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864-027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云麓漫抄卷二     宋 赵彦卫 撰
五谷之名见于诗书甚详人多不考本草所著殊乖谬
既以青粱黄粱白粱丹黍米粟米糵米秫米载之中品
复以黍米粳米稻米稷米著之下品又分彫胡穄米之
属其稷米注云稷米人不识又云黍与稷相似又有稌
亦不知是何米至引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八谷
也人不能辨及所言五谷之性味咸味酸味苦性寒微
卷二 第 1b 页 WYG0864-0271d.png
寒主下气止泄利小便稻米则云令人多热以此言之
不惟不能辨其谷且不知其性岂不知黍稷北方之禾
焉有性寒稻米南方水所种何得云热亦不特主下气
止泄而已今以诗与诸家说释之按诗名物解云黍稷
古人用以祭祀出青冀等州自扬州以南人多不识此
二物极相似惟本土老农能辨之其形状可以辨者黍
叶有毛稷叶无毛黍穟妥帖而密稷穟髼松而疏黍米
淡黄稷米深黄黍米黏而可酿酒稷米利而可以为饭
卷二 第 2a 页 WYG0864-0272a.png
二物皆夏收而稷先熟黍与麦争场此其别也黍稃有
丹黑白三种而米色无异土人呼稷为穄盖语讹也古
文无穄字玉篇曰关西谓稷为𪎭说文曰稷五谷长祭
祀谓之粢曲礼云稷曰明粢诗云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毛氏云秬黑黍也一稃二米也穈赤苗也芑白苗也尔
雅曰虋赤苗诗作穈郭璞曰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
粟有十馀种粱盖总名耳诗曰禾麻菽麦董仲舒曰禾
是粟苗孔颖达曰苗生既秀谓之禾以此推之北方曰
卷二 第 2b 页 WYG0864-0272b.png
黍稷南方粳糯盖稷是诸粟之总名而黍黏可以为酒
南方粳诸谷之总名糯可以为酒字林曰糯黏粳稻之
不黏者郭璞云沛国人呼稻为稌崔豹古今注稻之黏
者为秫禾之黏者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今稻之属
不下十馀种而稻其总名从可知矣北人云青粱黄粱
白粱南人云赤须乌须上秆青红莲之类是也书曰稼
穑作甘五谷味皆甘本草当以诸粟总之于禾而下列
青黄白与粟之别总曰黍而下列秬秠之分南方稻总
卷二 第 3a 页 WYG0864-0272c.png
曰粳而下分赤须乌须白须香粳之类总曰糯而亦疏
早糯中糯晚糯则焕然矣谷之性当六味甘平无毒益
气坚筋骨通利十二经络生津液强智力实肠胃益脾
止饥久食延年或有性不同各著于下凡稷粟粱禾稻
谷米亦皆总名在田曰禾唐叔得禾是也稷先熟者粟
粱晚熟者已收为稻离干为谷去壳为米云
张钦甫登南岳诸诗言山顶极冷范致能登青城山诗
言六月山巅积雪苦寒尽取使燕时貂裘衣之不能支
卷二 第 3b 页 WYG0864-0272d.png
天积气耳非若形质而有拘碍盖愈高则愈清愈清则
愈寒为神灵之所居三光之所悬故其诗云上覆白玉
盂下盛白玉盘上下俱有云气耳所以青城天台大洪
诸山多出光怪
子由古史商纪有曰自夏殷以来天子杂称帝至夏去
帝号称王与殷周为三王按礼记措之庙立之主曰帝
则是商以前生曰王立之主曰帝非是生称帝也如李
唐生曰帝措之庙曰宗后人追记前事亦曰某宗非生
卷二 第 4a 页 WYG0864-0273a.png
称宗也虞书称尧曰惟帝其难之亦此类
魏晋以前不为生日南北朝江南风俗儿生一期随男
女以纸笔针缕置前观其所取号为试儿每至此日饮
酒宴乐后人因为生日梁孝元帝于其诞辰常设斋讲
唐太宗曰今日吾生日世俗皆为乐在朕翻成伤感奈
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
帝或置或不置自五季始立为定制臣下化之多为歌
词以颂赞之厥后又有献遗故不得不置酒以复之宣
卷二 第 4b 页 WYG0864-0273b.png
政间蔡太师绍兴间秦太师盛矣自秦薨因人有言遂
降旨以禁之著为令以梁唐二帝犹如此今人宁不思
念我生之初父则忧愁母则痛楚具庆偏侍犹曰娱亲
永感之时焉得不动心乎颜鲁子侍郎尝以此镂板劝
人于是日斋讲或习俗之久亲戚馈惠有不得辞会于
它日可也
九宫推移之法乾坤凿度云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
正四维皆于十五注云太一北辰之名也居其所曰大
卷二 第 5a 页 WYG0864-0273c.png
帝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太一或曰天一出入所由消
息紫微宫之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
承神犹侍卫也四正四维者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
宫太一出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每卒即复太一下
八卦之宫周四方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地神之所居故
因谓之九宫天数太一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
起于午是以太一下行九宫从坎宫始故曰一坎中男
从中始亦言通也自此而徙于坤宫坤母也自此而徙
卷二 第 5b 页 WYG0864-0273d.png
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徙于巽宫巽为长女所行
半矣还息于中央宫既又自此而徙于乾宫乾父也又
自此而徙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而徙于艮宫艮少
男也又自此而徙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
于太一天一之星而反紫微宫行始坎宫终离宫数因
太一行之次为名耳出从中男入从中女亦因阴阳男
女之偶为终始之徙自坎宫必先之于坤者母与子养
之其先动者次之震又次之巽巽从异姓而来此其所
卷二 第 6a 页 WYG0864-0274a.png
以敬为主者自巽中而复之乾者父也于子教之而已
于事逸也次之兑又次之艮父或老顺其心所爱大小
之行有法此皆合十五言有法也按唐天宝中术士苏
嘉庆始基九宫坛于城东其坛一成高三尺四阶上依
位置九小坛东南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
南曰太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天一西南曰摄提正西
曰咸池西北曰青龙国朝太平兴国中司天言太一式
有五福大游小游四神天一地一真符君綦臣綦民綦
卷二 第 6b 页 WYG0864-0274b.png
凡十神皆天之贵神而五福所居无兵疲凡行五宫四
十五年一易则又与汉唐不同据凿度太一祇一神即
北辰之名游行九宫今则衍而为十虽皆出于方士之
书然屈原离骚已有东皇太一疑出于周末云
韩延寿传明府注郡骑吏称太守为明府齐梁人亦如
之唐人则以明府称县令杜子美从韦二明府续处觅
锦竹诗云华轩蔼蔼它年到锦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
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题终明府水楼云看君宜
卷二 第 7a 页 WYG0864-0274c.png
著王乔履是也既称令为明府尉遂曰少府
诗寄太原学士风灯泡沫两相悲未肯遗荣自保持颔
下藏珠当猛取身中有道更求谁才高雅称神仙骨智
照灵如大宝龟一半青山无买处与君携手话希夷元
祐七年九月九日钟离权书颍川庄绰跋云昔维扬有
何仙姑者世以为谪仙能与其灵接一日钟离过之使
治黄素乃书此诗吕公亦跋其后令俟王学士至而授
之后数日王古敏仲自贰卿出守会稽至维扬访姑即
卷二 第 7b 页 WYG0864-0274d.png
以与之王秘不以示人宣和丙午其子诚为西京留司
御史绰有中外之好得其临本后王氏家残于兵
史记高帝纪云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班固删去
一观字失多少意思
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
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
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后临轩唱名兹制遂
废吴郡太平兴国中钱氏纳土士始试于京师端拱元
卷二 第 8a 页 WYG0864-0275a.png
年郡人龚识初登科其榜帖至今藏于龚元孙明之子
昱处乡人入之石
诗齿如瓠犀又曰八月断壶鲁语曰吾岂匏瓜也哉今
人不知别或呼为壶卢或呼为瓢或呼为匾蒲按古今
注匏瓠也壶卢瓢之无柄者瓢有柄者曰悬瓠可为笙
曲沃者良至秋乃可用漆其里上古土尊瓦瓿诗曰酌
之用匏礼陶匏祀天周礼朝践用两壶尊则知古以壶
为酒器周用铜谓之壶尊亚于尊彝有方圆之别周又
卷二 第 8b 页 WYG0864-0275b.png
有瓠壶形长一尺二寸六分阔五寸口径一寸两鼻有
提梁取便于用挈壶氏掌挈壶然致挈者非有环梁不
可益知长者为瓠在夏中则可食至秋坚实乃为器诗
名物解云瓢与瓠一物甘者名瓢苦者名匏匏以器言
也瓢亦名壶齐鲁间长者为瓢团者为胡卢今人又有
匾蒲之名匾蒲即壶之反切也形长嫩而可食为瓠经
霜坚则谓之瓢圆或匾为胡卢其间盖有苦者初不以
此别也匏又八音之一云
卷二 第 9a 页 WYG0864-0275c.png
永嘉人呼柑之大而可留过岁者曰海红按古今注柑
实形如石榴者谓之壶柑
周以夏四月为正月于时卦属乾正阳用事故也诗正
月繁霜作政音呼秦始皇以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
邯郸因名政自后作征音呼秦以十月为岁首夏则建
寅之月当为正月从此遂以建寅月为正月自后不改
至本朝与仁宗御名同音当时欲改正月作端月或曰
一月有以政音为言者正遂作政音如蒸饼则改曰炊
卷二 第 9b 页 WYG0864-0275d.png
饼凡平声呼者悉改焉今人作征音呼非是奏对尤不

军额有御龙骨朵子直宋景文公笔记云关中谓大腹
为孤都语讹为骨朵非也盖檛字古作䒳常饰以骨故
曰骨䒳后世史文略去草而只书朵又䒳朵音相近讹
而不返今人尚有檛剑之称从可知矣
新莽大黄布刀文谱家皆云布刀细观篆文刀之中一点
重即千字也此币有布形无刀形谓之刀误也况刀与
卷二 第 10a 页 WYG0864-0276a.png
布二物不可得兼曰千者当千用之
古印文有汉叟邑长说文叟作□书牧誓注云西蜀叟
孔颖达曰叟者蜀夷别名东汉兴平元年马腾等谋诛
李权益州牧刘焉遣叟兵五千助之叟邑汉蜀夷地名
古印文多云臣某者说者谓秦汉已前与人往复皆自
称臣不必君前东汉而下史传中方无泛称臣者其间
又有臣某言事臣某言疏此则彻于君前无疑
汉印皆方寸今观之差殊不等岂人自为度不必较以
卷二 第 10b 页 WYG0864-0276b.png
官尺耶
历家用算多寡不问要皆本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行一度为一日至于三百六十五日则有奇
数四分之一以一日为百刻一岁之中当有奇刻二十
五故必计之以算世历不知天道有复而积此算数至
于不可胜计故繁而多失若今推一岁奇二十五刻至
于四岁已合成一日自可断而复起且一岁积刻之算
三万六千五百二十五四岁而有十四万六千一百历
卷二 第 11a 页 WYG0864-0276c.png
算莫多于此而用算亦止于此故简而无差且日行天
度初岁起于子中次岁起于午中第四岁起于酉中至
于第五岁复起于子中乃所谓天道有复起于子中者
至中而复者也此历法之本简易如此而世历不知故
自太初以来未有不差之历
后魏孝庄时用钱稍薄高道穆曰论今据古宜改铸大
钱文载年号以纪其始古钱中文有太平五铢太平百
钱孙亮时亦有太平号钱文所载则魏号也
卷二 第 11b 页 WYG0864-0276d.png
瘗鹤铭在今镇江府大江中焦山后岩下冬月水落布
席仰卧乃可摹印绍兴中访旧本有使者过命工凿取
之石顽重不可取祇得十许字又以重不能携但携一
两字去弃其馀今通判东厅者是也
范文正在陜西言边面阔远屯垒虽多而人少或为敌
冲突自边至长安无以为固欲收兵于近里州郡据要
害为三四大屯当时虽不能行绍兴置沿江诸垒得其
本意
卷二 第 12a 页 WYG0864-0277a.png
僧楚祥有道行明州人仁宗尝召对留京师相国寺后
乞南归江阴人造寺以居之临辞仁宗赐御书十馀轴
每轴两字黄罗上飞白字大盈尺傍书云赐江阴军华
藏寺楚祥长老又赐佛牙一贝叶一今并存御书有为
前住持人窃取之者惜哉寺后赐名寿圣乾道初改名
广福在乾明寺之傍乾明已废予尝言之于郡守向侯
子丰向闻之朝并为乾明广福院今悉徙从乾明基矣
有泛海观音像
卷二 第 12b 页 WYG0864-0277b.png
舒州皖公山洞留题者甚众沈枢密复曩尝游见洞上
莓苔剥落处露一字日下火知非今人名试命抉剔之
乃唐李翱题字甚劲健予尝亲到名公题刻已遍山水
殊胜
岳州华容县玉真宫柱上有谢仙火字常州宜兴县善
拳寺佛殿柱上有侯米谢字湖州项王庙觉海寺亦有
侯米等字皆倒书六一集跋龙书云恐是簿筏中记号
建宁府松溪县瑞应场去郡二百四十馀里在深山中
卷二 第 13a 页 WYG0864-0277c.png
绍兴间乡民识其有银脉取之得其利隆兴初巡辖马
递铺朱姓者言于府府俾措置大有所得事不可掩闻
于朝赐名瑞应场置监官朱死于场中一子与人斗亦
死于场中祀为神号七宝大王初场之左右皆大林木
不二十年去场四十里皆童山场之四畔围以大山虽
盛夏亦袷衣日正中方见日乾道中人入穴凿山忽山
合夹死五十馀人血自石缝中流出取银之法每石壁
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十数
卷二 第 13b 页 WYG0864-0277d.png
丈烛火自照所取银矿皆碎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
罗细然后以水淘黄者即石黑者乃银用面糊团入铅
以火煅为大片即入官库俟三两日再煎成碎银每五
十三两为一包与坑户三七分之官收三分坑户得七
分铅从官卖又纳税钱不啻半取矣它日又炼每五十
两为一铤三两作火耗坑户为油烛所熏不类人形大
抵六次过手坑户谓之过池曰过水池铅池灰池之类
是也
卷二 第 14a 页 WYG0864-0278a.png
南史凡朝廷遣大臣督诸军于外谓之行台自台出师
谓之台兵或有自行台被弹者因仍故号则自称朝廷
为台如言向台及台遣使之类是也与汉人言县官无
异甚至目京师之城为台城梁呼建康为台城至今言

宣和书画学之制学生习篆者虫鱼古今大小二篆习
隶者习羲献欧虞颜柳真行习草者习章草张芝兼习
诸家者听诸书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笔劲气清韵古老
卷二 第 14b 页 WYG0864-0278b.png
而不俗为上或方而有圆或圆而有方或瘠而不怯或
肥而不浊若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瘠
仿古人得其笔画而不得其均齐可观者为下至诸画
笔意简全不模仿古人而尽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
意高韵古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象其物宜
而设色细运思巧为中博模图绘不失其真为下其习
有六一曰佛道二曰人物三曰山川四曰鸟兽五曰竹
花六曰屋木各以释名
卷二 第 15a 页 WYG0864-0278c.png
盐池在中条山之北处四高中下之地东西五十里南
北七十里公羊传河千里一曲唐梁肃谓河自昆崙来
会溟涨九里在盐泉谷又唐崔教谓盐池之数有九一
在幽朔二在河东所谓河东者大梁之东也一在盐州
一在解梁盖河势屈曲回抱而中有盐泉水性至曲而
折盐性至折而聚洪范曰润下作咸积千里之润去海
既远是以伏脉地中聚而作咸此盐水之所自由也解
州盐池自解县东抵安邑之南凡五十里南北广七十
卷二 第 15b 页 WYG0864-0278d.png
里中随两邑之境分之曰解池安邑其雇于官而种盐
者曰揽户治畦其旁盛夏引水灌畦而种之得东南风
一宿而成取而暴之已乃入之庵中其外作重堰逻卒
百人曰护宝都以防盗者图经引穆天子传有安邑观
盐之语春秋传鲁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曰
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即此地也淮浙煎盐布
灰于地引海水灌之遇东南风一宿盐上聚灰暴乾凿
地以水淋灰谓之盐卤投乾莲实以试之随投即泛则
卷二 第 16a 页 WYG0864-0279a.png
卤有力盐佳值雨多即卤稀不可用取卤水入盆煎成
盐牢盆之制不一有用铁者以数片铁合成中叠砖为
柱以承之亦有以竹为盆者盐户谓之亭户煎夫穿木
履立于盆上以大木枚抄和盐气酷烈熏蒸多成疾
补陁落迦山自明州定海县招宝山泛海东南行两潮
至昌国县自昌国县泛海到沈家门过鹿狮山亦两潮
至山下正南一山曰玩月岩循山而东曰善财洞又东
曰菩萨泉又东曰潮音洞即观音示现之处又东曰仙
卷二 第 16b 页 WYG0864-0279b.png
人迹又东曰甘露潭东即大海南逾海曰善射醮南亦
大海自玩月峰之上过一山中有平地四山包之即补
陁寺寺后正北曰狮子岩左曰真歇庵右曰佛迹石狮
子岩上曰妙应峰乃最高处东曰盘陁石又东曰白衣
峰又东曰圜通岭又东曰古寺基又东曰里党外党又
东曰桑木湾下曰木柆东即大海白衣峰下曰无畏石
又下曰象岩自妙应峰西曰石观音下即佛迹又西曰
善财峰又西曰西方岩又西曰弥陁峰西即大海自西
卷二 第 17a 页 WYG0864-0279c.png
登舟有路曰高丽道头循东经普门岭上有塔子峰旁
曰梅岑自此又东复南入寺由普门岭自南有路循玩
月岩北至善财洞及观音岩寺前路循东到古寺基过
圜通岭即山之北亦大海此山在海中初高丽使王舜
封船至山下见一龟浮海面大如山风大作船不能行
忽梦观音龟没浪净申奏朝廷得旨建寺乃元丰三年
也华严经云补陀洛迦山亦云小白花山今此山皆白
丁香花东南天水混合无边际自东即入辽东渤海日
卷二 第 17b 页 WYG0864-0279d.png
本毛人高丽扶桑诸国自南即入漳泉福建路云观音
多现于洞中或于岩上及山峰变化不一甚著灵验
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止馀一堂四室两
翼公增置前两庑及门东庑以藏祭器西庑以藏家谱
祊在中门之右省牲涤器在中门之左庖厨在东南外
门再重西折而南大观四年议礼执政官以上祭四亲
庙手诏古无四世之文执政官视古诸侯祭五世不为
过高祖以上一祖称五世祖一堂五室中室置五世祖
卷二 第 18a 页 WYG0864-0280a.png
东二昭西二穆夫人并祔屋九架厦两间饰以黟垩共
七间每位笾十二豆十二簠四簋四铏鼎一俎二壶尊
二壶罍二爵坫三祝坫一烛台三豋二共用罍一副爵
洗一副神版之制文潞公用晋荀安昌公祠制作版采
唐周元阳议祀以元日寒食秋分冬夏至致斋一日受
诏之四方酌古诸侯载迁主之义作车奉神版以行大
观议礼神版长尺一寸博四寸五分厚五寸八分大书
某祖考某封之神座每室各有神幄贮以帛囊缄以漆
卷二 第 18b 页 WYG0864-0280b.png
函祭则出于位行礼用四孟月柔日今濮秀邸用仲月
谓之仲享今人有用伊川主制一木判其半中书字复
以所判之半入于中或误入及迎送迁徙而脱落则为
不敬不若用版为当
世传艺祖登内南门指牌上之字问近臣用此字何义
或对是助语艺祖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命去之按史
记武帝太初元年更印章以五字张晏注曰汉据土德
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
卷二 第 19a 页 WYG0864-0280c.png
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之自后习见为常门
名云正阳之门大类一印便觉文弱如尚书省枢密院
诸路军额不用之字则知赘矣
史记武帝纪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
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寻阳今之江州
在江南与彭蠡接枞阳则又在其东北属江北去彭蠡
远矣不应自西而东复自东而西南入彭蠡如此迂也
必是自枞阳出寻阳过彭蠡颠倒书此一字不然后人
卷二 第 19b 页 WYG0864-0280d.png
传写之误余尝亲到枞阳登鲁直达观亭细考之
五祀见于周礼礼记仪礼杂出于史传多矣特牲祭法
加司命泰厉为七祀左传家语五祀月令以门行户灶
中霤白虎通刘昕范晔高堂隆以五祀门井户灶中霤
郑氏释大宗伯五祀则用左氏家语说释小祀之五祀
用月令说释王制五祀用祭法七祀不见于它经郑氏
为周制五祀为商制仪礼虽士亦祷五祀门户人所资
以出入中霤人所资以居灶人所资以饮食两汉晋魏
卷二 第 20a 页 WYG0864-0281a.png
五祀井预焉随用月令祭法李林甫本月令祀行而不
祀井五祀切于人者今人不祀而广祀天神地祇人鬼
之不当祀者皆不为怪
唐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如玄龄如晦思廉志宁世
长褚亮薛收颖达文达德明元敬开元以无量行冲韦
坚张说之辈为学士见艺文志盖唐有两十八学士画
家不辨
周礼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
卷二 第 20b 页 WYG0864-0281b.png
鼓大司马之职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
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
鼙所以令鼓也铎所以作众镯所以行众铙所以止众
錞所以和鼓今之锣即古之铙而所谓铎镯錞不复见
金声紊矣以意求之官府夜提铃即铎以作众舟车鸣
锣即镯以行众释氏击小铜铮即錞和鼓之馀意
古碑首作垂带屈下往往额多偏一边后人亦仿而为
之予好收古碑盖尝疑此及出守汉东而郡斋有五大
卷二 第 21a 页 WYG0864-0281c.png
夫碑碑首作垂带六四在碑面二在碑之左侧后面却
连右侧自上转过为之正视则碑额甚偏及摹时碑面
连左侧背连右侧方见其正且博盖是文多石小故尔
四边皆刻字故也今人不知特爱其偏失古意远矣
史记项羽纪项王即日还国留沛公饮项王项伯东向
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汉书王陵以
兵属汉项籍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
以招陵又南越传王太后置酒汉使者皆东向太后南
卷二 第 21b 页 WYG0864-0281d.png
向王北向相大臣皆西向侍史记代王西向让者三南
向让者再注如淳曰或曰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
面故西向坐三让不受群臣犹称宜乃更回坐示变即
君位之渐使如注言西向逊示不欲东既已南向又何
逊为则知史记以东向为尊矣
 
 
 云麓漫抄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