上劄略曰人主之处心。当如明镜之照物。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于好恶之发。一有偏系。而憧憧往来。私心相感。则感之道狭矣。南以恭才气力量。诚有尺寸之长。而以言其畴曩。则实有病国之罪。非但国人之所共知。亦以恭之所噬脐也。处之以风宪之首。则物议之不与。固其所也。玉堂诸臣。遇事果敢。率尔狙击。有若攻斥权奸者然。过激之失。亦不当免。而以恭于戊戌己亥间。立帜邪论。挤排士类。如柳成龙去国。亦其事业。小北大北数十年病国斁伦之变。主张作俑者何人耶。如欲一一追论。则非惟不当置于两司。随行于百执事。亦其幸也。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启辞
  
启运宫返魂时 启辞
天启六年正月十四日。 启运宫卒逝。
传曰三年之丧定行之。 上劄请行出继之服事。又请亟寝六日成服之 命。勿用踰制之礼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7L 页
事。二月拜司谏。论仁庆宫返魂事。极陈其不可曰。礼有所厌。情有所屈。先王中制。不敢过也。 圣上哀遑急遽之中。率多径情直行之事。夫既杖而即位矣。金篆书铭㫌矣。六日成服矣。殡用攒宫矣。其他违礼之举。不一而足。仁庆宫返魂之事。诚有所大未安者。礼曰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主妇入于室。反诸其所养也。朱子曰须知得这意思。则所谓践其位行其礼等事。行之自安。推此义也。则仁庆宫亦一宫阙也。绫原君之不敢奉馈奠于此也明矣。所谓反所作反所养者。将何所取义。
择拟朝天使臣 启辞
启曰。朝天使臣。为任极重。偾事辱国。常由于此。故必以侍从之人。轮回差遣。实 祖宗朝旧例也。今者朝绅之间。私情太胜。 御笔指挥。亦未免有迹。必以名在罪籍。见绝清议之人。苟且差遣。 国家储养人材。置之三司馆阁之上。而乃以莫重之任。责之于见弃之人。所用非所养。政体之颠倒。有不足言。而在 圣上至诚事大之义。亦岂当如是也。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8H 页
筵说
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十六日。以正言入侍朝讲。左相徐渻,李廷馦,申景植,尹安国,宋象仁,金湜,李润雨,郑弘溟,金光炫,罗万甲,李景奭入侍。李润雨 启请寒冈先生赠谥。曾于筵中。李时发引对 启曰。星州故参判郑某。与仁弘绝交。仁弘嫉之如雠。癸丑之变。前后两劄。扶植伦纪。赠谥赐奠。不可不速为举行。 答曰顷者有儒生上疏。已令有司举行云云。○闰十月八日。以副修撰入侍昼讲。李廷龟,李德泂,吴允谦,郑经世,李弘胄,尹旸,权尽己,李润雨,吴希道,罗万甲,李景奭入侍。讲论语乡党篇。夜对李敬舆,李润雨,宋行吉,罗万甲,李景奭入侍。 召入便殿。讲论文义。赐酒至醉。感激 恩遇。悉陈所蕴。 天颜温粹。酬酢如响。夜分始罢出。
天启四年甲子十月十四日。以校理昼讲入侍。知事李廷龟,特进具宏,承旨郑经世,侍读官李润雨,下番检讨官李景奭,注书具凤瑞,史官沈之源,金卨。 上御资政殿。讲孟子梁惠王下篇。 上读前受音一遍。侍读官李润雨进讲。自齐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8L 页
人伐燕止舍所学而循之哉。 上读新受音一遍。大文释一遍。润雨讲论旨义曰。此是齐湣王伐燕之事。似非宣王之时也。齐王欲托于天而取之。故孟子托于民心而言之。盖庸君暗主。恃天而无忌。然天心人心。岂有异哉。人心顺则天道顺。人心不顺则天道不顺。自古圣贤。莫不责之以人事也。郑经世曰此章所谓悦则取。不悦则不取。孟子非独谓人心也。人心之向背。即天心之向背。虽举燕民之悦不悦而言之。亦天心在此中。朱子门人误观此章之意。疑而问于朱子。故朱子亦答之以顺人心。乃顺天心也。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而后人误曰应天顺人。此语倒错矣。润雨曰三代圣君。行不义杀不辜。虽得天下不为也。汤为葛伯之杀一童子。兴师复雠。是故圣王以杀人为重矣。郑经世曰乾坤。乃人之大父母。是故横渠比乾坤于父母。比人于同胞。后世之人。不知是理。视人命如草芥。良可叹也。讲讫李廷龟进 启曰。近者治狱。自 上屡用宽大之典。凡在瞻聆。孰不钦仰。但有不可者。凡待士大夫。自有励廉耻之道。今则簿书期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9H 页
会之间。辄 命拿来。推其衣冠之人。桎梏接迹。此非待士大夫之道。郑经世曰簿书期会之间。不能修举者。罢推可矣。润雨曰李廷龟之言。诚是矣。衣冠之人。呼唱行于道路。一朝就军卒之手。则体面自然不尊矣。 上曰予亦以为过矣。但临事不得不如是耳。○十五日昼讲。同知事郑光绩,特进李时发,承旨郑广敬,侍读官李润雨,下番李景奭,注书具凤瑞,史官李坰,金卨入侍。 上御资政殿。讲梁惠王下篇。侍读官李润雨进讲邹与鲁閧至苟为善章。讲究文义。润雨曰。穆公之意。欲诛其民。而孟子归罪于有司。且劝仁政于其君。可谓知其本矣。 上曰此章本意切而当。今而后得反之。此臣视君如仇雠之言也。润雨曰不可归罪于百姓。愿 上体念焉。○十六日昼讲。知事金瑬,特进金荩国,侍读官李润雨,下番李基祚,注书成汝宽,史官沈之源,金卨入侍。 上御资政殿。讲梁惠王下篇。侍读官李润雨进讲滕文公问曰竭力以事大国至终篇。讲究文义。润雨曰从之者如归市。不独邠人也。必近地人皆归之也。有太王之德然后。可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9L 页
以行太王之事。若无太王之德。则终未免匹夫。滕文公虽贤。而不可为太王之事。此语归重于二件事也。 上曰择于斯二者。其时文公无去处。而使之择可之事也。润雨曰平公欲见孟子。善心之发也。为臧仓者所沮。终不得往见。其时之君庸甚矣。乐正子虽有言而亦不知。后世人君其可不察于小人所蔽乎。不遇鲁侯天也之言。孟子自言则可。孔子亦言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废也亦命。圣贤之言虽如是。而人君则造命者。不可委之于天。不为之所也。○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副应教肃拜。入对筵席。 启寒冈先生所撰五先生礼说。不可不刊行之意。 上以初经变乱。物力荡竭。姑待后日为 教。论取民有制之义。请罢无名之税及勋府屯田。且陈逆家臧获分赐勋臣之弊。因进 启曰我朝君臣之间。太主于严。至有经年昵侍。而不识 天颜。礼不当如是也。不然则古人何以曰天颜有喜。近臣知乎。 上纳之。 命侍臣起坐。
天启五年乙丑正月六日。 经筵昼讲入侍。知事吴允谦,特进沈悦,参赞官承旨郑经世,侍读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0H 页
官李润雨,下番检讨官权涛,注书郑百亨,史官沈沇,郑沈,具凤瑞。 上御资政殿。读孟子公孙丑上篇。 上读前受音一遍。李润雨进讲自孟子曰尊贤使能。至人欲之私矣。 上读新受音大文释一遍。润雨讲论旨义曰。尊贤之尊字。非徒以爵位尊之也。与之共天位治天职。方可谓之尊。又曰逐末者多则伤农。故廛以止之。郑经世曰市廛。即今之所谓地税。随其市上之所用而廛之。市官以法治其滥耳。润雨曰助是井田之法。八家同力。助耕公田。公田之出。自为官用。税不及于私田矣。 上曰其时方行井田之法。而何以有此言也。郑经世曰战国之时。暴君污吏。已废井田之法。此法之不行。盖已久矣。 上曰其时天下无行之之处乎。郑经世曰战国之时。惟滕文公欲行此法。故孟子眷眷言之。而终不能行也。权涛曰张横渠亦欲行此法而不果为。润雨曰宅不毛而征。谓宅不种桑麻者罚之。征之以一里二十五家之布。此法出于励民以自勤也。而战国之时。既赋其廛。又征此布。有若常贡者。故孟子言之。 上曰逐里数而征之耶。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0L 页
郑经世曰里亦有数。二十五家。乃一里之数也。润雨曰寇戎父子之说。似或不近。而人心怨叛。则赤子为仇雠。亦或不难。收拾人心。此王者第一至务。郑经世曰天地无他事。只有生物之心。生生不息之理。合于气而为人心。故桀纣亦有不忍人之心。是以加人皆有三字。润雨曰感应之理。满于腔子。随处发见。吴允谦曰充塞天地之间者。皆是恻隐之气。人受其气。故满腔子皆恻隐之心。郑经世曰恻隐之心。多动字意思。见物而感。随事而动。吴允谦曰恻隐者。真心之谓也。 上曰有真心然后。方可谓之恻隐。假托为之则不可谓之恻隐。讲讫。润雨 启曰三手粮之法。出于训鍊之用。永为恒定规。而三结收布。出于废朝时谬规。而至今仍存。巧作色目。横侵之弊。外则监兵使。内则各司。皆有侵扰之弊。忠勋府田地云者。非本是勋府之所有。或夺民田。或占闲地。名之以陈。弊端无穷。岭南七八邑。方有此弊。守令不敢下手。小民甚以为苦。不胜寒心之地。民间或以为废朝时事更发云。尤可寒心。沈悦曰李润雨之言甚是。而三结收布。曾以田监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1H 页
官支待设立。其后有天使之奇故。欲以此捧用矣。 上曰或者曰皆可荡涤。或者曰谁纳谁不纳。亦可因存而均捧。此议歧而为二矣。润雨曰当初诸逋欠荡涤之 命已下而无实。池应鲲贸办物件。闻已荡涤。至其文书。尽投火中云。而今闻朴鼎元方为督纳云。沈悦曰据本道状启。所谓未捧数文书。皆已烧之。所谓既捧而置于官库。则不可不督运。郑经世曰李润雨所谓设陈之事。诚为可虑。畿甸土腴之处。前日势家及废东宫。多设陈为逋逃之薮。小民皆以闷苦。反正之初。其徒畏法逃散。至今日或有还设之处云。识之者深虑百姓为苦云。○四月十六日三更三占。 大驾至幕次。四更一占。行会盟祭。润雨以盥洗官入参。翌日巳正。 上御隆政殿行会盟燕。靖社振武功臣等。颁轴锡马。润雨以侍臣入参 启请。○五月七日。有朝讲。右相申钦,知事吴允谦,特进沈命世,崔来吉,承旨赵翼,两司李润雨,黄纽,玉堂罗万甲,李昭汉,注书任絖,史官韩兴一,具凤瑞入侍。讲讫。以玉堂朴炡劄子大宪南以恭见弃清议请递事入 启。 答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1L 页
曰南以恭无瑕累。勿为烦论。南以恭虽与柳朴相厚。其在废朝。与李元翼同受奸人之斥。玉堂不待长官。偃然陈劄。假托公论。排摈异己。此习长则国不为国。予极寒心。朴炡等五人并递差。随阙补外。两司伸解朴炡等递差之 命。○九月二日。有昼讲。尝入对 筵席。请寒冈先生谥号。以文穆 允下。以金时让赉 谥遣星州。
制进右议政金瑬再度呈辞不 允批答。
王若曰呜呼。卿是何人。此是何日。予方倚卿为国。以共济乎艰难。卿何弃予如遗。而不恤乎颠覆。卿辞至再。予望甚孤。惟卿禀山岳之上灵。含风云之秀气。廉刿雕玉。文作词宗。鍌鋈锻金。行为世表。安石风流。系望苍生之已久。周勃重厚。许国赤心之无他。当 先王之晚年。已登瀛洲之选。逮昏朝之季世。久栖枳棘之林。危劲之姿。冠四时而愈秀。坚贞之操。经百鍊而不销。 七庙将颠。有微子抱器之志。三纲已绝。有逄萌浮海之心。不忍割殷之有命。遂怀安刘之丕图。弼予一人于艰危。奠我三韩于衽席。日月既晦而复曜。 宗社已危而重安。先人而有夺人之心。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2H 页
进则奋沉雄之略。尚贤而无自贤之行。退而皆名义之谈。再秉铨衡。一心公正。其在藻鉴。有山涛之明。其在勋庸。有姚崇之业。玆于卜相之日。已协加额之望。江左有夷吾。庶见晋室之兴复。中国相司马。可免金虏之觊觎。矧今新经大难。方患载胥及溺。若非得人而共理。何能回乱而为治。呜呼。两西之疮痍未苏。沟壑之颠何以救也。三南之凋瘵已甚。闾左之戌何以调之。人面兽心之无常。拚飞难保于维鸟。深池高垒之无恃。御侮可仗于何人。民心以之而日崩。国事于是乎益急。安危休戚。卿实与同。进退去留。卿何任意。勤劳尽瘁。固知疾病之易乘。恺悌存心。抑亦神明之有佑。于戏。股肱心膂。方资筹策之良。舟楫盐梅。庶扶艰虞之运。勉辅寡昧。毋守撝谦。所辞宜不 允。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笺文
  
大殿亲蚕笺文
显显令德。聿膺泰平之昌期。僮僮在公。复睹昕朝之盛礼。自南而北。式歌且谣。恭惟刑妻御邦。奉先思孝。玄黄朱绿。爰用责成于三宫。黼黻文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2L 页
章。将以致敬于七庙。属玆万机之暇。备举九缫之仪。伏念臣迹滞翰藩。心悬象魏。庶裨风化。歌葛覃之遗诗。图报生成。上华封之遐祝。
中殿亲蚕笺文
一德配乾元。克正在中之治。三盆成法服。幸睹献茧之仪。率普同欢。神人胥悦。恭惟(缺)贵而能勤。无愧葛覃之圣后。祭致其敬。聿追采蘩之夫人。玆当春日之载阳。爰举公桑之缛礼。伏念臣叨逢盛际。恪守藩封。阻趍文石之班。遥切忻舞。远播关雎之化。共荷生成。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呈文
  
呈方伯文(寒冈先生川谷书院从祀时。代星州士林作。)
本州人故 赠判书郑某。自在髫龀。已有志于古人为己之学。沉潜性理之书。谢绝科举之业。年才弱冠。往从文纯公李先生。所闻日益高明。所见日益亲切。俛焉孜孜。以圣贤为必可跂及。居敬而穷理。集义而养气。终日危坐。夕惕乾乾。惰慢邪僻之气。未尝一设于身体。不正之书。非礼之色。郑卫里巷之语。未尝一交于耳目。孝悌行于家庭而忠信乎于乡国。其持守谨严践履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3H 页
笃实。求诸圣门。亦不多得。而晚年尤留意于礼学。裒集五先生论礼之说。纲举目张。灿然备具。使学者处吉凶之变。开卷瞭然。至如真西山心经一部。实为此学防川之柱。指南之车。而欠其补注之未尽。则遂为之收聚先儒之片言只句。有以发挥乎三十七章之义者。无所渗漏。其有功于后学亦大矣。废朝初年。临海狱起。再上全恩之劄。遂与时论大乖。卷归田园。若将终身。逮癸丑之变。贼臣造讱等。唱为别宫之议。锻鍊罗织。祸且不测。郑某以身虽在野。国有大变。不可退安。扶曳在途。连上二劄。援引春秋佞夫之事。反覆譬喻。而继之以母子之至情。丁宁乎孝顺爱敬之理。辞婉义直。一字一句。实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扶纲常于既绝之馀。作砥柱于颓波之中者。实在于举国臣僚不敢言之前。非一介节义之士。偶发危言直论。以取重于当时。流声于后世者之比也。学问之醇正。造诣之精深。论议之正当。去就之明白。五贤之后一人而已。本州有川谷书院。奉享伊川云谷两先生。而以文敬公金某从祀。盖郑某于文敬公。实为外孙。其学问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3L 页
渊源。的有端绪。并享苾芬。事理允合。远近士子。不谋而同。咸曰当入从祀之列。方举缛仪。而第念本院往在 宣庙朝。筵臣 启请 赐额。今不敢不达而径行。伏愿閤下将此生等之恳。转闻于 朝。不胜幸甚。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铭
  
冰壶铭
冰其中。玉其质。表里无瑕。虚明莹澈。君子以。自昭明德。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序
  
送李澄源之任善山序
一善素称多忠义名节之士。在丽季则有若笼岩先生金(澍),冶隐先生吉(再)。在本朝则有若河参判(纬地),金司艺(淑滋),金佔𠌫(宗直),李耕隐(孟专),郑新堂(鹏),朴松堂(英),金真乐(就成),朴龙岩(云)。或扶纲常于万世。或绍绝学于千古。非直以文章行义。鸣于一世而已。谚所谓朝鲜人才。半在岭南。岭南人才。半在善山者。岂虚语哉。其故家遗俗流风馀韵。至今犹有存者。故昏朝十年。世道溷浊。嗜利无耻之辈。无不入仁弘之笼络。而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4H 页
一善一邑。终始无染迹之人。今年变初。投袂争先。以应号召使之令。虽以朝廷方持和议。不许义兵踰岭。而其裂裳赴难之意。嚣然其未已。吁其可尚也已。今公出宰是府也。适当大难之馀。疮痍者未起。呻吟者未绝。而骄虏渝盟南牧。匪朝伊夕。 君臣上下。方且汲汲遑遑。唯洒耻是急。君侯其勉之哉。以君侯之才之贤。又得是民而用之。民必乐于为用。其成功不难而易也较然矣。君侯之行也。要余有一言。余于真乐先生为外曾孙。余亦善之民也。不可以芜拙辞。既为古体一律。又为小序云。
小有亭重修。揭松潭蔡公诗序。
松潭蔡公。少负才望。而早谢场屋。以嘉靖辛酉年间。诛茅卜筑于此。先搆狎鹭亭于湖上。朱甍画栋。隐映于松竹之间。宾朋日集游宴以为恒。晚于亭之南麓。开岩凿石。立屋三间。扁曰小有亭。得地高爽。视狎鹭尤为快豁焉。其间有苍松数十株列立成阴。日携藜杖。往来于两亭之间。或乘月下艇。或临矶钓鱼。倘佯泉石。独享江湖之乐者垂三十年矣。岁甲申。蔡公下世。戊子冬。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4L 页
念始受室于此家。尚见箱箧中有蔡公所题绝句。时取而敬诵之。有以想像于玩心山水居閒自得之趣也。壬辰倭乱。鞠为灰烬。亭基且为他人所占。昔时追陪燕游于斯亭者过之。莫不咨嗟而叹息焉。己酉冬。蔡公之仲子先吉。与诸弟谋归其直而还有之。重修小有亭。稍增损其旧制。而仍揭前额。自是林泉草木鸟兽鱼鳖。皆若欣欣然有遇主之感也。呜呼。物之废兴推迁。岂非有数于其间耶。斯岩之芜没于荒草中。为豺狼麋鹿之所窟宅者。不知其几百年。而遇蔡公而始显。乱离兵燹之馀。又为富贵者所占取。曾不阅世。还于本主。此皆天也。非人力也。狎鹭亭则以家贫役钜。时未遑焉。安知他日不有子孙辈或能嗣续其先业而肯搆肯堂者乎。主人揭其先诗于壁上。属余一言以寓其羹墙之思。余不可以不文辞。遂记其颠末如右。而窃不自量。又敬次之。其湖山之胜。眺望之乐。登斯亭者。当举眼而自得之矣。姑略之。
送李从事尚古(景稷)奉使日本序
故人李尚古。以回答从事。将向日本。路过新宁。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5H 页
余方患暑暍。来卧于八公之符仁寺。此距新宁未满一日程。而病缩畏暑。不得驰往为别。偶因便风。为一书以候。且诵黄秋浦誓海文中数千里行役。岂敢一毫惮劳。三十年工夫。定拟今日得力之句以勖之。其答书云云。盖其意必以郑圃隐为准。先生之志则大矣。然非言之难。行之难。唯吾子其勉之哉。凡人在平居无事时。高谈性命。商确义理。虽于苏子卿,颜真卿,洪皓诸君子所做。亦无所难为。及其死生危迫之际。斧钜在前。鼎镬在后。而能从容谈笑。不挫其所守。则自非平日有定力者。不可能也。然志者万事之根柢也。吾兄之志既如此。前所云云者。其庶几乎。惟是病慵久废翰墨间事。而属玆吾子使万里外国。不可无一言为别。且郑重之意。不可虚辱。玆忘荒拙缀数语赠行。不以颂而以规。
赠圣浩上人序
昔在辛丑之冬。遇一释子于符仁寺。癯然其形。魁然其状。问其名则圣浩也。扣其学则绝粒不食者也。身衣一衲衣。而且不着裤袜。时方严冱。袭重裘者。尚不免苦寒。而渠则处之裕如也。问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5L 页
其所游历。则名山大川。足迹无不及焉。而且不常厥居。踪迹如浮云然。解其装。得西厓柳相公小序一篇。读而吟咏之。不觉牙颊生凉。余既得其为人。而又见相公所称许。爱与殊款。于其行也。解所着尘袜以与之。乃人之情也。今年夏。余为将息病来寓于桐华寺。有一释来谒。自叙其旧。余初不省焉。熟视之知其为浩上人也。相见已十七年。而其容貌无甚变焉。与之语甚喜。将欲同游息于此。以讨论泉石之胜。翌日朝遽来告别。余挽而不能止焉。殊不胜缺然。越数日。余因寺中有戏魔。以肩舆移栖于符仁寺。上人又复来见我。得相与同处旬日。噫偶然相遇。置之相忘之域。而相别十七年后。又复相遇于此地。岂非有数存于其间耶。抑师之苦身修行。今至五十馀年。而未见其小懈。终始如一。以师之用心之苦。而移之于此学。则其所成就。何可量哉。惜乎师之迷惑溺没于老佛之学而不出也。虽然吾因师有所感矣。儒释道虽不同。而其操守其心则其为工一也。但吾人存之以有用。释氏存之以无用耳。吾见师加趺正坐。目视鼻端。终日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6H 页
数珠。念念在玆。曾不以饥渴寒暑而动其心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师持守之苦。而为吾辈存省自治之地。则取诸人以为善。孰大于是乎。噫吾因师有所感矣。于其别也。书以赠之。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记
  
文川悬板记
巡察使柳川韩相公。以先王父曾莅文山有去思之碑。按节至郡。先之石下。下马而礼焉。既以短铭镌其阴。邑人为作碑阁。以庇风雨。咸山韩斯文仁录氏。又书一郡遗爱再世观风八大字为额。润雨观道德于相公之门下久矣。适因官事过碑下。继为一言以记其首末焉。谨按文之为郡。在岭外遐远之地。其民质朴。其俗淳厖。未尝为情外浮华之举以媚于人。是以前后守宰之有能治声者。不为无人。而以善政立石者。唯公之先王父一人而已。则当时政讼之平理。治效之优异。盖可想已。抑人之所谓善治者。有浅深厚薄之不齐。而其遗爱之在人也。有轻重远近之不同。今公之先王父去郡殆五十年。其时之获沾仁化者。壮者已死。少者已老。而民之追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6L 页
思歌之也犹不替。公之来也。拦道迎拜。颂其德而称其功不已。非仁心仁闻浃人之肌肤。沦人之骨髓。能如是乎。窃尝闻之于人。当其去郡之际。随身琴鹤。行李萧然。及其即去之后。屏迹丘园。绝意仕宦。倘佯泉石。渔钓自乐馀十年而考终于家。其所存之厚所养之深。果如何也。闻其风而想其德。亦令人起敬。呜呼。古之所谓隐德循吏者。何以加此。抑又闻人之有盛德而不食其报者。其应必在于子孙。今公之先王父敛此大惠。仅施于一二邑。而不克充其用。其应之在于子孙者可知已。公之叔父孝纯公。于壬辰年间。观察是道。今归于朝贰台。公之兄百谦。以学问践履。为一世所推重。今以坡州牧弃官归第。公亦以宿德雅量。少有公辅之望。历敡清显。跻升六卿。时人无识与不识。咸以韩富事业望于公。顷值边事多虞。 圣上以北门锁钥。非公不可。特命公来按岭海。今四年矣。公以忠恕为心。宽大为政。诘戎兵崇礼让。教化大行。民俗丕变。夷狄不敢动。四方蒙其福。甘棠之咏。将必有作。其不坠家声如此。由是言之。韩氏之泽。盖未斩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7H 页
也。公清州人也。名浚谦字益之。柳川其号也。公之先王父讳汝弼字直卿。初以门荫入官。历四郡县。俱以廉谨称。享年六十有七。以赞成公贵累 赠至,领议政。呜呼。祖子孙三世。相继播芬于一道之内。前为龚黄。后为周召。何其盛欤。万历四十有一年癸丑四月日。兼输城道察访广陵李润雨谨记。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跋
  
五先生礼说跋
五先生礼说。乃寒冈郑先生之所撰也。吾先生一生精力。尽在于此。至于易箦之日。纩息将冷。而犹且执弟子手。谆谆然若梦中语者。皆是此事。先生之于礼。其亦勤且至矣。先生始裒集此书时。闻人家有藏礼书者。则虽其人素不相识。必不远千里而求致之。唯以未见司马公书仪。为平生之恨。润雨顷忝玉堂时。遍考馆中书籍。而书仪则未之见焉。岂此书曾未出来于东方耶。抑尝有之而失之于兵燹耶。是未可知也。然五先生论礼之说。杂出于传记中者。只句片语。无不收录。而分门命题。随事可考。后之有志于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7L 页
礼学者。苟得此书而观之。则一见即了然矣。其有功于后学者。岂不大哉。昔在甲子年间。润雨尝入侍 经筵。 启以此书不可不刊行之意。 圣上以初经变乱。物力荡竭。姑待后日为 教。退而藏之箱箧中。不敢发也。上年春。承乏出守潭阳。与前使相李公圣求。谋刊出。未及始役。而李公适以亲病苍黄递归。其后与罗州牧使辛公启荣,光山县监李公惟达,顺天县监姜公大进,务安县监金公辏。谋通谕于列邑诸同志守宰。随其物力残盛而分板入梓。观察使权公泰一又从以蕫成之。凡数月而功讫。岂非斯文之大幸也。所可恨者。先生于各门小题目之下。杂取传记中文字。以为篇题。而间或不得其语。则辄空其下数三行。以为随得随补之计。而不幸先生未断手而下世。其未及填补者尚多。实为吾侪无穷之恨。而今亦不敢辄去其行者。所以表著先生之遗意。而亦以待夫后之君子或有追先生之志而继之焉耳。崇祯二年己巳季夏。门人通政大夫行潭阳都护府使李润雨再拜谨跋。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8H 页
五服沿革图跋
昔在丁巳秋。润雨从寒冈郑先生往浴于蓬山之温井。先生于是时。患风痹已三年矣。出浴之暇。取仪礼五服图。稍加修润。参以历代沿革之制。命润雨写之。名之曰五服沿革图。为帖凡二十。为目凡三十五。使后生初学。开卷了然。先生之于礼学。可谓出乎天性者矣。先生下世。今已十年。而适值时事多艰。藏之箱箧中。不敢为入梓计。上年春。承乏出守于秋城。谋诸列邑同志。分锓先生所撰五先生礼说。以馀财刊此图。将与四方之好礼者共之云。崇祯二年己巳暮春。通政大夫行潭阳都护府使广陵李润雨谨跋。
晦斋李先生太极书跋
考亭先生谓濂溪之说精密。伊川之论的确。余观晦斋李先生太极书四篇。周程两先生之微旨。可谓兼尽矣。昔周子手授太极图于程子。及程门设教。只举西铭而曾不及于此图之意。学者于日用亲切处。知行未至。而径驰心于(缺)域。则其弊有不可胜言。考亭先生继而立论辨说。无复馀蕴。士子宜若无他歧之惑矣。世之若忘
石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8L 页
机子之言者。炽起而不绝。抑又何欤。退溪李先生称先生精诣独得之妙。最在于此书。退溪乃东方考亭也。谁敢有异议于此。而且已无真积之功。则孰知菽粟之为正味哉。先生之孙浚。请写此书为屏。请余跋其后。余非知言者。安用赘论。唯幸周程正脉之有传于后。而又悯异说之易溺人也。乐成其愿。以告诸同志焉。广陵后学李润雨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