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答问
答问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4H.gif)
志文之求。亦不可不亲进也。当因哀录而加损于其间以还焉。亦须亲进先生前以求。而兼禀丧葬之礼可也。亲丧人子自尽处。凡卜山浮椁等事。亦不可借人为之。况为父母求百世不灭之志文。而不为之亲进乎。况文章德望之重如老先生。而不为之亲进乎。以我观之。求志文第一件事。卜山第二件事。其他葬需。乃第三件事。不知于哀以为何如也。眼眵不能修状。
未葬前。虽茶果之荐。不可行于家庙礼也。不得已出入则服丧服以行。不可用丧笠。丧笠乃国俗也。不可行也。
朝奠。未出魂帛时。设盥栉不拜者。以古者人子于父母。卧则不拜故也。撤盥栉出魂帛设酒馔。则祝焚香斟酒再拜哭。而主人以下从之。
凡丧礼可疑处。别为逐件作问目。取质于知礼之先生长者可也。
玄纁。用玄六纁四可也。一端丈八尺。考礼文可见。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4L.gif)
以外孙而奉外家之祀。朱先生答汪尚书之言。固已严矣。春秋晋史亦见其非理之甚。则非徒不当奉祀。决不可称之于主面之题。况可旁题乎。然神主之书。在所必为。而享祀之礼。亦不可废。则无文可考。无礼可据。先贤已难处矣。事当于前。不得不从宜制之。姑从慈侍书曰显妣某封某氏神主。而至于旁题则似亦不可书也。盖妇人无奉祀之义。而既以长妇奉夫家之祭。尤不可书奉祀于父母之主也。
从妇人书之神主。出于不得已。其视从外孙书。似得其情矣。虽书考妣而享祀之祝。代以外孙。亦何碍乎。祝辞昭告二字。不须改也。开墓但告辞则既不书年月日子。又何书外孙某乎。一如迁柩及祖遣之礼耳。
玄纁之赠。题主之祭。代行可也。但礼有妇人从行之节。而时俗不行可叹。
题主虞卒哭。既慈侍行之。则祝辞从家礼书之可也。服除葬后参祭之时。巾带不可用白。亦不可用华美。大槩母在疚悲惨怛之中。子岂可一如常时乎。
至于虞祭之行。初献既非孙行。则祝辞之书。又何疑乎。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5H.gif)
祔葬开墓时。亦当制辞以告。而至于庙主则不必告也。
服未除之前。朝夕朔望。在所当参。虽已除服。葬前则不可不参。虽在葬后。既无奉祀主祭者。岂可专委行童而不为之捡哉。大槩礼从古制。事从我情。至于情与礼相碍处。从情礼所重。此古人所以有寸木岑楼钩金舆羽之喻也。试思之。
三年内不行祭祀。以孝子身在斩衰故也。然则外孙之于外祖。岂以外祖妣之三年丧未毕。而不为享祀乎。
精神魂魄。无不感通之言。非指外孙之于外祖。可奉祀而言也。以一身而论则天地间神气。皆自一原中来。全体流行。固无死生彼此之别。所当祭而祭之则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5L.gif)
答或人(问目缺)
挽章。门中文士之亲切者为之。亦何害之有。
椁材。欲用全板则如龟山等处绝无。若用付板则如智力等山。岂无可用。然不必用全板。若用全板。必用多白边不赤之木矣。故用板者亦取并板。盖用并则去白而取赤。得不难而椁亦美也。必欲用全。非求之于海山则必不得矣。虽得之。必不美矣。
大舆。得小方床用之为上。如不得焉。造用常舆可也。然不得小方床。岂无后憾。更加裁量。
定山不可不早。然必无得好山之理。欲得好山。则迁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6H.gif)
答尹思任(问日缺)
葬亡室只存东畔之说。未知何据。然后答复曰祭以西为上。则葬时当如此方是云云。似当以后说为重。而今人皆以考西妣东通行。吾先生葬先君。亦从考西妣东之礼。门人之葬先生也。亦如是礼。贱子之葬先君。亦虚东畔。故先生志吾先君文曰穿考墓之东畔而葬其妣云云。亦何疑于二说之从违耶。
葬后饭羹。今古人皆象生时。则亦何左右之未别耶。朱子答陆子寿书曰先王制礼。本缘人情。始死全用事生之礼。既卒哭祔庙然后神之。然犹未忍尽变。故主复于寝而复以事生之礼事之。至三年而迁于庙然后全以神事之也云云。观此则不必问人而疑意冰释矣。如何如何。杖倚于室外。杖倚于阶下。因地形而言耳。杖所以扶病。而病不至于扶。则朝夕祭晨昏拜时。杖不入于室可知矣。礼又曰童子不杖。何以不杖。不能病也。当室则杖。尊其为主也云云。制礼之意。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6L.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金松庵事迹
松庵金公沔。高灵人也。变初闻列阃奔溃。贼向京城。即欲奔护车驾。郑仁弘与诸士子。欲起义兵以讨贼。松庵亦以为可。乃聚高灵兵于一村。而沿江贼兵猝至。引兵冲之。有红衣棋面之贼。大呼奋剑而来。松庵立马注矢。令武士宋以张先射之。应弦而倒。于是诸军继之。贼遂沮退。松庵亦中铁丸于所著笠子矣。高灵小县。度不能御贼。遂驰入居昌。居昌士子已聚山尺若干人矣。行到即令抄发则四五日间。得二千馀人。本县之北。乃知礼星州之境。星礼已作贼窟。冲入之变。必在朝夕。抄军四百馀名。使守庄岩,木通,牛岘三处。而引军出阵于高灵。未几闻贼船自下而来。引兵击之。遂获全船二只。船中所藏甚多内帑珍宝。而有一金纸障子。乃 光庙御讳也。送之于招谕使。知礼之贼将逾牛岘。李亨以伏兵别将战死。告急于松庵。松庵以为居昌乃晋州以上十数邑头脑也。不保居昌则自馀十数邑。亦难保矣。遂定将以守高灵。而自提居昌之兵。以御牛岘之贼。自是贼不得逾。而窥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7H.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7L.gif)
郭忘忧堂事迹
郭再祐宜宁人也。变初阃兵退败。邑镇窜亡。闻金巡察晬曹兵使大坤之退遁。而贼锋直指京都。乃招募射士。捐家财以给之。欲讨冲斥之贼。陜川郡守田见龙诬以逆名。中止不起。招谕使金诚一贻书谕之。即翻然而起。招兵治械。剋期办集。自号天降将军。红衣羽笠。跃马突阵。往来倏忽。贼以为神。遮绝洛江之贼。贼不得犯境。宜民赖以为安。以其巡察金晬之不斩退兵之曹大坤。且其自退于密阳之战。移檄发言欲讨之。鹤峰,松庵皆贻书责之遂止焉。自起兵以后。不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8H.gif)
李雪壑事迹
李大期草溪士人也。黄江李先生希颜之外孙也。变初闻招谕使劝起义兵。释衰即戎。招集本邑之人。以御洛江往来之贼。多至获捷。以此贼不得侵入郡境。以为察访。且有引汲之才。荐为义兴县监。又为宁德县监。而皆辞不赴焉。
全濯溪事迹
全致远亦草溪人也。少受学于黄江之门。贼之来也。年已老矣。而犹奋义慷慨。与其子雨共起乡兵。与李大期表里攻贼。贼不得入境。为察访。其子雨亦以察访罢还焉。
李义士事迹
李亨咸安人也。中武科。以清慎著名。壬辰之变。为巡察使军官。密阳人告之曰鹳院贼入之责。主公不得辞。巡察曰汝果哨探贼势乎。答曰小人死不敢辞。遂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8L.gif)
张义士事迹
张应麟。居昌人也。仡仡有勇力。能骑射。以清介称于乡里。壬辰之变。为金大将义兵军官。知礼之贼。将逾牛岘。应獜与战于头谷驿前。发无不殪。贼众四至。援军尽溃。应獜只有矢一。贼自前拟剑。自后潜入。应獜知不得脱。遂射前贼。因为见害。其弟应狮死于丁酉之战。
崔孝子事迹
崔泼居昌人也。少以醇谨闻于乡里。祖母老且病。奉养备至。服勤不怠。诸子诸孙。皆以为莫能及也。季父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9H.gif)
黄石山城事迹
黄石山城在安阴县之西北二十馀里。山中有古墓。谚称黄政丞墓也。又有古刹而名之曰黄庵。年代悬邈。又无文迹。有墓有石山寺也。其为山也。盖自德裕山之一支。西南耸为一峰。峰之一支。又西拖而汇。乃山城之西。溪壑深邃。岩峦峻削。峰之一支。又自东而北。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69L.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0H.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0L.gif)
山际洞立院创规
文敬公寒暄金先生,文献公睡轩郑先生。两先生并生一世。相与讲会之地。在我境内鳌戴山下。故老相传。至今在人心口。而不得立一祠。岂非吾乡之大可羞者耶。世愈久而尚贤之诚愈切。巷巷曲曲。人心愤郁。是虽秉彝之所发。而亦岂非待时而然哉。玆定创立任事之人。诚愿诸贤。不日同起。兴工竣役。洗前羞而倡后学。不胜幸甚。
大槩工役之作。基址之定。财谷之聚。不可不佥议而后集。来二十七日。乡中父老凡有志而怀愤者。皆会于山际两先生所会之地。以定如何。若不于始事相议以处。而后有私议。以挠大事。则是人绝不可同事。亦愿佥丈裁焉。
日录中誊出
才有欲顺适底意思。即是利。
要静。便是先获。便是助长。便是正。
才着个要静底意思。便是添了多少思虑。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1H.gif)
心在这里则万理森然于其中。古人谓敬德之聚正如此。
须于本领上着工夫。
敬是治田而灌溉之工。克己是去其恶草。
当如射者只看红心。若看红心。又觑四边。必不中。
静时不思动。动时不思静。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跋
延平答问质疑跋
德溪吴先生。尝讲延平答问。而以其所疑。质之于退溪李先生。李先生为之逐件而批之。揔五十馀言。盖程夫子以后道学之大者。惟朱夫子一人。而初不免为禅教所染。几误其学。得延平李先生始就正焉。则其一时函丈答问之书。岂不有关于后学哉。我吴先生尝读朱子书。读了负笈而趍陶山。纳拜礼毕。以书中疑义质问焉。因留匝月。讲究底蕴。李先生甚器之。自是退后。又得延平答问而读之。是欲因朱学之大而溯其渊源。不得不求于延平也。时则在京从仕日也。与缙绅间有志于学问者。日相讲论。其深旨肯綮处。直以小册随讲随录。备述其意。而驰书求正焉。至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1L.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桧渊书院奉安文
先生之生。绝学有属。先生之殁。坠绪无托。身存道存。身亡道亡。陶山一脉。又此茫茫。恸矣辍响。八载星霜。请命于朝。虽配川谷。门生游从。愈慕愈切。惟玆桧渊。先生攸息。半世岩栖。作一真境。江水云矶。心目所赏。人亡地存。孰不兴想。过者掩抑。行者徘徊。况我诸子。目必心摧。搆此攸芋。以寓永怀。南百梅园。东望云台。先生在天。日月与光。见弃诸子。是羹是墙。今焉涓吉。奉妥精英。泂酌肥牲。目今思成。俯韵遗蒙。惠我光明。
西溪书院常享文
处家而孝友著行。立朝而正直树节。敬义之学。有传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2H.gif)
祭德溪吴先生文(甲戌)
呜呼先生。间世之士也。心温而气和。德备而行谊。截立乎中流。有古人气像。僩僩其毅。勿勿其仁。所见者正。所守者确。出可以砥柱邦国。处可以标的后学。彼苍者天。胡不慭遗。使我为痛。若是其极也。生之函丈。承训虽不多时。闻风起懦。且有日矣。宁不欲沥血一告。以尽心曲也。慈祥谦抑。先生之禀天分数也。笃学好善。先生之修己田地也。执亲之丧。饘粥柴毁。春秋虔祀。必礼必敬。先生其孝矣乎。握笔铨部。守志不挠。进退贤愚。必正必直。先生其忠矣乎。人蹈水火。我将济之。士有切问。我将告之。接乡党亲朋则訚訚乎笑语。正事理是非则侃侃乎论议。十年 帷幄。曾致匪躬之大节。三载桑乡。方归浩然而家食。危坐乎一室。憙憙而嘐嘐。沉潜乎蔗境。识路而疾驱。将意辟屋于溪之北山之阳。于焉婆娑。绝世牵愿。胡焉未就。遽至于斯。呜呼痛哉。陶山辍响。方丈亦空。悠悠十载。引千匀一发之微绪。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而殉先生今又坠地。天耶命耶。夫何降丧之如是其酷耶。惟纬小生。非徒辱居源派。素与家父。有相许之分。当拥帚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2L.gif)
祭寒冈先生文(庚申)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3H.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3L.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4H.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4L.gif)
祭吴翼承文(戊午)
呜呼。风霆流行而龙虎变化。人杰之生。固异常而殊类。既有才而有守。又有学而有智。世妩媚而取宠。公则指松柏以为正。人栀蜡以耀明。公则怀玉雪而自靖。屈节而就科目。非为身荣。抗言而犯雷霆。岂为沽名。大川无航。可绋可纚。万微未烛。我蓍我龟。丹心耿耿。无非为国之情。直节磊磊。端为不欺之诚。岂知含沙之兽。射影于冥冥。千里荒涯。作孤囚于三霜。一斗忠胆。九天茫茫。三闾之兰蕙将萎。长沙之野鸟入室。艮裂黄流。已矣谁恤。一侄一甥。收骨还乡。荒凉古宅。明月满梁。呜呼。德溪先师。道尊学博。泽而不川。人莫不惜。惟公继蛊。克肖克似。方期行所学而业益广。肯于家而不坠。长程之轫初发。輗軏忽其摧折。东溟之月才升。阴雾为之晦蚀。镜湖有水。呜咽日夜。至东海而不测。会稽有山。光射牛斗。气干天而难泄。融而为云为雨。结而为乔为岳。洪波巨浪。寒泻天门。涤凶秽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5H.gif)
祭曹善伯文(丙寅)
呜呼。公之亡也。余未能执手以诀。及其葬也。又未能临穴以恸。荏苒光阴。奄及祥事。幽明之负甚矣。吾不复见公于地下乎。自壬申始识之年。以至公考终之岁。凡五十有三载矣。间或有宦游之故。不得相从如少壮时追逐之好。而然其音信之相续。情意之交密。则其视古人两无愧矣。癸亥罢归之路。遂诣高斋。与之共宿。见其沉绵呻痛之馀。精神尚完。意气犹壮。自谓积庆积福。天必慭遗。期以菊秋。稳作数日之会。以踵昔年簪盍之乐。不料一年沉痛。遂丧我友。恸哭寝门。则天可谅乎。福善寿仁之理。果如是哉。我亦衰病交祟。能几何久存于世也。今日丧毕而不能叙尽夙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5L.gif)
祭李和彦文(癸丑)
呜呼。公之亡也。我既录其行而哭之矣。今其葬也。又乌得以无言也耶。公之孝顺。出于天赋。而其真诚恻怛。实𪆽白乌黑之性然也。非有矫揉修饰之致。是其积之于中而发之外。自我知己者见之。莫不悦服而观善。至于先生长者。莫不许其进而引之。方将高蹴大造。以成就志业。而茫茫老天。遽不我借。此其哭公者一也。许以金兰。泻以肺腑。恩义并臻。弟兄相好。白首丘园。婆娑共毕。是其晚岁契约。而今其亡矣。则后死一身。踽踽无伴。此其哭公者二也。庭树秋老。黄叶满阶。长号失声。心肠欲裂。一酌以辞。万古心情。
祭尹汝述文(乙卯)
嗟今夕是何夕兮。汍余涕之盈颐。日月倏其荏苒。君之丧兮已期。邈音容之窅冥。春草生兮抔土。昔我考之在疚。煢只影于山坞。时丁卯之杪秋。君负笈而来学。年未拚于一纪。崭出群之头角。共磨戛而切偲。愧君玉而我石。逮丧毕而返居。期卒业而后已。自戊辰而乙亥。无一日之离贰。资洒泽于谈经。作蓬麻于论史。工随质而异造。志从义而同归。彼萧寺与林舍。共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6H.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墓志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6L.gif)
公讳璧字献之。系出密阳。政丞讳原之后。左承旨讳仲良之五代孙也。曾祖讳乙明。 赠户曹参议。祖讳孝生。考讳申甫。忠顺卫。妣东莱郑氏。万户嗣宗之女也。生于 成庙成化十九年癸卯。卒于嘉靖七年戊子十二月二十三日。葬于居昌县旺生戌坐原。 中庙正德二年丁卯中生员。己卯以孝廉荐之。累徵不起。安贫好学。遁世无闷。非其义则一毫不取。有所当为。虽水火不避也。娶南平文氏佥正克贞之女。佔毕斋金宗直之友婿也。有三子女。子曰友诚参奉。女适朴森,适康迪。再娶延安李氏秀昆之女。生六子女。子曰友諴 赠参议。曰友谦主簿。女适李凤,适慎諴,适金彦钟,适邢凌。友诚无嫡嗣。友諴生五子。曰希琇,曰希瑞御侮将军,曰希𤦹,曰希璜,曰希琬主簿。希琇生四子女。子曰洽,曰浑府使,曰清佥正。女适李春龄。希瑞生六子女。子曰溢武科,曰济。女适李德秀,适李克恺,适李舜年,适金致大。希𤦹生三子。曰浩武科,曰湛,曰瀷训鍊主簿。希璜生八子女。子曰泓,曰渌,曰泠。女适裴艗,适宋光宗,适吕震生,适金跃丽,适李世哲。希琬生二子女。子曰浚孝行旌闾。女适李赫。友谦生四子女。子曰希瑛,曰希琮。女适李华,适慎守。希瑛生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7H.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行录
寒冈先生言行录
先生自学字时。已知尊文字。至于片字之落地。亦不践踏。
先生自妙龄。笃志励行。以圣贤自期。受学于师。晷刻不自放过。文理日通。辞义日达。德溪令诸生作七夕辨。先生即呼裴德秀而书之。口号不停。言皆正大。德溪大加称叹曰非徒文辞出群。器识亦已超人。他日所就。必非凡辈所及。
先生早丧先君子。与伯氏参赞公奉母夫人以居。伯氏亦好义乐善之士也。入行孝悌。出事问学。质之于师。资之于兄。文行渐进。侪辈叹服。
癸亥春。先生往拜退溪先生。质以所疑。李先生语以圣门为学次第之方。于是始觉前日所向之未有所定。而向里鞭策。规模日广。事业日弘。
先生闻南冥先生之高蹈遐举。怀刺谒之。南冥听其言论。知其志操。大加称美。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7L.gif)
先生之学。尤为致力于人所不见之地。而英华之发。闇然而日章。故静而持养之方。宴息之节。动而声气之发。步趍之举。莫不遵古人已行之法。而皆有规范。不差毫釐。
先生于濂洛关闽之书。无不该通。而于朱子语类大全讲明之工益深切。真西山心经尤所尊信。故晚年编集发挥。以授后学。有志于学者。不可不考究。
先生资禀超群。颖悟绝伦。志学以来。勤劬刻苦。于书无所不读。于行无所不力。于事无所不习。于礼无所不究。至于天文地理医方。亦皆讲而通之。冠昏之仪。丧祭之制。莫不精求而讲明。以为天地间道理。非吾儒以为事业。更谁担当。
我东礼文虽行。习俗难变。缙绅巨族旧染之污。不能卒革。或有庐墓三年。断指刲股。而不知以礼事亲。先生则情文极备。尺寸莫不以礼。
先生孝友之性。出于天赋。及至在疚。袭敛之节。朝夕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8H.gif)
先生闻德溪之疾。即为往赴。亲执药饵。极其诚意。而终至不起。痛悼悲慕之情。今于祭文挽辞。足见其一二矣。以至葬祭皆亲莅而行之。其孤长时未成立。先生取而教之。竟有所就。
戊午春。先生闻废 慈殿杀大君之报。呜咽掩抑。终日不乐。因谓学者曰甚矣小人之祸也。做出内主外应之说。造设形迹。搆捏情状。终至于不忍言之地。甚矣小人之祸也。国舅又何罪焉。天理亡矣。人伦绝矣。举国君臣。胥陷于天下万古无穷之讥。尚可谓国有人乎。所以北人之诋诬先生。无所不至。而先生曾不少沮。惟为其所当为者而已。
朴而立三四辈之事。自有嗾成者。非其本意也。先生亦不之怪恶。又无憎疾之辞。德量弘大。不以一物动其心。
自壬申始得拜先生于南冥先生会葬之时。再奉于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8L.gif)
窃覸先生读书时。读第一句心在第一句。读第二句心在第二句。读未毕。虽有急速。未尝遽起。读既毕。辄整卷危坐。沉吟良久而后。酬应他事。
问未尝不读书。而读了后便全然忘却奈何。先生曰持敬工夫何处不宜。而读书时尤觉有味。君试行之。煞有别。
先生尝读史书。某敢以尹和靖事告之。先生笑曰程先生之意。别有在也。若一切以是为戒。则何以通古今治乱之故。别人物臧否之迹。只看吾读之如何。若是为玩丧之资则甚不可也。
先生每于答问论事之时。则和缓中自有严厉。人莫不心醉诚服。有事则问。有疑则质。孝悌之教。忠信之训。自乡而邻邑。自近而远方。循循雅饬。皆称曰寒冈先生。
先生于人。待之以诚而接之以礼。少无弛慢忽略之色。及至搢绅爵位者则恭谨之容。迎接之礼。少无懈意。终日相对。无有所亏。
人有进生鱼者。先生曰子有老亲。盍以此归养之。其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9H.gif)
先生之为守宰也。严以莅之。明以察之。恕而容之。宽而居之。放民畏而爱之。至今所过。莫不有去后之思。而昌山则立生祠。同福,咸安。亦皆有报绩积效。遗泽尚在人口矣。
凡居处服御外物奉身之类。一以质俭朴素完固洁净为道。华丽侈大之物。未尝一近于身。
忠义卫李公行录
公讳希雍字和彦。嘉靖癸丑。生于外乡居昌梁项里。性仁慈敦厚。乐善好义。事父母顺而敬。遇亲戚睦而笃。儿时尝遭捶楚于亲庭。恭受无愠色。人奇之。年十五丁外艰。悲恸哭泣。见者莫不陨泪。歠粥不以匙。米精不食。器白不食。大夫人念其柴毁。以至虞哭而使食疏食。时无所受学。仅能识字。而不妄出入。以至终丧。丧祭之礼。苟有所闻。必籍而行之。邻里咸异之。既免丧。出与士大夫能文学者游。必先以日用常行之事质之。见人之善。亦必慕而敬之。一时侪辈。或笑其净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79L.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80H.gif)
追录
居家不治产业。常自恬然。不以得失为欣戚。其视不义之富贵。深为人贱恶之。凡亲旧之丧。未久而或有宴乐于其近处。则必为之禁止而不参也。过路若遇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80L.gif)
李士恬先人行录
李君士恬一日过余茅斋。其色悽然而言曰。仆获罪于天。少而孤。既无兄弟。老而独。又无嗣息。先亲之墓。在五患不除之地。欲移卜于樵火可禁之处。积十数年营度。而上年之冬。始遂愿焉。顾以老身既无嗣续。则我死后田者耕牧者火。谁得以御之。若竖一片石。得百世垂名之贤数字之题则可庶几耳。顷者奉以告寒冈先生而请焉。先生拒之甚力。仆不觉涕泗交流而告之烦复。先生感匪莪伊蒿之恸。恤蔂梩泚颡之情。许以略叙内外世系。但先亲志行则先生亦所不知。子其录之。将以奉质也。余应之曰甚矣。子之不思也。吾与子五十年交游。曾见仆有著述者乎。述人之行。世自有其人。归而求之可也。李君泫然曰仆之先亲。与子之先人。为一时乡里之交。且子之年。稍长于我。则先亲在世之日。子亦知其大槩矣。子而辞焉。则先生之笔。决不可得。而仆将赍志入地矣。子其念之。应之曰昔在己巳年间。我先人尝得胸腹之痛。气息奄奄。百药不效。一家遑遑。不知所措。其时尊先人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81H.gif)
茅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728A/ITKC_MO_0728A_B008_381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