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8H 页
题壬辰年倡义兵总录
呜呼。国有 圣君。朝多吉士。堂堂汉道。可谓有盘石之势。而岂念今者遽为海寇所抗雠。凶锋所向。坐失金汤之险。百万长驱。如入无人之境乎。嗟我一国上下大小人民妇女被杀见虏者。曾不知其几千万亿。而彼洛矣惟腥惟膻。百年之庙社靡托。念中路于霜于露。一隅之乘舆何厄。言之至此。不觉痛泣。为王臣者所当尝胆苦心。唾手杖戈。为士卒前行。以图复不共之雠。而奈何列邑官守。一向窜伏深山。无念讨贼之大义。只谋偷生之苟计耶。数个书生。但学俎豆。未有弓马之才。宁知军旅之事。然特立风霜。终始一节。其所尚也。生为义士。死作忠魂。其所愿也。宁可全身退坐。徒咏无力整乾坤之句而已乎。况古语有之。毙蛇掉尾。百蛇生气。病龙翘首。群龙踊跃。以武才言之。则吾辈不过为毙蛇病龙。而掉尾翘首之际。不有生气踊跃之类乎。抑有说焉。义胜者谋立。有志者事成。苟能有志而义胜。则不难于谋立而事成矣。或者有曰介冑之士。举皆奔溃而莫敢当其锋。诗书之儒。素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8L 页
无分寸武勇而猝为驰骋矢石之间。徒死无功。有何补益。此则大不然。夫介冑之士。能为国捍卫。不为奔溃。则虽不为此举可也。而今既不然。凡我国内外文武之臣。率皆坐视危亡。而鲜效擎天捧日之诚。则十年诗书讲明忠义之士。可不忘身徇国以效一死耶。与其徒生。不若义死。鞠躬尽瘁。死则已也。敢与上下同志。分为部署伍旅。又定规约军令。部伍之名额。约令之条目。昭录如左。
寄生辨
寄生寄生者也。吾不知其何所寄而生耶。以其寄生于木而名之以寄生者耶。抑谓之寄生于上天下地之间耶。观夫寄生之生也。依于木而生。依于木而长。依于木而蕃。其生而长而蕃也。一于木而有依。则似乎寄生于木。而又不知木之于寄生也。能润之以雨露耶。鼓之以雷霆耶。流二气而造化之耶。行五行而生成之耶。抑有所栽而植之培而达之者耶。然则木为寄生之乾坤。而亦寄生之父母也。其恩其德于寄生。为如何也。若是而曰以其寄生于木而名之以其实。吾犹信也。不然而润之于天地之雨露。鼓之于天地之雷霆。造化于天地之二气。生成于天地之五行。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9H 页
为天地所栽植。为天地所培达。而其于木也。但依之焉附之焉已也。则其生也不以木而以天地。无天地无其生矣。然则寄生之为名。非谓其寄生于木。而乃以其寄生于上天下地之间也欤。呜呼。或飞焉或走焉或山焉或水焉林林焉葱葱焉。盈满于两间者。何莫非寄其生者也。而独于寄生以寄生名之者。岂不以人知寄生之寄生于木。而或不知天地之所造化于寄生也。欲人之知寄生于天地。而特标出以名之也。则人之谓寄生寄生于木者。是不知寄生者也。寄生之自谓寄生于木者。是不知其生者也。人之不知寄生犹之可也。寄生之不知其生。宁有可也。苟或已自知其所以生也。而姑为称颂之说。以取悦于木。则非吾之所敢取也。然则木与寄生。同为寄生于天地之间。而各自为生。更无相须之理耶。呜呼。父母生之。兄弟友之。生之者父母。而友之者兄弟也。则寄生之于木。特兄弟而友之焉尔。夫友也者。辅之以仁。导之以义。仁为生物之心。义为利物之德。以生物之心。辅而益之。以利物之德。导而引之。使之成其德而达其材。全其体而大其用。则寄生之友于木。木之友寄生。亦岂不重且大哉。况松柏。木之直者也高者也有节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79L 页
操者也。亭亭千尺。强项风雪。虽至老死终无以变易焉。若寄生之友于木也。能与松柏者友之。则其资长之道辅益之德。岂啻如蓬之于麻哉。然则寄生于天地而友于木者寄生也。友于木而毋友不为松柏者。亦寄生也。呜呼。仲尼大圣人也。于物无不通知。而乃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则人之知松柏也亦难矣。彼寄生者。天地间一微生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又乌知何者为松何者为柏哉。以非松非柏。为真松真柏而友之。不可也。以真松真柏。为非松非柏而不友之。亦不可也。苟得与真松真柏而友之。则虽自谓寄生于松柏而归天地父母之德以颂之。为松柏者亦将不肯自受其颂。而抑且目之以善柔。必损之矣。呜呼。寄生其可不自慎也哉。寄生与吾同胞为兄弟也。故吾既为寄生辨之。又以辞戒之曰天地化之。寄生生之。松柏友之。寄生成之。惟天与地。尔父尔母。惟松与柏。尔择尔友。
致远庵重修劝榜
寒冈先生莅安东之四月。乘暇日来登清凉山。为访先师退陶李先生遗迹也。见其峰峦寺刹。寸草片石。盖皆先师之所尝游咏。则其激感追慕之深。固已无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0H 页
所不然。而至于致远庵壁上。仰观先师及一时门生十数人姓字。知其为先师手笔。则遂敛衽起敬。仍为之怆然良久。既而叹曰我先师之题于此。于今四十四年。殁又三十八年之久。而古壁遗墨。尚如日星。凛乎若面承警咳。今来所得。岂复有大于此也。但庵空已久。风雨飘摇。梁椽欲摧。势将颓颠。若不及今修复。则深惧先师手迹。亦且随庵而泯灭。无以起后学之感。而继我游此山者。又将何所得焉。为吾辈者。盍谋所以重创是庵。为尊敬无穷之地耶。从游五六人。皆再拜谢。因荐可干僧一勋名者为化主。于是先生命中清作一文字如僧家劝缘之例。付诸勋师。令乞货于所题门人后裔及他后生之慕先贤者。以成其事。噫寒冈之于退陶。其尊敬之至。此可见矣。今玆之举。岂为区区一僧舍云乎哉。凡我近邻士林。若能见得此意。捐出米布若干。以扶万一。则亦可谓寒冈之徒也已。
拟殷高宗赐傅说用汝作霖雨诰(课制)
国须贤而治。鲜我觏德。君倚相而重。望汝非常。尚明听之。有切喻者。曰若大旱之岁。所谓恒燠之灾。禾稼卒痒。哀我赤子之命近。云汉有倬。奈此苍昊之膏屯。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0L 页
当是之时。争歌其雨。油然作沛然下。倘有三日之来。蔚乎兴蔼乎生。忽见万汇之遂。斯为利矣。不亦乐乎。若比于人。非汝伊谁。其未得也。台不敢言。云既置诸。汝以为依。故任之以纳诲。又望之以作霖。惟汝说。务敏多闻。学古有获。板筑其业。岂无经济之心。胥靡为徒。空怀致泽之术。惟天降任之有待。于人闻达之何求。适值小子恭默之辰。遂膺上帝简托之命。梦中利见。已信予弼之良。天下旁求。果得厥象之肖。爰立一介。俾总百官。尔交修予。委而责之非一。予今命尔。拟诸用者有三。作砺于金。欲其辅己。作川之楫。欲其济民。辅己者犹恐其或偏。济民者犹恐其未博。顾惟德施之普。曷若霖雨之沾。乃亢乃愆。方其为虐。大甚。既优既渥。宁有彼界此疆。肆予之切于资贤。至此而极其期望。是宜阴阳睽异。戒曰豫之咎徵。雷雨满盈。以济屯之大象。启乃沃朕。吻上下而流通。交地与天。致时运之亨泰。零时雨而化物。无密云之自郊。呜呼。惟时蹇难。则为大旱。厥民困苦。其亦极无。汝其雨哉。汝其备矣。呜呼。四海仰朕德。时乃之风。万姓沾朕恩。时乃之雨。毋替朕命。惟克汝谐。
舌织说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1H 页
儒有衣缝掖之衣。坐一室书史中。凭几而谈皇王。扬眉吐舌。日以讨论为事。于是负机杼而过门者曰。我农家者流。请为子直之。夫织而后衣。乃君子食力之义。子奚为不自织。徒骋高谈大言。厉吾民以自衣也。缝掖先生莞尔而笑。遂作而曰。尔诚小人也。知小人之事而已。盖蚕焉织焉以衣人之馀。自衣其身者。非小人之事乎。若夫大人之事。固不可织且为也。尧舜文武之道。具在方策。其文即诗书礼乐也。幼而学也。谈玆在玆。壮而行也。说玆在玆。腐其唇劳其心。俛焉孳孳。惟日不足者。舍此而何求。以之而黼黻皇猷。以之而丝谷吾民。大矣哉。大人之事也。大人以是道治小人。故小人以其织衣大人。犹农夫以粟易械器也。无大人之治则无小人之织。小人之织。即大人之织。夫岂厉云乎哉。噫事吾之事而能使织者织。修吾之修而常自衣其衣。织于不织。衣无不给。大人之织。其诸异乎人之织欤。然则诗书也礼乐也尧舜也文武也其杼也。而经之者惟吾舌也。纬之者亦惟吾舌也。是故吾之于织也。视吾舌尚存而已。吾舌存焉则织成其文。焕乎可观。可以服尧舜。可以补衮阙。举天下将囿于不寒之域。岂特衣缝掖而已哉。呜呼。舌织之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1L 页
事。实孔孟之所行。而舌织之说。始出于王勃。勃亦大人也耳。言未讫。所谓农家者流。咋舌而悔。拜手而请曰今日利见。衣此德言。愿掷机杼而学焉。
张良请四皓书(课制)
月日。留侯张良。谨奉书于商山四老人足下。良远惟兰窗蕙幄。凤仪联床。长歌紫芝。梦断风埃。令人景仰。良为韩投汉。系婴蹙籍。志愿幸毕。导引成癖。杜门谢事。五年于玆。不幸今者。树子将易。我小君使使强要不佞。欲与筹画。夫以御史之期期。太傅之颈血。不能回豁达之听。有宠之戚姬。类己之如意。已蛊于宽仁之心。如良辈到此地头。亦且无如何矣。窃虑以为与吾君争。不若辅贰君之德。欲辅其德。又不若来老成之人。方今晦伯夷太公之迹。养伊尹傅说之志。木居鹿游。若将终身。而如闻善养盍归乎来者。惟我四先生在。四先生一者之来。岂不九鼎大吕我贰君哉。士之生世。必将有为。大耋深山。黄䤋枯项。岂先生所欲。而坑焚祸烈。风雨霁迟。虽遭圣明之世。尚坚若浼之节。此实不得已也。先生试念储皇仁孝之质。其易得乎。及时补翼。其可缓乎。嫡统之见夺。其忍恝乎。天下之大本。其不定乎。四先生之处乎山也。固非果于忘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2H 页
世。则出而济世。此非其时欤。帝以赵王为类己。其意不过不如如意则无以有己之天下也。苟以储皇之质。辅之以先生。则其德之成。将不啻类帝而已。况帝之所高。无有如四先生。平生所高而不得见者。一朝在储皇之侧。则帝之视储皇。必以为高于己数等。夫岂曰仁弱也哉。若然则汉之有天下。不待争而自归于嫡。汉之家法。不待矫而能得其正。当此之时。时运之盛衰。国家之兴亡。实系于四先生一去就之间。先生不起。当如时运何。当如国家何。方汉之得天下也。不敢烦先生者。诚以马上之业。掉良等三寸舌。有不足定。而又有如萧何,韩信左右焉耳。及其既定。帝之望先生非不久也。而先生之不屑就。非直慢侮之声有以拒之。而天下国家犹可委之于良辈也已。今则不然。如良辈百数。固难以容力于其间。天下国家之重。有不得不属于四先生。而四先生之狂奔尽气。岂特如救焚拯溺而已。其在于秦。扶苏以长子见废。卒使胡亥而亡秦。四先生于是时。虽色举网外。鸿飞万丈。而其袖手越视之恨。固已不释于中。相与付之于时势。而自不觉吁然长叹者。不知其几岁月耶。先生此日。若或终始靳出。不一贲然。则是欲秦我汉也。扶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2L 页
苏我储皇也。无秦时势而又忍秦之。使我元良。未免为扶苏之归。则抑恐四先生将不得以高蹈一节。赎天下后世之深责。先生其思之。良窃见今去吕泽所奉贰君一书。词气之卑巽。语意之恳切。诚有如古圣王者。其蒲轮束帛。亦不下聘莘之盛举。切愿四先生幡然汇征。以慰瞻望。国家幸甚。天下幸甚。
饮乳辍讼判(课制)
惟讼终凶。其何能谷。有耻且格。必也使无。况同气之有争。岂片言而可折。某等三枝一本。五健二刚。窒惕多年。每见大人而求卞。怨雠同室。谁复孺子之慕慈。虞争芮田。不啻墙阋。楚视秦敌。有甚弓翩。一家之天理遂堙。三刀之风习可耻。听之吾犹人也。奈咸辅之为难知。其各有天焉。惟格心之宜急时。用命我厨宰。馈尔奶浆。曾黄口之所尝。次第试饮。岂丹衷之无感。庶自深思。目下泪之交如。其泣也悔。齿啮肤而自忸。所思何长。念昔共生。如见乃父乃母。从玆式好。更得为弟为兄。爰回忿争之辞。竟作归逋之请。于戏。斯可已矣。能自知之。同归友于。不须明辨其曲直。有如乳耳。盖亦永保其安贞。
赐崔倕一门孝友制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3H 页
六行之首孝友。德莫大焉。三代以下浇漓。民鲜久矣。盖有之而未见。幸于是乎得闻。盍示宠嘉。俾有矜式。某京兆望族。博陵世家。念枝叶之同根。分异为耻。守门户也有法。敦睦相期。慈爱尽于父兄。恪恭著于子弟。一室累世。古蔡家之祖子孙。百年同厨。今田氏之伯仲季。明伦序于骨肉。有顺无疆。自期功而缌麻。莫远具尔。光德之里名斯协。睦亲之家道乃肥。况六贤之肯堂。推百源而徇国。宜士夫之是效。所以㫌之。于世道而有裨。将何报也。一门友一门孝。名言在玆。千载后千载前。畴德加此。是用锡以朕命。知不愧于尔心。于戏。孝也友也。民间倘因表宅而有劝。家而国而。天下庶见比屋之可封。不显其光。勿替而引。
易卦初上九六说
或疑第一爻不曰一。乃曰初。不称九初六初。如九二六二。而乃称初九初六何欤。既以初六为例。则何不曰二九二六三九三六欤。第六爻之称上。亦何欤。愚意以为太极动而阴阳生。有阴阳之象。便有天一地二之数。以是象以是数。交变成卦。而德之刚柔。位之高下。事之始终。莫不备具。故六十四卦之各卦各爻。以刚柔为德。以高下为位。以始终为事。自然而然。为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3L 页
开物成务之体用。圣人之观象而系以辞也。举其事之始处。称初于第一爻。系之以九六。而数与刚柔在其中。举其德之刚柔。称九称六于二三四五爻。系之以二三四五而始终与数在其中。举其位之高者。称上于第六爻。系之以九六而始终与刚柔与数在其中。盖初爻则明其事之始也。二三四五爻则明其德之刚柔也。上爻则明其位之高也。既明其始于初爻。则终固不言而可知。既明其高于上爻。则下固不言而可见。中四爻既明其辨刚辨柔之规。则初爻与上爻九六字。虽系于初上字之下。不患其不分刚柔矣。然则其曰初九初六。九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上九上六者。就其始终刚柔高下之可明处明之。而以其初上九六四个字。该尽位德与事。随其著明之轻重而上下焉。使阴阳之象数位德与事。暸然于眼着指点之间。有是哉。周公之立言揭义也。或疑阴阳爻虽直称刚柔。宜无不可。而必以老阳老阴数称九称六者何欤。愚以为交易变易而为易。则其交与变。只是数之行也。故不得不以阴阳老数称其刚柔。以明其体立于奇偶之有象。而用著于变动之以数耳。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4H 页
鼠猫说
苟全翁罢官归。赁居村寡屋。为屋僻而古。多硕鼠。其咬弄穿啮之声。乱走横突之状。无少有忌于人。翁实无如之何。乃令閤属借邻猫以去之。猫之至也。投身暗隙。张目瓮底。遇一老魁而获之。以咆哮于中闺。大吃之既。于是血溅阴途。威振穷窦。自初昏抵天亮。无复跳梁。翁得以安寝。乃曰是能去害。若留数日夜。其永无吾虞矣。遂命厚饲而居之。翼夜鼠皆缘壁而走。直上天帐。托迹于栖松之间。乍叫乍止以尝之。猫扬尾狺吼。仰首瞪视。终无以用武。则鼠之凭陵踊跃。日甚一日。毕竟坠溺流屎于猫之头上。猫自狼懥裂眦。狂跳尽气而止。夫鼠乃一卑污之物。而托得其势。猫不能去之。非徒不能去。反受其侮不少。此习驯长。其害转炽帐。毁松坏屋。终颠覆而后已。猫焉用哉。翁何以哉咄。 天启纪元辛酉首春。书于桂场洞琴书小窝。
松窦石室劝榜
松窦之胜。尚无其主。岂非天地悭秘而然耶。余有诛茅托迹之计。其如穷窭何。僧德润为我谋营。未知谁其主张。而又谁分付耶。既有主张。又有分付。而地得我我得僧。将有所举措于千百年一日。则又安知亲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4L 页
友之欲成人之美者。争自乐为之扶补也哉。僧乎僧乎。试为我劝且请焉。
题赆人空册书
别君经一年。君以新恩来。余所慰也。见君仅三日。君向达城去。余所惜也。慰惜交介于中。而又未免添一愧字。爱莫赆之也已。敢以素藤编一空帙。衣黄而付君。以为受采之资。噫我以白传君。君以虚受我。岂非吾党一好事。而题却好文字。以为时习之资。仍体黄中之道。他日相聚。示我所就。其在于君。呜呼。穷达荣苦。离合悲欢。吾知空乎空矣。欲言无言。不勉有勉。君勿空吾赠焉。万历丙辰冬孟。书于晚竹轩。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序
  
冶炉宋氏族谱序
冶城君之十九代孙大振氏。丁父忧。哀号悲慕之馀。追念其先之所本源。并推究后派之相联引。上自冶城。下至渠子女。凡二十世之旁支直绪内外远近。莫不审悉。仍为劄谱。及其成也。持而示余曰。子知我宋之为族乎。宋之为望族于陜之冶也尚矣。金海君邦英砺山伯季英。实冶城之弟。而自有封邑。分而为异。不知先代谱牒。其能保存于某地某子孙否也。冶城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5H 页
后七世皆显职。八世至璟。以平理录二等勋。侈有土田臧获之锡。以扈从恭悯福州也。其子绮为平章事。平章子搆为我朝嘉靖大夫京畿方伯。及卒葬星州桧洞地。子孙因家焉。方伯生吉昌。复袭冶城封。其实职则府尹也。府尹生通政大夫长兴府使千祐。聘判司仆李衍生女。生县监讳守谦。配以权氏。文景公轸其舅也。于是生直长绍,上护军缉,县令纶,宣传官绘。直长即正郎光廷六代祖也。县令即孤之六代祖也。自玆以前。本支之谱。盖未必不详且明。而今既失于兵火。虽有我高祖所著世系录。而欠于旁通历考。此孤所常慨叹也。适光廷为郡守。使其弟光启及孤。收录江左右所居世代支派。是固成谱入梓之计。而未久递郡。又有陜人河浑以上护军外玄孙。刊出本氏族谱。因欲锓及宋谱。亦莫之讫。厥后光廷通判蔚州。旋没于官。更有何力可得成此功也。孤为此伤惕。姑以孤前日与光启闻见起草者。更为询覈修正。用成册子。虽未得广布一门。庶可以传吾子孙矣。子亦吾祖外裔。盍为我叙其颠末。余未敢固辞。顾其文拙何。玆用大振氏所言。以识其万一。所谓述而不作也。呜呼。谱之自上而下。则一本之所以万殊也。自下而上。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5L 页
则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人皆知有其身而不知其本于祖先。知有其族而不知其分于一人。不知其所本。故处其身也轻。甘为污贱而不耻。不知其所分。故待其族也薄。至相残贼而莫恤。几何其不胥而为夷狄禽兽也。今吾与大振氏之身。固出于冶城君气脉也。则其可以此身视此身。而不思所以继所继乎。彼联行满帙千万个人。亦只是冶城君一身也。则其可谓千万为千万。而不思所以亲其亲乎。噫斯谱之作。岂偶然哉。
罗州朴氏族会序
朴氏之自潘而岭。居安荣礼醴之间者。亦既累世矣。其宗源之大小。外派之远近。不知其几联绵。而近代以来。未免沦胥以衰。无一显扬于世。凡厥族人。各自衣食之不暇。其于讲会脩睦之举。孰倡而孰和之哉。以故生长邻比之地。而不识其面目。虽或相接。不知其为一源。不啻若路人之遇路人。是何不戚其戚至于此甚也。噫彼此内外云仍。虽千百其形。实我平度公一人之分也。一人在天之灵。洋洋陟降于千百人之庭。其肯曰余有后乎。今者朴令公东善。以甲寅十一月下车于安东。乙卯正月而出文。二月十三日而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6H 页
会族。噫府伯之于是府。寅申酬应之务。非不至烦且剧。而发政爰初。必以是举为先。汲汲然如有所不及者。其仁心仁闻。足以感动于人矣。于是老者少者尊者卑者。自西自东无迩无遐。非丧病忌故之婴其身。则莫不踊跃而来。凡七十馀人。隘府廨难容。幕外地为筵。相与拜揖而立。各道其源流曰某也叔某也侄。某也兄某也弟。不问官爵之有无。不论毛发之黔素。惟以族秩为序。坐既定。琴瑟钟鼓。以声其和。杯尊案卓。以侈其陈。一酌二酌三酌而输其情悃。酬之酢之又酬而归于烂熳。白日已黑。团月继皎。或歌或舞。或狂戏或颓颠。夜分焉犹不敢散去。盖府伯之意。殊不厌穷欢极乐故也。中清于朴氏亦外裔。忝坐生员仲胤之次。拱而进言于伯曰。少时屡参此会于荣之乡堂。皆我从叔祖忍斋啸皋两先生倡也。三十年之后。今又获睹于吾令公宰府之日。追感慰幸之情。有不觉蔼郁于中。伯曰若然则君须记之。从叔朴都事漉氏又从而督之。余不敢辞以拙。聊识其梗槩。噫自吾云仍而视之。则七十人为七十人。自吾平度公视之则只是一个骨肉耳。窃愿座上诸亲。毋自七十其心。终始一骨肉以之。俾我平度公怡悦于冥冥中曰。今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6L 页
而后吾子孙式相好矣。无相犹矣云。则令公以下畴非孝乎。吁亦幸矣。
川谷赋序
新安县之西有川焉。名曰伊川。有谷焉。名曰云谷。夫伊川也云谷也。乃程朱二先生所居地之名也。岂请海以外岭之南千万里之远。而有是川有是谷。得是名为名。有若二先生所尝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逝于斯。能有以起后学之遐慕也哉。后学之慕程朱者。既不得及门而面承。则未尝不欲一游于伊川云谷之地。以想夫当日之仪形。而其果能得其游从所欲者。苟非生于闽洛。则虽中国之人。亦将千百万而无一二矣。而况于外国乎。以外国之土而有伊川云谷之名。以外国之人而得伊川云谷之地。即伊川而慕我程。即云谷而慕我朱。亦岂非远中国后程朱处外国慕程朱者之最至幸耶。幸之至也。思之益深。思之深也。仰之愈切。于是乎侐其庙。于是乎奉以安。以为二先生千秋寓道之奂轮。则斯川也未必不为程叔子之川。斯谷也未必不为朱晦庵之谷。而去川谷六十里之地。后程朱千有馀之岁。又有寒暄堂志程朱学程朱而从享于东隅。惟我后学之慕二先生。夫岂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7H 页
偶然哉。噫程子在玆。伊川即伊川也。朱子在玆。云谷即云谷也。川焉谷焉。寒暄亦一程朱之徒也。噫吾道东。
琴生世谦字序
琴生世谦之将冠也。其严君简于余请其字。以前昔名世谦者。出于余故也。余既以戒盈书示。欲其致力于谦德也。而及其冠后三日来见也。观其辞气动止。殊无自盈之状。似不必以玆为戒。故遂改之曰撝吉。盖取易之无不利撝谦。而所谓吉者。实谦之卦辞利涉大川吉者也。窃揆文王周公之意。以为卑以自牧。际接能逊。则虽险难必无艰涉之虞。而撝于是德者。将无所不利也已。苟无所不利。则无论夷险。遇事辄吉。而其所以撝谦者。亦惟敬胜怠者能之。岂但日用云为之未尝不利耶。其人之吉而无愧于古人者。盖可想矣。然或自恃其名与字。不加胜怠之功。则又乌足以称其名而得其吉乎。况以谦请名生之严君。必有期望之切。而今且来学于余。若不顾名而思所以副之。则其负严君与余甚矣。惟撝吉勉之。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记
  
游清凉山记(并序)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7L 页
于戏。人之于山。以山爱者。其爱也浅。以人爱者。其爱也深。其浅者众人所同也。其深者君子所独也。盖奇奇岩怪怪石。喜作物外之玩。好为异境之游者。非其爱之所同乎。若其思人之静重端厚而景仰山之体。思人之清明脱洒而认看山之气。乐乎山无异于人。则斯乃君子之所独。而爱之所以深也。是以有人于此则爱专乎此而山不必深爱。无人乎此则爱本于此而又不得不深爱于山也。仲尼在鲁则七十子不游于东山而游于阙里。茂叔在宋则二程不吟弄乎南岳而吟弄乎濂溪。至于世无可游可吟可弄。如仲尼之圣茂叔之贤。然后朱晦庵与张南轩。乃有衡山之游之唱酬。是岂非思其人不得见于世。而见其山之如其人。寓深爱而不能自已者耶。今夫清凉之峰。有以丈人称者。是果以人观也。然则其曰香炉,砚滴,卓笔,金塔。物之左右乎丈人者也。其曰紫鸾,仙鹤,莲花。物之见玩于丈人者也。祝融则丈人之宾也。紫霄则丈人之天也。擎日则又其志也。或其事也。分而命之。虽有十二之异号。而揔而宗之。只是一个丈底人耳。丈之言大也。人而大。乃人之至。而以人之大而至拟之于玆山。则玆山之端重静厚清明脱洒。出乎其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8H 页
类者可知。而名之者之爱玆山。不以山而以其人。亦可想矣。昔我先正退陶李文纯公。春于斯秋于斯。冬夏于斯。今年焉明年焉又明年焉。其在世七十年之间。爱玩乎山。游咏乎山者。不知其几何。而其思则未尝不在于阙里之坛濂溪之风月。恨不得亲见日月之光春风之座。有以寓爱于内丈人外丈人。恍然若翱翔乎元晦敬夫之间者。夫岂偶然哉。当是时。文纯之端重静厚清明脱洒。实人之一清凉也。山之为清凉。固不若人之为清凉。则世之人又安知清凉之在清凉耶。以故士之游者。不于清凉而于退溪。不吟弄乎清凉。而吟弄乎退溪。有若七十子之于仲尼。二程之于茂叔。得而依依而归。尊尚爱乐之恐不及。奚暇以山云乎哉。虽或陪杖屦于洞天。讨诗书于山房。亦无非游退溪吟弄退溪而靡他。其爱之也。特众人所同而已。呜呼。人去山空。风寒月古。今日月川先生之于文纯。其追忆感慕。实有甚于思古人之常情。而当日逍遥遗武之在是山者。又不止其体其气之有似而已。先生之游是山也。见其庵则以为吾先师所栖息也。见其台则以为吾先师所登陟也。岩壑乎思其盘桓。云烟乎思其嘲咏。仰丈人而弥高。对香炉而若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8L 页
薰。如或见则怡然。感慨系则怅极。此日深于昔日。今岁剧于去岁。其见于辞色者如此。至于其心之致思于至乐。寓爱于无穷者。亦岂余小子之所可窥而测也。噫微先生。吾谁与归。
万历辛丑十一月三日丁酉。余拜月川先生于陶山书院。先生曰我将游清凉山。从我者其君乎。请期。先生曰八日过忌祀。九日可行。金院长圻,裴察访龙吉。亦皆愿陪焉。余恐日候之或未调。启行之或未果。退留温溪。五朝五筮。越八日壬寅伻禀。答书曰明早定发。闻远亦有同游之计云。是夕蔡君乐而自李士安家步月而至。唤于门外。余倒履出。乐而曰先生所骑弱。仅能达此。自此至山。必求健马可行。子盍图之。余邀琴翕如。借马于其伯氏绎如。则马适出。余曰我马虽驽。可抵洞口。自洞口进篮舆何如。蔡曰篮舆虽好。如无力何。余曰山游带以山人。固非恶事。子须招携龙寿僧二三人。蔡曰诺。
九日癸卯。云阴暂翳。朝晖似薄。风势可虑。余与蔡君。拜吴春塘。借篮舆也。余将徯于道左。促饭而出。才出门。闻先生至泰溪边。虽疾趍以进。已非圯下之孺。惟幸妇翁在下家。得趁税笃以出拜也。侍来冠一童一。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9H 页
而即其长男寿朋及表孙权命锡也。锡朋之后至。以其自浮浦也。而蔡乐而衎亦在士安家。闻先生至。奔走而来。余愿少憩于南阿贱窝。固请乃许。妇翁因以酒为先生寿。得奉留移刻。吴进士春塘肩舆而至。二子奫淦随之。洞中诸人来拜者。李允迪,李逸道,李有道,琴学古及妻兄李也。阿玉铉亦参隅坐之列。进士以下各属一杯。而进士与先生年皆八十。邂逅之馀。欣慨俱发。欲别更挽。饮叙颇款。进士曰冬月游山可乎。先生曰昔朱夫子游南岳。正当此时。有何不可。进士曰彼乃南方地暖。先生曰此亦岭南山也。俄而先生起。二三子从。先生乘蔡马。蔡君乘余老牡。琴学古骑驴先我。我以贞牝最后。僧二人以舆追。乃先生所未知。恐其固拒。不曾告禀故也。过博石村至洞济。先生将欲步过徒杠。寿朋等谏不听。衎乃横卧杠头。乃以马涉。憩于汀石。饮学古酒。先生始见篮舆至。问其由。余以实对。先生曰何必乃尔。将登洞路请进。拒之甚牢。过狮子项马不前。先生舍而徒攀。历数曲。衎等悯其惫。同辞请舆。强而后可。日暮得达莲台寺。寺僧延入地藏殿。殿古而陋。僧亦丑秽无可语者。因宿是殿。僧言日气不和。明日则风不可出矣。夜半山月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89L 页
满窗。风声已息。先生语余曰近读何书。对曰读经书。仍质所疑数三处。许多说话。无非平日之所愿闻。先生诵古诗天覆吾地载吾一句。因问末句。余未记得。衎稽诸梳帖以告。乃其所尝闻而书者也。先生曰期会之人皆不来可怪。如是者三。盖指琴孤山及裴金两公也。
十日甲辰。风和日朗。有若三春。先生早起盥洗。命寿朋以其酒。酌数巡而止。遂周览莲台寺法禅僧等堂。转登东崖。寻向文殊。三四憩达骖鸾台。僧天一引入其室。乃下大乘庵也。僧德藏自满月庵来谒。颇解文字。稍可谈。命余诵周慎斋游清凉录。读讫。先生叹其文章识见者再三。藏师在傍。请传誊县板于山之庵。先生曰乃言有伦。朝炊太晏。诸人颇迟之。衎戏曰使季路在此。必已愠见。先生哂之。饭后学古归。衎,命锡,寿朋,锡朋等以游出。余独侍坐。僧双明请诗。先生首题七言一绝。余次之。午后遥闻笛声。吹彻洞云。乃琴城主孤山来也。开户视之则鹤发牛背。先笛后壶。亦一山中奇胜事也。自莲台舆到大乘。先生颇有朋来之乐。是时衎等亦回。问其游才至白云,满月间矣。于是更酌先生酒。传饮再巡。余戏曰琴学古去。琴城主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0H 页
来。所谓小往大来也。座中皆笑。先生亦莞尔。孤山丈携余辈历览文殊,普贤等庵。因坐唤仙台。使尺童吹笛。先生独立骖鸾。徘徊眺望。深思远想。有若不释然者。既而步下地藏。令衎题名于壁。因信宿焉。余呈五言一绝。先生和赠。是夜尤从容。问酬颇细。至于乡国风习。古今人贤否。或慨叹或是之非之。无不尚论而不敢记。虑其资俗谤也。孤山丈曰昔普雨时。岭南士子通文聚会。共叫天阍。此似吾党可为。而先师犹谓儒者分外事。不当如此云。故其时吾乡士子皆不赴矣。月川先生曰有是言也。然亦岂无可为之事。不可执一论也。盖是时闻大提学沈喜寿请以先贤升祀文庙。而乃以王阳明,陈白沙。并举于薛文清,胡敬斋。彼王陈异学之流。沈之倡此议。实人心世道升降污隆之大机关。为吾徒者不可不及时辨难。以杜燎原之祸。故吾辈曾会议山院。将通文以唱同志。实月川所尝知而可之者。而孤山之意。似以是为不急。欲揆诸普雨时事也。若先生则以为不直则道不见也耶。先生曰孟子云庶人召之役则往役。此何说也。因谓顷奉 有旨。以经书校正郎官给马召进。而老且病未赴。无乃有乖于往役之义乎。佥曰恐非一例。虽可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0L 页
赴也。其如年深路远何。忽闻窗外有口舌。讯之乃僧辈以供臆事相争。余与衎等告曰僧辈甚顽。颇有厌状。不可久。请明日下归。先生曰诺。
十一日乙巳。或阳或阴。日气则如昨日。先生早朝步出莲台假坐。僧祖一以其师惠默诗轴进呈。先生之作有二绝焉。末轴又有裴明瑞一生终老释儒间之句。先生哂之。因谓阅轴亦事之烦也。何苦为。遂投之岩底。令余又读慎斋游录。其惹兴激感之情。见于颜面。于是起而彷徨。因语昔年退陶先生来游时事。琴孤山又诵退陶当日此间之作殆五六篇。皆怃然良久。此时怀想。必有吾侪所不及知者。饭后衎,命锡,寿朋,锡朋等又请游。盖欲周历昨游未及之地。而亦莫之能。所到又不过般若台擎日峰而已。祖一呈寸纸乞诗。先生题五言一绝。其次孤山。又其次余也。先生因以笔墨各一授余。前此因寿朋告乏故。日已午。先生曰可以归。佥曰诺。遂步抵城门。流憩门楼。请舆强之乃许。才过狮子项。命以骑。琴胤古为先生送马。俟于江浒矣。至津下马登杠如来时。请止不得。二三子瞻企失色。先生稳踏如大道上。不一瞬已至西岸。盖孤山及衎辈之不能从焉。然孤山之于洞路。不牛则步。步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1H 页
极而舆。牛之时少。舆之时尤少。步实三分而二。殊非健少之可及。殆亦人世所罕。余尚年少。所负者力强。而其于杠也凛凛乎不可著脚。恐坠之心。既渡犹甚。良可笑。憩于博石村之溪磐。罢余酒也。酒一行。先生谓孤山曰君何不读书耶。衰耗虽不可读古书。尚可读先师文集矣。吾欲罚之。因呼衎曰以子之才。全不读。汝亦当罚。良久乃行。将行先生回视丈人峰。悠然有感慨意。至日洞日欲雨。先生欲直向月川。孤山请宿于其书堂。诸小子亦以不可窘步告。先生久之曰日暮道远奈何。遂止。夕雨洒旋止。终夜大风。余呈一绝。先生亦题一绝。衎悉次山中韵以进。先生颇许之。是夜明月满江。虚堂静寂。诲晤稳适。有浮前宵。余问济渡必由危杠何也。曰立脚如平地。履险夷有何二道耶。语及一时交游。少时信结而义服者。莫如舜举云。舜举即金芝山八元也。不幸短命。今也则亡。先生又曰学者立志为大。寿朋辈近甚解缓。殊无刻厉意。君等须相责勉。对曰小子亦坐在这病里。何暇责人。然敢不从教。余问先生有谋生渐作论财意。喜誉方知佞已多之句。未知何时作也。曰少年时作。未记的在某年。孤山曰我知之。此乃十八岁时也。又问著荀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1L 页
彧论。退溪先生叹赏不已云有诸。曰果有之。我作论仅六七。是乃最后作。先师谓议论文字甚可嘉尚。终不考批。因问少时学文次第。曰戊子夏读大学。乃五岁在家时也。稍长学通鉴于先师。时先师在温溪。余未免归觐频数。一日先师曰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自后告归不敢数。又问自少读书。过几遍成诵乎。曰十三四岁前。读十遍无不记诵。及其志学之后。以熟读为贵。凡书殆皆已百之矣。先生就寝未久。与孤山倚枕团栾。余尚困眠。先生问曰鼾睡声出自谁。衎以实告。余于梦寐中闻是语。惊觉而起。此真所谓呼寐而觉之者也。于是益闻其所不闻。
十二日丙午。风止日候不齐。昧朝孤山以酒饷之。语余曰曩者君自山来。此香醪方熟。以无主不饮。但自开见而去云。何其拙耶。余曰严不敢。先生曰过长者居是礼也。何拙之有。衎曰今日则可饮。而客多酒不多。孤山曰虽有之。酸而浊奈何。然少年嗜饮何择为。遂命漉进。以大钟殆六七行。于是发向白云地。乃孤山丈先茔所也。僧之还俗者二三人居于斋舍。办泡甚味。坐顷雪花漫天。殆不可行。孤山曰不霁当留。余曰古有渡海者。见风波大扬。舟多覆没。不得渡。方趑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2H 页
趄。俄逢一君子至。喜而理装。忽有狐仡之状。同路者问其故。曰此人之威容德仪。可以镇服海神。吾可赖矣。语未既海乃妥帖。既渡风作。今之行亦然。入山日朝风午止。出山日夜风朝止。且辰巳常雨多晴少。而昨昨及昨皆不雨。冬至之月。其气宜烈。其日宜寒。而数日之日暖而不寒。气又和而不烈如是。是行岂无所赖者耶。若然则又安知是雪之不复止于临行也。先生大笑曰谓我乎。君何好议论耶。既而果霁。于是先生题一绝。余与衎亦皆和。饭后乃行。至退溪口。皆下马过。李先生闾及墓也。余乃拜辞先生。将欲历登天渊台。未知果尔为不也。是时有人来言裴察访来山院。一行皆以为赴前期也。更问之则乃郑察访允伟也。官相近而误传也。余归温溪。移时雪作。夜乃大来。深几一尺馀。吴春塘以诗戏之。余和焉。黄醴泉会元路中闻先生游。作四韵诗寄春塘。
鸣岩记(乙丑)
刚州北里有愚叟洞。士夫多居焉。水东山麓向西而斗断。岩石截然耸峙。既峻而夷。其上可坐二十馀人。老槐一株不知何代栽拥。而大至于连抱。枝叶荫博。掩尽石面。故不待营筑而为一绝胜之榭。其亦故矣。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2L 页
居斯里者或闲吟或携酒登临以时。而春夏异景。秋冬异赏。若驱入词人之笔。以照人耳目。虽名区殊境之载在职方。擅声千古者。殆将蔑以尤矣。人之呼之必以鸣。仍以鸣为其名。岩岂能于鸣耶。是未可知也。有谓形胜鸣于一时。有谓野鹤鸣于岩角。有谓水路古由于此抵岩而成滩。其声如鸣琴。有谓槐枝阴密引凉。及秋而蝉鸣。其音最可爱。此固古今人传相腾说。而或未为不出于游人骚客之好为辞以文之也。孙上舍兴庆主是岩。家岩内以传胄子直长禧。家岩外以传次子生员礿。使伯仲相与优游于岩上。晚年又创三架亭于岩之左偏。槐下台则依旧也。凉燠具户牖称。规甚巧妙而制不侈淫。上舍之意盖可想矣。上舍兄兴国平生穷窭八十而鳏。浑家资活于上舍。上舍与其兄共一被处斯亭。昼夜昕夕无一刻或离。衣之食之。靡物我间。有若髫龀时同游于乳下。岂叔世之所常得见者耶。人之钦我上舍而憧憧者。既以见其人。又以游乎岩。指点上舍所管溪风洞月。山红野绿之循序成象。惹人兴趣。不一而足。然后远近皆知是岩之在是洞。其名之以其鸣。使谈胜者恐揭说之或后。吟兴者争吐脾之欲先。于是乎岩不独鸣于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3H 页
里。乃鸣于邻邑。鸣于邻不止。遂将大鸣于世。鸣之为名。始不虚矣。然则其鸣也非自鸣也。鸣于上舍也。上舍之前鸣其名者。盖有待也。上舍之后鸣其名者。不其符乎。噫天地间万物之见呼于人。因为其号者。实由于理数之自然。而不容毫发私智以凿也明矣。直长与生员。继先人共被于斯亭。不坠友爱之馀风。式彰家行之有传。则上舍门庭淑德之鸣于千万世。又岂特岩之胜而已耶。斯岩之名以鸣。亦当为上舍一家之旌表矣。勖哉两贤。余于上舍结姻有年。来往颇惯。心服其为人。常欲识其行迹而未焉者久。阿柱旻以直长言请记鸣岩。故不敢辞以拙。试为上舍而有作。岂曰文以鸣于斯岩耶。噫为上舍有作。而所阐者才一二于十分。甚矣余之笔之蹇且钝也。 天启乙丑季春九未。苟全翁记。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跋
  
书赴京别章帖后
临别赠言。古之道也。欲人之善而勉之以言。恐人之失而戒之以言。非爱恶勉非厚恶戒。人之爱厚于人。犹欲其善而无失。况吾之自爱厚吾身。宜如何切也。故惟仁人能送人以言。而人之见送于人也。亦惟言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3L 页
是求。余于甲寅夏。以下价忝千秋兼谢恩行赴燕京。使于四方。圣人所难。而况上国乎。明明在上。济济布列。礼乐之所兴。文物之所盛。与万国同其朝。代一人行其事。而道路之远则二三千里也。日月之久则半一年强也。上有上价焉。位显而交新。下有舌员焉三十馀。其人虽素称谨于持身而敏于处事者。难保其必善于言行而不坠其忠敬。矧乎如吾之愚。其何以周旋之中于则。酬应之合乎宜。无悔吝乎跋涉。能终始以持守。有以称使职完君命于万一也。余为此惧。求一言之勉乎余。不论朝野远近。博请于人。则人之爱厚人而行古人之道者。亦不为不多。或五言或七言。长篇焉短律焉。间以绝句。兼之叙文。有握手丁宁而赠。有替面绸缪而寄。未洽则二三其章。不及则追而送之。富哉言乎。馆玉河之数日。解装而出之。付工人妆帖。分为上下两秩。朝夕而玩。有若师友乎左右。相与讲讨之无厌。千里面目。一纸精神。岂特如片梦中依然一场会合而已哉。第见其中或有张皇于拙者。至加以不虞之辞。是亦勉而戒耳。引而进之。耻而激之。非勉戒余而何。然则是言也。古之意而今之言也。由今之言。得古之意。则今言由古言也。噫是诚在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4H 页
我。盖亦勉戒之而已。是年南至月。苟全翁书于燕馆。
聋岩先生退休屏跋
世说聋岩李先生。二十而始学。三十二而登第。立朝四十馀年。而退休十有四年。终于八十九岁。呜呼。先生之晚学早达。非所以为先生也。先生之位邵年遐。非所以为先生也。先生之所以为先生者。其惟退休也乎。盖自有国以来。士之出而仕者何限。而以退名于汉唐者二疏一杨之外。无复有闻。我国自罗丽以及我朝。寥寥数千载以下。独我先生奋然于颓波之中。继疏杨踪迹而去。其去也李晦斋权忠定公既在送者之列。慕斋退溪两大贤又各赋诗以别。则岂特数千人百两车而止哉。呜呼。少读史记见疏杨之勇退。犹不甚异于心。过聋岩闾。闻先生之能继疏杨。而亦未尝有所深服。及今没首宦海波头。拍拍汩汩。欲脱而旋溺。终无以自振也。然后益信疏杨氏之卓卓难及。而钦我先生之能为一于千万百也。李上舍慎承。先生之旁孙。拈出先生退去时诸贤之作及其居闲与退溪唱酬若干篇。令阿豚柱宇书诸十五纸。分为两屏。请余志其颠末。噫耻我者先生也。起余者上舍也。余不敢辞以拙。仍使柱宇题于新安敬事堂。时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4L 页
维己未元正。
题司马稧帖后
大科谓之龙榜。而次于龙者马。故目其小曰马。而取古司马之称以称之。夫司马者。好其号也。士之登龙榜仕于朝者。其闲固不如司马之优游俛仰于乡曲间。其材或未免为已试无效之归。则又不若司马之犹为席上珍也。故会之以文墨。叙之以杯酒。溪山焉花月焉。自有所不能已者。此我朝全盛时司马者之所以有稧有所也。十室玆乡。多士攸作。司马之联翩一世。初无让于州郡。其往来追随醉醒酬唱。至于今风韵之馀在后人视听者。吁其盛矣。不幸六七十年来。为举子力于业者不为不多。而无一人占选其大小。遂使司马并与其稧与所而坠尽焉。山县寥寥。章甫踽踽。相与聚首而叹曰某生员乃吾先。某进士乃尔祖。吾与尔未趾其美。非不欲率脩遗绪而莫之能。虽或有擅场文艺而善于屈。或疑其邑运之否。或诿以天荒之甚。殆将泯泯乎终无以振拔于万一。岂意近岁有才能售。踵成其名。自庚而己十年之间。四五其司马。其自玆土移他。由他邑赘玆者。又不止六七八。而方且利其锋刃。誓将一战胜齐。笑雍齿之先封。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5H 页
谓无患于吾属者。亦可屈伸人左右指而有馀。则虽谓之天荒大破邑运欲泰可也。一日阿豚柱国与朴君士晦。同辞告余曰今也吾乡已有倾否之象。重修我古人好事。以开他日大盛之基如何。余曰铜瓶物也而好古者爱之。况此吾儒古武。有能倡而明之。继而行之。则夫谁不拭目而耸耳也哉。于是士晦司其事。晦甫叙其义。遂名之曰司马稧。噫斯稧之成。岂偶然哉。废久惟新。在今行古。实有关于斯文隆替。而天之所兴。人不敢不作者也。然诸君子亦岂直为张皇誇大。以苟肩于邻壤人而已耶。其自相戒警。终始孚好之意。若稽序文而炳炳矣。以余所望。不独驰骋于场屋文字。而向里著力。收拾身心。相率而为君子儒。则庶几无愧于一时辈出。而或将濂洛我凤城。彼云翻雨覆之态。有不足言矣。下此则不以小成为安。各自亹亹以广大其业。不终于乡曲间优游。而必衒其珍于致君泽民之用。又岂非脩稧者之能事耶。若余者欲马而不得。倖而龙于泥困中耳。前所云已试无效之才。役役于宦途。无优游俛仰之闲者。非余而谁也。羊肠失脚。龟甲藏头。怔仄俟谴之中。睹此乡里盛举。敢以是题于稧编之末。未知诸友以为如何也。噫。倘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5L 页
偷小闲。得与讲席。则举白一浮。吾亦何辞。
 按周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升司徒不征于乡。升学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告于王而升诸大司马曰进士。大司马辨论进士之贤者。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又按唐贞观六年。罢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召天下惇师考德为学官。数临幸观释菜。命祭酒博士讲讨经义。能通一经之士得署吏。遂广学舍千二百区。诸生员额至三千二百。谓之增广生员。若其进士之科。始于隋而专尚文辞。唐之十二科。惟进士明经久行。而进士以声韵为学。宋亦有此二科。而进士得人为盛。其第一甲第二甲则敕赐进士及第。三甲四甲则进士出身。五甲则同进士出身。皇明因之。文曰文进士。武曰武进士。海东制举。式遵中华。而高丽则有同进士如宋制。我朝则以唐增广之规而谓之生员。所试者四书疑五经义。明经遗法也。以周论升之制而谓之进士。所试者诗赋声韵。为学也进士与生员皆为大学生。虽有荐用之路。而未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6H 页
遽为释褐立朝之士。及登大科则不复称生员进士。故生进为科举之小者矣。然则谓进士为司马者。实因升诸大司马之古制。而所谓生员亦与进士同科。故因并其称。夫进士也生员也。既有一定之号。而又必别称为司马。如是者盖亦好其号而慕诸古也。噫居今之世。慕古之名。是诫生进者之好事。而今日司马之会。又是吾乡追古之举。则岂非衰世小县之一大胜耶。况春服既成。有浴溯风咏之胸次。则虽圣人亦且与之。而从容樽俎。讲君子交际之信义。则初非众富儿醉红裙者之比。猗欤美哉。或者谓是会也。苟非曾为司马者。则虽登龙之客。亦未免为籧篨。恶是何言也。第一第二三甲四甲。或赐进士及第。或赐进士出身。乃古之规也。则第二甲如吾病龙。虽或翘首而从司马之后。恐不至于太滥也。诸君子以为如何。噫斯言戏之耳。某向既以拙语跋晦甫之叙。犹有所未尽者。今又稽古实据而踵其题。吁亦蔓矣。是年春季欲望。苟全书于桂场洞寓居琴书小窝之眄柯轩。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箴铭
  
柳箧铭
苟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96L 页
既博且奥。汝器何器。不器伊器。匪筐匪笥。顺柳之性。以箧为名。三坟八索。九丘五经。著在心胸。措诸事业。其藏无尽。其用不渴。拾君之遗。补衮之阙。出玆在玆。大小由之。于乎柳箧。器之大者。使之以器。其君也哉。
书厨铭
孰造书契。以充庖厨。于乎旨哉。六经之髓。服之无斁。其味深长。惟其有此。不愿膏粱。
寝屏箴
狂吹四至。吾末如寒。尔克蔽之。乃寝斯安。于乎有甚。则宜反观。欲诚之存。百邪须闲。不睹不闻。中夜处独。鬼不内瞰。人自外隔。昼所云为。爰究爰度。有慊无欺。俯仰何怍。
玉璜铭(课制)
鱼竿之设。璜则悬之。不饵何贪。隐见有时。从公于狩。后车以载。两美攸合。周我海内。分圭自镐。侯度齐疆。王帛来往。我佩之光。用舍行藏。惟尔与我。于惟钓猎。其揆一也。
题古镜重磨方加衣
惟镜至明。不磨则昏。大人重磨。古光今存。重之又重。小子宁忽。明同日月。庶免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