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表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8H 页
拟汉宗正刘向请罢昌陵之役表(并引○甲辰增广初试)
臣闻以礼制心。是帝王之盛节。伤民筑怨。乃国家之殷忧。侈汰何循。力役可罢。窃观陵寝之制。实惟俭素为先。帝舜陟苍梧之云。岂劳民力于当日。轩皇铸荆山之鼎。未闻园陵于后时。曷尝病民而伤财。莫不去奢而省费。堲葬设于夏后。惟尚朴素之风。棺椁始于周公。岂为观视之美。顾后世奢靡之日肆。而先王礼制之益非。惠文之邱垄虽崇。终致发掘。阖庐之茔域徒厚。竟被暴骸。楚王起乾溪之徭。奢欲无艺。秦帝兴骊山之役。糜费不赀。桓魋石椁而无成。速朽取讥于先圣。华元蜃灰而作俑。不臣见诛于麟经。故我圣祖神孙。莫不尚素崇俭。高庙有轩天之伟烈。秪葬长陵之一杯。太宗著燕翼之嘉谟。岂锢南山于万世。皇帝陛下聪明之略。睿智其资。慕堂搆于周王。方臻富庶之效。体卑宫于夏禹。益懋俭约之情。岂用匪谟匪彝。惟务去奢去汰。遵灞陵撤露台之筑。继志述事之是图。戒鲁史讥延库之新。害民伤财之每惧。然从俭入奢之或易。而越礼病国之可虞。天子有寿陵。虽是有国之制。庶民起愁怨。殊害为治之端。如欲节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8L 页
财而裕民。盍亦罢役而舒怨。而臣职是宗正。义为亲臣。身际休明。自恨无补盛化。目睹弊事。窃期有怀必陈。谨再拜稽首。奉表以请。曰。
不以天下俭身。方起玄宫之重役。无令万姓怨汝。盍停赤子之兴徭。肆当因山之辰。敢陈渎海之策。钦惟皇帝陛下。雷声渊嘿。圣德日升。承累世之无虞。恢克勤克俭之志。临万方而有赫。御既富既庶之氓。方期四海之乂安。伫见治化之熙洽。顾惟园陵之设。实遵前代之规。圣心独无恔乎。初令流水而已。民情如子来也。何待促迫为哉。宁图徙卜之音。反多更新之弊。增埤积土。竭力役于黔黎。发墓夷陵。暴骸骨于原野。礼已失于从俭。弊还贻于务奢。土尽东山。价与五谷而俱涌。恨结北郭。怨随九泉而同深。伤天地阴阳之和。百万之殿屎可虑。致转徙流离之苦。四方之愁怨寒心。言念厚葬之源。岂是盛世之事。文王陵毕郢。曷尝检玉而泥金。神禹坟会稽。未闻海银而灯漆。苟欲袭后世之谬。是徒誇淫侈之人。模金置校尉之名。见发可惨于耳目。宝色腾条侯之墓。被掘宁免于馋夫。宜于前代而鉴观。以作后日之视效。葬择不毛之地。成子高之俭德宜遵。毁避当涂之室。郑简公之襄事是式。如欲改今日之辙。盍亦复初陵之规。伏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9H 页
望谅臣之忱。察臣之恳。特下停罢之命。以慰怨咨之情。则臣邻服圣恩之仁慈。黎庶感帝度之弘广。恢皇汉之盛德。可增祖宗之光。去叔季之衰风。允法尧舜之圣。臣谨当拾遗补阙。陈善闭邪。常怀格非之忠。纵未尽绳愆之职。滥居偶王之列。庶几效随事以言。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策
  
[士子抱负之道](乙巳增广会试)
  问。士之生斯世也。抱负甚大。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而不能掩其行者多矣。必有穷养之实然后可以达施。略举古人已行之事言之。耕莘之叟版筑之翁。若无穷养之实。而及其为相。咸有一德。作书三篇。笃棐其君。泽施天下。用何道欤。韩张良佐汉灭楚。有似越范蠡者。而功成之后。一则从赤松子。一则托身鸱夷子。穷养之实。何事欤。君子亦可学耶。蕫子正谊明道。贾子伤时悯俗。其所养笃矣。只相江都傅梁王。而不能大施何欤。自汉及唐。不无穷养之士。而君子不言何耶。千载之下。学穷养者。不程则朱。明道则以充养为本。晦庵则以诚正为先。穷养之道。同欤异耶。呜呼。十载兵戈。吾东之士。居山蹈海。事耕稼者有之。事卑贱者有之。欲复雠者有之。或读经史者有之。我 圣上中兴之年。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9L 页
求士如渴。有才有行者。咨大臣而登庸。果能展穷养之实而行达施之道耶。今才二百之汇征。必有善施其穷养。而居则曰不吾知也。所养何事。而所学何人耶。盍各言志。(乙巳增广会试)
对。执事先生当国家重恢之庆。典四方八彀之英。特举士子抱负之道。欲观穷居之所养。以试达施之如何。其所以急先务而求俊士。欲以助夫维新之治者。意甚盛矣。愚虽谫薄。亦士之一也。山林十载。隐居求志者。盖亦久矣。敢不陈素抱于明执事哉。窃谓首四民而居一。中两间而参三者士也。经纶之任系于身。致泽之道在于躬。则所以担当宇宙。把握斯世者。岂不远且大哉。惟其素抱之志。已实于独善之地。然后甚大之责。可尽于兼济之时矣。是以古之君子。莫不全其天之所付而尽其职之当为。立脚于穷居之际。求志于独善之时。嚣然之乐。不改于陋巷之地。兼善之道。自修于蓬蔂之初。则以之独善而身无不修。以之行世而世无不治矣。然则穷之所养者。乃达之所施。达之所施者。即穷之所养也。宁有不尽于穷养之实。而能合于达施之道哉。苟或不知处约之道。而徒就功利之末。则其一时之功业。虽或可称。岂足谓尽穷养之实而合达施之道哉。虽然穷养之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0H 页
实在内。而达施之道在外。养虽已尽而达无所施。则初非为士者之过。而君子亦无如之何矣。呜呼。穷达虽殊。而所养则同。使为君子者。苟欲尽穷养之实而致达施之道。盍亦尽君师之责哉。请因明问所及者次第之曰。不顾千驷。躬耕莘野。多能鄙事。身筑傅岩。而幡然三聘。聿修咸有之德。爰立作相。首陈纳诲之书。则二子穷养之实。不可尚已。其所以泽施天下者。不亦宜乎。志复韩雠。佐汉灭楚。共患乌喙。雪耻会稽。而辞封万户。愿从赤松。扁舟五湖。托身鸱夷。则二子达施。迹则同矣。而共载西施。富拟王公。则其视明哲之子房。盖有愧矣。儒者气象之称。宜不归于蠡矣。然其穷养之实。俱所未闻。则君子之所可学者。岂在于是哉。学究天人。见道大原。而正谊明道之说。发前圣未发之旨。才近王佐。议论慷慨。而伤时悯俗之志。进痛哭治安之策。则二子所养之笃。可谓至矣。而黜相江都。远傅长沙。其不能大施者。岂二人之过哉。降及汉唐。名儒间出。则山林之下。不无穷养之士。而经术之习。秪谋青紫之得。文章之华。徒为荣进之阶。穷不失义者。盖无几矣。宜乎君子之不言者也。归来千载。宋治文明。自洛而闽。真儒蔚兴。若程若朱。嘉遁一世。则君子之道。孰有加于是哉。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则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0L 页
明道之德。无以尚之。从容仁义。诚正为先。则晦庵之学。吾无间然。践履之实。穷养之道。何敢异同于其间哉。呜呼。鳀岑一域。运缠大过。十载山林。士失其业。山中有采芝之老。海上多长往之士。而耦耕之苦。不以为劳。夷门之贱。不以为耻。则穷居自牧。不求闻达者。盖亦有其人矣。志洗国耻。潜精经史。仰思俯读。则忠于许国。笃于求道者。亦岂无其人哉。是以求贤之诚。恒勤于席上。如渴之思。每切于朝端。咨访之命。屡下于臣邻。才行之士。频蒙其拔擢。宜其穷养之实可展。而达施之道可行矣。然而未闻实得之效。徒事虚名之侈。则愚未知尽穷养之实而展达施之道耶。此固执事之疑问。而愚生之所欲辨者也。噫世道日降。如阶级渐下。而人才之乏。士习之锢。则穷养之士。愚不得以见之矣。达施之效。亦何得以尽之哉。志行已坏于未仕之前。而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矣。然则居今之世而求穷养达施之士。宜其蔑蔑乎未有闻也。虽然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则十室之邑。岂无忠信。苟我 圣上能尽躬行之道。而殚其用贤之诚。求之以实而不以其名之虚。用之以道而不以外貌之伪。尽商宗旁招之礼。恢周文灼见之心。孜孜乎延访。眷眷乎论思。宵旰焉忧勤。朝夕焉启迪。则中兴之美可兴。而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1H 页
登庸之盛可见矣。居山蹈海之士。将见于于而来。展其所蕴。而躬耕稼卑贱之事者。亦且释耒而起。弹冠而庆矣。篇垂就矣。而执事于其尾。又教之曰今玆二百之汇征。必有善施其穷养。而问所向所学之何事。尤有以起愚生之感也。呜呼。为士于此世。求得君行道于时。而君门不可径入。则随群场屋。终日雨庭者。岂足以论穷养之实而望达施之道哉。宜乎明执事以此调之也。虽然窃尝以古人论之。则耕莘版筑之叟。尚矣无以议。为帝汉霸越之人。亦未闻穷养之实。正谊悯俗之士。皆不遇于时。则皆非愚之所愿而欲学者也。然则愚之所慕而愿学者。其惟程明道朱晦庵乎。尽其充养之本。修其诚正之学者。是吾今日之所务。则他日明廷正心诚意之说。不敢讳于厌闻也。执事以为何如。谨对。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请 亲征疏(丁酉)
伏以人情之离合。系于人君之举措。举措得其当则人情感悦而土崩之势可救。举措失其当则三军解体而长驱之患莫遏。是以欲谋兴复者。必因人情。欲遏凭陵者。必鼓士气。其机在于人主之一身矣。昔者契丹侵宋。深入澶渊。边书告急。中外震骇。王钦若请幸金陵。陈尧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1L 页
叟请幸成都。而当时寇准独任亲征之议。终始不挠。遂幸澶渊。卒致黄旗渡河。士气自倍。鼓动声势。保全彊埸。曷尝深拱宫中。一向退缩。不因人情。不鼓士气。而坐使丑虏自退也哉。恭惟我 主上殿下。遭万古未有之变。抱一天共戴之羞。蚌𧑐六载。迄无成算。徒积尝胆之愤。未复会稽之雠。虽凭上国之威。莫戢滔天之逆。敢摈信书。再谋鸱张。边鄙之贼日滋。危迫之势孔急。而议者徒以清野为奇策。 殿下秪以去邠为大计。人情已拂。士气沮丧。臣等不胜痛哭焉。夫戎狄为患。无代无之。臣等不暇远举前代。姑以近日已然之势言之。乱生之初。变起仓卒。人心畏㥘。内自瓦解。望风奔溃。莫能枝梧。 殿下西巡。以避其锋。可谓能权者矣。臣民之情。亦知其出于万万不得已也。幸赖 大朝威灵。荡平箕都。收复三京。言旋故都。虽未能殄歼丑类。汛扫区场。犹能粪除灰烬。秪谒陵寝。岂非 圣上诚孝有以感激皇天。回动 中朝也哉。顾惟天不悔祸。乱靡有定。蜂屯海徼。六期于玆。而曾无撤去之意。转肆横蹂之计。侮慢之语。不可忍闻。凡有血气。皆怀忿愤。各自奋励。如怨私雠。非如乱初之恇㥘。先自奔溃者也。倘不得已遂至于用兵。岂遽出凶贼之下哉。汉人有言曰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虿之置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2H 页
蠚。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今日之兵力。虽不如昔日之全盛。今日之人心。必不如前日之恇㥘。倘能因其心而振作之。鼓动声势。收合人情。能如宋帝之亲征。则孰不踊跃欢欣。一乃心力。贾勇先登。为 主上效死哉。伏愿 殿下特察人情。赫然斯怒。暂回圣驾。稍近下道。择城池完固之处。以驻翠辇。审群臣才智之优者。以付兵机。下亲征之教。鼓将士之气。涣发恻隐之语。俾激臣民之情。则人心自奋。士气自倍。智者竭其智。勇者尽其勇。虽至于肝脑涂地。膏液润野。岂敢辞避而畏惮哉。呜呼。田单齐国之一将也。亲犯矢石则狄人乃下。高宗大宋之天子也。一去临安则中原不复。一将之勇。非能尽狄人之众也。而身不避危则士皆齐力。故方张之贼。一朝而自下。一人之去。非尽徙中原之民也。而一人既去则民无系望。故君父之雠。终至于未洗。其几如此。可不畏哉。然则 殿下虽欲复循壬辰之例。人心一散。难可复合。士气一沮。难可复振。纵能更赖 大朝之威。一如前日之为。何以为颜。复临臣民。昔句践之栖于会稽也。甲盾秪有五千。则其势蹙矣。尚能委任种蠡。生聚教训。快雪前日之耻。初未尝假手于他人。借威于大国也。今者彊埸皆复。百官犹具。非如会稽之仅保也。 大朝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2L 页
为援。军民思奋。非如甲盾之五千也。苟能因民情之愿。鼓将士之气。则彼越海客寓之贼。将见倒戈之不暇矣。伏愿 殿下特加三思。廓挥乾断。有进尺而无退寸。则 宗社幸甚。臣民幸甚。臣不胜惶惧殒越。谨昧死以闻。
两先生辨诬疏(代道儒作)
臣等伏以夫道也者。天下之公也。是非者。一人之私也。私一人之是非。争天下公共之道。彼虽自以为是。人不以知道许焉。而况挟忿懥之心。执偏滞之见。欲以乱是非而妒道真。不惟争于文字论议之间。至于较长短讼曲直。吹毛洗瘢。诪张辞说。争辨于君父之前。将以易一世而诬后人。不亦愚乎。臣等伏见左赞成郑仁弘忿其师故徵士曹植及故徵士成运未跻从祀之列。发怒于先正臣文纯公李滉论其师之数语。以为诬毁其师。丑诋万端。无所忌惮。并及于先正臣文元公李彦迪。呜呼。夫诬者捏虚搆无颠倒是非之辞。毁者蔽贤嫉能眩乱邪正之谓。安有以君子论议之间趋舍之际。暂相异同。为彼尝诬我毁我者哉。亦安有为先正者。预知后日士论之如何。预诬预毁其人。使不得跻于从祀之列哉。其曰老庄为祟。难要以中道者。不过言其气象之过高。叹其操守之太洁。欲与之俱适乎中道也。不然则其与曹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3H 页
植虽未尝往来相从。而其相称相许之辞。见于书札者亦多矣。其曰吾与之神交者久矣。其曰素慕用之深。其曰南州高士独此一人云。则岂其相为诬毁之辞。谓成运为清隐。令人起敬云者。亦岂相为訾短之言哉。况植之于李滉。亦尝有书曰平生景仰。有同星斗于天。此亦岂鄙夷相下之语也。其师则一时相许若是其郑重。而仁弘反摘其议论间片辞。做出许多说话。怒目切齿。视若仇敌。此岂知道者之言哉。夫先正臣李滉。学问之高下。造诣之浅深。臣等末学非所敢论。而其平生明理卫道之功。载在集中。人所共见。臣等亦不必烦论也。至于从祀之请。馀四十年。上自搢绅。下及韦布。不谋同辞。连疏累劄。式至今日。以致 圣上快从公议。克行祀典。举旷世之盛事。为斯文之大幸者。此亦岂先正心所愿欲意必固我而来此含沙之口哉。呜呼。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有臣如此。为 圣上之倚重。负一时之高名。其论若是乖僻。岂非国家之大可忧。斯道之大不幸也。仁弘又以李觏,郑叔友之毁孟子。杨雄之短颜子比之。噫李觏,叔友昧道瞢学。敢疵亚圣。其不韪甚矣。雄也媚新投阁。不识陋巷时中之道。妄认为块然自守底人。其论谬矣。其见左矣。子朱子辨而明之。以发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3L 页
其蔀者。不得不尔。仁弘乃欲援而自比。诋李滉为李觏,杨雄。而齐其师于颜子,孟子。此岂知类之君子哉。尤极可笑。仁弘以其师为圣世之高蹈。圣门之逸民。此则臣等亦不以仁弘之言为过矣。然谓高蹈逸民为中道者。前圣未有此论也。子思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无悯。不见是而不悔。非欲使人人当可为之世。遇知遇之时。束帛之至。徵辟之命。皆莫之应。自以为我能依乎中庸遁世不见是而不悔也。我国虽偏小。亦仕国也。 列圣相承。重熙累洽。 中仁明宗之间。亦岂皆为不可仕之时哉。曹植当 三圣之际。终始不仕。长往云林。高蹈则高蹈矣。以此为依乎中庸不见是而不悔。则君子之中庸。恐不如此也。矧乎徵辟之命。未尝不及于曹植。则亦不可谓遁世而不见知也。仁弘又以舜之居深山。木石之与居。麋鹿之与邻。比曹植不仕之节。则是仁弘又欲使植必待唐尧之聘。然后出而仕乎。夫老庄道虽异端。清虚高远。无物欲之累。为士而廉正自守者。易为其所中。故君子未尝不谨于此。先儒称伯夷似老子。濂溪拙赋近黄老者。岂所以诋濂溪与伯夷者哉。然则李滉之谓曹植庄老为祟者。亦所以谨其微而欲使学者知所择也。仁弘乘其忿心。历举圣贤不仕者。根连蔓引。以为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4H 页
且入老庄题目中。末乃自言臣是老庄之徒也。陈其不进之意。若以李滉之言为全然诋其师为老庄者然。是仁弘实自老庄其师也。实自老庄其身也。诗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臣等恐老氏之清净。蒙人之虚旷。不若是其忮且狠也。仁弘且以李滉为科目发身。不全进退。并与先正臣李彦迪仕于 中仁明三圣之际。爵位崇极。践历清要。为两先正之诟病。谓之当不可仕之时。依违谐俗。则仁弘之意。必欲人皆高尚其志。如曹植,成运然后为合于中道也。昔濂溪,考亭皆以圣贤之资。或不卑小官。累从州县之任。或早登科第。财用刑狱之职。亦且不屑而理会。则是果依违谐世。失于中道者哉。况曹植三十七岁。始废举子业。则三十七岁之前。植亦科目中人也。子朱子尝曰人之贤不肖。不在求举与不求举。则仁弘以此诋李滉。尤不满一笑也。矧乎圣人未必皆得中行而与之。如货殖之子贡。聚敛之冉有。亦皆得与于七十之列。函丈之间。则彼其乐闻道义。自远方来者。岂可保其往而拒之哉。如黄俊良之高才。李桢之好善。因其来问。与之往复其书辞。讲论其所未讲者。岂足为李滉之病。而仁弘执此为累。不亦怒室而色市者哉。仁弘且以李滉为愚弄一世。视为无人。噫讲明道义。指掌后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4L 页
生。是可谓愚弄一世。视为无人哉。是乃仁弘实自愚弄一世。视为无人也。仁弘非徒愚弄一世。实欲愚弄 殿下。使 圣上崇儒重道之意。有所摇惑。而致四方之相议。贻后世之讥诮也。其为设心。亦曰殆哉。虽然 圣上焉可诬也。一世焉可愚弄。秪足以见其心之偏诐。验其学之不正矣。臣等所当不欲与较。而等视于武叔之毁孔子。臧仓之愬孟子可也。第恐邪说横流。以 圣上之明。亦或有所惑志于其言也。况如先正臣李彦迪。当 中庙仁庙之际。遭遇 圣明。屡致擢用。上劄陈疏。每见嘉纳。虽谓之得君行道可也。岂可谓当不可仕之时。致爵禄崇极者哉。不幸而 仁陟明幼。国家多事。权凶煽祸。事势危矣。李彦迪身为大臣。休戚是同。周旋其间。忧国爱君之诚。有以感动乎人心。潜转其事机者矣。及其心事相违。无可柰何。则归养老母。二载优游。群飞刺天。争搆宿怨。窜谪之命。同发于杀王子之时。噫危乎险哉。仁弘之心也。是岂不知其然者哉。不过设为不测之凶言。以惑乱 圣听。厚诬先正。欲多其罪案也。譬如病风丧心之人。狂言妄骂。极其颊舌而不知止也。 殿下亦曾见自谓知道之人。有如许议论否乎。臣等伏见 殿下下政院圣批云。人各有所见。不可驱策。强使雷同。呜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5H 页
呼。 殿下之教。实为允矣。彼仁弘若能自尊其师。自是其学。守其所闻。行其所知而已。则臣等亦当各尊所师。各守所闻。尔日斯迈。我月斯征。而与之相忘。岂肯呶呶较絜哉。第仁弘执偏私之见。反诋先正为诬毁其师。以先正事君尽礼。为依违谐世。至譬于胡广之中庸。乃敢捃摭经传中文字。文饰衣被。归其师于圣孙之中庸。有若闾阎好讼之人。伪撰文簿。以相争而取直者然。此则仁弘实欲以尺雾敢障天日之明。强欲一世雷同于其徒也。昔者荀卿历诋贤人。以为乱天下者子思孟子也。以今观之。荀卿之言。适以自愚而已。似无损于子思孟子之道。而其末也至起焚坑之祸。今此仁弘之言。实系世道之隆替。国家之兴衰。岂可谓薄物细故。置而不论哉。此臣等之所以重趼千里。不惮严谴。冒昧而来叫者也。伏愿 圣上垂烱鉴之明。公是非于国人。无使异论螮蝀于斯道。贻害于国家。则 宗社幸甚。吾道幸甚。
请罪李尔瞻疏(代道儒作)
伏以臣等闻宋儒吕祖谦之言曰。甚小人之罪者。缓小人之罪也。多小人之罪者。薄小人之罪也何者。小人之恶。本自无状。欲加之罪。不患无辞。而为君子者。若欲甚其恶而多其罪。则措语之间。或有所过当。彼将有辞而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5L 页
自明矣。臣等伏见馆学儒生诋排李尔瞻之疏。以为尔瞻与申许二贼。缔结为心腹。有无将之心。至引黥布之谋叛而證之。不亦过乎。夫尔瞻 殿下之信倖臣也。尔瞻之权位。 殿下假之。尔瞻之气势。 殿下藉之。其所以贪权挟势营立私门者。在所然矣。人之荣悴。在渠掌握。顺者荣之。逆者悴之。一国之人。徒知有渠。不知有 殿下者。自有所不期然而然者。岂必待有无将之心而后为之哉。由其申许二贼出于渠同心同恶之徒党。故渠之心惊胆破。恐其连累于渠。而其壅蔽天聪。张皇威势。钳制一时者。岂得已乎。不过虑天聪之或悟。而图所以自免之计而已。 殿下既置不问。一向优容。则渠之恃宠专恣妨贤病国者。皆自其患失一念中流出。而既患失则上劄赌名。刊劄上国者。无非出于是念。而阴图异日之福也。夫岂遽有贼上之心。而为英布之叛计哉。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也患失之。先儒推其意而释之曰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今以馆儒之疏。充类至义之尽。则谓尔瞻有无将之心者。容或可诿。而必欲执此为辞。以断其罪。渠必有所不服矣。而况尔瞻自从秉柄以来。前后狱辞。必假此名。罗织人罪。至于孤人之子寡人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6H 页
之妻赤人之族者。不知其几许。而 殿下近日以来。亦厌此等诬搆之事。顷者龙湾诬告之人。已伏常刑。圣明仁慈。必多追念于既往之事。惕然有悔而然矣。今者馆学儒生。反假渠阴惨陷人之馀术。欲以断渠之罪。在渠则虽实为法自弊。反中其身。自 圣上宽恕仁明大度而言则俞音之閟。亦所宜矣。虽然尔瞻之恶。非独左右国人之皆曰。实四方舆论之所共。岂必加之以叛逆然后断其罪哉。大学传之十章曰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又曰惟仁人放流之。迸诸四裔。不与同中国。今尔瞻之疵政害治。罔有纪极。而不但止于菑害并至之小人。在汉则为弘恭,石显。在唐则为李林甫,裴玄龄,卢杞。在宋则为韩侂胄,史弥远。近日之李芑,郑顺朋,林百龄,郑彦悫之辈。未必如此其甚。则其流放窜殛。实为末减而轻典矣。 殿下每以休戚重臣为教。呜呼。擅伐陵寝之材木。夺占畿邑之公田。而至于仕进之路取人之科。举皆以邪径阘茸甄拔登进。而异己之人抗疏之士。莫不禁废摈斥投荒瘐死。遂使不辨亥豕之诸子。卓占科第。历扬清显。则同休共戚之臣。果如是乎。在昔丽朝之末。有黑册政事。红粉榜眼。近日之事。不幸而近之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6L 页
矣。噫爵赏人主之操柄而尔瞻窃之。科举取人之公道而尔瞻私之。一国之权柄威福。何莫非倒持于其掌握哉。书曰臣而有作福作威。必害于尔家。凶于尔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慝。今之人心颇僻僭慝。可谓极矣。其必害于家凶于国。不待知者而知矣。呜呼。臣等岭外人也。足未蹑于朝著之间。尔瞻谋逆之状。实不敢知。汉臣之言曰不见其形。愿察其影。臣等虽未得近察其形。以渠之所为。察渠之心术。则馆学之疏指以谋逆者。亦恐不为厚诬也。昔唐之德宗尝谓李泌曰人皆谓卢杞奸邪。殊不觉其然。泌对曰此杞之所以为奸也。陛下若觉其奸。岂有建中之乱。泌之此言。诚切而尽矣。今者尔瞻之奸邪阴贼。实浮于卢杞之蓝面鬼色。而 殿下不之察焉。以为忠贤而谓之休戚与同。拟诸社稷之臣。臣等窃恐建中之乱。不独在于唐室。而迫在于今日矣。伏愿 殿下曲照离明。亟回乾断。夺尔瞻之权位。正尔瞻之罪恶。黜而远之。赐之以死。其馀韩缵男,朴鼎吉,李伟卿鹰犬之辈。次第孥戮。不使后世之笑 殿下。犹今日之笑德宗。则 宗社幸甚。国家幸甚。
请全恩疏(癸丑六月二十六日)
伏以呜呼。国家不幸。逆徒踵发。而 宗社多福。旋自诛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7H 页
夷。实我 祖宗阴骘之赐。而 殿下大不幸之一大幸也。举国臣民。孰不欢忻鼓舞。以贺亿万年无彊之休哉。微臣之践。方居母忧。身在草土。未展鳌抃之诚。徒倾葵藿之恳而已。第于其间。又有大幸之大不幸者。贼招蔓引。上及 慈殿与遗孤。以致伦纪之变。诚千古所未有之大不幸也。惟其所大幸者。 殿下仁孝之性。出于天资。烝烝之孝。益尽于 慈殿。友爱之情。罔间于终始。虽三司之请。不日不月。伏閤之诤。倾朝举都。而 俞音尚閟。天听愈邈。则我 殿下慈孝友爱之德。实前古所未有之盛也。古今天下。圣帝明王。不为不多。而独称舜为大孝者。以其能处人伦之变。而尽其友爱之道而已。然而自今观之。则虞舜之朝。必无今日之纷纭矣。设使当时左右之臣。交口齐声。日数傲象之罪而请以典刑从事。则亦未知所以处之者终如何也。而 殿下则终始确然。不以群言之哅哅而有所挠。为臣子者所当将顺其美。以协赞麟趾之化可也。今闻朝议。一向愈甚。名为士子者。亦发悖论。台谏据以为證。连章累牍。自夏迄秋。莫之能止。是将引虞舜之圣。而反处汉唐以下之衰世矣。臣窃为 殿下左右执事者羞之。臣谨按宋乘。理宗即位。皇子竑黜王济阳。湖州潘壬起兵推戴。王权辞得脱。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7L 页
乃率州兵讨壬。而犹不免为史弥远所搆杀。当时莫不冤之。后世皆以为理宗之诟病者。以济王自无无将之心。而迫于壬等之推。其罪可恕也。以今观之。济王虽曰自无其心。而出判于外。迫胁于仓卒。则其迹已污。其冤亦难以自白矣。今者㼁则本以八岁童子。深居大内。日处母后膝下。惟知索果而啼。弄雏而戏。何知外间事耶。此则人之所共知者。而左右之所以争之不已者。徒知讨逆之名。而不知陷 殿下于不义悖伦之地矣。昔秦始皇废太后于别宫。其时谏死者二十馀人。茅焦终能脱衣以谏。感悟其心。使之乃复如初。前史以为美谈。郑庄公誓黄泉于姜氏。颖考叔亦能舍羹进谏。发庄公之悔心。致其乐之融融。则古之人臣所以事君者。虽其君心之蔽痼。犹将开发导迪。以归于仁孝之地。不伤其彝伦之本。岂有反沮其慈详恻怛之念。归之于猜忌残酷之场哉。此臣之所不能解者也。宫闼事密。疏远小臣虽不敢知。臣谨按汉史。当武帝时。巫蛊狱起。帝令江充治之。充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太子恐不得免。从少傅石德计。自临斩充。因发长乐宫卫卒。则是称乱自乎太子也。其罪有不可容贷者矣。然而帝心终能悔悟。作归来望思之台。高帝溺爱赵王。将易太子。赖群臣并争。仅以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8H 页
得免。及惠帝即位。犹忘旧怨。保护赵王尤笃。逮人彘鸩杀之惨。则闵母后残酷。痛哭悲伤。至于成病。岂非以父子兄弟之情至切。而仁慈亲爱之意深笃也哉。诗曰维桑与梓。尚恭敬止。以 殿下之诚孝。虽于先王之杖屦犬马。尚必祗敬而保护。况其平日慈爱之所钟。末命丁宁之付托者乎。 殿下既已免㼁为庶人。勉从群臣之议。又且贷㼁之性命。出处都内。则公义私恩。两得其宜矣。非下臣所当更渎于其间。而第恐八岁童子。有同附根之木。一离母后。何异寸草之去根哉。脱致惊忧。以至夭折。则 慈殿亦安保不伤其性哉。汉之文帝。盛德之主也。废徙淮南王。初非致之于死也。而未免中道而殒。犹兴斗粟之谣。以致盛德之累。区区芹曝之愚。亦不能不为 殿下今日虑也。伏愿 殿下终能心大舜之心。戒后世之失。使其骨肉团圆。母子如初。则至和可以召。太平可以致。非但 殿下之德辉映于青史。 先王在天之灵。必能慰悦于冥冥矣。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诗曰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彊。奄有四方。呜呼。章百姓和万邦。德之极也。而推其原则必自乎亲九族而已。受天禄有四方。化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8L 页
之至也。而本其要则不过乎友其兄而已。帝王为治之道。岂在于他哉。降及季代。弃其九族而葛藟之刺作。骨肉离散而杕杜之怨起。由是观之。国祚之灵长。丧乱之相寻。何莫非由于此也。疏远小臣。跧伏下邑。朝著之事。未得详知。 圣明之世。必无未尽之事。而窃问行言。不能无狂惑于心。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冒万死以闻。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序
  
因树亭序
自余之家于鉴谷。垂三十年矣。拙于求田。疏于问舍。十分之贫。与岁俱深。家因奴舍之旧。牵补架漏。仅庇风雨。基因山麓之断。崎岖偪侧。仅容旋马。舍北有小溪。潺湲断续。仅能代井汲饮。而每于积潦暴涨之时。噬齧檐外断岸殆尽。余乃手移溪柳及桑。以防其害。后十馀年。桑之稚者长。柳之弱者坚。扶疏成阴。上近云雨。每夏月炎蒸之际。小屋湫卑。烦熇方极。亲朋或至。无所晤语。常于树下铺席地坐以谈焉。岁辛亥夏。儿成橒病其地坐之卑且湿。乃以两木横架两树之腰。因取破屋馀财铺其上。略如板楼然。以为夏月避暑之谋。余亦劝而成之。因名之曰因树亭。效古人因树为屋之意也。未几罹亲忧。荐以霖潦。家人于苍黄中。撤所设破屋之材。尽取而薪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9H 页
之。越三年甲寅夏。久旱且暑。余乃复念前日欲搆而未就者。乃更筹思。刬家后沙麓。以补其北之缺。辇前溪杂石。以阶其西之卑。稍封植树下。增其广袤。又以两木倚竖于两树傍。横梁其上。杂取烬馀材。略加绳削。平铺其上。视诸前日所为者。差有条理。因施旧号。以为避溽暑接朋友之所。虽其制之朴略拙陋无足观者。自我之经营筹度则已在于数年之前。古诗所谓家贫无易事者。良以此也。斯亭也不椽而因树之阴。清风自至。临池而荷花盛开。杖屦袭香。阶菊吐芬则陶令之雅趣斯在。小白入望则西山之爽气朝来。矧乎杂花开而妆林。木叶繁而凉阴。枫丹而藏锦。叶脱而松秀。四时之景不同。而主人之乐无穷焉。逍遥岸巾。自以为足。而不自知何乐之可以代此也。客有过而笑之者曰。观子之亭。不椽不杙。匪茅匪茨。风傍而不能庥。雨上而莫之蔽。其苦人所不堪。何子之反以为足。不以为苦欤。余笑而应曰若子者。岂知余之乐哉。余之所以甘吾之苦。乃所以顺吾之天也。余之性拙。拙乃吾之天也。亭因于树。树不失天而全其性。亭亦顺天而全吾之拙矣。树全其性。亭因其树。是则虽拙于作亭。而实工于全天也。蚁安于垤。蜗休于壳。各其性也。余若不揆余力之不任。而遽思夫奂轮之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9L 页
美。则岂不至戕贼树性而丧吾天真哉。客唯而退。因叙其语。
荣州志序
荣之为郡古也。肇自高句丽。迄我 朝。上下数千百年。其间名号之沿革。疆域之增损。考诸舆地胜览。虽略可见。而朝代变迁。治乱相寻。则一郡之兴废盛衰。亦不能不与之相为升降消长。而文献无徵。乌川郑先生从韶为郡守时作郡志。而志今不存。当时修胜览者。已有未知何所考而有是说之叹。况去今又将二百馀年。则何由而考见其前之事迹而得其详哉。顾惟世道升沉。衰旺相承。旺于古者。未必不衰于今。衰于前者。未必不盛于后。况罗丽以前。茫昧朴略。实无足徵。逮至我 朝。文治之化洽于郡国。而郡为一道第二邑。地灵人杰之称。播在前贤诗咏之中。文人才子代不乏人。硕量重望前后接踵。而忠孝贞烈之行。亦多有可记为后世观感者焉。若昧昧无传。不得为他日观民风者采录。则岂不为一乡之欠事哉。顷在十馀年前。金柏岩,吴竹牖两公尝以是属朴汝仁及余使为之而未遑焉。不久汝仁谢世。而两公亦相继捐馆。余以不才。独存于世。索居闲处。时念此事。欲成两公相属之意。而顾我一郡。虽曰褊小。坊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0H 页
有十六。南北几百里馀。大小居民。亦累万馀。其间古今事迹。非可一一身历家到而知之。又未可独运胸中。徒自心语而未敢言者久矣。甲子岁。诸士友以余閒居无事。属以山长之任。自念衰病老洫之人。久已见弃于世。况可以首多士为学宫之任哉。第惟衰老日甚。朝暮且将入地。惟此一念。久置于怀。若因此得与诸友共议而成之。亦一幸也。遂祗谒庙宇。一日与朴上舍季直语及此事。季直亦乐闻而劝之。图所以成之。得白纸若干卷。分诸士友。令各记其里之士。既而季直辞以病。与金叔晦,宋叔度裒聚诸友所记各里事迹。其繁衍者删之。阙略者补之。依胜览例以郡四里为首。其馀十二里。各以次书之。区区为此。非敢自附于作者之事。欲使后人得有所考。而免今日无徵未见之叹云。
皇明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四日。鉴谷老人书于伊山书院。
书河松亭太易岁课后序
玉之美者。不待人之称誉而其美自著。珠之珍者。不待人之嘉叹而其珍自重。余观河松亭岁课诗若文。即珠玉之温润而栗然者也。余于河君。自少闻其名籍甚。河居于晋。余家于荣。东西路遥。未得一接其为人而闻其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0L 页
议论。丁酉秋。倭再犯京师。晋阳为贼路。河遂挈家避乱于荣川。时李公惟諴(字汝实。避乱寓居。仍为郡守。)以郡守仍寓水息村。河于李为内兄而同登莲榜者也。遂因李为主而卜其邻焉。余居相近。始得见河君。观其貌听其言。即知其为人矣。其年秋。扣其门坐语移日。遂出其所谓岁课者示之。凡诗文序赋记颂若干篇。皆极精致。无斧凿痕。虽古作者。无以加矣。遂携归。反覆吟咏。其文皆出于思亲忆弟之作。伤时悼俗之意。而朋友偲切之谊。义理渊微之蕴。间亦附焉。似不规规于文字之工。而句语天成。自为一家。若河君可谓立言者矣。世之以文字取名。翱翔于翰苑者。未必彷佛于河君之万一。而河君晚收科第。辱在下列。此事之未易晓者也。然而在璞之玉。三刖而后著其美。蕴椟之珍。必待善价而沽之。河君勉乎哉。戊戌九月下浣。鉴谷拙汉书。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记
  
夕阳窝记
窝以夕阳名者。志其实也。盖窝之位。背东而面西。西则山远而低。东则峰近而高。近而高故朝辉晚升。远而低故夕阳易入。易入者久留。晚升者旋昃。此窝之所以便宜于夕阳。而吾之所取而名焉者也。况吾老矣。眸昏减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1H 页
于明而短于视。跬步之内。尚不能辨色之妍媸。察人之谁某。则况能近黄奶而看细字哉。然而老境索居。交游息绝。惟幸黄卷中古人糟粕。犹贤乎资空谈而消永日。庶可藉此为送老事业。而独赖此窝之面西。夕阳之久照。时得近细书而当晤语者。无非夕阳之赐也。吾之近取而命名者。容得已乎。抑吾有所深感而悲者。夫夕阳之夕阳。乃一日之夕阳也。天地无穷。来日亦无穷。则夕阳亦与之无穷也。以有穷而随无穷。则此窝虽废而夕阳则犹无穷也。吾以半生之夕阳。登第于知命之年。逢时苦晚。皓首郎潜。而桃李春风。长为背阴之衰草。则夕阳之回照。盖亦难矣。不有无私之大阳。能照于容光之地。则数间窝庐。又安能仰末照而托馀光哉。既以是名窝。又倩裴子张大字以扁之。
名正洞盘石记
荣州之北。有寺曰浮石寺。下十馀里。居民数百户。连络成村。亦皆以浮石名其里焉。有川自浮石萦纡百折。流注于其间。自川以西。即基木之境。而以东乃荣川之地。两邑之界。画川流而限焉。余家于鉴谷。鉴谷即川之下流也。自鉴谷而西。北向越川而望。乃基木之界。而有洞呀然。山石鳞错。莫知其数者。即所谓名正洞。洞俗呼为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1L 页
明㫌。余以改今名焉。自洞而入。极于山麓。则有石盘陀平如棋局。袤几十馀尺。广半之。坐十馀人。可以设席而觞矣。直东而望则丰乐一山。缥缈如画。拱揖于其前。迤北而眺则凤凰诸峰。飞舞腾踔。输泻于其傍。又有泉脉在于石右。涓涓涌出。虽盛旱不竭。疏凿而池之。可以种濂溪之莲养明道之鱼。为静中之友。而观生意之油然矣。况彼前川之流。在目前数百步之间。而青草沙汀。隐然有江湖之趣。清斯浊斯。濯缨濯足。惟吾意之任焉。皆其胜槩之难具者也。若又楼于其上。支颐燕坐。则远可以挹丰乐之苍翠。近可以引凤凰之飞舞。为沼为池。钓焉渔焉。皆在我妆点自适而已。昔朱文公远取武夷之胜。为筑精舍以居之。惜乎余有此佳境于跬步相望之地。而力不能为。伤哉。抑又有所恨者。使斯石也。如在于通衢朝市之间。未必不为骚人韵士之所歌咏。豪家巨室之所收揽。为亭榭为沟池。将极其繁且丽矣。今不能然。直为狐兔之邱虺蛇之窟。物之遇不遇亦命也。余有薄田旧在其中。时往观焉。至则必住筇石上。徘徊眺望。欲去复留。不能释然于怀。今则身益老矣。往亦不得频。徒自瞻想依俙。付诸神游。聊书所见于昔日者。志其梗槩。时甲寅六月日也。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2H 页
花山校衙记
提督之设非古也。自 国初列邑立文庙置乡校以来。例有教授训导。而大邑则以新出身文官差除。小邑则以生进或儒生之初试入格者取才以授之。以掌一邑之士而教焉。其为任初不甚贱。然儒官例是闲散。又无迁转进取之路。人皆视之为寄食之官而卑下之。士之稍有才识者。亦不屑藉名于校。率皆以没字无识之辈充其额。是以为此官者。多孤寒老洫无所望于世者为之。作人笑侮之资。至相訾謷焉。逮至 宣庙丙戌年间。西厓柳相公建白。以为外方儒官。不相统属。多士耻居乡校。非所以崇学校正士风之意。请于各道界首官。特置秩高文官。以提督属校之事。遂以参上官有名望者授之。班于郡守之上。是以当其初也。间或自清班显秩而出任者焉。然名虽换矣。其味之冷淡依旧。秩虽高矣。其饭之不足犹昔。为士者无屈首受业之心。调笑侮弄。反有甚于新出身有将来者居之。是以稍有才望急于课绩者。虽一日不乐为之。于是例以仕久资高耄昏懦弱不任事者授之。故其班次亦无所定。而因人高下焉。为此官者。进不足以课其能。退不足以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安东大邑也。镇官十七。为大都护府。故亦升教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2L 页
授为提督。以领十七校之士。而一道人才多出于是。实地灵人杰之所钟也。亦岂轻且慢哉。然而冷淡之味。笑侮之实。如前所陈。而或有甚者焉。癸丑夏。洪君镐以监察遆差。因授是教。洪君实年少才望之人也。出身槐院。左授于此。不能俯仰于人。未数月弃去。余于其冬。始除母服。穷不能求仕于京。朋友有知其然者。付于是校。距余居仅百里馀。虽冬之日。早作而行。足以穷一日之力而到矣。自赴任以来。无月不往来于家。而绰绰乎进退有馀。虽官不足以庇身。食不足以给家。出有驺骑。月有俸廪。揆之伐檀。亦泚于颡矣。况敢恨为时所弃。取侮多士哉。校有衙在圣庙之右。出入必由菁莪楼下。下马而入。士友之到校者。鲜有相访。其去来出入。漠然不相知。或数日无与晤语。然余本性拙而寡于言。亦无所悯焉。时看古书以自遣。倦则凭几而眠。啸傲自适而已。时万历甲寅六月日记。
花山校衙小楼记
乡校之设。虽称教化之具。于一邑无所预。实一赘疣。知尊而崇之者寡矣。况其官于校者。尤其赘疣之赘疣。人人之所共鄙夷者。何望乎居处之便。燕息之安哉。支撑假宫。苟庇风雨。在在皆然。花山雄府也。多士之所出。人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3H 页
才之府库。学校之制。亦且甲于诸邑。虽于校官之居。岂无登览之所燕息之处哉。此校衙小楼之所以作也。然而凡楼之制。不同于燕居之室。所以快眺望而舒湮郁。匪但取坐卧容膝而已。必也前无所遮。足以观望。然后登之者庶可蠲烦引凉。散虑颐神。斯楼也为屋秪三间。其高仅寻丈。横跨其半。板而楼之。其上之高。亦才一身矣。登之则有欠伸屋打头之虞。前横马闲。缭以厨室。近不容咫。虽映湖可望。萝山可见。如以管窥豹而已。自余之官于玆。无日不登。登之未久。必悯默郁悒。还复下来。每自心语于口曰既楼于此则宜容游目。使之爽其心胸可也。柰何复于眼中安障耶。既而还自吁曰赘疣之官。无所事于本邑。而犹能食息于本邑。斯亦足矣。又况望其居处之华登览之快哉。古之人随遇而安。燕狱小楼。亦能三年。楼之壅塞。何害于任意去来之闲官哉。遂名之曰收视楼。系之以诗曰楼之幽幽。足以优游。楼之寂寂。足以行休。收视内觌。神游八极。容足之外。何足挂目。因书为记。以示来者。
小楼解嘲记
余既以收视名楼。以嘲其壅塞。因叙其事。以示吾友李嘉仲。嘉仲见而笑。请余同登四顾。谓余曰子言则然矣。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3L 页
然此岂楼之过哉。始作者之过也。今若稍低马闲而改前之为。使不碍于观望。则斯楼也据面阳之位。处上游之地。萝山之胜。映湖之景。皆将收拾于一眸矣。何是之不谋。而反贻诟耻于斯楼耶。余应曰否。非此之谓也。余之所记。据目前而云耳。若必改辙如子之言。岂不大善矣哉。后数日暑溽特甚。阴雨连日。薰蒸烦熇。不可堪忍。乃令奚童扫除楼上。日处其中。以避炎燠。虽前有所遮。凉风时至。足以蠲烦。颇觉胜于处下之时。一日暴雨终夕。湖水大涨。伫立楼头。凭栏纵观。则黄流满野。白浪如山。青林灭没。浦溆瀰漫。有如瓠子之决而宣房之溃矣。余乃望而快之。因思嘉仲之言。遂解嘲于楼而改扁之曰望湖楼。记所见也。客有笑之者曰子既以收视嘲其楼。未数日反以望湖记其胜。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何子之反覆无持操耶。余曰唯唯。子之言亦良是。然君子不凝滞于一偏。能随所见而推移。始余来时。久旱湖涸。潺湲清浅。隐隐于林薮之间。引领所睹。不过前郊麦秋远山一发而已。神疲却坐。如在拘囚。虽加以前所额者。不为厚诬也。今嘉仲既出改贯之言。此日所见。又适如是。则他年转移之后。一湖风景。必将不劳跬步。坐收于几案之下矣。然则余之所扁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4H 页
前后。无非录其实也。夫岂过哉。客唯唯而退。余因记其言。寄于嘉仲。是月十三日也。
炊沙先生文集卷之二
 传
  
炊沙老翁传
老翁不知何许人。少依父母以居。因其所住自号以道村。中移鉴谷。又因所居而改称焉。始翁有老亲具庆。兄弟又多。慨然以显扬荣养为志。而取迟迟涧畔松郁郁含晚翠之义。以名其轩。晚更乖张。事与心违。鸰原零落。万事黄发。而登第幸及老母在堂之日。未获三釜之养。终阙反哺之愿。则迟迟晚翠之望。亦未遂矣。于是亦弃晚翠之号。乃更以炊沙老翁自号。或问之。翁笑应曰子其欲识炊沙之义乎。盖沙非可炊之物。炊无成饭之理。自念吾平生事业。岂不类于是哉。以是自谥。实所以自状其勤苦无成也。犹幸年垂八帙。不入脩夜。其在于世则亦久且远矣。余观夫世之所谓顽且固者。必曰金与石也。而金亦有时而流。石或有时而烂焉。以翁享寿之久。炊其沙砾之细。虽不能见其成饭。岂不至或烂而为糜哉。客唯唯而退。因以为炊沙老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