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9H 页
伸辨晦斋先生请从祀疏(代士林)
伏以臣等。圣世遗民。涵濡至化。学虽无成。秉彝好德。诵法先贤。盖亦有自矣。昔在 先朝。太学儒生。以金宏弼以下五贤。请从祀文庙。抗章呼吁。多至四十年岁月。而 俞音久閟。大论终郁。玆盖伏遇 主上殿下。新膺宝历。首敦文教。延访遗贤。下诏求士。修举阙典。此其时矣。慰答舆情。盖有待矣。岂意天日新朗而阴气未殄。国是靡定而邪论尚炽。乃有湖儒之疏。谄附私党。假托公议。至欲于五贤之中。斥去李彦迪。呜呼。湖儒不足责。而使湖儒至于此极者。果何人哉。惟我先正李彦迪。挺生南服。夙契道奥。所见之高。所造之深。决非灭裂浮薄者之所可容议也。臣等窃闻之。我东方道学宗派。发源于郑梦周。而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实承其正脉。至于李滉。则集群贤之大成而折衷之。此士林之公论。 朝家之定典。一国上下之所共知。天下后世之所不易也。顷年 大行大王不能无惑于朋比之说。至下意外之 教。指斥彦迪之短。又以过自推重。有若归咎于李滉。及其辨章一上。 王言炳若。而今此湖儒之疏。乃欲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9L 页
诋斥 先朝尊尚之贤。背立一世已定之论。正是蚍蜉之撼大树。而多见其不知量也。幸赖我 殿下离明灼见。舜哲尧知。既斥其言。又火其书。正如大明中天。万物毕照。地雷一震。众阴退伏。岂非吾东方正人心熄邪说之一大机会欤。虽然郭君之善善恶恶而不能行其所知。春秋特书以讥之。今 殿下既火其书。则是知恶恶矣。既知恶恶矣。则必当尊崇正学。扶植善类。使 先朝久坠之典。昭揭于嗣服之初。然后 殿下之知。于是为有始有卒。而尊贤卫道之美。岂不为开国承家之庆耶。不然其书虽火而其党尚在。 殿下焉得人人而火之哉。臣等岭南人也。窃自以为去贤人之世。若此其未久也。近贤人之居。若此其未远也。则其密迩遗躅。想像瞻慕之诚。不但如他人之闻风景仰者而已也。臣等请以彦迪学之正功之大者。为 殿下申复焉。臣等窃观大学一书。既经程朱之表章。则编简之次。归趣之发。宜无所不尽者。而圣贤所见。不能无详略异同。故其间次序意义。亦有前贤之所未定而后贤定之者。前贤之所未发而后贤发之者。如董槐,王柏,蔡清,方孝孺诸人之说可见也。今彦迪生于百代之下。而默契于百代之上。不见中朝诸人之说。而能逐节思索。涣然有得。著为成书。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0H 页
名曰补遗。以诏后之学者。观其截有馀补不足。以全经传本义。据中庸證取舍。以遵程子之意。以虑为思而穷理正心之学有本。以至善为中而择善固执之功益密。以仁为治平之本。而好恶公私。皆得其当。世之治国平天下者。苟能讲明此书。穷理正心而知学之原于思。择善固执而知至善之在于中。老老长长而以仁为絜矩之本。则于变时雍之化。可致于今日矣。至如太极图之辨。求仁录之撰。九经之衍义。一纲十目之疏。进修八规之献。亦莫非孔孟程朱之绪馀。匡君忧国之血恳。 殿下倘于万几之暇。令儒臣进读而讲明之。则其独得之妙。先见之明。岂待臣等之赘言而后知之哉。宋理宗一庸君也。犹能黜安石而尊濂洛。又能表章朱吕。使天下知义理之学。故庙号谓之理宗。今湖儒之诋诬彦迪。得非护法善神之馀论。而至欲 殿下乃为理宗之所不为。甚矣小人之恣行无忌惮也。呜呼。天下之治乱。国家之安危。罔不由于道学之隆替。故古之明君谊辟。其于扶植尊奉之道。未尝顷刻而忽焉。景慕之崇祀之。而又必躬行其道。然后天下国家。可从而理也。惟我五贤之有功于后学。有德于斯民者。真可谓栋梁乎宇宙。日月乎长夜。而若不从祀于 殿下之世。则其于扶植尊奉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0L 页
之道。果何如哉。大抵人君之于是非邪正之辨。毫釐有差。则害流于生民。祸及于后世。故必须先正其心。以澄万化之源。先修其身。以正万民之表。然后邪不得乱正。非不得混是。而士趍正矣。国论一矣。今我 殿下苟欲修举从祀之典。则愿勿徒慕五贤之名。而必先讲究五贤之学。经席之上。恒如五贤之列侍。食息之顷。不忘五贤之箴规。以之辨贤邪而察是非。则今日诋诬之说不攻自破矣。何忧乎士论之异同。何虑乎国是之不定乎。更愿 殿下必以一部大学。为治国之本。涵养乎程朱义理之源。参之以彦迪补遗之意。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万民。则 殿下之功与德。且将并隆于三代。而我东方亿万年无疆之休。宁不在玆乎。伏愿 殿下亟举从祀之旷典。益体尊贤之实功。则国家幸甚。斯文幸甚。臣等不胜祈恳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答寒冈先生(丙辰)
自违侍右。瞻昂一念。靡日不悬悬。而疾病沉绵。诚意浅薄。迄稽驰一纸省问。体候将理若何。区区下怀。不胜慕菀。忽得下书。恍若奉承謦欬。积仰之馀。慰幸实深。而第有风湿交痼。愈久益深之教。烹粉积力。岂终无分寸效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1H 页
耶。尤切贡虑之至。起阳自新安还过昌山。路中猝发痔痈。扶曳而归。僵仆叫痛。几四十馀日。自数日大埶少歇。而元气大耗。十无一二复。未知此后又何如也。伏闻成茂朱方在门下。急拟更诣诊候。兼问贱疾。而身不离席。登途无计。闷迫何极。下送礼书元新两册。传到无他。第看此来㨾本。此中有两生。或可下手。而笔画楷正。终不及此㨾。且渠辈并手农穷生。似难迫促于农月之中。是可为虑。然当督聚一处。趁期劝役伏计。若渠辈以拙为辞。则受其手画。伻禀印可。然后始事计耳。伏惟下鉴。
  附原简
 
中夏毒热。伏惟静居有相。尊候万福。前者获被鞍马远枉。承数日佳诲。积病沈呻之中。其为慰幸何胜仰喻。别后数月。昧昧不得相闻。向风倾傃。日惟悬悬。逑风湿交痼。半体全枯。愈久益甚。更无可为者。奈何奈何。礼书之誊。实缘旧癖。诚知为外人所笑。而亦不自已。不但身上风疾为难医也。元册新册各呈一卷。笔墨不得呈上。皆旧约也。伏惟恕谅。但不得专人。不免乞便转上。亦未知得到床下之早晚尔。既精写了。又精校了。得及开月晦前惠还。则岂胜幸甚。仆枕口呼。言不多及。只祝益加珍毖。用若时候。不宣。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1L 页
上寒冈先生(丙辰。 本简及寒冈先生所答禀目仪节。并遗佚不收。)
文庙位版移安节次。考五礼仪。只有州县文宣王先告事由及移还安祭仪一款。而他无所考。今来 国祭祝文。亦只有移还安两文。而无他节次。观此则似于未移安之前。只行告由。既移安之后。全无一事可乎。移安处所当于明伦堂或东西斋。而校宇未建。明伦堂基。只作小屋。以为邑宰入齐之地。
五圣十哲位版。决不可权安于此。此外只有东斋数间。而献官儒生。更无致斋之地。不得已而东西庑十三贤位版。合安于西庑。
圣殿位版十五座。并移安于东庑可也。而东西庑位版迁动时。既无 朝家祭文。又不可作文私告。送儒生于玄风昌宁。问其节次。则并无其时笏记。亦无分明言之者。以上仪节。并裁度指教仰望。移安定于腊月旬一。欲于来春大 享前毕役。而事力不逮。或未及期。则似于幕次权行春 享。如此则二十八座位版。自东西庑迁于幕次。自幕次还于东西庑时。亦宜全无一事耶。大抵神道尚右。故凡神座以西为上。而独于文庙以东为上。亦何义也。更愿逐条指教。千万仰望。
  附答简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2H 页
秋间猥奉谬枉之诺。病中又添眼寒之苦。既经数月。望又绝矣。玆者伏奉为遣学中贤秀才。贶书辱间。深惟厚意。感荷良深。天寒岁暮。尊履佳福。尤用仰慰。生所患旧疾。乘寒益痼。右一边全枯为死物。痛楚之甚。言不能形容。治疗百般。竟未有善策。近又不计严冱。欲就浴蓬山之温泉。而冰路难登。大寒难犯。亦未知得失之所在。瞻望趑趄。不知所决。下询别纸。岂病败滨死人所敢知。犹不敢虚辱厚意。既奉说与来贤。又略抒纸末呈上。是非亦不敢自知。惟在高明商量取舍焉。旧诺不敢保。贱行亦难定。一奉之幸。实难预期。惟祝若序珍护。迎新茂福。不宣。
上芝山先生(壬寅)
前诣榻下。得坐春风中。虚往实归。幸之大者。即此履端。伏候道体动止何如。区区倾仰之私。与岁俱新。起阳以事今过松云所。又为世故所驱。匆匆向下道。瞻望德宇。未克趋拜。罪恨交并。二月初当自彼回来。丕拟稳承诲谕。未间只祝德候万相。
上芝山先生(己酉)
顷过河阳时。草上一书。未知果达未也。即因金克柔。细审春夏间。德候动止安福。不胜瞻慰。起阳前月初抵京。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2L 页
旅寄城中。艰困万状。加以酷旱为灾。畿甸尤甚。诏使叠到。西路已无馀地。 朝家忧悴。莫之为计。且后来册封使刘用。自义州至碧蹄。需索银子八千馀两。䌷布二千馀匹。而入京后礼段支度之费。又不下于玆数。 朝家不得已将括出银布于诸道。此行若久留。则自京以西更无著手地。公私忧虑。有不可言。奈何柰何。起阳亦于近日作归计。秋间大拟承拜于轩屏。第未知此计之入手否也。姑祝道体佳裕。
答孙几道(处讷○癸卯)
昨见老兄书。深荷慰谕之款。且有伊川之约。此固前昔之宿愿。而老人重患寒热。弥日沉痛。到今不歇。玆未能离侧。孤陋踪迹。每于胜事。见阻如此。深叹造物之不约吾人。弥乐翁每责其不访。而今又未与老兄同赴。彼必重诮我矣。待患忧稍歇。当泛剡溪之舟。此意转报于弥乐翁望望。
答孙几道(辛亥)
既见希鲁颜。又奉老兄书。荒徼縻官者。欣慰当如何。阳月中。在竹院闻老兄与季进有奠扫之行。柴户相迎。此其好机会。而公务掣人。竟负胜事。世累误人。不亦巧乎。今得投谕。只以千竿玉一带水。识生之处。薄宦婴情。猿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3H 页
鹤见猜。至使故人虚过故里。叹缺何言。与希鲁联枕数夜。足写愿言。只祈金持玉护。以副区区。
答惺惺斋琴丈
每向琼树。欣慕有踰。忽蒙眷讯。雅款甚至。况审入秋。尊体起止有相。谢慰两极。无任下情。生尚荷念庇。粗护顽疏。而边声日恶。乱靡有夷。虽欲更陪杖屦。稳承警诲得乎。只增瞻郁之苦。仍祝尊候顺时多福。
答郑景缉(惟熙○丙辰)
昨奉先生手简。具审浴后手指之伸。食治之胜。不胜为吾道贺。玆又得擎投帖。仍审远路陪还。行理并佳。尤慰尤慰。生适患河鱼。沉痛数日。极以为挠。晦间泗滨之会。窃拟进参。而宿症发作无时预虑。病未究怀。姑惟心照。
与黉堂诸生(丙辰)
昨见佥喻。深恨言轻不能回佥意也。当初有司之来议。生首发春 享后移安之议。而答以香祝不可久留。殿宇倾危。不可迟缓。鄙意香祝之留。不可计也。倾危之言。不可不动。故苟循岁前移安之计。及送蒋生之后。屡问于亲见殿宇之人。则决无朝夕可虞之虑。而露行春 享。大是未稳。故已以此意。奉简于子玉。又使孙吉甫发论于校中。及见冈老回喻。则正与鄙意相符。昨送蒋生。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3L 页
辨佥公久留香祝之过虑。而澹一适于昨午来见。细问殿宇之形。则决无春 享前可虑云。妄谓佥议必因蒋生之言而快释。及见佥简。则只以久留香祝为未安。而不及于殿宇。鄙人之惑。到此滋甚。大抵香祝迟速。不在于毁殿。而在于还安。建宇迟速。不在于毁殿之缓急。而在于董役之弛张。惟露行大 享。斯文大错。佥虑屑屑于留香祝之小节。而全不置念于露行之大错。此鄙意之所未悉也。闻佥议以毁殿后尺量材木为急云。此则匠师之所知。而非吾辈之所当言也。澹一既曰不毁而可以行祀。则佥议之必以小节而做大错者。尤未可晓也。盖此是斯文莫重大举。初既谬问于鄙生。生亦不敢轻自擅决。禀问于冈老。佥意终不回头。而只以久留香祝。终始作大题目。恐不可使闻于士林也。若以鄙言为不然。则自此以后。勿为更询。可裁度而为之如何。伏惟佥恕亮。
答安待可(𤣲)问目
   练后止朝夕哭。惟朔望未除服者会哭。
练后未除服者。惟三年丧者也。考丧大记可知也。古礼虽如此。而今之丧人。未尝离其丧次。则岂有会哭之理。若期功之亲。虽已除服。朔望则会哭执事。于礼亦不为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4H 页
不可。
  葬法○葬礼
葬之为言藏也。藏死草土中之象。厝亦藏尸也。方位者。术家所谓坐向与二十四位也。日。犹山运五行十全之类也。悬棺而窆。言不为隧也。葬有定礼。富而犯僭。非也。贫而厚葬。亦非也。苟贫不能备礼则人岂有非之哉。
答郭▣▣(涌)
忽遇柳君。得擎哀札。备认孝况支持。殊慰病怀。况与柳君联床。细闻洞中诸信。恍如身在琴湖江上。惟以失一故老。增衰暮死别之恸耳。起阳老病偏侵。无一分好况。欲待春和。访尽故旧于八公山下。而此等好事。未易入病人之手可叹。只祝节哀终孝。
答金君慎(守讱○丙辰)
伏承兄情纸。足认故旧眷厚之谊。感荷万万。弟从弟相继死亡。骨肉零落如此。况此衰疾又可冀其久长乎。所可慰者。六十之年。始为人父。只向呱呱声里。消遣悼念。昔有梁灏六十登第。喜胜青年。今生之生子喜。岂止于梁灏而已。兄应抚掌一笑也。馀俟奉叙。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序
  
缶溪洞宪序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4L 页
缶溪之洞。虽僻在一隅。而世族士人之保乔木居田园者。接屋连墙。其在平日一洞之人相与为好者。不但在于杯酒游从之间。而兵火之馀。洞规荡然。无复畴昔相敬相好之风。岂非今日之大可慨耶。虽然传曰其人存则其政举。今我同闬之人。虽经丧乱之后。而苍颜白发。尚有旧时之父老。揖让衣冠。又是故家之子弟。则信所谓其人之存也。岂可诿之于时世之浇。而不求所以讲信修睦之义乎。某于缶溪。非乡贯也。非素所往来也。又无族亲之可因也。偶于兵乱之中。负老避地。侨寓于公山之麓。乃缶溪之上村也。栖住数年。惯看洞俗。率以淳素相与。而无顽愚浮薄之失。于是而自幸吾实有择里之智也。洞中父老每邀吾父子。为饮射之会。村酒野蔌。尽欢而罢。一洞之溪山云月。从此不落莫矣。一日诸公合辞责余曰子来几年矣。古人以并州为故乡。则今缶溪亦子之并州也。吾洞之人。少文多质。子弟之失学者。又不能无妄作之过。子盍为我教之。余瞿然起而对曰诸公之责我则是。而知我则未也。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古之教者。必以身先之然后乃可以推诸人。顾余他日既未尝学问。迄于今流离颠沛。懒慢成习。点检自家身心。尚不能无阙失。又何敢抗颜而为之师乎。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5H 页
无已则有一焉。丧乱以来。一国人民。沦没殆尽。千村万落。荒榛满目。而今我一洞之三十馀人。独全于万死之馀。得为今日之欢者。岂非幸之又幸欤。一筵之上。谈笑而献酬者。非父兄则子弟也。烂熳而醉。扶携而归。天壤之间。乐无过于此者矣。于是时也。而或犯义违礼。或中酒败德。使我一洞之欢。有所不尽。则此固吾洞之罪人。而不可与同齿者也。虽然人不能无过。醉固有失仪。则岂可以一事一言之失。而辄置于弃绝之地乎。先王以六行八刑设教。吕氏以三犯不悛为限。其意固有在矣。于是仿蓝田乡约。妄以陋见增损其条目。以为洞宪。并书其事于卷首。庚子夏。
礼部韵序
兵火以来。公私书籍。荡然无复存者。士之得见全书。盖已难矣。就中礼部韵一书。最切于初学之士。而见者亦罕。岂非文苑之大欠欤。道州朴昌宁庆传。与其弟庆胤。谋所以锓板而广布之。盖道州旧有礼部善本。自经兵燹。板刻无存。而完本亦未易得。朴公之所以不重刊旧本。而必以永同本入刻者。非得已也。然道州本。天顺甲申所刊。永同本。万历癸酉新刻也。年久者未免亥豕之难辨。而新刻之本。字画不漫。则朴公之舍此取彼。意有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5L 页
在也。噫朴公武人也。书籍非其所业。而乃能捐厚赀募缁手。知所当急之书而先刻焉。既刻不藏于家。而藏于御城之僧舍。使四方共之。而不以为一家之私。其志尤可尚已。锓梓甫讫。属余序之。序虽非余所能。而朴公之志不可以泯没。故不揣僭率。而志其梗槩云。万历乙卯季夏中浣序。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记
  
蘖岸堂记
蔚之有通判。非古也。我 世宗十九年。暂设而还罢。自后遂降为郡者且二百年。壬辰之乱。郡人奋于讨贼。 朝廷嘉之。特升为都护府。益以彦阳县。兼以节度使。辛丑秋。又设通判以贰之。盖所以重军务而专民政也。余于壬寅春。代金通判泽龙于玆。邑之荡残。他不可言。而视事之地。偪侧隘陋。上覆籧除。下阁木床。客来则地坐。雨下则废事。由是太守稀衙坐。吏民怠庭见。驯致视壅虑乱。政日拙而民日散。噫 朝廷设遣之意。岂如是而已哉。乃谋于州之父老。得地于籧篨之东北隅。石其阶而上下位焉。板其轩而凉燠适焉。室其两翼而东西相向焉。茅檐竹篱。萧然若处士之家。而山河景物之效奇于杯觞几席之下者。千万其状。此蘖岸堂之大槩也。堂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6H 页
之可名者非一。而必扁以蘖岸者何也。盖蘖者削而去之之谓也。岸者地之廉棱处也。堂之基址。削北岸之棱而夷之者。居三之二焉。此则地之蘖岸也。堂之制度。不侈不陋。无觚棱突兀之高。而平夷隐约于村居之中。此则屋之蘖岸也。通判之职。上以承乎节度。中而接乎参佐。下而临乎吏民。傥以文吏自处。而缺缺焉无瓦合之行。则事上接下之间。必有圭角之露矣。是故顺号令谨进退。无所违拂者。蘖岸于事上者也。崇饮射强笑语。和光同尘者。蘖岸于接人者也。至若御吏治民之际。则不可专以模棱为主。而海隅经乱之民。多失恒心。一以法令绳之。则鸟惊兽骇。而莫或安集。故当罪而惟轻。抵法而还贷。傍人目之为歇后通判。此则蘖岸于临民者也。合而扁诸壁上曰蘖岸堂。堂虽无足以揭号。而蘖岸之义固有在矣。昔韩昌黎记蓝田县丞厅曰蘖去牙角。破涯岸而为之。古之丞犹今之通判也。崔斯立唐之名士。而犹且云尔。今之时与斯立之时。又加远矣。况余何如人。而乃敢不破其涯岸乎。后之继今者。见其名而思其义。则数间茅舍。不但为治事之厅事而已也。腊月下浣。
珠还堂记
堂以珠名。志合浦故事也。汉之合浦郡产珠。土人采以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6L 页
易米。时二千石贪珠政苛。人以珠徙告。及孟尝为宰。以不贪为宝。去珠复还。今昌原之合浦。偶与之同名。而驿名近珠。又在城边。则道诜亦以此地拟古之合浦明矣。余于庚戌冬抵府。府治即所谓合浦也。旧为节度使留营之地。而今移节晋阳。府之古治。经乱颓废。故邑宰之假寓于此。盖十有馀年矣。有无室之堂。岿然于城隅。李节度守一之所建也。辛亥秋。患视事之无地。命工室其堂三之一。以适其凉燠。工既讫。名其堂曰珠还。噫珠之去与还。固无与于堂。而强取以为名者。岂无说乎。夫堂乃邑宰所居以出治之所也。珠之隐见。由于政之贪廉。则守此地而居此堂者。可不思珠之所以去而还乎。孟子言诸侯之宝三。而人民居其一。战国之时。鸡鸣犬吠相闻而达于四境。而孟子犹以陈戒于诸侯。况今合浦之地。人烟萧条。十室九空。则太守之宝。不在于珠。而宜莫如人民也。珠无胫而尚徙于他境。况民之有胫者乎。孟尝知所宝而珠还于合浦。后之继孟尝而守合浦者。可不以珠还名堂而慕效之乎。客曰子之名堂。因地名也。慕古人也。然珠未还而径以珠还名堂。无乃蔑其实而侈其名乎。即应之曰昔程明道作县。书视民如伤四字于坐处曰。某常愧此四字。古人揭字于座隅。非谓我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7H 页
已能是也。慕之也愧之也。如子之言。明道果自谓已到文王地位欤。客不能对。唯唯而退。遂以为记。
虚亭记
聱翁患暑湿。作亭于涧边隙地。上覆乱茆。傍撑小柱。下以绿竹编作方床。四面不椳不涂。如榭堂之制。盖取其去湫湿而纳风凉也。宾朋时来。辄与散坐。或论文或饮酒以相娱乐。客去则悠然而卧。亦足以宣壹郁而怡性情也。古之人虽处朴陋之地。苟有所寄兴。则必命之名而寓其意。斯亭也朴之极陋之甚。而翁之寄兴。无异于古人。则盍亦名之而寓其意乎。乃以虚而名之。谓之虚者。其义何居乎。昔陈希亮筑台于扶风县。以凌虚为名。此取其境界之高登望之远也。今余之亭。僻在湫隘之地。而亦谓之虚。不亦滥乎。虽然虚之为义。以形而言则凡物之无碍者。皆谓之虚。以理而言则程夫子所谓有主则虚者。乃君子主敬正心之要旨也。翁之以虚名亭。虽若取义于四面之无障壁。而尝读周子书。深有味乎静虚动直之说。未尝不潜心惕虑。而迄未造乎虚明静一之域。则亭以虚名。无乃遗其实而慕其名乎。古人于出入坐卧之地。必书先贤之格言。使之常目在之。则虚亭之扁。盖亦有向望之地。而不可谓之滥矣。乃朗咏林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7L 页
用中主一铭曰有主则虚。神守其郛。无主则实。鬼阚其室。遂识之以为虚亭记。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碑志
  
吴总兵(惟忠)碑铭(并序)
总府驻师新宁之半年。民有十夫来谓太守曰愿立碑以颂德。太守曰总府有何德于汝。曰严禁戢也。省营为也。太守曰 天朝矜悯我国之败坏。以抚恤昭苏为务。故握兵东来之将。皆能遵奉 诏旨。廉约相持。姑以来驻此地者言之。禁戢之严。营为之省。不独总府为然。尔何舍彼而取此。曰吾等皆穷村僻巷之蚩蚩者也。吾官府之政。尚未能知之。又乌知 天将之德不德哉。虽然吾等亦有耳目。请以所闻见者复之。某月日。 天兵二人投某村。一人温言和色。以有易无惟谨。一人作气势生愤怒。以白劫为事。问之则前一人总府兵也。后一人某府兵也。以为偶尔。问之里则如此。问之乡则如此。以至他乡他里之所闻见者亦如此。此非禁戢之严耶。自 天兵之驻吾境。朝暮吏来而呼曰赴某役供某物。吾民废农桑倾甔石。应某役供某物者。今且半年。而总府之入。盖十无二三。此非营为之省耶。玆二者。岂不足以立碑乎。太守愕然曰立碑大事也。非尔所能知。以吾为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8H 页
邑长于斯。一邑之事。吾得以主之。吾将从公论采石立碑。尔姑退去。傍有识者曰古之所谓公论。不在于一人。而在于万民。子虽为邑长。公论则在于民。子无劳焉。于是太守不有。归之于民众。民姑以木代石。立之营门之西数百步。铭曰。
威而爱。清以约。士畏法。民蒙泽。立短碑。匪公荣。铭遗惠。是我诚。
义兴县监李公去思碑铭
公名庭桧字景直。家传儒雅有所得。曾宰横城著声绩。岁丁酉冬莅县职。升假为真从民欲。 天师一路殚财力。支待之务县尤剧。不有我侯民安息。催科之拙毛犬足。抚字之劳忘寝食。诚心馈饷自奉薄。尽力奔走 天将服。勤苦成疾遘厉虐。民瘼能除身无药。沉绵阅月疾渐革。休退之行随琴鹤。哀我颠连于何禄。天不借寇遮道哭。公虽家食惠在邑。去后之思今益笃。谋竖片石代以木。七尺之碑难尽刻。万民之骨铭其德。
效忠仗义宣武功臣。嘉善大夫。三道水军统制使息城君。 赠资宪大夫兵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李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云龙字景见。本新罗元臣李谒平之后。高丽初。门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8L 页
下侍中禹你以驸马封载宁君。于是贯以载宁。其后世徙居清道。世有官阀。曾祖英元济用佥正。祖友富宁府使。考梦祥南海县令。三世皆以武进。妣密阳卞氏。以嘉靖壬戌九月十六日生公。幼而隽异。在髫龀。已屹然如成人。早失所怙。而能知执礼致哀。既长从塾师。力学通经史。万历乙酉。投笔捷武举。丁亥九月除宣传官。时西厓柳公成龙判兵铨。 启以不择边将。关防疏虞。请以年少武弁。才兼文武。他日可堪大任者。先授边将。试可后不次升用。公得在其选。己丑正月。除玉浦万户。既莅任。抚爱军卒。修缮器械。能名藉甚。及瓜军民控于监司水使。遂以仍任。壬辰变初。釜山诸城相继陷没。水使元均欲弃阵遁去。公慷慨抗言曰令公荷国厚恩。受此重寄。当誓心勠力。死守勿去。此地乃湖南之保障。此而不守。是无湖南也。无湖南则其能国乎。愿公一众人心力。坚守疆埸。事若不济。死亦无愧。今计湖南舟师尚完。公若飞一纸于湖南。则彼必来援。两师合力。遮截巨济。则贼必不敢踰见乃梁。公何遽若是。均怒曰湖南舟师。君可请来。公曰死不敢辞。但吾与李舜臣。虽有一时共事之谊。而栗浦权管李英男素相善可遣也。乃手书帖付英男发去。均犹惧不济。移船向南海。公独与永登万户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9H 页
禹致绩入巨济。见主守金俊民。三人相与誓天讨贼。遂下海至见乃梁。以待援师。翌日均果与湖师偕到松密浦。盖其走路遇援师而还也。厥明两师到玉浦洋。遇贼奋击。贼不能支。舍舟而陆。烧碎四五十艘。尽收其器仗。又战永登洋。烧破十馀艘。乃五月初七日也。其夕有 大驾西狩报。一军号泣散去。均又欲遁去。公责以忠义。极力援止。倡合残师。往来于泗川固城之间。水陆遮截。使贼不敢西向。均驻泊于露梁。惟以湖师去就为进退之计。未几湖师复来。合进于昆阳前洋。遇零贼辄击破之。至泗川洋。贼多设帐幕。幡幢眩耀。公身先督战。擒贼酋而夺其马。至唐浦洋。贼于大船上起层楼。拥以红绡帐。我师惮不敢进。公促橹先登。以火炮正中层楼。贼酋登岸走。公于船上连射。杀三贼。明日湖南右水使李亿祺率师来会海上。兵势益振。六月初五日。三师进至镇海洋。贼船处处簇拥。起层楼上作瓦屋者三舰。粉碧照耀。旗帜帆樯。极其焜晃。令人神𢥠。公与禹致绩督诸船俱进。终日力战。夕贼气挫欲遁去。我师以地字炮中其层楼。三舰皆碎之。贼众苍黄赴水死者甚众。日将曛。诸船皆欲退。公急呼禹致绩曰诸船虽退。吾等不可弃去。以铁索缀贼船。以火炮焚之。贼汲水救不得。满船嗷嗷。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9L 页
终夜有声。溺死者过半。所获贼物金银兵仗。不可胜数。是战也。公四被贼鎗。皆中甲上。故得无伤。七月初十日。贼船百馀艘。欲踰见乃梁。兵势尤张甚。我师望见皆有惧色。公议于李舜臣。乍接锋佯退。引至外洋。公曰死生安危。在此一举。舜臣曰敢不效死。但贼气甚盛。观埶进退。公曰我决一死。先犯贼船。公可继援。即回船放火炮。中贼船。贼之先锋少挫。于是湖师乘胜殊死战。炮声震天。烟焰蔽海。杀贼数万人。其溺烧死者亦万计。海水为之尽赤。起事以后。是役为最。越六日又战于安骨浦。破楼船三十馀艘。自是贼皆登陆遁去。无复扬舲于内洋。巨济以北稍得安靖。两湖运路无壅。公之力为多。是时元均每战以公等为前行。及战捷。辄自收贼资首级。勘功启 闻。南海县令奇孝谨引船先走。公请论以军法。均常右之。公曾不以此介意。八月进阵于加德洋。贼之自釜山往来洛江者。见我兵盛。皆舍舟据城不敢动。遂进至釜山洋。贼皆陆而不海。终无斗志。九月师还于昌善岛。董造战船。终岁无贼声。癸巳三月。公遘疾剧。三师诸将日来问疾。两道军人无不闷泣。其得士卒心如此。四月为熊川县监。九月体相李公元翼。巡到列阵。问于李统制舜臣曰诸将谁可代公者。舜臣曰其功其人。惟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0H 页
有李某可属。体相即召见而慰谕之。乙未四月。升通政。丙申正月。除东莱县令右道水陆使。 启留之。俄拜庆尚左水使。四月赴任于包伊浦。六月西生浦之贼撤去。进阵于盐浦。引出附贼人民五百馀户。用造战船。丁酉五月。清正再猘入西生浦。公即遣人问讯。贼问译者曰闻一名将自右海来此。此真是耶。译者答曰此其副也。清正哂之。俄以元帅节制。移军于包伊浦。是年七月。闲山败绩。海师孤弱。元帅令舍舟陆战。公与权应铢战于永川仓岩之野败之。安康以北。得免清正之祸。十二月杨经理等压清正于蔚山。公自延日整舟师。进战于大王岩。 天兵退。公亦退驻于东洋。戊戌秋。唐将再到东京。公以逻船捕贼四生口。知秀吉之已死。十一月。贼皆撤去。公追至釜山洋。尾击贼船。日以数十计。遂入水营旧城。以息疲兵。己亥重刱营舍。抚集散亡。募民设屯。军食稍饶。庚子八月风变。公先知海候。令属镇之有战船者。促曳上陆。未几诸浦舟船多败坏。而公之所管独完。九月唐将撤兵归。公移驻釜山洋。筑旧城。冬为麾下将所诬遆职。辛丑汉阴李公德馨体察岭南。以公谙熟海路。引为幕将。咨决事务。因与周观海上。悉询傍海营垒及海贼往来之冲。我师遮遏之势。称公为海门主人。盖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0L 页
器之也。俄而 启以为左水使。公辞不获。再受钺。壬寅修缮釜山城。改作军营及城上门楼。壁垒精彩一变。九月母夫人病革。奔省于清道。统制使柳珩劾以擅弃阵。十月有拿 命。十一月杖流于西生浦。及出狱。母夫人凶讣至。千里奔哭。旋往配所。人皆甚柳而冤公。癸卯二月。葬先妣于法贵山。先是麾下将金汝砺等上书讼冤。而宪府不报。是年八月 赦还。冬奉移先考葬。合窆于法贵山。乙巳正月终制。二月赴 朝。策勋封息城君。仍拜都总府副总管兼备边司堂上左捕盗大将火器都监提调。时南北不靖。 国家多事。公在备局。遥度贼情。条陈方略。多所裨益。时论韪之。九月有统制之 命。仗钺三载。军政毕举。丁未六月。为当涂所构罢。十月以北尘甚恶。用备局荐除咸镜南兵使。时北方军务多缺。战备荡然。公除去烦苛。悉从简易。军卒之持战马者减番。有胆力者聚作别队。营军之骑马者。初不满千。即成四千。精锐步卒。亦五百馀。甲山城堑湮坏已久。公因旧凿筑。隍堞重新。又创北青东南门楼。军声大振。非复曩日之凋瘵。己酉冬秩满。即拜忠清水使。又被诬递。庚戌五月患痈疖。以七月初二日卒。享年才四十九。 赠资宪大夫兵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其年十月十四日。葬于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1H 页
法贵山某向之原。从先垄也。公虽家世业武。而夙喜儒学。天姿和厚。恂恂谦退。曾不与群帅较功争能。隐然有大树公之风。而及其莅变临危。神采英毅。乘机决策。奋不顾身。能以一障之任。合从两帅。出入强寇间。每战辄胜。故两帅皆重之。均之初不偾师以听公。而及公移左。均遂败。论者益知公之功焉。惟其不伐其功。不媚权贵。孤起介立。困于讥谗。及至录勋升秩。反与奇孝谨等为伍。可嘅也已。虽然历数壬丁名将。能以功名自终而令闻如公比者。殆不可多得。则岂非公忠厚退让之报。有以致之耶。公娶李春男女。乃广陵著族。男俨有文学。曾中汉城解额。娶光州金氏。礼宾寺参奉德望之女也。长女适朴玮。生一男幼。俨以某最为公知。索以墓志。公之德之勋。非某所敢揄扬。而事契既重。累辞不获命。谨次其大槩而系以铭。铭曰。
瓢岩之神佐罗祖。中移载宁享茅土。尚书上将再振声。世积厥德笃生英。四叶武烈到公发。徂玆海孽乱靡遏。人争弃甲势破竹。公提一舰身许国。主帅将去以义激。简书星驰请援师。倡所与同涕几挥。层楼画舫触之碎。蔽海蛮帆焚又溃。见乃以西豁氛埃。两湖之完业重恢。沮遏方张繄谁功。元李之勋出于公。凌烟遗像列英雄。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1L 页
鳌山三杰但文彩。谁似干城国以赖。勋名未艾遽婴痾。有德无年吁柰何。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道岑书院芝山先生奉安祭文(癸丑)
遭穷厄而学不厌。处乱世而志愈笃。探讨则历览无际。践履则一视舍达。道德足以尊主而庇民。绪馀足以垂后而范俗。知之者识其原贫颜巷之乐。不知者亦谓文中一世之豪。事业岂但可祭于社。言行足想所造之高。千秋香火。一亩林皋。
祭李谨斋(庆弘)(庚戌)
惟公。清时望族。巨室华胄。联芳趾美。学有所受。青年刮劘。晚克有守。家传诗礼。行著孝友。昔我童稚。失学伥伥。时陪杖屦。教诏琅琅。门连叔侄。义实师生。追随十载。发暗中明。佔毕院中。讲神明书。拱宸馆里。讨阳复图。文堂契会。先子同榜。胜地清游。流辈共仰。岁辛卯春。晚蒙 国荐。德隆位卑。职守北殿。远游之戚。见于颜面。闷默送别。万里音容。岁月才周。变剧南烽。跋履山川。得奉慈仪。避地潜洞。邻我西枝。往来省拜。拟共忧危。俄惊聚散。我守花山。公与吾亲。同住山间。鞋杖相寻。说尽悲欢。高堂鹤发。庭下双兰。天胡不谅。荐降祸殃。季元继夭。家败邑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2H 页
荒。嗣胤在幼。丧葬谁救。营竁当时。棺椁不厚。荏苒星霜。追感已极。东床联袂。继体宜业。全家合诚。奉迁茔域。推火南麓。先魄攸宅。人情首丘。神理想安。山高水深。气郁埶蟠。舍旧迁新。庶无震惊。单杯薄奠。聊摅微诚。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笺
  
世子嘉礼贺笺
王化莫先于正始。光膺文定之祥。圣训惟在于造端。聿睹大昏之礼。玆当鸣雁之日。猥渎关雎之章。恭惟承祖武之鸿休。裕孙谟之燕翼。厮役皆将相。命哲已著于归仁。继嗣为宗祊。择配敢缓于迨吉。乃有伣天之姝。于焉曰嫔于京。伏念迹阻鹓班。心悬 凤阙。负俎佐汤媵。虽愧莘臣之贤。守土祝尧男。窃效华封之恳。
诞日贺笺
大电绕斗枢。既启流虹之节。 宝历御宸极。普切就日之诚。无疆惟休。有秩斯祜。恭惟姿挺上圣。运抚中兴。周虽旧其命维新。不坠艰大之业。汉再昌于斯为盛。罔缺显承之谟。玆当弥月之期。益永齐天之寿。伏念心悬 北阙。职縻南荒。金镜献书。纵愧九龄之忠悃。银台拜表。聊伸万年之遐祈。
正朝贺笺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2L 页
三元启节序。既膺泰来之休。万物生光辉。聿迓鼎新之庆。欢腾献岁。颂喧宜春。恭惟小心宅中。大观在上。凤历御宇。法汉文春和之赈贫。兽尊设庭。师魏武元日之受谏。玆当履端之吉。益懋惇德之基。伏念职忝南麾。班阻 北阙。赋诗谢䌽胜。虽愧唐臣之才。守土祝尧男。遥寓华封之悃。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上梁文
  
达城营上梁文(己亥)
盖闻庾稚恭经略江南。首开武昌镇。李文饶观察剑外。先建筹边楼。自昔按节分阃之臣。必有视篆驻钺之所。惟我巡察使閤下。文章山斗。国家蓍龟。曾佩专城符。民争歌廉叔度。再握方面节。士愿识韩荆州。属玆列邑之抢攘。职是遗黎之安集。沿洛江七十郡县。久没荆杞之墟。环溟海百万生灵。幸沾雨露之化。第念来旬来宣之政。不可于巷于涂而治。蔽芾甘棠。虽曰召伯所憩。哕哙冥正。斯乃君子攸芋。匪直有关于观听。不为无助于政教。顾惟达城大府。最是中道通衢。云奔雾列之争趋。一道号令宣播远。棋布星罗之环拱。四方牒诉道里均。要冲于岭以南。控扼乎江之左。是用因山川之襟带。据城郭之周遭。时诎举赢。纵难于如鸟如矢。民勤工善。不失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3H 页
乎苟美苟完。肆于八月初一日。齐唱呼邪许之声。共献儿郎伟之颂。群吏骏走。欣瞻风雨攸除。庶民子来。庆睹燕雀之贺。乃知经营拱北极之星斗。壮丽镇南溟之风波。崔谟太平官府。不独专美于前。马总截然。居中可以匹休于后。 王灵畅塞上之三箭。贼胆破军中之一韩。伏愿上梁之后。万姓富庶。列郡澄清。豁妖氛于海徼。人知卧彪之威。宣 王风于岭籓。俗化闭閤之治。
庆州文庙上梁文(辛丑)
国运何幸有今日。海波已底于晏安。天意未应丧斯文。学宫岂久于荒废。矧玆东都崇教之地。实是南国首善之基。盍仍庠序之旧规。丕阐庙宇之新制。顷我 国家。遭匪茹之猾。被无名之兵。封豕长蛇。凭陵不止于侵镐。文昭武穆。羞耻殆过于去豳。数千里烟火萧条。二百年文物惨憺。顾惟鸡林之府。壤与马岛为邻。宫殿化为烽。洛阳必先受祸。烟焰涨于日。杨州岂独免灾。哿矣楼台馆舍之成灰。哀此殿宇堂庑之为烬。幸赖玉书之灵异。尚尔木主之全完。然假宫不可久安。而建学宁容少缓。丁社稷之再造。焕文运之重回。修泮宫服淮夷。庆睹鲁侯之文武。诏州县立圣庙。遹追唐室之钦崇。乃于赫居旧都。先立夫子新殿。制美材良。其必有匪人为矣。吏勤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3L 页
工善。何难乎不日成之。袁得祖君立学。蜀有文翁构堂。惟我明府令公。文林旧郎。艺苑老手。辍清班于玉署。展雄图于名藩。下车之初。先轸教道久废。鸣琴之暇。尤虑儒化或疏。况爰始爰谋之已谐。宜载斲载朴之斯亟。高栋层楹。气接尼丘之日月。朱甍碧瓦。影蘸洙泗之波澜。一道之人文再宣。十年之兵尘顿豁。肆放儿郎伟之祝。助唱呼邪许之声。儿郎伟抛梁东。波息沧溟氛祲空。 圣德神功同出日。青邱百载扇皇风。儿郎伟抛梁南。舞雩坛边风日酣。一道汶川流不息。天光云影蘸泓涵。儿郎伟抛梁西。兄山苍翠与天齐。愿将日夕乾乾意。分付诸生豁旧迷。儿郎伟抛梁北。景仰千秋瞻斗极。莫道新罗蕞尔都。淳厖不愧中华国。儿郎伟抛梁上。圣道高坚钻且仰。既竭吾才末由从。方知恍惚难为象。儿郎伟抛梁下。数仞墙前尘沐洒。绛帐高悬弦诵洋。英材济济皆游夏。伏愿上梁之后。时升大猷。运启文治。人才有以宁之盛。教化颂思乐之诗。兴周道于东方。先举富教兵食之政。郤莱人于夹谷。更无郓欢龟阴之侵。诗书摊杏坛之月。弓矢积武库之尘。熙熙俎豆春风。不替千载之通祀。皓皓江汉秋日。益仰万世之绝尊。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传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4H 页
黄忠义传
忠义名日新。系出国初名相翼成公喜。戊午进士曛之子。承重于吏曹判书某。宅相于铁城府院君李公原之后礼曹判书坌。族之贵盛如此。而忠义之困顿流离乃如此。此未易理喻者也。余于忠义。相知非一日。偶于同宿之夜。叩其出于绮纨而沦于贫窭之由。乃嘘欷掩抑而言曰。始吾养于外家。而外祖母姜氏钟爱最深。自襁褓至十岁。足不履地。口不咬菜。年过可学而不读一字。外祖历典雄州。辄以衙童见随。抛书册背师友。而日夜从事于鹰犬之场。遂成痼癖。欲罢不能。逮乎壮大。溺于粉黛曲糵。所与交游者。皆长安恶少。所相往来者。非娼楼则酒肆也。每醉而自詑曰吾之臧获满前。土田遍乡。轮奂之屋三区。豪勇之友十辈。可以穷心志之所欲。享平生之逸乐矣。岂知衅生于田民。祸起于门墙。族党外猜。奴仆内叛。身为独夫。患且不测。脱身南奔。流离困苦。乞食为命。借絮蔽体。今已三十年。吾实自取。又谁咎焉。余闻而咄咄曰。贵为翼成之胄。富有千金之产。而忽焉未免为救死不赡之身。甚矣门阀之不可恃。而殷富之不足慕也。使黄氏之子。当其童稚之年。读古书几卷。做时文数行。追逐衣冠。出入名场。则取高科登显仕。如拾
聱汉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24L 页
地芥矣。不幸而不第。又不失资荫之仕。不幸而不仕。亦不失为长安之一富翁矣。而弋猎痼其心。酒色丧其性。终至于败家出奔。饥寒道路。噫噫人之不学失身之祸也。世之贵游子弟。席礼富之业。倚父兄之埶。矇经史而不耻。恣耳目之所欲者。见黄氏之困而闻黄氏之言。亦可以少省矣。嗟夫。人之生世。失学而陷于污贱者何限。自近而易知者而言。则顽钝懒惰之徒。安暴弃而不为。心鸿鹄而不专。以至负羽充军。靡室靡家者。几许人哉。自远而难见者而言之。则耳目聪明男子之身。不知良贵之在己。而溺于功名之外慕。躁进巧宦。汩汩奔走于风尘间者。举一世皆是。则今余之所悲之者。岂独黄氏之子而已也。顾余四十年来。亦堕于不学之科。抛却自家田地。而迄未能摆脱于世网中。方将自悲之不暇。岂暇悲黄氏而悲世人乎。姑作黄氏传。以自附于劝学文之一端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