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退轩先生遗稿卷之一 (自动笺注)
退軒先生遺稿卷之一
 疏
  
公元1548年
忠州使疏(戊申)
公元1589年
伏以臣素無善狀
庸陋蔭官耳。
自在 先朝
猥蒙分外之 恩。
而曾蔑涓埃之報。
居常踧踖
無地自容
惟我 主上殿下
新登寶位
礪精圖治
用人急先之務。
而不忘潛邸之舊。
收用之命。
並及於菅蒯之微。
聞 命感激
繼之以涕泣
顧以愚賤之臣。
蒙此 殊恩
臣之榮幸則極矣。
其於新政擧措之宜。
爲何如也。
不惟是也
臣自少受業故臣成渾之門。
乃 先朝逸民守琛之子也。
隱求林泉
潛心性理之學。
行誼學識
足範一世
受知 先王
待以殊禮
際遇之隆。
前古所罕。
不幸己丑之變。
出於搢紳之間。
時於退居之中。
又承特召之 命。
來京病臥
未久還山
其時相臣鄭澈
故舊
而方居鈞軸
受 命按獄
厥後被罪譴。
連坐之律。
節推上。
乃及於
至於壬寅
身已歿。
罪名橫加
時臣忝竊郡符
目見亡師被誣。
不敢自安於官。
歸伏私室
杜門斂跡
不敢仕進之心。
七稔于玆矣。
乾坤洪造
叨此擢拔
亡師之寃。
未及昭雪
而臣之賤跡
先登朝籍
此臣
惄然
不安於心者也。
然 聖恩優渥
軫念親老。
授以大州
俾得反哺
 恩榮殊絶
糜粉難酬。
况臣食貧窮閻
菽水難供
老父生前
得此專城
古人一日養。
不以三公換。
臣之此職。
豈非至幸。
第念臣父。
今年八十有六。
日迫西山
衰憊已極。
臣以獨子
不可遠離
所知也。
此去忠州二百八十餘里。
不滿 國典三百里之限。
猶爲三日之程。
不惟歸省之難頻。
疾病緩急
未易相通
人子悶迫之情。
豈有窮乎。
臣欲不赴聖恩如許
欲赴則私情如此
臣之事勢
極爲狼狽
窮而呼 天。
非得已。
伏願 聖明
察臣危懇。
 亟賜罷遞。
以安愚分。
不勝幸甚
臣猥將私悃。
溷瀆 天聽
無任屛營隕越之至。
爲亡師牛溪先生辨誣疏(在廣州時)
伏以愚賤小臣
簪履舊 恩。
擢授大州
實踰涯分
第緣臣父大耋垂死
不忍遠離
冒披私懇於 天日之下。
極知猥濫
佇俟譴罷。
 聖恩含弘
不以爲罪。
特命移授畿邑
以便私養
天地生成之德。
非臣糜粉可仰報。
顧念臣之榮幸
雖極於一身
而亡師故臣成渾
尙在罪籍
抱寃泉壤
師生之間。
禍福殊途
卽當歷陳成渾被誣曲折
以致生三一之義。
哀疚
公元1583年
遑遑之日。
不敢仰瀆。
悶默就職
盖將有待
旣而草野太學之疏相繼而起。
咸訟寃。
不蒙允許之音。
尙有姑退以待之 敎。
妄謂 离明已燭。
渙汗其不久矣
昨者
海西儒生李善長等。
詣 闕陳章
復訟寃。
而 聖批乃有阿所好大義之 敎。
私心驚惑
不謂 聖上之疑至於此也。
豈其爲說未能明白
不足以感悟 天衷而然耶。
臣誠痛恨
不敢韜舌以負明義
敢爲 殿下萬死而言之。
伏惟 聖明垂察焉。
謹按頃年論者攻之說。
一則曰黨奸。
二則遺君
其他罪目
不一而足
臣請一一細剖。
以白其被誣之實狀焉。
於 先王朝。
荐被不世之遇。
首尾數十年間
徵召除擢
殆無虛歲
分甘蓬蓽。
不變素志
或有被徵至京之時。
而一謝 恩命
終必引疾而退。
然而 恩遇益隆。
禮意愈盛。
則實三代以後絶無僅有際會也。
不惟 先王眷顧之隆。
一時士夫
苟非媢嫉之人。
則不彼此
無不向風尊慕
一自癸未伸救李珥之後
忤時論。
疵議蜂起
一節深於一節
至於今日
以不近之說。
橫加於旣死之後
豈不痛哉。
雖然
所以得黨奸之罪者。
無他焉。
鄭澈搆殺崔永慶。
而謂鄭澈相親故也。
公元1590年
果搆殺永慶。
與之陰謀
則雖謂之黨奸。
可也
之於
與之親厚
本無立朝同事之義。
况於永慶。
有終始伸救之實。
而昭不可掩。
則謂之黨奸者。
不知何所據也。
臣請以永慶獄事明之。
當逆獄之起也。
逆賊之子玉男之招曰。
有吉三峰者爲魁。
厥後逆黨延齡之招曰。
三峰乃崔三峰也。
於是物色大索
不得其人。
因有飛語傳播都下
指永慶爲三峰
時被徵至
聞之大驚曰。
安有永慶爲逆之理。
而有此無理之言乎。
之言。
不復致疑於永慶者多矣。
其時正言黃愼
門生也。
力止諫院之論者。
亦以之言爲重故也。
明年庚寅
因全羅監司洪汝諄狀啓。
永慶竟至逮獄
是時成渾已還鄕。
聞其被逮
貽書鄭澈
盛稱永慶淸修孝友之行。
使之力救。
其時爲委官故也。
之子文濬。
痛父被誣。
閱家中故紙
得其家書
與人往復書札之偶脫於兵燹者。
非但於永慶痛歎不已
至於連累士夫鄭彦信,夢井,尹起莘,曺大中之類。
莫不驚慘稱寃
又有疏草
其略曰。
臣竊見前史。
反逆親黨之人。
用律未嘗皆同。
以不多及士大夫爲貴。
今之與逆賊深交者。
苟非參謀逆。
削職閑住
足以省愆
按以流竄之律。
公元1594年
已重乎。
平日相知
豈可盡罪之乎。
鄭彦信位登三事。
任以股肱
一朝下之牢獄
身親三木
繫頸手足
上下都市之間。
堂陛不尊。
臣竊耻之也云云
此是具疏將上。
而適彦信等事
已爲處决
不果上者也。
其佗書尺
可以爲證者多。
獨擧疏草者。
疏雖未上。
獻芹遺意
而非若與人私書之比故也。
臣聞引對之日。
以永慶孝友氣節
爲之陳達
且於匿名推問之時。
亦爲之救解焉。
與永慶。
素昧平生
而有此伸救者。
豈非移書請救之故耶。
是以甲午年間。
鄭澈之時。
不直謂之搆殺。
乃以陽爲救解
陰實搆陷爲言矣。
至於壬寅
則又以此說。
移用
一層之上。
更加一層
吁亦甚矣。
以不上章論救
之咎。
是亦期之重。
而反不思事理者也。
其時自山野。
被 召入
數月旅邸
未得一接 天顔
力疾陳疏。
以消朋黨等語。
反復陳論
以輸其惓惓之誠。
亦未蒙 採納
至於退歸田間
則其餘永慶獄事
馳書委官。
足以見其心曲矣。
何敢不顧在我可言與否
而冒陳出位之章乎。
當時大小在廷之臣。
與永慶相知者。
非不多矣。
而未聞有出一言以救之者
鄭澈委官旣遞之後
至如李潑八十之母。
公元1589年
歲之兒。
亦斃杖下
其爲寃痛
道路皆言。
其時推官
不能引法以救之。
况如則旣非按獄之官
又非在朝之人。
而獨以不上章
之罪焉。
則不亦過乎。
至如得搆殺永慶之罪。
不以爲疑者。
亦有其由。
之少也。
以孝淸介
儕流推許
與之同里相善
情意甚厚。
晩節
有酒色之失。
爲人所輕。
以爲酒色大故
保全交道
及其己丑之變。
出於搢紳之間。
中外震駭
人心恼懼。
於是時。
形迹嫌疑之人。
遽膺治獄之任
不能鎭定浮議
且於推鞫之際。
大失人心
自其從前素惡者而觀之。
則其忿嫉者。
亦其宜也
然變生之初。
書。
以救士大夫之禍爲言
與李潑仇隙
國人所知
當初鞫問之日。
力爲救解
定配北道
賊亂招。
中道拿還。
終不得免死。
則見流涕
爲之傷歎
鄭彦賜死命下之日。
推鞫諸臣。
相顧失色
不出一言
倡爲回啓。
 祖宗朝反逆外。
未嘗殺一大臣
仁厚之風。
無異趙宋
今宜遵之。
至於再啓而减死
得以此謂非其情而不信乎。
由是言之。
不疑
亦無足恠也。
以此黨奸。
豈其情乎。
匡章通國皆稱不孝
孟子禮貌之。
若不見其可絶之實。
而徒以人言
公元1592年
至於相絶
則豈君子故舊之道乎。
至於壬辰不及迎謁扈從之故。
其時黨禍大作
搢紳相繼流竄
時議方以黨。
待罪田野之人。
不敢自詣 闕下
及乎西幸之日。
事出倉卒
故都下臣民家僻巷者。
全未及知。
渾家京城百里外者哉。
是日坡州官。
蒼黃顚倒
未及號召於遠村。
只率近里士民
草草進供而罷。
所居
則距州治三十里。
 大駕已過臨津之後
始得聞之。
又聞撤去舟楫
不通津涉
後一路。
已作亂兵
翌日
人皆避賊
鄕里皆空。
舁疾移入峽中
 大駕之留松都
實非所知也。
渾家僻在山中
人所共知
平心者言之。
不過事勢之然者也。
論者乃曰。
乘輿咫尺過廬而不出
至於目之以遺君
嗚呼
天下安有聞其君父播越過其廬。
而避而不出者乎。
求之情理
萬萬不近。
此 聖明所宜察也。
然則不及迎謁
出於事勢之然也。
如以義理言之。
則人之出處去就何常
唯義之歸而已
王蠋旣退畫邑。
江萬里旣歸饒州
則皆不赴難而死於其所
何必羈靮而後忠乎
或者曰。
王蠋萬里
則死矣。
某亦死乎。
是亦不然
齊室旣亂。
燕圍來迫。
籙告訖。
兵又逼。
無可往矣。
不死而何
壬辰之變。
則異
於是
吾 君尙在
國脉猶存
又無燕將之迫。
兵之逼。
則揆之以義。
其可死乎。
不可死乎。
使王蠋萬里之時。
則必不死矣。
使王蠋萬里之時。
則亦必死矣。
朱子有言曰。
兩魏之分。
見微之士。
已不在其位。
不幸而立於其位。
左右近臣
從君於西。
社稷大臣
守國於東。
以此觀之。
退去之臣與在位者。
分義不能無別
不可以不赴難爲之罪也。
自少痼疾
澌毁骨立
至於流離辛苦之際。
添得痢疾
方寓朔寧民家。
於此時。
 殿下受權署之 命。
來住伊川
下書召之。
雖病未能卽日赴召
而先上箚。
帝王之學及陳便宜時務
居數日。
疾勢少間
舁疾而行到朔寧西境
 殿下下書
主朔寧義兵。
不得已中路而返。
與金漬等。
招集義旅
未幾又有 召命
行到安峽境上。
賊襲伊川
 殿下移成川。
賊兵充斥
不得前進
會有命令李廷馨協力募兵
遂入廷馨陣中。
然則之前不赴者。
皆以 殿下募兵之令故也。
言者以爲宣召勤懇而終不來。
不亦誣乎。
至九月
又有 召命
乃始赴 召。
十月入成川。
於是時。
蒙 殿下恩數之異夐絶尋常
感激
如何哉。
然其不敢久留
公元1529年
辭違西入者。
盖其心以爲先至分朝。
不卽奔問 大朝起居
未安。
故乃以此意。
陳達於 榻前
請入 大朝
而 殿下許之。
翌日
獐峙變報至。
於是 殿下移向安州
亦隨到安州
 殿下定所向。
乃出寧邊四邑
大小從官圈點
從多始定龍岡之計。
則曾已拜辭於成川。
不敢復煩朝辭
自此先入
然則之請入 大朝
實在成川變報未至之前
此則 殿下洞照者也。
言者乃曰。
龍岡爲近賊。
徑向義州
不亦誣乎。
然則所謂遺君
不但大不近情
不知其時事迹
而妄論誣詆
至於如此
不足多辨也。
平生
進退不苟
未嘗有無 召命而自至者也。
設令己丑之變。
 召命不再
不敢出矣。
成川之駐。
 召命不至
不敢赴矣。
旣赴 殿下之召。
則請入 大朝
奔問起居
乃是情勢不容已者也。
論者乃謂。
己丑則托以赴急
不待召命徑入城中
壬辰窮迫無依
然後乃詣 行在
其言之無理。
至此而極矣。
其時者。
又曰。
交結戚畹
藉其權勢
以爲發身之地。
所謂戚畹
沈義謙也。
自爲諸生時。
往來名賢之門。
嘗訪之父守琛坡山
因與相知
李滉諸賢。
亦且容接
相知
何足爲妨。
以賢之子
守道林泉
聲望自重
擧朝交薦
待以優賢之禮。
此果藉謙而發身者乎。
平生足跡
未嘗妄到城市
而其被 召到京。
乃在失勢已久之後
所謂締結戚畹
不知何所據而云云也。
論者又曰。
逆賊得一重名
由於卵育吹噓
而獨免夫交結逆賊之罪。
此則當時耳目難掩
而敢爲此等之說。
以誣 天聽
他尙何言哉。
當初逆賊棄官還鄕
讀書爲名。
李珥成渾之爲一時儒宗
來訪問學
病其氣麤
而取其棄官讀書
以此稱許士友間。
此則好學
逆賊問學欺之。
所謂欺以其方者也。
李珥未死之前
至比於未熟孔子
已死之後
逆賊修撰
時論大變
李珥得利
逆賊乃變譽之舌。
巧作之語。
至於 筵中。
極其醜詆
攻之。
不遺餘力。
 先王洞燭其情。
乃下邢恕之敎。
知人之哲。
斥邪之嚴至矣。
閭巷間苟有人心者。
莫不痛惡其狀。
當時之輩。
徒知附己之可喜
不知趍利反復背其師友可惡
至於肝肺敗露之後
猶護其惡。
交口稱譽
可勝痛哉。
邢恕二程爲師。
旣而叛之。
至發斬作萬段
臣亦不救之言。
蔡確黃履
公元619年
之徒。
喜其附己。
崇奬薦達
其時吹噓卵育之罪。
未知二程當之乎。
等當之乎。
如此一國共知者。
尙欲眩是非誣 聖明
遺君黨奸之說。
亦何足恠乎。
論者又曰。
託跡山林
聚合門徒
稱爲師弟
日與浮薄之輩。
論議時政
是非人物云。
嗚呼
此是宋朝余喆
搆陷朱子
己卯衮,貞。
網打諸賢之說也。
 聖明之世。
豈知斯言之復出乎。
此乃徒知誣陷成渾
不知陷於終古誣賢之轍。
其他誣妄之言。
不足與較矣。
噫。
林下之士也。
其父守琛
出於趙光祖之門。
高風懿德
一世推重
隱居坡山
屢徵不起
學者稱爲聽松先生
之學。
大槩得於家庭
以孝忠信
反躬切己爲本。
杜門探賾
以博其趣。
見識日進
操守益堅。
平生言論行跡
出處大致
足爲一代完人
鑠金之謗。
一至於此
後世公論
將以今之論者。
爲何如哉。
不勝痛惜焉。
唐大宗信白明達之言。
欲罪祖孝孫
魏徵曰。
祖孝孫學問立身
何如明達
陛下平生禮遇孝孫
復何如白明達
過聽一言
便謂孝孫可疑
明達可信
臣恐群臣衆庶
有以陛下
太宗意乃解。
臣恐後之視今。
亦猶今之視昔也。
古人有言曰。
三代以下
猶恐好名
是以苟有儒者之名。
人品不能高下
學術不能淺深
聖帝明王
莫不以待儒之道待之者。
誠以國家元氣是故也。
若如者。
領袖士林
名非虛得。
而導廸後生
有補於國家治敎
云多矣。
被斥之後
講學一事
爲世所禁。
世道日趍於不可言之地。
人皆以儒爲坑爲坎。
彷佯恣睢不可救也。
然則賢者之被誣。
非一門人之所可憂也。
大抵資非上聖
學非大成
則氣質之病。
言行之疵。
在所難免
今之論者。
若就其論議上而曰。
某論有病
就其行事上而曰。
某事有失。
則此固君子備之說。
何敢有所論辨乎。
今乃不然
而搆虛捏無。
必陷之罪然後已。
此臣之所以痛心者也。
噫。
世衰道微。
讒諛鴟張
無根之說。
作俑交亂之徒。
甌臾未止。
白玉生點。
則彼素不知而只信流言
以爲然者。
亦何足深咎哉。
孔文仲程子
張浚李綱
古之君子
尙未淫惑讒邪
况此叔季之世乎。
幸賴 先王睿知有臨。
照燭靡遺
欲以不近之罪。
加之於人。
乃於定罪之日。
 特命削去搆殺永慶卵育逆賊等語。
受知於 先王
不可不深矣。
以此觀之。
以 先王無偏無黨之心。
誠聞寃枉實狀如右所陳。
則安知 天日之照。
終不及於
覆盆乎。
去歲因 先王遇求言
臣乃草疏訟寃
繕寫將呈。
適會 先王寢疾
不敢瀆冒於違豫之辰。
徊徨前却
荏苒時月
金縢之書未啓。
鼎湖之弓遽捐。
遂令 先朝曠世君臣盛際
不能無終始之遺憾
此臣之所以仰天推心泣血者也。
况今 嗣服之初。
前日被罪之人。
無論大小
皆蒙蕩滌之恩。
獨抱寃窮泉
昭雪無期
何敢沒身之誅。
不以心跡
仰瀆於 冕旒之下乎。
臣於師弟也。
殿下君臣也。
師生之分雖重。
君臣之義至嚴
阿其所好
飾辭欺君父。
不爲也。
亦非臣之所聞於師者也。
伏願 殿下
公聽幷觀
求事理之所在
下臣疏。
詢問大臣
若有一毫欺罔之說。
顯加誅戮
以勵其餘。
則臣甘心受誅
無所怨悔
無任戰慄屛營之至。
公元1550年
陳時十條封事(庚戌朔寧時)
伏以臣才駑識劣。
樗散無堪
 洪私猥被。
報效無階
尸位竊廩。
日俟罷譴。
頃於 國家
慶覃恩之日。
加資親受之 命。
並及於微末之臣。
瞻聆駭異
物論藉藉
以爲官爵之濫。
甚於此。
夫以滓穢之賤。
僥冒分外 天寵
使淸朝命德之擧。
不出公議
而出於
恩私
臣罪益大。
自知難容
非不極陳哀懇
以祈還收之 命。
一時蒙 
非獨臣身
如以獨許改正爲難
則臣之控辭雖切。
 天聽難回。
成文具。
且於其時册使已迫。
站事方急。
一日曠職
便致闕敗
公議
私情莫容。
低徊數日。
勢同觸藩
終不免冒昧受 命。
靦面隨行
固有之。
貪榮冒耻。
無以自立淸明之世矣。
竊伏惟念
臣以一介微賤
蒙被 天眷
至於此極。
粉身萬萬。
不足以仰報 聖恩
瞻 天向 日。
感淚沾襟而已
臣年已近六十。
精神筋力
漸覺衰邁
前程不遠
得事 殿下之日無幾
非不竭盡心力
供職事。
性愚才劣。
不能量度時宜
往年廣州之日。
施措顚錯
大拂衆情
至今怨謗未已
人之才分有限
今欲洗手奉職
盡愚忠。
憒憒之狀。
前後何殊
反覆思惟
不知所以自效之道。
惟思一罄狂瞽之說。
以達 宸扆
朝夕入地
瞑目無恨。
忘其賤陋無取
疏爲十條
敢冒萬死自進焉。
伏願 聖明垂察焉。
一曰國勢
惟我 主上殿下
毓德春宮
令聞昭彰
臣民咸戴。
願爲之死
曁乎 踐祚之初。
宵旰憂勤
勵精圖治
去邪登賢
剗除民瘼
朝野相慶。
四方風動
可謂千載一時
 宗社無疆之休矣。
臨御以來
于今三年
所謂有成之時。
而治效未著
國勢岌岌
猶夫前日
臣嘗仰屋竊歎
繼之以扼腕
無乃 殿下欲治之志漸不如初而然耶。
以爲今日之事。
猶可牽補度日
不至於危亡而然耶。
天下之理。
不進則退。
國家之勢。
不治則亂。
不審 殿下以今國勢爲何如時耶。
漢臣京房問於元帝曰。
陛下視今爲治歟亂歟。
元帝曰。
亦極亂耳。
何道
以今思之。
元帝之時
國勢之危。
不至如今日。
元帝昏庸之主。
亦能自知其國之亂。
况以 殿下明聖
豈不危亂之形。
甚於漢時哉。
然而上下宴安
優游暇豫
有若守成無事日者何哉
誠愚昧。
不知其說也。
先儒周子有言曰。
天下
而已
輕重也。
極重不可反。
識其重而亟反之
可也
盖天下之勢。
未極反之
猶可及也。
至於重極。
則其勢不可及也。
之國勢。
雖曰危急
亦未至於極重不可反。
則惡可不反之之道。
以爲迓續天命之計乎。
伏願 殿下
超然遠覽
淵然深識
國勢輕重之機。
念 祖宗付託之重。
赫然振奮
先立大志
不以天位爲樂
而以 宗社阽危爲憂。
君臣聳懼
大戒於國。
自繩束。
兢兢業業
一毫安肆之心。
一國臣民
風行草偃
鼓舞
作。
擧囿於吾志之中。
危可安而亂可治矣。
豈不美哉
伏願 聖明
留意焉。
二曰法先王
臣聞爲方圓不以䂓矩
無以成其器。
治天下而不法先王
無以成其治。
故曰。
不愆不忘。
率由舊章
先王之法而過者。
未之有也。
我國家 聖神繼作
立法創制
合天理。
宜人情。
金科玉條
粲然備具
後之 嗣王
苟能遵守不墜
則雖百世行之。
可也
變亂燕山之朝者。
釐革未盡
廢墜喪亂之後者。
修擧無人
泯泯昏昏
日趍於亂亡之域。
豈不痛哉。
歷觀古史
立國旣久。
歷世旣多。
未有不寢廢舊章。
以至於衰者。
然旣衰之後
必有英武之君。
作於其時
修擧廢墜
以恢先業
若殷之太戊高宗
懼災修政
殷道復興
周之宣王
側身修道
光啓中興
漢之宣光
修行祖宗故事
漢業再昌。
此皆積衰之後
能復修擧先王之法而治者也。
不惟子孫爲然
武王之克商。
樂毅平齊也。
亦修殷齊之舊政。
而其民大悅
夫政反惟舊
保民而王。
雖以敵國而行之。
尙且易易
况以繼世之子孫。
能復先王美政者哉。
今日 殿下亦當積衰之後
正宜修復舊政。
以繼 先王之治。
而所廢墜者。
無非祖宗良法
遵守者。
亦無非後來謬䂓。
是以守之愈固而衰亂
愈甚
伏願 殿下
盡祛弊習
一以 祖宗之法。
斷然行之。
則其於興衰撥亂
豈必出於殷周之下哉。
惟 聖明留意焉。
三曰固邦本。
臣聞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人君發政施仁
使民樂其業。
則其國必安。
厲民自養
不安生
則其國必危。
使民安而國治。
則又必以崇儉節用爲要。
孔子論治國之道曰。
節用愛人
節用愛人
似不相涉
其所云然者。
盖以國家財用
皆出於民。
若不量入爲出
用度無節
橫暴之斂。
必及於民矣。
我國家自 成廟以前
治成制定
上下乂安
不加賦。
府庫盈溢
以其愛民而用之有節故也。
燕山荒淫
不遵 先憲。
供奉無限
公私俱竭。
今日貢物進上
多是燕山時加定也。
行之旣久。
遂成䂓例
以此貢物進上色目甚多
牟利之徒。
因緣守令。
逐物防納。
各司主人
則又徵人情
倍於本色
一物之納。
耗費十倍
監司守令。
更相督迫
唯務自寬己責。
何暇恤民隱。
民力所以大困之由也。
至於今日
兵亂之餘。
死亡殆盡
田野盡荒。
物産不興
進貢不减常䂓
經費每患闕乏
凡有支用
必皆責辦於民。
民力旣盡。
國將何賴
以此形勢
朝夕難保
若付之無可奈何
而坐以待亡則已矣
如欲死中求
生。
則勿以豐亨豫大爲心。
遵奉 祖宗成憲
燕山以後加定進供之物。
一切廢罷
 宮中所需凡百器用可减者。
亦皆减損
務從儉約
然後賦於民者有限
民力庶可舒矣。
公子荊之居其室也。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苟完矣。
富有苟美矣。
孔子善之。
人情累於外物
則其欲無節。
公子荊則皆曰苟而已
曾無盡美之心。
其欲易足而有節故也。
唐太宗東廵
宮司苑監。
或以供奉不精
以不爲獻食。
多及罪辜
魏徵諫曰。
隋主每命在下
多作獻食。
好爲供奉
競爲無限
遂至滅亡
陛下所親見。
陛下以爲足。
今日不啻足矣
以爲不足
雖萬此亦不足矣
太宗大驚曰。
非公
安得聞此言。
而今而後
庶無此事。
徵之隨事進諫
可見愛君之誠。
太宗之樂聞能改。
亦非後世所及也。
臣聞之故老
 成廟寢疾
大臣入問。
則 臥內所覆紬衾將弊。
 成廟儉德如此
故能損上益下
民安物阜
爲我朝之盛際
伏願 殿下不必遠求
必以 成廟爲法
則 宗社幸甚
惟 聖明留意焉。
四曰振朝綱
臣聞國之有紀綱
猶人之有脉也。
人雖肥。
病者必死。
國雖强。
紀綱亂者必亡。
古今不易定理也。
是故
善治之君。
必以振紀綱
公元632年
急先之務者。
以此也。
雖然
紀綱之振。
不在大聲色而威臨之。
在於君心公明
擧措得宜
賞罰信必而已
近年以來
公道泯滅
刑賞不分
擧措乖理。
賢者未必在上
不肖未必在下
無功虛受
有罪幸免
怠於職事
而以干譽超擢者有之。
盡心奉公而以守正貶黜者有之。
贓法不可不嚴。
而守令之犯贓者。
或不被其罪。
軍律不可不肅。
邊將失律者。
不服其刑。
賞罰如此
人何勸(懲)。
不惟是也
朝廷角立以來
黨論橫挐。
四分五裂
各立私黨
入主出奴
不問其人之賢否
惟視議論同異
而爲之黜陟
以此朝廷之上。
賢邪雜糅
士夫之間。
廉耻道喪
惟知植黨之爲務。
不復名節自礪。
仕路混濁
貨賂公行
無足恠也。
今以賞罰顚錯尤甚者言之。
則故成渾一世名儒
退居林下之人也。
壬辰 西幸之事。
出於倉卒
朝臣之居在僻巷者。
亦多不及知之。
渾家之僻在山中
人孰不知
不及知者
勢所然也。
癃疾在野未及知。
不能出候。
則謂之遺君而罪之。
宰相臺侍方在朝列。
而或不爲扈從
中路逃去者。
交相薦引
歷敭淸班
退處之人。
在位者。
其義不同
不知不出者。
與知而不從者
情亦懸
公元679年
殊。
而在則律之以重罪
在彼則加之以重爵
此何理乎。
亦無非黨論使然也。
可勝痛哉。
國人之所共知
是非難掩
明若日星
猶且如是
而况閭里小民
無公道。
非理抱寃者。
可勝言。
嗚呼
賞罰者。
人主所以礪世磨鈍之具也。
而其顚錯如此
紀綱何由而振。
紀綱不振
則其國安得以亂乎
自數年以來
之寃。
陳疏請雪者。
不獨微臣出於師弟私情
至於大學儒生
四方多士
連章累牘
相繼而起。
公論可知
是非可定
而 殿下每以事在 先朝爲敎。
在先朝而嗣王之者
自古非一
不必遠引前古
只以 先朝之事言之。
己卯諸賢。
乙巳士類被罪者。
亦無非事在 先朝
至於書名三府
誓告神祗
而 先王旣燭其寃枉
則勉從公論。
更加褒贈
神人胥悅
士氣得伸。
何嘗以此爲累於 先王
足以見帝王堂搆之盛美也。
伏願 殿下
體 先王好生之仁。
遵 先王已行之跡。
詢諸大臣
亟雪其寃。
仍 勑大小臣僚
革舊習。
敢有植黨營私
壞亂朝綱者。
必罪無赦
齊烹破胡
唐逐伾文
賞罰公明
朝綱大振
輿情咸仰。
士林同慶矣。
伏願 殿下留意焉。
五曰收人才。
臣聞先儒之言。
天生一世人。
自足
一世事。
今時人物眇然
固有乏才之歎。
然才不借異代
則亦在人主識拔之如何耳。
求之盡其道。
任之得其宜。
使一世之人。
隨其才局大小
各盡其用
何患人才不足乎。
第惟知人則哲
惟帝其難。
臣下忠邪
所難辨。
大佞似忠。
大姦似智。
順旨者如愛君
道者矯激
苟或辨之不明
君子小人
小人爲君子。
則群邪競進
衆賢解體矣。
况今士論多歧
用人尤難。
公道一向不行
仕路一向混濁
無他善救之策。
臣愚以爲宜使大臣與政之官兩司長官
會于一處
勿論彼此
一世人才
通融選擇
合於侍者
合於銓衡者。
其他度支司馬禮官刑獄監司,守令,閫帥邊將內外大小之官
皆以人器相稱者。
分類書籍
一件入 啓。
以此除職。
如其果合。
則久其任以責成效。
有才行可用
不得被選者。
大臣政曹會勘如前。
都目大政之時。
 啓達別籍以入。
至於門蔭初仕之人。
則雖似微末
他日又將責以治民
不可不愼。
平時薦擧之䂓。
又設保擧之法。
以被薦之人。
書籍入 啓。
以此除職。
不在此籍者。
不得擬望。
所薦者非人
則必治誤擧之罪。
如此大臣有用人之權。
銓曹專擅之習。
黨論少熄。
奔競僥冒之路。
庶可塞矣。
選擇不公
賢邪倒置
如今日之雜亂
則欺天罔 上。
罪在 宗社
將焉彼相哉。
其賢而有德者
有功勞者。
則固當超薦(薦遷)其職。
以示褒賞之典。
然亦必詢諸大臣臺諫
知其爲公所與
然後用之。
則是所謂國人用之也。
如其不然
超擢不出公朝
而出於獨斷
所用雖賢。
不謂之公。
未必賢乎。
伏願 聖明留意焉。
六曰接臣隣
臣聞君道如天。
臣道如地。
地天交泰品物成。
君臣相濟萬事理。
故曰。
君臣之際。
萬化之原也。
豈不然哉。
三代之時。
君明臣哲。
都兪吁咈一堂之上。
成天下之務。
故治隆俗美。
享國久長
自秦漢以後
尊君抑臣。
治道漸降。
不復三代之盛而然。
君臣相接
不甚嚴絶。
朝臣通籍禁中者。
皆得直造君所
出入無間
至如漢武帝不冠。
汲黯而避帷中
唐太宗臂鷂。
魏徵而匿懷中
不冠臂鷂之時。
猶且直入
則其接見之無限制
可知矣。
漢武,唐宗。
皆一世英傑之主也。
法宮之中。
非不嚴肅
臣僚相接
禮貌簡易如此
不徒尙嚴修飾邊幅
亦可見矣。
是則中朝異代事也。
至於我朝。
世宗 成宗
皆待群臣如家人
儒臣親友
當時際遇之隆。
至今故老相傳以爲美談
然則君臣之際。
過爲嚴絶。
情意不通
是乃衰世弊習
盛世美事也。
今日 殿下之於群臣。
情意交孚
未若 祖宗朝盛時
深居九重
引接又罕。
群臣不得以時進見
則朝夕所與親近者。
不過宦官宮妾而已
 殿下聖德純茂
雖無待於補導
氣習易汚
道心難保
則何可自謂德成道熟。
而遂廢啓沃之功乎。
一日萬幾
係治亂。
寧可自任聰明
不與講論乎。
伏望殿下
親近儒學
數召大臣
不必進講之日。
 燕閑便坐
亦可源源召對
從容詢訪
商確治道
政事得失
生民休戚
俾陳無遺
因察其賢邪才鄙而擧措之。
則聰明日開。
治效日著。
而以寧之美。
可復見於今日矣。
伏願 殿下
留意焉。
七曰開言路。
臣聞爲人君者。
不貴於睿智出群
而貴於能擇群言而用之。
是以大舜好問察邇。
孔聖以爲智。
高能屈群策。
朱子以爲英。
大舜睿聖
高之雄略
固出於衆人之上。
而乃萬乘之尊
甘心受屈群下
至於舍己而從之者
以其不見物我有間
而惟喜其言之助我故也。
嗚呼
天下大智大英。
其孰能與於此乎。
孟嘗君在齊也。
其客馮驩擅焚貸錢之券。
孟嘗君初怒而後悅。
公孫戊(戊當作戌)受登徒之賂。
諫受象床
孟嘗君
旣知其賂而猶從之。
且書門板曰。
有能揚文之名。
止文之過。
而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常情言之。
貸券之焚。
其事雖是
未免專輒之失。
象床之諫。
其言雖直。
而實挾詐諼之心。
孟嘗君乃能容而受之。
用其言而不責其他
以來後之諫者。
慮遠矣。
噫。
孟嘗君齊國之一公孫耳
食邑不過一縣地耳
猶能改過不吝
得士民之懽心
故能名聞天下
中立諸侯
况以萬乘之君。
能受盡言者乎。
唐太宗鑑隋之亡。
力反其所爲。
足以成敗之機。
足以逆耳之言
從諫如流
以成貞觀之治
是時皇甫德恭(恭當作參)上書
太宗以爲訕謗
怒將罪之。
魏徵諫之。
則曰初欲責此人。
若責之則誰敢言之
賜絹二十匹。
不惟不罪
又從而賞之
豈不韙歟。
 殿下卽位以來
未滿三載
而以言獲譴者非止一二。
其言雖或謬妄
然以孟嘗太宗之事觀之。
無乃有妨於聽言之道乎。
夫人君挾雷霆之威。
億兆之上。
榮辱禍福
出於其手。
順旨富貴可保。
逆鱗危禍立至。
誰敢犯顔諫諍
以取危禍哉。
𧦧𧦧之顔色
拒人於千里之外
賞之使言。
或有不敢盡言者。
折之峻辭
隨之以譴責
使人不敢復言
則擧朝群臣。
皆將循默浮沈
爲容悅。
雖有危亡
禍。
在朝夕。
亦必袖手旁觀莫敢言矣。
是豈國家之利哉。
伊尹之訓太甲曰。
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
有言遜于汝志。
必求諸非道
伏願 聖明留意焉。
八曰杜私門
聞天無私覆。
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故人君奉三無私。
以行於天下
光明正大
溥博周遍
一物不被其澤者。
賢君治世也。
一擧一錯。
莫不裁之以公理
一人而必曰天命也。
一人而必曰天討也。
盖以體天理物無所私也。
後世人君
天位一己之私
而惟私意之是循。
於是私其親戚
私其左右
以爲私人
其所私者。
爲內而親之。
其所不得私者。
爲外而疎之。
內外旣分。
親疎相懸
內而親者常重。
外而疎者常輕。
以至耳目不寄於公朝
而寄於私人
宮府二體
臧否不同
發號施令
群聽疑異
黜陟刑賞
衆志不服
所以害義亂政之端。
蠧國病民之弊。
皆出於此
宮禁由是不嚴
內言出外
外言入內
內外混雜
邪佞交馳
何事不有乎。
伏惟 殿下孝恭儉。
淸明在躬。
其於任公道杜私門
宜若無所難者。
宮禁不嚴之說。
亦行於世。
臣竊憂之。
宮禁不嚴
由於因緣攀附
希望恩澤者多也。
以 殿下明聖
正位居體。
四方瞻望
奈何牽於
情私
自失公明正大之體。
使公義撓敗乎。
國綱頺廢之後
公道不行
私情爲主
政刑紊亂
國不爲國
振肅綱維
誕敷新化之責。
在於 殿下
今若效諸臣之所爲
乃曰彼以人臣
尙且其所私。
我以人君
威福自我
可不得爲吾心之所欲乎。
臣下不忠者。
又曰上亦如此
何以臣下乎。
上下交相行私
其國焉有不亂者乎。
苟出於私意
則其事雖公。
人固不服
况事與心。
俱出於私者乎。
自 殿下卽位以來
爵賞之濫。
閭巷竊言久矣
至如臣者。
行蔑才匱。
爲世棄物
只以簪履之舊。
首命收用
至於置諸大夫之列。
是豈公論所與乎。
臺評重發。
論執屢日。
而猶不許改正
此亦私 恩所施。
而公論不伸之一事也。
事雖微細
害義則大。
官爵
非細事乎。
伏願 殿下
體天地日之無私。
杜絶私門
一言之入。
一令之出。
莫不由於外庭
 宮中肅然
內外斬斬
一毫私邪
干於其間
人心悅服
天意可回矣。
伏願 聖明
留意焉。
九曰。
風化
聞敎化者。
國家之元氣。
治亂樞紐也。
是以唐虞三代治天下也。
五敎以導其民。
八刑以弼其敎。
二者之用。
車兩輪。
如鳥兩翼
不可偏廢也。
降及後世
英雄之主。
識時之佐。
莫不
崇重斯軌。
靜一流俗者。
誠知敎化興廢
國家治忽所由也。
我朝立國以來
敦尙風敎
治化大行
禮俗之美。
侔擬中華
盖 世宗朝培養成就之力。
居多焉。
世稱東方堯舜
豈無以哉。
中葉以後
國運多蹇。
經變故。
士林之禍。
相踵而作。
斬伐銷鑠之餘。
世敎陵遲
不可復振
幸賴正臣李滉倡道東南
大拯頺波
成渾李珥起而和之
士風爲之一變
皆知向善去惡。
砥礪行誼
而 朝廷無主張風敎之人。
未見丕變之美。
見斥於黨論之後
士氣摧沮
風俗大壞
惟知趍利。
不顧名節
有識憂歎久矣
自經喪亂以來
綱紀大崩
禮法蕩然
彜倫斁敗
無復人理
遺君後親。
寖以成俗
人亦恬不知恠
無異蠻虜之鄕。
而 朝廷又無深識遠慮
身任世道之責者。
匡救糾廸。
以至狂瀾橫潰之勢。
世道至此
誠可寒心
臣於 先王初載
尙少也。
時聞故老談及 祖宗全盛時風俗之美。
慨然慕之
恨不得生於其時
然而其時 先王
方嚮儒術
士民興行
今距 先王初年
又及四紀矣。
人心俗習
日趍薄惡
回想當時風俗
不啻霄壤相懸
邈若上古時世
人言世道如水益下。
豈不信然
嗚呼
是孰使之然哉。
化源者。
寧可置之相忘
坐視
不救乎。
謂宜 敎諭中外
大振警之。
使民有行學識者。
搜揚表章之。
其有壞亂倫紀
得罪名敎者。
按律蔽决。
以盡彰癉之道。
精擇中外師儒之官
專任責成以導廸之
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爲。
惡之可羞而必去。
一國之人。
皆將各自矜奮
更相勸礪。
不待刑賞一一加於其身。
莫不精白一心
以承休德
人心安得不淑
國勢安得以不昌乎。
伏願 聖明留意焉。
十曰飭武備
臣本迂儒
無所知識
至於軍旅之事。
則尤不當與論。
雖然
女憂國。
亦各有思。
則如臣者尙有容喙之地。
故敢以愚妄之說。
冒陳如左。
姑以選將一事言之。
則不問其來歷
不問才略有無
惟以交結厚薄
爲之推擇
故今之爲將者。
類多庸夫
不知兵謀師律爲何事。
非無一世人才而然也。
所以之者
如是故也。
是以到任之後
不以簡閱訓習爲務。
惟以裒斂剝割苞苴結托爲事
萬一有事
則只思走計而已
以此輩爲將。
可望臨難御敵
捍衛邦家乎。
漢臣鼂錯有言曰。
不擇將。
以其國與敵也。
今日國危如此
而選將之
唐時債帥
豈不痛哉。
臣愚以爲武士中稍有才略者。
選擇如上所陳。
或試於鎭堡之將。
或試於牧民之官
持身廉謹
盡心國事
能得軍民心。
有聲績者。
使監兵使啓聞褒奬
不次擢用
如有侵虐軍民
貪贓無狀者。
摘發重治
與其薦引者而罪之。
以其屢試屢效。
表表衆論所與
軍民所服者。
爲兵水使。
則人器不至相遠
其中亦必有可任大事者矣。
以訓鍊之事言之。
則經亂以後
別設訓鍊都監
將至二十年。
所聚之軍。
逋逃烏合無根者居半。
而操鍊之事。
又同兒戲
徒費餼廩
其實難用。
都監如此
外方可知
昇平無事之日。
不可如此
况今南北有虞
朝夕可慮
宴安偸惰時乎
臣愚以爲都監堂上
必得宰臣邊事有將望者。
爲之委任責成
不效則治其怠慢之罪。
有功效。
士卒精鍊
臨敵足用
堂上以下
重示褒賞
又令八道鎭管。
各擇伶俐可學陣法者。
炮殺槍三手一人
送于都監鍊習
所屬各官。
次次敎訓
司兵使廵到列邑。
試其才藝陣法
考勤慢。
論其賞罰
尤甚不用意者
則啓重治
如此則猶勝於今日之弛廢矣。
雖然
將良卒鍊。
軍食不給
則亦不可以師。
故曰軍無糧食則亡。
不幸有事變。
而軍不繼食。
則是不戰而自敗之也。
臣意以爲戶曹八道監司
盡心䂓畫
儲峙軍餉急務
列邑所産。
可以
公元752年
賣之物。
監司隨其殘盛。
量宜定數
使之貿穀。
別置營納之物。
亦除出羡餘
爲作米。
零星收合
積少成多
則數萬之穀。
不難辦矣。
惟患人不盡心耳。
此等營爲
專委監司
隨便善處
不擾民而爲之可也
別遣使臣前日之爲。
與監司守令。
隨事廝捱
徒有煩擾之弊而已
監司歲備軍糧
使有定數
每年歲末啓聞其數。
戶曹別籍置簿。
未滿定數者。
如守令越等之䂓。
必有其罰。
則其孰不盡心措備乎。
兵食雖足。
而軍無紀律
散亂無統
則雖有精兵百萬。
十年
亦何益哉。
五代之君。
非不有兵有食。
而軍無紀律
故不降則走。
相繼滅亡
至於周世宗高平之戰。
一斬樊愛能,何徽。
以明軍律
戰勝攻取
所向無前
非其軍之昔怯而今勇也。
用律與不用律也。
壬辰以來
諸將之奔敗者。
例以白衣從軍
許令立功自效
戰者死地也。
軍律不嚴如此
誰肯白刃前進取死乎。
古人勒兵而斬其君之宮嬪者。
勒兵非戰也。
用軍如此
况於臨敵之日乎。
然徒有軍律
不重軍賞
則士心不勸
旣有軍律以懲之。
又必有軍賞以勸之。
此士之所以推鋒爭死不悔者也。
三韓鼎峙之日。
新羅最小。
軍賞最厚。
亡將士之家。
備至
前古無故
新羅之俗。
以進死爲
退生爲辱。
卒能變弱爲强
統合三韓
前事可以爲法者也。
今日戰死之人妻子
不免凍餒
倘能按新羅故事
大施恤典
人心感動
士氣自倍矣。
至於邊鄙之事。
三邊無可恃之固。
而 朝廷之所顧憂
在於北方
而此亦有未盡者。
列鎭分戍。
土兵不足故。
每年內地之軍。
抄送添防。
南兵戍北。
不耐風土
諳委賊情
不如鄕兵
古人所謂徵兵滿萬。
不如召募數千。
以此也。
臣愚以爲咸鏡一道之民。
勿論公私賤。
盡籍爲兵。
使之防胡。
則雖不爲國
各自爲家。
無不爲力戰之士。
其與浮寄遠戍之兵。
懸絶明矣。
壬辰之變。
本國兵力不足
請兵於 皇朝
皇朝亦能發天下兵以救之。
奈何不可用吾民以自救乎。
臣聞本道之人。
有以此陳疏者。
李時發監司時。
以此爲請。
其時柳永慶防啓不許云。
人情多不欲以公私賤爲兵者。
徒以有私利故也。
萬一金湯失險。
封豕荐食
則雖有奴婢萬數
尙得爲吾利乎。
小利而就大計
今日籌邊一策也。
西邊疎虞
有甚北方
南邊解弛
又甚西方云。
未知其故也。
以老酋倭冦可慮
不如忽胡而然耶。
閭延茂昌。
爲虜
久矣
老酋部落
漸逼界河
江邊居民
幾盡流散
七郡鎭堡。
形勢孤絶
入防之軍。
又甚單弱
賊若南渡
何以守御乎。
不惟江邊爲然
西關列邑。
人烟蕭瑟
無異經亂之地。
龍川一郡言之。
則 祖宗全盛之時。
城中居民至於數千。
今則只五十餘戶云。
以此一邑
可知其餘。
兩界者。
西北藩垣
而其不可如此
誠可寒心
方經禍最酷。
至今百里蓬蒿接天。
所在皆然
舟師齟齬無形日甚
此則無他
將不擇人
侵漁軍卒
只事權要
不復防備爲意故也。
臣愚以爲每年發遣御史兩界及兩南。
暗行民間
廉察守令及諸將貪廉之狀。
廉謹善治者。
則褒啓論賞。
如有奸贓犯科者。
勿論自取與人
按以重律。
貪暴少戢。
軍民塗炭之患。
不至如今日矣。
伏願 聖明留意焉。
臣竊觀古之人君轉危爲安變亂者。
必有非常之擧。
然後能有聳動一世
祈天永命
而得免於亂亡矣。
如楚莊齊威之始亂而終
勾踐燕昭之懲敗而圖功
當時事跡
備載于史。
是皆非常之擧。
聳動一世者也。
盖不如是
則其國必終於亂亡故也。
齊景公晏嬰之言。
亦能感悟
至於大戒於國。
出舍於郊。
興發而補不足
作樂相悅
則亦可謂非常
之擧。
其所行者
只是小惠而已
故刑政日紊。
民心不服
而齊卒爲田氏所簒。
可勝惜哉。
由是觀之。
人君不幸危亂之世。
則當以四君爲法
有以聳動一世
大服民心
然後可以興衰撥亂
再造邦家矣。
苟爲不然
而只欲循塗守轍
苟冀目前之無而已
則正恐其所塗轍者。
委靡不振
不足以無事
一朝胥溺之患。
决不可救矣。
書曰。
若藥不瞑眩
厥疾不瘳
伏惟 聖明留神猛省而亟圖之。
 宗社幸甚
凡臣所陳。
固皆今日急務
然其本則在於 殿下一心
 殿下心正
朝廷四方
莫敢不一於正。
治道畢矣。
易曰。
正其本。
萬事理。
孟子曰。
一正君而國定矣。
豈不信哉。
是以先聖王
莫不正心治國之本。
相傳心法
大舜所謂惟精惟一
孔子所謂克己復禮
是也
苟能從事於此
一念之微。
一息之頃。
亦皆精察
使天理常存
人欲退聽
方寸之間
湛然虛明
一毫私邪之翳。
則此心之用。
亦無過不及之差。
而爲天下萬事之本矣。
如其不然
所以精一之者
未盡其功。
不能克而禮有所不復。
昏昧雜亂
不足以一身之主。
况能酬酢萬變
治天下國也哉
此後世之所以日常少。
日常多者也。
道體
無窮
人見易偏。
差毫謬千。
聖狂攸分。
可以粗淺之見鹵莾滅裂得之者。
必先講學以明其心術
使是非邪正
判然胸中
然後持守益固而不失也。
所謂講學亦非一端
讀書講論
以明義理之趣。
商確古今
以求得失之由。
以至治心修身正家安民之術。
靡不講求
而又必親近賢臣
前後導廸。
左右維持
常若臨深履薄
如對神明
則此心常正
而物亦無不正矣。
此是老儒陳談
固無新奇之說。
然而聖賢論心法。
要亦不出於此
惟在親切下功。
深造自得之耳。
少從師友
非不粗聞其說。
只緣資質凡陋
不能自力
白首貿貿
兀然庸人
夫有諸己而後諸人
於敵以下尙然
况於君父之前乎。
今臣乃敢以己之所不能。
祈望於 聖明如此者。
見今日國存亡之機。
以 殿下一心操舍而决焉。
故竊不勝杞人之憂昧死言之。
噫。
匹夫不學
其害止於一身
帝王不學
則其禍必及於國家
許衡之言曰。
仁慈禮讓
孝悌忠信
亡國敗家者。
皆是也。
眞可切至之論。
伏願 聖明深留聖意財幸焉。
凡庸固陋
學昧通方
時務得失
固非臣愚劣所敢妄論。
微賤之臣。
從前受 殿下優渥之恩。
絶出微班庶官
之外
 龍光下被。
浹骨淪肌
臣雖蠢然無知
何敢自同外臣
衷情感激
實無異人子之於私親
此非外假强爲由中
犬馬之誠。
不能自已者也。
目見時事艱虞危亂之象。
尺童皆知
無人仰達於 殿下之前者。
臣誠憂懣
不知所出
且念小臣國初以來
世受國恩
生長輦轂之下。
人雖微末
亦有與國同休戚之義焉。
則尤不可以疎逖小臣自諉。
不一吐露肝膈於 冕旒之下。
不揆愚賤
冒進出位之言。
僭越之罪。
無所逃焉。
文拙辭荒。
不能盡意
望雲天。
益用感慨
不勝戰慄屛營之至。
公元773年
請還收叙命疏(癸丑)
伏以臣重被罪名。
苟逭刑章
殘骸餘𩲸。
待盡溝壑
不自意復覩 天日矣。
 聖量包荒
屈法伸恩
彈墨未乾。
 特命授職牒。
今因旱災
又 命收叙
聞 命驚惶
伏地感泣
然臣之情勢
不敢自安於心者。
不得不陳於 冕旒之下。
伏願 聖明
垂察焉。
臣本庸愚
爲世棄物
 聖上不忘簪履之舊。
拂拭收用
至於僥冒勳名
爵躋二品
非分濫叨。
未有臣比。
臣雖至頑。
其所感激 殊恩
思效涓埃於所 天者。
豈出於諸臣之下哉。
顧以性愚才劣。
不能調適人情
公元752年
輒廝厓。
公私俱病。
常恐終負 聖恩
死不瞑目矣。
往年逆賊朴致毅事。
臺諫論 啓。
一則慢令縱賊。
二則曰故令逃躱
至謂監司再三傳令
而乃曰是何逆賊
公然不施者。
至於三日
仍致逃躱
如此說。
罪同逆賊
非身爲黨與
必不至此
其與臣之平日心事何如哉。
謀叛大逆
罪通于天。
人皆可誅。
况如臣者受 殿下天地罔極之 恩。
糜粉難酬。
而乃容姦縱賊。
忘 君負國
至於此極。
則雖萬萬誅戮
不足以贖其罪矣。
豈可只削官爵而止哉。
其時事狀曲折
則朴應犀初以殺人大黨現捉。
大將韓希吉。
爲捕其黨朴致毅。
遣其軍官
密通于臣。
臣見其密關。
卽定都將刑吏
軍人其所軍官
掩搜其家。
則致毅已逃矣。
捉其奴推問
昨日出去
不知何向云。
希吉更遣軍官。
不由本州
直到賊家。
不獲
只捉其母與妻還京。
此時賊若在家
何故再爲搜捕
何故只捉其母妻而來乎。
此爲其前已逃之明証也。
過數日。
朴應犀始告逆變
是乃四月二十五日也。
 朝廷亦知致毅之已逃。
不遣都事
只令監司措捕。
二十六日
都事汝宗
逆黨孝先捕捉事。
方到本州時。
監司傳令始至。
乃措捕致毅事也。
兩賊所居
相近
故臣都事一時馳往。
兩賊不得捕。
孝先則往在川云
都事只捉其母入
致毅則一里盡空。
閴無人跡
具此事狀。
二十七日
馳報監司
此等文書
俱在營門本官矣。
致毅之逃。
在於告變之前
韓希吉之所知也。
二十六日
傳令不留一刻
汝宗所知也。
無証之事。
猶可情理推度
况此明証非止一二乎。
然則臺諫所謂是何逆賊
掩置不捕。
故令逃躱之說。
不知何所據而云也。
監司狀 啓。
有此論 啓云。
而狀 啓中。
亦無此說。
可恠也。
縱逆不捕。
天下人情之所不近。
病風喪心之人。
豈爲是哉。
臣之寃狀
雖有如此
暴白無路。
懷隱痛矣
適有拿鞫之 命。
敢以事狀
仰陳於供招之中。
得蒙 垂察
曲全性命
以至今日
臣之感荷 天恩則極矣。
第念臺諫 啓辭。
出朝報。
傳中外。
則其不知臣之實情者。
必皆曰。
慢令縱賊如此
忘 君負國如此
以臣爲無人理底人矣。
前日之全釋。
猶必謂之國法由臣而不行
况今朴賊未捕之前
收叙之 命遽下。
使得登仕籍。
則其於 聖上守常憲嚴討逆之義。
何如哉。
今日臣之分義
則必國人皆知臣之情事
謂臣實無縱賊之事。
謂臣實無負 君之罪。
然後可容
覆載之間。
今何敢貪 天之寵。
不畏公議
强顔承命
出入 君門乎。
伏願 聖明俯察愚懇
還收臣職牒。
廢置閑住
使與老父
相守以死。
則 聖恩罔極
公義亦行。
不勝幸甚
無任戰慄屛營之至。
公元777年
臺官指斥辭勳封疏(丁巳居憂時)
公元828年
伏以微賤小臣
從前曲被 恩私
無與倫比
至於上年父死之日。
 恤典備至
賻賜問慰
出於常䂓之外者。
非止一二。
臣是何人
 殊恩
至於此極。
粉身萬萬。
不足以報塞涓埃
瞻 天向 日。
感淚徒積。
草土殘喘
朝夕待盡
雖有切身之患。
此豈仰首號訴干瀆宸威時乎
第念事有關於 國家刑賞
而緣臣一人乖亂顚倒
爲 盛朝之疵。
而臣之廉耻
亦至喪盡。
士夫之羞。
則雖死之日。
不可含嘿入地
一息尙存者乎。
臣之忝登勳籍
僥冒實甚。
不惟當時巷議藉藉
譏誚之言。
至今愈甚
臣常愧忸。
對人赧汗久矣
側聞頃者
臺諫因希勳上章者。
論及前日策勳之濫。
而曰在家憂國者。
參正勳。
固有之而莫之耻。
雖不擧名
此實指臣而言者也。
昧義無耻之罪。
臣實甘心
公論之發。
今亦晩矣。
臣於戊申春
竊見 宮城戒嚴
景象危迫
不勝區區憂慮之心。
只與所親
私爲屋下之說。
因此叨勳。
實非夢寐所及
其間曲折事狀
具在當初辭勳之疏。
其疏必存。
尙可考也。
臣之於勳錄。
千萬不近之狀。
 聖鑒固已洞燭矣。
其時必欲連章
期蒙 允許
顧念他臣上章辭勳者。
皆未得請。
終歸文具
臣雖累累自列
若視同循例飾讓
則徒有瀆擾之罪。
不若坐待公論早晩
故再疏將上。
悶嘿削藁。
包羞忍耻
冒受封爵
于今六年之久。
而如負穿窬之罪。
愧悔積中
未嘗自安
神明鑑臨
不敢飾辭
今玆臺諫之言。
實出於朝野公論
則臣雖在草垂死之中。
可不及今日。
自首僞冒之罪。
而永爲無耻之人乎。
賞罰
人主所以礪世磨鈍之具也。
不當其功。
則是賞僭也。
無功受賞
則是犯分也。
當初雖失此義。
及今改之。
猶可後世之譏矣。
知其不可
以爲已定之事。
不爲變改
則是衰世遂非之事。
所望於 聖明之時者乎。
嘗聞 國朝歷代參勳之臣。
公論鐫削於年久之後者。
不一其人。
未爲無例也。
嗚呼
古之善爲國者。
必以愼賞罰廉耻先務者。
豈無以也。
賞罰無章
則其國必亂。
廉耻道喪
風俗必壞。
不必事事無章
人人無耻
然後其害乃至於此也。
刑賞失宜
足以致人心之不服
一士之無耻。
足以一世風俗
若不削臣之勳參。
而臣亦冒耻仍據。
則 國之不國。
自今日始也。
伏願 聖明察微衷。
下臣此疏于有司諸臣。
幷與前日之疏。
參考事狀
明其罔功之實。
削去臣名於勳籍之中。
則不微臣得免犯分之罪。
 國家刑賞
不至於乖亂矣。
不勝幸甚
無任戰慄屛營之至。
擬再上(此時已有請廢 大妃之擧。
不果上。)
伏以臣草土衰朽
死亡無日
畏義忘衰。
越禮封章
畢陳微悃。
以俟 兪音
而誠未格 天。
不得蒙允。
誠愚昧。
不知所出
憂惶悶迫。
如負大罪。
不得不萬死
再叫 天閽
伏願 聖明
哀憐垂察焉。
臣聞耻者。
人所同有。
羞惡之心。
而義之發也。
人而無此心。
則不爲人
國而無此道。
則不爲國
故曰禮義廉耻
是爲四維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
古之明君
莫不崇重此道
寧不備官
不畜無耻之臣者。
豈非以此也。
是以世治
士皆名節自礪。
國必以廉耻勵俗。
未有廉耻不立而國不昏亂者也。
臣之僥冒勳籍
溢於國言
至謂之無耻。
猶且仍冒。
不爲鐫改
無耻之失。
不獨歸於臣身
其於國家二百年。
四維敦化之道。
何如
哉。
竊人之財。
猶謂之盜。
無功盜竊勳籍者乎。
臣將朝夕入地
終若負此而死。
則地下亦不免無耻之鬼。
倘或縷命不盡
他日更入脩門
大小臣僚
無不笑臣無耻之狀。
胥吏下卒
無不指臣爲無耻之人。
臣將持此面目
於何所乎。
夫以官高爲貴。
祿厚爲榮者。
以人貴之也。
以人榮之也。
如臣之無耻。
益高而人益賤之。
祿益厚而人益鄙之。
何足樂而饕餮無厭乎。
簞食豆羹
得之則生。
不得則死。
呼蹴而與之
乞人不食者。
誠以餓死爲輕。
羞惡之心爲重故也。
今臣無死危迫之急。
而事之可羞。
有甚於呼蹴之食。
此臣之所以屢號而不已者也。
臣自筮仕以來
將至四十年矣。
家貧親老。
雖以祿養爲急。
從前未嘗私欲貪戀者。
陷於無耻之地。
以汚淸朝士夫之風。
何圖垂死之年。
意外叨勳。
得此無耻之名。
上負 君親
下違素志
不得見容於世。
不得瞑目地下乎。
寧欲遠遁魑魅之域。
草木同腐。
不爲人之所笑罵
而 聖恩如天。
嬰兒不忍慈父
隕涕彷徨
不知所措
伏望 聖慈更加垂憐
亟命鐫削。
不勝幸甚
無任屛營之至。
公元1618年
喪畢。
申辭勳封。
乞退歸疏。
(戊午)
伏以臣草土餘喘。
不卽死滅
苟存形骸
見天日
無非仁覆之天曲垂生成
而今爵命復下
伏奉 敎旨
感淚沾襟
聞 命之初。
卽宜趍謝而逋慢至今
臣罪實深。
本一蔭官耳。
從前仕宦
只爲親老家貧。
祿養之計。
豈有去就之可論乎。
至於今日
則臣之事勢
實難冒進
不敢略陳
惟 聖明垂察焉。
臣之罔功冒勳。
國人所知
無訾議。
臣實靦忸。
而往年臺諫。
因論濫勳之事。
並指臣謂無耻
臣於其時
在草土。
惶愧之心。
不能自遏。
敢將哀懇
冒昧上章
以前世初參勳籍
公論還削者。
固多有之。
持服陳疏。
宋臣張栻
我朝盧守愼者。
亦非一二故也。
政院援据謝枋得胡元聘召之語。
草土之銜入 君門
爲臣之大罪。
其他詬責
滿紙狼藉
至今思之。
亦覺瞿然
此皆臣之自取
何敢尤人
仍自惟念
臣以至愚極陋
居人下。
欺天罔人
分外叨勳。
爵至二品
驟躐又甚
其爲猥濫
孰如臣者。
臣聞踰分之災。
甚於刀鋸
臺諫之章。
政院之 啓。
止於詬罵者。
亦云幸矣。
嘗觀士夫間被論斥者。
雖無實犯之罪。
不敢偃然出仕
况如臣當初不能固辭之罪。
誠若人言
而臣亦自知難逭。
今若貪天之寵。
饕餮無厭
靦顔攘詬
再入班行
汚辱淸朝之罪。
無所容。
不但前日之無而已
且臣犬馬之齒
今垂七十。
在疚三載
疾病纏骨
孤露餘生。
溘盡無日
揆以筋力
亦難就列
今臣所處
只有一焉。
屛伏田里
編於民伍
永爲棄物
畢命蓬蓽。
則庶贖前愆
少謝人言
臣之至願
此外無他
况古有年雖未至。
而以老病致仕者。
斑斑可攷
倘蒙 聖慈哀憐微物
特循公論
亟賜鐫削。
仍許放退
俾安愚分而死。
則實天地父母之恩。
臣雖粉骨
何足報塞萬一乎。
頃者坤極失寧。
彌留日久
中外之臣。
罔不遑遑
而如臣蹤跡
如負大罪。
不敢進謝 恩命
不得奔走問安之列。
不可徒自悶嘿無言。
具疏已久。
而藥廳未罷之時。
不可以私懇瀆擾 宸禁。
徊徨月餘
終難自已
不得不冒死仰達。
無任隕越屛營之至。
公元1623年
辭同副承旨疏(癸亥
 仁祖改玉後。)
伏以臣本門蔭庸夫耳。
不足以驅使之末。
自在 宣宗(宣祖已定
則宗字恐誤。
或廟字耶。
(末張二宗字同。)
)朝猥冒非分
爲人指目
實無善狀
累典州郡
到處顚沛
自知無所可堪
退守愚分。
畢命蓬蓽之計矣。
不意頃者特蒙 聖恩
以臣爲刑曹參議
此時非不控辭乞免
而 龍興之始。
不敢以私懇瀆擾 宸嚴
僶勉就列
纔數日矣。
今又移授
職。
政院非刑官之比。
職居喉舌
出納 王命
淸班機要
庸賤蔭官之所可承當者乎。
以臣才分
千萬不近。
况今臣年七十有一。
非徒已過致仕之年。
常在身。
精神筋力
十分衰邁
前忘後失。
老謬垂死之人。
古今安有如臣衰病可堪此任者乎。
臣非敢飾讓爲文具。
伏願 聖慈俯諒微悰。
 亟命鐫改
螻蟻微臣
得遂分願
公私幸甚
左副承旨
公元828年
伏以微賤小臣
僥冒非分
前後籲呼
罄竭危衷。
微誠不孚
 天聽未回。
夙夜憂惶
措躬無所
臣之濫叨。
非惟臣一身有赤芾不稱之刺。
在朝擧措服民之道。
乖謬甚矣。
然今亦不敢復援此爲言
只以狗馬力盡
不任驅使實狀
萬死披陳焉。
伏惟 聖慈
垂矜憐而財幸焉。
臣之老洫瀕死
人所共知
往歲大病之後
益復澌惙。
精神凋喪
只存軀殼
前忘後失。
百爲顚錯
老人以食爲命
而臣之所患
以來
有甚焉。
一日所食。
不過數合。
猶且嘔吐不化
日漸萎薾
以此症勢。
决無支撑不死之理。
只緣閑居調養
眠食任便之故。
一縷殘喘
保活至今
幸無朝夕之急耳。
自供此職之後
雞鳴而起
入夜而寐。
不得時休
不得時飡
元氣大敗
委頓莫興。
方欲再疏乞骸之際。
適會同僚有故
一院半空
舁疾趍朝。
忍死隨班耳。
今玆 聖神當宁
賢能在位
宵旰殷憂
思興至治
當此之時。
其孰不願立於朝。
以竭其忠。
况如賤臣之叨 殊恩
暱近 耿光
更以何心。
便生辭退之計乎。
第以臣年垂死
病又如此
今若貪榮冒寵
不知退去
甘决性命
萬一踣死於班行之間。
則微螻蟻之命。
固無足惜。
其於 聖朝體臣之道。
何如也。
伏惟 天地父母
哀而憐之。
特 命鐫臣職名
俾遂分願
待盡
則 洪恩普被。
微物知免。
不勝戰慄屛營之至。
退軒先生遺稿卷之一
 啓辭
  
公元1669年
光海朝登對時啓辭(己酉
寧郡守拜辭時。)
上曰。
不見久矣
老親平安乎。
對曰。
得蒙 上恩
保全性命矣。
 上曰。
予以不辟
臨御艱虞之日。
罔知攸措。
如有所懷
其悉陳之。
對曰。
微末小臣
從前濫蒙 天恩
極踰涯分
常懷感激之心。
至於上年
則 特命除授近邑。
使便私養。
 聖恩罔極
而識暗才劣。
不能治邑
有疾病。
未久退歸
罪當萬死
而今除授本職
賤臣蒙 恩至此
實爲惶恐
以外臣。
得蒙 引
接。
是亦分外之事。
至於 下問國事
使之盡言
尤非賤臣敢當也。
小臣無學識。
况於國家大事
豈有所見
仰答 聖問乎。
惟念 殿下育德春宮
有年紀
群情係望久矣
卽位之初。
下恤民之敎。
遠近莫不懽悅
以爲至治可見矣。
 殿下嗣服
已過一年
未有異政
前日 傳敎之事。
歸於紙上空言
終無實惠以及於民。
豈非可恨乎。
 上曰。
遠近懽悅者。
何事
無實惠者。
亦以何故也。
對曰。
民之困於賦役久矣
上年 下命蠲减上供之物。
其孰不相慶乎。
厥後未聞蠲减之事。
此實臣下不能奉行之罪也。
人情缺望於 殿下矣。
 上之所命。
下不奉行
而自 上又不下問
如斯而止。
民安得蒙實惠乎。
方今國家事事無形
非有大段擧措
决難收拾
究厥所由
賞罰無章
紀綱不立之故也。
國事至此
一朝一夕之故也。
但經亂以後
世道大變
紊亂益甚
狂瀾不可堤防
若此不已
至於何等境界乎。
必須 殿下奮發大有爲之志。
振擧綱維爲務。
蘇復生民爲心。
可以病民之事。
一切廢罷
祭享不可無之物外
盡爲蠲减
事事從儉
有若創業之時。
然後人心翕然
可以祈天永命矣。
 殿下雖極儉
約。
人君而享一國之養。
豈不勝於士大夫乎。
豈不勝於在東宮時乎
少時讀書山寺。
見僧之求度厄祈命者。
盡棄平生積苦畜之物。
一物不復存於其身。
名曰脫盡。
僧之爲生
無父妻子
草木何異
然欲祈其命。
則於物無所愛惜如此
爲人君。
上受宗社生民之托。
欲致億萬年無疆之休。
而反不如僧之祈命。
何如哉。
 殿下苟欲爲此
必務去私。
然後可也
私固難去。
然不能去私。
其所累。
則雖匹夫
亦無以自立
人君億兆之上者乎。
故爲必先致力本源者。
以此也。
本源正。
萬事無不正。
本源不正
萬事無由正。
故曰。
一正君而國定矣。
不正而國治者。
未之有也。
正君之要。
在於納諫諍。
人君處心處事
如日月之懸於天。
光明晦食。
使人皆得而見之。
凡有過失
左右諸臣。
皆可得以糾正
安得不正乎。
然君必欲自正其身。
然後人言可入也。
不能然。
人臣義合者也。
其孰有盡其忠者乎。
是故
人君有過
非所患。
不能納諫
大患也。
伏願殿下廣開言路
使人人皆得盡言
則 宗社幸甚
今時士大夫默成風。
一人直言者。
是惟知有其身。
不知國家也。
 殿下策厲群臣。
虛心從諫
則雖疲
庸之人。
亦皆勉慕爲蹇諤之臣。
故曰才不借異代
人君導率之如何耳。
人君之化。
草上之風。
欲有所爲
何事不可爲乎。
臣爲廣州時。
欲均民役
略爲更張
怨謗四起
其後宣惠廳作米之事出焉。
䂓模節目
與臣所爲大略相同
而以臣爲之則怨之。
宣惠廳爲之則譽之。
以此益知爲上者行政之易也。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亦從之。
上之所好則民必從之者如此
不惟行政易可知。
人君好惡不可不愼。
亦可知也。
 上曰。
賞罰無章者。
何謂也。
紀綱不立者。
亦何謂也。
明白陳之可也
對曰。
賞罰無章
如無辜者受刑
有罪幸免之類。
是也
不獨刑罰爲然也。
亦然矣。
所以不畏刑。
士不畏法
百度紊亂
國不爲國
紀綱何由而立乎。
信賞必罰
公道然後紀綱可立也。
內外異政
公道不行
則雖欲立紀綱
其道無由
諸葛亮出師表曰。
宮中府中
俱爲一體
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
所以紀綱
爲國之體。
不當如是乎。
用舍刑賞
一聽公論
無私意干其間
非獨紀綱
禮義廉耻
由是而出矣。
辨別賢邪。
子道長。
有志之士
其孰不願立於朝乎。
頃見朝報中 傳敎之辭。
則以今
不仕之人。
爲有厭避之心。
 殿下卽位以來
未有失德何故厭避乎。
今朝廷賢邪。
不分不靖甚矣。
非但此輩有知識者
其孰有樂仕之心乎。
 上曰。
此外可言之事。
其悉陳之。
對曰。
倉卒入對
精神茫昧
他事則不省得
向所陳治本源。
開言路。
紀綱
此三者。
乃爲治之要也。
誠能致力於此
其他節目
不患不理矣。
臣於廣開言路之說。
反復陳達者。
言路之於人君
如人之血脉
血脉不通
則人必死。
言路杜絶
則君日孤。
而國必亡矣。
頃者
致遠者。
正言爲 啓辭。
不知致遠爲何如人也。
然官以諫爲名。
其言雖妄。
自 上容而置之。
則人皆仰 聖德之至矣。
而乃嚴敎
以示不悅之色。
外間瞻聆。
以爲未安。
其所虧損者。
豈不大乎。
 上曰。
致遠之事。
如是言之矣。
致遠必欲暴揚予過。
其心不亦叵測乎。
人謂居父母之喪者曰。
汝居不謹
則其有安於心者乎。
下問之時。
其言回互
可惡也。
對曰。
 上敎當矣。
不知殿下之心者。
必曰致遠雖妄。
 聖上亦無容受之量。
其於使人盡言之道。
不亦有妨乎。
人君匹夫不同
匹夫則雖不虛受
其害止於一身
人君不能容人之言。
則其害及於邦家
明君之於人言
雖或不善
亦必優容不罪者。
後來以爲厭諫而不肯盡言也。
 上曰。
予非拒諫也。
惡其無諫官風采也。
對曰。
臣則固知之矣。
四方聞者。
豈盡知 殿下之心不在厭諫乎。
 上曰。
所言皆當體念
潛邸時師傅。
補外出去
畿甸雖近。
今又出去
予用缺然
盡心治邑
以副予望。
對曰。
君臣父子何異
 殿下以此 下
不勝感激
臣之報 恩。
惟在盡其職事
而臣素無才識
從前郡邑
一無治效。
負罪而退矣。
今日 聖敎如此
益用惶恐
退出
反正初 筵中啓辭第一(癸亥在政院時)
大學衍義
惟幾章。
以承旨 啓曰。
聖賢之敎。
無非切要之言。
然觀此兩章之語。
則尤切於人君體行矣。
所謂而後能動
而後能安者。
人心靜然後其動不差
合於理。
必定然後所處者安。
能不撓矣。
若不能靜不能定。
擾擾雜亂
無所定。
應事接物
何能得其中哉。
幾者。
念慮初動至微之處。
於此不察
一有失焉。
則流而爲惡不難矣。
安逸之謂。
於此不戒
日▣(四疑以)偸惰
則不爲善矣。
聖人所以爲戒也。
人君必得輔弼之良。
然後左右挾持
繩愆糾謬
使不至於不善
反覆陳戒如此
其意深
切矣。
欲得輔弼之善。
辨別邪正
能知其善而用之。
知其不善而去之矣。
 上曰。
人君能自正。
自然得正人用之矣。
申應榘曰。
 上敎當矣。
然何可自恃其正。
不分臣下邪正乎。
若不分別
使賢邪雜進。
豈其可乎。
古之賢君。
非不自正。
又必親賢臣。
小人者。
豈無以也。
 上曰。
此言是也
申應榘曰。
自古人君之病。
莫大於人莫己若也。
好問
自用則小。
誠至言也。
 聖上之所當體念也。
講畢
申應榘進前 啓曰。
小臣
蔭官中最居人下。
庶官
不可任之人也。
况此職乎。
 國家大小事
何嘗不由政院而行者乎。
文官
淸選之人。
則不可授也。
 祖宗朝
或有以南行爲此官者。
其人率皆人材
安有如臣庸劣爲此官者乎。
後之人。
擧措善否
其時治亂
擧措得宜
未有不治者。
擧措失宜
而亦未有能治者也。
今臣此職。
不稱甚矣。
爲人之所譏笑必矣。
此臣之所大懼。
而况今年七十一歲。
衰耗已甚
上年大病
幾死幸甦。
至今病根猶在
只以居處任便安養
故得保軀命。
以此筋力
何能供此職乎。
 上曰。
年齡多云
似難强力夙夜之任
旣已除授
仍爲之可也
申應榘曰。
銓曹擬望。
自 上何知其不合
至於
公元1589年
乎。
上疏不得蒙 允。
不得已冒昧承受
非欲供職
欲一親達悶迫情事耳。
臣以蔭官爲此職。
 恩榮莫大
感激何量。
然何可只以一身之榮爲幸。
不念爲國政之疵累乎。
曹參李安訥進 啓曰。
副承旨重望之人。
參錄僞勳而受奴婢
足爲淸流之累矣。
臣意以爲僞勳。
庭請之人。
不可爲淸班
則不欲與比肩矣。
申應榘曰。
此言是矣。
何必出於臺諫
然後爲公論乎。
此實公論也。
臣之不可此職益明矣。
 上曰。
庭請之人。
豈皆其本心
牽於事勢
不得已之者多矣。
何可盡棄。
况僞勳之人。
與此大不同
或有偶然參錄不免者。
旣爲勳。
奴婢之受與否
不當論也。
李安訥曰。
大復
綱常極惡之人也。
鄭澈以己丑治獄得罪
今人於此
而緩於此獄。
豈不痛心乎。
申應榘曰。
小臣則不能詳知。
治此獄者。
豈懲於鄭澈事而緩之乎。
似非其情也。
近日臺諫以此紛紜
李貴之辭。
則只臺諫風聞而已
無他訂據。
推官以此爲難處云矣。
大槩沈大復不孝之罪則明矣。
不然則豈人言若是乎。
李廷龜曰。
懲於鄭澈云者
大不近情
豈有此理乎。
鄭澈得罪己丑事。
今此大復之獄。
有何關涉云然乎。
甚是
情外之言也。
鄭澈得罪己丑事。
已出於言端
敢達其寃痛矣。
鄭澈爲人
論以小人則大不相近
其時獄事
亦非鄭澈之所獨爲。
李潑老母弱子之死
其時委官非鄭澈也。
鄭澈則其前已遞委官。
而今以此鄭澈之罪。
不亦寃乎。
申應榘曰。
鄭澈爲人
與其時之事。
臣實詳知。
其人有病痛。
處事亦有可論處
故臣以此短之。
推尊鄭澈之人。
則皆以臣爲非矣。
短處雖短之。
若以非其所犯之事而罪之。
則不亦寃乎。
臣請詳陳己丑獄事首末
鄭汝立博覽群書
得名一時
多率隣近學徒
師道自處
東人等欲爲聲勢
延納爲己黨。
厥後謀逆事覺。
東人驚懼如何
鄭澈一生被斥之人。
入爲推官
東人益懼。
皆自以爲不得免死。
鄭澈按獄
無以平日私怨中害者。
排斥鄭澈
莫如李潑兄弟
賊相親。
莫如李潑兄弟
而李潑兄弟
最先被推。
鄭澈力救。
免刑訊。
遠竄矣。
賊黨納招者。
皆擧李潑之名。
故以屢出逆口
還爲捉來。
一日受刑二次而死。
鄭澈自鞫直來成渾寓處曰。
李潑兄弟今日受重刑必死矣。
墮淚曰。
兄弟
臨死不亂
處事從容
果皆佳士矣。
自爲搆殺。
豈其傷歎若是乎。
自古治逆。
安有不殺與賊
公元1591年
交切一人時乎
若以與賊交切而死。
則雖一人死。
李潑不得免矣。
鄭澈雖欲救之。
何可得也
以此言之。
則李潑之死
之所搆殺。
明矣。
 上曰。
此事予亦聞之屢矣。
申應榘曰。
崔永慶之事。
逆賊之子玉男之招曰。
有吉三峰者爲魁。
居於其父之上。
厥後逆黨延齡之招曰。
非吉三峰也。
乃崔三峰也。
有朴長者曰。
三峰
居於智異山下
因此人疑永慶爲三峰
傳播都下
是時
臣爲任實縣監。
受由上來
鄭澈則曰。
昨日王子君之 啓達。
卽命下書八道監司
使捕崔三峰云。
臣聞此下去矣。
未久。
濟源察訪
適過臣邑。
言及崔三峰事。
察訪曰。
頃者參禮驛。
一儒生。
同登驛樓
吾言曰。
三峰
何許人也。
若是不得捕乎。
儒生曰。
三峰固在矣。
更問在何處
名人乎。
乃曰。
晉州崔永慶也。
吾聞此驚駭
馳報監司
監司一邊狀 啓。
一邊移文嶺南方伯
使之捕捉云云
其時監司
則洪汝諄。
察訪
武人應麒也。
崔永被逮上京
厥後朝報
則永慶初鞫見放。
臺諫論 啓。
更囚而死。
臣與永慶。
素有厚分。
未知其故。
傷歎而已
辛卯年
罷官上來
鄭澈被論。
出㝢(一作寓)于龍山
臣往見。
語及永慶事
曰。
柳而見
公元1583年
不救永慶咎我矣。
而見
成龍字也。
臣曰。
此事不獨相云然。
俺亦以爲不救矣。
曰。
永慶初被囚時。
自 上下問曰。
永慶之事。
何如
爲人如何
吾對曰。
獄事推問可知矣。
大槩其人有孝友之行。
平生尙氣矣。
鞫問之日。
自 上以其文書所有四韻一首
下于鞫廳曰。
此詩之意。
爲先推問可也
吾言於在座堂上曰。
永慶本不能詩
此詩則癸未年間。
無名傳播者也。
非永慶詩無疑
以此回 啓如何
諸官皆以爲當。
卽入 啓。
則 上曰。
此必永慶詩。
姑勿問。
久得釋。
吾之救永慶。
過於此。
厥後臺諫之請更鞫。
非我所知也。
以不可更鞫之意。
言于兩司長官
而皆不從吾言。
奈何
以此見之。
則永慶之死
由於鄭澈亦明矣。
兩人
皆非鄭澈之所搆殺。
則人之歸罪鄭澈者。
不知何事也。
人之以大無狀小人之者
未知何意也。
不過私意
非公論也。
李廷龜曰。
此言亦非也。
鄭澈孝友淸白
忠誠節義
彼此皆知之矣。
豈有以大無狀之者乎。
申應榘曰。
在外側聞
自 上亦知鄭澈之非小人
至於復職一事
不快
無乃猶有所疑而然耶。
不然復職
非有節目難行之事。
多事之時。
有何不可
乎。
李廷龜曰。
不過一命令。
豈有難爲節目乎。
申應榘曰。
一事
人言不能歸一
有深懷不平
鄭澈之死
已過三十年。
恩怨可以俱忘。
而今以此論議角立
則不未便乎。
頃日之事言之。
則 宗社之亡。
朝則夕。
擧國生靈
如在沸湯之中。
不知死所矣。
今則三綱旣正。
 宗社再安。
掃滅群兇
登庸善良
此時豈可一人復職事。
更起爭端
使朝廷不和
以爲亂階乎。
李廷龜曰。
不過私意也。
申應榘曰。
臣之今日得近 淸光
亦以冒忝此職故也。
老病如此
决不供職
一出 闕門之外
則更無入對之路。
欲畢陳所懷而退。
 殿下於 宗社垂亡之日。
乃能撥亂反正
此正天命維新之運也。
治化之難。
則倍於創業
未知 聖筭將何以爲之乎。
 上曰。
何以爲之。
可也
申應榘曰。
爲國須知急先之務。
今日之事。
莫先於立紀綱
必先紀綱
然後百事可理。
所謂綱擧目張也。
欲立紀綱
則必以信賞必罰爲要。
未有賞罰無章
而能立紀綱者也。
然必委任一人
主張國事
使朝廷大小論議出於一。
然後事有統領紀綱立矣。
若無主論之人。
人人異論
如無家長之家。
欲立紀綱
不可得矣。
如此則雖小事
不可爲
况 
國家大事乎。
且當今救民之政。
要在申明贓法。
使貪官汚吏
不得容於世。
然後毒虐生民之患息矣。
不然
則雖日下仁民之令。
民不被其澤矣。
齊威王烹阿大夫及嘗譽者。
而齊國大治。
威王之政。
豈止於此而能致治乎。
聳動一時
必用不測之賞。
不測之刑。
然後能爲也。
我國之事言之。
 成廟朝臣六代高靈府院君申叔舟
以四朝元老。
 成廟倚重喬嶽
以其子瀞。
爲吏曹參判。
冒出伴人之事現發。
自 上下問之時。
畏罪不能直對。
 成廟以爲欺罔
卽令絞死
成廟常時待群臣如父子
而及其犯罪
嚴斷如此
故能成太平之治
如今積衰之時。
尤所當法也。
凡事與人講論
然後言語詳盡
義理明白
能知是非所在而行之不差矣。
玉堂及政院官員
則皆在近密之地。
雖非 經筵進講之時。
待之如一家之人。
不時召對
論文論事
開發其趣。
心智日明
大有益於進德修業矣。
第二
五月二十七日晝講
玉堂副提學鄭經世修撰李敬輿,知 經筵李貴特進鄭光績,承旨申應榘入侍
講論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章。
鄭經世曰。
此章之
意。
人有倩盼美質
然後可加粉飾
猶人有好質。
然後可施學問之功也。
子夏得此意於言語之表。
孔子善之矣。
李貴曰。
莫如氣質之美。
氣質不美
變化爲難
今時人言之。
尹三聘少從師於師友李春英
亦學於成渾
而皆不能變其氣質
終於爲惡。
不美之質。
難以學力變也。
鄭經世曰。
美質易得。
至道難聞
可以學力
不及資質乎。
彼數人之事。
可以學論乎。
申應榘曰。
李貴此言。
儒者之言也。
此言之弊。
必至於棄學不爲
其可乎。
學則讀書窮理之謂也。
人不讀書爲學
何事可知
何事可行乎。
鄭經世曰。
窮理眞知
然後可以能行。
不學則何能爲乎。
申應榘曰。
眞知則固不易矣。
雖未眞知
必知然後可行
凡治己治人之道。
具在方策
讀書
何以知其道乎。
故欲修其身者。
不得不聖訓
治國者之不得不用法典也。
聖訓爲表。
矯揉氣質
必使至於其則。
此學之所以爲貴也。
不待矯揉
而自能中理者。
上智之資也。
其下之人。
則皆必資於學而爲善
梓匠雖有才能過人者。
䂓矩準繩
不能爲其事。
人雖自以爲智。
不知聖人之訓。
則如梓匠之無䂓矩準繩也。
何能爲乎。
三代以後
御世之君。
輔弼之臣。
豈無
資質美者乎。
其治效蔑蔑
亂亡相尋者。
不能知學故也。
 上曰。
非謂學可棄也。
謂質之難變。
事勢然也。
申應榘曰。
能爲學。
無不可變之質。
但有難易遲速不同耳。
進前曰。
臣之衰病
不堪供職之狀。
前日陳達盡矣。
三度呈辭加給由。
以此惶恐
承旨多闕。
不得爲政事。
不敢退在。
黽勉趍詣。
臣之悶迫情事
自 上亦已知之。
惟望速遞。
使公私兩便耳。
昨日進參推鞫廳。
則以 慈殿下書。
收議廷臣云。
臣問於右議政尹昉曰。
 慈殿何以下書事。
而因有收議之擧乎。
尹昉曰。
 慈殿封書。
有遍示廷臣之語。
不得不爾矣。
臣曰。
 慈殿下書于三公
三公不得不見。
旣見之後
當封還。
不當以此收議廷臣也。
收議之後
本院以其所收之議封入。
則自 上命出給
使入于 大妃殿。
副承旨以此意通于臣。
臣答曰。
若然則爲 啓辭更入可也
依臣所言。
爲 啓辭更入。
則又還出給云。
臣曰。
十度出給
終不可入于 大妃殿。
適同副承旨臺諫避嫌出去
臣則在鞫廳。
故其日不得更入。
今日更入。
復還出給
不勝安焉
 殿下卽位之時。
則固當以 大妃之命爲之。
卽位之後
則 殿下幼冲之主。
摠攬
權綱
 大妃何可幷出命令乎。
不惟事理不當
干預政事之漸。
爲後不小
事之不足垂範後世者。
不可爲也。
鄭經世曰。
此言極是
處事亦甚正。
上體可也
 殿下幼冲之主。
 慈殿不當如是
有後弊也。
申應榘曰。
前日欲陳所懷
而因日暮
發端而退。
今亦自 上出坐已久。
 聖體必勞。
不敢仰陳。
 上曰。
有欲言之事。
則言之可也
曰。
以立紀綱爲言
而未究其說矣。
我國紀綱
所以頺廢至此無他
我國人心
一循私情
不顧公義故也。
以此王法不行
公道絶熄。
賞罰紊亂
其所也。
國之所恃以爲國者。
紀綱而已
紀綱如此
何事可觀
此非廢朝時所始爲也。
其來已久。
至於廢朝
則其弊特甚焉耳
故終爲無法之國
豈不寒心
頃日 宗社之幾亡。
非獨爾瞻所爲
承宗希奮。
同是亂政之魁也。
三人之罪。
國人之所共讐。
反正之日。
所當以三賊亂國之罪。
揭示于民。
同斬于市。
上告 宗社
下謝國人
不出此何也。
不過爾瞻性毒。
戕殺士大夫爲事
兩人則與爾瞻相反。
不與士大夫作讐故也。
常人之情。
於我無怨。
則雖大逆之罪。
不深嫉。
若非 殿下明斷
則希奮必不死
承宗若不自死。
則亦必不死
正初頭。
徇私蔑公之狀如此
此後之事。
豈不曉然可知乎。
 上曰。
賊害生民之罪。
兩人爲甚矣。
申應榘曰。
今者群兇盡除。
一時人物
無不收用
一名者
皆得登庸
而 聖上英武
銳意圖治
可謂千載一時
以此雖欲爲三代之治。
亦無不可
近觀朝政
委靡不振之形。
猶夫前日
豈非無主張之人故也。
 上曰。
用人一事
豈能盡用一時人乎。
申應榘曰。
不知名者外。
知名者。
則幾無遺落者矣。
然不能使之各盡其才。
則雖有用人之名。
徒爲聲容而已
無用人之實。
爲國何益乎。
今此機會
前古未有
於此不能致治
悠悠泛泛
終歸亂亡
則臣之痛恨
有甚廢朝垂亡之日也。
致治之要。
在於吏曹憲府
兩司盡職
無不治矣。
 上曰。
吏曹申欽判書
憲府吳允謙大憲
豈能加此乎。
申應榘曰。
宰相李後白判書時。
一循公道
關節不通
每爲坐起本司
小各司官員。
抽牲招致
或講大典
或問所掌之事。
一以察其爲人
一以聽其所對。
以爲黜陟
其時各司之官
無不悚懼
恪謹其職。
百事俱擧矣。
其後判書李珥李山海
見稱於世。
而比之李後白
則俱不及矣。
今亦如李後白所爲則善矣。
憲府執法
官。
而公所在
 殿下任以耳目
一從其言。
臺諫亦能主張公道
糾正百僚
使之一歸於正。
何患國事不立乎。
然自 上常戒臺諫曰。
論事不實
有欺罔之事。
則當不以臺諫有所饒貸。
則爲臺諫者。
亦必各自知戒。
各自謹愼矣。
 成廟朝臺諫論平壤判官犯贓事。
當時有稱其寃者。
 成廟査覈
則果歸於誣。
 成廟震怒
大司憲以下
幷命下獄
以此其時群臣。
無不愛戴 君上
而亦畏懼
不敢不謹
所以成廟治化之盛若彼矣。
參議長欽
非臣之所與交者。
以墓山相近。
故頃以掃墳出歸
偶然相値
言及其被譴事。
果如其言
則事涉寃抑
小民之事。
不當如是
况以名官被罪曖昧
無乃不可乎。
李貴繼陳其曖昧之狀。
申應榘曰。
往者百姓之皆失其所
貪官汚吏徧滿內外故也。
若不申明贓法。
則不能矯此積弊矣。
暗行御史
頻頻發送
監司以下
並彈其不法
御史之行
出入無常
則必皆有戒心不敢縱恣矣。
御史例令預爲治裝此不可也
欲遣玉堂之官
勿爲預敎。
入侍時亦命發遣
使人不及可也
不必八道一時並送。
抽牲一二道。
輪回摘奸。
所送之道。
又送他御史更察之。
人人莫測
皆懷畏懼
不敢犯法矣。
上曰。
御史必擇送可也
不擇御史
則反爲無益矣。
申應榘曰。
且有所達之事。
敢畢其說。
 君臣雖主嚴。
上下情通
然後能成其治。
 宣宗大王在位四十餘年。
嚴臨群下
罕與酬酢
 經筵官所達之語。
一切不答。
物情言之。
則少者於長之前有所言。
長者不答。
猶爲惶恐
况 君父至嚴至尊之地乎。
進言之臣。
思所達之言。
經營敬懼
僅得發口
其心則只爲國。
非爲己也。
而 宣宗簡默
不肯酬答
進言沮喪流汗而出者多。
不獨其人不敢更言。
他人以爲戒而不言
因此遂成循默之風四十年間。
 祖宗朝以來士大夫之習大變
唯以諂佞爲務。
此實亡國之本也。
言及 先朝之事。
極爲惶恐
而所關重大
不得不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