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笺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3H 页
大殿诞日(代畿伯作)
阳初动于子半。复月方临。圣诞降于辰良。寿日重至。动植均悦。神人叩欢。恭惟 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主上殿下丁河清期。履龟畴福。存真剔伪。刷 列圣十二代之羞。发乱致治。抚重恢千万世之业。更值长春之节。益膺纯嘏之祥。伏念臣身滞棠郊。心悬象魏。职有内外。迹虽阻于鹓班。寿祝冈陵。诚倍殚于虎拜。
册封世子进方物
册我元子。实添少海之波。仰彼前星。敢执壤奠之礼。右件等物。名般不腆。制造匪工。聊以表乎由中。岂足充乎享上。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状
  
左议政公礼状
王躬是保。几尽补衮之诚。边圉卒荒。乃承抚军之命。风声才及于海国。将士踊跃于辕门。恭惟金卷元勋。乔木巨室。义同休戚。泪尽观华之行。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3L 页
惨目山河。志切寝车之愤。既讯扫乎陵寝。复宣布乎德音。上眷已极于分符。下车未阅于旬朔。信义不孚于雷境。其奈填壑之冤。弓马未效于鲸波。空切拊髀之叹。
郡守延命公礼状
岭外星罗六十州郡。是我国家本根。满朝笋班大小臣僚。非汝孰能宣布。玆承命于北阙。得再莅于南中。伏惟观察使相国閤下。华国摛藻。瑞世鸾凤。身都将相之任。入则夏官秋官之卿。心无内外之殊。出则观察巡察之职。马谙旧时之路。棠依昔日之阴。某上恩如天。下车未几。藩臣多失事体。既非抚字之心劳。咫尺不违天威。难禁北辰之诚笃。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策
  
殿策
王若曰云云。
臣对。臣迹忝周庠。沐浴 圣化。心切致泽。未效涓埃。掩卷而思。仰屋而叹。曰可畏非民。不畏入畏。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欲将一得之愚。仰补如伤之德。耿耿于怀。为日多矣。幸我 正伦立极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4H 页
盛德洪烈主上殿下。毋安厥位。若保赤子。仁心仁闻。浃人肥肤。而犹以为未足。万几之馀。特进臣等。借玉阶之方进。揭金章而昭示。始之以丘民之难保。继之以祈天永命之道。大哉 王言。一哉王心。噫畏之一言。可以囿东方于熙皞之域。而寿国脉于亿万年无彊之休也。臣亦化育中一民也。敢不扬眉吐气。以答扬 圣问之万一乎。臣伏读 圣策自人主尊居人上。止亦有高下之可言欤。臣圭复再三。钦仰 殿下惟难惟危不敢遑宁之盛心也。臣闻天生烝民。又立司牧。盖使其代天工而养万民。非欲其享尊荣而自暇逸也。是以莫尊者君而厥位惟艰。莫贱者民而至愚而神。以至艰之位而保至神之民。其可谓可下而不畏也哉。然则畏心存者保民而王。畏心弛者失民而亡。存亡之机。不外乎民心之向背。而民心之向背。又决于人君畏心之如何耳。噫上天虽可畏。而视听自我民。则可畏者非天也。强敌虽可畏。而甲兵可以御。则可畏者非敌也。至于君之于民。则相须以生。相依以安。如木之有土。如鱼之有水。鱼无水则死。木无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4L 页
土则枯。必然之理。可畏之甚也。洛汭之歌朽索。君奭之畏民碞。其意切矣。呜呼。亡国恒于民。得国恒于民。居民上者。可不慄慄而敬畏。修德而勤民也哉。哲王不作。保民而王者。未见其君。失民而亡者。滔滔皆是。则不须枚举。以烦 圣听。其惟小康者。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而已。然治不师古。仅致驩虞。则臣之以是三君为言者。亦衰世之意也。孟子曰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张子曰为治而不法三代则皆苟而已。伏愿 殿下以尧舜三代之保民为法而致治焉。臣伏读 圣策自予以否德。止其道何由。臣圭复再三。钦仰 殿下恫瘝乃身务恤民隐之盛心也。恭惟 殿下以明明后。承丕丕基。丙夜而思者。无非安民之事也。旰食而忧者。无非爱民之政也。其所以渐仁摩义。固结民心者。至矣尽矣。脱有警急。宜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不爱其身。争死于国。而奈之何壬辰凶变。起于仓卒。民心涣散。所在皆然。望风瓦解。贼入无人。致 七庙蒙尘。三京失守。曾无一人为国殉身抗义效节者。以二百年休养之民。效邹人莫之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5H 页
死也如是哉。况今祸结连年。乾净无期。治法征谋。宜有所出。而以孑遗之民。供无穷之役。小东大东。杼柚其空。财力殚亡。策应无期。虽欲为御敌之图。谁与调兵。谁与给饷。言念至此。可堪恸哭。臣草野滓贱。才非识务。虽有一二愚衷。何敢仰渎 圣聪。然 圣问之意。若是其勤。则愚臣浅见。不忍含喙。呜呼。民罔常怀。怀于有德。得民者兴。失民者亡。是以古之为国者。未始不以得民心为本。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鳏寡孤独匹夫匹妇。无一不得其所。如不得已而动民。则念其饥寒。闷其疾苦。哀伤惨怛。不啻在己。是以得民之欢心而尽民之死力矣。今者 殿下之爱民。非不切矣。 殿下之忧民。非不勤矣。哀恸屡下。见者涕泣。仁言旁达。闻者感激。皆知其劳民动众。出于不得已。宜乎虽劳而不怨。已散者还集。而泽不下究。怨讟日深。签兵给馈。防御无策。无乃 殿下之忧民。未尽其实而然耶。 殿下之勤民。不出于诚而然耶。 圣策曰临餐忘食。若陨渊谷。可见 殿下畏民忧民之诚。溢于言表。臣虽愚昧。敢不知感。伏愿 殿下益笃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5L 页
其畏民之诚。益尽其忧民之实。爱民不亲。反其仁。治民不亲反其德。调兵者无其人则曰吾之爱民之诚。有未尽耶。给饷之无其人则曰吾之勤民之实。有未尽耶。常存敬畏。不徒空言而已。则斯民者。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岂患人心之不古。抚我则后。得民者王。宁有邦本之不固乎。以是御外侮则争死长上而外夷不足忧。以之而修内治则乐生兴事而中兴可立致。终至于为万世不拔之基矣。然则祈天永命之道。诚和小民之本。其不在于 殿下修德以劳来之乎。昔周宣王承厉王之烈。其时之民命何如。而(缺)身修行。以致鸿雁之诗。汉光武继平帝之后。民生之倒悬可知。而务悦民心。卒成中兴之绩。今之民生。虽困于丧乱之馀。而国家休养之泽。尚在于民。 殿下苟能及此时。而修己以安百姓。则将见无一夫不得其所。惟其所欲。无不丕应。而宣王光武之功。不独专美于前矣。伏愿 殿下终始敬畏。毋怠此心焉。则民生幸甚。恢复幸甚。臣伏读 圣策自子诸生。止悉著子篇。臣圭复再三。钦仰 殿下刍荛必择。无自广以狭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6H 页
人之盛心也。臣既以迂贱之说。略陈于前矣。于篇终。更尽其馀蕴。臣闻亲民者莫切于守令。守令得其人。则膏泽下于民。而无捐瘠之虞。守令不得其人。则屯膏不下。而有仳离之叹。守令之职。顾不重欤。今之为守令者。多有绮纨之辈。惟知刻割之是务。不念字牧之为何事。不然则方马庸徒厮役凡流也。 殿下虽朝出一令以养民。暮出一令以安民。承宣无人。椎剥犹然。则欲望安集。不亦难乎。宋臣朱熹有言曰四海利病。系生民之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也。朝廷者监司之本也。本原之地。又在人主之一心。伏惟 殿下修身以德。取人以身。禁其苛敛。贵其宽恤。则疲癃残疾者。其亦庶乎其可也。贱臣十年江湖。二忧君民。苟非 殿下之问。何敢尽言而罄其愚衷乎。伏惟 殿下垂览焉。臣不胜屏营之至。谨昧死以对。臣谨对。
救弊策
 问云云
对。愚闻蕫子曰道者万世无弊。弊者道之失也。有能修道而革其弊。则其于为国也何有。执事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6L 页
先生丁国家之多艰。痛治平之未致。特举今昔之弊。下询韦布之士。伏在蓬庐。欲质久矣。(缺)策荆围不言则咎。窃谓自有国家以来。不能无为政之得失。而为政之得其道。则天下之事。未尝为弊。而为政之失其道。则天下之事。未尝不为弊矣。此弊之所以为弊。而弊之于国家也。岂不大哉。盖根抵乎一政之失。而遂为百度之弊。弊生而衰亡至焉。弊生而危乱系焉。坠命之致。覆国之道。亶不外此。虽然弊之生也。既有其由。则救弊之道。岂无其𧗱乎。弊虽多端而更张之道在我。弊虽多端而改革之术在我。在我之心既尽则非所患矣。在我之政既修则不足忧矣。是故为国者。不患其弊之不祛。而患其政之不修。不忧其政之不修。而忧吾心之不尽。此端本清原之道也。不能端本清源。而只欲其弊之祛。则虽日日而祛之。日亦不足矣。请白之。曰若稽古。夏商周之迭兴。忠质文之损益。裁自圣心。靡不合宜。而后王罔戒。鲜克有终。终而为弊。不足怪也。至如灰经火典。秦失其政。而其弊也至于吾道之长夜。律除挟书。汉得其政。而其救也以致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7H 页
斯文之再作。则秦所以亡。汉所以兴。岂外此哉。自是厥后。政降尨乱。代各不一。则愚不难言。而愚不敢以此并议于先王之政也。惟我 国家圣祖贻厥。神孙燕翼。至于传祚十二之久。历年二百之多。而其流或失 先王之法。其弊至于积成之痼。其来久矣。姑就明问中四弊而言之。则贡膳之献。所以纳锡。而终至于生民之瘼。租税之入。所以奉上。而未免黔首之病。而军户之所以御外侮。舟师之所以备水寇者。亦莫不为弊为痼。则先王之美政。一何为弊之甚耶。静言思之。必有所由。愚以臆意。评曰古之贡膳也。相方土之有无。制奉纳之恒式。而今也不然。无名之微。至于诛求之暴。古之租税也。相厥土赤黑坟。而制厥赋多寡之定规。而今也不然。聚敛之风。至于无度之甚。军户则御侮而已。而今更暴之。舟师则备寇而已。而今更虐之。则聚敛者。今之所为也。欲救者。今之所欲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苟或去聚敛而求救弊。则岂无可救之𧗱乎。方今 圣上抚运。才德风从。明良相遇。千载一时。而同寅协恭。亮采惠畴。宵旰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7L 页
之勤。不弭于 九重之内。辅导之职。匪懈于 厦毡之上。哀民生之困瘁。悯邦国之多艰。凡所以咨询者莫非救瘼之道。轻重者莫非救弊之𧗱。则可谓至矣尽矣。而奈何群疑满腹。众难塞胸。行欲改纪更化则訾议之纷然。徇道守辙则委靡之可虑。而到此地头。廊庙之末如何矣。山野微踪。岂贤于廊庙者哉。虽然敢以鲁㜈忧国之诚。仰陈千虑一得之愚。乃言曰救之之术。不可他求。无已则有一焉。人主一心。实百度之根本也。正人主之心者。百度之所以得其宜。而百度之得其宜。则百弊之非所患也。然则今日救弊之道。果不在于正人主之心术乎。呜呼。雍熙之变。莫盛于尧舜。而尧舜之治。实源于允恭浚哲之一心。则精一执中之法。岂圣明所可缓乎。诚能以尧舜之心。传尧舜之法。澄万化之源。立万事之本。则于千万年。可求恒式。而尚何政之不举。亦何弊之不救哉。晦庵有言曰以心𧗱为纲。以政事为目。心之所正。政无不举。纲之所举。目无不张。晦庵岂欺我哉。篇尾又曰正心之道。虽在人主。而陈善之责。责有所归。则愚未知今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8H 页
日之大贤。果能尽陈善之道乎。无人乎我王之侧则已矣。如有之。何不自勉。又言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㐅。弊可救。噫允迪玆。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布衣贱生。颇不自量。拜手稽首。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上李体察使(元翼)
伏以急赴勤 王。虽臣子职分之当为。固藩图存。亦恢复之大计。诚能保守一方之藩屏。使恢复大计。因是可图。则虽未得赴急勤 王。勤 王之实。亦在其中矣。而况去此就彼之际。成败利钝之所由分乎。湖岭两南。 国家之藩屏也。财力之府库也。而岭之南许多州郡。为贼窟甚矣。江右倚山六七邑。虽使保存。而人穷财竭。膏液已枯。鸿飞中泽。师老河下。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不亦难乎。数邑之势。岌岌乎殆哉。莫保朝夕。而惟所恃于万一者。以湖南义兵为之援也。遽闻崔任两将。撤兵勤 王。则本道馀邑民生之失倚。将士之缺望。为如何哉。贼徒之据岭南者。自鸟岭以下。至东莱数百里间。充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8L 页
塞弥留。日夜窥觎湖南者。不可一二数也。初则贼之以全罗为称者。欲渡宜宁之鼎津。为郭再祐所逐。中则逶迤直上。欲犯全州。为湖兵所拒。终则蜂遁蚁聚于开宁昌原等地。在昌原者欲入晋阳。在星州者欲向陜川。在开宁者欲踰居昌。磨牙闪舌。砺力待时者。其志皆在湖南。而犹不敢者。以天时尚寒。防御备故也。然而我道之师疲羸溃散。已不可用。湖南之军不满数千。而亦有撤归之期。天时解冻。道路亦通。贼若一呼。则岭南数邑馀民。未免为鱼肉。而湖南之路。不可保决矣。湖南既不可保。则 国家恢复。无复望矣。我国无一寸乾净地。而湖南一路。未经兵火。军兵出于此。粮资出于此。许多物力。得以赖焉。譬如人有痿疾。百脉已枯。左边一脉。尚未尽涸。所望于复苏者。唯有此也。一朝不察一脉之有关于生道。而妄投箴砭。使尽枯涸。则其死可立而待矣。虽当局者。迷不自知。旁观者有可救之势。而终莫之言。则其责有所归矣。方今事势无急于勤 王者。而亦莫急于保藩屏而固根本也。今日之号召崔任者。急于勤 王。而置南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9H 页
道于无可为之地也。然而终可弃乎。岭南虽可弃。湖南亦可弃乎。弃岭南弃湖南。而能收恢复之功者。万无是理也。崔任朝去则两南夕投。两南既投则虽有智者。不善其后矣。庙堂之算虽不及。而閤下不肯措一言以处之。则恐未免旁观者之责也。况天兵百万。席卷而东。湖南以上勤 王之师。亦不一而足。其供亿之费。飞挽之苦。无有纪极。而皆得责出于湖南。湖南不为我有。则勤 王之师。虽有百万何用。莒即墨未下而齐国以收。睢阳城能守而江湖以保。今日之湖南。岂直为齐之二邑唐之睢阳而已哉。以常情论之。则生等之言。虽若自急于私门之祸。而使达识者见之。则为 国家计也。为恢复计也。当初晋阳之围也。非崔将决意赴急。则晋阳之势必孤。而又于知礼不直遏截。则牛岘之关坊不其疏乎。星州之贼。据城粮肆暴掠。而不敢踰江阳者。非任将与郑义将协力以固守乎。我民投入贼中者。此间形势。无不即通。湖兵去留。军势众寡。彼必闻知矣。今闻湖援遽撤西归。岭南馀邑湖南五十州。次第陷没。不待明者而知也。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59L 页
湖南将士来救岭南者。非独为岭南也。为岭南唇齿之势也。为乡邦父母妻子保安之计也。今明知其乡邦之为贼所。父母妻子之罹锋刃。而能千里赴难。保无解归之思者。吾未之信也。且使崔任虽赴 勤王。而欲进则纠合往未。动经旬月。欲留则馈饷不继。士马饥疲。虽欲有为。其可得乎。崔远金千镒之事。亦可验也。生等又见备边司关意。崔任举义。不宜徒守乡曲。郭再祐自当措置。呜呼。崔任之救岭南。岂是徒守乡曲之计。再祐一人。其能制三面之充斥乎。备边司虽急于捍 王于艰。而千里遥度。不及察南中缓急之势而然也。举一足之间。得失所系。一呼吸之际。成败分焉。朝廷若知如此之势。则非但还收勤 王之命。亦且添一生兵。以为固本之地矣。伏愿閤下洞察彼此之形势。深以保藩屏固根本为念。驰檄两将。急留勤 王之行。旋达 天听。终保恢复之根基。则 国家幸甚。生民幸甚。生等当欲直达 冕旒。而 行朝遥漠。吁 天末由。敢冒以控。伏愿俯察卑忱。亟赐一许幸甚。呜呼。秦楚邻国也。申胥一哭。尚赋无衣之诗。湖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0H 页
岭一国也。叔兮伯兮。毋致旄丘之诮。是所望也。生等不胜惶恐恳迫之至。
答堂弟济仲
自别以来。连承手翰。且悉村闾饥困。麦秋尚远。吾家儿侄。想必颠踣。生亦远来辞禄。进退维谷。穷愁鳏苦。度日如年。少儿念母之故。渐似柴毁。老生悼亡之叹。入夏转苦。虽欲写遣不可得也。蒙君能念夏衣。不衣而衣也。感庐日涉以来。成得几多山趣耶。身虽在洛。心则长在山庐。茔下植木。长得几个。窗外小溪。雨后必肥。梦魂靡日不驰。而尚尔濡滞。愧吾难退。结庐之意。小录稍悉。庐之越溪东偏。种得脩竹苍髯。使之成林。刳竹引溪水一脉。贮于阶前小塘数处。或养鱼或种莲。沿溪上下。多植桃花。间以李杏。溪南一壑。长佳木好树。掩映没屋头。使路上行人望之。依俙晻暧。不知其中有何物。及见桃杏开花。又闻鸡鸣犬吠出于其间。然后始唤做为感树君草庐可也。寒远孤踪。不熟世路。此亦安能久淹留耶。匹马南归。西迤而下。至于兰浦池岸。赏鱼玩柳。既又与村翁野叟。往来于田间水曲。谈农问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0L 页
犊。消遣长日。遣群季诸侄。以籊籊细竿。钓取前溪之金鲫。恢恢长网。猎得普通之锦讷。或秋高叶落。牵黄逐兔。或春晚花红。臂苍搏雉。烹饪得宜。助荐时物。退以其馂。与弟侄列坐。饥饱各适其愿。饮山醪三四瓯。微醺耳热。吟风咏月。送了光阴。若有人言人长短是非。朝廷利害得失。则曰吾不知也。如是而生。如是而死。死便埋我于先人墓下。此吾愿也。君与诸侄共知之。
寄胤庚
别汝之后。瞻想难裁。汝有十月之约。但念汝千里徒步。致伤汝筋力也。父其日来宿山城下某家。耿耿寒宵。恨不能抑。福侄视汝同腹。善养之善教之。是吾之望也。内外堂弟。亦待以亲父兄。每事听其指挥。且立心行己。须向善背恶。善无微而不为。恶无少而必果。终不失善人可也。老父之望。只此而已。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铭
  
书床
四其足。无颠覆。平其面。载黄卷。可于对。可于凭。明窗白日。半壁青灯。谈古人书。咏先王风。矻矻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1H 页
穷年。惟与尔同。
竹笏
竹其质。何畏乎风霜。备其忽。何虑乎遗忘。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祭文
  
平川府院君申磼赐祭文(已下至祈雨祭文。以知制 教制进。)
惟灵。河岳钟精。家世忠贞。廿载蜚英。惟国之桢。有大臣节。朝野想望。有乃祖风。士类依仰。爱君忧国。可质神祇。深思远虑。可拟蓍龟。壁立有素。夷险一如。日虽不给。岁计有馀。昔在壬辰。卿职喉舌。牵衣洒泣。赞定大策。此时微卿。 宗社何托。 大驾西狩。卿不离侧。塞外寒暑。备同艰厄。于后庚子。分忧北门。锁钥为重。内外宁论。前席尽言。感激 宸衷。曰往钦哉。吾且召公。择卿主名。筹谋帷幄。不挠权贵。一心王室。位至崇秩。策公第一。人皆喜闻。孰有忌嫉。出守松都。 特赐召问。人所难言。卿悉无隐。久冤积废。卿又伸理。孰不称快。谓国庶几。不吊于天。痛矣降割。卿亟奔会。攀号莫及。念卿罹疾。无或由玆。眇予寡躬。懁懁何依。勋耆是凭。拟济艰危。重厚朴直。予实深知。人方加额。望属端委。天夺之速。胡不慭遗。自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1L 页
闻卿讣。倍恻予心。顾予嗣服。一年于今。灾眚成萃。罔知攸为。忠臣国耳。死生不替。谅予至情。有以阴济。玆涓吉辰。代奠薄具。灵其格思。辞以为侑。
赠左承旨权宇赐祭文
惟卿。性本明醇。闻道有源。昔予蒙学。承诲谆谆。今其可忘。遣官赠爵。灵其不昧。钦我泂酌。
赠右承旨郑云龙赐祭文
惟卿。奋自南服。来予讲堂。追惟旧学。情岂敢忘。赠以爵秩。奠以菲薄。精灵不浅。想宜来格。
国内山川祈雨祭
惟山与川。为镇为纪。兴云作雨。民获其利。旱甚涤涤。大命近止。神閟其灵。赤子何孽。非神曷依。非民何托。无为神羞。克施霈泽。
城隍祈雨祭
国置坛壝。明神维托。恭修岁事。孔夙无阙。旱既至斯。宁不我恤。自春徂夏。大地暵枯。宁丁我躬。万民无辜。愿惠灵霈。获沾再苏。
宗庙祈雨祭(三首)
今玆旱甚。禾麦大无。宁丁我躬。百姓何辜。 先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2H 页
祖有灵。胡宁忍此。愿惠甘霖。活我赤子。
旱既太甚。自春徂夏。民失所仰。命在水火。于赫先灵。监此危迫。默佑冥冥。惠我甘泽。
旱虐为灾。既失南讹。民无所赖。国其奈何。哀我赤子。 先祖遗氓。愿降大霈。苏我群生。
崧岳祈雨祭
崧高维岳。镇我东方。兴云泽物。民所瞻望。今玆亢旱。宁莫我恤。稼穑既(缺)。势将焦(缺)。非神曷依。匪民何托。神其默佑。亟施霈泽。
祭东冈金先生
呜呼。(缺)远自京洛。言归天岭。路出先生之旧宅也。岁晚穷山。宿草已荒。仪刑漠然。情莫能接。呜呼已矣。夫复何言。清白坦夷之气像。不可复得而见矣。奋毅乐易之论。不可复得而闻矣。多士失其所赖。朝著亡其所倚。哲人云亡。时事可知。哭公之亡。非但为私。余之获见于先生。虽在晚年。而先生所罕言者。幸得而与闻。先生之爱我。不啻万万然。先生之葬也。未暇临穴而哭。既又戾洛。迁延日月。已将一年于玆。今始来哭。千里远来。奠具酸薄。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2L 页
祭葛川林先生
惟先生。禀质之粹。受气之清。渊淳恬澹。浑厚和平。乐易光通。展也大成。景星庆云。和风甘雨。君子人爱。不肖者惧。粤自髫年。亦已有闻。德性坚定。孝友行根。不劳刻苦。业成学就。山林之士。庙堂之器。兰香自闻。鹤书斯臻。或进或退。十年风尘。淳厖告远。世道蹭蹬。骐骥服盐。驽马为骋。凤凰孤栖。鸱鸮翱翔。大贤之始。岂百里疆。梦里乡山。鹤怨猿悲。翩其一归。匹马孤辀。白水云林。聊乐我员。谈经阅史。穷此朝曛。红颜白发。林壑婆娑。衡门之下。独寐寤歌。考槃在涧。硕人之宽。愤世淆漓。屡呈琅玕。 宸听屡褒。百僚心寒。身虽𤱶亩。岂是忘君。增秩崇班。自彼天门。光增云壑。气耸多士。朝家所重。士林所倚。云何一疾。遽止于斯。天生大贤。固非偶尔。拾其糠秕。世俗归淳。使薄风厚。使淆民淳。而丰其德。不薄其施。时耶命耶。天意安之。曰余小子。实获抠衣。出入门庭。岁非一二。承恩愿学。岂他人比。小子无状。无一效师。既负不倦。重自忸怩。地既非迩。诚或不恳。不常执帚。长以为恨。然所恃者。以我先生。年高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3H 页
德卲。获佑神明。疾祛少恙。颜貌渥然。鹤骨轻健。地上之仙。永言不老。谓享百年。遽夺我师。何负于天。孑孑无知。谁仰谁依。天乎之恸。岂但吾师。士亡其归。朝失元龟。龙亡虎逝。斗折山圮。德裕山高。支原膴膴。爰卜其宅。爰启其土。日吉辰良。灵輀既具。杖屦宛尔。仪形莫睹。攀号莫及。地阔天长。哭荐菲薄。泪悬重壤。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告由文
  
庆州东西庑重修。还安告由。(已下以知制 教制进)
庙庑重新。吾道其东。是安是妥。钦事无穷。
杨根乡校位板改造告由
顷缘凶寇。祸及周粟。今既改成。神永有托。
求礼乡校位板告由
夏校已成。周粟重新。是妥是崇。永世钦禋。
兴海乡校位板移安告由
庑宇将新。神御当徙。敢陈泂酌。虔告厥事。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记
  
感树斋记
斋以感命者。所感者多矣。吾父母同居四十馀年。家贫多子。四男二女。婚娶已毕。维可谓人世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3L 页
之一幸。而苍颜白发。已迫迟暮。当时年最长而稍有知觉者惟吾。而生自髫龁。亲之所劝而望者。读书著文。幸得科第以为荣。吾不敢不以父母心为心。萤窗攻苦。奄过半世。菽水之养。亦未暇及。杞国之忧。已至风树之悔莫追。又值荒年。叠遭罔极。襄礼草草。仅免亲土。终天之感。曷有穷已。其后六七年。始忝龙榜。出于仕路。则北堂荒凉。望无所从。虽欲食黎负米。其可得乎。临文则感吾亲之劝教。当馈则感吾亲之不及。遇喜则感吾亲之不睹。遇悲则感吾亲之不知。身有疾则感。夜有梦则感。事事而感。物物而感。感于羹感于墙。然则悲愁愉佚瞻聆食息。无非感也。茔域十里之地。护守无计。常以为痛。幸赖监司李相国力济。筑小庐于墓右。有室有楹。有户有窗。坐卧起立。常目双垄。风雪则感其得无寒乎。暑雨则感其得无热乎。思体魄之藏于是而想警咳之无所闻而感之。前日以不能护守为痛者。宜可以少纾。而其所感者。何时而已乎。此吾所以名斋之意也。早谢簪笏。归伏草庐。春秋霜露。往来瞻扫。以尽吾感慕无涯之痛。此吾志也。既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4H 页
以名吾庐。又从以叙其说。
逍遥台记
濯缨岩下数步许。有梨花一树。隐于蓁莽之中。人未尝知其有梨花树。余一日筇音所及。适至其下。其高不过数丈。而其阴亦可蔽日。残花尚栖于绿叶间。涧水冷冷泻出其下。两岸苔岩。面目依然。余知其有异。乃剪荆棘斸岩罅。累石为台。因溪贮流。可咏可棋。可濯可沿。自是以后。晨往而夕忘归焉。无乃天作而地藏之遗我乎。若迟数三年。更得一番妆添。嘉木成林。宿鸟知归。溪塘益深。游鱼得所。则见者刮目。岂止如今日而已。吾将有待焉。噫向之隐于林莽之间者。一朝为幽人啸咏之地。其可异也。而其亦有所感也。夫天下有不遇时而不见知。埋没以终者何限。台非余。终为天地悭秘之一物。孰知有逍遥台。我非台。何逍遥焉栖息焉。不知老之将至。朝于此逍遥。夕于此逍遥。因命之曰逍遥台。
夜游普通溪记
丁酉五月既望越翌日丁未。载渔具游于普通之溪边。薄暮文德英携洞箫继至。留宿沙堤。夜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4L 页
二更。皓月流辉。万斛琉璃。澄江摇波。一带素练。水鸟飞鸣。白露横江。余不胜清兴。露发徒跣。徘徊沙上。沿江往来。请德英奏落梅花一曲。响应苍壁。顿觉寥亮。遂吟李太白黄鹤楼诗。所谓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者也。德英谓谁。益昌其名。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序
  
送柳同年汝见赴成欢察访序
吾友同年柳君汝见。作云师于成欢。云师马官也。自柳君为之。以为得其职欤。失其职欤。为得其职欤。则以柳君之才之美。当大鸣于一世。笙镛治道。贲饰王猷。而大捷巍科。便授马官。则不可谓之得也。为失其职欤。则圣明之下。士安有不尽用之叹。而怀奇才而不得施设也。无乃天将方骋乎大途。姑欲凭之于驲骑之间而试之欤。呜呼其得之命也。其失之命也。凭驲足而试之亦命也。荣辱穷通。在彼而不在我。则吾于命何哉。吾又因孑之行而有所感矣。世之用马者。以貌而不以德。以肉而不以才。虽抱骥马之才与德。而困于奴隶人之手。食不饱其腹。鸣不尽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5H 页
其意者皆是。甚者垂两耳而服盐车。卷四蹄而靡所骋。骈死于槽枥之间者有之。是何伯乐之不遇。而肉眼之多耶。然则观貌之是非与肉之肥瘦。不若论其才与德之可否为不失也。余病滞江湖。不与人相接久矣。今子之职马也。故于行。赠之以是说。
天岭孝烈录序
乡称文献。俗尚谨愿。敦行孝友。世趾其美。自丽季忠臣赵承肃以后。不可尽记。然而世代既远。文籍又阙。虽欲强寻不可得也。况晚生后学孤陋之甚者乎。此吾尝自叹惜者也。仅记其生并一世。亲自及见者略干。以为居闲观省之地。噫耳目所及。尚多如是。以此可想吾乡前世之多其人。而叹惜之尤不能自已者也。乡无君子。斯焉取斯。献谨之称。慕斋之诗。信不诬矣。夫以吾乡风俗之美如此。而其或不孝不友犯科入刑者。出于其间。则岂止为吾乡之羞辱乎。呜呼。其亦可惧也。乡之子弟观此而有所感。又知其所惧也。则亦庶乎君子之归。而小人之免乎。
䌽云汎舟序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5L 页
都事金公以海运唐粮督俸。来住恩津之皇华台下。距吾侨舍只隔沙斤浦一石桥。耳目与相随。将及半月。适值新秋将望。雾霾初霁。思家步月。相与慕古人赤壁之游。一欲乘舟于䌽云之下。以鞅掌不暇。辞未决焉。一日吾谓金公曰东坡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游于赤壁。今者我辈又逢戊戌之秋七月将望。况白马江下流。有䌽云台者。万观胜槩。诚不让于赤壁乎。此非游观废事。聊以暇日舒怀。知之者谓我深忧。不知者不过曰戊戌之秋七月既望。都事与二客。汎舟游于䌽云之下。则岂不快哉。而又何过焉。余又寄五十六字以起之曰。佳辰胜地应难会。王事馀閒可写忧。金公遂决意焉。且谓余曰除驺从省厨具。无使主倅知之。所不可无者。一匏樽也。洞箫则当以徐奉事口笛代之。务从省略。无我有尤。是日亚使与金上舍仲膺暨余遂同舟。 天朝指挥张公亦来会焉。乃解缆柳浦。顺流而下。薄晚达于江景浦。命渔人网得鲈鱼数尾。仍酌官酒数行。日既暮。泛泛中流。缓棹而下。泊舟䌽云。步涉层台。危岩千尺。耸入波心。玉槊万株。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6H 页
晻映云月。东望旷野。西瞰长流。灏气苍茫。逸兴遄飞。陶陶洋洋。其喜欲狂。各占松下石。酒三行。余乃高吟清风徐来。水波不起。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三杯醉兴。千古胜事。太平他年。能继此乎。余又制一腔而自唱之。其意盖欲把酒问月。凌驾苏仙。相上下于今古者也。歌罢扶醉。朗吟而下。相与枕藉乎舟中。子夜后早潮至。乃命蒿工放舟而归。天且明。起而视之则已至津矣。遂与二公别。越二日庚子。书以志之。志之者为谁。前乡贡进士朴汝梁也。
送李评事序
吾友李君士立。以司书出为北评事。同时侪辈咸爱君之才而惜君之去。相与吃吃不离口。余闻之。即造君而告之曰。士生斯世。抱负重大。弧矢四方之志。已定于髧发之初。忠孝无二之学。熟讲于壮行之年。苟能展吾之志而行吾之学。则岂宜以出处近远。累其灵台哉。人或以内外之说疑吾君者。非知君者也。况今潼津新败。边上多事。 主上方轸北顾之忧。胡大每声南牧之言。防御之策。兵粮之务。莫此时为急。君当体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6L 页
朝廷之意。评一幕之事。不但惟主公之是从而舍尔所学。亦不当惟主公之不从而处乖其便。青油幕下。横槊草檄。黄云塞上。净扫妖氛。以致朝家小纾北门之忧。然后羽仪还朝。归拜北堂。岂非男子之事乎。君捷科数年。历选翰苑春坊。清望之重于时者极矣。朝廷之待吾君者厚矣。今之遽屈君于北幕者。岂待君之薄耶。抑无乃主衡者欲试君之才。无所不用其极。而又安知夫其屈也乃所以伸也。其退也乃所以进也。而亦未免浮沉伸缩之数。寄于其间。而非人力之所能为者乎。此则不可知也。余以不才。待罪良才。猥陈弊瘼。终不见采取。可去之端不啻二宜。而犹且黾勉苟度者。岂不以官有内外之分。而心无彼此之分。时有荣悴之异。而职无崇卑之异乎。噫君子以身许国。惟当随所遇而尽其力焉。内而无愧于心。外而无负所学可也。李君曰子之言诚是。王事之鞅掌。吾所不惮。第严闱之年已迫桑榆。今当远离。岂能无游子恋亲之怀也。古人所谓事亲日短者此也。其容戚。有以感人者。余乃系之以辞。以慰其悲曰。父母生兮。恩
感树斋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7H 页
莫大焉。衣君食君兮。义莫䌽焉。君亲虽曰不同。恩义有时相夺。朔野风起。宜念锁钥。 九重宵衣。百僚旰食。择君之才。往参戎幕。此臣子效身之秋。岂专念定省之久阔。边圉孔棘。王事敦我兮。君不可以夷犹。参谋主师。坐净胡尘兮。君不可兮久留。抚西日之易颓。念北阙之分忧。归来兮秋风。奏肤功兮舞 衣。送夫君兮上东门。空尽日以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