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疏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4H 页
请从祀五贤文庙疏(乙酉)
成均馆进士臣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上言于 主上殿下。呜呼人君。尊尚前贤为士林矜式者。岂不重且大哉。有扶道立教之功。然后人皆景仰而兴慕。有崇德报功之举然后士皆观感而依归。不有先觉之力。何以培斯道之正脉。不有表准之地。何以定士子之趋向乎。臣等伏见 圣朝开基。文运大亨。奎躔宣彩。河岳钟精。鸿儒硕士。蔚然辈出。时则有若文敬公臣金宏弼,文献公臣郑汝昌,文正公臣赵光祖,文元公臣李彦迪,文纯公臣李滉。俱以命世之贤。相继挺出。倡明道学。舞鼓斯文。揭日月于中天而开大东之长夜。屹砥柱于奔流而砺百代之名捡。德足以兴化泽物。道足以启后光前。至今使人如坐春风太和中来。目瞻粹容。亲炙兰薰。斯岂非遗风馀韵浃人心骨。自然欣慕爱乐而然耶。然则望隆山斗。德为蓍龟。而当享苾芬之祀者。舍五臣其谁欤。 殿下聪明冠古。睿知出天。承 祖宗文明之统。传尧舜精一之学。至诚好贤。赤心求道。其于五贤。首举 赠典。其褒嘉也。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4L 页
极矣。裒集遗文。广布四方。其奖励也至矣。录用后嗣。笃念不忘。其追慕也切矣。而独于将礼一事。有所未遑。臣等实未知 圣意之所在也。今玆五臣之言行事迹。自有 国乘。照人耳目。而儒先之录行状之述。以至经幄诸臣。草野多士。亦皆详悉布陈。不有馀蕴。 殿下固已灼知而明察之矣。臣等不须敷衍张皇。滥费辞说。烦渎 圣聪。姑举功德之一二。冀发 殿下感悟之端焉。伏惟 殿下试垂省焉。呜呼。尊信小学。律己甚严。忠信笃敬。着实践履。言行设施。动遵圣贤。则宏弼之学。后圃隐一人耳。汝昌生并一世。志同道合。讲磨切磋。信古好义。孝行学识。绝类离伦。而 成庙之褒。有闻尔之行。不觉出涕。举此一端。其人可想。光祖早游宏弼之门。得闻道义之妙。潜心主敬。涵养本源。真知实践。遂成大儒。及至立朝事君。必以尧舜为期。明小学之教。以造髦士。布乡约之条。以敦薄俗。其修己治人。得君行道之诚。无愧于古圣贤矣。彦迪天资近道。学问精深。住脚颓波。大有定力。持敬功深。著书卫道。录有求仁。义衍九经。大学有补遗。无极有辨书。一纲之疏。五箴之作。体用兼备。精粗贯彻。粹然一出于有宋诸儒之绪馀。李滉有大焉。资禀超迈。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5H 页
充养渊宏。心传孔孟。道绍闽洛。不有师承。默契道体。杜门著书。神会心融。启蒙有传疑。天命有图说。而性理之蕴奥。有所发明。朱书有节要。理学有通录。而道学之渊源。有所统一。以至十图之书。尽圣学穷理之要。六条之疏。陈王道出治之本。卞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讹舛。明天理正人心。集四贤而为一大成。虽曰晦翁之道适可也。噫凡此五贤。领袖斯文。宗匠儒家。所学则周程张朱。所志则尧舜君民。功光乎吾道。泽遍乎斯民。欢欣感激。懦立顽廉。闻风者色悦。觌德者心醉。乡闾化之。远近尊之。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其所以厚风俗淑人心者。秋毫皆其力也。惜乎或罹谗锋。或遭时艰。使盛德大业。非徒不得大施。亦或贬逐销铄而后已。天未欲兴斯道于东方耶。何其不幸之至此也。噫士之遇不遇天也。犹将所恃以慰斯道斯民者。实在于崇其道报其功。以褒我 朝文明之盛。以正多士趋向之方。此臣等之所以首尾十馀年。屡叩 天门。既退复来。不惮烦者也。臣等闻之。孔子之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命撰儒先。谓不世出。则 殿下之于五臣。既知其贤矣。听建书院。笾豆静嘉。则 殿下之于五臣。亦好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5L 页
其德矣。而独于配享文庙。尚此迟疑。迨阙盛典。臣等恐 殿下乐之之诚。有所未至而然也。 殿下尝有求忠臣孝子才行卓异之 教焉。呜呼。求忠臣所以劝为忠也。录孝子所以劝为孝也。取才行所以劝为善也。彼一善一艺。尚且求之。褒异之显扬之。以示奖励之方。矧此五贤忠孝两全。才德兼备。道为人标的。学为人宗师。所当汲汲追崇。血食千祀。耸一代之瞻聆。作万世之楷范。而 殿下之不为此举者。抑独何哉。将五贤功德。不足以当此礼也欤。抑从祀重典。不可有所轻议也欤。昔宋理宗。以周程诸贤从祀庙庭。粤我 文宗亦配享郑梦周。是固前代之盛举。 先祖之美事。岂非 殿下今日之所当法者乎。臣等尝趋于穆之庭。获瞻俎豆之列。历数群哲。私相慨叹曰崔致远之始倡文词。薛聪之训解方言。率皆参馨香之祀。享明禋之礼。以我五贤学问之醇道学之盛。独不与七十子之列。盛时之欠典。斯文之不幸。孰大于此乎。呜呼。顷年以来。朝廷搢绅。草野韦布。连章累牍。朝暮抗陈者。不一不再。而曾无一人以从祀为言者。臣等窃耻之。而况今者人心不靖。士习乖盭。学术多歧。邪议鸱张。人怀颇僻而国无定论。至于士夫之间。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6H 页
一是一非。左矛右盾。淳真已斲。浇漓渐长。玆岂非世道日降。去贤日远。遗化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沈埋湮灭而然耶。 殿下不于此时。特举盛典。明示好恶。则人无矜式。士昧趋向。彝伦斁败。私欲横流。人心世道。若大水无津而不可救矣。伏愿 殿下推崇儒之意。廓重道之诚。明报功之典。示劝善之方。特命五臣之贤。俾参两丁之享。以扶植斯道。以培养元气。以定士习以正风俗焉。臣等忝在首善之地。久被菁莪之化。尊师一念。未尝顷刻忘于怀。而士论携贰。正气不张。排云叫阍。出于五年之后。虽曰势所使然。而臣等之罪亦大矣。臣等闻 天札一降。吾道增气。伏愿 殿下留心澄省焉。臣等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辞权元帅从事疏(甲午)
朝散大夫前成均典籍臣黄汝一。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上言于 正伦立极盛德洪烈主上殿下。伏以臣庸愚贱品。跧伏荒乡。既不能识务以效尺寸。又不能力穑以补丝毫。生于乱离。为一虫蠹。不意玆者。伏闻都元帅权慄缺其僚员。以臣自望。至于状 启云。念我堂堂 国家。堕二个狡贼倒觑中。方来大患。若河当决。凡为臣子者。此何等时日而不思其死耶。臣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6L 页
虽无状。亦有血气。 天地洪恩。一息尚存。寻常恭室。尚欲负羽从之。况此戎幕。当死有所。焉敢一日迟延而不思所以报效耶。第臣窃有所不可堪之悯。欲即控恳则微末外臣。嫌于烦渎。欲昧求退则边圉孔棘。涉于厌避。徊徨累日。郁抑填胸。千百思惟而卒未得其可。即以私愚吐达元帅则以业已状 启为难。此非元帅以臣为可合而难于舍之。直以不关支节。难于请之频数也。古之人于其所不可当处。不敢一日居。畏其犯分也。臣虽贪幸拔用。安敢自以为庶几而失于冒进耶。臣于壬辰变初。尝为北巡察尹卓然自望从事官。其时切欲图劾。而事出仓卒。黾勉奔走。至于甲午秋。都元帅从事时则臣实有所大未安者。窃闻 国家规例。元帅重臣。体面别异。故其所带从。惟其极选。无惮大吏者。重其权也。不如是则非惟赞画失宜而成败有关。亦无以惮压列帅而号令诸阵。故自 祖宗朝以来。择将择佐。其意固有在矣。是以当臣之未差也。言官有选望之请非不切至。自 上有择遣之 教非不丁宁。有司所当十分抡拣。以承奉 上意。而乃以至冗极无状如臣者苟充焉。臣之犯分速诛。有不足计。柰骇人听而非 上意何。臣之狼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7H 页
狈至此益甚。欲即自劾而幺么幕官。披露无路。闷默南下。祗俟公议之发。而当时 朝意恐未必不以元帅为不满。其佐之有无。无甚关紧。故不之改耳。不然臣何敢一日承当于是哉。元帅体面果如是卑且贱乎。卑元帅而不择其佐。 朝廷之待元帅。亦云薄矣。此果 上意乎。此果 祖宗朝规例乎。其后臣闻母病重。乞由暂省。言官乃以辕门事急。归在其家。方始请推。噫在家之罪。固系军律。而又有大于此者。臣于元帅备幕经年。而补效无寸。徒费军饷。执此论之则万伏诛钺。而尚有不快。泛然请推。使无用一物。顽冥不死。得至今日。岂非失刑之甚耶。此则 朝廷已然之失。而元帅又为今日之失。其人则无状。其位则冗官。其才力则已试不验而为此谬举。臣实未晓其意也。纵彼不思之甚。 朝廷岂容重失之耶。臣之庸愚陋劣。举 朝皆知。而名不著显列。学不窥兵书。近且负罪之馀。沉荒日久。卑微贱末。无与为伍。此而可堪。则人人孰不可为。而 国家极择之意。果安在哉。夫元帅外相也。从事人望也。使朝廷之上。苟无人望者则已。如有之。岂宜使卑微贱末之人。一日冒人望之地而损外相体貌耶。况今边报雪片告急。辕门事机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7L 页
呼吸万变。为 朝廷计。人望之外。尤当极择有才智者为之佐。上以左右筹策。不至偾事。下以惮压号令。惟将所命。乃为得耳。不宜复使如臣者坐耗军粮。四集笑骂。以卑元戎。以辱 朝廷。以轻诸将守令之心也。昔刘备之镇新野。曹贼欲遣夏侯惇擒之。荀彧曰刘玄德新得诸葛亮为佐。未可轻视。赞佐之轻重贼心乃如此。不幸今者彼贼多年与我对垒。凡我大小臣工名字有无。无不物色闻知。以为轻重视之。而至于元帅营门一人进退。彼尤历历窥探。以如臣无名无状者使之逼佐。则贼未必不并与元帅而蔑之。一有此意。其谓我有人乎。至此损辱。尤非浅浅之比。而 圣上终始重元帅之意。亦恐归于左矣。臣之此言。非敢为私。实为 国计也。臣家有两老俱皆病人。母则三十年痼疾。朝夕待亡。父亦痰喘方剧。气息奄奄。臣以独子之身。无他扶顾之人。人子私情。实切悯迫。而臣不敢以此为辞者。当此主辱之日。苟可以万分一效。则愿死一障。亦臣之志也。第臣自知甚明。无一长可记。而有许多损辱。伏愿 殿下怜臣至诚之发。察臣不堪之实。即 赐镌改。以尊将体。以安贱分。臣所居僻远。非但闻之迂晚。亦恐 朝廷公议已为谴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8H 页
斥。今始冒昧陈达。臣之罪至此尤大矣。无任兢惶殒越激切屏营之至。
辞侍讲院司书疏(戊戌)
臣于前月二十六日政。蒙除 侍讲院司书。本月初十日。祗承 召旨。惊惶殒越。抚躬罔措。以人则愚庸肤浅。 圣恩何以谬及。以时则危急存亡。人臣所当效力。臣虽无状之甚。略知不俟之义。安敢一刻迟回乡曲。重负人臣事君不忠之罪哉。第臣私忧窃悯有不可不达者。臣若不自陈劾。 圣上必不洞烛臣罪。臣于甲午秋。蒙差都元帅权慄从事官。中因疾病归家。重被言官请推之律。又自丙申冬。再为从事。奔走备乏。迄于蔚山之役。㬥露风雪。臣禀受浮弱。触伤倍人。从前所患诸疾复发。屡次呈病元帅。自分永为弃物。糊口乡邻。没首田亩。不意 讲院之命。又出梦寐之外。臣是何人。遽蒙非近至于此耶。臣虽侥倖科第。素昧虫鱼之卞。重以五载戎间。久废句读之业。寻常末职。尚难髣髴。何等 恩除。敢冒影响耶。古之人量而后入。不入而量。臣虽欲苟荣一身。柰欺 圣上何。欺君之臣。天地不容。 圣上又何取焉。第今 国事艰危。 主忧方殷。非人臣一日自便之时。臣虽至愚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8L 页
无用。亦知轻重进退之分。庶一趋诣 阙门。奉谢 恩光。即日退死。则臣之至愿毕矣。只缘臣家有两老。年皆衰迈。而母则素患腹中块结之病。长年床箦。卧待死期。自今年三月。崩漏带症又发。日渐羸弱。粥饮不利。衰年危症。其兆可知。臣无兄弟。单独一身。目见奄奄。不忍舍去。古人日短之叹。臣实悯焉。乡无医药。家乏扶侍。一日二日。症势弥重。以差复无期之病。当闻 命不俟之际。五内战裂。罔知攸出。迁延之间。除限又迫。臣之淹 命之罪。至此大矣。幺么小臣。烦渎亦猥。伏乞亟正臣罪。以惩他慢。臣无任瞻天伏地激切兢惶之至。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状启
  
在北青状 启(六月二十七日前状失)
伏闻 大驾西幸。五内摧裂。向方痛哭。继闻 行次近塞。仍想道路窘楚。罔知所达。本道艰危之状则前状内大槩陈达。贼势益炽。安边德源失守之后已到文川。所过郡邑。非但荡灭官府。而遍满山谷。掠尽避乱人畜。兵益日众。粮益日多。以此所向无前。我土之人则闻其先声。南关一带。限六七日程。奔溃四散。两 王子事势窘迫。皆向北边。贵荣,廷彧等亦随其行。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9H 页
监司尚在病中。巡察使亦向北路。而未知今在何处。卓然及李映方在北青。将巡捡咸兴等地。已出先文。而贼变声息。朝夕旁午。不得已仍留本府。修缮城池。本府之民。自闻文川消息。阖境空虚。兵使及府官。分遣军官及品官。敦谕还集。而无一人在家。推寻山谷则见而避之。无异敌兵。眼前使唤下人亦皆散去。所率邮卒。空然持马而逃。两将相对。束手无策。欲退保城守。聚兵待令事。文移南北两道。端川甲山之报。皆以为本邑军民。亦已溃散。不得招集整齐。前头之事。极为悯虑。李映仍留北青镇。时方待变。卓然与各邑守令等。开谕还集。次端川等地。巡向计料。敢此状达。诠次善辞。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教
  
教庆林君金命元书
凶徒既伏于天诛。聿致乾坤之清泰。伟烈斯在于王室。宜勒钟鼎之勋庸。式稽旧章。用锡新号。惟卿风姿俊爽。宇量恢宏。笔下扫千军。森然杜少陵之雄辩。胸中藏万甲。隐若范龙图之长城。恒怀济时泽物之才。未展忘家徇国之志。乃者贼臣汝立。枭獍之性。既禀于有生之初。豺豕之心。益肆其既盈之恶。谓人心之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09L 页
可诳。始窃新莽之虚誉。谓神器之可窥。将逞王敦之大逆。祸机虽迫。凶迹未宣。赖有一二奋忠之臣。首发奸计。乃举春秋诛恶之典。以正邦刑。卿于是时。贰长金吾。参论天讨。夷凶剪丑。使魑魅而莫逃。栉发耨苗。尽根株而痛断。既罪人之毕得。致王法之遂行。是虽天地 祖宗之灵。默垂扶佑之德。亦有勤劳夙夜之士。克效忠荩之诚。逆党诛夷。国步妥帖。非卿茂绩。何以致斯。云云。于戏秉圭璧而告神明。予既悉披其悃幅。指山河而誓带砺。卿亦无替于终始。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笺
  
谢 赐羊裘笺(代尹㓒溪作)
国贼未除。方怀死绥之志。 天恩荐降。遽荷 赐衣之荣。抚躬难胜。拜手知感。伏念臣诗书旧业。韦布书生。蒙被 宠光。厚享温饱之乐。沐浴 圣泽。长占蹈舞之欢。蠢玆夷服之凭凌。痛矣 乘舆之播越。五月闻 命。曾饮渡泸之冰。半夜行师。更踏入蔡之雪。此身之不亡可怪。今日之苟保多惭。何图穷塞之微躯。致勤 细毡之轸念。仍忝捡察巡察。反录其犬马之劳。不问有功无功。均 锡以羔羊之革。至于数束之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0H 页
官货。亦及一葛之幕僚。有何奔走之可酬。获此便蕃之异数。玆盖伏遇德则广运。明足有临。缁衣好贤。载仰周官之政。赤心推己。皆思宋祖之仁。遂令折绵之寒。转作狭纩之燠。敢不夷险泹背。终始矢心。弊而改为。准拟三十年安吉。服之无斁。亘祝八千岁春秋。
贺 王世子领 天朝钦赐冕服笺
重轮耀 小海。仁孝协升闻之休。 十行下九天。缛章颁瞻睹之庆。其在远者近者。莫不手之足之。恭惟 潜德龙亨。 圣质天纵。咸吾 君子也。方伫讴歌之有归。岂无衣七兮。重荷 锡与之且吉。 皇恩焕赫。 天语丁宁。伏念臣白首忧南。丹心恋北。必得其寿其位其禄。虽阻汉庭之嵩呼。俾尔而炽而昌而康。窃效周诗之川颂。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表
  
拟宋淮南巡抚使范仲淹进太平民所食乌昧草表
询民瘼。昔我往矣。承魏阙之龙光。瘨我饥。惟帝念哉。进淮民之乌昧。仰冀荛采。斯贡葵忱。窃观法宫之深临。鲜知小民之哀吁。醉人为瑞。方侈琼林而自盈。菜色尽流。却问肉味之不食。犹视草芥之不若。几羡苌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0L 页
楚之无知。肆周公陈七月之诗。至烹葵穫菽而犹状。亦李沆奏四方之报。虽小旱微灾而必言。皆忧国恤民之诚。实思艰图易之道。钦惟皇帝陛下。怀保如舜。惠鲜同文。临烧羊激不忍之端。有万物咸育之盛。轸折柳推好生之德。无匹夫不获之叹。孰天夭之是忧。惟民食焉所重。争见丝身谷腹之乐。不闻翳桑屑榆之艰。夫何自近年来。壹是非屡丰像。周旱太甚。惨暵乾暵湿之已多。鲁蝝继生。柰食心食根之将尽。越其秋罔有黍稷。田无滞穗之或遗。靡有力以念穹苍。道有饿莩之相望。虽中国具赘卒痒。在太平尤甚大饥。上不事下不慈。保抱携持厥妇子。老者颠壮者散。叫呼堕突乎东西。仓失馀红。慨齐棠之难发。野无寸碧。思楚萍而望餔。谁知鹄面之孑遗。幸赖乌昧而为命。薄言采薄言掇。握终朝而才盈。于以盛于以湘。民阖境而举仰。谁谓茶苦。有同荠甘。然非充腹之资人可食。鲜可得饱。未免糊口之困我如此。不如无生。仁人之所宜恻怜。有国之安忍恝视。明见万里。虽曰民情之灼知。深隔九重。抑恐艰食之罔觉。采为芹献。庸渎枫宸。临八珍于细毡。念苍生冻馁中野。御六嫔于广厦。思赤子流离载途。宜将一草之甘辛。可想四海之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1H 页
茕独。傥民隐之知恤。焉己欲之穷奢。用示饫玉之后宫。亦戒丛绮之戚里。去侈风崇俭习。降丧之天意可回。推仁心置民怀。阻饥之人情自饱。如伤之德溥博。若保之恩渍渐。伏念臣叨寄专方。尚微寸效。施舍昧策。才既短于赈贫。咨诹失宜。智又劣于急病。徒将草食而进奏。用为乙夜之忧勤。克知小民之攸依。以抑宫壸之太侈。为上为德。愿民事之毋轻。惟一惟和。期臣职之无旷。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颂
  
驻跸澶渊颂
中国夷狄。内外有截。豺狼其性。庐壑其欲。怀之则臣。怒之则虎。空上单于。汉失其道。陈兵渭桥。唐愧乎牛。自古御戎。不良于谋。繄际我宋。外攘内修。维皇缵绪。维德动天。日灶月窟。桂海冰天。奔走来王。同我太平。蠢玆契丹。自速天刑。海不扬波。不知有圣。妄拟石晋。大邦为梗。既矢我陵。既饮我泉。抽螗拒辙。含蜮射天。罪同侵镐。恶极陈郊。一夕甘泉。汉火何急。王赫斯怒。乃谋同德。惟予寡昧。实为民主。天讨有典。敢纵奸宄。况有相寇。其肯无助。爰屈万乘。爰整六军。猛将如龙。骑士如云。金戈百万。犀甲三千。如雷如霆。如山如川。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1L 页
邈彼澶渊。王师之所。下伍或寒。貂裘不御。无辜或残。丙枕无寐。马腾于槽。士饱而舞。将奋鸣剑。愿驰伊吾。民思执殳。愿死前驱。顺风若放。一戎克鬼。帝曰咈哉。彼亦赤子。治以不治。古训是取。一鼷千弩。不我有愧。不善降殃。初虽有征。诚来愿新。在我当听。颉利自和。呼韩自服。干不舞阶。兵不刃血。既来我德。风清朔漠。曾是胡越。化为一家。曾是欢哓。化为讴歌。六飞回翔。灵光触天。归御明堂。万方后先。帝曰呜呼。今玆大捷。匪予之武。相寇能迪。苟无贤臣。白登有辱。要得其人。问鼎能却。嗟公锁钥。贤将长城。相寇曰都。天威明明。不资于下。王猷允塞。不战而胜。王功伊濯。惟天子威。鬼神莫遁。惟天子德。风草自偃。昏迷小丑。敢不顺命。交相告语。皇帝孔圣。敢生匪茹。以勤我父。交相告语。皇帝神武。敢为倔强。以膏天斧。赫赫巍巍。圣德神功。臣际千一。幸逢时雍。敢播金石。传示无穷。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记
  
朴谷记
余于物。无所好。非直无好。以无能也。惟爱溪涧乐丘壑之性。至老而不少衰。岁辛丑春。有为神农行者来余曰。仙槎有一谷。名曰朴。颇宽閒可耕。子盍观诸。余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2H 页
欣然从之游。旧有朱姓者居之。余问于客曰谷名朴而居者朱何也。客曰朱亦非主。朱之王父为江陵尹者。得于山氓之姓崔者。安知崔之前姓朴者始居而名之欤。桑海无穷。铁炉相递。又安知经几如崔如朴而今之朱又不能有之。莫有值其主者。意者天其或相吾子之居之欤。余曰子言信矣。以余观之。是谷虽以人为朴。而以谷而名之朴亦宜。朴者天瓢之俗称也。罗人以始祖生于瓢。故姓是朴。其后又有以匏渡海来者曰匏公。匏亦朴也。盖浑浑沌沌之称。曰太朴曰古朴日醇朴曰俭朴曰朴陋曰朴野。朴之为义远矣哉。想其烟霞为国。鹿豕为窟。隐然有太朴未刻之气像。崖涧邃而苍。松枥老而矮。依然若见上古真朴之物色。又近谷之民。愚而全真。啬而务本。其性醇朴。麻竹衣冠橡栗盘餐。其事俭朴。皆谷之赐也。泉无饮者。土无耕者。溪幽而不涤。径塞而不剪。非朴而陋乎。以山焉则去海十里。以郊焉则环山万重。人不知礼人。鸟不知避人。非朴而野乎。其为朴不同。而谷乃兼而有之。若是则名之曰朴。不亦相称乎。客曰唯唯。然则子将何乐哉。余曰古之人。有以己之愚而愚其溪愚其谷者。今余则欲以谷之朴而朴我之未尽朴者。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2L 页
盖余生于乡曲。处于海滨。出无贤师友之警教。入无群从兄弟之薰泽。其朴陋无比。重以言不解汉。衣不体唐。文不入凤阁之㨾。才不中沟断之用。腰脚顽而无磬曲。形容僻而少软媚。自分于世。无一可者。其朴野又如何耶。以是人居是谷。朴之道宜相得。今而后余乃亦俭朴其身。醇朴其心。古朴其貌。太朴其道。为一圣世抱朴子可矣。客笑而去。
后朴谷记
余既于仙槎得朴谷为之说。翌年壬寅夏。丧配于襄阳。其秋卜兆于花山临河县之水谷。水谷之东偏。又得一谷。名曰朴。与水谷相连。地平而幽。山远而秀。略与仙槎者相甲乙。余谓豚允曰此殆天所以锡我者。不然何前后所卜。一其名耶。彼海此岭。相望数百里。而沕然若一谷而来于余。此非天耶。余于是思之。夫朴者。我 国之蔬名。一曰瓠之即瓠也。洁不及蘋蘩。快不及茄菰。美非芹甘非蔗。盖蔬之贱者也。然其为用。宜于羹宜于菜。乾之则利涉大川。熟之则群饱其德。在人用之如何。诗咏燔炮。传称千金。良以此也。天之生物。未尝少殊。谷之初也。丛草树穴虎豹。更千百载。鸿荒寂寞。而无一人顾之者。岂非贱且弃乎。其平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3H 页
可田。其幽可屋。其远可赏。其秀可吟。可以樵可以泉。可以盘旋而终老。忽焉一朝合众美而为我之乐土。此则川乎我德乎我者也。谷之隐显。诚有数于朴之用舍。得名以朴。不亦宜乎。噫瓠于蔬为朴。谷于山为朴。余于人亦朴而陋者。自余再得乎朴。然后朴而又朴。犹古人玄玄又玄。朴之道其尽矣乎。遂为之朴朴曲以自娱曰。朴朴浊浊。朴其心浊其迹。朴朴浊浊。朴可肴浊可酌。歌朴朴手拍拍。人耶谷耶同其朴。
重修圃隐郑先生碑阁记
巡相柳公永询按岭之翌年冬。余适忝玆郡。公嘱余曰永之学徒。既新文忠公祠宇。又新书院。其意固盛矣。独先生本集板刻若碑阁。一㨾兵燹。尚未遑。非志不笃。顾力不赡耳。子其卒之。吾且资之。余闻公言。慨然即鸠工锓梓。旧有数本。互有详略。与院诸生。更加雠校补入。遂成完集。又令有司兼掌修阁。稍增旧制。栋而瓦之。垣而门之。才阅月而讫之。自是集布乎中外。碑蔽乎风雨。先生道德名行。表里相照。与之同长而不朽。庶乎承巡相之惠而成学徒之美矣。呜呼。君亲一体也。忠孝一源也。未有忠君而遗其亲者。亦未有孝亲而后其君者。古人移孝为忠者。槩可见矣。世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3L 页
徒知先生忠于所事。死于当死。凛然若秋霜烈日之不可犯。不知先生有以能尽臣节者有自来矣。先生一言一行。在行状年谱者。亦足以竦动兴起。况履先生遗墟。瞻先生旌表。其亲炙而激感。淑人心而敦风化者。为如何耶。不幸时世变迁。是碑沉没荒秽中。莫有知者。至七休公梦遇而得之。复立焉。七休亦孝子也。味其先生安我心安之语。则谓七休能以孝感孝。非直以梦感公。亦奇矣哉。又不幸壬癸倭乱。栋宇俱燬。片石独存。阅几行人星使。而至吾巡相。又命新之。碑出于前。阁出于后。此则可谓感七休之感。而先生忠孝能使后人相感于无穷者乃如是。彼不孝不忠阳尧阴蹠之辈。亦能来敬公碑。隐然泚颡而不自知者。独何心欤。噫吾党之所以自省而当尽者。其不在玆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五月日。永川郡守黄汝一记。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序
  
平海黄氏族谱序
黄之著于东国古矣。自新罗始建六姓之后。根蔓叶布。世为大姓。分系籍乡。如铁原,昌原,长水,箕城。是其表表者。而其中箕城之黄。最远且久。未知其初。始于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4H 页
何人也。谚传罗代上世有黄将军者。与丘将军同时入来。黄则居越松北麓。至今有将军址。丘则泊丘尾北浦。仍名丘尾津。皆载于郡志。然世代荒朴。文籍无徵。意黄姓始源于此而今未可遽以为證。大槩昌长两黄由平而分属云。其初一祖亦可想也。自入丽初。历代隆显。文武相望。名公巨卿。至我 朝犹班班可见。苟非祖先深仁厚泽培植而积渐。曷能数百载传其阀而世其业耶。信乎有植则有穫。有溉则有流也。彼时必有相传信谱。而丽季海寇充斥。竹岭以南。举为贼薮。人皆避乱北徙。所有青毡。尽燹无馀。吁可惜也。然我姓之遍于朔方。亦始于此时。而其后黄象归窆文川郡。因而又蕃。至于散处各邑者。仅一发比而犹不绝。亦一幸也。顾以失谱无闻之故。箕城子孙分为两姓。各祖其祖。实未知其初一祖者何人。互为婚媾而恬无愧耻。此岂非大幸中之大不幸耶。黄瑞以翊戴元勋升郡。黄铉以经明行修称世。近代又有黄瑞黄俊良之博洽多闻。皆未能详其一祖而著其同宗。遂为吾子孙无穷之痛。呜呼。吾乡僻郡也。吾辈孱孙也。处僻乡为孱孙。目见世族之流于氓隶。子姓之远于行路。无穷之痛。到此又如何耶。重以壬癸阳六。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4L 页
甚于丽季之荡尽。后日之无凭。应甚于今日之无存。氓隶行路之叹。亦应益甚于今日之孱孙。用是大惧。有志裒集。而疾病相仍。耳目不弘。姑依叔父(应清)平日手所札录。补入余交游间所闻见。为一家私传之览。其间或详或略或阙而不书。遵前志也。或一名而泒不同。或同生而名不侔。传疑传信。俱存而不削。尊先代也。外孙之外泒。舅亲之舅族。一书屡书而不已。明士族也。至如为氓为吏为孽为贱者亦书之。重同宗也。呜呼。前乎数百载之祖先。安知赖此而或传于后。后乎数百载之子孙。亦安知承此而益详所出。图成完谱。则斯可以无憾矣。
永阳先生案序
余向闻鸡林府玉笛石函伽倻琴罗朝旧物。皆没于壬辰倭火。惟府藏先生案。有一户长负逃山中。仍免燹独存云。余适过而求见之。罗亡以后上下八九百年之间刺尹通判。历历俱载。或附以实绩。隐然有野史遗意。一大幸也。余心(缺)事意永阳亦大郡。必有可徵文籍。问诸首吏则荡然无有。草纸(缺)只书乱后守宰若干人如军目者纳之。陋不忍挂眼。是何永庆境界之相接一二息。而事迹之有无霄壤。造次颠沛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5H 页
之间。人心亦可想。信乎百里不同风也。为之慨叹。一日郡民武出身金景元。袖一古破衣小册子。请合之于舆地胜览。抄录本郡事迹及前代郡主姓名。有金孝信者序。不料郡吏之无存而村民之能有此。诚非偶然也。且恐此后并此湮没。乃嘱乡座首金大声等。此册所未录嘉靖丙辰以后。乱前后万历丙午以上。递代守宰。广询乡老古吏。誊出添补。遂成完案。俾藏于郡司。以为后人好古者之一助焉。盖自高丽高宗朝。至于今为副使者七十八员。为监务者二员。为知州事者二十二员。为知郡事者十员。为郡守者时录六十一员。知州事以上准三期。知郡事以下准六期。此其大略也。副使而监务。监务而知州事。知州事而知郡事。知郡事而郡守。三百八十年之间。不知其几循良几苛酷几清白赃污。而混书于一列。似若可为劝戒者。然而郡民心目。历千百载犹一人。自有难掩之道。呜呼其可畏也已。万历戊申仲春。郡守黄汝一书。
咏金将军(应河)诗序
有自京师来者。为余言金将军录中事。有画像有传赞。满朝卿相以下。从而歌咏其忠节。发扬其幽光。无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5L 页
非立人纪扶世教之志。余闻而美之而快之。继又悲之。古之人有耻其不与党者。有荣其词列王者。将军同道人也。而生不得一面于造次。没不措一辞于群贤之后。此余病伏沧海。愧古人不已。尝见膏油多佞。扑直多忠。将军生草野。有何一毫时俗气。想其立心忠孝。立志壮烈。俱自天品中出来。故仓卒毅然报于国者如此。此非间世奇男。而何如金摇尾狗也。顷于乞和倭将平行长顽状。余适忝权元帅幕详见之。一生老于首鼠。今于奴酋。亦未必不以行长视。而 朝廷特未觉耳。姜其父按关东时。以十六漂倭。张为六十馀头。公然袖手而冒斩级。真个碌碌鄙夫。不但白面也。噫以此辈而充元帅。望其不辱 国得乎。如将军沉下僚。如两俘者膺推阃。抑又何也。向微上相之才成就一个是。国将奚赖焉。呜呼今日之益勉得士者其在于谁也。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跋
  
书林白湖元生梦游录后
子虚之友海月居士闻而悲之曰。大抵自古昔以来。主闇臣昏。卒至颠覆者多矣。今观其主。想必贤明之主也。其臣六人者。亦皆忠义之臣也。安有以如此等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6H 页
臣辅如此之主。而若是其惨酷者乎。呜呼势使然耶。时使然耶。然则有不可归之于时与势。而亦不可不归之于天也。归之于天则福善祸淫。非天道也耶。不归之于天则冥然漠然。此理难详。宇宙悠悠。徒增志士之怀也已。
跋南荟同舟契轴序后
平蔚犹一乡也。士族若干大姓。南其一也。余生晚而闻陋。常谓南荟武士。不甚夷考其为人。一日竹溪安公忠元。来余朴谷陋业。酒半评论古乡贤。谓荟非武乃儒士也。余惊问其所自。曰吾家有南公同舟契轴。盍观诸。余请之勤。未几安公袖而来。读其序文。观其名录。二百年前古人颜范。顷刻森然目前。余益惊且幸。非惟知荟非武。实服其一时交际相得。所列十一人中。未知序文出于何手。疑吴以乙亥生而次于末。似此作也。熟读经书。文理该畅。善叙穷达间世情。余因窃有感焉。韩退之与冯宿书。朋友道缺折久矣。韩之去古不大悬。而称缺折已久。况此南之去韩。甚于韩之去古。乌有友之道乎。其曰信如金石。义如四时。至以腹心死生相期。愚意此十一人。果能终始不反覆否。一同舟俄顷之间。能遇东西南北者。果皆腹心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6L 页
死生人乎。其后荟去书学剑。以武行于世。彼十人者毕境为人亦何如。俱未可知也。然序语谆恳。名录备悉。以古君子相勉。以万事瓦裂相戒。 国初人品近古。其可想矣。其为武为文。不必论也。噫今之去南。与南之去韩。又如何也。世变江河。日渐偷薄。甚至舟中敌国。同室披发。古道之难见有如此。吁可慨也。安公好古人也。请余有一言。辞不获。姑书见轴始末以归之。
跋南秀才(孝悫)九老契帖后
昔汉太史刘向著列仙传。是不过裒集古今天下异人耳。乌有一代一乡达尊而著名者。前后相望于一卷轴之内。如斯帖者哉。余晚生也。抱病穷乡。又有家患忧恼中。南君袖而来曰子盍有一言乎。余辞以小子不敢。即盥手开卷。则群贤以序。齿德相映。想其人读其词。其风范气像。昭然如在目前。起敬而叹服者移时。且奇南君能追而志之。不啻披刘向之传而已。噫人生而才者难。才而又寿者益难。虽遭文王而才者九。夫子叹其难。宣城一小县也。虽间有不暇论才。而寿数则或九或十或十二。不百年而辈出。至于父子兄弟甥舅叔侄。相继以续其香洛盛事者六七焉。益难之中尤难者又如是。山川之能养 昭代之能
海月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7H 页
兴。盖可见矣。南君以不能入画为歉。余曰斯人斯会。脍炙人口。虽百年犹一日。是画在人心。何必倩东绢之手然后显于人耳目乎。况论其世著其迹。闻斯文郑寒冈将有言。姑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