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5H 页
祭师长韩公(佑)
惟灵。慈详之质。端雅之操。为一乡善人。贤不肖皆所爱慕。作后生师表。愚与智共荷提撕。何天禀之温淳。而命途之奇薄。屡试京国。尚阙司马之名。三卺乡邻。晚得梦熊之庆。仁胡啬于享寿。龄仅逾于从心。封若堂于荒原。寂寞衰草。寄后事于穷寡。零落青毡。生等生长里中。旧游门下。齿有先有后。虽先后浅深之或殊。随所见所闻。而见闻薰炙之皆一。迨今感旧之念。故此不谋而同。齐荐瓣香。罄十年追慕之志。共奠菲薄。报弱龄教导之恩。
祭外舅金公(勖)
惟灵。文节公裔。柏岩令兄。书剑无所成。虽欠达施之事业。诗礼有庭训。足为处乡之善人。居室则苟美苟完。持身则无誉无毁。早多疾病。任性灵于丘园。晚更康强。作耆耋于乡曲。伏念汝馪托甥舅于夙岁。奉欢娱者多年。每贺公寿考之维祺。旋喜我室家之无𧏮。去年秋仲。趁初度而来宁。今岁春三。及易箦而趋侍。何图公殁之才月。又值家祸之荐臻。终孝于亲。在人事虽为自尽。不慭遗我。而此身何所凭依。矧玆送终之辰。谁办时羞之奠。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5L 页
一箪薄具。曷足报平生之恩。三杯醴醪。或庶几幽冥之格。
祭朴汝仁文
惟灵。端方之质。刚介之操。少孤从师。远离丹府。因坐别席。遂作荣人。露和碧桃。久抱高蟾之恨。枝馀丹桂。晚泄罗隐之冤。粗慰门闾之望。庶遂乌鸟之愿。宰县一岁。暂奉养于庭闱。佐幕半年。终置散于乡曲。呜呼。公才公学。人所共惜。我失我朋。余将安仿。草宿旧墓。叫九原而莫闻。笛悲山阳。奠一酌而何语。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行状
  
先考将仕郎。行箕子殿参奉府君行状。
先府君讳孝信字季立。姓李氏。其先江原道羽溪县人。在丽朝有讳球。年十九入元朝。登进士第。其后至恭悯朝。有讳薿以江界元帅。入辽东多掠地。事在丽史。逮 圣祖龙飞。佐命麾下。屡著勋劳。封功臣赐土田臧获。官至嘉靖大夫中枢院副使。生讳蔓。官至经历。经历生讳仁淑。知德川郡事。德川生讳景昌。奉列大夫军资监直长。直长生讳秀亨。典牲署令。即公之曾祖。妣金氏吏曹判书文节公淡之女。至景泰末。署令弃官下来。遂为荣川人。祖讳大根通训大夫洪川县监。妣淑人安东权氏。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6H 页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琨之女。考讳棠定略将军。妣令人安东权氏。生员守纶女。以嘉靖己丑九月初九日生公。公少多疾病。有老奴妻无子者。公多受其保护抚养。及长就学于从姑夫进士琴轴。知所向方。经书史学。皆得涉猎。颇勤苦笃志。虽才不逮志。无所成名。其于事亲敬长入孝出悌之道。皆不愧于所学之正。赋性清谨。不以家贫有所营为。无一毫苟且之念。处之晏如也。万历壬寅正月十六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四。公配全州李氏。生六子一女。女适三陟教授李信道。长子汝馨,次典籍汝馪,次汝馣训导,次汝馠训导,次汝馝,次汝馧。教授生二子尚迪,惠迪。汝馨娶权守义女。生一男一女。女适士人李暹。子成元训导。汝馪娶参奉金勖女。生四男二女。女适士人权榄。子成桦生员,子成林,成材,成橒皆业文。末女适士人任之敬。汝馣娶生员金允諴女。生一男曰成干进士。汝馠前娶品官裴继立女生一女。后娶金(缺)女生一子。女适士人李阳白。子成坚幼。汝馝娶佥知南继洪女。生一子一女。子成健生员。女适洪䨜业文。汝馧娶金得𥖝女。生二女皆幼。内外曾孙男女并若干。公自少诚信事考妣。无所违忤。大为先祖考所钟爱。尝欲以田宅奴婢别给。公辞以无名。不敢厚受其赐。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6L 页
祖考不欲强。秪以一口婢给之。又尝欲撤宗家板子库给焉。公又辞云宗家之物。宗家所当有。何敢攘为己有。祖考亦不之强。其平生处心行事皆类此。居乡里罕接人。少然诺。不自表异于人。人亦不知公之心事若此也。晚来多子多孙。家契益窘。少无分外希冀之望。乱离之后。徭役极烦重。尽心责应。常恐谴罚之或加。际属纩。犹以此为念。无他语及家事。呜呼恸哉。公葬后三年乙巳。子汝馪仅得登第。风树悲缠。五内如裂。才疏计拙。见弃于世。仕不能以推恩追崇。穷不得以竖碣贲饰。空吟蓼莪之诗。无任哀慕迫切之至。谨撰次世系事迹。使先府君志行有所考据于来裔。天启二年壬戌六月日。子汝馪谨泣书以状。
先妣宜人李氏行状
先妣李氏。系出璿源。靖孝公孝宁大君讳补。即其四代祖也。大君生讳𡩁瑞原君。瑞原君生讳蒳德恩都正。都正生讳悰黄骊副正。副正生讳贵胤御侮将军副司正。寔夫人皇考。司正娶习读官金筠女。以嘉靖己丑十一月初七日生夫人。夫人生而淑美。秀出闺房。大为先考司正公所奇爱。年才十许岁。司正公以为外方穷乡不可以居子女。乃尽室提挈上京。未数年。司正公病殁于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7H 页
京。先妣淑人金氏。以为京山乃四方都会之地。守护茔域。禁戢樵苏为难。从遗命由木道反葬于先妣家乡。因定居安东乃城县地。先妣性严。教子女以义方。不以私爱弛其禁戒之道。故夫人兄弟三人。虽鞠于寡妇之家。塞渊贞慎之行。皆出于天性。及笄归于我先君。生一女六男。皆得成立而有家有室焉。夫人家法甚峻整。使唤男仆。不许入中门内。女奴不使袒裼露身于眼前。戏谑亵狎之言。不使入于听闻。故虽顽奴悍婢。皆知敬而畏之。至于诸子虽所怜爱。必先教以应对之节。故在于稚年。皆能敬兄友弟。寻常言语。必谨唯诺。称呼之间。以其弟兄行列。而未尝尔汝焉。亵慢淫哇之言。不敢发于其侧。晚年诸孙子女成行。虽其堂从之间。不敢称呼以尔汝。盖自夫人教诲。以成家法而然也。先府君卒后十年。夫人亦卒。辛亥八月初四日。实 皇明万历三十九年。寿八十三。子婿诸孙。已载府君行状。今不复录。姑以夫人闺范言行可敬可仰者。撰次以示来裔。使知考据而师法焉。天启二年壬戌六月日。子汝馪谨状。
亡室淑人金氏行录
淑人金氏。其先礼安县人。吏曹判书文节公淡五代孙。高祖讳万秤成均生员。 赠左通礼。曾祖讳佑忠顺卫。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7L 页
 赠左承旨。祖讳士明成均生员。考讳勖参奉。吏曹参判玏之兄也。娶金泉道察访权东弼女。以嘉靖戊午生淑人。年二十一戊寅。始合二姓之好。余家素清贫。少所聊赖。又误儒冠。勤苦无成。淑人不动辞色。拔贫资给。虽见屡屈。少无怨詈遍谪之态。壬辰乱离以后。家事益零替。而幼稚满前。尽心鞠养。备尝艰苦。亦无愠见之时。余五十岁始参末第。而拙于仕宦。犹不见德。淑人亦不以介意。常自任分安命。处之裕如。戊午三月。丁其考参奉府君忧。哀毁如礼。至闰四月初四日。因染疾不起。享年六十一。产子女各五。而女三男一。在襁褓不育。长女适士人权榄。未三年因产而夭无后。子成桦成均生员。次子成林,成材,成橒。皆业文。末女适士人任之敬。成桦娶府使金九鼎女。生一子一女。成林娶生员张溍女。生三男二女。成材娶生员权俊臣女。生男女各二。成橒娶幼学金成泽女。生一子。任之敬生一女皆幼。淑人禀性婉娩柔顺。自童稚游戏时。踪迹未尝出闺门。父母有所规戒。不敢违越。绝无恚怒之辞。奴仆极顽悍。待之包容。使之嘿化。以此顽奴悍婢。或自归顺。不至逃散。保全家户。克毕婚姻。温惠淑慎之德。邻里称道。不幸未享耄期之寿。不见诸子诸孙舞斑戏䌽于晚境。而使余老遭扣盆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8H 页
之恸。呜呼哀哉。皇明天启二年七月日。家翁李汝馪撰次其所行事迹。一以遣追想怀抱。一以为后日子孙考据之地。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师友录
师长韩公佑字君卿。为人慈详谦逊。与人恭谨。虽奴仆未尝以悖怒慢辞加之。一乡咸推为善人。闾里之间。虽极冥顽暴狠者。皆知公之慈仁焉。屡占乡试不中。三娶只有一子天吉。
许侯忠吉字国善。有学行。中庚子生员。名动泮宫。与卢相守慎齐名一时。称谓卢夫子许夫子。遭士祸受刑被谪。晚得蒙恩放还。荫仕为荣川守。甲戌余受大学或问于公。公慈详仁厚。好善有诚。出于天性。见人之善。称之亹亹不已。于时国家籍军。公曲加庇护。一郡士族。皆赖而兑(一作免)。无一人负羽者。其年冬以风症卒于官。年五十九。有四子云弼,霖弼,震弼,霁弼。
李侯希得字德甫。己酉司马。壬申廷试。年四十二。为荣川守。为政刚明果决。狱讼无滞。余以程文就正。多蒙奖许。菰满还朝。官至吏曹参判。
朴先生承任字重甫。自号啸皋。性沉重。文章雄浑。滔滔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8L 页
不竭。与黄锦溪同时而才名过之。庚子司马两事及文科具中。声名藉甚。入槐院及读书堂。践历清要。久掌丝纶。不喜进趍。晚多补外。一按海西。入典州牧。庚辰遆骊州家食。余与闵兴建。受班固西汉书。公平生以诲人为己任。至老犹不倦。年七十卒于家。官至大司谏。
朴江陵承侃字子悦。登庚子文科。性清介。居官廉洁。余以时文就正。多受知奖。卒年八十。
琴进士轫字伯任。娶妻荣川道知村居焉。能文章善书画。庚子中一所进士壮元。考官竟置第三。公性刚果。人皆推服。早废科业。优游田野。训诲后生。卒年八十三。
南进士梦鳌字景祥。性轩昂不群。家甚贫。好读书能词赋。笔画横放。为文亦驰骤。或不遵程式。四十六登癸酉司马。六十四因饮酒不病而卒。公力教后生。数邑士子多所成就。余虽未得登门受业。时蒙警诲。
权承旨文海字灏元。二十七登别试。与具柏潭同榜。为荣川郡守。居官廉洁。为政明决。劝学后生。逐月考讲。历典安东,公州,大邱等邑。治有声。入为同副承旨。辛卯冬在官卒。尝著大东韵玉。
禹世臣字廷老。己酉生员。壬子及第。为人体貌端丽。言语琅𤨿。训后生必以读书为取科之方。历典五邑。晚年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9H 页
定居于京。官至礼宾寺正。壬辰卒。归葬于山伊先兆。
金生员士皞字太和。丙午司马。文节公曾孙。早废科业。蓄田庄赡财产以自娱。居乡无失德。人推为长者。年七十三卒。
权草溪东辅字震卿。忠定公之长子。能诗善书。两中司马。荫仕以草溪郡守终。年七十五。无子。以弟龙宫县监东美子来为后。
张果斋寿禧字佑翁。延福君末孙曾孙。文司成敬仝外孙。休休有长者气象。性强记善谈史记。早事举业不中。人推为丈人行。年七十馀终。
琴河阳应夹字夹之。受业溪门。有学行。性又刚明。为一乡所推重。早中司马。以贤良科擢为河阳宰。年七十馀无后。
琴应埙字埙之。受业溪门。中庚午生员。性轩昂。待人接物无倦色。又嗜酒。客至必醉而送之。亦以贤良科。为永春,堤川治有声。丙辰终年七十七。
李大兴㝯字君美。退溪先生之犹子。大宪公之仲子。有志操学行。因外家业居于荣川末岩。荫补为大兴县监。有子崇道,有道。
金奉化富伦字敦叙。亦溪门人。早中司马。休休好底人。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59L 页
又善吟诗能书。嗜酒好客。荫仕两佩县印。
金梦得字天赉。好谈论善戏谑。与韩师同事举业。老而不废。年八十馀终。有一子盖国。世其家风。
金令公玏字希玉。自少颖悟。文辞华丽。性质端雅。举止从容。不待严师畏友而自然天成。人皆敬而慕之。中甲子司马。登丙子式及第。选入槐院。为艺文馆检阅,兵吏曹,弘文馆,两司。官至吏曹参判。公始生长柏岩里。顶玉之后。移居东浦。筑亭宇浚池塘。又卜地于邑内龟台西边石崖下。作亭曰龟鹤。俯临澄潭。造小船以汎之。又引水为流觞曲水。时与郡中亲旧游赏。又于龟台下六七里许。修亭榭池台。梧麓小川等地。皆有别墅。佳辰令节。惟意所适。曾未有旬月淹留处。丙辰在柏岩。失和数日。因遂不起。年七十七。
吴令公沄字大源。始居咸安。文才早达。中辛酉生员。登丙寅别试。壬辰兵燹。因避地于荣川草谷田庄居焉。为人休休有长者风。笃好书史。老而不倦。手抄东史事迹可为劝戒者。名为东史纂要。行于世。丙辰以工曹参议除青松府使。丁巳弃官还以卒。年七十八。与金参判同庚。卜邻同居。诗酒相从。为一乡所羡慕。
权司谏春兰字彦晦。受业具柏潭。才学敏妙。文辞早达。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0H 页
中辛酉进士。登癸酉文科。选艺文馆检阅。除正言。以亲老乞外。历典义城,永川,青松。两亲丧后。除荣川守不起。知曩日之赴为亲屈也。自是游息田野间。以从老作堂于所居洞口。有池塘种莲养鱼。佳辰令节。时与村翁野老忘年。丁巳秋终。年七十九。无子。以春桂子泰一令公为嗣。
安参议霁字汝止。与权司谏及具赞禄汝膺。俱受业于柏潭。美风度善属文。时称具聪权敏安制。盖具则聪明过人。权则处事精敏。安则制述为优也。为人好诙谐。不事拘捡。尝为龙宫县监以卒。后 赠户曹参议。
裴应褧字晦甫。癸酉司马。丙戌及第。始居星州。登第后再娶荣川全氏居焉。为人淳朴谨厚。文学俱优。五典州郡。皆有治声。官至通政。壬寅以押马官将赴京。殁于逆旅。归葬于荣川。有子尚益。亦能文。两中司马。
金盖国字公济。癸酉司马。辛卯及第。性至孝。持身廉谨。立志清高。佐江原忠清两幕及为沃川郡守。皆以廉洁著名。未逾年。丁父忧遆。郡人立碑。服丧过礼。未及禫月病不起。子汝烨,汝焕,汝煜,汝赫。
高翰云字子龙。癸酉进士。乙酉及第。性品高古。论议有条理。词学俱优。屡魁试围。终占龙头。其为扶安县监也。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0L 页
有宫奴作弊。杖之不顾。乱离初避地于一善山中。病不起。年四十无子。
金隆字道盛。少从退溪先生受学。先生未久下世。不克卒业。而慕道向善。学术俱优。以亲命屡举皆不利。癸巳冬补集庆殿参奉。甲午春病不起。有子起秋业文。不幸短命。兄陶亦能文好读。气弱多疾。屡举不中。有三子皆能文。仲子遇秋尤善属文。丙午进士。
张汝兴字仁仲。好读书谈史记。虽拙于缀文。将以实学拔身。才气干局识度。皆适于用。不幸早卒。有其弟汝𡸜,汝会,汝华。皆业文。汝会善缀文。性又强记。二十三而终。汝𡸜最寿。乡中有论议及处置营办事。多主之。为一乡所属。年七十二而终。汝华最少。文才伯仲于汝会。而蹭蹬屡屈。年四十四进士。辛酉以疫夫妻俱殁。年五十三。闵兴建字德宇。才气优赡。学文早达。侪辈莫及。性又淳谨。与人无失德。年二十五。再中乡试。未及会试。避疫于黑石寺以殁。无子。
权启沃字时望。癸酉进士。屡举不第。丙午夏病殁。年仅五十。子道荣,德荣,孝荣,信荣。
禹图南字鹏举。才气不凡。能文章善词赋。不拘科场体格。以此多蹇滞。常作南学轮次赋。考官击节称叹。声名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1H 页
藉甚。后又魁左道乡试。连二场。竟无成命也。年五十三殁。
李徽音字汝翕。文才早达。能词赋工四六。又善书。辛丑俱中司马。丙午式及第。不幸遇疾。己酉秋竟不起。人皆惜之。年三十五。人品良善。士友多取焉。家有两子。皆奇士。
金几善字元吉。柏岩公之长子。仪度安闲端雅。出自家风。虽纨裤子弟。无骄倨态。癸丑夏。赴会试。病殁于京。官止察访。有子鉴。亦早中司马。不坠祖父风。
金泰时字亨叔。自少学有地步。早能缀文。大为南进士所许。赋词奇健。博涉经史。屡举不中。一时称屈。必以汝仁,亨叔及余为首。其后余参辛卯进士。又与汝仁同乙巳及第。亨叔仅得进士。有一子宪卿亦能文。
金山阴大贤字希之。气宇轩豁。才调不凡。能文辞。中壬午司马。世居京城。因外家财业。壬午秋。始下乡居焉。屡参别举。再为壮元。而不利于殿试。命也。荫仕为省岘道察访。以清白为驿卒所慕。立碑颂德。辛丑授山阴县监。政有声。自 上赐表里以奖之。壬寅春。在官病卒。年仅五十。有子九人。皆能文颖悟。人谓金氏九龙。一早夭。惜哉。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1L 页
朴善长字汝仁。自宁海幼少从师于荣川花川里。仍牵丝于师席。作舅甥。自少勤学有志操。乡中若有文事则必属公焉。五十后与余同乙巳及第。除成均馆典籍。出为礼安县监及本道都事而终。年七十一。堂有百岁老母。哀哉。
权斗文字景仰。年三十一。壬申廷试。祖父母及生父母具庆。一时荣之。壬辰之变。以平昌郡守被虏。赖子𪐴得脱。凡五典州县。荣养备至。乡里嗟羡。官至左通礼。年七十五而终。
金允安字而静。兄允钦,允明,允思皆司马。允明荫仕为县监。而静蔪然出于其中。与兄允思同参戊子司马。俱中两事。甲辰秋。以五贤从祀疏头。擢授召村察访。壬子增广及第甲科。以资穷升堂上。授大邱府使。菰满还家。优游田野。性嗜酒。不事拘捡。与人不为表襮。人皆乐与从游焉。壬戌夏终。年七十二。有子根厚,基厚皆业文。能继其家风。
金涌字道源。初名泼。金鹤峰之犹子。少聪睿能文善诗。庚寅冬登增广及第。选入槐院。升艺文馆捡阅。拜铨曹郎。五典名郡。治有声。官至通政。年六十四。有子是柱亦能文。己酉生员壮元。壬子增广及第。官至礼曹佐郎。先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2H 页
公殁。是棱在忧中亦殁。
黄汝一字会元。居江原道平海郡。为金道源妹夫。自少有奇才。为文必惊人。独步词场。名动一时。登丙子榜司马。乙酉及第。入艺文馆。历典永川,醴泉。至东莱府使。顶玉家居数十馀年而终。年六十七。
李久字庭坚。牧隐之后。鹅溪李相之孙。判书庆全之子。生而能文。为文滔滔不竭。鹅相常以为可继牧隐之迹。年十八进士壮元。二十乙巳增广初试会试皆壮元。登殿试第二名。与余同榜。居数年以捡阅参修国史。戊申先鹅相殁。既禀其才。终啬其寿。惜哉。
善行录
宋象贤以文臣升堂上。辛卯出守东莱。遭壬辰倭乱。象贤婴孤城独守。被围于贼。在围中书所执扇。以寄其父云孤城月晕。大阵不救。君臣义重。父子恩轻。城陷之际。遂从容就死。贼义之。礼以葬之。其妻妾皆拥护。勿使军卒污辱云。后 赠吏曹判书。其子仁及其弟象仁。与余同登乙巳文科。
蔚珍朱景颜。性至孝。家贫养亲。极其滋味。其父尝患尰。医云蚯蚓为当药。而时方冬月。无可得之路。乃沐浴斋祓。铺白沙于井傍。潜心祈祝。翌朝见之。铺沙坟起有蚓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2L 页
行之痕。乃掘得数枚。和药以进。父病立愈。又尝断手指以供药。亲殁送终祭奠之节。亦极丰厚涓洁。其诚孝出天性。又为坛。朝日夕月。虽祁寒盛暑不废。尝醮女。亲宾皆会。婿行将及。而犹登坛夕月。亲宾皆劝权停而不为止。盖质美而未学者也。
洪钟年者。荣川居民也。孝事父母。少时善捕鱼。为渔具。不避寒暑。以养父母。死后尽废渔具。不复为。国丧必行素服丧。以终三年。出入闾里。过士大夫家。必致敬而过。遇诸途。亦必再拜俯伏俟其过。乃起而行。得新物。必奠于父母墓。其诚孝恭逊若此。
裴纯者。丰基居民也。性孝友。睦于亲族。前后所遭国丧。无不行素服丧。以终三年。人皆知其为善。名其里曰裴店。年八十。服 宣庙丧终三年。退溪先生丧。亦服三年。权诚字子实。乃余中表叔也。幼孤家贫。孝奉母亲。学书粗记姓名。能缀诗。早赴举不利。因废举侍母。母殁极其悲哀。躬自营葬。又为墓碣石物。皆其力所不能办者。尽心竭诚。克底于成。身居墓侧。数椽草屋。不蔽风雨。乱后屡绝烟火尚康强。天其或者阴骘耶。有从妹不得于夫。无所归。来托于公。公待之不倦。同其甘苦。呜呼。世之硁硁自好。好言人过失。自以为贤智者。其实行能若权者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3H 页
亦未多得。而疏迂穷拙。不为人所知。惜哉。
李大受字汝谦。余之内从兄弟。少孤失学。性清谨。无一毫苟且之意。居乡谨慎廉洁。处事公正。人不敢干以私。居祖母丧。尽心营葬。祭奠一依朱文公家礼行之。时年已过五十。而终始不懈。以终三年。
边庆会字君遇。少孤失学。持身谨行。处事廉洁。年六十后遭母丧。葬礼一依家礼。三年之内。不懈如初。
边永镇字大防。荣川花川里人也。生而不学。性至孝。其父母俱享年九十馀。侍养不懈。年几七十。臂鹰击鲜。甘旨无阙。其父末年愚芚。不节便溺。必躬自浣濯厕牏。终始如一日。亲殁之后。悲慕不已。
康节妇。左通礼权斗文妾也。壬辰权为平昌郡守。遭倭乱避石窟中。贼寻得之。通礼被拘。康勇决坠崖而死。通礼后生还。言康死节事首末。且言康平日常览谚解三纲行实,列女传等书。以死自期。及临危甘心玉碎。竟副所期云。
权𪐴。斗文少子也。壬辰父子俱为贼所俘。到原州。囚于楼上板籍藏处。使两倭奴守之。贼爱𪐴。以为年少童子。任其出入。𪐴以此得往来贼阵。颇谙贼情。楼外连他檐。若穴楼壁得出。寅缘推下则可得免。𪐴日钻其壁。贼来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3L 页
则以版籍掩之。浸浸成穴。有防木横其中。无刀锯可削。𪐴托言父病。欲得火煮药。乃将其火傍防木吹之。其木就烬断绝。可以抽出。然两倭奴每夜守之。悯默以俟。一日贼以人头来示。乃原州牧使金悌甲头也。见之心胆俱碎。适风雨大作。夜暗如漆。守倭奴少懈下去。𪐴于是乃引其父及同被虏李士岳等。从其穴出。缘他檐而下。遂得踰垣而出。斗文当初缚载。足趾伤于石不能行。𪐴于电光中得枯木枝数尺许进之。稍稍从溪涧沿流而行。仅十馀里日已晓。乃登山伏林间伺见。贼无数耀兵以出。以其隐处不以为虑。皆越去。故得免。将午见十许人自他所来者。斗文时在高峰。疑贼来蹑之。投身崖下绝壑。几数十丈。身骨将糜碎。适藤葛萦绕茂密。身横其上。仅得不死。其来人皆本国避乱者也。𪐴急还力挽而上。自此迤从山谷间。寸寸而行。一日之间几死者三四。而竟得生。皆𪐴之力也。可谓孝矣。斗文后历典数邑。官至左通礼。至今无𧏮。𪐴字子止。亦中乙巳增广进士。呜呼奇矣。庚戌冬在京邸记。
龙蛇录
万历二十年壬辰。即 宣祖二十五年夏四月十三日。倭寇始自釜山浦登陆。攻杀佥使。又东莱府使宋象贤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4H 页
死之。兵使李珏自兵营驰进东莱。闻釜山陷。惶㥘还兵营。闻东莱又陷。即弃兵营。退遁彦阳,梁山之间。监司金晬在右道。督兵使战。渐向伽倻山。为避匿之计。传令道内士子。深埋家中什物及盐酱。远避山谷。自是人心沮丧。皆无斗志。雄藩巨镇。望风自溃。一不交锋。土崩瓦解。莫敢谁何矣。余在闻韶黉舍。十五日始闻乱作。主倅李汝温即调兵。十六日晓头领进。自此边报益急。日望京将之来。设供亿之具以待之。二十二日。主倅领所统军。付兵使还来。而犹未直到公廨。退在民舍。其意恐自京下来将士。有所诘问。缓缓以避之也。是日助防将朴宗男始来宿。所率军官皆向隅涕泣。朴亦气沮。顿无进战之意矣。是日余自闻韶始还家。闻韶为二日程。而是行也急。故将兼程。诘朝而发。朴尚重卧不起。适遇辛刚立。与之偕行。迤从间道而行。辛入其家。余到道村。夜已二更许。
二十三日卓午。还鉴谷。妻弟将以避乱。已先来。终夕困卧。夜二更。妇翁自柏岩驰来。余惊起揽衣出拜。则大呼曰事急矣。丰基倅尹克任。夕过邑内云事无可为。尔倅李浣已陷围中。未知存殁。贼今至矣。邑内之人闻之。惶怖失措。阗咽奔避。公廨闾家为之一空。京将士待候供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4L 页
亿之资及帐幕之属。委弃狼藉云。
二十四日早朝。挈家属与妻父。共归林谷。林谷即妻父之兄金引仪农舍。余亦即归道村亲庭。欲定避乱所。中路果有避乱士女。或骑或步。无数上来。牵衣顿足。行色惨惔。有不忍见。午后自道村携女儿还来鉴谷。
二十五日。闻贼已入荣川。主倅微服避来。歇于朴桓家。奔忙还出去。余未及出见。卓午陪母亲来。弟汝馧,汝馣等各率其妻子来避余家。三从大父参奉柱来见相慰。自说狼狈滨死之状。公初以乡任。领兵赴战所。未及到阵。主倅以三运军多道亡。督令还收散军。而已散之卒。如迸地之水。无反瓶之势。苍黄莫适所从。而资粮则已赴主倅之行。适遇丰倅退遁。入其军中。依而得还。午后李上舍善应氏来过云。邑内讹言。乃防御使成应吉,从事官沈喜寿,助防将朴宗男退军之行也。主倅轻佻。不能详审。先自惊惑。赖沈于主倅为从妹夫。遂折简送之。主倅乃下归相会。自此烽燧不通。候望无凭。人心溃散。莫可收拾。禽奔兽走。巷无居人。
二十七日。与金益善甫自林谷还来。林谷虽在深僻。讹言尤甚。一日四五惊。从此遂定在家。防御使自荣川归丰基。传令尽散仓谷。烧其积聚。至于民家储谷。亦令尽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5H 页
散。此令一下。隐民起为盗贼。荡尽官谷。又及富民储蓄。公然聚众。对面攘窃。官不能令其下。主不能制其奴。如蛮如獠。纪律荡然。妻叔金参议玏受安集之命。是日始到。而溃散如此。无复着手处。自丰基迤从间道。就省其大夫人避乱所。防御使诸公。皆由竹岭而去。一道之内。更无主者。列邑守令。悉皆捧头鼠窜。荣倅亦入宁越境。将由江原道遁去。自是愚悍之人。皆以为无法。不复忌惮。强食弱肉。相刃相劘。漠然不知有君父有邦宪矣。京城之奇。虽因逋卒得闻。而无信书可凭。久乃得知移 御箕都。箕都急。又移于龙湾矣。其间贼势声息。独在僻陋。亦不得详知。虽有所闻。亦多异同。不敢并录。
贼之初陷釜山东莱也。监司传令。以为其意专在左道。左道之人。自是尤惶惑。不知所为。赖竹岭之路险隘尤甚。贼惮之。遂由鸟岭而进。右道郡邑。多被陷没。时右道防御使李镒来到尚州。招集兵民。仅得二千馀名。草草结阵。未成形势。猝遇贼至。如山压卵。我师歼尽。贼遂踰岭。申砬亦来忠州。弃城不守。出屯弹琴台下。背水而阵。贼势乘胜。势如风雨。我军披靡。莫敢枝梧。遂为所挤。溺死台下。水为不流云。砬前守稳城时。击却北胡尼汤介。庆源,庆兴赖而保全。以此名重一时。 主上恃为长城。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5L 页
然砬特一勇士。将兵非所长也。猝遇大敌。狼狈偾事。自此骄贼长驱。兵不留行。直捣京城。进逼 行在。呜呼痛哉。
左道则竹岭以下之邑。或多保全。而人谋不臧。先自恇㥘。资粮器械。已皆荡尽无馀。安集使自五月望后。始巡列邑。近邑守令如黄是,李浣。亦始出视事焉。其馀醴泉,丰基,安东,义城,义兴等。皆弃城远遁。故安集使令其各邑所居有识品官人。为假将以领之。
乱之初生也。 朝廷以岭南土地广大。军务浩繁。特于左右道。各出方伯。右道则以前方伯金晬因任。左道则以李圣任为之。圣任恇㥘不敢来。左道之人。初不知有监司。五月旬后。江原监司柳永吉据 教旨通关。有曰左道监司李圣任云云。始知分左右道置监司矣。圣任亦终不来。民之疑惑滋甚。一道之事。终无所属。安集使皆权揔焉。贼之初踰鸟岭也。急于犯京。不至拦入傍邑。自五月望后。始焚劫龙宫,醴泉间。安集使调发傍邑军。六月初九日进讨。然兵无所统。又无纪律。率皆见贼先遁。时龙宫县监禹伏龙,礼安县监申之悌。见荣倅奉倅遁还。独慨然留阵以俟。至十五日猝遇贼至。未及成阵。为贼所袭。仅以身免。自此贼徒长驱。龙醴之间皆沦没。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6H 页
深入甘泉。甘泉乃安东属县。距荣郡才三十馀里。人皆惶骇奔避。前此贼锋稍远。农民多下其家。耕耘田亩。士女亦多有下家者。至此风靡波荡。在家者上山。上山者深入。主倅复散所聚资粮器械。与龙倅禹伏龙。避匿郡北艾田生达洞。余亦不能在家。乃于十八日。率妻子避于生达洞之傍。贼不入荣川。直走安东。荣川一境。特免兵燹。然人不敢下山。以为朝夕且来屠也。
七月初一日。始闻兵使自温阳承 命下来。兵使乃密阳府使朴晋也。晋在乱初。独能婴城有战斗功。故斩李珏以代之。时道内久无主将。忽闻其来。始知朝廷有号令焉。主倅于是始下石岚村舍。将以应兵使之徵焉。时安东府倭一运。分据礼安。兵使将击之。急急聚兵。人皆星散。势难猝合。一乡士子遂皆登山。搜捕亡卒。以成军容。又出富民私储。以佐军粮。主倅仅仅抟聚农民二百馀兵。进屯洪亭。果不进兵。主倅乃还军。进屯邑内。自是稍成体貌。其后礼安之倭。合于安东。安东倭将名曰元康。时以书榜于道路而题其名。以谕 本国民人。故知其为元康。未几安东之倭。又弃本府。移屯丰山县九潭里。兵使始自青松。来会安集使然后还阵安东。然九潭之倭。虽在府境。地势非便。竟不加兵。时募勇士夜击其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6L 页
营而已。居月馀。九潭之贼亦撤去。时永川郡留倭亦几二千馀。新宁队将权应铢,永川队将郑大任等。力请于兵使。进击剿灭。而兵使持难未决。退在安东。逗留观望。应铢等奋义协策。进攻灭之。自遭乱以来所未有。遂为一道快事。献䤋于兵使朴晋。晋有惭色。其后兵使留军官以守安东。自归庆州属县。进击府中之贼败绩。又再败于密城。权应铢以永川之功。自训鍊奉事超升堂上授虞侯。逮至癸巳春。朴晋病免。应铢代之。应铢。新宁县人也。
初监司李圣任不来。以右道招谕使金诚一代之。右道之人启请因留。乃以宁海府使韩孝纯升堂上授左道监司。诚一因为右道监司。诚一安东人。性抗直敢言。不避夷险。以此屡忤 上旨。癸未东西之议。出为罗州牧使。治常第一。以社稷火罢职在家。既还朝。犹不改节。庚寅倭关白平秀吉请遣使通好。 朝廷难其人。以公荐之。副黄允吉以往。及到日本。关白待之颇不逊。黄允吉及书状官许筬皆畏祸局缩。欲顺其志。公独抗礼不屈。事事必折以义理。倭奴虽冥顽犷悍。亦知敬礼不敢慢。及还朝。黄许多般讦斥。以为失虏之欢。变在朝夕。公以为倭不足畏。虽其乱作。必不如此之急。时 王子临海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7H 页
君,顺和君所为多不法。公为直提学上劄及之。且曰 庙堂有三旨宰相。台阁列仗马言官。宰相言官。皆引嫌辞避。以此大忤 上旨。壬辰春。左迁为右道兵使。未及到任乱作。台臣追咎公倭祸不急之说。启请拿鞫。而禁府都事才到鸟岭。闻贼奇之急。未敢进。淹留数日。始得传 命。贼势已迫。 主上急于西迁。释公罪。改授招谕使。于时列邑瓦解。人心溃散。无复纪律。公尽心宣谕。收拾人心。招集兵民。杀获颇多。右道之人。悉皆归心。至是将还左道。故右道士子启请甚恳。乃有是命。韩孝纯亦素著名望。历践清要。以东西之议。左授宁海府使。遭乱以来。不弃官守。 行朝闻而嘉之。招授是职。以前佐郎金弘微为郡守。弘微亦负才誉。翱翔文翰铨曹之任。及为是职。沉冥于酒。人多短之。韩孝纯在宁海。亦无讨贼可称之绩。而特以 行朝先闻宁海府城完。故升授是职。及为监司。 行朝远狩。本道之事专委监司。守令有阙者。皆令监司出差。升黜之柄。悉在其手。孝纯不惮人言。不恤众论。人或非之。前兵使朴晋虽无讨贼之功。诚心王事。自奉甚约。抚恤军卒。恩威并施。及其去也。人争慕之。权应铢性严果杀。能立威棱。以此得成永川之功。及为兵使。恃功自专。威名颇损焉。本道自乱初奔溃之后。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7L 页
监兵使皆退北。人无所属。郭再祐自宜宁破财产募勇士。首唱义旅。前佐郎金沔自居昌亦起义兵。前郡守郑仁弘亦自陜川起兵。于是朴惺,李鲁,文德粹之徒。皆起而应之。时金诚一自招谕使来。褒奖其已起者。激发其未起者。传檄列邑。谕之以忠义。申之以𥚁福。于是江右列邑无不响应。江左无有倡之者。洛东一路。又为贼路。右道声息。未得相闻。七月以后。始知有郭再祐诸公。于是江左士子欲起而应之。安集使从而劝之。礼安居校书权知柳宗介,安东居生员任屹。始自春阳起。召募得数百。所谓乃城义兵也。器械未完。猝遇倭贼。自江原道乘其不意来袭之。柳宗介死焉。任屹仅以身免。复收馀兵。然任性急。士卒莫爱也。自江原来贼犯串赤,讷川之境。串赤即丰基之地。讷川即荣川之境也。时安集使召募僧兵得数百。官军又千馀。安集使即令其兵击之。又徵傍邑分守要害。贼惮其有备。乃还退去。至秋九月。乡兵之议乃决。荣川则以成均权知金盖国为大将。以忠义卫朴漉副之。漉谢免。以生员李兴门代之。安东则合礼安,义城,义兴,军威为一阵。推前检阅金垓为大将。进士裴龙吉,生员李廷柏副之。醴泉则以参奉李介立为大将。丰基则以忠义卫朴淟为大将。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8H 页
时尚州居进士金觉亦起义兵于乱初。斩馘颇多。以功升主簿。清州居忠义卫李逢亦自乱初来咸昌起兵。杀获甚众。前捡阅郑经世为其谋主。前县监高尚颜,权知闵涤等亦起兵于山阳。山阳乃尚州属县。为闻庆,咸昌往来之喉。而倭贼之所由路也。斩级亦数十馀云。时倭贼一阵。自壬辰冬来屯唐桥。唐桥乃咸昌之地。其地背山临水。形势甚固。官军义兵在在成阵。而莫敢下手。贼徒日肆焚㥘。诸义兵虽有斩获。不过或乘其虚。或尾击或要击。仅得零散樵汲者。斩得一二级。非有交锋战斗之功。是以虽斩馘如许。贼势不挫。
当时义兵虽多。惟郭再祐最为首事。其兵亦精锐善用。金诚一状启云无日不战。战无不胜。可知其大槩矣。再祐乃越之子。越有名文臣。其所莅历有声。制繁理剧。游刃恢恢。盖其家世有自来矣。再祐以功超授通政。起自白衣。一年间至顶玉。
金沔亦击知礼,居昌之贼。以功升堂上。 行朝以义兵无所统属。授义兵大将之号。令节制一道义兵。其后右道兵使有阙。以沔代之。仍兼领义兵事。公受命以来。益竭忠诚。结阵知礼县境。击去开宁留贼数万众。移阵金山病卒。时癸巳春三月也。闻者莫不嗟惜。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8L 页
乃城义兵自柳宗介死后。任屹领之。任屹丁父忧。李㠏代领其众。前捡阅金涌亦收兵百馀来。与㠏合。涌弟澈当屹等初起兵时参其谋。亦收僧兵五十馀附之。时涌为安东守城将。及府使禹伏龙至。涌遂来会。相与设伏于咸昌地境。时有斩馘焉。荣川义兵初以乡兵为名。其后安集使改授安东府使。未及赴任。移授禹伏龙。伏龙自龙宫县监超授堂上。转为安东府使,安集使。既遆任。乃家居。募馀兵得数百以领之。其后还除安集之任。乃以所募兵附于金盖国。揔名之曰义兵。然而兵皆一乡士子。所募亦皆佣食秉耒之徒。非有素于弓马者。惟以张声势耀军容。日张旗鼓。翱翔境上。近邑义兵多类此。至癸巳夏。贼势尚炽。平乱无期。将帅乃始放士子之无勇不敢赴敌者。军卒之老病尪羸者。收其军粮。以助馈饷。拣其精锐。分番设伏。时有所馘。大槩右道义兵起于乱初。奔溃之际。不论军官与闲良。惟有武才者取焉。故兵皆精锐。所向有效。加以金诚一为能激励奖劝而成其美。左道义兵起于官军收合之馀。不论武才有无。惟驱无勇之士类。加以执兵将士沮抑侵夺而忌其成。所以其实有不同也。
全罗道。贼初不犯。其后贼由水路而向全罗境。水使李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9H 页
舜臣以龟甲船延战。放火炮撞破四百馀艘。其后贼连战皆败。由是敛兵不敢再犯。皆李舜臣之功也。又自陆路欲向全罗。长驱右道列邑。及至晋州。牧使金时敏能以孤城独抗数千万贼。预设火药及攻守之备。坚守不动。屡折其锋。贼围城十馀日。死伤甚众。遂解围而去。时敏以功升兵使。未及承命病死。惜哉。贼又自忠清道分向全罗。陷锦山郡。郡守权悰及义兵将前府使高敬命父子皆死之。然是战也。士卒殊死战。死伤亦相当云。敬命长兴人。世居光州。父孟英亦文臣。官至通政。以事摈不用于时。敬命文章高一世。以父累不大显于时。后以文华渐见收用。累官至通政。为东莱府使。及是举义讨贼。可见其节行。不徒为词藻也。子从厚,仁厚,用厚皆擢文科。循厚亦进士。权悰安东人。领议政辙之从子。性严毅。为吏号酷急。然自奉清峻。能理繁剧。及是死于节。(权公 赠吏曹判书谥忠悯公。)
前正郎赵宪亦起义兵。有众至数千馀。与义僧将灵奎合攻锦山贼死之。宪清苦峭直。无所回避。尝历诋满朝卿相。上疏累数万言。 宣庙斤之不用。又上疏强聒不舍。 上尝斥以人妖。又尝戒政院曰邯郸鬼魇之疏。不须纳启。以此斥逐荒远。己丑郑汝立之变。 上追思尽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69L 页
言。 召还于朝。又言得失如初。竟摈不用。及是召募义士。尽心讨贼。不幸而死。所谓夷险不改者也。锦山之贼。自是亦多死伤。后侵入全州境。为成天祉所败遁还。不复再犯全罗。全罗一道遂得保全。其后前府使崔庆会前县监任季英亦起兵。与右道都大将金沔合势。讨开宁善山之贼。监司权慄领兵进京畿道幸州。幸州留贼且万数。闻唐兵到松都。空其阵赴援。慄乘虚夺其阵据之。松都之贼。皆自慑退。幸州之贼亦各还阵。慄已夺其险。以主待客。军皆死战。呼声动天地。杀获不可胜计。贼以此夺气。披靡不敢进。唐将闻而嘉奖。奏闻 皇朝。慄即领议政辙之子。在平时称为迂阔。及临大节。立脚如此。所谓板荡识诚臣者也。初李洸为监司。以不能勤王杖罢之。以慄代之。至是遂成勋绩。可谓伟矣。金千镒亦起义兵勤王。入卫 世子于江华。当时诸道莫不举义敌忾。而唯江原,咸镜漠然无一人奋义者。咸镜之人至卖二王子媚贼。痛哉痛哉。
初贼之踰鸟岭也。 朝廷汹汹。 主上议避仇之策。沈守庆等以为 宗庙社稷在此。 殿下舍此何之。泣谏甚切。时李山海在 上前。力赞 上意。乃决西迁之议。朝论方喧。 上恐人心摇动。乃于四月二十九日。以微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0H 页
服不具仪卫。夜五鼓由新门出。以 中殿及嬖姬金淑媛从。嫔御多未及行。朝臣亦多未知。苍黄行及松都。宗亲及侍从之臣。争论山海逢迎误事之罪。 上初不肯从。言者论列未已。 上以为左相柳成龙当时亦以山海议为是。尔等何为止劾山海耶。注书某进言。以为成龙之所是者。是沈守庆之论。非谓山海也。 上不得已罢山海相黜平海。柳成龙等亦以不能谏止之故并罢之。以崔兴源,尹斗寿,俞泓为相。贼乃于五月五日犯阙。如入无人之境。城中居民。初皆避出山谷。其后贼欲收人心。不行斩伐。避乱之人。还皆投入。市肆不易。相为贸卖。贼之四出焚劫也。或为之引导。其斩伐劫掠。反有甚焉。成均馆下人为尤甚。士族亦有投入。以焚荡杀越为良谋。贪婪污辱为能事。见人家经籍子史。必践踏焚毁。至于涂粪秽弃之。见士女必加污辱。殒命者滔滔云。 行在到平壤。始颁封 世子教于中外。 世子即金侍卫所出第二子也。初封光海君。时临海君所为多悖戾无状。乃以光海君特进封为 世子。仍令抚军监国。初 上久不定继嗣。人心不知所属。朝臣屡请不允。尹先觉以此出守尚州。人莫敢言。及是朝廷又以为请。乃从之。苍黄未及颁 教。至此始布中外。有曰今来箕邑。始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0L 页
颁中外之 教。昔在汉都。已受臣民之贺。又曰若涉大水。茫未知其津涯。弘济艰难。用敬保于元子。 上以本国人心已散。兵力已竭。势不能收复。遂奏闻 皇朝。请兵救援。冠盖相望。盖是贼之搆乱。本以 上国不受其朝贡。欲假道于我国以犯 上国也。初贼酋平秀吉乘其主源氏之衰。篡弑自立为关白。恃其强盛。岁岁兴兵。并吞诸部。遂有雄据天下之志。我国之于彼。虽名为邻国。特因其使之来。馆待而已。未尝遣信使通好。及秀吉之起。请遣信使。辞甚悖慢。我国不得已从之。前日黄允吉金诚一之往以是也。及是时。遣其将平义智,平行长,平调信,玄苏,信长等。领兵百馀万。搆此千万古未有之乱。将欲直捣 上国。我 殿下遂遣西川君郑昆寿等。奏请乞救。未阅月。贼又迫箕都。 上欲移龙湾。而居民遮道。愿留不得。至有欲驱诸从臣者。 上恐其生变。斩其为首者徇之然后行。行及义州。请救益急。 帝遣祖承训来击平壤之贼。死伤相当。未得全胜。时壬辰八月也。其后 上复遣使陈奏益恳。 皇帝降敕。遣行人司行人薛藩。宣谕 国王及文武臣民。复敕东南边海诸镇。并宣谕琉球,暹罗等国。集兵数十万。同征日本。直捣巢穴。又赐银万馀两。以助馈饷。又输刍粮七十馀万石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1H 页
于义州。遣兵部侍郎宋应昌领南兵炮手。辽东提督李如松统北兵骑射及家丁獭子自募者。乃于癸巳正月初八日。进攻箕都拔之。杀尽丑类。有一土窟四所。甚牢固。撞破不得。会日暮。令我国将李镒围守其外。守者小懈。馀贼缒城夜遁。天将怒欲斩镒。缚送 行朝。朝臣皆言镒纵贼失捕。罪虽当死。我邦可将者无出镒之右。且自遭乱以来。其忠劳亦多。莫如释而用之。 上亦允之。得不死。自此 天兵乘胜而进。宋侍郎从雪寒岭长驱北道。李提督自箕都直进黄海道。贼众皆望风奔还。行及松都。则贼已弃城而遁。皆会于汉都。汉都之贼。据城已久。尽撤宫阙及王子公卿第宅䃞石。以筑营垒。多般设险。又陷地为机阱。以邀 王师之来。汉都本自襟山带湖。形势险阻。 天兵觇见其难。久不进兵。宋侍郎与李提督久相失。宋则退师龙湾。李则驻兵箕都。 上屡遣陪臣以请。又亲诣侍郎营求救。 天将终不许。欲以和议退虏。殿下以为和之一字。自古误国。殷鉴不远。覆辙宜惩。况此虏狙诈百出。狡狯万端。未可以信义相和。请藉天威歼灭。使只轮不返。然后可保百年无虞而快神人之愤。 天将竟不从。乃以和议奏闻于 帝。帝亦许之。乃遣游击将沈惟敬入虏营议和。惟敬 上国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1L 页
人。曾陷倭中。娶倭女生子。勇健为其所服。自壬辰秋。祖承训之败。惟敬自荐东来。贼在箕都之日。屡入其营。信宿相欢。或以 帝命遗银绢三升等物。贼亦以银两献于 帝。往来颇久。人莫知其所为。或以为与虏同谋。以危本国。 皇帝闻之震怒欲诛。惟敬请立功自效赦之。至是复入虏营议和。虏亦自箕都之败。怛于 天威。乞和。和议乃决。虏于四月二十七日渡汉江。以二 王子及沈惟敬自随。初临海,顺和二君在乱初奔避之际。 上令金贵荣,黄廷彧及廷彧之子赫等陪二 王子及嫔从。避兵于咸镜道。贼兵追及于后。镜城军民国丁等缚二 王子及诸从臣以卖于贼。由是 王子嫔从皆陷于兵。其后金贵荣潜还本国。 王子嫔从犹被拘留。至是和议虽定。犹不遣还。质军中以行。贼既渡江。 天将始入汉都。我国将权慄高彦伯等欲因其还追击之。请于天将李如松。如松令其弟如柏率军渡江。未及成阵。如柏托病还渡。权慄等请之益力。 天将以为汝国二 王子及天将一人尚在贼中。虽欲追击。将置此何地耶。遂怒囚权慄等。人莫敢言。自是贼笳鼓还军。京畿忠清留贼一时席捲踰鸟岭。闻庆,咸昌之贼。亦皆弃营而去。皆聚于尚州。 天兵先锋查总兵大受领兵来阵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2H 页
闻庆马浦院。探候贼势。尚州之贼。或自其阵逃来投降者。查总兵即令押送于大将所在处。时李提督在忠州。宋侍郎在箕都。声言朝暮领大将将踰岭。本道军粮输运沿路。以俟其来。时倭贼虽云讲和。犹肆焚劫。 天将宋千揔设伏银岭。猝遇贼至。致伤颠仆。咸昌义兵将李逢遣力士负来其阵。救疗疮处云。时余以本郡支应监官。随主倅李浣而往。亲睹其事。实五月初七日也。唐卒皆着羊毛帽子。或有夺我军笠。去其台而着。或有着毛笠者。军粮日给二升半。虽于将士。不为具食。秪以生米给之。馔物亦以生物与焉。为其下者受而供具。亦不为盘案。杂陈品数。但以食盛于中钵或甫儿奉进。馔亦不过一二品。置盘中投进。将卒相与杂坐而食。食亦不用匙。但以箸餂食之。且喜食油。馔物每品。每多和油而食。未久。余以母病还家。其后数日。刘揔兵綎领兵踰岭。步卒赀粮。皆自系杖端而荷。重几一驮。又驱猛犬千馀。以助军容。犬亦驯扰。不失行伍。随人指嗾必成阵。追围噬杀云。军不留行。所过亦无秋毫之犯。自是尚州之贼。亦撤归。刘揔兵入据之。十四日李提督亦领兵来到闻庆。抄送精兵。探候贼势而已。未久即还汉都。道内秪留刘揔兵及查揔兵。自是倭贼尽下海徼。而犹不席捲渡海。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2L 页
弥满下道。时出焚劫。天兵既与之讲和。任贼之为。本国兵残。莫敢下手。贼日肆焚荡。声言其军前冬多死晋州。必陷晋州而后已。时沈惟敬在贼中。我国得以知之。乃聚右道将士及全罗忠清兵马。皆会晋州。为固守计。兵卒三万馀。将官亦二十馀。贼将清正者围城。环而攻之。昼夜不息。我师疲病不能当。 天兵坐视不救。外援不至。苦战六七日而城陷。将士死者二十馀。军兵及居民避乱士女死者不可胜计。良将健卒殆尽于是。惨不忍言。贼遂夷其城郭。乘胜入全罗道求礼地。唐将骆尚志等阵南原。邀击走之。其后刘揔兵阵八莒。八莒即星州属县。为左右道要害之地。为大阵于是。大筑营垒。为持久之计。凡其营造之事。皆令唐匠为之。其他士卒留阵之所。令我国人为之。故郡邑计民田结。出丁往役。民间为出米布。雇代丁夫以送。其他唐将支供之事。军粮输运之备。皆责于民。自遭乱以来。专废穑事。癸巳之秋。重以凶荒。农不耕收。财粟殚亡。赋敛酷急。责出无艺。流离死亡。十居八九。邑里萧然。鞠为茂草矣。九月以后。 主上始还汉都。汉都久为贼窟。宫阙民家。十无二三。 主上乃于贞陵洞择粗完废宫御之。环四方数百步而垣之。以其内所在民家为百司。名之曰庆运宫。避乱之民。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3H 页
间有还集者。而无生生之资。 庙堂亦无策救荒。死亡相继。积尸满于沟路云。
甲午正月。唐兵诸阵皆撤。惟刘揔兵因留八莒。 世子来御湖南全州。依廷试例取士。得尹晤等九人。武士则令各道试射。不限额数。中一矢以上者皆得预选。庆尚道则试所定永川郡。取才状启。 朝廷因各道榜。合而科第。书红牌顺付各道出身人所居官。至今称为永川出身者是也。自遭乱以来。屡举武科。 行在驻龙湾。秪取文科八人。及是时并取文武科。时 国家受敌已久。加之以饥馑焚荡。流离之民皆聚于仅存之完邑。完邑之民。亦皆疲于徵敛之酷。相继破产。饿莩满路。枕骸遍野。父母妻子不相保持。至有食人肉为粮。甚者至于自食其骨肉。谷价翔贵。好木一疋仅易二斗租。自二月以后或一斗。饥民专以草实木皮为命。丁壮起为盗贼。焚劫有同倭贼。民之不死于饥馑者。必死于盗贼。京朝官不得俸禄。秪仰散料者亦不满百。而时或绝粮。位崇金玉者。亦有饥色。城中饥莩弃诸外。至与城齐。人可践而出入云。
廷试取文武科。文科得朴东说等十三人。时金德龄起于全罗。骁勇绝人。往来如飞。 东朝赐翼虎大将军号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3L 页
以奖之。能于马上佩双剑。重各五十斤。幕下用三十斤剑者十馀人。然自癸巳冬。与贼方谋讲和。汉贼相对。结阵而已。别无攻剽之患。德龄无以施其勇。其后改赐忠勇将军号。乙未岁以私怨挝杀二人。拿致将杀。惜其勇因杖而释之。丙申秋。忠清道逆贼李梦鹤等被执。辞连德龄。前庆尚兵使朴晋谗于时相。密启于 上。当时怨嫉之辈。交搆百端。竟致其死。闻者莫不冤之。后 上知其冤。官其族属。以雪其冤。
右道监司金诚一。在晋州病卒。公自乱初。尽心 王事。不避艰险。又能存心爱民。救荒兼至。是以兵政修举。民亦不废农作。多得全活。至是病殁。一道之人。如悲亲戚。乃以安集使金玏代之。兵使金沔卒。又以义兵将崔庆会代之。庆会全罗道人也。能文章。擢文科。累官至宁海府使。以母老弃官家居。壬辰起兵。与金沔合势。讨金山开宁之贼。至是有是 命。庆会受 命未踰年。六月二十九日。晋州城陷时战殁。城将陷。公与复雠将前县监高从厚。知事不济。在矗石楼上。相对饮酒至醉。遂自坠楼下水死。从厚即敬命子。敬命壬辰秋。战死锦山。从厚欲复父雠。倡率同志。提兵奋起。至此亦死。所谓死忠死孝。两无憾焉者也。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4H 页
左道兵使权应铢。以论启道内守令。 朝议托以用刑严酷不恤士卒为名。杖罢之。以高彦伯代之。彦伯亦以讨贼功起自胥吏。超授通政。为杨州牧使。至是有是 命。
右道巡察使金玏。入为都承旨。初朝廷以岭南军务浩繁。贼路且梗。分为左右巡察使。至是以贼退海徼。道路无梗。因合而为一。令左道巡察使韩孝纯兼领。
都体察使柳成龙入为领议政。左议政则以尹斗寿代之。
逆贼李山谦,宋儒真等谋不轨。事觉伏诛。坐死者四十馀人。辞连赵琬,吕大老拿鞫之。竟无所据。特原之。初狱事几不解。西川君郑昆寿言于 上曰大兵之馀。人物消尽。复兴大狱。横罹者必多。巨魁已诛。请释胁从。 上惩己丑横罹之冤从之。以此狱事稍缓。玉石得免俱焚。谈者韪之。赵琬,吕大老因以得免。
巡察使韩孝纯入为兵曹参判。洪履祥代之。履祥到界。遂分兵农。农民分九等。纳粟有差。以代身役。不论士大夫公私贱。其不堪赴敌者。皆入农籍。计口责出。随谷之早晚成熟。视民产贫富有差。随便督纳。以助军饷。兵亦不论士庶公私贱有无役。惟可堪赴敌者是择。随郡邑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74L 页
大小而的定额数云。
 余自壬辰乱初。始为此录。其后贼退海徼。身居穷巷。不预世事。未见政草。虽或有闻。率多异同。未能适从。故遂绝笔不为。大槩倭贼自癸巳五月以后。退遁海徼。以讲和缓我师。乙未秋。 天朝遣李宗城,杨方亨为信使。将送日本通好。我国大臣皆惮于行。时黄慎以接伴使随沈惟敬在贼中。就加通政为上使。大邱府使朴弘长副之。名曰跟随陪臣以遣。上天使自贼阵逃还。副使为上使。沈惟敬为副使。到日本。平秀吉以我国辞礼不诚却之。天使则虽见接待。和议竟未得成焉。丁酉秋。贼复纵兵陷湖南。焚劫列邑。殆尽蹂躏京畿忠清等道。将再犯京师。前锋为天将麻贵所歼。大军遂不交锋。分道而还。是年季冬。天兵围蔚山甑城清正阵。相持十三日。几获清贼而不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