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860-015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义门读书记卷十三
          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焯撰
  史记
史记集解序 冯钝吟云唐子西云太史公敢乱道却
好班固不敢乱道却不好甚矣宋人之轻于诋古人也
尚论古人丑词恶句有所施之如小人无忌惮背经违
理非毁周孔至于无父无君呵而辟之可也贤者文词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860-0157d.png
时有出入理宜紏正其言则应婉顺太史公千古一人
乱道二字出口一何容易且所云乱道者正据班固之
论也游侠货殖之传词旨激扬有为而言之其志有可
伤者孟坚之言固为正论然亦未免深文至于先黄老
后六经自是史谈所论谈当文景之后尚黄老者随时
也至迁则不然矣老子与韩非同传仲尼为世家自序
言礼以节人云云止言六经不及黄老父子自不同班
孟坚扬子云言无分别盖亦未审耳子长考信于六艺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860-0158a.png
奉之以著书造次必称仲尼一味抹煞概云乱道何耶
至于班固不好自非失心病热何至出此语哉乱道最
文章不好处宋人文字不好只是有乱道如唐庚乃乱
道之尤者也按永嘉尊信史记亚于六经真属强作解
事被朱子史记有甚道理一句扫倒但其文章却有微
旨宋儒硬将大话推排又不识史法耳
甚多疏略或有牴牾 诚所不免然索隐已详之矣
太史公载秦汉间攻取形胜颇详而于五伯规模即不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860-0158b.png
能举其要岂因左传国语已自有不朽故从略耶
五帝本纪 钝吟云黄帝始制文字宜始于黄帝也礼
有五帝德书有二典史公据以为书
艺五种 修神农之旧政也
淳化鸟兽虫蛾 蛾古蚁字
帝尧者放勋以下云云 钝吟云左史纪言尚书春秋
是也春秋传以释经太史公合而一之 又云古文尚
书出孔氏屋壁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860-0158c.png
得二十馀篇司马迁从安国问书所载多古文又尚书
多古语不易通迁所载颇易其本字即太史公之书传
也或讥之似未得其旨
日中星鸟夜中星虚 春言日秋言夜顺阴阳之道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以下云云 钝吟云直据孟子则诸
家异说自废
重华父曰瞽瞍云云 世系亦倒叙
舜举八恺使主后土 天官者相之职舜自主之八恺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860-0158d.png
则主地官也
诗言意 诗言志此独作意按赵明诚书孔子庙置卒
史碑云华阳国志后汉书注皆云赵戒字志伯而此碑
乃作意伯疑其避桓帝讳故改焉此志字其亦后汉人
之所改欤
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氏羌 氏疑当作氐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曰姓姒云者其后子孙
多遂以为姓而当时则其氏也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860-0159a.png
学者多称五帝(至/)未 钝吟云观此赞则太史公非好
奇明矣
孔子所传(至/)儒者或不传 太史公本此
夏本纪壶口治梁及岐 康成释禹贡惟以汉地理志
为据此先儒之精慎也
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 郑注以贞作句
殷本纪汤崩注大司空御史长卿按行水灾 按汉书
公卿表建平纪元凡四年无长卿其人为御史者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860-0159b.png
祖巳曰王勿忧 殷之及王多曰祖某此祖巳疑王之
兄弟其下云祖伊亦仿此孔氏以祖为其氏而云祖伊
祖巳之后恐非也
封纣比干之墓三句 当作封比干之墓封纣子武庚
禄父此传写之误
周本纪周道之兴自此后 后作始
高圉立子亚圉立 上立字作卒字
明年败耆国 耆即黎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860-0159c.png
虎贲三千人 千字当从书序作三百人千字不知何
时谬改
自弃其先祖肆犯不答 犯作祀
号曰共和 钝吟云共和周召相与和而修政也不必
如汲冢竹书之说
椟而去之去一作藏
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 陆云观娄敬之言当时直
谓周都洛矣不容无辨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860-0159d.png
秦本纪 钝吟云近秦而与秦为难者无如晋与秦同
大而足以难秦者莫如楚故插叙晋楚事为多按庄襄
之世秦已尽取周地固继周而王矣然六国未亡则犹
存封建之遗制也至始皇并吞而尽有之分天下为三
十六郡于是三代规模一变此始皇本纪所以离而为
二也
其赐尔皂游 游当作斿
躁公二年南郑反 南郑春秋战国时属楚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860-0160a.png
十四年更为元年 改元始此
虏其将屈罔 罔作丐
武安君攻皮牢拔之 一本无君攻二字似脱
秦始皇本纪昌平军徙于郢 军当作君即上所谓相
国昌平君反之于郢故下项燕得立以为王也
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五大夫第九爵也
刻所立石其词曰 词俱有韵
发北山山石椁 椁字疑衍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860-0160b.png
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写当为输写之意运其材也旧
作写放解恐非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 亭林云寰宇记秦始皇登劳盛
山望蓬莱后人因谓此山一名劳盛山误也劳盛二山
名劳即劳山盛即成山史记封禅书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汉书作盛山古字通用齐之东偏环以大
海海岸之上莫大于劳成二山故始皇登之史记秦始
皇纪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860-0160c.png
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正义曰荣成山即成山也
按史及前代地理志并无荣成山余向疑之以为其文
在琅邪之下成山之上必劳字之误后见王允论衡引
此正作劳成山乃知晋人传写之误唐时诸君亦未之
详考也遂使劳山并盛之名成山冒荣之号今特正之
赞楚师深入战于鸿门 此深入谓周章之师
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 以下对前仅得中佐说
夫并兼者高诈力以下 承上攻守势异而畅言之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860-0160d.png
钝吟云史公以贾生推言一句全载过秦论三篇另是
一格其先列第三篇者论始皇兴衰应始皇自以为三
句次列第一篇者论秦之先公应赞中兴邑西垂等句
末列第二篇者总论其大势归到二世结耳
项羽本纪 钝吟云自秦亡后天下之权在项羽故作
本纪班孟坚汉书项羽与陈胜同传与太史公不同按
当时羽实主约汉封巴蜀羽为之也故太史公用共工
之例列于本纪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860-0161a.png
江西皆反 江西犹今言浙西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钝吟云自此一路往西
击秦篇中东西二字是眼目
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 一路向西此引而东暂以
兵败也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自此东归
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至/)各就国 钝吟云楚兵初
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860-0161b.png
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徙故王王恶地羽
之谋也 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
耳冯氏亦成败之见也
乃其杀魏豹 其字误
高祖本纪骑将灌婴击大破楚军 一本无击字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兵(至/)大败垓下 项王大
敌虽兵少食尽致死于我胜负未可知先合不利者骄
之使惰也却者迁延徐退诱之使疲也纵则夹击之使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860-0161c.png
不能前后相救楚兵横断故不利也然后因其乱而以
众乘之项王虽勇岂能支乎绛侯柴将军之兵则游兵
也当楚人既动则绕出其后矣汉书无之
皇帝在后 皇帝二字史驳文也时高祖尚未即皇帝

吕后本纪太后封大臣 封作风
赞 作吕太后本纪者著其实赞以孝惠皇帝冠之书
法在其中矣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860-0161d.png
孝文本纪乃循从代来功臣 循汉书作修是也功下
无臣字
十一月晦日有食之二句 亭林云汉书多有食晦者
盖置朔参差之失其云十二月望日又食此当作月耳
故夫驯道不纯 驯古训字
赞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以下 言外可思益见补
武纪之谬
三代世表盖其详哉 与下盖其慎也以详慎二字作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860-0162a.png
关键
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世纪 诸本尚书下有集字
六国表或曰东万物所始生 万疑作方
秦楚之际月表然虐在位 虐作后
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大字上脱一非字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太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
甄疑作鄄
小者不轨千法 千作于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860-0162b.png
要之以仁义为本 仁义为本言当不失亲亲之初意
以至于孤立也
高祖功臣侯年表十二 高祖在位十二年也下仿此
平阳七 自六年至十二年凡在高祖世七年也
信武别定江陵侯五千三百户 陵汉书作汉
清阳 汉书作清河二千二百户
广严六年十二月甲申壮侯吕瓯元年 吕作召
礼书礼由人起(至/)所以捐社稷也 此下皆荀子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860-0162c.png
故坚革利兵(至/)刑错而不用 以下本荀子议兵篇
天地者生之本也(至/)流泽狭也 以下又本荀子礼论
乐书复次以为太一之歌 与下天马二诗即汉书礼
乐志所载也稍节其文耳
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遂小字宋本作听
律书虽克所愿动亦耗病 耗作秏
丑者钮也言气阳在上未条 条作降
孰能在天地之神 在作存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860-0162d.png
天官书随北端兑 兑汉书作锐古字通
右四星曰天棓 四作五
辅星明近 辅星汉书作柄辅
其西有句曲九星三处罗 罗下汉书有列字
三曰九游 游汉书作斿
下有四星曰狐 狐作弧
曰东方木主春曰甲乙 下曰字作日字
其趋舍而前曰羸 趋音聚羸作赢下同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860-0163a.png
左行在寅 岁德所在
以三月居与营室东壁晨出 居字疑衍
以七月与东井舆鬼晨出曰大音 音字小字宋本作

曰南方火主夏曰丙丁 下曰字作日字
心为明堂营惑庙也 营作荧
填星其色黄光芒者曰黄钟宫 小字宋本光作九者
作音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860-0163b.png
躁圜以静 圜作国
其色大圜黄𣽎 𣽎与泽一字
出而留桑榆间 注正出举日平正出桑榆而上者馀
二千里按举日作气言而字衍
疾其下国 疾汉书作病下同
未尽其曰过参矣 曰作日矣作天
太阴之精主冬曰壬癸 曰作日
当出不出是谓系卒 系作击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860-0163c.png
右数万人战 右作有
后至先去前后皆病居晕不胜 晕作军
国皇星大而赤 注五星之精散为六十四变记不尽
按记上脱一志字
类狗所堕及望之如火光 及下脱炎火二字按汉书
亦无炎火二字今从柯氏本增
平望在桑榆上千馀二千里 上千字衍
王朔所候决于日旁 王朔人姓名望气者见李广传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860-0163d.png
四始者候之曰 曰作日
西北戎菽为 注为成者按者当作也
天之五佐为经纬 经字疑衍
嬴缩有度 嬴作赢
月变修刑 修作省
次修穰 次上有其字
常大赦载 句未详
二曰以辰 未详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860-0164a.png
封禅书而幽王为大戎所害 害作败
作鄜祠后七十八年 祠作畤
薄山襄山也 山下脱一者字襄作衰注同从汲古后
人得小字宋本校正独与扬雄河东赋合也
遂以十月至灞上 灞作霸
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 秦自以水德
黑帝则自当之故不立北畤耳
司命施摩之属 摩作糜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860-0164b.png
尤敬鬼神之事事作祀
上有古铜器 古作故
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 砂作沙下同
明年天子病鼎湖甚 亭林云鼎湖宫名汉书扬雄传
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是也湖当作胡故卒起甘泉
而行右内史界史记索隐以为湖县在今之□乡绝远
且无行宫
寿宫神君 小字宋本无重四字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860-0164c.png
天子祓然后入 祓小字宋本作韨
閒者河溢皋陆堤繇不思 思作息
不吴不鷔 鷔作骜
卿有札书曰 札小字宋本作礼
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 太小字宋本作天
独见旗星出如瓜 旗当从汉书作填星故下云信星
昭见也
春至鸣泽从西河归 鸣小字宋本作明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860-0164d.png
河渠书 钝吟云水患莫大于河故最详国用莫急于
漕而民间所急在水利三事错综成文语脉复井井
山行即桥 注一作𣞶𣞶改作檋
入于勃海 注河徙东郡更注勃海勃作勃下同
岸善崩乃凿井 亭林云岸当作崖汉书古今人表屠
岸贾作屠崖贾是也师古注谓山领像人之颜额者非
其指商山者尤非刘攽已辨之
功无己时兮吾山平 注韦昭曰凿山以填河也填小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860-0165a.png
字宋本作通
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 堵作诸
东海引钜定 亭林云东海疑是北海之误按地理志
齐郡县十二其五曰钜定下云马车渎水首受钜定东
北至琅槐入海又千乘郡博昌下云博水东北至钜定
入马渎而孝武纪曰征和四年春正月行幸东莱临大
海三月上耕于钜定还幸泰山修封计其道里亦当在
齐去东海远矣沟洫志同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860-0165b.png
平准书孝景时(至/)益增修矣 汉治始衰于景帝
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 武帝侈心自楚士导之
率十馀钟致一石 注钟六斗四升作六石四斗
获首虏万五千级 所获首虏皆以一为十士马死者
十馀万则实数也
天子乃损膳 损膳与上布被对
废居居邑 注服虔曰居毂于邑也毂小字宋本作谷
钱益多而轻 下云钱益轻薄而物贵如说是瓒说非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860-0165c.png

二曰重差小 曰下脱一以字按小字宋本无以字
三曰复小撱之 撱作随
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助边 式亦欲为侠者变
而用之于县官耳
然不能半自出 不能半自出者皆聚而为盗也
汤奏异当九卿 异当作当异
于是商贾中家(至/)用益饶矣 始之以重敛继之以夺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860-0165d.png
攘其贫者既为盗贼富者知不可保亦为不终日之计
武帝之不亡者赖祖宗休养之泽深耳
命曰株送 株送当从注应劭说此本二事如说非也
就食江淮间欲留之处 汉书作欲留留处之字乃写
作二点传误作之
而桑宏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伐 伐作代
一国之币为二等 小字宋本作三等
吴太伯世家吴使季札聘于鲁 钝吟云详季子事太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860-0166a.png
史公之志也史记虽无褒贬而有笔削文中子云事多
志少未得太史公之旨也惟苏明允云有是非而无褒
贬为知太史公也
齐太公世家 钝吟云太公之事仲尼不言诸家不同
太史公所叙详略得宜后人不能作矣 又云宋人论
三代时专以意见揣摩安得如此妥直
左杖黄钺以下云云 钝吟云载今文尚书泰誓太史
虽学古文亦不废今文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860-0166b.png
与太公作此泰誓 钝吟云按尚书不言太公惟此泰
誓有之与诗相应
釐公九年 此下见春秋
桓公元年春 齐桓公也
管仲病桓公问曰(至/)三子专权 钝吟云举隰朋亦见
管子然管子云鲍叔不可按鲍叔先管仲死不得管仲
病时尚存也太史公不以为然故不载举朋语耳
桓公十有馀子二句 钝吟云一总以下叙五公子争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860-0166c.png
立其事棼如乱丝太史叙之条理秩如也
避齐乱故在卫 五公子事至此完
阚止有宠焉 陈完世家以为二人
太史公曰吾适齐云云 一赞只论齐所以强
鲁周公世家 前据诗书后据春秋
武王克殷二年 已下事诗书所载注家参错不同此
书又不同
卜居焉曰告 告作吉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860-0166d.png
初惠公适夫人无子一段 与左传不同
赞词 妙在先引孔子二句 钝吟云鲁有春秋经故
所论止此其后得失不复言
管蔡世家 叙事针线甚密
与车予乘徒七十人 予作十
曹叔世家桓公三十五年鲁隐公立 钝吟云世家书
鲁隐公立春秋之始也
卫康叔世家 叙庄公处不同毛传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860-0167a.png
晋世家十年代千亩有功 代作伐
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已成人矣 重叙起
十六年楚将子反怨巫臣(至/)族灭之 钝吟云微与左
氏传不同此略也左氏云赵武畜于公宫与赵本纪亦
相同
韩厥曰赵襄赵盾之功岂可忘乎(至/)为赵后 钝吟云
此言事后耳立赵后非在此年也
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敬侯当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860-0167b.png
是烈侯
楚世家楚东侵广地至泗上 春秋止此
郑世家于是与惠惠王归 当作周惠王
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犊 犊作犕
楚反郑晋兵来救 反作伐
赵世家 钝吟云太史公叙事事有牴牾者皆两存如
周本纪依古文尚书齐太公世家又载今文泰誓所谓
疑以传疑也有大事而纪载不详难叙者缺之史阙文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860-0167c.png
也夏本纪不详有穷后羿事而于吴太伯世家见之赵
世家言杀赵同赵括赵婴齐左传颇略然此赵氏之大
事必别有所传赵之亡去太史公近文献必有可考太
史公时书不存者多矣遂谓之妄可乎如此事赵氏所
由不绝得以大于后世苟有其文何得削之后世之轻
议古人可恨也按程婴公孙杵臼之事最为无据疑战
国时任侠好奇者为之非其实也定翁谓太史公去春
秋不远赵国亦必有史是固可信吾谓不尽然自始皇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860-0167d.png
焚书列国典籍皆已荡然太史公虽去春秋不远然传
闻之误亦必已多如王文恪明宪宗以后人其记宣室
为惠宗之子略无足据者事之有无当断之以理不在
历年之远近也 初疑载秦穆公赵简子梦之帝所诸
事似乎可略后思之要非无谓飞廉恶来之后昌炽如
此天道岂可问耶载之以见事有不可知也史家妙用
亦难为寻行数墨者道矣
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载 载作战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860-0168a.png
赵盾弑其君 史家之书法也
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 武作文
奉邑俟于诸侯 俟作侔
财王所以赐吏民 财作听
卿秦将而攻伐 伐作代
魏世家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云云 苏秦合从不
载世家
两地无罪而再夺之国 地作弟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860-0168b.png
赞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则此嗟惜深痛之词讥
之者俱非
韩世家公子咎公子虮虱 虮虱国策作几瑟
田敬仲完世家 以田完制名所以别于太公之齐也
故陈桓不得立 桓作完
田常成子与监正 正作止
田常于是尽诛鲍晏监正及公族之彊者 按前已云
杀监止此疑衍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860-0168c.png
田常乃选齐国中女长子七尺以上为后宫 长子作
子长
救韩赵臣击魏 臣作以
孔子世家 论来孔子只合作列传太史公自据素王
之说 三晋田常至战国始列于诸侯孔子则变例也
往日所见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终于素王三
晋田常以盗篡传世此生民之不幸而战争至秦楚之
际也意太史公序论之旨若此不免凿矣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860-0168d.png
已而去鲁(至/)由是反鲁 总提
孔子生鲤(至/)末 世家
陈涉世家 钝吟云陈涉起自谪戍半载而败可与张
耳陈馀并为传不当为世家者也然亡秦之侯王将相
多涉所置自项梁未起以天下之命制于一人之手升
为世家太史公之旨也
外戚世家 钝吟云通卷皆言命 又云先本六艺言
妃匹之际系天下之兴亡此正言也而汉之诸后或不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860-0169a.png
由德特言命以志感慨文有烟波
盖难言之也 钝吟云妙在此句不然与上文不相顾

太史公曰秦以前尚略矣二句 此处似不宜断
汉兴吕娥姁 钝吟云已作吕后本纪此只略叙与班
书不同意
非天命孰能当之 自前叙至此是一篇文字
皇后母子母宠 下母字作毋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860-0169b.png
长公主欲子王夫人 子作予
荆燕世家泽以将军击陈陈狶 衍一陈字
令其子求事吕后所宰大谒者张子卿 宰作幸
太吕欲立吕产为吕王 太吕作太后
代王亦从代至四句 与齐世家不同
齐悼惠王世家齐王使路中大夫告于太子 太子作
天子下太子复令亦作天子复令
留侯世家有一老父(至/)乃太公兵法也 钝吟云使欧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860-0169c.png
阳公叙此直云遇一老父授以太公兵法二句便完矣
安能如此娓娓
赞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昌黎原鬼因此生意
绛侯周勃世家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立武帝条侯
争之故疑其不能事少主
续绛氏后 氏作侯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860-0169d.png
 
 
 
 
 
 
 
 义门读书记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