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辰巳日记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0H 页
[癸巳正月]
癸巳正月(丙辰。)一日。设纸榜。略行奠仪于祖先诸位。○二日。与诸有司。具櫜鞬。拜疏而出。陪至桥门而还。盖募兵之后。斩获居多。而 行朝阻隔。一未直达。今始具疏。令士人黄迪,书吏郑鶠陪进。孤忠负 国。未效一死。送君千里。若意可想。○四日。与大将会议。就元疏中。略加删改。盖欲并达 东宫也。令清州吏周瑞男写疏。○六日。大将率诸幕僚及部将等。列立左右。拜书而罢。(右部将闵天吉。后部将朴匡国。持书归黄迪之家。)○七日。大将发向湖右。要拜建义大将及诸道主。同行李勖,李民甲,金德民及吾也。午炊于山北尹潭家。冒雪到青川阵。○八日。大将发行。吾则落后。驰到空林寺。闻朴义将春懋。自竹山阵所来在酒城庵近地。故历见。问竹山岁前交战之由。义将领兵先赴。数邑守令同时进兵。贼亦势穷。显有遁去之状。兵使观望不入。贼之邻阵。驰赴来援。我军将退之际。被伤甚多云。噫。兵使徒拥重兵。致误军机。若论其罪。万死何惜。○九日。还寓。尚义将及善山倅密关内。两 王子来初二。发自京城。计其日。期官义兵合势。欲为掩击竹岘之路云云。卢通津下帖于本阵。使在咸之军。移阵大岘。与诸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0L 页
将议处。(送安三龙。探知本军在处。)○十二日。虑阵粮绝。送军米五十馀斗。○大将自全义移书。知一行无事可幸。而竹山之战。闻又不利。可痛。○十三日。五部将等自尚州入来。初十日。到外南。乘夜进青里。尚判官,尚义军,永义军皆会。将设伏竹岘。计功城焚荡贼二百馀倭。过青里。即回军。到半浦大战。杀伤无数。追至乌渴池前。恐城内之贼合势。且粮乏。还军善山。则无形影。为 君父讨贼之意。果若是乎。深可痛惋。○十四日。本道试期。在二十四日。阵中同事人武夫。皆已散归。聚军之期。未得布示。可恨。○十五日。得见朝报。唐将嶭藩。陈疏于 皇帝。言 天兵不即救本国之急。而辞意甚激切。令人起敬。可谓 中国有人。○十七日。大将在中路移关。乃建义急急传通也。 天兵已到肃川。诱引倭将。一名生擒。九名斩头。初六日。 天兵围平壤。八日巳时。陷城。倭奴尽为 天兵所杀。十九卫十八卫尽死。一卫逃走凤山。自黄州射杀。不知其数。斩首百馀级。九日未时。先锋到黄州。大军十日到黄州云。 天兵大将二员。游击将四十员。卫部将二千馀员云。(二大将。侍郎宋应昌。总兵李如松。成梁之子。游击钱世祯,吴惟忠,沈惟敬,祖承训。都司张三畏。总兵王必迪。其馀不能尽记。) 皇威所及。疾若风草。歼此小丑。如山压卵。 天恩至此。罔知攸谢。○伯氏下道之行。平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1H 页
安返驾可幸。○二十二日。大将昨到青川。今日犒军。明向周岸。○流闻 天兵已入京城云。实东方再造之会也。凡有血气者。欣抃当何如。以四绝志喜。赠张天赉。(诗在元集。)○二十四日。奴大山以染疾化去。惨怜何言。(入役十年。长在眼前。又于乱离之际。服劳颇勤。奄忽至此。悼叹无已。)○二十五日。大将在周岸。以聚军事。送人移关。闻数三日来。下来之贼。陆续不绝。此必以 天兵压至。故各自遁归。有同破竹。廓清妖氛。不出春内。 国家之庆。如何可喻。○二十七日。大将自梨坪。日晚入来。○二十九日。以聚军事。会大寺。三部军先到。习射法堂前。闵天吉,朴匡国各领所部入来。南监察来自青州。卢通津来自壮岩。(卢奴青卿来自宁边。目见箕都接战之状。 天兵之进围也。其旗旆之多。服色之盛。足令贼徒惊散。贼之据牧丹峰也。炮声震天。破其巢穴。贼过半自杀。馀并被斩云。)○三十日。朝坐粮饷厅。分给军粮。五部即行军。并三百七十馀人。(申宣传以右别将。领三部。报恩倅以左别将。领二部。出尚咸间。)○金仁伯领韩山等军粮。朴继洪领洪州等军粮。夕到阵所。(并五十馀石也。)
[癸巳二月]
二月(丙戌。)一日。建义将关子。三度连至。俱 天兵消息也。倭人等闻 天兵多至。势不能抵敌。皆为逃去。只留强壮。以为捍后之计。此时次第进讨之谋。不可不急。本国在京诸将及汉江以南所在各将处。为先驰谕。使之驰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1L 页
蹑云。(此 天将关辞也)○二日。左兵使朴晋裨将。持状 启赴行在下去路。暂入。详问 天兵之奇。前月初八。陷箕都。松京则不接锋刃而捷。二十七日。当到汉城云。噫。 天兵所至。触处糜碎。恢复有期。鱼肉馀生。得闻此报。惊喜欲狂。继之以呜咽。○三日。陪大将出阵孤峰。助战将宣义问。亦来会。连山倅李猉寿。以恩义军义兵。来阵赤岩。故往见论事。○阵中人赴举者。以试期退定还。( 朝廷为得精兵。特开广取之路。湖南取五千。湖西二千。岭南四千。而左右各取二千。良贱妾子。并许赴。右道三处开场。而吾州居一。以月初二设场。因 天兵近临。讨赋事急。姑停退。)○四日。报恩倅申宣传及五部将。各率军人冒雨而还。言连以雨雪。不得藏兵。到白葛。望见贼势。不敢交锋。且以粮绝还来云。(且言近日贼连续南下。昨昨昨日之间。连亘六十馀里。乘夜下去者。亦多云。贼之遁归。似无疑矣。)○六日。得见体察使下吏传通。上使,谢恩使 除授。急急上来。副使在道。 天兵接待粮饷措置等事。专掌检察事。有 旨来到。故上使近日发向江华。因为上去。副使当日发向南阳。水原,平山,温阳指路云云。本道巡察使领军。亦到此处。(阳川)方待变云。( 天兵则先锋已至碧蹄。大军则或到临津。或未到云。)○八日。以 天兵支供事。本倅承差将行燕歧。而多定杂物。驻军之所。亦设假屋。报恩则当于忠州用安出站云。自建义所。通文列邑。(其略曰。 天兵汛扫。席捲南下。箪壶之迎。义不可废。各邑有司。随其所有。或以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2H 页
酒肴。迎于境上。使前古美事。复睹于今日。幸甚。)○九日。具上舍委通曰。俞主簿大建(相国泓之子。具之女婿也。)奴子。即刻来到。言京城之贼。没数避出。结阵于乌山及清淮等处。 天兵阵于慕华馆。俞右相泓。以三道都体察。入在京中云。此报果若不诬。收复之期。想在朝夕。喜幸何言。○闻 东宫顺经疹疫。臣民之庆。尤倍于平安无事之日也。○十一日。主将自俗离出来。同事人相续来见。乡友郑发。自昌义阵来。议合阵事。夕还福泉。省慈氏。○十二日。明将设伏。只聚一军。习射溪边。姜进士霔,具进士斌,李义将麟寿。俱来。会议兵事。○十四日。闻 天兵先锋。到碧蹄。被围于设伏之贼。 天兵善于大炮。一能当百。四面急攻。贼还入城中。尽杀都民。盖 天兵赫临。自知不敌。虑其城中之为内应而屠戮之也。噫。都内之人。经年附贼。苟偷朝夕之命。竟死于贼手。又何惜焉。○十五日。寓次有疠气。奉慈氏。移寓东庵。与竣弟。午后。进孤峰阵所。○十六日。以 天兵支待事。一路骚挠。○十七日。左道驿子来自 行在所。伏闻 大驾去十八日。自龙湾移驻定州。○闻唐将大军在东坡。遇雨三日。兵马多死亡。不得已还阵松京。十一二间。当更到京城。平义智战败之后。即逃出到京云。○十八日。卢判官(通津之兄)自义州。领 中朝刍粮等物。随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2L 页
后而来。(粟八万斛。刍四十万束云。)○与大将。修军功上使草。建义阵关文来到。乃各义阵。亦备柴草。以待 天兵事。○得见丰原柳相国关辞。以官义兵之不相合力。为慨然。时丰原为 天将接待使。(关辞略曰。倭贼逆天。深入内地。屠杀掳掠。尽夺财产。至使 銮舆播越。此乃不共戴天之雠也。当初守令。举皆奔窜。无意讨贼。于是忠义慷慨之士。各自起兵。其忘身殉国之诚。可谓至矣。而已经七八月。尚无成效者。只以官义兵之各自为心也。官军则视义兵以私聚避乱之类。义兵则以官军谓不相管摄之人。各自行止。以此两军之势。日益孤弱。是岂当初举义之心。亦岂 朝廷事体之如是乎。况今 天兵赫临。此乃恢复之秋。幸须官义兵同为约束。迭相猗角。无或踰越参差。以失军机焉。勿论官军义兵。立功之人。十分存抚。而一体施行事云云。)又见平安道体察使关辞。令人益增感慨。(略曰。各处诸将。举皆无力战之心。避坐閒地。只令 天兵独当矢石之场。本国将士。一不交锋。其为愤痛。莫此为甚。若使 天兵不来。则长以山川庙社。安心与贼乎。)○十九日。部将李悌庆报状入来。言昨到尚州白葛伊川等地。埋伏以待。贼三十馀人过半骑马。自尚州上去咸昌。即自行军追及。至于剑湖下。合战良久。贼势穷蹙。由邪路遁去。死者亦多。但我军中郭寿聃,兵宝洽。并中丸。马二匹。亦被丸致毙云。愤痛。主将夕还俗离。○二十日。助防将以合阵事。发向沃川。○二十一日。主将还阵中。因建义阵移关。得闻 天兵时在松都。虽因道路泥泞。亦有深算。前日平壤荡灭时。不为中路遮截。致令贼兵多数逃死。因此怀恨。今番则必欲把截前路。然后大军从后徐进云。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3H 页
○二十二日。本阵军功。自 行朝差下。今日来到。(李悌庆及军人崔顺福,申义福。皆兼司仆。)○前闻青川阵金天允。以军官持军功。上使时。割去他人名。冒录其名。而犹未之信。今差下军资参奉。而官教下来云。果是前言之不爽。人心之叵测。乃至于斯耶。事关 国法。不可容贷。移关本州。使之捉囚。○二十四日。申景澄复职宣传官。将赴 行朝。以 天兵支待事。更议封疏。付送顺便。而跨山越谷。夜行草宿。庶或近于 警跸之下。而微臣寸忱。其终得达。姑未可必。瞻望西极。五内如燬。(疏自制。)○二十六日。伯氏闻侄儿患疠之报。发临河之行。而道路尚多阻隔。何以作行。不胜闷虑。○得见湖西方伯书。 天将在松都。无意前进。一军还向箕都。势无可为。自阳川阵还归稷山云。(天将之意。未知何故。而恢复之期。渐迟可悯。)○二十七日。沃川倅权子元。以点检军兵事来。同宿论事。○洪一伯持自备军粮。自周岸来纳。○二十八日。以军粮收来事。发向湖西。(曾于湖西郡县及士民等处。请得军粮而未及运来。今闻以天兵粮饷之不足。列邑义兵所募谷。不许受去云。然则阵中事极为可悯。故今又再进。)○二十九日。省慈氏。投宿土井金士刚家。传闻宋侍郎领继援兵。已发松京云。虽未知的报。而稍可幸。○三十日。到宋村。以 天兵迎接时杂物所用。列邑时方徵督。历路甚骚然。哀此生民。既死于锋镝。又死于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3L 页
饥饿。馀存者。又逢此督。号诉盈路。是虽出于不得已之举。而民力罄竭。亦极矜恻。
[癸巳三月]
三月(丙辰。)一日。以雨滞行。郑天老乾寿,李汝献之琛,蔡善馀宗吉,金士刚,洪友颜,黄进,赵瑞男诸人。俱会共论军事。○二日。发行。到儒城仓。闻 天兵尚远。故列邑支待事。姑徐徐为之云。○三日。抵怀德。主倅自义兵所未还。○四日。留待主倅。付托运粮凡节。○五日。到公州。闻主牧言。宣传官自 行朝出来。而 天兵炮手时在松都。李提督尚留箕城。盖以北贼尚炽。故欲为遮截孟山等处云。○访郑景任寓所。(此友以军粮求得事。正月。到此州。患痘疾。今始举头云。初闻甚惊虑。令见脱危可幸。)○六日。使善馀往孝家里。取吴大鹏家军租十石而来。○七日。使申义福等。领马夫。往浮田金得亨家。则只给二石。可痛。(当初所许元数十八石。而利其自用。托以无贮。如是埋没。人之无信。乃至于斯耶。)○八日。韩晊自儒城来言。倭徒猝入于化宁,中牟等处。金主簿义谷全数见夺。柳时伯,郑必和,金有鸣等。皆被害云。贼势充斥。至于朋辈遇祸。惨痛何极。○九日。李正郎久濠在孝家。故往见。取军粮十石而来。○得见本阵大将在孤峰阵所行关。则倭徒万馀骑阑入沙谷甫未等处。穷问尚牧去处。追至报恩讷岩。牧使及其子庆远。同时被祸。赖诸义将一时继援。贼势乃退。而印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4H 页
信则助防将持来。兵符为贼所夺云。此是近日所未有之变。惊怛不可言。此牧自初善于避贼。竟死贼手。岂非命乎。○十日。使竣弟往苏汝望家。领所给军粮而来。○苏典籍景悦自 大朝出来。 天兵数万。时在松都东坡等处。李提督时在平壤。留待宋侍郎军。而先锋已渡江。 大驾已到永柔云。既闻西方之信。慰幸良深。○十一日。军粮输运甚难。换布次。令韩晊,申义福监贸。并四十馀匹。○十二日。贸馀谷十馀石纳本仓。换以儒城之租。○闻 天兵在临津者三四千。留开城者二三万云。○十三日。州人朴尚宾欲纳军米十石。禀于副使。以图题给之路。(纳军粮者。使上官知之。从多少上闻之故。)○闻唐兵二人。与通使一人。近到城中。招致倭将。玄苏等率百馀骑出来。我国将三人。亦请来同会约束云。而其意必是讲和之说也。两 王子尚留贼中。前此一日。使人持三封书。出送 行朝。翌日。又使黄廷彧持五封书。出送 行朝。而未得其详。甚郁。○十四日。到儒城。○十五日。到杞城。○十六日。主倅厚惠奉老之资。感感。还到儒城。○十七日。因善馀书。知尚贼侵到赤岩。踰入之患。迫在朝夕。念切公私。情悰益苦。○十八日。吴大麟家所得租石。输送于怀德。朴景任家所纳谷物。使申义福领刷马运去。○十九日。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4L 页
忠义阵军官来到言。李提督牌文内。王总兵以水军六万。与暹罗等国兵合三十万。袭对马岛。本府续调兵马。不日进取王京。虽未知其的报。不胜惊怪。○二十日。到宋村。○二十一日。以刷马之不得调发。留本县。○二十二日。仅得四五驮。暮到孤峰阵所。只有申景澄,金得砺数人。大将在大寺。而阵中留在之粮。全数见夺。可痛。○二十三日。拜大将于大寺。面禀运粮诸节。上福泉。觐慈氏。(以顷日贼锋之近逼。自东庵移寓也。)闻临河消息。伯氏重经染患云。计其日数。似得出场。而惊虑何喻。既不得躬诊。又未能伻探。遭世不辰。甚至于骨肉不相依。此何人哉。只自煎迫而已。○自建义阵。委送军功赏格。宣传官升拜训鍊主簿。金奉事 除守门将兼司仆。免役贱等帖文。三十馀通下来。讨贼甚缓。而蒙赏太过。于心安乎。为臣民者。益当戮力而图报也。○二十四日。贼势渐迫。粮道益窘。势难安处。方欲移寓怀德。大将之意亦然。故大将先往探得可寓之地。○得闻西报。 天兵自松都。前锋先到汉阳。倭奴送币请和。而意在湖岭之分割。都体察使西厓柳相国。坚执不可云。且闻 天朝两将之间。不相和协。有逗遛不进之弊。此实我国之不幸。未知末稍果何如。○二十五日。贼势已及于观音寺,加乙往等处。大将阖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5H 页
家及吾家诸眷。冒夜发行。○二十六日。得抵宫坪,报恩,怀仁界。慈氏有不安节。煎悯不可喻。○闵奉事自阵中追至言。将士等与报恩倅及尚州判官。栗院栈道。设险埋伏。俟贼还归。乱射无算。杀伤最多。且助防助战两阵。随后追击。使贼徒狼狈而归。近日之战。惟此为快云。○二十七日。慈氏患节。比昨似剧。煎迫罔措。不可形言。○二十八日。患候渐至沉重。似是染症。煎泣祷天而已。(乱离之中。各拘生计。伯氏远在一隅。谁与侍疾。以此情绪尤恶。)○二十九日。患候一样无减。伯氏自福泉寻到此处。一喜一悲。握手无言。贼氛尚炽。以患报之不能即通为罪。忽此来到。无乃心动而然耶。满国凶锋。何以避来。重患之馀。又当煎灼。恐复生病。是悯。
[癸巳四月]
四月(乙酉。)一日。患候渐笃。罔知攸措。金纯谨来馈粮饷。其馀亲知之续续来问。不能尽记。○二日。竟遭罔极之变。以十日。权厝于三山宫坪。因留守墓侧。(自此。至十九日。无日记。)○二十日。弟妹及下属。次第染痛。不得已奉几筵。分寓于怀德县塔山村。○二十三日。郑佐郎经世。来吊。○二十五日。大将及李察访宾来吊。○二十八日。与伯氏往省宫坪墓所。
[癸巳五月]
五月(甲寅。)一日。略备醴馔行朔奠。○二日。留宫坪。○三日。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5L 页
还塔山寓所。○七日。闻 天兵到唐桥。唐桥之贼。尽下尚州。州城内外及郊野间。贼垒罗布。四出焚荡。逐日不止。或有下去者。而在道缓缓。欲行则行。欲留则留。任意为之。而终未闻追击之报。诚可愤痛。○八日。流闻 朝廷闻贼南下。连下 旨。督诸将追击。都元帅金命元。巡边使李蘋。以今日来到报恩灸岩阵云。○十日。闻唐桥留阵唐将。非大将。乃拨儿千总宋好汉,田仓也。即护送倭奴使也。 天兵则姑未踰岭。护送使仅数十先来云。以此推之。 天将与贼讲和。无乃不战而下送乎。可怪。○十一日。闻右方伯鹤峰令公。以染患捐馆。(去月二十九日。丧出。)不胜惊痛。右镇之尚今保全者。都是此老之力。今忽至此。更将谁赖。(右兵使金志海令公之没。既出意外。人皆惜之。又遭此老之丧。右路一带。方嗷嗷云。)○十四日。闻 天兵时方踰岭。先锋已到尚州。城中留屯之贼。全数下去。故土今无贼氛云。喜不可言。而但以我国人。极天之雠。生还海道。人心之冤愤。当何如。○十五日。行望奠。流闻北虏乘虚作梗。渐入内地。南警尚未殄。而又有此奇。为 国事深切悯叹。○十六日。闻 天朝愤倭不肯渡海。令泗川总兵刘綎。率南蛮西蜀福建五千兵马。继屯星州八莒县。王必迪,骆尚志等。屯庆州。李宁,葛逢夏,祖承训。屯居昌。吴惟忠。屯善山凤溪。环四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6H 页
面相持猗角。 皇恩之罔极。胡至于此。又闻提督使沈惟敬。往诱倭渡海云。○十七日。往宫坪。省墓而归。○知旧之逐日来吊者。别记哀感录。○闻被掳人三名。为斥候军所捉。(其一松都人。其二白川人。其三黔川地私奴成孙称名人也。)正月中。为贼所掳入京服役。去念城中倭奴。全数下来时。偕随到唐桥。乘夜逃出。两 王子亦随来贼中云。噫。若使我 朝有一良将。忍使 王子付送于贼行。而不思其陪还之道乎。(陪 王子诸宰臣。尚保首领。何以忍愤。金贵荣曾已逃还 行在所。谏官以弃 王子。自便逃祸。论 启放流云。)○十八日。沙潭丈在周岸。亦遭内艰。不胜惊愕。经岁同寓。既同患难。又同遭罔极之痛。情事一般。尤切悼怛。○十九日。李勉夫,具忠源。以义阵相议事来见。即还。○二十日。往吊沙潭丈。○二十一日。闻倭奴外托讲和。内实包藏。不即还国。留阵沿海者尚多。迭相往来。以为坚守之计。故 天兵亦不得还归。八莒县及大丘等地。筑垒连营。以为捍御之计。○二十三日。进孤峰阵所。与同事人。成册斩贼多少及军功次第。赍送 行宫。(前后所获贼馘。几至百馀级。射杀亦无数。 国家胜败之数。固无所关。而亦足以小伸忠愤之忱。使金德民赍进。)○二十六日。闻高阳居李上舍橹。与同伴二人入。 昌,敬陵。贼猝至。计无所出。隐伏于丛薄茂密中。而所持者弓矢也。不现其身而自林间发矢。这这射杀。自此贼见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6L 页
林木蒙密处。畏而远避。故二 陵俱全。以此见之。虽非众卒。得其地形。埋伏射手。猝地潜发。则战无不胜之理。地形得失成败随之者。正谓此也。申总兵之弃鸟栈。就平地。尤岂非李上舍之罪人乎。○二十八日。流闻黄会元以黄肠敬差官。昨赴三陟。盖 山陵多有遭变处。今将改葬。为取板材故也。为臣子者。益不觉痛心而刻骨也。○闻光州姨母。自礼安移寓青松地。症患涉月。不胜惊虑。同寓半岁。奉之如母。一自渡江之后。消息久隔。且失所恃。依仰者只有一姨母。即欲驰候。而贼路尚隔。调度可想。而行厨垂乏。视若路人。乱离之阻人情。果如是乎。只自伤叹而已。○二十九日。闻日前贼入芦洞。焚荡极惨。全净远家属。仅得免祸。前者伯氏所寓家主人两女子。为贼所害云。不胜惊惨。自古外夷之屠戮人民。焚荡闾里者。岂有如今日之惨酷乎。○三十日。闻 天将以接待不善举行。捉去咸倅云。
[癸巳六月]
六月(甲辰。)一日。行朔奠。闻 天兵近或上去云。贼徒果尽渡海耶。未得其详可郁。○沙潭来见。各陈所怀。以公言之。则 圣驾播越。国辱莫甚。以私言之。则奔窜他道。家祸孔酷。念此雠怨。直欲寝皮而不可得也。相对于悒而罢。○二日。道路饿殍。在在相望。沟壑之惨。无异屠戮。闻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7H 页
 天将哀其无辜。分军粮赈给。可谓有仁心者也。○四日。得闻临河消息。姑无事可幸。○五日。郑景任来见。传言李提督自闻庆回程已久。 天兵亦过半上去。而近又稍稍旋下。倭奴亦不渡海。逗遛于边邑云。其意俱不可测。○十二日。京友申景述觅粮次。来湖西。闻余寓此。致书相问。因要中路会面。遭乱以来。死生两隔。遽得此书。喜不可言。而渠亦丧亲。身无可托。流转客土。所遭与我无异。执书三复。悲系益深。如得对面。复作何如怀耶。○十三日。流闻平秀吉以为大捷朝鲜。自加尊号称大閤。传关伯位于其子云。○十四日。两麦未登。贼尚在境人心未定。未知天意将如何出场。民忧国计。了无善策。只自慷慨而已。即闻林正字直卿言。近日土贼处处争起。列邑之推捕系狱。无异乱离云。噫。世乱年饥。良民尽为盗贼。死于兵。死于疠。死于饥。又死于狱。人之类将尽矣。二百年休养赤子。一朝至于斯。可不痛哉。○十五日。行望奠。○十六日。来此已浃月。难于久留。今日奉几筵。移寓报恩地。近处知旧。皆来见。○十七日。是日即外王考初期。伯氏寓所。想略设奠仪。而不得往参。倍切悲慕之怀。○闻下道贼势更盛。都元帅权慄。巡察使金命元。巡边使李蘋。俱会于宜宁。而姑无宣略经理等事云。○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7L 页
十九日。得临河安报。审仲来自恩津。止仲来自钟谷。稍慰郁陶之怀。而各说艰苦。未免饥色。良可痛心。(时各为生计。两弟一在恩津。一在钟谷。)○李玉山丈来问。乱后初面。各言经历。馀怖未已。○二十日。闻京来将士及官军义兵。俱会于宜宁。议论分歧。不肯勇进。果如所闻。当初 朝廷下 旨诸将。追蹑剿击之意安在。诚可慨惋。○二十三日。往钟谷。近地诸友。及沙潭丈兄弟。李叔平,全净远。俱会更谋举义。而以粮资之难办为恨。○二十四日。自钟谷委进宫坪。省墓而归。○近地亲知。虑我艰乏。各致粮物。此时不易事。多感多感。○二十五日。闻西报。○二十七日。长川奴属。流离失所。见我号泣请活。而麦既致凶。秋成尚远。百尔思之。救活无策。以此推之。则国中失所之人。未秋前将罹流殍者。倍蓰前春。不觉痛心。○二十八日。闻郭将军领军耀兵于鹤山。使倭奴望而随之。又令人夜上琵琶山。人人各持三头炬。一时举火。鼓角齐发。若将向贼。忽然灭火。寂若无人。又复如之。贼大惊疑遁去云。此亦却贼之神谋也。
[癸巳七月]
七月(癸酉。)一日。行朔奠。○四日。闻晋阳被围八日而城陷。被害者。兵使及达官二十馀员。军卒五六千而皆是道内及湖南精锐之士云。以晋阳阻三面之地。竟至被陷。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8H 页
他邑将不攻而自陷矣。右道一带。其将尽为贼窟。而其势又当深入湖南。湖南若又失。更无 国家根本之地。奈何奈何。○六日。洪友颜来言。贼既破晋。还据釜山。声言待 皇朝许和。乃渡海。今方弥漫于梁山以下诸郡。要索万端。而莫之谁何。 天兵切禁我师使。不得剿捕。终始情迹。颇有疑端。噫。彼贼 国家之雠。百世之怨。凡有血气者。孰不知讨贼之为义。通和之为不可乎。然既奏闻于 天朝。天朝若许和。则我何敢不和。 天朝若不许。则我何敢和乎。内坚不和之志。以备战守之计。外施欲和之言。以缓跳阑之锋。则彼游魂假息之贼。其可逃一鼓之下乎。(盖今之倭贼。即宋之辽金也。宋误主和议。而终始不悟。卒亡于辽金。其不可和也决矣。而今日通和之云。姑欲缓祸之意也。)○十一日。金德辉自安东来。传临河消息。而伯氏姑支安。慰喜可言。(自临河。又移川前云。)○十二日。郑景任与李叔平来言。晋城之陷。非守之不固。贼撍遣人掘城底。而我军不知。既久城自坏。贼蚁附而入。多方拒之。贼几退却。金千镒军先自惊溃。竟至陷没。金千镒崔庆会时在矗石楼上。知事不济。握手痛哭。投江而死。复雠义将高从厚。亦在城中被害云。雠未复而身先死。尤令人愤痛。○十五日。行望奠。○十六日。闻昌义将拜主簿。宋彦明持状 启赴 行朝。亦除参奉。其馀军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8L 页
卒之沾 恩者。亦多云。○十八日。闻陷晋之后。贼终不入去。将有更发之意。而 天兵每称讲和。不思战却之计。徒费粮饷。任其匪茹。岭外列邑。万无支吾之势。○二十日。粮道极窘。他无告籴之道。不获已乘晓发行。暮抵尚邑。故居鞠为荒草。惟奴仆等数人。结幕于东门外。艰得推寻。留宿。韩仲莹,叔莹,申文叔。入住近地。皆来见。如见隔世之人。苏喜不可言。○二十一日。牧使朴令公宗男。在晋州时。未赴任。往见半刺告急。则以太牟各小许见惠。假牧使吴沄。亦以太牟小许帖给。○二十二日。与文叔诸人。同入城内。周览贼垒。王山上作土屋。又起二层高阁。或盖以瓦。或以板。或涂以土。或以草者。不知其数。且自北门外至南门外。积瓦为址。因土为城。城上又立柱结木。皆涂土为壁。壁中穿孔。以便放炮。其制极其牢巧。自外谋䂨者。无著足之道。○二十三日。长川旧居。仅距一息。窃欲往省丘垄。而所得粮物。付送无人。适逢三山归人。凭依欲发。故势难睽离。末由往省。情事益难。自定怅慕而已。○二十四日。闻刘总兵綖,吴游击惟忠。号令严明。志行廉洁。万馀军卒。秋毫不敢犯。 天兵之侵夺作弊。无所不至。惟两将所率。独无其害。在中国亦以贤将见称云。(刘之为人。容貌端重。风神爽俊。一见可知其不凡。吴之简抗。有愈于刘。一言一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9H 页
笑。不轻视人。苟非其道。毫末不近。且刘善于用剑。所用之剑。其重七十馀斤。而运于掌上。如小丸。盖剑。即关将所用之剑。而关将以后用之者。始有刘君云。所用军卒。皆于所著之帽。有表以别南北兵。南兵浙江人。北兵辽东人。)○二十六日。两 王子。自贼中被释上去云。痛心之馀。犹可幸也。○李叔载兄弟来访。○是日。又移寓俗离。○二十七日。闻西厓相公。以都体察使下陜川。今承 召命还行 朝云。○权察访景虎。以粮物求得事。作左行。因便付书于伯氏。
[癸巳八月]
八月(壬寅。)一日。行朔奠。○二日。闻庆州留阵 天兵。以伏兵事出去。猝遇焚荡之倭。相与接战。 天兵手无兵器。六人为贼所害。然 天兵勇于赴战。一人以长枪。冒入贼中。横穿一贼。众倭皆退。生擒二贼而还云。闻极快壮。○四日。闻 天朝奏闻回报来到。 皇帝震怒不允。以克期歼灭。以绥东土为教。大哉 皇恩。此实吾东再造之日也。苟非我 圣后恪谨事大之诚。有以上感 天朝者。何能及此。○闻州牧分粜。与止仲作邑行。一口所受。杂以沙土谷仅三升。此可以救生乎。良可寒心。○五日。以雨留邑中。○六日。自午身气微寒且热。似是痁疾。可虑。○七日。入见牧伯。辞以俗节还寓之意。略有赠物。○八日。自午前痛作。不省人事。若此不已。其去死域不远。可悯。○九日。与止仲理装发行宿栗院○十日。到元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69L 页
庵。到此后痛作。亦云幸矣。○十一日。得祭肉还寓。○十四日。备酒馔。使竣弟。往奠宫坪。吾病未进参。如不祭焉。○十五日。略备时需。行望奠。又荐祖先诸位。○二十六日。审仲作花山之行。而道路之通塞。犹未的知。可悯。○二十九日。到大寺。得见金昌远书。海上之贼。终未撤归。尚未知税驾之所云。
[癸巳九月]
九月(壬申。)一日。行朔奠。○九日。略设时羞。行节祀。○十一日。移寓钟谷。○十三日。发湖右之行。检察使李山甫令公。伻人邀余。即往拜。一见如旧。○十五日。历进宫坪省墓。即发行。○二十八日。到完山府。府尹洪令叔。出接甚款。唐将宋游击。方留阵。以霜降日。祭山川云。
[癸巳十月]
十月(壬寅。)二日。入衙轩。令尹帖给济窘之资。○闻 大驾自海州。去月十九日卜日。将发有震雷之变。改卜日子。念后当行云。○闻唐船载军粮。到泊扶安界。本国人等或劫杀。或驱逐。一船之米。全数偷出。唐人十名。逃入小岛。遇海采船哀乞得出。即告官。自官密关。捉作贼人。方伯以明日入完山。推问云。本国人所为。极为痛骇。天将之发怒。固其宜也。○五日。踰芦岘。岘之南北。俱有军堡。夕到长城。主倅出接。此倅去夏募兵。入 大朝不避险艰。期以尽心。此友心事。在平昔素熟。而今番事尤可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70H 页
爱慕。○六日。今日主倅聚军习阵。故出见。盖仿浙江人用剑挥枪之法。一月六度鍊习云。○九日。是日。先妣初度也。身在客中。奄当此日。言念劬劳。痛益罔极。○十日。作行。连日大雨。溪水极涨。无异夏潦。间关得渡。行及三十里。有笠岩山。洞口有芦山庵。(奇别坐孝曾精舍。)由洞而入。山路极险峻。溪水大泻。不得循路而入。攀缘藤葛。踰城而入。周围几二十里。而四面皆崭绝。山不高峻而著足为难。乃天作之地。旧城(前朝显宗时。避丹寇以筑。)颇好。而颓废过半。领四邑人丁。(泰仁,井邑,珍原及本邑。)分城改筑。(玉汝为守御将。尹奉事轸为监检官。)今若毕筑。形势倍好。他日或有不幸之患。民可入保矣。(玉汝以明日祭山神。故执事儒生数人及三邑监官并来会。玉汝请余祭文。故忘拙夜草。新造草庐。窗壁甚疏漏。夜寒彻骨。)○十一日。往登北城。诸邑军已赴役。俯视西北。所见快阔。正西则兴德。稍北则古阜扶安。为正南海口边山。穹窿云外。泰仁诸处。分明可指。即下城抵芦山庵。(泉石枫林。多有可观。而此非游赏之时。故即还。)○二十一日。传闻。 车驾本月初一日还都。而未知的报。今自方伯所布示 教书。始知传闻之不虚也。经年播越。备尝艰苦。幸荷 皇灵。得返故都。自此人心粗定。庶有所赖。 国家之庆。臣民之幸。何可尽言。
[癸巳十一月]
十一月(辛未。)二日。到高山。自完山传通。庆尚右兵使,全罗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70L 页
兵使。遇贼于固城唐浦。全罗兵使至于中丸。贼势小无退挫之意云。时事罔知攸济。奈何○十六日。还钟谷寓次。往拜沙潭丈。得闻庆州留阵唐兵。被杀于倭贼。几至二百云。传闻虽未的。惊悼可言。(十二月日记。逸而不传。抄出甲,乙,丙,丁四年日记中。可见语并附下。)
[甲午六月]
甲午六月。十六日。闻 中朝御史等官。以封王许贡等事为不可。直斥边臣以拥蔽之目。弹文极峻。将臣亦为陈疏自明。至于分党相攻。科道官二人。欲探形止。近将出来。故远接使(尹先觉,柳永吉)已为差出云。(大槩边将一意主和。务为欺罔。而 中朝谏官。直论不已。可谓有人矣。)
[甲午七月]
七月初三日。闻贼势将有肆毒之计。刘总兵。亦有撤还之意云。(盖沈惟敬。与小西飞。顷往中原。专为讲和事。而 朝廷不许。)○十二日。留长城。因岭南传通。闻贼倭多数出来。一运将为直向京城。一运由水路将犯湖南云。且闻岭南诸阵贼倭等。连续来降。将欲举阵投属云。贼情叵测。况其为性奸狡无比者乎。○二十六日。因县便得见两弟书。沙潭丈捐馆云。惊愕痛怛。不能自抑。吾于此老。不但同乡义切。三载干戈。托以死生。相爱之笃。无异骨肉。一朝不淑。天亦何心。○闻尹左台下南原。劝留刘总兵。而此计如或不成。 鹤禁将下来云。(沈惟敬,小西飞。并自中原出来。而封王许贡等事。时未许之。以待渡海之后云。)
[甲午八月]
八月三日。高阳倅姜秀昆。自潭阳还官。牛岩地。忽遇贼三十馀人。自林莽间出。群噪乱射。姜倅艰辛避出。下卒二人被箭将至死境。辎重六七驮。全然被夺。印信亦见失云。○闻刘总兵。亦撤兵上去。湖关自此渐无藩篱之固。尤可虑也。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71H 页
[甲午九月]
九月十三日。督运御使尹存中。目下道来言。 天兵之撤去。 朝廷许上来故也。且言见京报。 朝廷有请兵于 天朝之计。尹海平根寿。为上使。崔同知岦自请而行。金内翰尚寯。亦于 上前请行之。而以一路多弊。朝议沮之云。○十五日。与郑以敬。同向慕岩。溪水玲珑。枫酣菊艳。物赏可爱。而祠宇讲室。过半颓废。将至于位板无安处。以此可占 国运之盛衰。重为节孝公慨然也。○三十日。得见邸报。郑寅城澈事。迄未镇定。辛庆晋,李庆涵,赵守翼,朴东善各立异。而具与朴以言辞之过。玉堂论递。金宇颙,枊永询,朴承宗,郑经世等出仕。厥后宪府。又论尹相斗寿阴凶奸猾。诬陷善士。贪饕黩货。贿赂辐辏。且于海岛。轻为举事。以致损威。辞说极烦。多至累百。弹劾之峻。无以加之。不靖之端。至于此极。奈何。○刘总兵去十三。还为渡江。军卒或二万。或万五千。措出军粮。万无其策。 朝廷以此。亦为遑遑云。
[甲午十一月]
十一月三日。晓发踰加罗岭,金刚岭。夕抵海南。○十一日。梦拜先君。今是长至。倍增悲慕。○白进士善鸣振南来见。(故诗人白参奉光勋之子。)此人亦能诗善写。谈诗夜深而罢。尹正字景悦光启。不但有隽才。谈论书史。终日不倦。真好人也。都事黄和甫率来人李延祚。亦解文墨。可与言诗。且各说初从乱离来。今日之会。亦悲且幸。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71L 页
[甲午十二月]
十二月一日。自长城抵完山。得见庆尚兵使金应瑞。与贼将(平行长,玄苏,平义智,平调信。)等问答之辞。则外似和好。而内实难测。东莱府使宋象贤死节曲折。详在其中。令人肝胆自激。(方其城陷之时。自知不免。具甲冑。著红衣。据交椅在楼上。贼执下而终姶无一言。从容就死。贼亦义之。具冠服。葬于城外。若有封之者然。今可指的云。其妾其婢。亦被掳在日本。无秽之者。盖服宋公之节义云。干戈三载。举国靡然。独此人。卓树义烈。何其奇哉。)○十六日。因岭南戍人李士敏。闻巨济举事时。虹梁船一只及伺候船二只。并失于贼中无疑。而边臣拥蔽。不以实闻。至发台论。时事之纪律。一至于此。可痛。○闻唐人牵驼驼下去。往见于紫云楼前。则乃寻常一物。不如闻名之为愈也。○二十五日。游击将陈云鸿入州。盖 天朝将于倭贼处。许贡封王。故往诱渠帅。使之渡海。观其处置如何。诏使出来云。(云鸿为人丰厚。所送礼物。一无所受。)○二十七日。还寓。翌日往哭沙潭丈筵几。(客地问讣。今始来哭。情事益怆恨。)
[乙未正月]
乙未正月一日。行朔奠次。设高祖以下诸位。略备荐献。外祖考妣位。随后设献。
[乙未五月]
五月十四日。得见朝纸。以去年和议 启闻事。台弹齐发于其时方伯。并指牛溪成浑之伸救。共为论斥。 圣批以鼓动邪说为教。是何边忧未霁。 朝象又如是不安也。良可悯然。○陈游击自贼中出来。中路留滞。行长以下并皆欣悦曰。不久当渡海。至有得解兵锋。生还故土。岂日本之幸。抑亦朝鲜之大幸云云。若及今撤归。则庶有一分息肩之望也。可幸。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72H 页
[丙申正月]
丙申正月十六日。闻 朝廷差李逢槐山,朴春茂沃川。并兼助防将。委以诸处。把截等事。李则当守鸟岭赤岩。朴则付以秋风挂防等处。盖出特命也。朴之为人。吾所未悉。李则年既老衰。脱有警急。能任其责乎。○二十三日。闻贼酋清正。不肯入归。以通信割地借粮等事。恐吓朝廷。朝廷虽以不可通信之事。奏禀 上国。未委毕竟。事果何如。且见下道传通。贼船相续出来。顷者焚掠。虽曰零贼。其意难测。使之预措兵机等事云。
[丙申二月]
二月十一日。本邑行 释奠祭。今朝送膰肉。经乱之馀。有此等礼可慰。○二十八日。往大旨。哭金善天筵几。(乱初相遇于离山。厥后同事于义阵。深有死生之意。迁延数年。今始来哭。惭负厚意。)
[丙申三月]
三月七日。作商行。明日。是熟日。将扫先茔。略备祭需。○八日。与审仲及两侄基远,荣远。往奠黑石。丘垄荒废。无容易修补之势。感怆之极。不觉泪下。往见绕浦旧基。有村人两幕而已。颓垣茂草。景色愁痛。彷徨久之。益增悲怆。○九日。使审仲及两侄。往奠二沙伐。○郑御使景任。入州邀见。故往话州司。(景任之来。本为巡审诸处关防等事也。今以兔栈姑母城修筑事。向幽谷等处。)○十一日。右都事李汝实入州。晓谕于民。预为山城避乱之所。俾于仓卒。团聚入城。无四散之弊云。○海寇声息。姑无异闻。或云沈惟敬之还。 天使入去与否可知云。○二十八日。归报恩寓所。
[丙申四月]
四月二日。是日先妣终丧后初忌也。晓起行事。孺慕之恸如新。罔极奈何。○三日。往省宫坪先墓而还。○九日。下道传通又至。初三日贼营中设宴。慰两 天使及诸从人。因全军出城围立。将官宋好等数人。艰难逃出。到密阳。结束卜物。急急上去云。○十日。得见叔平书。福建被掳者。自日本报俞公承宗曰。秀吉病死云。俞以此奇通于金接伴。盖秀吉若死。则清正既已有隙。虑或移祸于行长。义智贼阵中。方恇攘骚扰之际。 天将想必逃出。而曲折未知云。
[丙申十一月]
十一月。闻 国书见拒。和事不成。自 上复有出避之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73H 页
意。大臣有逢迎之计。都民愿备军需。以守城为意。而国是未定云。
[丁酉正月]
丁酉正月十四日。清贼已到釜山云。○伯氏倡议同志。陈疏请 亲征。疏辞严正剀切。有可以感动 天哀者。而一疏再疏。未得挽回 天听。以赞大计。诚可慨然。(初疏权进士旭。为疏首。再疏伯氏为疏首。而兼制疏。)○二十五日。 朝廷以申砬之不守鸟岭为恨。今方设城岭上。以防拦入之患。而赞画使李养久时发经理云。(鸟岭天险重关。虽不设防。使不失守。则贼不入。而但费财力于不当费之地。朝廷岂云得计乎。恐不免虚劳也。)
[丁酉三月]
三月十日。闻告急使郑令公期远。入 中朝为陈救援之意。 天朝谓讲和已定而不听。郑公自誓缢死。以明其志。 天意乃悟。发辽浙精兵七千。为先出送云。
[戊戌三月]
戊戌三月。作左行。举目山河。风景不殊。而不能无怆今感旧之怀。不知何日涤尽妖氛。复见升平基业也。○到川前。诸节姑安。而悲喜交极。不能定情。○十日。归路周览倭奴起垒处。或十里或二十里。相望不绝。而俱是高峰突兀无遮障处。是所谓钟杯阵也。
[戊戌七月]
七月十日。闻 天兵分住槐山,忠州,全州三邑。以为屯田之计。待秋成民力稍歇之时。合势于两南。则可以收万一之效。而不思粮饷之有无。不顾孑遗之尽力。轻自
可畦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73L 页
南下。如此而能济大事。未之闻也。
[戊戌八月]
八月二日。闻刘提督率军万馀南下。今复上去。将以迎候邢军门。○余以 天将接伴官。作星州之行。得免生事之患。可幸。闻 中朝石尚书星。专主和议。以为不可更动师旅。科官徐成楚弹奏言。 中朝之弃朝鲜。是自撤藩蔽。援兵不可不许。星罪不可不惩云。是诚 中朝之直臣。我 国之恩人也。
[戊戌十月]
十月十五日。闻麻提督贵。自庆州进围西生贼。董提督一元。自星州进围泗川贼。刘提督自顺天进围曳桥贼。三将一时举事。自九月二十日围城。而董先退兵。步卒几尽死。军器军粮。尽为贼所有。刘亦然云。麻则退兵而所斩级最多。军卒无死云。
[戊戌十一月]
十一月。统制使李舜臣。与泗川曳桥贼大战。中丸而卧。以此泗川贼多数败没。而曳桥之贼。无事逃去。噫。天不助顺。使李舜臣死于方战之时也。沈安顿吾。虽云亦毙。何可信乎。
[戊戌十二月]
十二月。倭寇才退。 朝廷之战方酣。排摈逐斥。无所不至。古语云。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不幸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