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序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0H 页
先茔岁一祭约规序
窃惟子孙之于祖先。虽至于百世分派之玄远。而何莫非天显一气之所分。则服虽已尽。而情其可忽乎。是以。祭始之义。记于礼。追远之训。著于语。圣人之垂戒后世。其旨深矣。伏念茂林梧岘于项。乃吾先祖判书及参议府君及妣禹氏体魄所厝之封域也。今我子孙世居一州之地。曰长川也。曰州内也。曰沙伐也。相距先茔。朝发夕至。而代已尽矣。祭亦废矣。(一本。作兵燹之馀。祭礼废坏。)香火永绝。于今几秋。荆棘成林。狐兔交迹。空山一抔之土。几作无主之魂。为子孙者。岂不寒于心而粟于体乎。玆用惕念泚颡。佥议询同。各出米布以供祭需。有司相递。精备酒馔。一度奠拜。岁以为常。春于茂林。秋于梧串于项。趁期齐进。无或不参。荒原盍簪。亲戚匪他。展省茔域。斧之刈之。序次奠献。各荐诚虔。则庶可以慰先灵于冥冥。而开姓会于半日。玆岂非衰门之一盛事耶。今夫豺獭。至微之兽也。而犹知报本之义。况我姓裔。咸居至近之地。而忍使祖先之坟。至于废弃如是之惨乎。言念及此。尤切恻然。愿言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0L 页
诸亲。各自惕励。永世遵行。罔或废弛。数条约规。书之于左。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九月十一日。后孙进士安节。谨序。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祭文
  
祭板谷成先生(允谐)
猗欤先生。天资纯粹。醇正之学。源派有自。文献故家。辈出硕德。东洲听松。卧歧大谷。德星咸萃。箕裘是述。爰自弱龄。声华秀拔。探讨力行。其闻四达。订以经传。万理昭晰。纲举领挈。严正明白。所立甚高。无求不备。究厥造极。盖自有以。德宇宽洪。识量宏廓。海纳川渟。不露圭角。仁孝友弟。诚明洒落。清通和乐。展也儒则。谓当兼善。遂究厥施。世与相违。肥遁其志。于以婆娑。元通之下。数茅衡门。半亩方塘。惟菊与竹。岁暮深盟。鹤鸣在皋。声闻于天。聘币鼎来。益自闭门。孔朱遗书。唐虞逸民。箪瓢漫兴。风月悠然。人忧我乐。以终天年。道成德就。贤叔有赞。才高命屯。良朋所叹。嗟余小子。丱角趍拜。惟我家君。夙契颇好。相资丽泽。为芝为兰。山林宿德。谓公则然。厥维有托。依不失亲。从游七载。猥蒙提撕。冥道指南。见励勤至。余实蒙陋。辱奖为已。谆谆一语。更及时事。曰惟艰险。孟门太行。尔其从我。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1H 页
归欤偕藏。相期日深。永矢无斁。天胡不佑。子遽遘疾。一卧三年。尚揭图书。间以曳杖。沂上舞雩。冀或有瘳。庶余卒业。时论多虞。病又添剧。山颓一夕。万事已而。孰箴我病。孰质我疑。呜呼先生。而止斯焉。进未获施。退未及传。鲤也无椁。螟嗣有续。处之泰然。一生穷约。乘化归真。天理罔极。窀穸告期。衿佩纷集。单杯薄奠。将以诚意。一声恸哭。万古长辞。溪山呜咽。风云悲怆。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祭健斋朴公(守一)
呜呼。顾余无状。才及丱角。负笈君子之门。以承警咳之益。抚恤之勤。则无异己出。教诲之至。则示以义方者。殆十有馀载矣。而第缘昏庸之质。虽未副诱掖之意。鱼鲁之分。实冥途指南之赐。而恩义之深。其与生我者。无间矣。呜呼。公之德与行。岂易言哉。幼承龙岩之训。早登退陶之门。从事为己之学。深做笃实之工。发轫正路。期入安宅。敬以治心。礼以律身。实德蕴于中。光辉著于外。至于孝于亲友于弟。追远以诚。交友以信。睦族以恩。赒穷以仁。沉晦于邱樊。绝意于外慕。左图右书。乐以忘忧者。此公之可见之行。而令人嘉尚者也。呜呼。时会丧材。椟玉待价。修道而道未行。抱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1L 页
德而德未施。竟值滔天之变。奄罹惨怛之祸。理之变耶。其何令哲人。至于此极也。呜呼。安节之于公。常拟粉首糜骨。以报恩德之万一。而异域风霜。琐尾间关。兵戈路梗。没未治棺。葬未执绋。趍慰奠哭。尚在人后。情义俱缺。愧负平昔。他日地下。何以为颜。此安节之所以肝摧心裂。失声痛哭而不觉气塞者也。尤可恸者。癸巳。哭翰林叔。乙未。失卢惧仲。丁酉。又遭我公罔极之变。数三年内。善人殆尽。我疑谁质。我过谁责。踽踽凉凉。终归污下之域。而以至乡无善俗。士失依归。则天何心而畀公之厚。又何心而夺公之速也。此必是关时运之盛衰。而抑不容人力于其间者也。已矣已矣。夫复何言。永隔重泉。小子何托。来奠菲薄。音容莫接。拊膺长号。天地茫茫。不亡者存。鉴此微诚。呜呼哀哉。
祭金东篱允安文
允矣君子。挺世独立。渊深其量。淳真其质。乐易坦荡。表里如一。满目春风。少无矫饰。持身检束。绝意荣利。见恶探汤。惟善是嗜。数间容膝。不蔽风日。家储屡空。难继朝夕。处之泰然。曾不忧伤。词宗韩柳。笔追钟王。早编莲籍。晚登龙科。仁必得位。顶玉之华。不遇于时。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2H 页
只惠一方。云胡不淑。疾甚膏肓。哲人云亡。百身难赎。何畀之厚。胡寿之啬。闻讣之初。即当趍哭。第缘病慈。委卧床席。孑余单身。侍汤无隙。厉患痘疾。相继肆虐。自尔迟延。再期将迫。今始吊慰。茔草复新。匍匐之义。尚在凡民。一家情亲。反似路人。言念至此。忸怩何极。奠酌长号。少摅衷曲。不亡者存。庶几来格。
祭金松阴允思文
恭惟德门。五龙趍庭。公其第四。异凡仪刑。早业诗书。不懈用工。孝友诚笃。和气融融。泛爱仁深。无间贤愚。巨乡之范。宿望之儒。二难双莲。慰悦亲颜。晚荐有用。初试邮官。投绂归来。閒卧林泉。渔钓自娱。以送馀年。联失雁行。只遗贤季。一堂同乐。无愧姜被。如手如足。相以为倚。奄遭酷祸。先值其萎。哀恸之情。食息不衰。缘此积伤。疾作难医。哀闻所及。远近涕洟。顾余承讣。即当趋哭。病慈委卧。长在侍药。家间疠疾。连岁为虐。冗故迁延。再期隔月。今始来吊。情义俱缺。一酌虽薄。灵其来格。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行状
  
王考察访府君状
王考姓金。讳彪。字思先。尚州人。鼻祖高丽甫尹需。需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2L 页
生甫尹韬。韬生门下侍中谥贞靖公湜。湜生门下侍中谥清平公希逸。希逸生侍讲院翰林学士文道。文道生进士杰。杰生翰林学士成。成生应麟。应麟生玢。皆为翰林学士。玢生奉翊大夫礼部尚书僩。僩生元理。入我 朝为奉翊大夫户曹典书。元理生观道通政大夫判通礼门事。寔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讳淇。行通训大夫判宗簿寺事。 赠通政大夫,户曹参议。曾祖讳守亿。行通训大夫文义县令。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 世祖丁亥。以先锋讨李施爱。与主将不协。弃归乡里。后以学行名。士林享祀立岩社。祖讳㳦。行御侮将军忠武卫副司直。 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知义禁府事。出后于判书公之弟行通训大夫司䆃寺正。 赠辅国崇禄大夫,领中枢府事守末。考讳光范。修义副尉。少有德望。年二十七而没。公即其遗腹子也。妣晋山姜氏。部将熙孙之女。以 中宗丁丑。生公于汉师驼骆洞。王考赞成公痛惜修义公之早夭。且怜公在腹中。而未识其面。遂命名曰彪。盖修义公之讳范字。与虎音相类。且彪字。韵书训虎文。故取而名之。其冠也。字以思先。以寄其无涯之情也。公性质重厚谨讷。自幼好读书。不事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3H 页
浮华。及长。痛父早没。益自刻励为学。孝奉慈氏。事之如严父。出入进退。必禀命。晨昏定省。克尽其诚。年二十馀。以门荫。累被荐拔。公见时事多虞。举皆不应。及为安奇道察访。则乃曰此近尚州。是余南归之路。先奉母夫人。归于长川之百源山下。即公之累世田庐也。时公之叔父赞成公。方在朝。拜辞。且陈同归之义。赞成公拊背叹曰。汝以弱龄。能有超然出尘之意。非老叔所可及。遂为涕下曰。鸰原丁丑之恸。岂意有此好儿。若使汝翁在。喜可掬耶。其相别之诗。有曰。菟裘耕钓风淳俭。沙伐桑麻土软肥。有曰。学在胸中何索远。命由天赋不嫌微。有曰。极知煖饱沾馀庆。务学诚明作俊良。由此观之。则公之才学造诣可知。而其归也。亦非寻常下乡者比也。岂早有所见几而作者欤。公因归谒母夫人于尚州。即曰。若初不赴任而归卧庄庐。则有若高人弃官晦迹者然。遂赴任数月。遍观太白山川而归。就洛江上。搆小亭。日以读书讲学为事。母夫人美其志。而不命之仕。赞成公。亦惜其才。终不能推挽焉。其后公益自韬晦。有时芒鞋草衣。从农夫游。有时竹竿小艇。从渔父游。优游徜徉。不知老之将至。人无有知其意者矣。以辛未十二月二十八日。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3L 页
终于正寝享年五十八。明年二月十一日。祔葬于百源洞判书公墓左岗。夫人善山金氏。舍人就精之女。三男三女长廷善。早逝。次邦善。荫参奉不赴。次宗善。修义副尉。即吾先君也。女长适进士姜士孚。次适士人金壕。次适正郎苏徯。内外诸孙。合若干人。公临没。戒家人。勿立墓碑。故伯父及先君。重违遗命。治石而不敢显刻。噫。今距公之没。才数十馀年。而尚无片言只字之可传后者。不肖孙安节。惧夫愈久而愈失其传也。乃敢略叙其颠末。以俟后之君子云尔。
先考修义副尉府君状
先公讳宗善。字君辅。姓金。尚州人。察访府君第二子也。妣善山金氏。舍人就精女也。以庚子四月十一日寅时。生公于尚州长川百源村之第。自幼简重沉默。有成人度。甫六岁。受读孝经。尝从察访公。问孝字义。察访公答曰。善事父母。为孝。又问何如。斯可为善事乎。察访公大异之。即曰。能行孝经书中事。则是谓善事矣。公自此。益勤读孝经。专意习熟。又能随事体行。晨昏定省。日有常度。常在亲侧。承颜顺志。察访公及金夫人。常称为吾家孝儿。及长。力学为文。高古有调格。不拘时眼。以是累举不中。亦不以得失累其心。益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4H 页
有志于古人之学。日读四子六经。必有课程。与伯氏参奉公。友爱隆笃。常同处一室之中。出入无二门。合食共被。怡怡如也。尝俱隶乡学。皆有重名。时人谓之金氏二凤。夫人李氏。即退溪先生从孙也。公每至聘家。辄进拜函丈。质其所学。先生称叹曰。金君问学极淳实。后生之可畏有如是。又尝与成板谷先生允谐。及河师傅洛。托为道义交。二公每加推重焉。辛未。丁察访公忧。号哭几绝。毁瘠骨立。葬庐于墓侧。躬执馔具。不委童仆。虽祁寒盛暑。不脱衰绖。啜粥三年以终制。及遭母夫人丧。亦如之。后每当忌辰。哀恸如初丧时。素服终日。不接外客。居家常随参奉公。逐日拜祠堂。朔望必展谒于墓。终身不废。戊子三月十六日未时。以疾终于正寝。享年四十有九。祔葬于百源洞祖妣姜氏墓下。有一男一女。男即安节。女适别提金泓。孙皆幼。公天禀仁厚慈详。端方雅敕。动静语默。谨守规矩。奉亲以孝。事兄以悌。遇妻子以恩。处乡党以恭。交朋友以信。量能容物。喜怒不形于色。尤不为崖异绝俗之行。以求世俗名誉。尝训不肖曰。士君子处世。如闺中处女。一失其身。万事瓦解。古人所谓临深履薄。正以此尔。又曰。守身之谨。如处女。克己之勇。如武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4L 页
夫。又令取读朱子童蒙须知及训子从学帖。以定规模曰。此二书。若能遵守不违。则下不失为谨敕之士。又能日读圣贤书。推而广之。则自有无限好境界。何患不及古人哉。呜呼。不肖无状。不能奉承其万一。而于焉奄罹终天之痛。追思平日言行。不觉血泪交下。尚忍为之记乎。然不肖若无一言以传后。则亦恐先公行义之高。终于泯没。此则不肖之罪与有大焉。玆记见闻所及。以俟来者。又不敢浮文溢美。以辜负先公为己务实。不求人知之盛德云尔。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杂著
  
警语
   余穷乡晚学。专昧向方。故摭取古人格言之切己者数十条。揭壁寓警。作一冥途之指南。
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忧之如何。如舜而已。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又曰。乃所愿学孔子。以此观之。古人为学。动必以圣人自期。其教人也。亦如是。后世习俗颓败。议论卑下。莫不以为我常人也。安能学古圣人。是皆自暴自弃也。殊不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人能由孝弟入。则便可学圣人。周子所谓学圣之要。其在斯欤。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5H 页
夫子尝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况未及九仞者耶。尝谓颜子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以颜子之亚圣。犹竭力从之。进而不已。况未及颜子者耶。学者。学以至于圣人之道也。学焉而不能进乎圣人。则与不学无异。孟子曰。五谷。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其斯之谓也。
孔子。大圣人也。朱子。亚圣人也。欲学孔子。当自朱子始。欲学朱子。当自敬字始。
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而已。致知者。以是敬而致之。力行者。以是敬而行之。斯须不敬。则万事瓦解。前功可惜。更做得甚么㨾学问。
敬则百邪退伏。不敬则万恶竞起。
敬工夫。自谨独始。
常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之意。存诸心。
学问工夫。先须看得规模定。然后只一向着力进前去。检身则动静语默。务循礼法。居家则事亲事兄。务尽孝敬。穷理则读书讲学。务穷义趣。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用一月之力。便有一月之效。用一年之力。便有一年之效。优游厌饫。自然下学而上达。若讨得一个头绪。不曾做得半月十日。又却计较迟疑。遂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5L 页
欲别作调度。则亦恐穷年没世而无所获矣。
学者先须用穷理工夫。令胸次洒落。始有进步处。程子所谓进学在致知者。正指是耳。
克己工夫最难。须向难处用力方可。人能克去己私。则天理自全。夫子所谓复礼为仁。是也。然克己亦无他法。比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方能破贼。若一步退缩。则便不可。
一个敬字。该贯动静。方其无事而存主不懈者。静时敬也。及其应物而酬酢不乱者。动时敬也。记曰。毋不敬。俨若思。夫子亦曰。事思敬。执事敬。其意正以是耳。持敬。别无他法。但就整齐严肃。严威严恪。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实加工焉。则所谓直内。所谓主一。在是矣。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非两截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则此心卓然。贯通动静。敬立义行。无适而非天理之正矣。
古之学者。直自小学中涵养得此心。所以大学之道。只从格物做去。今人专无涵养工夫。但以为大学以格物为先。便欲以思虑知识求之。纵使穷格得十分。初无实地可据。更何能诚意正心而修其身哉。毕竟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6H 页
成就之不及古人也宜矣。
朱子言不世之大功易立。而至微之本心难保。中原之戎虏易逐。而一己之私欲难除。此虽一时告君之辞。而亦可为万世学者之箴规。
言忠信行笃敬此一言。终身行之。有馀裕矣。
改过之勇。当如一剑两段。若有一毫系吝之心。则便不能痛革旧心。以趍乎善。此子路喜闻过。所以为百世之师。
过而能改为难。然设令能改。亦不可以自恃。而又能于平居无事时。恒存祗畏警惧之心。凛乎若上帝之临乎上。鬼神之窥乎傍。以防其源。使恶念一切不复萌作。然后庶可以成徙义崇德之功矣。
守身之谨。如处子。克己之勇。如武夫。
为己务实。毋自欺。谨其独。此朱子之所雅言也。后之学者。当服膺而勿失焉。
求放心。为学者第一工夫。须于日用之间。收敛整齐。不使心念向外走作庶可耳。
学者。先须摆脱一副当功利之私。然后取读圣贤书。讲明义理。以求其躬行践履之实。而一一体察。必使此心之外。更无异念。而世俗之毁誉。身计之通塞。自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6L 页
无一毫入于其心。方能一蹴以至道。若舍此不务。纷纷外驰。但在利欲场中。头出头没。转辗缠缚。一生摅不得。哀哉。
陋哉文词。只一小技耳。设令博古通今。缀拾藻华。有足以媚人。近不足以成己。远不足以成物。是何所与于人心之存亡。世道之隆替。而胡乃终身勤苦。浪费心力耶。多见其喙喙争鸣。乱道误人而止。非儒之贼而何。
百行之中。孝弟为先。苟能事亲而尽其孝。事兄而尽其悌。则出而事君。可以为忠。事长。可以为敬。推之万事。无不皆然。此有子所以言孝弟为仁之本也。
性理象数之论。非初学之急务。往在孔门如子贡。亦自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以曾子之亚圣。必其真积力久而后。得闻一贯之旨。为学之道。循序渐进。不得不如是也。诚使学者姑置此。而即圣贤之言明白平易处。虚心平气。熟玩而躬行之。玩之深则理自明。行之笃则力自进。持之以久。亹亹而上达焉。则道体精微之妙。圣贤心法之传。自可以默识心会。若从初忽于近而慕乎高远。专无渐次经由之实。而徒有悬想跂望之劳。则是犹未能立而欲行。其不颠倒跌仆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7H 页
者。几希矣。
存心处事。常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则。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此圣人之难及处。今人只为规规小利。往往陷于不义。戚矣。
学不讲。德不修。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圣人犹忧之。况学者乎。
用功不可太拘束。拘束则不久。惟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得寸则守其寸。得尺则守其尺。俛焉孳孳。毙而后已。
周子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周子岂欺我哉。
竹林精舍立规
凡讲学仪节。一从文公白鹿洞规。誊出一本。揭于壁上。每朝仰读一遍。以为警励事。
斋居。一以读书讲学为事。无得作閒出入。
初学。先须立志坚固。方有进步之望。若志不坚固。大本已错。更做得甚事。必须奋发策励。直以古圣贤为自期。无有一毫暴弃退托之念。
读书者。将以行之也。若徒能口读。而无体察反求之实。则虽日读圣经贤传。何益于己。必须读来读去。优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7L 页
游厌饫。务穷义理。虽一字一句。勿为泛忽看过。常以圣贤训诫之辞。责于吾身曰。圣贤何以独为圣贤。我何以独为常人。便有怵惕慷慨之心。思与之齐而后已。则大有所进益。如是方可谓善读书。勉之。
凡读书时。必须整顿几案及书册。令洁净严整。方正身体。端拱危坐。对书册。详缓读去。常以朱子三到为法。谓心到眼到口到也。然三到之中。心到最先。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眼口岂有可到之理乎。切宜专心致志。无一毫杂念于其间。又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方能久久不忘。毋得漫浪诵记。
逐日夙兴。整顿衾枕。盥栉衣冠。然后读书。到食时。长幼齿坐。秩然有序。无得喧閧嬉笑。饮食之物。切勿争较多少。拣择美恶。夫子云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于道。孟子云。饮食之人。则人贱之。饮食虽日用间细事。其系于实德也。如此。尤宜惕念。食后。散步游咏。以畅精神。夜昏明灯读书。久后就寝。率以为常。
冠巾衣服。恒令整齐端严。以朱韦斋三紧为法。谓巾带鞋袜要皆紧束。不可宽漫放肆。此亦正心之一道。切宜致力。
凡行步。必安详。不可疾走跳踯。若长上之前。则却当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8H 页
疾趋而前。不可徐缓。言语必简重。不可高声喧閧。浮言戏笑。尤不可言人过恶。及说人长短是非。坐立必端直。不可跛倚放倒。瞻视必尊重。不可淫视侧听。非礼不正之事。一切勿留于心曲。世俗鄙俚之态。一切勿加于身体。
凡事谦恭。不得尚气陵人自取辱。又不得饮酒荒思废业。亦恐言语差错失己忤人。尤当深戒。
百行之中。孝弟为本。事亲当尽其诚孝。事兄当尽其友弟。推以事君。当尽其忠。事长当尽其敬。至于睦族交邻。无不皆然。切须勉之。
友也者。友其德也。曾子云。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此可见古人取友之道。若其拍肩执袂。以为气合。戏谑讥侮。以为情密。是则贾竖辈鄙俚之态。岂士君子之道乎。切须相资以义。相责以善。各自惕励。一以古人取友之道。为则。
凡书册。须要收拾爱护。不可损污。书字须要笔画严正。不可胡草。且不得书于窗壁几案及文字间。以瘝子弟职。
朔望会讲。(勿拘远近。凡士之志学愿从者。许入。)行相揖礼。(亦折腰有仪则。)因就坐。(以齿相序。整齐不乱。)讲其所学。(必以六经四子为本。所读次第。一从朱子所定。先读小学。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8L 页
次读大学。次读论孟。次中庸。次诗,书,易,春秋,礼记,周礼等书。循环渐进。又以周,程,张,朱诸先生书。为羽翼。)务明义理。论辨所疑。必至十分解释而后已。讲毕。使会中一人。行读法礼。(本规)若有失仪违约者。从轻重施罚。凡此数条。皆日用切己之事。若能遵守不违。则下不失为谨敕之士。虽希圣希天。亦由此进。正所谓下学上达之道也。切宜奋然用力。痛革旧习。必以第一等事自期。则庶不负立规讲学之本意。
故士人金镒战亡事迹
人皆有一死。惟得其死为难。余于壬辰之难。见之矣。若以其尽道无憾者言之。则公州提督赵先生宪尚矣。惟我上洛州。有师傅河公洛死焉。有士人金君镒死焉。事虽有大小之别。而其得其死则均矣。镒即吾伯曾祖别座公之子希庆之子也。自幼慷慨有气节。又能喜读古人书。颇解义理。及岛夷之入寇也。边城次第失守。镒闻之流涕。来言于余曰。吾家世传忠孝。国有难。岂可全躯保妻子于岩穴。而不为之效死也耶。时余方会邻里士友。相谋倡义。镒遂乐为之附。于是治其器械。将以南下。不意贼锋猝迫近邑。余以老母在。不得不避。乃以来附义士数百人属之镒。遂作江左之行。临发。镒握手痛哭曰。今此奋义之举。徒以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9H 页
吾两人在。而子以老亲之故。有此不得已之行。今日事。固有分于青泥九折坂去来之间。而顾余孤军弱卒。将无以伸大义于国家。他日会见余于荒沙荆棘之中也。言甚切至。有足以感动人者。余亦握手呜咽而罢。四月。巡边使李镒。以大军。阵于甑渊。见贼盛。遂跳去。我军不战而败。有从事尹暹,朴篪,李庆流及判官权吉,户长朴杰死之。镒遂愤慨扼腕。益募得乡里义士。逆倭而阵于北溪。左右曰。贼众我寡。不可轻动。公曰。吾固知今日之败死。而所以为此者。只效为国一死之义。而将以愧当世弃甲曳兵者之心也。以五月十七日。与贼鏖战而死。妻孥皆亡。有一女年十七。与其奴永还。直往阵中。贼至则隐于积尸中。贼退则翻动积尸。三日而乃得公。颜色不变。凛凛有生气。遂负尸而藁葬白原山下。贼平乃窆。树白碑曰。百世之下。必有铭此者。人皆以忠孝。称其女若奴焉。镒之有是女是奴。宜乎哉。呜呼。镒乎其亦得其死者夫。其亦不负我 列圣朝培养之恩者夫。其亦不坠我祖先忠孝之传者夫。呜呼。镒乎能有是夫。方是之时。升平日久。猝当大乱。 国兵屡破。人心汹汹。贼声所至。率皆望风奔走之不暇。厥或投降贼阵。厥或托以义旅。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89L 页
徒为依山自保之计。而镒独奋不顾身。只手抗贼而死。顾其军孤力小。纵不能迅扫凶锋。为国保障。而其节义之高。则岂不猗欤休哉。是不可泯灭之也明矣。昔朱夫子当宋南渡之后。尤致意于褒奖节义。虽微而卫卒。贱而僧徒。苟有能不降于贼而死者。则亦皆表而出之。许其死而阐其事。况如镒之死也。固非偶然而致之。其忠义气节。得之有自。养之有素。则可不大书特书。以诏于无极乎。若使朱夫子复作。则其必有取于镒者矣。
甲子适变倡义时。募兵粟文。
国家不幸。贼臣称兵。都城失守。 翠华播越。凡在含生之类。孰无沬血之志。敬惟吾乡。素号多士。壬辰奋义。最先诸道。百战摧敌。千里勤 王。宸章垂奖。炳如日星。今当闻变之初。益励刷耻之志。忠激于中。义形于色。争期臣死于主辱。庶几谋立而事集。第念官兵孤弱。天讨久稽。窃愿团聚乡丁。募得义粟。或助势官军。或扈卫 大驾。庶几上灵降监。多士叶诚也。呜呼。七庙埃尘。 三宫泥露。此岂吾侪庇护家奴。悭吝家财之时。各将此意。遍谕乡闾。克尽鞠躬之意。以济燃眉之急也。 王事维其棘矣。惨 庙社之何依。臣民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90H 页
安忍恝然。冀远迩之相应。若其节目。计开如左。
答善山士林文
凶贼逞射天之计。覆载难容。忠臣奋驭日之忱。 宗社默佑。肆将逆顺之理。敢布远近之听。逆适猰㺄吠主之怪。蛇虺出穴之凶。伪效微劳。姓名误玷于丹券。诈作妖谶。徒党潜植于白莲。戕杀王人。宸濠之恶可数。凌逼京邑。董卓之罪不如。奈何制阃之臣。尚乏死绥之志。封疆之官。介冑之七。争望风而丧神。浿水以南。华山以西。惨夷墉而启钥。中开一条之路。稳送两枝之兵。藐我军旅之未习。赫尔王灵之可凭。山东悍卒。尚涕哀痛之音。海左群生。敢忘休养之泽。司马之法未行。神人之愤曷已。虽成败利钝之未知。岂险阻艰难之敢避。孤军深入。岂贼势之可长。八路俱完。想义旅之齐奋。父兄之诲不可负。礼义之习况可诬。吾人之纲三。是以主忧臣辱。天下之恶一。莫不人讨鬼诛。窃愿协力而同谋。庶几捍艰而敌忾。将以立人纪而明天理。欲其有进死而无退生。时非板荡则不足以识忱臣。才非盘错则何可以别利器。庸投尺素。须竭寸丹。呜呼。位列分茅。尔何心于负 国。势成破竹。人皆欲乎歼魁。 国家祸变。实三百年来所未有者
洛涯金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190L 页
也。生等今方谋举义旅。誓雪 国耻。玆承佥谕。实同声相应之义。令人不胜增气。待得头绪稍成。庶几声势相倚。揭大义于白日。致天讨于逆竖。呜呼。 王事维其棘矣。惨 车驾之蒙尘。臣民安忍晏然。愿薪胆之共苦。
答善山文
至尊蒙尘。臣民之恸方切。凶徒就艾。 宗社之庆可言。伏承见示之意。政犹求道于盲。既蒙盛问。敢隐所见。窃念本道。既以奋义闻于 朝。而奔问官守。亦有古事可据。玆于本月十九日。与同事十馀人发行。祗候 行朝安否。兼达义举兴寝之由。非曰自是。欲以是求正于同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