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x 页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69H 页
五箴
  [畏天]
天生我人。付畀者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缺四字)敢不祗畏。(缺十六字)从事于斯。潜心对越。一动一静。顺帝之则。永言配命。俯仰无怍。斯须有间。便是自绝。(缺八字)毫釐有差。便是获罪。祷既无所。盍反诸己。克己复礼。是曰无坠。存心养性。所以顺事。不显(缺二字)其敢(缺二字)日乾夕惕。于时保之。(缺○右畏天)
  
[养心]
惟心之德。至虚至灵。原其本体。广大高明。内具众理。外应万变。故之六合。敛之方寸。善养(缺六字)养之伊何。曰敬而已。敬之伊何。惟主乎一。当其不动。浑然太极。敬以一之。其体乃直。(缺八字)勿忘勿助。从容自得。廓然大公。鸢飞鱼跃。洞开重门。不见邪曲。天理以全。人欲不(缺九字)惟敬之功。宅心之地。久而既诚。纯乎一理。位育极功。实本于此。人生禀赋。初无二致。一肢肩背。鲜知贵贱。养小失大。禽兽不远。我既知此。敢不自勉。造次颠沛。服膺勿失。一念或怠。神明在侧。(右养心)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69L 页
[敬身]
我有我身。至重至贵。受之父母。命于天地。参为三才。匪万物比。既知其然。敢不自敬。敬之伊何。持之以正。容貌必庄。衣冠必整。视听有则。言动有法。淫乐慝礼。不接心术。奸声乱色。不留耳目。非礼之地。非正之所。足不敢履。身不敢处。进退周旋。必于理合。出处行藏。一以义决。富贵不动。贫贱不移。卓然中正。惟道是依。是曰能敬。不辱不亏。无忝所生。庶全而归。惟彼众人。昧于自持。淫视倾听。惰其四支。亵天之畀。慢亲之枝。营营食色。无廉无耻。遑遑利名。无命无义。不有其躬。惟欲之汩。我其监此。惕然自饬。洞洞属属。临深履薄。圣贤有训。曰诚曰修。敢以此语。为终身忧。(右敬身)
  [改过]
人非上圣。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其过斯寡。寡之又寡。可至于无。无过曰圣。多过曰愚。为圣为愚。在我而已。是以君子。必诚其意。心无过念。矧有过事。如或有之。即改不吝。过消善全。其德日新。胡彼众人。知过者鲜。(缺二字)惮改。(缺二字)迁善。耻过作非。过久成恶。我其监此。不远而复。一念之萌。一言之发。必思合谊。惟恐有差。夜以思过。昼以改之。武公自悔。宾筵是作。蘧瑗欲寡。知非五十。子路喜闻。颜渊不贰。圣贤(缺二字)矧余(缺二字)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0H 页
齿之尚少。庸有不知。今其壮矣。曷不自规。(右改过)
  [笃志]
人有厥性。本乎天理。初无不善。孰愚孰智。乃知圣贤。与我同类。求之则得。不求则失。其机在我。敢不惕若。成汤日新。仲尼忘食。文王亹亹。伯禹孜孜。矧余后学。志大力微。一堕悠悠。造道可期。井不及泉。九仞功亏。学不希圣。是谓自画。欲罢不能。颜氏之竭。任重道远。曾氏之笃。我师古人。死而后已。彼何我何。为之则是。(右笃志)
八景屏(八首)
苍髯万丈高。独立千山雪。时雨岂云荣。岁寒方见节。
     
(右苍松冒雪)
瘦竹上阶生。萧萧寒入户。琅玕带泪痕。昨夜山中雨。
     
(右瘦竹带雨)
窗外三更月。梧桐一叶秋。天光凉似水。云影共悠悠。
     
(右梧桐霁月)
风来杨柳树。春色绿千丝。独对难言处。清和可掬时。
     
(右杨柳清风)
池上弄清漪。芙蓉香满掬。露凝翠盖倾。几个明珠滴。
     
(右碧荷倾露)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0L 页
数丛篱下菊。金蕊得霜多。不畏林峦冷。秋风于我何。
     
(右黄菊傲霜)
岩下一枝梅。嫣然独自开。早将春色好。能向雪中来。
     
(右半岩寒梅)
谷保芳心密。风传香气来。前山日欲暮。遥待美人回。
     
(右空谷幽兰)
感吟(六首)
草屋经风雨。梁摧栋亦欹。山林遗大木。何日可持危。
  又
独坐中宵耿耿忧。岂缘衣食为身谋。和亲一策家邦耻。仗义何人志复雠。
行仁修德道吾东。食足兵强在此中。寇退十年无一备。教民何日即乎戎。
古木无枝立水隈。蠹生心腹势将颓。不堪樵斧来相伐。况复狂风左右来。
曾闻稷契佐唐虞。窃比吾身何太愚。尧舜与人同是性。欲排云阖拜昌无。
曾过升仙题壮节。那知今日暮途穷。防身一剑浑无用。空信龙光在匣中。
有客(二首)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1H 页
草屋承华盖。披衣拜马头。暄凉惊白首。谈笑遣清愁。多病堪时晦。安贫自日休。墙醪聊手酌。相属乱无筹。
  又
非是悲秋客。如何雪满头。江湖千里恨。兵甲五年愁。林静堪终老。时危合退休。关心多少事。都付一觥筹。
游磨堂石(六首)
石平翻席面。山断斫龙腰。想应仙侣下。霞佩正飘飘。
  又
石上神游子。飘然世外身。白鸥飞欲下。知我息机人。
  又
来游盘石上。身世两悠悠。休道红尘事。知心有白鸥。
  又
有石平于席。扶桑瑞霭边。月明辽鹤下。波静海鸥眠。风日壶中界。烟霞镜里天。清都无乃是。游子揔神仙。
  又
有岩如广席。可坐十馀人。不待秦鞭促。能移东海滨。仙童时有降。游客日相亲。直恐金华子。驱羊芳草春。
  又
螺鬟众阜下。鲸海万波边。有石名磨堂。正正平如筵。高低面面奇。神迹罗于前。惟应鹤上仙。来自蓬莱巅。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1L 页
少留日月多。云袂归翩翩。我亦忘世者。来此追群仙。闲坐酌灵液。魂骨飘飘然。如乘汉使查。恍见秦童舡。不借神游梦。入此壶中天。寄语双白鸥。勿向人间传。
游朴渊
一屐西游入彩烟。别区风日正清妍。峰凌九万天疑近。水落千寻地欲穿。松下怪岩皆虎豹。潭边奇迹揔神仙。归来尘世频回首。到处逢人说朴渊。
在裕陵作(二首)
山雨鸣秋叶。客窗残梦惊。乌啼天欲曙。林影入门生。
  又
独宿空斋秋夜凉。 健元松柏晓苍苍。堂堂 圣祖无疆业。视此高山孰久长。
次成持平韵
千里思归未便归。一江风月久相违。麻衣草坐真吾乐。何必裘轻与马肥。
次李判官韵(二首)
湖边曾结屋三间。风月烟波独自看。便可言归寻旧乐。何须谄笑强衰颜。
千里人怀千里人。客窗明月泪沾巾。塞鸿若识相离恨。一札应传汉水滨。
送韩询伯
君归乡国我京师。两地相思见月时。休惜一行书信寄。客中怀绪子先知。
送朱景蕴
送君东大门前路。秋草连天征马嘶。人去伤心空伫立。行尘时起夕阳西。
赠朱韩两友还乡
韩询伯去谁连枕。朱景蕴归无与言。一老病身千里外。不堪秋雨掩重门。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2H 页
送别后书怀
白首凉凉滞汉城。忍将衰骨强颜行。今朝送故人千里。独掩寒窗听雨声。
思人(三首)
秋风游子意。明月故人心。惟待南飞雁。应传一好音。
  又
桂影婆娑玉宇清。新秋凉气枕边生。遥知湖上人如玉。此夜应同月下情。
  又
一别都门曾几日。江云渭树思无穷。自君北去亲朋惜。从我南来湖海空。千里足劳唯递驲。五车书校已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2L 页
成翁。烟波旧有垂纶约。月下扁舟与子同。
思乡吟(二十八首)
游子功名薄。家人锦字多。伤心抬远目。云岫碧嵯峨。
  又
白发催归思。红尘扰客心。空勤千里梦。夜夜故山林。
  又
▣▣来京国。秋风尚未归。遥怜故园菊。今日正馡馡。
  又
白发他乡客。黄花故国秋。何当拂衣去。湖上理渔舟。
  又
怀人独自立黄昏。旧苑烟生月一痕。北望乡关何处是。碧云芳草揔销魂。
东湖湖上是吾庐。山有嘉蔬水有鱼。自笑风尘有何味。一年强半未归欤。
观水轩前水似天。月明风定白鸥边。江山如此人何事。不出东门去浩然。
梦里分明入故园。渔竿閒把下江村。觉来尚卧南京邸。晓月依依满小轩。
五十无闻终也已。不须赍刺欲人知。故山山下春江阔。将趁东风理钓丝。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3H 页
白首红尘素计违。碧云芳草思依依。来时手种门前柳。应带东风待我归。
一年强半岸乌纱。世味尝来鬓已华。归去便当从老圃。青门何地不宜瓜。
溽暑熏蒸六月天。清风无自入窗前。去年湖上曾无价。今日长安直百钱。
客榻萧萧七月秋。欲裁书信意悠悠。分明满纸千行字。尽是文郎万里愁。
蟋蟀声中客梦凉。半天残月入虚堂。起来屈指还乡计。计拙还乡愁更长。
西风何事作秋声。偏惹愁人万里情。客泪数行元不禁。寒蛩休近枕边鸣。
秋雨萧萧秋夜长。客窗愁思正茫茫。不知枕上潘郎鬓。添却明朝几许霜。
三春三夏又三秋。每负归期岁已遒。湖上他年垂白发。矶头无面见沙鸥。
黄花曾在故园栽。正值秋风恨未回。山菊自先知我意。殷勤能向客窗开。
紫蟹肥时晚稻香。秋风今日忆江乡。多情最是篱边菊。应待人归正傲霜。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3L 页
独倚南窗有所思。月明人定漏声迟。东华梦冷何濡滞。北浦秋深可乐饥。
秋入江湖湖水清。白𩿨眠处海云生。主人近有归欤志。鱼鸟应将知我情。
北去乡关千里馀。不堪鱼雁近来疏。非才岂合扶危世。多病端宜卧草庐。
身无失义穷何病。道不行时达亦羞。况是冗官无用处。莫如归去理渔舟。
秋生庭树客先知。归梦偏惊夜雨时。磨剑十年无用处。不须三宿去迟迟。
洛阳城里见秋风。乡思无端起此中。博士亦能归广浦。舍人何独泛江东。
东出都门思浩然。故园归去路三千。功名未得吾何恨。自有江湖月下舡。
旅食东华阅几春。逢秋倍觉客愁新。清风明月还乡梦。白首乌纱满面尘。危世必须才俊士。冗官宁救乱离人。江湖钓伴应相待。曾与同盟绿水滨。
平生夙夜工夫事。愿作儒林寡过人。读圣贤书知正己。讲君臣义识安民。疏慵尚拙红尘态。淡泊甘还白屋贫。遥想旧江秋月好。不如归去钓银鳞。
还乡吟(三首)
婴病多年今始归。故山松竹总依依。烟波𩿨鹭浑无恙。喜我重来两两飞。
斗粟江南悟昨非。拂衣今日浩然归。始怜白鸟烟波里。如喜如迎两两飞。
有水有山双脚遍。无官无守一身轻。从今不负江湖约。矢与沙𩿨共此生。
湖上吟
山下春江碧。波残不起舡。独斟翁自醉。云尽水如天。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4H 页
次韩正(仁禄)
思君不见几多愁。及得琼词病欲瘳。江上风光今正好。愿言来赏白𩿨洲。
悼亡友朱佐郎(大畜○四首)
来寻车引故人家。泣尽东风日欲斜。桃树不知无主恨。隔篱犹发昔年花。
云锁青山宿草深。此生无路可相寻。人间长是思君处。明月虚堂夜夜心。
兰摧空谷玉埋尘。怨入东风结暮云。哭尽堂前人不见。可怜花木是元宾。
可怜亡友宅。今作野人家。唯有红桃树。能开旧岁花。
奉次巡相韩公(浚谦)
玉节初临丧乱馀。首招童稚起穷闾。抠衣后长同行雁。挟策趍隅一队鱼。养性若求鸡犬放。敬身须戒马牛裾。丁宁相国提撕意。都在文公小学书。
  附元韵
 千载岐丰圣泽馀。凡民翘楚蔚乡闾。唯从旧俗治弓马。谁把遗经辨蠹鱼。蒙养不端忧捍格。逸居无教愧襟裾。愚臣白首叨宣化。时会众童听读书。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4L 页
病中吟
二竖缠绵阅几时。卧看湖月八盈亏。梦中不识身犹病。闲把渔竿坐钓矶。
祭朱佐郎文
哭何恸乎。恸子之死。其死也哀。情恶可已。昔自髫年。相友密如。居必共榻。行必连裾。如鱼同队。如雁同行。游于学舍。尚未知方。晚就师傅。始知为学。相责以善。相勉以业。义为朋友。情犹同气。人孰不曰。知己知己。十年磨杵。艺成勤久。共登龙门。子先我后。子之于仕。为地部郎。我亦不过。一悬铜章。二子之官。何若是班。然其有命。随遇而安。丈夫所乐。岂在官荣。江山佳丽。风月清明。以邀以游。其志则一。末路行乐。孰云难得。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5H 页
如何一病。婴我二人。子忧我疾。我念子身。调养山房。絙一月。同浴冷泉。淹留数日。弥留至今。庶几勿药。天胡不吊。降割于子。子之为善。宜介繁祉。善反受殃。天不可恃。子之为善。宜锡以类。善反无嗣。天道无知。吁天无言。我心伤悲。凄凉旧宅。物是人非。满园花木。子所手栽。为谁结子。为谁花开。触物增悲。泪自盈腮。车引之谷。结茅储水。优游雅意。与我永矢。云何负我。遽至于此。尘栖弱草。露晞朝阳。一梦浮生。五十星霜。踽踽吾生。独行伶仃。不及古人。为客后生。峨洋空奏。谁是知音。虚堂半夜。见月伤心。兰室孤吟。清香安在。暂时分手。离恨增倍。况隔幽明。宁论聚散。九回愁肠。寸寸欲断。我既有疾。年且及耄。须发尽白。气力日耗。在世几何。从此同归。大暮同寐。何戚戚为。与子会合。岂无其时。先后差异。是以恸之。昔我来思。爰笑爰语。今我来思。漠然相阻。言不相闻。意不相通。颓然一枕。一何梦梦。有美仪容。何日重逢。脩夜不旸。九原难作。无限哀衷。一杯来哭。不昧者存。庶几有格。
祭文(疑此。亦祭朱佐郎文。)
呜呼恸哉。吾谁尤乎。彼苍者天。汝主下民。予夺何偏。蚩蚩蠢蠢。皆寿而康。此独何辜。而降之殃。青年通籍。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5L 页
白首潜郎。位不满德。才不施时。尤可痛者。伯道无儿。终身行义。薰德者千。北方学者。或莫之先。有善于身。无愧于天。一病六年。天胡不仁。草草浮生。馀五十春。惟子与我。气味相似。托以忘形。结为知己。去年之冬。来栖莲寺。我往从游。垂两个月。悬灯佛榻。夜语交足。我谓世间。聚散无期。后日之会。安得如斯。未几星离。邈尔南北。孰知此别。乃成永诀。黄粱未熟。白鸡何促。脩夜不晨。九原难作。暮云春树。尚切离恨。人间地下。悲慕何限。数书在箧。手泽尚新。时时展看。有泪沾巾。形容在目。笑语盈耳。静言思之。摧恸曷已。人生一世。其久能几。轻尘朝露。死归生寄。吾年向衰。从此逝矣。死或有知。其几何离。相逢之处。泉壤为期。毕竟同归。我又何悲。酒食在前。语音莫闻。吁天仰问。天亦无言。呜呼恸哉。
壬辰录
壬辰四月。倭贼自釜山浦。直入京城。 主上(宣宗)播越于义州。列郡皆望风而溃。七月。南兵使李浑。率兵御之于铁岭。遇贼先锋。不战而走。道内守令。皆弃城奔窜。齐民尽入山薮。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自安边至吉州。邑各置兵千百。据城分守。监司柳永立,判官柳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6H 页
希津。皆避乱于山谷。监司为北青贼所执。府人金应田诈称监司奴。入于贼中。乘夜窃负而逃。监司仍奔。平安道判官。为咸兴贼所执。仓户房成男。仓使令玉良所指嗾也。本府人起兵之后。判官遇害。贼诱民纳米。纳则给牌。各令还家。入山之民。信其言。又患粮尽。还入其家者。太半矣。本府进士陈大猷。在平时。乡人皆以凶险目之。寇至之初。先入贼中。以其妻女。妻贼将。为贼心腹。衙前十馀人及平原驿卒,德山驿卒。皆附贼。乡人之谋起义兵者。一一告贼执杀之。自是人皆不畏贼。而畏其党贼者。宰臣尹卓然陪 王子。向北至北青府。落后入于甲山三水。至别害堡留止。 主上仍以为本道监司。时三甲守令边将。皆会于别害。八月。本府儒生金应福。入于别害。见监司告以起兵之意。或曰。咸兴之人。皆倭党也。其言不可信。监司颇疑之。不肯从。儒生李希禄。以微服入于贼中。审察贼势。即与儒生李思悌。武人朴吉男。入于别害。请起兵于监司。监司难之。李希禄等。力陈人心之思汉。贼势之可攻。而固请之。监司乃信之。始有讨贼之意。问于李希禄等。以武出身柳应秀,李惟一。武人朴中立,郑海泽,朴应崇。为军官以招之。监司驰 启行朝。请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6L 页
设武科而取人。仍以此属讨贼。 上从之。监司设试场于别害。远近闻者多归之。柳应秀,李惟一等。劝起赴试者。七十馀人。监司于是试取百人。闻于 朝。监司以柳应秀等。为讨贼将而遣之。柳应秀与李希禄等十馀人。来于本府高迁社。数日之内。募兵得千馀人。先执党贼者三人斩之。翌日。遇贼十五人尽杀之。即与朴中立,郑海泽分三卫。阵于元平社。贼闻我起兵。大举而来。焚劫歧川,歧谷等地。柳应秀独与骑步兵数十人突进。斩贼首三十四级。馀贼奔还其阵。于是。诸军随至。军势大振。与贼隔水而阵。发矢必中。贼不敢渡水而来。贼将一人。指麾其军。奋剑而前。有军士张允琛射之。一矢而倒。柳应秀所骑马中丸而毙。应秀略无惧色。督战不已。柳应秀以加平纠察官韩士益违令不出。斩徇军中。于是。军士勇气自倍。乃送一卫为击后计。贼惧而走。日已暮矣。不得穷追。翌日闻之。则城中多哭声。必死伤者众矣。李惟一与生员韩敬商。募兵得三千二百馀人。阵于德山洞。遇贼德山馆前。设伏而夹击。斩首四十九级。唯一贼奔还城中。柳应秀,李惟一等。送馘于别害。监司大喜曰。此辈尚能讨贼。贼不足忧也。于是。以甲山府使成允文为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7H 页
大将。庙坡权管白应祥为咸兴判官。往讨之。成允文出阵于黄草岭下。白应祥与柳应秀对阵于歧川。贼大举而来。白应祥柳应秀等。逆战挫其先锋。贼北走。我军乘胜逐北。至洪岛。贼大呼而反攻之。我军稍却死伤者多矣。成允文来阵于独山下。军势甚盛。贼请其兵于南官。悉众而来。乘夜袭之。十一月初十日。成允文罔知所为。脱身逃走。我军尽为贼所陷。避乱老弱。亦恃大将卫而下来。皆血凶锋。僵尸满野。时柳应秀等。以大将令阵于州北上端欲为尾击。而以贼来益众。不得发焉。柳应秀曰。此贼必空城而来。乘此时入城。庶可得志矣。朴中立郑海泽。不之从。故未成奇计。后自城中来者曰。出战之日。留城之贼。只有数十名云。成允文收散卒。入据德安陵下。令曰。毋或轻犯贼锋。自是贼益肆焚荡。柳应秀慷慨曰。大将拥兵自卫。深入不出。其将奈何。独率数十骑。来于州北。搜讨劫掠之贼。贼望见而走。柳应秀单骑追至城下。斩一贼而还。城中之贼。出城头望之。莫敢来救矣。成允文怒曰。非大将令而擅自轻发。虽得斩贼。何功之有。将欲请罪于监司而不果。盖允文耻己败军。忌人有功故也。加平之战。成允文先走之。不利而退。唯贼将有咸兴判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7L 页
官称号者。为白应祥所射。倒载而归。自是贼不敢出。李惟一遇贼于德山驿。以众寡不敌。先据峰头。矢下如雨。贼不敢犯。居数日。贼数百。向于洪原。李惟一遇贼于咸关岭下。大战良久。贼踰岭而走。李惟一追至咸原站。下马地斗。贼将一人。着朱衣挥剑而前。李惟一以片箭射之。应弦而倒。他贼一人。代着朱衣而来。又射而殪之。贼大败而走。仍日暮不得追。第三日。洪原县监驰报曰。咸兴来贼被箭而死者。数十人。积于空舍中。纵火焚之。其馀伤创者。过半云。自是南北之贼。畏不敢相通。其后清正自将入于吉州。撤兵而来。亦不保。直踰是岭。避过海边。清正之出入。惟一可击矣。而成允文忌惟一之功。尽夺其军。惟一所率仅步卒百馀人。故惟一不得成功焉。况诸军所获倭刀倭马。成允文穷寻极索。尽归于己。故军士皆解体而莫肯用力焉。北评事郑文孚。与六镇守令边将。起兵于镜城。来阵于明川。郑文孚谓诸将曰。吉州之贼。入城不出。必扰而出城。然后可攻。谁可为将。皆曰防垣万户韩仁济。智谋过人。可能为之。郑文孚招仁济曰。君可往矣。仁济曰。为国讨贼。臣子职分。虽死不可避。但六镇守令。皆秩高之人。如我微官。何能节制乎。郑文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8H 页
孚曰。君为中卫将。则左右将虽秩高。不得不听命于中卫。惟我所令可也。于是。以韩仁济为中卫将而送之。仁济约束诸将。夜到吉州。纵火城外民家。烟焰涨天。城中之贼。大惊尽出城头而望之。韩仁济等。退阵于明川古骖驿。整旅待变。第三日黎明。候吏来报曰。贼无数出城。向于明川海边。(即加坡地)韩仁济等。率兵驰往。遇贼于石岭。左右夹击。贼不敢放一丸。围其将立十馀匝。我军四面乱射之。外匝先倒。内匝继倒。次第尽倒。然后贼将一人。拥红旗独立。一矢而倒。馀贼奔还。诸军追击。几尽歼焉。斩馘至四百馀级矣。黄昏还军至古骖。则夜已分矣。时钟城府使郑见龙。以大将自明川追到古骖。步迎韩仁济于途。执马上手曰。久在北边。终立大功。至于此。真男子也。终夜饮酒尽欢而罢。韩仁济退宿于驿子家。日高不起。有人来告曰。大将不入战场。而擅自论功。多徇私意。君有大功。而亦不以实。其无憾乎。仁济曰。古有大树将军。邀功而求爵。非我之志也。绝口不言功。自此军士愤惋。乘夜逃去者颇多矣。郑文孚部署诸将。分屯吉州四面。使韩仁济。屯于城外。仁济率百馀骑。进阵于城外。多作军幕。夜则举火。昼则耀武。贼畏不敢出。清正率兵。自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8L 页
安边来。郑文孚谓诸将曰。清正必闻吉州贼败军而来。将屠灭北道。我等当归保镜城以御之。韩仁济曰。此贼必撤兵而去。去时尾击可也。郑文孚怒曰。君材略过人。可以独当。任自为之。惟军士则归我。于是。郑文孚夺其军。与诸将驰入镜城。镜城,明川之民以为大将被逐而来。尽焚其家舍财物。奔走登山。而老弱填壑者多矣。韩仁济独与步卒三十馀人。留阵于吉州。相望之地。窥探贼势。第三日。候人来曰。城中有火起。仁济曰。贼必宵遁。即入城中。城中只有病倭二十馀人。皆斩之。灭其火。官舍仓谷皆得全。即驰报于镜城。郑文孚驰来。大惭曰。君何知贼之宵遁。而处置得宜若是耶。我之北行。何不固止之乎。乃叹曰。为儒者反不如一武夫乎。悔恨不已。韩仁济曰。我家在咸兴。愿一以追击贼后。一以得见老母。时以仁济为北道虞候。郑文孚曰。胡人乘虚入寇。至于富宁云。君为虞候。可以镇北。我当尾击而南。将与监司相会。仁济不得已入于镜城。击逐胡贼。得保六镇。白应祥弓马之才。超越诸将。不畏强敌。勇于进战。而为成允文所制。束手不得有为。邑人至今恨之。柳应秀为人笃实。善骑射。其父尝为贼所杀。故应秀忘身赴敌。誓与贼俱
东湖先生文集拾遗 第 179H 页
死。而受制于成允文。竟为无军之将。不得报其 君父之雠。可胜叹哉。其后观察使李希得。闻于 朝。为三水郡守。御史金权。亦采其战功入启。启上嘉之。升堂上。岁丁酉。 上以柳应秀为别将。召至 榻前。赐酒。命讨贼于庆尚道。应秀亲受丁宁之 教。益激有死之心。身先士卒力战而死。 赠兵曹参判。李惟一为人沉重。有勇力。虑胜而进。不为妄动。韩敬商计虑过人。料敌如神。贼之间谋。必得无失。二人同心。互有相长。故所向必捷。鲜有败事。以清正之威。而尚畏之。不得直踰咸关。惟一可谓在山之虎豹矣。以其战功。为甫乙下佥使而止。识者恨之。韩仁济器局雄伟。智虑深远。人称有将帅之才。讨贼一心。夷险不贰。凡为规画。人所不及。战功最多。不自矜伐。仁济可谓稀世之人杰。而以功为北道虞候。俄而 朝廷以为胡人所见处。以堂下为虞候甚不可。以南道虞候韩希吉相换。自此本道壮士。皆解体矣。其后观察使尹承勋。以李惟一韩仁济之功。闻于 朝。事寝不行。当时京洛避乱之士。皆曰。咸兴有三杰。盖指柳应秀,李惟一,韩仁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