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祭文
  
祭李郎仁可(宗泽)
呜乎。君实忘我耶。不与我一辞。谓君死也。恍如在斯。谓君不死。去无所之。其死不死。不疑还疑。闺中弱妻。膝下三儿。情爱遽断。君胡忍玆。老我不天。酷祸偏随。二儿先我。一身如遗。白首孤世。惟君是资。君亦违我。我将依谁。年来多病。未老先衰。同归地下。其日不迟。死如有知。欢若生时。其知不知。而莫之知。不知其知。曷极我悲。一杯永诀。万古无期。
祭权城主(景虎)
天我民哀。惠我侯送。遽夺之去。造物者弄。群儿失乳。号冤谁控。况我老民。分义异众。十年棋酒。落花残梦。白首独留。瞻望呼恸。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序
  
琴湖同舟诗序
伊川。庄名。行甫居之。行甫志河南之学而居伊川之庄。地虽有千万里之远。天之假是名于是庄。其理似不偶然矣。伊川之水活泼流不息。与洛江合。是何伊洛皆会于一地。而为行甫分内物耶。德晦于行甫。同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5L 页
志友也。适自玉山来。而从之游者众。皆不期而会也。追武夷棹歌之兴。解缆于仙槎古寺下。寺即儒仙(崔致远也)旧游处也。依俙然有烂柯之迹。是日也。微雨乍晴。天云共影。岸花汀柳。红绿蘸江。十里许锦屏物色。尽为一镜中有矣。四美二难。俱并一时人。世间百年一幸之胜事。其层岩之奇。平沙之远。非画笔则莫能状矣。薄暮舣船于浮江亭。亭乃尹上舍大承之所搆。飞甍火于兵。而上舍之亡。未十年矣。荒台独留于暮雨。松菊交影于空庭。令人漫起山阳之感。江村欲暝。投憩亭舍。只馀数间。众莫能容。仆与士彬还宿学可家。迟明诸贤连镳追至。晓烟酿雨。征衫湿霏。翩翩若羽衣飘空焉。舟中分韵出出载长烟重云云二十字。此朱晦庵武夷绝句也。诸贤争唱迭和。而独李上舍学可坐桃李园不成罚。浮之以太白。此依金谷酒筹也。德晦得长字。亦无意琢句。仆被诸友所迫。不得已续其尾。遂相与大噱而罢。别恨还催。馀情不尽。人影欲分。山日已西矣。芳躅成尘。胜会如梦。翻思昨日。转觉黯然。噫干戈十载。能几人在世。虽或在世而得与之同会者。亦能几何时耶。有心于期会则例被造物儿所魔了。是知留于世固难矣。而成其会尤亦难矣。今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6H 页
也不谋而同者。至于二十有三人。则岂人力所能为哉。有数存乎其间。而莫知其所以使之者矣。从前离合合必散散亦会。一会一散。莫非天公所处分。则他年此日。不知此身又会何处。而其会亦不必。虽会而又不得皆会矣。安知后人之慕今日之会。亦如今日之慕古人之会乎。诚可悲夫。金秀士克铭恐胜事沦没。谋作他日之面目。而嘱余为之序。余其敢以不文辞。岁辛丑时暮春。日则二十有二也。星山后学鉴湖钓徒吕大老序。
金山乡案重修序
乡之有案古矣。于以辨名物。以之纠善恶。案之设。岂徒然哉。岁壬辰。古案火于贼。姓名泯其传。父老慨然兴感。属余以新之。余欲妆黄方策。而别叙名字。兼录先系。间有堂名行称及发身事迹者。略疏名下。以为后人景仰之地。厥后乡论未完。历年岁不克成稿。故姑因前例。只书名字如左。呜乎。前人之已录于此案者。后人之父兄也。后人之将录于此案者。前人之子弟也。凡人闻父母之名。尚不忍言。况父兄之名字俨然于卷中者乎。后之人对此案者。将不禁思亲敬长之心矣。夫如是则吾乡其庶几孝悌之风乎。万历癸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6L 页
丑秋七月下浣。乡人吕大老序。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呈文
  
上巡察使金(信元)(代邑人作)
窃以草木飞走。无非药饵之用。而山海薮泽。各有所出之异。故海之橘不能责出于山。山之乳不可督取于泽。诚或强其无以必得。则利于病者小而伤乎力者大矣。寿民之道。岂为利病之小者。而忍俑伤力之大者乎。惟我金山为郡。本以十室之残。今作三户之亡。道路之冲。财力之竭。不待民言。而閤下已知之。若更一一烦悉。则只疚如伤之怀耳。最以不堪者。撮陈于左。伏愿閤下勿以荡破二字。谓乱后之例谈。而寻常看过焉。药材之定于我郡者非一非二。药夫已尽于兵火。采者不详其名目。虽一草之微。其得之艰。不翅探龙之额。而其中熊胆之难。则其毒痛之状痛楚之苦。奚但永蛇泰虎而已哉。夫熊之为兽也。窟处穷山。深居简出。搏噬之猛。甚于虠虎。人之入山也。犹恐其或遇。虽或遇之。而非勇力绝伦者。不敢犯其咆哮。故在平时物力之盛。十年之内。民未尝一见。百年之间。官未尝一得。况今日尽刘之馀。民之存者几许。而谁有与此兽争尺寸之命。能殪而剔其腹乎。是以卜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7H 页
定之令。一出于营门。则童牿之叹。遍起于穷阎。欲诉于官家。而官家不得擅便。欲诉于閤下。而閤下必责忤令。举郡彷徨无所告。聚首而相与语曰此出于一时 御用之急。而适为一番不得已之定耳。岂有閤下之明。而不识此郡之非产。岂有閤下之仁。而不虑吾民之伤力乎。今若出死力备供。则其不忍使吾郡再困也审矣。于是称贷东西。罄竭机杼。鬻人贳货。转贸关东。则关东虽有猎夫。畏死一念。渠亦人也。安能人捕而家有乎。越险千嶂。历访穷谷。然后万或一有。而有者作为奇货。非输百倍之价。不肯一分之许。故一弹丸之直。布过三十。而其间道路往来之需。上司情债之费。不与焉。一遭艰苦。尚且如此。况永定恒规。逐年例纳乎。噫一胆之关于国脉者。有几许神功。而使举郡之民。遑遑困顿之若此甚耶。言之于悒。如使明鉴洞烛此间劳瘵。其不以医病之物。还作病民之祟必矣。任医民之策而察一方之瘼者。其忍恝视而不为之动念乎。如曰关于 御供而势不得已。则民等已矣。倘或一郡之欠纳于医笥。不足为有无于营用。则推移蠲减之便。特在閤下一号令之间耳。此民等之所以奔走哀吁于閤下者也。閤下苟能除不土之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7L 页
产。荡不紧之材。以舒一分之民力。则非独吾郡之民永无尝胆之苦。一道人心。举皆勿药自喜矣。何必烦尝草之口。费刀圭之惠。然后得跻仁寿之域哉。情迫辞蹙。书不尽意。伏惟閤下小霁严威。快照仁鉴。不胜幸甚。
裴参判(兴立)母子孝烈呈文
伏以褒善。国家之令典。而扬善。乡里之美风。有善而乡不之扬。上不得闻其善。闻善而上莫之褒。民无以劝乎善。此民等之所以追录既故之人。而更烦新化之日也。伏惟城主垂鉴焉。吾乡有一令妇。即县监裴仁范之妻。 赠贞敬夫人金氏也。仁范之殁。金氏丧祭尽诚。哀痛过节。长枕苫块。不脱麻绖。食饮绝口。柴毁骨立。寝成疾病。未期自尽。非贞烈自守以死为期者。岂从容尽节之能若是乎。当时乡里以其行报于官。转闻 朝。张林之碑将著。壬辰之变适起。竟致晋乘皆灰。商闾无㫌。倘不敦奖于今日。永缺矜式于后来。甚矣时之不幸也。群情宜乎痛惜之不能已也。金氏之子曰参判裴兴立。性又纯悫。事亲亦勤。方金氏之在疚也。发久不理。虮虱散落。参判每以首承母之发。引虱拂去之。母既没。以母之心为心。抚养少弟(秀立)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8H 页
极其诚。少弟之生。后参判十七年。故其弟之未生也。参判以独子。为父所钟爱。一家田民。分赠太优。所馀无多。弟生之后。母有忧色。参判微知母意。尝欲分己之有以与弟。及夫人之即远也。参判遂怀别给之券纳诸圹。盖不忍破父之手迹。而欲慰母心于九泉之下也。其弟稍长。良田美仆。尽让于弟。饮食财产。一无尔我。乱离颠沛之际。相同死生。益加顾恤。其视末俗之争一田一民而阋于墙者。斯人之友爱。为如何哉。可谓贤母之又有子也。伏愿城主将此母子之贞烈孝友。转报而闻之上。使一家双美。共㫌并褒。为乡里观感之地。不胜幸甚。
孺人李氏贞烈呈文
伏以遭变而死于贼者几何。而得其死者盖寡。其劲操特烈。如秋霜烈日。凛然照人耳目者。千万中一人耳。若徒死之辈。等是沟渎之谅。乌可以节云乎哉。吾乡有李氏妇。配士人郑维翰。闺行夙有声称。越在壬辰。避乱入山。不幸遇贼。贼以无礼污辱之。李氏终始不辱。锋刃加诸身。义操愈洁。竟至于磔其身而糜粉之。之死而莫之屈。夫死者人之所难。虽士夫之能知义理者。尚不能为君死忠为父死孝。况偏性一妇人。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8L 页
有何所顾而能人之所不能乎。其节既立于一时。而其迹遂泯于累世。则曹娥之姱节。王氏之令名。安能垂耀于后日。而为千万代所景仰乎。此所以大小之公论齐发而不能遏也。曾于十馀年前。乡中累伸㫌闾之愿。而寥寥今日。迄莫之施。此必文牒滞于中间。未及于上达也。玆将公议。更烦仁鉴。幸转报使相。俾得上闻于朝。则岂独耀美于吾乡。庶或有补于风化之万一。谨书再拜。不胜惶恐之至。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志铭
  
贞敬夫人金氏㫌门志
夫人于灵山之殁。过毁灭性。乡人钦其行闻于朝。㫌命将降。兵火适起。事遂寝。后数十年。乡人追恐泯乃迹。更陈㫌其门。噫幽兰委秽而益芳。贞玉埋尘而犹洁。则宜乎夫人之行。愈远而愈著矣。其与捐生仓卒。区区沟渎者。不可同日语矣。
贞夫人裴氏墓志
星山裴氏。东国著姓。夫人之系出于此。在丽朝。曰位后曰仁益曰元叙。皆录壁上勋。乃裴之先祖也。其后有讳仁庆。亦封兴安君。兴安之子文迪。位至枢密。枢密之子用成。官至副使。副使生判工曹晋孙。工判生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9H 页
大司谏规。大司谏有子二人。曰闲曰闰。兄弟并践薇垣。闲之胤允谦。直太乙殿。允谦之子哲辅监山阴县。县监于夫人为曾祖也。夫人之祖曰均。由武阶为万户。考讳宽。力学文调教授。教授配进士黄友宪之女。于正德庚辰十月二十五日生夫人。夫人生有淑质。自儿时举止颇与凡人异。稍长妇德皆有仪则。年及笄。归于大司宪柳公。柳公之门法家也。夫人至门之日。动遵家法。事舅姑待娣妹。咸尽其道。训子弟御婢仆。各有其方。至于饮食祭祀之礼。言语动作之节。不失闺范。一门莫不叹美。大宪公之先大夫正郎公。𠷢命价于燕。卒于帝都。其夫人英阳南氏。以过毁终。事闻㫌其节。南夫人之殁也。诸子幼。大宪公托焉。夫人体公之心。抚养之极其诚。成而嫁也。资遣之尽其力。诸弟仰夫人如母焉。隆庆辛未春。大宪公出按关西。居无何疾亟还。捐馆于长湍府之村舍。时夫人在于乡。闻讣几绝。泪尽血下。点巾生斑。见者皆惊异之。自分必死。以遗孤在膝下。为此死不得。孀居四十馀年。戚戚若常在哀疚中。追远永慕之诚。至老弥笃。虽在兵火颠沛之际。如遇祭日。则罄囊橐手自奠。致其敬益勤焉。年八十有六。考终于正寝。乃乙巳七月二十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49L 页
一日也。其年十二月乙卯。窆于安东府天灯山子坐午向之原。是正郎公墓后也。越明年十一月二日丁卯。奉迁大宪公墓。合葬其右。后嗣有女九男一。女长适引仪全海。次适 赠参议尹大鸣。次适主簿梁天遇。次适进士张遇。次适士人崔礭。次适进士李惩。其次即大老也。又其次适士人赵瑭。次适忠义卫李舣。男曰成龟。才局早成。方期远扬。不幸先夫人殁。呜呼痛哉。成龟娶大司谏金宇宏之女。生一子岩。岩娶检阅金垓之女。生一女。时未长。引仪之子曰成宪,士宪,时宪,季宪。女长适牧使裴应褧。次适士人权暹早寡。梁天遇之子曰山岌,山㞳,山巘,山嶪,山嶷。女长适士人安荗褔。次适士人申孝敏。次适县监权愃。崔礭之子曰梦尹梦说梦亮。大老有三子三女。子曰姬佐,姬佑,姬弼。女长适士人李宗泽。次适士人姜渫。次时未嫁。李舣生一女在乳下。尹大鸣张遇李惩赵瑭皆无后先殁。柳门馀庆。萃于岩之一身。而岩于百行之源。亦继家风。养生送死。一无所憾。夫人其有孙乎。吾知柳门之庆应未艾也。赘居门下。粗知门系。不得以文拙辞。谨志。
赠通政大夫户曹参议尹公墓碣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0H 页
公讳大鸣字时彦。系出坡平。国之名族。始莘达佐丽祖功最著。子先之亦有勋封。有子若孙。相继而显。曰金刚曰执衡。位皆仆射。入我 朝有谥文肃者讳曰瓘。以开国功食实封三百户。文肃之后历八代联袭轩冕。有曰铃平君陟。于公为七代祖。铃平生判书承礼。承礼生府尹圭。皆 赠领议政。府尹之子熺。仕为直长。直长之子龟龄官至县令。县令之子曰汤辅。汤辅生宣教郎滉。是即公之考也。配丰山沈氏。(校理义之女)岁嘉靖壬寅生公。公生禀淳质。中心所蕴。只是一端诚款而已。居家尽其悌。营生无所争。悖慢之言。一不出诸口。忿厉之气。未尝见之色。其于待人接物之际。人不见其畦畛。早婴疾病。晦迹泉园。琴酒优游以卒岁。丙申秋。考终于正寝。其年冬葬于乾坐巽向之原。其未亡人柳氏。即参判讳景深之女。贤而无子。养妹兄之子李宗泽。托以后祀。亦不幸早世。宗泽有一子二女而年皆幼。呜呼。天之于公。与善则厚。而报之也啬。将何以为后人善者劝也。天道未可知也。未亡人为既亡人。 赠以显其爵。石焉识其善。欲贲墓道。因时不利。今始营建。遂为之铭曰。善人其昌。天道之常。善不食报。彼苍茫茫。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0L 页
蛇梁佥使李公碑志
公讳弘明字季远。系出于星山。星山之李。东国著姓。自三韩迄丽季。蝉冕代不绝。入我 朝有县令德孙。生讳约东。位至知中枢 赠谥平靖公。清白鸣于世。平靖公有子若孙。子曰佐郎绍元。孙曰正郎有荗(一作茂)。公即正郎公之第四子也。生嘉靖戊戌。终万历甲寅。寿七十七。配忠义卫李舜仁女。无子有一女。女适士人朴以鸾。以鸾亦有独女。其婿即曰秀才李钟秀也。侧出有男三女一。男长进善。性详谨能供子职。不幸先公逝。次兴善。又其次好善。皆有子女而年尚幼。女则早寡。公之为人。屹屹有干城骨相。人皆以高牙大纛。期他日事业。毕竟功名。大不称其器。早补禁旅。晚登虎榜。权管于金士洞。万户于西北堡。以蛇梁佥使终焉。老境流浪林泉。脱略世机。占閒地搆小亭。额曰四美。日以琴棋自适。颇得西湖纵游之趣。盖天之于公。虽啬其人爵。而饷之以清福则厚矣。兴善与其弟好善。襄奉尽其力。又欲贲其墓道。石既具。要余叙其阴。噫延陵李相国尝访其庐。题诗曰命酒留宾惯。听琴上马迟。遥知客散后。童子拾残棋。公之閒中真趣。此诗尽之矣。又何赘其志。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1H 页
奉郑寒冈(逑)
天行向暮。伏惟道体益健。大老径年沉病。几作鬼伴。幸今迟留。此实盛赐。但格训未承于行肉之日。德音宁忘于长卧之后。馀生无多。堪足一痛。许多难既。惟望谨动止谢应接。用副区区之愿。幸甚幸甚。如瓶之谨。固知其不待此𥌒说。而敢以此申告。此世道伤虎之甚。伏惟令察。不备。
  寒冈答书
 岁律已尽怀人转苦。获奉手惠问书。玩复以还。苏感如何。且审天寒。尊候万福。尤深仰慰。逑一息则尚存矣。而其所为邻则惟鬼而已。一转侧。尚皆须人。如是而能有久焉者乎。如是而欲少须臾加留于此世。亦非人情之所知也。会逢之难。期许之远。惠谕丁宁。感诵无已。至于警诲之辞。出乎至情。非相爱之深而如是矣乎。感佩不敢忘也。自馀切祝顺时加卫。益荗(一作茂)新福。不备伏惟。
奉寒冈书
穷村闻道春回。衰骨惟望其苏。反被雪花祟鬓。顿挫一分活意思。在世欠乐。只愿无吪。伏惟德宇弥卲。道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1L 页
体益隆。病废如絷。拜几无便。聊凭豚犬。仰舒纡郁。不备伏惟。
答寒冈书
一生面墙里。曾垂盛教。又赐德音。新春所得。揆分踰涯。入地他年。亦应铭骨。大老无状汩蕫。长是旧㨾子。纵得好岁月。奈逼梦死何。但于七十人间。惯见造物。从古小魔儿喜作千般幻戏以试人。只是丈人者倚枕一瞑目而已。区区远望。此外非他。伏惟令察。不备。
  寒冈答书
 岁换春回。伏惟静养有相。德福俱茂。慰贺之至。不任区区。逑老益加矣。病益痼矣。死亦益近矣。杜门痛楚外。无话可说。每念相爱之甚。规诲之勤。盛荷奉承。有同堂席之合。更欲一陪清唔。面被提警。则穷一生而无其路矣。落落相望。第寓瞻溯耳。外孙儿为省其姑氏。进于门下。玆奉起居。略道其由。伏祝益加珍毖。若时之序。不备谨状。
奉金沙溪(长生)
仰斗十年。袭兰一夜。寻常话言。尽是佳论。若使短蓬早处麻中。岂至五十犹作无闻人。追悔已往。无及也耳。只望令候十分加卫。以副区区之望。伏惟。
与李五峰(好闵)
群鸱之吓。在凤何损。众蜮之射。于影或伤。乃知芝焚之惨。固是蕙叹之深。大老衰病日甚。废绝人事。早晚九泉之下。便是期会之地。第恐长夜一闭。万事冥漠。虽相见而不相知也。豚儿赴试上去。故凭候起居。伏惟匀鉴。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2H 页
与李都事汝实(信)
晋阳白雪。闻韶青草。萍踪已陈。春思恼梦。莲幕草檄。簿领戕怀。较却閒忙。不啻云壤。然草草举世。等是鼎鱼。馀外何言。就恐善山居金复初姓名。吾兄曾未闻耶。虑外遭冶长之患。有是哉。斯人也为是事耶。使相明鉴远胜秋空。万无下机之理。市虎嚣喧。几至传三。恐有焚玉之祸也。倘于燕閒之暇。历陈此冤。不独于彼有再生之恩。其在吾兄。又有阴报之庆。千万曲照。异乡离怀。洛水东流。
与裴善山仲闲(楔)
平日视令公如长城。金乌山上又筑一长城。重关复险。奚啻百二。冶隐清风。吹透铁衣。方寸长虹。横截半空否。生乱离之馀。漂泊无所归。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洛江云烟。肯借半面未。伏惟。
答赵黔涧安仲(靖)
雪风稳候。料表得闻。慰倒曷已。沏病已差可喜。默观世道。人之类必灭而后已。第老兄与我。枝叶蕃甚。正应天公留作取种人。以此自多。老兄冀我硕勋。知老兄于世道上。深有健羡意思。却恐老兄当此北风。怀疏向阙也。伏惟尊照。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2L 页
答右兵使南(以英)惠鱼书
昔杜笋鹤有诗曰死鱼尽向权门去。白发安贫吃菜茎。今日去笋鹤几百年。虽欲弹铗。莫肯我闻。巨口碧鳞。遽及于林下老物。老物罔知攸谢。遂足笋鹤之句曰却知今日元戎赐。便向东风不世情。谨向矗石楼下。稽首再拜。
与延上舍(士义)
二百雁行。太半鬼录。老境披阅。有时涕下。顷因李之馨闻兄典学达城。白发厚禄。犹且苦。况残杯冷炙。岂堪其酸耶。即今伏惟雅况万珍。弟病湿跛蹇。百疾沉绵。朝暮当入地。他无足道。馀不宣。
答崔讱斋季升(晛)
塞翁之贺未毕。青衣之榜又付。先生之不得于造物甚矣。仆衰病连绵。此必人世老先生无所用。地下鬼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3H 页
儿欲召作新少年可虑。春风好会莫多说。直恐魔儿倾耳而祟之也。下示之册。令儿辈搜呈。伏惟尊照。
与李比安学可(宗文)
霞山化为肴陵。洛江变作黄流。素是吾君分内事。不致烦贺。仆迎得新春。鬓雪偏多。世间东风。亦非公道。幸逢之馨。委候起居。伏惟尊照。
与赵安仲书
新春。伏惟新福蔓膺。仆送年年来。㥘老老至。老随年深。毕竟何归。胜锦桃花。预忧不分。馀万不宣。
答辛察访(翰龙)
想头书到。老怀一般。有脚能运。见且无期。况长夜一闭后。何地更会耶。思之堪下一泪。白首解额。在君不须贺。但病鹤尚馀凌空老翮。是可慰也。衰病辱之府。仆常怀愤叹。闻君亦离此苦。伤哉世道奈如何。谚称死鱼能见有谷家。白屋虽住川上。泼剌谁肯供我。君求殆甚缘木。可笑。伏惟。
与卢敬庵弘仲(景任)
伏惟新正。茂膺胡福。星山一别。屡改星霜。两地面目。长费梦想。仆逐年所足。双鬓白发。纵得春风。消却无期。浩叹奈何。德晦兄今在何方。人间馀日无多。未死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3L 页
前欲做一番良晤。长为造物儿牵挽。未得快脱。可哀也已。世道纷纷。书不能尽。只冀养閒自娱。只此不宣谨状。
答赵(景进)
却老方。少翁不能献武帝。改少之祝。只是空谈。倾家酿酒三千石。为君深祈。仆结柳缚草。鬼不肯去。此外无他说。不宣。奉谢状。
与金竹日而晦(光烨)
日候严冱。近古所无。未审旅况何㨾堪支。在南闻先生食添一口。禄减三分。薪桂之窘。实所自取。尤为奉虑。此中马上之任。殊非白发所能堪。龙钟行影。转觉萧条。年来无分于子孙。胜无亦作异世儿。渠在乳下。何辜于天。缘吾命奇。亦不得长。思之可痛。迷儿方在丰基。来此时未得面别。不知今在何处也。伏惟。
答姬弼儿书
今仍女奚得审尔处安稳深慰。但学业未专。只读十卷。与我所望大不同。不堪缺然。今冬正尔学问之农月。若失此候。由未免乡人。昼夜闷渴。且见尔今来书札。则比前加生。无乃尔之学业。有同闰年之黄杨耶。极闷极闷。尔之聘君。必善指导。赋策须学万万勤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4H 页
做。虽平时诸辈间书简戏墨。勿以聘君为惭。一皆禀正。辄改病处。则所益多矣。尔之聘君若上京而无受业处。则出来时书册及音释吐。并觅来为幸。不宣。
答姬弼儿书
意外书来慰深。此处粗遣。但审汝聘岳疟势弥留。遥虑万万。似闻 卒哭后定举大比云。须十分勤鍊。事汝聘君。一如严师。万勿放过。且勿交结轻薄少年。药材倾储送上。玆惟知悉。
寄儿辈书
山寺之别。倏若电翻。千里客梦。长入云山。尔等之制尚多生涩处。试场到头。老㥘颇极。然得失关天。非人力所可为。须宽念勿迫为妙。佐处试墨一丁得送。笔则归奴忙甚。未能及造。倘得归便。铭心觅送。试日元不动定行于此日耳。回僮作急。匆匆不宣。
寄儿辈书
见所制比旧稍变。可喜可喜。然多有病处。非面则不可悉。欲上去而无马无粮。伤哉贫也。李生之作。平稳无病。甚合程式。亦可喜也。但体格似卑。小活动气象。然文各有品。若欲强变。必生一病。只要纯熟耳。纸笔墨具乏。纸五丈。墨则用馀一端送去。笔一柄亦送。只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4L 页
望勤做。不宣。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论
  
谷永谏求神仙论
论曰欲购名于一世者。必善其言而厚诬乎人。欲固宠于时君者。必正其论而取重于君。盖不假之以善言。则难得以幻一世之耳目。不绘之以正论。则莫能以耸人君之视听。故奸巧之人。于其始进之初。不得不善其言正其论。而其所以善其言者。乃所以售吾之不善也。其所以正其论者。亦欲以逞吾之不正也。然则其言似善而不足善矣。其论似正而非其正矣。谁知其似善之中。抑有大不善者存焉。而似正之中。又有甚不正者存焉乎。是以先儒曰不可以言语观人。愚于汉谷永验之矣。成帝初年。议罢甘泉。大风示变。旋复其罢。其时永以神仙必无之说。上书极谏。见用其言。吁永之言。果出于公而引君当道之意耶。于此可见其计之益巧而其谋之益深矣。何者。当是时。以贤良被荐者永也。以小人之口。文君子之言。既购重望于一世。故时人皆以儒术望于永。世主亦以儒道冀于永。为永者。其将为诡诞之说。以孤一时之所望乎。抑将为当理之论。以囮当世之重望乎。夫永之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5H 页
所以倚重于时者。只以儒名欺斯世而已。若于此时。不进儒者之正论。赞成外方之秘术。则人之所以注望于永者。于是乎缺然矣。举世皆以诡流视永。而时君亦以怪士待永。永虽深于智巧者。安能见重于时君。而笼一世于奸巧中乎。于是乎揣度当时而窥觇君心。则为今日固宠之地而济他日一己之私者。莫若谏神仙一事而已。重吾之名者。固在于是。利吾之己者。亦在于是。故其心自以此拟作名利之陇断。陋矣。其奸术之甚也。方永之被选而起也。不知将何说以欺一时而进何策以动君听乎。千百其计。无所不至。而适值刘向感应之说。则自以为得吾进言之地而遂吾要君之计矣。遂弹冠而进阙。以是言讽乎帝而帝纳之。以是论欺乎人而人信之。皆以永为汉庭格非之谠臣。而不知汉鼎之移莽自此始也。可胜惜哉。设使永有绳愆纠谬之诚而进是谏。则当是时可谏者多矣。岂特于神仙上一事而言哉。王氏根据于朝。而人君孤立于上。危亡之渐。非朝即夕。少有忧国之忠。则所当愤不顾身。特立敢言。以先除君侧之恶。急急乎为己责。而于白虎之对。乃曰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则前后所行。不过为缔结奸党而已。既不能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5L 页
斥去奸邪。而又从以党于恶。曾谓直言之贤而固若是乎。噫永也不有神仙之一谏。则固宠于时君不如是之深矣。王氏不有谷永之赞助。则擅弄乎权柄不如是之炽矣。谷永之名以谏而益重王氏之恶。以永而益滋则启他日纂汉之祸者。何莫非神仙之谏有以致之也。自此以后天下后世之人。相踵而慕之。读经治学之徒。亦皆争附而莫之耻。以杨子云之才识。方伪新假摄之日。犹未免上书而颂德。则纂汉祚者非王氏也。教王氏而纂汉者谷永也。永之恶于是乎极矣。若使春秋之鈇钺。更奋于二百四十年之后。则弑君之盾。亦有其人矣。呜乎。成帝好仙之心。如武帝之喜诞。则永亦必以求仙之说干乎帝矣。岂以神仙之必无。谏于帝哉。成帝之心。虽因刘向之说。稍有好之之渐。其不深好于神仙者。永揣知之矣。知吾言之弗咈乎帝耳。而可得见用。故乃以此谏。以中帝意而益固其宠。则其言善矣。而不善之大者也。其论正矣。而不正之甚者也。小人之奸谋巧计如是夫。然而公论之锋。难掩于百世之下。诛心之法。已严于紫阳之笔。是以传曰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谨论。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策
  
[太极道]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6H 页
问云云 太极道(居昌别魁)
对。愚也咏明道道通天地无形外之诗。而玩邵子万古相传惟一理之语。未尝不淫泆乎斯言而推赜乎心中。今执事先生特举出天之大原。以试诸生见得之如何。其欲引墑埴唤醉梦之意。隐然于言表矣。愚虽末稍宵人。其敢扪舌而退。窃谓上之玄下之黄。清浊未分而道之体已具焉。茫而运窅而化。动静有象而道之用已著焉。未有物之前而道固在矣。既有物之后而道亦存矣。无时不在而无物不有。则其所以弥纶乎天地者。乃此道也。充塞乎古今者。亦此道也。天地之得以为天地者在于是。阴阳之得以为阴阳者在于是。倘非此道。天地阴阳。亦不过茫然之一物而已。是以蕴之于玄微而垂象于在下者天也。体之于天心而阐发其玄微者圣人也。元始混茫之初。其体虽藏于天。而圣人象天之后。其用乃寓于人。天不示人而人不则天。则其所谓道云者。只是在天之一理。而难得为日用当行之路矣。前圣以之而授之。后圣以之而受之。则其间虽有立言之互见。而要其旨则何莫非表里之相关。然则道之在天地者。固未尝一日熄。而道之行天下者。固无有二其理矣。特以学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6L 页
问之功。有偏正之不同。而见得之效。有精粗之不一。故万古之一原。虽分而有岐。慥慥正路之盖寡。伥伥东西之是多。此非道之有二。人是二其道耳。有志于斯道者。其可不学圣人之学而一其道乎。请因明问而陈之。盖太极本无极也。由两仪之未分而有太极之名。因太极之既判而有两仪之号。其所谓太极生两仪者。不亦宜乎。然无始之前。固无有物象兆朕。则太极之所以为太极者。不过是一团理气而已。愚何为叠床之说哉。一动一静。互为轇轕。一元万化。生生不竭。则道之大本。不外于此矣。图出于河而卦始画八。庖羲之所以默契玄衷也。瑞呈于洛而畴又有九。大禹之所以推测天数也。其所立言。纵有阴阳五行之互著。然而五行之中。亦有阴阳之运。阴阳之中。不无五行之理。五行阴阳。元非两个物。本以一气而相转。则表里之说。亶其然乎。吁天未欲不彰斯道。圣可以默会天心。则河图之不出。洛书之不生。固无其理。而设使龙龟不见于当世。圣必验之于心而可推其数矣。又安有终泯而不著之理哉。六十四卦。文王之所以因伏羲而增演者也。皇极八政。箕子之所以范大禹而敷陈者也。天人之理。由是而得著。传授之统。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7H 页
以此而得明。倘非数圣人之功。后文王而生者。其何从而得闻斯道之蕴奥也。然而道之妙用。未尝间断于天地。则安知如数圣人者。亦生于其后。而其所以推测于今日者。亦如数圣人之推测于前日乎。惟精惟一。大舜之命禹丁宁。一以贯之。孔圣之谕参深切。孟氏之所发明四端者。所以承先圣之传而阐发斯道者也。相传一道同一心法。则此乃后学之指南。而历万古无二致也。一自心学乖真。斯道失传。归来汉唐。正路茅塞。其间虽有一二之可称者。而其于学问之方。自不能不迷乎所向。则皆无足可观者矣。有如董仲舒学究天人而不免灾异之谬。文仲子讲道河汾而自昧去就之方。韩吏部文起八代而亦有不精之病。谓之汉唐之宗儒则可矣。其于道体之精微则不得窥其阃域矣。天未丧道。星复聚奎。逮至宋日。群贤辈出。濂溪倡先。太极有图。河南继出。心学复明。私淑诸人。为一大成者。考亭夫子也。接千载不传之绪。明万理一源之学。帝王之心法。焕然大明。则虽蒙学之士。犹可寻其所向。奈之何陆氏子毕竟所入。与此相偭。其学也专在于尊德性而太疏于道问学。夫存心者。不可以不致知。致知者。又不可以不存心。则陆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7L 页
氏之论。无异于去轮而行车矣。折翼而飞鸟矣。既以自误。而又误后学。可胜叹哉。呜乎。道之在于天者。未尝有古今之殊。而学之得于心者。自不能无纯杂之异。故学一失真而道亦多岐。寻道向去者。莫知趍向。奔走彼此。各学其学而大相牴梧。此千万古学者之大病也。有志担当斯道者。当先其趍向而正吾之所学。以陆氏之说。入于异端者为之戒。而以精一一贯之训。为之依归。则可得回末路之二岐而同会于一贯矣。执事之问。既略于前矣。于篇终。又有感焉。惟我东方。又有斯道之传。而执事之问。不及于当世。未知今之有道者。尽得其正而无可议为耶。欲以诸生三隅之反欤。噫道不能自行于天下。使斯道而得行者。固在上之人。倡而率之耳。夫传道之责。在于下则其道自行于一身而已。不明于一时之天下。此所以古之传道者。上而为君。故其道能行于当时。而后之传道者。下而为臣。故其道不行于天下者也。愚于宋日之诸贤。未尝不扼腕长吁。则敢不以传道之任。寓望于当宁之 圣明哉。谨对。
[兵食]
 
 王若曰云云 兵食(癸未别试)
臣对。臣闻戚同之说曰。一家之人。阋于墙内。则虽固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8H 页
其藩垣。外斗难救。夫主一家之号令而臻一家之和平者。其责在于一家之宗子。苟使为宗子者。先正其墙内之阋。则其于外斗之至。在于家者莫不同心而共御之。尚何难救之有哉。臣每诵此言而欲一献焉。草芥微踪。无路自达。恭惟 主上殿下赫临丰亨之运。适值骄子之横。惕若之念。方轸于诘戎厚生之方。而大哉之问。尤切于亲贤远邪之道。其欲修内而攘外。意甚盛也。胜算已悉于庙堂。𥌒说何费于草野。第以初见君父。有怀莫达。大非以忠之道。敢忍囚舌。以负玉阶下方寸之地哉。臣伏读 圣策曰云云。呜乎。国家之务非一。而莫关于兵食。盖兵者国之所赖而御内者也。食者兵之所赖而遂生者也。国非兵则国无所御。兵非食则兵不料生。故张皇六师。书记其训。乃积乃仓。诗载其语。诚以国之本寄于兵。兵之命系于食故也。有国之所当务者。岂出于斯二者哉。然观孔子答何去之问而见朱子先朝廷之说。则兵食虽曰为先于国家。而最先者又有甚于兵食者。可以知矣。苟能明察其当先者而预为之所。则区区之外患。不足患矣。伏惟 殿下先审其消长之机而克尽其公明之实焉。臣伏读 圣策曰云云。臣伏闻宗泽之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8L 页
言曰天下之患。在于四海之外者。其患小。起于衽席之内者。其患大。小者易制。大者难防。夫以鸱张桀骜之外患为之小。而乃以不见其迹之内患为之大者何哉。呜乎。邪正两立而是非互𪘙。上摇君听。下眩众论。内成大臣之危疑。外致将士之解体。则非惟王灵不振于朔漠。将见危亡立致于朝夕。故猃狁匪茹。六月兴师。而在当时者孝友之张仲则诗人诵之。淮蔡逆命。往问厥罪。而居君侧者忌克之元禛则裴相斥之。若使宣王与居非僻之人而谗言以间则吉甫之文武不得宪于万方。裴相含默群邪之进而积成猜忌则淮西之功业。不得冠于当时矣。幼冲即辟。亲疏失宜。则孔明上泣血之表。故相入来。消长有机。则李纲进沥肝之疏。岂非深恐其奸邪之一入而以成危疑之渐乎。邪正之进。一混于朝端。而危亡之势。遂办于国家。是以古之君子。处国家将乱之际。莫不于此焉眷眷。为人君者。苟能察其进退之混淆而镇其是非之纷纭。则其馀足食足兵之道。措置中一细务耳。伏愿 殿下鉴古为戒。益明其是非之监焉。臣伏读圣策曰云云。惟 国家圣继神承。遵养二百年来。重熙累洽。式克至于今日休。百僚有同寅之美。三陲绝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9H 页
刁斗之警。宜乎穆穆之风。蔼然于朝著。赳赳之士。干城于边陲。而奈之何顷日以来。食椹之鸮。不怀好音。而云中之火。累通甘泉。以贻我 殿下宵旰之忧耶。人民殆尽于涂炭之馀。糇粮已罄于启行之日。欲攻而兵疲。欲守而储乏。关中未有善遇之汉相。河上只见逍遥之郑将。诚乎我 殿下轸念不已者也。然臣窃观今日之患。虽在于外侮。而深可忧者。只在于几席之下。伏惟 殿下未见其形。愿察其影。臣闻朝廷四方之根柢。君心万化之本源。根柢先摇。本源不正。则何望其四方之正而万化之达乎。离明在上而炳若观火。虽百小人间之。自可海涵而山填。薰莸之混进。盛衰之翻覆。虽非可忧。然难公而易私者。固此心也。虽明而复晦者。亦此心也。诚能守其至公之道而好恶之不偏。因其至公之天而是非之孔昭。发于号令者。如衡之平。施诸政事者。如鉴之空。则纷纭之论。自定于包容之度。济济之容。复见于鹓𪆽之序。将见宫府之一体。内外之无异矣。臣尝默会时事。俯仰前古。则不察内乱之所由。而驯致外患之失御者。先后相寻。是以长思远虑之君子。未尝不先内而后外。呜乎。 殿下尚鉴于玆。臣伏读 圣策曰云云。臣尝观
鉴湖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59L 页
宋臣陈瓘以天下之势。喻于舟曰不可偏重。此诚千古之龟鉴也。偏重之势。一形于前。而胥溺之患。便生于后。居天下之大位而主天下之大权者。其可偏天下之势而致天下之溺乎。呜乎。以小人而攻小人则是非显著。不辨可明。偏重之祸。固非可虑。间有两君子相遇于一时。由其所见之或异。转成弹劾之渐。上之所待。不能不归于偏重。故彦博见攻于唐介。李纲被劾于张浚。是皆一时之贤士也。其攻之者。夫岂有意于害政乎。见攻者亦岂党比于小人乎。设使当时明君在上。镇而用之。则宋室安有武略不竞之祸哉。伏惟 殿下深监既往偏重之祸。而明卞于今日。则生民奠枕。措国泰山之安。正在于此。故臣反覆申言之。伏惟 殿下留意焉。臣不胜感激之至。谨冒死以上。臣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