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附录[上]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2H 页
年谱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四十四年(我 明宗大王二十年)乙丑七月三日丁酉。(子时)公生于星州西面柳村外氏家。(是日夜半。光明之气。自天下垂。亘满一室。已而公生。见者异之云。)
四十五年(我 明宗二十一年)丙寅。公二岁。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我 明宗二十二年)丁卯。公三岁。
二年(我 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公四岁。
三年(我 宣祖二年)己巳。公五岁。始学文字。(气象豪迈。才品颖秀。操笔作字。笔法天成。)
四年(我 宣祖三年)庚午。公六岁。(自离襁褓。疟疾疮肿。比岁为患。以此不得强督课程。而文理自然渐透。所受文义。久而问之。辄对无遗。以大帚渍水。习字厅板。一间一字。气势甚壮。见之者莫不惊叹。)
五年(我 宣祖四年)辛未。公七岁。受学于从叔守吾堂吴公。(名僩字毅叔。南冥门人。性简行高。专精讲究。每称公曰此儿英悟不凡。不待劝督。自力不怠。他日成就。将为大君子云。○本道都事行县。闻公名遣人要之。答问之间。靡有差失。使写字。笔力动荡。未及下点。都事以红袍一幅。故覆当点处。试观其意。公加点于所覆袍上。略无疑色。都事大奇之。)
六年(我 宣祖五年)壬申。公八岁。春德溪府君弃官归乡。(以吏曹正郎退。盖为终老计也。累以掌令,执义,舍人,典翰 召。皆谢病不赴。)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2L 页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我 宣祖六年)癸酉。公九岁。
二年(我 宣祖七年)甲戌。公十岁。秋七月。丁德溪府君忧。(公自幼尽子弟职。虽宿痾在身。晨昏定省。未尝废。跬步不欲离亲侧。至是先府君患脏风危急。沐浴祷天。请以身代。及丧攀擗哀号。气绝乃苏。仍成惊悸之症。守吾堂扶护救之。疾犹未已。以大夫人命。往星州外家。寒冈先生为之经理丧葬。且指教医药。久而得瘳。)
三年(我 宣祖八年)乙亥。公十一岁。自星山归庐所。(未几有寒疾。几死复生。盖由庐所寝食冷薄之致也。自是气血虚损转甚。河觉斋以先执。悯其终难支保。率至其家。问症投剂。仅得差道乃归。)
四年(我 宣祖九年)丙子。公十二岁。秋七月服除。(每日夙兴谒家庙。次省慈闱。出就书室。肄业甚勤。律身以小学家礼为准。守吾堂以草土澌毁之馀。恐致伤损戒之。答曰死生有命。何可自㬥自弃。守吾堂深加叹服。)
五年(我 宣祖十年)丁丑。公十三岁。
六年(我 宣祖十一年)戊寅。公十四岁。以礼记,近思录等书。质守吾堂。(积疾屡年。坐卧不得任便。而口读心念。不撤昼夜。守吾堂曰著工性理。不坠先志。其心可嘉。而奉亲之下。全废科业。未知何如。答曰此亦何害于举业乎。)
七年(我 宣祖十二年)己卯。公十五岁。以性理大全二程粹言。质寒冈门下。(居数月。前症复发。遂还家。虽在呻吟中。经史子书。殆遍贯通。制作成章。颇腾人口。○寒冈有书云每念吾君读书成立。庶几不但为世俗之儒。则其有以仰副先师平日之所望者。当如何也。更望益自勉励奋迅。直以古人之所以学问修身者。为己任。)
八年(我 宣祖十三年)庚辰。公十六岁。从寒冈先生讲学于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3H 页
昌山县衙。(居无何。疾作还家。有春景一绝云春风散骤雨。城外百花树。松窗一回首。烟捲斜阳暮。又有见松寄兴诗云孤松路傍立。无人识其节。自是高山好。如何在城郭。霜风吹不已。斤斧加不绝。孤孤数干馀。凛凛志不折。寒冈见此二诗。叹其气象之清高。)
九年(我 宣祖十四年)辛巳。公十七岁。往昌山。以四书质疑。未几还。(大夫人常谕之曰学道虽可勉。举业亦须及时勤做。无坠家声。以慰老母之望。公乃旁肄举业。)
十年(我 宣祖十五年)壬午。公十八岁。(有诗云男子微身任觉民。如何十八尚凡人。吟边天地都无管。笔后风云谩有神。北极欲为将奋羽。南溟岂作竟沈鳞。閒吟独立年将晚。绿意红情又是春。)
十一年(我 宣祖十六年)癸未。公十九岁。春正月冠。(寒冈有书云三加吉日。考历子得今月二十八日。想承休受福之期。当在此日。愿奉一言之祝。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君子懋德之要。孰加于此。惟于此而真积力久然后。可以承先人之馀庆。而长保无穷。非所以翼承者乎。庶几勉焉无愧为君子之子。则岂非为门人子弟所共幸甚者也。惟望择宾谨礼。以严成德之始也。○二月又有书云所望于君者。诚非他比。须益自鞭策。立志远大。一日十二时。常加照省。未尝少顷刻自懈自废也。)秋八月与祭南冥先生祠。携诸友游獐项洞。(有诗及记。有云山水南冥之迹也。仁智南冥之乐也。今吾与数君子。将能因其迹而得其乐。此游之所以益于进者。而非独山水之观是贵也。)
十二年(我 宣祖十七年)甲申。公二十岁。举乡解。(俱中二场。不利南宫。自是岁至己酉。凡九举乡解。居魁者三。贯三场者再。)上寒冈先生书。言为学之务。(寒冈答言体验躬行之要。)作四物铭。(其序曰古人于盘盂几杖。皆有铭焉。盖铭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3L 页
之于物。而因以铭其心也。余春秋二十年。业不能博。学不能进。几何其不为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也。作四物铭。以自策励云。席铭曰养于静。所以顺其动也。席乎席乎。无使我不顺其动也。枕铭曰幽独之恶。枕也證之。无愧于枕汝乎。尚勉之。门铭曰室之开阖由于门。心之出入由于口。嗟乎门乎。慎自守也。屦铭曰人之动由于足。足之动由于屦。纳屦乃思人不误也。)
十三年(我 宣祖十八年)乙酉。公二十一岁。与张旅轩会桧渊。许以道义之交。(其后书简往复。互相切磋。其书有曰顾惟愚陋不幸少孤。傍无严父。出无师友辅益之助。幼而无所学。及十三四岁。业于师。习章句而通门户。十五六岁。乃游学于外祖。审义理。识文章权衡。而于后之二三年然后。始知人者天地之禀精而万物之秀者也。参乎上下而可以赞化育然后。始可得为人。则于是乎惕然自惧。慷慨奋发于一心之功。追古人之事业。而又自度吾才则于天地中间。人生能事。纲纪条目。或可以小通。而至于天文地理医经算数科外荒杂之艺。亦无难之心焉。宁不学。学且不恨于才矣。盖将欲以行中而处时。约内而博外。其起也将以敷皇极大中至正之道。明君而觉民。其废也亦将以折衷乎群书。辨释乎儒道。书之于册。以范于后世。如斯而已。不审如此者。果与足下有所合欤。有不合欤。请闻一言以审其同异焉。)作述志解。(言为学为心。读书著言之工。)作泉坪会葬记。(言为吾内从娣李氏葬也。)
十四年(我 宣祖十九年)丙戌。公二十二岁。撮孟子归趣。表以书之。以质寒冈先生。(如梁惠王章言。君子观于此。辨义利以立心。寡人之于国章言。王者观于此。诚以爱之。度以养之。礼以成之。晋国章言。人君观于此。厚生而敦率。顺时以动。齐桓晋文章言。王者观于此。推不忍之心。以建天下之法。教以安天下之物。馀皆仿此。寒冈称偿之曰此真得圣人书中意味也。非著力深笃。何以做得此。)作主静铭。(其铭曰人心之动。几由于静。静苟有养。动罔不正。养之伊何。曰惟主一。一以定通。可见真实。无言曰天。不语曰神。自然暗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4H 页
合。尽心乃仁。)作续绝交文。(见文集)拜孝廉斋李先生。(擎柱)
十五年(我 宣祖二十年)丁亥。公二十三岁。春三月。作书斋上梁文。○夏五月。谒灆溪庙。游大孤台。(有诗若小记。院壁旧有曹梅庵所书白鹿洞规。缺若干字。先生补写之。人莫能分云。此事未详某年。附见于此。)上寒冈先生书。论涵养克复。(寒冈答以益加玩索深造之功。以副所望。)
十六年(我 宣祖二十一年)戊子。公二十四岁。春二月。写存心铭上寒冈先生。(其铭曰常存此心。勿令放失。书其尾曰盖存心而不失。则不逐于物。而有以全其心之德。复天理之公矣。此先生之所以使我书也。寒冈付壁叹赏。○又有木榻铭曰体于一。养以中。一则诚。中则通。书案铭曰思之精。变之勇。守之确。是铭是奉。)作春回四章。寄茅溪文顺甫。○闰月。西厓柳相国以书来问。(有曰获被先大人眷爱。曾累瞻拜。至今一梦依然。窃闻公力学有立。大慰门户之望。其为欣贺。何可胜言耶。)作春景绝句序。○秋拜孝廉斋李先生于愚溪。(李先生以一绝诗赠之曰草堂深处再逢君。转到清谭觉懒眠。白晢英年超俗类。冰壶秋月泂心天。公敬和曰幸到高轩也信宿。谆谆诱掖破昏眠。老犹忘倦专修道。月满愚溪一洞天。)
十七年(我 宣祖二十一年)己丑。公二十五岁。秋七月。作岭南楼记。(以监司请也。)哭守吾堂。(有挽诗及祭文)十二月。聘泗川李氏。(主簿虎变之女。副提学龟岩祯之曾孙。○寒冈有书曰知己授室慰慰。且深以学不进为忧。忧之深则进必力。尤惬所望。然至于涕泣则过矣。夫如是则胸中殊小坦适之趣。不几于助长者乎。)
十八年(我 宣祖二十三年)庚寅。公二十六岁。春二月。访河觉斋。(有酬唱十馀篇。其一曰琴自无声剑自鸣。东西千里隔精诚。两日幸承函丈话。龙门重续古人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4L 页
情。)秋上书药圃郑相国。请录示德溪先生事迹。(药圃答书有曰审书学问大有长进。果是从寒冈学者。若此不已则异日成就。其可量乎。先公实德。固难轻易草出。只举平日亲所见闻。谨收百一。录诸别纸。幸可传示寒冈。使之有所取舍。)冬读易。(有讲疑一册。题之曰余再读易。初欲抄书大注辑注疑处。以为问质之端。既思之。经文未熟。如是周罗。恐不精要。才始之而即撤焉。当留此以为后日更读而书之之用尔。○有诗曰空山中夜警吾心。贤圣微言次第寻。千古孔颜真意趣。百年周邵好胸襟。月生寒水天来衬。霜透清床梦未侵。要识此中无限意。图书玩罢抱瑶琴。)十二月。哭河觉斋。(有挽诗。又有墓祭文。)
十九年(我 宣祖二十四年)辛卯。公二十七岁。春有禀质寒冈先生书。(论改题礼及复名长字及先公言行裒集事。)告先庙以改名。(先先生初以长字命名。其后加以庆字。故至是去庆字。其告文有曰先亲之锡。初度于揆。寤寐謦呼。载慕载感。杯棬不忍。况此添减。是用从初。除去所加。)谒西厓柳先生。(是年冬。有书曰慕仰多年。一未得趋走门庭之下。以为请教之地。今年天幸。再承德音。趋拜之际。虽因烦猥。不敢从容。而退来充然自得。若有所满足。此非盛德光辉。耸动观瞻。乌能感小子之心至于如此。载欣载慕。迄不弭忘。)冬读礼。(有讲疑)上寒冈先生书。论读书事。
二十年(我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公二十八岁。春三月。与赵大笑轩游湖亭。(有唱酬诗)秋七月。荐授司圃署别提。(时有倭乱。 大驾播迁龙湾。访筵臣以遗逸硕德之士。副提学臣金字颙荐张显光,吴长学行才器。即日下 命铨曹擢用。贼势方张。道路梗塞。未得赴 行在。)次岳武穆韵。呈金松庵起义兵讨贼。(其诗曰只手扶天纪。长戈奋海陬。气凌河岳壮。忠动鬼神幽。圣主方尝胆。群臣正碎头。何时恢复毕。白日返杨州。又有赠文顺甫佐金松庵诗。○金判书荩国有送翼承之金大将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5H 页
幕下序。)谒招谕使鹤峰金公。(鹤峰与语叹曰德溪有子矣。)
二十一年(我 宣祖二十六年)癸巳。公二十九岁。奉母夫人避乱五峰山中。(触冒雾露颠沛苍黄之际。奉养左右。靡不用极。母夫人得保无恙。)夏五月。哭巡察使鹤峰金先生。(与朴大庵惺。以书相吊。又有祭文。)秋七月。下乌石门族家。
二十二年(我 宣祖二十七年)甲午。公三十岁。春赴王世子全州抚军司。(回路次德山。有遣怀诗曰佳人消息凭谁问。春到梅花梦独知。盖寓恋君意也。又有梦美人辞)授军资监判官。(以从戎劳也)次袁赞画韵呈都元帅。(其诗曰天兵压卵下辰韩。丑虏惊惶肝胆寒。士卒未窥金海堞。将军高倚广寒栏。 皇恩深较东溟浅。军势危看晓露残。恢复只凭中国力。诸公于此忍相看。)答郑敬之书。论为学之工。
二十三年(我 宣祖二十八年)乙未。公三十一岁。秋七月除镇安县监。(发肃行有诗曰谢 恩千里赴 王京。慈母劬劳鹤发生。此日迟迟心与事。故人应信不矫情。时旅轩亦以报恩县监。同日辞 朝。将之任。分路天安。有唱酬诗。其序曰余与德晦。志同业同迹同。交游同。同在岭南。同孤无兄弟。同不第。同不熟于世路。今又同日同被误 恩。同拜谢同赴任之路。古人以三同犹以为难。若余与德晦。奚但百同乎。然已然之同。可谓同矣。将来者尚相勉焉。○初除 命之下。西川,寒冈联名致书曰备边司抄择可合守令三十人。昨政君拜镇安。奉先人之训。懋学于身。遂为 朝廷擢用。其为倾慰。岂但不寐而止哉。当此时事之艰。已奉官守之责。不可以固守不出。此公义也。况上有老人穷无以为养。古人动色之喜。如之何不念。切须速起。上不负 朝廷。下慰朋友之望。)八月赴任。(有社稷坛城隍坛告文。○公莅官清简。抚下宽平。兴学校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5L 页
劝农桑。邑民便之。○东冈有书曰示谕得民亦有二道之说。诚中今日之弊。然民至愚而神者也。上之人。举措得宜。则初虽有一二不服者。终必翕然而定矣。今闻左右之政。有以信于民。而政声藉甚云。有以知贤者之先得于己而后得于人。必非违道苟且而得焉者。为之欣慰。足令吾党增气。年月未详。故附见于此。)赠金翰林景进礼记序。(见文集)
二十四年(我 宣祖二十九年)丙申。公三十二岁。(有元朝有感诗有曰白首犹童习。青衫愧世尘。西畴将有事。可矣及三春。有寄安阴倅郭养静诗。有曰残县吾多病。明时子亦疏。凭传一语问。何日定归欤。郭公名䞭号存斋。后年守黄石城死之。○五月有马耳山祈雨祭文。)
二十五年(我 宣祖三十年)丁酉。公三十三岁。春以都元帅权慄令。率湖南列邑军。董筑晋州帝锡山城。寻以亲病还。(时兵尘未净。居常慷慨不已。与金景进诗。有曰宇宙皆吾分。灵山非我家。风尘义可许。今古势相遮。浩浩川原隔。凄凄霜雪加。佳人归日晚。饮泣望天涯。○秋倭寇再动。搬移母夫人于茂州知礼之境。有乡友朴文柍老母亦转到。而贼锋近逼。朴友适往乡里未及还。公以为义不可舍。冒夜挈致。与母夫人同避他所得保。人以为难。)
二十六年(我 宣祖三十一年)戊戌。公三十四岁。十二月加承训郎。(是岁题渊明归去来图后诗。有曰乃知画工有深意。为劝今人归去来。)
二十七年(我 宣祖三十二年)己亥。公三十五岁。六月加承议郎。(药圃有书云中外多乱之际。善守疆域。保安无他。朝议嘉之。喜不可量。惟希终始无怠。以永令誉。)十月弃官归。(母夫人尝戒之曰须于利欲上判得分明。无忝尔先。及去官。行李萧然。○时经兵乱。邻里亲戚故旧。有全家覆没者。公率里人设祭以慰之。)
二十八年(我 宣祖三十三年)庚子。公三十六岁。与朴君秀书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6H 页
论俗学之弊。○女子生。(既长适姜大延)
二十九年(我 宣祖三十四年)辛丑。公三十七岁。(夏与郑克承朴君秀金孝锡栖智谷寺。有遣怀作三十二韵。秋县宰设养老宴。以酒及杖。致于母夫人。有谢诗。)作乡校重修上梁文。(又有德川书院重修上梁文。)十二月丁母夫人忧。(夫人尝以星州本党。因乱颠覆。只有孩孙。不能即祀事。每时节及讳辰。必具品物送之。尝谓公曰虽吾殁之后。汝其无忽。公一遵慈训。岁以为常。如或本家有故。则权以纸榜行事。曲尽情意。)
三十年(我 宣祖三十五年)壬寅。公三十八岁。十一月葬先夫人。(以先府君兆倾下。改卜县西北乾支山酉向原。居庐墓侧。作墓记。有曰教不肖未尝小懈。令游学远方。不以慈爱损其教。至今稍卞黑白。秋毫皆夫人之恩也。○金侯大贤雅有世分。前年莅县。以廉白称。是年三月。卒于官。无以殓袭。内夫人送人告急于公。即以己衣衾进之。殓袭以时。内夫人截发以为谢。公即还送之。)
三十一年(我 宣祖三十六年)癸卯。公三十九岁。十二月服除。
三十二年(我 宣祖三十七年)甲辰。公四十岁。秋与诸友会灆溪。因游望翠台龙游洞。(有诸作)答朴汝升书。(论丧中祭礼。)答文顺甫书。(时文公初授教官故论去就之道)十二月子淀生。
三十三年(我 宣祖三十八年)乙巳。公四十一岁。九月哭东冈金先生。(有祭文)
三十四年(我 宣祖三十九年)丙午。公四十二岁。十二月。(孽子噀生)
三十五年(我 宣祖四十年)丁未。公四十三岁。游龙游洞。(有诗曰古有龙游迹。人传智异门。千寻穿壑窦。万状幻岩根。阖辟乾坤判。升沈日月分。见闻今始了。真假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6L 页
定谁论。)
三十六年(我 宣祖四十一年)戊申。公四十四岁。筑思湖亭。(在德川之南七八里许湖上。以为游息之所。有江居遣兴序曰余既搆亭湖上。日游处其中。閒暇以自娱。有时乘兴。理短棹小艇。沿溯长湖。任其所之。与鱼虾鸥鹭。忘形于平沙曲渚间。雪月也风花也烟雨也。惟其时之是适焉。兴尽而归。则水光山影。隐映阶庭。竹籁松响。萧瑟自韵。襟抱更觉爽然。就蒲团啜一瓯茶。取案上书。整襟凝神。静里所乐。亦可寻也。以此而终吾年足矣。)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公四十五岁。
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庚戌。公四十六岁。四月文科式年。权得己榜丙科第三人。○五月除奉训郎。行刑曹佐郎。○九月祭告先茔。(祭先府君文略曰。惟遵遗训。庶勿或隳。百年尽心。只一件事。匪正曷践。匪义曷由。不惰其身。思所无忝。○祭先淑人文。略曰吾年五六。母氏常语曰我得一徵。汝必登第。汝须勤读书。汝无忘此属。蒙谬 恩超叙作宰。又奉一语曰此犹可也。曷若继父之迹。登名桂籍。为衰门之光荣。人生如朝露。吾年已七十。其安能见及乎。不肖伏闻此言。自少及壮。非止一再。深知母望非他冀得黾勉为目前荣。文不谐时。蹉跎成晚。及母病已不可为。犹复目不肖暗语曰汝无以吾不在忘举业。苟如是。吾死无憾矣。冢高三尺。汝不闻乎。斯言入耳。震陨罔极。十年来所以困顿而不自止者。只为此一言未沫耳。今而虽得侥倖。其何以赎平日未及之罪。而慰病时谆谆之意耶。吾自今其无复留念于进取荣途矣。吾安忍以不能于吾母者。独有于吾身耶。惟当读父之书。以发其归趣。奉父母之坟。以扫除荆棘。自守自养。以顺其自至者耳。)
三十九年(光海三年)辛亥。公四十七岁。九月除通善郎。行司谏院正言。病不赴。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7H 页
四十年(光海四年)壬子。公四十八岁。二月为正言赴召。转通德郎升朝奉大夫。(初入台厅。有老吏咨嗟曰恰似先大夫云。)四月升朝散。(论科场防禁不严之弊。又论爵赏冗滥。名器混浇之弊。论近侍诸官怠慢之弊。寻因事避嫌递。)五月付义兴卫副司果兼春秋馆纪事官。寻进阶奉正为正言。既谢恩引嫌递。(与桐溪书。有曰再入言地。自顾分义。有不可复为冒忝者。即因避嫌自劾。幸得所愿云。)七月以副司果兼司宪府持平灾伤敬差官。旋递归乡。○八月进阶中训为正言。病不赴。十月进阶通训。为成均馆直讲。十二月为正言知制教。病不赴。(寒冈有书曰 恩命累下。君之去就。实为难处。成算已定于贤者之见。而相爱之情。殊不任拳拳。切须更加精思。道义自处。上无负君恩。下无愧初心也。)
四十一年(光海五年)癸丑。公四十九岁。正月由龙骧卫副司果为正言。三月肃谢。即启历陈君德政弊。引嫌而退。(启辞大略言。朝著不靖。百僚解体。宫闱不严。帘陛不尊。勋额太多。名器混淆。贿赂公行。诛求无厌。且以听纳之吝。而反复之曰台臣之言。虽未必发皆中节。而于此加意焉。则善言曰集。直气日伸。后虽有大段难言处。亦必有直前而不讳者矣。察言裁事之间。有住著牵滞之意。无洞快虚受之趣。此乃义利胜负之会。天人消长之几。国家兴衰之分。讵可不为之深省耶。仍斥交河迁都之说。请诛左道惑众者。且以前年职名无系。不得受由而下乡。秋冬以来。再有 恩命。病未趋诣。今又稽谢引避。本院处置曰极陈当时之弊。直举听纳之吝。尽言不讳。深得诤臣之体。职名既是无系。则下乡固无所碍。疾病人所难免。则稽谢势亦使然。请命出仕。答曰吴长上年秋。以谏官即递下去乎。然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7L 页
则必付军职。何以职名无系言之乎。问于城上所以启。回启曰正言吴长。前秋为敬差官。既罢之后。职名无系而下乡云。故只凭其避辞而处置矣。答曰知道。)出仕论事。又再避。递付副司直。(以注书不以国家秘密事。即通台官。请罢推注书及承旨。又以郊迎失仪。请罢典仪者。又避启臣于前年。既罢敬差官。则意谓职名已去。顷以职名无系。不待受由陈达矣。今闻旧规。敬差例以本职兼带。则是前日军职尚在。臣之谬妄至此。请命罢斥。宪府处置递差。)五月为刑曹佐郎知制教。(时朝著日非。桐溪被宪劾南归。公追送汉江。因泛舟东湖。尽日乃罢。)六月为正言。因带知制教。出谢即自劾。递付副司果。(时永昌狱起。三司请按法。而鳌城府院君李左相恒福。既见忤时议。且因郑浃诬服。两司以左相尝误荐劾之。公既出谢。即避嫌曰大臣体面。与庶官不同。苟非自犯之失。业已停启。旋复论劾。有何大端事件。在所不已耶。大凡台官于大小论事之际。务合乎义理之中。是非之当。好恶之公。轻重之宜。然后人心服而公议定。苟或不然。恐有后弊。狷狭之见。有在于此。不敢猝变其说。以为苟同。请命罢斥。答曰惹起闹端。久废推鞫。此乃言官讨逆之义乎。予未晓其心之所在也。两司并启。大槩正言吴长不参众论。提起李恒福之事。以为规避之计。玉堂处置大槩。议论不同。势难在职。请正言吴长递差。)呈病实录厅。(时公为时议所拂。即欲退归。而以方带实录厅。故呈病月馀。与文顺甫书。有曰顷自刑郎。又除正言。窃自念三司百僚。方请诛㼁。㼁今年八岁。掌令郑造等又倡为废 慈殿之议。其势将有不忍言者。区区微未之诚。姑不得直达于君父之前。而匿情随波。又非初心之所期待。故因事自劾。且附意见于其下。批旨甚严。时辈极愠。以立异庭请为题目。辞说狼藉。极其凶怪。百尔所思。不如归卧故壑。庶几自靖。而自逆变以来。百官不许呈告。不得已累呈病状于实录厅。以久病不仕。入启递职。为婉转退去之计矣。)八月除镜城判官。以病递。(将行以病重委席。踰月谏院启递之。)十一月南还。(行到金陵。桐溪以弼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8H 页
善西行。相遇客馆。谈话达宵。相与愤慨时事。临别乘醉书公平正大四字以赠之。后桐溪于耽罗谪中。糊之壁上。及公殁。登诸帖为之跋。)上寒冈先生书。论封事事。(时寒冈方以永昌全恩事上封事。门生子弟或以中止为请。公闻之。既归家翌日。即上书。有曰先生今日之事。实出于爱君忧国之至诚。有不能自已者焉。是乃为万世伦常而发。至于祸福成败。固已置之度外云云。)
四十二年(光海六年)甲寅。公五十岁。为岭南儒生制伸救桐溪疏。(是年春。永昌大君死于围篱中。盖郑沆传朝议杀之也。桐溪以副司直上封事。请斩郑沆。追复永昌位号。赐以礼葬。尽孝 大妃。务得欢心。斥绝谗邪交搆者。以正三纲五常之道。光海大怒拿致狱。三司齐起。论以大逆。正言李公彦英,姜公大遂以立异得罪。公与士友议伸救事。初既发文通告。有扶纲常之语。又为之制疏。生员李惟说为疏头矣。○是举也。有与文顺甫书曰儒生疏事。兄言果然矣。吾亦非不知其然。而不能自耐其不自已之心。古人有知其事之必如是。处之必如是者。盖亦如是焉耳。吾又安得以自避乎。祸患之来。在乎天。自处之道。在于我。顾其心自快。无一毫意附著于其间则止矣。斯岂非修我待天。自反而缩者乎。兄于世其不为相干。固可钦叹。而亦未敢从也。)八月寄诗桐溪渡海之行。(其诗曰沧溟万里渺无尘。一叶孤舟载逐臣。寄语波神须善护。纲常全付此翁身。又曰有瞳厌见不如矇。有耳苦闻只欲聋。南望海天心更陨。风波何事弃孤忠。○是年秋冬。有偶吟一绝曰穷阴凝塞入山中。芳草佳华尽朔风。独立岁寒无一物。但看寒岭不移松。又无题一绝曰数家红叶落盈庭。绿竹黄花带晚晴。日夕萧条人不见。隔江渔笛岁寒情。)
四十三年(光海七年)乙卯。公五十一岁。春谪兔山。(前年李惟说疏至汉江。郑氏子弟以时议转激。恐重其祸。泣乞止之。疏竟不上。而尔瞻等闻其事。使闵静者上疏告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8L 页
之。光海命议诸大臣。郑仁弘以左相献议曰今见闵静疏。儒生通文中有扶纲常之语故也。君臣之外。更有何等纲常。救郑蕴又何有可扶纲常乎。果为可骇。拿致居首一二人。问其文字出于何人然后论罪云云。领议政奇自献,右议政蓬莱府院君郑昌衍,原任青城府院君沈喜寿议。皆以为臣等以救郑蕴。方在待罪中。何敢议涉郑蕴诸人之罪哉。于是馆学交章。三司齐发。以为文字出于公。目以党人。论收司律。遂编配兔山。○公将赴谪。寒冈有书曰严命一降。固不可顷刻迟滞。朱夫子以陈了翁之反不听使者之请小留。重叹其奇哉。平生学道。用在今日。来谕有终始不渝之意。不任歆慰。○行过金山。吕郡守大老题诗扇面以赠曰桃李带风生气色。松篁摧雨更精神。太阳万古元难晦。伫见云收旧彩新。○兔山峡中荒僻。其俗本不事文字。及公至。有执卷请业者。教诲不倦。傍邑士子来学者亦多矣。与文顺甫书。有曰此地深僻。罕有外事。披书静对。自觉意味亲切云。)十一月(孽子涉生)题诗渔父辞后。
四十四年(光海八年)丙辰。公五十二岁。在谪所。
四十五年(光海九年)丁巳。公五十三岁。七月患背肿。八月二十一日。卒于谪所。(傍无一家亲属。生员李培遂,进士白信民,门人李挺蓁,李挺蕡,申澳,李植,李根等。自侍疾至治丧。各尽心力。○公晚年著述颇多。而失火遂不传云。)十月发引。十一月归德川里。明年戊午四月。葬乾支山下酉向原。先夫人墓下。(再从侄吴澥,甥侄成振闻讣至丧次。以榇归。引过京城。比至南乡。大夫士相知者为挽诔以哀之者甚多。○自返榇及葬。寒冈与朴上舍文柍书。为之经纪其事。又朴公有治葬禀目。○桐溪栫棘中。以十月闻讣。即为位以哭曰斯人也。吾爱之重之。坐吾累摈死穷山。可惜也。己欲服缌而时月已过。不可税也。三日哭而止。○后年郑棱为山阴县监。尽毁破公所写官舍扁额笔迹。)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9H 页
章宗皇帝天启三年(我 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十月。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是年九月十八日昼讲。大司成臣郑晔 启曰南原府使郑蕴。当永昌议罪时。抗疏直谏。被窜绝岛。生还于十年之后。允合褒奖。吴长以言获罪。死于谪所。姜大遂亦同时窜逐。 上曰郑蕴加资。吴长,姜大遂并施赏以褒其直。)
  事迹
 先生讳长字翼承。德溪之子也。寒冈门人。生于 明宗乙丑。万历庚戌登第。官至正言。不容于昏朝。谪兔山卒于谪所。年五十三。 仁祖改玉。 赠承政院左承旨。士林追慕。 孝宗己丑。立祠西湖。
行录[吴命正]
先生讳长字翼承。咸阳吴氏。鼻祖讳光辉。为高丽左仆射上将军。传之学士讳良芮,令同正讳河益,检校军器监讳汉臣,玉果监务讳伯龙,司酝直长讳仁彦,将仕郎讳德秀,进义副尉讳杰以上八九代。簪缨相联。至高祖讳从訚。儒业通经。曾祖讳轼屡举不扬。祖讳世纪有文而早世。口无恶言。在夷不争。闾里人指为帧中佛。考讳健。以明经登第。为一世道学之宗。妣星山李氏。生员光之女。奉先祀以礼。睦宗戚以恩。甚有闺范。种德毓秀。固有所本焉。嘉靖乙丑七月初三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89L 页
日。先生生于星州柳村外氏家。是日夜光明之气。自天下垂。亘满一室。已而先生生。见者大异之。年才五岁。始学文字。文理自然渐透。所受文义。久而问之。辄对无遗。以大帚渍水。习字厅板。一间一字。气势甚壮。见者莫不惊叹。七岁受学于从叔守吾堂。守吾堂每称之曰此儿颖悟不凡。不待劝督。自力不怠。他日成就。将为大君子云。十岁德溪府君患脏风危急。沐浴祷天。请以身代。及丧攀擗哀号。气绝乃苏。仍成惊悸之症。守吾堂扶护救之。疾犹未已。以大夫人命往星州外家。寒冈先生为之经理丧葬。且指教医药。久而得瘳。越明年自星山归庐所。未几有寒疾。几死复生。盖由庐所寝食冷薄之致也。自是气血虚损转甚。河觉斋以先执。悯其终难支保。率至其家。问症投剂。仅得差道乃归。及其服除后。每日夙兴谒家庙。次省慈闱。出就书室。肄业甚勤。律身以小学家礼为准。守吾堂以草土澌毁之馀。恐致伤损戒之。答曰死生有命。何可自㬥自弃。守吾堂深加叹服。十四岁以礼记近思录等书。质守吾堂。积疾屡年。坐卧不得任便。而口读心念。不撤昼夜。守吾堂曰著工性理。不坠先志。其心可嘉。而奉亲之下。全废科业。未知何如。答曰此亦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0H 页
何害于举业乎。翌年己卯。以性理大全二程粹言。质寒冈门下。居数月。前症复发。遂还家。虽在呻吟中。经史子书。殆遍贯通。制作成章。播登人口。寒冈先生有书云每念吾君读书成立。庶几不但为世俗之儒。则其有以仰副先师平日之所望者。当如何也。更望益自勉励奋迅。直以古人之所以学问修身者为己任。因从寒冈先生讲学于昌山县衙。居无何。疾作还家。母夫人常谕之曰学道虽可勉。举业亦须及时勤做。无坠家声。以慰老母之望。先生乃旁肄举业。十九岁癸未春正月冠。寒冈先生有书云三加吉日。考历子得今月二十八日。想承休受福之期。当在此日。愿奉一言之祝。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君子懋德之要。孰加于此。惟于此而真积力久然后。可以承先人馀庆而长保无穷。非所以翼承者乎。庶几勉焉。无愧为君子之子。则岂非为门人弟子所共幸甚者也。惟望择宾谨礼。以严成德之始也。又有书云所望于君者。诚非他比。须益自鞭策。立志远大。一日十二时。常加照省。未尝少顷刻自懈自废也。秋八月。与祭南冥先生祠。携诸友游獐项洞。有诗及记。有云山水南冥之迹也。仁智南冥之乐也。今吾与数君子。将能因其迹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0L 页
而得其乐。此游之所以益于进者。而非独山水之观是贵也。二十岁举乡解。俱中二场。不利南宫。自是岁至己酉。凡九举乡解。居魁者三。贯三场者再。上寒冈先生书。言为学之务。寒冈答书言体验躬行之要。又上寒冈先生书。论涵养克复之要。寒冈答以益加玩索深造之功。又写存心铭上寒冈先生。其铭曰常存此心。勿令放失。书其尾曰盖存心而不失则不逐于物。有以全其心之德。复天理之公矣。寒冈先生付壁叹赏。西厓柳先生以书来问。有曰获被先大人眷爱。曾累瞻拜。至今一梦依然。窃闻公力学有立。大慰门户之望。其为欣贺。何可胜言耶。药圃郑先生答书有曰审贤学问大有长进。果是从寒冈学者。若此不已。则异日成就。其可量乎。与张旅轩会桧渊。许道义之交。与赵大笑轩游湖亭。有唱酬之诗。其后书简往复。互相切磋。不可胜记。壬辰春。倭乱大起。 大驾播迁龙湾。访 筵臣以遗逸硕德之士。时东冈金先生为副提学。荐曰张显光,吴长学行才器。可以镇民靖乱。即日 下命铨曹擢用。贼势方张。道路梗塞。未得赴 行在。次岳武穆韵呈金松庵起义兵讨贼。其诗曰只手扶天纪。长戈奋海陬。气凌河岳壮。忠动鬼神幽。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1H 页
圣主方尝胆。群臣正碎头。何时恢复毕。白日过杨州。因谒招谕使鹤峰金先生。鹤峰与语叹曰德溪有子矣。甲午春。赴 王世子全州抚军司。回路次德山。有遣怀诗曰家人消息凭谁问。春到梅花梦独知。又有梦美人辞。盖寓恋君之意也。乙未秋七月。除镇安县监。发肃行。时旅轩张先生亦以县监同日辞 朝。将之任。分路天安。有唱酬诗。有序曰余与德晦。志同业同迹同交游同。同在岭南。同孤无兄弟。同不第。同不熟于世路。今又同日同被误 恩。同拜谢同赴任之路。古人以三同犹以为难。若余与德晦。奚但百同乎。已然之同。可谓同矣。将来者尚勉焉。当其除 命之初下。西川,寒冈郑先生兄弟联名致书曰备边司抄择可合守令三十人。昨政君拜镇安。奉先人之训。懋学于身。遂为 朝廷擢用。其为倾慰。岂但不寐而止哉。当此时事之艰。已奉官守之责。不可以固守不出也。八月赴任。政尚清简。抚下宽平。兴学校劝农桑。邑民便之。东冈金先生有书曰示谕得民亦有二。道之说。诚中今日之弊。然民至愚而神者也。上之人举措得宜。则初虽有一二不服者。终必翕然而定矣。今闻左右之政。有以信于民而政声藉甚云。有以知贤者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1L 页
之先得于己而后得于人。必无违道苟且而得焉者。为之欣慰。足令吾党增气云。母夫人尝诫之曰须于利欲上判得分明。无忝尔先。及去官归乡。行李萧然。人称清白吏云。辛丑十二月。丁母夫人忧。葬于县西北乾支山酉向原。因居庐墓侧。作墓志。有曰教不肖未尝小懈。令游学远方。不以慈爱损其教。至今稍卞黑白。秋毫皆夫人之恩也。及服除。筑思湖亭于德川七八里许湖上。以为游息之所。有江居遣兴序。序载文集中。庚戌四月登第。即除刑曹佐郎。辛亥九月。除司谏院正言。初入台厅。有老吏咨嗟曰恰似先大夫云。自庚戌至壬子。为正言者五。司宪府持平者一。成均直讲者一。刑曹佐郎者三。灾伤敬差官者一。癸丑六月。又为正言。因带知制 教。时永昌狱起。三司请按法。而鳌城府院君李左相既见忤时议。且因郑浃诬服。两司以左相误荐劾之。先生既出谢即避嫌。三司并 启正言吴长。不参众论。提起李恒福之事。以为规避之计。请 命递差。自是后因为时议所拂。即欲退归。而以方带实录厅。故呈病月馀。与文茅溪书有曰顷自刑郎。又除正言。窃自念掌令郑造等。倡为废 慈殿之议。其势将有不忍言者。区区微末之诚。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2H 页
姑不得直达于君父之前。而匿情随波。又非初心之所期待。故因事自劾。且附意见于其下。 批旨甚严。时辈以立异庭请为题目。辞说狼藉。极其凶怪。百尔所思。不如归卧故壑。庶几自靖。而自逆变以来。百官不许呈告。不得已累呈病状于实录厅。以久病不仕入 启递职。为婉转退去之计矣。八月除镜城判官以病递。十一月南还。行到金陵。时桐溪郑先生以弼善西行。相遇客馆。谈话达宵。愤慨时事。临别书公平正大四字以赠。及桐溪以永昌位号追复事。拿致于狱也。先生与士友发通贤关文。谕以扶纲常之义。为岭南儒生制伸救桐溪疏。疏首即生员李惟说也。且以诗赠桐溪渡海之行。其诗曰沧溟万里杳无津。一叶孤舟载逐臣。寄语波神须善护。纲常全付此翁身。其后仁弘,尔瞻等。摘通文中扶纲常语。目以党人。论收司律。遂配兔山。将赴谪也。寒冈有书曰 严命一降。固不可顷刻迟滞。朱夫子以陈了翁反不听使者之请小留。重叹其奇哉。平生学道。用在今日。来谕有终始不渝之意。不任歆慰。行过金山。郡守吕大老题扇以赠曰桃李带风生气色。松篁摧雨更精神。太阳万古元难晦。伫见云收旧彩新。兔山乃峡邑也。其俗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2L 页
本不事文字。及先生至。有执卷请业者。教诲不倦。傍邑士子来学者亦多矣。与文茅溪书。有曰此地深僻。罕有外事。披书静对。自觉意味亲切云。在谪所三年。患背肿卒于丁巳八月二十一日。享年五十有三。千里殊乡。虽无一家亲属。而生员李培遂,进士白信民,门人李挺蓁,李挺蕡,申澳,李植,李根等。自侍疾至治丧。各尽心力。圣人所谓教不倦之仁。斯可验矣。再从侄吴澥,甥侄成振。闻讣进丧次。以榇引过京城。比至南乡。大夫士相知者。为挽诔以哀之者甚多。十一月还德川里。明年戊午四月。葬乾支山下酉向原先夫人墓下。自反榇及葬。寒冈先生与朴龙湖书。为之经纪其事。而又龙湖有治葬禀目焉。桐溪先生栫棘中以十月闻讣。即为位以哭曰。斯人也。吾爱之重之。坐吾累摈死穷山。可惜也已。欲服缌而时月已过。不可税也。哭三日而止。先生晚年著述颇多。而遂失于火。官舍扁额笔迹亦多。而为县监棱所毁破。因而不传。痛哉。我 仁祖大王癸亥九月十八日。昼讲。大司成臣郑晔 启曰南原府使郑蕴。当永昌议罪时。抗疏直谏。被窜绝岛。生还于十载之后。允合褒奖。吴长以言获罪。死于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3H 页
谪所。姜大遂亦同时窜逐。 上曰郑蕴加资。吴长,姜大遂并施赏。以褒其直。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配泗川李氏。龟岩先生孙讳虎变之女也。克遵家训。甚得妇道。噫先生抱负之志。正直之节。谪殁遐裔。卒莫褒扬。渊源之学。道义之文。束藏巾笥。尚未锓梓。可胜叹哉。后人慕其尚正直纯道学之义。叹其扶纲常明大义之节。立祠西湖。年已久矣。文集合为三卷。而白阁姜公鋧序。副提学郑公志俭跋。五世孙命正。泣血谨志。
行状[李源祚]
德溪先生吴公。以儒学显官弘文典翰。寒冈郑先生尝师事之。有子曰思湖。讳长字翼承。克绍家学。直道事君。与桐溪郑文简公同被谪以殁。私心景慕。窃有执鞭之愿。而世已远。以未得其言行之详为恨。日其后孙思镇甫。奉遗集三册及附录一卷。请余雠校。继而言曰以吾祖之学业名节。尚未有状德之文。今将蒐辑遗文。付之剞劂。而此事尤为欠阙。敢邀惠于吾子。余𢥠然惟僭猥是惧。执笔而不敢下者屡日。试就遗集而卒业焉。为学始终。立朝本末。略已具。不待后人纂述而有可考据。遂按其五世孙命正氏所为录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3L 页
而叙次之。吴氏贯咸阳。以高丽左仆射光辉为鼻祖。历学士良芮,同正河益,军器监汉臣,玉果监务伯龙,司酝直长仁彦。赫世簪绅。高祖讳从訚。曾祖讳轼。俱通儒业不仕。祖讳世纪。有文行。不幸蚤世。滀美衍庆。以裕于后。至德溪先生。益大以舄。羽仪明廷。宗师斯文。配星州李氏。生员光女。有妇德母仪。以嘉靖乙丑七月初三日。生公于星州之柳村。即母夫人本第也。生之日。有气满室。人皆异之。五岁始学书。聪慧绝伦。六岁文理已透。所受口义。久而问。辄对无遗。以大帚渍水。习字于厅板。一间一字。见者惊叹。本道亚使尝行县闻公名。召使写字。试以袍掩当点处。公不小难。濡笔大点于袍上。亚使大奇之。七岁学于从叔父守吾堂。守吾堂尝称曰是儿不督而能自力。成就不可量。十岁遭德溪府君丧。方疾剧。祷天愿以身代。及丧哀号气绝而苏。仍成惊悸之症。后又得寒疾。几危而寝处庐苫。不避冷薄。服除每晨起。谒家庙。省慈闱。退就书室。律身以小学家礼为准。守吾公以草土馀。恐致伤损为戒。公曰死生有命。何可㬥弃。亟以礼记近思录就质。虽积病呻吟中。口读心念。不撤昼夜。守吾公深加叹赏。十五岁往渊上。讲问性理大全及二程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4H 页
粹言等书。留数月而归。寒冈先生有书曰每念吾君读书成立。不但为世俗之儒。则其有以仰副先师平日之所望。当如何。更望益自勉励。直以古人之所以学问修身者为己任。翌年庚辰。从先生于昌山县衙。质四书疑义。癸未冠。先生又书。申之以敬义懋德之要。远大立志之戒。其期勉如此。母夫人命傍治举业。甲申中乡解。前后应试。凡居魁者三贯三场者再。非其好也。每往复师门。孜孜乎体验躬行之实。涵养克复之功。作四物主静存心等铭。以自观省。屡被奖诩。自是竱意学问。不以世累撄心。壬辰东冈金先生因朝家搜访人材。以张旅轩及公同荐。除司圃署别提。时岛夷陆梁。 大驾西狩。道梗不能赴。寄诗金松庵义阵。有圣主方尝胆。群臣正碎头之句。往谒招谕使鹤峰金先生。先生叹曰德溪有子矣。癸巳奉母夫人避乱于五峰山中。颠沛之际。奉养无阙。甲午赴全州抚军司。授军资监判官。作梦美人辞。以寓其忧国恋君之意。乙未拜镇安县监。寒冈先生与柏谷。联书勉之曰当此时艰。不可固守不出。遂赴任。时张旅轩先生亦赴报恩。分路天安。有唱酬诗若序。既下车。政尚清简。苏弊抚残。秋倭寇再动。搬移母夫人于茂朱知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4L 页
礼之境。时乡友朴文柍亦奉老母转到。而贼势近逼。朴公适出外未还。公以为义不可舍。冒夜挈置。与母夫人同避他所。亦人所难也。在官。母夫人诫曰尤于利欲上判得分明。母忝所生。及归行李萧然。邑民大服。辛丑丁忧。居庐墓侧。执礼罔愆。服阕。筑思湖亭于南川之上。逍遥自适。有终焉之志。庚戌中明经科。以母夫人遗命也。即除刑曹佐郎。辛亥擢拜司谏院正言。初入台厅。老吏嗟叹曰恰肖先大夫。因论启科场不严。爵禄冗滥。近侍怠慢之弊。寻因事递付军衔兼春秋馆记事官。是年七月。差灾伤敬差官兼司宪府持平。八月除成均馆直讲知制教。病不赴。癸丑拜正言。论斥交河迁都议。请诛左道惑众者。六月复入薇垣。时永昌狱起。白沙李相公以立异忤时议。又因郑浃诬服。两司方劾以误荐。公既出仕。即避嫌曰大臣体面。与庶官不同。业已停启。旋复论劾。有何大端事件在所不已耶。大凡台官论事。务合乎义理之中。是非之当。好恶之公。然后人心服而公议定。狷狭之见。不敢猝变其说。以为苟同。盖其时永昌大君已死。郑造等又倡为废 慈殿之议。其势将有不忍言者。公既不得举实直陈。又不欲匿情随波。因事自劾。附意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5H 页
见于其下。而批旨至以其心所在不可知为言。时辈大哗。题目已出。而公之迹不安于朝矣。八月除镜城判官。病递南归。道遇桐溪郑先生于客馆。相与愤慨谭时事。临别书公平正大四大字以赠之。既归。上寒冈书。论封事中止事曰。先生今日之事。诚有不能自已者。是乃为万世纲常而发。至于成败祸福。固已寘之度外。此可以见公之所操执也。甲寅桐溪上疏言斩郑沆复永昌位号。尽孝 慈殿。斥绝奸邪事。大忤主意。论以逆岛棘。公赠以诗有纲常全付此翁身之句。与士友议伸救。发通太学。又自制疏以给岭儒。郑氏子弟恐重其祸。泣止之。不果上。李尔瞻闻之。嗾闵静者投匦。摘通文中扶纲常语以激怒之。光海命议大臣。郑仁弘献议曰君臣之外。更有何等纲常。救郑蕴又有何可扶之纲常乎。问其文字出于何人。然后论罪。于是三司馆学。指公为逆党。请远窜。谪兔山。寒冈先生贻书贺之曰朱夫子以陈了翁反不听使者之请小留。重叹其奇哉。平生学道。正在今日。来谕有终始不渝之志。不任歆慰。行到金山。主倅吕鉴湖大老题诗便面曰。松篁摧雨更精神。公之处患难。无小挠屈之气像。可推而知。及到配。兔僻邑。俗不尚文。闻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5L 页
公名。多执经请业。傍邑士子亦有来学者。公诚心引诱。随材教诲。与文茅溪书曰地深僻罕外事。披书静对。自觉意味亲切。其随遇而安。不废学问之工。亦可知也。越三年丁巳八月二十一日。猝患背肿。卒于匪所。享年才五十三。门人李挺蓁,李挺蕡,申澳,李根等尽心治丧。再从侄澥,甥侄成振。闻而奔赴。十一月始返榇。所过京乡士大夫。吊哭挽诔者甚众。明年戊午四月。葬乾支山酉向原。先夫人墓下也。寒冈先生贻书朴龙湖文柍。经纪其事。郑桐溪在耽罗棘中。哭三日。深加恫惜曰此人吾爱之重之。坐吾累摈死。前所赠四大字贴于壁。至是手割而涴。作帖而藏之。书以志其事。公晚年著述多。失于火。所书公私扁额。为县监郑棱所毁破。不传于世。尤可惜也。癸亥改玉。因 筵臣言 赠承政院左承旨。 孝庙己丑。士林合议。跻享于西湖书院。呜呼。先生聪明秀发。志气高迈。资性之禀于天。已有以大过人者。而自幼濡染于家庭。薰炙于师门。秉心也固。见义也精。虽尝屈首公车。而轻重内外之分。不差于路头。虽或黾勉仕涂。而阴阳淑慝之别。素定于胸中。当乱而推老老之孝。莅官而葆世守之清。及夫入台论事。众所媕阿。我独謇謇。凛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6H 页
然有古诤臣风。不幸凶党颛柄。国言罔极。炕杀之变。始于同气。而先事之谏。出于惠好。则矢心伸救。以通以疏。期欲扶伦常于万世。虽烈焰燎天。三木在前。而不之恤。竟以此憯被老奸之甘心。殉身于鵩舍。呜呼。若先生者。真无愧为名父之子贤师之高足也。今其遗文之著于编者。诗清而古。文简而理。寻常记述。亦不外于体践观玩之馀。若使先生遭遇晠辰。登庸馆阁。庶几铺鸿藻焕皇猷。论思启沃。裨益弘多。而天胡畀之以材德。而不畀以时与命。晚始通籍。既不得展布其素蕴。年又不永。不得与桐溪诸贤。复登清明之朝。究竟成就。秖足以增后人之感慨。岂不惜哉。先生配泗川李氏。主簿虎变女。副提学龟岩桢之孙。生一男一女。男淀。女适姜大延。庶男噀,涉。淀子以枢。孙必义。曾孙重瑞。重瑞子命正。即录公行者。命兴,命增,命郁。馀不尽记。先生之后。累世单传。零替不振。巾衍之藏。亦多散佚。因其见存。略加丁乙。又次其世系言行如右。而附其所感叹于中者。以俟秉笔者裁择焉。戊午五月上浣。嘉善大夫。前行兵曹参判。星山后人李源祚谨撰。
  书行状后[李汇溥]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96L 页
汇溥知丹城日。县士人吴君思德,思镇甫。以其先祖思湖公行录及遗稿四册来示汇溥。请以言。顾晚生末学。何敢当先贤记实之作。学问之正。文章之伟。遭遇践履之大节。诸公之序若跋。已尽之矣。复何敢赘为。然谨因读公之状而窃有所感焉。夫君子之于国家。进退甚大。时运之盛衰关焉。世道之污隆系焉。植伦纲赞治教。莫不有待于斯。天之生君子也。亦岂偶然而已哉。盖将有为焉而生之。宜其用之也。用之宜其尽之也。而又生小人于其间。而媢疾之壅蔽之贼害之。使不得尽其用何哉。国朝以来。忠贤莫盛。际遇圣明。而辄遭群奸之祸。以至于癸丑极矣。时则有若桐溪郑先生。坐于伸永昌狱。公抗疏救之。忠义戆直之言。未及感于上。公平正大之道。不得行于世。竟以扶纲常一语。案律收司。而窜卒于山郡。可胜恸哉。可胜恸哉。公德溪先生子也。德溪尝师吾先祖退陶夫子。德行文学。蔚为当世所推重。而今公之学之行。又能不坠其渊源。鹤峰先生所谓德溪有子者良然。而固亦二君之请之勤也。汇溥于是而重有感焉。遂书状后以归之。阏逢摄提格清明后下浣。通训大夫。行荣川郡守真城李汇溥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