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杂著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78H 页
头流山日录
庚戌八月中旬之后。与朴陜川明榑汝升,郑孤台庆云德颙。期以九月初吉。作头流之游。而是日以孤台有故。更约以明日。○二日癸卯。发自桃川。至渔隐亭。德颙已先至待我矣。遂并辔而前。至木洞李秀氏家前古亭。木洞人皆来会。汝升以前有一日之约。昨日与其弟明桂,其婿卢腀来宿李家。发向池谷才食顷云矣。余等欲追及之。而李君以酒来饮之。又将有雨势不果发。因宿于朴佥知春寿氏之家。佥知于吾为先君同年生也。年今七十六。而耳目开朗。气力尚健。能为少年言以作戏。以我为故人子。待甚款而请食宿。我亦以先君故人。极致敬感焉。○三日甲辰晴。李秀氏与其弟侄早朝来见。具朝飧邀吃。出示其二子所为赋。多有步趣。食罢即发。使朴君大柱为先路。踰堂后堂径向龙游潭。大柱乃佥知子也。至炭坎村前。德颙与朴君欲留待汝升。余不许曰不如先往据龙潭。以主待客可也。至潭踰时。汝升与其弟若婿及慎光先,朴明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78L 页
益来会。余等以先登。颇有矜气以加之。笛奴二手在马前而奏技。一为汝升奴。兼弹嵇琴。一为慎家奴。且善其才。诸君或攀岩或俯流。或行歌或坐啸。自东自西。极其壮观。水石奇怪。余请列坐。行慎君所带酒。坐有一人言曰。此为龙之所游而有此奇迹云。无乃开辟之后。水石相击磨。突者窍者呀者陷者。自成形欤。余答之曰第依世俗所传而观之可也。何必生异议乎座中皆搏手。潭之少东南偏。有龙王堂。创未久也。设略约以往来。汝升与其婿能越略约而蓦上最高石。余则神魂𢥠然。非徒不能自放足。又戒其从行童仆等。勿使近危。盖余年迫衰迟。涉险已多。危惧之心。常积于中。汝升则方年四十。气锐而志强。能知进而不知惧故也。此去君子寺尚远。朴别监大一使歌儿鼓手来而时未至焉。朴君大柱将设以酒肴。以待歌鼓之至。余以为若犯昏暮则山路险阻。必未免窘迫颠踣之患。首发着鞭。先至金台寺下。心吟一绝。(诗在集中)余性拙于诗。又懒不喜吟。盖诸君莫之知也。昔年累与德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79H 页
颙读书金台,安国君子,无住诸刹。而访台岩者一。跨灵神者一。登上峰者二。屈指记得。盖在丁丑秋九月甲申夏四月间也。岩峦溪壑。曾所游历者积三十年馀。茫不记忆。今而经过。初而疑焉。中而觉焉。终乃了然。余乃解之曰古人所谓游山如读书者。谓以是耶。夫读书。初览不可尽记。至于一再三四过而后。前之所忘者觉焉。所记者实焉。久久而后。若固有之。游山读书。同一揆矣。古人之言。信不诬也。君子寺溪前水石险恶。以马则恐有颠蹶之患。招山氓之有健力者。负之而渡。先据寺前南楼。久之汝升,德颙诸君以歌以笛先导而至。寺僧以山果及五味茶进之。李君允迪,朴君大柱以酒继夕饭而设之。手口之乐交奏当欢。余则先就僧房醉睡。时闻欢笑歌鼓之声。至半夜而未至。盖德颙以下诸君皆起舞焉。既罢汝升就我。取清远香二炷而去。汝升今夜之计。终不入手。清远二炷。亦不能自烧。而为二歌儿袖里之有云可笑。君子者。古之灵净寺也。新罗真平王避乱居此寺生子。因改以今名。其曰安国寺者。亦因其时而得此称欤。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79L 页
兵火之后。所重刱者。法堂禅堂南楼而已。○四日乙巳晴。朴大柱,朴大一以方任官事。率二歌儿作别于沙门外。又令僧负渡实德滩。滩之左右。乃实德马村弓项等村也。处处柿木。结子方红。照耀明谷。山内之民以是而资生。路甚硌确。仅免仆坠。至白母堂茶点讫。安国僧崇惠请进酒果。舍马理屐。各戒从者使期会于方谷。乃携杖始事登陟。俯视所历。渐似高远。所谓登高必自卑者也。步步缘磴。树木蔽日者几数十里。乃于里洞也。洞之半有岩屹立。其底稍欿。号曰河东岩也。世传河东太守至此。困不前进。遂宿岩下。因称焉云。余等亦困极。十步一憩。憩必久坐不起。从僧每趣之曰日将西而▣▣(路尚)远。又未免宿此岩乎。余戏之曰古有河东岩。今将唤做陜川岩可也。以汝升曾历陜川故也。才过岩五六十步。余等又自幸之曰侬辈过河东已远矣。所谓以五十步笑百步也。始达古帝释堂旧基。登眺左右岩壑。指点山川形势。满山所见。非苍桧则红树也。非红树则自枯木也。青紫白黑。参错相映。如锦绣然。西望百里馀。有新刱兰若二。在无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0H 页
住之西曰灵源。在直岭之西曰兜率。率乃僧舍印悟所筑而自居者也。悟以吾儒书为世俗文。只以识佛经。为诸僧立赤帜。足迹不出洞门云。前数年。尹君为咸阳守。有清政。作木之俸。一不入已。嫁女卖马为资妆。悟有诗云昔时得听留黄犊。今日更看卖玉蹄。其末联山僧无计赞清德。独对金炉祝香西。夫立石以颂。口传以思。乃郡民之事也。至于枯槁无意世事者。亦能致其景慕之情。可谓人同此好德之心。而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者也。诸君皆藉草列坐。或水饭或杯酒。又强起而行。自是以后。虽不似于里之险急。去绝顶已过十分之五。尤觉脚力之不能自任。使两奚童手执红树。作舞前行。琴笛之手。使不绝声。盖欲少忘困顿之劳也。两奚者一为官僮玉老。一为京儿孙得。皆余所带也。将至帝释堂。路极悬危。一步难于一步。或使人扶之。或前挽后推。余曰虽欲脱去不可得也。盖古人拿逋客之戏也。见峰头处处设捕鹰幕。问其捕得之数。则不过一二人焉。噫结丰蔀而设片具。伺飞隼于万里云霄。以高下之势言之。则似相悬绝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0L 页
矣。而终不免架上之所掣者。以其有欲也。凡天下之物。有欲者无不见制于人。人为最灵者。宁不反观焉。且设具以伺者。人人皆自以为得之。而毕竟所捕不过一二人。则得失之数。亦可见矣。至堂前。日已昏黑矣。万壑烟冥。万窍风号。使望之者只认其大包冲漠之间。有许多生植之类。隐然含蓄之量。而人莫之测也。到此境界。尤可奇也。与诸君分占东西房。困睡一场后。乃吃了夕饭。堂之制颇宏阔。梁之长几至二十三四尺矣。除左右夹房外。作厅三大间。上以板覆之而下钉。旁亦以板子围之而无泥壁。问其改刱之由。则有一老媪为化主。不一月而成之云。老媪幺么之力。能使人感之。而作一钜役于咄嗟之间。人心之易惑难解。良可叹矣。○五日丙午晴。早起趣食将发。堂主老媪告曰有本官留乡所。推捉文字马川里色掌所传也。诚可闷迫云。余等共致书于乡所。使缓其令。堂后有泉。出自岩穴。筑石而贮之。极清洌。迤南而行一理许。出南冈之上。其下有西天堂香积寺。极可观也。堂则新设。而寺则旧制也。汝升诸君即下。游于西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1H 页
天香积。余与德颙辞以曾所游历。直至中峰。同其高峻。无有差别。至此而望见上峰则突兀层霄。高下绝等。可见远视不如近视之详。而非亲履之。不可妄论其高下也。又行数里。穿石窟而复出。令人心神恍然。复行至绝顶。此乃天王峰也。各攀危磴。俯视人寰。飘然有遗世出尘之想。快然有阆风玄圃之思焉。天王之称。世以为神像所居而云也。余则窃以为玆山发于白头山。流而为磨天,磨云,铁岭等关。关东为五岭八岭。南为竹岭鸟岭。逶迤而为湖岭之界。南至方丈而穷焉。以其头流者以此。而尤极穹隆雄伟。俯临诸山。如天子临御宇内之像。其称以天王者。无乃以此耶。峰上有板屋。亦非旧制也。前者只有一间架。上覆板子。以石压之。使免风雨飘落之患。今则颇宏其制。架屋三间。以钉下板。板壁之外。累石围之。极其坚致。其内可坐数十人。经乱之后。人民死亡。百不存一。闾落萧条。无复旧时风烟。而方外异类。视昔日尤为盛。以其僧刹而言。则金台无住头流之外。灵源,兜率,上流,大乘则古所无也。以其神舍而言之。则白母,帝释,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1L 页
天王诸堂。皆务侈前作。而龙王,西天新所设也。逃役之辈。祈福之氓。日以云集。粒米狼戾峰壑之间。而国家不能禁。诚可叹也。命从僧使炊夕饭。则鼎匿而无有。使寻泉源则桶落于绝壁。盖一巫姥欲困人。匿而落之。使不得饥而食渴而饮也。穷诘其由则上峰为晋州,咸阳之间。以地而言之则峰之中为界。以堂而言之则堂之中为界。故作堂而板之者。咸之花郎也。下钉而固之者。晋之婆也。晋为兵营而咸为属郡。郎与婆争利相閧。峰头神室。为一争斗之所。而婆为晋物。瞒告郎以他事。既使之捕囚于咸狱。又匿其鼎而绝其水。以困游人骚客之食饮。婆之罪于是至矣。兵相为一道主师。反信眇媪瞒诉。听淫辞而助之攻者何也。余怜其无罪而就重究也。折简兵相。以解咸狱之囚。堂有神像。以石为之。俨然在北壁下。以物蔽之后打坐。从者曰日将落矣。盍往观诸。共出坐西台上而俟饯。然黑云一队。横亘西隅。作奇峰怪壑千万状。又有紫云一带复横亘黑云之外。状态无穷。变化区测。俄而日匿崦嵫。寰宇沈冥。星月掩映。风力又雄。恍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2H 页
然如在混沌之中矣。八处堂中。各占寝席。拥衾相对。作两行坐。悬灯烧香。行酒一二巡。复奏鼓吹。令从僧行童迭起队舞。或作和尚体。其中安国僧处岩,云逸最善舞态。一坐皆极笑焉。笛手沦乞能奏戒面调,后庭花,灵山会相,步虚词等各朴调。○六日丁未晴。晨起整衣冠。酌秋露一二杯。从者又告曰震方已启矣。余与诸君。各占东边石上。以俟宾焉。黑云紫云。桓亘东隅者。复如前夕日入之状焉。日轮转上。云气渐散。一天之下。辉映光明。如人君出御。灯烛煌煌。宫阙森严。五云玲珑。千官拥卫。百隶执物。令人起敬而不敢慢也。以水则如蟾津豆串。南之大洋。以山则鸡立岭以南及东之八公。西之无等。皆在眼底。而佔毕斋之录。已详尽矣。今不复赘焉。峰之东南。长谷百里许。有洞曰德山。有水曰德川。南冥曹先生所卜筑也。墓与祠皆在于此。祠之额曰德川。 今上所赐也。方在千仞峰头。而想像先生肥遁气象。千仞峰头。又望千仞峰也。以今日将向上流庵。累累促饭。渐至日晚。从者曰桶子推去。水无宿储。岩隙所落。点点成涓。炊之自不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2L 页
及时也。余自省事以来。行乎世路。无往不困。而率乃见困于一眇媪。此实意虑之所不到也。李君允迪复取君子路告归。余等由甑峰而下。至马岩。从童孙得就水而饮。遇一官医多采当归。取三四本以来进之。当归是我素所好者。戒使勿遗。噫归而不能归。只好草之当归。可谓好之得其实乎。历少年台至行廊窟。各进水饭。回望天王峰。已不啻风马牛之不及矣。一转足之间。已至于此。所谓从恶如崩者也。可不惧哉。自峰上至此。无他树木。只见桧柏赤木枫树。间以马槚木。诸君或取马槚。或采稚桧之生于石隙年多矮曲而不能自长者。德颙惠甫尤能多采。终始不舍。彼两个木。同是高峰穷谷自由之物。一以俗方而见伐。一以矮曲而见采。其得失无异于木雁矣。然则桧之见采似得矣。而采之者不能择地而培养之。则又焉知其得之者。反为失之。而不犹愈于自生自死于高山穷谷之中。宁不见遇于人。而任其自然者乎。其得未可知也。吁植物不能自为得失。而其权在于人。诸君勖之哉。至头流上流两庵之路。头流昔余所游息。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3H 页
而上流则未也。余请诸君强取上流之路。上流乃妙云所新创。而于上峰路未出者也。仅寻树阴下一条潦路。或由冈脊。或临壑谷。鱼贯而下。至一悬崖。上无所攀。下可数丈。诸君与从僧皆蚁附而下。余则不得着足。周章之际。远闻伐木声。盖岩僧已虑其如此。设机械而令我下来也。既至庵一行俱困。寺僧进茶果。皆山味也。食罢妙云请曰少西有庵稍精洒。且种菊盈庭。黄白多开。可往宿焉。余与德颙,汝升,惠甫。耐困而起。秉火而行。诸君皆从之。庵与菊果如云所言。以火来照而观之。既又取一二茎插瓶而置之床。花影婆娑焉。诸君辞去上流。余四人遂就寝。自君子至此。一陟一下。几数息程也。人皆谓余不能达。而得免中废颠踬者有二焉。余在桃川。已有头流之计。欲试步陟之劳。以杖屐往来于山南水北者。日不辍焉。此乃豫习其劳也。少时读书。古人有曰游山有术。徐行则不困。审足则不跲。余常置之心下矣。今而以豫习之力。试古书之方。此所以免废踬之患也。可见习之一字。为论语开卷第一说。而古人垂戒之意。无往而不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3L 页
在也。抑又有待焉。天下之事。立志为先。志若既至。气当次之。余尝遇上无住僧。赠之以诗曰雨后晴岚翠似蒸。林间忽见上方僧。从容话及头流约。身在云山第一层。然则非但身劳之豫习。其第一峰之志。定之雅矣。○七日戊申晴。将盥僧请汤水而沃盥。余辞之。乃就水槽水。掬清注而颒之。庵西有台颇可观。台上有桧三四株。其大仅一掬。其长已三四丈矣。既以无曲之根。又得养之而无害。其为他日有用之材可知矣。还至庵。请惠甫书名于北壁。盖八员矣。汝升取僧家一书而观之。有三必死之说。竹有实必死也。螺有孕必死也。人有疾必死也云。云与其弟讷惠稍解文字。又能诵佛书。为诸斯文最。但尽卖其家传田宅。又兄弟为僧。以绝其姓而莫之恤。可谓惑之甚者也。至上流吃朝饭。从僧虑我困不能步。具蓝舆二。一则为汝升也。或乘或步。至一处休焉。见林密蔓附树上。垂实颇盛。行中有僧一童一。能缘木如猿猱状。应摇而落者。得霜方甜。人皆属厌而罢。踰草岭。此乃咸阳山阴两路之所田分也。沿路多见五味子。令从者或取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4H 页
其蔓。或取其实。先至溪石可坐处。又命取山葡萄。以俟诸君。溪涧岩石。可濯可沿者。非一二矣。下至方谷之上溪。奴辈以马来待矣。临溪而坐。各罢镇心。舍舆乘马。过方谷村。村舍皆负竹为家。缭以柿木。鸡鸣犬吠。洽一别境也。越瀶川到慎君光先之亭。饮以酒三四巡。就宿崔生涵溪堂。具以夕饭。洞友亦多以酒肴来会。夜二更而罢。堂临小溪。因溪为池。莳以梅竹松菊盈阶焉。人或谓崔生为俗而自谓非俗。今年秋霖潦不绝。无一日开霁。人皆谓我辈必免草露沾濡之困。而我辈亦自料之矣。入山之后。无日不晴。快睹日之出入。又尽眼力所及。可谓此生晚计之一幸也。相与举酒而贺之。且我国之山。妙香九月金刚智异。为四方之镇。而智异乃头流也。金刚边山头流。为古所谓三神山。而头流乃方丈也。杜诗有方丈三韩外之句。初以谓未信。及见注则方丈在带方国之南。带方即今之南原府也。国家祀智异在南原之境。合此而观之。则工部之诗。信不虚矣。而古人博物之该。亦可见矣。玆山之南。如神兴,双溪,青鹤洞之胜。盖尝往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4L 页
来于怀而不置者也。一欲搜奇访真。手摩双溪石门四大字。足濯八咏楼下之清波。唤儒仙于千古之上。乘鹤背于千仞之壁。以偿吾平生宿债。而惜乎俗累尘缰。未免缠身。又加以老将至矣。岂能保其必遂愿于他年也。相与一贺之后。不能无发叹也。○八日己酉。崔座(缺)应会氏邀以朝饭。崔君少与相好者也。以风肿艰于行步。而为余辈往会于严濑台上。台下长川。乃头流水也。到此作澄潭数里许。鱼可数而舟可行也。试取枣子而投之。游鱼多聚焉。锦麟游泳于波上者亦多。野酌方设。歌鼓方张。而江雨微洒。村烟乍起。添一胜槩。此行之一晴一雨。可见天与山灵饷我以多少好个事也。诸君之在南者。皆自此而弦矢。从而东者。德颙与汝升。而颙则后于郑上舍汝启之家。升则至大树溪边。引马首相别。溪乃㵢之下流也。又期以十六日会话于涤暑亭。以申同游之好。亭在蘫之上流。人有索山中诗者。余答之曰新自头流顶上归。雄峰绝壑梦依依。傍人莫道无佳句。佳句难输千万奇云。是年是月之日。书于桃川之感庐。○(十六日涤暑之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5H 页
会。余因风感未赴。为诸友赍恨。德颙及诸友。因以书相讯。)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6H 页
从仕日记(先生从仕。自庚子始而日记遗失。只馀自戊申末至辛亥。)
戊申十一月二十三日丙午。有政。受文学之命。○二十五日戊申。谢文学之命。仍入直侍讲院。○与司书韩(名缺)问安于邸下。○二十六日己酉。与兼辅德睦长钦,弼善朴思齐,兼说书柳活。问安于邸下。○十二月初一日甲寅。与说书吴焕入书筵。讲史略初卷。自燕姬姓止得臣事之。○二日乙卯。与说书吴焕入书筵。讲自隗曰古之人君止岂不信哉。○三日丙辰。与说书吴焕入书筵。讲自昭王卒止燕之耻雪矣。○四日丁巳。替直而出。○六日己未。与说书吴焕入书筵。讲自吴起愤然止灭燕为郡。○七日庚申。与说书吴焕入书筵。讲自司马公止邑之秦。○八日辛酉。与说书吴焕入书筵。讲自阅二世止能之乎。○九日壬戌。与兼说书姜翼文入书筵。讲自百里奚止诸侯之会盟。○十三日丙寅。与司书(姓名缺)入书筵。讲自惠文王止绝脉死。○十四日丁卯。与说书吴焕入书筵。讲自弟昭襄王止不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6L 页
亡得乎。○受持平之命。○十五日戊辰。肃拜后。因与执义行相会礼。○十六日己巳。与掌令李绥禄行相会礼。○十九日壬申。掌令李绥禄以论吏曹佐郎任兖避嫌退待。遂诣阙避嫌进启。(启辞在集中)○二十二日甲戌。待开门命牌。就职后仍入重试。○李绥禄再避入启。遂避嫌进启。(启辞在集中)○二十三日丙子。以玉堂处置见递。○二十八日辛巳。受成均馆直讲知制教之命。○三十日癸未。谢直讲之命。
己酉正月八日辛卯。奉教制庆州乡校东西庑营建祝文。(文在集中)兴海乡校位板移安祭文。(文在集中)杨根乡校位版改造祭文。(文在集中)○十一日甲午。有政。受世子侍讲院兼司书之命。○十二日乙未。谢兼司书之命。○十五日戊戌。与大司成柳寅吉,典签尹让,典籍车天辂。焚香于大成殿。○十六日己亥。以兼司书入直侍讲院。○十七日庚子。与兼弼善李廷馦入侍。讲史略二卷自中丞相赵高止族杀赵高。○闻副护军郭再祐上疏。
 其疏略曰。伏以臣累被召命。匍匐趍命。是固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7H 页
臣子之分义。欲达愚悃。今又开喙。罪宜万死。只俟天诛。臣愚以为逆珒之诛不诛。其所系至大至重。是乃义法恩情胜负之判。 宗庙社稷安危之机。一国生灵休戚之端。君子少人消长之源。王子贵戚戒恣之根。诚国家隆替存亡成败之大机关也。臣愚以为殿下不诛逆珒。则何敢冒爵贪录(一作禄)于弃义法之朝。载见胥及溺之患也。盖谋逆天下之大罪也。讨贼天下之大刑也。举大刑而加大罪。其可以容私恩于其间哉。全恩之意。虽发于圣衷。犹未免以恩掩义。况以臣子之口而先倡之乎。臣子而倡是说者。无讨贼之三心者也。使臣子无讨贼之心。则是率人国为夷戎。弃人类为禽兽。孰有殚于篡弑之为乎。为君父于其臣子之上者。得不危且殆哉。臣深痛其说。力欲排之。而又短辞拙。无以达意于前疏。故今更为 殿下陈之。
十八日辛丑。与李廷馦入侍。讲自楚怀王止常为说客。○十九日壬寅。与辅德金荩国入侍。讲自张良从沛公西止仁义之理也。○二十日癸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7L 页
卯。与辅德金荩国入侍。讲自汉太祖止日益畏之。○二十一日甲辰。与辅德金荩国入侍。讲自陈涉起止宜哉。○二十二日乙巳。受文学之命。○二十五日戊申。谢文学之命。仍入直。○二十六日己酉。与说书姜翼文入侍。讲自汉王怒止不亦宜乎。○延接都监杂物所郎厅差下。与刑曹正郎金存敬,工曹正郎尹衡彦为同官。○被抄于制述官。○二十七日庚戌。以延接都监杂物所郎厅进参。○因延接都监进启。(启辞漏集中)○二十八日辛亥。以本院启辞。递延接都监郎厅。○二十九日壬子。延接都监复启。仍都监郎厅。○世子望哭于 阙内西庭。侍卫入哭。出易服复入哭。○二月初一日癸丑。入直春坊。○监察文纬顺甫谢官归居昌田里。赠之以诗。(诗在集中)○二日甲寅。监察文纬,开宁县监尹景男。辞朝后来见作别。○三日乙卯。与司书吴焕入侍。讲史略自汉元年至无与计事者。○四日丙辰。与司书吴焕入侍。讲史略自王曰吾亦欲东止典护军。○是夕替出。○十二日甲子。入直春坊。○承王世子命。问安于 大妃殿。○十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8H 页
四日丙寅。与说书李天枢入侍书筵。讲史略自楚围汉王于荥阳止烹食其而走。○十六日戊辰。受司宪府持平之命。○十八日庚午。谢持平之命。因与执义尹𪰙,掌令李忠养,尹铣,持平任章为相会齐坐。○三月初一日壬午。以大祝实差病未能进。下吏告于吏曹。以预差持平任章升实。○初二日癸未。以病初度呈辞。○十日辛卯。身病出仕。齐坐于本府。与大司宪赵挺行相会礼。○十四日乙未。署经齐坐。尹承俭来传城主书及儿书。○十八日己亥。有政。常坐于本府。○与大司宪赵挺,执义尹让,掌令李忠养,尹铣任章等上劄。言备边守都城。列城据险国守之策。又及立纪纲明赏罚用贤纳谏事。(劄辞漏集中)○二十二日癸卯。以侍臣入参。○二十三日甲辰。署经。齐坐本府。○二十四日乙巳。具礼乡校位板奉安祭文制进。(文在集中)○二十六日丁未。以城上所命牌承奉承传。○弘文馆本馆荐五点。○四月初一日壬子。有政。请陪祭。○初二日癸丑。启请罢冬至使臣等。(启辞在集中)○初三日甲寅。为齐坐于本府。○郡吏林得雨付书以归。○初四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8L 页
日乙卯。与新大司洪履祥行相会礼。○初八日己未。以永慕殿夏享亲祭时执尊。先诣香所。酉时上至永慕殿。○郡吏李仁山来传子书。○以经筵番扈驾。○十三日甲子。吊平川之丧。○十五日丙寅。参陪祭。○十九日庚午。有政。受▣(一作侍)讲院兼文学之命。○二十三日甲戌。以兼文学入侍讲院番。○与说书李天枢入侍书筵。讲自胡民汲黯多欲之论。讲罢陈说旨意。移时乃罢。递番而出。○二十八日己卯。随驾后。因入春坊番。○二十九日庚辰。与兼说书柳活入侍书筵。讲自淮南王安止无尊贤之实也。○五月初一日辛巳。入讲自上招选天下材智士止少病而已。○上赐退膳。○二日壬午。与兼司书朴曾贤入侍书筵。讲自汉兴止亡秦之祸欤。○初三日癸未。与官僚从王世子行望哭礼。即行问安。○五日乙酉。受东宫赐送扇子二柄。○七日丁亥。受大殿赐送白扇一柄油扇二柄。○十七日丁酉。再度呈辞本职兼带文学。并以本差事。○十八日戊戌。三度呈辞。○刑曹佐郎郑敏兴来见。郑介清之侄郑大清之子也。介清号困斋。刻意励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9H 页
行。为世名儒。己丑逆变。为群奸所陷。受刑一次。庆源定配而死。至今称冤。与李泼,李洁。方请伸冤。○十九日己亥。四度呈辞。只递本职。○二十七日丁未。替尹执义让入直春坊。○二十八日戊申。与下番兼说书入侍。讲自太子年既稍长止图上方略。○复受持平之命。○二十九日己酉。谢持平之命。○六月初二日辛亥。承东宫命问安大殿于郊外。因入直。以从官随参。(诏使刘用入京。大殿出迎于郊外。)○初三日壬子。制进国内山川祈雨祭文。(文在集中)城隍祈雨祭文。(文在集中)○与司书吴焕入侍。讲五凤元年止岂虚也哉。○初五日甲寅。与司书吴焕入侍。讲史略自以黄霸至治乡时。○制进 宗庙祈雨祭文三首。(文在集)○六日乙卯。与兼说书柳活入侍。讲史略自耿寿昌止不知其不可也。○制进私(一作崧)岳祈雨祭文。(文在集中)○三十日己卯。上赐银盏一留讲院。清远香十二封。分于实兼各员。○七月初一日庚辰。代苏文学光震入直春坊。○初二日辛巳。与说书李天枢入侍书筵。自鸿嘉四年止票(一作骠)骑将军。○初三日壬午。与兼说书姜翼文入侍书筵。讲自槐里令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89L 页
止不疑。○初五日甲申。与司书吴焕入侍。讲自朱云上书止为大司马。○以病出直。○十二日辛卯。受司果之禄。○二十一日庚子。受司宪府持平兼春秋馆记注官之命。○二十三日壬寅。与大司宪赵挺,掌令尹铣。为相会于本府。○八月十三日辛酉。以持平呈辞后。身病出仕。○九月十九日丁酉。发引旅榇。乘舟于麻浦。泊宿楮岛上。○二十日戊戌。平明发船。朝食后至广津。广州官人以支应及曳船军待候矣。至斗尾潭留泊。发船以后东风不止。沂(一作溯)流撑舟。又遇逆风。事之不顺。类如是矣。矢石奴以马追到广津。金察访嫂氏付以书及烧酒。○二十一日。平明发船。至月溪下杨根。探候人来现。宿于杨根下汀。○二十二日庚子。至婆娑城下。骊州官人以曳船军交替。泊宿二十滩。○二十三日辛丑。至吕州官前。卢主簿宗氏出见。以其主倅之侄而来也。主倅李莹令公以院启罢职矣。至云岩前原州兴原仓人来探候矣。申时至仓口。具夕支应。稍进岩下泊宿。忠州探候人来现。○二十四日壬寅。午后至可兴仓口。昼茶而过。泊于木溪。以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0H 页
雨不得前进。○二十五日癸卯。朝发遇忠牧。至金川。主倅以长杠及担持刷马来待矣。舍舟登陆。宿于达川。○二十六日甲辰。早发中火于水回村。槐山官人以担持器具牛及军人及支供来待。宿于安保驿馆。槐山为县延丰地也。而太守则柳斯文涂也。护送甚厚。○二十七日乙巳。前路马岭极险且长。军人愿自为担持。而谢驾牛。艰免颠踣。到文庆。主倅抑君李龙(柳君季龙)出待。具祭物入奠。○二十八日丙午。驾舆以牛至咸昌。主倅为故旧也。具馔以奠。○二十九日丁未。到尚州留止于武学堂。新都事裴君大维友也。历访于学堂。主牧姜令公絪来见。○三十日戊申。到共城。所当递牛而未得递。艰踰倭踰岭。若无金山官人出迎于岘境。几未免露宿于长谷中矣。中火后急发至金泉驿。主倅黄君谨中冒夜来见。待之极至。路中遇雨。犯夜至馆。○十月初一日己酉。暮到知礼。依例迎于境上。○二日庚戌。踰岭夜到居昌县。主倅金公继元。于吾为查兄也。致奠于是奇。又奠于县馆。○三日辛亥。到山所。路过真木亭。安阴境也。主倅梁撰以奠物出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0L 页
迎。开宁县监尹君景男友也。亦来会。○二十五日癸酉。葬亡妻全州李氏。 世宗大王六代孙云城令玹之女也。年二十五以疾卒于京邸。己酉八月二十一日己巳也。九月十九日发引。乘舟到忠州登陆路。十月初三日。至桃岘墓下殡焉。监司姜公签给安阴咸阳山阴三嘉四邑造墓军及军粮米六石。都事裴公大维亦助焉。卜茔域于先考妣墓下乙坐辛向之地。又移前亡妻兰浦郑氏。葬得卯坐酉向之地。同日葬焉。前后室人。皆有令德。郑氏则壬申年归于家。三十三年甲辰正月四日卒焉。李氏则乙巳年归于家。第五年己酉八月二十一日己巳卒焉。两葬皆以分金卜之。以前龙独山为案。○二十九日丁丑。行先考忌于本家。○十一月初六日癸未。行祭于考妣墓。浦砌藏志石。又藏志于郑氏墓。○十一日戊子。城主来见。我以兼文学请递。呈所志于本郡。○十三日庚寅。与郑德颙河子顺,姜渭瑞。同宿于牛坪书堂。翌日冒月而归。○二十七日甲辰。得见京主人所传京家书。知儿无恙。本月初一日所发也。○十二月初六日癸丑。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1H 页
发行宿于安阴县斋。主倅梁君撰出待。因作二更打话。○七日甲寅。早发。拜外祖坟于穿岭。因拜外祖母坟于马项山。退至赵万户孝悦之家。谒外祖考妣神主前。○九日丙辰。投宿居昌县斋。○十日丁巳。宿于郑君霖龙家。晓发由劝宾路暮至松川。谒先生。陪宿于孚饮亭。○十二日己未。午后归。冒月行十馀里。投于加祚县舍。李大一守而来与共宿。○十三日庚申。历见全八顾景弼。朝饭后会文监察纬顺甫于其家。黄昏复投宿居昌县舍。○十四日辛酉。朝柳汝见,郑克顺来与相见。午后作别。至桃川。○十六日癸酉。司宪府书吏赵贤亮所由所乙同等。赍乘驲上来有旨来。即日具冠带肃拜。明日告于考妣位。
庚戌正月初一日戊寅。行墓祭。○四日辛巳。行亡室郑氏忌祭。○七日甲申登程。宿于居昌县舍。尹汝述,郑克顺同宿。○八日乙酉。行至牛马岘头谷中火。冒夜三十里。投宿知礼。县倅沈廷和云。○九日丙戌。宿至陵馆(金陵馆)。主倅黄谨中相话。○十日丁亥。至黄涧。○十一日戊子。至永同县。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1L 页
主倅李厚根。病不出矣。○十二日己丑。至沃川郡。主倅李廷益以赴北犒军赴稷山都会云。同婿南赫共宿。○十三日庚寅。至文义县。主倅权澍亦以犒军赴稷山矣。是夜气甚不平。○十四日辛卯。自朝雨。病强冒至清州。致疾大发。达夜咳嗽。○十五日壬辰。病不能发。仍调理。医人李廉男剂华盖散二贴连服之。竟日苦痛。○十六日癸巳仍留。牧使宋公驲遗以纸墨。○十七日甲午。宿于镇川。○十八日乙未。宿于竹山。○十九日丙申。宿于阳智。县监李廷复昔年 宗庙都监同僚也。○二十日丁酉。龙仁县令尹是勇善治人也。自镇川至竹山。雪深三尺矣。北风雨雪。在途凡十六日。始到京城。○二十一日戊戌。宿于良才。○二十二日己亥。自良才入京谢恩。因避嫌进启。(启辞在集中)○二十三日庚子。与大司宪郑赐湖,执义金光烨,掌令李忠养,李惺,持平任硕龄。行相会礼。○二月初五日辛亥。以城上所诣 阙进启。(启辞在集中)○初三日己酉。请停 慈殿拜 陵事入启。(启辞在集中)○初四日庚戌。请停 慈殿拜 陵事再启。(启辞在集中)○初八日甲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2H 页
寅。请停 慈殿拜 陵事三启。(启辞在集中)十日丙辰。与新执义柳庆宗。为相会礼。因以城上所诣 阙。请停营建事合启。(启辞在集中)○十二日戊午。与掌令李忠养等。避嫌进启。(启辞在集中)○十三日己未。以命牌诣 阙。因赴本府。为相会礼齐坐。○二十三日己巳。与大司宪宋淳,掌令李惺,持平崔晛。为相会礼齐坐。因论罢王果县监成汝橃。又论忠清水使李璲,训正朴惟仁。○三月三日己卯齐坐。大司宪两掌令两持平。论秘史。相考实录玩揭事。又论清道郡守李浚衰败请递。礼宾主簿金容请罢事。○四日庚辰。避嫌进启。(启辞在集中)○八日甲申。与大司宪宋淳,掌令李忠养,正言金大德。署经齐坐。○请勿私庙追崇事入启。启辞在集▣(一作中) ○请勿用女乐事入启。(启辞在集中)○十三日己丑。与大司宪宋谆,执义李好信,掌令李忠养,持平李溟。为齐坐。○十五日辛卯。与大司宪以下齐坐。以正言金声发署经也。因申前秘密追崇事及日本人开市事入启。(启辞在集中)○二十日丙申。与大司宪执义持平掌令柳潚。行相会礼齐坐。○二十三日己亥。以城上所申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2L 页
前女乐事入启。(启辞在集中)○二十五日辛丑。本府处置。递掌令李稶。○以城上所诣 阙。请递司谏郑思亿。○二十九日。呈辞单子。○闰三月初一日丙午。呈辞单子。○六日。受侍讲文学之命。○十一日丙辰。谢文学之命。○十二日丁巳。与兼说书李圣求入侍书筵。讲史略唐纪自英公李景业止吾不得窥其除也。○未时又与说书李圣求入侍。讲孝经自沼国者(治国者)止有以事其父母矣至不敢侮鳏寡及得百姓欢心。极陈亲亲仁民爱物。以及于祝网及鱼不满尺市不得鬻。斧斤以时入山林及漱避蝼蚁。谏折柳枝等语。及陈诸侯之孝。又奏先王丧三年已过。禫祭又迫。邸下不可不陪祭。以贻后日之憾云。○十三日戊午。与说书李圣求入侍昼讲。讲史略自武承嗣三思止大足长安。极陈从谏立志等说。○十四日己未。与说书尹知敬入侍昼讲。讲自愚按张柬之止有先见之知矣。○递出院直。○十九日甲子。以讲经试官承命牌。诣 阙受点后。遂诣试所。上试即判尹吴亿龄。柳亮,郑经世其次也。余与尹让,黄致诚,尹安国又其次也。○二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3H 页
十三日戊辰毕讲。未时复看讲经入格二十二人。○二十四日己巳。以册校正一会诣侍讲院。○二十七日壬申。世子会讲。师领议政李德馨。傅左议政李恒福。二师左赞成郑昌衍。宾客兵曹判书朴弘耇。副宾客郑协。辅德尹让。兼(缺)李廷馦,尹孝先,李好信。弼善宋英耇。兼闵德男,李惺,金尚宪。文学朴汝梁。兼李埈,苏光震,任章。说书尹知敬。兼李景稷。司书徐景雨,李圣求等入侍。讲大学物格止修身为本。○二十八日癸酉。以 孝敬殿亲祭时执事。受誓戒于掌乐院。○四月初二日丁丑。以东宫官。陪王世子行 孝敬殿改题主望哭礼。○入清齐于 阙门外依幕。与辅德李廷馦同留。四日先诣 香所。申时祇迎大驾。五日三更一点起寝。改题主后。百官退而执事又易祭服。更请外仪入行事。祭毕日已高矣。以侍臣导驾还宫。○八日癸未。入直侍讲院。○东宫所进三殿表里看品。○十日乙酉。世子下书曰文学朴汝梁。明日大殿问安进去。翌日待开门辞去。诣 宗庙则上方入 庙廷。始行神祼礼矣。祭罢上出御斋室。即请承传色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3L 页
问安入启。复命于小德堂。世子以陈贺于 仁政殿。已发驾御于小德堂故也。上自 宗庙移驾于 昌德宫。 仁政殿路傍。受老人及儒生等献轴。至敦化门外。世子秖迎。午时世子进贺大赦。百官加资。上又行饮福礼。诸执事与焉。罢宴还宫。俄击人定钟。仍入直春坊。与说书尹知敬同番。○十六日辛卯。复受司宪府持平知制教之命。○十七日壬辰。谢持平知制教之命。○十八日癸巳。与掌令朴思齐,柳穑早食后。为相会礼署经。○十九日甲午。待开门。与同僚为相会礼。因诣 阙参 大妃上尊号。上亲行。世子率百官陈贺。颁教中外。百官加资。○二十日乙未。与朴掌令尹执义金持平为常坐。论肃川府使李贵及老人等入 阙问安事。以城上所诣 阙入启。○二十三日戊戌。与大司宪金玏为相会礼。齐坐后诣 阙。参诞日初度习仪。因伸前启。○二十四日己亥。己丑年李泼等伸冤事入启。(启辞在集中)○二十八日癸卯。启论许筠拿鞠事。(启辞在集中)○二十九日甲辰。以城上所诣 阙。与正言吴焕。合启李泼等伸冤事。(启辞在集中)○五月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4H 页
初一日乙巳。启请五贤从祀。(启辞在集中)○初六日庚戌以城上所与正言吴焕合启李泼等伸冤事。(启辞在集中)○八日壬子。本府坐。有故不诣。○十二日丙辰。以病初度呈辞。○十六日庚申。再度呈辞。○二十三日丁卯。三度呈辞。○受成均馆直讲之命。○六月初一日甲戌。谢直讲之命。○初五日戊寅。以奉慈殿追崇改题主上册宝祭祝史。先诣于香所上。未正出宫。仍诣奉慈殿。○七日庚辰。受持平之命。○九日壬午。谢持平之命。与姜签,掌令李冲,持平尹重三。为相会礼齐坐。处置掌令李忠养递差。执义尹让出仕。○与大司宪姜签,掌令李冲,李忠养,持平尹重三。合启请还收祔庙之命。(启辞在集中)○十日癸未。与大司宪姜签。以稽谢被斥。避嫌进启。(启辞在集中)○十一日甲申。与大司宪姜签,执义尹让,掌令李冲,持平尹重三就职而出。仍行相会礼。○十四日丁亥。递持平。○十五日戊子。送别朴景贤之咸镜道都事。○二十日癸巳。兼实录厅春秋馆。○七月初一日甲辰。谢春秋馆记注官之命。仍诣 宣宗实录厅坐起。同知馆事李必荣,记事官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4L 页
赵希逸三人与焉。○二日乙巳。书封世子方物笺。送于大提学。(笺文在集中)○八日辛亥。改受实录厅春秋馆记事官。○十日癸丑。谢记事之命。○十一日甲寅。自实录厅冒雨而归。○八月初二日甲戌。呈扫坟所志于兵曹。○故王子师傅权宇赠左承旨,郑云龙赠右承旨赐祭文制进。(文在集中)○发南归之行。宿于良才。取龙仁,莼好,稷山,天安,木川,清州,文义,沃川,顺阳,𦸐川,省草,感阴之路。至十二日到家。○十三日乙酉。省坟于桃川。○二十一日癸巳。行亡妻全州李氏初期祭。○九月初一日癸卯。与郑德颙会于渔隐槐亭。为游头流之行也。到木洞。李秀氏以酒饮之。宿于朴佥知春秀氏家。○三日乙巳。游龙游潭。宿君子寺。○四日丙午。宿帝释堂。○五日丁未。登第一峰见日入。○六日戊申。见日出。由马岩宿于上流庵。○七日己酉。历访池谷崔涵氏溪堂。○八日庚戌。还桃川。○十一日癸丑。往柏田留。翌日乙卯还省谷。以卜曹家女也。○十五日丁巳。洞里有会。以慰余也。○十六日戊午。与汝升诸友。会酌于涤暑亭。名以同游会。○十八日庚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5H 页
申。洞里会于道岩。余先至岩下。使之芟去荟蔚。因石为台。溪自为潭。极可萧洒。诸友自今唤做为道岩。此溪出于道谷故也。又谓之桃川。以其桃岘而名之也。○廿日壬戌。发向江阳。路过朴汝升。以其二十二日向京城也。又过安阴。以其太守赴别举也。因致日暮。宿郑思悔之家。○二十一日癸亥。凌晨而发。抵居昌。与县监相见。朝饭后往向加祚。宿全佥知八顾书堂。河子顺,郑德颙,卢景绍,姜渭瑞。与之有约。而不待于居昌。又不待于加祚。此友皆缘有故而然欤。薪怅。○二十二日甲子薄暮。抵松川谒先生。先生前十日间下阶失足。左腕重伤。受针久调。今则浮气已似平矣。退宿于孚饮亭。○二十三日乙丑。辞退朝饭后。郑克顺,尹汝述来自居昌留之入拜。余则先发。向红流洞。待二友至。二友既既至。高灵县监许乔又至。盖以见郭监司再祐也。郭公承召赴京。除都揔府副揔管。俄拜汉城府左尹。赐表里厩马矣。八月间。论通使表廷老,远接使朴弘耇。三上疏不报。乃辞职长归。至忠州。宣传官追及之。又至伽倻山海印寺。注书又追来。答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5L 页
注书曰古者楚国将亡。屈原沈汨𤄷而死。今之国势将亡。臣亦入伽倻山而枯死云云。郭公前此者上疏。攻破逆珒全恩之说。今之出也。全恩之人满于朝路。以是心讥而面慢之。惟所恃者主上。而令则又不见信于主上。其去也可谓不俟终日矣。自是以后。休粮绝食。无意世事矣。其疏曰山郁高而水益深矣。其诗曰秋山何处无松柏。为乐伽倻独有骨。可见此公之心事矣。余与诸友入海印寺。访郭公于僧房。形如癯鹤。心似秋天。见其行装。只长刀一柄。朝夕所食。白朮五合青粱米五合。合而下咽矣。其言曰七昼夜不眠。气息如常。三十馀日。可以就睡云矣。余在红流洞。偶吟云云。(诗在集中)○二十四日丙寅早朝。与郭令公及其弟再祺其子活相。会于法堂。食时下坐僧堂。食罢作别。由一柱门而出。路吟一绝。(诗在集中)由马顶而下。至全公书堂。访李守而夜入娥林县。○二十五日丁卯。太守为余邀尹汝述。同自酌于枕流亭。夜二更归桃川。○十月初二日癸酉。婢麻从率其二女来现。以兵使称念故也。○六日丁丑。行亡妻李氏禫祭。○入见新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6H 页
太守。太守姓洪名纯悫。清州人。○十日辛巳。向山阴。见妹氏见地倅。见翼承于其江亭。○十三日甲申还。○二十八日己亥。闻女婿金昈捷大科。○夜鸡二鸣。居昌县监使人书来。婿参三等第二云。○三十日辛丑。行忌祭。即还桃川。○十一月二日癸卯。往居昌见太守。相议庆宴事。○四日乙巳还。○十五日丙辰。与德颙,渭瑞诸友十九人。会于百丈寺。留二日作泡。云峰人十馀员亦来会。○二十三日甲子。女婿金昈以新恩来见。○二十六日丁卯。谏院书吏崔应立赍 有旨而来。以去十三日政。拜献纳也。○十二月初四日。谏院书吏唱道等发还。以病未赴召故也。呈所志于本郡。使之转报监司。
辛亥正月初一日壬寅。在桃川行墓祀。○二十八日乙巳。第取其妻丧至自石城。○二月初一日辛未。定葬地于槽洞。○五日。吴佐郎翼承来访。○尹通礼铣来访。○十七日丁亥。女婿金正字昈来自居昌。与之偕诣书院。同宿院中。○十八日己丑。与女婿金正字偕到桃川。金婿归居昌。○二十五日乙未。司宪府书吏金应孙以乘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6L 页
驲斯速上来事赍 有旨来。前十三日政。 除持平之命。○三月初六日丙午发程。○七日丁未。乡友会于小孤台酌别。止于云峰。○八日戊申。宿于南原。府使柳梦寅出待矣。○九日己酉。宿于任实。县监金斗南出待矣。○十日庚戌。宿于全州。府尹郑光绩,判官柳(名缺)出待矣。○十一日辛亥。宿于砺山。郡守尹讱受由出归。砺民齐立马头呈文。言其郡守政清而愿留。○十二日壬子。至恩津。县监郑孝诚出待矣。中火。过石城见侄女。宿于尼山。○十三日癸丑。见金志和见侄女于辰头。宿于(缺)。见牧使李善复。○十四日甲寅。以雨留。牧使张乐待之矣。○十五日乙卯。渡锦江。中火于广程。宿于天安。郡守李惟侃出待矣。○十六日丙辰。中火于然幕。宿于振威。县令柳梦彪出待矣。○十七日丁巳。宿于水原。府使文希圣出待矣。○十八日戊午。宿于果川。县监朴台贤出待矣。○十九日己未。以雨留。○二十日庚申。渡汉江。由南大门诣 阙肃拜后。因避嫌进启。(启辞在集中)○二十一日辛酉。以柳涧为大司谏。尹重三为掌令。○与大司宪郑赐湖,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7H 页
执义郑岦,掌令崔东式,尹重三为相会礼。以城上所诣 阙还。 启任叔英事。○十八日。备忘记。策士应制之文。自有程式。古人虽或有危言谠论。皆取所问中题目仍为理。欲公私之辨而已。近来人心极恶。唯以诟辱君上为能事。无理甚矣。予见举人任叔英之文。其所对非所问。而别为题外。悖恶之肆然无忌。试官又从而取之。为叔英之君者。不亦难乎。若有所怀。或上章极言则可矣。乃于场屋。敢做题外之文。丑诋无所不至。若取此文。则末世浮薄之徒。必竞宿搆辱君父之文。以眩惑试官之目。以为决科之地矣。弊将难救。任叔英削科。予以眼疾不即省观。今始言之。此意言于该曹。○自此以后。政院先 启。三司并起而 启之。请还收削科之 命。○二十二日。以柳寅吉为大司谏。郑广成为持平。○四月初二日辛未。请还收任叔英削科事进启。(启辞在集中)答曰科举有程式。违此式者。不可取。毋庸强烦。
以郑广成为吏曹正郎。柳希发为献纳。吴靖为持平。(谢后避嫌递差)○三日壬申。诣三省交坐。推奴顺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7L 页
玉淫奸上典女子爱介之。▣(一作罪)是日行刑。○以韩仁及为正言吴翊为校理。○五日甲戌。与司谏院城上所正言韩仁及合 启云。举人任叔英削科之 命还收事。三司论之已久。而天听愈邈。愈音尚閟。臣等之惑。至此而滋甚焉。叔英应制之策。虽极狂妄。不中程式。此不过韦布之士。徒知欲进所怀于初见君父之日。而不自觉其言之涉于僭越也。夫临轩策士之际。应举之文。必就 圣问中所及而对之者。虽是规例。而命题措语。责以无隐。且有此外可言之问。则别陈所怀。不避触讳过激之言。而亦多有见擢于有司者。此古昔求直言极谏之意也。臣等虽未知叔英之文所言者何事。而此乃恃 殿下虚受之量。欲展所蕴于 圣明之世也。其言可用则取之。不可用则容之可也。考官既已科次。而断自宸衷。削去其科。则非徒四方瞻聆莫不惊骇。后世之人。不知此间曲折。必皆曰某时某士。以庭对直言削科云尔。则其于 圣明之累。为如何哉。臣等窃恐士气摧沮。谄谀成风。阿谀苟容之言。日进于 天听。而批鳞药石之论。日远于千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8H 页
里。终至国非其国矣。言之至此。诚可寒心。所系极重。舆情日郁。请勿留难。亟收削科之 命。 答曰言可从则如流于一启。言不可从则无益于持久。叔英削科。初出于虑后弊杜奸窥。而近日三司争论。与予本意背。致予惑滋甚。毋庸烦执。以镇浮妄之习。○以韩缵男为持平。吴靖为校理。○八日丁丑。与正言韩仁及。为任叔英合启。 答曰不可从也。毋为烦扰。 答玉堂同 答政院 启曰。人各有所见。不可驱策强使雷同。况厥劄未下。政院之启。无乃早乎。其启大槩郑仁弘劄中李滉,李彦迪诋斥未安事。○上命拿轰(一作鞫)朴尚义。○封陵都监 启曰朴尚义 召命之下。已涉三朔。而了无形影。封 陵莫大之事。因此迟延。始役无期。其骄恣慢上之罪。极为痛愤。请推考重治。 传曰朴尚义拿掬(一作鞠)。断以不有君命之律。两道监司并推考。以警怠慢之习。封陵事令现在地官。斯速议定始役。○追崇恭圣王后金氏陵号曰成陵。 命改修。○待朴尚义,李懿信上来定夺。而尚义久不现身。故有是命。○右议政沈喜寿四度呈辞。以试官取任叔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8L 页
英之文。不允批答。○九日戊寅。 答俞伯曾疏曰用嘉忠谠。但凡有所怀者。如尔陈疏可矣。科场则有题有式。不可取题外之文。启士子无穷之奖习。尔言亦近于不知时变也。然当体念焉。仍传曰俞伯曾除职。 答李埈疏曰省疏具见谠论。当体念焉。但进言非一道。凡有怀者。或抗疏毕陈可矣。至如科场则既有题问。又有程式。背题意弃程式。徒为别㨾说话。窃得科名。则基士子无穷之弊习。予为是惧也。○八日。政院(都承旨金时献,右承旨李馨郁,左承旨吴百龄,右副吴允谦,左副尹暄,同副金尚宪等)启曰。伏见右赞成郑仁弘劄子。以先正臣李滉尝论其师故徵士曹植有病痛处及故徵士成运只称清隐。皆不许以中道。因此生怒。至以诬毁等语。加之捃摭。诋排无所不至。并及于先正臣李彦迪。其视之有若仇敌然。噫郑仁弘欲推尊其所师所尊。以显于世。而不觉其忿懥所使。言悖而出。反为其所师所尊之羞也。臣等尝闻李滉与曹植。虽未尝往来相从。而许其素节。取其高处。则殊不浅浅也。故其书札中有曰吾与之神交久矣。又曰素所慕因之深。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9H 页
又曰当今南州高士。独数此一人。论成运亦曰清隐之致。令人起敬。惜时人不甚知其高耳。此非但李滉之意为然。曹植亦尝有李滉书曰平生景仰。有同星斗于天。然则曹植之于李滉。诚以倾慕者至于如此。而仁弘乃谓之诬毁。至以李觏郑叔友之毁孟子。杨雄之论颜子比之。不亦甚乎。所谓老庄为崇。难要以中道云者。此不过论其偏处痛处耳。非指曹植不仕而言也。自古大贤虽以夷惠之近于圣。犹未免隘与不恭之病。盖中庸之至德。非圣人莫之能也。先儒称伯夷激似老子。又云濂溪拙赋似黄老。此只言其一段相近处。亦可谓之诬毁伯夷与濂溪者乎。仁弘如以李滉与其师。或有不相喻处。为此不足之语云。则容或有之。乃于本情之外。自做许多辞说。其劄中所谓见识之未透。私意之弊惑者。正自道也。至于升享之典。乃一国公共之论也。儒先践履造诣之实。臣等俱以末学。虽不敢容易论辨。而其流风遗韵。至今在人耳目。俗尚大变。士趍一定。明理卫道之功。见称为东方朱子者。诚不愧也。上自朝廷缙绅。下至草野韦布。咸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99L 页
以为其德可崇。其功可报。从祀之请。馀四十年矣。值我 圣上。快从公议。亟行祀典。玆实旷世之盛举。斯文之大幸。而仁弘乃敢以一己偏私。倡言非之。至于上渎 天听。臣等尤不胜惊骇焉。大槩观其所言。决非和心平气之发。而有若闾阎斗讼之人。乘怒肆忿。故举他事之为。君子之争。恐不如此也。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偏诐之说。岂非可恶之甚乎。臣等初欲一言以辨之。窃念 殿下圣学都明。想能洞察明辨之。克尽尊尚之道。以示好恶之正。而封劄之入。已经旬日。明旨之降。尚未快睹。士林痛心。舆情怀郁。臣等忝在近密。不敢终嘿。敢此敢 启。 答曰人各有所见。不可驱策强使雷同。况厥劄未下。政院之启。无乃早乎。○十日己卯。 答韩峤疏曰疏辞具悉。当令庙堂议处。成浑事。非人人所可易言者也。○令该曹定给马之规。○兵曹启曰 传教云云。本曹无见在誊录。未有的然可据之例。故正月间 先朝宰臣从臣给马规例。考出书启事。亦有传教。而不得分明 启达矣。本曹之官。适记得旧规。从二品以上给马。虽是法典。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0H 页
而在平时只六卿左右参赞以上给马。其馀正从二品之官不与焉。亲功臣则虽从二品。亦有特恩。至于经筵台谏备从则不拘品秩高下。亦如之云。平时尚然。当此驿路无形之日。尤宜裁损。依右例定式似当。且法典内非因公而行者。各于本品减一匹云。如觐亲扫坟凡因私受由者。就近日给马之式。计减一匹事。捧承传施行何如。传曰允。
馆学儒生李楘等上疏曰。伏以 殿下即政之后。首奖五臣之贤。以配大烹之享。笾豆有践。祀事孔明。噫文不在玆乎。贤愚善恶。咸得其心。孰不曰 殿下兴学右文之圣主也。举一世欣抃鼓舞于鸢飞鱼跃之天。苟非戕贤媢疾之人。孰敢妄言骂詈横议于其间也。臣等窃伏闻郑仁弘顷上辞职劄。劄中所论。专攻文元公臣李彦迪,文纯公臣李滉。毁訾不忌。满纸阴惨。众口喧传。国言未已。臣等未见其辞。传得其槩。虽不知劄中所论果何如也。而大贤受诬。士类齐愤。不谋同辞。如响赴声。天理人心。果不可诬也。此臣等之所以痛心疾首。不得不一吁于听德之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0L 页
聪也。呜呼。今日之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不至于左衽其服侏离其言者。皆是二臣之功。而况此李滉践履笃实。集群贤而大成。则其继往开来之功。实我东方朱子也。此皆百世之所共师。 殿下所已烛也。臣等不知何如人也。执拗偏滞。引而自高。乃敢肆然丑诋。践踏无严。上惑 天听。下诬人心。欲以自己之私是。掩一国已定公是。提起辞成之谈。以为毒正之计。不亦痛乎。呜呼。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仁弘之小两贤。不几于坐井而小天者乎。臣等固知仁弘之言。不足挂诸齿牙。而羞与之较曲直卞皀涅。亦知仁弘之言。不入于 殿下之耳。而 殿下亦将明见而痛绝之矣。然念邪说朝奏。众怒夕腾。人皆以为 殿下即出其说。明示好恶。聚首翘足。伫待劄下。一日二日。至于半月之久。而漠然无闻。多士之愤。久而愈激。国人之惑。久而愈甚。彷徨郁抑。忘寝与食。以暨愚夫愚妇厮养下贱。莫不咨赍。臣等不图 殿下崇儒重道之日。有如此邪气之孽芽也。况于昨日伏见答政院之批。政院既见其劄。则政院之启。亦云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1H 页
晚矣。而 殿下反以为早。且以人各有见为教。则臣等之惑。抑有甚焉。而斯文之恸。终有所释也。呜呼。兰茝荪蕙之芳。亦人之所共好。而海畔有逐嗅之夫。咸池六莁之发。众人之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以此观之。则仁弘之做此说。若是之类也。其孰肯求同于不同之中。而有若驱策者然乎。臣等亦不待厥劄之下。而汲汲遑遑论辨若是者。二贤之道。为孔孟程朱所传之道也。二贤之道不明。则孔孟程朱之道。亦几乎熄矣。此韩愈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者也。 殿下其亦念之耶。呜呼。邪说之坏人心。甚于洪水。惨于夷狄。故古之圣贤。以息邪说放淫辞。为救时之急务而惓惓焉。则臣等之心。亦如此而已。伏愿 殿下亟下其劄。揭示中外。使悖慢胡辞之说。不得一日容隐于天日之下。扶阳抑阴。息邪放淫。以解国人之惑。以解多士之愤。则 殿下与学右文之化。终始不替。而国家幸甚。斯文幸甚。 答曰疏辞具悉。郑赞成乃林下读书之人。平生守道不挠。劄辞所陈。不过辨明其师不见知之实而已。此亦君子之意也。有何攻破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1L 页
之事乎。诸生退而自修。勿为烦论。○再疏而止。○十一日庚辰。答儒生李楘等再疏曰。儒生只陈所怀而止可矣。连章渎扰。事甚不妥。勿为更论。○玉堂劄子。大槩痛斥郑仁弘劄说。明示好恶事入启。 答曰郑仁弘亦林下读书之人。厥有所见。必透彻于凡流。何可深攻。自古贤人君子。亦互有评论处。不须抑勒使之苟同也。勿为烦论。
十二日辛巳。以献纳避嫌进启。(启辞在集中)答曰勿辞。退待勿论。 处置曰上年从祀启请之时。终始随参。其于两先正。岂有他心乎。第既师事仁弘。有师事之义。如其论劄仁弘之时。有难来参。至于他时。别为拘碍可避之嫌。请 命出仕云。○宪府大司宪郑赐湖,执义郑岦,掌令崔东式,尹重三等。伏以臣等伏闻赞成郑仁弘辞职劄。有深毁文元公李彦迪,文纯公李滉之语。不胜痛骇。第以原劄未下。不敢有所辨明。今者既有政院之启玉堂之劄。馆儒又为封疏。臣等忝在言地。独何敢容嘿。以负一国之公论乎。窃念先正臣李彦迪,李滉之学。一出于格致诚正。以求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2H 页
至乎大中至正之域。其所谓学。即程朱之学也。程朱之学。即周孔思孟之学。而传于精一执中者也。吾邦之倡明是学者凡有五臣。而若夫研覈精源。践履积久。有继往开来之功者。惟滉一人而已。实吾东方之朱子也。其为学也。先近小以及远大。合精粗以兼内外。知行互进。动息交养。其处去就相时度义。其所论著反覆者。实粹然一出于正。揆诸先哲。不合者寡。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也。夫其道德学问。若是醇正。进退出处。若是光明。士之依归。有若乔岳之屹然。是岂区区便见者所可窥侧。而指一事摘一行。以为訾謷者乎。崇德报功之典。莫踰于从祀。以故环东土数千里含血负气者。遂不谋齐声。连章吁呼。积有年纪。而暨乎 圣躬。幸追先志。断自睿衷。爰举缛礼。升享 圣庙。亲行享祀。此乃 国家之大辉光。吾道之大庆幸。士趍已正。国论已定。实斯文千一之会矣。今者郑仁弘乃敢以忿懥之说。诋斥两贤。不遗馀力。有若报复私雠者然。见之者失色。闻之者奋胆。万目咸骇。莫晓其故。盖仁弘此劄。专出于为其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2L 页
师卞明。而不察义理。胡辞叫唤。不自觉其言之自陷于诐僻。吁亦异矣。臣等曾见李滉称曹植之贤曰壁立千仞。植之答滉书曰平生景仰。有同星斗于天。以此观之。滉之于植。其平日尊敬向往之意。盖可见矣。至老庄为崇之语。虽未知遣意措语之如何。而此不过言其病痛处。箴警责备之意也。藉令九原可作。曹植更生。其相推重。当如何焉。而仁弘专没思量。反肆张皇之语。无复顾忌。此非徒不识李滉。实不识其师者。而伏闻郑仁弘劄中。有曰一向诬毁。夫诬毁云者。以非理陷害人之谓也。又曰愚弄一世。夫愚弄云者。身无实得。欺瞒世人之谓也。又曰此岂君子之心事乎。既非君子心事。则其云小人之谓乎。王守仁诋斥朱子。苏轼侮程子。而犹未免为万古儒家之罪人。况此捃摭剔抉。丑毁罔极。有若讼口之觅疵。妒妇之搆讦者乎。其侮慢先贤。眩乱圣听。为吾道之害。其流之祸。不可胜言。可不惧哉。呜呼。人心淑慝。风化之污隆。惟系于 君上之好恶。好恶不得其公。则私议横流。是非颠倒。终至于国非其国矣。伏愿 圣明亟下痛绝之音。明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3H 页
示好恶之公。一以定国是。一以正士趍。不胜幸甚。 答曰。人各有所见。而尊师之心。无古今一也。郑赞成欲明其师不见知于人也。其意别无他焉。不必深攻。劄辞具悉。毋庸烦执。
备忘记。郑仁弘削青襟录。孰主张是。此人不但林下读书。终始守正之士也。且其爵位崇重。削名之举。手段可愕。其倡议者。速为覈出以启。
十三日壬午。备忘记。凡人之是非予夺。当出于朝廷。近来人心偷薄。士习躁妄。群居贤馆。不知修己鍊业之道。干与朝廷举措。极为可骇。青衿录之设。岂为儒生弄权之资乎。今此首倡儒生等。削名儒籍。禁锢终身。以戒后学。○备忘记。政院居喉舌之地。凡疏劄未入启前。先为誊写传示。事甚未安。色承旨推考。○答合启任叔英事曰知道。○以尹让为司谏。○柳仲龙拜庆尚都事。○左议政李恒福劄子大槩。任叔英削科之命。儒生禁锢削籍未安事。○大司成朴东说以下上疏大槩。郑仁弘见削青襟录。多士齐愤所为。首倡儒生。不为覈启事。
答曰尔等身为师长。不能造士式谷。致有无前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3L 页
悖谬之举。而终为莹护之辞。不近于助其为恶乎。狂忘儒生。虽肆一时之愤。馆官宁有不知之理。袖手任他不为救正之地。责当有所归矣。○以本府处置请出仕。以 命牌诣 阙出仕。○十四日癸未。儒生等空馆。○成均馆 启辞大槩。儒生等见再下备忘。不敢冒居馆中。空馆事入启。 答曰知道。太学生岂止五十馀人而已乎。且郑仁弘削名。必有首倡之人。馀外诸生。何可尽责。开喻使之入守 圣庙。 答左议政劄曰省劄具悉卿意。大臣之议。固当如是矣。但太学生欲为先正辨。则设为辞而争之。容或可也。至于群聚呶呶。有若私斗。扬臂肆忿。削名于青襟录。此实无前之变。而不可长之渐也。岂可诿以儒生之所为。而置而不问乎。予见如此。勿以为罪。○以病初度呈辞。一司不可并呈。留本府。○答政院曰。遭无前之变。则当以无前之举应之。予不得已也。儒生设使争辨。有何不足。而乃敢攘臂逞愤。作俑无前之事乎。郑赞成以林下守道之人。带贰公弘化之职。其所陈劄。实出于为师辨明。若使文元文纯有知。则必笑而容之。不与之多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4H 页
辨矣。儒生不思事理。妄肆暴怒。至削青襟录。此渐不杜。则将至于国非其国矣。政院宜知予微意。勿为待罪。尽心职事。
备忘记。郑仁弘削名青衿录首倡儒生。罪不可赦。渐不可长。而左相及大提学等。相继力请。其削籍禁锢。姑勿举行。成均馆掌务官。先罢后推。大司成递差。○直讲李春祺等上疏大槩。请与大司成均受罪责。谕集诸生事。○知馆事两同知 启曰。伏睹备忘。倡议儒生查覈以启。又命削名儒籍。禁锢终身。臣等相顾错愕。不知所处。郑仁弘之劄论。虽出于为师卞明。而措语之间。诋斥儒先。无所顾忌。则士心之齐愤。在所必至。而至于削青襟录。则亦非臣等之所料。 圣上之骇异固矣。然其本意则不过曰两贤臣。即我东方之程朱也。宗师追慕之诚。实出于公共之论。从祀之请四十年来。无一人异议。而今遽有倡言排之者。不可不深恶痛绝。而韦布之人。无以卞斥之意。宁欲削其名于青襟。不与之同籍而已。群情愤慨之极。自不觉其通激。安有一毫弄权之为哉。夫士可杀不可辱。一士尚然。况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4L 页
多士乎。自古人君之待士。维或有狂狷不中者。未尝不优容宽假。不使消铄。诚以士气一催。国脉随斲。机关所系。岂不大可惧哉。自闻查覈之命。数百儒生。争称首倡。咸欲骈首受罪。愈往愈激。至于捲堂辞庙。馆学俱空。典仆老少。号哭道路。瞻聆震惊。景像愁惨。不图 圣明之下。乃见此事也。既无查出之路。许多儒生。其安能禁锢乎。慰谕镇定之外。更为他策。伏愿 圣上少霁天威。亟寝成命。二百年裁培养育之士气。得免一朝坠丧。国家幸甚。臣等俱以忝在馆职。不胜忧闷之至。惶恐敢启。 答曰 启意具悉。当量处焉。○政院启曰。臣等伏睹备忘记。儒生削籍禁锢事。勿为举行。臣等感激 殿下重大臣容多士之意也。第以诸生之故。罚及于师儒。其在诸生。踧蹜不安之心。反有甚于身被削锢之罚。其势必不能来集馆中。人情所同。此不难知。当初诸生之过举。固已甚矣。 殿下既收削籍禁锢之命。快从大臣之言。则何不并与馆官而容贷之。以安多士之心乎。伏愿 圣明更下包容。温谕诸生。使之来集馆中。以彰 圣明终始礼士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5H 页
之美。 圣庙不守。今已多日。斯文不幸。孰大于此。窃恐上下之有转辗否隔。终有难处之事。惟 圣明深察焉。臣等待罪近密。有怀必达。不避烦渎。敢此冒昧陈启。
玉堂劄子大槩。慰谕诸生。还集馆学。持平朴汝梁引嫌失实。致累 圣德事入启。○副提学李尔瞻上疏大槩。顷日不参大论未安及请馆官还收罢递之命。 答曰省疏具悉尔意。怪变处置之际。自至于转辗过中。势所然矣。予不得已也。○左相再劄大槩。 批答勿以为罪未安事。及因一夫告讦之启。至于空馆亲去之士。思所以还集事。○十五日甲申。答昨日政院曰。士子而容之。师儒而贷之。则浮薄诸生悖谬狂妄之习。将何以警饬乎。郑赞成一生林下。守道不屈。贰公弘化。爵位崇重。朝廷之所尊敬。君上之所礼遇。而攘臂削名。肆然无忌。其不识事理。轻蔑朝廷之罪。固难释也。大臣力言。故勉从其请。大司成掌务官等。既不胜其任。势难在职。予已参酌处置。玆未从之。
答昨日玉堂劄曰。劄辞具悉。但纵横论议。多有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5L 页
不平底气像。党同伐异之意。溢于言外。予窃惑焉。○答左相再劄曰。省劄具悉。卿不弃寡昧之意。深用感叹。予当体念焉。
备忘记。召集太学生事。令礼官照旧例举行。回启曰儒生空馆。自是稀阔之事。召集之规。无旧例可据。传闻昔在 明庙朝。因僧人普雨事。馆儒辈呈诉疏。不得蒙允。因以空馆。其时自上连遣承旨。招馆中掌议色掌儒生等。宣致慰谕之命。诸生累日后始入云。念似当依此为之。而但既非书籍所录。只得传闻。敢此仰禀睿裁。 答曰本曹堂上。开喻召集。
避嫌 启曰。顷日避嫌启辞。只陈所闻。冀递臣职而已。岂有他意。 圣上连下无前之教。臣诚惶闷。若无所容。今闻玉堂之劄。有言事失实致累 圣德云。告君之辞。徒以道路所言。不能十分详察。臣等尤当万殒。请亟命罢斥臣职。
答曰。道路所言者何事。回 启曰道路所言者。指柳永庆削青襟录也。臣初闻永庆。以罪关 宗社削录矣。而今则以永庆削录为虚传云。
答曰。昨睹玉堂之意。至欲钳人之口。青襟录削名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6H 页
事其可终讳乎。予窃哂之。郑赞成见削青襟录的实。则此乃可愕之变也。他馀引證之语实与不实何关。尔无所失。勿辞尽职。退待物论。执义郑岦,掌令崔东式,尹重三,大司宪郑赐湖。皆以处置乖当。物议哗然。避嫌退待。○大提学李廷龟上疏大槩。移罪馆官。举措未安。快许开释。以慰士心。臣以一馆之长。尤难独免罪罚。先赐罢斥。 答曰卿带兼官。何能知本馆诸生之所为乎。勿辞尽职。
  玉堂初劄
伏以先儒道德。为百世所宗。是非高下。非私意外智所可倒置而逆施之也。崇宁间范致虚攻伊川为邪说。庆元中沈继祖攻朱子为伪学。天下靡然。风习大坏。当时公议。宜若泯没。而然而两贤道德。终无所晦熄。是知公议者天道也。违公论则是违天也。天其违乎。天下事常是两件。是与非不能无对。此道之被诋者。古今何限。臣等闻赞成郑仁弘上劄论先正臣李滉。仍及于李彦迪。横肆贬斥。无所忌惮。虽满纸累累。横斜反覆。岂能使是非之实。眩乱于人目也。李滉之论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6L 页
曹植。固非臣等末学所可议。然今就曹植遗书而见之。其自言曰气质之病。异于他人。惟以傲物为高。浩啸扬臂。常有遗世之像云。及带铭神明舍铭等篇。殊不切事理。与吾家平坦切实之语。其意似别。只此数段语。亦足以召先儒所指之有在。非以植之高蹈不仕。为近于庄老也。凡人之学。所造有浅深。所见有粹驳。下圣人一等。不无些小病痛。而不害为君子路上人也。今以圣门诸弟而言。子张过高。子游虚旷。子夏窄狭。伊川之门。龟山看庄烈文字。此念孰了。有时发出。一传而为罗仲素。亦未免此病。人之掉脱旧习甚难。曹植虽贤。宁保其必无平日气习也。江湖之水固至清也。中有尘滓。众人不知而离娄卞之。于水何损。即使植闻滉规益之语。想亦乐闻而速改。未必按釰于明月也。延平微有禅味。朱子不以其师而有隐。明白说破。使后之学者知所择。大贤至公无私。不阿好气像。于此可见。仁弘则不然。身处堂下。眼在管中。错将先儒垂教之意。认之不明。乃谓滉之指曹植为庄老者。都在于遁世不仕上。至引大舜以下伊吕孔颜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7H 页
历世不仕者以證之。而至以诬前圣诳后学。诋之不已。穿凿附会。其说愈多而愈不合。何拟植于不偏。论滉之非实。人之造道。自有定分。高不可贬。卑不可亢。若使一时题品之言。皆可仇视。则杨慈胡詹阜民之徒。亦应为其师大拍头胡叫唤呶呶不置也。偏诐之语。虽极狼藉。 圣主之明鉴在上。百世之公论在后。臣等今不必一一攻破。但其中一段语。有不容忍嘿者。往在 先朝因馆学从祀之请。偶有批语。此出于岁月之既远。闻见之不审也。其后因儒臣卞明。自上始有悔悟之意。至以妄论是非自咎。王言昭揭。万物咸睹。当王子请杀之际。彦迪之去国已三年。此事颠末。仁弘非不详知。而今复提起。听虚而责响。既诋彦迪无所不至。而又复矇眬为语。托以或说。移罪于滉之身上。以寓夫斥两贤之意。兵莫憯于志。非此之谓耶。臣曾闻诸故老。滉于丁未岁拜弘文应教。被召谢恩之日。凤城请罪之议。三司猝发。滉自外初还。未知论议首末。未免同参。翌日于榻前。大臣以下一时离席请罪凤城。众口同辞。滉独不离席。及退知其力不可止。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7L 页
控免本职。是九死路头。能办截铁之勇。万马奔中。能有驻足之力。事之难处。其视初不与是论者。又有甚焉。今以是而为其累。仁弘之用律。不太刻乎。若以是为滉之罪。何不明白说破。而始以是咎彦迪。终乃移之于滉。有若不知其事者然耶。彼见二儒语及其师偏处。乃以私愤深疾二儒。甚于雠敌。于是毁之极口。▣其无说则訾之以科目发身。诮之以依违谐世。至于末段。又举文学之弊。以荧惑一世之听。滉出处文学。实如仁弘所言。其师植何以于滉。向慕深笃。至有星斗景仰之喻耶。若以滉不绝李祯黄俊良为非。则李祯本非不善之士。黄俊良少时虽有失身权门之诮。晚年向学。能自修饬。以贤者乐育之心。岂可追咎已往。以绝其向善之诚乎。夫以植之名流。而只缘一款事拂其意。蒙此恶名。大不着题。收司之律。终及于大贤。怒气所加。言不编次。至谓文学之害。甚于洪水云。呜呼。博之以文。讲明义理。据其所知。使体而行之。乃先后用功之序也。未能博学而便要约礼。穷理处不曾用工。守约处岂免有差之毫釐其弊无穷。仁弘于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8H 页
此。作俑私说。极攻文学之弊。而至以王弼之误一世比之。悖正倒理。可谓甚矣。而亦法门衰败之会。思之至此。宁不气塞。呜呼。青邱一域。僻在海外。上下数千年。以儒名世者。有几人耶。
答昨日政院曰。启意则然矣。顾予心神俱病。将无以为国。近又不堪起居。欲引接而未能。政院可恕之。○诸府院君劄字大槩。郑仁弘力诋先正。任叔英削科未安事。○知事郑赐湖上疏大槩。前为大司宪时。处置朴汝梁失宜。待罪事入启。○十九日戊子。○答昨日诸府院君劄曰。省劄具悉卿等之意。但朴汝梁只陈其师诚悃而已。任叔英作俑举子无穷之弊。不可不削。玆未从之。 答前日吴焕疏曰。朴汝梁告讦者何事。儒生之削青襟录。果是汝梁搆虚之辞乎。此事岂可终讳乎。钳人口蔽上听。必自尔等始矣。毋庸渎扰。○答郑赐湖疏曰。疏辞具悉。卿既无所失于当初处置。今何可抗章控辞乎。安心勿辞。○答药房问安曰。朝廷闹端大起。予不胜酬应。心火煽动。眼病还剧。以是为懑。且勿为问安。○政院启曰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8L 页
臣等伏见下礼官之教。心神悚慄。不知所达。诸生既承严谴。又以自已之故。罪移师长。此所以踧踖不安。不敢还入馆中者也。此外万万无他情。王言一下。传播远迩。书诸史册。瞻聆所及。谓之何哉。伏愿 圣明。益恢包容之量。更示开释慰喻之意。今此下礼官之教。臣不敢分付。惶恐敢启。 答曰知道。仍为分付。○又启曰臣等诚意浅薄。未回天听。又下仍为分付之教。今若使礼官住守 圣庙。则儒生何时可入。礼官亦岂可长守 圣庙乎。非但有骇于一时之瞻聆。窃恐日后必有难处之事也。伏愿 圣明平心和气。更下温谕。使诸生得以还守 圣庙。臣等既不得蒙允。所当即为分付。而反覆思惟。终有所不安于心志。不可不更冒严威。惶恐敢启。○持平李厚肃拜后。以适缘贱疾。迟延一日。谏院至欲启请牌招。心实未安。请递为启。退待。○掌令申景洛以广州地女子之病。为司果时私出。请递为启。退待。○司谏尹让启曰昨日本院适不坐。臣在私室。得见一同僚简通。则搆启草以送曰。当近古所未有之变。任言责者。虽有些小疾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9H 页
病。义不可一日退在。新除援宪府无一人出仕。大司谏柳寅吉虽在呈辞。病势亦不至深重。请并牌招出仕。以此启之何如云。臣私自怪讶曰不坐日。设有论启之辞。城上所诣长官家。搆启草通议例也。而此则不然。不过不知规例而然。仍略陈己见曰启请牌招出仕。似非言官论事之体。且谓之义不可一日退在。则近于纠正。让亦忝本职。经一日后肃拜。固当自劾之不暇。何可论人乎。今见持平李厚避嫌之辞。迟谢一日之罪。臣实先犯。何敢处置他人乎。请递退待。○献纳柳希发启曰昨日臣见正言金光煜简通则云云。臣意以为如有论启之事。则必简通于城上所。便城上所诣长官家。构草通议例也。而此则不然。有若同僚归一之事。而直书以此启之。似违规例。而臣之所见。又有所未安。三司虽曰一体。台谏玉堂体貌不同。当身既已以病呈告。则同僚何敢谓之些小之病。至启请牌招。迫而出之乎。况启请牌招。又无规例。则待同官之道。不亦薄乎。彼呈告之人。岂欲为人所牵。以为其行止乎。宪府之出。尤非本院所规检也。以此回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09L 页
答。今见持平李厚避嫌之启。以谏院至欲启请牌招为未安云。此论初虽不出于臣。而既见其简通而可否。则臣何敢似若不为干与者然而以为处置乎。请递退待。○正言韩仁及。以金光煜简通。既书谨悉。则所见与金光煜一也。今见尹让,柳希发避嫌之辞。何敢自是己见。处置他人。请递退待。○正言金光煜启曰臣昨日以当近古所未有之变。任言责者。虽有此少疾病。义不可一日退在。新除授宪府无一人出谢。同僚一人亦在呈告。而病势不至大段。欲为请出之意。通于同僚。同僚之议。颇有异同。以他事既已连启。一日再启。有违常规。故欲待今日更议处之矣。今者司谏尹让避嫌之辞。以此简通相议之事。臣之为搆启草。至谓之未识其例。且以非言官论事之体为言。在家简通。相议同僚。果是未识规例乎。言官当随事论之而已。常时政院如有时急之事。则亦为启请牌招台谏。当此多事之时。国不可一日无台谏。而未即出谢。或在呈告。则请出之议。实出于为国。臣不敢知言官论事。何以则可谓之得体耶。又见献纳柳希发避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0H 页
嫌之辞。一则曰直书以此启之。似违规例。一则曰待同官不亦薄乎。一则曰宪府之出。非本院所规检也。臣之简通先送于城上所。疾待僚议归一然后。城上所诣长官家搆草而已。故简通中以何如书之。非欲以此直启之也。请出同僚。只在于为国之。公心其可谓之薄乎。两司之相纠检。自是论事之体。宪府之出。岂本院所不敢请者乎。臣之所见。不过如是。今见同僚避嫌。以臣为非。臣何敢腼然在职。请递退待。○玉堂李廷馦,吴焕,李显英等处置。掌令申景洛,司谏尹让,献纳柳希发递差。持平李厚,正言韩仁及,金光煜出仕。 答曰依。金光煜浮妄喜事之人。并递差。韩仁及又避嫌。与金光煜小无异同。不可独免请罢。持平李厚又避嫌启曰既负迟谢之罪。请递。并退待。谏院处置并出仕。○以柳穑为司谏。李稶为掌令。朴承业为献纳。南以俊为正言。○二十日己丑。答领议政再劄曰。省劄。前后陈劄。足见忠愤所发。予当留览焉。但郑赞成所论。虽曰过激。亦不过为其师卞明之意也。而下自韦布。上至台阁庙堂。乘时抵掌。血战不已。予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0L 页
窃哂之。自古君子之争。岂如是哉。馆官递罢事。为卿等勉止。卿为首相。亦以镇静为务。勿使年少喜事之徒。恣意纷挐。凡事太过。则必致后悔。予为是惧也。朴汝梁之言。岂足动予心者哉。今之人。每以私意揣度。不亦病乎。○答曰昨日政院。其答辞还入。都承旨往谕。使之入卫 圣庙。大司成递差掌务官罢推承传。并勿施。○都承旨金时献 启曰。臣承命驰往成均馆。令本馆堂上招集斋任儒生。谕以 圣教。则儒生等对曰 圣庙空虚。已至累日。诸生遑遑闷迫之际。伏承开谕之命。不胜感激。即当聚集诸儒。相议入卫 圣庙云。○儒生五十馀人还入馆。十四日空。二十日入。○成均馆官员。以知馆事意 启曰。今朝都承旨承谕之后。斋任儒生。聚集散在儒生五十馀人。拜谒 圣庙。还入斋舍云。敢启。○二十三日壬辰。以郑协为大司谏。○二十五日甲午。山阴吏金见龙。铁侄处书持去。○领相李德馨劄子。攻破郑仁弘劄辞及 圣批中有乘时抵掌血战未安事。○大殿诞日。百官陈贺。○馆学儒生赵希进等上疏。请焚郑仁弘之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1H 页
劄。○广州儒生任庆达上疏。为晦斋退溪两先生排斥郑仁弘事入启。不踏启字而下。○答领相三劄曰。省劄具见药石之言。予当体念焉。○答右相沈喜寿七度呈辞曰。辞章累至。予甚缺然。大臣去就。何可轻易。宜勿控辞。调理以出。勉辅寡昧。○二十七日丙申。答馆儒曰尔等之论过矣。毋如是渎扰。○二十八日丁酉。以韩缵男为吏曹佐郎。李弘望为持平。柳活,沈光世为正言。韩汝稷为司书。赵有道为说书。○政院启曰。臣等伏闻祖宗朝待士之规。太学诸生。诣阙下上疏。则无论事之是非。未尝不于呈疏之日▣(一作即)为批答。盖其优礼之意。至矣尽矣。再昨太学多士上章。经夜之后。始有批答。畿邑儒生之疏。至于不踏启字而下。以 圣上崇儒重道之诚。待士子不应如是落莫也。臣等窃恐自此士气益衰。国家元气。终至于馁而不振。岂不大可惧哉。臣等忝在近密。不敢不达。惶恐敢启。○馆学儒生李寿民等。再疏入启。○二十九日戊戌。 答昨日政院曰。太学之疏。予因气不平。未即览尽。故以致经夜。畿儒生之疏。无可答之辞矣。○答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1L 页
李寿民等再疏曰。累省疏辞。具悉尔等之意。但儒生言是非则犹之可矣。至于强争而必欲行其志。则实有所未安。且不无后弊。尔等勿为烦执。退去修业。○柳淳以谋陷大臣(奇自献)坡知流三千里。勿拣赦前。○馆学李寿民等三疏入启。 答曰。予意已谕。勿复烦论。○三十日己亥。校理李埈上疏大槩。伏见药房之教。有非虚心应物之意。乞加学问之功。以为祈天永命之基。且身病转痼。炎程往还。恐未趁限。乞递职名。 答曰。省疏用嘉爱君之诚。勿为控辞。好往遄归。○馆儒四疏入启。○盗拔花潭徐敬德之墓。○礼曹启曰。节开城留守关云云。花潭即徐敬德生时所居之地。其墓在居之后阜。今经六十年之久。朝廷至赠二公之秩。远近士子以为依归。玆者至有拔掘之变。人心世道。极为骇愕。留守亲审移文。自京降香祭文。令本道都事致祭。题给军人。使之封植。拔掘人廉问致罪云云。○答任叔英削科事合启曰。应制举人。就程式中能进其言者。不但一二。子容而受之。不曾介意。何独于叔英之策。暴发恶直之举乎。出题而问之。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2H 页
不无其意。则违弃题目。妄肆别㨾辞说者。乌得上第乎。三司之烦执。予窃怪之。○五月初一日庚子。罢应教成晋善,校理金瑬。○因宪府上番阙直径出应入之员请罢启。○答曰玉堂之官。径幄儒臣。虽有阙失。优容以待。而近来纪纲日颓。自毁体而所伤甚大。依启。○馆学儒生五疏入启。 答曰忔可休矣。○二日辛丑。以李时宪为大司宪。尹让为司谏。徐敬雨,赵濈为校理。○馆学儒生六疏入启。无批答还下。政院启曰馆学儒生上疏。事体甚重。自古以来。无不为批答之时。即者司谒持今日所呈儒生六疏。来言无发落云。臣等莫知其由敢禀。 传曰予之答屡矣。何可每费辞说。○三日壬寅。得子书。三月二十九日午时生男云。○政院启曰臣等伏见昨日太学儒生上疏无批答而下。臣等不胜未安之至。太学之疏。事体甚重。惟有过激之举。逆耳之言。自我 祖宗朝以来。未闻有无批答之时。今者为一言以答。 殿下待士之道。不亦薄乎。多士国家之元气。臣等窃恐二百年培养之气。将自此而摧沮销铄。国家之事。终有所不可言者。伏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2L 页
愿 圣明虚心察理。亟下批答之辞。以尽待士之道。以存国家之计。惶恐敢启。 答曰启意知道。○玉堂以任叔英事。儒生上疏无批答未安事。 答曰儒生陈启之意。固当如此矣。人主杜弊之虑。亦不可不周。勿为烦论可矣。太学生只通情而止。允合事理。连章渎扰。有若胁迫。岂非未安。劄辞当留念。○府启李弘望,李厚等曰。多士国家之元气也。士气之盛衰。而国家隆替系焉。古之人君。莫不崇奖而振作之。诚以元气一馁。则公论无所寓而国不国矣。自 祖宗朝优礼多士。培养元气。至矣。是以大学生有怀抗章。则无论事之轻重大小。必于其日。即下 圣批。此是我朝之家法。而列圣待士之规。盖可见矣。近日馆学儒生之疏。出于为先正辨明。而 圣批或经夜乃下。已为未安。而昨日之疏。不答还下。瞻聆所及。莫不惊骇。非但 圣上待士之礼。大致亏损。窃恐士气摧折。而国脉无所维持。诚可寒心。请亟温谕。快答多士。以振国家元气。 答曰知道。○答昨日儒生疏曰。尔等之情。予已知之。其言之用与不用。则非累疏迫也。尔等勿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3H 页
为渎扰。退修厥身。○儒生等又空馆。○四日癸卯。都承旨金时献三度呈辞。加给由。○答成均馆曰知道。使师儒等敦谕。使之安集。(答空馆事也)○府启请亟下温谕。特遣近臣招集既散之多士。以副将泯之伦纪。○献纳朴承业,正言沈光世,柳活以不即论启儒生疏批答未下事。避嫌退待。宪府处置。搆草诣 阙。发落已下。则势实无及。而但以扫坟为觐亲。措语失实之失。在所难免扫坟呈辞。时未给由。则城上所之任。已实当之。事苟可论则一日再启。未为不可。而徒守缪例。未及论启。不无所失。虽呈告而政院不受。则相议即启。有何不可。而不能致察。未及论启。亦有所失。并递差。○去夜政院启曰馆学儒生上疏批答。昨日及降。即送人于成均馆。招诸生欲为传谕。则诸生方为空馆而出。皆曰臣等何颜承受云。故不得传之矣。 传曰知道。迫胁君父之渐。将自儒生作俑矣。儒生平日所学者何事。不知君臣之义。其可谓儒乎。年少浮薄之辈。以空馆为能事。凌驾一世。极为寒心。令礼官叙谕安集。○政院启曰空馆莫大之变。再见于旬月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3L 页
之间。其为斯文不幸。国家不幸。可胜言哉。臣等尝闻在昔空馆之时。自上有避正殿。减膳撤乐。欲慰安祭于 圣庙之举。而未能的知。若有之而不行。则岂非未安之甚者乎。请令礼官博询前例。速为举行。亟下温谕。使诸生入守 圣庙。以彰 圣上崇儒重道之诚。不胜幸甚。 传曰启辞过矣。政院勿为轻动。平心猛省。○宪府启。(持平李厚,李弘望。)大学首善之地。而伦纪之根本也。一日空则亡一日伦纪。二日空则亡二日伦纪。有国之所重。孰有加于此哉。是日聚多士而教育。优礼貌而培养。乃所以守 圣庙卫斯道。明彝伦立人极也。惟我 圣朝崇儒重道之典。待士礼贤之规。远迈于古。国脉之维持。斯道之不晦。彝伦之不坠。人极之不亡。无非我 列圣崇奖之致也。顷日馆学儒生为先正辨诬。而终至于空馆。此诚近古所未有之变。幸赖 圣明不远而复。旋下温谕。多士复聚。人心才定。近日儒生之疏。至再至三。至于六而不止者。固出于尊贤之诚。而亦恃 圣上优礼之意也。岂料或经夜而批下。或不答而还下。致令贤馆复空于旬月之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4H 页
内哉。夫馆学之空。间百年而一见。犹为大变。况旬月内。至于再空。凡在中外。无大无小。有耳有目者。莫不惊惶震骇。气像愁惨。孰谓 圣明之世。乃有是事也。夫士可以礼待。不可威胜。屈千乘而下韦布。何害于 圣德。而不假温音。竟致此变。臣等窃为 殿下深闷焉。请亟下温谕。特遣近臣。快视悔悟之诚。招集既散之多士。以扶将泯之伦极。 答曰儒生疏。累答不一答矣。何可每费辞说。以空馆为胁迫君上之计。其计惨矣。启辞知道。○五日甲辰。以具义刚为大司谏。李溟为献纳。南以俊,姜翼文为正言。李惺为执义。○礼曹启曰臣等诣馆中。以上疏 传教既下。诸生即宜还入之意叙喻。则掌议色掌等听传教。对以与诸生议之。则诸生皆以为先贤受侮。血诚吁呼。请焚其劄。只欲卞邪正明是非。而不惟 天听愈漠。 圣批亦不下。臣等虽无状。国家之待之。以其有儒名故也。臣等既不得挽回天听。又不得卞别邪正。 祖宗朝培养士气。至臣等销铄。臣等安敢自以为士。而偃然居首善之地。徒食养贤之廪乎。不得已辞庙退去。臣等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4L 页
固当万死。至于招集。而诸生以不得卞明邪说为痛郁。有非斋任一二人所能容身云。 答曰知道。人非大圣。孰能无过。大醇小疵。则不害为名儒。历观古今配享 孔圣之庙者。果皆每事尽善而优入圣域乎。文元文纯虽或有不醇之讥。亦可为东儒之领袖。固无妨于从祀。郑赞成以特立独行之人。纵不能阿一世之所好。何必削其名焚其劄。乃为已甚之举。贻后世之讥议乎。诸生学孔子者。徒知两贤之可尊。而不恤 圣庙之无守。岂不近于缌小功之察乎。嗟嗟人之为人。以其有五伦也。五伦之首。君臣居焉。诸生不知君臣之义。其他何足云云。师儒礼官。宜知予意。更为晓谕。予言不再。○六日乙巳。咸阳官人朴应男所率回马。付家书。○三陟府东城外人家百馀。刑狱并火灾。 命罢府使闵仁伯。○礼曹启大槩。招集斋任若干人。以昨日 圣批之意。反覆晓谕。则对以臣等无状。既不能感回 天听。又致严旨。何敢冒入贤馆矣。○七日丙午。以尹让为承旨。郑岦为司谏。○礼曹启曰本曹堂上诣馆中。与师儒等。招集掌议色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5H 页
掌儒生等。以昨日 圣批之意。反覆晓谕。使即入卫 圣庙。则斋任等对以此事非斋任若干人所能断定。请退与诸生等商确处之。而仍招聚外处诸生议之。又皆以为不守 圣庙。致勤 上教。臣等之罪。固当万死。第二贤之受诬。不为辨明。而仁弘之丑诋。反加容护。二贤之受诬未卞。则邪说益肆。而孔圣之道不明。国家培养多士之意。岂欲使徒守 圣庙而已哉。臣等区区之诚。实欲明是非于一世。纳吾君于无过之地。此所以明君臣之义。而反以不知君臣之义为教。臣等之痛滋甚焉。臣等无状。既不能感回 天听。又致严旨。不敢冒居贤关。徒窃廪粟云矣。○答曰先正别无可辨之事。而儒生恣意跳跟。予未如之何矣。礼官师儒某㨾处之。○吕州居生员李显门等上疏大槩。卞斥郑仁弘邪说。 答曰省疏具见尔等之意。○玉堂劄子大槩。任叔英削科之命还收。大学儒生等遣近臣敦谕还集。 答曰太学生出入。予未如之何矣。儒臣据理往谕。如大醇小疵之语。汎言前古从祀 圣庙之人。或有如此者。勿以辞害义可矣。○答谏院曰。太学生不焚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5L 页
劄则不复入云。其胁迫愚弄。莫此为甚。有何可谕之语乎。○礼曹启曰。传教矣。诸生等既为先正固守所见。该官循例开喻。又不肯还入。与馆官等反覆商议。未得善处之道。若依顷日别遣近臣例。特下温谕。则庶有还入之望矣。敢此仰禀。○八日丁未。儒生等又还入馆。三日空。八日入。○姜签为大司宪。崔东式为掌令。闵德男为典翰。朴鼎吉为修撰。○政院启曰昨因玉堂劄子。太学生处。儒臣据理往谕事 批答。而玉堂之官皆有故。只有入直上下番。以何员往谕乎。副提学往喻。副提学李尔瞻启曰。臣承命诣太学。与师儒等招斋任儒生等。以还集之意。再三叙谕。则儒生对以区区之意。只欲为先正卞诬。昨日 圣批中至以先正无可辨之事为教。臣等聚首相语。私自闵郁。伏见答玉堂之 批曰醇疵之说。勿以辞害义。以示悔悟之意。洞释多士之惑。而别遣儒臣。叙喻 圣旨。臣等虽极无状。敢不承顺 圣旨尊贤慰士之盛意耳。○执义李惺肃拜后启曰。顷忝司谏时。本院上劄。痛绝郑仁弘。而臣适得重肿。且自以曾与仁弘同患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6H 页
难。不敢力疾进参。而呈告乞解矣。上年玉堂劄请从祀之日。臣方叨应教。非徒联名。亦自制劄。臣尊尚两先正之诚。岂下于他人哉。当此大论。如臣眇末一身。固无轻重于其间。茅在言地。不得随列。奉职无状。伏俟谴责。岂料今者。遽承新命。惊惶踧踖。罔知所措。缘有贱疾。稽谢至此。臣罪尤大。何可冒居。请命罢斥臣职。 答曰勿辞。○府启(李厚,李弘望。)劄子大槩。顷日 圣批文元文纯不醇之教未安事。及亟下恳恻温谕。使多士感激入守文庙事。 答曰知道。○答合启任叔英事曰。不可从之事。逐日烦扰。有何所益。休论可矣。○右相沈喜寿十度呈辞入启。○九日戊申。谏院劄子(李溟南以俊)大槩。顷日答礼曹之批。二贤不醇之教未安事入启。 答曰劄辞知道。当留念焉。○十日己酉。司谏郑岦启曰臣顷日。待罪宪府。属玆斯文不幸。先正被诋。既不能力争是非。期回天意。而联名一劄。仅同塞责者然。疲软不职之罪。固已多矣。至于处置朴汝梁之时。其递出之当否。不难卞别。而臣实昏谬。未免苟同。物议之哗然。在所必至。递免以来。屏伏踧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6L 页
踖。日俟公论之不暇。而诚不自意新除误恩。又出于旬月之内。惊惶罔措。进退维谷。且缘贱疾稽谢至此。伏闻近日连有未安之批。而亦不能随参论卞。有所匡救。臣之罪戾。前后非一。何敢从他笑骂。腼然冒据。请命罢斥。 答曰勿辞退待。谏院处置。既已见递。不可以一事每为举论。而疾病人所难免。别无可避之嫌。请出仕。○大司宪姜签启曰。无状小臣。滥蒙误忌。人望之外。遽受本职。笑骂从他。荣宠无比。感泣惶惕。抚躬若惊。第今斯文将哀。两贤被诬。一国齐愤。众怒如火。而言路杜塞。天意难回。是非不定。邪正莫卞。当此时必须刚方正直敢言极谏。为远迩所想望者居是职。庶可以格君心而恢清论矣。如臣疲软无能。岂宜窃位尸素。玷辱名器乎。且凡官被推。不得呈告。乃是流来法例也。臣于上年冬末。适忝本职。以前为禁府堂上时。罪人全以性误配近地。私罪被推之因病不得避嫌。偃然呈告递免。身为法官。先犯邦宪。其时物议。深以为非。今不可强颜再冒。纠正他人。请罢退待。○宪府处置。既往之事。虽不可追咎。而凡被推者不得呈告。固是规例。则台官以纠正为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7H 页
责。小有所失。势难在职。请递。○号牌厅以诸大臣意启曰。号牌之事。初定以正月。各道各官。欲及其限。上年冬前。几尽整顿矣。中因论议多端。退以四月。民志不定。观望希脱。今者四月又过一旬。而尚未有一定之令。国家大举措。反为小民唾笑之资。殊为未安。近观各官成册连续上来。各道观察使以号牌已尽措备。而请烙印者亦多。垂将结局之事。无故阻辍。使远近疑惑窃议。岂其可乎。前日伏承 圣教。将欲面议处置。其临事慎重。至矣尽矣。臣等亦知 圣意之有所在也。但时日渐过。登对无期。人心涣散。号令不信。国事益无可为。设使此举有可更议。既捧成册。则所当速为整顿。观势善处。不宜见挠于奸民动摇之浮议。而淹置等待。贻笑滋弊。若是而遽止也。请令本厅查勘各官成册然后。即为禀旨知委。一齐佩持何如。传曰近日当面言。○以李睟光为大司宪。李景颜为正言。尹旸为承旨。○十二日辛亥。合启臣等将任叔英削科还收之事。吁呼累月。诚未格天。窃不胜闷郁焉。伏念 圣度恢弘。与天地同大。岂不知容一狂直之士。只以违科程贻后弊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7L 页
为虑。是则大不然。夫临轩发策。既责以无隐。且有此外可言之问。则题目之外。有怀尽言。不避触讳。有何不可。设或韦布之言。虽极狂妄无伦。而固当平心虚受。反求 圣躬。如无一德之累一政之疵。则以为此言妄也。包容而置之可也。如其不然而言有可择。则是宜惕念之不暇。听纳之不暇矣。今以叔英之策。谓之近于谀佞。则虽遵程式。何足取焉。谓之涉于狂直。则虽违程式。何可削之。盖人君取士。先观其对之直不直如何耳。程式非所论也。是以前古直臣大庭之对也。未有胶守常规。随问随答。而不尽所怀者也。昔者苏辙之对策。考官则黜之。而仁宗擢置。今者叔英之对策。考官则取之。而 殿下削之。今日之举。何其与仁宗相反欤。 殿下以上圣之资。可以为尧舜。可以为禹汤。而何独于取士一事。反欲居仁宗之下乎。且刘蕡下第。虽出于考官冯宿之床祸。而胡宁犹且归罪于执政而讥訾。况今断自震聪。遽命削之者哉。不但一时之瞻聆震骇。后世谓 殿下何如哉。是叔英之所得甚大。而 圣德之玷累无穷。岂不惧哉。臣等非敢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8H 页
为一叔英地。窃为 殿下深惜焉。谀佞自此成风。言路自此杜绝。终至于国非其国。则违程之后弊虽矫。而目前之危亡可待。此臣等之所以血诚论执。久而不止者也。 答曰不允。○利川居生员吴雨文等上疏大槩。亟焚郑仁弘之劄。以正媚疾之罪。无批答而下。○十三日壬子。右相辞职劄子入启。○十五日甲寅。答曰省劄深嘉不弃寡昧之意。予当体念焉。卿宜毋执谦退之计。调理以出。共济时艰。○十六日乙卯。以朴承业为持平。○十九日戊午。答任叔英事合启曰。徒烦而已。论可休矣。○忠清道儒生黄浃等疏大槩。为晦斋退溪两先贤卞诬事入启。○二十日己未。答黄浃等疏曰。疏辞具悉。谴罚之请。曾未闻于前古。尔等之言过矣。勿为渎扰。退而自修。○黄浃等再疏入启。翌日答曰。尔等之意。既已知之。今可退去。勉修学业。毋庸渎扰。○都承旨金时献启曰。臣伏蒙恩暇。今将省扫父母坟茔。荣极幽明。感泪自零。第念辞后自大臣勋府之外。并无浇奠床备给之命。而今玆异数。谬及贱臣。此外又有油屏雨笼之赐。臣又不胜衔恩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8L 页
感泣。踧踖惶仄之至。且即者伏承 答药房之批。胸腹痛之證。尚未快差。臣随参内局。才承此教。不敢远出。给由之命虽下。而伏俟 圣候平服后下去之意。敢此并启。 答曰勿谢。予疾非大端。而腹痛有时或作。故朝者言及矣。不可以此等待永差。仍为趁速往返。○答任叔英事合启曰太烦。○答右相沈喜寿十一度呈辞曰。予意曾已尽喻。卿宜调理出仕。○传曰移御吉月吉日。以秋末冬初推择书启。○二十一日庚申。以吴亿龄为大司宪。柳穑为司谏。赵有道为正言。闵有庆为弼善。柳忠立为注书。朴𥶇为副修撰。○命择移御吉日于秋末冬初。○礼曹以九月初七日午时。十月初三日午时。推择入启。○以李尔瞻为吏曹参议。崔有源为副提学。朴自兴为说书。○黄浃等三疏入启。○二十二日答曰。尔等但当俱陈所怀而止。连章累疏。必欲行其志。岂是士子之道也。毋庸太过之议。○生员金德民上疏大槩。成运尊慕李滉。郑仁弘论议谬妄事入启。 答曰省疏具悉。○答合启任叔英事曰。凡科试违格举人不取者。乃时王之制也。载在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9H 页
金石之典。决不可毁也。毋庸坚执。○二十四日癸亥。黄浃等四疏。无批答而下。○二十五日甲子。玉堂劄子大槩。任叔英削科事。昨日湖儒之疏。无批答未安事。引接臣僚。开纳下情事。 答曰省劄用嘉忠款。缘予多病。久未引接。近当调理行之。任叔英事。皇朝立法之意。岂偶然哉。○院启持平李厚,掌令申景洛,持平朴承业并引嫌而退。台谏署经。必于一日并坐。僚员未备。不得为齐坐。则具由引避。乃是得体。有何所失。○两司合启。台谏署经。事体甚重。不可无端停废。而来诣阙下。猝患寒战。书送呈辞。至于不省人事。则疾病人所难免。虽欲供职。未如之何。凡朝家大礼及公会。除服制式暇。乃是时王之制。而敢以私忌不为仕进。使莫重之事。竟至停废。难免亏损之失。持平李厚,朴承业请命出仕。掌令申景洛递差。 答曰依启。○二十六日乙丑。两持平朴李,正言赵有道。皆避嫌退待。○答右相十二度曰。控辞不止。予甚缺然。宜遵前旨。调理而出。○司谏柳穑,献纳李溟启曰。昨日处置宪府之时。以为台谏署经。两司合启。亦是莫重之举。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19L 页
私忌有不暇顾。掌令申景洛敢请递差矣。今闻以式暇在法典。不当递差。处置乖当之失大矣。请递退待。○二十七日丙寅。司谏柳穑,献纳李溟,正言赵有道。以玉堂处置递差。○二十八日丁卯。以宋驲为司谏。吴翊为献纳。郑岦为执义。朴承业为持平。李德一为正言。○柳穑为兼弼善。张维为兼说书。赵濈为校理。○右议政十三度呈辞。○玉堂劄子大槩。任叔英事及顷日被斥于湖儒之疏。臣等不职之罪大矣。请洞察舆情。明卞是非事。 答曰任叔英事谕之已尽。被斥事。安心供职。○六月初一日己巳。掌令朴承业,持平南以俊肃拜后。以被斥湖儒。避嫌退待。○司谏宋驲,正言李德一。以虽新授本职。一日在官。则均是儒讥斥中也。何敢处置他人。请递退待。玉堂处置。朴承业递差。○答右相十三度曰。大臣进退。安危所系。当此艰虞之日。岂可引疾休退。宜念国事。更加调理出仕。○二日庚午。以崔东式为掌令。李溟为持平。赵挺为大司宪。苏光震为献纳。○司谏宋驲,正言李德一。以玉堂处置递差。○三日辛未。因府吏李景秋得子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0H 页
书。知尹掌令病不来。○答任叔英合启曰。时王有制。程式难紊。则为有司者。不可不遵守法度也。今则有司毁法。予惧有后弊也。○右相十四度呈辞。 答曰安心调理出仕事谕之。○三嘉居生员朴乾甲上疏大槩。请正士论是非事。○以柳潚为司谏。申景洛为掌令。沈光世为正言。○四日壬申。 答吏曹判书李廷龟辞职劄曰。省劄具见至恳。此时铨长不可轻递。虽有疾病。调理察职。但目今朝着不靖。虞忧万端。予于病里。中夜无寐。卿宜秉至公而正铨衡。进君子而退小人。使诸贤布列。群策毕举。同寅协恭。弘济艰难。勿令浮薄之徒。生事于朝端。如顷日玉堂之纷挐可也。深有望于卿焉。○庆尚左右道儒生金奉祖等上疏大槩。请罪郑仁弘诬毁先贤事。○全罗左右道儒生权以中等上疏大槩。两贤卞诬事。○合启任叔英事 答曰。非可从之事。毋庸烦论。○五日癸酉。 答两南儒生疏曰。省疏具悉。尔等之意。人之所见各异。论议殊道。自古然矣。何必众攻群咻。胁迫使之苟同。尔等已各言其志。勿为更渎。退修厥身。○答朴乾甲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0L 页
疏曰。疏辞具悉。人心士习。日就偷薄。惟以胁制君父。为能事高致而不知止者。无非不解冒忝教化不明之致也。虽举国争之。是非之定。自有其日。尔可退去。勉修学业。○六日甲戌。 答全罗道儒生再疏曰。尔等之论过矣。伪学之说。伉胄之比。乌能取信于人也。下气平心。归而求之。至于自负信向之语。尤近于谬妄。予窃哂之。○庆尚道儒生再疏入启。○以李忠养,朴承业为掌令。以柳穑为司谏。闵有庆为献纳。柳寅吉为大司成。○七日乙亥。吏曹判书李廷龟劄子大槩。辞职承 圣批中玉堂纷挐轻薄等教未安事。 答曰再省来章。目今朝廷痼弊。卿其洞悉无蕴。宜遵前旨。务祛宿弊。恢张公道。尽心国事。勿为控辞。陈戒之辞。当体念焉。○全罗儒生三疏大槩。已陈所怀。今将退去事。○岭儒再疏曰尔等之论太过矣。既已言其志。归而修学业。○司谏柳穑避嫌启曰。臣于前月。忝冒本职。正当湖儒讥斥之时。合糊苟容。不知自处之道。物议之非。固其所也。厥后台官以不即辞避之故。见斥于玉堂。至递其职。则臣之尸职结舌之罪。至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1H 页
今犹在身上云云。请罢退待。○掌令李忠养启曰。无状小臣。猥蒙 圣上天地洪造。前后忝冒。非止一再。而曾无分毫裨补 圣德。尸职之罪。无所逃矣。迹孤朝端。性偏守拙。朝家论议。有同聋瞽。世路是非。未尝经心。杜门屏伏。盖有日矣。不料玆者。新受恩命。复出意外。惊惶陨越。若无所措。臣伏见近日庭对之儒。还削既取之科。庙享之贤。遽被横议之诋。台臣之力争既久。儒林之抗章日激。而 圣上一向牢拒。尚靳明卞。呜呼。以 殿下包容之量。不能容一人之言。以 殿下高明之学。不早伸两贤之诬。一国臣民所期望于 圣明者。不如是也。臣窃痛闵焉。臣素患湿痰。因成疠疟。实录纂修。既未堪任。风宪重地。决难供职。而区区爱君之念。终不得自已。扶曳出仕。敢陈危恳。臣与献纳闵有庆为同婿。有相避之嫌。请递退待。执义郑岦持平南以俊以臣等处置之难。犹失前也。请递退待。大司宪赵挺处置启曰并引嫌而退。两贤被诋。既已陈劄。削科还收。公议方张。疾病之作。人所难免。两司通避。亦无前例。因一时韦布之言。决不可轻递言官。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1L 页
难于处置。尤无可避之嫌。请郑岦,李忠养,南以俊,柳穑。并命出仕。○江原道儒生崔庆荣等上疏。二贤卞诬事。 答曰尔等疏又至。果若人言矣。疏辞具悉。今可退去。各修学业。○八日丙子。答全罗道三疏曰。狂简之辞。有同忿骂。君子之争。岂如是哉。勿为渎扰。归去修业。○弘文馆下番阙直。○答右议政十五度呈辞曰。予意曾已尽谕。卿宜毋庸固辞。调理勉出。○答任叔英事合启曰。事贵得中。勿用坚执。○弘文馆下番又为阙直。○庆尚道儒生三疏入启。○九日丁丑。答金奉祖等三疏曰。三省陈疏。具悉尔等之意。但大肆忿言。殊非君子之争。予安能无惑。勿为渎扰。归而求之。○开城府儒生河伟量等上疏大槩。郑仁弘邪说事入启。 答曰疏辞具悉。尔等既言其志。毋庸更渎。退去而自修。○答江原道儒生黄中允等再疏曰。再见陈疏。足见尔等卫贤之意。今宜退去。勉修学业。○实录厅启曰记事官洪霶身病呈辞。出仕无期。实录修纂。一日为急。攻差其代。急急差出何如。 传曰允。○备忘记。近日纪纲颓废。人皆自便。新进文官等。尤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2H 页
不顾事体。台谏才为诣阙避嫌者。或不进于命牌。三司之官。以呈告为能事。无日不入。已极寒心。洪霶昨日呈辞。才下只递本职之命。而今日实录厅又请递兼春秋。事甚可骇。洪霶勿递。使之调理察职事。言于本厅。今后如此事。政院致察。勿为捧入。○牌不进吴翊以献纳。李忠养以掌令。不进即呈病。○执义郑岦启曰。臣前月参拜司谏。适于其时。落伤甚重。累日之后。扶曳出谢。仍为引嫌而未蒙递免。旋承 命牌。命牌不进。分义未安。故力疾诣 阙。妄意以为既已就职。则自当相会及行公之事。而贱疾如许。决难仍冒。即搆呈辞草。付诸下吏。使之书呈矣。今日席上。同僚以为台谏在阙呈病。事甚无谓。至举昔年被论者而言之。臣闻此言。中心瞿然。前日昏谬妄作之罪。至此而无所逃矣。言官少有所失。尚难在职。至严者完席。而僚议之重发如此。与被参者无异。决不可仍冒。请罢退待。○掌令朴承业启曰。臣十馀年来。废在乡曲。朝家规模节目。全未闻知。而今日启中语及朝下 备忘未安之事。臣以为近日三司呈告连渎。已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2L 页
甚未安。而至于命牌不进。尤为非矣。往在戊戌年间。适忝言地。而有一史官方到春秋馆。搆成呈辞单子。使下吏呈于政院。显有自便之习。故其时即为论启矣。今则庶官之事。有不暇言。至如台谏。在阙下构成呈辞草。使之书呈者。滔滔有之云。殊为未便也。此不过汎论近日之弊习。而郑岦之诣 阙搆草。有未闻知。则岂有他意于其间哉。臣昏谬妄言。使同僚不得自安。所失尤大。请罢退待。○大司宪赵挺启曰今日席上掌令朴承业。汎言呈告纷纭之弊。臣亦从而和之。以为台谏如无实病。则诣 阙之日。即呈辞单。果为未安。而此非指实病呈告者而言之也。今见执义郑岦引避之辞。臣辞不达意。致令同僚不安于心。将何颜面敢为处置出仕。赵挺,朴承业就职。郑岦再避。○答玉堂劄曰具见忠谠。良用嘉叹。予当留心焉。任叔英事。当此末世。后弊亦不可不虑。玆未从之。○院启大司谏具义刚以杨御史迎慰使。方在义州地。召命已下。而拘于职事。迟速不能豫料。而当此多事之时。谏长久旷。事甚未安。以谏长为慰使。于事体事甚未妥。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3H 页
且无内外轻重之别。请令该曹处置。迎慰使或以他人差送。具义刚速为召还。 允。○十一日戊寅。黄海道儒生申择仁等上疏两贤卞诬事。 答曰亦悉尔等之意。归去勉学各修其身。○开城儒生再疏入启。○命还给任叔英之科。以左相李恒福榻前启也。以揔护使诣 成陵时。引见领相。三司劄 答合启曰已为勉从于大臣之启矣。但科举程式至严。而考官任意坏了。启他日无穷之弊。此后如或冒取违式排题之文。有司当任循情之责。此意各别奉承传申饬可也。○右相十六度呈辞。○庆尚道儒生四疏入启。○十一日己卯。以林 为持平。李厚为献纳。李李惺为典翰。韩仁及为修撰。○答岭儒四疏曰。尔等尊贤卫道之诚。不待累疏而知之矣。但郑赞成有何私怨于彼哉。出于为师卞明之诚。而攻者语多无伦。或肆忿言忘(一作妄)骂之徒。欲以多口取胜。窃为尔等惜之。讫可休烦。退而读书。○答开城府儒生再疏曰。再省陈疏。具见右贤之意。但尊师之心。人皆有之。惟当各言其志。不必力排他议也。○答江原道三疏曰。尔等之议过矣。毋庸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3L 页
更渎。○江陵等官蝗虫害谷。○十二日庚辰。 答松京儒生三疏曰。尔等之意。既已知之。退修厥身。毋庸渎扰。○京畿儒生闵院等上疏。痛辟邪说。快从公议。○副护军金尚宪三度呈辞。本职及兼带。并以递差。○以柳潚为执义。○十三日辛巳。行先忌奠。○正言李景颜。以平安道点马入来。避稽辞之嫌。处置出仕。○答黄海道儒生再疏曰。尔等过矣。疏语无伦。不一而足。或曰恩护。或曰私恩。恣意愚弄。尝试之辞。略不顾忌。窃为尔等不取也。毋庸渎扰。归读古人书。○政院启曰。今月初十日引见时。领相李德馨所启京上妓退送事。领左相所启两湖为先依宣惠厅例施行事。并无发落取禀。 传曰京上妓退送事。进丰呈设行后议处。两湖作米事。姑待后日。○十四日壬午。启京畿儒生等疏曰。此疏中有一言之功偏倚而曲庇之语。何谓也。问启问于疏头闵浣。则往在 先朝贼臣当权。阴蓄凶谋。郑仁弘抗章极言。此一言之功。而今者诬毁两贤。举国争卞。自 上牢拒公论。容贷邪说。此偏倚而曲庇之也云矣。○答右相十六度曰。卿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4H 页
何苦辞。遐弃寡昧乎。宜遵前旨。久久调理以出。共济国事。○江原道儒生三疏入启。 答曰具悉三至之疏。足见多士之意。宜勿更烦。益勉自修。○答岭儒五疏曰。予意谕之尽矣。尔等勿为太烦。各勉修己之学。以卒卫道之业。○十五日癸未。以尹铣为执义。尹重三为掌令。李德一为正言。郑岦为司谏。苏光震为副校理。沈光世为修撰。○答江原道儒生四疏曰。疏辞具悉。但诸生学孔子者。颜回不有言乎。子在回何敢死。尔等之欲死。无乃太遽乎。讫可休烦。归去读书。○备忘记曰郑仁弘戊申之疏。非为予一人也。实出于为 宗社。为大义。为万世之名分也。予有何私恩于其间。而妖妄之徒。必以此为执言侮弄之地。肆然讥斥。而人不为怪。莫敢规禁。君臣之义。自此而扫地尽矣。予欲无言得乎。此意政院知悉。○十六日甲申。前领议政尹承勋卒。○在戊申年。附会告讣使李好闵让本之说于榻前。为入侍诸臣所折。今 上定位东宫十七年。岂可谓之受让于逆珒乎。○传曰顷日引见时。大臣启辞及自上答辞并书入。○京畿儒生闵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4L 页
浣等再疏入启。○右议政沈喜寿十七度呈辞入启。 答曰疾病人所难免。细嫌何足介意。宜遵前旨。善调以出。○十七日乙酉。政院启曰近日儒生疏中。或有提起不当论之语。揆之事理。果为未安。而伏睹昨日下本院 备忘记。至以妖妄之徒斥之。草野儒生。不职朝廷事体。措语之际。不觉自陷于失言之地。岂敢有一毫侮弄讥斥之意乎。 王言一下。传播四方。窃恐有累于 圣明优礼待士之道。臣等职忝近密。区区所怀。不敢不达。惶恐敢启。 答曰知道。近来义理不明。慢上之风日长。虽委于习尚。亦不可谓未如之何矣。此意知悉。○答畿儒再疏曰。疏辞具悉。尔等发言无章。其何以取信于人。勿为争卞。归修学业。○十八日丙戌。三嘉儒生朴乾甲上疏大槩。为南冥,来庵两先生卞诬事入启。▣(一作○)十九日丁亥。宜宁儒生李宗郁上疏大槩。为师卞明事入启。○以柳湙为掌令。任衮为弼善。○二十日戊子。朴乾甲,李宗郁,安崇让等疏。皆无批答还下。○院劄子大槩。痛斥朴乾甲,李宗郁等疏辞事入启。 答曰疏疏辞具悉。儒生狂妄之语。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5H 页
一一攻之。则日亦不足矣。自今予不为酬。宜体予意。毋庸烦扰。○右议政十八度呈辞。○春川儒生安崇让等再疏入启。无批答而下。○二十三日辛卯。玉堂劄子大槩。痛斥朴乾甲,李宗郁诬罔之疏。 答曰启辞具悉。予当体念焉。○二十四日壬辰。领议政李德馨乞致仕归养病父事入启。 答曰省劄具悉卿恳。亲年已至喜惧。孝思切于归养。卿意则然矣。国事日诣艰虞。大臣争相不附。予怀如何。卿宜时时往觐。谕以义理。奉来卿家。无负公私可矣。克体予意。勉回遐心。○宪府赵挺,朴承业,柳湙等劄子大槩。痛斥朴乾甲李宗郁等疏辞事入启。 答曰省劄具悉。陈戒之辞。当体念焉。○二十五日癸巳。平安道儒生崔敦善等上疏。二贤卞诬事入启。○吏曹判书李廷龟初度呈辞。○二十六日甲午。答右相十八度曰。卿无去位之义。虽素患疾病。服药久调。自当有愈。宜体予意。调理以出。○答平安道儒生疏曰。远来陈疏。足见尔等好贤之意。此事予已知之。宜勿更烦。归去修业。○七月初二日己亥。领相再劄入启。○平安道儒生再疏入启。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5L 页
答曰疏辞具悉。○三日庚子。庆尚道咸阳儒生郑庆云等上疏。来庵先生卞诬事入启。 答曰省疏足见尊师之诚。得中之议。尔等宜勿更渎。退修学业。○答领相再疏曰。再省陈章。具悉至恳。私情虽切。公义亦重。宜遵前旨。勿为控辞。时时往觐以来。○平安道进士郑旻等上疏。箕子后袭封事入启。○通津儒生洪有文等上疏。两贤卞诬事。无批答而下。○右相十九度呈辞入启。○四日辛丑。领相三劄入启。明日 答曰三省陈章。备见卿爱日之至情。但念今日国事。非卿辞退之时。况卿亲庭不远。宜体予意。用遵前旨。时时往觐。毋遐弃寡昧。○六日癸卯。持平姜翼文启曰蝼蚁微臣。屡忝匪据。兢惶踧踖。无地自容。且于顷者臣师赞成郑仁弘以一劄之故。多口纷纭。群排众斥。在臣私情。有不省闻。孤危踪迹。杜门屏伏。不意今者。误恩遽下。臣实何心。偃然承当。且缘贱疾弥日。今始扶曳来谢。逋慢之罪。至此大矣。风宪重地。不可苟冒。请递勿辞。○全罗道儒生罗允吉等上疏大槩。二贤卞诬事。无批答而下。○领相四劄入启。许令致仕。○七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6H 页
日甲辰。平山幼学辛光祐上疏大槩。先陈天人之理。以为鉴戒之方。益进学问之道。以为自修之实。 批曰用嘉爱君之诚。○咸安居前昌原府使李净侄曹庆代呈上疏大槩。为郑赞成卞诬事。○八日乙巳。答领相四劄曰。狂简之言。侵陵君上。略不顾忌者。滔滔成习。不须以此介怀。但当克体予意。时往觐省。勉辅寡昧。予言不再。○答户曹判书黄慎劄曰。省疏具悉卿恳。但不户曹乃货利之窟。一即吏虽有不谨之事。于卿何与焉。分局之设。先朝所未闻。今宜合于本曹。择人而任之。勿为控辞。更加尽职。○答右相十九度曰。予意曾已尽喻。安心调理事谕之。○九日丙午。领相五劄。斋戒留政院。○十日丁未。答李净疏曰省疏用嘉不偏之议。予当留念焉。○答大司谏崔有源辞职疏曰。省疏具悉。但以不当避之嫌。累辞而不知止。无乃近于太刚乎。目今朝纲日颓。是非莫定。宜勿控辞。尽心职事。振肃风采。激扬渝俗。○右相沈喜寿二十度呈辞。斋戒留政院。○江华儒生河宗海等上疏。二贤卞诬事。○十二日己酉。领相五劄。答曰。予意谕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526L 页
之尽矣。宜勿控辞。共济国事。○咸镜道进士韩仁滉等上疏大槩。二贤卞诬事。○江华儒生河宗海等上疏。无批答而下。○十三日庚戌。 答咸镜道疏曰。怀章远来。尔等多劳矣。疏辞具悉。归去读书。○十七日甲寅。咸镜儒生再疏启。 答曰再省疏章。用嘉尔等尊贤之意。宜勿更渎。归修学业。○十八日乙卯三月出榜。以任叔英削科所启。至此而始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