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5H 页
公山志
万历乙未冬。僧将惟政自龙起移驻于公山。时贼酋清正屯西生浦。行长,义智等分据釜山等地。凭陵恐喝。将有再猘之状。庙谟以据险为良策。如善山之金乌。仁同之天生。昌宁之火旺。三嘉之岳坚。并皆缮筑。而惟公山最壮于诸城。故惟政之来住。欲其修而完之也。体察使李公元翼曾劝筑龙起城。僧徒之健役。异于凡民。且惟政之得众心。人皆乐趍。故又令起事于此。盖欲不烦民力也。丙申二月。体相令防御使权应铢及山近邑守令。相视形势。于是义兴,新宁两县监。随防御使由缶溪阻岩抵城中。僧将结幕于主峰之下。乃城之稍平处也。城之延袤可十许里。而南高北下。东慢西峭。一城面势。如南箕之向北。故城中水泉。合流成渠而出北门。所谓主峰。即此山之第一峰也。登临眺望。则南中州郡之星罗棋布者。举皆了了于目前。而直南一峰。相去五里许。与主峰相抗者。所谓白云峰也。自南门迤北。石崖如削。仅通飞鸟。尽是天险之地。其北肉山之稍平者。尽于北门之西。而下无攀援之路。南门之南。有斗起一峰。乃主峰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5L 页
之南脉。而白云峰之直北也。自此迤东至东门之南。崖谷悬危。峻绝难攀。并无守而守固者也。自东门之南。北至北门之东。又迤西至于肉山之平处。可四五里。此独必守之地也。山底列邑。北则义兴,军威。东则新宁,永川。南则河阳,庆山,大丘。西则八莒,仁同。而北之军威。东之永川。南之河阳,庆山。西之八莒,仁同。远莫之相接。惟义兴,新宁,大丘三邑之境。达于城中。故自东门南至南峰。新宁境也。自南门北至北门。义兴境也。直南一隅。是大丘境。而地不过数十步。人迹可通之路。惟北东南三门。北则缶溪之路。稍为夷旷。而十步九憩然后得抵。东则自修道寺缘崖陟巘。胁息流汗。始可攀登。南则符仁,桐华两路。会于白云峰下三圣之岭。而其险峻居东北之间。西有吾道庵者。在悬崖绝壁之间。自此庵夤缘岩隙。有上达城中之路。而非儇捷者。不能由也。按舆地志甄萱自鸡林蹙王太祖于公山桐薮。仍筑此城。以为窟穴。或以为王太祖困于萱兵。筑此城以御贼。二者皆野人之说。未知孰是。以今臆之。王太祖败于桐薮。窘入解颜。踰三圣岭登此山。收召军兵。于是吉昌等郡。响应迎之。萱追蹑太祖。又踰此峰。而有瓶山之败。意太祖先筑此城。而萱又加筑焉。故野说如此。城之周遭。今虽颓圮。而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6H 页
尚有石筑之迹。城中亦有屋宇基址。俗以僧将幕地为大阙基。似是太祖驻跸之地也。三月新宁县监率其民。立粮仓于东门内。时李某自罗州牧升拜本道巡察使。初见此城。大言必守。遂专意于此城。惟政亦喜其终守此城矣。是年四月。 天使李宗诚自釜山逃出。杨邦亨,沈惟敬等虽备员渡海。而倭奴定有再犯之计。故自秋初再蕫城役。山底列邑。各奔走视事。而惟政副将信悦。与各邑合力劝功。体相又发两湖僧赴之。城上格台待变厅。东北南三城门楼次第就绪。是冬杨沈两使自日本出来。而贼不撤兵。时事可知。丁酉初。巡察先入家眷于城中。督守令并入。于是青松府使朴惟仁,义城县令吕大老,义兴县监李大期,新宁县监孙起阳,河阳县监文贯道,庆山县令赵亨道。携家同入。巡察则以僧屋为衙。其东立军器库。青松,义城寓于北门西。义兴寓于主峰之东厓。新宁寓于东门内军仓之上。河阳,庆山寓于主峰之西南凹处。各邑军吏凿冰立屋。官舍军幕。罗络城中。又改建仓库。督运安东以上粮饷。应入军米可一万馀斛。仓役及粮饷。新宁县监专管之。别将朴器百等督城役。军官崔世潭等治军器。自馀守令各治所受之役。城中守备。几完于数月之间。又令庆州府尹朴毅长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6L 页
蔚山郡守金太虚,永川郡守洪季男,防御使权应铢等并为出战入守之计。各作军幕于城中。又于城之东北隅筑重城。上作门楼。从事官申之悌又作寓屋于重门内。城中几无隙地。七月闲山舟师败绩。自是烽火连警。江右诸郡。烟焰涨天。而抢掠之贼。深入左路。巡察闻之甚惧。诸将知其意。阴倡出城之议。劝巡察出战。于是巡察部分诸将。提军出城。惟政极谏不听。亦愤恚出城。城中自此大失望。巡察到达城。闻贼自密阳向清道。督诸军直趣梧桐院。遣诸将之勇健者。令遮截于八岑岘。巡察驻于谷口。余与惟政追到冷泉。以观其举措。诸将才到八岑。望见贼之零徒到岭底。即仆旗曳兵。颠倒奔还。巡察闻贼且至。遑急弃甲。上马鸣鞭驰出。惟政立路傍呼曰使相可快走。吾则死于此。竟不顾而去。时余所领卒不过数十。惟政亦只携十馀僧。拾取诸将所弃弓箭。先据东隅断崖以待之。贼见兵少。直趍上山。众皆奋力死战。矢尽以大石滚下。贼死伤者甚众。会日暮。遂退至山腰。贼亦舍去。遂与惟政上初更山。不食而过夜。乃八月廿一日也。呜呼。此日之贼才数百。而精兵数千。望风先走。乱后一道物力。尽竭于新造军器。而一朝尽弃。自八岑至寿城。弓箭枪剑。相属于路。贼徒抢去。其馀犹不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7H 页
能胜数云。是夕巡察走过解颜。昏抵山城。诸守令迎慰于南门。且问所以败。则摇手不答。但称惟政曰义士死矣。盖以惟政为必死也。僧徒之在城中者。闻惟政之死。号哭奔去者相继。翌日惟政送言于巡察曰使相自为之。吾欲入伽倻山。巡察乃逊辞请之不已。余不得已先归。惟政过三夜于初更山。亦还入城。是后城中视巡察如木偶人。巡察亦不自慊而发心疾。刑政颠倒。人心大溃。未几右道不守之报至。巡察即挈出家眷弃山城如遗。独留三四守令守军仓。惟政亦出去。乃九月望日也。清正自稷山回兵。直冲尚州。由善山渡江。连陷比安军威。自城中望见。昼则烟尘蔽日。夜则贼火弥山。将迫于闻韶。留城守令相与议曰吾辈岂肯为粮仓坐死乎。即皆出城。廿五贼至新宁。由修道寺入城中。输出军器。尽烧屋舍仓库。即日还出。巡察驰入安德县。召聚守令。乃使新宁县监及别将宣克礼。收拾烬馀于山城。余出自嘉音县到义兴。则耋艾之刳腹截腰而死者。弥满山谷。有不忍见。抵缶溪入山城。则城中荡然。满目可惨。而军仓之火。碧焰犹烈。盖谷物之气。积而为油。故如此云。初守令出城时。搬出仓米千馀斛。埋于地中。贼虽发掘放火。而犹未尽烧。或有全坑免火者。收取才数百包。仓中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7L 页
元米一万馀斛。各邑粮物之别偫者。不知其几。而尽为灰烬。军器之抢馀散落者。填坑盈路。而无人收拾。贼下庆州。然后巡察到山下而不复入城。闻诸被掳人。贼将到山城。张眼吐舌曰有是哉有是哉。其意若曰此若有守。吾何能到此。且天寒不可久留云。呜呼。使李公固守初志。坚坐不出。则贼必望见而去。万无失守之虑。而怯夫之肠。初动于闲山之败。再挠于黄石之祸。遂使一道财力。荡尽于一炬之火。可胜痛哉。及其奔北之后。军心愤惋。举皆疾视巡察。而恬不知愧。欲掩其迹。至以诸将之望风先退者。反加虚奖。张皇驰 启曰某日臣领亲兵接战于八岑。别将某射杀几许。军官某斩首几许云云。噫乱来武将之虚张功伐欺国行私者。不胜其滥。岂意巡察反有甚焉者耶。嗟呼。公山之不守。岂独李公之罪哉。昔范文正取视班簿。有不才监司。一笔削去。富公曰焉知一家哭乎。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当李公出按之日。朝廷如有一范公。则一路军国大事。岂至于此乎。国之治乱安危。罔不系于用人得失。则后千百年。未知何等人做何等事于此地也。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古人云以人为城者无敌。以险为城者无民。据险筑城。非国之福也。然则后之为人国者。当以人心设险。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8H 页
人才为城。何必山城为哉。噫公山一岳。屹然为南服之镇。历万古如一日。三韩之时。吾未知已。及王太祖挺身登御。相视形势。南民子来。不日筑斯。当是时也。土石蒙烈。草木生辉。自此以后七百年来。未闻有修筑之举。而惟政以一山僧。乃敢出手起役。仍旧而新之。遂为一夫当万之地。盖亦玆山之遇也。必守而不守如李巡察。污秽山门如甄萱如清正。则岂但为玆山之羞辱而已哉。世之任是责而毖后患者。其必有愤慨于此志。是岁季冬节志。
通谕佔毕书院复享文
一自乱离。境内文物荡然。惟幸书院屋宇不为贼焰之烬。岿然独存。而文庙未构。不遑他及。迁延十馀载。使先生祠宇。埋没于荆棘之中。岂非吾党之衋然伤心者乎。今则乡校诸具。幸而粗完。而院洞烟火。成聚数家。虽未能尽复前日之旧。犹可奉安位板。随宜祠享。而一乡论议。迄未就完。斯文莫大之举。坠地已久。岂不重可慨耶。今春已无及矣。秋丁祭享。决不可废。而院属典仆。荡残无馀。樵力犹可以假属代之。而炊饭则无一婢。立院之初。尚有官校奴婢有馀补不足之规。今之乡校婢子数才七口。未可谓有馀。而书院之荡残。亦不可谓不足而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8L 页
已。损一属公之婢。俾遂斯文之重事。举古规不足论。即一乡儒林之所共欲为也。第以主张无人。建议欠便。故玆敢出文遍告。如有景仰先贤之心。盍亦兴起于斯文。
立议
右立议。为先生庙宇及院舍。幸免于兵火之馀。而位版奉安之举。废坠已久。一乡羞恨。莫大于此。故出文齐会。议及秋丁享祀。而院属典仆。散亡殆尽。酿酒炊饭之婢。无一见存。故校属属公婢腊梅。移属于院。以为今秋奉安之地。此举非创于今。乃依立院时古规。而乡论异同。不能无意外之虑。故定为立议。藏诸院中。院具未完之前。或有异论。则士林共议。必有处置。苟有向学之诚。岂忍违越乎此。
院中节目
一曰谨祀。二曰礼贤。三曰修宇。四曰备廪。五曰检书。夫不谨则神不享。非礼则贤不至。宇不修则必坏。廪不备则必匮。书不检则必散。五者不可以废一也。
凡于祭也。器欲其洁。牲欲其肥。酒欲其香。至于脯果菹醢。亦须各极其精。夫神之所享者诚也。厥临孔昭。可不谨乎。
学田所收。每年十一月。院长成册三件。一件申于官。一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9H 页
件报于斯文。一件留置院中。实米所纳。每年正月成册三件。申报如前。必留本取殖而用之。若不待留本而先用其殖。则在民腹中而未纳者。有本之名。无存之实。斯文会检。有司监掌。
别择文学信慎者一人为院长。又择一人为贰。共主院事。主院者若在远则虽有诚至。埶不得常常检察。必致荒废。须以十里内人为之可也。
春秋祭享。例卜季月上丁。上丁有故。(有故。如 国忌及先生私忌之类。)改卜中丁。致齐日。献官检晒藏书。省视墙宇罅漏。会计米谷什物。受釐日。众斯文共察之。若司马 有司每节必检。本院有司每月必检。
邑宰子弟。不得留滞贻弊。擅便书册。
禁射帿游宴。
复守直之家。人不得役。官不得夺。
别置入院录。凡入院之士。必自录姓名。且记其来寓年月。夫题名者。岂偶然哉。后来者必披案历指曰某也学而为己。某也学而为人。某也生而有愧。某也死而无怍。其穷达虽殊。而贤愚亦远。可不惧哉。可不勉哉。
佔毕斋金先生辨诬文
窃尝闻吾东方道学宗派。发源于圃隐郑先生。而冶隐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9L 页
吉先生受业于圃隐之门。佔𠌫斋金先生之先大夫司艺公。又学于冶隐。而传之家庭。则佔𠌫斋之学。其渊源授受之粹然一出于正。为如何哉。是故寒暄金先生,一蠹郑先生。皆师承于佔𠌫斋。而益大以肆。以至静庵赵先生,晦斋李先生,退溪李先生。相继而起。上以接夫洙泗濂洛之统。下以开吾东方亿万年道学之传。猗欤盛哉。近年一种议论。有以佔𠌫斋为不当齿于名贤之列。至以乡人之建院尊崇为笑骂。眇余浅劣。猥不揣量。窃自妄为之评曰使先生只以文章。而未有授受之旨诀。则寒暄之初谒请教也。先生以小学一书授之。因赠以诗曰莫把殷盘穷诘屈。须知方寸湛天渊。寒暄之所谓小学书中悟昨非者。未必不因此而发也。是以史祸之起。寒暄一蠹皆以佔𠌫门徒而就死。则两先生之学之出于佔𠌫者。百世无异议矣。以此言之。佔𠌫斋之于道学。虽未能并数于五先生之列。而其继往开来之功。实不下于杨龟山,李延平。而彼一种之论。乃起于百年之后独何欤。顷在壬戌年间。星山之人初建迎凤书院。欲以佔𠌫,寒暄两先生并享。而坐次之议。稍有矛盾。禀质于退溪先生。先生答曰寒暄。佔𠌫之门人也。使寒暄有灵。其肯坐享于佔𠌫之右乎。且佔𠌫于本朝。有山斗之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0H 页
望。后学未可轻议云云。此则退溪亦以寒暄之学。为出于佔𠌫。而所谓山斗于本朝者。夫岂阿好之言哉。然则金郑两先生之师承于当日而得其旨诀者。如彼其光明。退溪先生之决疑于后代而定其论议者。如此其丁宁。而彼一种之人簧鼓异说于公论已定之后。捃摭先贤之瑕颣而疵议之。此非独侮佔𠌫也。乃所以侮诸先生也。而况密邑之人。生长于佔𠌫之乡。而其流风馀韵之在人耳目者。炳然如日星之昭森。则其所以立庙宇而荐香火者。又非古之所谓可祭于社之比也。彼异论者。乃敢自绝于先贤而讥侮之。多见其不知量矣。程子有言。君子之于人也。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况生于百载之下。而尚论先贤于百载之上者。乃敢求有过于无过中乎。昔刘淳叟极口说象山之过。晦庵诘之云子静学术。自当付之公论。公如何得如此说。夫以朱陆之间。尚不敢彰言排之。其在后生众人之列者。岂可指点先贤之心迹而非议之乎。此殆未免背义伤教之归。余不得不辨焉。
通谕本乡士林文
吾州。自高丽迄我 朝。能奋起乡曲。取高科登显仕者相望而出。然皆不过为能文之士而止耳。至于文章道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0L 页
德。粹然一出于正。表仪当时。山斗后世者。惟我佔𠌫先生一人而已。自先生倡明之后。在当日见而知之者。迂拙斋也。至后代闻而知之者。申松溪也。佔𠌫斋祸及泉壤。迂拙斋死非其命。两先生之祸。虽不足为大名之亏损。而遗风馀韵之日星乎乡里者。不免索然于人心消沮之馀。此则莫非天也数也。而不但为乡里之大不幸而已也。是以虽以松溪之才之学。一生韬晦。遁世无闷。终不过为隐君子而已。则他尚何说哉。自是厥后。父兄之劝子弟者。惟以科目为勉。人士之能砥砺者。不过诵文作句而已。间有读小学章句而拱手学步则束指而笑之。造谤而毁之。噫此何等乡习耶。余于少时。见一乡丈。倡聚诸生于佔𠌫书院。通读小学。乡间一种人。哗然而诮之。乡丈不能不挠。旋自废讲。又有一乡士居忧。有以开元礼吊之者。里之以士为名者。群聚而为其吊哭之状以讥笑之。此正晦庵所谓如今人只说道这许多做好事之人。自做许多模㨾者。良可叹息。
佔毕院通新山书院文
伏惟贤贤好德。秉彝之性也。爱慕遗躅。尊贤之诚也。苟有特立独行之士。挺生于流俗之表。则不问世之先后地之远近。而皆有所景仰兴起之忱。况在一乡后生而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1H 页
闻风感发于留馥之地者乎。惟我乡贤松溪处士申公。生于偏荒。卓然自立。摆脱俗学。脚踏实底。故南冥先生结为道义之交。其一时往来推重之意。蔼然可掬于百世之下。此非后生阿好之言。想士林之所共闻知者也。在昔乡党父老。以未能跻享于佔毕之祠。为一邑之缺典。而习俗渐降。公议因循。空言虽激。而实事未就。至今为后生之所慨恨者也。至于乱后。乡间文物荡然。而惟幸佔毕院宇偶存于兵火之馀。一二乡士。先安佔毕位版。次议配享松溪。讲究仪轨。盖有年矣。而坐次并配之论。未免有异同。蹉过岁月。到今迟疑。噫乡有可祭之贤。而尚阙崇祀之举。使斯文尊奉之意。久坠于悠汎之中。则此实士林之所共郁轖者也。顷者江右多士。怀疏上达。请以松溪入享于新山。特蒙 允旨。下谕道伯。此正朝家崇德尚贤之典也。鄙乡之士。闻而叹之曰。迟享于吾乡。虽足愧耻。而先奉于新山。岂非可贺。矫首跂足。伫看缛礼之成矣。今闻贵中佥论。似挠于中间之浮议。玩岁愒日。迄无定见。是松溪韬晦之德。犹未著洽于佥贤之听闻。而异论乃有以乘之也。盖松溪生于戊午史祸之后。藏踪晦迹。遁世无闷。积于中者虽盛。而发乎外者难见。故虽在当日乡曲之士。尚未免晏婴之不知。况于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1L 页
后生辈之蔑识乎。播馥之地。尚不知先贤之可尚。况于远地异乡之人乎。宜乎佥贤之未能尽知松溪之贤。而见挠于嚣嚣之说也。虽然不知其人。视其师友。乃圣门格言也。佥贤盍亦以南冥之所推许者。观松溪之为人与为学乎。鄙乡既不能先享。而欲人之尊奉。正所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而此中坐次之议。有难于容易归一。佥贤则既有 朝旨。又无异同之议。而只以琐屑之辞。似有咨且之意。玆忘当局之拙。反有责人之明。惟愿佥贤勿以言出鄙乡为可嗤。而惟以见义不勇为可歉。则同堂合享。岂但奉慰于两贤。尊贤好懿。亦将有辞于千载矣。伏惟佥贤恕而察之。
题急难图后
昔赵礼被贼将食。其兄孝愿以身代。贼两释之。余尝谓舍生人之所难。而此人以爱弟之故。视刀锯如乐地。宁灭其身而不忍弃其弟。盖其天赋之性。不为利欲所汩。故平居既笃于友爱。而临乱不失其本心。岂知衰季之世。乃能全其秉彝有如此者乎。千载之下。又能全天赋而笃友爱。捐生急难。与赵氏联芳并美者。吾友李叔载其人也。叔载与其弟叔平。酝藉文雅。世称元季。而其平日孝友之实。积于中而著于外者。固已濡于士友之耳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2H 页
目矣。壬辰之乱。倭寇商山。一日贼猝至。而叔平患疾倒地。顾谓叔载曰我则已矣。兄亟走免。叔载曰古有争死。吾忍舍汝而生。遂背负其弟。走踰绝险。忽有二贼自山脊挥剑而前。叔载仰天祝曰天若有知。我辈无罪。乃弯弓向贼。大声奋呼。贼舍去。又负上绝顶。回视叔平初倒之地。则白刃蔽野。积尸已成堆矣。噫叔载为人。长不满五尺。体不胜衣。况当哀疚骨立之馀。乃能负病弟而走峻坂。弯弓却贼。卒全无故之乐。此非至诚笃爱素所蓄积。讵能尔也。自世教衰。民俗偷薄。利欲之念。一萌于中。则后死而生。不为戚欣者何限。然则叔载之事。其关风教而激人俗者。其功又何如哉。癸巳春。余与叔平相遇于福州。叔平时累然孝服。泣而言曰生我者父母。活我者伯氏也。道其扶负上山之事。历历不已。固已叹乎口而记于心矣。后十七年己酉。叔平官京师。余从游于旅邸。叔平要画师绘作急难图。因以诗文识之。余看画若诗。不觉竦然起敬曰古今天下。谁无兄弟。而能尽其急难之义者。盖亦罕矣。食人之贼。感赵氏而释之。嗜杀之倭。舍叔载而去之。二人天性之真。既皆不丧于利欲之私。而愈笃于危乱之际。故有以感神明而格顽犷。玆岂非积诚之致然耶。叔载名腆。癸卯司马。以荐授翊卫洗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2L 页
马。今弃官家食。是年七夕后一日。书于水漂桥村舍。
嘲云说
余尝怪太虚之间。寥廓无际。而青天白日之光明。或蔽于羃羃𣴛𣴛之气。云果何物也。朱子释白云曰水土轻清之气。当夜而上升者也。云果水土之气耶。韩退之曰龙嘘气成云。云固龙之所嘘乎。古人谓石为云根。则云亦石之所生也。盖其起也无定处。其行也无定方。黄黑赤白之变色。纵横疾徐之殊态。舒而散也若无心。结而屯也若有意。能充塞两间。冥濛六合。吾不知其孰主张是者也。抑天地之气。自然而然。而无使之者欤。虽然云不可以一槩论也。有似烟非烟。见于上古之世者。其名曰卿云。玲珑叆𱁥。出于诗人之咏者。此即所谓祥云也。若如正蒙所谓阴常散缓。受交于阳。为霜雪为雨露者。此正阴气之和而散者。而云于是乎有功于万物矣。诗曰上天同云。益之以霢霂。此即泽物之云也。公羊子曰泰山之云。触石而起。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此汎言云之变化而无所爱憎也。古之人寓兴于云者多矣。弘景有陇上之句。渊明有出岫之词。云固隐者之所怡悦也。余家公山之洞有年矣。虽不能如古人之卧云自适。而雅爱山水之幽。乐而忘返。每于读书之暇。散步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3H 页
林丘。朗吟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句。则余亦有爱于云者也。而今乃作说而嘲之。噫云何为而嘲也。庚子夏。恒雨少日。不穫麦不耘苗。农者之忧也。色如泼墨。床床屋漏。诗人之叹也。程子曰云行西北则雨。云行东南则止。俗又以云南向为必晴之候。故朝夕望之。苦待北云之南。而顽黑之气。挟蹒风拖伏雨。绕公山而北者。无须臾止。岂非可恶之甚乎。又其所居之地。正与公山之绝顶相对。云烟草树。长在于几案。而层峰叠嶂之若接于起居饮食者。余所最爱也。一自阴云之作也。前日之突兀撑空者。尽入于窈冥之中。使蹲蹲矗矗壁立万仞者。久失其悠然见山之趣。则余之憎之者。又有甚于众人也。噫杜老有浮云蔽日之句。奉恕有不成。霖雨之讥。然则余之有憎于云者。不独忧稼穑苦沾湿。而不见公山之真面目而已也。若其山谷轻明之气。捲而为白衣。舒而为匹练。闲往閒来。自起自灭者。则余之爱而悦之。不特弘景渊明而已。何憎之有。抑余之憎云。非憎云也。憎阴冷之气而不能已已者也。
风神说(与芝山先生)
尝读晦庵书。有曰风俗尚鬼。如新安等处。朝夕如在鬼窟。窃疑其以晦庵之贤。不能变乡里之俗。而至有向学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3L 页
者亦劝往五通庙。以此知旧染污俗。虽大贤君子居之。未易以朝夕化也。余于甲午岁。避地来寓于道州之西枝驿。其民以风神为灵异。事之甚谨。每岁仲春。自朔迄望。禁忌百事。旷宾旅而不接。阙祭祀而不奠。若其他可骇可怪伤风败教之事。不一而足。噫此何等习俗也。余尝推原其作俑之始曰。此必山谷蚩吝之氓。厌宾客惮吏胥。诪张此说。苟免升斗之费。而其流之弊。至于此极。有志于世教者。宁不寒心。今余作宰于永。永士乡也。圃隐之遗躅。百代如日星。而末流之俗。或不能不染于风神。彼蠢蠢蚩蚩者。固不足道。其中读书知义理者。亦未免祭非其鬼。向所谓西枝之俗。吾何责焉。新安之民。遇晦庵而不能遽革其俗。永之去圃隐。今且二百馀年。则何怪其委靡偷惰。而迷惑于不经之说也。虽然无知之俗。固难猝革。而士子之习。不可因循。晦庵不谒五通。而新安之俗。终必有以化之。则今日永乡之为晦庵者。岂无其人哉。无其人则已。苟有之。可不思所以辞而辟之廓如乎。若曰晦庵既不能化新安之俗。后晦庵者。焉能变乡里之习乎。隐默傍观。任其所为。则异日宗人之煎迫。学子之劝往。独何以应之耶。驯致今岁染一士。明年溺一士。举一乡而风靡波荡于鬼窟之中。为君子者纵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4H 页
未能即加禁遏。岂可使恣之转盛也。适来玆土。似闻其俗之渐染。到今尤蔓。故是用为之说。以俟夫后晦庵者览焉。
扫除说
堂前庭地。方甫十丈。匝以小垣疏篱。四植嘉卉以实之。梧桐之樾者七。梅之丛者二。桃之㽕出者三。楸之矮起者一。芍药十馀朵。地黄数十本。主人每日晨兴。先扫梧坛。并除庭中之荒秽。坐卧于梧阴。日夕休焉。若扫除少懈。则介然之顷。殽尘蔽庭。杂草侵阶。蒌蒿蒺藜之属。延蔓荟蔚于花木者。不可胜除。主人惧其然也。作长帚短锄。净扫而力除之。爱养梅桃桐楸。疏其间封其下。培壅药苗而扶植之。于是尘氛远去。庭宇萧洒。一庭诸卉。条畅峻茂。雨滴而声淅沥。月到而影婆娑者。梧坛之胜也。亭亭相对。恍然若侍童立者。两丛梅也。楸叶婀娜于雨露。桃梢掩映于墙隈者。莫非扫除封植之功也。噫虽数椽之堂。十丈之庭。为间不治而荒秽满前。用力扫除而光彩顿生。况吾方寸之地。苟无克治存养之功。则尘垢之秽。草茅之塞。岂特堂与庭而已哉。故余于朝夕出入。常自唤主人翁曰。无怠无荒。除去秽恶。勿忘勿助。培养嘉木。秽恶去庭宇萧洒。嘉木秀桐梓拱把。一日二日。念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4L 页
玆不舍。
真妄辨
家有痴奴性嗜酒。醉辄遗失所持。俗节之祭墓。多饮馂酒。负诸铜器而还。中路弃其所负而倒于野田间。夜久乃觉。身在草间。而背无所负。翌日沿道号哭。有人招之。出器而与之。奴失喜欲狂。踊跃来纳。余不以过饮为罪。因作真妄辨曰。郑人藏鹿于隍而疑其梦。痴奴弃器于野而悔其醉。夫疑其梦者。以妄而疑真也。悔其醉者。以真而悔妄也。由世情观之。则悔其醉者。似贤于疑其梦也。自达者论之。则悔之疑之者。俱未免醉梦之境矣。夫鹿也器也。人心之所欲得也。梦也醉也。昏境之所不省也。循道咏其事而闻者窃其鹿。号野悔其失而村人与其器。是其得失。俱不系于其人之明暗。而人之与之窃之者。偶然殊其迹耳。恐人之见而覆以蕉。悔己之失而号于野。其恐其悔。虽似真境。而其得失之不由己而付诸人则同。岂非妄境之尤者乎。嗟呼。世之堕妄境而不悟者。岂独此两人哉。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而循道之咏。号野之哭。喧闹于宇宙间者。何时而已哉。吾未知得之者梦耶。失之者真耶。得之失之。无非醉梦之境。而彼以得为喜。以失为悲者。岂非可笑欤。世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5H 页
人之贪求妄想者。其所欣戚。不啻若薪者醉者之为。则其昏妄不省。又落于梦境之梦境矣。傍有客曰子以举世为妄境。然则何处是真境也。即应之曰子欲知真境。当与惺惺主人。唤醒呼寐于无妄不欺之地可也。不然则子与我皆醉梦中人。又奚暇笑遗鹿弃器者乎。
游云门山录
甲寅九月十九日夜。道州伯赵安仲。自三足堂走书抵余曰。方与金大丘而静。约游云门山。今日当宿立岩。明须赶及于立岩。共入云门。翌早发行。径踰林岘。晡时抵立岩村前。问野人以使君安在。则指绵岘紫翠中蚁附鱼贯者曰此使君行也。盖两君相待日晚。先我著鞭。绵岘即云门寺之前岭也。余虽欲从之。马倦仆疲。遂宿于立岩朴佥正孝仲家。此日林岘路上。得六言诗二首。有两君何处相待。遥指碧云村边之句。及见绵岘行尘。不能无介然意。遂作一绝嘲两君曰。云门猿鹤应惊怨。莫遣松间喝道声。到立岩又有诗曰。堪恨两君誇疾走。云溪先著祖生鞭。廿一日朝。访金一之于道渊亭。酒三行。又吟一绝曰。未必云门能办此。只携歌舞笑灰堆。吟已遂携主人及孙朴两生。穿多情薮。过大川院。直投妓渊。即云门寺之洞口也。两君出自云门。先在台上。握手相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5L 页
看。喜可知也。两君盛称云门之胜。誇诩于余。余以所吟三绝句嘲之。且戏之曰古人有卧游名山者。安知两君之足目所收。不如我独卧立岩之所得乎。陈简斋咏邻家桧曰悬知满地浓阴处。不及遥看突兀奇。两君之所誇。满地浓阴也。吾之所得。遥看突兀奇也。两君挥手曰窘哉。子之言乎。相与大噱。此日之会。比丘玉崟行初在坐。别来未十载。面改形衰。相对不觉怅然。傍有援琴而打百分者。达城之任应斗也。按歌而鼓琵琶者。昌山之白景裕也。红袖之弹伽倻琴者一人。歌儿之唱黄鹂白日者数人。众宾之列坐而喧哗者。道州之诸人也。清婉少年有诗辄写者。安仲之胤也。昨到立岩主人。出示两君留题。有曰东篱物色应如许。身滞江南梦独归。东篱而静自号也。余赏此句之佳。安仲曰何独此句为然。又有胜于此者。即诵一篇曰黄菊丹枫驻马看。夕阳人在小溪湾。莫嫌世故驱吾辈。犹幸天公借我閒。千首诗篇惊鬼胆。一声歌鼓洗儒酸。颠狂自是英豪事。欹帽归来兴未阑。余即次云云。夕宿朴昌宁孝伯家。主人盛办殽膳。夜久欢叙。两君谓余曰昨于绵岘。朴昌宁言与君邀倭接战事。盍详言之。曰甲午岁。余负亲避地于西枝。时临瀛浦之贼。出没于云门山。抢掠诸村。余与朴约射截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6H 页
夜行之贼。十月二十五日。闻贼方到云门寺。携若干射手。伏于妓渊岸上。彻夜潜伺。贼终不来。翌朝两人入寺觇之。有僧自山上呼曰贼踰绵岘向薪旨矣。即上绵岘。望见贼徒杀掠而还。约射手伏于绵岘之西南峰。余与朴在东北峰。贼先锋见岭上马迹。直入东北峰。挥剑而前。吾两人弯弓射之。贼伏于屏翳齐放丸。而大木遮隔两间。丸与箭俱不相及。俄而贼众悉聚。而西南射手同时发声。放丸之贼留守东北。馀皆直冲于西南。西南射手即皆溃走。由是贼气益张。将围匝吾辈。有著红巾一贼。以铳注朴。而朴不知。余急呼曰贼注丸矣。语未毕。贼已放丸。烟气如束。属于朴髯。朴变色而扪其胸。余即奋射。红巾者倒地。他贼迭入乱放。余意朴已中丸而无可如何。回顾同伴。走者已过半。有一少年立朴之后。定有走计。余弯弓向之曰汝亦弃孝伯而走乎。苟欲走。吾先射汝矣。少年即注矢向贼曰吾不敢。吾不敢。已而贼来益众。朴谓余曰何必浪死。即下山驰出三街。始见贼丸正中朴胸。而丸之未透者只隔一布。肌肉之突起者如鸟卵。盖贼亦惘怯注药不多。丸力不劲。故朴得以不死。岂非命欤。此绵岘战之大槩也。两君皆惊叹。廿二早发。过西枝驿。马上作诗若序云。癸巳夏。余在省岘邮时。贼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6L 页
大肆焚掠。诸村荡尽。而独此驿保完。奉亲避地。耕钓于此。尽室获全。此日经过。宛然如昨。而二十馀年之间。人事之变。有同桑劫。遂和泪题诗。以寓怆怀云。(诗见集中)抵孔岩登绝顶。俯见牧牛散放于白石滩边。鸡声出于谷中烟霭间。恍然如王维诗所谓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者也。而静问曰此名孔岩取何义。余曰以其岩门之如孔也。安仲曰君言误矣。此有大孔。盍往观乎。即使安仲先导。诸人随之。𨃟跚于绝壁间者几百步。安仲指穴口曰吾意岩名之缘此也。余于是始知前言之误。岂非乱离中惯踏此地。而犹不知有是穴乎。登穴上松亭。藉松叶而坐。呼酒作乐。余得句曰千仞冈头打百分。而静继呼曰一声惊破万山云。又呼曰天低直欲穷南斗。难其对沉吟竟未就。日几午。从人有饥色。促起下岩。直抵东台。安仲先使厨人作饭于村舍。一行始朝餐。台下树面。有白上舍见龙,柳郡守涂所题诗。字多剜缺。只有韵字可认。遂次其韵。安仲诵朴都事善长诗。写于石上。薄暮移坐绝壁下。云日倒射。清泉白石。上下相映。岩壁嵌空。响答人声。笙歌之在溪边者。如出半岩中。是会安仲年最长而貌最少。余则齿脱太半。而静少我一岁而须鬓尽白。金一之亦齿脱。安仲嘲我三人。作发白齿脱孰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7H 页
胜辨书于石曰。齿之脱。开口辄露。发之白。脱帽方见。吾宁发白。不愿齿豁。其意全在我也。余即反其意。亦书于石曰。齿之豁。便于饮酒。发之白。妨于花丛。吾宁齿豁。不愿发白。盖而静有所眄。故以此戏之。一坐皆大笑。而已夕阳在山。归意甚惘。而静题绝句云杯面浮黄菊。波心蘸碧天。笙歌一散后。山月在溪边。余次云云。余先出骑马到大川院。把火入新驿村。杂坐庭中。复呼酒尽欢。明朝白景裕辞去。里有金丁两老。持酒来见。朴昌宁,金一之亦会。余有绝句曰可笑吾侪仙分浅云云。而静赠金丁曰一盘梨栗一壶酒。来慰尘中薄游客。为问朱陈无乃是。厖眉皓首衣冠朴。安仲次云人间百岁等浮沤。我亦乾坤一过客。入山三日出山来。最爱仙乡存大朴。而静,安仲又各题一绝。余皆次之。余复赠而静云云。(俱见集中)一行将散。金一之请之甚勤。即齐赴道渊亭。约皆赋诗留别主人。而静先赋云峻岭崇山下。羲之后一之。双鹅浮绿水。恰似写经时。余继赠云云。而静向自勿村。安仲投立岩。余亦尾安仲而行。同宿于立岩。夜话颇稳。廿四朝。金一之佩酒追至。约与安仲更坐风乎亭。亭在雅音村。三足金公所命名云。一之督次而静韵。遂赠云云。酒阑别安仲,一之。踰雅音岭。日将昏到博渊亭。主人公倚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7L 页
槛待之。廿五被主人留叙。廿六始还家。自林岘至妓渊。自孔岩至风乎。三人唱酬几六七十篇。而到家搜出。太半遗落。吾所作则逐处记得。而两公之诗十无二三。故历叙游赏之迹。录似两公。两公亦各以己作。逐处书填可也。大抵两公系官人也。余乃老病衰汉也。趁此枫菊之节。或抽身于簿领。或起懒于摧颓。得为物外数日之游。放浪山水之间者。岂非平生之一胜事也。若吟咏之际。或得一句。或得全句。而未及成篇者。则又追缀而足成之。别录于左。玆亦戏事之病也。然朱晦庵南岳唱酬。未必皆即席之作。则今之追缀。亦不背于前贤之轨辙。两公其恕之。是岁阳月下浣。聱汉识。
排闷琐录
余少欠诗才。故不学为吟咏。遭乱以来。荡失书册。行旅中收取残编断帙。始学为诗。作排愁遣闷之计。至其迟暮。则老病懒废。有时率口信笔。未免踏磨驴之故迹。然平日亦有一二句见称于人者。而在今观之。殊可一笑。盖其眼目稍广。意思亦差进。而但时不无和泥带水之病。且念程夫子玩物之戒。有时废吟自失。姑记平日见知于人者及他人诗话。使览者一哂。
丁亥春。以事过草溪沧浪亭。题诗云云。(见集中)明年戊子。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8H 页
薄游京口。有江右友人语余云密乡尽有诗人。余曰何以知之。曰沧浪亭有诗。
杨天使渡海时。鳌城李相国以接伴使跟随。久滞于南涯。有一揔兵官揣知公客久情苦。使妓之飏者纫针缝绽于左右。公终不近。题一诗付揔兵曰将军熟读圯桥书。能料客情如料敌。故教纤手懒缝衣。欲试先生肠似石。柳斯文东立从傍次韵曰平生不读养生书。避色何能如避敌。灯前一笑牵罗衣。自愧柔肠非铁石。观此二诗。亦可以知人品之高下矣。
我国歌词。多以方言缀成音节。有难以文字解之者。杨天使自国都还燕时。关西路上。见耘妇唱歌。歌声甚朗。而未解其语。即驻马招译官问所歌者何言。译官相顾无以答。李相国某以接伴跟行。立谈间书示曰昔日苟如此。此身安可持。此心化为丝。曲曲皆成结。欲解复欲解。不知端到处。杨大加嗟赏。因解行橐。厚赐耘妇而去。所歌之词。虽或有意。而苟非赡敏之手。岂能作句于仓卒。至使华人解见而嗟赏乎。真所谓华国手段也。
林斯文悌早有能诗声。乃翁亦知名一时。而父子相继即世。鹅溪李相国挽诗曰以我交游懒。知君父子间。哀词那忍续。老泪不曾乾。一病难随榇。重泉可奉欢。却胜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8L 页
顽不死。头白恋亲颜。挽诗之语。尚词华则涉于没实。叙情素则伤于质俚。此古今作者之通患也。此诗曲悉情事而语意俱到。无斧凿之痕。殆非馀子之所可企及也。
洪某按岭南时。以乏军兴为忧。聚牛为屯田计。分牛于列邑。而检其肥瘠。峻加赏罚。安斯文霁晚景守龙宫县。簿书期会之间。屡被疏缓之责。一日洪巡到本县。视县之屯牛不养。甚于他邑。洪怒甚杖其吏人。且面责安。安避席作气曰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今此老物。贪恋一县监。迄不舍去。牛安得肥哉。洪笑而谢之。闻者莫不解颐。
高提督应陟少有文名。 明庙朝台谏以圆觉寺大钟弃置无用。请破铸铳筒。以备战用。 上以 祖宗时旧物。未易轻破为批。适于试院以此为笺题。高以举子入院制笺。其中一句有云 祖宗之可法非一。钟鼓云乎哉。诸侯之所宝有三。社稷而已矣。当时掌试者。未免炵烘。虽不擢置第一。句法之工。当不让于前代大手笔矣。
日录(乱中日录散佚。只有戊戌日录。)
  [戊戌正月]
戊戌正月初一日丁亥朔朝。一寓齐会相贺。行酒一巡罢。以收募义粮。运饷 天兵事。晚下山南。运粮军先我到。见我不来。即还其家。待明齐发云。○初二日。又下山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9H 页
南为。督发义粮事也。遇李礼勋郑仁耆少话。还入椹村。见吴陜川沄,朴居昌廷琓,主簿廷璠,成参奉亮。相议运粮事。○初四日。访吴陜川。遇李重茂闻贼酋清正与唐将战数败。将出降云。天道好还。人事至此。东民从此有再生之望。 皇朝之恩。天地莫量。○初七日至尔勿谷。遇许弘祖,朴齐贤,李休复,李成范,成简,李富春,光春及正字柳霁叙话。入水口洞。访宋进士学懋(远器)。其子光宅亦在傍。竟夜悬灯措画壶浆之事。○初八日。与金上舍允谐(凤仪),金士粹。分向水村访诸友。至崔德祐家。闻唐师解围退次月城云。前日所闻皆妄传。愤叹何极。入州见牧伯问之果然。李参谋汝唯,郑察访而敬亦在坐。相对咄咄。酒数巡罢出。历访大浦李佥知 范而还。○初十日下广岩。见前兵使金应瑞论时事。○十一日。入州见新兵使郑起龙。遇李天培,宋光启,曹器哉同话。曹次迈乃是新知而殷勤若旧识。以素相闻名也。○夜梦上瑶台有诗云。风暖瑶台别㨾春。桃花李蕊四字而已。未毕而觉。即踵之曰一般新。将身忽入三清界。今我殊非昔日身。○十二日。路遇昌原官吏介生。备闻昌邑遭乱以来。孑遗馀民。皆不聊生。极可矜恻。朴喜生访李光春在柳士华家。邀余同宿。朴弘贞亦至。话至夜分。书帖送郑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39L 页
兵使。为昌原民招集事也。○十四日夜。有感作诗曰自爇松明到夜深。却将蓍草筮升沉。穷通自古皆由命。君子行违易上寻。○二十三日。金海守李汝恬赠一老马。犹可代步为幸。○二十四日。以事往河滨。访郑铣,郑镛。历入妙洞。访朴佥知不遇。与朴忠胤,崔斗云,都圣俞。共观松溪悬吐韩文。○二十七日。往花路访加德佥使崔堈,判事李应星,崔埙,崔均。同话而别。
  [戊戌二月]
二月初七日。渡伽川及窟岘。闻贼夜袭安林。午入棘田。杀掠不可胜计。逃乱士女颠沛劻勷。遍于山野。即苍黄驰还。与金允谐,金士粹,裴仲约,李晦可议避地。遂定计向湖西。○初八日。允谐,仲约,晦可先发。士粹及张善由,柳秀弘与余同发。李得龟,李山寿,李成节来别。暮至酉谷器哉寓。上舍等先至迎喜。宋君沃,许国柱,曹以坤,以观来见。○初九日。历访朴应教而章。朴亦以十五发行云。○十一日。过金泉入忠清界。登途五日。始就一日程。可谓迟迟吾行也。路遇宋学懋。宋亦卜地来也。○十五日。遭雨留永同。允谐吟一绝云身际干戈客路遥。行装还似过枫桥。请君莫用穷途哭。应有江山待我曹。余亦忘拙而次之。(见集中)十八日至沃川真药驿。逢牙山人元梦贤,金德明,金质民。细闻牙山事。梦贤弟梦吉家在大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0H 页
觉村。许以借居。其意可感。○十九日。踰陶岘向牙山。脚部顿惫。寸寸运步。遇洪州人田菑自元帅所来。言贼焚荡星州上枝。杀掠甚多。朴佥知忠复家亦参其祸云。惊惨不可言。顷年以来。岭南人士疲于奔窜。多寄寓湖西。而且闻新昌温阳等地。地僻土饶。可以栖住。故吾辈辛勤跋涉。将向其处。待定居之后。以为移奉两亲之计。而前头人事又未可卜。奈何奈何。暮投宋村。村以宋为名者。以宋氏家盛居也。○二十四日。至正右山。村居士夫吴宗范,宗吉,吴铉及京人金澨,柳瑜迎话。金公长者。前尚州牧金澥之从昆弟也。又与裴阳智素善。闻其谢世。嗟悼不已。宗吉邀至其家馈酒。因闻时事诸奇。○二十五日。过燕歧东伊村。入崔洁家。洁出酒款待。且赠三斗稻。以备行粮。可谓富而好义者也。○三十日。主人出馈酒馔。始觉今日是寒食也。节序上垄。佣丐尽然。独我辈羁旅他乡。瞻望庭闱。又思先垄。中情如割。
  [戊戌三月]
三月初三日。与一行发出。过魂岩踰狐岭度广坪。路遇唐兵数三辈。问吾远来之故。少无攘夺之志。前所闻者。果过传也。至礼瑞村。村居士夫径出迎之。至李演家止宿。闻南奇贼警益炽。我居靡定。恋亲思乡。心绪错裂。○初四日。与士粹,春孙上子隐桥。遇雨入贡税洞。寻崔洵,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0L 页
尹廷显。闻南洞柴草有裕而土地不膏。金谷则近温阳郡市。流人谋食甚便。且土广云。○初六日。发向温阳。寓木洞李宗彦家。宗彦天安人而文士也。从容叙话。款待甚厚。虚外室以处之。且见其二子应生,贵生。正子美诗所谓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者也。○初十日。与晦可士粹举室同发。移寓于牙山李兵使世豪金谷田舍。兵使乃蔚山裴公允鼎之婿。而于吾为戚从妹夫。闻吾寄住即来访。借田舍及耕地。极可感幸。火馀屋宇只有数间。一行从徒皆有不满之意。然既为琐旅。自当随遇而安奈何。○十一日。访李思道。李公铁城人。与余有戚谊。姜珍山凤寿。李公之妹夫也。出迎同话。留馈夕饭。见待款厚。倾盖而故。非虚语也。○十八日。李恒,李时说来访。时说。时稷之再从也。如见元宾。为之怅然。○二十日。李思道,姜凤寿,永寿,兴庆,昌庆,李察访铁干,孟主簿惟精,直长惟明,通判惟吉,申主簿泓,姜渰,王德裕等。出文告洞中收送米斗。周急之义可感。○二十二日。张益奎,金孝成,金寿朋,金应祥。自岭南来。闻李汝唯捐世。朴齐贤除 王子师傅。一日中悲喜交并。
  [戊戌四月]
四月初一日。姜珍山遣其子来邀。遂与晦可,士粹往赴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1H 页
之。饮酒赋诗。珍山有诗曰白石清溪六七曲。黄冠野服两三人。提壶不是耽欢乐。为向残花饯暮春。句法圆熟可喜。翌日又坐溪亭。谈说古今。且以诗话。姜老可谓长于诗者也。○初七日。牙山路中。遇宣传官李吉元。惊喜不可言。因与入县稳叙。闻都事金九鼎在馆就访之。都事荣川人。与余有旧。金侍直达孝亦至。三人鼎坐谈话。不觉夜深矣。○十日。历见温井。经乱之馀。人民皆非。而石栏依旧。感旧伤今。为怀如何。
  [戊戌五月]
五月初二日。李恒来访。同入紫霞洞。泉清石滑。景致奇绝。或漱或濯。逍遥竟日。晡后山雨微作。促杖下来。○礼山倅卢伋来访。○初九日。历入洪州芦隐洞。访朴判官思齐。朴亦流寓于此。为有姓亲也。握手欢叙。酒数巡辞出。见防御使朴名贤。为其旧城主也。暂话而别。直至州城。时洪丈可臣为牧伯。顷在丙申。与防御朴公讨平李梦鹤。勋名藉甚。闻吾至即迎入款待。情礼俱到。以余流寓。馈赆颇厚可感。○二十日。发行向春阳。○二十八日。到春阳。经年旷省。亲候俱安。欣慰曷极。
  [戊戌六月]
六月初三日。寄简于惟政。○十八日。闻贼入永川,庆山境。唐将秘关上京。又闻唐将高某中丸而死云。丑虏陆梁。迄今未已。痛甚痛甚。○二十五日。发向湖西。盖以金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1L 页
谷新寓之馀。旅契萧条。移奉既无计。又不可以久留故也。拜辞出门。五内如焚。
  [戊戌七月]
七月初六日。到寓所。同寓皆会。叙行役劳苦。○十二日。与诸益游过雁寺浴椒泉。○十三日。士粹作国难思良相赋。性初制策。余偶题一绝曰青山斜日独来寻。竹屋荆扉薜荔阴。客去小轩棋子静。夜窗松籁一张琴。○十四日。善山人黄河润来访。黄錞之族人也。与安仁老李希冉。方寓公州云。河润兄河澄。文察访之婿也。闻察访之子瑞日已逝。文家只有此子。今亡矣可恻。○十五日。此日中元也。客中时序。如水东逝。春而夏。夏而秋矣。几何而不岁且穷也。不辰之叹。尚寐无吪。一寓中酒食稍礼。黄昏同寓诸益。露坐行酒数巡罢。○延风守吕应禄及朴玹来访。(吕字成之。朴字伯售。)○十六日。过金智驿。闻里人李德之病死。其子断指出血饮之而苏。事已上 闻云。彼乃村巷间凡民。而诚孝所感。至于如此。钦叹钦叹。○二十日。早朝一寓齐出耕地种菜。或耕或播或坐或息。且复吟诗。以畅幽怀。筋力虽惫。有同隐遁者事。缅思古人谷口之锄鹿门之耘。亦如是耶。今日乃吾生朝。同寓皆具酒殽来会。情意可感。而但客地侨寓。定省久旷。恋亲之意。此日弥切。○二十一日。家奴自刘綎阵所还。言军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2H 页
容壮严。亦有楚猿及骆驼。猿能焚敌阵。驼能载运也。○闻方伯入郡。与余有旧。即往见之。眷厚之意。周恤之谊。迥出寻常。自顾樗散。何以得此。可感又可愧。
  [戊戌八月]
八月十二日。闻贼数百。见歼于茂朱地云。○十五日。日月易迈。忽已中秋。因思去年此日。旅次鲁谷。今年此日。寄寓金谷。风蓬人事。岁岁如此。不知明年。又在何处。痛叹痛叹。○二十一日。黄会元自岭南来传妻母舍世。不胜痛悼。○二十五日。闻贼酋秀吉毙于七月初四日。故贼兵稍稍亡归云。闻极痛快。而此等之说。虽屡有之。终归虚传。今者此语。又未知如何耳。
  
[戊戌九月]
九月初六日。梦与郑景任稳话。觉来不胜怅然。○十一日。前大司成黄公暹执义权公春兰。以 天兵募粮事通文来到。二公是岭南人。余虽在寓。义不可以不应。遂与性初往赴。士林会荐姜珍山,郭进士。出文招集境内士子。相议措置。只得若干斛。可叹。○十二日。亲自牵牛。牧于善馀旧基。荒荠连空。鼯鼠号鸣。因想故园遗址。亦必类此。言念及此。可堪噎郁。○十三日。往李思道家。借联芳集及铁城李氏谱来。○十七日。梦侍 主上。从容经席。终夜不已。草莽之臣。涓埃报蔑。梦被殊遇。感涕徒零。玆用识之。○二十四日。有人自湖南来。言曳桥贼阵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2L 页
势甚坚。攻之不易。且北贼称以祭其先祖健墓。来踏我境。此虏狡猾。恐他日大为国家之患。极可惊虑也。○二十七日。以事至新昌。历访咸安人赵光先郑天祐金溉赵中立。与之款语。路遇自岭来人。闻 天兵及我军围贼有日。及到温阳。与高山立相遇于马上。亦言曳桥贼见破于 天兵及我军。贼势甚挫云。天心悔祸。自今始也。喜不可言。
  [戊戌十月]
十月初四日。闻西厓柳相公为群小所构诬。将见斥罢云。公当龙蛇之乱。为国宗臣。尽瘁 王室。谋猷规画。忠勤贞亮。当世无比。而今乃至此。诚如是也。国无人焉。 王谁与为国。又闻 天朝以我通信于倭奴。有诘责之语云。南贼未退。 上朝有谴。小邦惶蹙。有不可言。不知吾东何时太平。痛叹。○初七日。访姜遇文,应文,馀庆。遇李芳话。芳乃姜龙寿新婿。咸安赵丈宗道戚从也。问吾以巴山事。情转殷勤。还寓。裴仲约之子剋自岭南来。始知妻母谢世之报。黄会元误传也。因留剋而宿。闻岭奇。某也生。某也死。某移卜于某地。某仍寓于某邑。某事如旧。某事非昔。贼势摧挫。我军乘胜。晋贼退次于泗川。唐师进军于晋阳。合道欢声。已腾万口。杨经理且进兵泗川。亦可见泗贼之亦退也。一日之内。既闻妻母之无恙。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3H 页
又闻贼奴之败北。今日所得。乱离后第一好消息也。家人自闻讣后。每月朔望举奠。自今日始废奠。○二十一日。传画曳桥贼阵形势图。为见攻守机也。○二十四日。就李察访精舍。终日稳话。晴窗净几。相对吐肝。心神归定。若脱尘臼。此所谓一日清閒一日仙者也。因就申主簿第。诸益满座。斯须日云暮矣。○二十八日。闻 皇朝主事丁应泰诬劾杨经理。掩败为功。欺慢朝廷。又诬奏我国引倭入寇。 上愤怒不视事者屡日。举朝遑遑。罔知攸措云。噫以我 圣上三十年事大之意。乃有此诬。臣子之心愤惋曷极。遂下姜从事凤寿家。约会李宗彦,黄浃,申东秀,孙梦说,朴光前,金鏺,李铁干,姜兴庆,姜得璜。议呈文邢军门。以明 主上被诬事。
  [戊戌十一月]
十一月初一日。往赴松亭。欲更议呈文事。邑中士子来会者才十馀人。率皆晚到。可叹。○初三日。与性初往长命。见方伯终日稳叙。凡百时事及傍近守令贤否。皆入于论说中。又于灯下入夜打话。见邸报知郑寒冈先生升嘉善。不胜为吾道幸。○二十四日。闻曳桥贼玄苏,平行长等已出乘舟。刘綎阵入据曳桥。舟师击其后。破三十馀艘。泗川贼沈安道焚垒泛海。蔚山贼清正亦撤兵渡海云。虽曰好消息。如此语前此多有之。恐又如前也。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3L 页
○二十八日。闻统制使李舜臣与贼战。中丸而逝。诸帅死者亦六十馀人。贼之留屯二南者。皆撤兵渡海。状闻昨日上京云。喜幸何极。但恨不至只轮不返。而终使为国长城之一大将遽至不幸痛叹。
  [戊戌十二月]
十二月初三日。李芳自都元帅所来。槩言战所死事者。统制使李舜臣,兴阳县监高德章,加里浦佥使李英男,及乐安郡守,咸平县监,巨济县令,梨津权管,舒川万户,庆尚右水营虞候。并失其姓名。▣州牧使南维,全罗右水使安卫中丸。时不死云。又咸安人赵英汉丁酉八月在黄石山城。被据入日本。今年八月离日本。泊于曳桥。以日本所闻见。达唐将及李统制云。秀吉以七月死。有三国曾为秀吉所吞并。其中一国怨毒最深。以是屠掠秀吉境。吉子在襁褓。莫知攸措。其下送书于清正,沈安道,平行长,玄苏等云。内变猝急。可速撤归。以救国乱云。故釜山贼清正及金海贼。十一月十二日发出渡海。而沈安道兵为李统制所击。尽歼于水上。得脱者一二艘。安道被擒于庆尚右水使李荩臣。此十一月十八日事也。顺天贼平行长玄苏。十一月十九日亦逃遁渡海。南边贼警一时廓扫云。秀吉之稔恶已久。天心悔祸。身死未冷。变乱中作。闻极痛快。○下书堂。姜善伯诸人咸集。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4H 页
相贺贼报。且令学徒制古风。诸公请余教授。余辞之。欲以性初,晦可为师。佥意皆然。遂使晦可宿食于书堂。性初往来于栈桥书堂。○初九日。放大赦。以诞元孙也。○十三日。访忠州牧金命胤于金滩。自周柳至金滩。皆昔所经行处也。旧时人居。荡然无存。败垣遗墟。蓬蒿满目。客怀不胜悽然。遇金伯胤,鱼梦龙,郑继元,柳惟寅同话。○十六日。下青龙村。访姜希望,柳惟精。遭乱以后。一未见面。今来七年。始得相遇。乡井故旧。尽归泉下。只馀两老免死。他乡万里。邂逅萍蓬。感怀如何。历访朴润身,安仁老而归。○三十日。此日岁除也。流寓年年。客中过岁。默坐思之。不堪呜咽。定省之旷。今已几月。阙扫先茔。七年于玆。其为人子者。可不为之怆感乎。拭泪南望。云天一涯。渺渺此身。何日言旋。顾瞻歔欷。满目悽然。谁知我怀。惟此同寓。
  [己亥正月]
己亥正月初一日。黄会元来访。○夜梦与郑景任话。又得刀子一柄。○初三日。下书堂。洞中诸益皆会。酒饼杂进。使学徒制诗。分曹集句。尽欢而罢。○初七日。闻徐科道明当至天安。以辨诬上书事。与性初同往天安。盖以回文书我等名字。且以制呈文属余。辞不获已。遂构呈文草。(文逸不收)至木洞见黄湜,郑希益,郑樯,金应会。至栈桥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4L 页
书堂。与赵之柔,李汝载,柳思正,李縡话。闻李净除清州牧使可喜。○初八日至天安。科道之行昨昏入。今早已发。而儒生辈亦无至者。未得呈文。可叹。○二十二日。士粹自德乡来。闻呈文事尚此迟延。可叹。○柳景宜赠砚。礼川石也。石品颇佳。而但差大不宜于行橐耳。○二十五日。与性初至木洞。访李宗彦。问呈文事。李云昨始呈文。徐给事见其文。多嘉奖语。且云入草室自焚。宁有是理。山虎入村。自伤其身。所谓草室。指我国也。自伤者。指丁主事也。辨诬呈文。于是有光。殊极为幸。
  [己亥二月]
二月初七日。有咏怀一绝。(见集中)○十五日。闻唐将刘綎诬奏以自去倭贼为剿灭。而陈给事则以实奏达。 皇上大怒。敕还大军云。○二十一日。公州牧吕裕吉以书要我。恳恳之意。溢于言表可感。○二十三日。发向公州。○二十五日。至公州。牧伯以饯唐将之行。方在江上。将暮牧伯至直入馆所。欢迎叙话。○二十六日。携酒登江台。丝竹粉黛毕至。坐客朴澄,李义生,李藑,吕复吉,䄄吉,赵相禹,相汤,吕晚,吕硕宾也。主人判官吕应周也。兵戈之馀。有此胜会。一则可喜。一则可恻。日暮还馆。
  [己亥三月]
三月初一日。别牧伯。吕䄄吉赍酒送行。情甚殷勤可感。○十二日。此日寒食也。各以所办奠先而罢。吾有诗云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45H 页
云。(见集中)性初次曰发白频携镜。愁多强把杯。怊怅清明节。年年客里回。又李晦可末联寓追慕之诚云不踏城南路。空烦一梦回。吾又题一绝云一樽谁共醉。笙鹤隔红霞。所寓地有紫霞洞故及之。性初步韵曰云隔三清殿。春深八桂花。羽衣归去后。谁与共餐霞。○十九日。至栈桥书堂。闻京奇。李相公恒福以辨诬使。陈奏 皇朝。快蒙伸雪。主事丁应泰斥罢云。我国得睹天日之皎然。可谓 天监孔昭。○二十一日。留别诸寓。发向春阳。○二十七日。到春阳。经年侨寓。定省久旷。承欢膝下。始有今日。欣慰之极。继之以呜咽。洞中诸公皆来见。余赠诗曰春阳县里遇春阳。村酒农谈也不妨。莫道经年为客苦。承欢今日即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