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溪阴集卷之六
溪阴集卷之六 第 x 页
溪阴集卷之六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87H 页
故行砺山郡守 赠左承旨溪阴赵公行状[崔时弼]
公讳彭年字景老。其先汉阳人也。六代祖孝生将仕郎。典涓司参奉。自汉阳南徙于罗州。子曰子山。子山生伯云。寔公之高祖也。妣尹氏。康津黄谷人仡春之女也。此又移家于黄谷。俱学生。曾祖考讳永发。忠武卫副司直。妣金氏。安东顺孚之女。祖考讳安植从仕郎。礼宾寺参奉。妣金氏。同里竹谷哲贞之女。考讳世杰。秉节校尉。以公勋 赠通政大夫工曹参议。妣金氏 赠淑夫人。籍金海。学生殷赫之女也。公以己酉六月十四日。生于黄谷里第。幼聪明绝人。于书一览便即成诵。长而寻师讲习。能通大义。壬申游学于泮宫。作木觅山赋。魁于多士。至彻 睿览。遂知名当世。藉藉人争艳称焉。是秋讲四书于礼部皆通。癸酉春。中生员试。丙子登明经丙科第三人。偶阅大邑都书员田案。诵传无一错漏。新历一览与人。永不忘一字。诚异才也。盖公之博学好问。参议公勤家累仁之功。至是始著焉。丁丑冬。除会宁府教授。两亲在堂。辞不赴。四馆不可躐次进荐。凡阅四岁。皆食于家。壬午正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87L 页
月。例拜校书馆副正字。锁直香室。二月兼奉常寺参奉。夏呈辞归觐。十二月升正字。癸未三月。再授奉常参奉。四月授著作。未几以课试不作。解为司猛。六月荐博士。其在太常。祀事孔明。其在芸阁。雠校惟精。十月奔外忧。甲申荐遭内艰。合窆于坎火之山。遂居庐于其下。朝夕上冢号霣。虽风雨未尝一日废焉。当享祀则蠲饎尽悫。自鼎俎至床筵。靡不手适而躬亲焉。所食两度溢米而已。菜酱亦择其味不甚滋者而强进也。遇讳辰则辄先斋沐。不接宾客。端居一室。未敢言笑。必思其所为。而冀神爽之相注。逮晨号哭将事。殆若袒免之始。人不忍仰视。而莫不称服焉。丙戌三月由吉。六月荐授成均馆典籍兼南学教授。九月摄敬差官。监穑事于金浦。为学田也。俄拜司宪府监察。十一月除全义县监。地小民残。邑又累经匪人。众弊猬集。下车后锐意栉爬。其政尤以兴学校敦风化为本。俗多观感而兴起焉。两造就卞则以公严为案。了不以蹊径被其钻刺也。自奉极简。盘供只数器而已。衣裤仍穿家制。而经年不以新造焉。出入不张盖。驺傔亦仅数人而止。所骑殆是款段劣容代步者。丁亥春上疏。获减漕水军绝户三十馀额。阙番价布几三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88H 页
百馀疋。实惠灌洽于一境。咸讴谣而颂也。第其裁束豪右太过。巨室滋不悦。齐瞷参会。煽谤于 朝。戊子六月被台评罢归。庚寅十月甄叙而拜承文校理。壬辰三月。差 赠祭官行事于长兴治之东。以兵使卞国干之卒也。竣事才还。值倭寇之警。请出内需司布帛以赐南征将士。又请 上亲御敦化门。下哀痛罪己言。以慰军民。仍与臣邻以议防御之策。且手制一疏曰都城虽云阔大难守。 宗庙社稷所在。柰何委而去之。固宜凿斯筑斯。与群下效死。如孟子之言。则犹可为也。既奏不省。四月二十九日。以大祝兼典祀官。秖诣于 靖陵。是夜 大驾避贼西狩。仆夫苍黄泣请曰自此直下湖南庄所。公发愤叱却曰 君父蒙尘。不思奔问。岂忍草间苟活。要以为全躯保妻子之计乎。有死而已。安敢为言。翌日与成均典籍徐希信。自 陵所还渡江。取道于箭串津。转向杨州大滩,澄波渡等处。逶迤趱进。备尝险艰。时京师已陷。宫阙皆烬。且官军新刳于临津。贼势甚盛。夜发长湍。茧足疾行。初昏始抵松都。 乘舆已发矣。五月既望。追及于平壤。而沿道累被贼阵所拦。其危偪困迫。殆不可殚记。 行在僚属。皆喜公之脱厄。服公之仗义。咸啧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88L 页
啧而传说称道也。李白沙恒福 筵启曰赵某忠肝节槩。合施褒奖。上 即召入慰谕。 命拜礼曹佐郎。时华使络属。迎接礼繁。前此为是官者。连遭非理于上国人。如有时望李体素春英。至被捽曳于李提督。而公乃受任于齿舌之后。应对周旋。动合机宜。邢军门谓柳西崖成龙曰海东宜不竞也。如赵某尚滞下僚。其可谓能用人乎。大同馆中。未曾见此辈矣。 上之出平壤。在六月上旬。公臀生毒肿。且值马瘏而不得扈行。非敢后也势也。倭入浿城。道路阻绝。追入于渭原,碧潼,昌城之境。七月始达于义州。即 行在所也。又拜承文校理。时八路尽陷贼薮。 大驾寄在一隅。举国所望。只是请兵一事。表启文字。槐院专管。大提学尹月汀根寿。作一四六奏文以示公。公曰诚尽美矣。某句用事似不衬。某句下语恐有忌。尹公大寤曰君虽有词翰名。不料其如许矣。合置湖堂选也。他日吾可以剡录。俄迁刑曹正郎。时宠娅之弟金公谅因䌷商不低价杖杀之。台启请治公谅。诿诸其奴。欲令代囚焉。公为该色。请于判书郑西川昆寿曰直归于公谅而偿命。方可为立法制夬人心。而转展为重恢之阶也。郑公吐舌曰君不畏死。可谓强项令也。又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89H 页
作郎于薛天使都监。主搬运刍粮事。以娴辞令负干局也。户曹判书李坡谷诚中欲荐为本曹郎曰文士例短才具。而此人何兼备也。癸巳正月。天兵剿走箕都之贼。时庙位主。 东宫奉在宁边府。 上命妙简大祝官。走告贼破。李梧里元翼以冢宰。差以公名。 上教曰此任果得人矣。 大驾还次定州,永柔也。仍以刑官从。又疏陈三事。曰备边司论功之不平也。曰都元帅金命元之当递也。曰平安节度李润德之当戮也。诸宰乃于筵中大加非斥曰语多狂妄。不可用也。领相尹梧阴斗寿曰今日诸臣。留在一隅。惟以保全身命赌取官爵。为得计。未尝以直截之辞。动触时讳。而此人独以满朝之所不敢言。登诸章奏。甘自陷于迸逐蹭蹬之科。尽可谓凤鸣朝阳矣。大司宪沈一松喜寿曰臣以都宪。反有愧于刑郎。彼诚有大力量。而臣则为妾妇之徒也。 上数幸肃川,平壤。礼接唐将也。公每蹑通礼官。动止进退。极有雅仪。往复应酬。俱合体貌。 上教曰吾以为具宬善于此任矣。斯人也又不减矣。李提督驻札京城。公呈国咨于军门。请尾击倭奴。刘员外留镇定州。亦以 上命往来问候。因奉紫石大砚。尝以 上命就监李统制舜臣军于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89L 页
南海。以其廉察监阵之故。而三日留阵。备论御倭献䤋之策。又细陈覆 启之条。李公称叹不已。许以大力量大简局云云。公作诗赠之曰从今要续浯溪颂。莫笑书生迂且狂。又以 上命往谕韩体察应寅于临津。公作诗赠之曰疏慵若使参莲幕。肯让燕然作汉铭。盖公虽在下位。既值否运。思欲以忠义自励。以树奇勋。仰报 圣恩。而身既文士。不惯武猷。故动以古人濡染大笔处之。然其志槩激烈素如是。于此亦可见公之所抱负也。公尝在龙湾。适当穷冱。身无所着。 上怜其寒凛。 命赐疋帛。力辞不受。仍献诗句曰一身寒冻犹微事。愿作南征将士衣。 上教郑松江澈曰卿每欲以清白忠义。自矢于心。此人亦可以匹于卿也。公之忘身忧国。一片丹心。不但受奖于 君父。足令人感发于百有馀年之后矣。公在江西。以病递职。思切南归。求为锦城提督官。甲午弃而还家。戊戌十二月。 除砺山郡守。己亥春。力疾上任。政尚劳来。流民颇集焉。公曰吾欲以宿昔之志。略试于民社之地。而大饥之馀。闾里创残。有若巨疾才愈。真元渐惙者然。固莫如静以镇之。然其所尤无良者。不可以不搏焉。痛绳其土豪数三家。竟被其嘱台官罢之。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0H 页
癸卯四月。拜光山提督官。甲辰录扈 圣原从勋居一等。以负羁绁于关西也。戊申 宣庙礼陟。三年不御酒肉。居处一依亲亡之时。以尽方丧之制焉。盖公当亲之病。而既断其指。及亲之殁而又泣其血。古所谓忠求于孝者。尽如斯夫。辛亥湖南多士。有以李青莲后白将欲俎豆之议。公与白进士振南,金处士应鼎。与夫二三同志者。奔走经始焉。凡论议之际。公皆谦让未遑也。至于文字。皆出于公之手。其乐道尚贤之诚。有若嗜欲然矣。壬子正月二十四日。考终于寸草轩。葬于先陇之傍。后 赠承政院左承旨。配利川徐氏。继配原州李氏。皆贞夫人。葬同原。有三子。长冬曦参奉。次冬旸主簿。次冬昕参奉。孙曾以下。多不能尽录。公天性外柔内强。不为巧言令色一种瞹眛之态。其事亲事 君。欲以忠信不欺为主。不谄于势官。不骄于寒士。自知也明而确。处众也和而严。平生所恨。禄不逮亲。且以无他昆季。作为终身之憾。至于环堵萧然。箪瓢屡空。心有所不屑也。惟以遇昌期不大施为。晚暮悒悒焉。虽然起穷裔而翱翔馆阁。自末宦而密勿禁闼。上以为 圣主之所嘉赏。下以为诸贤之所推诩。因以至于中国大人之所慕望而称引焉。此亦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0L 页
众人之所难能也。足以破后来位不满德之疑也夫。公少师慎监司喜男。深究义理之原。洛闽请书。无不精研。晚得启蒙易书。读而好之。欲穷其蕴尽其变。而叹无明师友以启导之者。筑亭于家之北溪上。命名曰溪阴。种竹养花。以为休息之所。时有质业请益者。则辄教之奖之。但以黄谷多互乡之徒。如坐涂炭。独坐生荆而已。每曰吾以古人所云千百人中只知有我者。把成大样子。又以推分任运。无求无闷。用以为一段节度云。有私藁一卷。就其中槩而论之。则所谓寸草轩赋及龙湾述怀等作。备论三春报辉之情。而要殚孝于事亲。追记五蛇从龙之迹。而拟竭忠于报 君。所谓范蠡赞与乐毅赞等篇。盖取其养兵栖山而卒致沼吴之功。亦慕其得贤共国。而终成下齐之烈。所谓留侯张良,诸葛孔明等诗。窃自比迹于儒者气像。三代人物之辈也。所谓邓司徒,寇颖川,郭子仪,李光弼等诗。岂非寓意于中兴殊勋再造伟绩之间耶。所谓东风赋。先论汉廷尉之失势。而至叹贵贱之见情。若夫三月雪诗。远引宋群小之称瑞。而因勉宰辅之调元。所谓谢安矫情论。斥小草之出山。而讥其屐折赌墅之非正。若夫拟北山移文。嗤鸣驺之入谷。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1H 页
而嘲其林惭涧愧之后黩。所谓金节度书。观其志则高直不让于汲黯之亢礼。若夫徐友人论。读其文则柔忍殆类于相如之引嫌。所谓听潮轩赋。盛说县基高占之胜。而要以为方舆之志。若夫上体察书。细陈兵营移设之弊。而冀以为邑子之利。且其壮士一去杳不还而波寒者。所谓易水赋也。悲歌千秋。寓旷感之叹。若其飞将虚老。惜未逢而数奇者。所谓李广叹也。窃比吾身起同调之恨。且其居静占闲而取冷煖之手谈者。所谓棋局赋也。即此而可想其雅趣也。若其厌华恶妍而薄妖冶之色态者。所谓梨花诗也。由玆而足验其高致也。呜呼。圣人曰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今于公。亦宜云然。是为状。
     闻庆后人崔进士时弼谨状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1L 页
故行砺山郡守 赠左承 旨溪阴赵公行状[李毅敬]
公讳彭年字景老。其先汉阳人也。六代祖将仕郎典涓司参奉孝生。始南徙于罗州。历子子山。至讳伯云。又移家于康津县北之黄谷里。寔公之高祖也。曾祖讳永发忠武卫副司直。祖讳安植从仕郎礼宾寺参奉。考讳世杰 赠通政大夫工曹参议。妣淑夫人金海金氏。学生殷赫之女。公以 嘉靖己酉六月十四日。生于黄谷里第。幼极聪悟。每课虽累百行。读才一遍。便即成诵。新历一览与人。终不错一字。偶阅年分书员文案。而后因误见烧。请诵传无诖误。诚异才也。才学日就。文章夙成。其师慎监司喜男亟称誉不容口。天赋至孝。稚龄亦能行定省之节。志色忠养之方。无不殚诚而尽力。尝有山猪野鸡入孝厨。见者莫不异之。亲尝疾笃。医者反走。公急斫指以血进。因得复苏。至于游学远离。虽非所欲。而重违亲旨。亦复勉从也。岁壬申。鼓箧泮宫。作木觅山赋。魁多士。至彻 睿览。又讲四书于礼部。通明经义。名闻藉甚。人争称艳焉。癸酉春中生员高等。丙子岁。登明经丙科第三人。丁丑冬。 除会宁府教授。以远违两亲。辞不赴。四馆例不为躐次进荐。以故家食凡四岁。其于事亲之节。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2H 页
为学之方。得益尽诚而专意焉。壬午春。始补校书副正字兼奉常参奉。夏呈辞归觐。冬升正字。癸未四月。升著作。以课试不作。递付司猛。六月升博士。其在太常。祀事孔明。在芸阁。雠校惟精。是岁十月。奔赴外忧。翌年正月。荐遭内艰。合窆于所居东数里地名感化之山。遂居庐于其下。晨夕上冢号霣。虽风雨未尝一日废也。至于馈食蠲饎之间。亦致其诚悫。自鼎俎至床筵。靡不手适而躬亲焉。所食只两次疏粝而已。遇讳辰。斋沐不接宾客。必思其平日所为。庶几僾忾之相感。逮晨将事。号哭殆若袒括之初。人莫不感叹称道焉。丙戌三月由吉。六月受成均典籍兼南学教授。九月摄敬差官。监穑事于金浦。为学田也。俄授司宪监察。十一月 除全义县监。地𥕂民残。邑又累经匪人。众弊猬集。下车锐意爬栉。政以兴学校敦风化为本。民多观感而兴起焉。自奉极简。盘供只数器。衣裤仍穿家制者。经年不以新造。出入不张盖。所骑劣容代步。驺傔亦仅数人而已。丁亥春。上疏获减漕水军绝户三十馀额。阙番价布几三百疋。实惠灌洽。閤境讴谣。第其裁束豪右太过。巨室滋不悦。因造谤于朝。戊子夏。竟被台评罢归。庚寅冬。甄叙 授承文校检。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2L 页
壬辰三月。差 赠祭官。行祀于长兴治之东。以兵使卞国干之卒也。竣事才还。值倭寇之警。即上疏请 上亲御敦化门。下哀痛罪己言。以慰军民。仍与诸臣参议防御之策。又云都城虽云阔大难守。 宗庙社稷所在。奈何委而去之。固宜筑斯凿斯。与群下效死。如孟子言则犹可为也。又请出内需司布帛。以赐南征将士。既奏不省。四月二十九日。以大祝兼典祀官。祇诣 靖陵。闻是夜 大驾避贼锋。已苍黄西狩。仆夫执鞚泣请公自此直下湖南庄所以避之。公叱之曰 君父蒙尘。为臣子者。不思奔问。忍作草间苟活。为全躯保妻子计乎。吾有死而已。汝勿复为言。遂与成均典籍徐希信。自 陵所还渡江。取道于箭串。转向杨州大滩,澄波渡等处。逶迤趱进。时京城已失守。宫阙皆灰烬。且国兵新刳于临津。贼势益炽。道路梗塞。遂夜发长湍。茧足疾行。备尝艰险。间关至松都。则乘舆已发矣。五月既望。始乃追及于平壤。沿路累被贼兵所抄截。几死者累。其危偪困迫。殆不可状言。 行在诸臣僚咸服公之仗义。喜公之脱危。无不啧啧称叹也。白沙李公恒福 筵启曰赵某忠肝节槩。合施褒奖。 上即召入而慰谕。 命授礼曹正郎。 上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3H 页
之出平壤。在六月上旬。公适臀生毒肿。且值马瘏。不得扈从。而贼入浿城。前路复阻。遂迤入渭原,碧潼,昌城之境。七月始达于义州 行在所。复 授承文校检。时八路尽陷贼薮。 乘舆寄在一隅。举国所望。惟是 皇朝请兵一事。而奏请文字。槐院专管。大提学月汀尹公根寿作奏文一通以示公。公曰诚尽美。但某句用事似不衬。某句下语恐有忌。尹公大悟曰君虽有词翰名。不料其如许矣。如公合置湖堂选。他日吾可以剡录。俄迁刑曹正郎。时宠姬之弟金公谅恃恩骄恣。以䌷价不低。杖杀商人。台启请治公谅。诿诸其收。欲令代囚。公为该色。愤请于判书西川郑公昆寿。直以公谅置法偿命。方可以立法制夬人心。而亦足展转为重恢之阶。郑公吐舌曰君不畏死。可谓强项令也。公时又带薛天使都监郎官之任。主搬运刍粮事。以其娴辞令负干局也。户判坡谷李公诚中尝欲迁为本曹郎曰文士例疏于事务。而此人何其才干兼备也。癸巳正月。 天兵剿走箕城贼。时 东宫奉庙社主在宁边府。 上命简大祝官走告贼破之由。冢宰梧里李公元翼以公名应。 上以得人为教。大驾还次定州永柔也。公仍以刑官从。又疏陈三事。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3L 页
一备边司论功之不平也。二都元帅金命元之当递也。三平安节度使李润德之当戮也。诸宰乃于 筵中大加非斥曰。语多狂妄不可用也。惟领相梧阴尹公斗寿以为今日诸臣。留在一隅。惟以保全身命。赌取官爵为得计。未尝以直截之辞。一触时讳。而此人独以满朝之所不敢言者。登诸章奏。甘自陷于迸逐蹭蹬之科。可谓凤鸣朝阳矣。大司宪一松沈公喜寿之 启则曰臣为都宪。反有愧于刑郎。彼诚有大力量。而臣则为妾妇之道也云。 上数幸肃川,平壤。礼接唐将。公每摄通礼官。动止进退。极有仪度。往复应酬。俱合节次。 上教曰予以具宬为善于此任矣。赵彭年又不减矣。时华使络属。迎接礼繁。前此为是官者。连遭非理于上国人。虽盛有时望者。亦或至被捽曳于庭。公则应对周旋。动合机宜。邢军门尝谓西崖柳公成龙曰东国宜不竞也。如赵某者。尚滞下僚。其可谓能用人乎。大同馆中。未曾见此辈矣。李提督之驻札京城也。公呈国咨于军门。请尾击奔倭。刘员外之留镇定州也。公奉 命往来问候。进紫石大砚。尝以绣衣就监李统制舜臣军于南海。亦以 上令往谕韩体察应寅军于临津。皆出 特简。而俱能宣布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4H 页
主上德意。一军无不感奋而思效焉。其在南海。美其忠义凛烈。而赠诗曰从今要续浯溪颂。莫笑书生迂且狂。其在临津。许其军律整齐。而有诗曰疏慵若使参莲幕。肯让燕然作汉铭。公虽沈屈下僚。值时孔艰。思欲以忠义自励。以树奇勋报 主恩。而世皆谓文士不惯武猷。其见期许者。亦不过以古人所云濡染大笔者处之而已。然其所抱负之不草草。于此亦足见其一段也。尝在龙湾。衣袍弊尽。 上怜其寒凛。 命赐疋帛。公力辞不受。仍献诗。有曰一身寒冻犹微事。愿作南征将士衣。 上教松江郑公澈曰卿常以清白忠义。自矢于心。今赵某亦足亚于卿也。公之忘身忧国。一腔丹血。早已见知于君父者。盖亦如此。公在江西。以疾递职。因思南归。求为锦城提督官。甲午复弃而还家。戊戌冬。 除砺山郡守。力疾上任。政尚劳来。流民颇集焉。公曰吾宿昔之志。聊可试于民社之地。而大创之馀。闾里凋弊。有若大病才愈。元气澌缀者然。固莫如煦濡摩附之为得。然至于巨猾大奸。亦不可以不搏逐。痛绳土豪数三家。竟被嘱台官而罢之。公归家。环堵萧然。箪豆时或不继。而处之而安焉。不少以为意。惟取闽洛诸书而读之。研几极深。尤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4L 页
喜易启蒙。遂得以穷其蕴而尽其变。有质业请益者。各因其材而导迪之。俾底于成就者多。尝筑亭北溪之上。以为藏修之所。种花栽竹。兼寓晚暮之赏。而命名曰溪阴。一方之章甫后生。称为溪阴先生。盖以此也。癸卯春。 除光山提督官。甲辰录扈 圣原从功一等。以负羁绁于关西也。戊申二月。 宣庙礼陟。公哀痛至深。废内寝不御酒肉。居忧之节。一依亲亡时。以毕方丧三年之制。自玆以后。当光海政乱。虽有 除命而一不起就。后来人始服公见识之明节操之确焉。公且尝与白松湖振南,金处士应鼎。倡建青莲李公后白祠宇。其往复通谕文字。皆出公手。士论翕然从之。事竟底成。其为一时士类之所推重。此亦可见也。岁壬子正月二十四日。考终于寸草轩。卜葬于感化山先陇之傍子坐之原。后 仁庙临御。追 赠公承政院左承旨。配利川徐氏。继配原州李氏。皆贞夫人。葬同原。有三子。长冬曦参奉。次冬旸主簿。次冬昕参奉。孙曾以下多不能尽录。盖公生禀异质。聪颖绝人。文词赡逸。下笔立就。而平生用力。尤在圣贤之书。忠孝至诚。原于天赋。其事亲也。常致力于爱日养志先意承颜之间。而左右无方。不专以口体之奉为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5H 页
能焉。其事君也。尤效诚于直节忘身清忠謇谔之地。而亦不以职次之微有间焉。仕官则不以贵势而谄屈。不以沈滞而戚嗟者。是公之志操也。𦲷民则虽以风化教导为本。而裁束豪右。亦不以巨室而少饶者。是公之政绩也。其在关西 行在所也。当 国事板荡之辰。奉使既数称 旨。随事无不恢游。上则为 圣主之嘉赏。下复为同朝诸钜公之所推许。因至于天朝大人。极加华褒。至以尚滞下僚为慨。则于此亦可见公才谞干局。大有所抱负者。而后之位不称德。虽为可慨。然亦何足以此为公之轻重耶。若就公一生行谊。撮而论之。文章极赡博。而是公馀事也。学术尽高明。而公不自居焉。才局虽兼备。而一不得大用焉。山猪野鸡入孝厨。人谓之诚感。而公则以为偶然。亲癠而斫进指血。迓续垂绝之命。亲殁而泣血庐墓。以尽哀慕之诚者。在他人亦罕闻。而在公则为疏节也。最是壬辰黑齿之凶锋猝逼。 去邠之行苍黄。当时朝士之名位稍显。而平居颇以节义自任者。亦或以事出仓卒。徊徨不知所为。亦不能一一执羁靮以从也。惟公以一个微官。既与 大驾隔绝。且贼势鸱张。道路阻塞。而公忠义奋发。既不爱惜躯命。又不顾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5L 页
恋妻子。叱斥家奴南下之恳。徒行茧足。涉危险穿荆棘。万死一生。间关转进。如水之万折必东。竟得奔问于播越之间焉。则如公忘身爱 君之忠。诚可谓贯日月而质鬼神。惟此一事。真可以垂光于竹帛。辉映乎千古。起立乎后人也。至若方丧三年。致哀无间者。亦人所难及。而昏朝除命。一不起膺者。尤可想公节槩之卓然也。公有遗稿一卷。诗赋杂著并五百馀篇。率皆寓然而发。非若文人谩浪吟咏者。若寸草轩赋及龙湾述怀等赋。备论三春报辉之诚。而要殚孝于爱亲。追记五蛇从难之迹。而拟竭忠于报 君者也。若范蠡,乐毅等赞。盖取其养兵栖山。卒致沼吴之功。慕其得贤共国。终成下齐之烈者也。若张子房,诸葛孔明,邓司徒,寇颖川,郭汾阳,李司徒等诗。或窃自比于儒者三代人物之流。或寓深感于中兴殊勋。再造伟绩之间者也。且夫壮士一去杳不还而波寒者。易水赋也。飞将虚老。惜未逢而数奇者。李广叹也。此亦悲歌千秋。寓深叹于旷世。略比吾身。起遐想于同调者也。以公之孝之忠。其所表见于文字间者。固当如此。至若兼抱济世才具。而竟不得一展其所蕴。裨替匡恢大业。少答 圣上知遇之恩。则其所忠愤感慨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6H 页
援古而自伤者。击节吟讽。亦足令人有想像而慨叹者矣。赵观运,奎运昆弟。即公之玄孙而文行士也。一日袖故进士崔时弼所记公行录一卷及他遗事略干条。来示毅敬。因起身言曰吾先祖行谊卓绝。而行状墓文之属。尚未得大手之发挥。窃恐从此日就湮灭而无传。以重吾残孙不肖之罪也。执事倘赐就加纂述。以惠我来裔则幸甚。余惟公吾同郡先辈名流也。因父老所称。稔闻其忠孝节义之槩。且以赵君兄弟从游之旧谊。有不可固辞者。谨就诸识录。略加节次。为一编文字而归之。以俟当世立言君子之采择。然因此窃有所慨然者。公遗集当刊之论。盛行士林间。而第缘力绵。早晚未可卜。祠宇合建之意。亦有一方章甫之公议。而亦以 朝有禁令。难于擅行。则顾此十数行寂寥文字。亦安能阐发其德行风烈之万一。俾得垂徽光于后世无穷也。诚欲公忠义节孝。表章于世。永作后人之矜式。则其道何由。此余所以抚卷而增叹者也。
     原州后人李毅敬谨状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6L 页
赠承旨溪阴赵公墓表[洪良浩]
湖南赵奎运。文行士也。以其高祖溪阴公有忠孝大节。持多士状辞。请于 朝。屡上言不报。末乃汪然出涕曰吾先祖之名行。而不能表显于世。吾父吾兄尝有志而未就。至于不肖之身。游京师数十年。终不克有成。是吾罪也。愿得当世立言之家。有以不朽吾祖。则庶可以归拜先墓矣。遂赉桐冈李公毅敬所为状。来属于余。余与赵君有同门之谊。感其诚而不敢辞。谨按公讳彭年字景老。其先汉阳人。六世祖参奉孝生。始南徙于罗州。数世又徙康津。祖安植参奉。考世杰 赠参议。妣金海金氏殷赫之女。公以 嘉靖己酉生。聪慧绝伦。读书一过辄背文。尝观里胥检田文案。后偶烧其卷。公即诵传不错。人皆敬异。稍长学于慎监司喜男。文艺赡蔚。弱冠魁课试。癸酉中生员。丙子登文科。差会宁府教授。以远违亲辞不赴。补校书正字。升著作博士。间兼奉常参奉。癸未奔父丧。甲申又遭母忧。公素有至行。侍病昼夜不离。忽有野鸡自入厨以供亲。方革割指灌血。及荐丧。庐于墓侧。晨夕上哭。虽甚风雨不废。丙戌服毕。 授成均典籍南学教授。迁司宪府监察。冬除全义县监。邑小岁荒。损己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7H 页
裕民。庚寅叙复承文校检。壬辰倭警急。公上疏言都城是 庙社所在。宜缮守御之备。效死勿去。且请出内帑布帛。赐南征将士。四月以大祝诣 靖陵。夜闻 大驾西。仆执鞚泣请归湖南以避。公叱曰 君父播越于外。乃不奔问。忍草问(一作间)苟活。保妻子乎。遂与典籍徐希信。还渡江。向杨州大滩。时贼锋已逼京城。道路梗。晨夜间关。追及于平壤。李公恒福请奖之。 上召见特授礼曹正郎。已而 车驾向义州。公病甚。追蹑。复授校检。时将乞援于 皇明。大提学尹公根寿制奏文以示公。公摘论数句。尹公大悟曰君虽有词翰名。不料其如此。真湖堂才也。寻迁刑曹正郎。时宠姬之弟金公谅恃恩骄纵。杖杀商人。台官执奏。公谅诿其奴。欲代囚。公愤之。抗言于判书郑昆寿曰。方今 国步板荡。命令不行。亟置公谅于法。然后人心可服而亦可为恢复之机矣。郑公吐舌曰君不畏死耶。旋差都监郎。运刍粮于薛天使。事皆办。户曹判书李诚中称之曰文士多疏于事务。夫人干局何如是也。癸巳正月。 天兵破走平壤贼。 东宫奉 庙社主住宁边。 上命选大祝官驰告捷。冢宰李公元翼举公以遣。 大驾还次永柔。公仍以刑官从。疏陈三事。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7L 页
曰备边司论功不平也。都元帅金命元当递也。平安兵使李德润当戮也。时议皆目以狂妄。领相尹公斗寿叹曰今诸臣聚寄一隅。厌厌不能出气。惟志全躯命取官爵而已。此人独能言人所不敢言。可谓凤鸣朝阳矣。大司宪沈喜寿言于 上曰臣为风宪之长。反有愧于刑郎矣。 上数幸肃川平壤。礼接天将。公每摄通礼官。进退有仪。酬答无滞。 上喜曰予尝谓具宬善于此任。今彭年无逊矣。当此时。华使络属。迎接礼繁。上国人意少不惬。轻加折辱。虽有位望者。或至捽曳于庭。公应对周旋。动合机宜。邢军门玠谓柳公成龙曰东国宜不竞也。如赵某者尚滞下僚乎。李提督之驻师京城也。往呈 国咨。请尾击奔倭。刘员外留镇定州也。承 命往候。尝监统制使李舜臣军于南海。往谕体察使韩应寅军于临津。皆出 特简而能宣布德意。一军无不感奋。公虽屈于郎曹乎。遭时艰危。慷慨自誓。常思立奇功报 国恩。而时人视以文士不娴武略。遇知 明主。而终未能大施。识者恨之。乱少定。以病解官。因思南归。求为锦城提督官。甲午还乡。戊戌起为砺山郡守。公到官曰新经大创。虽主拊摩苏息。兵难之后。民不知法。亦宜董之以威。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8H 页
遂痛绳土豪数三族。竟以劾去。自是闭户不出。取读洛闽诸书。尤喜易启蒙。穷其蕴奥。筑室于北溪之上。种花栽竹以自老。学者多从之请业。称溪阴先生。甲辰录扈 圣原从功一等。戊申 宣庙上宾。公不御酒肉。废内寝尽三年。及光海嗣位。有除不一起。后人服其高识。壬子正月二十四日终。 仁庙登极。 赠承政院左承旨。配利川徐氏。继配原州李氏。皆贞夫人。葬感化山枕子之冈。有三子。长冬曦参奉。次冬旸主簿。次冬昕参奉。公起自遐远。力学成名。文辞节行。足以华国。诚孝至于感物。固可谓豪杰之士。而至若叱驭勤 王。负羁绁犯干戈。不顾万死之危。奔走兵间。忠义奋发。尚令人激感。然而生不得展布。没无所表扬。惜哉。其在龙湾。衣袍尽弊。 上念其寒。赐之疋帛。公辞不受。献诗曰一身寒冻犹微事。愿作南征将士衣。 上谓相臣郑彻曰卿尝以清忠自许。某也殆亚于卿矣。有遗稿几卷。余尝读寸草轩赋。知公之孝。见龙湾述怀赋。知公之忠。呜乎。是可以不朽公矣。
 正宪大夫原任礼曹判书。兼知 经筵春秋馆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五卫都揔府都揔管洪良浩撰。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8L 页
扈 圣功臣都监呈文(典籍徐希信。为 公伸状。)[徐希信]
赵彭年壬辰四月二十九日。以承文院校理。差 靖陵五月朔典祀官。敬受 祭具。往于 陵所。是夜 大驾西迁。翌日亭午。始得闻之。还越汉江。艰难追随。五月望后。得达平壤 行在所。六月初。拜礼曹正郎。天朝二丁夜之来也。接待于大同馆。厥后 扈驾偕出平壤。而其入义州则稍后。八月中。改 除承文校理。屡勘事大文书。十月转刑曹正郎。仍参都监郎僚。接薛 天使。掌搬运辽阳刍草。秣唐人之马。其间累参外任内职。癸巳正月。 天兵攻破箕都之贼。于时 庙社主在宁边府。往行告祀。作大祝官。由定州而永柔。仍为秋官郎。受 君命问安于刘员外。赆以紫石大砚。 帐殿频临于肃川平壤。礼接诸唐将也。每摄通礼之任。李提督之驻兵京城也。赉 咨文请尾击倭人。及其随 辇于江西也。以病递职。乃付罗州提督官不去云云。
扈 圣功臣都监呈文[再呈] [徐希信]
赵彭年扈从首末。已为呈状于都监矣。窃闻都监议以为此状。皆有公文可考。庶参于原从一等。但七月晦前事无證据处。须待正勋公论云云。彭年艰苦扈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9H 页
从之状。如左相(沈),汉城判尹申(磼),江原监司朴(东亮)三宰相最知之详焉。伏惟都监禀定施行。且以事理推之。彭年六月既为正郎。见贼扬旗放铳于大同之上。扈 驾而出至宁边。闻贼兵入平壤城。上下大小苍黄奔忙之际。彭年筋力澌尽。颠仆粮绝。差后入义州。而不逾于七月之晦。八月乃迁于校理。则当从五六月扈从之列。录其勤劳可也。今欲舍平壤直以义州为据。则不几于忘前而记后者乎。其为冤枉甚矣。虽曰不载于料记。闻其文书元有阙漏。后多散失。分明受料人员。亦不悬录者颇多云云。此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类也。抑有一说焉。彭年湖南康津之人。而 靖陵向南直路也。其以南方无事。而妻子在家。若思乡之念重。而向 君之诚轻。则安有自 靖陵还渡汉水之理乎。既已裹足追及。列于应宿之官。则虽至于刲服。亦所甘心。又安有为甚事中路故落之理乎。其迹其情。大略如此。更乞都监细考彭年前后事状。参以公卿论议。倘蒙一等之录。不待悬书之号。允合于赏 典。
溪阴集卷之六 第 399L 页
扈 圣原从功臣录券 传旨
   前郡守赵彭年
 万历三十三年四月初五日。行都承旨臣申钦。敬奉 传旨。人臣效忠而戮力。本无大小之殊。王者赏功而酬劳。宁有贵贱之别。盖率百王之旧。非循一人之私。顾眇末之寡躬。嗣艰大之洪业。绸缪迨未雨。念讵弛于侮予。忧惧若陨渊。戒恒存于临汝。何图贼虏之猖獗。未免神器之流离。幸赖 皇威之远扬。尚克宝命之无坠。斯不忘于修捍。因以纪夫旂常。惟玆卿士大夫。越尔吏胥下贱。或陪扈而奔走。或鞅掌而驰驱。凡系前后协赞之徒。悉皆载录原从之列。爰举盛典。庸示宠章。
溪阴集卷之六 第 400H 页
湖南节义录
赵彭年字景老号溪阴。汉阳人。参奉安植孙。参议世杰子。养亲至孝。有雉猪之感。亲病斫指。前后丧庐墓。早登司马。 万历丙子文科。壬辰以前校理 除 靖陵祭官。是夜贼逼都城。 大驾西狩。公自 陵所跋涉。夜至松京。 鸾舆已发。追达 行在。拜督运使。李提督之驻京城。公呈 国咨于军门。请从戎幕。为提督所称赏。刘员外綎留镇定州。以 上命问候。邢玠谓柳西崖成龙曰如赵彭年者。何不大用。在龙湾时。 上怜其寒 赐匹帛。辞不受。 上谓郑松江澈曰赵彭年之清白。足亚于卿。 大驾还次永柔。陈疏极言诸臣之不公。领相尹梧阴斗寿曰凤鸣朝阳。 上命从李忠武军于南海。李公与语大悦。以军粮二十五石。输送于昭义军中。录宣武原从勋。 赠左承旨。
胄峰书院祝文
溪阴赵先生春秋享祀时祝文
勤家勤 国。尽孝尽忠。文学并著。永世垂功。祔 享。
德林赵先生春秋享祀时祝文
诚著曾传。学符羲经。渊源有正。标人准程。谨具牲币。式陈明荐。尚 飨。
溪阴集卷之六 第 400L 页
倡义录
柳希达(文化人。字仲显。)宋游击接伴使。
金亿秋(清州人。字邦老。)县监。时宰淳昌。传檄文。
尹履庆(海南人。字士荣。)郡守。时宰杨根。因家书入录。
崔 遇(海州人。字应世。)府使
郑麒寿(罗州人。字仁叟。)义士
尹 伣(海南人。字大有。)武科
李 楠(原州人。字仲干。)武科
尹东老(海南人。字君叟。)义士
李彦赟(光山人。字忠恕。)监察。助军需兵器。
赵彭年(汉阳人。字景老。)校理
郭期寿(海美人。字眉寿。)博士
林 欢(罗州人。字子中。)倡义使金千镒从事官。传檄文。
黄大中(长水人。字正叔。)贞陵参奉。揔务兼书记。
溪阴集卷之六 第 401H 页
李亿福(原州人。字重缓。)北兵使李济臣从事官。
丁景达(灵光人。字而晦。)时宰善山。(演送阵法)
李 潜(全州人。字原仁。)体察使郑澈裨将。
李 浚(原州人。字顺之。)武科助军粮器仗。
申仁浚(平山人。字汝杰。)县监
梁景福(济州人。字景叔。)司仆
金万龄(安山人。字永年。)司直
金汝重(灵光人。字子任。)进士
文英凯(南平人。字舜谐。)自山阳左义将任启英(倡义所。传檄而来。)
洪继勋(南阳人。字树业。)
郑名世(晋州人。字时伯。)县监(义谷三十石。纳于都厅。)
全梦星(天安人。字应祥。)
金应鼎(道康人。字士和。)参奉
马应房(长兴人。字精淑。)县监
李继郑(原州人。字景胤。)郡守
朴大器(咸阳人。字仲用。)县监。助军需。
金德鸾(金海人。字廷瑞。)
任自英(长兴人。字春保。)主簿
廉 杰(坡州人。字国忠。)守门将
金应秋(清州人。字邦彦。)
溪阴集卷之六 第 401L 页
朴麟寿(咸阳人。字国瑞。)
郑彦佑(光山人。字宗彦。)参奉。助兵。
金大福(清州人。字叔膺。)判官
尹瑞中(海南人。字▣▣。)率义使
魏德和(长兴人。字和之。)宣传官
李止得(咸平人。字德甫。)司仆内乘。时募谷本道。行政府关文。