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0860-008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义门读书记卷六
         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焯撰
  孟子下
离娄篇离娄之明章 通章皆为当时君臣非先王之
道者而发
第四节 注所行不过差按所行接上节行字来
末节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正与此处相发
卷六 第 1b 页 WYG0860-0088b.png
规矩方圆之至也章 惟圣人能尽其性故为人伦之
至而所由无不尽其道焉
爱人不亲章第二节 此正字与大学絜矩矩字同意
我之仁智礼无所不到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节 可学问所谓小国七年者非谓
封建小国恐是燕韩之类曰然(见滕文公问/为国章下)所以多二
年是兼要略宁外侮
第五节殷士肤敏 诗中多连举殷商然此殷字乃非
卷六 第 2a 页 WYG0860-0089a.png
商之变文当解为众也 上云斯二者天也以气化言
之诗云上帝既命以主宰言之仁者上帝生物之心所
以反乱为治而维气化之衰也故有以独当天心而非
大小强弱之可论自不可为众矣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章首节 本其身之所固有故
曰自暴自弃注中着两身字于自字极醒
第二节 道理若待外求则暴弃犹可解也今人人生
来性中有个仁居之便是人之安宅人人生来性中有
卷六 第 2b 页 WYG0860-0089b.png
个义由之便是人之正路莫非固有无待外求岂吾身
所不能乎而反甘自暴弃是则可哀也己
道在尔而求诸远章 上章警不求者此觉悟求者
此与上章盖一时之言亲亲长长仁义之发最切近者

淳于髡曰章末节 权字即是义字与术字不同权正
在道上见离道言权便似将称锤打在无星处如何称
得一物淳于诮孟子以不援正不知权耳孟子以为不
卷六 第 3a 页 WYG0860-0089c.png
足与深言故聊以手援一语谢之其实权非枉道求合
之谓不得将权字看坏
人不足与适也章 语类云首三句当作一句读 注
间字上亦当有与字按辨疑云中原古注本间上本有
与字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章 易变盈流谦扬子云言山杀
瘦泽增高此好为人师之善喻也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章第二节 舍馆未定则是仅
卷六 第 3b 页 WYG0860-0089d.png
偕之行非亲附王驩者也故下章但以餔啜责之
末节 注非好善而笃信之按陈氏所谓笃信与有诸
已之谓信稍别
孟子谓乐正子曰章 但从之来不竟与之居徒餔啜
只以道途言之
仁之实事亲是也章 仁义是性事亲从兄是道性之
所发惟此为实际处尽道乃所以尽性也下礼乐只作
中和两字看不可误认注意使经文俱成倒说 程子
卷六 第 4a 页 WYG0860-0090a.png
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处最分晓此章可以参观
而得之 参以程子论孝弟为仁之本语实字乃得分

天下大悦而将归已章首节 顺者父母所为合乎道
子所为亦合乎道彼此无违逆之谓非顺从之顺
舜生于诸冯章第三节 注得行其道于天下也按此
道字乃指散见于礼乐文章谟训功烈者言之
第四节 惟其道无不同故为国班爵禄二章孟子但
卷六 第 4b 页 WYG0860-0090b.png
因其大略即可因略以致详推旧而为新不拘尽得其
迹而自有以不拂乎先王之意也子思曰百世以俟圣
人而不惑知人也亦犹是而已矣
子产听郑国之政章第三节小水则驾木大水则造
舟 均人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读为/征)注云力征
人民则治城郭涂巷沟渠牛马车辇则转委积之属
巾车庶人乘役车 言转委积则薪刍可知委人敛薪
刍亦为之役也
卷六 第 5a 页 WYG0860-0090c.png
君之视臣如手足章第三节然后收其田里 季彭山
读礼疑图云三年不收其所入谁与掌乎盖存之以待
去国之臣之归耳按此语看得下落分明
人有不为也章 张子云不为不仁而后可以为仁不
为不义而后可以为义 有不为须兼辨之明守之严
两意盖辨之愈明则其心有主而其有为也释然不疑
其所行守之愈严则其气自充而其有为也沛然莫禦
其所往(本安/溪)
卷六 第 5b 页 WYG0860-0090d.png
仲尼不为已甚者章 注本分之外不加毫末按朱子
云然所谓本分者乃义理之至当非苟然已也
大人者言不必信章 当作一句读义见语类格心章
总注尹氏云云朱子曰亦言外之馀意
君子深造之以道章 此章重处固在自得然逐句之
次又不容略须参观或问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章 仲尼所取于水者道体
其事则圣人之纯一不已其意亦未尝不在学者故程
卷六 第 6a 页 WYG0860-0091a.png
子补出君子法之一层孟子因徐辟之病而药之止告
以务实者之立心似乎狭矣然斯耻也与中庸恶文之
著同耻无实之不可继则时时省察自不容己故实即
是本朱子谓学圣人者必自孟子耻过情之语始
第四节 注暴得虚誉二句按暴得虚誉与上节注中
两渐字反不能长久与上节注中两不已反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章首节 注而能有以全其性
按明庶物察人伦由仁义正是全其性
卷六 第 6b 页 WYG0860-0091b.png
禹恶旨酒章第五节 四事之中其所以操心省身能
尽其性者无不合也其所以施政立教尽人之性者则
时异势殊容有不合者矣有字作如此解则施字更有
下落 安溪先生全章文云其有不合者是三王有未
兼也更现成得好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章首节 欧阳公云霸者兴变风
息焉谓诗尽亡者独公一人之论如此 龟山云雅亡
则无政春秋所为作也 安溪云诗亡殆谓正风正雅
卷六 第 7a 页 WYG0860-0091c.png
亡也周之盛也天子举巡狩之典陈诗观风于是庆让
行焉诸侯修述职之礼朝会雅歌于是劝戒继焉夫是
以王道行而功罪劝惩明也及周之东天子不巡狩则
太师无采也故谓之风亡其有风者列国讴谣相为传
播者耳诸侯不述职则朝会无闻也故谓之雅亡其有
雅者贤人君子思古念乱者耳夫是以王道不行功罪
劝惩不明诸侯僭大夫叛子弑其父臣弑其君其所由
来者渐矣是故春秋之褒贬所以申王事之劝惩也按
卷六 第 7b 页 WYG0860-0091d.png
郑渔仲始疑胡氏雅亡之说谓美刺之诗亡而褒贬之
书作矣非有定义诗亡于陈灵公乃孔子未生之前故
曰诗亡然后春秋作东莱亦谓盖指笔削春秋之时非
谓春秋之所始也
第二第三节 后之学者不知所以作之由不以春秋
为经世之大法而但以史视春秋则晋楚鲁三国之记
载其始固一也要之乃未经笔削则然耳岂知其事则
桓文而已辨其名实其文则史而已正其名分不惟大
卷六 第 8a 页 WYG0860-0092a.png
义数千炳如日星抑且时措从宜莫非制事之权衡道
揆之模范孔子自言曰其义则窃取之矣
第三节 义字兼正名尽性二意方能贴到存心 义
者宜也尽性命之理故皆得时措之宜
可以取章 首段不重恐人过与而轻死也或问甚明
当参观之
逄蒙学射于羿章末节今日我疾作 赵注疾作疟疾
 注庾斯虽全私恩二句 废公义之说不必拘曰侵
卷六 第 8b 页 WYG0860-0092b.png
则为患小曰追则不过驱之速去使毋轻我为无备而
已不必殪其将取其师也多阅春秋事自见
西子章 赵注蒙不洁以不洁污巾帽而蒙其头面
天下之言性也章首节 照注故利并重照语类则独
重在利末节反牵合难晓
故者以利为本 故有善恶两件故必以利为本 注
犹所谓善言天者二句按此荀子性恶篇文
第三节 若将首节则字看得有不足之意则末节历
卷六 第 9a 页 WYG0860-0092c.png
学中亦当挽入利字
公行子有子之丧章首节 疏云丧其子故有子之丧
亭林云礼父为长子斩衰三年
第二节 简略也谓于礼不足故下即以礼折之
第三节 注若周礼三句按周礼宰夫三公六卿之丧
与职丧帅百官有司而治之凡诸大夫之丧使其旅帅
有司而治之注旅冢宰下士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章首节 语录节问一条下云集
卷六 第 9b 页 WYG0860-0092d.png
注非定本 存心只是处心与尽心篇存其心不同(本/语)
(录/)
末节 许鲁斋云草木到秋精气展尽故风霜亦摇落
之人精神耗散故疾病侵之到德行亏时便患难及之
人若德行充实虽祸患不害也孟子有浩然之气只是
德行充实里头缩一分外面侵一分人有召祸之由则
凡物皆能为祟难防备以此意看此节书则更无渗漏
矣 又云坎不盈祗既平无咎人行到忧患处如水到
卷六 第 10a 页 WYG0860-0093a.png
流得满然后过去少些子不满过去不得所以要宏毅
坚重如舜事瞽瞍只得竭力供子职负罪引慝而已到
底豫时是坑坎自满然后流得出天下事到行不得处
皆如此只得动心忍性以待不敢怠躁到见几而作不
俟终日时却又不得如此以此意看终身二字亦妙
禹稷当平世章第四节 禹稷所任乃转旋天下之责
直欲万物皆得其所非效一官而已切天下剔发出有
饥溺则其急宜乎倍万方是解上三过其门不入也若
卷六 第 10b 页 WYG0860-0093b.png
空空描取思字则以圣人之材处此绰有馀裕何为如
是急哉
末节 闭户暗贴乐字乃有味
曾子居武城章首节沈犹行 沈直深切广韵在二十
一侵中
储子曰王使人夫子章 朱子谓杨氏所论得之杨
曰圣人人伦之至也岂有异于人乎哉尧舜之道曰孝
弟不过行止疾徐而已皆人所日用而昧者不知也
卷六 第 11a 页 WYG0860-0093c.png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章 宋元刋本以卒之东
郭墦间(句/)之祭者乞其馀(句/)不足(句/)又顾而之他(句/)
上文云良人之所之此卒之字之祭者字之他字𦂳
相贯注大全不从朱子而从旧读谬矣
万章篇舜往于田章第二节 竭力耕田犹是养口体
之粗节必是于视无形听无声有不到处不知以何事
得罪于父母耳于我何哉须是孝子心里已打算到那
穷处故下节说个如穷人无所归
卷六 第 11b 页 WYG0860-0093d.png
末节 热中赵注以为心热恐惧犹言忧心如焚也近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亲亲仁也慕亲乃所性之仁根于
心者物欲害之则孝衰矣圣人尽性斯浑然天理身终
不足以移之只大概透发不失本心不可即贴舜说
娶妻如之何章第一节 故为孤孑之行以遂其孤愤
之私是为怼
末节然则舜伪喜者与 与疑词非诘词盖欲求其义
卷六 第 12a 页 WYG0860-0094a.png
理之归也
象日以杀舜为事章第二节杀三苗于三危 尚书纂
言曰左传云蔡蔡叔孟子曰杀三苗字异音同古字通
用也
末节 赵注源源而来如流水之与源通
咸邱蒙问曰章首节 注齐东齐国之东鄙也按赵氏
解为东作田野之人故释此句 东鄙则海滨之野人

卷六 第 12b 页 WYG0860-0094b.png
第二节普天之下四句 引诗之意是举远以该近
我独贤劳也 北山诗云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孟子
即以诗说诗也 注此诗今毛氏序云按此注独取小
序为说
第三节 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孝思维则
之谓也
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章 安溪云其子之贤不肖皆
天也天字似以气数言天之所废天字似以天心言要
卷六 第 13a 页 WYG0860-0094c.png
之皆气数而理存乎中如尧舜之有败子仲尼之不遇
其君气数之不幸也天心亦不得已而废之夏商周继
世有人是气数之幸也天心亦因而不废之
第二节 一以二十又八载一以十七年一以七年故
曰相去久远施泽于民当根荐于天说方与上下相应
第四节 伊尹周公非客也万章问意原统自禹以后
言之故并推论商周之事若仲尼则生于王泽既竭乃
有圣人之德而不在天子之位其遇独与舜禹异此又
卷六 第 13b 页 WYG0860-0094d.png
其事理之变故并推明其有德无荐之由使天意人事
详尽无遗耳
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章第二节系马千驷弗视也
 韦昭国语注系马良马在闲非放牧者也
第三节 若讲成高蹈避世便不是伊尹心事盖耕野
而乐尧舜之道便是自任以天下之重但非有王者兴
则不可为名世必成汤果大有为然后出而于吾身亲
见之所谓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卷六 第 14a 页 WYG0860-0095a.png
第六节 只缘已是先知先觉常处畎亩斯其责不可
他辞不就汤聘便属推而纳
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章第二节 注故不谏而去之
秦按元板无秦字
末节 注然此事当孟子时已无所据按辨疑云孟子
言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又言年已七十所指之事亦
已详矣末可谓之无据也注文盖见孟子之言与史记
所载有不同故有此说读此章者当以知虞公之不可
卷六 第 14b 页 WYG0860-0095b.png
谏而去为句去谓去位也之秦年已七十矣则与史记
所言晋虏走宛秦赎之授以政自不相妨不必言已无
所据
伯夷目不视恶色章首节以待天下之清也 德盛化
隆既洗腥闻又不烦放伐方是伯夷所谓清而与神农
虞夏若合符节也
第四节 龟山云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
国之道也然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何迟迟之有曰孔
卷六 第 15a 页 WYG0860-0095c.png
子之欲去鲁也久矣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故迟迟
其行也燔肉不至则得以微罪行矣过此复无辞以去
故不税冕而行非速也
第六节 条理二字亦要重 注若独奏一音三句按
此有始终而无条理 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按李云
此于三礼无所考不知朱子所本
周室班爵禄也章第四节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百倍
公侯 凡言方者皆四方齐一之数当开方计算方千
卷六 第 15b 页 WYG0860-0095d.png
里者(千/倍)一百万里也方百里者(百/倍)一万里也七十里者
(七十/倍)四千九百里也五十里者(五十/倍)二千五百里也附
庸四十里者(四十/倍)一千六百里也三十里者(三十/倍)九百
里也二十里者(二十/倍)四百里也十五里者(十五/倍)二百二
十五里也 礼王制注小城曰附庸庸古墉字 厚斋
云王莽曰附城盖以墉为城也 以姓名通谓之附庸
犹言属城也
第五节 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王官不言公者
卷六 第 16a 页 WYG0860-0096a.png
官阙而不备也受地止言视侯者朱子谓古者天子之
三公八命及其出封然后得用诸侯之礼盖仕于王朝
者其礼反有所厌而不得伸今但视其禄耳公侯皆方
百里故受地惟准之侯也亦有本为侯伯入为卿士者
则亦受畿内之地盖国禄所入自以守宗庙之典籍此
则所以报其功不嫌其富倍也且王畿备五等之制而
陪臣极隆杀之殊又不使侯国得拟于天子耶 注王
畿之内二句按国不继世故畿内得以容之
卷六 第 16b 页 WYG0860-0096b.png
第六节 注徐氏曰大国君田三万二千亩云云按三
万二千亩(三十/五井)三千二百亩(不及/四井)八百亩(不及/一井) 庶人
在官府史胥徒也按府史由辟召胥徒给徭役
第七节 安溪先生谓君田皆三万二千亩卿田皆三
千二百亩徐注误矣但次国三卿下卿命于其君小国
三卿中卿下卿命于其君皆止食大夫之禄故有三之
二之之杀耳按但以大夫倍上士之数核之又不合上
下文法正同不应大夫士不用合算也姑如徐说可矣
卷六 第 17a 页 WYG0860-0096c.png
朱子谓周礼王制不同姑勿一一以求其合可也况王
制有下大夫五人若以四千八百四倍算之与三卿又
不合乎
敢问友章第二节 注张子曰献子忘其势云云按或
问中不满张子说
敢问交际何心也章第二节 托于诸侯章云无常职
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此云尊者赐之是盖有君臣
之义存焉故末节云际可之仕也公养之仕也交际即
卷六 第 17b 页 WYG0860-0096d.png
是仕于其国而所得之禄赐孟子为卿于齐其禄十万
乃交际之一端也而况受其句上冠以孔子之仕于鲁
也可见交际与仕不是两事但将以为行道之机非徒
贪其豢养耳旧文皆作前论交际后论仕合者反离多
费穿插可谓愦愦
第三节 注孔子受之云云按下文于卫之事即是本
身證佐引阳货烝豚事却稍远
第四节 罔不憝是众之所共弃而无复可以交接之
卷六 第 18a 页 WYG0860-0097a.png
理矣 私笺云所不辞二句一说三代相传以此法不
须辞问也于今为烈烈明法如之何受其馈也此承不
待教说来甚明顺按此本赵注
第五节 与之交际非徒免死而已矣盖亦化之于善
使诸侯闻吾教而能改则可以取民有制以三代之治
民者治民即此人也
充类至义之尽也 义即义乎不义乎之义当云合道
得宜守溪用权变推移未谛
卷六 第 18b 页 WYG0860-0097b.png
第六节 注亦欲小试行道之端以示于人按示于人
见字明白
第七节孔子有见行可之仕 见即上注中所谓示也
 见行可即是为之兆万历癸未文都不合上节注意
大全中辅氏说得之 世得云以所就三章观之则见
行可不根为之兆亦未为不是
仕非为贫也章首节 道不可行于时本不当仕然家
贫亲老或需禄养则我身有时而不得不仕也 汉书
卷六 第 19a 页 WYG0860-0097c.png
儿宽传注养主给烹炊者也故赵注云不能亲执釜灶
 注道与时违按四字乃吃𦂳当着眼
第二第三节 郝京山文两用不敢也甚合
第三节其职易称非苟简之谓职小任专反无挠之
使不得行其道者也 国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抱关
迹最疏远与下立朝相反行夜击柝则凡清昼攫金不
与其责矣 注柝夜行所击木也按元板作行夜朱子
本用赵注
卷六 第 19b 页 WYG0860-0097d.png
末节 立乎人之本朝二句申明有时二字 罪也此
卑贫所以宜居耻也此尊富所以当辞
士之不托诸侯章第五节 使之亟拜则亦几于赐矣
 养君子之道杨氏引周礼王燕则以膳夫为献主之
说甚妙
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章首节 管子注立市必四方
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一乡之善士章首节 一乡之善士亦有散在一国之
卷六 第 20a 页 WYG0860-0098a.png
中天下之大惟我之善盖于一乡自然心同理同相为
契合矣尽字须如此看 注随其高下以为广狭也广
狭指善说若看作人之众寡则上半截便说不去
第二节 知其人则非徒想像之而已亦还以自验吾
身之善如何 尚友何所为取诸人以为善也
告子篇性犹把柳也章 告子但知气之为性而不知
理之为性故妄谓知觉运动乃人生所固有仁义礼智
则皆自外而至乃人所本无必待为之而始成遂设把
卷六 第 20b 页 WYG0860-0098b.png
柳杯棬之喻孟子亦未与正言性为天理仁义之根于
性只就一为字折倒渠使无所置辨既而告子自病其
说之偏于恶也于是下章复为湍水之喻谓善恶皆性
之所无而生于习则终以气为性而已
首节 注如荀子性恶之说也按性无善无不善此告
子宗旨所在与荀扬所见自别注意当浑之
性犹湍水也章末节其势则然也 势字与理字相反
食色性也章第三节 且谓长者义乎二句当如存疑
卷六 第 21a 页 WYG0860-0098c.png
兼长马长人之说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章 孟季子初是谓所长非所敬
辨上章长之者为外及孟子剖析出斯须之敬则又谓
敬如此随人转变则并敬亦不由内也始之外长蔽于
一偏既乃外敬则陷于性本无善之说而莫悟矣答问
间有两层意思
首节 未达长之者义乎之言故私论义内为不可解

卷六 第 21b 页 WYG0860-0098d.png
第三节 上章就敬之同处谓其在外此章是就敬之
异处见其在外两般说话一样机锋也
第四节 为尸是为祖尸语类云古者为尸必隔一代
孙可以为祖尸子不可为父尸以昭穆不可乱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章首节 未发以
前何尝有所谓善恶
第二节 此言虽未可定于初但教化所系者大此近
荀子说
卷六 第 22a 页 WYG0860-0099a.png
第三节有性善有性不善 二有字对第一节二无字
下又言非他人所能为对第二节似驳两家
第五节 乃若之若旧训顺故注特云发语辞 须看
注中但字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即此节以情言
性之意也情之发也兼善恶而此言但可以为善不可
以为恶者故者以利为本情之发而为善则本乎性而
理之顺者也其为恶乃凿而使逆其所发者也
第六节 此处才字孟子从性字一滚说下只在理上
卷六 第 22b 页 WYG0860-0099b.png
论未曾论到气程子之说当从言外补出夹杂便失语
意 注乃物欲陷溺而然按此已起下章
第七节我固有之也 有字正破告子无字
第八节 上即情善而溯源于性此又举孔子之说诗
见惟性本善故情善而孟子之独言性善非无徵也
性不可见故以情言然断乎以善为固有者人之性天
所命也推本生民之始是固有二字下落有物有则有
字与上节有字相应 秉彝指性商书所谓恒性也懿
卷六 第 23a 页 WYG0860-0099c.png
德指仁义礼智中庸所谓性之德也虽一理而层次有
分 注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按千万人所同千万世
不易故曰常
总注 学而知之按此所谓思也求也 孔子所言下
愚不移者按此所谓舍则失之
富岁子弟多赖章第二节 麰麦是降才之同能同生
同熟者不陷溺者也其不同生同熟者陷溺则然也曰
播种曰其地曰树之时是三者皆非从天降也而可云
卷六 第 23b 页 WYG0860-0099d.png
皆熟以上明降才之同乎 不同熟者地之不齐雨露
之不齐人事之不齐非麰麦之才有殊也
末节 邵子曰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牛山之木尝美矣章第二节 此节气字根脉须要分
晓语录中有两条最善而大全皆遗之叶味道问良心
与气合下虽是相资而生到得后来或消或长毕竟以
心为主曰主渐盛则客渐衰主渐衰则客渐盛客盛然
后胜得这主故曰志动气者十九气动志者十一吕昭
卷六 第 24a 页 WYG0860-0100a.png
德问夜气一章曰这病根只在放其良心上盖心既放
则气必昏气既昏则心愈亡两个互相牵动所谓牿之
反覆按此则放其良心下当先补出气昏一层日夜所
息中又当就无所作为补出气定而性复之意然后转
出平旦清明良心必有发见前后意方融贯
虽存乎人者 人字谓人之本来质地方与下未尝有
才相应以下气字自贯注
有梏亡之矣 有当读去声
卷六 第 24b 页 WYG0860-0100b.png
鱼我所欲也章第二节 义非外至乃所欲有之所恶
有之盖本心也是故从其甚者耳 此处是精义事
第四节 此处是省察事即省察此良心之失与不失

第五节 此节重在皆字见非但可以望贤者而不可
以责中人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能常存之则必能
舍生取义矣
第七节 临事不能省察者由于平日先无精义之功
卷六 第 25a 页 WYG0860-0100c.png
良心虽有时发见却易为利欲所昏蔽故不辨礼义而
至于丧失也
末节 注本心谓羞恶之心按羞恶之心是义然义皆
从仁出盖谓失其仁义之心也故下章以求放心言之
总注 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按此所
以下章说求放心
仁人心也章首节 私笺云有此心即有此仁心而不
仁即非人矣
卷六 第 25b 页 WYG0860-0100d.png
末节 私笺云心即仁也求放心即求仁也 注盖能
如是云云按自盖字以下乃朱子以程子之意推而论
之所以防异端之流弊也不必入口气 程子云云按
约之使反指未学问人寻向上去指既学问人 此章
大意新安陈氏之说甚明
钧是人也章第二节 注心得其职则得其理按理即
天之理 若能有以立之按此句是操存根本 则事
无不思按谓无不得其理 操存涵养使常清明乃所
卷六 第 26a 页 WYG0860-0101a.png
谓先立其大也事至能思当留在不能夺中讲
总注 君子存诚二句按纯乎天理之谓存诚在思之
先敬则不昏故常能思 天君泰然按心居中虚以治
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出荀子天论篇
有天爵者章首节 南轩云仁义又言忠信忠信只是
诚实此二者 双峰云须忠信乐善仁义方为我有乃
为可贵 天爵性分也人爵势分也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章首节 贵于已者已有可贵之
卷六 第 26b 页 WYG0860-0101b.png
实人亦从而贵之兼内外两层说故下文既言仁义又
言闻誉
末节 以食比仁义以衣比闻誉盖二者又有内外先
后略分轻重也 膏粱赵注膏细粱如膏者也 令闻
广誉根仁义来 文是衣绣是裳 欲贵之情有贪与
夸二种闻誉二句又对夸者言之也不然只说仁义贵
于己之理尽矣
羿之教人射章首节 尽其性
卷六 第 27a 页 WYG0860-0101c.png
第二节 由其道 上节立志希圣下节用力有渐
此章言教与学不是空谭须从实地做得到家方能有
成圣譬则力也规矩方员之至也本非易事看得彀与
规矩粗浅是时文之谬也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章第三节 不识性则但知甘食
悦色而以义为外不知教则纵其甘食悦色之欲而以
礼为轻岂知礼本于羞恶辞让之天则不如是则违禽
兽不远而无以立也可与立而后可与权
卷六 第 27b 页 WYG0860-0101d.png
第五节 孟子以本末破他轻重二字下上之解不如
赵注云夫物当揣量其本以齐等其末知其大小轻重
乃可言也数语明畅
末节往应之曰 孟子言当应任人如是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章第三节奚有于是 朱风林四书
旁注作言安有食粟而已之理却不若后来林次崖云
是字指形体而言所以为尧舜者不在于形体在于作
为也口气较合
卷六 第 28a 页 WYG0860-0102a.png
弗为耳 弗为者不尽其才者也
第四节 注陈氏云云按道性善称尧舜原是一事今
人只读杨氏说便非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章第二节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
仁也 须看注中一发字谓其犹有戚之之意则所性
之仁见于父子者赖以未泯耳两截固有次第
第三节 此问最善善于说诗即亦可以通乎孝之变

卷六 第 28b 页 WYG0860-0102b.png
第四节 过小孔疏母遂不嫁之说甚善 幽王黜嫡
妻废嫡子已是人伦之大变不须更推到宗社安危上
孟子居邹章第五节 成字从上节及字中来
末节储子得之平陆 赵注储子为相得循行国中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章末节 注则亦未为深知孔子
者按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小不知其大也
总注 尹氏云云按未尝知仁第一第二节未尝识贤
第三节至末
卷六 第 29a 页 WYG0860-0102c.png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章第二节 天之立君以为民
也必有纲纪法度则兵争可息逐层叙致正见讨伐为
最重之事而不轻于劳师动众也五伯搂伐则无王剿
民斯为罪之魁矣然桓盟之盛犹不约而信岂若今之
诸侯争城争地者乎以下章连类参观则今之大夫所
为逄长者亦可以得其实矣 王制名山大泽不以封
其馀以为附庸閒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闲田以禄之
其有削地者归之閒田曰禄之则以其地所入者为庆
卷六 第 29b 页 WYG0860-0102d.png
及身而止非此地世世属之此国也注益其地句当酌
赵氏于制度未暇详也然王制固有加地进律之语更
详之
第三节无有封而不告 安溪先生云此句系在交邻
之后盖存亡继绝如城楚邱之类非指本国臣下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章第三节 赵注曰山南曰阳太
山之南谓之南阳也
君子不亮章 语类云亮信之小者孟子所谓亮恐当
卷六 第 30a 页 WYG0860-0103a.png
训明字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章末节 人将曰者中心达于面
目人一望而识之描写之如此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章首节 孟子羞称五伯何以带说
三子为以下即是中人也
第二节 须看是人人字原与下节不同其生也有自
来命于帝廷为大任也然既生之后或不能无气质之
蔽习尚之染故必先磨鍊一番此又存乎其人之善体
卷六 第 30b 页 WYG0860-0103b.png
天心自能成就乃因材而笃耳 苦心志是动心劳筋
骨三句是忍性行拂乱是益不能陈定宇分配极好
第三节 而后作如太甲悔过自怨自艾处仁迁义后
字对上先字
第四节 法家拂士对上徵色发声敌国外患对上困
心衡虑举有国以包在下者不是又推开说
末节 论来末节只宜顶人恒过两节不宜因尹氏注
总上四节来
卷六 第 31a 页 WYG0860-0103c.png
尽心篇尽其心者章第二节 存心似致中养性似致
和 操而不舍是敬以直内顺而不害是义以方外
总注然智而不仁云云按如释氏之学是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章首节 安溪云万物直以人物言
不兼事类说尤与下文仁恕相贯免费曲折
末节 进于万物一体之公则无所亏于皆备之本然

子好游乎章末节 独善其身谓其德望足以辅世长
卷六 第 31b 页 WYG0860-0103d.png
民而仍不枉道以求合
待文王而后兴者章 此为当世学者不知信从孟子
而发 世得云不云待圣人而后兴而曰待文王而后
兴隐隐有权德兼优意思若道德不藉势位而常存乎
人心虽去圣千载诵诗读书与并世无异
霸者之民章末节 注举一世而甄陶之按如阳和一
煦万物皆新
仁言不如仁声章 四项都不可少而其效有浅深故
卷六 第 32a 页 WYG0860-0104a.png
当务其至者
无为其所不为章 安溪云而已矣三字在能扩充上
见 注不能以礼义制之私笺云又添出一层按礼义
是能反是心之实非添一层也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章首节 先生云术如四术之术
 在心之理谓之德得之于天处事之方谓之术得之
于人
第二节 德而动忍之使慧生则知几其神矣术而增
卷六 第 32b 页 WYG0860-0104b.png
益之使智全则诚能动物矣操心危故戒惧于预而常
觉虑患深故修省益密而常慎也 操心德慧之本虑
患术知之发 操心危则涵养到虑患深是阅历熟
有事君人者章第二节 为悦当对下二种人说不当
以首节佞媚比儗能安社稷其人品亦高矣只是太着
意耳注中如小人之务悦其君句有病
广土众民章第三节 分如左传四国皆有分之分惟
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性之禀其全者其分同也然欲动
卷六 第 33a 页 WYG0860-0104c.png
情胜利害相攻无以定之者多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
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则分定之说也以太极图解證之
定字不可落空明甚语录所谓合下都定者言圣人不
待勉强耳
第四节 此节为定之之蕴蕴积也指四德之根于心
若误为韫椟而藏之韫谓四德乃性之所藏失朱子本
义矣 注气禀清明性之也无物欲之累不为他隔断
总注 然其所得于天者按此句是分
卷六 第 33b 页 WYG0860-0104d.png
伯夷避纣章末节 注赵氏曰三句只解得上半截五
十以下又反覆言之若无王政则虽有美意亦不能使
老者皆得其养不煖不饱二句正与上节两足以一可
以反应孟子言之重辞之复须着体贴不可只与上半
截一直说了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章第二节 安溪云澜与容光不
是大处亦未是本处盖所由以观本者但观断港绝潢
必无潆洄湍急而雷电爝影不能几微毕照可见
卷六 第 34a 页 WYG0860-0105a.png
总注 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按本犹之基也
杨子取为我章第一第二节 拔毛摩顶是孟子形容
不可看作实有此事
总注 中之所贵者权按只是辨中
饥者甘食章 心不在则食而不知其味人心一向迫
于饥渴便此心做不得主失饮食之正上四句中须隐
隐见得没有为味之主宰者方好人心亦皆有害是道
心为人心所汩口腹以人心之知觉为主则知所择而
卷六 第 34b 页 WYG0860-0105b.png
不失其正味矣人心以天命之秉彝为主则知所择而
不失其正理矣正字还他分晓始得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章 不易当对不辨礼义而
受万钟看盖察义至精而常不失其本心故也 陈寿
翁云介有刚介介特廉介之意惟其分辨所以能如此
亦如廉本训廉隅惟其廉隅分辨所以清廉廉洁
有为者辟若掘井章 此章不可作始勤终怠等语盖
掘井九仞原是能用力者所差不及泉耳犹如读书穷
卷六 第 35a 页 WYG0860-0105c.png
年累月所读颇多但未通耳苟其及泉虽不九仞何害
但不及泉虽更加九仞之功倍于九仞之功亦不得不
然耳何则井中本自有泉及泉而后为井乃已焉而弃
其井乎如此方不是为山九仞章公共话头
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章 孝者所以事君弟者
所以事长无亲戚则必并君臣上下而亡之矣
孟子自范之齐章首节 私笺云居移气二句当虚说
不专属贵的一边按夫字始落到王子身上只言尽人
卷六 第 35b 页 WYG0860-0105d.png
之子皆有可移但患自不肯移耳
第二节 广居人所固有却必待养而始成始之求放
心终之得安宅动心忍性等事皆所以移之也
形色天性也章 须体会总注中程子意今人只是杨
氏说耳
齐宣王欲短丧章第三节 注陈氏云云按陈氏耆卿
字寿老著孟子纪蒙 厌于嫡母按厌于王耳母不厌
子此赵注也亦误 阎若璩曰陈氏之误亦有自来赵
卷六 第 36a 页 WYG0860-0106a.png
岐注王之庶夫人死迫于嫡夫人不得行其丧亲之数
当岐同时康成亦注孟子未知其解云何要以丧服记
公子为其母练冠麻麻衣縓缘既葬除之郑注曰诸侯
之妾子厌于父为母不得伸权为制此服不夺其恩也
传曰何以不在五服之中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
盖诸侯尊绝旁期以下何有于妾公子被厌不敢私服
其母父卒犹有先君馀尊所厌亦不过服大功其严如
此晋胡澹生母丧嫡母尚存疑不得三年以问范宣宣
卷六 第 36b 页 WYG0860-0106b.png
答曰嫡母虽贵然厌降之制父所不及妇人无专制之
事岂得引父为比而屈降支子也说与郑注合不知何
缘孔颖达疏戴记多有厌嫡母之说流传至宋阑入集
注朱子亦有取此遂成不刋之典且公子为母练冠之
下麻衣之上仍有一麻字盖以麻为绖带何竟遗去是
不独陈氏之说当请刋正所引仪礼亦当请加补正云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第二节 草木之生亦须先问
其种子如何其天资诚如颜之明健曾之宏毅又当用
卷六 第 37a 页 WYG0860-0106c.png
力已至乃可言雨化耳为注中补此一层方是五教第
一句
第五节 重在君子使人得以私淑与予私淑诸人句
不同
道则高矣美矣章末节 注中道而立言其非难非易
按非难非易不可平对中道句只对针不可几及耳
君子之于物也章 上四句入讲宜云君子所施不自
物始其于物也但爱之而弗仁君子所厚不自民始其
卷六 第 37b 页 WYG0860-0106d.png
于民也但仁之而弗亲
知者无不知也章 郑氏礼记注放饭云去手馀饭于
器中人所秽此从赵注以流字例之赵注是
总注 虽遍知人之所知二句按出荀子儒效篇
有人曰我善为陈章第四节 革车兵车也左传吴用
木楚用革留侯曰殷事以毕偃为轩
民为贵章 得乎天子者得乎君也即于民为贵对面
引起君为轻脉络复言得乎诸侯者诸侯亦君理如是
卷六 第 38a 页 WYG0860-0107a.png
始备也有此句则下节发明君为轻即可承诸侯来说
不言天子而义自显且亦言之无罪矣孟子文章周密
稳当如此所以为经
仁也者人也章 此章只言道之所由名故曰合而言
之不说体道上 注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按此释人
也句
齐饥章首节须看国人皆以四字不问其义之可否
而但欲以众情动之也
卷六 第 38b 页 WYG0860-0107b.png
第二节 则之野句法阎引周书则至于丰为證
口之于味也章 安溪云两谓字是辨明性命之说盖
不与命合一者非真性不与性合一者非正命也不是
果有两项性命而君子有意伸抑其间本文所谓性也
命也乃就世俗所谓性命言之如论语野人也君子也
之比
第二节圣人之于天道也 圣人与仁义礼智相承天
道与人伦相对今人俱误读注意
卷六 第 39a 页 WYG0860-0107c.png
浩生不害问曰章 朱子答敬夫此六位皆他人指而
名之之辞
第三节 注可欲而不可恶按语录作有可欲而无可
恶更明
人皆有所不忍章第一节 注物欲之蔽按蔽字极好
人心一为私欲所蔽到处有物隔碍壅塞见得这边昧
却那边仁义虽吾固有不能坦然由之矣须猛力抉去
其蔽使豁然洞达方能自此至彼通行无碍而克全吾
卷六 第 39b 页 WYG0860-0107d.png
仁义之本然也 如水然抉去壅塞方能通流决达也
充则荐至习坎之功清流既导又流而不已
第二节 达是由此及彼用力做去充则更能满其量
也自是两层若两节一意则赘设矣
尧舜性者也章第二节 或能于暂而不能于久或顾
其大而不暇于细即非盛德之至
养心莫善于寡欲章 安溪云寡欲是就见成说其所
以寡欲则自克己持敬中来又云养心是养其仁义之
卷六 第 40a 页 WYG0860-0108a.png
心非徒养其虚灵之心也
曾晰嗜羊枣章首节 羊枣非枣也乃柿之小者初生
色黄熟则黑似羊矢其树再接即成柿矣余乙亥客授
临沂始睹之沂近鲁地可据也今俗呼牛奶柿一名㮕
枣而临沂人亦呼羊枣曰㮕枣此尤可證柿之小者通
得枣名不必以尔雅遵羊枣之说为疑若邵武士人伪
作正义以羊枣为樲棘之属则甚谬此乃本草所收酸
枣也自出山石间色赤味酸
卷六 第 40b 页 WYG0860-0108b.png
第二节 脍是生肉炙是熟肉
孔子在陈曰章第七节 又不可得与上不可必得相

第十二节 义信亦德之类特佞与利口所乱者一节
而乡原贼德五常百行无不为所乱耳
由尧舜至于汤章首节 朱子谓得以闻之赖于见者
经文语势固然看先有首句既言尧舜以是传诸汤矣
而又叙见之大意似个中间接续人孟子亦自任如此
卷六 第 41a 页 WYG0860-0108c.png
耳讲章辄谓看此得以二字便见是见知重殊觉误会
朱子本意
第三节 尚书大传曰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学于太公
望见群辅录
末节 上而为君者其事行则圣人作而万物睹孔子
不得位垂诸文以传诸其徒一时或无由尽知莫为之
后恐其淆乱所以独幸邹鲁之近故此节比上文但言
世之相去又多一层亦正与君子之泽章相表里也
卷六 第 41b 页 WYG0860-0108d.png
然而句指见知则亦句指闻知说无正是说有 注不
敢自谓已得其传此正文然而句而忧后世遂失其传
此正文则亦句然乃自见其有不得辞者此正文二句
交关处此层须于言外或篇终见之 所以明其传之
有在然而句又以俟后圣于无穷则亦句
 
 
 义门读书记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