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4H 页
谏院疏(己酉)
恭惟 主上殿下。新膺耿命。诞承丕绪。嬛嬛在疚。而延访于初服者甚勤。慄慄危惧而求助于臣工者甚切。至于今年之夏。因天灾而恤民隐。下明教而求直言。臣等极知 殿下非为应文具而已。盖欲得闻切直之论。以为药石之用。甚盛举也。虽在草野之臣。固当披露心肝。极陈弊政。况臣等方忝言地。何敢终默。不副 殿下恳恻之至意乎。虽然欲举其疵政而一一陈渎。则当今时事。无一不病。固不胜其烦矣。书曰惟先格王。正厥事。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臣等无状。虽于古人格君之道。万不近似。而古今天下之理。不过如此。则臣等固不敢舍此而他求。请先就 殿下本源用工处。略效其愚忠焉。盖人主一心。万化之本。而危微精一之法。万世道学之宗也。二帝三王之治本于学。二帝三王之学本于心。舍心而言学。舍学而言治。则皆苟而已。是以古之圣王。虽性质粹美。才气高迈。而必先为讲学之地。以为出治之本。范祖禹所谓今日之学与不学。系他日安危治乱之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4L 页
机者。诚不诬矣。伏惟 殿下养正之功。虽笃于旧学之日。劝讲之道。尤急于临御之初。而即位二年。尚未开筵。臣等实未知 圣意之所在也。以为忧服之中。哀疚未遑。则太甲成王之学。实基于居忧在疚之日矣。以为诏使之来。烦扰不暇。则秀夫大学之讲。尚在于崖海流离之际矣。然则今日之事。何独至于废讲也。至于 圣体未宁。不能临筵。则臣子忧悯之不暇。何敢仰烦以讲读哉。然古人论师保之责曰。保者保其身体也。先儒又释之曰保其体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然则人主之讲学。亦所以保其身体也。清燕之暇。时御讲筵。论说义理。亦岂甚害于静摄哉。窃料 殿下英姿天纵。圣学日跻。固无待于劝讲之益。而今日之为讲官者。未必皆明经邃学之士也。顾无以开发 圣学。辅养 圣性。而 殿下于恭默思道之际。虚明应物之地。亦足以涵养本源。振发精明。故犹守不言之训而姑废循例之讲耳。虽然帝王之学。与韦布不同。居养易移。嗜玩多端。邪正杂进。𣌑寒无常。明诤显谏之易疏。而潜消默夺之可忧。故必广延儒士。亲近正人。日开经筵。朝夕讲劘。然后得以成就圣学。能臻至治。臣等未知 殿下深居九重。渊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5H 页
默独处。而其精一之功。果无愧于帝王之心乎。 圣学之进。果无待于辅导之力乎。纵令深造独诣之功。实有如臣等之所望者。然而人心难保。怠忽易乘。而隐微之中存省之念。或有所间断。则岂非可忧之甚者。而劝讲之举。其可少缓乎。宋臣程颐为讲官。尝言于帝曰。陛下虽睿圣之资。得于天禀。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一日之间。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自然气质变化。德器成就。且以迩英渐热。乞移就宽凉处开讲曰。夫以文武之齐圣。必欲朝夕承弼。今乃数月不接儒生。甚非先王辅导养德之意。则其不欲以寒暑撤讲亦明矣。吁此岂非万世人主讲学之药说。而程颐之所以爱其君者。岂后世人臣之所可及哉。伏愿 殿下念祖禹之言。体程颐之说。特恢 圣聪。亟开经筵。且进儒臣之通明学术晓达治体者。日与之讲论经训。咨访治务。使 圣学日就。善治日兴。则其为 宗社生灵之福。孰大于此。且如陆贽奏议。切中时弊。二程,朱熹,真德秀之奏劄。极论天德王道之体。至于我 朝儒贤如李彦迪,李滉诸臣之疏。亦皆切于讲学出治之道。伏愿 殿下命写一通。置诸左右。讨论经传之暇。时赐阅览。如与诸贤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5L 页
相对讲问。则是乃前代之儒臣。皆为 殿下之讲官。而当时之不尽展用者。得行于 殿下之今日矣。其为 圣学之裨治道之益。岂曰少补之哉。至于舍己从人。纳谏奖直。亦今日之急务也何者。盖君之尊天也。其威䨓霆也。以天之尊。挟䨓霆之威。以临群下。而顺志者爱所由来。逆意者恶所从至。则人臣苟非为国忘身者。谁肯犯颜色触忌讳。以博其死哉。是以古之明王。知其若此。求谏如不及。纳善如转环。谅直者嘉之。讦犯者义之。愚浅者恕之。狂诞者容之。犹惧忠言之或未尽闻也。置敢谏之鼓。植告善之旌。设诽谤之木。以来天下之直言。而重赏以劝之。制刑以儆之。传所谓兴王赏谏臣。书所谓臣下不谏。其刑墨是也。后世则不然。讳其过举。忿其直言。以谀说为纳忠。以谏诤为指过。甚者迁其赏于不谏。用其刑于直谏。使天下之人。皆以言为戒。终至于鹿马易形而不知。危亡立至而不悟。吁言戒之于人国。其祸惨矣。恭惟 殿下即位之初。他务未遑。而首开言路。至曰言虽狂直。固当嘉纳。 王言一下。四方拭目。咸曰太平万世之业。实基于此。故言者日进而下情得达矣。 殿下聪明冠古。睿智出天。明照八表。思周万务。临御听断。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6H 页
曾未几时。人之情伪。无不揣知。事之是非。无不洞烛。而疏愚触犯之言。未必皆当于理。则 殿下好察乐闻之诚。渐不如 殿下之初矣。是以台谏所论。虽狐鼠至贱之辈。蚁虱至微之事。亦不听纳。至于危言或进。 严谴辄随。言事之臣。屡被斥逐。故台谏为备员之官。朝廷无謇谔之风。 殿下虽下求言之旨。而未有进言之臣。近者正言金致远。又以论事递罢。凡在瞻聆。孰不惊惑。夫致远一新进也。徒知言责之在己。不知纳约之有道。其论事未必皆实。其措语未必皆当。狂愚诞率之病则诚有之矣。其中一段妄发之言。臣等亦极知其未安。然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人君不以时有妄言而废听纳。则 殿下只宜恕而察之而已。优而容之而已。况于其间切直之言。多有可采者乎。古人立木以求诽谤。则致远所陈。 殿下不过视之为虞朝诽谤之言可也。何必遽加 谴斥。使国人先疑 殿下之逆诈而厌言也。伏见昨日大臣宰列交章极论。而 圣意犹未释然。或不为之酬答。或更斥其诈谎。臣等之惑。滋甚焉。人臣直言。非人臣之利。乃国家之福。诱而奖之。犹惧不尽。拒以斥之。谁肯敢言。时运方屯。物情久郁。言路通塞。在今尤重。臣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6L 页
等所惜。为言路也。虑后弊也。非为致远也。诚愿 殿下继自今。特恢容直之量。克尽如流之美。使危言谠论。日进于前。 衮阙秕政。靡不指陈。则愿忠之心。人所同得。孰肯缄口结舌。以负 殿下哉。唐臣陆贽告德宗曰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武姿刚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顾望畏愞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九弊未祛。不败何待。此诚历代之通患。而今我君臣之所当深戒者也。伏愿 殿下更加留省哉。臣等既以讲学纳谏之道。献忠于前。请以敬天勤民之戒。申诰于后。盖人君上有一天。下有万民而位于其中。则体天而保民者。君之职也。故书曰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则天命去就之际。民心离合之机。甚可畏也。 殿下即位以来。未尝不敬天也。未尝不勤民也。而以天变言之。日蚀地震之变。水旱风雹之灾。姑不暇论。而元年正月。白虹贯日。自夏及秋。太白恒见。又于近日营头告妖。历考前史。灾咎之象。未有如今日。而其应之惨。有不忍言者矣。古人言天心仁爱人君则必出灾异以警惧之。天心之于 殿下。可谓厚矣。而 殿下未尝发一善言以退荧惑。则在上之天。何以知 殿下之心乎。以民怨言之。则荒残蔀屋之下。疮痍孑遗之民。疲于军赋之征。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7H 页
困于蛇虎之政。加以再经诏使。膏血几尽。又值凶歉。耗斁已极。则仰事俯育。百尔无策。哀我颠连。将不免沟壑之填矣。传曰民勤于力则工筑罕。民勤于食则百事废。今之民力民食。不止于勤矣。而斜科之征。犹未尽祛。宫室之役。尚不停罢。则至愚之民。何以知 殿下之心乎。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宋臣文天祥曰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则今日之天心。虽不可测知。而灾异之叠见。安知不由于民怨之已极乎。诗曰无贰无虞。上帝临汝。书曰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伏愿 殿下以侧身修行为本。以勤恤民隐为先。蠲无名之徵。罢不急之役。务安民生。克享天心。则天变或可得以弭矣。呜呼。讲学纳谏之说。无非古人之常谈。敬天勤民之戒。皆是已陈之刍狗。 殿下固尝熟讲而厌闻之矣。臣等所陈。极知无以警发其 圣听。然或舍此而更作惊天动地之语。以为眩珷贡豕之计。则亦非古人陈善纳诲之义也。诚愿 殿下讲圣学以立治本。纳谏诤以通下情。恤民隐以弭天灾。大本既正。治具毕张。则朝廷可正。万民可和。纪纲立而风俗厚。军政修而守御固。凡 国家兴衰复古之政。惟 殿下之所欲为。此臣等区区之愚。所以不暇及于一事之阙失。一政之利病。而力陈 殿下心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7L 页
上用功之要道者也。伏愿 殿下勿谓浅近之言而更加留省焉。呜呼。 殿下以今之国家。为安乎危乎。治乎乱乎。事急不可徐行。心痛不暇缓声。臣等请为 殿下更渎危急之说。伏愿 殿下恕察焉。汉臣贾谊告文帝曰。方今之事。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又曰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宋臣程颢告仁宗曰中民之家有十金之产。子孙不能守。则人皆谓之不孝。陛下承祖宗基业。而前有土崩瓦解之势。可不惧哉。自后世观之。则文帝之时。岂诚有抱火寝薪之忧。仁宗之时。岂至有土崩瓦解之势。而二臣之所以勤勤恳恳不能自已者。非故为过虑危语。以警动人主也。盖天下之患。常生于苟安。天下之势。易至于危乱。而忠臣爱君忧国之诚。无所不至。故不得不极陈危迫之状。以冀人主之警惕而改辙也。况今 国家之势。视汉宋何如耶。内而朝廷。外而边鄙。无一可恃。上观天象。俯察民心。有不忍言。上下危惧。莫保朝夕。景象愁惨。势必涣散。治固不可望而已入于乱。危固不暇言而将至于亡。设使二臣者。得见今日。则不知将何以为言。以告于 殿下耶。苏洵曰天下之势。如坐弊船之中。浸浸乎将入于深渊。不及其尚浅也。舍之而求所以得生之道。而犹以濡足为解。是固夫覆溺之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8H 页
道也。吁今日 国家之势。不幸而近之矣。秦痞已痼。汉肿如腰。腹心四肢。不能自运。而民穷财尽。邦本殄瘁。海戍关防。守备荡然。设或饥馑已极。奸民啸聚。则赤眉黄巾之乱。不可谓必无也。内忧方殷。夷狄乘衅。则壬辰丁酉之祸。不可谓或免也。艰难再造之 宗社。将至于覆亡而不可扶。亿万 祖宗之生灵。将至于鱼肉而不可救。是何等忧虞。是何等祸患。而今乃视为寻常。日事恬嬉。拘拘于事为之末。切切于文具之间。掇拾牵补。有同戏嬉。而至于 国家之长虑。存亡之大计。则置之无可柰何之地而莫为之所何哉。且海虏于我。有万世难忘之雠。则当有万世必报之志。此则天经地义民彝之不容泯灭者。虽因衰弱之甚。姑为羁縻之计。而其愤痛疾怨迫不得已之意则不可顷刻而忘于怀。岂可视为当然。习于苟安。忍雠屈己。奔走听命。而无复为奋励修攘之计。使天经地义民彝之不可泯灭者。终至于沦丧而莫之救也。呜呼。圣人谓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自古以来。何尝有以危亡为忧。而终至于危亡者乎。伏愿 殿下以 宗社为心。以生民为念。以释怨为耻。勿谓将绝之命不可迓续。勿谓积衰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8L 页
之势不可复振。毋狃滞于近规。毋迁惑于俗说。赫然一朝奋其乾刚之德。加以不息之功。以臣等所陈讲学纳谏敬天勤民之道。日惟孜孜。以立根本。而邪正进退之际。必致其难慎。宫闱近习之间。必极其严明。以去一心偏系之私而昭一体平明之理。则颓纲自振。国势日强。始可以大有为矣。呜呼。精神既到则金石可透。 殿下试以斯道。夕誓之于心则可以感神明动天地。朝施之于事则可以凝庶绩悦人心矣。以 殿下英明。宁有欲为而不得者乎。呜呼。皇天眷佑之隆。其可忽乎。 先王付托之重。其忍负乎。书曰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伏愿 圣明留省焉。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上体察使梧里李相公(元翼)
书生洪玮。谨再拜献言于体察相公閤下。今之事势。什去八九矣。天步艰难。国势益弱。虏情桀骜。祸机垂发。任事之臣进言之人。皆以为事无可为者。莫肯用力于扶颠之策。而独閤下毅然为颓波之砥柱。以一身为 宗社之存亡。以一心为生民之命脉。鞠武侯尽悴之躬。视魏公江上之师。忧勤夙夜。综理机管。誓心天地。志扶昆崙。虽甚愚贱。孰不感愤。愿效一得。尝谓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9H 页
天下之势。有缓急之异。国家之事。有轻重之分。缓急失序则怠慢废弛。无以赴机会集事功而日趋于破坏。轻重异宜则颠倒错乱。无以感人心回天意而终至于祸败。窃观今日之势。可谓急且重。而所务非所急。所忧非所重。愚未知其何以然也。谨以事势之不可缓而轻者。仰陈其一二焉。其一。亟收兵民。以备战守之具。盖冠盖海道。玉帛雠庭。已出于不得已之下策。而下策又不得成则国辱极矣。寇至迫矣。在我所以自为谋者。当如何哉。宜缮修山堡。储峙糇粮。整敕戎兵。精鍊器械。汲汲然如拯溺之不暇。以为遏绝奔冲备守邦域之计者。而自闻信使报急以来。 庙堂之谋。帷幄之筹。远方疏贱。诚不识其何如。姑以阃外之事言之。监司以峻责人马。先期候待为尽职。而馀事于御倭。守令以优备供亿。苟免责罚为得计。而不暇乎戎务。凡所谓训鍊之兵。束伍之军。尽出站路。虚待海程。㬥露霜雪。困毙道途。而城池之备。战守之策。则置之相忘之域。委诸无可奈何之地。曾不为之所。脱有不幸。诏使初还。贼锋继至。则不知列阃之帅。守土之臣。将何以为计。而置君父于何地耶。窃恐黠虏之计。正出于此。而吾且不悟。堕其术中而不自知也。呜呼。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9L 页
尽上下之力。以待王人。竭臣子之诚。以奉国体。是诚国家之重礼。而数百年 宗社之存亡。亿万生灵之死生。是何等大事。而执事者率皆专彼而忽此哉。今者供亿杂物。已输各站。则接伴巡察与地方之官。率沿路之民。自可奔走执劳。以应供亿。而其文具之未备者则为使摈者哀吁以力陈之。血诚以感动之。以毋负 圣上事大之至诚。而其馀守臣。各率军民。亟还任土。增筑山城。练兵运粮。须于华使将还。春气未和之前。而汲汲遑遑。日夜绸缪。使器械粗完。守御有备。而雠贼之来。据险而守。清野而待。则艰危之势。庶几或扶于万一。不然苍黄奔溃之际。其不为壬辰之抢攘板荡者亦难矣。大抵中国之于夷狄。可守而后战。可战而后和。今既不能战。又不能守。而和与不和之权。又制于彼。设使虏可和。而彼甘言以啖之。虚声以喝之。一则曰土地。二则曰金币。使我疲于奔命而不暇自治。则和岂我之利哉。乘彼骄㬥之极。及此艰虞之际。大修守备。痛自料理。君臣戮力。上下死守。幸而得全。则安知彼之不肯许和者。实天心悔祸之兆。变危为安之机。而我方且望风胁息。中外汹汹。曾不为备。而坐待灭亡之不暇。亦独何哉。此愚生之所以扼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0H 页
腕痛心而不暇缓声者也。伏惟閤下留念焉。其次豫守山城。以固防御之备。盖贼屯海隅。我失天险。守国御贼。只凭山城。而计无出于此者矣。虽然措置未豫。守备未完。则仓卒临贼。岂能坚守。尝见颜杲卿起兵八日而贼至。故未及完备。常山失守。刘锜初到顺昌。以四万之众。修缉一城。而男子备战守。妇人砺刀剑。六日而粗毕。然则守城之备。岂容易为之哉。今我诸城。虽因险缮修。而楼橹雉堞军器刍粮。无一可恃者。虏营不远。关防无碍。腥尘一惊。瞬息可到。而使㥘将惰卒。猝入空城。骤为防备焉。保其能死守乎。今诸将之屯守下路者。若于平地。难于遮绝。则莫如豫入山城。各作本镇。凡战守之具。储峙之策。无不先事而豫措。以至地势之险夷。寇敌之进退。设伏御冲之机。坐作击刺之势。莫不经营目前。料理心中。气定志固。蓄勇养锐。则贼虽猝至。必无苍黄恇㥘之忧而城可保矣。且列城屯守。必务要害。伏见天城虽险小易守。然襟带江湖。横绝通衢。实水陆之要冲。而贼所尽力而仰攻者也。须使宿将之有才望者。练卒益兵。作一钜镇。使东制公山。西扶金乌。气势连络。互相应援。如余玠之经理西蜀。如汪立信之愿守江干。然后无婴城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0L 页
自困之忧而城可守矣。至于清野之令。朝廷虑之熟矣。粮未资盗。民不血刃。则此固不得已之善策。然城坚而兵可守则民固不令而争入。若城不完备。器械疏虞。而驱牵老弱。强入危地。则窃恐民心愈骇而益散。缓急之机。尤不可以不察也。呜呼。睢阳一城。保障江淮。安市孤郭。屏蔽东国。则据险守城。岂非今日之长策。而积败之馀。人心易挠。邪论益炽。将帅以散走为成策。士卒视山城为死地。而莫肯为入守之计。此愚生之所以扼腕痛心而不惮烦言者也。伏惟閤下留念焉。其次复设屯田。以裕兵食。盖当今之积。诚可哀痛。邑无一年之食。城乏数月之粮。虽有兵险。乌得以守诸。睢阳雀鼠。无益饥困。河北桑椹。只资散亡。故古之用兵者。必广田蓄谷。以资兵食。充国金城之略。丞相渭上之耕。皆此意也。今者缘江一路。良田膴原。荒芜千里。列邑屯牛。营聚数年。足为耕具。使一道良民之不堪为兵者。轮番入田。广开屯耕。则不出数年。可得十万兵食。而伏闻使卖屯牛。作米为粮。是岂长策也哉。若罢屯田而欲足兵食。则千轴空名。只坏名器。一年税入。厥数几何。而不知有司者将何以为策哉。伏愿姑停卖牛。以待来春。徐观贼势。更议营屯。而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1H 页
详为规画。俾无弊瘼。则许下屯田。岂无枣祇之能者乎。伏愿閤下留意焉。至于振肃纲维。古今尤急。盖收拾民心。专在德惠。而整顿纪纲。必须威政。徒惠而无政则知爱而不知畏。故纪纲渐弛。庶事不立。此孔明所谓顺之以恩。恩竭则慢。苏子所谓惠亵而威不尊者也。 国家升平日久。刑政不修。赏罚无章。而纪纲日坏。 君上之命。不行于朝廷。朝廷之令。不行于州县。故将不畏法。民不用命。一遇事变。便至土崩。壬辰之败。岂专由于民生之困怨。实纪纲不修而致然也。閤下流布德惠。抚摩疮痍。恩则行矣。民亦爱之矣。而独于刑政或有阙焉。故望贼空城之人。尚窃徼幸。盗功僭职之辈。未暇检覈。将骄而难御。卒惰而未练。兵农尚困。士习犹靡。恢复之形。茫如捕风。颓靡之习。无异前日。生深怪而窃悯焉。伏愿閤下既尽德惠。更举威政。严明赏罚。振肃纲维。则加之以法。法行则知恩。蕫之以威。威振则思勉。如此则恩威并济。上下俱勉。而凡吾之所欲为。无不如志矣。伏愿閤下留意焉。凡此粗浅之言。不过措为中一细务。固已经纬于妙算。极知无补于大计。然閤下不以为迂。则其于轻重缓急之施。措置转移之方。岂无一二之可行者乎。至于益尽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1L 页
诚德。务格 君非。调和元气。以安腹心。使四肢充壮。风邪自去。中国益尊。夷狄不侵者。是相公之大业。而愚生之所深望于相公者也。伏惟相公留意焉。生天地间一罪人也。忍戴一天。苟存馀命。感相公之忠勤。愤时势之艰难。谨竭愚贱而烦执事。不胜悚惧之至。
  附完平答书
 书来反覆玩读。皆至言也。 国家有事。草野之言。重于泰山。其此之谓欤。明日巡问沿海地方。还后切冀一见。不复一一。
上巡察使
月日。儒生洪玮。惶悚再拜。谨以守城之说。僭渎于巡察相公閤下。夫山城之设。始于何人。成于何人而罢于何人耶。城所以御贼也。贼未至而筑之。贼将至而罢之。抑何故耶。山城之险。既不能守。则出城之后。奔冲之贼。其能遏截耶。山河之宝。其能固守耶。抑何以为策耶。是未可知也。山城罢撤之请。始于驱入老弱。动摇军情之谬举。成于托为出城。徼功倖生之浮议。而閤下与体相所以忧勤数载。协心经营者。其事左矣。古者守土者死于土。守城者死于城。苟或违此。军律随之。故人多死守。城不易败而国家赖焉。未闻城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2H 页
险才设。守备粗完。而元帅命罢之。方伯奉行之。犹恐不及。若今日者也。昔伯颜入临安。三宫已降。而李廷芝犹坚守杨州。太后手诏谕降。廷芝曰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降也。射杀其使而以死守之。夫公山。閤下之城也。閤下勤亦至矣守已备矣。有兵有粮。则当以死守。岂宜以元帅之令挠之哉。借曰诸城已罢。势难独守。则七十城降。即墨存齐。百万兵临。安市抗唐。亦閤下之所尝知也。今湖甸失守。贼入畿郊。 国家大势。似无可为者。然以君臣大义言之。则犹当为主而死守。况 天兵临江。胜负未形。安知天心终不祚宋也哉。大振天威。一挫凶锋。则风驰电击。可到海门。恢复之机。只在一转移之间。而此时所忧。惟粮饷之不继耳。呜呼。閤下方伯也。诚能收一道之粮。合诸城之兵。共守一二坚城。以为声援之势。而不杂老弱。拣选兵卒。严明以整齐之。忠义以感动之。收其涣散之心而定为死守之计。则虽不能控制山河。以遏奔冲之势。犹可以储守粮粟。以待 王师之来。 王师之来。以所守之粟给馈饷。不绝粮道。使尽其穷追剿灭之威。则江淮财用。赖睢阳而兴唐室者。将不在于此乎。今閤下惑于道谋。误于邪说。弃城散兵而莫为之守。望风引日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2L 页
而待。贼之来则出战之兵。不战而溃。在城之粮。不火则盗。凶贼烂入于左路。閤下深处于僻县。临江决胜之后。追奔南下之日。 天兵粮尽而退。凶贼反据于城。 祖宗山河。委之贼手。而竟莫之收。则不知此事。谁任其咎乎。呜呼。数年之间。劳竭几许民力。耗费几许民财。鸠聚几许兵粮。拟作南国之藩屏。而今日竟至于此耶。自有天下国家以来。虽兴亡有数。成败不一。而岂尝有今日之举措也哉。臣民死生。固不足言。奈 宗社何。君父之羞辱何。倭贼之笑侮何。所谓平生报国之诚。反成误国之计者。不幸而近之矣。亦可悲矣。生愚贱也。初无曹刿之远谋。僭陈汪之狂言。自知无补于艰危。而大为傍观者所鄙骂。然目睹危亡。诚不自已。惟愿一言而死。伏惟閤下怜察焉。
上体察使(南以恭)
伏以风闻似为公论而易至于失实。谤书疑于诉悯而专出于售奸。惟此二款。末世之通患。而明者所宜深察之地也。近年以来。风漓政烦。民不堪命。而閤下分忧 北阙。体察南服。其欲揽辔澄清。去瘼苏残者。此诚今日之急务。閤下之能事。而至于顷日捉致县监。数罪峻责。则虽出于明鉴之采察。而犹未免为失实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3H 页
售奸之归。民等窃悯之。本县土瘠民贫。素称至残之邑。而介在近营两路之间。凡百烦费。已有难堪之势。又于数年前。重被边帅无理之㬥。军民骇散。公私板荡。人烟断绝。阖境空虚。几不复为邑矣。县监以本道之人。来守空邑。详知疾苦。务革弊瘼。专意抚安。多方招集而粗成摸㨾。免为弃邑。此实弊邑难得之幸也。不意刚明之政。转致不逞之憾。而珠犀之谤。遽入明听之下。岂不冤哉。一口传虚。万口传实。而蚊雷贝锦。交集于咨诹之听。则以閤下救焚拯溺之心。安得不恻然动念。思所以惩一励百。而终归于奸人施快之地。民等窃痛焉。目今征赋旁午。星火刻期。而民不及供。则不得已时略徵阙者。意在及期策应。岂以零星纸束。为县监自利之计。本府南下。出待远站。而官家无形。则不得已或烦民力者。意在敬待重臣。岂以些少杂物。为县监自肥之资。奸民之挟憾者。搆捏疑似。做出徵布滥收之语。以动仁听。民等尤痛焉。县监躬被重责。无面临民。决意欲归。此亦士夫廉耻之风。不得不尔。而民等所以窃悯者。不独为县监受诬而难于昭雪。近观递易之邑。例为空官者。或过半年。或至终岁。其间民瘼。安可胜言。而苦待之馀。龚黄卓鲁之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3L 页
贤。安保其必得于今日乎。失粗完之绪。抱难必之望。而或未免为真宝青松之弃地。则閤下勤民之诚。反为病民之举。诚不可不深虑也。閤下实今日南民之慈母。故民等不避烦猥。悉陈衷曲。伏望閤下恕察县监之诬枉。远虑残邑之终始。特收严威。亟赐明教。劝使勉留。则公私大幸。
上邑宰赵(庆起)
顷在冬初。玮自醴入洛。有一宰枢。问军威近得一娼。声绩颇损云然否。玮答之以不曾闻知。南来始闻明府曾因一土民进言。已试桂溪之刀。快断花山之缘。所谓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玮窃服君子之勇于改过也如此。近日又闻。其人频自往来。而明府不能牢却。刚肠峻志。颇有潜销默夺之渐云。民间谩传。虽未必尽信。亦不能无忧也。自古以来。以色取祸者。不可胜数。以色为戒者。不啻丁宁。而皆以为常谈死法。不足为深警。未免狃玩。然先儒曰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害。此以心志之迷惑而言也。又曰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此以血气之伤败而言也。至其名目则曰女戎。曰狐媚。曰蛊惑。曰为枭为鸱者。善谕也。曰眉斧。曰祸水。曰鸩毒。曰倾城倾国者。切戒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4H 页
也。是岂可以玩狎而不为之惕念也。古语云避色如避雠。雠果可近者。而近之果能免祸乎。远者不暇论。姑以耳目之所及者言之。许草堂之按岭。任直初之倅定。皆以一妖物。至于灭性丧身。为一世所笑骂。彼二人者。当其初遇也。岂意其至于此哉。直以荡目妖艳。溺情衽席。心迷于巧逞。骨醉于暗戕。浸浸然如入深渊而不自知也。岂不重可哀哉。伏惟明公抗节危言。手扶颓伦。树立甚高。期望甚远。是岂可以不自重不自爱也哉。酒之伤人不如色。而古诗犹言君宠母恩俱未报。酒如成病悔何追。此言亦可推而准之。触类而长之。以寓深戒也。某非敢故为可怖之言。以惊动明听也。真知其祸害必至而可畏也。故未免过虑。冒昧尘渎。伏愿明公勿以未信而谏为谤己。特以爱人以德为忠告。恕其僭踰而谅其愚拙。千万幸甚。
上李五峰(时营建南溪书院)
谨依台鉴立约。已出债贸木。今秋若稍登。又可从便收合。只因其旧础。先成一小室不难矣。但依旧只做书堂。而因揭霜露永慕诸扁。则似是私舍。一邑士子之同心共成。未可必也。窃计此地终不可无庙院之作。而其制与旧舍之规自不同。不可因也。且乙酉年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4L 页
间先生在溪堂。鹤峰先生过焉。初以为胜地。及登台而望焉。则曰坎方虚向背误。似不能久。此老旁通堪舆法。岂无所见而云也。鄙意姑限数年。优储财力。且令圭臬辈改定位面。经度庙院之制。然后随力所及。今年作一斋。明年作一堂。以为渐次经营之计如何。今者异论尚炽。邑力且薄。虑其易毁而难成。敢禀。
答李敬亭宽甫(民宬)
向慕方极。伏承惠书。辞意郑重。警诲谆至。深感不遗。罔知攸谢。霞斋会话。固生所愿念。三四日间。适有出去处。往还可消四五日过后。可得奉副耶。此或不就。则早晚当一进拜谢耳。
与郑愚伏景任
朝闻令调候向苏甚喜。且审昨日呈疏。自处而更无可争事。自此可无他闹端耶。生末儿自昨夕患头痛。恐是痘候。忧挠罔措。令公从前所服。问剂于何处耶。欲得未发前解表之药。数服用之。未可图济耶。
与李苍石叔平
夜来起居何如。悬恋倍前。尊伯氏事。此见落莫。兄意谓何可叹。生迷儿自再昨患头痛甚苦。恐是痘候。而医无识面。药无觅处。老病独与相对。苦闷不可言。雨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5H 页
势尚如此。发程定在何日。此后就叙为难。临纸怅惘。
与崔舍人季升(晛号讱斋○甲子)
洛中乍奉旋别。归来思想正苦。昨夕始闻尊旆亦还。起居佳胜。倾喜无量。弟扶曳衰病。再作苦行。积成劳伤。方患软脚。未即图拜可叹。兄行或退而弟病稍苏。则切拟一进摅拜。其果可得耶。第烦此间赖主倅致力。方营南溪。而窃欲一奉吾兄相议。以定青凫之行。未可历临耶。馀祝体履尊重。
与朴礼安(𤥚)
即惟春暮。尊堂侍省及任履万重。仰慰。生疾病穷窘。所患百端。而感戴 天恩。仅保形骸耳。惟祝为民益珍。以慰爱想。
与朴甥(琛)
书来备审跋涉艰险。无事还归。浑室俱安。深用慰喜。进士之病。久痛脓溃。似有生道。而元气萎弱。脾胃伤败。不能进食。沉绵日剧。未知果能全安否也。忧悯罔措。水灾之酷。近古无比。五谷木花。尽归漂腐。民事极可虑。想君家亦不免此忧。遥虑万万。凡事须慎重善处。以图支堪。且勉学业。必以操存涵养为本。而熟读穷理。以发其趣如何。若夫操心。是乃日用本领。为学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5L 页
工夫。无过于此。更须体认也。
与朴甥
祭奠馀暇。勤读经书否。日月如流。寸阴可惜。况如书经。是乃三代帝王之心学也。若能熟读通透。仍加省察之功。则可以见圣人之意。而识事物之理。其所进益。不可量也。勉之勉之。不具。
与朴甥
奉奠馀暇。学业不辍。期于得力为可。但对篇必玩索圣贤本意。一一反求于心。而沉潜反复。令其意味浃洽于中。则义理自足。都在面前。若不反求吾心。而无真个识得。则虽读五车。何益于我也。念之念之。不具。
与朴甥
冬寒渐紧。未审侍省诸况如何。区区向虑。做鍊工程。近来何㨾。惟望益加勉励。专心精研。期于进步也。朱夫子曰永其放心。是乃为学根本田地。若不收敛此心。而令其驰骛纷扰。则方寸之间。自与简编不相干。如何见得义理。念之勉之。适患寒疾。艰草不具。
与朴甥
闻其处士论携贰。爻象不好云。左右前在丧中。自无此忧。今则当随行于士子相聚之地。凡百言行。千万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6H 页
慎重。持守心身。体察事理。专以敬义为主可也。且此时不能慎默。则似有意外之祸。尤可畏也。老生之言。切勿泛看为幸。
答朴甥
书来备审见困之状。忧虑万万。世道如此。何足慨叹。司马温公不妄语三字。真是处世要法。必须佩服勿忘。凡事亦必十分慎密。毋为轻发。以资谗谤至幸。
与朴甥
凡有贼奇。讹言易动。未知虚的而轻为动挠。固甚不可。但今仰观天象。俯察人事。似无久安之理。避难一事。不可不熟讲而审处。吾家极无力。而可避之地皆远。未知税驾之所耳。
寄诸儿
奴还见书。知无𧏮达京甚慰。第未知厥后诸况如何。此间诸处姑无他患耳。科期若退定则尤望益勉课业。使词彩焕然。义理条达。而至于言行。亦必以庄敬合义为务。毋为人所指议。至幸至幸。我若敬以待人。则人亦敬以待我。岂有侮辱之患哉。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者。诚格语也。体念为可。
寄诸儿
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6L 页
科前必扰扰。想不得静坐看书。然亦不可悠泛度日。暇时必须收敛身心。讲论经理。期于进益为可。大抵为学之要。在于操存。操存之要。在于庄敬。敬者自是万善根本。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如能著力于是。而仍加省察之功。则其于自己分上。庶有所得。岂可以忽扰而便自惰弛耶。念之念之。痛眼艰草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