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5H 页
云溪閒话(并序○云溪先生一号)
   余自少往来京乡。参涉古今。尝欲搜闻记见。以为子孙后日之览。而五十年前。无一男子。常以松楸香火为忧。幸而获天之佑。至五十一戊午。得一男曰斗镇。又明年己未。得一男曰远镇。(后改讳昌镇)应是先世积善之馀庆。第以此身病惫日甚。设使一朝溘然。其何能使儿辈记得一家之事。玆敢收拾既往。睇聆攸及。靡不毕录。上自先世遗迹。下至闾巷细微。并皆记之。至于先祖名讳不嫌直书者。欲使后裔明知其某事为某祖迹也。先生长老之名亦皆直书者。欲使知某号为某公名也。具载先碣者。冀知其源派之所自也。详于墓所者。惟恐其代远而或失也。梦卜之说。所以推吉凶也。制述之类。所以备忘漏也。列祭祀之事者。欲其奉先而追远也。明迁徙之举者。欲其告往而知来也。或近于戏谑。或杂于浮华。而大要不出于孝亲忠君敬长睦族之外。庶自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5L 页
今以后。体余之意。终始恪勤。毋敢失坠。劬躬焘后。慎德操行。惟义之畏。传美袭训。增光前昔。则其亦无愧于碧珍将军之遗风。山花先生之文彩矣。
吾李在新罗末。居于碧珍郡。即今星州之川谷院下村是也。始祖讳匆言。当群盗充斥。而独保此郡。民赖以安。其后移居椧谷。自椧谷而若木。若木而石田。今又移居于吾道村。自始祖至于余二十一代而凡五迁矣。山花先生讳坚干。官进贤馆提学。乃始祖之十一代孙也。墓在果川青鸡山。而代远失传。是生讳玳。修文殿大提学。亦失墓所。夫人幸州殷氏之墓在星州晓洞里獐山。是生司仆副正讳君常。以非命被害于赵日新之乱。二子降属于官吏。后因公论激发。追雪其冤。复其官爵。而墓则无传。二子曰希吉曰希庆。希吉痛父冤死。以为雠地不可居。入中原。子孙众多。云南地有朝鲜村云。希庆为中显大夫备巡卫大护军。墓在椧谷竹内山。护军公殁后十六年而高丽亡。护军生五子。第三子云峰监务讳粹之。墓在仁同吴山书院之西麓南向原。子通礼门奉礼郎讳惓。墓在郁于谷辛坐之原。原后中穴。乃夫人李氏之墓。于余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6H 页
为五世以上也。高祖墓在巴旀坊神金山东向之原。妣墓祔其后。曾祖考妣墓在孔岩西麓丑坐之原。祖考墓在石田村后探古南岭甲坐之原。妣黄氏墓在府君墓西北间百步许艮坐之原。考妣墓在若木县斗峦山以酉坐合葬。北距五十步许后妣墓亦以酉坐祔焉。合墓阶下。余之先妻郭氏之墓。又以酉坐用之。合墓阶下妻墓南隙地。余将为日后之计。余之葬余不能自为。子孙果能体余意否。苟子孙贤。必无不听吾言之理。惟是之恃耳。
九代祖妣殷氏獐山之墓。旧无碣。七代祖考讳希庆竹内山之墓亦无碣。先人会诸族重修此两墓。而因讲花树会。当时内外孙咸集。至八十馀人。如李淳,吕沉,李弘器,弘量,弘宇,李守谠及寒冈先生郑逑皆来会。共议立碣。而岁月迁延。以至于乱离未遑也。于岁辛亥。寒冈先生谓余曰此两墓终不可无碣。须议备立。因以余及宗人希阳为有司。余与希阳贸碣于洛东驿。载船浮下。自若木县曳入而立之。碣文乃先生所撰也。
獐山竹内两位墓香火久旷。竖碣之后。更备木十疋。令近地居姓孙传掌。一年一递。买犊备奠品。逐年十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6L 页
月十六日。内外孙咸集于墓下。以修岁事。盖以元木十疋出息。使其元数恒存。而息以备祭需。岁以为常。世咸以姓孙为贵。外孙为虚。以余观之。不必然也。不系内外。惟在贤不贤如何耳。前者西川君郑公昆寿及寒冈先生兄弟。并祭于外曾祖李公铁墩之墓。致其诚礼。令人起敬。倘非追远之至。何以及此。
高祖考一女适尚州山阳县卞宗范。卞生一女适京居尹澄。尹生三子一女。而长曰克新。生二子曰晔曰暾。女适朴思恭。朴之子曰庆新。尹克新尝为护送官。来祭于神金,郁于谷两位墓。极其诚敬。于后尹晔之子衡彦为本道敬差官。尹暾委书衡彦曰星州吾外先祖藏也。吾先人吾叔父及若翁。皆往瞻扫。尔须纪其绪。必先驰书于吾君显。问诸戚所在。偕令毕至。祭后相讲戚谊。兼道此老夫到老未扫之恨。于是尹敬差亦并祭于神金,郁于谷两位墓。极其诚敬。于后己未年间。朴庆新为本道监司。未尝一来奠扫。噫同是我高祖外后孙。何相越之如是也。使尹暾处此。其肯如是耶。且辛庆晋,宋英耇俱以元帅公外裔。并为星州牧使。亦不来拜竹内墓下。使死而有知。他日地下。有何颜面耶。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7H 页
曾王考长子曰引。少有才气。尝咏牧童诗曰落叶随鞭散。青岚入啸空。后尚州战艺壮元。题出老杜事。有老泪欲洗唐天地之句。人谓之警绝。不能以一艺成名。坎轲而殁。先人有长兄曰邓椿。年十八。通四书三经诸家子集。尤长于制述。亦奄忽早世。莫非门衰祚薄之致。谓之何哉。
曾王府君进士公搆孔岩精舍于洛江东畔。云烟鸥鹭之胜。亦别一区也。今有遗址尚存。府君墓在亭基之西麓。有一婢成今。乃当时所蓄歌婢也。及其衰老。徘徊亭基。怅然久之曰某水某邱。山河如昨。令人不禁华表之悲。因言曾王考在时。昌宁居故贰相李长坤。以族兄弟。往来于此。为留连之乐云。余少时闻此言。不觉有杜秋娘之叹也。
甲申先妣殁于京第。时先人出宰仁同。余在总丱。奄当巨创。罔知攸措。邻有赵上舍丈铉。终始尽心看护。衔恩感戢。当作如何。厥后余忝骑郎。赵丈遽作古人。余于发靷之日。哭送于杨州楼院。而当初铭骨之感。不能酬万一。惟以不忘二字。藏诸胸中而已。逮余移卜于吾道村之乙卯。遭室人丧。既无兄弟期功之亲。臧穫多在石田。死丧之威。罕有顾恤。而惟仁同张友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7L 页
乃范及邻居赵敦诗至诚看护。己未遭终天之痛。两友又护丧如前。顾今两鬓垂白。无计报答。亦惟以不忘二字。铭诸胸中。如京中赵上舍然。善乎古人有言曰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人有德于我。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斯言至矣。
余之外家崔氏。始祖曰沆。庆州鸡林人也。在罗朝。官至太师平章事。厥后赫世历扬。凡人之数阀阅。必以鸡林之崔为称首。癸未年。余之内从兄崔太虚以其谱遗余。余欣然拜受。动必裹行。于岁壬辰春。余以居泮入洛。夏遭倭贼之乱。千里步还。十生九死。一身尚不能恤。况其他乎。谱册置诸兴德洞京家。惨经兵火。寻常间分明记得只知沆之为始祖。其后十馀代。有讳积鳞讳禹常。亦忘其官爵。自高祖以上许多世代无传焉。可胜痛哉。高祖讳浣训鍊参军。乃成均进士讳孟渊之子也。参军生讳自河。自河生二子。长曰讳海。次曰讳湖。湖是余外祖也。夫人碧珍李氏。利川府使有温之女也。生三子曰希福,希德,希庆。一女即余先妣也。希福生三子曰大胤,大起,大立。大起中武科。壬辰之乱。大胤,大立死于贼锋。大起又病死。希德有一子曰太虚。当乱初。避寓桐华寺。亦被害于贼。希庆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8H 页
至晚年有一子曰谨。外祖之兄海生三子曰宗润,宗沃,宗泽。宗沃生诫。曾经万顷县令。武科也。诫生子曰东嵂生员。曰东㠍进士。曰东𡸜亦进士。绵绵延延。不绝如线。而外祖之后则殆尽无馀。世之人孰知崔氏之世系也。不知者以始祖某。为高丽之崔沆。取其字同而误认也。夫高丽之崔沆二。一则功臣也。一则权奸也。以世代考之。决非新罗之崔沆明矣。玆不得不辨。
进士李公守谠。曾眄吾家婢西代。颇钟爱欲买。恳请于先人。先人曰吾与君厚。吾不吝也。但此乃妻边得也。妻母不欲与奈何。君若生子。当请给之。后果生子。先人不受价许给焉。余之外家文券。有背后爻周处。此虽小事。而先人之有信朋友可知耳。
大痘。人间之大病也。肇于周末秦初。及此时死者甚多。盖以天地风气不及于古也。余年十五。在京婴痘。自六月初苦痛。十八日始见形。至七八九月而势极危殆。满身疮癍。红变为黑。陷入者三四番。气绝而不通者五六番。一夕自酉时至明日申时。气息已化。无复可望。父母以独子垂死。不忍发丧。姑属纩于口以待命。禁一室勿哭。及其更苏。纩若有动。因以冰水垂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8L 页
口。幸以获生。当其未及苏。此身飘若风中。烟浮虚空。游于石田村。因往来于星州,大邱等处。欲往则便往。更无碍障。山川草木风景物色。一如常时。而独不见人。忽怅然旋思。人生此世。戴天履地。凡百动静。皆有常道。而今乃离风尘出寥廓。远游于寂寞之境。一何知是之疏荡也。念一及此。身已还于鸟岭路,獭川村,竹山邑龙仁县,良才驿。曾未须臾。凄凉行色。转到汉江之滨矣。遂入自南门戾院洞寓家。家中人皆掩泣吞声。从此得苏。其时先人罔知所为。使奴推命于术官朴葵。葵曰此命乃风云庆会之格。从当高占龙头。足蹑青云。万无可忧。先人以致慰而有此言。不之信也。至十月而向生道。逾一月而始起立。越浃旬而堇学步。明年春。亦不能复常。久然后精神气力稍苏而完然。昔日之读。不过三四遍而诵者。必至七八十遍。未痘之前。人皆以美颜称之。相逢爱而不能去者居多。此后人皆惊叹曰此乃曩时某耶。噫甚矣。痘之害人也。惟疾之忧。乃父母之常情。而以必死之疾。贻父母之忧。孰有如余哉。父母救余于万死之中。而今日世间只影空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只自垂泪。昊天罔极而已。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9H 页
癸丑七月初。闻 国有逆变。余与宋君沃偕镳赴京。日当亭午。火热流金。歇马于无骥驿下石桥边。余谓君沃曰 国有大变。臣子不忍安坐。远作此行。然入城留一旬后。幸遄同归。无贻淹滞。君沃曰人生凡百事。莫不有数。迟速亦不可任意。发行之日。吾得一占。君入城十六日而复职。我一月而复职。俱参鹓列。更蹈螭墀。恐不得遄归也。余笑曰紫陌红尘。世皆心醉。或以求官留京。累年尚不得。岂有容易复官。如君之言乎。因问曰君以推数自许。君官至几品。寿亦几何。曰吾官止三品。外方止于牧府使。内职止于判事。但寿不过五十。明明年九月吾将死。余曰闻君之言。令人不觉凄然。君官今正郎。一年之内三品之职。尚不易。且明明年九月。只隔一年。诚若君言。若此炎热。不远千里而来何也。君沃曰穷达在天。死生有命。三品之职。只言其命耳。千里之来。知其命不可逃。故未死之前。思欲更见洛城繁华之盛。百官威仪之美。而有此行也。吾之死后。在侪辈君独享年最长。吾之子时振。君须加抚恤。是行也。入城十六日。余除礼曹正郎。一月馀。君沃拜户曹正郎。明明年乙卯九月初五日。君沃死。官至判事。一如其言。以此观之。命之吉凶。不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9L 页
可逃也。余之祭君沃文。有五十年命尽之说。盖指此而言也。
余友(失其名)少时学于吾先人。与吾出则同游。入则同袍。骑竹吹葱。必与之偕。及长虽文武殊途。而相爱之情则无间焉。当时性智及杜思忠。俱以地理鸣。此友与之交。得其欢心。人皆谓某也当得明堂好地。余于辛丑壬寅年间。拟改厝亲山。盖以先妣葬处。疑有水患故耳。一日委见此友曰吾辈情谊。宁须言而后明耶。今为亲而敢有请焉。幸得一诺。其为惠可报耶。请之之恳。不止于再三。而万无得诺之道。甚矣地理之惑人也。夫请之者惑也。不许者惑也。而耳听口授。恐人之或知。终不以语诸人者。又惑之惑也。古人云人生受命于天。今若得地而换命。是苍苍之天。受命于一片之地。此言正中膏肓。而旋恨曩者不及觉也。时世皆惑于性智,杜思忠。一例奔波。惟旅轩张先生终始视之若不见。金友宗孝亦曰性智,杜思忠后。世间无贫贱人。此确论也。
星山自古称五名基。一则伽川朴宗绪之基。一则沙洞金行可之家傍基。一则上枝李润雨之基。一则椧谷宋时衍之基。一则余之所买于尹珩之吾道宗村。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0H 页
权参判应昌之旧基也。壬戌正月初五日。余遇崔正言晛于柳沙里。临别伽川居朴明胤。乃余之同接友也。谓余曰季升之道眼达见。邂逅相逢。盍携而同游于倻川水石之形胜乎。且倻川有加垂纶之地。自古称其风水之佳丽。今日秀才辈之愿居者。莫闻的确之论。玆未决焉。今若得此友一过则亦一助也。余会其意。谓季升曰吾辈相逢不易。日气适值和暖。幸从诸友之请。季升曰吾闻星山有五名基。而如上枝李翰林之基则曾已见之矣。其他则未之见。可因此行而并见之可乎。即与季升,孝叔。往投金安峡之家。赵靖,李堉及崔恒庆三父子,宋暹诸人皆来会。永夜团话。明朝往孝叔家。薄晚向垂纶地。观所谓秀才之愿居者。颇不满意。真所谓虚名满世间者也。相与拍手。朴东立佩酒来劝。饮讫而归。夕宿于崔德久家。明与主人别。偕李士厚金敬甫过造谷胎峰前。而又与敬甫别。终始追随。惟士厚一人而已。夕宿于余之吾道宗。再明日往宿于葆洞李天封之家。天封字叔发。喜季升之至。同登家后之山。季升曰吾尝过路霎见此基。及今见之。可得次上。因由大马路曰此处山气最佳。东麓之飞舞。西山之蹲踞。固非寻常。又有大圆峰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0L 页
正当大浦之水口。必有奇形异穴。又有名基可以奠居。而未暇于电眼看过。须待他日之来。更洗精神而赏之也。朝饭于椧谷。因见宋时衍之基。乃吾先祖山花先生旧基也。先生之先世自居此基。冠冕绵绵。代有闻人。昔年术士杜思忠曰基在星山为最。其时柳铣谓宋正郎光启曰术士皆言此基将军佩剑形而案则横旗。愿闻杜说。君沃谓杜曰汝既以相地鸣。今又赞此基。未知此基何形何案也。杜仰观俯察曰此是将军佩剑形。横旗案也。但地气太旺。必有赫赫名世之人先居以镇之。然后子孙可以安享。不然则恐有夭折之患。君沃曰吾欲居之如何。杜曰恐君之不能居也。余曰吾何如。杜笑曰君则可以居。似近于危殆。相与大笑。厥夕宿于君沃之家。夜半杜谓君沃曰山花先生之基。慎勿使残孙居也。居则必致大祸。吾闻此乡有郑寒冈。德位俱称。可以居之。厥后君沃之侄时衍居之。不久而身死。故人皆以此重杜之善相。及此季升之赞许不及于杜。而只曰与沙洞金七峰之基同品。因言曰金七峰之旧基。好则好矣。而似有主弱案高之病。朴宗绪之基。好则好矣。而案横滩急。且已破作祟。譬如人物之见称而责备则不能无一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1H 页
欠。谓余曰吾道宗之基。青龙内小圆峰似欠。而此外别无病处。可以居之。向者崔德久之基。所谓铁中之铮铮。李善继之基。抑亦苟完而居者欤。遂分手而别。○己亥年间。余与宋君沃,李茂伯往京洛。将以观庭试。寓于李震伯之家。于时唐兵满城中。往来络绎于道路者皆天朝将卒。我国之人相逢最罕。千里旅榻。凄酸不可言。一日谓震伯曰吾三人远来。怀甚无聊。愿得灵卜而问焉。震伯曰卜家在校洞。从我而来。如其言到其门。乃卜者张顺命之家也。张亦喜客之到。出门而坐曰我家以卜名。在平时握粟者闹如市。今天兵扰扰。问卜之人。绝不到门前者十馀日矣。一日清心斋戒。可以倍灵。况今一旬馀乎。请推吉凶以告。茂伯执笔。先问吾之命。张乃端坐穷究曰此命最非凡。冠四成莲。立六折桂。官至某品。寿逾某年。终当三子。二人必达。中年破镜。凤寻新巢。三果之庆。皆后室之子也。余即应曰此后事非所敢知。而既曰冠四成莲。余于今不得成莲。恐后日之难信也。张曰何其欺余之至此也。如已往不得成莲。则五柱之中。误其时矣。知其不可欺。以实言之。张亦大喜。次问茂伯。曰从当登第。步玉登金。而有子有孙。此亦好五柱也。曰步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1L 页
玉登金。指何官省而言也。张曰玉堂金銮。盖指翰林注书而言耳。谓君沃曰此亦桂花不难得。成功必在薇谢药发之时。但年不过五十。位不过三品。而不敏妻性刚妾。为一大患。余曰成功定在薇谢药发之时则此何时也。曰四月晦五月初。蔷薇凋落而芍药盛开。染得西湖柳色衣。此其时也。伊时一行俱不利。狼狈空归。君沃曰张之言。大不灵矣。乡居三人。俱谓之登科。此不灵之一也。设使登科。翰注必不易。而谓之步玉登金。二不灵也。吾之妻决非不敏。而至以不敏妻言之。不灵之三也。相与一场拍手而罢。厥后余于立六登第。茂伯亦登第历翰注。君沃于释褐之年。四月晦日应讲。五月初七日制会试。又卜妾于洛。仍遭叩盆之痛而后娶焉。一夜君沃与余联枕。五更明月。说话平生之怀抱。忽握手曰张顺命可谓灵于推命者矣。君既折桂于立六之年。茂伯经翰注。吾亦得第于薇谢药发之时。而妾性刚。妻之敏不及于前。以此观之。张是大灵者也。自后吾亦学卜筮。粗解门户。吾之爵位。必不过三品。寿必不长。君亦丧室在不远。破镜重圆之后。有联珠之庆。果如其言。君沃亦卜中之善者欤。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2H 页
癸卯春。余参东堂试于京中。将以归乡而做工。宿于鸟岭北安保村。梦有人谓余曰虎将啖汝。汝须慎之。居无何有虎咆𠷺。开口而来。目光如电。其怒莫敢当。余以为等死耳。宁相战而决胜负。以手抉其口裂之。因屠其支体。而血流淋漓。磔肉涂鸟岭岩上林木之梢。肉之片片点点。涂者皆吼虎声。声动天地。此乃应登科之吉梦也耶。
余自少以善梦自许。若熹微经历不关于吉凶者。不能尽记。而至于最分明大关系者。则虽历屡年而必中。戊申七月九日夜。梦与一二臣僚。陪 大驾寓于行宫。而地方有若安东府者然。今玆公州之扈 驾。地方虽非安东。而市井沦陷之状。宛似昔梦。壬戌十二月二十九日。梦经 大驾所次后路。人或谓此路在 大驾之北。虽不下马可也。余谓人臣之义。当以敬为先。遂下马。水原晴晖之野。适与卜马暂违而相值。与奉常正成安义。望见 大驾。将下马。人谓余曰此路在于 大驾之北。虽不下马可也。余谓人臣之义。当以敬为先。遂下马俯伏。此亦地方虽非前所梦之地。而下马节次。大槩若合符节。信乎人间事。自有天定也。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2L 页
天启四年甲子正月。平安道副元帅李适叛。此月二十四日夜初更。都元帅张晚状 启入来。此夜斩四十馀人。盖出于贼招而被囚于禁府者也。奇自献以曾经大臣之列故绞。柳公亮,李𢜫,全有亨,尹守谦,李用晋,柳靴等皆斩。厥后诸将恇㥘。未得制胜。贼兵由开城府渡临津。渐迫于京都。二月初八日夜二更。 三殿出避于汉江。初九日次于水原。初十日次于振威。十一日到天安留一日。十三日到公州。十五日闻李适之败。盖奇益献,李守白以适之军官。知适势已穷。斩适及韩明琏之头。来献于 行在。因行献馘祭。亲祭时。余为执事。十八日 大驾回銮。宿全义。十九日宿稷山。二十日宿水原。二十一日宿果川。二十二日入都城。 大驾亲祭于 宗庙。乘夕还 御于庆德宫。一旬之间。克复旧都。倘非天神之默佑。何以至此。适初以精兵万馀。乘时猝发。其锋莫能当。幸赖都元帅张晚及副元帅李守一之力。当贼适入城之后。大破贼兵新门外。鞍岭之战。适之兵马。皆枕藉而死。以是都民倾心于 国。朝士之落后者。便生扈从之计。倍道而影从者。不可胜计。余以白首之年。遭此艰危。终始随 驾。颠沛困顿。十生九死。固不足恤。而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3H 页
至尊蒙尘。至于栉风沐雨。而日御再正于黄道。实吾东万世之祚也。
乙丑余忝左副承旨。有言触忤于执政者。退卧江阁。旋除大邱府使。病不能 肃谢。自戊辰春至八月。参望银台二十馀番。十六日以末望除判决事。而又病不谢 恩。十二月又以末望拜密阳。末望连除。益感圣恩之如海。己巳二月始到任。三月御史韩兴一来到。时邑民朴春连怨叱太守及御史。盖春连前此见憎于人。充左兵营亲兵。督关急于星火。不敢违上使之令。囚其妻于狱。春连之怪叫。良以此也。余闻此即将决归。时边报不绝。人皆荷担而立。此非弃官时。故未免延伫。韩御史归达于 上前。 上曰李彦英勤于国事。何可以一人之诬叫而轻递之乎。洪巡察景望亦恳致缱绻之意。余故淹留一年。庚午春。洪巡察既递。李巡察子渊来到。余于子渊同年友也。泮宫同游。情分甚厚。意谓卒然相逢。必不以寻常视之。到任之初。以讼者之诉。捉致本邑吏刑。酷施刑杖。余惨其无罪。即为呈病决归。子渊颇有悔心。令兵使金俊龙折简。道其用刑之误。欲余停再度之辞。余即裁答相解之意。及子渊巡到岭南楼。又因徙民之事。发横怒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3L 页
酷杖下吏。无不折骨。余忝太守。不能事事。致有如此。何可安心乎。玆决浩然之计。噫人间得失。莫非有数存乎其间。向使子渊开襟怀于尊酒之席。道故旧于逢迎之际。则余无一事可假而归者。衰年白头。汩没于簿领之间。岂非可哀之甚乎。惟幸有戒于此。永谢尘纷。遨游于云山水竹之境。则自今至死之前。皆是子渊之德之攸暨。故记之以为后日子孙之览焉。子渊名溟。辛卯司马同年也。
丙寅正月二十三日。余闻 国恤。二十四日发京行。至竹山邑。适会都承旨郑辉远以觐行到于此。与之五更同话。二月二日戾汉阳。三日 肃拜于阙下。逝将三度呈辞而还。都宪郑经世,领相李元翼俱使人来曰 主上方在谅闇。君以副护军。三度呈辞。恐其于时世龃龉也。余不得已未及呈辞而出城。六日夜有承旨李民宬来戏余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余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李曰然则不为呈辞而可以去乎。余曰汉之严子陵归富春时。有何呈辞乎。李曰令监人物不及于子陵。而出处岂效子陵所为乎。余曰汉之子陵。早达之子陵。朝鲜之子陵。晚达之子陵也。相与拍手大笑。分袂而归。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4H 页
丁卯正月二十三日。余在浣岩江舍。河滨朴宗佑简报曰闻宣传官夜过大邱向左兵营曰奴贼陷义州而长驱云云。余览此大惊。即走人简禀于地主闵馨男。即理装将以 扈从于京。于时右兵使赵琦率军官三千馀。自星州往尚州。军人辈乱夺行人之马。虽以主将莫能禁。一行中恐见夺马。冀得官踏印表纸。以涂奴辈戴冠上。使军人明知为吾行。但印官皆领军去。尚州不得见。故未果焉。二十八日。路经仁同府。旅轩先生以号召使坐客舍。入拜于先生。先生执手而语曰余以七旬之馀。因时事艰虞。 圣旨恳恳。不获已而起。今日逢君。天与其便。愿与同事。即 启请于 大朝。余势难决去。踟蹰之际。边报益急。先生以李民宬为左道义兵大将。以余为右道义兵大将。以洪镐为左道管饷官。以李埈为右道管饷官。即状 启于 大朝。余以前日侍从之臣。不待 朝命而留在乡曲。似为未安。且闻郑经世以右道号召使。先文来到。李润雨姜大进及朴𤥚为从事官。若号召之行更到。而以余为不合于义兵将之任则恐为狼狈。且莫遂扈从之初计。顾念分义。自有难遏于中情者。故恳陈于先生得蒙许。由扶桑路历金山,黄涧,永同,锦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4L 页
山,珍山。二月初六日抵砺山。遇 东朝之行。 肃拜于参礼驿。随班列到于全州。留经月馀矣。当时贼以和字误我。而我国以和字自误。 扈从诸臣。逐日相访。如科场时文士之追随。于时春风煽和。百花盛开。与牧使洪思敩,承旨李民宬。慷慨赋诗。(诗在集中)
当初 大朝之避寓于江华也。大臣请曰宜与 世子分朝。此乃房琯分送诸王子之计也。 世子由公州向砺山。因留于全州。于时体相李元翼,左相申钦,判府事沈悦,判尹崔瓘,兵曹参判李命俊,吏曹参议李圣求,赞画使李植。终始扈从。春坊学士李景宪,金堉,尹墀,赵絅,吴达升等亦从焉。一日 世子下令于抚军司。令扈从诸臣各收议。余乃献议曰欲去弊须去私。欲去贼须去㥘。欲去耻须去和。三不去。大事去。抚军司以收议异于他人。别㨾置簿。而或谓余曰收议好则好矣。奈主和者之不悦何。未几扈从江都台官李敬舆,吕尔惩,李行远等。以余等之扈 分朝而不即赴于江都请罢。自 上特命推考。而公论以 大朝分朝。宜不区别。而台臣轻易论 启。亦不恰当。李敬舆等即停 启。夫扈从 分朝。虽云都是扈从。而犹有勤慢之不同。或有二月扈从者。或有三月扈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5H 页
从者。或有身在乡里而元不扈从者。不计早晚。不问是非。混请罢职。台谏 启辞。不满一笑。而或谓余之名参于十人请罢之列者。未必非收议为之祟也。
癸酉七月。余忝密阳考试官。京试官则赵赟。参试官则固城令崔烠也。烠之父忠元。与余为骑曹同僚。故烠极敬余。竣考事后。余与两试官及本倅李惟达,录名官黄山丞李熇。同饮于岭南楼。季彦(赟字)首为四韵。属于诸座而要和。余即和之。(诗见集中)归到玄风聘家。妻侄郭㠍谓余曰今番试官之行。以公道取人。余之子弘章及侄弘埏。皆参于此。可知其无私。但素不工诗。岂知诗格而取人乎。公所谓博陵死愿吾曾遂者。亦是行诗之类也。余曰汝元不知诗者。吾何辨焉。但昔有崔姓少年。倜傥不羁。初时以政丞自期。中年庆尚监司自期。竟落拓不成。至于老而病死也。不得已而言曰吾既不得一艺成名。吾宁为密阳府使而死。前府使金克一。是骚坛之词伯也。闻其言而笑之。题四韵于岭南楼曰博陵死愿吾生遂。此是金药峰之诗。而非余之行诗也。左右皆大笑焉。
癸酉八月二十九日。巡使郑世矩巡过善山安室站。余时以知府支待于境上。有人来言曰今日此邑。必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5L 页
生大梗。余曰景行录云刀剑虽快。不斩无罪之人。吾之于善山。无一毫差失。彼焉得生梗。曰郑某醒则人。醉则狂。吾以是知之。及到安室。以善山通引迟于开印。世矩大怒。捉入刑吏及座首。不问其是非。酷加刑杖。大言曰此邑太守。吾即刻 启罢矣。余闻此言。即封上印信。骑马而归。世矩即为 启草曰善山府使李某年老政拙。贻弊多端。既书而又改曰政令解弛。处事疏阔。家在不远。贻弊多端。适有金扬善在座曰令公何为此暧昧之言也。若言其年老则诚然矣。家近贻弊之说。有如青天白日。世矩笑曰李虽至清。性本太愚。君有文章。须为我代搆 启草。扬善即对曰使我为 启草。当云其愚不及。其清冰蘖。世矩怃然有悔心。因停 启。昔年余坐救郑辉远之故。待命于东大门外。世矩言于人曰不料岭南有此直士。第恨其出言而不以直死也。余元非世矩之不取。而今忽遭此愠怒。亦余之年厄攸致。又谁咎哉。
李文雨字茂甫。舍人润雨之弟也。少时以能诗自许。又以善书名。落拓奇屯。至于白首命穷。颇多寒丐意态。岁丁卯元月。赋五言四韵见寄。此正车轼所谓秋深古墓。蛩音寂寞之格。而夜深窗月弦声苦。只恨平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6H 页
生无子期之意也。其诗曰白屋寒仍在。春来拥旧袍。看书拭泪眼。把镜镊霜毛。服药扶衰疾。逢人遣寂寥。平生四海志。今日叹徒劳。余平生虽不能诗。而以解诗自许。今见茂甫之诗。其穷不可一二言也。其曰寒仍在拥旧袍。则今岁之寒。未免去岁之寒也。今时之褐。犹依昔时之褐也。其曰拭泪眼镊霜毛。则当此阳春布德万物生辉之日。有何泪之可拭。而老而益壮。宁知白首之心。则必曰镊霜毛者。抑何意耶。其他扶衰疾遣寂寥之句。有同于衰鬓千年鹤。残生十月萤之吟。平生四海志。今日叹徒劳。则永绝扶摇万里之望。岂不惜哉。
汉阴李相公为体察使时。访徐乐斋于伊川别庄。题四韵曰四山苍翠正当门。洛水伊川此会源。古貌古心韩子句。真知真得晦翁论。碧梧枝老霜侵槛。黄菊花开月上轩。欲问主人弥乐意。醉中忘我又忘言。后和者非一。乐斋语人曰前后之和。惟君显初句。顾有不敢当处。而乃其风韵则居最云。盖指其天作名区竹作门伊川远接泗洙源而云耳。
余少时尚奇伟。自谓事业若不能窥皋夔安社稷。宁优游于芦月沙汀之上以自遣。不意衰晚误落世网。
浣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6L 页
颠倒风埃。 圣恩如天。特许归田。更寻鸥𪆽之盟于世外名区。所谓浣岩者是也。缚得数间屋子。以为晚节相羊之计。庶几粗遂初志。外有何求焉。壬戌之冬。友人蔡衎来到亭上。谓余曰此以浣岩名。似非偶然。余曰软红污人。思欲更浣。清波浩荡。思欲濯缨。蔡友即题一联曰渺渺秋江双白鸥。雪衣新浣晒岩头。却疑一点纤尘污。更下苔矶泛碧流。余亦和之曰悠悠身世一沙鸥。误落红尘已白头。归卧浣岩思更濯。閒鸥肯许泛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