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与赵月川(穆)
春夏将交。伏惟尊体养德和福。瞻慕无休。垓粗保山中之味。芳华欲阑。嫩绿初肥。仙区景兴。随时自好。但孤陋滞胸。无从开质。是一大欠。前许杖屦之临。扫石径日夕延伫。但今方无月。景味非全。徐俟蟾华稍敷。以尽十分之美如何。朴丈生平未入仙境。向云从后。今其意如何。谨愿摄养益福。以副依向。
与赵月川
春寒。伏惟旅中尊体起居万福。瞻仰日增。顷者承赐复。感戴迨无已。且审举帆春暮之志。故山云物。已有争迎之兴。垓老人每在病恼中。且牵人事之汨。素业益至荒落。中夜点检。恐无进步之益。窃自愧叹。文集之写。已定此月之初。佥意皆以为近有院祀及家享俗节。人多聚散。为业不专。莫若皆过然后始事之为有益云。故退期于念后矣。伏惟尊鉴。
与赵月川
书
与赵月川(穆)
春夏将交。伏惟尊体养德和福。瞻慕无休。垓粗保山中之味。芳华欲阑。嫩绿初肥。仙区景兴。随时自好。但孤陋滞胸。无从开质。是一大欠。前许杖屦之临。扫石径日夕延伫。但今方无月。景味非全。徐俟蟾华稍敷。以尽十分之美如何。朴丈生平未入仙境。向云从后。今其意如何。谨愿摄养益福。以副依向。
与赵月川
春寒。伏惟旅中尊体起居万福。瞻仰日增。顷者承赐复。感戴迨无已。且审举帆春暮之志。故山云物。已有争迎之兴。垓老人每在病恼中。且牵人事之汨。素业益至荒落。中夜点检。恐无进步之益。窃自愧叹。文集之写。已定此月之初。佥意皆以为近有院祀及家享俗节。人多聚散。为业不专。莫若皆过然后始事之为有益云。故退期于念后矣。伏惟尊鉴。
与赵月川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与赵月川
今玆盛暑。伏惟尊体起居神相万福。垓牵于私恼。久滞于家。昨者拨冗来于屏山。则文集之事。太半未就。前头用功甚不易。院中凡资俱弊。无以支给。亦非细忧。今此腆赐。俱深感喜。但最所乏者。纸与笔。而惠无及焉。伏想未详此中曲折而然也。后便之来。如有可助之势。亦乞致念焉。
与赵月川
落花空庭。独闭松扉。诗筒忽至。幽兴自多。薇露净盥。敬玩弥日。垓将移易东。而春雨添波。短棹难稳。尚留时习斋中尔。明日之进。既承尊命。如不得驺。当代以牛。但此时人牛无閒。朴丈有马。幸令牵送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与赵月川
节序深寒。伏惟尊醴颐福。瞻景倍增。垓受(缺)托。公私无补。忙奔数月。在家无日。尚欠进承(二字缺)。深叹而已。顷住龙醴等地。而饥军困弊。不得不更休递直。姑罢数日。因便还省。而犯寒之馀。贱疾又作。方伏呻苦尔。贼势尚炽。儒军单弱。何以为计。伏乞教策。不至迷方。
答赵月川
昨自外还。伏承下书。伏审体候少失和豫。还以已底和福为深喜。更乞益加顺养。以副瞻仰。垓路惫连悴。殊无好况。又迫于情义。出吊温溪。因往省陵居仁到处。便留调一两日。昨者始还矣。病懒交并。别无所业。息养之暇。欲治春秋之功。似知严正峻洁之为可喜。而诸儒传注。浩漫难寻。疑吝塞胸尔。下示文集之功。所当趁急加勉。但当此严冱。虽间有温舒之日。而渐至于凝紧无疑。愚意以为莫若待春温。旁致近邑士子。分在两院。数月加功。则庶可毕一二件矣。今则士子皆有三冬定业。亦难一一延致矣。垓近日连有祀事。念后则以聘祖母堋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答赵月川
使至仍伏审尊体摄养万福。瞻慕之至。垓亲旁粗遣。前在屏山。伏奉赐书。兼以奉亲药物。仰感迨不自任。文藁事一件胆毕。仅校一番。而士子以俗务皆散。俟过试更聚毕功矣。久违承诲。节序累改。秋风入耳。不任下怀。近日栖泊陶社。或登台或泛潭。芙蓉烟月。长入望中。未尝不兴怀也。伏乞摄履益加调福。以副瞻向。
上雪月堂从叔父
垓罪逆之深。犹不自殄。又经卒哭。攀号靡逮。五内焚裂。酷罚茶苦。尚存视息。伏蒙恩德隆深。凡所贸惠。皆极精好。无所不尽其诚意。今日大事之克襄。实赖慈恤之力矣。感祝之私。不可以言语形容。刻铭心骨。平生所不忘也。且论片石之不当用。侄窃有惧焉。当初以为非大段事。且已起功。不可中止。故不奉禀矣。此虽非周孔之遗法。朱子所定。亦可为后世之谟训。力有可及。势有所便。则虽从后贤之义起。而恐或不至于大戾。又以先生禁油灰之事为證。此则恐不相类也。油灰非经传所出。非先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答雪月堂从叔父
县人来。伏承下书。仍认中夏毒热。体履安福。慰喜无任。侄之忝第。只增悲感。而唱榜三日后。悴疾乃作。是出于久劳之馀。其根不浅。废食呻苦。今十许日。而尚未苏愈。坐想倚闾之切。归思日觉挠闷尔。且详归志不能自如。监司之固拒不许。不可谓失体。必待快愈。而决则似无可遂之理矣。惟在度时善处而已。下惠付物。皆伏受矣。伏祝体候益福。以副下情。
答雪月堂从叔父
伏奉下帖。谨审尊体神相万福。瞻慰之深。侄奉母閒居。晨夕粗安。下教童弟资教事。不欲不尽意。但或牵人事。未免出入。不能专静教(缺)。恐负托意。深以惧惕。善山秀才更为博访。或云未识。或云虽未过人。尚可(缺)人。更思之。法家子弟。不若寒门之多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与金鹤峰(诚一)
盖自攀别輶轩。欲奉一书以候。辄以贱远而止。此有私情恳切。不得不叫诉于左右者。先祖考志幽之请。今十馀年未遂。恐遂为无穷之恨尔。昔黄端明属先碣于朱子。方辞而端明即世。朱子乃曰今不可辞。遂追成其志。古人于死生之间。不负信义如此。与此事颇相类。敢复言之。伏乞垂察。情至辞蹙。窃增惶恐。
与北厓兄(圻)
精搆未成。主人出远。虽可恨。趁春趋庭。亦有大于此者。此特馀事尔。仲淹镇边。纯佑佐之。魏公总兵。敬夫经画。二公总业之著。岂不由二子赞成而然欤。今此之行。为我兄执爵以祝。古人云儒而不知兵非真儒也。今去定省之间。行有馀力。须习韬策幸甚。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伏惟哀候支堪。缟冠之事。考之礼文。揆之情义。万无不可为之理。而又不可闻斯行诸奈何。大槩礼义久坏。人心不明。可胜叹哉。今人之毁礼者。必曰古今异宜。愚请以横渠一绝明之。圣心难用浅心求。圣学须专礼法修。千五百年无孔子。尽因通变老优游。毁礼者又曰质为本。仪文不足贵。愚请以吕与叔一绝明之。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寒则加衣饥则食。孰为末后孰为先。毁礼者又曰欲为功缌之服。而老亲在则非所以慰心也。愚请以横渠一绝明之。有丧不勉道终非。少为亲嫌老为衰。举世但知隆考妣。功缌不见我心悲。看此三绝则可见矣。布笠之非吉。垓言似失矣。但礼记注朱子之说曰齐衰麻屦。今时卒伍所著云云。而东国卒伍之服。类非吉色。冠则白竹笠是也。屦则草屦麻屦是也。带则白布带是也。是故前有非吉之语。而后来更思之。似乎泥矣。伏惟尊照。
与或人
昨书悤悤奉报。辞无伦字未楷。即此非敬。内省迨惧。垓近窥康节之言。字字皆原于理数。不拘于音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与或人
陶山盍簪之乐。已累经月。情慕益难胜喻。即玆侍奉安福。学履兼胜。尤庸驰怀。垓奉母粗依。但自了陶山事。连有家间奉先事。无暇近书册。汩溃已甚。昨者拨投居仁坟庵。青山静对。白云閒卷。时有好月来伴书床。执书数卷。抱琴一张。亦足有自乐者。于此又有一朋友。自山后叩门。以论道味。以开滞怀。则亦可以全古人之趣矣。而所望者舍君其谁哉。况有宿约不可负者乎。多怀待奉。
答郭静甫(𡺽)
岁晚得此好音。如见其人。幽怀顿豁。潜居岁久。同好殊阔。尘编寥落。无与共理。孤抱蕴结。第切延企。惟祈玉度珍粹。
答郭静甫
身既在閒。与可意人从游。以开蒙塞。其为益固多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性理书礼义书。无不洞晓。存心以敬。律身以礼。事亲尽孝。待人尽忠。若使天假之年。吾家主盟。非公而谁。回也好学。不幸短命。吾道无托。恸矣哉。简札诗篇。尽失于兵乱中。独留此数纸。披阅泪下。无以为怀耳。(右郭公书先生二札后。)
与权定甫(宇)
奉违颜范。今数月馀矣。县县之思日剧。即今阖闾靖谧。晨昏返旧否。尝欲一书以候。而因循迄未能也。前言济王竑事。决定甚么。愚偶阅其记。颇有意会处。故聊以求正于左右。西山在宁宗时。虽职兼宫教。不可谓济王之臣也。又尝谏而不听。力请外去。则已知济王之不可与有为矣。而济王之死。非由理宗之故。乃奸臣弥远等所为也。此与子紏,建成事异矣。吾君之子。见弑于贼。而复事其弟。以为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与权定甫
人事推迁。佳期已误。理当顺行。心实慨然。垓望日行庙事。七日又有祀事。其后乃可相谋。而又安知赵丈之故。不出于吾侪无故之时耶。所云存养涵养。我何有见。只从程子朱子之说而言之。若有先儒之论。有如尊兄所云者。则吾当释然从之。夫何有异辞。大抵垓之所恶者。不践实事而妄谈玄妙之理。故平日未尝言及乎此。而今适犯此。亦所惶赧。当俟体践然后可言也。赵丈近将指西。未暇禀存养之说尔。
与权定甫
伏惟孝履支福。垓劳攘之馀。甚觉悴惫。今将往调于仁庵。若得少苏。则当及卒哭来还。而仍可就拜。或未易调。欲自彼径还。此深怅恨。又有 祠官之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与权定甫
近日炎雨。未认侍傍诸致何如。令人县慕。固未尝忘。湖山幽会。曾欲速成。山水隔涨。柏潭不可渡。庐阜可往。尚畏暑缩坐。胸中殊觉愦愦。今日乃独坐幽轩。山雨暂止。清风自来。徘徊游泳。如见可人于此时尔。居仁虽无好风景。同人草次之遇。又何必择地而后成。欲于数日间。挟一书独往。共论古人言吃紧处。尊兄其肯许否。枉时挟中庸或问如何。
与权定甫
天日舒阳。伏惟尊体侍奉万福。县慕私情。日有积焉。垓六五年来。此身虽立。但是枯形。其于古人事业。无复有寸分之进。较其日间所事。其有不合于常则者甚多。于是乃反省切痛。思有以少医沈痼之在身。免归庸下之流。而旁无直辅之友。又多患故之挠。悠悠复浪浪。岁月遽如许矣奈何。孤寺清宵之话。诚有不偶然者。而愚朽之质。未受铝锤。反而思之。未有所(二字缺)焉。尊兄与吾病痛处。似又有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与权定甫
雷雨狂飙。春事不晏。奉想侍奉安福。垓忧恼不异于前。而人事又相挠杂。目不接册子已几月。茅塞甚前可叹。礼山亭渔艇桨楫已具。琴参奉佥尊叔已约同泛而下。以尽江山之趣。月既望。将举帆而南矣。尊兄若出待于江院则可得一宵清款。而同舟稳泛。亦岂有妨碍者哉。谨奉候。
答权定甫
山斋一别后。虽以患恼之交缠。不能通书问展情慕。而未尽之蕴。更欲相期于林野。昨自居仁乃还。而尊书坠在乎此。其所言亦与鄙抱有不约而同者。乃欣然玩复。快若洗热。所云邪遁之学。吾亦闻有此人矣。但不料今时所归仰者。亦陷此窠坎也。此率由喜趋简捷。而其于穷索之间。事物之上。不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答权定甫
方伫蓝舆度岑林间。但见片幅之报。怅失如何。佩来春酒。无与其饮。当独酌而归尔。示问去就。必已素定。愚何容喙。然既有俯询。分谊难默。凡出处当以自处之轻重裁决。若在山中读书求义。以终大业为期。则此日之去。终始可惜。若或未然。所期不远。则不如初出之为愈也。又古人有为养仕者为贫仕者。此亦在所斟酌也。至于陈疏辞职。必不稳合也。惟在察谅。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垓罪逆酷罚之深。犹不自殄。又经卒哭。攀号无逮。五内焚裂。跧居山足。苟延孤喘。特赖慈恤所以勉教扶持之者。固无所不用其情。感德之深。平生所不忘也。方将发谢书。以陈哀素于左右。今反俯问。诲谕勤至。哀感已极。悚愧亦多。孤命支延之计。虽无知厚之教。岂敢自拟于不胜丧哉。但以禀气素不坚实。情事未伸而已先惫瘠。故自近已为调护之计。如此而又有疾病之来。则非人所能料也。居墓侧之计。(缺)之情事。无有不安者。故已定矣。朱门已定之论。虽不商量。岂不是三代之遗礼先王之中制哉。但今日所欲行者。所以遵朱子所循行者。而亦以务合于情势之所自安也。亦有大段所难言者。先考平日之志。以庐墓为今日可行之节矣。但魂返室堂则似非其志。而亦不明言其不可也。贱孤之志。既以此自安。其所云行事述古。为人视则者。则有所不可暇顾也。而况先生晚年之意。亦以庐墓为可行。则其微意必有所在。虽自分得罪于守礼之君子。姑以先师已定之意。为今日所自处也。而先王中正之礼。待他日讲究之熟然后定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答权定甫
慕想近极。恭奉远书。得认客寓诸况宜福。稍慰县渴。别纸云云。已详谛矣。消长之机。自有天数。岂人力所能为。但当守正以俟回泰之天尔。示喻见试(缺)以为不可赴者固也。以为必可见者亦惑也。相时度义之间。自有处之之道。惟我兄必已精思而作此计矣。且闻 宗庙之变。又至于此。臣民之痛。内外同然。宏仲丈远宦多年。竟罹此厄。既多公忧。又深私虑。垓归来后虽保膝下之乐。劳攘之馀。精力太减于前。不能尽意于文字间。非细忧也。鄙人修史事。询于同志识事之人。以喻如何。以理言之。见削之官。固不可容议于信史。而物议难知。以是深虑尔。惟愿凡百自珍。
与权参奉
冬初寒未至甚。伏惟孝履胜福。违拜累月。情慕尤增。垓自安德还侍粗依。但试行初定不为。竟为门尊强勉。方且作意。凡百悤窘。殊觉败意苦事。连年徇外。靡有定静时节。内外多觉有损。知所厌倦。而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与裴明瑞(龙吉)
前蒙顾枉。哀感迨深。垓罪积无死。焂已经岁。攀叫苍旻。无以自生。且贱藁理气之说。前于取去。心实不安。而不为固辞者。切冀指示谬妄之处。而小免终迷之惑也。今闻东行近发。恐或遗弃滞中。未闻警发之教。而徒取僭滥之罪。以是敢遣人取来。伏幸付还。且一一指诲。以副下恳。且第二段论柳文语。只示相规求益之意。而身在哀苦。未敢遽达。不可以一言之不合而小替爱好于其人也。二柳丈皆吾党中不易得之人。如得从容一见。亦欲因而告之尔。然论学必有实本然后。其言亦实。如垓则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答任卓尔(屹)
谓已发辕。向风寄怀而已。即奉德音。不任慰喜。所询变礼。吾岂敢论。然窃有禀焉。夫礼有吉有凶。不可侵越。曾子之言曰朋友之墓。有宿草不哭。此言过期则虽墓不可哭也。蓝田吕氏曰过期则不哭。情重则哭其墓。此言墓则虽过期亦可哭也。泛交则从曾子之言。情重则从吕氏之说。此乃愚所循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答全而述(景业)
白足来奉玉音。谨想雅履静佳。慰沃难胜。垓粗保静味。但摄养之暇。虽对案看字。而未见新益。盖其本源茅塞。而旁无彊辅故也。所可慰者。清凉翠岑。正与小轩相对。朝朝遐聎。亦足涤烦襟也。中间之会。人事类然。自初已料其难成也。然岂无馀怅哉。下询礼目。愚所未学。计日填月。于礼未考。必是难从之言。家礼有服尽后月初吉除之之言炳然。何必曲从后出种种之论乎。然在此无礼书可考。不可轻易为言。只在细考量行之合宜而已。来僧暮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与金泰而(景迪)
垓罪恶贯盈。天降酷罚。不即就死。尚延顽息。攀号陨割。五内糜溃。至于古人之事。心不暇力不及。且将废弃而死矣。左右以英资妙龄。有志大业。将取友四方。以自讲益。而乃为朋友所误。垂一言以寄意焉。以其人则凡庸陋劣而非其人。以其时则忧疾罪死而非其时。其势不敢承眷顾之意。踧踖惶愧。措身无处所矣。伏乞左右矜容鄙弃。以安其分。
与全泰而
遥想故人凡况何似。瞻向悠悠。惟愿慎福。兼加内修之功。以副朋友平生之望。同志中摆气习向上寻步。渐难得也。吾道不既孤乎。惟我君笃念。
与琴彦慎(𢢜)
岁且更始。谨念君子受天之祐。侍奉万庆。学有新功。垓侍病老。又加一年。喜惧交并于中矣。将于五六间。往拜月川丈。计已定矣。吾尊契若许一枉于彼。奇事可并一日间也。气质甚偏。天理难复。朋友一言之警。固知平生之益也。谨状。
复金鹤峰(时鹤峰为招谕使)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与金鹤峰(时鹤峰为右监司)
伏惟尊体莅戎万福。且闻节制克壮。以挫方张之贼。为 国之贺。一路同然。垓等始事疏迂。已劳之令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理气说
弥满六合。流行古今者。理气而已。人之一身。合理与气而成者也。四端之发。虽不可谓之无气。而以其为主者理。故云理发而气随也。七情之发。虽不可谓之无理。而以其为主者气。故云气发而理乘也。从古圣贤。就其不相离之中。拈其不相杂之妙以为言。近世一种议论。必欲合理气为一。指老先生理发气发之说以为误。殊不知此说实本于朱子。诋老先生。乃所以诋朱子也。(以下逸)
深衣辨
谨按深衣之制。朱子之说。明白简当。而其后诸儒之论。旁引牵合。愈多愈乱。非特不能发明朱子之本意。反与朱子说。归于不可寻之域。盖可伤也。垓之𧪈陋。有何知见。而必欲辨论者。欲得诸士友讲劘之益以自正也。
琼山云布幅以一尺八寸为则。大槩似然。凡裁衣之法。必削边幅一寸。琼山不言此也。布阔本二尺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礼记注及家礼补注。两腋之馀。前后各三寸之言恐未然。以为衣四幅广八尺八寸。削四幅之边各寸。则所存者八尺。(缺)与领旁之屈积。左右属袂之缝前后各寸。则适足(缺)何有两腋之馀耶。大抵朱子正条分明言属于裳。而何据有腋馀之言。其无足信也明矣。但家礼图丘琼山白云朱氏内外襟之制。其谬已甚。不辨自露。(三字缺)非矣。(家礼图衣身之制。前加四寸。后加一寸之说。皆不可从也。)
或问领与裳旁表里皆挟缘。袂口独别缘何也。曰衣用整幅云。则深衣之袂。亦必用整幅二尺二寸。而属身之缝前后各欠一寸。则缘须布外别加寸许矣。
或又曰若用一幅则反屈及肘者何也。愚曰此亦恐前人之误解也。凡人拱手则袂必及肘。而前两袪相接。故其所云反屈及肘者。疑指屈处及肘袪反向前著腋。(以下缺)
右辨衣之制
裳之制。又用二尺之幅。交解裁之。则狭头七寸。狭头缝外六寸。则两边之缝各半寸。广头一尺二寸。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右辨裳之制
题孝行录后
仁者一心之全德。而孝乃为仁之本。孝者百行之源。而仁为孝悌之体。行成乎身。心德自全。心存乎善。行无不利。一念不诚乎亲。便是不孝。一事有违于亲。便是不顺。一念一事。诚与不诚。心德之失与不失。于是焉系也。而为兽为禽之几。亦决于此矣。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祭权松巢定甫文
呜呼。吾道之东。盖自丽季。中间数先生。阐发经旨。而道始明焉。以及我夫子。廓而大之而道大明矣。兄以弱冠登门。闻其旨诀。本以精诣之见。英秀之才。雅洁之操。端揉之质。蹊径不差乎正原。咀嚼已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祭山南从叔父文(小祥时)
凡今有片善一艺者。皆足以暴著于世矣。公之实德。何久晦而不显人耳目也。恪勤奉公。孝友于家。持己也慎。与人也恕。至于清之一德。则虽比于古人可也。其年其位。皆不足以副乎德。则亦庶几垂庆于后。此犹有待焉者也。呜呼哀哉。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表
拟宋韩世忠谢赐旌忠庄表
靡盬王事。常怀敌忾之心。用锡土田。滥荷踰分之宠。惊惶失措。俯伏拜嘉。伏念延安微踪。草泽贱品。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笺
拟大学生等请撤去诸道寺刹笺
道统有自来。光启文明之运。邪正不两立。盍绝缁髡之徒。俯竭辟异之诚。仰干从谏之 圣。窃观守正之主。咸以去邪为先。命有司而汰僧尼。文皇称善于唐世。诛沙门而毁佛像。世宗播美于魏朝。苟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启
邀北厓兄启
不亦乐乎。每愿有朋之自远。矧伊人矣。不求情友之来寻。望小车之有声。辟行窝而相待。垓百忧丛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遗事
先考成均生员府君遗事
退溪先生称气质醇实。又许其向上之志。(闻之宏仲丈)
在病中。坐亦使人扶之。然于祭祀之日。则晨起盥洗。整衣冠而坐。代行子弟告祭毕然后卧。
七年大病中。遭一兄二姊之丧。摧痛之情。不以己病而少加节抑。朔日则必扶出正堂。为位而哭。以终其月数。虽在大寒不废也。(子弟固谏。则或权行于外寝。)
在病中有来问宾客。则整衣冠而见之。宾出然后就卧。
性俭素。年过五十。不衣帛襦。见子弟著好衣服。则虽不严诃。必颦蹙不乐。常教子弟曰先考观察公虽至腰金。公退之服。多以绵布。汝等以一介寒士。必著好服。甚非子弟之道也。
家业只守祖产。不复有意于营为。子弟未见其料理农作买田之事。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平日时祭祀时。必沐浴斋戒如礼。虽在冬月。不以畏寒(三字缺)。常曰祭祀一饭之顷。而心必有走作之时。此可(三字缺)心处云云。至于承统之后。祭祀之礼。多有因循未改者。子弟请改之。则曰先师以支子虽与祭其庙。非有大段害义则不为改礼。此吾辈犹当遵守也。我以支子。入承宗祀。一朝改父兄之所为。此已失礼之本意。其何度数之足云乎。我意(三字缺)。汝则虽改其所当改。亦未为害也。
于家业略不经意。而酷爱书册。料理备完。虽在病中。意殊未已。至于卖田而贸书。其得新书也。以病虽未能读。必置于傍侧。抚摩舒卷。其天性不乐于外好如此。
性温厚。杂严饬家度。而自守雅慎。家人子弟。未见其有戏慢之色。
平居蚤起盥洗。出就书室。闭门静居。未尝脱冠带。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自弱冠登退溪先生之门。诚心敬服。终始未懈。至先生易箦之后。犹感慕未已。每叹其辜负教养之恩。与人谈论。未尝不及于先生也。
伯考成均生员府君遗事
伯考天性孝友。志节清亮。执心坚固。用意慈和。
事亲则尽其爱敬之心。奉养之物。无不毕给。一意敬顺。未尝违拂。祖考观察公之丧。哀毁过礼。扶不能起。几危(二字缺)。及遭内艰。尽诚如前。终始未懈。乡闾至今称之。
祭祀之礼。必尽诚敬精洁。斋戒肃慎。著存不忘乎心。祭毕则必愀然不乐。有不尽情之叹。
志节慷慨明白。直道而行。见人枉曲之事则必面斥不容。人皆敬畏。然待人之(三字缺)。从容乐易。莫不欢洽。人皆钦服。
友爱之情。诚意恳恻。表里洞然。大病之中。一弟又病。涕泣救恤。诚心愊塞。惟悯弟病之深。不量己患之加重。虽古人分痛之心。不能过乎是矣。至于收族济众之事。亦悯恻忧劳。如己嗜欲。盖其天性诚笃如此。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天性简素。自奉甚约。家计不为贫乏。而平日食不重肉。家人或陈累馔。必曰吾有此物。欲待宾祭之用。非为自己设也。以是家人无敢以意而备进。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墓志
伯考成均生员府君墓志
公讳富弼字彦遇。姓金。光州人。高丽知门下省事光存。乃远祖也。曾祖讳淮。阴城县监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祖讳孝卢。生员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参判公始移居于礼安乌川里。因为县人焉。考讳缘。嘉善大夫江原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妣贞夫人昌宁曹氏。进士致唐之女。正德十一年丙子生公。公资禀坚贞。所执不回。自幼已与常儿异矣。既长承庭训读书。如俗学皆不劳而成。岁丁酉中司马。甲辰观察公卒。哀毁过礼。至于成疾。父兄宗族皆以孝称之。自是遂厌科业。一以家居祭祀奉养为务焉。丙辰贞夫人殁。其行丧。与前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端人光州金氏墓志铭
通仕郎琴公讳梓。凤城望族。其配曰端人光州金氏。金为东韩著姓。曾祖讳崇之。穆清殿直。 赠司仆寺正。祖讳淮。承议郎阴城县监。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父讳孝卢。成均生员。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母贞夫人阳城李氏。以弘治己未生端人。幼而端慧。参判公教诸子。端人在旁辄能记。参判公曰有儿如此。何忧难教。及长勤于女功。城于瀡滫。正德乙亥。归于琴氏。承君子无违。妇德极备。嘉靖庚戌琴公卒。端人持守门户。教督诸子。卒成就其业。万历己丑六月十八日弃代。寿九十一。端人性行慈惠闲静。事父母就养致敬。奉祭祀蘋蘩必洁。待宗族睦而有恩。御家众宽而有制。见匮乏倾财施与。内外亲党。皆法象其贤。制行贞固而济之以温裕。有若达识之君子。盖天性然也。二子长应夹以贤行擢授河阳县监。次应埙生员。二女长适军器佥正李寯。次适士人李寘。佥正之子三人。长安道直长。次纯道。皆先卒。次咏道参奉。以其年十月四日。葬知礼村。祔于琴公改兆之原。垓于端人
近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为女孝为妇顺。教儿慈与人信。知礼原龟筮协。一穴祔万古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