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溪集卷之二
石溪集卷之二 第 x 页
石溪集卷之二
 文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5H 页
与湖中诸儒。请罪郑造,尹讱等疏。
臣等窃惟纲常之于国家也。犹菽粟之于命脉乎。生民而不可一日无也。纲常正则危可安乱可弛。而国家亦存。纲常败则危益危乱益乱。而国家随亡。自昔治国家者。何尝不以此而为国家(此下恐有阙误)之具。不敢有所忽欤。臣等不幸而当彝伦斁灭之日。日见 邦家之危将至不救。而犹不忍置明时于无可奈何之地。故敢疾声呼吁于 阙下矣。伏愿 殿下勿以人废言而忽一国之公议也。臣等伏见郑造,尹讱,李伟卿等之疏。首唱邪议。罪犯纲常。将贻我 殿下千万古难洗之恶名。呜呼。造,讱,伟卿之罪。可胜诛哉。其曰得罪 宗社。而母后之道绝矣。又引哀姜之事以诋之。其将以 国母而待之欤。必欲行罔极之凶计。乱纲常于难救。陷君父于不义。则三贼者。不惟 殿下之罪人。实 宗社之罪人。实万古纲常之罪人。噫。 殿下出天之至诚至孝。遭人伦罔极之变。处变之道。靡不得宜。而贼讱之启曰永昌图危 社稷。八岁稚儿。不离膝下。则岂有与于海贼之谋乎。自是之后。举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5L 页
国之人。群疑满腹。愚夫愚妇。不谋同辞。皆有危惧之心。则虽无亏于我 殿下孝友之万一。而实为国家之大不幸矣。方今为 殿下计。莫若亟正三贼之罪。昭示天地之怒。用泄神人之愤。使彝伦昭叙而正气复振。则向者举国臣民之疑惧者。必拭目相贺曰。吾君不为奸凶所陷也如此。吾君辨是非扶纲常如此。吾君之快受直言而培植士气如此。曩日疑惧之人心。必将涣然冰释。能知向背之方。而不为邪议之所惑矣。臣等迹甚疏远。言贱刍荛。固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也。然不忍见奸凶纵横。国家倾危也。故敢冒万死而叫 殿下之阍矣。伏愿 殿下亟正三贼之罪。快泄神人之愤。正纲常之大义。以收亿兆臣民之望焉。
戊申十条疏(逸)
[本文缺]
表忠祠请额疏(逸)
[本文缺]
甲子拟疏(逸)
[本文缺]
劝学文
礼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噫。人而不学。马牛襟裾。人之所当勉者。果非学乎。何者不学之人。心地茅塞。识见茫昧。必须读书穷理。以明当行之路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6H 页
然后。造诣得正而践履得中矣。是以孔子曰。学如不及。惟恐失之。朱子释之曰。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悚然。惟恐其或失之。此言人之于学。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呜呼。立身扬名以显父母。非学而何。行义达道以辅邦家。非学而何。考圣贤之成法者。惟在于学。识事理之当然者。亦在于学。惟日孜孜。毙而后已者。吾知其学也。尝闻宋徽宗之言。曰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国之精粮。世之大宝。如蒿如草兮。耕者憎嫌。锄者繁恼。他日面墙。悔之已老。又闻朱文公之训。曰家若贫。不可因贫而废学。家若富。不可恃富而怠学。贫若勤学。可以立身。富若勤学。名乃光荣。惟见学者显达。不见学者无成。学者乃身之宝。乃世之珍。是故学者乃为君子。不学则为小人。后之学者。宜各勉之。
劝孝文
凡为人子。孝敬是先。人非父母。岂有此身。父母生我。艰辛妊娠。将免九死。以得一生。乳哺三年。饮母膏血。携持保抱。日望成长。如惜金珠。如护性命。言其恩则昊天其大。语其情则河海其深。为人子者。虽竭其力。未足以报也。是以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6L 页
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之始终。无出于此。所谓居则致其敬者。言子之事亲。常须恭敬。不得慢易也。养则致其乐者。言子之养亲。当有以顺适其意。使之喜乐也。病则致其忧者。言父母有疾。极其忧虑。而当躬自侍奉。药必先尝。若有名医。则涕泣恳请。以求治疗之方也。丧则致其哀者。言丧尽其礼而主于哀也。祭则致其严者。言祭尽其诚而主于严也。孝子之事亲。五者虽备。犹以为不足。而今乃有亲在而别籍异财。亲老而供养多阙。亲疾而救疗不力。亲没而哀戚不至。不思此身从何而有。吁。慈乌反哺。犹知报恩。可以人而不如乌乎。呜呼。父母子之天地也。为人而慢天地。必有雷霆之诛。为子而慢父母。必有神明之谴。人之所当敬者。非天地乎。子之所必孝者。非父母乎。是以下武之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既醉之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夫孝者。百行之源也。苟能诚孝出天。则非惟乡人重之。官司敬之。天地鬼神。亦将佑之。如有悖逆不孝。则非惟乡人贱之。官司治之。天地鬼神。亦将殛之。吁。为人子者。其于生养丧祭。可不竭其力而尽其诚乎。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7H 页
劝忠文
尝闻谢氏之言。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大凡人臣之行。莫大于忠。而忠莫大于死。死者人所甚难也。死苟得其所。虽捐躯殒命。复何所顾避哉。是以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而害仁。有杀身而成仁。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吁。人臣之行。莫大于忠。而忠莫大于死。圣贤所取。非以此耶。呜呼。事君而能致其身者忠也。见危而能授其命者忠也。立身大节。莫大于此。故龙逢,比干谏死于忠而名益彰。伯夷,叔齐饿死于忠而志愈烈。人臣尽忠。如斯而已。噫。为士者隐居求志而以忠求志。行义达道而以忠达道。则其于事君。能致其身矣。为士者可不以忠为立身大节乎。
劝兄弟友爱文
夫兄弟者。同气连枝。古来取喻。名为手足。人无兄弟。如无四肢。痛痒相关。实同一体。兄当爱弟。弟必敬兄。疾病急乱。尤相救助。饮食衣服。皆当共之。设使兄饥而弟饱。弟寒而兄温。则是一身之中肢体或病或健也。身心岂得便安乎。今人兄弟不相爱者。皆缘不爱父母故也。如有爱父母之心。则岂不爱父母之子乎。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7L 页
兄弟若有不善之行。则当积善忠谏。渐喻以理。期于感悟。不可遽加厉色拂言以失其和也。是以常棣之诗曰。兄弟既翕。和乐且孺。蓼萧之诗曰。宜兄宜弟。令德寿恺。诗人所以咏叹兄弟之恩情者。若此其至。人之有兄弟而诵此诗者。孰不兴起而友爱也。呜呼。尝闻朱夫子之言。曰如兄能友其弟。弟却不恭其兄。兄岂可学弟之不恭而遂忘其友。但当尽其友而已。如弟能恭其兄。兄却不友其弟。弟岂可学兄之不友而遂忘其恭。但当尽其恭而已。为兄为弟者。服膺此训。惟务相好。不要相学。则自然感悟。各尽其道。兄无不友。弟无不恭。而怡怡如也。噫。兄友弟恭。乃是天常。而或因小事。不友不恭者有之。悖逆甚矣。岂不寒心。是以古人之言曰。数口奴婢。有时而逃亡病死。数亩田地。有时而川反浦落。终归无益。兄弟相残。不和不睦。则乡里皆斥。国有常法。可不戒哉。可不惧哉。
劝宗族相睦文
大凡族属。虽有亲疏远近之异。祖宗视之。则皆是一人之子孙也。比如木同根而异枝。水同源而异派。血脉相通。情义甚重。而今人或于族属。视若路人。昧于叔侄之谊。蔑其长幼之序。小有忿争。便为雠敌。有一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8H 页
于斯。皆非美事。昔江州陈氏。累世同居。聚族至七百馀口。前代常加旌表。至今称为义门。嗟我宗族。交相和协。须于尊长爱敬之。须于卑幼抚恤之。有无相资。缓急相依。患难相救。疾病相扶。务相涵容。恩义浃洽。则世世同居。虽未及于陈氏。而家家相睦。庶见推于众论矣。嗟我宗族。勉之无忽。
劝邻里相恤文
邻里之人。比于宗族虽疏。与之同住一处。有无相资。患难相救。义同亲戚。毋侵暴残弱。毋凌侮尊老。交相委曲。务为和睦。是以孟子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蓝田吕氏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勉。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吁。同处邻里者。潜心乎孟子之训。服膺乎吕氏之约。结之以恩义。交之以礼让。相助相恤。亲之睦之。则淳风以臻。美俗可兴。而惜乎世远人亡。经残教弛。因小事而相诘者有焉。含纤忿而交争者有之。自无仁厚之习。只为纷挐之俗。末世偷薄。实为慨惜。嗟我邻里。岂有是哉。
勉子孙为孝为悌文
范鲁公质戒子弟诗曰。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悌。夫孝悌。百行之源。故事亲孝则可移为事君之忠矣。事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8L 页
兄悌则可移为事长之顺矣。人之所当先者。非孝悌乎。是以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莫非孝悌之推也。以至于宗族之相睦。邻里之相恤。亦莫非孝悌之推也。苟能为孝为悌。则言莫不忠信。行莫不笃敬。信乎孝悌也者。立身之本也。造次焉必于是。颠沛焉必于是。战兢自持。未尝或忽。则行成于内而名著于外矣。嗟我子孙。勉旃勉旃。
勉子孙劝善戒恶文
唐柳玭戒子弟书曰。余见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夫忠孝勤俭者。万善之源而成立之本也。顽率奢傲者。百恶之宗而覆坠之由也。是以为善之人。日趋于高明而天必报之以福。为恶之人。日沦于污下而天必报之以𥚁。吁。福善𥚁淫。天之道也。人之所当勉者。果非善乎。人之所当戒者。果非恶乎。嗟我子孙。宜以柳玭之训。书诸当座隅。朝夕视为警。
病中遗戒子孙文
余被挹清,重峰,沙溪三先生教育之功。玩索圣贤立言本意之所在。而以为自得自乐也。年过六旬。偶得身病。与死为邻。更起为人。自知难矣。此命也。亦叹奈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9H 页
何奈何。噫。人而不知忠孝之道。则实无异于马牛。人之所当勉者。果非忠孝乎。夫忠孝百行之源。故为臣而以忠事君。为子而以孝事亲。则事长敬兄友弟。莫非忠孝之推矣。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亦莫非忠孝之推矣。盖事君者。舍其忠而何以事君也。事亲者。舍其孝而何以事亲也。是以吾必曰死而后已者。忠也孝也。呜呼。曰忠曰孝二字。吾门之传授心法也。嗟我子孙。善继于祖先流来之业。战兢自持。不坠家声。不坠家声。仍吟惟忠惟孝是我志。寡尤寡悔亦吾心。聊将贤圣丁宁训。眷眷平生佩服心。
蒐辑朱书要语。以示子孙。
朱子书节要曰。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是以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而以格物致知为始。今日未尝一日从事于小学。而曰必先致其知然后敬有所施。则未知其以何为主而格物。以致其知也。故程子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
敬字通贯动静。但未发时则浑然是敬之体。非是知其未发。方下敬底工夫也。既发则随事省察。而敬之用行焉。然非其体素立则省察之功。亦无自而施也。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19L 页
故敬义非两截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则此心卓然。贯通动静。敬立义行。无适而非天理之正矣。
动静二字。相为对待。不能相无。乃天理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若不与动对则不名为静。不与静对则亦不名为动矣。但众人之动。则流于动而无静。众人之静。则沦于静而无动。此周子所谓物则不通者也。惟圣人无人欲之私而全乎天理。是以其动也。静之理未尝亡。其静也。动之机未尝息。此周子所谓神妙万物者也。然而必曰主静云者。盖以其相资之势言之。则动有资于静而静无资于动。如乾不专一则不能直遂。坤不翕聚则不能发散。龙蛇不蛰则无以奋。尺蠖不屈则无以伸。亦天理之必然也。盖人生而静。虽天之性。感物而动。亦性之欲。若发而中节。欲其可欲。则岂尝离夫性哉。惟夫众人之动。动而无静则或失其性耳。胡文定春秋传曰。圣人之心。感物而动。知言亦云静与天同德。动与天同道。皆未尝有圣人无动之说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者。言人生之初。未有感时。便是浑然天理也。感物而动。性之欲者。言及其有感。便是此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0H 页
理之发也。但以吾心观之。未发而知觉不昧者。岂非心之主乎性者乎。已发而品节不差者。岂非心之主乎情者乎。心字贯幽明通上下。无所不在。不可以方体论也。
大抵天下事物之理。亭当均平。无无对者。惟道为无对。然以形而上下论之。则亦未尝不有对也。盖所谓对者。或以左右。或以上下。或以前后。或以多寡。或以类而对。或以反而对。反复推之。天地之间。真无一物兀然无对而孤立者。此程子所以中夜以思。不觉手舞而足蹈也。
费而隐一节。正是叩其两端处。其实君臣父子人伦日用。无所不该。特举夫妇而言。以见其尤切近处。而君子之道。所以造端。其微乃至于此而莫能破也。但熟味上下文意及鸢飞鱼跃上下察之意。即见得显微巨细。浑是此理意义晓然也。
哀苦之馀。(哀苦。乾道己丑岁。先生丁母忧。时年四十。)无他外诱。日用之间。痛自敛饬。乃知敬字之功亲切要妙如此。而前日不知于此用力。徒以口耳。浪费光阴。人欲横流。天理几灭。今而思之。怛然震悚。盖不知所以措其躬也。
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诚敬之实。及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0L 页
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致涵养践履之功也。(此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及其成童而学于大学。则其洒扫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是必至于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然后。为知之至。而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此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
   
右朱子书节要中语也。今颇蒐葺。特书于册。授之子孙。资其讲习。
座隅自警语
  [记日用行事之目]
孔子曰。立身有义而孝为本。丧祀有义而哀为本。吁。养生而致孝。丧死而致哀。则为子之职。庶乎尽矣。
太公曰。孝于亲。子亦孝之。身既不孝。子何孝焉。古语云孝顺还生孝顺子。五逆还生五逆儿。噫。为人子者。岂不可孝于亲而尽其职乎。
曾子曰。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亲既没。虽欲孝。谁为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1H 页
孝。年既艾。虽欲悌。谁为悌。故孝有不及。悌有不时。其此之谓欤。余每诵此训。未尝不三复流涕焉。
孝悌也者。百行之源。故事亲孝则可移为事君之忠。事兄悌则可移为事长之顺。至于夫妇也朋友也。莫不由孝悌而有别有信。人道之所当先者。非孝悌乎。
古语曰。夙兴夜处。所思忠孝者。人不知之。天必知之。饱食煖衣。怡然自卫者。身虽安。其于子孙何。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能尽其孝。以爱父母之心事君。则能尽其忠。
景行录曰。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吁。诗人所以言父母之恩如此。诵是诗者。孰不感发而尽孝于亲也哉。
下武之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之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夫孝者百行之源也。苟能诚孝出天。则人以之为法。天以之锡类。为人子者诵此诗。则自然感发而尽孝于父母矣。
于戏。父母之恩。与天同大。为人子者。虽竭其力。未足以报也。慈乌反哺。犹知报恩。人而不孝。乌雀不若。
兄弟之爱。同气连枝。古来取喻。名为手足。人无兄弟。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1L 页
如无四肢。痛痒相关。实同一体。兄当爱弟。弟当敬兄。而或因小事。不爱不敬者有之。岂不寒心。
诗云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又曰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人所以咏叹兄弟之恩情。如此其至。人之有兄弟者诵此诗。则孰不兴起而友爱其兄弟也。
国王民之父母。吾之所以生者。莫非君之赐也。是以孔子曰。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礼记曰。服勤至死。方丧三年。
噫。君亲一体。忠孝非二道。忠于君者。必能孝于亲也。孝于亲者。必能忠于君也。是以朱子曰。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君。
为夫妇当有别。为少者当敬长。为朋友者当有信。皆于日用动静之间。随事各得其当。则可以尽人之道矣。
至于邻里。同住一处。有无相资。疾病相救。谊同亲戚。务为和睦。敬以持己。恕以及物。接人以恭。处事精详。务尽其道。勿使有悔。
   
(右记日用行事之目。)
  [记善恶劝戒之条]
孔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𥚁。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2H 页
与之和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化矣。丹之所藏者赤。㓒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古语曰。一日行善。福虽未至。𥚁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古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性理书云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
康节邵先生曰。闻人言人之恶。未尝和。闻人言人之善。则就而和之。又从而喜之。又曰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家语云与好人同行。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与无识人同行。如厕中坐。虽不污衣。时时闻臭。
古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真氏曰。进于善则为圣为贤。而日趋于高明。陷于恶则为愚为不肖。而日沦于沔下。
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夫为善者。天命所赋之本然而吉之谓也。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2L 页
为恶者。物欲所生之邪秽而凶之谓也。福善𥚁淫。天鉴孔昭。人所当勉者。果非善乎。人所当戒者。果非不善乎。
   
(右记善恶劝戒之条。)
  [勉读书为学之程]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又曰。学如不及。惟恐失之。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贡曰。博学而笃志。切闻而谨思。仁在其中矣。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太公曰。人生而不学。如冥冥夜行。
古语曰。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汉书云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
庄子曰。人之不学。若登天而无术。学而智远。若披祥云而睹天。登高山而望四海。
韩愈戒子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庄子曰。事虽小。不作不成。子虽贤。不教不明。
程子曰。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噫。为学之序。莫大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3H 页
于此。有志于学者。宜尽心焉。
大凡不学之人。心地茅塞。识见茫昧。必须读书穷理。以明当行之路然后。造诣得正而践履得中矣。胡不慥慥尔。
   
(右勉读书为学之程。)
  [勉学者慎独之方]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朱子释之曰。言虽幽独之中。而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深也。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古人有言曰。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
景行录曰。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盖言鱼之潜于渊。可谓所藏之深。而理甚昭明。人所易见。子思借之以言戒之存于心者虽深。而莫见显乎隐微。言独之不可不慎也。吁。人能慎独。则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愧于心。
   
(右勉学者慎独之方。)
  [勉学者持身之工]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容。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3L 页
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进学益智。莫切于九思。收敛身心。莫切于九容。学者常以九思九容存于心而检其身。不可顷刻放舍。
   
(右勉学者持身之工。)
  [勉人丧尽其哀]
孔子曰。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又曰。丧与其易也。宁戚。
曾子曰。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尹氏释之曰。亲丧固所自尽也。于此不用其诚。恶乎用其诚。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子张曰。丧思哀。
朱子曰。丧以哀为本。是以成服之前。哭泣不绝于口。未葬之前。哭无定时。哀至则哭。卒哭之后。朝夕哭二时而已。礼文大槩如此。若孝子情至。则哭泣岂有定数哉。丧事不过尽其哀而已。尽其哀敬。居丧之大节也。诚孝之至者。则不勉而能矣。如有不及者。则勉而及之可也。
三年之内。及日于庐幕之中。非丧事。则不为出入。不脱绖带。不绝哭泣。啜粥哀毁。务遵礼制。则居丧之节。庶乎尽矣。
禫祀之前。不可食肉。若有疾病。或至伤生。则暂须食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4H 页
焉。疾止亦当复初。身无疾病而恣食珍味。则虽被衰麻。其实不行丧事也。与禽兽奚择哉。
   
(右勉人丧尽其哀。)
  [勉人祭尽其诚]
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朱子释之曰。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
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斋。必见其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
祭仪曰。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所谓散斋者。不吊丧。不问疾。不茹荤。饮酒不得至乱。凡凶秽之事。皆不得预。所谓致斋者。不听乐。不出入。专心想念所祭之人。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乐。思其所嗜之谓也。夫然后当祭之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诚至而神享也。 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哀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如是。故当祭之时。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夫安得不敬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张曰。祭思敬。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4L 页
朱子曰。祭则致其严。
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
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
于戏。丧祭二礼。最是人子致诚处也。已殁之亲。不可追养。若非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终天之痛。无事可寓。无时可泄。于人子之情。当如何哉。伊川先生曰。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者。为人子者。尤当深念而尽礼尽诚也。
   
(右勉人祭尽其诚。)
   凡此数事。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之所当谋者也。书诸座隅。时时寓目。而授之子孙。资其讲习。
堂铭
身处江湖。忧国念切。志在泉台。思亲念笃。索居沉默。何以自得。诚意正心。养之于内。处事接物。察之于外。培德率性。希贤圣功。惩忿窒欲。由仁义行。精其磨磋。如石之攻。融其查滓。如溪之净。遵以勿易。是曰自警。
箕子画像赞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5H 页
痛纣淫虐。殷祚将倾。用是大谏。曰惟至诚。道传洪范。九类以成。化被东土。八条乃明。
高塘德业契序(李公大㽕活溪集。亦载此序。当更详之。)
万历十二年岁在甲申暮春之上旬。会于永山高塘之挹清堂。修契事也。众芳咸在。清芬相袭。烂熳一场。不亦乐乎。夫士之同出乎一时不易。同出乎一时而志同趣合者亦不易。古之人苟有志同趣合者。知音乎百世之上。神交乎千里之外。况吾契中之人。生同一世而地不千里者乎。然则交契之厚。信义之密。固不待约而自裕如也。至于相聚之义异于是。不期则不得也。此吾人所以契会之不得不修也。盖期会之处。永之高塘。茂之秘岩也。以其山奇水丽。两地之形胜也。期会之时。春风之暮。秋月之季也。趁此时会此地。读书讲信。论文讨义。相资丽泽之益。则例为每年之契式也。或一二人相聚于某地也。三四人相聚于某地也。则亦岂无不时之会也。今我同契之人。暗契峨㟄之弦。永袭芝兰之臭。偲偲切切。交修相饬。而刮垢磨光。同祛旧习之沔。消吝沮骄。共责新得之工。勉勉焉循循焉。终为君子之群也。若其挟所恃而友者。岂吾契中人谓哉。保其吉凶。共其忧乐。亦契中不能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5L 页
已者也。于以立其条约于左。录其姓名于后焉。
  条约立议(附)
一。每年于春三月秋九月。约会修好。春秋两月。有司看取便宜。时日通于约中而会。
一。朋友相呼以齿。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者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
一。如有愿入者。朋友荐之。必众许然后。书于籍而入之。
一。无意振发。甘为下品者。听其出约。或不能文而有好善修行者。可以许入。
一。读法讫。参讲朱子白鹿洞规及吕氏约文德业相劝之条。
一。入约之人。各自警敕读书修行。虽学有浅深。才有高下。而要其志趣必学古人。庶几有儒者气味节拍处。苟不能如此。虽无约中之罚。何可以冒昧随参。以为吾约羞哉。
一。正谊明道者为儒。计校利害者非儒。
一。进德谨行之目。已尽于白鹿洞规及德业相劝之条。只要熟玩勉行而已。然吾同约之人。尤须激仰子路义勇气像。(子路曰。愿车马衣服。与朋友共之。敝而无憾。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6H 页
不耻者。其由也欤。超然脱洒于势利。不以贫富动其心然后。可以消人欲而尽天理矣。吾同约之人。盍相勉之哉。周子曰。铢视轩冕。泥视富贵。学者须知此意。方不碌碌矣。○周子非谓轻视富贵人也。轩冕。人所争慕。而自道义观之。曾不若乎铢泥。如富贵浮云之意云尔。若有爵人。则亦达尊可敬。世间尚气。后生或有偃蹇陵轹。自以为高。殊非学者气像。吾辈之中。岂有是哉。)
  德业相劝
德。谓见善必行。 闻过必改。 能治其身。 能治其家。 能事父兄。 能教子弟。 能御僮仆。 能肃政教。 能事长上。 能晓亲故。 能择交游。 能守廉介。 能广施惠。 能受寄托。 能救患难。 能导人为善。 能规人过失。 能为人谋事。 能为众集事。 能解斗争。 能决是非。 能兴利除害。 能居官举职。
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 在位则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僮仆。 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好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外。皆为无益。
   右件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
  德业契名案(附)
月城李大㽕(景引。号活溪。庚子。)
▣▣金大好(善甫。号忠岩。辛丑。)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6L 页
晋阳郑 谷(养胜。号高江。壬寅。)
密阳朴廷弼(汝翼。号风雷堂。庚戌。)
密阳朴以谦(德厚。号毅斋。癸丑。)
密阳朴廷老(汝献。号永慕斋。又懒学斋。癸丑。)
丹阳禹兴龙(云吉。号兰皋。乙卯。)
密阳朴以恒(德久。号秘岩。乙卯。)
密阳朴廷亮(明允。号深川。戊午。)
骊兴闵 昱(景晔。号石溪。己未。)
管城全 泽(德润。号花岩。壬戌。)
管城全 渫(时应。号孤山。癸亥。)
永阳崔应信(德基。号龙岩。癸亥。)
江亭记
今之江亭。古之梨亭也。亭之前有梨树。故谓之梨亭。昔我先祖别提府君所尝讲道之所也。学奥行高。为世所宗。故世号梨亭先生。先生没后。树老亭颓。遗址空存。物色凄凉者。盖有年矣。粤在壬子春。先君子丕承先业。旧基之上。创建数间室。阶砌之下。更种一梨树。仍袭旧贯。而谓之江亭。优游自得。以终天年。呜呼。斯亭也前有大江之湾回。而青凫白𩿨。翱翔沙堤。又有高山之崒嵂。而春花秋叶。烂熳乎岩畔。风来水面。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7H 页
波光缬锦。月到天心。峰容无翳。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前之所以亭于斯者。盖取此也。后之所以亭于斯者。亦取此也。溪山邃密。奚专美于白鹿洞。逍遥徜徉。庶可追于独乐园。前后一致。为人叹服者久矣。嗟余平日。远宗先祖之遗迹。近袭先人之美风。遂与一弟修葺斯亭。以之湛乐于斯。以之讲学于斯。友爱相勉。德业相劝。江上春风。共洒感旧之泪。亭上秋月。同抱伤时之痛。馀哀切切。追慕弥深。而略叙所怀。以为之识。嗟余子孙。佩服深省。世趾其美。聚乐于斯。则庶可以增光先业。不坠世德矣。
锦山立碑时。祭重峰先生文。
呜呼先生没。今十有二年矣。举世称慕愈久而愈不能忘者。以其有摧敌之功乎。以其有死国之节乎。抑其以忠振一时。义砺千载。有可以扶世道而植名教乎。既能得人之死力。自可以摧敌。曷为功慕耶。既能知义之当取。自可以致死。曷为节慕耶。以善及人而自然有振励扶植之效。亦曷为此而慕之耶。惟其慕之者。道之存也。德之及也。不然世岂无建大功者。亦岂无一节一义之士。而独于先生。歆艳而莫之已哉。若但就功若节义上语先生。非所以知先生大也。盖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7L 页
人心不可诬。虽商贾野人。言若及先生。必咨嗟涕洟。彼岂皆私先生者哉。彼尚如此。而况于乐道嗜义之士乎。而况于门生故旧乎。景先生不足而及于义旅之从先生死者。悼死者不足而又碑之。此则推举世慕先生之心。而表义旅于不朽耳。非敢以一石赞先生节义而光先生道德也。况义骨所藏久。必不为人所志。而耕犁之或及者。则碑亦乌得已乎。功既讫。昱等就读之。仍追想当时。不胜悲感。谨以洁牲清酌。祗荐于坛。诚既萃矣。伏惟降格。
祭宋永叔(邦祚)
惟灵精金玉粹。量江海深。浑厚其容。方直其心。和风甘雨。祥云瑞日。清光凛然。不淄污浊。力素能定。志早有立。虽折莲桂。岂趍名场。鹓班到底。超然独行。始仕槐院。守正不屈。再仕邮官。终始执法。累忤权要。苦节犹笃。展也大成。岂假人力。知音不遇。大才落莫。不卑小官。随意惟适。分忧调度。谋咨获策。庶民共之。不劳而得。世人矛楯。大功谁察。时值如燬。命汝佐幕。况彼绣衣。王事急急。关西炎瘴。驰驱陪行。忧心成疾。旅馆凄凉。时耶命耶。为国家哭。忠诚动天。恩典还乡。朽木生荣。孰不感伤。幸蒙不遐。早添友列。他山一石。庶可
石溪集卷之二 第 128H 页
攻玉。丽泽相磨。问几日月。戊申封疏。锦溪立碑。非君善导。我何敢为。必有一言。尤极感铭。灵必默知。余何强明。呜呼之惨。骨肉无异。天丧之恸。乌可自已。斯文无依。吾徒何托。如可赎兮。万死何惜。
祭朴德原(以谦)
呜呼惟灵。方直简慄。君子之德。笃古人行。厌举子业。怡怡一堂。同志于学。寻师就友。不惮远迩。人称兄弟。河南夫子。荆璞空藏。不逢知己。穷途一生。婆娑丘园。弟先云亡。兄亦继没。岂但门衰。吾道无托。嗟余鄙生。早蒙偲切。义兼师友。情若骨肉。敬慕初心。白首不休。乡异道远。久未从游。日望卜邻。竟同攸止。天不吊余。幽明忽异。宿计归虚。吁嗟已矣。饮恨无及。我痛不已。伤哉贫也。赙仪礼阙。绵酒一奠。哀不可掬。神道尚明。鉴此诚切。呜呼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